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的变化范文

医药行业的变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行业的变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药行业的变化

篇1

今年暑假,山东医药技师学院营销系由骨干教师组成的调查团队,走访了鲁东地区的济宁广联药业集团、青岛医保、潍坊华润远东医药有限公司、潍坊华潍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对各个医药企业的连锁药店进行了细致的市场调查,发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大逻辑下,对药店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通过我们详实的市场调查,试图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连锁药店的新常态和新形式,为下一步我院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优先的战略举措。

当今医药企业面临的市场状态

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社区医疗和新农合医疗制度直接切割传统顾客。目前,整个医药零售界都普遍面临客流逐年减少、房租逐年上升、利润水平逐年下降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开始推行的新医改制度,从整体上扩大了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可以看病不花钱,或者花费很少。从而基本满足了最底层人们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及药品供应需要,但是,对于药店来说,这些措施的直接后果就是将低收入顾客转移到了基层医疗机构,这正是近年来药店普遍感觉客流量下降,传统低价让利促销政策日渐“失效”,顾客对药店越来越挑剔的根本原因。

适应市场需求改进经营方针,医药企业调整经营思路。在产品结构调整上,我们观摩青岛医保、潍坊生力源连锁药店的店面铺货中,就有一些新药、特效药、地方特色药品、民族特色药品、不含激素治疗慢性病的药品、食药两用小包装中药饮片、家庭自用小型医疗器械、以及大健康感念下的化妆品、食品、生活用品等。这些品种基本上不在医保目录之列,国家也不会给予购药者相应的补贴,所以这些品类使药店在价格、服务和经营上拥有了绝对的优势。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在潍坊华润远东医药有限公司吴金华总经理的座谈中,他说:山东省刚召开了“做非药,赢未来”的企业论坛会,并成立了山东省“非药”协会,7月初汇总山东省各医药企业负责人就“非药”的经营模式到澳大利亚进行参观学习,吴总阐明,未来药店的定位应该在大健康的战略上,传统药店以经营药品为主,顾客的目标性非常明确,主要关注药品的质量、疗效以及药店的专业药学服务水平,而“非药”药店经营的产品则更为广泛,覆盖了所有与顾客健康息息相关的产品。

医药企业与我院校企合作的现况

企业自身的意识观念和规模问题。作为市场主体,企业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和积极性不够 。在调研的校企合作企业中,认为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方投入和收益等变量无法进行确定,同时,企业在这种合作中还有一定的投资风险的企业有二十余家,约占55.7%。校企合作中通过对已录用的毕业生调查中发现,学生上岗后的工作能力比较欠缺,不能适应岗位要求,还需要企业进行长期在岗培训学习的有三十七家,约占64.7%。此外,这次走访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规模有限,吸纳学生人数有限 。如所调研的 44家企业中.低于 800 人的企业数有 23家 ,占 58.7%;低于 1000 人 的有 25家 ,占 55.1%;一次性接受实习学生的规模小于 1O 人有 2 2家。

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缺失。沿海区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还与缺乏有力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有关。在调研的4家企业中,都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得到相应的纳税减免。而因缺乏政策支持,企业利益无保障而产生校企合作的顾虑。目前关于加强校企合作法律条文零星地分布在不同的法规法规中,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所以在具体执行落实时较难。调查发现,因顶岗实习安全 、社会保障等难以管理而成为校企合作障碍因素的企业有3 6家 ,占 72.3%。

我院自身办学实力不足。通过调查,企业反映我院办学优势特色不突出,品牌专业没有,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得需要经过一年至二年的专业适应期和技能调整期,不能迅速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如在调研的 4家企业中,担心毕业生不符合企业需求的有2 家。占 51.7%:担心学生技能低,影响企业运营的有 1 家 ,占 33.3%;此外,我院对校企合作的定位不明确,担心校企合作会使学院丧失办学独立性,在校企合作中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企业配合的多。不愿意依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需求特点进行自我调整,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

根据现今企业经营用工的需求,我们应该进行的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新路径

是紧靠行业 、服务医药企业 。联合山东医药协会,在学校设立山东医药企业信息网和培训中心 ,承担山东省医药企业技术骨干培训 、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推介。开展医药企业急需人才的“订单式 ”培养 ,实现校企利益共享 。比如企业每年从我院选取学生,由公司提供师资、教学场地和实训设备,利用企业内部的职工培训部门或学校,先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技能实操,具体的内容和标准由企业自行制定,在掌握了一定企业技能的基础上,后期的理论部分由学院完成。通过先技能动手后理论提高动脑的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受训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提高职业教育方式的创新探索。

篇2

医药行业在投资界拥有“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美誉,20**年英国《金融时报》500强企业所属行业中,制药业是仅次于银行业的全球最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医药行业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医药工业包括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中成药工业、中药饮片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医疗器械工业、制药机械工业、医用材料及医疗用品制造工业、其他工业八个子行业。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5、相对垄断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20**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多个品种、11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20**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2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20**-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4%、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03%、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0**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20**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20**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0**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20**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我国将从20**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禁止类限制类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药用天然胶塞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20**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产品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维生素类:烟酸生产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20**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4、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7%,而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全美市场份额的60%,我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医药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发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国医药流通的批发环节以委托医药商业公司销售和企业自销为主。近年来,医药生产企业出于对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了自营自销力量。

二、我行医药行业业务发展现况分析

(一)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近三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截止20**年底,全行公司类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信贷业务余额181.91亿元,较20**年底增加35.3亿元,增长24.1%,其中:贷款余额168.3亿元(含票据贴现10.21亿元),占92.5%;票据承兑余额11.57亿元,占6.4%;贸易融资业务余额1.19亿元,占0.7%;保证及信贷证明余额0.85亿元,占0.8%。医药行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增长较快,20**年底医药行业贷款余额为168.3亿元,比20**年底增加29.5亿元,增长21.2%,与同期全行公司类贷款15.2%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年底的1.13%上升到20**年底的1.28%。

2、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截止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不良贷款客户389户,占医药行业客户总数的32.42%;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比20**年底减少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5%,较20**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35亿元,比20**年底减少3.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8%,较20**年底下降5.4个百分点;欠息户409家(其中有息无本户20家),占客户总数的34.1%,欠息额7.33亿元,比20**年底减少2.62亿元,其中催收利息7.26亿元,比20**年减少2.2亿元。从不良贷款形成时间来看,20**年以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余额为19.95亿元,占20**年底不良贷款总额的67.6%;欠息额6.3亿元,占欠息额的85.9%。受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以及剥离因素的影响,20**年6月底,医药行业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下降为12.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虽然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医药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医药行业的不良客户数、欠息户比例较高,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年底、20**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6.1亿元、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4.5%、74.5%,不良贷款客户集中度很高。

3、医药行业客户总数减少,户均信贷余额有所提高与20**年相比,20**年底医药行业客户总数有所减少,其中商业客户减少了近一半。工业客户信贷余额有所增加,占医药行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有所提高。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比20**年减少170户,其中:工业客户1095户,比20**年减少41户,信贷余额173.05亿元,比20**年增加40.78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0.2%提高到95.1%;商业客户105户,比20**年减少129户,信贷余额为8.86亿元,比20**年减少5.44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8%下降到4.9%。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户均信贷余额为1516万元,比20**年提高446万元,其中:工业客户户均余额1580万元,比20**年提高416万元;商业客户户均余额844万元,比20**年提高233万元。

4、区域分布分析医药行业在我行地区分布广且较为分散,与医药行业自身的地域发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年底,全行有39个分行(含总行公司业务部)有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陕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贷余额91.96亿元,占医药行业信贷资产总额的50.55%,其余约50%的信贷资产分布在全国其他的31个省、区的医药企业中。从不良资产分布来看,除宁波、厦门、海南、、三峡等五家分行无不良贷款外,其余34个分行均有不良贷款,其中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5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9.30%,不良贷款分布区域较集中。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肃五个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医药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户结构不合理,客户规模偏小截止20**年末,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共1200户,其中:信贷余额10**万元及以上的403户,占医药客户总数的33.58%,不良户56家,不良率15.61%;信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797户,占总客户数的66.42%,不良户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重点不够突出,信贷余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89户,仅占总客户数的7.41%,贷款投放多数集中在医药行业的中小客户上,而中小客户集中体现了不良户数、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不尽合理,在医药行业的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国内优势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退出小规模医药企业。

2、我行医药行业存量信贷资产的区域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相匹配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地区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在部分医药行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区域,我行信贷市场份额较低

3、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行业客户多在工行、农行开户,是工行、农行的传统客户,企业基本结算户主要开立在工行和农行,在我行基本户开户率较低,资金结算量较小,我行对其资金回流及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弱。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深层次的营销难度较大。

4、竞争产品无特色,缺乏个性化服务医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呈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医药行业受国家管制较严,在审批、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级审批,国家配套政策的变化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医药行业技术专业性强,产品分类细,种类繁多,需要对医药行业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对医药行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资产业务中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在资产业务以外缺少与医药行业特点相配套的服务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医药行业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营销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类型医药客户的市场细分以及需求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三、医药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1、融资业务需求(1)固定资产贷款需求。20**年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与此相关带来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需求;二是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三是为实现医药产业化,建设新医药生产基地和老医药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医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类存货、季节性物资储备等生产经营周转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3)其他融资需求。一是医药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贸易融资需求;二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所产生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和保理业务需求;三是医药企业由于支付及结算需要所产生的法人帐户透支等临时性融资需求。

2、资金归集及电子化产品需求(1)资金归集需求。医药工业类客户和医药商业类客户具有各地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结算量小但频繁等特点,下游客户(包括各地商、经销商以及医院和药店等)相对稳定但数量较多。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对加强资金归集提出了要求,可通过网上银行、重客服务系统等为医药客户组建资金结算网络。(2)电子化结算产品需求。药品、设备招标采购网上信息平台以及医药经销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动POS、金融IC卡等电子化结算产品。

3、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推进医药流通及生产企业的重组,由此产生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医药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筹资的多元化,可向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医疗及保险业与每个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办理银行卡、代收费、保险等中间业务服务。

四、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定位

近两年,我行在医药行业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全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过25%,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但是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客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匹配、优质客户不多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确定未来3-5年内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的思路是: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加大对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的营销力度,提高我行在医药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市场份额;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退出医药行业中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

(一)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确定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较快、较稳定。该区域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医药行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医药行业中的重点优势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地域结构,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龙江和陕西等十二个省(市)作为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客户结构

1、重点支持类客户各分行应视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本地区的重点支持类客户。重点支持类客户应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强,财务指标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③我行信用评级在AA级及以上。十二个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所在地分行可选择1-5家医药企业作为分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其他地区的分行可选择1-2家医药行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分行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与我行合作情况等,及时对重点支持类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对分行确定的重点支持类客户,应根据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授信、组建资金结算网络、提供保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个人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加我行在医药行业优质客户市场的业务份额。各分行在确定重点支持类客户时应注意:①企业所处的子行业。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业、中药业和生物制药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具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3-5年内,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具规模、有成本优势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药行业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传统品牌优势、拳头产品突出、拥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销售网络畅通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出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目前不宜进行大规模信贷投入,营销中重点关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生产企业。②企业产品的特点。将医药企业产品列入医保目录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对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国外新特药的国内生产企业应持谨慎态度;关注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支持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强大营销能力的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对主导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的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的支持要慎重。

2、维持类客户对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贷业务但未列入分行重点支持类的医药企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向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其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进入规模化生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及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但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信贷投放。对维持类客户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增加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减少信贷风险。新晨

3、退出类客户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客户数在我行医药行业客户中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客户集中表现出客户数量多、户均余额低、不良户数及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各分行应把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区医药企业发展状况及与我行的合作关系等,制定本地区医药行业客户退出标准和退出名单。退出类客户应包括:①未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GMP、GSP、GCP、GAP认证的医药企业;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产品列入国家20**年《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列入20**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③产品无特色、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④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及在我行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医药企业。对退出类客户应制定具体的退出计划,同时注意保全我行债权,以免债权被悬空或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五、医药行业客户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医药行业是受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国家环保标准的变化以及出口退税等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引导,国家政策最终将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医药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定医药企业项目成本和收益时,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关注市场变化由于地方保护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药企业重复投资过多,整个市场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逐渐会形成垄断态势,那些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小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关注医药企业的市场变化,一是要关注产品的市场特征,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潜力及潜力的持续时间;三是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三)关注医药行业技术风险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整个项目的投资将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制药项目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技术风险包括新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以及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等。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四)加强对客户的审查

1、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医药客户的准入审查医药行业是一个市场准入限制极严格的行业,制药企业从取得生产资格到药品上市以及最后价格制订都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在客户和项目审查中应注意:(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目前国家对医药行业产业政策主要有医药“十五”发展规划、20**年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年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录》;(2)根据医药行业准入要求,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准入资格:医药工业企业应通过GMP认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文、医药产品注册证等;医药商业企业是应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SP认证,进口药品应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等。

2、借款人应具备较好声誉医药产品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药品的药效和副作用缺乏了解,在选择药品时往往依赖以前的经验。因此制药企业以往的产品记录对于现有产品的销售成功与否至为重要。

篇3

近年来,医药行业频出,各项政策密集落地,未来的行业形势走向如何?医药企业如何面对新的政策做出新调整?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指数及解读一直被业内认为是医药行业的晴雨表。以下是xx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医药产业增速持续高于GDP

此次结果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医药市场需求旺盛,终端规模持续上升,医药行业持续高增长。20XX年我国医院终端购药市场规模达到12246亿元,其中化药市场规模7696亿元,占比达到60%以上,中药3848亿元,占比30%,生物药是869亿,占比 7%。政府近几年在卫生的投入逐年加大,从2010年的19980亿元一直发展到20XX年的36999.85亿元,卫生费用在GDP中的比重也是稳步提高。

广阔的市场容量是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XX年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容量将近4500亿元,其中医疗服务市场容量是 21400亿元,占比将近50%,药品市场容量约占40%,器械类占3%。未来在药品价格改革影响下,药占比将逐渐下降,医疗服务占比会相应提升。

医药工业增速高于GDP增速。自从2011年以来,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工业整体水平(高35个百分点),远高于其他的工业产业。并且医药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从2007年占1.5%到20XX年占2.2%。

结果可以看出,我国GDP走势和医药行业发展走势相近,在2011年之前的阶段十年,甚至放大到二十年,增长速度都比较快。近几年来增长速度逐渐往下,在缓慢下降。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雪蔚认为,2017年增速还会进一步降低,主营业务增速预计在11%左右,利润总额增速约7.5%左右。医药行业依然保持较高的行业利润率,一直在10%上下,远高于工业总体水平,工业整体水平不到6%。预计2017年依然保持相对较高的利润率水平,2017年下半年会有所提升。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分析认为,近十年来医药行业稳定增长,到去年为止,整个医药产业药品生产收入总金额在2.45万亿,今年预计2.7万亿左右。到去年为止,整个医药产业药品生产收入总金额在2.45万亿,今年预计2.7万亿左右,总量增长很快。

明后年,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医药行业压力会比今年大,于明德认为,一是医药行业周边行业压力大,二医保费用控费要求强烈。这将导致今年、明年、后年医药行业增长幅度比较低。大家应对可能面临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充分准备解决、克服困难,要千方百计通过转型、升级改变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竞争能力。没有积极的出路,永远不可能走入低谷。于明德说。

2.中成药发展向好

榜单显示,从经济规模看,行业景气排名是化学制剂、中成药、原料药、生物制品。从利润水平来讲,排名是化学制剂、中成药、原料药、生物制品。从榜单分析,中药饮片、卫生材料、生物制品、中成药未来成长性好,制药机械、中药饮片盈利能力强。

华雪蔚分析认为,2017年及十三五重点发展的子行业将是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剂,中药饮片和卫生材料分别在大健康产业驱动与在生物创新技术驱动之下将具可预期的成长性;制药机械则可能成为潜在的行业盈利黑马。

中成药跟化学制剂类似,主营业务收入指数和利润总额指数跟行业整体水平保持一致,并且呈上涨态势,利润率高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从榜单上看,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品和原料药位居利润总额前四位,只是在排序上略有差别。虽然中成药的主营业务收入规模逼近化学制剂,我国对中药发展政策强力扶持,中成药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未来中成药发展会更好。中成药有望超过化学制剂。华雪蔚说。

3.寻找转型升级突破口

于明德认为,我国医药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转型升级必须走国际化道路。目前中国医药产业过剩,走向欧美市场必须通过国际最高水平的药品许可,这需要中国药企提升药品质量,加强研发,走在国际化前列的药企,未来不可限量。生物技术将改变现在医药产业总体结构。很多重大医疗技术的突破都需要新的生物药品配合,基因药物、新型疫苗、单抗体药物等领域要密切关注,投资生物技术。

世界卫生资源的70%投资在吸烟、喝酒、营养、运动、肥胖、血压、糖尿病、高血压等健康因子,这些创造了医药产业新的发展契机。在新契机中,对于家政生活服务、医生卫生康复护理这些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要想转型升级药企还应勇敢拥抱互联网。中华海峡两岸医疗暨健康产业发展协会副理事长乔培伟认为,在互联网+新生态下,产业布局是企业战略地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应该思考如何创造客户价值、如何经营客户、如何拓展新通路、如何传递产品价值、如何运用新科技、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篇4

《中国联合商报》:“十七大”继续关注民生问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民生,尤其医药行业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领域,同时也是国家一直在重点扶持的对象,现目前的行业情况是怎样的?

李磊: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正步入政策调整高峰期,医药行业政策将越来越影响我国医药经济运行的发展轨迹。去年是医药行业的大风暴与分水岭之年,招投标、降价政策的持续推行,以及治理“一药多名”、“反商业贿赂”等行动的开展,在规范医药市场的同时,也打破了制药企业原有的盈利模式,行业利润大幅度下滑,全行业利润额只有400亿元,利润增长幅度为11.01%,低于全国全口径工业利润增幅20个百分点。而今年的数据依然不乐观,虽然有医改总体思路越来越明朗的利好消息,但医药行业的增长只是结构性增长带来的,国内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相对投入较少,这种增长方式是粗放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在净利润指标上相信不会有大的变化。

《中国联合商报》:目前的医药行业是“微利时代”?

李磊:应该说,“微利时代”对国人、企业、政府等行业相关者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时代。企业赚取适当的利润,让普通老百姓的福利趋向最大化,更多的价格让渡于消费者,行业竞争格局比较稳定,企业经营行为比较理性,完全按照符合经济规律的规则规范行事,但是目前医药行业牵涉的问题实在太多,“微利”时代却是不赚钱的时代。

中国医药有个最基础的问题就是药厂太多,太小,庞大的美国市场上只有约200家流通企业,大的供应商不到10家,而中国有17000家流通企业、6700家生产企业。药厂多造成的问题在于,中小药厂为了求生存,会在低水平的药品上竞争激烈,整体竞争能力并不强。

《中国联合商报》:什么原因造就了目前医药行业的“微利时代”?

李磊:这主要是由于体制和管理问题造成的。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不改变,医疗体制改革方案迟迟不出台,国家对医药行业创新投入不足等体制问题,是目前医药行业出现低迷的主要原因。而且,连续进行的药品降价也致使医药行业利润下降。此外,医药宏观调控部门的缺失也让医药行业失去了依靠。医药监管部门并不具备综合协调企业发展的能力,角色错位引起了医药企业找不到领头人。另外,随着医药企业的增多,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进一步挤压了医药企业的利润。再则是医药流通环节多,导致流通费用率高。在我国,从药厂出来的产品到最终的消费者,往往有5~7个流通环节,而在国外的成熟市场,药品流通环节一般为2~3个。流通环节繁多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和效益的损失,导致我国医药商业的平均流通费用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医药营销模式巨变

《中国联合商报》:医改方针出来以后,将给医药行业带来哪些好处?

李磊:“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中西医并重,实行医药分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的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向必将使中国医药市场总体规模呈现极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也给中国医药行业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人口结构老龄化、居民医疗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农村医药市场开发都将继续推动国内医药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总之,新医改将成为推动医药行业走出寒冬的历史转机,医药行业的春天来了。

《中国联合商报》:刚才您在分析医药生产企业利润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时,提到了医药流通环节造成的影响,作为医药流通环节的医药商业来说,医疗体制改革后,会对医药流通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李磊:从医改政策可以看出,医改政策将向大的医药商业企业倾斜,“十一五”期间将“培育5个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集团,10个销售额在30亿元以上的医药商业企业”。未来政府主导下以资本为杠杆翘动行业整合将成为医药流通业并购的主题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随着中间流通环节的压缩,医药商业企业以及药企的利润将会有所提升。

此外,医改的方向之一,就是渠道的阳光化,能够降低医药商业企业的成本。打击商业贿赂,整治医药购销领域秩序,将改变药品利润分配的价值链,医改有望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医生由谁来养的问题,一是国家加大投入,这些钱由谁来管的问题,医生的灰色收入将实现阳光化,而药品经营环节中的非法收益受到打击,让利与患者。同时由于减少了不必要的灰色支出,医药企业的成本必然降低。

但是所有的流通政策的核心改革是流通渠道的双轨化:计划线和市场线。计划线是国家要建立基本药物体系,对基本药物指定厂家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分销;市场线是对非基本药物的市场化营销。

《中国联合商报》:未来医药营销模式将发生那些变化?

李磊:新医改有一个目标就是:渠道的扁平化。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就是把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变成“哑铃”,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及行政手段,完成药品流通体系的“瘦身”。医改提速必将加快医药流通秩序规范的步伐,迫使绝大多数中小批发企业退出,将业务让与充当主渠道的大型流通企业。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新的医疗改革使政府成为医药采购的主题,医院的无约束行为将结束,药价和医疗价格将大幅度下降,医药经营企业将蜕变为物流;二是流通企业控制流通渠道的方式将会改变,医药生产企业可以跨过流通渠道,直接面对终端,价格的减低和规范及商业贿赂的严格监管将使传统的医院医药代表失业。

上下齐手再觅生机

《中国联合商报》:事实上,目前的医药行业不仅面临着政策的频繁变化,也面临着外资医药企业的强有力竞争,你一直认为中国医药需要民族医药工业,并把它比作国防,那么,目前我国的民族医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

李磊:我一直认为医疗产业和国防事业有相似性,国防在于保家卫国,医药工业亦是13亿人“生老病死”的保障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防是防止外界的入侵,是对外部的防御体系,而医药产业关系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是内在的防御体系。

关于民族医药工业,首先提供两组数据,2006年我国医药工业60%以上的利润由独资、合资企业贡献,民族医药企业面临着的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有20多家合资企业正在努力变成独资,并且从2001年到现在,20多家国外的医药巨头在广州、上海、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跨国制药企业已由单纯开发中国市场转为研发投资。而我们的民族医药工业则是艰难生存,自2000年开展GMP认证后,为顺利过关,很多企业是不惜血本,勒紧腰带凑集资金进行GMP改造,大部分药企都背上了巨额银行贷款,目前,民族医药工业自身背负的是3000亿元的金融机构贷款、3000多亿的生产能力过剩以及50%以上的生产设备闲置的巨大压力,行业亏损面还在扩大,行业整体利润下滑超过20%。可以说,民族医药工业已经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中国联合商报》:这还需要国家、企业、行业做什么?

李磊:无论是这个产业也好,还是企业的经营者也好,必须明确药品这个商品的社会定位,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产方式。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必须快速的进行转型。

国家现在最需要做的是要敏锐和快捷的意识到民族医药工业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投入,这是历史欠帐,但要找准投入的真正着力点和关键战略环节,医药技术的基础研究希望企业来投入是不现实的。同时国家应该有意识的对外资进入医疗行业进行宏观调控。

篇5

今年医药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将是中性偏好。国家对医药工业的政策调控力度将会减弱,药价趋于平稳,医药行业的冬天有望过去。××年医药行业会平稳增长,整体业绩会好于××年。同时,××年的医药经济将表现出以下特点:医药企业的两极分化将日益加剧,有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并且研发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强的企业将会在××年继续保持高成长,重组并购继续进行;零售终端和医院用药更加活跃;医药企业的产品结构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产品结构转型快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中药企业两极分化严重

中药产业在整个医药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扩大,销售利润逐年增加,但占整个医药工业利润的比重增加不明显。

在我国目前的家中药生产企业中,整体的盈利水平并不高,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这影响了整个中药企业销售利润的提升。预计两极分化将会继续,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的中药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将会持续增加。

从药品价格指数变化看,西药的价格指数和中药的价格指数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是中药并没有出现负增长,而西药在年以后就出现了负增长。从药品价格的稳定性上来讲,中药产品价格的稳定性明显超过了西药产品,中药受药品降价的影响比较小。

××年中药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仍然向好,中药类上市公司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业绩增长。继续看好规模逐渐扩大的品牌中药生产企业,如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等。

带金销售模式将遭挑战

我国从医院到零售药店对制剂药的需求将会保持旺盛的增长,这种状况未来年内不会改变,并且进口药的比重逐年下降,这为我国的制剂药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国家调控政策对制剂药的利润大幅压缩,本该政府负担的医疗费用很多都转嫁到制剂药企业,这为该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制剂药企业既往的销售模式将在××年遇到挑战,遵循固有的传统带金销售,即药品销售中的回扣,会由于政策的严厉和舆论压力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年制剂药企业的投资热点在于新药品的推出。制剂药的灵魂是创新,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保健品企业期待走向成熟

保健品行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随着保健品市场运作的逐渐规范,产品质量的提升,预计保健品行业的利润水平会在××年得到提高。当前美国股市对保健品生产企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许国内也应该改变既往的估值方式,对保健品行业给予更高的关注,预计保健品行业的投资价值将会在××年得到挖掘。

“白马股”值得关注

篇6

关键词:医药;政策;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行业介绍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上游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化工、能源、电子元器件、金属元器件等。下游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医药流通、社会福利事业、保险业等。从狭义来看,医药行业仅包括医药产品的生产环节,它的上游行业包括种植业、化工、能源等,下游行业包括医药流通、居民和动物的健康、保险等行业。

二、高速增长的中国医药工业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消费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17%以上,平均增速为21.4%。2006年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737亿元,2007年1~11月达到了5,207亿元,同比增长了24.56%,预计年底时将接近6,000亿元。

行业快速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五年来,我国GDP已连续四年增速保持在10%或以上了,并且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趋势,2006年达11.1%,2007年达11.4%,而居民收入增速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为3,587元,同比分别增长10.4%和7.4%,2007年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增速进一步加快。收入的增加直接使得居民在医药方面的支出增加,进而带动了医药行业的发展。

同时,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它极大地促进医疗需求的释放。1998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又着手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实行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幅度扩大了医保的覆盖人群。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已超过1.6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群已达7亿人。

三、国内供给与需求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消费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17%以上,平均增速为21.4%。2006年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737亿元,2007年1~11月份达到了5,207亿元,同比增长了24.56%,年底接近6,000亿元。

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我国GDP已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在10%或以上了,并且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趋势,2006年达11.1%,2007年达11.4%,而居民收入增速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收入的增加直接使得居民在医药方面的支出增加,进而带动了医药行业的发展。同时,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它极大促进医疗需求的释放。

对于我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所导致的:

1、人口老龄化促进医药市场发展。目前,中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这必将导致对医药的需求逐渐增加。专家预测,到2015年老龄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将增加到2.66亿,占总人口的16.44%;到2051年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1%,并达到顶峰。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将带动我国药品消费量的增加。

2、医疗保健投入增加。2005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8,659.9亿元,比2004年增加1,069.6亿元(未扣除物价因素影响,下同)。卫生总费用构成: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17.9%,社会卫生支出占29.9%,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52.2%;城市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72.6%,农村占27.4%。人均卫生费用662.3元,比2004年增加78.4元。

3、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在全国范围逐步展开。至2006年底,我国城市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城镇化水平为44%;2009年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约比4.4∶5.6;若平均以每年1.2%的速度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将达到6∶4。从历年的城乡用药费用对比来看,城镇药品人均消费能力是农村药品人均消费能力的7倍,城市卫生费用是农村的4倍,且这一水平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城镇用药本身也以快于农村用药的增长速度增长。根据初步测算,城镇化将给我国医药行业每年带来约3.6%的增长。

4、居民医疗支出提升空间巨大。1998年美国人均年医疗消费已达4,080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9%,2003年更达到18.69%。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我国与其的差距都非常明显。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医疗费用支出的差距也比较大。同样,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会不断提高,同时医疗支出也会增加,相比之下,内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疾病发病率上升使得用药需求扩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过去20 年疾病谱的变化,可以预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将持续上升,而传染病等原来处于前列的疾病位次将下移。由于发病率增加的病种多属于慢性病、常见病、“富贵病”,病程长,并发症多,须长期、持续、规范用药,而且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因此可以预见,医疗总需求势必不断扩大。

四、药物进出口

2007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38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增速高于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可见进出口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40.0亿美元和245.9亿美元,增速分别为26.6%和25.1%,进口增速稍快于出口增速,但出口总额远大于进口,贸易顺差达1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亿美元。可见,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速度较快,贸易顺差在不断加大。

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化学原料药的需求逐年增加,世界化学原料药的生产转移效应越来越明显。而不断发展的国内医药市场,也拉动了医药商品进口高速的增长。国内西药类商品产量虽然增长很快,但由于中低端产品占有较大比例,尚难满足国内市场对高端产品快速增长的需求。此外,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进口的措施,也调动了企业扩大进口的积极性。

五、行业规模与效益分析

1、行业规模。医药行业资产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增速在12%左右,2006年时总资产规模超过了6,000亿元,2007年1~11月,总资产同比增长11.86%,达到6,690.58亿元。行业的旺盛需求推动了资产快速稳定增长。

2、收入和利润变化分析。医药行业利润增速2003~2006年之间一直低于收入增速7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产品降价、反医疗贿赂等医疗体制改革的进行,使得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明显放缓。到了2007年,政策的影响逐渐消失,行业利润大幅度增长,1~11月份利润同比增长了51.07%,达到499.21亿元,增速比收入增速高1倍多。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利润指数不断上升,而且上升速度很快,2007年底达到了近几年的最高点,达1.6,而在2006年下半年,处于近几年的最低点。2006年由于药品降价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大大影响了行业的利润。其后企业开始寻找发展策略,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减少三费支出,降低成本,使得行业利润大幅度增加。

3、行业效益分析。医药行业销售毛利率2004~2006年来不断下降,进入2007年又开始回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报酬率四年来不断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行业发展日益成熟,规模扩大,运行效率提高,而各项费用降低。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三费所占比重为不断下降趋势,从2004年到2007年11月份,所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

从发展能力看,利润总额在2007年发生了飞跃性增长,增速达到了51.07%,而2006年时仅为9.62%,收入增速也大幅度提高,资产保持了平稳发展,应收账款增长率小幅增长,运营状况良好。行业在2007年开始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2006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药品降价、反商业贿赂等对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发展速度减缓,2007年后政策的短期影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行业及时调整了发展策略,积极应对政策变化,使得行业重新恢复了快速发展。总体看,行业在政策的推动下,发展能力大幅度增强。

六、结论

篇7

关键词:医药行业;产业组织特征;产业政策效果

中图分类号:F4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2)-0115-04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58万余吨,其中有60多个重要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有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20种,其中部分产品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中成药产量仅60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00多个品种、11000余个规格[1]。本文拟运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对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及产业政策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一、 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一)市场集中度

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高寡占型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8一般应大于40% ,寡占型行业的CR8一般应在30 %-40 %之间,低竞争性行业的CR8则应该大于20%[2]。医药产业与烟草加工业、化纤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都属于具有偏高进入壁垒和低竞争性的竞争产业, 是一个高集中度的行业。早在1996年,日本医药产业的CR8就已达44 %;1993 年, 英国医药产业的CR4为35%;1991年,德国医药产业的CR4为28%。另据资料表明, 世界上前25 家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 已从10 年前的不足40 %提高到了现在的60 %以上。这是近10 年来制药企业并购的结果, 而且这种集中化趋势仍在发展之中。至2000 年, 世界上前10 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40%,前20 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0%。

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高。从表1可以看出,1991 年-2001 年间, 排名首位的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足5%,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4) 一直不足10 % (除1993 年外),前8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8) 则一直不足15 % (除1993 年、2001年外)。而且,自1998 年以来, 我国医药产业的CR4 和CR8 虽有小幅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仍不是很明显。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仅在与我国各产业的横向比较中处于中下水平, 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水平相比显得非常低。

根据2004年的销售收入数据,我们计算出了2004年医药各个子行业中的前八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见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2002-2004年间,医药行业产业优胜劣汰竞争加剧,许多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建项目,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另外,化学原料业、生物制药市场集中度最高;医疗器械、中药饮品工业市场集中度次之;化学制剂和中成药市场集中度较低。

(二)进入壁垒

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一般情况下,药品从研究开发、临床研究、试生产、科研成果产业化到最终产品的销售,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并且其间的审批、临床研究环节复杂、周期时间长,医药行业新药产品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等。所以,进入医药行业对资金、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医药行业的行业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壁垒。自主研发能力是医药制造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医药制造行业涵盖了实验室、中试和生产过程,同时具有跨专业应用、多技术融会、技术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对相关企业的全面技术开发能力要求非常高。

(2)法规壁垒。除一般性法律、法规以外,医药行业企业还要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经营条件,主要包括: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应的技术工人;具有与其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卫生环境;具有能对所生产药品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的机构、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具有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通过GMP 认证。另外,国家还规定申请开办药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必须具有国内未生产的二类以上新药证书等。由于我国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和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所以国家正在通过GMP、GSP 认证以及推行兼并重组等政策,逐步淘汰弱小企业,以提高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4)资金壁垒。医药制造行业是高投入、高产出行业,其新产品开发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重要生产设备多数需要进口,且价格昂贵。产品销售渠道复杂,环节多,资金周转偏慢,销售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因此,新进入者通常需要很长的启动时间,资金压力较大。

(5)市场壁垒。我国国内生物制药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数家优势企业正逐步形成各自的技术特色。与行业后来者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品种优势等。这无疑加大了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难度。

(三)市场绩效

医药制造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从2003年的按行业计算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来看,医药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5.94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平均水平7.0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4.13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平均水平5.1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1.57%,高于轻工业49.67%;总资产贡献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0.94个百分点,低于轻工业平均0.17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可能是吸引外部大量经济资源涌入医药制造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医药产品销售率在各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8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药品总体供过于求。这很可能是由于医药制造业较高的利润率吸引了过多的外部经济资源,短期内行业需求无法消化如此巨大的供给量所致。

医药行业中的各个子行业的绩效也各不相同。从2003、2004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化学原料药、中药饮品销售利润率持续低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药销售利润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准。2004年,医疗器械的利润率增幅较大,提高幅度达22.39%。在医药领域内,中成药、生物科技、化学制剂、医疗器械均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而医药商业基本处于微利状态。

(四)增长特性

医药行业的增长与人口基数、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疾病谱变化和发病率等因素关联度较大,与宏观经济的景气周期相关性较小。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药行业持续增长特性明显,具有新兴市场中的朝阳产业的高成长特征。过去10年来,世界医药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基本在7-8%之间,而我国医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另外,我国医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也远远高于我国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1998-2003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以年均17.1 %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及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见图1)。

二、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政策效果

(一)新医保目录的颁布促使医院用药增长,药价水平进一步下调,为制剂药的扩张带来了机遇

2004年9月16日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中,中成药品种由过去的415个增加到823个,增加了98%;西药品种则由725个增加至1031个,增幅达42%。医保目录的变化以及覆盖面的扩大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拉动需求,促使医院用药增长;医院用药水平提高,结构调整;药价水平进一步下调。

新目录为那些首次入围的品种提供了良好的扩张机遇,具体实效有望在以后年份逐步显现。虽然在扩大临床用药的同时,这些产品也可能面临价格管制的压力,但总体上机遇大于风险,因此相应企业也有望借此实现较快的业绩增长。

(二)获得GMP认证后的影响

新《药品管理法》明确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 要求,并按GMP 组织生产。如果药品生产企业在最后期限2004年12月达不到GMP 的要求则只能退出药品生产。GMP认证后停产的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对医药行业的整体产能影响不大,原有的产销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而已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在改造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大,扩充后的产能远远高出现有国内市场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观。

(三)药品分类管理:零售药店雪上加霜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大了推行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力度,正逐步取消处方药销售“双轨制”。根据推进进度的后续时间表,必须凭处方购买的药品范围将在2005年逐步扩大。2005年12月3日以后,将实现全部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销售。由于处方药目前占到零售药店销售额的40-50%,而医药分家短期内还难以推行,医师处方大多滞留在医院药房而难以流向零售药店。因此,处方药销售“双轨制”在2005年的逐步取消将对药品零售行业产生极大的震动,不少药店可能因此倒闭,零售业格局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四)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

医药是一个非周期性的、经营分散的行业,尽管一些区间因素会使其发展有所波动,但真正对行业具有整体性、趋势性影响的要素却是长期存在和相对稳定的,其效应也是表现为潜移默化而非短期爆发[4]。在这些要素当中,推动行业长期向好的包括政府和个人医疗消费支出增加、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全球产业转移等,限制行业增长速度的则有药价控制等。

政府和个人医疗消费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政府参与的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未来5年的作用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参保人数从1998 年的1969 万人迅速提升至2004 年8月的11847万人;医保支出从1999年至200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5%;医保支出占全国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1998年的7%上升至2003年的44%。另据报道,目前已有6899万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预计未来随着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医疗支出将继续增加,从而长期促进医药消费稳步增长。

(五)药品价格管制

由于医疗消费涉及国家财政支出,为控制开支,医保目录的药品长期面临行政降价的压力。从1999年起,国家计委(现在的发改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药价改革政策,使得2000年之后社会药品零售价格持续出现负增长。发改委、药监局出台的降价令、限价令并未达到解决药品价格虚高、减少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使矛头指向“以药养医”的体制,将对卫生部推动医院体制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国家通过对仿制药的不断降价,除了减少医保用药的财政负担和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之外,也想促进企业创新专利药品。

三、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我国医药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医药行业的增长潜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需求增加。(2)人口老龄化使药品需求增加。(3)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宏观经济发展环境良好,将会使药品消费逐步提高。

我国医药行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提高产业竞争力。具体的对策是:加大技术和工艺改进,开发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粮等基础资源,节约化工原料,消化成本上涨因素;加大农村这一潜在医药市场的开发力度,拓展内销市场,解决农村用药难的问题;医药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加快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步伐;另外,医院改制的具体进度及方案对医药行业生产、流通行业有较大的影响,从长远看,为了真正解决以药养医问题,把虚高的药品价格降下来,必须打破国有医院销售药品的垄断地位,形成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的局面,进行医、药分业经营,并将医疗服务价格适度上提。

参考文献:

[1]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化学制剂、生物制药、中药行业研究报告[R].2004.

[2]陈明森.市场进入退出与企业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篇8

摘要:文章选取2009―2014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实证模型,基于实际税负的基本理论,以所得税实际税率作为衡量实际税负的指标,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资本密集度、盈利能力、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实际税负负相关,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与企业实际税负正相关,而资本结构对企业实际税负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实际税负 所得税率 医药行业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医疗保健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药品的标准,建立起了完善、高水平的药品质量体系等。这些政策的颁布无疑加快了医药行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用药方面的需求,改善了生活健康水平,切实提高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性和积极性。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所缴纳的税收,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和最终的利润额,作为被动的一方,必然要遵守市场价格波动的规律,但如何利用规律的波动来减少企业实际税负,而不是逃税避税,也成为每个医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研究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为企业合理制定降低实际税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假设

1.资本结构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的资金来进行经营活动的指标,其表示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中有多少资金是通过负债来筹集的。2009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达到46%左右,而2013年有所下降达到43%,到2014年降到39%,由此可得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不断下降,企业负债水平在减少,负债的抵税效应在降低,税负水平将会提高,因此本文认为,医药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承担的实际税负就越高。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流动比率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是衡量企业短期债务到期之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债务的情况,若企业的流动资产越高,说明企业的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强。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普遍不高,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相对较低,当流动资产不变的情况下,流动负债越高,企业的流动比率就越低,债务程度就越高,则企业所要承担的实际税负就越低。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流动比率正相关。

长期负债比率又称为资本化比率,若此值越小,说明企业负债的资本化程度越低,长期偿债的压力就越小,一般情况下,大公司往往倾向于选择长期债务,而小公司则会选择短期债务,因为大公司可以在发行长期债务的同时取得规模效益,若长期负债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规模越大,现金流较为稳定,则所需要缴纳的税负就越少。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3: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长期负债比率负相关。

2.资本密集度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密集度主要用固定资产比率来衡量,可以用固定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来表示。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折旧产生的相关费用要计入到当期费用中,当期费用可以在计算税负时予以扣除。医药行业的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占有较大份额,属于资产密集度较大的行业,所以计提折旧会对企业税负产生较大的影响。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4: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资本密集度负相关。

3.盈利能力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等,本文选用销售净利率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受到税务机关的监管力度较大,因此,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更有能力有动机进行税收筹划,更有利于减少企业税负。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5: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

4.公司规模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医药制造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材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较大,公司规模较大的企业,其相应的设备以及资源与小型公司相比较为丰富,其可用资源也较多,在缴纳税收方面则会占有较大的优势,会通过企业内部政策缴纳相对较少的税额,从而降低企业的实际收负担。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6: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公司规模负相关。

5.股权结构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国有股权比例是衡量企业股权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多国外学者在研究上市公司实际税负影响因素的时候,把股权结构也列入其中假设。医药行业的国有股权比率平均每年为35%左右,且医药行业股权集中度较高。大多医药企业的管理层为了确保自身在社会经济中的竞争地位,会积极迎合政府的相关政策,积极纳税,维护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7: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国有股权比例正相关;

假设8: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解释变量。衡量企业实际税负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波士顿矩阵法、税负的评价指标法和实际税率法。实际税率法是衡量企业微观税负水平的基本方法,很多外国学者在无法取得重要数据的前提条件下,一般采用平均实际税率法,该方法是研究企业实际税负影响因素问题的较好的替代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因此本文采用实际税率法衡量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企业的实际税率等于企业实际缴纳的各种税费与企业所得的比值,所得税与流转税是主要的两大主体税种,但是,由于消费者是流转税的最终承担者,而企业的税负主要体现在所得税上,所以本文以企业所得税率作为衡量企业实际税负的标准。

2.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资本结构、资本密集度、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以及股权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3.模型构建。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上述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构建的实证回归模型如下:

ERT=α+β1 LEV1it+β2 LEV2it+β3 LEV3it+β4 CIit+β5 NPMit+β6 SIZEit+β7 GQit+β8 GZ it+θit

其中,i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t表示从2009到2014年度,α指截距项,β表示自变量的估计系数,θ表示回归分析后的残差。

(三)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9―2014年在沪深公开上市的医药行业公司,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查找最新调整后的数据,在此基础之上,还执行了以下筛选:(1)剔除财务报表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2)剔除以前年度有亏损,且在本年度尚未弥补完的上市公司;(3)剔除利润总额或所得税费用小于0的上市公司;(4)剔除所得税实际税率小于0或大于1的公司;(5)剔除样本在研究期间某一年度被ST或PT的公司。最终经筛选,得出42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共252个有效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和锐思金融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运用Excel和SPSS 19.0。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所得税实际税率的描述性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所得税实际税率的最大值为2013年的52.08%,最小值为2009年的0.97%,实际税率的不断波动意味着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在不断改变。2013年的所得税实际税率平均值和标准差与其他年份相差较大,说明实际税率值和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税负不稳定。

2.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1.81%,表明企业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从流动比率看,其标准差与方差值相比其他自变量而言相对较小,说明该行业数据波动较小,较为稳定。固定资产比率的平均值为21.28%,由于本文研究的行业为医药行业,需要大量医药医疗机器设备的投入,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从销售净利率看,极大值为173%,说明该行业的产出水平较好,销售收入获利的能力较强。公司规模的标准差为1.0882,值大于1,说明医药行业各个公司之间的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从持股比例来看,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值为37.75%,股权集中度均值已超过了50%,说明医药行业第一大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较高。

(二)相关性分析

下页表4为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表,从该表可以看出,与因变量存在显著性的有长期负债比率(LEV3)与ETRs之间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销售净利率(NPM)与ETRs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股权集中度(GZ)与ETRs在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相关系数最大的为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GQ)与股权集中度(GZ)之间的关系,但未超过0.8,所以均可纳入本文回归模型中。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F值为5.445,Sig值为0.000,说明建立的模型通过了检验。反映资本结构的资产负债率(LEV1)、流动比率(LEV2)、长期负债比率(LEV3)三个指标对实际税负的影响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假设1―3不一致。从资本结构看,在整理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时发现,2009年与2014年之间上市公司的变化较为突出,新兴的医药企业占多数,企业的资本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实际税负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固定资产率(CI)作为资本密集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固定资产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4一致。医药行业作为技术密集以及资产密集的行业,其生产经营需要投入大量设备,资本密集度越高时,企业所要计提的折旧就越多,所得税额就会越少,则税负越低。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销售净利率(NPM)与实际税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5一致。盈利是投资者本金与利息的来源之一,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投资者会十分重视,因此投资者会通过税收筹划来减少企业实际税负。

公司规模(SIZE)与实际税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6一致。医药行业企业的规模越大,其避税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对于大型医药上市公司来说,税务部门会为了扩大税基,对医药上市公司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生产与经营活动,从而使税收部门得到更多的税收,因此税收负担水平就会下降。

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GQ)与实际税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假设7一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比例较高,为保证医药行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股东会积极主动的参与纳税,目的是维护医药行业的发展地位,因此,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会对企业的实际税负产生积极影响。

股权集中度(GZ)与上市公司实际税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医药行业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需要承担的实际税负越低,假设8没有得到验证。

四、研究结论

本文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实际税负影响并不显著,资本密集度、盈利能力、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的实际税负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与企业实际税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发展迅速,医药行业不仅要面对政府对药品价格的掌控,并且还要维护企业的顺利发展与经营,从微观角度来说,医药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通过不断扩大企业的投资规模和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更好地达到降低企业实际税负的目的。J

参考文献:

[1]王新安,张力多.煤炭企业所得税税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150-153.

[2]亓红红.电力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的实证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3,(7):67-69.

[3]刘崇明,陈思璐.关于企业实际税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2,(6):203-204.

[4]曹志鹏,李倩.石油行I税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沪、深两市公司财务数据[J].财会通讯,2014,(15):108-110.

[5]王素荣,徐明玉.房地产行业税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上市公司的数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2,(8):111-116.

篇9

关键词:老龄化;财务质量;偿债能力

一、引言

石人炳(2002)采用刘敏(1999)的方法估计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比率①,并根据比率变动规律将人口“老龄化”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同样的,本文也采用相同的方法估计并划分中国人口“老龄化”阶段。统计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且速度日趋加快;2011年攀升至9.1%。根据George J.Stolrfitz(1992)、杜鹏(1994)等人的界定,中国已进入顶部“老龄化”阶段②。那么,人口“老龄化”进入顶部阶段即老龄化时代后,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究竟如本文研究并解释2005年③后中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变动规律。

二、财务质量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研究的目的是挖掘历史统计数据的规律变动及规律变动拐点,特别是研究顶部“老龄化”阶段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及财务变动趋势。张琰(2011)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客观描述了公司绩效,研究过程中则尽可能选取信息含量较多的财务变量,并借助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及变动趋势,而偿债能力作为反应公司财务质量的主要指标。因此,本文通过以上市公司偿债能力为例,并比较、解释不同子行业的财务变量在不同时期变动规律,从而判别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

自2005年以来,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逐渐提高。2007年前流动比率接近于2,2007年后流动比率上升至6.52,远大于流动比率的临界状态;七年中,最小的速动比率为1.43,其余年份的速动比率均大于临界值。截至2011年12月31日,流动比率较2005年提高了2.23倍,速动比率提高了2.59倍。“老龄化”背景下,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将进一步提升,流动性风险进一步下降。

另外,我们发现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大多数行业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不但未出现下降现象,反而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充分体现了医药类行业“弱周期”的特点。2010年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较“次贷”危机前提高了71.5%。医药类上市公司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标准差较“次贷”危机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两指标分别较危机前提高了165%、152%。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出现了分化,部分公司的竞争优势得以强化,部分公司的竞争优势却出现了削弱现象。行业分化的原因在于2010年新增了医药类上市公司,并且部分企业预期到“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规划出台后将使部分行业得到政府支持的力度增强。那么,具体又是哪些子行业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发生了大幅变化呢?

资料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变动幅度最大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子行业,其次是生物制药行业;波动比率最小的是其它医药、医疗行业。2011年,流动比率最大的是生物制药行业,主要是因为2010、2011中国A股市场增加了新上市的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从而导致生物制药行业流动比率高于其它几个子行业。中药行业的流动比率则相对稳定,行业新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中药行业流动比率的变动充分体现了中药行业业务质量正处于逐渐变好的趋势。

化学制药子行业流动比率与速动比例大幅波动的原因在于化学制药研发费用占比相对于中药行业与其他医药、医疗子行业高,并且波动幅度较大。另外,化学制药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较高,在整个医药行业中属于高投入的子行业。研发与固定资产投入导致化学制药子行业偿债能力的波动幅度较大。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资产负债率波动幅度相对于其它子行业来说相对较大,这主要源于此行业公司上市时间相对较短,大量的企业上市未满3年时间,企业依然处于寻找运营规律的过程中,从而导致企业的偿债能力出现大幅波动的现象。其它医药、医疗行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例波动较小的原因在于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上市时间相对较长,且上市公司多属医药商业,固定资产投入相对较小,从而导偿债能力波动幅度较小。

中药行业的资产负债率随着人口老龄化比率的逐步提高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特别地,资产负债率的波动率也随着人口老龄化比率变动速率的变化而发生大幅波动。虽然,《“十二五”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规划》出台后,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的现象。

我们通过观察医药行业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其流动性风险变动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或资产负债率的变动趋势均显示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正在逐渐提高,部分子行业受到政府相关政策刺激后,财务质量提高速度显著高于其它各个子行业。特别的,中药类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提高速度显著快于其它子行业。无论是在“十二五”规划出台前还是出台后,中药类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均在稳步提升,并且中药行业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资产负债率的标准差表明,说明其流动性风险远小于其它几个子行业的流动性风险。

三、研究结论

老龄化时代下中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逐渐提高,特别是中药类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稳步提升,偿债能力的各项财务指标均出现了稳定增长的趋势。在配方、工艺受到保护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使中药行业进入了稳定增长的轨道。药品类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医疗器械行业的财务质量也将进入大幅提高的阶段。(作者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石人炳,《老年型人口的三个亚型的划分及其意义》,人口学刊,2002

[2]易晓文,《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价实证分析》,温州大学学报,2008

[3]张琰,《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

[4]George J. Stolnitz‘Demographic Causes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Population Aging’,1992.

注解:

①〖ZK(#〗老龄化比例=65岁人口数量/人口总量

②顶部人口“老龄化”阶段的 “老龄化”比例大约等于7%,又称为老龄化时代。

篇10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医药行业形势与环境对药企上市是相对利好的。医药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借助国家新医改政策的东风之力,已为药企上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另外,作为非周期性行业,医药行业具有一定的抗通胀抗风险的能力。况且,医药行业也是机构和分析师认同度最高的行业板块,药企一旦上市,市场环境还是非常乐观的。

然而,上一轮的IPO终止审查企业名单中,15家药企位列其中。具体来看,涉及主板、中小板的有7家,分别是中信国健、曲靖博浩、广东众安康、上海杰隆、黑龙江天宏、海南皇隆、成都老肯;涉及创业板的药企为湘北威尔曼、海南中化联合制药、邦和药业、立正达、安泰生物、福建归真堂、贵阳新天、谊安医疗等8家。其中,单抗龙头中信国健及福建归真堂在5月31日自查大限之日,均“因故”难以出具自查报告,从暂停审核的“中止审查”状态变更为退出IPO的“终止”状态。

由此看来,药企上市仍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

目前,IPO的程序要求较多,看重企业市场程度、盈利模式和经营规范等,尤其是财务制度健全。其中,主板和中小板对财务能力要求便尤为严格,有不少企业都是因为财务核查发现了重大问题而撤回申报材料。而证监会亦表示,该次财务自查的目的便在于通过更严格的财务检查来挤干拟上市企业的财务水分,最大限度遏制其业绩变脸和财务造假。事实上,综合近年IPO情况来看,财务制度不达标企业的上市之路往往是一波三折。所以,药企欲上市,财务制度的规范和健全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除此之外,对于当前IPO制度中的其他内容,药企也需要警惕。如IPO制度中对企业的产品有要求,尤其是医药企业的产品,要保证其安全性。除此之外,同质化、关联性低的产品比较有竞争力。以今年为例,在申请上市的药企中,便有大部分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放弃了上市之路。

对于筹划上市的药企而言,首先要对企业上市时机是否成熟作出精准判断。品牌的影响力,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健全的财务制度,经营规范等是其上市时机成熟的必备条件。笔者认为,本身具有科研实力,拥有独有的专利药品,有需要资本投入扩大产能的项目,并能在改造后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率的药企在上市中,会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篇11

受产能过剩、价格下滑以及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扬的影响,2004年化学原料药制造的盈利能力将低于2003年。从一季度统计数据分析,化学原料药制造利润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而同期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幅度为18.16%,带动制药行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是卫生材料、生物制药和中成药制造业,与原料药制造相比,化学制剂制造业利润增长情况也要好一些,一季度同比增长14.98%。可见,2004年医药行业的增长动力来自于消费。

药品消费增长将快于2003年

药品的消费有别于其他消费品,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相关都比较低,即使收入增长缓慢,居民对于药品的消费也不会随之下降。

我们分析了1997~2003年六年间城市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对于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者陋远高出收入增长许多,二者的弹性系数分别达到2.04和4.21,在六年间,对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7.63%和10.83%,与GDP增长相比,医药行业增长以及城镇、农村居民对于医疗保健支出的相关性都很低,分别为0.29、0.39和0.14。

拉动中国药品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保体系的进一步健全、疾病谱的变化、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以及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视。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宏观经济的消费类产业,周期性不明显,但对政策的敏感性比较强,尤其是医疗保险体系、药价政策等非常敏感。此外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也会极大地影响药品的消费。

从2003年统计数据看,到2003年底,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895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495万人,农村合作医疗组织正在积极组建,这将稳步推动对药品的消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0%,预计将占整个药品消费的50%,成为推动药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由于中国疾病谱明显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因此,药品的消费也存在多元的特点,一方面抗生素的用量依然非常大,但另一方面,心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糖尿病药物等增长迅速。两种特点并存,促进药品的消费增长加快。此外,由于本届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持续的扶持政策,将会逐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使农村药品消费出现快速增长。从一季度统计数据看,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3.19%,比去年同期提高5.14个百分点,按照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计算,可以使农村药品消费增长提高8个百分点。

因此,药品消费的动因要明显强于2003年。从不利因素看,2003年受SARS影响,医院在第二、三季度基本上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因此影响了药品的消费和制药企业销售款的及时回笼,从而使许多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出现下降。2004年这一不利因素将消除,因此有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

宏观调控使医药行业投资价值凸显

为了使国内经济更加平稳、健康地增长,自3月开始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培育国内消费市场,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使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因此,消费类行业的投资前景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重视。而无论与前期热点行业还是其他消费品行业相比较,医药制造业无疑更具备比较优势。

与2003年的热点行业以及市场所关注的其他行业相比,医药制造业在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几个指标上都表现不俗。虽然部分指标略落后汽车、钢铁、电力等,但医药制造业的指标稳定性非常好,综合评价,仅有汽车制造业三项指标均高于医药制造业,因此,医药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无疑是非常优良的。在钢铁、汽车增长预期下降的环境中(表中显示汽车制造业三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已开始下降),医药板块的投资价值再次显现出来。

上市公司利润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截止到4月30日,在已经上市的93家医药上市公司2003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48.10亿元,同比增长25.8%,增幅高出2002年1.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利润315.11亿元,同比增长18.97%,增幅低于2002年1.08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47.45亿元,摆脱了多年在40亿元以内波动的局面,同比增长26.66%。

从数据分析看,医药上市公司已实现了全行业38.1%的销售收入和18.52%的净利润。同时也说明,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依然不是很高,许多业绩优良的企业并没有进入国内资本市场(主要是外资和合资企业)。

排名前十位的10家公司共实现了458.08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9.49亿元的利润,分别占整个医药上市公司的44.85%和42.96%,这表明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在提高,但从数据分析看,占上市公司数量20%的前18家公司实现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61.33%,表明医药行业集中度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投资策略:差异化投资

篇12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医药产业所处的中期背景,主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增长方向从出口拉动向内需推动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三大产业间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再平衡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生物医药将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四个支柱产业之一。

医药行业兼具“内需”和“新兴”两大关键词。

从全球医药行业增速比较来看:国内药品市场在过去几年基本保持20%以上的增速,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较发达国家5-10%的增速更具活力。IMS对我国药品市场未来5年的成长空间给出了乐观预计,20%以上的增速可以持续到2014年。

从卫生总费用来看,2009年达到17204亿元,同比增长18.4%,2009年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5.13%,发达国家平均在11%左右。政府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预计未来政府支出的增速仍然会快于个人支出和社会支出部分,这将对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构成长期利好。

看好受益于高端专科药的需求确认、资源整合继续上演以及产业升级进化的优秀企业。

行业增长确定

人口老龄化及生活习惯改变推动发病率提升,全民医保及收入提升驱动就诊率提升,预计未来5年医药市场复合增长20%以上。考虑2011年30%左右利润增长,预测2011年PE33倍,建议从行业整合,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

预计医药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约20%

医药市场,我们判断,医院终端仍将维持较高速度,OTC增速将较为稳定,OTC终端正在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第三终端将是医改改变游戏规则的第一步,我们判断,2011年将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生变化的第一年,很可能是基本药物放量的拐点,我们看好拥有基本药物独家品种的上市公司,我们看好弹性最大的品种千金药业。医药行业数据,我们预计2011年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5%,30%,上市公司增速略快于行业整体。

板块估值合理,但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当前2010年预测PE44倍,考虑明年30%左右利润增长,对应2011年预测PE33倍,估值已然合理,但当前行业正处于集中化与差异化的裂变期,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建议从行业整合、差异化(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未来2-3年千亿市值旗舰公司值得期待。

商业并购如火如茶,工业整合初露端倪

国内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低,目前优势企业整合资本充足,加之国家鼓励“大流通、大生产”的政策导向,我们认为国内医药行业大整合时代已经开启。

药物创新加速推进

创新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产业积累到一定阶段,部分企业逐步从仿创向创新过渡,未来几年有望出现具有国际专利的创新药物,我们认为国内药物创新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

渠道变革与品牌构建并重传统OTC企业单纯注重品牌形象塑造面临发展瓶颈,东阿阿胶控制营销的成功在业内具有标志意义,搭建适当可控的分销体系成为企业营销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产品力的企业将最终胜出。

国际化终成正果

国内药企从生产成本优势到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在全球化体系中,从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出口升级到订单生产及制剂出口,在产业价值链中赚取更高利润。

具有消费属性的药品市场空间广阔

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升,养生需求应运而生,而具有药物成份的消费品也易赢得消费者好感,能够向消费领域延伸的企业市场空间广阔。

分享细分龙头医药股成长

医药经济“健康”运行,未来10年产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药品市场近三年增速明显高于以前年份,2010年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双双创下近10年来的最高盈利水平。未来3-5年伴随医疗资源下沉,“全民医保”提前实现,基药自2011年起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行业增速有望继续保持20-25%快速增长。

美国制药工业历经50多年时间数量减少近70%,医药商业在2010年内CR3集中度提高至95%。中国新医改大背景,恰遇中国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向大消费转型,医药行业迎来黄金十年发展期,“产业升级+政策驱动“有望促使中国医药工业数量减少50%,医药商业CR3集中度提升至60%以上。

穿越阳光风暴,分享细分龙头成长。三轮驱动细分领域龙头公司高成长:分享行业高增速+占领被淘汰者市场份额+外延扩张,是中长期攻守兼备,长线是金的稀缺投资品种,有望持续享受高估值和高配送,演绎“螺旋式”上升走势。扰动因素则主要来自“阳光风暴”―预计2011年迎来一波较密集政策出台期。着眼长远,每一次大跌,都是增持优质细分龙头股的良机。

2010年完美演绎进攻行情,2011年1季度估值水平有压力。2010年医药指数以38%的绝对收益和49%的相对收益(相对沪深300),列所有行业第一。国信重点公司11PE均值超过35X,相对沪深300溢价183%,创历史新高。年末估值水平已部分反应2011年增长预期,使得2011年一季度估值水平上行存有压力,需时消化,积蓄量能后二季度有望展开进攻。

并购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化解高估值风险

医药板块“黄金十年”第一年开局良好。在经历了6月份的快速调整之后,医药板块在2010年下半年呈现了单边上扬的局面,医药指数迭创新高。我们认为在传统产业发展放缓和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医药产业由于其确定的高增长性,医药板块整体在2011年仍有望跑赢大盘,其中的结构性机会更将层出不穷。

生物产业在2010年被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同时还被提升到了国家支柱产业的高度,生物医药产业有望获得政策上更多的支持。在2011年,医药产业有望在政策,需求和资金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仍将较快发展。

篇13

【关键词】 研发投入 销售投入 经营绩效 医药行业

国外医药行业发展经验表明,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具创新性,更可能提高产业技术。我国医药行业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这严重限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导致我国医药行业总体上获利能力较弱,因此一个自然的建议是推进医药企业整合。本文区分不同规模的医药企业,实证检测了不同规模下企业研发投入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这构成了本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的另一新颖之处在于,引入销售投入作为研究对象。检验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的已有研究并未控制销售投入的影响。实际上,医药企业是为医疗服务行业提品,而医疗服务行业的垄断性导致作为产品供给方的医药企业很多时候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维持或提升企业业绩,医药企业需要在销售上进行更多的投入,从而提高公司收入。因此销售投入对于医药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存在显著影响,有必要引入销售投入作为控制变量以分离其影响。

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医药行业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要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而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要显著地低于小企业。因此大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而小企业则愿意进行更多的销售投入。在控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公司规模的影响后,本文发现大企业经营业绩仍显著地高于小企业。上述结果表明,更多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可以使得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更高并且经营业绩越好,因此医药行业的整合将有助于促进研发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本文也提出了建议,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医药类小企业可以为销售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早期研究更多直接检验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一些研究提出了研发投入对于企业业绩具有显著地正面影响。也有文献指出不同行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具有显著的不同。另有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开始考虑相关的控制变量,将企业规模、公司治理、融资环境等因素作为调节变量来研究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其中企业规模受到很大关注。有研究指出,企业规模对研发产出的影响呈U型,即相对于中型企业来说,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贡献较高。还有研究发现,大企业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贡献高于小企业。文献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之一,研究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同时企业规模也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文献则从制药公司专业申请数量和质量的视角考察了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等影响后,发现技术创新数量能够显著地提高经营绩效,但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则比较复杂。

新药一旦研发成功,就能够率先抢夺市场。由于新药的研发周期长,短期内不会出现替代产品,企业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相对于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研究资金充裕,科研人员的实力强,这都有利于研发投入的效益。另一方面,由于规模效应,大型企业单位产品分摊的研发支出低,研发活动对其利润的提高作用更大。综合上述研究进展与医药行业的发展特点,我们提出下述两个假设。

假设1: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2: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小企业。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多文献研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与业绩的相关性。有的文献实证研究指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于企业的未来收益具有正向影响。有的文献发现,当营业收入下降时,销售和管理费用比率变化与公司下一期的盈余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的文献指出,如果公司费用控制良好,销售和管理费用比率的上升对公司以后年度业绩具有正面效应。相反,有些文献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上升会对企业未来利润产生不利影响。而有的文献通过研究发现销售费用比率、管理费用比率的变化与企业下期盈余变化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国内方面,还有文献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当本年销售收入增加时,销售费用比率增长会对公司下一年度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相对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我国医药行业产业较落后,很多企业集中生产仿制药品,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在同一种产品多家企业生产的大环境中,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凸显。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3:销售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在医药行业中,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一般缺乏领先的技术,因此在业绩上更依赖于产品销售上的投入,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4: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

二、研究设计

1、变量说明

(1)企业绩效的度量。在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较多地采用资产回报率(ROA)和销售回报率(ROS=税后利润/营业收入)来衡量企业绩效。本文也分别运用上述两个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

(2)解释变量。本文以研发强度和销售强度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强度为当期研发支出与当期营业收入比例,销售强度为当期销售费用与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

(3)控制变量。为控制企业层面营运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将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控制变量。为控制企业的规模经济,通过将企业总资产进行对数处理的值来衡量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资本结构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我们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资本结构。

2、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手工收集2010-2013年度连续4年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数据。2010―2013年连续存在的医药A股上市公司共有148家,剔除ST公司26家和数据不健全的公司22家后,得到100家公司4年的相关数据,共计400个样本。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本文按照企业年销售额来衡量企业规模,将400个样本企业分为两组,表1对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表中,RD(R&Dintensity)代表研发投入;SI(Selling intensity)代表销售投入;SIZE表示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TAV表示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营运能力;Lev表示资产负债率,代表企业财务杠杆;ROA表示企业的资产回报率,ROS表示企业的销售回报率,均为企业经营绩效的度量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大企业的TAV和Lev均显著高于小企业,大企业的ROA和ROS均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表明企业规模对于医药企业的业绩可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将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企业的研发投入与销售投入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均值为0.203,而大企业的这一指标为0.022,二者之间差异较大,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说明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更加重视销售策略,在销售投入上强度更大。

2、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来考察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企业绩效(performance,PER)之间的关系。

PER=?茁0+?茁1AD+?茁2SI+?茁3VAT+?茁4Lev+?茁5SIZE+?滋

其中,企业业绩PER分别用ROA和ROS度量、RD、SI、TAV、Lev和SIZE含义同上文,?滋为误差项。

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见表2,表2的第2―4列、第5―7列分别以被解释变量ROA和ROS进行回归。第2列和第5列为全部样本的回归结果,第3、6列和第4、7列分别为以大企业和小企业为样本得出的回归结果。结果可以看出,上述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均是显著的:F检验的p值均小于0.01。调整的R2均超过12%,表明回归方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考察第2列的估计结果,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506和0.206,均显著地大于零;第5列中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S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1.112和0.115,也均显著地大于零,表明医药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其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这就证实了假设1和假设3。并且总体上看,研发投入的边际影响要明显高于销售收入的边际影响。同时可以看到,医药公司规模对于ROA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第2列)、对于ROS的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第5列)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公司规模可能是影响医药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我们进一步区分公司规模来考察不同规模下研发投入和销售收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

表2的第3―4列和第6―7列给出了相关结果。由第3列和第6列,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ROA和ROS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1.148,呈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大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其经营绩效,但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对于ROS的回归系数虽不等于零,但相关性并不显著)。与之相对,由第4列和第7列,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和ROS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相关系数分别为0.381、0.420,表明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其经营绩效,而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虽不等于零,但相关性并不显著,对于ROS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但相关系数0.594明显小于大企业的1.148)。同时,上述分组回归的估计结果还显示,此时在各组内(大企业或小企业)企业规模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不再显著,表明我们的分组是合适的。此外,表2的结果还表明,在全部样本、大企业样本和小企业样本中,控制变量TAT与企业绩效ROA和ROS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而Lev与ROA和ROS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仅存在于全部样本和大企业样本中,并不存在于小企业样本中。

四、稳健性检验

由于企业研发活动并非都能在当年产生经济效果,大多数研发活动影响企业以后年度的绩效。本部分采用企业上一年度研发强度替代本年度研发强度作为解释变量之一,从而检验我们的结论是否稳健,结果见表3。

表中估计结果表明,针对全部样本、大企业样本和小企业样本回归方程均有较强的解释力:调整的R2均超过18%并且F检验的p值小于0.01。表中第2列和第5列针对全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647和0.131、对于ROS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2.113和0.139,均显著地大于零,表明本文的假设1 和假设3仍然成立。表中第3列和第6列针对大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了经营绩效,而销售投入影响相对较小(第3列中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影响不显著,第6列中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S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与表2保持一致。表中第4列和和7列针对小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则显示,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研发投入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与表2相比更突出地显示出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较小。在控制变量方面,稳健性回归结果与表2基本一致,规模对经营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仅存在于全部样本中;在全部样本和大企业样本中,Lev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地出现在小企业样本中;全部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的VAT与绩效显著正相关。上述所有结果与表2的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选取哪一会计期间的研发强度作为研究对象,并不影响主要结论的稳健性。

五、结论

本文结合医药企业的经营特点,首先指出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是影响医药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进而以我国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分析,引入企业规模这一调节变量,研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公司规模可能显著地影响上述效应,本文进一步按照企业总资产大小将样本分为大企业和小企业两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而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本文的实证发现显示,由于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其经营绩效的影响更显著,大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本文还发现在控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公司规模的影响后,大企业经营业绩仍显著地高于小企业。因此医药行业通过整合促使更多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可以使得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更高并且经营业绩更好,从而有助于增强行业的研发能力和获利能力。此外,通过对销售投入这一解释变量的研究发现,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对规模较小企业提出建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类小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可以通过增加营销方面的重视度,提高企业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基金项目:北京化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由探索项目(编号:ZY1322)。)

【参考文献】

[1] 蔡基宏:影响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关键因素分析――美国的经验和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09(11).

[2] 朱恒鹏:医疗体制弊端与药品定价扭曲[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3] 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 董静、荀燕南:研发投入与上市公司业绩――基于机械设备业和生物医药业的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0).

[5] 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3).

[6] 朱卫平、伦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4(5).

[7] 任海云、师萍:企业R&D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从直接关系到调节变量的引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

[8] Tsai,K.H.and J.C. Wang.:Does R&D Performance Decline with Firm Size?A Re-Examination in terms of elasticity[J].Research Policy,2005(6).

篇14

[关键词]中医药行业;挑战;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6.16.057

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中医药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中医药行业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实现中医药的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 经济转型对中医药提出的挑战

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都对养生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国内市场对中医药需求旺盛,经济转型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中医药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1 民众不断高涨的传统医药养生、保健需求与中医药供给不匹配的矛盾

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2014年消费在GDP中占据 50.2%,人均收入已经达到7800美元,经济转型已经初见成效。我国是人口大国,消费市场巨大,卫生总费用及人均卫生费用均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消费升级直接带动了人们对医疗保健品需求的提升,民众从吃药看病等较为低端的需求,转向保健、保养、美容等较为高端的需要。但是传统中医药为居民提供的中医药消费品的品种、药剂极其有限,炮制方法陈旧,携带、服用方式、味感都弱于西医,虽然很多人相信中医药在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但快捷的生活节奏使很多人放弃了对中医药的选择。

1.2 西医药迅猛发展的压制与中医药发展缓慢的矛盾

西医药产品不断创新,发展迅猛,挤占了中医药的生存空间,中医药发展缓慢,使中西医发展严重失衡。近年来,国内进口西药快速增加,医院为了追求利润大量进口西药。中医药由于服用量大且不够方便,创新产品有限,使用量被西药挤占。

1.3 产业急剧壮大与产品相对匮乏的矛盾

中医药市场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产业规模也急剧壮大,但是,企业在享受了利润的同时,却没有重视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产品品种相对匮乏。中药饮片市场多为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厂商竞争激列,利润都只有10%左右,大多数企业采用作坊式制造,质量堪忧。由于价格较低,对优势品种形成冲击,正规企业则面临着运营成本高、利润薄的尴尬局面,在国内和国外市场都缺乏竞争力。

1.4 中医培养批量化与中医人才短缺的矛盾

中医教育主要有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两种模式。学校教育开始于 20 世纪中叶,在中医药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第二学位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中医药教育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20 世纪末,我国出台了《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开始了师承教育的新模式,但是师承教育中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中医药教育的组织、教学方式及传承内容均面临诸多问题,中医人才短缺的矛盾越发突出。

1.5 互联网营销与产品非标准化的矛盾

互联网购物逐渐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一方面中医药互联网营销市场空间极大;另一方面中药产品标准化程度均较低,缺乏品牌产品,行业缺少旗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药在互联网上的推广和使用。如中药饮片在市场上无序竞争,行业标准混乱,鱼龙混杂,相比于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的生产仍处于较为原始和不规范状态,严重制约了中药的互联网营销发展。

1.6 国际竞争加剧

虽然中医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使用,但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并不大,据统计,国际市场的中药及植物药销售额每年达 300 亿美元以上。其中,日本汉方药占 70%以上,韩国汉方药约占 10%,而中国中药仅占 5%的份额,其中的 70%还为廉价原料药材。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际上很多大西药公司加大了中医药的研发投入,像辉瑞、瑞士诺华公司等,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抢占中医药市场。

2 新形势下中医药行业的选择

2.1 联合上、下游企业,建立自身独特的服务平台

中医药行业发展要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实现战略转型。打造新的平台,形成新的服务模式。比如老字号中药企业可以联合医疗机构,开创为工薪阶层治疗未病的平台。药店向养生会馆、中医院等业态拓展,为高端人群提供养生保健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中医对接服务。

2.2 发展标准化中药种植,积极挽救种质资源

目前中药材污染、造假现象严重,造成中医疗效负面作用较大。稀有种质开采殆尽,面临危机,必须对中药材进行拯救和行业管理。一是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制定验收抽查标准,杜绝污染和假冒药材流入医疗市场。二是保护、培育稀有种质药材,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于私自开采、捕杀中药种质给予惩罚。

2.3 创新中药品种,提升中药品的便捷性

中药一次服药量是西药的十几倍或几十倍,服用不便,且煎制费时费功,难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创新中药品种和中药剂型是当前中药创新的主要方向。一是发展中药深加工产品。在培育中药材与配伍生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单一中药的深加工产品,如“极草 5X 冬虫夏草”纯粉片系等。二是创新中医药系列产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饮片、中药剂型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中药品携带、保存、服用的便捷性。

2.4 探索中药创新模式,提升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中医药的协同创新。一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链条。以为民众解决疾病为导向,实现中医药行业的组织再造。二是勇于打破壁垒,创建战略联合体,实现中医研究、中医院、药厂、互联网的链接。三是推进中医药行业的制度创新。以优化资源、产品创新为目的,制定中医药研发、评价、专利审批、商标注册等一系列有悖于西药的制度标准,为中医药发展清除壁垒。

2.5 建设多元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中医药专家队伍

要寻求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形成新一代高水准中医药技术人才和专家队伍的教育手段,在高校批量化的教育模式中融入师承教育、继续教育。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是造就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师承教育注重承袭,但难免有失狭隘,在师承教育中导入

继承科学发展的现代教育内容,才可规模化、集成化地塑造未来健康的中医药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启武.中医药产业发展态势分析[J].首都医药,2014(12):17.

[2]张桂珍.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123.

[3]王月,于海龙,郭利平.浅谈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点[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7):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