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抑肝扶脾.中医药疗法;@痛泻要方.临床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的特异性炎症疾病,主要侵犯远端结肠及直肠粘膜和粘膜层[1]。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受伤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慢性复发型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中医辨证多属肝郁脾虚之证。临床上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我院2004年6月~2006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27~54岁;病程1~3年40例,3~6年20例;均伴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电子结肠镜检查:直肠及结肠粘膜有多发行浅溃疡,伴充血、水肿54例,肠粘膜仅有轻度水肿、充血6例。其中病变于直肠者7例,直乙状结肠者35例,左半结肠者10例,广泛性者8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993)[2],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既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经治疗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患者每日大便数次(均不超过6次),大便清稀或为粘或赤白相间。可伴有下腹坠胀或腹痛,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弦。纤维结肠镜检查:发作期肠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发作间期肠粘膜仅有轻度水肿、充血。

2 治疗方法

加减痛泻要方基本组成:白术、苍术、肉豆蔻、白芍、诃子、陈皮、防风、党参、黄芩、儿茶等。加减:不欲饮食者加乌梅20g以和胃生津;腹泻严重者诃子可用至10g;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以清热;不寐、多梦者加酸枣仁以滋阴除烦。上药水煎取汁300ml,每日2次饭后口服,7d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复查粘膜病变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纤维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均无改善[3]。

3.2 疗效分析

完全缓解11例,占18.33%;有效46例,占76.67%;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痢疾”、“便血”、“肠氵辟”、“泄泻”等范畴,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也是优势所在,治则以抑肝扶脾宜肝为主,如张景岳、叶天士认为“治痢之大法,不过通塞二义,肝脾并重。”可谓深得治痢要旨[4]。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益气健脾疏肝等中药,有减轻肠粘膜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和组织修复的作用。方中白术甘温补气,苦燥湿浊,可补益脾气兼有止泻之功;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陈皮芳香和中化湿,既助白术以健脾祛湿,又助白芍以顺肝疏泄之势;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肉豆蔻温中降气,苍术燥湿宽中,诃子敛涩泄火,儿茶燥湿止痛,4药均具止泻之功;黄芩清热燥湿;党参补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药症相符,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近远期疗效均佳。

参考文献

[1]赵天平,吴焕淦.从《伤寒论》辨析溃疡性结肠炎[J].江西中医药,2006,37()2):16-17.

[2]安子元.溃疡性结肠炎新的诊断标准[J].新消化病学杂志,1994,(2):57.

篇2

关键词 慢性结肠炎 中西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1西医治疗

(1)西医对此病主要运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疗。有的引起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肝功能不良。如不见效和有不良反应,可改用甲硝哒唑,新霉素和酞磺噻唑也有效用。

(2)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可的松和强的松可改进全身状况,使病程缓解,排粪次数减少,复发症状减轻和食欲增加。但也有的病人效果不好,并可使溃疡穿孔,出血和愈合缓慢。

(3)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每日1次,可改变病的进程,抑制临床表现,但不能改变基础病,常用于静止期减少复发,也可能中毒,应加注意。6硫基嘌呤与激素合用可减轻症状。

(4)保留灌肠:常用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炎,可减轻症状,促使溃疡愈合。

2中医治疗

慢性结肠炎的防治,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脏器的病变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全身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等都有密切关系。而任何仅针对肠道病变的治疗只能取得短期疗效,无助与疾病的彻底康复。

2.1中药灌肠疗法

(1)30g,白术15g,防风10g,甘草10g,白芷8g,米壳15g。便血重时加防风炭、云南白药适量,溃疡较广泛者加雷公藤6g。上药水煎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再回锅浓缩至60~80ml,以药液保留灌肠,每晚1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

(2)黄芪、白术、丹参、白芍各20g,黄连、黄芩、侧柏叶、防风各15g,金银花、连翘、白及、生地各10g,每剂药煎3次,每次煎药液250ml,3次共750ml,其中早、午饭前各服250ml,余下250ml药液于晚上睡前用于灌肠。

(3)苦参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浓缩至100~250ml,另将珍珠层粉6g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若腹痛明显可加没药、莪术以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若大便次数增多,结肠水肿明显者,可加生苡仁利水消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

(4)生蒲黄10g,仙鹤草、败酱草、乳香各15g,没药6g,煅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0g先煎,赤石脂10g先煎。将上药煎成200ml药液,每晚睡前灌肠,15天为1个疗程。

(5)以壁虎研末合白及,煎成粘性汤液保留灌肠,每3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另将壁虎、白及各半研粉装入胶囊,每次2~3粒,于灌肠间歇期服用,1个疗程结束后再服胶囊2周,治疗期间可停用其他西药。

中药灌肠宜每晚睡前进行,灌肠前排空大便,药液温度以36℃~39℃为宜。中药灌肠疗法治疗结肠炎,能使药物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同时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以达到止泻消炎,解痉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2.2中医内治法

(1)肝气侮脾型:腹泻与情绪变化后发生,以胸胁胀满痛疼、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不畅为特征,苔薄白,脉弦细。方用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重加白芍、炙甘草以缓急止泻,同时加槟榔、焦三仙以消补兼施。

(2)脾虚夹湿型:以神疲乏力、纳呆脘闷、肠鸣腹泻、粪便夹有不消化物为特征,舌淡苔白,脉濡缓。方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偏寒加肉桂、炮姜;偏热加黄连、黄芩与炮姜寒温并用。

(3)脾肾两虚型:是本病的严重和难治阶段,病程较长,以畏寒、面色白、腰膝酸冷、肠鸣腹泻多在黎明前,或滑泻、泻下完谷不化之物为特征,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方用四神丸合连理汤加减。改干姜为炮姜,入乌梅、芡实、乌药等温涩肠道。

(4)湿热下注型:为本病的初起和发作时,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粘冻或脓血为特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热重加金银花、红藤;湿重加厚朴、苍术。

2.3针灸治疗

(1)取穴。主穴:分2组。①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阿是穴;②俞、胃俞、大肠俞、上、次。配穴:脘腹胀满,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者加合谷、太冲;下痢赤白,赤多白少者加三阴交血海;脾胃虚弱者加中脘;肾阳虚衰加肾俞。

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结肠炎;临床疗效

临床统计数据资料显示[1,2]: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患者治疗后临床复发率水平较难控制。鉴于此,本文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可靠治疗方法,从而为临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支持,本文总结了我院治疗慢性结肠炎患者的实践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结肠炎病例,共计72例。按照患者性别情况分析,其中男性病例42例,女性病例30例;年龄35岁~55岁,平均年龄(46.52±3.45)岁。随机将患者进行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甲硝哇片0.2g,口服,2次d,连续4d后停6d;奥美拉唑20 mg,口服,2次/d,连续10 d;复方维生素B 2片,口服,2次/d,连续10 d。每1个疗程为10d,疗程之间停4d,连续3个疗程[3]。

治疗组36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4]:葛根18g、黄连12g、制大黄18g、神曲15g、山碴16g、炒麦芽20g、陈皮10g,1剂/d,加水500ml,煎取300m1,150mI/次,2次/d口服,7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如下:治疗组36例患者中,治愈31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35例,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36例患者中,治愈26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86.11%。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复况比较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复况比较结果如下:在整体复发率上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慢性结肠炎属于一种慢性、反复性和多发性的疾病,从临床统计数据结果上分析,慢性结肠炎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按照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分析,慢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出现好坏交替的现象,病情相对较为容易反复发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关于慢性结肠炎治疗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5,6]。

从以往的相关文献研究和报道结果上分析[7]:传统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采用西药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患者实施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不明显,同时治疗后复况较为严重。而有报道病例结果显示[8]: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临床比较优势。

本文研究中治疗组的研究对象在临床治疗总体效果和临床复发率上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这种比较优势得到了广大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和相关医护人员的好评。

进一步研究后,我们发现:在西药抗生素的作用下,患者感染的风险和几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患者采用中药灌肠液可以有效的提高和发挥药物的吸收效果,此外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在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解痉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愈合等多重作用。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临床针对慢性结肠炎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治疗方法相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在控制复发率上也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窦晓坛.世界胃肠病学会及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关于炎症性肠病生物治疗的伦敦共识意见:起始、终止、药物选择及应答预测[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12):825-828.

[2]叶胜青,丁在咸,张,等.植物乳杆菌对白细胞介素-10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9):619-624.

[3]林英勇,秦湘红,袁耀宗,等.5-氨基水杨酸锌胶囊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4):263-266.

[4]陈卫,丁文俊,崔龙.手辅助腹腔镜与开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对比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10):1077-1079.

[5]霍丽娟,安丽婷,师永盛.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8):523-527.

[6]黄宣,吕宾,张烁.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荟萃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6):499-504.

篇4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名肠道非特异性慢性炎性疾病(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性反应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在20~40岁。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临床特征为: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间断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质为粘液稀便或粘液血便等,严重的病例可伴有发热、体质量下降等全身症状。目前治疗方法较多,笔者采用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门诊或住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98例。男102例,女96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2.5岁。初发者128例,复发70例。病史10个月~15年,平均病史3.5年。将19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100例,对照组9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病史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临床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间断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质为粘液稀便或粘液血便,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结肠镜检查:病变连续性分布,肠黏膜有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下树枝状小血管模糊不清或消失,黏膜面粗糙或呈颗粒状。浅表、多发密集无规律分布,糜烂、溃疡和假肉。

1.3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炎性反应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1],排除肠结核、感染性结肠炎、阿米巴肠炎、细菌性痢疾、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及肠淋巴瘤等区别。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1.0 g口服,4次/d,症状好转后给予维持量,0.5 g/次,3次/d。培菲康胶囊2粒3次/d(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疗程8周。综合治疗组采用对照组治疗加中药灌肠:苦参、黄连、败酱草、白头翁、秦皮、广木香、槐花、赤石脂、乌梅、地榆、党参、白术、茯苓、五倍子、蒲公英、山药。浓煎至150 ml,温度35℃时,于每晚睡前排空大便,药液保留灌肠,1次/d,8周为一个疗程。

2.2 临床疗效评价[2]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有效/总例数

3 结果

经治疗一疗程后依据临床疗效评定,并进行统计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完全缓解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综合治疗组10076240100

对照组9848401089.79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总有效率比较P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来在我国报告病例明显增加,推算的患病率为11.6/105,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氧自由基、一氧化氮以及环氧化酶有关。病理表现为病变部位局限于结肠黏膜,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可向近端结肠蔓延以致遍及全结肠[3]。临床表现为间断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质为粘液稀便或粘液血便,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氨基水杨酸(aminosalicyfic acid)制剂临床应用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临床上常用的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包括的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及近年来发展的偶氮键前药奥柳氮与巴柳氮;美沙拉秦制剂。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从而抑制机体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局部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及抑制激活的T淋巴细胞凋亡等综合作用[4]。

促生态制剂的应用于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正常肠道菌群是机体的肠道重要防御系统,应用促生态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主要机制:益生菌在肠道中促进肠道正常肠道菌群生长,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并可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提高内源性防御屏障,有效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并且有效的与致病菌竞争性黏附与上皮细胞,促进上皮细胞分秘黏液使其在黏膜和微生物之间形成保护层[5],防止致病菌易位。

本病属中医“痢疾、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我们通过中药灌肠,方用清热解毒、敛肠止泄、理气止痛、消痈散结;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凉血化瘀、生肌收敛之剂。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较高综合治疗组100%,对照组89.79%。两组在总有效率比较P

参考文献

[1] 欧阳钦等.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5 236.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医学杂志,2001,40(2):138 141.

[3] 郑洪福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中国肛肠病杂志,2004,24(7):12.

篇5

中图分类号:R72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078-02

慢性便秘是儿科临床上较常见的疾患,其病因较多,而乙状结肠冗长症是重要原因之一。1998年1月- 2010年6月我院治疗本病8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岁至9岁,病程6个月至6年,平均3.5年。均表现为慢性顽固性便秘,排便周期多在3~5天,8例均伴有慢性间歇性腹痛,6例需经常灌肠维持排便。体检3例轻度腹胀,肛诊无爆破性排便、排气。本组均行X线钡灌肠造影,乙状结肠长度超过正常标准18-36 cm,平均23cm,增长的乙状结肠失去正常形态,在左下腹及右下腹形成数个曲折,2例有乙状结肠扩张。本组3例做了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其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存在,且波幅深而大。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先行保守治疗,包括饮食、药物及排便训练,3-6个月后复查无明显改善方决定手术治疗。2005年以前采用Rehbein术式,此后皆采用经Soave术式完成手术。

2 结果

本组1例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未行手术。手术治疗7例,均痊愈出院,经2~3年随访患儿均排便功能正常,每日排便1―2次,营养不良及贫血得到纠正,发育状况良好。

3 讨论

慢性便秘是儿科临床常见疾患,乙状结肠冗长症是小儿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慢性顽固性便秘者,应考虑到本病之可能,并酌情做x线钡灌肠造影,常可明确诊断。

3.1 临床特点及诊断 本病主要的症状就是便秘,尤其是较小的患儿,随食量增加而便秘逐渐加重。其原因为过长的乙状结肠蠕动缓慢,粪便通过时间增长,水分被吸收增多,粪便干结而产生排便困难。潴留的粪便可致肠痉挛而出现腹痛,长期便秘还可影响食欲及发生营养不良,贫血等。

X线钡灌肠检查是诊断乙状结肠冗长的主要手段之一。正常小儿1岁以内乙状结肠长度平均为21.8 cm,2~5岁29 cm,6~10岁33 cm,而超过4O~60 cm者,即称为乙状结肠冗长症[1],在X线钡灌肠造影时应仔细测量左髂嵴至第1骶椎之间的乙状结肠长度,此法有诊断意义[2]。

本病需与先天性巨结肠相鉴别,其不同之处在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生后即有排出胎粪延迟,以后反复便秘.进行性腹胀.钡灌肠可见结肠明显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抑制反射阴性。而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发病时间较晚,多无新生儿期肠梗阻或便秘病史,钡灌肠检查仅为乙状结肠冗长、迂曲,肠腔无扩张或轻度扩张。患儿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显示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存在,呈W波形,波幅深而宽大。

3.2 治疗 本病一般情况下应先行保守治疗,如灌肠、扩肛、饮食疗法及排便功能训练等。饮食疗法为多吃富含纤维素性食物,药物疗法以开塞露或洗肠为主,排便训练即采取生物反馈疗法,经以上治疗,轻者可治愈。治疗3~6个月后,无明显改善者则应行手术治疗。本组1例入院后经饮食疗法、灌肠及排便功能训练后症状缓解未行手术,余7例皆行手术治疗。其手术方式主要有二种途径,经腹及经,Rehbein术式切除乙状结肠是经直视下完成,但开腹手术有肠粘连、腹腔感染及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之可能。而经Soave术式不需开腹,全部手术在腹腔外操作,能较准确地测量所切除的乙状结肠长度[2],出现开腹手术并发症如肠梗阻、腹膜炎的几率明显降低,具有损伤小、恢复快、腹部无瘢痕等优点,但需注意的是有鞘内感染及吻合口狭窄的可能。故只要术者有足够的经验,目前推荐使用此术式。总之,本病在明确诊断,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止小儿营养不良及贫血,影响其正常发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