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范文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

篇1

1、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二、会计职能之间关系

篇2

一、反映与核算辨析

“反映”是指按照反映论的原理,对经济活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对于将“反映”作为会计职能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反映”包括观察、计量、记录、归纳、综合、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在内,是深刻地认识客观经济活动的过程。即“反映”是对过去、现在的反映和对未来的预测,是对表象和实质的反映,是对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深刻认识。还有人认为“反映的过程就是把大量会计数据转换为财务信息的过程。”

“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资金运动真实、准确、完整地进行记录、计算和报告。会计核算往往贯穿于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经济业务事项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会计法》所规范的会计核算,主要限于事后核算方面的内容,即对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作出规定,而没有过多涉及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管理会计的内容。

从上述“反映”和“核算”的概念中可看出,两者反映的对象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采用专门的方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依据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参与决策。两者的区别在于:1.“反映”比较抽象、概括,“核算”比较直接、具体;2.“反映”的范围大于“核算”,并且“核算”侧重于过程,而“反映”侧重于结果。

在讨论会计职能的过程中,究竟用“反映”还是“核算”的争议最初来自于对“观念总结”的不同理解,有人将其理解为“反映”,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还有人将其理解为“反映或核算”。笔者认为,“观念总结”是指运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包括三层含义:1.利用观念上的计量标准和尺度(货币),客观、正确地计量和反映经济活动;2.运用会计的专门方法记账、算账、报账,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3.对经济活动进行考核、评价,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反馈作用。将“观念总结”表述为“反映”源于马克思关于会计性质、作用的论述,因此用“反映”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既符合“观念总结”的原意,又能体现会计的本质,还能弥补采用“核算”的不足。

二、控制与监督辨析

从会计角度看,“控制”是指会计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应用一定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驾驭或支配,即通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手段完成预期的目标。“监督”,一般理解为监察督促。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反映来进行监察督促,使资金运动符合财经法纪和规章制度。监督一般应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利益冲突的基础上,没有双方利益的矛盾存在,也就不会产生监督问题。由此看出,“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也有联系:“会计监督是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与特殊的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一种会计控制。”

笔者认为应将“控制”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其理由主要有:1.从词义上讲,“控制”所包含的内容比“监督”要全面,控制包括预测、决策、计划、监督、分析、考核等内容,而监督只是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2.“控制”符合马克思关于“过程的控制”的本意;3.“控制”比“监督”的要求更高。如果在《会计法》中将会计职能规定为“控制”(代替监督),在贯彻实施中就很难操作。同时,应看到《会计法》中的“会计监督”包括“会计的监督”和“对会计的监督”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而单位的内部监督是靠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实现的。

三、会计本质与会计职能

会计本质上包括经济信息系统和经济控制系统两个子系统。会计本质决定会计职能,经济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是提供信息,即“反映”;经济控制系统的基本职能是加强经济管理,即“控制”。会计职能体现会计本质,“反映”主要体现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职能;“控制”主要体现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的职能。因此,会计的基本职能应是“反映和控制”,它高度概括了会计内在的功能,揭示了会计的本质特征。

四、反映职能与控制职能的关系

篇3

一、会计双重受托责任的基本涵义

从会计的受托责任观来研究会计理论,在理论界虽已有了一席之地,但基本上都是立足于财产经管责任或资源托付责任论之上的,亦即都是建立在单面的体现经济效益的经济责任方面的。而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对委托一受托关系成因研究的推进,理论界又出现了“利益相关”、“社会经济职能分解”和“管理分权”诸论,因而除却财产或资源的保管与使用外,政府、职工、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利益以及在社会就业、社会公德、社区公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亦都成为了受托责任的内容,甚至在受托主体内部亦存在着分层级的受托责任关系。受托者(人)要完成和解除的不仅仅只是出资人的财产或资源的托付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托付责任。

由此可见,受托责任的范围与内容是不断拓展的,既反映了历史的延续性,又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而会计作为监控、协调委托一受托关系的管理机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责任(义务)亦不能仅仅局限于体现经济效益的经济责任方面,体现社会效益的社会责任已愈来愈成为其受托责任的重要构成内容故而现代会计在委托一受托关系中的责任是双重的,即包括:(1)对托付的财产或资源的安全完整和充分运用、实现经营目标具有经管与监控的经济责任;(2)对职工的福利待遇、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政府的税收和社会公众的就业与公益事业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具有测算与监督的社会责任。两者皆可通过会计反映与会计管理的职能来履行和报告。这一双重受托责任起始于委托一受托关系成立之时,解除于会计报告陈报之日,委托与受托双方正是以这种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为纽带,不断循环运行,从而实现各自的利益。

因此,从财产经管或资源托付的会计受托责任发展到现代的会计双重受托责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不仅改变和拓展了会计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亦引起了会计技术方法的变革(对社会效益的计量),尤其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由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必将推动会计理论的革新与发展。因此,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可定义为:以委t受托关系为存在前提,以会计反映与会计管理为基本特征,以维护和协调委托与受托双方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为目的,定期向各相关方面进行报告的一种会计所应承担和履行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

二、双重受托责任下的会计本质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会计本质问题的论争,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三种观点:

(1)以葛家澍、余绪缨教授为代表的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2)以杨纪琬、阎达五教授为代表的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3)以杨时展教授为代表的会计控制论,认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的对会计计量结果有控制作用的控制系统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貌似针锋相对,各据一端,但实际上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从而各自抓住了会计本质的某一表现方面。如会计信息系统的“收集、加工、提供、反馈会计信息和整个运行过程”,亦是一个包括控制在内的会计信息管理的活动过程;会计管理活动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管理及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管理,都是建立在经济信息管理工作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包括控制在内的会计信息管理的活动过程;会计控制论的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实际上都离不开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信息(事项)的收集、加工、输出、反馈和控制,本质上乃是一个包括控制在内的会计信息管理活动过程因此,三种观点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本质观此其一。

会计的本质虽然比较抽象,但其外部表现即功能却是比较具体的,表现在会计反映和会计管理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后者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利甩如从会计的功能反推会计的本质,则三种观点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基本上是可以统一的。因三者都认为会计本质的外部表现形式无非是对会计信息的反映和管理(包括了控制),即一方面要提供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又要利用会计信息,实质上都是一种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活动过程此其二。

可见,三种观点的分歧原因主要是研究和认识会计本质的视角不同。如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的全新视角来重新认识会计的本质,那末它既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信息系统或控制系统,亦不是一种单纯的会计管理活动,而是在双重受托责任限定下的三者的综合。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为完成和解除会计双重受托责任的提供与利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

三、双重受托责任下的会计职能

关于会计的职能:刘文只提到我国理论界也出现了两大代表性的流派,一是以反映职能为主,另一是以监督职能为主,且在对会计的定义上前者是经济信息系统论者,后者是管理活动论者;庄文认为从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出发,会计职能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达到会计目标前的一个阶段目标,也可以是达到后引发的后果,也可以是从会计目标中派生出来的一时性目标;黄文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系统它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除了两个基本职能外,还有派生职能,如预测、评价经营业绩、参与经济决策等。笔者认为研究会计的职能必先明确它的含义与性质,以上三文之所以各言其是,就在于未从会计职能的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去加以把握。

所谓的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正如葛家澍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事物的职能都是各该事物本质的体现”而会计职能的内涵,即体现在会计职能中的会计这一事物的本质或特性,就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与利用的一种管理活动,即对会计对象一一价值运动进行反映与管理的功能,这是会计所固有的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古今中外的会计在会计职能的外延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但作为会计本质特征外在表现形式的会计反映与管理的两大基本职能,则是比较一致和稳定的。而所谓的会计职能的外延,就是指会计职能所涉及和适用的范围,亦即会计职能内涵所反映的具有其基本特征的每一个具体对象,是会计基本职能(内在功能)的外在具体存在形式,其数量则根据时空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和拓展。由此可见,会计职能的含义包含了基本职能与具体职能两个层次,基本职能在人们的会计活动形成时就已具备(由于古挥会计管理职能的条件尚未成熟,只能寓管理于计算、记事之中,算管结合,到了近现代才曰益显露出来),其既不能创造,亦不会发展。而会计的具体职能则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扩展,但其扩展决不会突破会计职能内涵的质的规定性,仅仅只是外延量上的一些变化,并不影响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

由此再回看三文的有关会计职能的观点,则刘文对两大流派的分析虽然无可非议,但未能将其综合或提出本人的会计职能观,终是一大缺陷;庄文的视角虽然相当明晰,但却混淆了会计基本职能与具体职能的界限,且将会计职能等同于会计目标(也可以从会计目标中派生出来的一时性目标),不仅自相矛盾,亦缺乏令人信服的论据;黄文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会计有两个并重的基本职能,是颇有见地的(虽然笔者因视角不同,所提出的两个基本能与黄文有别),但其所提到的派生职能,概念较为模糊,是具体职能?还是基本职能的延伸?其性质及其与基本职能的关系如何?文中未见论述,故有不足之感。

笔者遵循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的视角去看会计的本质,再从会计的本质去看会计的职能的思路,认为由于会计是委托一受托关系的构成要素和联结双方的责任纽带,会计的受托责任和报告责任都是双重的,为完成和解除这一双重的受托责任,必须履行双重的报告责任即履行外部会计报告的责任和内部管理报告的责任。因此,会计也就对同一委^受托的客体即会计对象相应地表现出对外进行会计反映(提供会计信息)和对内进行会计管理(利用会计信息)的两大基本功能,这亦就是马克思当年所言的那种“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

至于会计的具体职能究竟由哪些具有会计本质特征的具体对象所组成,则亦可根据现代会计在委^受托关系中为完成和解除双重受托责任必须进行内外报告,而要履行这一双重报告责任,又必须依赖于对日常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分析、汇总、报告以及利用这些会计资料进行会计的事前预测、决策、计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考核、评定等诸多具体的会计功能的发挥而加以归纳概括,从而得出对外进行能动反映的会计确认、计量、分析、报告和对内进行全面管理的会计预测、决策、控制、考评等八个具体职能。因此,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和构成这两大基本职能的八个具体职能,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会计职能体系,充分体现了为完成和解除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所具有的会计功能。

四、双重受托责任下的会计目标

由于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一种目的或结果,因而相对于会计职能的客观存在性来说,会计目标却是一种主观性的要求,因而其受人们视角的影响也就更为显著。如在西方,研究会计目标存在着两大流派:一为经管责任学派,从受托责任论的角度认为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受托资源经管责任的信息;另一为决策有用学派,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认为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刘、庄、黄三文实质上仍未摆脱这两大流派的桎梏:刘文虽未直截了当地提出作者本人的会计目标观,但在对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比较中已表明了会计信息系统论(人造系统)的立场,且还认为我国会计的以反映为主的职能和西方的普遍流行的决策有用学派的会计目标就是向信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主要方面都是共同的,差别只在措辞、表述、侧重点等方面;黄文则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主目标就是提供决策有用的可靠信息;庄文则从受托责任论的角度,提出会计目标就是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

笔者认为,既然会计目标是一种主观要求,就必然要受制于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即客观存在的功能,而会计职能又是由会计的本质决定的,因而推本溯源,会计目标的界定仍离不开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刘、庄、黄三文对会计目标的看法之所以根源于西方的两大流派就是明证。笔者认为,要充分把握会计目标的含义、性质与构成内容,还必须从分析构成和制约会计目标的三要素即会计目标的主体、客体与实现方式入手:

1. 会计目标的主体。包含使用会计信息主体和提供会计信息主体两个子要素。前者即为“谁需要会计信息”的问题,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视角上看,既然会计的本质是为完成和解除这一双重受托责任而必须进行内外双重报告,即提供和利用会计信息,那么使用会计信息的主体除了企业外部的出资者、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社会公众等诸多委托者外,还有企业内部的各层级的经营管理者(各级受托人);后者即为“谁能提供会计信息”的问题,一般为构成委t受托关系的中介,即联结委托、受托双方责任纽带的会计组织机构或会计人员。

2. 会计目标的客体。即“需要什么会计信息”的问题,亦包含会计信息的种类和质量两个子要素前者根据双重受托责任的需要,可分为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两个种类的会计信息;后者为保证会计信息对各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有用性,应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和合法性三个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 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即“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求有什么样的结构”问题,亦包含提供的信息有何用途和提供方式两个子要素。由于体现现代双重受托责任会计本质的两大基本职能是会计反映与会计管理,那么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用途无非就是解除受托人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责任(向企业外部委托人提供)和有助于完成受托人的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参与经营管理(向企业内部各层级管理者提供);而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式相应的就有对外的正式会计报告方式和对内的内部会计报告及部分非簿记方式

综上所述,会计目标就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主体作用会计客体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要求,是会计运行的导向和归宿。其性质就是对以提供和利用会计信息为基础的会计管理活动的一种定向机制,既具有目标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又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的性体系。其构成内容一般可分为基本目标、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前者即为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并直接制约着其他会计目标的总体性目标层次,包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与现代会计所具有的双重受托责任保持一致;中者即为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并体现了会计主体对会计活动直接要求的一般性目标层次,包括提供会计信息和利用会计信息两个方面,与现代会计所具有的两大基本职能保持一致;后者即为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并体现了会计主体对会计活动最具体要求的基础性目标层次,其可根据经济主体的不同情况而具体确定如企业的经营机制已从传统的产品生产型转轨为商品经营型(某些特殊性企业还未转轨或只部分转轨),则其具体会计目标层次除财务会计目标外,还可包括决策会计目标和责任会计目标等方面,与现代会计的本质就是一个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保持一致

五、结语

1. 我国理论界步入九十年代以来,对会计基本概念的研究探讨,因过份强调应用理论的研究和“长期的概念之争无甚实际价值”的偏见,已趋式徽加之从西方导入了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必须以会计目标为起点的目标起点论,突出了会计目标的地位与作用后,对其他的会计本质、属性、对象、假设、职能诸概念的研讨就更为冷落。而我国理论界的现实状况是:迄今为止对以上诸会计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亦未形成一套具有权威性的会计理论体系,实际上既滞碍了会计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亦影响了会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刘、庄、黄三文在《会计研究》上的连续刊载,正是对我国理论界的一种提示: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既不能原此薄彼,更不能因噎废食,而应齐头并进,百花齐放。

2. 对会计本质、职能、目标的界定笔者认为由于会计本质是决定会计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比较深刻和比较稳定的一个最基础性的概念,而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一种外在的客观表现形式,会计目标又是会计主体对会计职能在主观要求上的一种折射和反映,因而三者的关系是:会计本质决定会计职能,会计职能决定会计目标,会计职能和会计目标两个概念的确定,皆受制于会计定义的确立

篇4

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6条指出,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这些可以概括为保证资料真实、保护资产安全、遵守规章制度,但仅只概括了监督职能。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不应仅是这样。从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看,内部会计控制不仅有保护财产安全、保证信息质量的功能,还具有运用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参与企业管理,进行责任考评的功能。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词典》释:accounting control指“通过会计进行的经营管理。……大体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提供会计资料,根据会计资料对计划和控制作出决断。第二种方式是:把会计同企业经营组织上的其他系统适当地结合起来,使会计能自动地发挥管理机能。……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第二种方式的重要性也相对的提高了”。“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不仅要发挥所谓保全财产的消极机能,而且要进一步使用企业资本计算的组织方法,发挥会计控制的积极作用,从企业全局观点出发,集中地、有效地进行一系列活动,如对各种经济活动制定计划、调节其实施过程和评价其实绩等等。”这种解释较只从监督角度看待会计控制,要全面、深刻得多。

和财务报表目标决策有用论或经管责任论比较,和下述管理会计目标比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提出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目标的提法也不够概括,不便于记忆,不利于指导实践。

以成本会计师为主体的美国全国会计工作者协会所属的管理会计实务公告颁布委员会1982年颁布《管理会计公告:管理会计的目的》。见下图:

上图明确提出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参与管理过程,说明了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管理会计的功能和目标应当包括在内部会计控制功能和目标之中。内部会计控制更宽一些,还包括财务会计的控制功能和目标,保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以保证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二、会计控制基本职能、目标和会计总目标

系统科学指出,“系统同时具有许多目标或特定功能”,“系统功能表达系统结构的目的性,并且是检验系统结构的尺度”。系统功能的对应性“是指功能和结构具有相互对应的性质。这一性质可表述为: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本质是结构的描述。会计研究说明,“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按照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把会计职能具体化”。本质描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表现结构和本质,目标体现功能,它们是前后一贯的理论范畴。

社会环境对会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的需要、经济管理的需要必须与会计本质、职能相结合,才能制定会计目标。制定会计目标根本性的依据应是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要。为什么要建立会计系统?根据节约劳动时间规律,社会发展必须努力节约劳动时间。既要计算劳动时间的节约量和劳动产品的增加量,又要强化经济管理,以促进劳动时间的节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前者形成会计的信息处理结构、信息系统本质、核算职能和提供有用信息的目标;后者形成会计的经济控制结构、控制系统本质、控制职能和强化经济管理的目标。前者具有基础性,后者具有主导性间者互相渗透,相互为用,正如系统科学所强调的“信息和控制是不可分割的,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

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作用,各国会计的具体目标,不同时代的会计目标,才会产生差异。

由于会计基本职能表现本质和结构,外联社会环境,是基本需求与可能的统一,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应当根据会计基本职能,建立会计的基本目标。

我国大多数会计学者同意会计具有核算和控制两种基本职能,基于核算职能,产生“提供真实信息”的目标,已成共识。基于会计的控制职能,还应提出“强化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都为强化经济管理服务,并直接从事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包括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的大系统。包括总会计师在内的会计人员要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并实施规章制度,加强资金诚本和利润管理,进行分析、预测、考核,参与经济决策,这些显然都属于管理活动。不仅记账、算账、报账,还要用账。会计信息,首先并直接为会计人员所用。管理会计参与管理过程,已成共识。即使单就财务会计来讲,记账员要记好账,首先要对凭证进行审核,要注意所记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譬如材料账、商品账,要注意材料。商品是否数量足、质量好,是否适用或适销,是否有霉烂变质、损失浪费或贪污挪用,还要经常分析库存结构,减少或杜绝积压浪费,协同采购部门提出采购计划等,都是以强化经济管理为目标的具体的管理活动。财产清查也是管理活动。随着知识经济和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核算工作有所减轻,控制职能将愈益重要。强化经济管理意识,对于每一个会计人员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要努力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1条规定:会计工作要“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启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1995年颁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新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是:“建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强化经济管理为中心,有利于完善经营机制的基层单位会计管理体系。”“坚持强化会计管理职能……的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工作、强化经济管理,是突破当前会计工作薄弱环节、提高会计水平的关键,因而提出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的要求。所以提供真实信息、强化经济管理,并列为会计的两大基本目标。

我们赞成把提供有用信息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之一,它体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和信息系统本质。信息提供了,会计的基本目标就实现了,这显然是很不够的,还有大量经济管理工作要会计人员去做,广大会计人员都要主动运用信息,强化经济管理,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

作为会计基本目标之一,我们建议用“提供真实信息”代替“提供有用信息”,因为“有用”的含义已经体现在另一基本目标和会计总目标之中。而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是有用性的基础,不真实的信息,不仅无用,而且十分有害。

从基本目标的构成来看,提供真实信息是基础,强化经济管理是主导。提供信息,要从管理的需要出发,为强化经济管理服务。经济管理,不仅限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还包括所有使用会计信息的有关方面。信贷决策、投资决策,都属于经济管理。

目标是职能的具体化。会计基本职能是核算和控制,决定会计基本目标是提供真实信息和强化经济管理。这样提的优点是:简明易记,便于指导实践。具体目标则应当详细、清楚些。

会计目标是多层次的,基本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受总目标指导,总目标指导会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和会计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1条,会计工作的总目标可概括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人认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企业的总目标,但过于笼统,实难苟同。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职能工作。企业的总目标,必然也是会计的总目标,此其一。其二,建立经济效益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已成共识,就是因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会计的总目标。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具有控制职能的会计系统,必须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己任。

从会计总目标来看,“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各种社会的共同要求,“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要求。它们都体现会计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三、对会计控制内容和具体目标的认识

控制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主导职能。其主体是本会计单位和有关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其对象主要是有关的价值运动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从范围看,会计控制主要是内部控制,即会计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和有关部门,也要运用会计方法,对会计单位实施控制。

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会计具体目标必然是会计具体职能的具体化。具体职能是根据庞大的会计实践进行理论概括而提炼出来的。control德文是kontrolle,为同一词汇,可译为管理、调节、监督、稽核,含有操纵、节制、驾驭、支配、掌握等含义。它具有管理概念的基本内容。从外延看,控制包括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引导(设计运行方向,将活动导向预定目标)、监督(查看活动是否偏离既定目标)和调查修正(对偏离目标的活动进行校正)等三过程,监督是控制的一个过程,把“过程控制”简单理解为监督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马克思所用的控制是广义的。根据会计控制的形式和内容,作为会计具体职能和具体目标,可概括为下述四方面:

1、规划——分析经济情况、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根据会计信息和其它信息,对财务状况和成本升降进行分析,对需要研究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经济前景,运用决策方法,提出并选择最优的经济方案,进行规划,配合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参与经济决策,编制经济预算,制定经济定额,划分责任单位,建立责任指标,拟订完成经济计划的措施,促进经营决策的实施。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善工作的建议。

2、调节——参与调节经济活动、处理分配关系。根据计划(预算)目标采用一定的调节手段,参与调节经济活动,对经济活动实施影响,使其按预定目标进行,纠正偏离目标的差异,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并实施有关规章制度;第二,协调相关财务关系;第三,参与处理分配关系,提供分配方案等。

3、监督——监督经济过程,保障资产安全。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加强稽核工作,通过凭证审核、财产清查和内部信息,消除账账、账实不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发现并揭发贪污浪费行为,防止弊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护资产安全,保护投资者权益。

4、考评——考评经济责任,提供奖惩标准和依据。实施责任会计,对企业、部门和职工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联系经济责任制,奖优罚劣。

上述只是从会计控制的具体功能出发所进行的归纳。确认、计量、报告、分析,是会计基本职能核算的体现,用以认识、反映会计对象;规划、调节、监督、考评,是会计基本职能控制的体现,用以控制会计对象。可否认为:基本职能体现在具体职能中,具体职能是基本职能的具体化和拓展。而且具体目标,多种多样。每一项会计工作都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各种目标还有自己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譬如: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明晰性等,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目标;合法性、合理性、预见性、严密性等,是会计控制的质量目标;效益性、适用性、公正性、及时性、重要性、全面性等是核算与控制的共同的质量目标。

四、新职能、目标体系的优点

1、概括全面,能够准确说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各层次的职能和目标。克服了把财务报告目标扩大为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会计目标的缺陷。“提供真实信息”可以包括决策有用论、经管责任论以及各方面需要的各种信息。“强化经济管理”,不仅是财务会计的目标,更是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目标和总目标是各种会计工作的目标。

2、体现环境特征和时代要求。新目标体系体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的实际。两大基本目标和总目标,更是针对时弊,有利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

3、体现会计本质,体现会计系统运行规律的要求。根据系统理论,本质是“结构的描述”。会计工作系统包括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信息处理结构和会计管理结构。两系统运行的规律性要求是提供真实信息。强化经济管理,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充分体现在会计目标中。

4.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改革的发展,指导会计实践。新的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体系是既借鉴国际经验,又继承我国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而发展之;既强调会计基础工作,又突出会计控制职能。按照质量目标,提供真实信息与强化经济管理,同时并举,较之已有的会计基本目标的几种提法,更为全面、合理;具体职能和具体目标也是对会计工作内容和要求的较为全面的概括。可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推动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职能系统。会计目标系统不仅自成系统而又密切联系,组成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子系统。

篇5

【关键词】 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 会计基本目标

会计学术理论界普遍认为,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应当达到的境地。在实践工作中,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针;在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中,会计目标既是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起点,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目标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 在这里我们所称的会计目标即指会计的基本目标。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会计基本目标西方形成了两大流派:决策有用学派和受托责任学派。二者对会计目标的争论对后来的会计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会计目标的研究也涉及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无论是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合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

一、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简述

受托责任观是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受托人相关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完成情况等信息,在会计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恩里斯特・帕罗科等。继受托责任观之后,帕特・N.安东尼、亨德里克森等提出了又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决策有用观。该观点认为,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决策的信息,因此必须关注财务报表的有用性。

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者都以会计信息论为基础,产生于两权分离的经济环境。受托责任观的产生较早,这时的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受托关系明确,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一般可以直接接触,双方都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达,决策有用观则在资源优化配置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产生,这使得资本市场成为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中间媒介。两者的产生虽然体现了会计目标受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但若作为基本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将从以下两方面阐述,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不适合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

二、财务报告目标不等同于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理查德・M.西尔特和井尻雄士在1973年出版的《财务报表目标论文集》中发表了论文《提出财务报表目标的理论框架》。他们认为财务报表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总目标、操作性目标、指令性目标等四个层次。基本目标是确保经管责任,是财务报表的最终目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1年4月采纳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在“财务报表目的”的第14段也指出:“财务报表还反映管理层对交托给它的资源的经管成果或受托责任”。

代表决策有用观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年发表的第4号报告认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的财务信息。”1973年10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成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提出题为“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列举财务报表的12项目标,其中有一项基本目标: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其他11项则是从不同角度把基本目标具体化。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提出“编制财务报告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供对于企业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

综上,可以看出,无论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是从财务报告(报表)的基本目标的角度提出的,所强调的都是财务报告应达到的目的。虽然两者所侧重的信息和报告使用者等有所不同,经济环境有所不同,但都在特定的环境下对财务报告的编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而笔者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并不能等同于会计的基本目标,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对外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是会计的一部分而并不是全部内容,将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与会计的基本目标混同是不合理的。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可以作为会计的具体目标之一。

三、对社会环境决定会计基本目标的质疑

许多学者认为会计目标是由环境决定的。“从理论上讲,不论是一般会计目标还是具体会计目标,也不论是宽泛性描述的会计目标还是严密性描述的会计目标,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其定位都是由会计环境决定的”(梁爽,2005)。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都是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对两权分离情况下会计具体目标的阐述。受托责任观所依托的两权分离,其拥有财产所有权的所有者与拥有财产经营权的经营者是确定的。受托责任关系十分明显,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反映受托经管责任。决策有用观同样依托于两权分离,并且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因此财务报告目标以提供信息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相对于这一特定的环境,它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不可否认,环境对会计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环境是处于系统之外的,按辩证法,事物的运动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决定。系统论也指出“系统环境是与系统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不包含在系统内的诸事物组成的整体。”可见,会计目标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葛家澍、余绪缨教授指出:“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系统论指出:“系统功能表达系统结构的目的性。”在会计系统中,基本目标受一定的环境影响,但却是由基本职能决定。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同属会计理论体系范畴,两者应当协调一致,前后一贯。从会计基本目标是职能的具体化来看,公认的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为控制和反映,而无论在决策有用观或受托责任观中都能强调向使用者提供经济信息,体现出了反映职能而忽略了控制职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李孝林教授也曾提出,对应会计有两种基本职能,提供真实信息和强化经济管理才是由会计本质和基本职能决定的会计基本目标。这种提法既体现反映职能,也体现了控制职能,实现了会计基本职能与基本目标的对应,实现了前后一贯、协调一致,同时也符合系统科学“系统同时具有许多目标或特定功能”的观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财务报告目标不等同于会计基本目标或包含于会计基本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会计系统具有的两大基本职能具体化为会计目标的两种基本观点。因此,以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不太合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1982年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会计的基本目标作为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起点,对于指导会计工作,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会计基本目标的定位还应考虑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结合基本职能,综合考虑才能确立合适的会计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孔庆林,李孝林,蔚世雄.会计目标两论关系探索[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9):61-65.

[2] 李端生.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93-115.

[3] 吴联生.会计目标:信息需求论[J].财会通讯,2001(8):3-6.

[4] 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逻辑关系剖析[J]. 会计研究,2005(11):55-60.

篇6

一、会计职能基本理论

(一)会计职能的理论认识 所谓职能就是职责和功能的组合,是指某事物或系统在特定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或能力,是事物或系统客观性的外在表现,是对事物或系统长期实践、运行的理论概括,它不是人们随意就可以赋予的。会计职能一直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理论界对其进行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并且产生了多种见解。其中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拓展的,认为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对过程的观念总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控制和反映两项基本职能的观点。在我国,绝大多数论著都主张这两种基本职能论,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其中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是把“核算与监督”称为是会计工作的两个基本职能,但也有研究者,如李孝林教授在他的《会计基本理论》这本书中就把会计职能概括为“反映”和“控制”。所谓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将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会计事项表达出来,进而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会计的控制职能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人员在经过授权以后,在授权范围内,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依照授权主体制定的各项合法规章、制度、流程等,进行综合、全面、连续、系统、及时的监察、督促、调节、指导,最终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进行,保障计划任务的顺利完成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及相关性、可比性,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两种基本职能的关系 从开始研究会计职能到目前,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控制和反映(观念总结)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但关于这两种基本职能的重要性,我国会计界存在着几种对立的看法。如信息系统论者认为反映职能占第一位,其重要性大于控制职能;而管理活动论者的观点却相反,他们认为控制职能要重于反映职能。对此,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两种基本职能进行排序。因为如果没有反映就不可能进行控制,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反映,换句话说反映是为控制而服务的;而控制是反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种基本职能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会计在实现其反映职能的同时,也进行着监督职能,如果只偏重于某一个方面,则会计的真实作用将受到限制而很难得到全面发挥。正如郭道扬教授所说“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的基础,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而会计控制则是现代会计部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首要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是基础,控制职能则起主导作用,如果片面地强调某种基本职能占第一位,势必会形成对会计本质的片面认识。

二、传统会计职能局限性及研究现状

(一)传统会计职能局限性 由于受传统劳动分工理念的影响,企业要完成不同专业化的工作往往需要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之间又根据其结构的复杂性、规范性与集权度进行分层,一般在各部门都是以命令——控制为特征的管理职能进行划分的,慢慢形成了大部分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体系。我国大部分企业会计部门都具有一个较完善的以职责分工、授权审批制度为特征的核算型会计职能体系。在一般工业企业都需要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个级别的核算,而每一级核算主体都有自己的明细账、总账和相关的报表工作,然后在周末、月末或季末、年末进行逐级汇总最终形成上一级的相关报表。虽然传统会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化要求是相当高的,但其重心主要集中于日常业务处理、会计核算、日常控制、财务报告等一系列面向企业历史数据的工作上,对未来的预测力度相当匮乏。其整个工作都是面对已发生的数据,缺少一个可以比较的过程。

篇7

    一、会计基本理论必须前后一贯

    (一)“两论”结合,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动因、对象、本质(结构)、职能、目标等范畴。

    1.会计与会计学。

    2.社会环境与会计系统。会计是为适应环境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其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并不都与会计相关,即使与会计相关,其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会计、统计、审计的社会环境相同,其本质和职能大不相同。应当充分重视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深入研究会计系统的内部矛盾。

    3.会计职能与动因。会计职能是会计系统的外在行为,联系会计系统与环境,体现会计环境包括会计主体及有关方面对会计的根本要求以及会计系统满足这些要求的可能性,是需要与可能的统一。

    会计为什么会形成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呢?归根结底,在于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求(或称客观必然性)。这里,首推节约劳动时间规律,它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根据动因要求,既要核算劳动时间的消耗量和劳动成果,又要强化管理,促进劳动时间的节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会计的结构、本质、基本职能和基本目标。动因反映社会环境对会计的需求,是环境需求与会计本质、职能结合的统一与概括。基本动因是制约会计本质、职能、目标等“一切矛盾的胚芽”。以基本动因为逻辑起点,以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4.会计对象与会计对象要素。会计对象是价值运动,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对象的初步分类。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科目的分类概括。会计反映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内容的确认、记录、报告与分析。会计控制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内容的规划、调节、监督与考评。

    5.会计结构与本质。我国会计学界对什么决定本质、什么表现本质缺乏研究,从而影响对会计本质取得共识。决定事物本质和职能的是事物的结构,是事物的内在矛盾。两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外部表现是功能(职能)。功能表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结构和本质的外部表现。通过基本职能研究结构和本质,不仅是系统理论的一般原理,也为会计理论研究所证明:通过反映职能,发现会计的信息处理结构和经济信息系统本质;通过控制职能,发现会计的经济管理结构和管理活动本质。

    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都反映了会计本质,不应各执一词,而应将“两论”科学地结合起来,以全面地反映会计本质。职能内显结构和本质,外联环境和对象。结构和本质决定职能,职能表现本质和结构。本质和职能受环境影响,适应环境需要,但其决定因素不是环境而是结构——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会计目标与作用。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是会计系统应当达到的境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职能是固有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目标随环境的变化按有关方面的需求而变化。没有该项职能就不可能提出相应的目标,因而直接决定会计基本目标的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葛家澍、余绪缨教授指出: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基本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受总目标指导,力求实现总目标。根据《会计法》第一条,会计的总目标应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目标是应当达到的,作用是已经达到的,从整体而言,会计目标达到了,会计作用也就发挥了。两者只是角度不同。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简略图示如下: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推动下,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相互联系,前后一贯。按照质量要求,作用于会计对象,实现会计总目标。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结合是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实现前后一贯的关键。

    (二)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建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或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财务会计理论中最实用的一个部分,是用以指导和评价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内的统一会计制度的理论体系。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包括会计目标、基本前提、会计原则、质量特征以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提供真实信息与强化经济管理并举,包括对会计规范、会计方法和会计工作的丰富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上承会计基础理论体系,下导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和会计工作,是两者的中介,构成前后一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三)以会计对象为基础,建立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体系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控制的客体,是统一会计制度、会计方法规范、核算、控制的内容,也是会计科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之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与其对象存在着相似关系,所以我们研究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都必须从其原型——会计对象出发,把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建筑在会计对象的基础上。

    1.会计规范。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都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会计准则的总体结构和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包括信息质量要求和确认、计量、记录的原则;二是会计对象要素准则,分别就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作出原则性规定。具体准则根据会计对象要素的业务特征分别制定。它们都以会计基础理论为指导,从价值运动的实际出发,对价值运动核算和控制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规范分别作出规定。

    2.复式记账原理。复式记账为什么记录对应双方?为什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流行的平衡理论并不能说明问题。复式记账是反映和控制价值运动的。价值运动有运动(动态)和平衡(静态)两种状态,总是由一种价值转化为另一种价值,前者表现为来历,后者表现为去处,来历和去处是矛盾的统一。对每一次价值运动(经济业务)的来历、去处在对应账户的贷方、借方等额记录,就是借贷记账法。它既反映来历向去处转化的动态,又反映来历等于去处的静态,从而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矛盾运动的两种状态。

    3.账户设置和记录原理。账户设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账户发生额都设置对立双方?为什么借方记录资产增加、权益减少,贷方记录则反之?为了全面地核算和控制价值运动,账户设置在两类互相联系、方向相反的价值运动的联结处。

    价值运动有来历、去处,价值变化有增加、减少,两种方式是辩证的统一。所以,账户发生额必须设置对立双方,既反映价值运动的动态,又反映价值量的增减,余额反映每种价值变化的结果。借方和贷方是对立的记账符号,各有三种科学的含义:

    ①价值运动的方向:借方反映价值运动到哪里去,贷方反映从哪里来。

    ②价值的量变:借方记录资产和费用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和收入减少;贷方记录则反之。

    ③余额方向反映账户的性质:余额若在借方是资产和费用类账户,余额若在贷方是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和收入类账户。

    上述①、②均指发生额。从价值总体看,各账户贷方余额和借方余额分别表示价值总体矛盾运动的来历和去处。

    4.会计报表原理。会计报表对价值运动的反映是丰富而全面的。就资产负债表而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从某一时点来说,反映价值运动的静态,不同时期的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又能以动态数列反映价值运动的动态。再如流动资金周转率计算表,资金占用额是静态指标,周转额则是动态指标,周转率以及该表显然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它们都反映“又动又不动”的状态。

    二、我国会计基本理论应有中国特色

    (一)主要国家的会计各有特色

篇8

(一)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及其争议

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与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一致的,都指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二者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只是指“资金耗费”一方面。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耗费”都是以“支出”来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费用,后者则指我们常说的损失,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损失”不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说的“费用”。对于费用,依据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产品成本费用”,即生产成本,还有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期间费用”;对于这部分“期间费用”属不属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学界内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争议

所谓职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观具有的功能;对于会计,其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确的进行“核算”及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务,即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会计教材中,对成本会计职能的阐述除了“核算”以外,还涉及决策、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监督”职能。总之,关于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不同学者认识不同,有认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成本会计基本职能除了“核算”,还兼具部分“监督”职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及其争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存在着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经济效益观,第二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成本信息观,第三观点则是部分学者认为的成本会计工作目标同时兼具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内容,具有多重目标属性,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分别对应第三种观点认为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四)成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设置及其争议关于成本会计假设及其原则设置,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成本会计假设,认为除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外,还应该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设。如: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增加公平分配假设和对象假设,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而不是货币计量一种假设。关于成本会计原则的设置,部分学者认为成本会计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即可,而有部分学者则认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以外,成本会计还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

二、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与实务中相关专业术语使用混乱

1.“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会计人员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耗费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着经济内容分类是重要分类内容之一,共分成八个种类,分别为外购燃料、外购材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利息费用、折旧费、税金和其他费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中对“耗费”的经济内容分类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有的是“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以及“支出的分类”、“成本的分类”等,如此一来,关于耗费分类就出现了诸多不同表述,影响正常成本会计教学及工作开展。

2.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

我们在进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等式,就是生产费用=产品成本。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再容易懂不过的等式,却给我们的教学开展和读者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其中第一个困扰是,上述等式中已经明确生产费用等于产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会计教材中和部分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一再强调“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概念,意义有所不同,不可做一个概念论。存在的第二个困扰是,如果第一困扰中的说法成立,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又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计入到生产费用之中,这又造成了两个不相融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二)学科内容横向扩张过度及纵向深入不足

成本会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终遵循与财务会计相一致的职能、假设和原则设置,服务于成本信息供给。在之后,加入了标准成本制度及与财务记录相结合,至1956年单独成本会计研究逐渐转向管理会计研究,直接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理论、方法成为成本会计内容,并逐渐拓展到行为会计、责任会计和资本预算等多个领域,横向扩张上有过度的趋势;但此时关于成本核算的纵向深入研究却显得有所不足,特别是关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成本要素应该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转移分配应如何保证选择标准的恰当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区别,部分内容则差异显著,如有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同时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时将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有的则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内容,还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将战略导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处;以多数成本会计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内容来说,基本都是按着知识点及其先后顺序来安排内容结构;而对于各成本计算方法实例的编写,则是直接从本月生产费用归集完后即开始,基本忽略了依据不同生产组织、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等来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人为割裂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础知识之间联系等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三、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问题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明确了成本与费用之间转化关系后,“成本”才是成本会计的唯一核算对象;那么,在进行成本耗费分类时,就应该称为“成本的分类”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问题对策与建议

成本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资产耗费与另一种资产形成的过程,中间不发生任何费用;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笔者认为在进行各项耗费归集、分配时宜统一使用“生产成本”表述。

(三)学科内容横向过度扩张却欠纵向深入问题对策与建议

就成本会计学科研究来说,虽说横向上似乎有扩张过度问题,但是从会计学科这一大的研究角度讲,相关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对于成本核算相关内容纵向研究深入不足问题,毋庸置疑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会计未来研究的重点。

(四)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对策与建议

篇9

关键词:公允价值 基本职能 股权结构 使用模式 公允价值审计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与财务会计基本职能的冲突与调和

(一)公允价值与现值公允价值概念是对现值概念的体现,是价值概念的会计表现;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现值最能反映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是会计计量的最高目标;其只是为运用现值计量属性而需动用的众多替代性计量属性的总称而已(谢诗芬,2004)。由此可见,现值计量是公允价的本质,或者说公允价值计量不断追求现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上的不断完善可以看作是向现值计量的不断逼近。然而现值计量与财务会计基本职能是有冲突的,认识和解决这一冲突是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解决的问题。FASB第七辑概念公告指出,现值计量应该能捕捉到形成市场价格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五个方面: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更复杂的情况下,是对一系列在不同时点发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例如变现困难。在计算现值时上述五个要素通过两个数据来反映:即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和合理的折现率。公允价值计量如果以现值作为追求的目标,那肯定要面对估计的不确定性和折现率的选择,而这两点与财务会计基本职能是冲突的。

(二)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是可靠地记录并报告企业经济活动的历史(葛家澍,2003)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基础上,财务报告可能是投资人和债权人等外部主体获取财务信息的唯一渠道。因此,首先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保证外部主体利用财务做出正确的决策。即可靠性是所有会计信息特征的保证,相关性也必须是可靠基础上的相关。财务会计的这一基本职能已经被财务会计的目标所决定,也被美国会计学会、会计原则委员会等许多专业机构所支持。美国会计学会(AAA)《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ASOBAT)特别强调:会计报告本身不具有预测的能力,而是靠使用者自己在决策模型中利用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来进行预测。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4号报告中论述:企业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在下述范围内以货币定量的方式提供企业经济资源及其义务的持续性历史,也提供改变那些资源及其义务的经济活动的历史。特布莱德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的目标》中为财务会计定义了12个目标,其中数个目标都在强调为预测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不是“预测信息”。并且该报告在第六个目标特别强调“事实性”和“解释性”两个关键词,从而肯定了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的性质。除此之外,主导美国会计准则决定权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鼓励――但不是要求公众会计公司做出预测(SEC1979年颁布175规则)。由此可见,财务会计在其产生时就具有下列特性: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引起的企业资源及其义务的变化为具体的记录和报告的对象,即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是财务报表要素的基础;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形成的信息,应当是最可靠、最真实,而且可以稽核;只有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才能辨明确认的时间,从而有根据地正式记录并计人财务报表。这三个固有特性在当前及其可预见的未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就足以证明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当然这里强调财务会计应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和真实历史只是在强调真实性应当是财务会计及其报表质量的主流。在保持相对可靠的基础上,对一些特殊项目采取可行的方法作某些估计和判断是必要的,使其达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相对统一。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四号公告也认识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冲突问题,但也认识到“有限统一性需求”的存在。

(三)公允价值计量本质(现值计量)和财务会计基本职能的冲突首先,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和财务会计基本职能是冲突的。未来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因为未来现金流和企业未来经营能力、市场、政治、法律等密切相关,即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其现金流量可实现。有人认为不确定性在传统法下可以通过折现率来调整,在期望现金流量法下可以通过确定系数来调整,并且认为调整后的现金流量是可信的。可关键问题是,折现率和确定系数本身就是估计值,这种调整根本没有把不确定性降低。其次,不恰当的折现率歪曲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不论在何种现值计算方法下,如果货币的时间因素用企业资本成本率来代替,该现值将是企业的现时价值,即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和预测。这样的后果是拥有相同资产的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不同。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上述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把预测和评估的职能强加给了财务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并提供相关的信息是非常有用,非常必要的,但它不是会计特别是财务会计的任务”,为何一定要把对企业未来的财务预测强加给财务会计(葛家澍,2003)。

(四)公允价值和财务会计基本职能冲突的协调要协调上述冲突,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财务会计反映经济现实的“客观性”的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和现值又有什么关系;现值如何靠近这个基础。下面来尝试回答这三个问题。首先,“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可靠性”涵义基本一致。Ijiri和JaediCke(1966)把客观性定义为某一组给定的计量者使用相似的工具在相似的约束下,对某一给定事物的同一属性进行计量时的一致程度。显然,市场价格(确切的讲应该是活跃市场价格)将获得最高的一致性。在活跃市场下,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博弈的结果,考虑了所有可能因素,是最公平、公正的。更为重要的是,相同的资产在市场上表现出基本一致的价格,不会因为会计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增强了其可验证性,因为市场是公开的、透明的。在会计计量中,市场价格是最基本的计量属性(计量概念),其他货币的计量属性戒衍生于市场价格。在估计公允价值时,市场输出变量是基本的参照物。这是市场经济作用于财务会计的结果(葛家澍等,2006)。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之所以取得计量的主体地位是因为其严格遵守了市场价格,而且是会计主体“真实发生”的市场价格。其次,市场价格和现值的关系。某项资产的市场价格应该是市场上所有参与者利用该资产获取的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平均值,这里的现金流量包含利用该资产创造的增值额。假设甲、乙二人同时出卖相同机器设备,甲报价12万,乙报价13万。有A、B、C三家企业想购买(假设这三家企业资产结构、资本结构都相同,只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同)。这三家企业肯定会各自估计自己利用该资产获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然后才能决策。假设A企业利用该资产获得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9万,B企业为12万,C企业为15万。A肯定不会买该资产,因为得不偿失。B、C肯定选择甲购买,因为其报价低,乙因为销售不出去肯定要把

价格降至12万。如果B企业折现值为15万,C企业为18万,那么甲肯定要把报价抬高,B和C也仍然会购买。市场价格就是这样形成的,随着行业内所有生产者创造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应该明白:企业利用资产生产是创造增值额的活动;市场价格中包含了利用该资产能获得的增值额现值的平均额。最后,如何协调现值计量和财务会计基本职能矛盾的方法问题。思路很清晰,就是让公允价值尽量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可行的做法是找到综合计量属性,因时因地采用最接近现值的计量属性替代。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的可变现净值都是现值的良好替代,仅当不存在同样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上的市价时才用现值。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替代计量属性都是以现时市场价格为基础,而不是未来市场价格。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未来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影响。这些可替代现值的计量属性及现值本身就统称为“公允价值”(谢诗芬,2004)。这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使用未来现金流量,使冲突减小到最小。在必须使用现值的情况下,不得不估计未来现金流量,但折现率应该尽量保证现值反映价格的本质――市场上所有参与者利用该资产获取的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平均值。这里笔者以预期现金流量法为例来说明如何以选择贴现率计算现值。第一步,以企业(假设为从事单一行业企业)利润率作为折现率,把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这样能够把现金流量还原成不含增值额的价值。第二步,把得到的现值乘以(1+该行业平均利润率)的N(未来现金流量的年数)次方得到一个终值,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行业平均的增值代入。进而得到包含行业平均增值额的值,而且不同的企业利用相似或相同资产折现得到的值应该是相似的,这个值符合市场价格的内涵,是市场价格的理想替代。

二、公允价值属性在我国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股权结构的特征和西方国家不吻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人们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理论基础是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而推动这种理论转变的并不是理论本身,是客观环境的需要,即股权结构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股份公司股票集中掌握在一些显赫的家族手中,股权集中度高。如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和梅隆家族分别在埃克森石油公司和海湾石油公司中拥有20%和90%的股权。在这种情况下,一两家大股东就能绝对控制公司,并且决定公司的实际经营者,这时可以把企业看成是某几个大股东。因此,经营者编制的会计报告主要是向少数几个大股东报告业绩,为了防止经营者随意操纵业绩,会计信息必须是可靠的,因此也就决定了在“受托责任观”下应以历史成本为的计量属性。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股份公司股票逐步分散,公司股东的控制权高度分散(表1)。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控制股份公司不是少数股东所能轻易做到的,加之小股东不可能有判断公司资产的运营情况的能力和查阅账簿的特权,只有靠财务报告信息来决定出卖或持有公司股票。这时公司的经营者编制的会计报告应满足多数股东的要求,主要反映现时信息,即通过增加对计量的关注(不仅是增加披露),或把更多的计量导向方法引入财务报告,以此来提高其决策有用性,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这就是“决策有用观”。顺应美国股权结构的变化,会计学者们为了提高决策相关性,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相对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是为绝大部分股东提供的价值相关。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运用公允价值,因为其经营者不被大股东控制,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中立的,不偏向任何股东。但如果股权相对集中,大股东能控制经营者对财务报告产生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无疑给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便捷。而我国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于少数大股东,且多为企业法人。目前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但是股权的集中度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很高,非流通股占有率仍然已过半,见(表2)。这样的结果是大股东容易操作经营者为自己的利益编制报表,如果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大幅度降低,相关性也很难得到保证。

(二)会计信息的使用模式尚不清晰公司编制的会计报表是外部报表,主要面对的是那些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税务机关、供应商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股东和债权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计量资产价值,要求后续对资产的原始交易数据进行调整并报告,可是这些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如何使用会计信息尚不清晰。值得关注的是,债权人偏向使用原始会计信息(历史成本下的会计信息)还是加工过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股东有大股东和小股东,在股权份额相差很大的情况下使用会计报表数据方式是否一致,大股东在公司往往有很大的发言权,即使在股权高度分散的美国也是如此。这样在选择董事时就有直接的影响力,董事对企业的经营、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是十分清晰的,所以大股东很有可能直接获得企业资产的状况。同时,中小投资者不可能拥有像大股东那样多的信息,只能依靠财务报告。但中小投资者如果不是专业人员也很难利用会计报表,只能借助专业机构和人员。在我国上述问题显得尤为严重:一方面大股东占据绝大部份股份,一般都能获得详细可靠的财务信息,并且有能力对其进行处理,只占据小部份的中小股东却得不到财务信息;另一方面国外专业理财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众多,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多,小投资者能充分利用这些机构解读财务报告,获得咨询。而我国理财机构和人员匮乏,机构投资者也还不成规模,小投资者几乎无法使用会计信息。从股东的角度讲,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到底为股东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大股东不需要,小股东不会运用,而且运用公允价值还增加一系列成本。从债权人角度看,在给企业发放贷款的同时,有足够的谈判力量迫使企业允许自己查阅公司账簿、原始信息,允许债权人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样财务报表对债权人的作用就值得怀疑。即使债权人的权限没有足够大,也有能力处理原始的会计数据,按照市场情况对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得到现时公允价格,比公司呈报的数据更为可靠。这样,债权人希望获得的将是原始会计数据,而不是经过公司加工过的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需要审计的配合公司编制财务报表,由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对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进行审计。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要保证审计准则的完善,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财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审计准则,对其中1322号审计准则是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审计准则。该准则体现了对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有利于公允价值在实务中得到正确应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会计准则缺乏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缺乏明确的会计准则的支撑;新审计准则和新会计准则几乎同时制定,并且比较严格的遵循会计准则,许多国际上有益的公允价值审计理论和实践得不到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涉及多种计量属性的多重应用,尤其是涉及到现值计量时的未来不确定性和折现率等复杂问题,这会增加审计的风险和成本,我国现有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需要不断提高才能应对公允价值审计这项艰巨的任务。

篇10

研究会计学,会计的本质和职能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认清会计的本质和职能,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会计学,更好地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会计的管理、监督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会计的本质

探析会计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在我国,对会计的本质的争议集中为两大观点:(1)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2)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本身具有管理的职能。我认为会计的本质可以将上述两个观点合二为一。会计的本质是信息指导管理,管理反映信息的系统工程。

下面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结论已为中国会计界非常熟悉,“观念的总结和过程控制”作为会计定义的一般表述,阐述了会计本质是“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两者合一。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而“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根据这种论断,会计的本质应该是“按理性原则来核算和调节经济活动”。

霍斯金与迈克夫两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的本质是试图为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资源配置和运作的考试制度。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夙雄治在其1975年出版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阐明的基本观点:会计是便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财产经管责任的系统。

美国耶鲁大学夏思·桑德教授1997年出版的《会计与控制理论》一书。按桑德的观点,会计本质,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保证组织契约的实施和推行。

从历史回顾可见,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解无非是总结、控制、核算、调节、制度、系统、保证等。从企业管理的情况看,企业总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反馈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最终管理的成果再反映在会计信息上,然后再优化管理,循环往复。可见会计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是信息管理信息的循环系统。因此说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的结合,是信息,管理的混合体。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的本质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就是对会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簿记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会计作为一个过程所具备的功能。

首先,从过程的控制来看,对于过程,有人狭义地将其看作生产过程。而对于控制,也有人理解为监督。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够完善的。其一,会计监督是会计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滞后性是它的显著特点。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更需要将会计传统的单一反馈功能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前导型会计。人为将会计监督概念贱予广泛的含义只会造成人们对会计监督职能理解上的误差。其二,会计监督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环境所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因此,会计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在施加于会计工作时所形成的功能,并非属于会计自身之中,它实际上只是构成会计管理过程的一个具体的分支职能而已。由上所述,我认为,会计本质上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过程的控制应被理解为对广义的生产过程,即包含流通的再生产过程的事初、前中及事后的管理。简而言之,即管理职能。会计也只有作用于这种具体的再生产过程,它的具体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管理活动包括了事前、事中及事后整个过程,所以,管理职能又可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

其次,在观念总结的理解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人将其解释为反映,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我认为,将观念总结理解为核算似乎比较合理。反映过程是会计把大量的数据转换成财务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映不过是对客观经济活动事后的真实写照而已。因而,反映的内涵是消极和被动的。而会计核算则是一种能动的管理活动,从过程看,它可以包括事后核算,也可以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记录、计算和反映,又包括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搜索、分类、整理、计算及反馈,还要对会计资料进行比较及分析,而这些又都属于会计核算的职能范围,所以,我们可以说,核算职能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会计既然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就必然要求会计具备相应的职能去体现会计本质的要求,以充分保证会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两大职能,正是在充分体现会计本质的基础上存在的。会计的本质表明,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经济管理的形式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它通过其特有的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核算处理,并依据自己处理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而作出决策,以实现管理的职能。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有确定解决的问题、拟订各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而会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最关键的,它实质上充当着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如果会计核算不正确、反映不真实、预测不准确、分析不透彻,都会导致决策的错误。所以,我认为会计的核算和管理职能是充分体现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本质的。

根据上述认识,我认为会计的两大职能是核算和管理。核算职能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地、连续地和系统地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指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管理职能可具体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渗透、紧密依存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就失去了基石;同时,管理则是核算职能的目的和下一核算过程的出发点。离开了管理职能,核算职能将会失去目标和方向。虽然,核算职能、管理职能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本质又决定了核算职能只是为管理职能提供铺垫和服务,管理职能才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

篇11

    论文摘要:研究会计学,会计的本质和职能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认清会计的本质和职能,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会计学,更好地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会计的管理、监督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会计的本质

    探析会计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在我国,对会计的本质的争议集中为两大观点: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本身具有管理的职能。我认为会计的本质可以将上述两个观点合二为一。会计的本质是信息指导管理,管理反映信息的系统工程。

    下面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结论已为中国会计界非常熟悉,“观念的总结和过程控制”作为会计定义的一般表述,阐述了会计本质是“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两者合一。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而 “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根据这种论断,会计的本质应该是“按理性原则来核算和调节经济活动”。

    霍斯金与迈克夫两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的本质是试图为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资源配置和运作的考试制度。

    美国着名会计学家井夙雄治在其1975年出版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阐明的基本观点:会计是便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财产经管责任的系统。

    美国耶鲁大学夏思·桑德教授1997年出版的《会计与控制理论》一书。按桑德的观点,会计本质,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保证组织契约的实施和推行。

    从历史回顾可见,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解无非是总结、控制、核算、调节、制度、系统、保证等。从企业管理的情况看,企业总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反馈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最终管理的成果再反映在会计信息上,然后再优化管理,循环往复。可见会计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是信息管理信息的循环系统。因此说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的结合,是信息,管理的混合体。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2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的本质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就是对会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簿记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会计作为一个过程所具备的功能。

    首先,从过程的控制来看,对于过程,有人狭义地将其看作生产过程。而对于控制,也有人理解为监督。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够完善的。其一,会计监督是会计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滞后性是它的显着特点。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更需要将会计传统的单一反馈功能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前导型会计。人为将会计监督概念贱予广泛的含义只会造成人们对会计监督职能理解上的误差。其二,会计监督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环境所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因此,会计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在施加于会计工作时所形成的功能,并非属于会计自身之中,它实际上只是构成会计管理过程的一个具体的分支职能而已。由上所述,我认为,会计本质上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过程的控制应被理解为对广义的生产过程,即包含流通的再生产过程的事初、前中及事后的管理。简而言之,即管理职能。会计也只有作用于这种具体的再生产过程,它的具体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管理活动包括了事前、事中及事后整个过程,所以,管理职能又可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

    其次,在观念总结的理解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人将其解释为反映,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我认为,将观念总结理解为核算似乎比较合理。反映过程是会计把大量的数据转换成财务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映不过是对客观经济活动事后的真实写照而已。因而,反映的内涵是消极和被动的。而会计核算则是一种能动的管理活动,从过程看,它可以包括事后核算,也可以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记录、计算和反映,又包括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搜索、分类、整理、计算及反馈,还要对会计资料进行比较及分析,而这些又都属于会计核算的职能范围,所以,我们可以说,核算职能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会计既然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就必然要求会计具备相应的职能去体现会计本质的要求,以充分保证会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两大职能,正是在充分体现会计本质的基础上存在的。会计的本质表明,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经济管理的形式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它通过其特有的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核算处理,并依据自己处理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而作出决策,以实现管理的职能。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有确定解决的问题、拟订各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而会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最关键的,它实质上充当着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如果会计核算不正确、反映不真实、预测不准确、分析不透彻,都会导致决策的错误。所以,我认为会计的核算和管理职能是充分体现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本质的。

    根据上述认识,我认为会计的两大职能是核算和管理。核算职能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地、连续地和系统地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指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管理职能可具体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渗透、紧密依存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就失去了基石;同时,管理则是核算职能的目的和下一核算过程的出发点。离开了管理职能,核算职能将会失去目标和方向。虽然,核算职能、管理职能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本质又决定了核算职能只是为管理职能提供铺垫和服务,管理职能才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

篇12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职能;转变;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066-02

作为经济管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职能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所进行的核算和监督,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开展,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职能的转变也成了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存在着很大局限,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建设发展,会计职能转变势在必行。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本职能

会计职能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功能,是对企业经济活动情况的综合、连续、系统地反映和记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计部门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预测、计划、决策、分析和监督,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使得企业经营的顺利开展建立在规定的目标和一定的原则的基础上。就我国企业目前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来看,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反映职能、监督职能和决策职能。会计工作所反映的是企业运营中真实有效的经济活动状况,是企业考核的依据。在反映过程中,会计工作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经济问题起到了监督作用。同时,会计工作所提供的有效资料是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企业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计在企业管理中通过反映、监督、决策等职能的发挥,影响着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2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局限性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各企业必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中,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渐成为了企业管理研究的重中之重。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企业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包括记录、计量和报告等内容,鲜有涉及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分析管理,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会计职能的要,阻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经济时代,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局限性表现在会计职能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会计职能呈现出弱化趋势、功能有效性低以及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职能发挥。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关会计政策不完善、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差等原因造成的。

3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转变的可行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更为突出。社会和经济的进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会计管理,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需要。但受我国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局限性的影响,传统的会计职能存在着诸多的漏洞,迫切需要转变工作思路。就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转变的可行性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转变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核算和监督功能已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为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求必须转变企业会计职能,以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转变有利于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需要的有效会计资料,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生产经营各环节关系的协调,以及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控制全面性和有效性的实现。

3.2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3.2.1 会计工作重心转变的要求

在传统模式下,会计工作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管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

3.2.2 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核算和管理成为了企业经营的关键,这就要求必须积极寻求本企业的成本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会计职能的发挥对于促进企业经营监督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企业管理的要求。

3.2.3 企业价值观念和整体管理观念更新的要求

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其确立和创造要求管理会计的职能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3.2.4 企业的会计机构配置现状的要求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会计管理已较为完善,但机构设置并不健全。传统的会计职能存在的局限性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转变是企业建设的根本要求。

4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转变的实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变化给各行各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会计作为企业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其职能的发挥在企业生产、管理、销售和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传统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局限性和转变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转变的具体实施逐渐成为企业管理改革研究的重大课题。对此,本文针对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转变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战略分析。

4.1 充分发挥会计传统职能

企业会计传统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反映职能、监督职能和决策职能,其有效实施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会计工作的内容。在企业管理会计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继承发挥会计传统职能,并以此为依据,对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转变的方向进行深入探索。

4.2 重视会计控制职能的发挥

会计控制职能的发挥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功能,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转变也必须将控制职能作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企业会计部门制作较为系统和完善的会计报告,事先控制企业的风险。同时,根据准确的评价数据分析,及时纠正和修订不合实际的控制指标,有效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此外,要重视对分解落实指标的考核,总结经验,形成对下期工作的指导理论,从整体上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管理。

4.3 加强对会计决策职能的创新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转变要求必须积极当好企业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提高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这就需要会计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分析企业当前在资金运作和使用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分析预测新项目、新决策给企业将要带来的利益,从而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其决策方案的取舍依据。同时,要以赢利为目的、向企业管理当局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财思路、及时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企业财务运行的状况,广泛宣传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当局与企业职工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4.4 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

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实施的质量,影响着会计职能的发挥。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需要会计人员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准确的进行财务核算。此外,还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税务知识和财务分析能力,从而准确核算、精准纳税、正确分析,并不断完善对会计人员的激励机制。

4.5 严格遵守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任何企业进行经营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行业法规和各项经济政策。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廉价自律,还要勇于与破坏国家财产的犯罪行为做斗争,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制度,及时在相应账册和会计资料上对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和连续的记录。维护财经纪律,按期举行资金结算及财务的清查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保证货币资金链的畅通无阻,降低财产物资损毁,浪费和丢失现象的发生概率,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 结 论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在现代企业竞争中,会计职能的发挥对于企业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局限性限制了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转变会计职能,推进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向管理型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培彤.论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职能的定位[J].新西部(下半月),2007(8).

[2]董善中.充分发挥和完善企业会计职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5).

[3]余在敏,亓俊国.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职能的定位[J].消费导刊,2010(2).

[4]欧阳海岩.强化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职能的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

[5]闫鲜萍.充分发挥会计职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科学之友(B版),2006(10).

篇13

[关键词]会计职能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也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会计监督的内容、作用,现行条件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的阐述,以期对加强会计监督、建立现代会计制度做出粗浅的探讨。

一、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

(1)对凭证、账簿的监督审核。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实施审核和监督,不仅要对各种凭证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还应按照会计规范的规定对会计账簿进行监督,从源头上控制财务信息质量。

(2)对实物、款项的监督。要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实物、款项方面进行监督,督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的清查制度。划分责任归属,使会计主体的财产完整、安全。

(3)对财务收支的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计算监督,对审批手续不完整的财务收支予以退回,要求补充、更正。对于不合法规的财务收支进行抵制;对于严重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财务收支应报告给财务主体利害关系人知晓。

(4)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各企事业单位要依法接受财政、税务和工商管理等部门的监督以及注册会计师监督,真实地提供会计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资料、财务报表以及其它相关的会计资料和有关情况,不能拒绝、隐匿、谎报上述情况;不得指使或使用威逼、利诱等手段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

2.会计监督的作用。会计监督在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为: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财经法规是一切经济单位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绳和依据。会计监督能够确保各企业的经济活动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会计监督是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以促进各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达到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目的。

二、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

在企业内部由于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使单位内部监督缺乏力度,监督部门受到企业利益的制约使企业内部监督产生一系列问题:

1.会计监督难以保证所有者利益。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的指令与所有者的权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受雇于该企业经营者,与企业经营者有着利益关系,会计人员必然以经营者的指令为主,以取悦于领导来保证自己的利益,因此损害所有者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调。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企业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还有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但却不能有效执行,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导致会计制度混乱,现象时有发生。

3.企业负责人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企业负责人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部分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会计凭证,弄虚作假,办理违法会计事项,致使会计工作不能行使其监督职能。

4.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健全。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具体操作者,直接受聘于企业负责人,并对企业负责人负责,其自身利益与企业负责人有直接的依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

会计人员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不能发挥其会计监督作用;更有些会计人员屈从于上级的意志,参与甚至伪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滑坡是会计监督弱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在实际工作会计人员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不负责任。这些都造成了会计人员素质下降,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

三、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

对于上述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我国的经济继续有长足的发展,继续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迎接各种考验就必须解决会计监督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来保证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监的职能:

1.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各单位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在实际工作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另外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内部要单独设立审计部门,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也是强化国家和社会监督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为国家执法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监督职能。

篇14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方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管理科学的广泛运用而从传统的会计中分离出来的,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它在某些方面与财务会计有一些相通之处,但与财务会计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者服务的

财务会计是根据会计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外部关系人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管理会计则是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应内部管理者的要求,对取得的财务会计资料、内部统计资料等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帮助他们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正确的决策。由此可见,两者的服务对象是不相同的,财务会计是为企业外部关系人服务的,而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服务的。

2.管理会计的灵活性很强

财务会计必须按照复式记账的方法,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的每笔经济业务进行原始凭证审核、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的会计程序,定期地编制财务报告。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核算依据以及提供会计资料的样式和时间等都是固定的,不能因为内部管理者的要求而发生改变。但管理会计在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时,可以使用多种计量单位,如实物、金额、比率、图示等;可以使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如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边际分析等;并且它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的样式可以多种多样,这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需要。

3.管理会计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很强

一般来说,财务会计是对过去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的记录和总结,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状况,不能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而管理会计它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都是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预算的编制、决策的制定,为企业管理者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或提供解决未来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案。可见,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着眼点不同,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具指导性和实用性,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者来说,他们会更加青睐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资料。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都具有控制与考核的职能

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财务会计的监督其实质就是对企业实践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成本进行考核、检查,主要是考核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所制定的目标、成本预算是否相符,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就要找出原因,并想出有效的办法进行解决。而管理会计主要是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预算的控制、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以及对企业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在这一点上,其与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本质上是一致的。

2.二者的基本信息来源一致

管理会计之所以能为企业内部管理者谋划企业未来提供有效帮助,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取得很多相关资料,但其中最重要的资料还是会计核算资料,也就是财务会计通过固定的方法和程序记录的账簿和编制的报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两个分支,但它们最基本的信息来源不可能也脱离不了那些直接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也就是说它们的基本信息来源是一致的。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可行性

尽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管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看,两者的相互整合将是会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会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财务会计比较注重对企业实际运行情况的整体记录与总结;而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虽充当不同的角色,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会计是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耦合而成的开放系统。财务会计在确认、记录、计量、报告以及分类过程中,管理会计的调节控制职能自始至终都在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因此,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传统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向外界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而新型管理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的进一步扩展,其更加注重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这两者之间的服务始终是围绕着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与利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实际角度而言,这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工作中的融合性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