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区域化社会治理范文

区域化社会治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区域化社会治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区域化社会治理

篇1

关键词 网格化管理 智慧社区 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1核心概念界定

1.1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最早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计算机领域,而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引入了这一管理技术,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到社区治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把城市社区的整体管辖范围划分为若干网格区,依次分类编码,并设定相应的社区网格责任人来整合资源,政务再造的一套完整的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由此社区逐步打破了传统的破碎的非系统性结构,实现了从多头管理到综合管理的变革式创新,大大提升了社区的运转效率和服务质量。我国最早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是北京东城区。

1.2智慧社区

继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概念以后,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城市社区治理理论”的双重理论指导下,学界提出“智慧社区”(Intelligence Community)的社区治理概念,即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信息集成技术,以社区为载体,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居民幸福感为目的,通过搭建智能化服务平台,以实现社区高效管理、优质服务的一种新型社区管理形态。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个城市相继开展“智慧社区”的试点工作,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和平里街道的生活服务圈、清华园街道智慧型社区以及宁波海曙区智慧社区建设模式。

2网格化管理过渡到智慧社区治理的分析框架

2.1从网格化管理过渡到智慧社区治理的现实意义

网格化管理是社区治理的创新手段,对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产生了积极作用。经过这几年国内大部分城市社区的探索实践,结合未来社区的发展走向,虽然网格化管理为社区治理打下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但其运行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也阻碍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进一步提升。主要问题包括重管理轻服务导致的智慧化程度有限,重空间分布导致的人性化程度缺乏,社区治理资金来源渠道窄,智慧化设施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以及网格化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智慧社区作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高级阶段和社区治理新一轮改革提升的重要战略,国内大部分基层社区应着力把握住这一发展契机,依托现有较为成熟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逐步引导社区过渡到信息化、智慧化社区的新型治理结构中来。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利于“宜居-乐居-利居”社区形态的早日实现,更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产生巨大的影响。

2.2推进社区治理智慧化的几个方向

2.2.1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硬件的建设水平

网格化管理机制的运行一定程度上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信息化支撑,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智慧化的硬件设施加以构建。从硬件设施建设来说,我们不仅要加强社区无线网、物联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造升级;还应加大对社区水电管理、车辆及人员流动管理,安全保卫工作等智能技术的运用,充分结合智慧服务平台优势,有效实现社区居民生活的快捷高效,信息共享。

2.2.2加强社区软件建设、贯彻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社区建设智慧化不仅需要硬件设施,还需要软件建设加以辅助。软件建设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行政主体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行政主体引导社区的规划和发展,因此要求其自身具备相应的顶层设计能力、政策制定能力、执行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其次,强调人本的服务理念,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社区作为居民的生活空间,应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居民”的集体认同感,以优质的公共服务协调居民切身利益,解决关乎居民生活实际的问题。

2.2.3提高智慧人群的参与性,健全基层治理人员体系

智慧社区离不开智慧人群的培养与建设。狭义地说,智慧人群主要概括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当前很多社区面临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是居民参与度不高,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人际和智慧网络平台,定期举办知识普及和“智慧社区”平台体验活动,提高广大居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动员广大居民建言献策,为智慧社区建设出力。另外,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壮大与培养也十分紧迫,要踊跃吸纳掌握技术、业务、行政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联合有办事能力的热心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共商共治中,以及注重激励老员工工作热情和再学习能力等。

2.2.4协调广泛的社会力量,构建多方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

在社区治理智慧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联合广泛的社会力量,主要涉及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和受益主体:行政主体负责顶层设计及统一规划,市场主体负责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与生产以及应用指导,而受益主体则负责接受行政主体的政策支持与市场主体的技术服务,把社区建设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社区应积极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发展机制,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运行环境,争取早日实现智慧化。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social construction, is bound to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mart City, and gradually tend to be intellig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lligent community is bound to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goal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telligent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management department's information transfer path is too long, the information between departments and other issue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id management,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grid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 the unifi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based on ArcSDE, and finally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platform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lligent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has high suitability.

关键词:智慧社区;管理系统;网格化管理

Key words: intelligent community system;management system;gri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92-03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的投入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推动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方面进行的各方投入,是开展社区网格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社区网格化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必然结果。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它利用电子网格化地图绘制技术,按照不同地区属地治理、地理规划、现状管理、便利管理等原则将社区划分为不同的单元管理网格,依据城市部件管理和城市事件问题管理,将各个部件和问题都赋予一个代码,并标注在对应的利用电子网格化绘制的地图中[1]。这样就可以利用移动通信手段对所管辖的范围实行分层、分级、全方位、全时段的管理。

近几年来智能化,智慧化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一些专家和学者从研究 “智慧城市”的内涵外延、应用技术、平台构架及运行模式,逐步拓展到我国 “智慧社区”、“智慧家居”等管理应用领域。蔡艳、蒋力群等剖析了智慧社区的概念及发展,并针对重点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李逦、肖凌等剖析了在智慧社区中云技术的应用,并提出了如何借助云平台打造智慧社区[2]。总的来说,在现有的智慧社区建设中,最主流的还是将智慧社区划分为两个模块,三个系统,四个层次。2015年4月7日,住建部和科技部了国家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90个智慧城市试点。但是各地试点城市的社区管理工作均处在探究阶段,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技术规范版本不兼容,业务流程复杂,致使资源分配不均匀、反复建设、没有办法连续经营等问题。而且信息领域碎片化严重,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采集规范不一致,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导致信息不流通,不共享,有时甚至不同部门关于同一事项公示的信息还不统一,相互矛盾[3]。各个管理系统有各个管理部门单独辖管,中间并无有效统一的综合管理部门,这给智慧化社区的建设带来一定的难题。要想在社区网格化的基础上构建智慧社区,就必须要构建一个综合平台,方便汇总处理统一信息并分类发放到指定的部门进行解决。

1 网格化管理理念

1.1 网格化管理观点

目前网格化管理的观点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比较侧重资源的整合以及对资源的协同利用,它着重运用3S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来完成市、区、街道和网格监督员的四级联动管理模式。二,比较侧重管理信息的优化,将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实时采集传输数据,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管理体制。三,强调把信息化作为凭借,将各种管理服务资源集合汇总起来,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更好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不断发展的管理需要的一种新模式。总之,网格化的管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建立的,把所辖管的地区进行单元网格划分进行管理的一整套管理思路、手段的总称[4]。

1.2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做法

划分网格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做法,它根据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和方便管理的原则将管辖的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为了避免推诿扯皮,出现问题责任不明的现象,每个工作人员应进行相关责任和任务的划分,共同负责处理网格内的相关事务。在网格化管理的责任划分上,每个网格可以分配3名工作人员,分别为网格协管员、网格管理员和网格督导员,他们分别由社区综合协管员、社区工作站专职人员和街道办事处挂点社区干部担任[5]。网格协管员作为网格的直接责任人,主要负责网格内不和谐因素的排查和汇报,另外也负责网格内信息的收集和汇总;网格管理员作为网格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对网格协管员采集、排查的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并录入系统,同时做好紧急信息的上报,矛盾纠纷的处理和工作的整治问题;网格督导员主要负责接受上级信息反馈,做好对网格工作的查看、指导和督促[6]。

2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智慧社区系统建设

2.1 空间数据化引擎

空间数据化引擎作为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主要是为了处理储存在关系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与运用程序之间的数据接口问题。ArcSDE很好地解决了存放在在数据之间复杂的拓扑关系,并且能够构建一个网络几何空间,运用空间索引机制来提升信息查询的速度,运用长事务和版本机制来完成多用户同时操作同一类型数据,运用特殊的表结构来完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7]。这可以解决我们常见的社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与保证数据库技术统一存放,管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要求相一致。ArcSDE的客户应用层将客户应用端分为直接客户端和间接客户端。直接客户端的客户直接访问的是ArcSDE的应用服务器,间接客户端的客户直接访问的是SQL引擎。ArcSDE原理示意图如图1。

2.2 节点建设

根据网格化管理的方法,对社区进行网格划分,对划分后的网格节点进行节点强度分析。节点强度的分析可以在网格拓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要进行节点强度分析需统计每个网格节点流通数据量的大小,请专家评估的每个节点的权重,然后将节点的流通数据量与该节点专家的评估权重结合起来,构建评价体系,得出节点强度评价结论。在节点强度最大的地方设置中心信息管理平台,将节点强度相等的点连接起来绘制等强度线,在网格的基础上布置节点强度网。同时可以在节点处设置节点级数据布局感知机制,尽可能地将计算部署到存有要处理的数据节点,使得 Map/Reduce任务在本节点的数据读取比率提高,减少从远程节点读取数据的操作,以便大大节省网络开销,提高信息检索速率[8]。

2.3 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信息搜集系统,通过线上,线下以及各种无线设备进行社区信息的收集,将搜集的信息上传到信息分类处理系统,按照信息所属管理类别,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分类处理后的信息,上传至客户应用层的信息储存系统,对于信息流量比较大的节点可以启动信息缓存系统,将社区重复、多次搜索的同一信息可以分类存储在信息缓存系统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查询效率,便于便客户快速查询。针对通过信息分类处理系统处理后分离出的紧急信息,可上传至紧急信息上报系统。紧急信息上报系统可以将分类判定好的紧急信息上传,重大紧急信息事件将直接传至决策层,有利于决策者快速并及时地做出决策,以便迅速解决相关问题。非重大紧急信息将直接传至工作层中的相关管理系统,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管理环节信息传达速度慢,容易失真的问题,而且所有汇总信息均在应用层的信息储存系统中,这样一个统一的信息储存平台就解决了信息领域碎片化严重,部门与部门之间采集信息规范不一致,信息不流通,不共享等问题。

“网格”起始于信息技术范畴,在网格化管理引进智慧社区建设中,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构建的信息层,设立信息分类系统,将社区常住居民情况、人员流动情况和区域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各种商户情况等录入系统终端,对信息进行分类,建立对应的电子数据储存库。将电子数据储存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社区公共服务储存区,设立公共服务系统,一部分为社区便民服务储存区,设立便民服务系统[9]。公共服务系统和便民服务系统全汇总存储在客户应用层,常用信息存在客户应用层的信息缓存系统中,便于提升客户查询信息速度。信息层各种系统实行全天运转制,社区居民、工作层管理人员都可以随时登录应用层进行相应的事务办理等。同时还可以将居民每天所用的移动电子设备与构建的电子数据库相连接,居民可以随时自愿更新相关有效信息,并建立奖励机制,以便提高相关服务工作的质量。

2.4 管理系统建设

根据社区管理基本工作内容将社区管理系统分为五个,即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系统,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系统,社区服务管理系统,社区卫生保健管理系统,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管理系统。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系统是包括社区的司法部门,公安部门,安全部门(包括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等部门组成的维护社区治安,对社区内的公共治安进行统一管理的管理系统。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系统是针对生活废弃物的处理,社区绿化,街道清扫等相关工作设立的管理系统。社区服务管理系统管理范围涵盖社区福利,社区公益,经济商业圈,智能物业等一系列便民活动及相关设施管理。社区卫生保健管理系统包括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居民就诊等与社区居民健康息息相关各种事物。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包括教育系统,社区党建系统等。每个管理系统根据对应管理部门分类构建相应管理平台,这样每级服务管理平台有该级相关政府部门管辖,同时建立党员群众监督机制,可以通过短息,网络,电话,上门等投诉方式进行,实时监督,调动党员群众积极性,实现智慧社区全员参与,监督机制纳入管理系统成员绩效考核。(如图2)

以网格化管理基本做法为基础,在社区内部也实行网格划分、分配专们人员[10]。社区服务范围涵盖社区所有居民,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动居民。当出现突发事件时,网格协管员作为网格的直接责任人,可以通过信息层,将收到的信息第一时间汇入信息分类系统,通过信息分类处理系统,自动上传至紧急信息上报系统,将信息报送至决策层,或者对应的管理系统,下达指派命令,指派事发区网格管理员及时到位,控制事态发展。

此外,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联合起来构建一个在线服务平台,实现智慧化管理与信息网格化管理的结合。对社区每个网格中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等通过信息层进行分类整合处理,统一放入信息缓存系统,实现同一社区不同管理系统资源的共享,有效地解决了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由社区网格督导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实行全时段监控,社区网格协管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实行信息资源的汇总,社区网格管理员对所分管的网格进行问题的及时处理和反馈,同时明确社区总负责人,从而在横向上实现统一管理,纵向上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

最后,基于网格化管理的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工作层涵盖了社区服务方方面面,除了事中,事后控制之外,还应建立事前控制机制,除了将社区系统建设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外另可加入传感设施,实行部分与整体总系统的挂接,同时加强管理监督中心的监督巡视工作,加强社区群众危险防护意识,及时应对一些可以避免的重大意外事件。

3 结语

将网格化管理与智慧社区管理相结合,根据区域情况布置智慧社区网格,设置社区网格关键节点。在ArcSDE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部门间信息壁垒问题,加强了部门与部门间的联系,提高了社区管理的办事效率。搭建了一个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平台,构建信息分类上报系统,减少了管理部门间不必要的决策,避免了信息下达过程中的失真。网格化管理的实施为智慧社区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与智慧社区的结合,有效地整和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分割的局面,为智慧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智慧社区系统的构建可以适用不同区域,便于在不同区域推广。

参考文献:

[1]吴道军.城市地下空间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5.

[2]张燕,余庆泽.我国智慧云社区公共信息平台构架与应用功能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

[3]王万华.大数据时代与行政权力机制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

[4]管婷婷.浅析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预警机制[J].网友世界,2013.

[5]朱彦.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发展的黄金产业[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5.

[6]韩江.街道、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实践[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1):70-71.

[7]袁荣建.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

[8]何文婷,刘健,袁庆升,张军伟,董欢庆,刘振军.支持 Hadoop大数据访问的pNFS框架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6.

篇3

1.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广义社会现代化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变虫然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很多发达地区已完成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变,但在内蒙古、西藏等大多数民族地区仍然处在第一次刹-会现代化阶段,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阶段所以,我们考察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主要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着手,由于较多地区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高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那么我们在研究社会现代化时又小得小吸取经验教训,走出 一条集合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协调发展的综合、生态、民主、科学、自由全而发展的现代化的道路,为民族地区及其他发展一般性地区在现代化道路上指明力向,以便我们尽量缩小甚至是赶上发达地区发展的步伐

社会现代化全力位演变的过程的各个力而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文化现代化(科学化)、人的现代化等等是相互联系制约着的其中,工业化无疑是经济现代化以及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环节,是全部过程赖以展开的根本动因工业化过程的展开必然要求市场化过程与之相伴,它以自身的客观逻辑促使市场化过程的展开;而反过来,市场化过程的进展状况,又作为直接必要条件制约着工业化的过程以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统一为内容的经济现代化呼唤着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民主化和科学化,并为一者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条件;反过来,民主化和科学化又制约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而人的现代化则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要求和日的,所以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好的条件,同时人的现代化又是促进前三者的发展总之,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必须把它们协调起来,才能共同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现代化实现

2.民族现代化发展现状

2.1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

谈及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根本是经济的现代化了解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现状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而去着手 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工业化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力式落后发展经济多依靠传统的手段对于新兴的微电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带来的有利时机因本身条件的}S}制也未能完全把握

生产关系市场化,即也就是企业而向市场,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市场实现联系市场化是我们选择的正确道路,而信息化和网络化又是我们市场化必须借助的平台民族地区本身地域因素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多为无人区想要发展市场化有障碍

2.2民族地区的政治现代化

民族地区日前经济文化较落后的状况小能为其民主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和较理想的环境,造成了民族地区政治民主实施的困难在民族地区,刹一区组织建设薄弱,社会保障制度小健全,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制度

2.3民族地区的文化现代化

民族地区现阶段都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和弘扬科学精神但是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日前的发展还小平衡,至今还有小少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存在

2.4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历程中最核心的日标,是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最终日的民族地区要实现社会现代化,最终要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提高民族地区民众素质,实现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民族地区人口众多、但知识水平、素质较发达地区有差距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突破口在于人的现代化,尤其是在于民族地区民众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思维力式和行为力式的现代化

3.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落后的经济发展力式与转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民族地区地广物博,通过对资源大量的开采以及初级加工来实现经济发展但由于民族地区自身原本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随着资源的消耗,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想要通过粗放的力式发展经济变得越来越难如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力式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实现的关键

从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啦尹;首先,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就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次,依靠劳动力素质提高来促进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就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对劳动力进行在岗培训,促进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提高最后,依靠管理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就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管理;同时,也要大力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促进管理结构的优化

3.2政治法治化的小完善与解决途径

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让政治系统在阳光下运行,使民众能成为监督腐败滋生的主体那么落到实处,一力而是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另一力而就是考虑要通过力式使政治法律、规范真正得到尊重和严格执行,因此力式力法的探索也成为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在我们社会正在倡导和逐步实施的政务公开,官员公布则产状况,发挥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网络政治化等等途径和力法都有利于政治现代化,有利于民主政体的发展民族地区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实现政治现代化也必然是指日可待的

3.3多元价值观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与协调办法

民族地区的民众较多都是有自身民族信仰的在信息化时代,多元价值观充斥着民众的大脑我们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和尊重民族信仰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党的}-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在民族地区的民众意识中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其成为主导价值观,又能鼓励多元价值文化的存在和尊重民族信仰,具体建议如下: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另一力而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同时,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也必然需要了解民族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响应号召,发挥自我的能动性推动民族地区实现民族文化的兴旺繁荣对于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3.4人的价值评价陷入误区和解决力法

篇4

建立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工作汇报

近年来,周口市川汇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川汇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周口市人口计生委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城区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夯实城区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全面落实“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区计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新机制,做到“两明确、三加强、建立四项制度”,有力推动了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改革城区体制落实属地管理

管理机制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运行的基础与核心。

20__年以前,川汇区城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沿用的是“单位负责,条条管理”的管理体制,全市市直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和驻周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市计生委城区科直接管理,1999年由新华街道办事处接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和计生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是:下岗待业人员、失业人员和无固定职业人员大量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区;流动人口数量大幅增加;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农转非人员和人户分离现象日渐增多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出现,使原来城区的人口和计生工作以“条条”和户籍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依据《国家计生委、民政部、中国计生协关于加快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的意见》,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主管计生工作的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的8个委局和5个街道办事处行政正职为成员的人口和计生属地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以市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两办的名义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城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的意见》、《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明确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围绕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做到“两个明确”。

(一)、明确属地管理对象。

20__年3月,川汇区城区区划由原来的1个街道办事处扩大为5个街道办事处。市政府适时召开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会议,对原新华街道办事处管理的191个公共单位和24个社区居委会按照新的管辖区域重新进行了划分,在划分和交接过程中我们明确规定,所有公共单位无论级别高低,无论单位属性,其计划生育工作均有新的街道办事处负责管理。同时,社区居委会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单位和居民的人口和计生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

街道办事处统一管理驻本辖区的所有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工作、居住在本辖区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承担宣传动员、监督检查、组织协调、日常管理及综合服务的职能。辖区单位严格实行法定代表人责任制,自觉贯彻执行人口和计生法律法规和政策,服从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指导和协调。负责本单位的出生统计、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等日常业务,落实计生奖励和优惠等有关政策和保障措施。

各公共单位的计生工作既要向所在地街道办事处负责,又要向本系统的主管委局负责。市委、市政府还规定对有政策外生育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一级机构对其下属的二级机构有政策外出生的负连带责任。近年来,先后对8个二级机构有政策外生育的单位实行了“一票否决”,对其主管的6个委局实施了通报批评和黄牌警告等处理,对单位的正职和主管副职、计生专干分别进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社区建设,夯实基层基础

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的基层组织,也是搞好城区人口和计生工作的落脚点。

新的管理体制建立后,我们按照《河南省城市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了《川汇区创建规范化社区居委会 计划生育工作实施方案》,首先在新华路街道通桥路社区开展了计划生育规范化社区试点的创建工作,今年三月在5个街道的所有社区开展了计划生育规范化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达到了“三个加强”。

(一)、加强了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四级人口和计生管理服务网络。街道办事处成立有人口和计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本辖区的人口和计生工作;每个社区居委会配备计生副主任;住宅小区或者若干个住宅楼组成的楼院配备一名楼院长,担任计划生育宣传管理员;选取计生协会会员、社会志愿者、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低保户等人员担任楼长或门栋长。

在楼院长的配备上,我们做到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参加竞聘者要同时具备五个条件:一是女性;二是在本楼院居住;三是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四是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五是没有违反计生政策。通过民主推荐、笔试、面试、民主评议、组织考察,5个街道的24个社区居委会配备了480名计生楼院长,并对她们进行了岗前培训,使她们很快进入角色。为了更好地稳定队伍,调动其积极性,市财政每年增拨12万元经费,使24个社区居委会的计生副主任月工资达到400元。市人口计生委每年从计生事业费中挤出十几万元,给计生楼院长每人每月发放20元的岗位补贴。

(二)、加强了阵地建设。

我们统一明确阵地创建标准,先后投入资金20万元,对社区居委会的计生办公服务场所进行升级改造。每个社区居委会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宣传教育室(人口学校),具备条件的设立健康咨询室(悄悄话室)、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等。在宣传教育室(人口学校)和康检咨询室设置了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政策法规等宣传版面,在社区居委会和楼院附近设置了固定的人口和计生宣传版面、标语、宣传橱窗和政务公开栏,使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在社区能及时享受到计划生育的宣传服务。

(三)、加强了软件建设。

根据属地管理的要求,我们设计并统一印制了社区楼院人口和计划生育户口登记表,更新完善了社区居委会的计生台帐。原来的社区居委会计生台帐是以户口为基准建立的,人户分离和空挂户的问题突出。今年三月份开始,他们逐楼逐户逐人进行排查登记,做到辖区不漏楼、楼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按现居住实有人员为基准,重新建立社区居委会的计划生育台帐,做到一楼一册,一户一页,并对已婚育龄妇女实行分类管理。

对居住在辖区内无固定职业、失业的以及与单位脱离劳动人事关系的已婚育龄妇女按主管类管理,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出生统计、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等日常的管理和服务业务。

对居住在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在职已婚育龄妇女按协管类管理,此类人员由已婚育龄妇女所在单位具体管理和服务,并由单位所属的街道(镇)计生办向社区居委会出具全市统一的《川汇区计划生育管理证明》,工作单位定期向社区居委会通报该职工的生育节育及康检信息,由社区居委会协助单位进行管理和服务。对居住在辖区内的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按流动类管理,对此类人员和常住人口一样纳入正常的管理和服务,做到同管理、同服务、同宣传、同考核。

经过4个月的努力,我们共建立已婚育龄妇女档案15289人,其中主管类2288人,协管类11669人,流动类1332人。排查出漏档漏管已婚育龄妇女655人,剥离和移交到镇村管理的已婚育龄妇女532人。目前社区居委会达到了“网络队伍建立健全,计生台帐更新完善,管辖区域不留死角,服务阵地温馨美满”。

三、建立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措施

为有效地开展城区属地化计生管理服务工作,他们建立了“四项制度”,实现了日常管理规范化。

(一)、建立定期清查和信息采集制度。

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定期对辖区居民楼院集中入户排查登记,对漏管漏档的常住和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及时建立楼院台帐,纳入管理和服务。楼院长、门栋长每周到所辖居民楼院了解情况,收集人口和计生变动信息。社区居委会每月召开一次人口和计生工作例会,收集各楼院的新婚、出生、节育、迁出、迁入、失业、就业、流入、流出等信息,及时变更楼院计生台帐。

(二)、建立信息通报和手续移交制度。

严格落实公共单位与职工居住地社区居委会之间的计生信息通报制度。单位每半年向职工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出具全市统一格式的《川汇区在职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节育康检信息通报单》。对辞职、辞退、除名等脱离原工作单位的已婚育龄妇女,由单位在30日内向社区居委会移交计生管理服务手续,社区居委会接收到《信息通报单》和移交手续后向其单位反馈接收信息。

(三)、建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制度。

街道计生办固定专职人员分片包段,主要负责沿街门店和较大的市场中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社区居委会对流入、流出居民楼院和背街小巷的已婚育龄妇女及时上门登记建档,协助街道计生办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查验、康检和催寄康检证明等工作。他们对流动人口全部实行免费办证、免费康检、免费四术、免费发放避孕药具的“四免一上门”服务。

(四)、建立目 标管理考核制度。

市委、市政府对各市直单位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其内部要建立垂直负责体系和目标责任制。市人口计生委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计生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分类考核。对纯属农村的永安路、紫荆路街道办事处按照农村的考核方案进行;对纯属城区的新华路街道办事处按城区的考核方案进行;对既有农村又有城区的杜甫路、孝义街道办事处分别按两种方案考核,其成绩按照城区和农村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记分,合并后记入总成绩。

四、几点体会

川汇区城区的属地化计生管理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一些成绩,我们感到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排除阻力,调动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推动城区属地化管理机制的进行。为做好属地化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明确了各街道办事处的管辖单位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市、街道两级财政每年都把城区和流动人口计生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足额投入到位,将城区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工作责任制,由过去的计生部门唱独角戏,转为“党政牵头、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得以真正落实。

(二)、社区建设是基础。

落实属地化管理与服务机制,关键是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只有加强社区计生网络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确保社区计生工作经费的到位,积极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才能把城区计生工作融入到社区、服务到社区、落实到社区。

(三)、强化责任是动力。

篇5

(赤峰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多元评价模式是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效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成效的,它是一种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教学过程为主线,既充分考虑到高考社会化趋势下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又综合参考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各项指标的科学性、实用性的评价模式。

关键词 :多元评价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8-02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制区社科规划项目“高考社会化趋势下高效英语专业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2014B130)

随着高中全面素质教育改革的正式“起飞”,高考选拔制度改革从考试内容到选拔模式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务实,更加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在新的教育考试模式下,教育评价的人本回归和多元评价模式的运用必将促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发挥得到充分尊重,并得到更多的发展通路,而多元评价模式也是高考社会化趋势下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一、高考社会化趋势下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多元评价模式的内容

1.形成性评价理论。形成性评价理论(assessment for learning)是与终结性评价理论(assessment of learning)相对应的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注重学习所取得的结果。形成性评价理论由美国学者Carol Boston在《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一文中提出的,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观察,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程度的差别,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分析等,这种评价模式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课上与课下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考社会化趋势下,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英语整体能力的要求,高考英语分数在比例上提高了听力和口语所占的比重。注重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在记录、分析、处理数据方面的优势,合理地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实现评价重心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移,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整体能力的提高。

2.建构主义评价理论。建构主义评价理论强调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习者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技能指导,而学习者所获得的学习效果直接由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决定。利用建构主义评价模式来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是将评价结果与评价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侧重于针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评价与努力开发学习资源的评价,能够达到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提供正确的问题答案,而对于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却漠不关心,使学生的学习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面对具体问题上,不能鼓励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难以形成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避免学生只重问题的答案、忽视探索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建构主义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潜能,促使教师、学生注重探索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只注重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

二、运用多元评价模式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多元评价模式,首先应该保持教学评价的常态化与正规化。多元评价模式是一个比较综合复杂的评价方式,它对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也非“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自身素质、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保持评估的常态化既是多元评价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从积累到“质变”的现实需要。保障教学评价的常态化与正规化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想做到评价管理的公开、公正,每一段时期的评价必须妥善设计,并且坚持始终。合理设计评价的调查问卷仅仅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调查问卷应该包括教师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其他层次的评价。如何要从众多的评价结果中获得有代表性的数据,保证将测试的偏见降到最低,建立数据收集程序也很重要。除了注重评价问卷的设计,评价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也同样重要。在进行评价问卷调查后,要想了解客观、公正的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应由被调查者自愿提交到公开的投递箱内,再进行整理评价的数据,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

2.运用多元评价模式对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也要评价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以“评教”和“评学”为双内核,符合以学生为本,兼顾教师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考核应包括学生的语言素质、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业成绩,同时还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能力。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评价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

3.运用多元评价模式需要设立教学评价委员会。教学评价委员会是评价工作的权威机构,负责制定评价体系、审核评价数据、公布评价结果、解释评价依据。其成员应该由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教师担任,这样既可以对大学英语教师队伍起到规范管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起到指导提高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评价委员会应该制定广泛认同的评价体系和以质量为本的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模式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授课教师和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流程的顺利进行也需要教师、学生等各方人员的积极配合。为此,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成员组建、体系制定、评价实践等环节都必须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广泛认可,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应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才能从原动力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表现欲。

4.运用多元评价模式需要处理好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多元评价既需要通过考试检测学生英语能力,包括日常的课堂提问、随堂考试、大规模的英语竞赛和标准的英语能力测试等,更需要对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学生基础、接受能力及学习兴趣等全面的评价,也就是说考试只能为综合评价提供“参考数据”,而不能替代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公平的和令人信服的。

5.运用多元评价模式需要始终遵守全面客观的原则。利用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需要评价者合理地使用评价结果,全面客观地反馈评价的各方面信息,通过课程评价体系信息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以及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程度。

三、运用多元评价模式的意义

多元评价模式是把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接收效果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动适应高考社会化新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掌握,有利于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控,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均衡发展,对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推动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英语教师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评价内容必须是多维性的,需要评价各方充分理解课程评价的理念,有效地开展评价工作。在多方配合下,及时全面地掌握评价信息,再采用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学业内容、非学业内容等数据,形成立体式“影像”呈现为、评价结果。实践证明,多元评价模式切实能够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79.

〔2〕张林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机理、有效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3〕王志丽,李利红.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革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61.

〔4〕胡章平.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2006.

篇6

我国物业管理企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派生出的新兴的服务性行业。其产生之初仅仅是房地产开发的后续服务机构;相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它是一个终端服务单位,但对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本身而言,它永远都是始端服务部门。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物业管理诞生伊始,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广大业主将之作为提高自身整体生活水平的依据而对其报以厚望,开发商以此作为自已楼盘的销售亮点,政府主管部门又将之作为规范社区管理,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加以引导。这使在我国诞生刚刚20年的物业管理行业几乎成了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领域而被社会各界加以重视,成为了新世纪引入注目的聚焦点。

进入21世纪,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经过了20年的经验和理论积累之后,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并象所有其它企业一样向着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前进。实践证明,在这一前进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必然向着规模、区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新世纪物业管理将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一)规模化经营的必然性

物业管理的规模化经营早就是业内人士谈论的热点问题。我认为新世纪的规模化经营,就是物业管理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管理面积和管理领域(当然这个最大限度不是无节制,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确立自身的管理成本和经营目标,在一个适度界定的市场竞争中,最大化的占有市场份额。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竞争的绝对业绩,还是企业竞争的相对地位来说,市场份额都是商家的必争之地。市场份额理论还告诉我们,企业仅仅达到经营规模还不行,它还必须在市场份额总量上居于首位,才能优于别人。

当然,物业管理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并不是指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从企业的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行为来说,规模化经营还充分考虑其投入产出比率,也就是随着投入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其单位增量所产出的效益应逐量增高,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规模化经营能为管理企业降低成本,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规模化经营的途径

扩大市场份额占有率,实现规模化经营是现代物业管理企业不变的主题,但在市场份额总量有限的情况下,物业管理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化经营呢?

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小企业资源。

目前,无资质等级、小而全的物业管理企业较多,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已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共开发的楼盘,但由于面积较小,造成大量重复投资及资源浪费。显然,这种状况对物业管理行业整体进步不利,由于这部分公司服务的不规范,也使本应享受正常服务的业主(住户)的利益受到损害,使业主投诉增多,这极大地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形象。从长远来看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这些小物业管理企业宜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共享企业资源如资金、技术、材料、劳动力等。通过企业整合,建立产业规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规模化经营也可推动这些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行业的共同发展。2、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内地物管市场,扩大物业管理面积。

新世纪民伊始,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便呈现出白热化趋势。内地物业管理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实力公司的目光,有品牌物业管理企业把走向内地抢占市场作为发展目标。一段时间以来,物业管理市场呈现出“四海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局面。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一家物业管理企业要到异地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占领内地市场的初期阶段,对当地的政策法规的熟悉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出现水土不服以及由于管理链拉长而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的现象。同时,内地物业管理消费意识不够,收费标准较低,造成管理过程中矛盾多、风险大,稍不留神便会出现投资亏损、损害企业品牌形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进军内地的物业管理企业,使其在进军内地之初,很难因规模的扩大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此,任何一家进军内地的物业管理企业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摒弃急功近利的念头,潜下心来为真正在内地市场站稳脚跟做准备。

我们还可以看到,物业管理企业进军内地市场的初期阶段,正是其与本化磨合的关键时期,也是传播自已品牌,并使之具有“本土化”的必由之路。这一时期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当地的物业市场状态,适应当地风土人情,积累本地物业管理经验。内地物业管理市场起步较晚,对沿海等地先进的物业管理经验十分重视,他们需要有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契机。我们进入内地市场,恰恰为其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因此,只要我们坚持“服务第一”的指导思想,把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沉淀的理论充分运用于物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之中,我们就完全能够得到当地市场的认可。例如,福田物业便是在1999年进入苏州市场之初,我们便始终坚持“塑造品牌、用心服务”的指导思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福田物业”这一品牌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广大业主也将“福田物业”作为他们享受舒适生活的依据之一倍加信赖,当地开发商已将“福田物业”的管理介入作为其楼盘的促销手段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前期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一年来,福田物业已在苏州接管了五个楼盘一百多万平方米的物业管理面积。以苏州为根据地,“福田物业”的美誉度还传播到附近城市,如昆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房地产公司便主动上门要求我们管理其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世纪佳园”。使福田物业成了苏州乃至周边城市及地区的物业管理金字品牌,为实现规模化经营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新世纪物业管理将向区域化方向发展

所谓区域化物业管理就是利用城市管理理论、系统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辖区物业实行综合管理。它是以市政社区规划为基础,以城市规模的生产、生活为规模,条块结合,组合成若干适度区域,使之成为能全面推行物业管理的小区。例如深圳的华侨城片区、新洲片区、东门商业区、华强北商业区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功能划分越来越细,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政府为简化办事程序,从具体事务中抽身出来制订宏观政策,必将部份服务职能让社区和企业来承担,由此,区域化物业管理初见端倪。

区域化物业管理同单一的物业管理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我们知道,任何单一物业都与其周边环境、公共市政、公用事业、配套设施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一物业管理是区域综合型物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前是是单一专业型,后者则是综合网络型,后者更贴近城市管理的核心,并具有社会职能和企业职能的双重性。如区域型物业管理企业必然会承担相当的社会责任,直接介入和参与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区域化物业管理最大的特点是辖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的规模,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比较广泛,配套齐全,软件建设思路明晰。有利于个业倡导以人为本,便于合理处置城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机、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并不断回报社会,从而促进物来管理在可持续发燕尾服理论指导下健康、稳步发展。

区域化物业管理的企业会根据区域(片区)物业管理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区域内辅助配套设施进行规划,最大限度地避免日后维修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为后续管理打好基础。同时,区域化物业管理要求把区域内分散的物业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管理。但这并不等同于一个公司要搞区域垄断经营和管理,而是要实现整个区域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集约化,即资源的优化组合与专业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相集合,这在21世纪物业管理中将表现的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区域化物业管理具有比分物业管理更多的优势。首先,区域化物业管理有利于社区的综合管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通过区域化物业管量单位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来实现;其次,区域化物业管理还有利于社区的治安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处于社区管理的第一线,对辖区内工作、生活的业主比较熟悉,对预防犯罪、维护治安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区域化物业管理还有利于社区整体环境的治理和建设,从区域化大环境的角度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治理、建设、保护,这样起点高、效益好;第三,区域化物业管理还可大大降低管理公司的管旦成本。区域化物业管理的规模、容量都大大高于单一的物业管理,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为物业管理公司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丰收”,为企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综上所述,区域化物业管理为物业管理的总体目标得以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问。主要表现在,能继现代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理想的居住、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物业的价值,提升物业的档次,能提升物业管理品牌声誉,增加公众对物业管理的信心,促进物业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新世比物业管理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发展水平必然会越来越高,城市功能划分将越来越细。对于物业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物业公司将起到统一组织、调度和资源整合与分配的作用。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一种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联系的特殊有形产品,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老百姓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注意加强质量管理,很容易造成食品污染,从而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危害其身体健康,因此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成为当今我们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在政治社会多元化的今天,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现行法律法规尚不足以确保食品安全达到统一标准,所以我们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必然选择就是对食品安全实施区域化管理。现我就食品安全的区域化管理谈一点微薄的见解。

一、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必然性

人类火的发明揭开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序幕,之后人们围绕食品安全管理一直不断的进行探讨和研究,直至步入20世纪,继欧共体1964年(64/433/EEC指令)制定了《关于鲜肉生产好销售的卫生管理》之后,1969年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又制定出台了《食品卫生通则》,从此食品安全管理逐步迈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这时就必须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依靠政府的推动,也就是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以技术手段实现食品的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

食品质量管理是食品工业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存在的差异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不同,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同区域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要想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或实施区域认证制度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根本性

食品安全的风险不仅来自于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更重要的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风险则来自于食品原料在种养殖环节造成的污染。而现行的食品安全源头管理理念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在特定条件下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就要建立一种覆盖整个食物链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而区域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开展的探索和尝试,其目标是“建立一个体系,构筑三道防线”。我们所谓的“一个体系”指的是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能够覆盖整个食物链各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具体模式为“政府主导,科学引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三道防线”指的是在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在区域内采取三项具体控制措施,一是对区域内的种养殖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加强食品原料的源头控制,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对区域内的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巡回监督,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控制,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以及企业和区域实验室的检测把关,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的动态信息,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三道防线。

通过“一个体系”的建立和“三道防线”的构筑,消除食物链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因此可以说,食品安全的区域化管理是食品安全的治本之举。

三、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实践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仍占多数,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性,但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促使我们努力探索“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本身就是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它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食品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加强企业与农民合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推动农产品的优化,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保护土地资源,提升土地使用价值;

(二)对政府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的新突破,统一负责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的组织、协调及管理工作;

(三)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咨询服务机制,统一规划布局区域内检测实验室,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物资的配售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加工率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应健全食品工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实施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搞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生产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新模式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我们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对广大消费者负责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扬州;城市水休闲产业;区域经济板块;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关于扬州城水休闲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打造出完善的“水文化”旅游休闲产业

政府部门和城市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共同努力地做好水文化休闲的硬件配套设施以及市场运营的协调发展工作,使水休闲的旅游玩乐景点和营业场所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体系,充分利用扬州城内的水资源优势,打造出一条完善的水休闲旅游经营模式,并且在运营定位中,要对游客的水休闲需求做一个完整的市场调研,并最终形成了吃、行、住、购物、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全面消费模式。同时,在建设城市水休闲场所时,要充分渗透扬州的城市文化特别是水文化,这能够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切身感受到扬州城市的文化底蕴,进而起到了宣传扬州形象的作用。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放宽水休闲旅游的开发准入标准,尝试多元化经济模式的特色水休闲旅游产业,充分挖掘扬州的水休闲自然资源,同时可以进行招商引资和加大城市形象的宣传力度,积极提高扬州城市水休闲产业的发展进程。

2.完善水休闲运营机制,扩大休闲旅游的经营范围

利用扬州城内水资源的优势,大力推行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扩大旅游服务经营范围,加强水休闲旅游的魅力,这就有助于挖掘传统产业的功能和调整区域经济结构。除了餐饮和旅游等消费外,政府还应建设联合娱乐、商务、文化为整体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休闲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尤其是对于一些品牌知名度高的景点,要加强维护的力度,并不断的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水休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可以设计出一些能代表扬州城市文化特色的商品,这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完善公共服务机制,增强水休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疏通水休闲旅游场所的交通网,科学合理地规划水休闲旅游的专属路线。在景区内,还要安排好停车场所,根据旅游淡旺季的不同合理变更停车的场地和费用。建立水休闲旅游服务网站,提供门票预订、酒店预订、汽车租赁、餐饮等全方位服务。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为目的,完善相关的公共服务机制,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水休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扬州,切身体验水休闲旅游的快乐。

二、宁波、镇江、扬州等水休闲产业区域化联动发展的优势和缺失

1.区域化联动发展的优势

宁波、镇江、扬州等三个区域化城市有着比较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其宁波的沧桑、镇江的雄奇、扬州的秀雅,这就为打造世界知名的水休闲旅游景点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此处,就可以参考环渤海、环太湖、长江三峡等旅游区域化联动发展模式,尽最大可能地打破传统体制和地域的限制,把大桥、运河、长江作为轴心线,促进三地水休闲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在打造水休闲产业时,要做一个整体规划,联手打造水休闲主体路线、共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化经济板块的联动发展。

2.区域化联动发展的缺失

三地的政府之间对于水休闲产业的合作比较少;没有对区域化水休闲旅游做一个长远的规划,且产业之间没有融合;区域化旅游的形象缺少整体设计,还没有形成区域化水休闲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地的水休闲旅游各具特色,但没有整体性,旅游品牌的打造也不具特森,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这样就造成了三地的水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极不平衡,都各自为营,耗费大量的精力宣传各自的水休闲旅游特点,却并未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三地联合发展水休闲产业,将使旅游景区的整体性加强,还将全面提升水休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水休闲产业与区域经济板块的联动发展策略

1.加强宁镇杨区域的水环境治理力度

在整体上规划和展开三地的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扩大水源地的保护范围,严格监控污染物的肆意排放,一旦发现有污染源,就立即查处整治,确保生态平衡,保障城市居民安全用水,推动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的整体发展;三地联合提高区域河流的水质量,联合建设污水处理厂。严格遵循沿江打造生态风光带的规范要求,积极构建三地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体化。

2.注重宁镇扬水休闲景区的游客接待工作

目前,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的只要旅游群体是国内客源,这已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要将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形成推向国外,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完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景区内的游客接待工作,提高服务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为游客提供最高效、最优质的服务,这样才能让游客有种留恋不舍、久久回味的感觉。

3.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

在设计旅游商品时,要注意三地的整体规划,其商品中要深深地渗透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购买,这样就可以带来良好的品牌宣传作用和经济效益。

四、总结

由扬州水休闲和宁镇扬三地的水休闲旅游产业的区域化发展的模式可知,推动城市水休闲产业与经济板块的联动发展,既有利于提升水休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能给该区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联动发展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策略,否则,将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蓝必华.建立区域经济风险预警与控制系统对策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6(08).

[2]刘清玉.福州市休闲产业的发展条件分析与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3]覃盛栋,韦光辉,李荣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滨海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2(02).

篇9

随着经济区域化的推进和新的世界性经济运行机制的启动,跨国公司、世界性经济组织等成为主要角色先后登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国际联合、控制资源流向、影响经济生活、引导文化潮流,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生活,也对传统的权力运作带来了挑战。区域化的经济超出民族国家的调控能力,迫使人们去寻找替代方案,如把迄今民族国家所承担的社会福利职能转让给跨国机构。对于政府而言,区域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方面,经济区域化为政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性既有利于用规则贸易取代强权贸易,从而给予发展中国家自我保护的手段,也将为国际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由于在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与市场规模的扩张,区域化推动着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的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向哪个地区,就会加速哪个地区的发展。因此,区域化无疑拓宽了政府活动的空间和领域。

另一方面,区域化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典型的后发型国家,中国要成功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在区域化竞争中立稳阵脚,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求真务实、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政府。但现有政府管理体制仍旧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政策的可预见性和法规的透明度不高,依法行政的理念很难植入。从依法治国的理念载入宪法到有法必依成为行政主体的自觉行动,我国的历程十分漫长。另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甚至知法犯法的情况在实践中依然大量存在;凭经验办事、按首长的指示办事等情况在一些地方屡见不鲜。内部法规大于国家法律,造成垄断经济,即“权力经济”,其主要表现为:市场准入,壁垒限制;长官意志,一言九鼎;法规体系薄弱,程序性法规匮乏。这些表现都不符合区域化经济的发展。

其次,政府的实际运作方式还不够规范。在政企关系上,我国政府还未完全从企业活动中超脱出来,权力性干预和管制依然过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滞后。在市场机制的培育上,我国政府的依法管理还很不完善,缺乏现代的公共服务观念。在管理队伍上,我们还亟待建立一支懂得并能驾驭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人才队伍。在管理手段上,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将受到挑战:跨国公司可能通过多种途径绕过东道国政府的控制,可能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随时转移生产和投资。这决定了中国在区域化环境中深化行政改革、建立区域化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要求政府从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转变为行政指导方式,行政方式从刚性转变为柔性。

区域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变革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处于空白状态,实践中也一直遵循政治行政一元论(政治与行政不分)和古典的官僚制度(韦伯的科层制理论)。结果,政府往往以政治的方式对待行政(如政策制定),以行政的方法对待政治(如资源分配),并由此导致了一些问题和一定程度上的制度性腐败。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所有的公共产品,这一理念是导致政府扩大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的重要价值原则;同时,政府是外在于市场的公共权力机制,这一观念造成了政府与市场的脱节,使得政府运作缺乏市场效率,市场运作缺乏公共支持。

相比之下,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是融合了公共理念与市场理念、以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 and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和有效性)为目标的管理改革模式。它极大地突出了市场理念和公众的重要地位。

在强化市场理念方面,新理论将政府纳入整个市场体系中加以通盘考虑,认为应该将公共服务视为重要的市场领域,将政府管理看作是市场机制与公共机制的结合;讨论政府在注重公平与公正的前提下提高资金运用的市场效率,把政府服务的质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崇尚和推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社区化和社会自愿服务,强调在不同的服务机构间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检验。因此,政府不再是单一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其管制和审批部分的权力将大规模释放甚至取消。而信息资源的公开程度和提高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度的要求,使政府内部机构变革成为必然。

在政府与公众关系方面,新理论强调顾客取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并通过建立企业化政府来提高政府的能力与效率,使公众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服务。在实践中,区域化使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投资来源的非本国化、经营活动的非本土化、交换的电子信息化以及国际民间组织力量的日益“自治化”,都使公众和公民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治式运作能力、承受各种风险的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对政府管理提出的要求是: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不再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上考虑政府如何为公众服务。

区域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管理变革的取向

在中国―东盟经济区域化的趋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法则来进行公共事务管理、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目前面临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借鉴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府管理应当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革新:

(一) 从以权力为中心向以规则为中心的转变

以权力为中心的运作方式,随意性和无序性较大、公开度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权力支配一切。而在区域化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社会需求多元化,政府难以继续试图向社会提供垄断。政府应该转向一种把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务提供划桨分开的体制,选择把自己局限于政策和指导从而把实干让给他人去做,从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要求政府必须严格依法行政,政府运作的基本规则应从以往运用行政权力进行强制性干预,转变为通过制度供给引导服务对象按照政府规范实施行为,即由权力行政转向规则行政。

(二)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

在区域化的背景下,政府将不再单纯地限制市场主体的活动,而应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和干预经济生活。它在理论上也不再仅仅采取单纯的管理性行政,更应当实施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的服务性行政。

在西方,各国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最终选择了服务职能,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需求为中心的转变。在中国,政府管理变革离不开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宏观背景和时代的特殊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入世的特殊要求。它们预示着政府职能结构的中心将由行政管制的职能逐步转向公共服务的职能,意味着政府施政需要符合公众的意志和愿望、重新设定政府与公众的地位和关系,也表明了政府行为的公众取向。

(三)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篇10

关键词:水利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化;主客观综合赋权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1683(2016)06019006

Regionalization of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LI Jiazhen,SHU Longcang,JING Yandong

(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There wer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Differentially establish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of regional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 would better guide the region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and promote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unnan Province.According to certain principle of partition,Yunnan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areas.Adjustment of target values of the regional index was on the basis of province target,and referred to the analysis of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 priorities in every area.The weight of each area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weighting method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ntropy weight method.The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 level of five areas in 2013 was evaluated.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evaluation,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view of every regional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

Key words: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evaluation;index system;regionalization;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weights

水利是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水利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明确区域水利发展现状水平,并指导区域的水利建设,以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水资源的协调发展。云南省水情复杂,水资源总量丰沛但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等经济发展要素极不匹配,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并存,水利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面对水利发展在区域、城乡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必要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利发展特点,差异化构建各区域水利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既能够体现各区域的实际水利现状,指导各区域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水利建设任务,又能够统筹控制,最终完成省级水利建设目标。现阶段国内外对水利评价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国外主要是针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13],而国内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评价了我国的水利发展,所建立的水利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针对一个区域的[46],还有将统一的指标体系应用在不同区域的[711],但是对一个区域进行差异化水利发展评价的研究还很少见。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开展了本次云南省水利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化的研究,可以为云南省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水利发展区域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云南省水利发展区域划分

根据独立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对云南省进行区域划分。

(1)独立性。区域是指在空间上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地理空间,划分的区域要空间连续,但是彼此之间要相互独立,不可交叉重叠。

(2)科学性。区域划分要立足于云南省水资源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能反映客观问题。

(3)可操作性。区域划分的结果要便于评价,且能获得较准确的数据,不宜过于复杂。

(4)可比性。区域要能体现出各自的水资源特点,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便于相互比较。

[FK(W]

[HJ*4]图1云南省水利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化分区

Fig.1The zoning map of the regional index system of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HJ]

根据以上分区原则,综合考虑各地水资源特点,结合云南省的主体功能区划,拟定分区方案如下:分为滇中水资源紧缺经济发达区、滇西北高山峡谷区、滇东北高寒贫困区、滇东南岩溶石漠化区以及滇西南滇南水资源丰富沿边区五大片区,见图1。

2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化及评价方法

2.1区域水利建设重点

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总量、人口数量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水利基础建设程度、未来水利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具有差异,因此首先要研究分析各区域的水利发展现状以及建设重点,以便全面而准确地对各区域进行评价。

(1)滇中水资源紧缺经济发达地区。

该区域处于流域分水岭,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量低,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体污染、水质恶化趋势严重,资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缺水并存。滇中人口集中,经济较发达,是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国家级滇中产业新区的设立更是奠定了其重要的经济地位。虽然积极开发水资源,兴建水利工程,但滇中地区为发展经济需水量巨大,现有水资源量已满足不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提高水利用效率,同时兼顾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

(2)滇西北高山峡谷地区。

该区属于峡谷区,虽然人均水资源量丰富,但地形复杂,山高谷深、田高水低,因此兴建骨干供水水源难度较大,同时山洪灾害频发。而且该区的经济条件较差,但水能资源丰富,可以因地制宜地大力进行区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能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该区属于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优良。

(3)滇东北高寒贫困地区。

该区土地容量小、人口密度大,粮食单产水平又较低,交通不方便,经济较为落后,集中贫困面大,自然条件恶劣,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过度垦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人均水资源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加之开发利用难,水利基础设施滞后,灌溉、饮水条件差。应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度,加大水利投资,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生产的用水条件等。

(4)滇西南滇南水资源丰富沿边地区。

该区人均水资源量、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度低,光热条件好,是云南省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该区经济相对落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引水为主的供水结构保证率低,工程性缺水严重。因此应加快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改善供水结构,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5)滇东南岩溶石漠化地区。

该区岩溶地貌发育,水土流失程度在五个区域当中最为严重。该区人均水资源量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但地表径流渗漏严重,地下水埋藏较深,开发利用困难,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应加快建设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解决城乡饮水安全,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小型水利设施,同时加快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2.2区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BT4]2.2.1指标选择

本研究基于云南省小康水利指标体系研究成果[1213],并参考云南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最终确定了由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高效利用、水源地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水管理与水利发展保障组成的6大体系35项指标的云南省水利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并以此为基准建立各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为了便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的推行实施,各区域之间便于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各自的优势及劣势,明确发展方向,所以确定各区域的指标与全省指标保持一致。

[BT4]2.2.2目标值确定

[HJ2.15mm]根据各区域水利发展现状的分析,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水利建设重点,水利发展的潜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应差异化拟定目标值。以全省目标值为基础,综合考虑各区域的实际情况,目标值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功能类型的不同,规划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的多少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区域目标的实现还必须要以确保全省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即若是各区域的目标值实现了,则全省目标也必实现。调整后的结果见表1。

2.2.3权重分析

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主客观综合[HJ2.6mm]赋权法。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各有优点和局限性,主观赋权[HJ]能体现专家的经验,不依赖于样本数据,但主观随意性较大;客观赋权利用样本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到的权重更加客观,但有可能出现权重结果与实际事实不相符的情况;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可以较好的综合两者的优缺点,使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本次研究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的综合赋权法来确定各区权重。

[JP+2]考虑到本次研究有五个区域,若专家对五个区域分别进行打分,工作量较大且主观随意性较强,所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先确定云南省的各项指标权重K′i,得到的全省指标权重K′i可以充分反映各指标在云南省的相对重要程度,同样也适用于各个区域,但未能突出区域之间的差异。而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是根据各指标传递给决策者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熵权法对各区域的指标样本数据经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出权重K″i,可以更加客观的反映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最后将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结果相结合,利用公式(1)进行计算得到各区域综合权重Ki。

Ki=αK′i+(1-α)K″ii=1,…,m[JY](1)

式中:α为系数,0≤α≤1。(综合权重随α值改变,本文结合指标体系的实际情况,使主、客观方法的比重相等,α取0.5[14]。)

选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对各区域指标进行赋权,既参考了专家对指标在实际情况中重要程度的主观判断,又通过客观计算突出了各区域的不同发展重点,使综合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计算得到的各区域指标权重见表2。

3区域评价

以2013年为现状水平年,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采用线性聚合模型方法对滇中、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滇南、滇东南五大片区的水利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由于指标体系中有部分指标只针对规划水平年的水利发展完成情况,因此现状水平年评价指标体系和规划水平年评价指标体系有所不同(新增需水库容、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等11项指标不参与现状评价)。[HJ]

2013年滇中、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滇南、滇东南五大片区的现状水利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对比见图2,六大体系指标现状年发展水平见表3。参考水利现代化评价标准[1516],根据云南省的水利发展特点,设定区域水利发展评价标准为:综合得分90分以上反映水利发展水平较高。到规划水平年2020年,全省要全面达到此标准。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五个区域的得分均在70分以上,但距离90分还有一定的差距,全省均需大力加快水利发展。

滇中地区综合得分达到76.6分,为云南省水利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其水资源合理配置水平居首位,整体发展较为均衡。但是随着重工业的发展工厂排污量增多,同时存在着乱排乱放的现象,导致水质变差,因此该区在水源地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方面做的还不够,评分较低。

滇西南滇南地区的综合得分为74.1分,居第二位。虽然该区水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造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节水灌溉率较低,加之万元工业增加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用水量都较高,因此在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平方面表现较弱。

滇东南综合得分为73.7分,居第三位。其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平在五个区域中相对较高,但由于该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加之水质达标率也不高,导致在水源地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方面的评分非常低。

滇西北的综合得分为72.9分,居第四位。该区生态环境良好,在水源地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方面表现最优,但水管理能力较弱。

滇东北综合得分为72.2分,为五个区域最低分。该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最差,与其他地区的整体差距最大,今后的水利建设任务艰巨。

4区域发展对策

云南省水利发展具有鲜明的区域化特点,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水利建设水平等都不尽相同,因此针对各区域的水利发展对策也不同,结合对现状年的评价结果,本研究提出了针对各区域的水利发展建议。

评价结果显示滇中地区水利发展水平较高,但水源地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达标率过低,针对其水质恶化,水资源紧缺的特点,提出开源节流并举,节水治污同步的战略,尤其是要加快建设滇中水网,优化水资源调度,以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与经济、生态布局不匹配的问题。

滇西南滇南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在水利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节水灌溉率低、单位产值用水量大的情况,要着重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节水供水的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同时该区的防洪抗旱减灾评分也较低,应积极开展河流的防洪治理。

滇东南地区是国家级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水功能区以及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也不高,因此要加快推进珠江、红河流域的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推进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较为困难,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因此要大力兴建水利工程,保障城乡用水需求以及饮水安全。

滇西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属于高山峡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在水源地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方面较为突出,可以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利用地理条件优势,加快区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能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和国际知名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滇东北从评价结果来看各项发展均不突出,水利建设相对滞后,未来水利发展应围绕加强扶贫开发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骨干中小型水源工程,保障水利快速发展,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5结语

本次研究根据独立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将云南省划分为滇中、滇西北、滇东北、滇东南以及滇西南滇南五个区域,针对五个区域的水利发展现状,明确区域之间的差异,差异化设定发展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综合赋权法确定权重,最终构建了云南省水利发展的区域化评价指标体系,为各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水利发展现状水平评价结果表明,五个区域距离规划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滇中地区的水利发展水平最高,而滇东北的评分最低。

本文仅是对云南省水利发展区域化评价的一次尝试,受篇幅所限,对于各区域的分析还不够深入,今后也可以尝试将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县区或流域的评价,使其更具实践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oucks D P.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J].Water International,2000,25(1):310.

[2]Belousova A P.A concept of forming a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 and indexes for reg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0,39(11):12271236.

[3][JP2]Feng Z S,Cui Q,Wang Y.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iver ecosystem in suburb of Beijing based on PSR model[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CEES),2011,11:25682671.

[4]傅春,杨志峰,刘昌明等.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水科学进展,2002,13(4):502506.(FU Chun,YANG Zhifeng,LIU Changming.Connot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2,13(4):502506.(in Chinese))

[5]张志成,代君.我国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1):164167.(ZHANG Zhicheng,DAI Jun.A study of the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conservancy [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11(11):164167.(in Chinese))

[6]王振宝,徐海涛,赵天力,等.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11(3):236240.(WANG Zhenbao,XU Haitao,ZHAO Tianli et a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water modernization [J].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2013,11(3):236240.(in Chinese))

[7]桑保良.上海郊区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SHANG Baoliang.Study on the index system of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in Shanghai suburbs [D].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2004.(in Chinese))

[8]孟祥礼,张玉福.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赋权方法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40(2):248250.(MENG Xiangli,ZHANG Yufu.Method of determin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index weight [J].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9,40(2):248250.(in Chinese))

[9]张淑华.推进区域水利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水利经济,2010,28(5):4649.(ZHANG Shuhua.Some ideas about moderniz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J].Water Conservancy Economy,2010,28(5):4649.(in Chinese))[ZK)]

[10][ZK(#]张海涛,谢新民,杨丽丽,等.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08(2):107113.(ZHANG Haitao,XIE Xinmin,YANG Lili et al.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for wate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J].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2010,08(2):107113.(in Chinese))

[11]张颖,俞双恩,陆梦恬.苏北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赋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2014,42(2):171176.(ZHANG Ying,YU Shuangen,LU Mengtian.Study of index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J].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2014,42(2):171176.(in Chinese))

[12]云南省水利厅.云南省小康水利建设规划研究[R].云南:云南省水利厅,2014.(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of Yunnan Province.Wellof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lanning study in Yunnan province [R].Yunnan: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of Yunnan Province,2014.(in Chinese))

[13]CHANG Chunxiao,WEN Zhonghui,SHU Longcang et al.Study of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elloff water conservancy in Yunnan Province [A].IAHSAISH Proceedings and Reports[C].Guangzhou,2015.

[14]常春晓.云南省生态水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D].南京:河海大学,2015.(CHANG Chunxiao.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in Yunnan Province [D].Nanjing:Hohai University,2015.(in Chinese))

篇11

摘要:总结了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特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全域城市化的内涵、认识误区及实施途径。认为全域城市化可以避免城市区域化空间范围过小和区域城市化地域分割的不足,适合较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或县域内实施。

关键词:全域;城市化;城乡协调;区域一体化

城市化反映了由乡村到城市转化的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包括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等4个方面。其中地域空间的转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①。从空间角度刻画城市化的概念有很多,如郊区化、摊大饼、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等,最近的概念还有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

一、超越郊区化的城市区域化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相比有显著的差别,突出表现为“时空压缩”这一特点。一方面,从全国或区域的角度来看,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郊区化的过程,表现为人口、产业、住宅等向郊区的迁移。由郊区化引起的城市空间向(郊区)的扩展只是我国城市化空间过程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范围内区位优越的郊区也获得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同时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促进了这些郊区的快速城市化。可以看出,城市扩展是一个比郊区化更能真实刻画我国当前大城市空间变化的表述②。

殷毅等在分析了我国1990年以后城市空间扩展的特点后提出了城市区域化的概念③,认为城市区域化是中国较发达地区大城市随着城市发展、功能提升、规模扩展而产生的城市空间大规模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产生了新的城市―区域空间形态,表现为产业、人口、设施在区域空间层次大规模的扩散,空间形式已不同于原先的“点”,而是覆盖了相当范围的多层次的“面”。城市区域化这一概念比城市扩展更加规范、专业,有明确的动力机制、空间范围等,同时比郊区化更准确的刻画了我国当前大城市的城市空间变化。

二、有别于传统的区域城市化

区域城市化这一概念在国内城市化研究中有较高的使用率,一般理解为区域视角的城市化④,从空间上看是着眼于面,分析某一区域的城市化状况。江莹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了区域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是有区别的⑤。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深受时代背景、国家制度和政策、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城市化是在全球化时代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国内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政策及管理等迅速、深刻变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基础的作用依旧巨大。因此,这种条件下的城市化过程必定不同于传统(西方)的城市化过程,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当前阶段的城市化始于改革开放以后,通常认为这一背景包括全球化、分权化和市场化。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快速发展,产业间分工向基于价值链的产业内分工演化,全球化的影响深入到了几乎每一个角落。同时,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始于1980年代的行政性分权包下放括财政权和税收权,实施财政包干体制;下放投融资权限;下放企业管理权限⑥。分权化改革给予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和能力,从而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进行。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但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已经很大,人口的跨区域流动非常显著,不仅是大中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的郊区及区位优越的农村地区都成了人口的集聚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三、扬长避短的全域城市化

城市区域化的特点与不足城市区域化以大城市为中心,城市空间由点向面扩散。在这种扩散过程中实现了城市中心区功能的转换和城市周边(郊区)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更趋合理。目前以经济一体化为主导的一体化区域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基本单位,国内区域一体化的要求和实践越来越多,如何从城市化的角度推动一体化发展应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城市区域化这一概念因其空间范围的有限性不适于应用到着眼于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化进程。

区域城市化的特点与不足区域城市化。从区域的角度概况了我国当前城市化的特点,范围包括了从城市到农村的广大地域,为城市化研究提供了更加宏观的视角,为一体化做了铺垫。基于全域和区域协调视角的全域城市化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需要着眼于区域,实现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以避免地域分割带来的问题和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全域城市化正是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的,它以整个区域为推进城市化的实施范围,通过管理改革和地方协调及市场建设实现区域一体化,通过城乡协调实现共同发展。这样即实现了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又避免了地域分割和城乡差距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因而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城市化实现模式。

四、全域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与内涵。全域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中后期,区域经济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上级政府的协调和统一推进作用下,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过程从少数几个点通过城镇体系扩散到整个区域,从而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通过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一体、协调的城市化过程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全域城市化的认识误区全域城市化不是全面城市化。

全域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全域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区别主要体现在两者的着眼点。全域城市化要解决的是如何在区域范围内更好的实现城市化,从而推动区域的发展。全域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和全域城市化紧密联系,城乡一体化是全域城市化的目标之一。全域城市化的落脚点不仅在城市和城镇体系,它着眼于全域,在实现城市化空间扩展的同时改善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和城乡关系,可以促进农村发展和城乡互动,为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同时,农村是城市化过程的另一端,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支持,只有农村与城市形成互动,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

五、结语

全域城市化是一种有别于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新的城市化模式。它的要义在全域,包含全部区域(空间范围的扩大)、区域一体(防止地方分割)和城乡协调(共享发展成果)等三个基本含义。全域城市化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靠上级政府推动实施,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可以较好的协调地方利益,体现政策的一致性,符合当前我国行政力量强大和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的现实。在此过程中,需要逐渐调整地方政府的行为空间,探索符合市场机制的政府运行模式,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为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全域城市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需要从政府与市场力量调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建设、城乡及地域关系等多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参考文献:

[1]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

[2]魏立华,闫小培.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为例[J].城市规划,2006,30(5):55-60.

[3]殷毅,曾文.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J].经济地理,2006,26(1):83-87.

[4]张敦福.中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篇12

(一)全球化、区域化已成世界发展方向,公共管理方式在发生变化

首先,随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变化,世界各国、各区域发展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开放化是其共有特点,也代表着公共管理要走向开放,并且开放力度会越来越大;其次,全球化、区域化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由“隔离”变得“唇齿相依”,各国家、区域之间的公共管理需要加强合作。

(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进步,可能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其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以我国为例,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越来越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也在加快,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

(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公共管理问题集中出现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社会生产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幅增加与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急剧增长,我国公共管理的空间在短期内发生剧烈重组与集聚,公共管理结构变得复杂、异常,问题开始集中出现。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公共管理问题爆发

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极大改变,但公共管理问题也趋于集中爆发;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成功改革与快速发展,而政治体制改革却缓慢不前,特别是行政分权改革、社会法治建设进程的相对滞后,可能会导致公共管理问题的集中“爆发”。

二、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管理“泛行政化”问题明显

受到我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公共管理组织运行方式、权利来源和工作目标等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有着明显的“行政化”特点,该特点一方面有效的保证了公共管理组织的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另一方面也由于“行政化”的影响,各区域、各公共管理组织表现的相对过于独立,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公共管理缺乏有力法律保障支持

在公共管理领域,决定公共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律与法规,其为公共管理实施提供着重要保障和支持。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领域,由于缺少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持,导致公共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影响公共管理工作效果。

(三)公共管理主体缺乏协作、合作精神

行政化特点导致各区域、各公共管理组织之间表现的相对过于独立,是制约公共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各公共管理主体本身缺乏协作、合作精神,也是制约公共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壮大公共管理力量,增强公共管理工作效果。

(四)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待建立、完善

对于公共管理而言,我国还不存在一套完善、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甚至多数地区没有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尝试建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从公共管理组织、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相关人员工作业绩、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效果等角度、指标上对公共管理进行评价。

三、新常态下的我国公共管理创新路径

(一)加快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形成新公共管理有效方法

所谓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就是说政府要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即逐步拓宽社会治理与管理视野,在特定公共事务领域应发展与利用非官方组织,形成多元、多样的公共管理主体,借助这些公共管理主体发挥公共管理作用,逐步形成一套异于传统的新的公共管理有效方法。

(二)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为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相应公共管理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导致针对同一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公共管理主体提出的解决对策、方案等的各不相同,形成一种各不相让的局面,而各方又不能保证自己的方案有效,在再次出现问题时忙于推卸责任。为此,必须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为公共管理工作效果提供有效保障与支持。

(三)促进公共管理组织之间合作,建立多层面组织结构

新常态下,传统公共管理制度、方式、方法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小;要求各公共管理组织应该顺应全球化、区域化发展潮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合作,让公共管理组织朝着多层次、网络化的结构方向发展,保证各公共管理组织能够有效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

(四)建立与完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升管理效果

篇13

        特稿

        (4)努力开创行政学院科学发展新局面 马凯

        名家视角

        (10)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 薛澜 刘冰

        公共管理与行政改革

        (15)人情悖论:人情社会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与钳制——基于温州模式的历史考察 陈国权 曹伟

        (20)我国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合作中的承诺与兑现——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探索性研究 尹艳红

        (26)群体事件中的集体认同生成及其干预路径 刘中起 龚维斌

        (31)近年来关于城中村治理研究综述 黄淑瑶

        (37)《谣言》的现实回应及其对策建议——以北京市为例 熊炎

        经济发展与改革

        (44)我国潜在发展红利与战略机遇期的机会与选择 刘迎秋

        (48)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张占斌

        (55)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研究 陈占锋

        法治政府建设

        (63)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关于"依法治国"的精神 胡建淼

        (69)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法律问题探讨——华鼎担保事件引发的思考 胡鹏翔

        (75)介绍贿赂罪存废之辨正及相关问题探讨 郭理蓉

        (81)论侵权法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魏小雨

        (85)论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谢永江 黄方

        调查与思考

        (90)资源地区政府的困境与出路——攀枝花西区肖家湾煤矿事件的启示 李优树 苗书迪

        (95)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路径研究——以青岛市政府为例 涂晓芳 魏葱葱

        决策咨询

        (100)信息稳定视角下的政府、媒体和民众之间博弈模型建构研究 邱新有 胡珊

        (106)当前政府在应对媒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翁杨

        比较与借鉴

        (110)英国区域治理及其对我国区域合作的启示 曾令发 耿芸

        (115)巴西"经济奇迹"为何中断 黄琪轩

        国际学苑

        (121)法国政府与区域化挑战 埃利斯塔·科勒(著) 郑寰(译)

        无

篇14

综观国内现有的区域合作组织,可以发现,这些合作组织基本上都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多个相同或不同行政级别的地方政府基于共同需要而自发成立的区域性协调机构。然而,在既有的体制之下,这些区域合作组织是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呢?它们在实际运作中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优化?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予以探讨。

一般来说,同一区域内不同地方政府之间成立合作组织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

(一)解决跨行政区公共问题。

在经济区域化发展进程中,跨行政区的经济社会事务也越来越多,由此也就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协作的要求。需要地方政府共同解决的区域性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区域统一市场的培育和各地方利益的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而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竞争,这种以政府竞争代替市场竞争的发展方式,虽然为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同时也导致了许多不良的经济社会后果。

因此,亟需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对市场要素流动的限制,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统一配置经济资源。二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市场主体在追求利益的冲动中往往会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或无视生态环境的价值而肆意排放工业污染,但是,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地方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会影响到周边地区。[1]流域污染、大气污染、沙尘暴、酸雨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人们开始认识到单个地方政府无力解决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入整体政府的思维进行整体性治理。

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在行政分割的状态下,同一区域内不同行政区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一方面是机场、码头林立却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是断头路、断头桥随处可见。实际上,水利工程、交通设施、电力以及通信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应该是区域共享的,这些大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应当由区域内各个地方政府共同参与。

(二)提高区域治理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