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

篇1

【关键词】 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抑肝扶脾.中医药疗法;@痛泻要方.临床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的特异性炎症疾病,主要侵犯远端结肠及直肠粘膜和粘膜层[1]。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受伤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慢性复发型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中医辨证多属肝郁脾虚之证。临床上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我院2004年6月~2006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27~54岁;病程1~3年40例,3~6年20例;均伴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电子结肠镜检查:直肠及结肠粘膜有多发行浅溃疡,伴充血、水肿54例,肠粘膜仅有轻度水肿、充血6例。其中病变于直肠者7例,直乙状结肠者35例,左半结肠者10例,广泛性者8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993)[2],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既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经治疗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患者每日大便数次(均不超过6次),大便清稀或为粘或赤白相间。可伴有下腹坠胀或腹痛,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弦。纤维结肠镜检查:发作期肠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发作间期肠粘膜仅有轻度水肿、充血。

2 治疗方法

加减痛泻要方基本组成:白术、苍术、肉豆蔻、白芍、诃子、陈皮、防风、党参、黄芩、儿茶等。加减:不欲饮食者加乌梅20g以和胃生津;腹泻严重者诃子可用至10g;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以清热;不寐、多梦者加酸枣仁以滋阴除烦。上药水煎取汁300ml,每日2次饭后口服,7d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复查粘膜病变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纤维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均无改善[3]。

3.2 疗效分析

完全缓解11例,占18.33%;有效46例,占76.67%;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痢疾”、“便血”、“肠氵辟”、“泄泻”等范畴,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也是优势所在,治则以抑肝扶脾宜肝为主,如张景岳、叶天士认为“治痢之大法,不过通塞二义,肝脾并重。”可谓深得治痢要旨[4]。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益气健脾疏肝等中药,有减轻肠粘膜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和组织修复的作用。方中白术甘温补气,苦燥湿浊,可补益脾气兼有止泻之功;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陈皮芳香和中化湿,既助白术以健脾祛湿,又助白芍以顺肝疏泄之势;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肉豆蔻温中降气,苍术燥湿宽中,诃子敛涩泄火,儿茶燥湿止痛,4药均具止泻之功;黄芩清热燥湿;党参补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药症相符,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近远期疗效均佳。

参考文献

[1]赵天平,吴焕淦.从《伤寒论》辨析溃疡性结肠炎[J].江西中医药,2006,37()2):16-17.

[2]安子元.溃疡性结肠炎新的诊断标准[J].新消化病学杂志,1994,(2):57.

篇2

关键词 慢性结肠炎 中西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1西医治疗

(1)西医对此病主要运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疗。有的引起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肝功能不良。如不见效和有不良反应,可改用甲硝哒唑,新霉素和酞磺噻唑也有效用。

(2)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可的松和强的松可改进全身状况,使病程缓解,排粪次数减少,复发症状减轻和食欲增加。但也有的病人效果不好,并可使溃疡穿孔,出血和愈合缓慢。

(3)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每日1次,可改变病的进程,抑制临床表现,但不能改变基础病,常用于静止期减少复发,也可能中毒,应加注意。6硫基嘌呤与激素合用可减轻症状。

(4)保留灌肠:常用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炎,可减轻症状,促使溃疡愈合。

2中医治疗

慢性结肠炎的防治,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脏器的病变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全身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等都有密切关系。而任何仅针对肠道病变的治疗只能取得短期疗效,无助与疾病的彻底康复。

2.1中药灌肠疗法

(1)30g,白术15g,防风10g,甘草10g,白芷8g,米壳15g。便血重时加防风炭、云南白药适量,溃疡较广泛者加雷公藤6g。上药水煎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再回锅浓缩至60~80ml,以药液保留灌肠,每晚1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

(2)黄芪、白术、丹参、白芍各20g,黄连、黄芩、侧柏叶、防风各15g,金银花、连翘、白及、生地各10g,每剂药煎3次,每次煎药液250ml,3次共750ml,其中早、午饭前各服250ml,余下250ml药液于晚上睡前用于灌肠。

(3)苦参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浓缩至100~250ml,另将珍珠层粉6g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若腹痛明显可加没药、莪术以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若大便次数增多,结肠水肿明显者,可加生苡仁利水消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

(4)生蒲黄10g,仙鹤草、败酱草、乳香各15g,没药6g,煅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0g先煎,赤石脂10g先煎。将上药煎成200ml药液,每晚睡前灌肠,15天为1个疗程。

(5)以壁虎研末合白及,煎成粘性汤液保留灌肠,每3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另将壁虎、白及各半研粉装入胶囊,每次2~3粒,于灌肠间歇期服用,1个疗程结束后再服胶囊2周,治疗期间可停用其他西药。

中药灌肠宜每晚睡前进行,灌肠前排空大便,药液温度以36℃~39℃为宜。中药灌肠疗法治疗结肠炎,能使药物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同时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以达到止泻消炎,解痉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2.2中医内治法

(1)肝气侮脾型:腹泻与情绪变化后发生,以胸胁胀满痛疼、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不畅为特征,苔薄白,脉弦细。方用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重加白芍、炙甘草以缓急止泻,同时加槟榔、焦三仙以消补兼施。

(2)脾虚夹湿型:以神疲乏力、纳呆脘闷、肠鸣腹泻、粪便夹有不消化物为特征,舌淡苔白,脉濡缓。方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偏寒加肉桂、炮姜;偏热加黄连、黄芩与炮姜寒温并用。

(3)脾肾两虚型:是本病的严重和难治阶段,病程较长,以畏寒、面色白、腰膝酸冷、肠鸣腹泻多在黎明前,或滑泻、泻下完谷不化之物为特征,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方用四神丸合连理汤加减。改干姜为炮姜,入乌梅、芡实、乌药等温涩肠道。

(4)湿热下注型:为本病的初起和发作时,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粘冻或脓血为特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热重加金银花、红藤;湿重加厚朴、苍术。

2.3针灸治疗

(1)取穴。主穴:分2组。①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阿是穴;②俞、胃俞、大肠俞、上、次。配穴:脘腹胀满,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者加合谷、太冲;下痢赤白,赤多白少者加三阴交血海;脾胃虚弱者加中脘;肾阳虚衰加肾俞。

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结肠炎;临床疗效

临床统计数据资料显示[1,2]: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患者治疗后临床复发率水平较难控制。鉴于此,本文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可靠治疗方法,从而为临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支持,本文总结了我院治疗慢性结肠炎患者的实践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结肠炎病例,共计72例。按照患者性别情况分析,其中男性病例42例,女性病例30例;年龄35岁~55岁,平均年龄(46.52±3.45)岁。随机将患者进行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甲硝哇片0.2g,口服,2次d,连续4d后停6d;奥美拉唑20 mg,口服,2次/d,连续10 d;复方维生素B 2片,口服,2次/d,连续10 d。每1个疗程为10d,疗程之间停4d,连续3个疗程[3]。

治疗组36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4]:葛根18g、黄连12g、制大黄18g、神曲15g、山碴16g、炒麦芽20g、陈皮10g,1剂/d,加水500ml,煎取300m1,150mI/次,2次/d口服,7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如下:治疗组36例患者中,治愈31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35例,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36例患者中,治愈26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86.11%。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复况比较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复况比较结果如下:在整体复发率上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慢性结肠炎属于一种慢性、反复性和多发性的疾病,从临床统计数据结果上分析,慢性结肠炎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按照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分析,慢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出现好坏交替的现象,病情相对较为容易反复发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关于慢性结肠炎治疗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5,6]。

从以往的相关文献研究和报道结果上分析[7]:传统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采用西药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患者实施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不明显,同时治疗后复况较为严重。而有报道病例结果显示[8]: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临床比较优势。

本文研究中治疗组的研究对象在临床治疗总体效果和临床复发率上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这种比较优势得到了广大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和相关医护人员的好评。

进一步研究后,我们发现:在西药抗生素的作用下,患者感染的风险和几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患者采用中药灌肠液可以有效的提高和发挥药物的吸收效果,此外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在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解痉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愈合等多重作用。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临床针对慢性结肠炎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治疗方法相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在控制复发率上也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窦晓坛.世界胃肠病学会及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关于炎症性肠病生物治疗的伦敦共识意见:起始、终止、药物选择及应答预测[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12):825-828.

[2]叶胜青,丁在咸,张,等.植物乳杆菌对白细胞介素-10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9):619-624.

[3]林英勇,秦湘红,袁耀宗,等.5-氨基水杨酸锌胶囊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4):263-266.

[4]陈卫,丁文俊,崔龙.手辅助腹腔镜与开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对比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10):1077-1079.

[5]霍丽娟,安丽婷,师永盛.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8):523-527.

[6]黄宣,吕宾,张烁.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荟萃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6):499-504.

篇4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名肠道非特异性慢性炎性疾病(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性反应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在20~40岁。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临床特征为: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间断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质为粘液稀便或粘液血便等,严重的病例可伴有发热、体质量下降等全身症状。目前治疗方法较多,笔者采用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门诊或住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98例。男102例,女96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2.5岁。初发者128例,复发70例。病史10个月~15年,平均病史3.5年。将19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100例,对照组9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病史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临床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间断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质为粘液稀便或粘液血便,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结肠镜检查:病变连续性分布,肠黏膜有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下树枝状小血管模糊不清或消失,黏膜面粗糙或呈颗粒状。浅表、多发密集无规律分布,糜烂、溃疡和假肉。

1.3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炎性反应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1],排除肠结核、感染性结肠炎、阿米巴肠炎、细菌性痢疾、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及肠淋巴瘤等区别。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1.0 g口服,4次/d,症状好转后给予维持量,0.5 g/次,3次/d。培菲康胶囊2粒3次/d(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疗程8周。综合治疗组采用对照组治疗加中药灌肠:苦参、黄连、败酱草、白头翁、秦皮、广木香、槐花、赤石脂、乌梅、地榆、党参、白术、茯苓、五倍子、蒲公英、山药。浓煎至150 ml,温度35℃时,于每晚睡前排空大便,药液保留灌肠,1次/d,8周为一个疗程。

2.2 临床疗效评价[2]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有效/总例数

3 结果

经治疗一疗程后依据临床疗效评定,并进行统计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完全缓解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综合治疗组10076240100

对照组9848401089.79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总有效率比较P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来在我国报告病例明显增加,推算的患病率为11.6/105,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氧自由基、一氧化氮以及环氧化酶有关。病理表现为病变部位局限于结肠黏膜,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可向近端结肠蔓延以致遍及全结肠[3]。临床表现为间断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质为粘液稀便或粘液血便,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氨基水杨酸(aminosalicyfic acid)制剂临床应用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临床上常用的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包括的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及近年来发展的偶氮键前药奥柳氮与巴柳氮;美沙拉秦制剂。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从而抑制机体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局部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及抑制激活的T淋巴细胞凋亡等综合作用[4]。

促生态制剂的应用于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正常肠道菌群是机体的肠道重要防御系统,应用促生态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主要机制:益生菌在肠道中促进肠道正常肠道菌群生长,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并可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提高内源性防御屏障,有效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并且有效的与致病菌竞争性黏附与上皮细胞,促进上皮细胞分秘黏液使其在黏膜和微生物之间形成保护层[5],防止致病菌易位。

本病属中医“痢疾、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我们通过中药灌肠,方用清热解毒、敛肠止泄、理气止痛、消痈散结;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凉血化瘀、生肌收敛之剂。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较高综合治疗组100%,对照组89.79%。两组在总有效率比较P

参考文献

[1] 欧阳钦等.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5 236.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医学杂志,2001,40(2):138 141.

[3] 郑洪福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中国肛肠病杂志,2004,24(7):12.

篇5

中图分类号:R72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078-02

慢性便秘是儿科临床上较常见的疾患,其病因较多,而乙状结肠冗长症是重要原因之一。1998年1月- 2010年6月我院治疗本病8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岁至9岁,病程6个月至6年,平均3.5年。均表现为慢性顽固性便秘,排便周期多在3~5天,8例均伴有慢性间歇性腹痛,6例需经常灌肠维持排便。体检3例轻度腹胀,肛诊无爆破性排便、排气。本组均行X线钡灌肠造影,乙状结肠长度超过正常标准18-36 cm,平均23cm,增长的乙状结肠失去正常形态,在左下腹及右下腹形成数个曲折,2例有乙状结肠扩张。本组3例做了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其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存在,且波幅深而大。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先行保守治疗,包括饮食、药物及排便训练,3-6个月后复查无明显改善方决定手术治疗。2005年以前采用Rehbein术式,此后皆采用经Soave术式完成手术。

2 结果

本组1例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未行手术。手术治疗7例,均痊愈出院,经2~3年随访患儿均排便功能正常,每日排便1―2次,营养不良及贫血得到纠正,发育状况良好。

3 讨论

慢性便秘是儿科临床常见疾患,乙状结肠冗长症是小儿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慢性顽固性便秘者,应考虑到本病之可能,并酌情做x线钡灌肠造影,常可明确诊断。

3.1 临床特点及诊断 本病主要的症状就是便秘,尤其是较小的患儿,随食量增加而便秘逐渐加重。其原因为过长的乙状结肠蠕动缓慢,粪便通过时间增长,水分被吸收增多,粪便干结而产生排便困难。潴留的粪便可致肠痉挛而出现腹痛,长期便秘还可影响食欲及发生营养不良,贫血等。

X线钡灌肠检查是诊断乙状结肠冗长的主要手段之一。正常小儿1岁以内乙状结肠长度平均为21.8 cm,2~5岁29 cm,6~10岁33 cm,而超过4O~60 cm者,即称为乙状结肠冗长症[1],在X线钡灌肠造影时应仔细测量左髂嵴至第1骶椎之间的乙状结肠长度,此法有诊断意义[2]。

本病需与先天性巨结肠相鉴别,其不同之处在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生后即有排出胎粪延迟,以后反复便秘.进行性腹胀.钡灌肠可见结肠明显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抑制反射阴性。而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发病时间较晚,多无新生儿期肠梗阻或便秘病史,钡灌肠检查仅为乙状结肠冗长、迂曲,肠腔无扩张或轻度扩张。患儿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显示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存在,呈W波形,波幅深而宽大。

3.2 治疗 本病一般情况下应先行保守治疗,如灌肠、扩肛、饮食疗法及排便功能训练等。饮食疗法为多吃富含纤维素性食物,药物疗法以开塞露或洗肠为主,排便训练即采取生物反馈疗法,经以上治疗,轻者可治愈。治疗3~6个月后,无明显改善者则应行手术治疗。本组1例入院后经饮食疗法、灌肠及排便功能训练后症状缓解未行手术,余7例皆行手术治疗。其手术方式主要有二种途径,经腹及经,Rehbein术式切除乙状结肠是经直视下完成,但开腹手术有肠粘连、腹腔感染及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之可能。而经Soave术式不需开腹,全部手术在腹腔外操作,能较准确地测量所切除的乙状结肠长度[2],出现开腹手术并发症如肠梗阻、腹膜炎的几率明显降低,具有损伤小、恢复快、腹部无瘢痕等优点,但需注意的是有鞘内感染及吻合口狭窄的可能。故只要术者有足够的经验,目前推荐使用此术式。总之,本病在明确诊断,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止小儿营养不良及贫血,影响其正常发育。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77-01

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和结肠的部分是结肠,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排列成个“M”状,将小肠包围在内。结肠炎是指这些“M”型的肠管所发生的炎症。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未明的慢性结肠炎,以大肠(直肠和结肠)粘膜与粘膜下炎症病变的主要特征[1]。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血便、腹痛以及一些肠外症状,如眼睛痒胀、口腔溃疡、皮肤肿块、关节肿痛、骨质疏松、肾结石等。病程漫长,轻重不等,有溃疡性结肠炎8-10年病史的患者会有较高风险患结肠癌。对于其发病原因,现代西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感染、遗传、精神、过敏,特别是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明确。同时,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性,不断加重,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显得日益迫切。本文选取我院接收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2002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40例,年龄在23-70之间,病程在5个月至25年之间。其中初发性患者10例,慢性复发性患者25例,慢性持续性患者5例。

1.2临床表现:患者均有轻重不一的腹泻症状,轻者每日排便3~5次,重者每日排便12~17次;粪便呈糊状、粘液状有11例,血性粘液便19例,粘液脓血便10例。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30例腹痛位于左下腹部或下腹部,9例无定位腹痛,并呈阵发性痉挛性绞痛,便后可暂时得到缓解,1例仅有腹部不适。40例均经3次大便常规检查及培养,未获致病菌及阿米巴原虫。

1.3检查:通过结肠镜检查,确定患者的病变部位,经检查,病变肠段为直肠者7例,直肠、乙状结肠者26例,左半结肠者7例。同时,在肠镜检查时,在病变部位夹取少量粘膜组织进行病理化验发现,结肠粘膜呈现非特异性炎性病变,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1.4治疗:灌肠处方为0.5%甲硝唑100ml、庆大霉素8万U,锡类散1.5g、地塞米松5mg,其中,一般症状可选用泼尼松,重症者可选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按照处方每天同一时间以直肠滴入法保留灌肠,灌肠后20min变一次,保证药物与肠壁充分接触。15天后改为隔日灌肠1次,30天为1个疗程。同时,还要辅助进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的治疗,40例患者中,有一例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2治疗结果

2.1短期疗效。显效:腹痛消失,体温正常,大便隐血好转,大便成形;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大便隐血好转,大便基本成形;稳定:症状减轻,大便隐血好转,大便成糊状。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显效12例,有效26例,稳定2例。

2.2长期疗效。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等检查示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仅留疤痕,随访1年或以上未见复发。基本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乙状结肠镜等检查示肠粘膜仅遗留轻度炎症,或近期治愈后于1年内复发。部分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乙状结肠镜等检查示病变程度有所减轻,但有复发。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

经过多个疗程的治疗,以及随后的护理,4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1例,基本缓解27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者无。

3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病,可通过治疗得到控制,但却不能被完全根治。因此,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主要包括临床监测、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

3.1临床监测:住院进行疗程治疗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要求每3-4小时观察体温、血压、脉搏、心率1次,并记录患者的腹痛、便血情况,若病人的皮肤弹性有脱水的表现,要及时通知医师制定治疗方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如大出血、频繁腹泻、高热、血压明显下降等,发现要及时报告医师,采取抢救措施。同时应保持患者皮肤清洁,注意帮患者翻身,有效防止褥疮。

3.2饮食护理:因患者长期出现腹泻、进食不良、便血等症状,会导致营养不良状态、贫血,因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营养搭配。要多吃易消化、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少吃油炸食物,避免生、冷、硬的食物。同时,要少食多餐,根据营养需要搭配好膳食后,要分多次进餐,从而减轻患者胃肠道的负担。

3.3生活护理:由于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供给不足的症状,所以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确保其正常的休息,从而减少病人的情绪波动及体力消耗。同时,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证患者肛周皮肤的清洁,防止褥疮。

3.4心理护理: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且易复发难愈,患者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特别当遇到治疗效果不明显时,会产生担忧、焦虑、恐惧等心理,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要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向其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诱发加重因素及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法等,消除患者对本病的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在治疗期间,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促进健康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疗效,在灌肠时,让患者保持舒适的,减轻其对治疗过程的恐惧。

灌肠疗法具有便于施药,吸收快,起效速,生物利用度高,用药安全,方法简便,易为病人接受等优点[2]。临床上,大多采用灌肠的疗法再辅以日常护理来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这种治疗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是有疗效的,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40-02

芪黄栓是以中药组方研制的一种直肠内给药的栓剂,笔者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5例,临床观察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10例,男52例,女58例;年龄18~77岁,平均42岁;病程6个月~20a,平均4.2a。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制定的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1]。根据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或病理检查确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无其它并发症。110例均为2007~2010年在本科门诊及住院期间确诊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全部病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活检。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芪黄栓治疗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初发型5例,慢性复发型39例,慢性持续型11例;对照组初发型4例,慢性复发型38例,慢性持续型13例。治疗组直乙结肠型36例,左半结肠型15例,全结肠型4例;对照组直乙结肠型35例,左半结肠型17例,全结肠型3例。2组在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内窥镜检查结果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病情严重者给予流质饮食或者暂禁食,按需从静脉补充能量。

1.2.1芪黄栓治疗组采用本科研制的中药制剂芪黄栓(药物组成:黄芪、蒲黄、白术、五灵脂、槐花、川芎、薏苡仁、败酱草、白头翁、当归、白及,由本院制剂室按制剂标准加工制成栓剂)治疗。给药方法:每日3次,每次1枚(10g),塞入保留。

1.2.2SASP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每日2次,每次2g口服。

2组均治疗2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d,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观察方法每日记录临床症状,隔7d查大便常规1次,2个疗程后作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活检。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2]。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脉基本恢复正常;肠镜复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病理活检恢复正常;大便常规镜检连续3次均正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舌、脉基本正常;肠镜检查病灶明显减少或缩小,粘膜病变恢复程度达一级以上(+++++或+++);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数每高倍镜视野在5个以下;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内镜检查病灶无减少或缩小,粘膜病变未恢复,达不到有效标准。

2.2治疗结果治疗组55例,临床治愈23例,占41.82%;有效25例,占45.45%;无效7例,占12.73%。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55例,临床治愈10例,占18.18%;有效26例,占47.27%;无效19例,占34.55%。总有效率为65.4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慢性炎症,其发病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精神因素、溶菌酶、过敏等因素有关。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其病变主要发生于结肠的黏膜,且以黏膜的出血、糜烂、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便、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病情迁延。常反复发作。本病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西医主要用柳氮磺胺嘧啶、氨基水杨酸、甲硝唑、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虽然有疗效,但不良反应明显。中医辨证施治,采用汤剂内服、药物保留灌肠、针灸等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与栓剂相比仍有应用不便的缺点。

本病属中医“泄泻”、“痢疾”、“腹泻”、“肠风”、“脏毒”等范畴,病位在脾胃、大肠,病邪以湿邪为主。其病因病机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肝木克土,导致脾胃损伤,传导失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蕴肠,肠络受损,血腐肉败化为脓血,从而形成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治疗上急性期应重在治标,缓解期应重在治本。本药组方中黄芪、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化湿,蒲黄、川芎、五灵脂行气活血止痛,白头翁、败酱草清热解毒燥湿,消痈排脓,凉血止痢,白及、当归、槐花收敛止血、祛腐生肌,诸药相配标本兼治,切中病机。

本组采用中医传统组方,经多年临床筛选,研制成药物栓剂芪黄栓,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而病变局限于直肠,且以便血、脓血便、黏液便、泻泄为主症的患者,临床观察疗效较好。经直肠给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此种给药途径既达到了治疗目的,又减少了治疗的不便,与以往的治疗方法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

进一步研究亦表明,芪黄栓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尤其表现为对病位在直肠、乙状结肠者疗效显著,对病位在左半结肠者以及中度的慢性间歇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亦十分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等.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34.

篇8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经我院临床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6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单一治疗,回顾性对比分析共同可能发病原因及治疗差别。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可能发病原因与感染、遗传、精神、自身免疫及过敏反应相关,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发生的各种病因,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治愈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疗效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1]。病变主要局限于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本病往往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后期易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有一定癌变率的可能。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下面就我院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病因调查及采取的综合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来我院临床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6例,其中观察组38例采用综合治疗,男20例,女18例,年龄24~64岁,平均44岁,病程3个月~16年。同期另38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男17例,女21例,年龄22~68岁,平均45岁,病程3个月~18年,两组从性别、年龄、病程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左下腹腹痛及腹泻,部分患者有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免疫状态异常的肠外表现。

1.3 综合治疗

1.3.1 基础治疗: 减少过敏食物及损伤肠道药物摄入,减少精神负担及刺激。注意劳逸结合,急性发作患者卧床休息。饮食方面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食物。补充多种维生素。忌食生冷、烟酒、辛辣和乳制品。

1.3.2 药物治疗: 使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类口服,4~6g/日,症状缓解后以2g/日维持、4-氨基水杨酸(4-ASA)以2g溶于100ml水每日保留灌肠1次,治疗8周或静脉滴注琥珀酸氢化考的松200~300mg/日。当糖皮质激素治疗不佳,可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剂;并发感染者,选用针对性抗生素,但不作常规用药。当并发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脓肿与瘘管形成,内科治疗无效或有癌变者,行手术治疗。

1.3.3 中医治疗: 湿热实证者以黄芩、黄连、白皮翁、白芍、白及、葡公英、蛇舌草为主方、脾虚夹温证者以黄芪、黄芩、马齿苋、白及、苍术为主方行中药灌肠治疗。水煎100ml待冷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半个月为1疗程[2];还可用补脾益肠丸、结肠炎丸等中成药与西药配合治疗。对于反复发作者,可取天枢、关元、气海、大肠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脐中四边等穴进行艾熏及针刺治疗。

1.4 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和疗效标准[3]。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维持量药物内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镜检复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 检验,以P

2 结果

表1 76例溃疡性结肠炎与各项高危因素关系

各项高危因素 n 占比(%)

感染因素 24 31.57%;

遗传因素 20 26.31%;

精神因素 1621.05%;

自身免疫因素 10 13.15%;

过敏因素 6 7.89%.

*P

表2 两组12周后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近期治愈 有效 无效

治疗组(n=38) 22(57.89) 15(39.47) 1(2.63)

对照组(n=38) 9(23.68) 25(65.78) 4(10.52)

*P

3 讨论

反复性的溃疡性结肠炎易产生癌变,回盲瓣的存在使结肠进行性扩张,肠内压不断升高,导致肠壁缺血坏死、穿孔,病死率极高[4]。对于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但相关的高危因素研究一直未断,近年来提出一种氧自由基损伤的病因学说,是由于病变过程肠腔内压增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内源性缩血管物质活性递质等的影响,使肠血流量降低引起供氧还原不完全,导致大量氧自由基形成,损伤肠粘膜;释放出花生四烯酸产物进一步形成氧自由基,加重肠粘膜损伤。大肠内酶的局部因素、防御机能障碍等也成为可能的发病因素。

临床对该病无特殊治疗方法,中医属于“泄泻”、“休息痢”等范畴。治则以健运脾胃,利湿热为主。选用黄连、白头翁、马齿苋、蒲公英、败酱草等祛邪应清热消炎;选用党黄芪、茯苓、山药、苡仁、白术等扶正健脾利湿。通过本组对比得出,综合性的治疗较单一治疗,近期治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有提高。近年来临床使用氨甲喋呤、环孢素-A及左旋咪唑、干扰素等治疗。另外,灭滴灵有影响白细胞趋化性及某些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肠内厌氧菌、减轻溃结症状,也可对应治疗。总之,针对该病可能发生的各种病因,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能得到有效治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论组. 对我国炎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 中华消化杂志, 2007, 8(8): 34-35.

[2] 熊芬霞, 乔立新. 愈疡液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 护理学杂志, 2001, 16(12): 737.

[3] 陈治水, 危北海.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l994, 14(4): 239-240.

篇9

【关键词】 结肠炎;溃疡性;中西医结合疗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r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数在直肠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也可及全结肠。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常反复发作。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40例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根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UC诊断标准[1]确诊。全部病例经结肠镜检查确诊,同时做细菌培养检查。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西药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8~60岁;病程6个月~5年26例,5~10年44例,>10年10例;乙状结肠溃疡40例,升结肠溃疡32例,降结肠溃疡8例。西药治疗组(西药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8~56岁;病程1~5年10例,5~10年26例,>10年4例;乙状结肠溃疡20例,升结肠溃疡16例,降结肠溃疡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100mg,每日4次,同时服用自拟药方:黄芩12g,黄柏12g,人参15g,茯苓12g,白术12g,虎杖15g,地榆炭15g,败酱草15g,甘草8g。随症加减:腹痛明显加延胡索10g,脓血较多加马齿苋30g,肛下坠明显加炒柴胡6g。每日1剂,水煎取药液约300ml,分2次早、晚各温服1次。

西药治疗组:柳氮磺吡啶 100mg,每日4次口服。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标准 参照《现代临床疾病诊断学》结肠炎诊断标准制定。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好转: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明显好转,部分患者溃疡已消失;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变化。

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注:与西药组比较,*P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因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过敏、精神因素等有关。本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为控制本病的有效药物,但长期应用后患者难以耐受其毒副作用使治疗中断。中医学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损伤脾胃,酿生湿热均可导致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血凝滞,壅而生脓,腑气传导逆乱,故见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等症,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同治,清热燥湿,健脾益气,方中黄芩、黄柏清热解毒、清肠止泻;人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化湿止泻;虎杖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其还有增强免疫功能及抗癌之效;地榆炭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酸涩收敛、清除内热等功效;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止痛,临床上多用于肠痈腹痛等症;黄芪托毒生肌,可促进溃疡愈合。另外,现代医学还认为黄柏、黄芩有较广谱的抗菌作用,对多种肠道病毒、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全方配伍可起到益气健脾、清热利湿、凉血化瘀、托毒生肌作用,另外还有增加免疫及防癌作用。标本兼治,临床观察疗效显著。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2010年06月至2011年0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美沙拉嗪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灌肠治疗),每组各40例,连续治疗8周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8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7.5%),P

【关键词】中药;灌肠;美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作为直肠和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常常累及远端结肠和直肠,其致病因素仍然不是很清楚,而且多迁延难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1]。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研究中,2010年06月至2011年0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连续治疗8周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06月至2011年0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符合WHO相关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6.3~61.2岁;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5.8~62.3岁。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等方面,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口服美沙拉嗪,每日1g,每日4次,连用8周。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治疗。中药处方为:黄芪、乌贼骨、赤石脂、白头翁、黄连、大黄等,水煎取汁150mL,保留灌肠,5天是一个疗程,1疗程后休息2天,连续治疗8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连续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均接受结肠内镜检查,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情况。

1.3.1 疗效标准[2]:(1)完全缓解:没有腹泻、腹痛及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每日大便次数≤2次,大便常规检查结果正常;(2)有效:轻度腹泻、腹痛症状,每日大便次数

1.3.2 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1)

1.3.3 结肠镜检查等级标准:(1)0级:肠道黏膜正常;(2)I级:肠道黏膜轻度充血,血管模糊;(3)II~III级:肠道黏膜出血;(4)IV级:肠道黏膜存在溃疡斑块。

1.3.4 病理学分级标准[3]:(1)0级:没有中性粒细胞浸润;(2)I级: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3)II级: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4)III级: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伴脓肿;(5)IV级:肠黏膜溃疡形成。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8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7.5%),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2.2.1 两组患者治疗后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n=15),观察组症状缓解的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

2.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肠镜检查等级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n=20),观察组处于0~I级的患者例数明显增加(n=27),P

2.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理学分级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n=17),观察组病理学分级处于0~I级的例数明显增加(n=23),P

3 讨论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能完全明确,认为可能是各种微生物抗原刺激,激活体内免疫系统,破坏细胞因子的平衡,活化各种炎症细胞,导致肠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4]。所以,当前的治疗,要以抗炎、改善肠道内环境、平衡各系统平衡为主。

美沙拉嗪是当前治疗肠道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美沙拉嗪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激活,阻断炎症部位的血流,减轻肠黏膜的组织病理损伤有关[5]。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肠游”的范畴,以脾虚湿热瘀阻而致其发病。中药灌肠治疗可直接治疗病所,方中有白头翁主赤白痢疾,乌贼骨固涩,赤石脂止血化瘀,黄连解毒,大黄使邪去正安,药效迅捷。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东.13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3(8):827-828.

[2] 王天宇,刘元庆.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118-118.

[3] 王小琴,孔超美,张予蜀.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艾迪莎)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血清ICAM-1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9):66-67,70.

[4] 毛海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6):181-182.

篇11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021-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ous colonitis UC)是一种发病机理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病变,以黏膜充血、溃疡糜烂为主要病理表现,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结肠其他部分或整个结肠。目前,针对该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越来越多的医者选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该病进行治疗,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做了一些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材料来自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我诊所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9例,男63例,女46例。将入选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设置治疗组5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对照组57例,单用西医治疗。109例中,男73例,女36例;年龄15岁~74岁,平均年龄36.4±9.4岁;初发型25例,慢性复发型55例,慢性持续型29例;病程为半月~12年;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均经肠内镜检确诊。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每日4~20次不等,肉眼可见粘液血便或潜血粘液便、粥样便,个别病人有便秘或腹痛、腹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两组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方面相近,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治愈:大便成形,黄色质软,每日1~2次,或1~2日1次,无腹胀、腹痛,食欲正常;有效:大便成形,尚不规律,仍有轻度腹痛和腹胀,食欲较好;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1.3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组:采用局部治疗法,庆大霉素8万U,甲硝唑注射液200ml,地塞米松注射液2.5~10mg。1次/d. 15天为1个疗程,间歇5~10天重复第2个疗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入苦参槐花合剂50ml(苦参、槐花各30g,水煎2次,混合后浓缩至50ml),内加锡类散0.6~0.9g,进行保留灌肠,灌肠后嘱患者以仰、俯、侧左、侧右四种卧床,各种不少于2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间歇5~10天重复第2个疗程。如便中带血较多,可在混合液中加入云南白药,以配合对症治疗。激素用药采取大剂量递减法,行全身治疗。口服健脾益肠方(黄芪、党参、白芍、木香、乌梅、甘草等),水煎2次/d,持续3~6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整理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检验等。

3 治疗结果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复杂,临床症状较重,肠道外并发症多,一般治疗难以奏效。据有关资料报道,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自身免疫功能失常,其次肠道细菌感染。中医认为,本病以脾肾阳虚型最多,泄痢日久,脾病及肾,导致正气渐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内在因素。由于正气衰,正不胜邪,邪毒泛滥,则使病情日渐加重,迁延难愈。此与现代医学的免疫机能紊乱和肠道菌群失调学说基本一致。

根据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用健脾益气,调节免疫法治本为主,抗菌消炎、生肌敛疮法治标为辅,并用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本病,取效较好。利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互补作用。如:苦参槐花合剂抑菌作用最强;庆大霉素及甲硝唑用来杀灭肠道内致病杆菌及灭氧菌,以消除诱发因素;地塞米松为抗炎作用,可降低肠道粘膜水肿渗出;配用健脾益肠方,旨在健脾益气、调节免疫,还可缓急止痛、涩肠止泻、敛疮生肌,抗菌消炎。

参考文献:

[1] 潘丰满.张德新 .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4例.长江大学学报.2005(9)

[2] 谢俭 .中医土家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护理探讨 .[期刊论文] -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8)

[3] 姜建国 .中药口服方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 . 新中医2008(8)

[4] 赖惠娟. 68例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中外健康文摘2009(24)

篇12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结肠炎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它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收治的128例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94例,男性49例,女性45例,年龄17-63岁,病程从1年至10年不等,对照组34例,女性16例,男性18例,年龄21-62岁,病程从 1年到12年不等,临床治疗组主要分型为湿热积滞,脾虚肠寒,土虚木乘,对照组亦相应分三型,两组所观察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分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与疗效标准

2.1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腹痛 、 腹肠、肠鸣、下坠,体检左下腹或右下腹压痛,大便呈习惯性改变和性状改变,呈羊屎状或溏烂,便带黏液,或少许鲜血,大便秘结和腹泻交替发作,次数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改变。

肠镜检查:符合肠镜下病理改变。

鉴别诊断: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慢性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隆氏病及其他特异性疾病引起的肠炎。

2.2疗效判断标准:(观察服药1个疗程)

痊愈:临床症状 、体征消失,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恢复或形成疤痕?;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肠镜检查肠粘膜仅轻度改变;

好转:临床症状、体征,肠镜检查病变减轻;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肠镜检查均无变化或进行性加重。

3治疗方法

基本方:藿香15 g、紫苏叶12 g、白术(炒)12 g、陈皮12 g、法半夏12 g、厚朴10 g、茯苓12 g、桔梗10 g、、黄连5g,木香 7g。

治疗组随症加减,100ml, 日3次口服,温开水送服,30天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服用补脾益肠丸6g,日3次口服,30天为一个疗程。

4结果

5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因性或原因不明性肠炎,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全结肠等,随着病程的延长,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改变,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由饮食无度、饮食不洁及无规律造成,此外情绪失调、脾胃气机失调、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有很重要的关系,病理变化与脾胃密切相关,关键在于肝,治疗上相应紧紧围绕疏肝健脾、抑木扶土,调理肠胃气机方可收到疗效。

参考文献

[1]袁继云.真人养脏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4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S1.

[2]吴邱保.加味乌梅丸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05.

篇13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反复发作的直肠与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理表现为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多发性溃疡形成,也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目前尚缺乏满意治疗方法。我院使用地塞米松与锡类散合用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如下:

1. 灌肠的操作方法:取锡类散两支3.0g,硫酸庆大霉素一支8万单位,地塞米松一支5mg,将其加入0.9%氯化钠液100ml中,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15cm,液面距不超过30cm,20min内将药液缓慢灌完,待10min后改为平卧位,尽量将药液保留一夜。其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长短,关系到效果好差。肛管的选择,以12-14号一次性硅胶吸痰管代替肛管。具有对直肠黏膜刺激小,无损伤,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等优点。可根据结肠镜提示的病变部位确定插管深度。涂擦石蜡油后缓慢向内插入,边插边来回旋转。灌肠过程中,药液温度要适宜,过高会损伤肠粘膜,使肠粘膜水肿,影响药液在肠道内吸收,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温度过低则使肠管收缩,腹痛加重,同样不利于药物的吸收。药液温度以37-40℃为宜。如遇患者有便意,应嘱患者张口深呼吸并分散其注意力,减轻腹压有利于药物的保留。一般14天为一个疗程。

2. 疗效分析:疗效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大便常规为无红、白细胞;②显效: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有明显好转,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没有或小于3个;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有好转,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小于5个;③无效:临床症状与肠镜检查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变。本组治疗后治愈18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

3.讨论:本方组成药物简单,药源充足,疗效好,无明显毒副作用,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进行治疗灌肠时间以晚间为佳,有效率高。操作简单、经济。是一种可与推广的治疗方法。

4.体会: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就是:顽固难愈、病程长、易反复等。由于该病发病初期多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加之目前各地对该病的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到位,致使多数患者对该病的发病基理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且有的患者发病后抱有“不治自愈”的侥幸心理,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再有是一些治而不彻底,由于以上原因和其他的一些不当治疗行为致使结肠炎顽固难愈,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结肠炎是由于患者自身消化系统功能失调,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紊乱而发病的。如果用单一疗法针对肠道病变进行治疗,则只会暂时时缓解症状,不能彻底治愈,易复发,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孙玉花,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研究。中国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4卷 第6期

篇14

【关键词】 开腹; 腹腔镜; 结肠憩室切除术; 临床价值

结肠憩室的发病原因还没有较为明确的报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临床治疗方法中主要以内科治疗为主,使用抗生素,指导患者进食高纤维含量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对症处理,但是结肠憩室容易反复发作,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手术治疗成为了临床治疗结肠憩室的主要方式[1-2]。现对本院在2010年10月-2013年1月收治的86例需要进行结肠憩室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开腹结肠憩室切除术以及腹腔镜下结肠憩室切除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需要进行结肠憩室治疗的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3]。从临床症状分析,反复性腹痛和便血59例,排便习惯改变23例,结肠周围脓肿4例;从电子结肠镜检查表现分析,乙状结肠憩室42例,回盲部憩室20例,降结肠憩室10例,横结肠憩室14例;给予CT检查患者70例,检查显示结肠充盈之后能够发现多个或者单个突出肠腔外的囊袋,较窄的颈部和结肠腔多为相通,局部有时能够发现局部肠外瘘道。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及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结肠憩室切除术治疗,男24例,女20例,年龄35~78岁,其中乙状结肠憩室26例,回盲部憩室6例,降结肠憩室4例,横结肠憩室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开腹结肠憩室切除术治疗,男26例,女16例,年龄34~79岁,其中乙状结肠憩室16例,回盲部憩室14例,降结肠憩室6例,横结肠憩室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探讨开腹与腹腔镜下行结肠憩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做好常规准备,患者在全麻下接受手术治疗,保证手术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结肠憩室切除术治疗,把脐孔当做观察孔,根据患者病灶的部位确定操作孔和辅助操作孔。使用超声刀和电剪刀沿着左结肠的旁沟剪开腹膜对乙状结肠憩室进行处理,对结肠脾曲和左侧的横结肠进行游离,把左侧的输尿管显露出来并做好保护,使用超声刀把肠系膜和血管到发生病变的远端处切断。在预断的位置使用10-0丝线进行结扎当做牵引线,在乙状结肠以及直肠的预断位置把肠管切断,把乙状结肠的牵引线从左中腹牵出,做3~7 cm的纵行切口,用牵引线把结肠提出,慢慢提出出现病变的肠段,在乙状结肠的预断位置把肠管切断,最后打结固定。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结肠憩室切除术治疗,选择腹正中作为手术切口,入腹之后对发病病变的肠管进行仔细探查,辨认和憩室以及毗邻的关系,预防出现腹腔污染。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结肠憩室的发病原因还没有较为明确的报道,通常认为和肠腔经常处于一种高压状态下以及肠壁结构缺陷相关。肠腔内压的增高和慢性便秘、低纤维少渣膳食以及肠痉挛等,结肠憩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治疗方法中主要以内科治疗为主,使用抗生素,指导患者进食高纤维含量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对症处理,但是结肠憩室容易反复发作,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手术治疗成为了临床治疗结肠憩室的主要方式[4-6]。手术治疗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术式,对于一般情况患者对病变肠段进行切除,给予一期结肠断端吻合术治疗,对于病情欠佳患者,因为急诊肠道的准备不够,患者在病变切除后的二期给予结肠吻合术治疗[7-9]。传统的手术治疗结肠憩室的方法主要是开腹手术治疗,但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患者恢复的时间慢,住院的时间较长,在临床使用中受到了限制[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