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的目标范文

低碳经济的目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低碳经济的目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低碳经济的目标

篇1

世界金融危机催生了低碳经济的到来。2008年世界环境日确立的“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的主题,必将引起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然之路。勿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惨重的代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但消耗量却迅速增加,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单位GDP 的碳排放强度很高,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瓶颈与环境代价的双重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则成为破解这种困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11月26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其后于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企业要摆脱困境,要复苏,重振雄风,必须正视困难,认识到企业生存的严峻性。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可以称得上是“超级制造大国”。然而,在高产销量的背后,我国绝大数企业的现状却是“大而不强”,目前企业实行的基本上是旧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开采、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为导向,因而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很低,大量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企业,已进入高成本经营时代。反之,在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紧缺背景下,“绿色消费”意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目前,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企业比例大概在30%,而这一比例今后将越来越高。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紧抓低碳产业发展潮流,通过绿色经营,抢占了发展机会多、潜力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在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其品牌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巩固了在世界产业中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500强企业,多数是“三高一低”型的垄断企业,管理手段不高,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只追求经济效益,轻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约有上百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不符合环境要求而遭受各种损失。我国数百个品种、7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不符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而被限制或禁止生产和销售;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因农药残留量超标,我国部分粮油食品出口受阻;部分纺织品出口,也因染料等问题面临退出欧盟市场的风险。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他国“绿色条款”的限制下,一批国内企业已经败下阵来。为此,作为直接反映理财环境变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随着企业所处的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的变迁而随之变动,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认识

确定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首要任务,为了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确保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强化管理,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其一,提高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深层次认识。企业环境复杂多变,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为防范风险,企业财务必须实施战略管理。即财务管理要以企业发展为核心,在低碳经济新环境下,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求获得企业效益增长的战略。从另一角度看财务管理战略是以企业战略来制定的,财务管理整体目标就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标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也就是由单一的财务资本运作和收益分配等传统的财务管理提升到与企业发展战略同等重要的核心管理,这即是一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也是一种以企业为核心的理财理念。实施战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力求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保证企业未来持续的获利能力,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只以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主体,只对其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不能超越主体,不能以企业在降低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寻找平衡点来研究外部环境,忽视环境的战略关联,因此企业需要将战略管理延伸到财务管理领域,将战略渗透到对财务资源的管理上。财务管理与战略的结合是必然的。所谓财务战略管理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标的战略性思维和决策活动。即其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本流动,根本目的是维持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对传统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那么,开展战略型财务管理活动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其二,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紧扣战略管理制定。作为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具体化,财务管理目标随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战略管理视角下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全局性,涉及内容广泛,既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更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而且同时注重现有的活动和将来可能的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重要的非财务信息。战略财务管理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更加强调外向性,更加注重观察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及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战略财务管理目标不再只追求短期效益,而是从战略角度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在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综合价值达到最大。在量上体现为企业价值即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的不断增长,在对企业评价着重的不是企业已获得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在质上则体现为职工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目标思考

其一,低碳经济和财务管理目标理念的结合。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财务管理目标则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成功经营企业的关键。低碳经济“经济”是核心,低碳是一个修饰词,关键是如何借助低碳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立以低碳思维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目标,提升和变革财务管理目标的内涵,才能有效进行理财,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资金所好准备,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二,明确低碳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我国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各国而言都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我国企业应该把握机遇、把握商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才能抓住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脉搏,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所谓低碳战略,就是以低碳作为发展模式、产品标准和无止境目标的宏观架构。低碳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企业使命与理念、产业结构与项目规划、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及其他上下游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与物流、产品服务与回收、企业文化与品牌传播、人才团队与规模控制、建筑节能与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与融资模式等。企业要谋求长期的稳定发展,必须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确立战略性目标。通过战略性地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企业运营管理的决策之中,确立低碳战略,企业就能够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影响,降低由此带来的相关的气候风险、法规风险和市场风险,并且在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同时,提高企业的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并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目标可划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财务管理总目标应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思想,避免财务管理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短期化行为,同时企业应审时度势,制定和实现不同时期的具体的财务目标,取得阶段性利益,积聚发展实力,在确保长远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短期利益.以期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战略一旦制定就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科学的发展规划。通过财务管理的理财,调整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投资、融资战略、开拓创新,为未来市场做好低碳技术、产品服务、资金保障等准备,围绕财务管理总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企业积极发展获利丰厚的低碳经济产业,分享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篇2

关键词:低碳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07-03

2003年以来,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核心的低碳经济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以传播。由于农业生产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农业中的能源消费构成了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题中之应有义。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发展低探农业的有效路径是依靠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一、当前农业结构的特点

(一)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黑龙江省农用地总面积3 950.45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2 440.43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重最高,为61.77%;耕地1 187.07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重位居第二,为30.05%;牧草地222.6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63%;园地6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5%;其他农用地94.4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39%。

从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上看,比较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林地、园地、牧草地占比超过了农用地总面积的65%,有利于森林碳汇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31公顷(合4.6亩/人),远远超过全国人均耕地水平(1.4亩/人)。因此,从短期看,黑龙江省的“人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十分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黑龙江省拥有众多资源型城市,这些资源型城市一旦进入资源枯竭期,必然要求城市定位转型,发展接续产业,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加上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的铺开,也将对农业用地造成挤占。因此,从长期看,黑龙江省保护耕地面积、保护农业用地面积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二)农业附加值结构

2012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 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478.2亿元,增长5.8%;林业增加值62.3亿元,增长6.7%;牧业增加值506.5亿元,增长7.9%;渔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8.5:3.5:24.8:1.3:1.9变化为69.9:2.9:24.0:1.4:1.8。

从农业附加值结构上看,黑龙江省农业附加值的主要贡献行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渔业和服务业附加值贡献比较小。

从种植业看,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四大粮食作物2004—2012年连续9年喜获丰收,产量呈增长趋势,巩固了“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的地位。对比之下,甜菜、油料、烤烟、亚麻等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则波动较大。以亚麻为例,2011年产量1.2万吨,同比下降46.7%;2012年产量1.0万吨,同比下降12.1%。目前,黑龙江省亚麻纺织生产能力已从占全国60%降至20%。可见,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波动对种植业的生产力造成了不利影响。

从畜牧业看,近几年畜牧业迅猛发展。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实施了奶业振兴计划,积极发挥粮食、秸秆丰富的优势,突出发展奶牛养殖。目前,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和乳制品加工量3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完达山、龙丹、飞鹤等本地品牌受到市场认可。另外,生猪产业也在继续做大,初步形成了全国猪肉生产基地。但是,根据上文的土地利用数据,用于支撑畜牧业发展的牧草地仅占全省农业用地面积的5.63%,显然过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林地、牧草地被过度开垦成为农田,一方面造成了土壤流失和沙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另一方面牧草供给的大幅减少也使得牛羊养殖成本显著提高,不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加工规模从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2008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 500亿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 700个,比2000年增长3.7倍;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26个,打造了“完达山”、“飞鹤”、“龙丹”、“摇篮”等乳业名牌和“五常”、“北大荒”等米业名牌。依托着独特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发生金融危机后,由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仍然不乏市场需求。但是,从总体来看,在农业生产上,产业链条短、经营规模小的问题仍然突出。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农户家庭化生产的带动作用尚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在畜牧业中,“龙丹”等龙头企业在全省建立的乳源基地分布较广,能够有效推动农民家庭养牛产奶,带动农民增收;在种植业中,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的联系尚较为有限,种粮农民的订单式生产不十分普遍。

(四)基础设施建设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势头,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强化。首先,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种植环节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11年,农业拖拉机拥有量增长了5.4%,但产销环节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农用运输车拥有量下降了13%。其次,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在“撤并自然屯,壮大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指导下,截至2012年,黑龙江省共整合368个自然屯,新建和改造423个中心村。但是,在自然屯的整合撤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农村子女失学问题严重、农村住宅楼空置率过高等问题。

二、未来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从低碳经济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角度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如下:

(一)优化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首先,从建设用地的角度来看,应重点保障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建设用地;保障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等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保障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建设用地。因此,应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城镇现有建设用地整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其次,从农业用地的角度来看,要保护耕地面积,加强黑土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西部荒漠化的综合治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种植业用地尤其是粮食基地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为了畜牧业的长期发展,应深入推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加强天然林、牧草地和湿地的保护力度。

(二)稳定种植业生产,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

首先,看种植业。在粮食作物的生产方面,主要任务是在粮食产量已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粮食质量的提高,即发展优质粮食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建设非转基因大豆、强筋小麦和优质马铃薯等生产基地,打造寒地黑土等绿色品牌。在经济作物的生产方面。一是要稳定亚麻等传统经济作物的产量。黑龙江省亚麻生产能力的显著下降昭示了纺织业的发展危机。其重要原因有几个方面:龙头企业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改制不顺、濒临破产;民营亚麻厂并起,但多数规模小、效益差;省财政对亚麻产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亚麻原种基地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因此,对于亚麻纺织业,如何走出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二是要大力推进蔬菜的生产和出口,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大省,推进蓝莓、食用菌、蚕蜂、果蔬等绿色特色产业升级。

其次,看畜牧业。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过去黑龙江省是粮食大省,一直以粮为纲,但未来应该由粮食大省向畜牧大省转变,实现主辅换位。为提高畜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畜牧业,应突出抓好比较优势强、产业关联性大的“两牛一猪”生产,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小区的建设,尽快建成全国最大、具有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质乳、肉、蛋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强界江、界河渔业资源保护。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条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能力。

首先,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其次,基地的建设是推动龙头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建立符合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发专业村和专业小区。

再次,发展订单农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延伸产业链,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让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相辅相成。

在黑龙江省,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推动了以乳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与之相比,种植业的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是今后需要重点推进的领域。

(四)深化农业机械化进程,适度建设小城镇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应进一步深化农业机械化进程,适度建设小城镇。

首先,机械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机械化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后续环节发展。在养殖业中,要重点推进奶牛的机械化榨奶方式,以替代传统的手工榨奶方式,重点推进渔业和生猪饲养的机械化水平。在种植业中,耕、种、铲、收四个环节里,春耕起垄使用农业机械较为普遍,拖拉机已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农业家庭,但是在随后的播种、铲草施肥灌溉和秋收环节中农业机械使用还远远不足,因此,应重点推进这些环节的机械化进程,力争主要农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从而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

其次,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小城镇建设要适度有序,切不可盲目追求过快的规模和速度。“撤村建镇”本有种种好处,例如:撤销自然村后,可以还原耕地,增加耕地面积或增加无人区面积,保护生态平衡;可以节约基础建设的投入,集中使用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集中使用文教、卫生资金,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育质量和医疗条件;可以加强社区管理,稳定社会治安,降低犯罪率。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持“撤村建镇”的适当规模和速度,步伐迈得过快过大,则“撤村建镇”的负面影响将被不断膨胀放大,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三、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机制体制创新

(一)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利益补偿机制,并探索其动态调整方式

由于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而粮食的供给需求弹性都偏小,因此,对商品粮生产基地应实行保护耕地和支持粮食生产相结合的利益补偿政策,这将有利于促进农业节能减排,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补偿资金的稳定来源,应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利益补偿的长期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产粮大县、粮食产业项目和水利、农机等工程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率。

(二)深化集体林区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作为主要改革目标。但是,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将集体林业的经营权通过承包到户转让给农户,经营权的放活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但由于林业生产活动的投入产出周期很长,容易诱发农户经营中乱砍滥伐、低价转让林地等短视行为,从而影响地区生态环境和地区整体的长期利益。因此,需要强化对承包农户的约束机制,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放开林地的处置权。采取多种形式的确权方式,例如将林地使用权赋予多个农民组成的联合体,以避免林地细碎化等问题的产生。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经验和借鉴,积极探索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有效推进国有林区的市场化运作。

(三)探索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型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当前,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市场要求。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必须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坚持和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大力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农业,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培育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中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农民的分散土地连接起来,发展连片种植,使经营形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场县共建等规模经营方式转变。

(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龙头企业无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引擎。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应注重龙头企业加工资源的整合,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另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才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只有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目前,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签订产品收购合同或要素供应合同,以契约为纽带,是契约的联结。在这种契约式联结中,两者的利益分配主要由龙头企业主导而较少由中介组织或专业市场带动,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在与龙头企业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所带来的利润分享份额缺乏话语权。因此,今后,应注重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强化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博弈力量;同时,壮大市场中介组织的规模,加强中介组织和专业市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建立资产联结、服务联结等多种利益联动关系,推进两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向规范化、多样化、内在化、平等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立冬,崔元锋.绿色农业概念的经济学审视[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2] 高文铃,施盛高,等.低碳农业的概念及其价值体现[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

篇3

节能减排审计是以环境审计为基础、专门负责节能减排工作审计的一门专项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中节能和污染物进行科学管理、对预计投资项目的耗能以及环境影响相关信息进行鉴证和评价,为企业提供能源和环境咨询服务,从而监督企业采取尽可能采取节能减排相关措施,促进企业减少能源消耗。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审计工作效益。节能减排审计主旨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节能和污染物科学管理、预计投资项目耗能等相关信息进行鉴证和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更有效地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评价,监督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评估项目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提高节能减排审计工作效益。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完善审计理论内容。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以及受托环保责任出现,环境审计随之产生。其主要是对公共环境项目进行审计,具体内容包括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节能减排审计可以作为环境审计中一个组成部分,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可以丰富审计理论的内容,促进审计理论不断向前发展。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可以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通过构建科学合理地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审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可以根据评价指标有目的开展工作,尽可能搜集和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相关资料,对企业作出客观、全面、系统的鉴证和评价。从实践中,促进企业不断实施开展节能减排项目。

二、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研究综述

(一)国外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相关内容综述 (1)加拿大。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环境绩效报告》中,列举包括资源、公用事业、零售业等7种行业一共15个方面的环境绩效指标,内容涵盖土地资源利用和破坏、可再生资源使用、危险物品的管理、能源保护、空气和水源监控方案等,(2)日本。2000年日本环境厅颁布《环境会计系统的导入指南》,专门提出企业环境保护对策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环境保护效果评价指标,即主要反映的指标是对企业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量和增减变化情况进行确认与计量时所采用的物量单位指标。具体包括:第一,经营场地内效果,如环境污染物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能源使用量、废弃物最终处理量等;第二,上下游效果,包括绿色原材料耗用量、有毒化学物质使用量等;第三,其他环境保护效果。二是环境保护对策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其主要是反映企业环境保护对策采用的收益,以及费用减少进行确认和计量所采用的货币单位指标。(3)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014000系列标准中,提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包括环境状况指标、经营绩效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其具体涵盖的指标内容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当地附近水域、排气等空气质量影响;企业厂房设施设计、运营和维护;向企业厂房场地设施的提供材料、能源和劳务等;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级别的人员,开展计划活动和程序等。 (4)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

CSD)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提出了以“生态经济效率”来反映可持续经营目标,对生态经济效率指标体系划分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及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三类,具体涵盖能源消耗、材料耗费、自然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等方面的指标。

(二)国内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相关内容综述 我国目前没有针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但是针对环境保护开展了绩效审计工作,国家公开了权威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信息:

财政部2004年颁发《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中指出评价指标包括社会效益指标、财务效益指标、建设工期指标等10个绩效指标,覆盖了财务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2006年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经济增长指标(包括净现值、经济净现值、社会纯收入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2006年颁布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

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也提出自己不同看法,如清华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对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选取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性三方面指标;张士则(2009)认为增加新的耗能评价指标,完善企业能耗评价体系,包括增加可比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宋马林(2008)基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结合视角,对国内各个地区开展节能减排成效进行评价,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探讨社会协同地区节能减排的评价体系;龙成凤,李淑清(2006)采取平衡积分卡方法建立公司四套绩效测评指标;乔引华(2006)等从企业、行业、政府三个角度出发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三者职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差异;袁广达(2006)提出环境保护效益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资金使用效益指标、环境保护管理监督指标和社会效益综合评议指标等。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进行修订和完善,这里不再过多阐述。

三、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主体 我国环境审计主体是政府为主导,部分大型企业参与环境审计工作。从节能减排审计实际工作掌握程度分析,政府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够保证节能减排审计工作运行合理有效,评价工作也不能够可靠和客观。

笔者建议,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主体包括三方面:政府部门、民间团体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三方共同努力,客观、综合地评价节能减排审计工作。

(二)评价客体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客体主要包括具体审计过程和节能减排实施效果的评定,包括对节能减排资金使用合规性、节能减排制度的有效执行程度和节能减排评价指标完成情况等方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节能减排实施效果。

(三)评价标准 (1)系统全面性。系统性即要求构建的节能减排审计体系时应当注重系统整体角度,不遗漏任何一项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可以相互配合,全面、系统地体现被审计主体节能减排项目开展执行情况。(2)科学逻辑性。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复杂,企业对经济活动多样,决定在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时应当注 意各个组成部分具有逻辑性,可以多个不同层面对企业节能减排进行考核,如何财务层面、社会公众层面和内部机构运营层面,各个层面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相互联系,每个层面考核指标可以根据企业特点自行设置。(3)简明实效性。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时应当从实际出发,考虑设定考核指标合理、可靠。可以依据企业具体项目设定指标,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可以体现为货币单位核实,如果确实不能通过货币进行核算,可以考虑采用分级设置“优”、“良”、“中”、“差”等多阶段标准。(4)成本效益原则。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在构建时应当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仅可能使企业构建评价体系发生的成本支出小于其所带来的收益,考核标准尽量简化,保证高质量的评价指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相关便于考核指标,搜集相关数据、资料。(5)量化可比性。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在构建时应当注意各个组成部分相互独立,不同层次之间或同一层次中不同考核指标相互独立,不能交叉重叠。考核内容在总体目标相同时,比较具体评价项目的不同方面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评价考核标准可以用量化反映出来,运用相对数、平均数和比例数等数学计量方法进行考核比较。

(四)评价指标 (1)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的设定。根据我国学者已有的研究文献中所提到的内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有三个取得来源:一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企业文化政策进行指标设定,包括财务收支、节能减排投入、企业文化、政策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二是企业研发过程和生产过程相结合,对企业进行设计和研发,不断注入节能减排理念,从产品开发设计环节关注节能减排;三是节约思想的贯彻,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应当考虑能源的节约,鼓励和考核新能源的使用。

第一、宏观规划指标:包括绿色产品比例、节能环保设备使用率、节能减排教育培训投入率等。

绿色产品比例=■×100%

节能环保设备使用率=■×100%

能源有效利用率指标=■×100%

能源有效利用率指标反映企业消耗能源水平和利用的最终效果。

节能减排教育培训投入率=■×100%

第二、运营效益指标。主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所获收益进行评判,包括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节能收益净额,节能减排成本节约净额等。节能减排项目收益可能会影响企业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其成本支出当期发生,有时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企业应当从长远观点考虑,设定相应指标进行考核。

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该设施带来的收益-该设施投入支出总额

节能收益净额=节能金额-投入金额

节能减排成本节约净额=节能减排节约额一节能减排投入金额(节能减排节约额包括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罚金减少额、能源节约金额、资源回收再利用节约额)

第三、投资效率指标。主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投资过程中收益相对总收益比例进行考核,包括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投入率以及节能投入收益率等相对指标。和之前的运营效益指标相比,其侧重相对数评价。

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率=■×100%

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投入率=■×100%

节能投入收益率=■×100%

第四、实施效果指标。主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实施过程中污染减少效果进行测定,具体包括: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三废”产品利用率以及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指标。

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100%

将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指标拓展到能源消耗指标,主要选取电能、燃料和原煤等产值系统,其他相关能源可以参考此指标设定。

电能消耗产值系数=■

燃料消耗产值系数=■

原煤消耗产值系数=■

“三废”产品利用率=■×100%

废弃物回收利用率=■×100%

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

单位产值排放废弃物、污染物的数量

=■×100%

排放的废水的产值系数=■×100%

排放的废气的产值系数=■×100%

排放的废水是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到外部的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对外排放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生产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等;排放的废气是指企业燃烧燃料和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向空气排放的含有污染物质的气体。

(2)节能减排审计评议指标的设置。评议指标是指在定量指标设定的基础上,主要涉及企业节能减排审计定量指标中没有考虑的范畴和预计会影响节能减排效果的潜在因素,设定相应的定性指标,更完善地考核企业节能减排审计效果。

通过评议指标从广泛范围评价企业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制度更加规范、科学、合理。评议指标的设置可以从定性指标角度考虑,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全面综合地考察企业节能减排审计业绩。

节能减排审计评议指标可以考虑设定:企业管理层节能减排重视程度、企业制定节能减排相关制度和规定情况、企业节能减排人员综合素质情况、污染物治理措施和结果情况、企业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效果、企业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情况六项指标。

(五)评价方法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方法可以划分为传统常规的审计评价方法和特有的审计评价方,本文此处主要将方法主要过程予以说明,具体详细的操作过程可以进一步在以后研究中详细阐述。(1)传统常规的审计评价方法。传统常规的审计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审阅法,审计人员根据书面资料,审查和阅读,查明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涉及节能减排的合理、合法和有效程度;第二、访谈法,通过询问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和了解企业节能减排的具体情况;第三、观察法,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生活经营活动进行实地勘察;第四、分析性复核,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节能减排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分析,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异常变动的项目。(2)特有的审计评价方法。特有的审计评价方法主要运用方法包括:第一、目标导向法,针对被审计单位涉及节能减排审计的项目分解多个目标,依照一定审计标准,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第二、节能减排审计费用效益分析 法,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具体实施方法包括直接市场价值评价法、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法;第三、节能减排审计费用效果分析法,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费用与其实施的效果进行方案比较的经济评价方法,具体包括最佳效果法和最小费用法。

(六)评价报告 节能减排政府审计报告披露信息应当注重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对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以及监督检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绩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具体包括:(1)节能减排法规执行情况信息,如节能减排责任考核结果,污染情况和排污收费缴纳情况,国家地方法规行业标准要求其他事项;(2)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情况,如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三废排放数量、环境有害物品保管和使用情况;(3)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如回收利用环境污染情况,污染治理培训职工参与情况,企业环保法规规范制定情况。

节能减排政府审计报告格式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节能减排审计报告目标是披露被审计单位节能减排会计报告的审计状况,注重审计会计报告的合法、真实性,可以采用传统审计报告模式,审计人员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等类型的审计报告,格式也可以类比参照。如果节能减排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单位节能减排项目的效果,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工作搜集的相关审计证据,科学分析,出具节能减排审计建议书。

四、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实施建议

(一)充分认识设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转变传统审计思维,在国家能源消耗大企业和重要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工作,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节能减排审计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高耗能、污染大的煤炭、化工、建筑等行业中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体系,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二)颁布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法律规范 我国目前没有针对节能减排审计的法律规范,也没有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法律法规。但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对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实施,2011年5月,审计署所公布的《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显示,已有6个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颁布并制定针对节能减排审计的规章制度,8个省取消企业违规占用国家资源的政策。同时,我国政府应当尽快颁布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开发水能、风能等清洁资源利用,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评价低碳审计指标体系,不断健全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法律法规。

(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业务能力 审计人员应当不断扩宽知识领域,学习和节能减排相关的环境法学、发展经济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提供自身综合知识能力,以便具备足够能力适应节能减排审计工作的要求。对审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班和研修课程,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环境会计审计知识,从而满足企业对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实施的要求。培训方式可以通过定期讨论、网络视频学习等方式,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注重审计文化传授,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工作责任感,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热情。

(四)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审计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发展成为国际问题。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共同合作。确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使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消耗相互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我国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应当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节能减排审计组织沟通与合作,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相关组织的节能减排成果与经验,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开展,保证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的顺利执行和有效实施。

在低碳经济日益凸显环境下,企业应当注重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设定及相关工作的发展变化,积极在企业内部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工作,注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投资收益性、运营效益性、实施效果性,并针对审计人员提供审计报告,尽可能解决企业生产经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企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庆龙:《能源审计理论与方法》,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 专业定位 特色和优势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69-01

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在综合思考学校定位、专业特色基础上,结合专业师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实际,我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于2013年正式更名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它涉及地球自然科学、资源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城乡建设规划、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目的是适应城市建设、土地规划、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飞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一)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本专业为理学专业,属于非师范类本科层次教育。专业办学将结合地球科学学院的优势资源,培养适合在国土、矿产、水利和城乡规划部门从事国土资源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本专业成为区内在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灾害防治、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环境变化与环境治理三个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专业,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适应广西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整治、环境保护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争取成为北部湾开发建设和西江经济带建设需要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办学定位在各级各类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目前,我国仍面临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资源环境恶化问题。在广西经济欠发达的背景下,由于产业转移将带来发达地区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同时,广西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发展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例如,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日趋严重。我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在新的形势下办学定位将继续保持原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领域,针对专业名称的更改,未来专业主要定位于培养从事国土资源规划、土地复垦、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契合广西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我校总体专业定位吻合。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确定依据

学院根据广西经济发展对土地规划、土地整治、矿山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通过详细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对以往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主要在国土资源、矿业勘查、环保、农林、水利和城建等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业的评估机构、事务所等从事管理、规划、评估、设计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学习和从事理论研究工作。

二、专业形成的优势和特色

到目前为止,该专业经过1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人才培养能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广西亦称“有色金属之乡”,矿山资源的开采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损毁和环境的破坏,而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专业紧紧围绕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做好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发展。目前,本专业具有土地规划乙级资质,能从事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业务。

特色方面,重视实践教学和应用软件教学,注重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开设了土地整理等6个专业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重视Map Gis(地理信息系统)和Arc View(地理数据处理)等应用软件的教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这些实践教学和软件教学能够满足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评估、土地规划和土地整治的人才要求。同时,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引导和激励专业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155)、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资助。

篇5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英国率先提出并发展低碳经济,取得良好效果。在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低碳经济模式,我国作为碳排放量大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借鉴英国的低碳经济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逐步走向低碳发展。在本文中,重点分析了英国低碳经济模式引入中国的意义。

关键词:

英国;低碳经济模式;意义

在人们寻求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政府正式提出,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英国作为最早开始建设低碳经济的国家,现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与英国相比,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比较晚,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将英国的低碳经济模式引入,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英国低碳经济模式概述

(一)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2003年,英国政府颁发了能源白皮书,在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同时,在英国的能源政策中,战略性目标为实现低碳经济。在白皮书中,英国政府将气候变化威胁和能源安全挑战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机遇,并在低碳经济的指导下,确定新的能源政策目标。能源政策目标中明确的规定,以现有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为标准,在2050年以前减少60%左右,同时,在2020年以前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保障可靠的能源供应,提升英国能源市场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后,在英国政府颁布的多项法律中,将低碳经济作为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在国家层面中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英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如此。英国开始实施低碳经济之后,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其中,最为著名的为2008年颁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这部法律的保障之下,英国的低碳经济得到科学的发展,促使英国的经济逐渐向着狄然经济转型。

(三)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确定战略及目标、完善法律保障之后,英国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措施是非常具体的。在这些政策措施中,主要的包含财政支持、税收调节、融资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支持,同时,也实现了能源结构的优化。除了上述主要措施之外,低碳社区建设也是英国实施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举措,从而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低碳意识,进而约束自身的行为,开展低碳生活。

(四)注重统筹协调、指导服务及监督管理除了上面三个方面之外,行政推动也是英国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主要部分,针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英国建立了比较多的相关部门,如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气候变化委员会等,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行政动力支持。

二、中国引入英国低碳经济模式的意义

(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能源越来越少的问题非常突出。现如今,这些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015年10月,我党召开十八届五种全会,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由此看来,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低碳经济的开战吧恰好与这一主题相适应,因此,我国应大力开展低碳经济。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必然选择,在借鉴英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促使我国更加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从而有效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友好共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及能源利用结构我国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分享经济”,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和商业形态,其所共享的是经济本身的互联网基音及经济信息与资源,由此,来促使我国传统企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中对德国、欧盟等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介绍。英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将能源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与低碳经济相连接,这给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启示作用。当前,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并且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大,这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低碳经济的进行,对此,我国在开展低碳经济时,同样应该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与能源调整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联系在一起,由此一来,可促使我国能源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化,同时,还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三)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首先要实现的,促进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此目标之后在进行循环经济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倡我国实行对外经济,促使本国的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尤其是英国的低碳经济,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成功,对此,我国应该引入英国低碳经济模式,加强我国与英国乃至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将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及管理方法引入国内,进而促使我国低碳经济的研究与发展进步[4]。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应对气候变暖问题,更是在履行大国责任,在英国低碳经济模式的指导下,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将会变得更加科学,从而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缓解能源危机的目的。

三、结束语

英国的低碳经济起步比较早,现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比较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思想及发展路径还不成熟,对此,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英国的成功经验引入我国,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进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环境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剑波.英国“低碳国家转型”国策的法制化特征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1:106-111

[2]刘胜.低碳经济政策体系:英国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2013,06:32-37

[3]彭博.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3,44:70-76

篇6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进行了剖析,从发展目标、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路径与方法等不同角度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节能减排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世界能源消费剧增,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其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低碳经济除环保效益外,还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产业先机。而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指出减少单位能耗20%,二氧化硫减少10%左右。2009年我国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处于发展中的我国,都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其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虽然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明确了自身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时间表,但并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加以界定,也没有给出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一般而言,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三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对于英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通俗地讲,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实现 “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目标。政府采取低碳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经济增长性。这个特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技术创新性。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手段,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目标和谐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使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在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含碳气排放脱钩,不能保持同步增长,并进一步需要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及动力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低碳道路的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第二,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业化任务;第三,选择重点行业,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最后,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国内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应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

首先,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深深地依赖于廉价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巨大而持续增长的人口,使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会大幅度增加。因此,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能源供应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严重不协调,这更加凸显了我国减排形势的严峻。节能提效与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未来20-50年间,我国必须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

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公路、铁路、桥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有专家甚至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我国在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要树立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以太阳能为例全球太阳能产业经济效益潜力无限:到2006年底,全球太阳能领域的资本总额已经从1年前的6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到 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业的收入有可能达到200亿美元。同时,可再生能源领域劳动力就业稳步增长,到 200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劳动力已经增加到20万人。因此,不论从产业盈利潜力还是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低碳产业都是未来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动因。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一)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低碳经济的理念需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着眼于未来30~40年的国际竞争力来培养。 应制订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二)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应该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低碳行业,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 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我国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 设计制造品牌” 三个环节,我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 “富煤、贫油、少气” 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四)构建以点带面的低碳经济试点区

低碳经济也需要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作为发展模式转型的试金石。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比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低碳经济试点区,采取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区。也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上海和河北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了“低碳城市 ”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上海与保定这两个试点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设立碳基金以激励低碳技术的研发

碳基金设立主要可采用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我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六)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在《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框架下,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正逐步形成,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结论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挑战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

篇7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的升级、清洁能源的应用等手段和措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最初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中,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后被各国逐渐重视和采纳。

(二)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所有法律规范的统称。其主要反馈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包括了财税法、计划法、金融法三个方面;其调整对象的地位一般是不平等的,其一般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有的时候也有相互合作的关系。

(三)低碳经济与宏观调控法的关系

低碳经济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其是在减少碳排放量,优先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保护我们共同居住家园的目标。在其实行的初期,由于经验和技术的局限,有的甚至由于利益的问题会导致出现阻力,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稳定、长期的手段和措施加以保护,宏观调控法就是保障低碳经济模式实现的有力措施之一。首先,宏观调控法,对低碳经济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法的指引作用包含了确定性指引和不确定性指引,宏观调控法对低碳经济的实现也有着指引作用。其通过规定低碳经济实现应该具备的模式和条件,指引经济发展,引导经济向着低碳经济的目标迈进。其次,宏观调控法,对低碳经济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保障实施作用。宏观调控法,通过规定适合低碳经济的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通过规定必须做的事项,规范未达到甚至破坏相关的法律规定的惩罚措施,保证宏观调控法中低碳经济相关规定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宏观调控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亟待解决,接下来将分析低碳经济视角下,宏观调控法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现行的宏观调控法对于低碳经济实现的激励和支持力度较小,不能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只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现行的税收制度,虽然有对于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激励需求。其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适用范围小,并且比较分散,对于低碳经济实现的激励效果不明显。比如说消费税中与环境有关的课税税种只有、个,与低碳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税种和税目就更少,不能起到对低碳经济的激励和扶持作用。其次,现行的宏观调控法对于低碳经济的规定可操作性较低,缺乏强制性规定,导致违法成本较低,对企业的约束力度不够。现行的立法虽然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有的甚至在法律出台的时间方面早于国际水平,但是这些的规定大多数限于原则性要求,实际的执行性和操作性较弱,对企业的强制和约束不够。第一,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规定,其规定多限于节能方面的规定,而对于减排的具体数目就没有做出具体规定,比如说对于温室气体的具体排放量就没有进行规定,导致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降低。第二,关于节能减排、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约定的违法成本较低,未能有效的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最后,缺乏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制度性规定。比如说对于碳税制度,这在国际上已经成为趋势和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还有关于碳金融制度、碳交易制度等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涉及,但是在国际上特别是发到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实施,并且成为阻止我们进行交易的贸易壁垒。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宏观调控法的完善建议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务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178-01

一、生态价值最大化

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先后经历了筹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不同阶段。经济形势不同,财务管理目标也存在差异。但是,以往财务管理诸目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环保责任和环境风险都作为外生变量对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与环境相关的问题被归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但是,在低碳时代,与低碳、环保、节能有关的诸多要素将内化于企业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产品碳足迹的计量、企业碳资产和碳负债的披露将通过法律制度强制执行。在这种情况下,生态价值将成为企业价值的最高标准和终极体现。所谓生态价值,就是将碳风险与碳责任内化之后,企业及其各利益相关群体所创造的最终价值。当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对该企业有低碳方面的要求时,企业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其经营模式,对流程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改造。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内涵

1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顺应当代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其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如今,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日俱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资源的过度被开采也导致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迫使人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以最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这种低碳经济,方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很好的顺应经济的发展。

2 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内容。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全方位的,企业在采用正当、合法的手段谋求利益的同时,更应担负起其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考虑其经济行为对国家、社会、公众、环境的影响,才可能把“自己”做得更大。也就是说,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为此作出经常性的努力。鉴于此,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应过度的重视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还应该考虑企业对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

3 引入低碳经济理念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在现有财务管理目标中引入低碳经济理念,从而让企业管理者在关注收益、股东财富、企业价值时能够关注生态资本、社会资本的消耗,同时强调对这些消耗的补偿,以保证物质资本、生态资本、社会资本的保值增值。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以其自身的健康发展推动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因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仅是经济体中的核心问题,同时对社会发展也具有导向性作用。顺应低碳经济要求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业绩,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引入低碳经济理念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符合现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的气候变暖,环境的改变也要求世界倡导一种新的生活、生产方式――低碳经济,可以说低碳经济将称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推进力量,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低碳经济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的延伸。只有世界整体环境得到保障。全球才有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用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新的财务管理目标有着世界范畴的意义。

三、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及其弊端

1 利润最大化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不断增加企业利润,使利润达到尽可能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企业有了自,有了自己的经济利润,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值最大化目标模式弊端太多。于是企业的理财目标就自然转向了利润最大化。但是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利润是一个绝对数,未考虑同投入资本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说明企业经营效益的高低,不便于企业的比较。

2 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关系。即以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量的收益,它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经济指标才能表现出来。另外,对它也难以控制,难以分解落实责任。

3 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目标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化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及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与投入资本之比的最大化。它在实践中便于操作,但是采用单纯的数量指标,不能体现财务管理目标的统一性和综合性,企业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很难体现出来。

四、讨论

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强调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高能耗、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因此,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理念的今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充分考虑货币的价值与报酬的关系上,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并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的基础上。企业从财务管理方面应该考虑企业对环境的贡献,从而使企业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其朝,发展低碳经济之我见[J],能源与环境,2010(04)

2 朱少东,低碳经济下的财务创新[J],现代商业,2010(21)

3 寇改红,于新茹,中国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必然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4)

4 都迎贵,浅议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篇9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道路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低碳经济化改革,企图通过自身努力,在对低碳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的前提下,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对公路交通运输业进行低碳经济层次模型的建设,根据相应的知识背景,为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因此,本文基于实际,分析在低碳经济体系下,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相应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巨大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业 低碳经济 经济环境 发展对策

1、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也面临着众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因此,低碳经济模式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现在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我们能够看出,低碳和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开始传入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当中,而公路交通运输业也不例外,现在,我国的低碳运输系统发展得还很不成熟,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36亿吨,预计到201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5.22亿吨和11.08亿吨。因此,结合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公路交通运输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对于公路交通运输业来说,如何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低碳运输系统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公路交通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趋势下,公路交通运输业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占率优势,结合自身发展前提,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进行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巨大的发展和提升。

2、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低碳模式分析

2.1 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发展模式开始被引入我国,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低碳经济”的概念,是相对“高碳经济”而言的,其定义可以总结为:低碳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以资源的高效及循环利用为中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从根本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不恰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非常前沿的经济理念,旨在减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碳足迹。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以可持续发展观点为基础和基本原则的,低碳经济通过科技创新、产业更新等多种模式和手段,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来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从而达到环境和人类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经济活动当中,要求各种物质和能源在利用过程中,能够进行循环和可持续利用,从而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经济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2.2 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低碳模式分析

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公路交通运输业作为一个高能耗的经济行业,需要顺应这一趋势,沿着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走下去,因此,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模式可以系统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遵循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对于能够进行循环利用的资源要尽量进行循环利用,不能够进行循环利用资源要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经济发展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有序原则,从而达到资源循环使用的目标。

(2)对于公路交通运输行业来说,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便是在输入端进行减量化,也就是要求公路交通运输企业在源头上要考虑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效率,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当中,要用最少的原料和能源,实现相应的经济目标,素以,公路交通运输企业要从根本上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尽量避免浪费,从生产源头就进行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的种种工作,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 

(3)道路运输企业资源的资源化为输出端,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系统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目的在于再次资源化废弃物,减少最终处理量,通过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来处理废物。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公路交通运输业当中,依照低碳经济模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层次模型可为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相应的理论方法和依据。

3、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评价层次结构

一般来说,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专家评价方法;(2)数据分析法;(3)层次分析法;(4)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5)模糊综合评价法;(6)灰色综合评价法等。对于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而言,其所涉及的方面有一定的层次性,很难进行估量,所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公路交通运输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相对于其他的评价方式来说,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3.1 评价目标

在公路运输企业中运行低碳经济模式,充分地体现出企业自身的低碳经济实现形式,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其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对于企业自身的社会目标和社会责任,便是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资源化,也就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因此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评价目标为:

(1)对公路交通运输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充分了解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从而为公路交通运输业和其他经济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

(2)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和整理能够全面反映公路交通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数据和资料,结合相关的评价结果,对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并全面预测未来的发展情况。

(3)为公路交通运输企业提供优化管理决策的依据:基于以上的评价结果,充分考虑其他的发展因素,为道路运输企业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3.2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构建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基于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设计原则来构建指标体系层次结构。遵循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机理,将目标层设定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按照低碳经济的基本原则,将一级子目标设定为减量化指标以及再利用和资源化指标。再考虑到清洁燃料车辆的使用可实现无害化生产,也将无害化指标设定为一级子目标。在一级子目标下设定指标层,即相关具体指标如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

3.3 评价指标计算

3.3.1 减量化指标

减量化指标指的是在生产中所消耗的种种资源的总值,如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等等,在计算当中,各指标数

值越小,越能够充分说明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和作用。

(1)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企业占地总面积周转量(占地面积指的是企业占用土地面积总和);

(2)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额/周转量(固定资产以企业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科目所列资产总值计);

(3)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直接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包括汽车、轮胎等);

(4)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总值/周转量(能源包括燃料、电等能源)。

(5)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辅助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包括维修、安检、清洁设备等)。

3.3.2 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

再利用指标是指道路运输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延长资源的使用时间以及使用时效,达到较高的使用效率。这主要包括直接生产资源以及辅助生产资源的利用率。相关计算为:直接(辅助)生产资源利用率=已用直接(辅助)生产资源/直接(辅助)生产资源总量。资源化指标主要是指在在生产过程中对陈旧落后的生产资源的再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而其计算公式为:废旧资源再利用率=再利用资源/废旧资源总量。

3.3.3 无害化指标

无害化指标反映着清洁低碳能源的使用状况,评价指标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相关计算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数量/载运工具数量。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无害化指标越接近1,说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越好。

在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建立标评价体系后,便依据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结合专家调查法、标度法等来确定各层次以及各元素的权重并建立判断矩阵,最终评价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并实现评价目标。在进行低碳经济评价时,考虑到各公路交通运输企业在经营模式上的多样性,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考虑,并对上述指标和层级结构进行修正和完善,对自身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评价。

4、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发展阶段越高级,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就越小。交通对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生活水平等有着巨大的影响,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不能够阻碍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调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程度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据统计,运输量与经济增长水平有着巨大的联系。因此,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公路交通运输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道路运输企业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4.1 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行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本着节约的原则,不盲目进行建设,尽量通过改造的手段进行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从而恰当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4.2 运输车辆的使用

与传统燃油型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及电动汽车均可较大幅度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根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2008年的调查报告《中国蓄势待发:电动车的机遇》,我们发现,在其生命周期内全混合动力汽车能够减少接近六成的的碳排放量,在现有内燃机技术条件下,如果用小型电动汽车来代替燃油动力汽车,可减少接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电力供应更加多元化,有50%的可替代能源,电动汽车可以给中国带来49%的二氧化碳减排放。在能耗问题上,清洁能源汽车便能够节约50%以上的油耗,而电动汽车就完全不需要任何油耗,若我国的汽车中有三成为电动汽车,大约70亿桶以上的石油将会被节约下来。

所以,低碳交通工具已经成为未来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清洁能源的作用,不断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进一步减少燃油汽车污染和碳排放空间,从而逐步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甚至实现零排放的标准。

4.3 经营管理方面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关注并了解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情况,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引进和使用,并要结合市场现实情况,预测市场的未来走向,并对企业内部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如企业车辆的使用、能源成本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提高企业收入和设备的利用效率。

4.4 信息技术应用方面

结合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升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水平与服务能力,尤其是在运输车辆的管理上,充分运用可视化管理技术、集成化管理技术、智能技术等,以此达到延长运输资源使用年限,并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的作用。

4.5 生产经营方面

随着现代企业模式的发展,企业应该改善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持着开放的态度,学习新的生产经营理念,尤其是在公路交通运输业当中,可以利用先进的车辆调度模式,从而有效保证车辆利用效率最大化等。

5、结语

在公路交通运输业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车辆选择、高科技等方面,充分考虑公路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相应对策,并且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制定相应对策,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涛,徐凤君.低碳经济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AHSKF09-10D84)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趋势,许多学者针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本文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模式、技术条件、区域发展动因及未来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对学术界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低碳经济 基本模式 发展趋势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已刻不容缓。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具有价值的见解,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模式、技术条件、区域发展的动因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五个方面的观点加以综述,以期为低碳经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低碳经济理论内涵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日益破坏,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

国内学者庄贵阳(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人文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鲍健强、苗阳、陈锋(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 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他们从大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分析了人类经济发展形态演变历程;探讨了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而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关注导致了低碳经济产生与发展,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张鹏飞(2009)指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要求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和低碳技术体系,转变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其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张平、杜鹏(2011)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发展中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为长期目标;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为短期目标。

低碳经济发展基本模式研究

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 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 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朱四海(2009)认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经济体摆脱碳依赖,摆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高碳能源依赖,使经济发展转向既满足减排要求、又不妨碍经济增长的低碳轨道,使经济发展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

侯军岐(2010)认为低碳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 以低碳发展为目标, 以节能减排为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手段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分析当前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严峻形式的背景下,通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模式:技术带动型,项目带动型,企业带动型,非政府组织带动型,资本推动型,消费引导型,政府推动型,法律约束型八种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研究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王文军(2009)指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就是实施“立体式”控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循环经济的改进、深化和创新,而技术、制度与公众参与是其体系开发的主要内容。而低碳经济的实现,首先要依靠技术,只有以过硬的技术作保障,才能从源头制止更多污染物的产生。其次要依靠制度,尤其是要制定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等富有经济效率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

赵卓、肖利平(2009)认为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指引,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求技术创新朝着节能、减排、增效的方向发展。倘若仍然停留在已有的技术水平上或者偏离低碳经济要求的方向,将不可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任力(2009)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措施,主要表现为: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建议:必须尽快提出低碳经济战略,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等。

杨芳(2010)认为,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新能源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并指出我国可以在汽车、建筑等领域的技术上进行突破。牛桂敏(2011)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制度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应当从法律制度、经济政策、产业及其他政策方面进行创新,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动因研究

胡宗义、刘亦文(2009)尝试借助动态CGE模型来模拟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产出影响,在Chingem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被应用于分析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Monash模型的递归动态机制开发出MCHUGE模型,该模型能够比较精确地运用国内经济信息和经济数据研究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对我国各产业影响不尽相同, 能源密集型产业对能源需求的减少是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原因。低碳经济将起到不错的环境保护效果,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均有显著的降幅, 但随着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 污染排放量均有所回升。

李娜等(2010)利用中国动态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 模型,模拟了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碳税政策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如果各地区实施同一碳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能源富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损失较大,对发达地区则产生正面的影响,因而将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如果实施差别碳税,对能源富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有所减轻,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使中国走上低碳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的双赢之路。

管军、刘晓明(2011)针对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以及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技术创新、政策法规等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路径及对策。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根据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内在要求,一些学者深刻揭示低碳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为中国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庄贵阳(2009)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确保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并且在怎样的规模上快速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是未来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谢军安(2009)在介绍了以英国、日本、德国等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向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以及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人类生产、消费方式的转变,绿色技术的发展及能源结构的改变及国际间贸易与碳博弈将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及演变的趋势。

韩冬、韩立达(2011)认为在当前创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势在必行,应当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以及政府考核创新等四方面加以完善,以夯实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由内而外体系架构。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3.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5)

4.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5.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3)

6.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7.侯军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10(8)

8.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9.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10.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11.杨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政策选择[J].福建论坛,2010(2)

12.牛桂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思路[J].理论学刊,2011(3)

13.徐冬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

14.李娜,石敏俊,袁永娜.低碳经济政策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的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10(12)

15.管军,刘晓明.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

篇11

【关键词】:道路运输企业 低碳经济 发展对策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机理与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倡导与环境和谐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对经济活动的要求是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物质和能源在过程中需要得到循环可持续利用,做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低碳经济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其定义为:“低碳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以资源的高效及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从根本上摒弃了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道路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为: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可循环利用资源要循环利用,不可循环利用资源要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利用率,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有序原则,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原则是在输入端进行减量化,即在生产源头要考虑节约资源,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来实现既定的生产及消费目的。这要求道路运输企业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减少浪费,从生产源头就开始注意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保护,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道路运输企业资源的资源化为输出端,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系统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目的在于再次资源化废弃物,减少最终处理量,通过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来处理废物。

由以上分析可知,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上的。因此,在此机理上建立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层次模型可为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方法依据。

二、道路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评价层次结构

通常运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专家评价方法、数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对于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而言,考虑到所涉及的因素具有层次性,难于准确计量,因此选用层次分析法对交通运输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更有意义。

1.评价目标

交通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即对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评价。道路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体现了企业内部的低碳经济实现,企业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社会目标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物资源化,而低碳经济恰恰将二者统一起来。因此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评价目标为:

(1)评价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达到了解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状况、水平,以及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能为交通运输业或其他行业提供发展经验的目的。

(2)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根据能全面反映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数据的分析整理,通过评价可以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预测未来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3)为道路运输企业提供优化管理决策的依据。依据以上评价结果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运用相关决策原理来为道路运输企业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构建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基于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设计原则来构建指标体系层次结构。遵循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机理,将目标层设定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按照低碳经济的基本原则,将一级子目标设定为减量化指标以及再利用和资源化指标。再考虑到清洁燃料车辆的使用可实现无害化生产,也将无害化指标设定为一级子目标。在一级子目标下设定指标层,即相关具体指标如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

3.评价指标计算

(1)减量化指标

减量化指标即为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资源的产值,包括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等。各指标数值越小越体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越好。

(1)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企业占地总面积周转量;

(2)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额/周转量;

(3)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直接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

(4)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总值/周转量。

(5)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辅助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

以上计算指标中,占地面积为企业占用土地面积总和,固定资产以企业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科目所列资产总值计,直接生产资源包括汽车、轮胎等,能源包括燃料、电等能源,辅助生产资源包括维修、安检、清洁设备等。

(2)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

再利用指标是指道路运输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延长资源的使用时间以及使用时效,达到较高的使用效率。这主要包括直接生产资源以及辅助生产资源的利用率。相关计算为:直接(辅助)生产资源利用率=已用直接(辅助)生产资源/直接(辅助)生产资源总量。

资源化指标主要是指在在生产过程中对陈旧落后的生产资源的再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相关计算为:废旧资源再利用率=再利用资源/废旧资源总量。

(3)无害化指标

无害化指标反映着清洁低碳能源的使用状况,评价指标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相关计算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数量/载运工具数量。

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无害化指标越接近1,说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越好。

在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建立标评价体系后,便可根据层次分析法,运用专家调查法、标度法等来确定各层次以及各元素的权重并建立判断矩阵,最终评价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并实现评价目标。

在进行低碳经济评价时,考虑到各道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特质不尽相同,可以结合企业独特的特点设计相关指标,修正完善上面的指标体系以及层级结构,对自身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发展理念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道路运输业的重点内容。在道路运输企业采用评价指标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应用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措施: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指标,节约土地,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分配企业资源,使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化。建设时注重经济效用,保证企业收益,对可通过改造作为其他用途的基础设施,可合理使用将其资源化。

(2)车辆的选择及使用方面:选取节能环保的车辆,使用过滤装置或配备尾气催化转化装置以减少尾气污染,使用清洁燃料车来节约能源。提高车辆利用率及运输效率,在满足市场需求基础上选用大型运输车辆,陈旧车辆可改做其他用途。

(3)经营管理方面:重点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有新技术、新科技产品投入市场。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引进与使用。在运营过程中做好统计预测工作,预测未来市场走向并对车辆、能源的使用成本、办公设备、清洗清洁设备使用成本等进行成本管理。合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资源优化利用,增加企业收入并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4)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实施资源计划建设,提高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水平与服务能力,加强可视化管理技术、集成化管理技术、智能技术在运输车辆方面的应用,延长运输资源使用年限并提高运输效率及安全性。

(5)生产经营方面:应多学习借鉴新的生产经营理念及管理模式。如采取先进的管理制度或运输企业联营模式,运用先进的的车辆调度制度保证车辆利用效率最大化等。

四、结论

在道路运输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从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车辆选择使用、信息技术应用、生产经营这些方面考虑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对策,而且要根据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运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合理决策以提高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赵涛,徐凤君.低碳经济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篇12

近年来低碳经济作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新的发展模式,并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作为支撑,对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消费方式进行了革新。本文在分析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特点后,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评价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关键词】

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多角度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的研究,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共识,不少城市已经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示范区等,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

1、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学术界和决策者在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共识,低碳的概念最初是从人类的经济发展领域产生的,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指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的理念由经济发展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是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他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其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为支撑,以建立一种高效低排的低碳产业链为途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人类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化,其核心前提是经济的稳步增长,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的明显下降。其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经济,要求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但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技术性即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能源效率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但是目前阻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是总体技术水平的落后。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1、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为了科学地评价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在明晰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科学的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笔者在充分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相结合原则。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不仅要能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能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水平,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因此应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为实现系统优化,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能对低碳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进行高度概括,科学地揭示其性质、特点等内在的客观规律,其评价指标体系还需简繁适中,评价计算简便易行,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力求标准化、规范化,有明确的释义。使从现有资料中获取不到,但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现象、体现其特征的指标也应适当纳入,以体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原则。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对于要表达的各个体系,指标选取应强调代表性、典型性,避免选择意义相近、重复的指标,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4)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低碳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城市在统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序比较,说明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5)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标,但有些指标很难量化,可将它分成若干个等级,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2、低碳经济评价方法。(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3)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运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来进行低碳经济评价,首先须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值的标准化过程;其次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再次是指标值的综合集成;最后是结果判断。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评价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其中心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德尔菲法、标准离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指标赋权。关于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一般来讲,主要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结果判断一般是参考指标值的综合集成结果及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4)其他评价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还通过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论、KAYA公式等其他方法来评价低碳经济,研究各市的碳排放量,发现各区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己经引起各国的关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低碳经济的研究领域,并设立了很多低碳经济试点。但是目前有关城市低碳经济的研究文献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应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会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不断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修改完善,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具代表性,更符合实际,促进低碳经济先进的理念发展,为当前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2)。

篇13

内容摘要:狭义的低碳经济关注于如何避免温室空气的排放,广义的低碳经济则着眼于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文章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只关注于资源利用问题,还在深层次上涉及平等、正义、民主问题和人类思想观念上的再定位。然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面对低碳经济进行考察都不能脱离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线。

关键词:低碳经济 概念 内涵 研究难点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1988成立以来,在其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4次评估报告中先后指出:近百年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升高了0.3℃-0.6℃;当前出现的全球变暖不太可能全部是自然界内部造成的,如果不对温室气体排放加以限制,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 3.5℃;从1861年开始,地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变暖,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 0.6℃。在全球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是最热的十年,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目前地球上产生的温室效应气体比过去一万年中任何一段时间都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去 6.5 万年中任何时间都高,比工业化革命前高 35%。温室效应使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过去100年(1906-2005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0.74℃;过去50年中,平均气温是过去500年和1300年中的最高值。对于过去50年来的全球暖化现象,90%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并由此初步得出:人类活动引起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与温暖气候相关的疾病蔓延以及极端气候等灾难性影响,其变化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日常生活。基于IPCC报告中的结论,为避免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1992年5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稳定在一定浓度水平上。在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召开的《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 为各缔约方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化减排和限排指标。在2009年12月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上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尽管协议没有在所有缔约方中达成一致,但在发达国家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行动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在长期目标、资金和行动透明度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人们日益认识到要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必须改变目前高碳经济模式。由此,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热点。本文试图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什么、涉及哪些问题和如何评判等方面对低碳经济进行介绍、分析,为理解低碳经济提供帮助。

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在更低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的情况下获得更多产出)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尽管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的主旨是降低碳排放量和保障其能源安全,但其对低碳经济的定义显然并没有仅局限于这一目标。

国内学者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实现同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鲍健强等指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金涌等(2008)认为全球性化石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促使低碳经济成为重要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刘传江(2009)等指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冯之浚(2009)等指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为了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其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段红霞(2010)认为低碳经济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

在上述阐释基础上,本文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这两个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其不同之处在于狭义的概念集中于“碳”本身,广义的概念则考虑的是经济发展中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狭义低碳经济要实现的目标是短期目标,广义的则是长远目标。某种程度上,狭义的低碳经济是广义低碳经济中最迫切实现的部分目标。

低碳经济的本质和内涵

第一,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从低碳经济狭义的概念看: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从能源使用入手,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应对地球继续变暖现象,从而避免人类遭受由此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这就要求各国致力于如何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高碳能源,扩大低碳能源的使用,促进产品的低碳生产开发和消费、控制全球的碳排放量。从广义的低碳经济来看,其要求是利用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减低资源的消耗,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推动低能耗产业发展,限制、缩减高能耗产业的规模,同时促进高能耗产业向低能耗产业转型,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第二,低碳经济是经济制度变革的方向。需要在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应该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减少燃烧的副产物向大气中排放”。这涉及到建立各种能耗要求标准和减排规章制度(如对于汽车排放进行限制的“欧3、欧4”标准)、有利于低碳经济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如国内对符合低排放标准的减免消费税规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如英国的能源白皮书)和国家间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和政策(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其关键是制度创新。

第三,低碳经济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面对地球环境的恶化,在更深层面上,人类应该如何应对。不仅要从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基本权利角度资源利用问题,还要将个人自身世界观、价值观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再调适,为低碳经济建立意识形态上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自觉、理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行为和关系,这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一种前瞻性和预警性的要求。不同的国家和个人间资源利用的权力问题,不仅是如何处理全球范围内的负外部性问题,触及到民主、公平与正义等人类最根本的诉求,包括对民主的重新认识和包括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的正义问题以及不同国家和人之间的公平生存与发展权。如果世界观、价值观不能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就不能建立起相应的意识形态,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能够在制度和技术上有所创新,新的制度和技术在实际运行中的成本也会大幅升高,难以获得理想的绩效。

低碳经济的研究难点

以现代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社会发展,作为人类主动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追求财富与效率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从自然规定性中的解放和主体性的提升。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进行,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却再次面临着来自自然的严峻困境与挑战。地球存在几十亿年以来,其气候环境也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演变,但真正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甚至消失的是其上的物种而不是地球。今天的低碳经济出现不是要拯救地球,而是要拯救人类。如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没有遇到来自自然的威胁,低碳经济也不会面对如此迫切的需求。低碳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面对自然对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的一种解答,其理论体系也应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和自然相协调的目标,如果背离了这一基本目标,低碳经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发展的基础。低碳经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现有自然资源能够在当代和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跨代选择。

如何处理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和自然的关系无疑贯穿于低碳经济的始终,对低碳经济选择和评判的基础也是生存发展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但目前对于生存与发展问题还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可量化的理论体系。首先,对于生存和发展根本的价值判断就存在不同看法。其次,对于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存问题主要考察内容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仍不成熟,作为研究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探讨。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承载力作为一种描述人与环境或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度量工具,在长期的争论中,已经对唤醒人类环境意识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证计算,资源承载力研究都不够系统和深入,尚未形成从基本概念到量化方法的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于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尚未形成共识,以及能够准确描述人与环境或物种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定量化方法较为缺乏。时至今日,这些基本理论的不完善意味着关于低碳经济有大量的基础工作亟待深入,其发展面临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结论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影响低碳经济的因素不仅局限于经济一个范畴,在涉及到政治、外交、哲学、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的同时,还依赖于物理、地理、工程等诸多自然科学的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同时其自身的演进也有待于跨学科研究的融合与碰撞。但目前人类生存的环境仅限于地球,就此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在面对任重道远的现实的同时也具有紧迫性。但无论怎样,发展低碳经济都是人类发展历程中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建云,王国庆,刘九夫,贺瑞敏.气候变化权威报告―IPCC[J].中国水利,2008(2)

2.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简介[J].中国水利,2008(2)

3.解振华.哥本哈根会议取得两大重要成果[J].创新科技,2010(1)

4.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 Feb,2003[EB/OL]. Http://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5.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1)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7.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8.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9.金涌,王,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

10.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1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12.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2)

13. 肯尼思•J•阿罗.全球气候变化:对现有政策的一项挑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6)

篇14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全球低碳经济争霸已经全面展开,一场绿色投资的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展开。

2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3 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3.1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是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其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05年英国能源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8年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以往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计划之上,明确地规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排放目标,其核心条款就是2009年4月实施的碳预算体系,该预算中确定,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2050年英国碳排放至少要减少80%。同年7月,英国政府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以及3个配套的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此外,英国还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英国政府在2010年3月18日了在碳预算体制下的首份碳排放报告,报告称英国2008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相当于6亿吨二氧化碳,碳预算目标正稳步实现。

3.2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通过资金支持、法律支持和出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早在2005年8月8日,美国布什政府就颁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11个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了“绿色能源”法案,以确保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绿色就业和劳动者转型,并出口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政策法案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使得美国新能源产量与现在的能源产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2012年起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年将减排83%;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来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等,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

3.3 日本

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从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据了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同年,日本出台了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的“新产业创造战略”,降低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定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蓝图”,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将日本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 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争取到2020年使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实用化。

3.4 中国

自2007年中国首次明确要发展低碳经济以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截止2010年9月底,共批准268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2010年减排量近5亿吨CO2当量,其中有953个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0%。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国家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清单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达2100亿。201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1500万~1700万千瓦之间,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约55%,跃居世界第一。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预测中国的风能发电能力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将会提前实现。我国低碳发展将朝四个方向努力,即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选择高效节能的生产消费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低碳高效的能源工业,将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改变为煤炭、油气、新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减排的重点也要从目前工业部门为主转变为工业、建筑和交通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