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危职业医疗保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黄河阿尔法1号可以通过专业的保险人投保,或者是正规的第三方保险销售平台,若是找不到投保途径,可以拨打客服电话10100018咨询。
据了解,这款百万医疗险投保年龄为出生满30天到60周岁,最高可续保到100周岁,高危职业不能投保,等待期有30天,保障包括300万一般医疗保险金、600万100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险金。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会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医患关系
1健康管理概念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运动状态。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 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其中健康危U因素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1]。健康管理循环每进行一次,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促使服务对象向健康方向发展。
2中国健康管理现状及需求
认真管理我国的健康资源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中国能否解决国民的健康问题,国民的健康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健康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源源不断地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2] 。
我国目前在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疾病经济负担严重;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集体和政府不堪重负这些严峻形势下,健康管理的实施显得破在眉睫。在国内,人们一直以来习惯了“生病就医”的医疗模式,在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重视,甚至不了解。国家实施的医疗保障也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只有生病之后方能使用,只保治、不保防,防与治相分离,当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高危”状态时,社会医疗不能提供任何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我们缺少一个防患于未然的健康管理体系,即找出隐藏的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加以预防和干预。虽然在国内也有一些医疗机构打出“健康管理”的旗帜,大都还停留在体检的范畴,但仅停留在体检这一步,没有提供体检以外的诸如健康评估、健康干预、跟踪随访等更进一步的服务。
健康管理主要针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慢病”人群。对一般人群可以进行健康教育;对高危人群可以进行非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如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等;对疾病人群可采用专项疾病管理,健康促进等服务。
3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
3.1 健康管理的发展平台
3.1.1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发展健康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旨在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虽然目前在全国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理论设计上也有在人群中实施健康管理的理念,但并未达到健康管理的实际要求。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病人,还包括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各国的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在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利用转诊制度把病人转到指定的医院治疗,治愈后再转回社区进行康复。因此,社区不仅应该成为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还应该成为健康管理的平台[3]。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需求,健康管理可在以下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建立健康档案,识别、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施健康教育;进行健康和医疗需求指导;搭建个人健康信息网络平台,方便社区和指定大医院之间的患者信息共享。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也有诸多不足,将两者相结合, 以期获得双赢的效果。
3.1.2以医院为依托发展健康管理
人类健康需求赋予医院的职能和任务已大大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治病救人”,医院应该调动一切资源为人的健康服务。因此,医疗市场应重新被认识,医院功能和内涵可以进一步调整,并正确引导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和健康消费,这就要求医院除面对病人服务,还要涵盖占人群90%~95%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4]。医院一般拥有强大的住院病人资源库,同时也可为门诊就医者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库,门诊就医者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医疗服务需求者,通过数据资料整合分析,可以将这些人群进行分类, 医院设置专门的健康管理科室,对健康、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咨询,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给予健康指导,并对其进行跟踪治疗;为康复期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康复指导,随时纠正、解答其在康复期存在的不科学行为和困惑;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心理、情感、精神状态、营养、饮食、生活行为等各方面的指导,定期开设讲座并发放健康手册;对于高端人群可根据其需求设置专门的健康管理方案,实施俱乐部会员制服务。医院实施健康管理的优势在于专科比较齐全,设备比较齐全。
3.1.3社会医疗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
现行的医保制度主要是对患病的参保人给予事后经济补偿,分散患病带来的损失,但不能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结果患者越来越多,并集中于大医院治疗。医疗保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治病(尤其是在后期)费用的控制上,同时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1]。在医疗保险管理中引入健康管理新理念,将基本医疗保险与预防保健相结合,引导健康和亚健康人群能够将个人账户内积累的资金用于健康管理,既有利于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又有利于实现人人健康的目标。
3.2推进健康管理,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和患者构成了医疗服务的供方和需方,而医患之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作为患者的人,医生对医疗知识和技术有足够多的了解,在我国,由于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十分薄弱,人们的医疗知识普遍缺乏,患者往往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健康管理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整体上把握医疗资源分布、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从而不再使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劣势,能够对医疗活动的疗效有合理的期望,通过知―信―行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模式更好地促进健康水平。健康管理这一形式将医生和患者放在了同一位置,医患双方地位平等、目标统一,医生较容易赢得广大患者(潜在患者)的信任,这为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 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7-10.
[2]黄建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管理[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3):215-218.
[3]张瑞利.健康管理产业的供给现状及趋势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7,4:50.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RM)是指对经济损失的风险予以发现、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为目的。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有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2护理风险相关因素
护理工作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以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是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职能的拓展和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使护理风险越来越大。
2.1患者因家所致的风险
2.1.1患者疾病因素所致的风险
在临床上经常看到,相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却有相同的症状,疾病的发展转归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护理行为始终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患者个体的不确定性也易造成护理风险,如高度过敏体质患者,有应用药物时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
2.1.2患者就医行为所致的风险
护理仁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密切配合和支持。如患者有冒险的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护理过程的风险将会上升。另外,老年患者及婴幼儿因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也会产生不安全因素,使护理过程风险加大。
2.2护理行为所致的风险
2.2.1护理行为特殊性、局限性所致的风险
护理管理方面:各项制度建立不全,落实不力;部分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常规未及时更新,可操作性不强;病房注册护士配备不足,未达到卫生部的配备要求;环节质量管理存在不足,如停电时护士对重病人的处理,重病人在转运途中的安全问题等存在不足。
2.2.2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方面
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体现在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护理人员专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工作态度不够严谨等;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到位现象,表现为危重病人未及时加床栏,操作后未及时洗手;护士沟通技巧不够引起护理纠纷等。
2.3护理行为系统因素所致的风险
在医院系统中,医疗设备运行及医疗服务实践是一个动态过程,所有人员、设备、服务都存在着风险。如管理者思想麻痹,风险意识淡薄,管理环节上未形成相应的应对风险计划和措施,风险来临时,协调能力不够,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危机;医护人员藕合也是风险高危环节;呼叫系统突然出现故障而延误病人抢救;电极板灼伤病人;地面湿滑致病人跌倒等。
3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3.1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和过程。让护士在发生风险发生前普钟长鸣;同时也便于管理者制定详细周密的风险管理制度、计划,实施全面、系统地管理控制,降低风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患者投诉的情况,护理管理者应将这类情况进行归类、分析,确定风险的性质。根据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直接风险主要来自于护士自身,如工作中由于过度疲劳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操作失误;由于知识面局限,遇到问题时缺乏应变能力,导致错误出现。间接风险主要来自于医院其他部门,包括药房、设备、后勤,如药物使用方法写错,护理设备未及时维修,采购的护理用品存在质量问题等。常用的护理风险识别技术有:通过从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人手,分析和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易发部位、环节、时间和人员等;应用工作流程图法,包括综合流程图及高风险部分的详细流程图,全面分析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通过设计专门调杳表,调查关键人员,掌握可能发生事件的信息。
3.2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
护理风险评价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及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估计。对护理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根据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等级,为选择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临床常见的护理高风险事件为(l)给药错误,包括给错病人药物或把药物给错病人、给错剂量、给错途径和漏给药物等。(2)病人以外类事件,包括压疮、跌倒、烫伤、坠床、导管脱落及药物外渗等。(3)护理服务类事件,包括护士巡视不及时,病情观察不仔细,沟通不到位和缺乏责任心等。(4)技术操类事件,包括技术操作不熟练、漏掉操作等。进行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可以使护理管理者关注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发生率高、损失严重的护理风险。
3.3护理风险处理
护理风险处理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处理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采取的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主要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置两方面的内容。
3.3.1护理风险预防
在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在风险事件出现前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重点是着力于建立起更规范、更安全的医疗环境和风险管理体系。如通过护理风险教育、风险监控和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责任,加强护理设备的维护等达到风险预防的目的。建立护理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医院护理风险的准确识别和及时呈报,预防和解决护理风险,减少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积极的更实用的风险处理方法。
3.3.2护理风险抑制
护理风险抑制指在护理风险发生时或发生后采取措施,减少损失程度的行为。由于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风险抑制是处理护理风险的必要方法。
3.3.3风险处置
风险处置包括自留风险和风险转移两种方式。医疗机构将风险损失的责任自我承担与消化,为自留风险;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其他机构,如购买医疗保险等,为风险转移。其实质是将医院个体医疗风险转移给全行业共同承担,实现医疗损害赔偿的社会化分担,提高医疗赔偿能力。
3.4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护理风险效果评价是指对风险管理手段的实用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和修正,为下一个周期提供更好的决策,是对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验证。可采用不定期理论考试,进行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行为的考核;对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实施质量检查和护理文件抽检等形式对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价。
4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4.1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4.1.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
建立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专职风险管理人员、科室风险管理小组3个层次管理组织。建立风险信息网络,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处理的积极预防。护理管理者应将害怕风险呈报转变为积极皇报;护士将“怕出错”的意识转变为积极思考“哪里可能出错”,护士所实施的护理技术操作都应优先考虑病人的安全。
4.1、2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管瑰职责
由专人负责具体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分析护理现状及问题,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等,并按计划进行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军作。实施护理质量的监控,采取对策。在差错发生频率高的阶段,如输液高峰期、护十过于疲劳时应加强人力投人,合理调整人力结构,实行弹性排班。对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和病人危害的环境,应给予改善及行为引导,如护士配制化疗药物时佩戴防护用具,正确使用利器盒防止针刺伤害,地面湿滑时竖立“慎防滑倒”警示牌等,避免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4.2重新修订和完善护理常规、护理规章制度,制定安全管理规定
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预普制度和信息网络,抓好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对护理风险实现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在充分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找出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和高危部门,分析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重新修订和完善现行的护理常规、护理规章制度,制定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规定;制定突发及意外事件应急颈案、病人意外事故报告表、压疮评估表、预防跌倒评估评分表及病区安全管理规定等。建立护理特殊治疗知情同意书,如置人PICC管操作前,护士进行解释沟通,家属或病人须在同意书上签字。
4.3持续护理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
缺少培训可能导致对医疗护理风险估计不足或选用不适当的操作,从而引发意外。从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人手,对在职人员进行持续护理教育与风险意识的培训,将已发生的风险事件作为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不断增强护士的责任感与灭心度,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减少系统的内部人为因素而引发的护理风险事件。
4.4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及时、正确、有效地沟通是缓解护患矛盾、避免纠纷的重要途径,认真、耐心地对待病人的要求与疑问,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模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降低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维护病人知情同意权,实行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建立共同抵御风险的共同体。
4.5建立安全的医护服务系统,确保病人安全
绝人多数医疗护理缺陷并不是孤立的,是众多环节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发生改变所致,有系统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原因。系统的潜在缺陷很容易使在其中工作的人员发生各种错误。如工作安排不合理可能会带来工作负荷的不均衡、时间紧张,从而产生失误。护理学家Norman等提出了“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安全设计策略,并以减少对记忆的依赖;使用约束和强制功能;避免过分依赖人的警惕性;简化和标准化关键程序;设计系统的“缓冲”和恢复功能等为主要原则来设计工作流程,对于易混淆而导致的护理活动可以采用标示系统,建立护患互动的风险共担的护患关系,以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一、完善荆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几点作法
(一)扩大覆盖范围
根据《荆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凡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均应纳入覆盖范围。
(二)提高筹资标准
荆门市按照学生和儿童每人每年以本市上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0.75%
交纳筹集,其他城镇居民每人每年按本市上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4%交纳
筹集。
(三)提高保障待遇
荆门市按照保障水平总体低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但高于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原则确立保障待遇,提高了10个百分点的报销水平。
二、当前荆门市城镇居民医保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制度设计的待遇支付水平谨慎,实际报销水平不高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居民这一群体主要是老年人、中小学生和城市低保对象。二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为自愿原则,过低的报销水平与老百姓的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
(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设计忽视了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的特殊性
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的医疗保险多年被商业保险公司占据。随着国家举办的带社会保障性质的居民医保的启动,这一群体的参保格局也随之打破。但各地在设计待遇支付时,忽视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体现在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发病率低以及中小学生、少年儿童生病所发生的费用出现两种倾向即费用偏小或费用过大的倾向的特点。
(三)、城镇居民的大病医疗保险尚未关注
十七大提出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医疗保险在制度上做到了无缝隙覆盖。现代社会,一些疾病的治疗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如各种肿瘤、器官移植。但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那样,针对城镇居民制定专门的大额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只是在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中对大额医疗费用给予了适当的倾向,且最高支付限额设定在3万―10万内,不能较大程度较大力度的解决大病患者的所忧所虑。
(四)、惠民医院和社区医疗资源尚不能满足城镇居民就医的需要
有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指导意见都就惠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服务作了明确阐述,要求参保居民首诊到惠民医院和社区医院,目的在于引导城镇居民到惠民医院和社区医院救医,分流大医院的诊疗服务压力。但目前惠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存在着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利用不够;服务能力不强,技术力量不够等问题。患者到惠民医院和社区医院就医不放心,担心无设备无技术无人才而耽误病情,在这种状况下,参保居民不愿选择惠民医院和社区医院就医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对此意见很大。
(五)、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分置,使得机构、财力和人力等资源整合不够
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归属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又归属于劳动保障部门,这种体制模式导致运行的网络重复建设,机构重叠,人员臃肿,进而导致保障其耐以生存发展的政府公共财力投入显著增加,不能使政府有限的财力真正用于提高参保人员的筹资水平上,用在保障参保人员的报销待遇上,而是加大了医疗保险的行政成本。
三、建议
(一)要完善有关制度安排,提高参保待遇报销比例
要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条款进行修改完善,主要是要对符合三大目录的起付标准以上的由统筹基金报销的比例要进一步调高,而且这些不会影响到我市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安全和应有的合理结余。
(二)要考虑到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的特殊性而对其医疗保险待遇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缴费和筹资不低,对基金贡献很大,且发病率又非常低。但据科学研究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些疑难重病属于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这个阶段的高危时期如白血病,应该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方法论,对其待遇享受不搞“一刀切”和“大一统”的做法,单独提高对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患疑难重病的保障比例,增强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吸引力。
(三)要建立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要改变目前各地都没有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那样,针对城镇居民制定专门的大额医疗保险制度而只是在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中对大额医疗费用给予了适当的倾向。要出台专门的制度加强对如各种肿瘤、器官移植等重特大病例的保障措施,可以效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那样单独缴费筹资,对超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病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部分进行再保障。
(四)要强化惠民医院和社区医院建设
各地为有效解决城市特困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专门为群众提供低价优质医疗服务为目的而建立的城市惠民医院和社区卫生医院,通过一系列药品、诊疗服务减免措施,使得城市居民得到了实惠,得到了广大居民信任,对参保居民实行首诊定点制度有一定引导作用。政府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惠民医院和社区卫生医院的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惠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偿机制,促进惠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卫生部门要努力促进惠民医院和社区卫生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我国健康人力资本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健康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人均卫生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处于国际较高水平,据《世界卫生统计2015》的数据,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54.3%,在195个成员国排名第36位,处于较高水平,但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水平低于世界水平,在195个成员国中均排名115位。
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十分短缺且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省级和地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尚未建立,截至2014年底,中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到429.7万例,但精神科床位只有22.8万张,平均每万人口1.71张,远低于世界平均数每万人约4.3张;精神科医生数量有2万多名,平均每10万个患者有1.49名精神科医生,全国还有2/3的县区没有精神卫生机构。
贫困地区儿童和中小学生营养方面。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堪忧,政府投入资金缺口大。例如,目前在贫困地区农村,若要让所有贫困地区婴童食用“营养包”,财政总投资需16亿元,还有11亿元的资金缺口。
(二)健康投入结构有待优化
第一,重大医院轻基层社区医疗。在政府的经费投入中,大医院所占比重较高。我国在卫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是按照医疗机构床位数、人头数进行补助,造成了大医院资金多的分配格局。第二,健康投入重治疗轻预防。事先预防比事后治疗成本小但收益大,而据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小组的划分和测算,目前中国卫生投入主要流向医院,流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费用微乎其微。第三,卫生投入重城市轻乡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3年占全国人口46.3%的农村居民只拥有1/4的卫生总费用,占人口53.7%的城镇居民享有3/4的卫生总费用。
(三)卫生投入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
从心理健康看,国家和单位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城市白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重视不够。第一,高危职业人群心理障碍问题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调查显示,50%以上高危职业人群存在抑郁状态,具有心理障碍的人群对国家、社会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甚至是灾难。第二,城市白领心理压力巨大,处亚健康状态。据《中国城市白领精英人群健康报告》数据分析,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35―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城市白领“生理年龄”提前衰老10年。第三,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投入缺失。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隔,孩子的情感交流、人际关系、人格发展、思想道德会出现严重障碍,将对未来人才队伍和社会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二、我国健康人力资本投入政策建议
(一)扩大健康人力资本投资规模
1、加大培养医疗人才和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建设投入
各省完善医疗技术人才流动机制,组织农村地区医疗机构人才不定期进入县或省级医院培训与学习。在医学教育中保证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课时,卫生计生部门完善心理治疗人员职称评定办法,提高待遇水平,稳定精神卫生专业队伍。
2、保障精神卫生工作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要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对任务完成情况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落实政府对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投入政策。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精神卫生服务和社区康复等领域。
3、加大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公共卫生筹资系统
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服务机构。加大财政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实现公共卫生支出规模占GDP的比例提高,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提高。国家财政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支出保持在占GDP1.5%的比例比较合理。
(二)加大力度,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
1、调整医疗卫生政府财政支出方向
注重向公共卫生、基层人才培养方面倾斜,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的财政支出,逐步加大对初级卫生保健、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
2、调整对医疗服务的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改变大幅增加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方式,采取补贴患者等方式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通过医疗机构市场化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服务价格。二是加大政府在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支出比例,合理进行预防工作管理。三是合理分配突发性医疗事件事前投入和事后投入的比例,加大事前防范支出比例。
(三)缩小健康人力资本投入区域和城乡差距
一是公共卫生支出的重点向农村和落后地区转移。东部发达地区实行农民医疗保险,中西部贫困地区通过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扶持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供给体系建设,实施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对农村卫生人员进行实用医疗技能培训。二是东中西部地区有区别的健康投入策略。东中西部地区应加大健康人力资本投入,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高新医疗技术,留住高端人才,突破发展瓶颈,寻求更大的发展。
(四)将贫困地区营养干预工作建成民生工程
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管理、监督检查,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成重要“民生工程”、“放心工程”、“阳光工程”。
一是抓好资金落实。利用好中央财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的学生食堂建设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专项资金。二是加强示范引导。各地积极推进学生营养改善地方试点工作,建立健全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校膳食营养的长效机制。三是规范财政拨款流程。县财政和教育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营养改善计划拨款,以资金发放速度作为年终考核依据,不达要求者不评优、晋升。四是严格执行计划确保食品安全。实现规范化操作,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专款专用、提高效益,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和内控制度建设。跟踪监测、及时完善相关的政策内容,让贫困学生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五是加强行政监督,加强信息公开。组成由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组成的监督评估委员会,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和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六探索政府与公益组织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公益跟进、企业参与、多方合力”的PPP合作方式。例如广西“马山模式”的做法是:马山县地方政府负责修建厨房、配套水电等基础服务,“九阳希望厨房”负责提供厨房的相关厨具设备,中央政府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每天3元钱营养餐补助款,“免费午餐”公益基金再补助每生每天1元,学生家长轮流担任厨房工作人员。
(五)公平地分配精神健康服务
更加关注社会困难群体,尤其是关注老年人、贫困人口、儿童及青少年,以及女性的精神健康问题。通过社会干预方式缓解现代人精神压力,预防和减少精神疾病发生。关注高危险行业员工心理健康。针对高危行业员工,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期刊、书籍、光盘,向员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施心理培训,让员工学会缓解压力、应对挫折。心理健康咨询师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让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员工脱离高危岗位。
(六)财政拨出专项经费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