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

教师职业认同感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师职业认同感,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师职业认同感

篇1

[关键词]教师职业认同感 英语师范生 入学动机

[作者简介]陈丽虹(1979- ),女,广东潮阳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及教师教育。(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75-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源于师范生阶段,也即职前教育阶段。职前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师范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和当前师范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①培养职业认同感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最佳构想,是促使师范生从学生转变成教师的关键和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基础。我国学者封子奇等人也指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对师范生院校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及我国未来的师资水平均有影响。②由此可见,研究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师范生群体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外研究主要针对学生教师,③然而,国内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免费师范生群体。如丁道群等人对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的实证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非免费师范生。④张燕等人对北京某大学714名免费师范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情况略高于中等水平。⑤而在师范生入学动机方面,马红宇等人的研究指出,师范生的入学动机包括个人特性、社会激励、就业职业因素、他人影响四个方面。⑥其中,以个人特性为主要入学动机的学生,其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其次是以社会激励为动机的学生。已有文献中,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多以整体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尤以免费师范生为主),专业分布为数学、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研究样本地域包括北京、湖南、四川以及东北等地,而针对具体学科或专业的非免费师范生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有助于培养英语师范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从而为日后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另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英语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即入学动机不尽相同,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专业学习以及教育实习等表现,也可能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基于此,本研究拟以广东某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非免费)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目的有二:一是探讨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比较其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与已有研究中的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程度的异同。二是借鉴马宏宇等人的研究,探讨不同入学动机对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程度?以期能够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些实证依据。同时,为丰富不同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样本为广东某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三年级的64名大学生,其生源地均为广东地区,目前已完成英语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及专业训练并参加过两次教育见习,但尚未进行大学四年级的教育实习。

(二)研究工具

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本问卷改编自魏淑华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本研究对其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包括职业认识(6个项目)、职业情感(8个项目)、职业意志(4个项目)、职业技能(8个项目)、职业期望(7个项目)和职业价值观(4个项目)六个维度,共37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尺计分,其中“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入学动机问卷。研究者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用于考察英语师范生入学动机的开放性题目,“你选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原因”。

(三)数据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

对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及各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将均值与中性选项3进行单样本T检验比较。研究发现,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M=3.806)高于中等水平(M=3),且在6个维度表现上呈不均衡状况。其中,职业价值观均值(M=4.156)最高,职业期望均值(M=3.882)次之,职业意志均值最低(M=3.547)。

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与其六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职业认同感总体与职业认识(r=0.951,p

(二)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在入学动机方面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社会激励因素并非英语师范生群体选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主要原因。他们选择英语教育专业的入学动机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人特性(占54.69%)、就业职业因素(占25%)、他人影响(占20.31%)。

为了检验不同入学动机的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入学动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10.250(p

对不同入学动机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分值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个人特性因素(入学动机1)与就业职业因素(入学动机2)之间的概率为0.780>0.05,未达到显著水平;个人特性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入学动机3)之间的概率为0.000

四、分析与讨论

(一)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M=3.806,p

在教师职业认同感的6个维度中以职业价值观均值(M=4.156)最高,表明英语师范生对教师群体的职业价值有较高的肯定,认为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此外,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与教师职业认同感呈显著正相关,即职业价值观越强,其教师职业认同感也相应较强。职业期望均值(M=3.882)在6个维度中也相对较高,反映了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工作氛围、发展前景以及自己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有较高期望。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所以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职业期望较高。

已有研究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感可以反映教师“愿意长期从事教师工作的心理感受”。本研究中的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度较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但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意志均值(M=3.547)在6个维度中最低。然而,职业意志反映的是个体主观上是否愿意长期、认真、持续从事教师职业的态度。曾丽红等人的研究就曾指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各维度中,职业意志得分(M=2.97)最低,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意志在6个维度中相对较弱。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英语师范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笔者执教班级英语师范生当中,不少因为无法通过教师招聘考试以及无法进入稳定的公立学校而不得不放弃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

在对6个因素与职业认同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职业认识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系数最高(r=0.951),即职业认识度高的师范生,其职业认同感也较强。教师职业认识可以反映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性质、内容、待遇等方面的认知。英语师范生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例如,在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介绍;教育见习过程中,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与往届毕业生的沟通等。对教师职业持有客观、充分的认识,能够增加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

职业情感在6个维度中排第五位,在职业认同感中并不十分突出,这与马红宇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教师职业情感指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等,具体可表现为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学生等。虽然英语师范生有部分从事家教工作,还有小部分在英语培训机构中担任兼职英语教师,但他们还处于职前阶段,缺乏实际教师工作经验,因此还未对教师职业产生深刻的情感。

(二)不同入学动机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入学动机的3个因素中,个人特性因素所占比重最大(54.69%)。个人特性主要指学生因为自身兴趣爱好或者认为自己适合教师职业而选择师范专业。有35名英语师范生表示自己喜欢或者有兴趣当老师,还有的认为自己适合当老师。就业职业因素是指学生选择成为师范生是出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如工作稳定、待遇不错等。其中,有15名(占25%)英语师范生表示教师行业比较稳定或者收入稳定是他们选择。他人影响因素通常指家人、师长、朋友等人的影响。有13名(占20.31%)被试表示自己选择师范专业是由于家长建议、要求或出于家庭原因。Sugrue指出职业认同除了与个性有关,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家人、家庭因素等。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个人特性因素的被试者教师职业认同感分值最高,这反映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英语师范生。其次是以就业职业因素为动机的英语师范生。同时,3个不同的入学动机的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着显著差异。个人特性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就业职业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的教师职业认同得分都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特性因素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最高,说明以个人喜好为入学动机的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度较高,这与马红宇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进一步证明了“只有喜欢、热爱某种职业,并且认为自己适合从事该职业,才会对职业产生认同感”。但不同于马红宇等人的研究的是,社会激励并未成为英语师范生入学动机之一。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以及入学动机对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已有研究的免费师范生的认同感程度相近,均比较高。其中,职业价值观均值最高,职业意志均值最低。(2)英语师范生选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原因,即入学动机对其教师职业认同感有显著影响,以个人特性为入学动机的英语师范生,其教师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表明个人兴趣爱好等对于职业选择有积极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为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提供如下几点参考建议:首先,基于职业意志程度在职业认同感现状中处于最低的原因,应该增强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意志。英语师范生就业意志相对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课程设置中建议加入就业指导,尤其是教师招聘考试指导。其次,培养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对于因家庭原因或父母意见而无奈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应该进行适当引导、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对教师行业有较高的情感意识。最后,进行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往的英语师范生专业课程以教学理论、技能培训为主,忽视了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此外,还可以通过改革课程实践环节,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让英语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一线英语教师进行学习沟通,对英语教学有更直观的认识,以增强其教师职业认同感,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虽然得到了一些实证的依据,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被试的样本偏小,64名被试者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还不足以说明广东地区英语师范生的整体现状,今后需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二是由于就读英语师范生专业的男生较少,64名被试中只有2名男生,因此本研究中未进行性别差异分析。三是测量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问卷各个项目数量不够均衡,测量工具有待进一步优化。

[注释]

①王鑫强,张大均,曾丽红.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的构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62.

②封子奇,姜宇,杜艳婷,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69.

③Meijer P C.The Role of Cris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M].The Netherlands:Sense Publishers,2011:41.

④丁道群,蒋珊珊.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4):63.

⑤张燕,赵宏玉,齐婷婷,等.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33.

⑥马红宇,蔡宇轩,唐汉,等.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在结构与特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3(1):49.

篇2

关键词: 男幼儿教师 幼儿园 职业认同感

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好坏不仅对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及能力发展方面起着奠基作用。长期以来,女教师以其温柔、耐心的特点承担着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因而也形成了幼儿园女老师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人们认识到男教师那种沉着、冷静、果断、坚强、勇敢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男幼儿教师开始进入到学前教育领域。但男幼儿教师却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他们对这个职业认同感较低。加强男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刻不容缓。社会、学校、幼儿园应给男幼儿教师共筑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促进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1.政府应大力提高男幼儿教师待遇

经济待遇是影响男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直接因素。但我国幼儿教师待遇一直不高,这也是男教师不愿进入幼教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与教育部随后推出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都提到了有关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问题,但对于男教师而言,工资仍是较低的。为了完善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结构及儿童的健康成长,政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西方一些国家都开始把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土耳其在2009—2010学年里把32个城市的学前教育变成义务教育。[1]学前教育变成义务教育后,就会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待遇,增强这个职业的吸引力。政府在提高男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方面应加大力度。我国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男幼儿教师比女幼儿教师的工资高出两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男性从事幼教工作,才能增强男幼儿教师对这个职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其于为幼教事业奋斗终生。

2.社会应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原始社会里,很多工作都是依据性别分类的。长期以来,这种工作分类是比较稳定的,也就造成了性别角色的不平等。人们也习惯认为照顾幼儿是女性的职责,幼儿园不是男性从事的工作,男性应从事技术性的工作。这种固有的文化思想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的职业观念。在现代社会里,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利用大众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现代文化意识的传播,改变影响人们对男幼儿教师职业认识的传统观念,真正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全社会认识到男性加入到幼教工作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发达国家的一项研究显示,男幼儿教师应该得到支持的理由有三个。第一,缺乏父爱的儿童更需要男教师在他们的生活里扮演积极的角色。第二,男性还能为儿童树立正面的模范形象。尤其在男孩面前,男幼儿教师被看做是角色模型的源泉,能在男孩受教育阶段帮助其培养兴趣。男老师还在健康的性别意识和社会上种种与性别有关的问题方面起着模范作用。成年男性不仅是男孩的榜样,而且是女孩的榜样。第三,如果能够平衡幼儿园男女教师的数量,就能帮助小孩发展更多积极的课内与课外环境行为。[2]

3.学校应建立合理的职前培养体系

很多学校招收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浓,这也会影响以后的职业认同感。学校应针对这样一个群体去建立一个合理的职前培养体系。第一,开展新生专业教育。新生入学后,首先可以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学前教育前辈、专家陈鹤琴先生、陶行知先生、张雪门先生、张宗霖先生等,使他们意识到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学校的领导可以通过座谈的方式了解男生的真实想法,去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真正地关心理解男生。最后,学校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实地参观,引起男生对小孩子的关注,进而激发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第二,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在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些学校过于偏重理论课程,而实践性的课程较少;尤其是针对男生的实践性课程较少,基本上按照女孩子的特点设计。有的男生不喜欢钢琴,学校就要创造条件让男生到体育学院去选修相关的适合他们学的课程。只有让男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才可以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和体态自然、心胸开阔、意志刚强的阳刚之美,使他们能胜任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3]第三,建立导师负责制。很多学校的专业老师是上完课就走人。他们不能及时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专业思想,以致学生在需要关怀的时候找不到人倾诉,也就很容易对专业失去兴趣。学校一定建立导师负责制,一个专业教师管几个学生,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更多些,就更容易做好心理疏导与专业教育工作。

4.幼儿园应构建男幼儿教师发展的平台

一所幼儿园的发展与进步依靠的是广大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那么幼儿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也离不开幼儿园的支持与帮助。幼儿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优化幼儿园课程设置。幼儿园应该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比如说可以开设男幼儿教师感兴趣的体育课,到节日的时候可以举办趣味运动会。这种方式为男性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男性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第二,提供男教师职后培训的机会。职后的培养与职前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幼儿园应加大对男幼儿教师培训的力度,使他们能及时汲取幼儿教育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在扩充他们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并且坚定他们的专业信念,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营造男女幼儿教师交流的氛围。在幼儿园里,女教师的比例要高,与女幼儿教师交流是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一关,能够很好地与她们交流对男幼儿教师的角色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开展教学上的传帮带工作,做好男幼儿教师与女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沟通交流,以帮助其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幼儿园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如茶话会、教师交流会、外出旅游等,以此来增进男性教师与女教师的交流,舒缓男教师紧张、压抑的心理。

5.男幼儿教师应合理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

社会、政府、学校与幼儿园这些外在力量的推动,固然可以提高男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但关键还在于男幼儿教师要注重内在的发展。第一,男幼儿教师要树立起专业理想。专业理想是一个人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终生的信念。一个人有了这种专业理想,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奋斗。男幼儿教师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要有坚持下去的信念。必须充分认识这一职业的特点,要相信自己的发展前景是好的。第二,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生理卫生、物理、天文等多学科的知识。因为幼儿学习并不具备专业性知识训练的特点,而是一种全面学习。这就对男性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男性幼儿教师应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对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才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在教师和家长面前的社会地位。第三,发展专业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除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对教学的反思能力,以及研究的能力等,都是一个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的能力。如果男幼儿教师真正发展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再加上自己的性别优势,就一定能够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只有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了职业认同感,他们才有信心一直在这个领域走下去。

参考文献:

[1][2]Sule Erden,Ozkan Ozgun,Munire Aydilek Ciftci. “I am a man,but i am a 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er”:Self- andsocial-perception of male pre-school teachers.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 (2011) 3199-3204.

篇3

(一)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主要参照薄艳玲的《关于高师生教师认同状况的调查问卷》和宋广文,魏淑华的《中华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问卷》,设计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第二,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第三,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准备;第四,从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第五,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期望;第六,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第七,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基本情况。

(二)被试通过方便取样抽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听康教育、培智教育、脑瘫教育、自闭症教育方师范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有效回收率为96.33%。其中男生30名(10.38%),女生259名(89.62%)。研究对象情况见表1

二、统计结果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从表2和表3可知,明确表示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有253人,占总人数的87.54%。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专业思想稳固,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其中,女生234人,占女生总人数的90.35%;男生19人,占男生总人数的63.34%。由此可见,女生的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比男生更为坚定。同时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85人,占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7.63%;大二有85人,占大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90.43%;大三有83人,占大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4.70%。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并无明显变化。另外,听康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0人,占其总人数的87.91%;培智教育专业方向的有63人,占其总人数的86.30%;脑瘫教育专业方向的有29人,占其总人数的85.30%;自闭症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1人,占其总人数的89.00%。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在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变化。

(二)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准备从表4可知,89.96%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81.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74.7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自己知道怎样成为一个好的特教老师。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另一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具备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有61.60%,而同时只有52.94%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常去康复中心及特小做实践。这表明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

(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情感从表5可以看出,有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喜欢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同时有9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能为特教事业尽一份力我很高兴”给出了肯定的态度;另外有93.0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提起特教老师常令我有一种敬佩之情”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不仅仅把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看作一种谋生的途径或普通职业,而且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愉快积极的情感。再者从表6中可以看出,8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进一步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很好的解决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价值内化的问题。

(四)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期望和价值观从表6可以看出,71.9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会很大;87.5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希望自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教老师。这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有着较高的期望,同时也希望自己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这一行业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在价值观方面,由表6可以看出,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94.11%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教老师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以及它能体现个人的价值方面有着积极正确的认识。

三、分析与讨论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的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特殊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爱心事业,它能帮助关心残疾人,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有节假日;工资待遇方面,国家规定从事特殊教育最少要享有工资总额的15%的补贴,以后会更高。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事特殊教育的积极性。2.学校因素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博爱的文化氛围极大地熏陶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而加强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责任心;与此同时,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信心。3.个体因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积极的价值观,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是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满足特殊需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特殊教育教师一般被认为有爱心,有耐心,这让大多数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具有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性别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这种性别差异与国内类似(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我国的传统观念—女性更适合从事教师职业有关。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可能更多的家长倾向于让他们的女儿报考师范院校,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同时,女性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耐心细致的性格特征可能也是女生相对于男生更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更重要的是,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面对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极大地爱心,耐心和恒心,才能把工作做好,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再者,在目前的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只要男生,而男生中很多不乐于从事教师职业。因此在教师职业的竞争中,男生与女生争职位的情况相对较少。这一因素也可能促进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水平普遍较高。2.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在性别上呈现显著差异,而在年级和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差异。3.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虽然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4.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积极的情感。5.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和积极的价值观。

(二)建议

篇4

【关键词】幼儿园 保健卫生教师 职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8-02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者车文博认为,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一般是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当前,在幼儿园负责保健卫生工作的教师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通常受过专门的医学和营养学的教育,具有从业资格证书,既要负责卫生消毒和疾病预防,也要负责幼儿膳食的营养搭配。另一方面,他们在幼儿园中每天都会和幼儿相处,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教师的职责。尽管保健卫生教师在幼儿园中具有多元的角色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有人认为不受幼儿园重视,有人甚至认为并不重要。由于幼儿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疾病因素的感染,所以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营养保障,设置科学的体育锻炼,落实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等对于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而,在幼儿园中负责卫生保健工作的教师的重要作用便自不待言。正因为如此,中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研究学者陈鹤琴曾有言:“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在影响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职业认同的诸多因素中,幼儿园的管理层面对于提升其职业认同感与工作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幼儿园应着力注重下述三个方面,从而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提高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吸引力。

一、加强宣传,强化家长的保健卫生意识,积极配合保健卫生工作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保健卫生教师普遍认为家长的不理解与不配合是影响其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园的保健卫生工作,很多家长常常表示不理解或不配合。概言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是由于幼儿的接送并不固定,不熟悉保健卫生工作。例如,多数幼儿是由父母、祖父母等接送,保健卫生教师的要求没有被及时传达。其次是由于家长忙于工作,疏于配合保健卫生工作。例如,虽然幼儿已经发烧,但家长忙于工作,没人照顾幼儿,所以仍然将幼儿送到幼儿园。再次是由于有的家长会忽视幼儿园相关规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有的家长甚至要求幼儿园统一接种疫苗。家长的不理解与不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会使他们感到困惑不解。因此,作为管理方,幼儿园应积极利用家长会、公告栏等多种手段向家长宣传保健卫生工作,在强调保健卫生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明确保健卫生工作的具体要求,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二、建构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总体而言,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发展较为单一,他们终其一生都从事着保健卫生工作,其专业技能随着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而得到提高。因此,这就需要幼儿园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建构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提高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第一,优化工作考核机制。在当前的考核机制中,由于幼儿园忽视了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特性,在考核中简单地对其进行后勤考核,有的甚至取平均值进行考核,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幼儿园应明确考核目的,针对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优化工作考核机制,制定适宜的评价标准。鉴于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特殊性,幼儿园可以采用历时评比的方式进行考核,在纵向上对比工作业绩,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第二,增加升职机会,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幼儿园应当以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为基准,构建公平公正的升职机制,了解卫生保健教师的升职诉求,为他们提供升职机会,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形成幼儿园与保健卫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结局。

第三,创设教育与科研奖励机制,为保健卫生教师评职提供支持。按照现行的评职要求,保健卫生教师评职同样需要,但受限于工作性质,他们通常很难单独完成。因此,幼儿园在相关项目的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涉及到健康卫生的科研项目中,应当鼓励保健卫生教师积极参与,并在方法论上予以充分指导,以帮助其获得科研成果。

三、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提升职业认同感

由于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身份定位特殊,既担任着老师的职责,也肩负着医生的职责,还由于保健卫生教师人数较少,再由于保健卫生教师评职困难,故而通常会产生被边缘化的职业感觉。这样,保健卫生教师就会在心理上与幼儿园组织之间产生隔离之感,久而久之,这种情绪会反映到工作中,出现倦怠与消极的现象。因此,幼儿园应努力为保健卫生教师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为其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

第一,充分重视保健卫生工作,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由于很多幼儿园对于保健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教学。毫无疑问,这种错误的工作观念会影响到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实际上,保健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保育与教育同等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保育与教育并重的工作观念。幼儿园应充分重视保健卫生工作,积极肯定并努力支持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例如,要支持保健卫生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要采纳保健卫生教师的建议与意见,要为保健卫生教师配备必需设备等。

第二,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促成教师与保健卫生教师的科研合作。每个人都希望在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中工作,它会对工作者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对于保健卫生工作者尤其明显。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保健卫生教师认为其工作领导不重视、家长不理解,同事不配合,这种工作氛围严重影响到了其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因此,幼儿园应当努力促成教师与保健卫生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从而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以提高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教师专业发展

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施行,数学课程的改革促使对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数学教师如何走上专业化道路,特别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加速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自身的强烈愿望,也是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专业发展需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主推能量. 而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与发展需求与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息息相关.

一、农村教师职业认同

1. 职业认同

“认同”是一种心理行为过程. 在不同的资料当中,对认同有不同的解释. 但共识是人向他人或其他团体的行为、观念、意识、感情等的认可,既是一种内化的“认识”,又是一种社会行为.

职业认同没有规范的定义.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人对从事的某一职业的价值观. 职业认同需要在从事职业前有对职业的认识了解,以及长时间从事这一职业的过程中对职业进行评价,职后对职业反思三个层次.

2. 教师职业认同

教师的职业认同可以解释为教师在职前和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以及职后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评价. 在宋广文、魏淑华的研究中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殷晓静,文进荣在研究中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职业目标的心理基础”. 可以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个人内在认知和社会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是对职业认同作出了明确的限定,有特定的工作环境和专业方向. 目前,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研究比较少,并且仅局限于调查研究. 笔者通过对参加2010~2012年“国培计划”——吉林省农村中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集中研修的147名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职业认同情况调查,发现影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可分为职业认识、职业理念、职业情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五大方面;同时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普遍不高,处于中等水平. 特别是在职业情感调查结果中,年龄在30~40岁之间,有59.61%的教师反映有明显的职业倦怠情绪. 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农村教师的职业态度,调整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1. 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研究者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道德与政治因素”. 教师专业化是教育的专业化理念、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情意不断发展、不断增强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然而,要实现教师教学专业化,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还要有教师自我的发展意识和有效的培养模式. 教师自身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

近几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广泛.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深化学习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目的到内容,再到评价,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教师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期望,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被淡漠处理. 但是,没有教师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对职业的主观认同不可忽视.

2.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近几年,我国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迈向专业化的标准要求,但是距离教师专业化还有一段差距. 特别是我国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研究能力较低,对于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掌握较差等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已经向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敲响了警钟,为了避免农村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无助,具有针对性的、长久性的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势在必行.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往往都放在关注教学环境恶劣、教学条件落后、信息资源闭塞等因素上,其实,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的专业需求,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程度又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职业发展的规划、认识和努力程度. 只有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活,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在调查中也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很不足,10.38%的教师真正专业并非是数学,学历也参差不齐;5.32%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职业发展现状非常满意,缺乏持续发展和继续提升专业能力的动力,这也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 只有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不可分.

1.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动力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就说明教师对该职业有切实的职业认识,只有教师自身真正体会到工作的意义、乐趣,真正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农村中学的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才能保证教师把职业需求转化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就说明教师对该职业有积极的职业情感,有坚定的职业意志,有明确的职业理念. 通过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这一群体的职业倦怠感有年轻化的趋势,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中,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让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明确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职业情感,协调自身在工作、生活、社会中的多种角色,将有利于坚定教师的专业精神,从而教师把关注多投入到对学生和教学中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就要求教师对该职业有扎实的职业能力. 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近几年来,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活动也高度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课程. 所以,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自身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反思,达到重新认识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主要趋势.

2.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认同的能量来源

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形式、模式等角度观察,或多或少地存在对教师主观需求的忽略. 调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迷失”状态,为教师的持续性发展给予能量正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价值的体现. 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价值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内在价值恰恰是坚定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的意义.

面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及时更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这些都可归结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任何职业的认可程度与该职业的专业化程度都是成正比的. 只有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从而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注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首先要关注教师的个人状态,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这些都与教师的职业认同息息相关. 只有善于从职业中获得幸福、实现理想、不断发展,才能得到职业认同,这是一名合格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加项目:吉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重点课题“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基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视角”,本文是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80.

[2]殷晓静,文进荣.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53.

[3]卢乃桂,钟亚尼.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 (2).

[4]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动态活动过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对教师职业的性质、内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等都极为认可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该职业的认知。故此,培养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应该从职前开始。

( 一) 专业选择

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日后从事的工作是当初求学时选择的专业。家长在学生填报高考( 中考) 志愿时一定结合考生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特点,兼顾社会需求,理性分析幼教行业,慎重选择适合考生的专业,决不能被社会流传的冷门热门专业所左右。

( 二) 学校培养

1.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主要通过课程学习完成,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一定紧紧围绕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通盘考虑、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要兼顾师范性、示范性,紧跟时展步伐,杜绝课程内容严重滞后倾向。

2. 师范院校教师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实施者、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人物,从学生第一天跨进师范院校大门,就担负起培养准幼师职业认同感的光荣使命。要知道,培养职业认同感,绝不是政治学科、教育心理学科、语文学科等文化课教师的责任,而是所有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比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为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任课教师的每堂课都要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充分落实这一目标。同时,重视教育见习与实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说,课堂上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产生些许的认可,那么与幼儿零距离接触、走进幼儿园更能唤醒准幼师心灵深处的情感意识。增加见习、实习次数和时间,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准幼师对幼教工作的认识将更加深刻,对职业认同与否,此时已经建立起来。这为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幼教工作提供了前提。

3. 重视师范院校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应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不仅教务处、学生处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放到首位,科研处、保卫处、总务处、图书馆、办公室等学校所有职能部门都应行动起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学校组织的讲座、竞赛、经验介绍、新闻报告等大型活动都应以弘扬正气、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为主旋律。

二、入职初期

这一时期是准幼师到幼儿教师身份转变时期,也是职业不稳定时期。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基本上都是刚刚从学校大门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期待、或兴奋喜悦、或焦虑,是思想、情绪极易变化的时期,也是对任何事不以为然的时期。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建立起来的信仰、观念可能在实际工作中遭遇的问题面前顷刻间化为乌有。近年来频频见诸媒体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多数是私立幼儿园入职不久的幼儿教师所为。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认同感,甚至痛恨自己的工作,所在单位又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管理和对新入职人员的关心、教育,酿成事故是必然的。从这一点而言,用人单位在招聘幼师时,一定要牢牢把住幼儿教师入口关,对那些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有心理疾病的应聘者坚决拒之门外。幼儿园要承担起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培养重任,帮助她们尽快走出进入职场的困难期。幼儿园要重申职业要求,明确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职业操守,让新入职者感受到工作带给她们的成就感,以及儿童带给她们的快乐; 为每一位新入职者配备一位指导教师,工作上进行指导,生活中提供帮助; 工会组织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关心年轻人疾苦,使新入职者体会到工作集体的温暖,促进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年轻教师要从主观上积极进取,主动学习。结束师范院校的学习,获得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一定根植于心中。所谓终身学习,指的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教育部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幼儿教师要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相结合、园内学习与园外学习相结合,向同行学,向专家名师学,向书本学,向媒体学,向家长学。既要学习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动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专业能力,也要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职业理想,争取做一名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健全人格和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加快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

三、职业倦怠期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难以顺利应对职场压力而产生的疲倦困怠的身心状态。它伴发于教师成长过程中,属教师履职的非正常行为和心理。它直接影响教师的生理、心理健康,使工作士气受挫,成为教师厌教、流失和教育水准低下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4]。2005 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对近9000 名教师进行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86% 的教师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 58. 50% 的教师出现了中度的工作倦怠; 29% 的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主持这一调查的李超平博士认为,被调查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我国教育是一个潜在的障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众多研究者纷纷从社会层面( 教师社会地位低、收入少、对教师要求高) 、学校层面( 学校管理模式僵化、缺乏人性化、教师工作环境差) 、个人层面( 工作压力大、超负荷、身体心理亚健康) 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忽视了幼儿教育自身的因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求就如同金字塔一样是逐渐上升的,又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当低级的需求满足后,就会向更高一层次的需求迈进,与此同时,获得基本满足的需求就不再是激励力量。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低层次的温饱需求以及安全需求有了充分的保障,追求高层次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成为更多人的人生理想。然而,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比低层次需求的满足获得的时间要长,方法要复杂,需要更好的精神环境和制度框架来支撑。在我国,一名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轨迹是: 入职时是二十岁左右的小姑娘三十多岁的教学骨干四十多岁的幼儿园( 行政人员) 主任、园长退休。职业特点决定进入中年阶段的教师不再胜任一线教师岗位,因为她们不具有年轻人的精力和体力,同时幼儿对这些不再年轻的教师也有一种心灵深处的排斥感。一方面,幼儿园的园长和主任永远是少数人; 另一方面,有些人不具备领导能力,不适合当领导。这些人的出路何在? 是提前退休还是无所事事? 当她们意识到自己凄凉的职业生涯前景时,何谈职业认同感! 反映在工作上是工作干劲逐渐消退,进取心丧失,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懒散、情绪低落、沮丧、抱怨等一系列职业倦怠行为。应该说这部分人是职业倦怠期的主力军。要避免职业认同中职业倦怠的发生,社会、管理者、教师自身都要做出努力: 全社会应形成尊重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浓厚氛围,把幼儿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如大学教授、专家学者) 一视同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 幼儿园管理者要学习当代管理理论,把幼儿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由个人行为变为组织行为,深知不同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 创新管理模式,向职业丰富化、动态化管理模式转变,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对于蹦不动跳不动的年龄偏大的曾经的骨干教师,委以重任。可安排其做年轻教师的师傅、玩教具开发人员、幼儿园环境设计者、语言类教育内容的主讲者、国内外最新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搜集人; 对于年纪较轻即有职业倦怠感的教师,幼儿园应进一步完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建立激励制度,鼓励创新发展。让不同年龄的教师都看到自己职业生涯的希望,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工作满腔热情。

篇7

论文摘 要: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缺乏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途径: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广大教师的表率作用。其次,以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对幼师职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第三,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第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纷纷出现了热招局面。怎样办好幼师、学前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是摆在我们广大幼师、学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两年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作为一名工作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不少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缺乏职业认同感。

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就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可以这样说,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有无与高低,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那么,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又是怎样呢?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分别对中专幼师和高职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调查,其结果很不乐观。在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回答“喜欢或热爱”的,仅占百分之四十左右;更多的回答是“好就业”、“是家长的意见”、“天天和孩子在一起,觉得好玩。”等等,甚至有的回答是“中学毕业了,成绩又不好,总得有个学校读啊”。尤其是中专幼师学生的问卷反应出的职业认同感的问题更为突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认识上的偏颇影响了这些学生,使他们对于自己将来的岗位缺乏正确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怎样在幼师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呢?笔者认为有如下途径:

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广大教师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各类院校的幼师、学前教育的教师虽然与学生们将来所做的幼儿教师有所不同,但对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自豪感应该是一致的。一个合格的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转贴于

其次,以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对幼师职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学校除了通过必要课程的课堂教学来实现这一目的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可以邀请优秀的幼儿教师来校做报告、开讲座等等。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职业不满意,然而,可悲的是,真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他们却只有一个标准,除了挣钱多一些,谋生得好一些之外,就不知还要什么了。”我们的幼师教育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把职业与事业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幼教岗位是有所发展,有所成就。

第三,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级各类院校,一定要明确我们培养目标的首要一点就是培养有职业理想的幼儿教师。这一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只写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是要确确实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各级各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就要科学合理,保证师德及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的课时量。笔者通过网络查询一些院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发现目前我国的各级各类院校(包括笔者所在的院校)更多的是重视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的师德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其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缺乏对岗位的适应性。近年来,全国各地幼儿园虐童事件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当事人的心理因素外,主要还是幼教工作者缺乏基本的师德和必要的人文素养,也就是缺乏职业认同感。

第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要着力营造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要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广播电视、标识牌等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定期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览、演讲比赛,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在这种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职业认同感必定很高。

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其中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专门的要求,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我们广大幼师、学前教育战线上的教师要肩负起这份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男性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

一、男性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概述

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指幼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了自身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从而产生的对自我职业的认可感与接纳感。

现阶段许多男性幼儿教师由于自己本身对职业缺乏认同感,使得他们在工作中间缺少动力、缺乏热情,导致他们频频离职,这不仅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男性幼儿教师无疑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提高男性幼儿教师对自我职业的认同感,让男性幼儿教师感觉到他们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男性幼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真正找到归属感,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建设的步伐。

二、男性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1.父母观念保守不愿孩子从事幼儿教育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男性一直被认为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家里的男孩子也一直被灌输着要做大事的思想,而由于父母对幼儿教育的理解的不全面,他们往往认为幼儿教育就是所谓的“管孩子”,觉得男性从事这种职业整天和孩子打交道是没有前途、“没出息”的表现,因此会百般阻止自己的孩子去从事这个职业,即便有些父母从心里尊重孩子的选择但也会顾忌周围邻居的议论而不断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潜移默化的让男性幼儿教师的心理发生变化,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

2.男性幼儿教师自身的观念未转变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男性幼儿教育者虽然从事着幼儿教育工作,但是他们从内心里并未真正认同自己的职业,还是认为幼儿教育是一门女性化的职业,是不屑于自己的职业的,认为他们选择这个职业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与身边从事其他职业的男性相比他们会觉得整天与小孩子打交道不是大男子汉该干的事,于是他们往往有着另择他业的打算。男性幼教自己本身观念的未转变是阻碍男性幼教发挥自身优势以及对职业缺乏认同感的重要因素。

(二)从事幼儿教育并非自愿

很多男性幼儿教师当初选择这个职业时并非是出于自愿的,迫于家庭或其他种种原因不得已选择这个专业,并且在毕业之后从事幼儿教育。他们的内心一直充斥着不满情绪,,这部分人本身是不情愿从事这个职业,因此在他们工作成为正式的幼儿教师之后,对这份职业还是抱有排斥和抵触心理,在毕业之后很难融入自己的职业角色中去,同时也很难培养起自己的职业认同感。

(三)工资待遇不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资通常被看做衡量一个人个人能力的标准,同时也是很多人判定是否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虽然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也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但是总体上来说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相比较其他教师而言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让很多男性幼儿教师觉得并没有在职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渐渐认同了他人的看法,觉得男性从事幼儿教育是不光彩的也是没有能力的体现,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也因此缺失。

(四)幼儿教师职业地位

在当今社会教师虽享有较高的职业地位,但是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并不高,虽然人们把幼儿教师看做一种职业,却未把幼儿教师看做一个“专门化的职业”;[1],这种现象让很多已经从事幼儿教育的男性心里觉得很压抑,在工作时没有动力,平时羞于提起自己的职业,觉得提起自己的职业会抬不起头来,心里对自己选择从事这个职业是否正确始终存有疑虑。

(五)工作环境

男性在思维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等方面与女性存在差异,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时常会与女性教师产生不同看法,由于现在幼儿教师还是以女性为主,所以男性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或思路往往很难实现和接受,这难免会让男性幼儿教师在工作时产生一种孤立感,因此会觉得自己不适合从事幼教职业,长此以往定会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个人发展以及职业发展,难以真正发挥男性幼儿教师的优势。

(六)儿童家长的不认可

传统思想认为,男性大多都是大手大脚不够细心的,而把年幼的孩子交给这些男性教师让他们很不放心。在很多家长眼里女性教师更具有母性也更加温柔,在教育幼儿方面比男性幼儿教师更有经验,她们更能了解孩子的需求进而可以把孩子照顾得更好。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孩子家长往往对男性幼儿教师表现出不信任更有甚者会直接拒绝让男性幼儿教师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些表现无疑对男性幼儿教师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职业认同感难以形成,并且也因此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

三、男性幼儿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的改善策略

(一)有针对的添加适合男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

在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些学校过于偏重理论课程而实践性的课程较少 ,尤其是针对男生的实践性课程较少 ,基本都是上按照女孩子的特点设计[2]。对于男性来说舞蹈、音乐之类的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学校应该安排一些适合男生的课程让他们进行学习,并且对他们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课程,解决他们从事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困扰以及培养他们的刚毅、果断等的性格品质,真正坚定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信心。在就业之前给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毕业之后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自然很容易就能建立起来。

(二)提高社会对男性幼儿教师的关注度

男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者中的少数很难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也一直很难得到广大群众的真正理解和尊重。对于此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其作用,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宣传力度,如拍摄相应的视频短片或者制作一些公益动画进行播放,正确的引导广大群众抛开传统观念,去认识幼儿教育这门职业以及从事幼儿教育中的男性教师。通过宣传让人们了解到男性幼儿教师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从而转变传统观念。让男性幼教渐渐走出角落,得到来自于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以及社会的公平对待,进而给予他们从事幼儿教育的信心。

(三)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

工资待遇问题是导致男性幼儿教师缺失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原因,1997―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06%[3],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与教育部随后推出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都提到了有关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问题,但对于男教师而言 ,工资仍是较低的[4]。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幼儿教育方面的投资经费,使得幼儿教师获得一定的资金保障,这样会让男性幼儿教师在心理上不觉得低于其他职业,改变当初从事幼教只为养家糊口的想法,从而从内心接受幼儿教师这个职业,认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四)发展男性优势,得到社会认可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幼儿教师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相比于女性男性机械的能力较强,男幼儿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教学中速度、力度等方面会表现出的“阳刚”之气,是治疗日益凸显的儿童肥胖症的“一剂良药”[5],同时考虑到儿童在成长初期的很多主要行为和性格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来逐步形成的,在幼儿园里如果教师性别结构过于单一将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男性倾向于场独立型,而女性倾向于场依存型,男性幼儿教师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培养起独立自主的个性,同时对儿童勇敢、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这些都为儿童后天品质的养成打下了基础。另外,男性幼儿教师的加入,可以改变幼儿园单一的性别结构,使得幼儿园在管理和教学各个方面得到完善,为幼儿园注入新的活力。基于男性的这些特质,男性幼儿教师应当善于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通过在实际的工作中的应用,来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龚婷.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龚婷.浅谈多媒体教学[J].科技广场.2007(12)

篇9

 

t检验发现,实习前后师范教育学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型上的人数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实习显著降低师范生的职业意志水平,而在职业认同感整体及其他维度上,实习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一、问题提出

 

职业认同感是由个体对某一特定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是师范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和目前自身师范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

 

目前国内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研究处于成熟阶段,归纳这些研究的主题可分为三个阶段:(1)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构成及维度的探讨,如王鑫强等人。(2)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封子奇等人认为,影响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组织环境和个人因素等。

 

(3)调节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干预研究。鉴于教育实习在师范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些研究者认为,实习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工作效率、职业热情和改善职业倦怠。但也有研究不支持实习支教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积极作用,如张冬梅 的追踪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前后教师职业认同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针对干预研究中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且研究对象以免费师范生为主,缺乏对于人数更为广泛的一般师范生的探索,本研究以实习作为一种干预方式,探讨其对一般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实际效果,以期明确实习的作用,同时提供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2014年上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对沈阳师范大学的2012级(前测时属于大三年级,后测时升为大四年级)的师范生群体发放问卷。前测时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1份,有效问卷为274人,有效率为85.4%。其中农村生来源172人(62.8%),城镇生来源102人(37.2%)。

 

后测时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率为100%。其中农村生来源81人(78.6%),城镇生来源22人(21.4%)。两次研究对象所涉及专业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数学、英语、生物、物理、化学、信息技术、思想政治、音乐、美术等15种专业。

 

(二)调查工具

 

采用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该量表由王鑫强、曾丽红等编制,包含1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包含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和职业效能四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水平越高。张燕等人采用《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对该量表进行效标效度的检验,发现高达0.84。在本研究中,两次测验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效能四因子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是0.81、0.86、0.86、0.78和0.95;以及0.77、0.76、0.78、0.84和0.83。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聚类分析、卡方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类型相关理论,以及二阶聚类分析结果,认为4个类别的聚类结果比较合理。因此运用快速聚类法(K-Means)对选定的样本进行聚类,前测和后测分别迭代11次和14次,得出相应的数据。将师范生职业认同在各维度的Z分数中心点绘制柱状图如下,根据每个类别在各维度Z分数的不同特点,用词汇隐喻的方法对这些类别进行如下命名。

 

1.“领头羊”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的师范生在职业认同感整体水平和各维度分数均高于其他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并十分肯定其价值,同时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一名教师,更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是师范生中典型的“领头羊”,其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39.1%和35.3%。

 

2.“混饭者”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在所有类型中是最低的,他们虽然也会有人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但对教师行业抱有很低的期望,也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职业,自己也没有信心能够胜任教师职业。其从事教师的原因大多数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这一类型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17.2%和19.6%。

 

3.“羡鱼者”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不高,他们虽然也对教师抱有较高的期望并对其价值予以一定的肯定,但感到自己无力胜任一名教师,因而不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这类师范生可能在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存在困难,其对教师职业有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该类型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12.8%和18.6%。

 

4.“演员”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较高,仅次于“领头羊”类型,他们对教师抱有较高的期望,认为教师很有价值,也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在学校里可能表现得比较积极和优秀,以符合外界对他们的要求,但其内心却不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像演员一样扮演着不同的自己。这类师范生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31%和26.5%。

 

(二)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别上的分布及变化

 

对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类型的人数分布进行统计,发现各类型人数比例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领头羊”“演员”“混饭者”和“羡鱼者”。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实习前后四个分组的人数比例无显著差异,实习对这四种类型的分布影响不大。同时,我们也对师范生在实习前后的职业认同感及各维度进行t检验发现,师范生实习后在职业意志维度上的均分要显著低于实习前,t=1.87,p<0.01;而职业认同感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分数均不显著(见下表)。

 

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各维度的得分及总分

 

 

注:**为在0.01水平上显著 实习前N=274 实习后N=103

 

四、讨论

 

(一)师范生职业认同类型与状况

 

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共分为四种类型,按人数比例由大到小分别是:“领头羊”类型、“演员”类型、“混饭者”类型和“羡鱼者”类型。结果表明,35%以上的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在四种类型上所占比例最大。当然也有26%左右的师范生只是表现得比较“积极”,其内心处于一种矛盾状态,这类师范生的比例仅次于“领头羊”,这可能由于不少师范生在实习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原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权衡利弊,其职业认同也表现出一种矛盾性和兼容性。

 

然而对于教师职业认同比较消极的师范生,其原因是不同的,19%左右的师范生是本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的心态,而大约18%的师范生则是由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遇到了困难,导致信心与胜任感不足。

 

(二)实习对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从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实习对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显著的消极作用这一点与张冬梅[6]的结果比较一致。但是在职业意志上反而产生了一个略微消极的作用,这远非我们预期的效果,虽然与以往类似的研究有所不同,回顾与师范生在实习前、后接触和研究的全过程,我们也找到了之所以出现这一反差的内在原因。

 

由此可见,经过实习的洗礼,师范生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利与弊,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现状有了充分的了解,这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未来的教师在职前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定位和心理准备,更好地适应教师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些处于游离状态和主观意愿并不强烈的师范生及时了解状况并做出新的职业选择与规划,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从教后因与理想有巨大差距而离职的情况。

 

我们还可以看出,实习没有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类型产生显著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认同感的类型是不可改变的,相反,我们可以在职业效能、职业意志两个维度上着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使更多的“羡鱼者”师范生和“演员”型师范生向“领头羊”这个类型转换。

 

五、关于师范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培养良好的职业效能感

 

目前大学课程太过理论化,实用性不强,很多师范生并没有获得有关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导致实习时屡屡受挫,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职业效能。大学可以考虑增加教学技能的课程,或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二)开展服务性学习,磨砺坚定的职业意志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实习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实习的时间和深度不够,许多师范生也因此缺乏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和相关经验,对教师职业的种种困难心生畏惧,从而动摇了终身为师的职业意志。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服务性学习,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来积累经验和调整心态,培养坚定的职业意志。

 

(三)发扬教师榜样作用,鼓舞师范生的从业热情

 

很多师范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都源自于学生生涯中某个印象深刻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的模范作用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中也包括大学的任课教师。因此,任课教师要发扬教师的榜样作用,正确地评价教师

 

这一职业,鼓励师范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期待和职业价值。

 

六、结论

 

(一)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分为四种类型,按人数分布比例的大小顺序分别是:“领头羊”“演员”“混饭者”“羡鱼者”。

 

(二)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变化。

 

(三)实习仅对职业意志这一维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实习后职业意志维度上的均分要低于实习前。

篇10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职业态度。

分类号 G443

1.引言

免费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有着明确的职业定向,大学毕业后要回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其中至少要在农村学校工作2年(国务院办公厅。2007)。这种受国家政策限定的职业发展状况对免费师范生的大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免费师范生由此而形成的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认同状况,对其大学期间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免费师范生肩负着国家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重大期望,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重任,Sachs(2001)认为。“发展并维持一种强烈的职业认同是评判教师专业性以及与其他工作者区别的重要依据”。教师职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式、职业发展以及对待教育变革的态度,并且对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关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从总体上而言,在概念界定、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等方面还远未达成一致,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尤其在国内,大部分相关研究基本局限在理论综述和调查分析,测量工具也基本属于研究者自编的调查问卷,缺少根据严格程序编制并进行信效度验证的标准化工具,不但对研究者的后续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也阻碍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专门针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及测量工具编制更是寥寥无几,例如王鑫强等(2010)编制的职业认同量表,测量对象为普通师范生,而普通师范生与免费师范生在教育制度、生源状况、就业政策、人才培养、社会舆论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借鉴相关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特殊性,探索并编制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工具。

2.理论构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从理论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Kremer和Hofman(1981)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四个维度,即教师职业重要性、意义及互相连接的向心性维度(centrality);教师职业价值和吸引力的价值维度(valence);与其他同事分享共同命运的团结维度(solidarity):被别人认同为教师的自我表现维度(self-presentation)。Meyer(1993)提出的三维模型则将教师职业认同划分为情感认同、持续认同和规范认同。Bricksonf2000)从个体与群体关系互动的角度提出了教师职业认同形成与确立的三因素模型,即个人因素、集体因素和相互作用因素,其中每个因素又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4个方面。近年来,国内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开始起步,如方明军等人(2008)把教师职业认同划分为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情感认同、职业能力认同、职业社会地位认同四个维度。魏淑华(2008)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当前对自己职业角色以及职业相关特征的感知,具体包括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以及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感知等。纵观目前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其一,相关的理论结构模型主要基于在职教师的个体和群体特征进行分析,适用于具有实际教学经历的在职教师:其二,国内研究中的职业认同结构之间存在交叉与重叠,如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交叉,职业认知与职业期望交叉等。

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受个体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多个子认同。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是可以重新解释与建构的。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一方面,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与职业经历,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学习过程,还难以对教师职业涉及的个体与群体特征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受免费师范生政策与制度的影响,学生的从教意愿存在很大的分化。相关调查表明,免费师范生在志愿填报、政策解读、从教动机、专业喜好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从教意愿受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及外在政策限制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摇摆与冲突,存在知-行冲突和内-外冲突(张晓辉等,2011;姚云,董晓薇,2009;刘屹,2009)。因此,目前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模型难以反映免费师范生实际的职业认同特点,前人提出的诸如团结(Kremer&Hofman,1981)、持续认同(Meyer,1993)、职业能力认同(方明军等,2008)、职业技能感知(魏淑华,2008)等结构和内容对免费师范生还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与在职教师相比,免费师范生虽然具有同样的职业定向,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缺乏精确性与深入性,属于一般心理水平上的职业认同。

综合考量国内外研究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免费师范生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局限性,免费师范生在对教师职业及相关政策的依从、同化与内化的态度变化过程中,职业认同感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并体现出不同的过程性特点。结合凯尔曼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沙莲香。1987),免费师范生可能会从对教师职业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角度进行评价和判断,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趋避。据此,本研究尝试从外在价值认同、内在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三个维度编制初始问卷,其中,外在价值认同是指对教师职业外部特点的认同:内在价值认同是指对教师职业内部特点的认同;意志行为认同是指在内、外在价值认同的驱动下表现出的行为倾向。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问卷正式施测被试:北京某师范院校的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物理系、外语系四个院系的一、二年级师范生中进行取样,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回收有效率为94.80%。其中男生83名,女生201名;一年级177名。二年级107名。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约为1:3,此抽样男、女生数量符合总体性别比例。对此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重测被试:随机抽取北京某师范院校文学院、历史系的168名免费师范生作为重测被试,得到有效问卷168份。重测时间间隔2周。对此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重测信度的检验。

3.2问卷编制方法

结合前人研究及免费师范生的实际特点,本研究拟从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特点认同、外在特点认同、意志行为趋向三个角度构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模型。本研究在北京某师范院校选取免费师范生32名,涵盖本科一、二年级,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者请受访者从内在特点、外在特点、意志行为三方面描述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与表现。最终形成了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18个项目。量表使用四点Likert式等级计分,分别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在此基础上,由5名心理学专业教师对每个项目能否准确反映该问卷及所在维度特点、项目表述是否容易被理解两方面分别做出1-5级评分(1-非常差,2-比较差,3-一般,4-比较好,5-非常好)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通过修改和整合其中两个条目的内容并剔除平均分低于3分的2个项目,形成由15个项目组成的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原始问卷。

3.3问卷施测与数据分析

施测方式为每个院系内部同时现场施测,同时收回。采用SPSS 16.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项目分析

4.1.1项目区分度分析

将所有被试的问卷得分总和依高低顺序排列,得分前27%的划为高分组,后27%的划为低分组,对高低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得分的平均值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如果项目的P值没有达到0.05的统计显著水平,则表明该项目不能鉴别不同被试的反应程度,应考虑删除。分析结果显示。全部项目均通过检验,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所有项目得以保留。

4.1.2Cronbacha系数检验

根据Parasuraman(1988)和Kohli et al(1993)的建议,凡是项目与层面总分的相关(CorrectedItem-Total Correlation)小于0.40,而且删除该题后Cronbach α系数会明显增加的项目都应该删除(Churchill,G.A.,1979)。采用SPSS对初测数据计算α系数,结果显示,所有项目与总分相关都在0.40以上,且删除任何一个项目都会使α系数减小,所以全部项目予以保留。

4.2探索性因素分析

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分析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KMO值为0.90,Bartlett's球形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本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因子,累计解释量达到56.99%,每个因子在相应题目上的载荷均大于0.50(见表1)。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提取三个因子,分别是:内在价值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喜欢,认为有价值,能产生满足的积极情感,有主动的心理投入以维持教师职业的愿望。外在价值认同,指个体因为伴随职业的外部强化(如工作环境、条件及社会地位等)而表现出趋近职业的要求。意志行为认同,指个体持续进行职前准备和不改变职业选择的意志行为倾向。

4.3信度检验

4.3.1内部一致性系数

在SPSS中运行Cronbachcx系数检验,得出本研究总问卷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Henson(2001)的观点,如果以发展测量工具为目的,信度系数在0.70以上,才表示测验分数是可靠的。如果信度系数在0.80以上,说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本问卷各维度和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达到了良好的信度水平。

4.3.2重测信度

随机抽取北京某师范院校文学院、历史系168名免费师范生作为重测被试,对重测样本进行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见表3,表明量表的重测信度可靠。

4.4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LISRREL 8.5对168名重测样本的重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4。

X2/df

4.5效度检验

4.5.1内容效度

本研究对初测问卷的编制遵循了以下几点:(1)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量表维度的初步构想;(2)量表结构和项目测查方法参考了国内外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3)听取了5位有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的意见,对项目进行了考查和修订。以上措施保证了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4.5.2结构效度

本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以及维度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见表5。

各维度间呈中等相关,说明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都达到了高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各个维度较好地反映了问卷要测查的内容。同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量表的三维度模型拟合良好。以上结果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4.5.3效标关联效度

选择某师范院校70名免费师范生被试。以王鑫强等(2010)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为效标,求其平均分数与本量表的平均分数的相关。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平均分数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平均分数相关系数为0.84,p

5.讨论

本研究从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特点认同、外在特点认同、意志行为趋向三方面展开访谈并收集题项,形成初始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三个因子,即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其中,内在价值认同是对教师职业内在特点的认同(如:我认为教师是很有价值的职业、我很喜欢教学工作),是对教师职业认同贡献最大的因子:外在价值认同是指与教师职业相伴随但叉独立于教师职业内容的其他外在收益(如:我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它是对教师职业认同贡献相对最小的因子:意志行为认同是指维持教师职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我经常主动参加与教师教学有关的讲座、培训等),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贡献作用居中。本研究首次明确提出并验证了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的教师职业认同三维模型,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比,这一模型能更好的反映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特点。

Dillabough(1999)认为,教师职业认同从来都不是固定的或预先确定的,而是源于那些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对其行为、语言和实践进行解释和归因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

职业认同本身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单一实体(Coldron&Smith,1999)。而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平衡过程fVolkmann&Anderson,1998),是过程与状态的结合。作为特殊政策与制度安排之下的大学生群体,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层次与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体验及相应政策与制度的限制等密切相关。在职业认同感上表现出相应的过程性与状态性特点。“过程”是指个体自我从实际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个体当下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宋广文,魏淑华,2006),角色确认过程需要经历由外到内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又受限于具体的发展阶段。因此,免费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感上表现出的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三维结构,既是过程性特点的体现也是状态性特点的反映。

总之,与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模型相比,本研究提出的教师职业认同三维结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已有理论模型的整合与超越,更是从免费师范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形成的理论构想与实际验证。该理论模型及问卷结构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工具。

篇11

关键词:价值认同;教师管理;关键性

职业认同感的缺失是因为目前的国家竞争激烈,职业和专业的划分往往不对口,在社会层面,教师群体视为一个理性的典范和道德楷模,而教师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是一个“我是真的需要生活工资的人”,因此,在职业认同的具体道路上,由于职业的要求太过崇高,而职业之外的教师却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需要生活

的人,因此,在实际的职业认同感过程中,需要对于教师队伍进行更好的管理和职业化的宣讲。

一、加强教师队伍职业认同感,需要对职业认同的内容深入分析

职业性的认同现象在整个社会范围内非常常见,职业认同和社会认同以及文化认同一起成为个人思想行为和社会规范相互一致的自我认同内容之一。对于工作和职业的认同是一个人不仅仅将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实际需要,获取尊重和内心快乐的一种敬业爱岗的精神。

在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师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从内心里对他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认定,并且能够从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乐趣。职业认同指的是一种非常快乐的状态,对于教师队伍的管理需要让教师首先确认自身角色的积极性定位,找清楚心理层次上的差距。

实际上,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并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新的教学大纲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因此,教师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目前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从教育的填鸭式主体变成教育的辅助者,让学生变成教育的主体,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有了自我认同意识和自律阶段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应该大大

提升。

二、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提升教师职业认同幸福感

对于教师队伍的管理首先需要让教师队伍从职业认同的角度肯定自身的价值,只有对于自身的职业进行了更好的认同和内化,才能够形成职业认同所必然产生幸福感。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斗志昂扬,才能够对学生孜孜不倦。形成了职业认同的教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更容易产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将自身全部的力量和知识都调动到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中来,工作会给教师带来实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最终达到幸福感。

缺少职业认同的教师,往往会对于工作之外的其他问题过于看重,进而产生浮躁、消极怠工和不平衡的心理,这样会对教师本身的身心带来很大的疲惫感,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随着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的快速提升,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危机。这就要求学校在对于教师队伍的管理过程中,加强教师自我认同心理的建设,并把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当成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来完成,加强对于认同感的宣讲,对于认同缺失的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职业化的纠正。

三、从管理角度积极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途径

对于教师队伍的考评体系应进一步完善。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与考察,从量化和质变上入手,尽可能地从根本上减少职业认同程度低的教师个体。在整个教师队伍过程中,难免会有态度不端正、敷衍塞责、急功近利的教师个体,在进行职业赛场之后应当对其进行教师职业认知的学习和训练,让这类教师明白职业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特殊使命,激发其对教师职业的本能、热情、热爱。

在教师队伍管理中,应当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教师对于职业认同的水平。从整个的教师职业认同体系的形成来看,教师自我认同是职业责任的核心和基础,在整个的自我认同和幸福感产生过程中,起到一个核心的作用,有些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并不低,但是也不高,归根到底还是职业的自我角色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应当进行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对于教师的自我兴趣、能力、气质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职业价值和自身的优势及不足,明确教师这一职业对于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且让教师在指导之下尽可能调整自己,达到较高的职业认同程度,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在基层教师队伍职业管理中,让教师取得职业认同感,是教师能够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高水平的职业认同程度,对于教师的职业实践和创造性的职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提高,对于教师自身和整个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发展 困境

高校教师的水平决定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如何不断提高高校教师个人素质与修养,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我国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

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将从高校教师培训体系、评定标准和职业认同感等三方面对目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一、现有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发展快速,招生规模扩大迅猛,大量新教师进入到高校学术职业中来,成为高校教师群体的重要力量。虽然大量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进入到高校学术领域对大学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但是这些年轻教师多出自非师范院校,缺乏作为教师的基本训练和教学能力。尽管高校都为新教师开设岗前培训课程,但内容多为理论课的讲授,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性和针对性,使得非常有意义的岗前培训很难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相对于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老教师的培训更加缺乏途径。高校扩招使得新生人数剧增,老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多余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在制度上高校对于老教师的知识更新缺乏合理安排,学术交流有限,各学院每年只有几个交流名额,使得大部分老师只能停留在备课、教学、科研的循环当中,很不利于教师知识更新,无法有效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应当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国家教育机构和高校应当为广大高校教师创造多形式的发展渠道。

二、当前中国高校教师评定标准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

当前中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特点给本来教学压力就很大的教师群体带来更大的压力。教育部制定此职称评定标准是期望借此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水平,但是“一刀切”的科研标准也随之带来很多问题:促使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忽略教学,盲目追求论文的数量而刻意忽略质量,将科研与教学割裂开来。其后果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性非但没有被调动起来,反而被遏制了,高校科研水平非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滋生了科研和出版机构的腐败。

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是评价教师职业水准的标准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出于各高校评定标准的统一化,几乎国内所有高校都提出要建成一流研究性大学,高校教师发表的专著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与个人的收入和前途紧密相关。在高校,科研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问题也随之出现,无论是出于个人兴趣还是只为评职称、评岗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是毕竟不是每位高校教师都擅长科研,很多教师尽管有参与科研的愿望和热情,但是面临的困难也是不能忽视的。比如说专业性质导致科研平台的缺乏,偏远地区高校教师在进修和交流过程中缺少渠道,甚至有些教师享受教学的快乐却对科研毫无兴趣。因此当前的形势是更多的教师只是为科研而科研,已将科研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抛之脑后,更多的是对金钱和职称的追逐。教学工作的繁重,不断提高学历水平以应时代需求,再加上科研的压力,使得众多高校教师每日疲于奔命,而根本无力思考个人职业发展。

实际上教学工作向来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在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博士文凭,也不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是有很强的责任心,在日常工作中甘心为教学付出,所带课程也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但是由于科研达不到标准,往往处在高校最底层,使得这部分教师积极性大大受到挫伤,更不要提职业发展了。因此学校在考察教师时不应只看重学历和学术水平,有些非学术能力同样甚至更加重要,比如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

三、当前中国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缺乏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

职业认同是个体内心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定,包括职业热情、职业兴趣和职业满意度等。通俗些讲,职业认同感就是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专业发展关系密切,二者相互影响。职业认同感高的教师会从心底热爱自己的职业,真心关心自己的学生,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充满信心和具有高度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对于一个学校或学院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非常有帮助。而职业认同感较低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同,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前途感到无望,因而态度消极,从心底并不愿意全身心投入,这对于一个教学部门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因此,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培养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热情,使其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这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众多,且相互作用。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更是关系到整个高校的发展,应贯穿于教师职业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客观分析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从而寻求解决途径,是教师个人乃至高校都应当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丽萍.江苏省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石兴中,李硕豪.大学教师权利的制约与保护[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3]李颖.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及其管理激励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4.

篇13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专业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研究课题。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原始内驱力,也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已有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越高,越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程度高低也对其专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1)职业认同。职业认同的概念是由心理学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而来,“认同”是人们对自己同一特性的意识或自我界定,是指个体与他人或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的某种情感联系。而“职业认同”则是指个体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对其职业目标、社会价值、个人意义及其他因素的认识、看法、完全赞同或认可。[1]职业认同既是一种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又是一种内心状态,它在人一生的职业发展生涯中有重要的意义。(2)幼儿教师职业认同。针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在概念上有不同侧重,有的学者将教师职业认同与其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相联系。也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作为个人和职业者,在生活和工作时会受到教师内外和学校内外的因素和条件的深刻影响。”[2]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一方面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教职业目标、情感、内容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指除幼儿教师群体外的社会、他人或群体对幼教职业的情感态度和评价等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形成的影响。[3]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从理论上包含六个因素: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期待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2.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1)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与终身教育理念一致,幼儿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一位职新幼儿教师成长为专家型的幼儿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他对职业的看法和评价也是变化的。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更关注的是“未来我想要成为谁”,而不仅是回答“现在我是谁”这个问题。(2)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个人的生活经验、教育背景和社会期望、社会要求以及他人的观念都会影响其职业认同的形成。但是幼儿教师个体不会简单地吸纳社会既定的职业特性,他们对职业本身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能够促使个体与社会情境中的认同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形成个体独特的教学文化、教学风格。(3)幼儿教师职业认同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幼儿教师在其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在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地扮演社会给定的各种角色,在这些既定的角色中达到平衡就是职业认同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是主动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不管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是学习者主动积极参与来实现的。幼儿教师在与他人和对有关情境的事物中的交流互动中主动表达着他们对职业的认识和看法。[4]

3.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其专业成长的心理基础,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其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越高,其专业发展意识则越强。对自己职业有高度的认同感就意味着对自己职业的性质和意义认识更加深刻;在参与职业活动组织一日活动时情绪状态是积极的、美好的;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能够合理客观地评价,能够通过工作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职业认同程度高的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在一日生活和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才会更加关注教育方方面面的信息,主动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理解相关的教育政策,创新教学方式。因而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其专业发展。其次,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其职业幸福感。幼儿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感知总是以其对该职业的认同和主动积极心态为前提的。相同的工作性质、相同的环境和教育对象,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的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更容易感到满意,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学活动,更乐意学习、进取,从而会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适合,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反之,职业认同感低的幼儿教师对于每天的工作则可能充满抱怨,不愿花时间精力去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知识,进而影响其工作的状态,降低了职业幸福感,从而影响其专业化的发展。再次,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其教学效能感。幼儿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其对自己是否能够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幼儿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能够决定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待幼儿的态度和处理一日活动环节中的各种问题能力。如果一位幼儿教师对她的职业认同有着积极的自我感知,就能自主排解由于日常繁琐的工作任务和不良工作条件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能够提升自我的胜任感和价值感。最后,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其工作压力。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身心稚嫩的幼儿,在工作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长期的超负荷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降低其职业认同。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离职意向具有负向预测性。[5]职业认同程度高的幼儿教师能够积极应对变化,成功地处理压力,保持一种向上的工作态度;而职业认同程度低的幼儿教师往往不能合理地处理压力,心态容易消极,从而会限制个体专业化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我们要积极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世萍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

篇14

1.教师文化让教师体会归属感

依据组织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学校制定了“学校教师文化建设方案”。将学校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追求,以校内具体的活动为承载形式,树立典型和榜样,用榜样引领教师形成崇高的价值观。如每年的巾帼示范标兵评选、教师运动会、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烛光杯”师德标兵评选、“书香杯”读书活动等活动让每个教师都具有强烈的价值追求感和归属感,进而潜移默化地重构教师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的教育行为方式。

2.师德教育让教师获得认同感

我们以师德教育为核心,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师德方面的有关文件,重视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结合《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教师还自学《把责任落实到位》和《别找借口找方法》两本有关提高教师素质的书籍,并要求教师摘抄笔记。此外,学校聘请优秀班主任为全校教师作师德报告,鼓励教师做阳光幸福教师。在学习中教师逐渐获得对职业的认同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念。

3.学校制度让教师形成自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