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平整土地的方法范文

农村平整土地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平整土地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平整土地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分析激光技术;平整土地;应用步骤;评价分析

农田平整土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水资源匮乏,区域分布不均匀,农田灌溉面积用水需求量大,通过农田平整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实现节约、增产的成效。在农田平整土地工程中应用分析激光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平整土地效果更加精细,基于此,本文将对分析激光技术在农田平整土地工程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1 激光技术在农田平整土地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1.1 有助于节水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我国农业灌溉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地面灌溉的方式,通过大水浸灌来实现农田灌溉,采取地面灌溉的方式对农田土地平整度要求较高,若农田土地平整度不够,会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不仅仅达不到农作物灌溉的效果,反而带来了危害,因此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土地平整。农田土地平整时进行灌溉,能够有效促进水分均匀渗入,避免田间深层漏水量的流失,可见土地平整能够有效提升农田灌溉的系统性,促使灌溉更加均匀有效。将激光技术应用到平地上,可以实现高低差1厘米的良好地面,能够达到少量水灌溉效果,节约大量农业灌溉水。农田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结合当前的灌溉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地面灌溉的粗放型模式,有助于促进节水农业的健康发展。

1.2 有助于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虽然地广物博,但是人均占地面积却远低于世界水平,必须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保障粮食的产量。我国北方土地盐碱化现象非常严重,在进行土地平整处理过后,能够有效促进入渗的地表水更加均匀,进而改善农田土壤的盐碱度,再结合排灌措施,促使土地脱盐,改善土壤质量。土壤平整精细化还有助于农机耕作和栽培,提高作物出苗率,促进农作物更好生长发育,激光平整技术应用到农田土地当中,能够有助于作物更好的吸收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增产提量的效果。

1.3 有助于田间作业和管理

激光平整技术应用到农田平整土地工程中,能够拓宽地块面积,同时还有助于机械在田间操作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在水田进行作业的大型机械,极大提升了水田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通过激光平整技术平整后的土地,能够降低土地漏水量,同时也会减少肥料的淋洗损失,促进了农田除草效率。

2 激光技术在农田平整土地工程中的应用

2.1激光技术在农田平整土地工程中的运用步骤

2.1.1 确定相对高程

激光技术在开展农田平整土地之前,必须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运用水准仪对农田地形进行测量,设置网格间距在5-10米之间,测量该农田各点的相对高程,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可以结合平地作业时的挖方量与填方量,确定出相对应的高程。

2.1.2 建立激光源

建立激光源,需要选择合适位置放置激发发射器,要确保激光束平面高于平整土地内所有物体,以便平地机具上的激光接收器能够有效的控制激光束。其次,激光发射器的安放位置与被平整的土地面积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场地跨度大于等于300m的情况下,激光器宜放置在场地中间,跨度小于300m则放置于场地周边。最后,当激光器位置以及高度确定之后,再通过三脚架安装激光器来进行精细调节。

2.1.3 确定平地机具、平地基准

平地机具刀口安装待位后,调整激光接收器高度,当调整到接收器中心控制点与激光控制平面同位时,即确定平地基准。

2.2 激光平地技术应用的配套措施

2.2.1 加大推广力度

分析激光技术在农田平整土地工程中的应用重视并予以推广使用,对解决我国水资源紧张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有裨益,不仅仅能够改善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还关系到了科学发展的社会效益。首先,分析激光技术可以将其纳入到节水工程的体系当中,在物质以及技术层面上加大投入力度,部分地区平整土地所产生费用难以承担,这会带来灌溉效果底下、浪费了水资源,这需要国家和社会适当提供资金援助,这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2.2 建立专业平地公司

我国地广物博,农村经济主要来自于家庭承包,承保家庭自行组织进行生产,国家相关机构可以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兴建专业化的农田土地平整公司,积极探索专业化的激光平地服务。可以采取职业农业经理人来进行管理,聚集具有实际操作技术的科技人员和先进设备,对农户实施有偿服务。国家方面也可以积极的予以资金支持,促使我国节水灌溉事业走上专业化与商业化道路。

3 激光技术在农田平整土地工程中的应用评价

3.1 平地效果的评价

平地效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与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平整作业时间以及初始平整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而言,设备精度如何直接决定了农田平整的效果,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平整效果的重要因素,往复平整的时间越长,所达到的平地效果则越明显。某地区实验地块,标准偏差(Sd)在传统平地之后所达到的最佳测定值为3.3cm,平均为5~6cm。而采用分析激光技术进行平整之后,实验地块的标准偏差会降低到1.1~2.1cm,可见,经过激光技术应用平整之后,所取得的平整效果十分显著。

3.2 平地作业效率的评价

激光技术平地作业效率评价主要取决于所作业的农田平整改善程度、设备能力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当农田平整后达到了相同的标准差,则说明农田平整前地形平缓,平地效率相对较高;相反地平整效率就越低。除此之外,先进的激光控制平地机具和操作人员熟练操作技术,都会直接对平地效率产生影响。

3.3 平地效益的评价

激光技术应用土地平整的成本费用,与所达到的平地效果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土地平整精度提高1cm,需要耗费83元/km2的平地费用。换而言之,土地改善的程度越大,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就会更高。因此,采用激光技术平整农田土地之前,必须要做好科学的规划,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不仅仅能够促进平地技术的效果,同时还能最大化的节约平地费用。在制定激光平整土地措施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高差较大的地块,前期可以先采用常规的平地方法进行初次平整,达到一定的平整度的时候,再采用激光平地措施来进行二次平地,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充分发挥出激光平地的优势。从短期来看,第一次使用激光技术平整土地之后,单位面积的成本会增加,但是从长远发展啦看,精细平整的土地节水效果明显,有助于农作物增产,整体效益提升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胡炼,罗锡文,赵祚喜,李庆,陈伟通. 超声波传感器评定水田激光平地机水平控制系统性能[J]. 农业机械学报. 2009(S1)

[2] 孟志军,付卫强,刘卉,徐飞军,陈立平. 面向土地精细平整的车载三维地形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S2)

篇2

一、我国的土地利用及耕种现状

1.耕地数量日益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从1957年以后,我国耕地面积开始逐渐减少,平均年减少53.3万hm,1985年减少1007万hm,达到顶峰。1979-1989年全国耕地减少了366.67万hm。30年来由于各类开发区的兴建,交通、通讯和工矿企业及房地产开发各行业的发展,耕地减少的现状愈演愈烈。然而在此同时,我国人口以年增长1500万速度递增,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一增一减,使土地资源不堪重负。

2.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

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年产量相差150~200kg,在全部的耕地中,质量相对较好的、有灌溉设施的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9.9%,全国还有606.67万hm2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由于盐渍化、荒漠化影响,50%存在不同程度地逐年退化。

3.土地规模小、利用率低不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

由于土地规模小,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

二、耕地分布复杂,难以实施农业机械化

农业生产效益低我国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其它66%的耕地分布在丘陵和高原地区,其中有606.67万hm25度以上,地块零碎分散,地形高低不平,地类交叉复杂是我国耕地分布的特点。

三、农业机械结合土地整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1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集体经济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所谓土地整理,按社会科学家的说法,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的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理主要分为:修路、土地平整、排水灌溉等,即是把原来不规则的、质量较差的土地,边角地或荒坡荒地进行整理,使它们变成有效的耕地,再通过水、田、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适宜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最终达到农民增收目的。机械是土地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利用各种施工机械挖填土方、平整土地,机械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机械作业与人蓄力相比,能高效、优质、持久、适时性作业,直接提高作业效益。

2.平整土地有利于灌溉和排水,控制土壤水分,保土保肥,有利于田间作业机械化;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的基本措施之一。采用合理的土地平整工艺可保证平整质量,做到省工高效,加速高产稳产农田的建设。平整土地要有长远的规划,施工时间以春、秋两季结合耕整地进行为宜。平整土地的标准:(1)适宜灌排水的均一坡降:畦灌为0.002~0.004;沟灌为0.003~0.008;水田为0.0005~0.001。(2)平整精度:单元内地表相对高差的平均值,畦田和水田不大于5em,沟灌不大于10cm;最大相对高差值,畦灌不大于10cm,沟灌不大于10cm。基本保持原来的土壤肥力,即尽量多保留地表熟土。平整土地施工机械主要有推土机、铲运机和平地机,还需要铲抛机、松土机或犁作为辅助机械。配备方案要根据条件因地制宜。高度差较大、地形复杂且需要单独处理表面时,应配有铲抛机、和推土机平地机;地形较简单、单向运土两大且运土距离超过50m时要配有铲运机和平地机。铲抛机能连续地横向抛土,清、回表土工效很高,平地机一般采用牵引式液压平地机,要求较高平整精度时,要配有细平机。机械化土地平整一般分为两步进行,即粗平和细平如原地起伏不大,可结合耕耙直接进行细平。粗平作业时按图第一道工序是清表土20~30cm;第二道是平底土;第三道是松底土;第四道是回表土。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完成整个单元的粗平。细平作业时一般用牵引式平地机进行先按整个平整单元的对角线方向交叉平整两遍,最后顺长边方向平1~2遍达到要求。旱地改水田或小块合成大块水田的平整,粗平在旱地或水田排水后进行,方法与旱田平整相同;细平在灌水后用水耙或耖田的方法平整。

3.沟渠作用是用于排水灌溉。正确地选择开沟施工机械与方法,能保证开沟质量,做到省工高效。明沟有排水沟与灌水渠;暗沟有输水暗管与排水暗管。按沟渠的种类与规格,选用不同的机械。干、支级大型沟渠多以农用推土机、铲运机为主;斗级中型沟渠可备农用推土机、铲抛机和液压挖掘机;农、毛级小型则选用铧式开沟犁或旋转开沟机,而旋转开沟机多用于排水沟工程。在施工时要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各种机械的性能,以提高效率和施工质量。推土机修筑渠道、土堤时,通常采用横向推土的方式,较小的可用斜向推土作业。对坚硬土壤,在推土前先用松土机疏松土壤,以提高效率。铲抛机用来开挖沟宽5~15m的中型效率较高。液压挖掘机对所开的宽度、深度、构形、排土方式等适应性较强、通用性好,适用于各种沟渠的开挖作业。

机械在土地整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有更多的、更先进的机械投入到土地整理中来,对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加速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及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振斌.浅析农业机械在土地整理中的作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5):05

篇3

关键词:工程;技术

地面灌溉是古老的田间施水技术,但它目前仍是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约占全世界中灌溉面积的90%以上。我国则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

鉴于我国水资源与能源短缺,经济实力不足,广大农村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的现实,大面积推广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仍须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大力研究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

1 平整土地,设计合理的畦田尺寸与灌水技术参数

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土地平整,进行田间工程改造,划长畦为短畦,改宽畦为窄畦,设计合理的畦沟尺寸和入畦流量,可大大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和土质差异较大,因此难有统一标准,各地应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建立计算机模型,通过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给出适合本地的适宜畦沟尺寸和灌水技术参数。

2 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发展局部湿润灌溉

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进行隔畦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不仅减少了课间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而且可以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特点,值得大力推广。实践证明,春小麦与春玉米套种隔畦灌,向日葵、玉米等宽行作物隔畦灌或隔畦交替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节水高达30%以上,增产幅度5%~10%。玉米坐水种,可节水900m3/hm2,增产幅度约16%,增收幅度约28%。

3 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

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又称波涌灌),被称为80年代地面灌水技术的一大突破。间歇放水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由于土壤孔隙会自动封闭,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水流推进速度快。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从而大大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4 改进沟畦放水设施

改进畦田放水设施,采用虹吸管(用于明渠输水)或地面移动闸门孔管(用于管道输水)放水,与人工开口放水相比,田间水利用率可提高5%~10%。目前这些设施国内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批量生产。因此,有必要开展联合攻关,对这些设施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向着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推广应用普及化方向去发展。

5 大力发展节水保墒膜上灌

膜上灌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给作物的灌溉方法。由于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只占田间灌溉面积的1%~5%,其他面积主要依靠旁侧渗水湿润,因而膜上灌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部灌溉。由于膜上灌是一种新的灌水技术,还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对其技术机制、技术要素及其设计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6 渠道防渗砌护及渠系建筑物配套。

对老化失修渠道和土渠进行维修砌护,并配套渠系建筑物,减少灌溉水在渠道输水时的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7 小畦灌溉

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方式有畦灌、沟灌、微喷、滴灌、管灌等。由于项目区属扬黄灌区老灌区改造项目,微喷、滴灌、管灌虽然水质均能满足要求,但配套设施费用大,不仅实施困难,农民负担也较重。建议灌区采用畦灌。

畦灌是耕地经平整后,利用畦埂将田块划分成小块进行灌溉。畦灌是对大水漫灌方式的一种改进,以达到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由于技术简单、投资省、农民易于掌握,目前在全国已推广约1333万hm2。此灌溉方式受水均匀,可以实行定额灌水,节约水量,降低灌溉成本,而且能减少深层渗漏和土肥流失壤结构的破坏,有利于改土、增产。适宜全区现有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及中药材的种植。是一项适应性广泛,群众容易接受,投工投劳少,简便易行,节水效果十分显著的节水技术。根据灌区内实践表明,小畦灌溉比大田漫灌节水8.7%,且单方水产值增加21.9%。

8 激光平地技术

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传统的人工平地或机械平地,对土地平整度难以精确掌握,激光平地技术是目前推广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利用激光发出红外线对地面进行扫描,得到的数据经分析后,传输给液压操纵装置,调节拖拉机上的平地铲进行精确平地,具有操作简便,适应性广的优点,与常规机械整地技术相比可节水10%,与其他农业综合措施配套后,实现单方水增产值10~20%。效果显著。

9 量水到户、水量计量

量水到户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灌水质量和灌溉效率的有力措施,是实行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准确引水、输水、配水和灌水的重要手段,也是核订和计收水费的主要依据。田间量水,是灌区量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征收水费和成本核算的基础。通过在支、斗、农口上设量水设施,达到精确量水,量水到户的目的,提高农民用水的透明度,实现节水增效。

水量计量是近年来水费改革中的一项新措施,旨在促进农民节约水资源。水量计量即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用水定额指灌溉生产的合理用水量,对用水农户的使用的用水定额内的水价采用正常价格,对用水户超过定额的水量实行较高的水价,超用水量越多,水价越高。该管理制度可以促使农民自觉进行节水,提高节水意识。

10 作物结构调整

多年来一直沿用着粗放的耕作模式,种植结构单一,以高耗水、低产出的粮食作为主。近几年在农业和水利部门的指导下,灌区农业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还是没有达到高效、节水目的。因此,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可以起到费省效宏的目的。根据项目区实际,增加经济作物、饲草等低耗水、高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实现农业种植结构高效合理。

11 抗旱保水措施

根据多年种植经验表明,麦套玉米的棵间蒸发占作物总耗水的33.7%,减少此部分无效耗水是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抗旱保水措施是一种传统的增加土壤蓄水、减少土壤蒸发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增大活土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入渗量,减少降水径流流失,减少土壤表面蒸发,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包括覆盖(秸秆、地膜覆盖等)、耕作(免耕、少耕、深松耕、镇压、耱耙、中耕除草等)。秸秆覆盖具有成本低、就地取材、使用方便、无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降水入渗且保墒效果好等优点。实践证明,实行秸秆覆盖可节水5%。地膜覆盖适合于干旱缺水地区,具有提高土壤温度、抑制土壤返盐、蓄水保墒等优点。干旱地区地膜西瓜可增产200kg左右,并节水10%,效果极其显著。

参考文献

[1]田军仓 节水灌溉与工程管理2007

篇4

关键词:地面灌溉;措施;因素;问题

一、地面灌溉节水技术的发展

1、地面灌溉是一种最古老的田间灌水技术,也是目前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传统地面灌溉方法能充分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其理论联系实际且技术要求不高,实用且管理简便。

2、设备投资少,运行费用低;适用于质地较密实的土壤。对土地平整要求较高,地形复杂的地区平整土地的投资相对较大。

二、地面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面灌溉在灌水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粗放,沟、畦规格不合理,田间水的浪费十分严重。通过对多年的灌溉实践进行总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粗放,群管力量较弱,田问管理水平比较差,灌溉时跑水、漏水现象严重。为了达到投资小、操作简便、的显著效果,改进传统的沟、畦灌水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和灌水均匀度,是一项不错的方式。

2、灌溉均匀度低。一般情况下,畦块长宽比例不当,入畦单宽流量小,造成水流推进缓慢,灌水量大时,容易产生深层渗漏,灌水量不足时,土壤湿润不均。

3、田块平整度差,水流推进缓慢,有的地块形成反坡,造成雍水,影响了灌溉效果。

三、地面灌溉节水技术的优缺点

投资少、节约能源、管理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与传统的地面灌溉相比较而言优点颇丰。

1、节水。地面灌溉节水技术,通过改善灌水要素,田间灌溉用水量大大降低。为了达到减少灌水量的目的

以畦灌为例,畦长越长,畦田水流的入渗时间越长,深层渗漏损失越大,因而灌水量也越大。所以,通过缩短畦长,为了达到减少灌水量的目的。

2、增产。由于地面灌溉节水技术比传统的地面灌溉灌水质量高,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作物的增产增收。

3、改善作物生态环境。为给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地面灌溉节水技术,需要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改善了田间土、肥、水、气、热等土壤肥力状况。

与其它技术相比较也有不足,比如存在投资相对较高、技术较复杂等问题;另外在节水、增产、灌水质量等方面与喷灌、滴灌无法比拟。

四、改进地面灌溉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为了提高灌水质量、降低灌水成本,推广应用了多项改进型地面灌溉技术。地面灌溉田间节水技术的改进主要是针对现状灌区存在的田块规格大、田间水利用率低、灌水不均匀等问题进行技术改造。

1、应用土地平整技术改进田块微地形条件,事实上土地平整能有效地提高水、劳力和能源的利用率,是改善地面灌溉方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主要包括应用土地平整技术改进田块微地形条件。平整的农田表面既有利于进地流量和灌水深度分布的变化相对均匀,起到改善田间地面灌溉效率和灌水均匀度的作用。这样增加了作物种植密度,提高出苗率,达到节水增产很有帮助。

2、在应用高效节水地面灌溉技术方面。

除有多种节水型灌溉技术比如节水型畦灌技术:小畦灌水技术、长畦分段短灌技术、宽浅式畦沟结合灌水技术。节水型沟灌技术象加长垄沟灌水技术、细流沟灌技术、沟垄灌灌水技术;播种沟灌水技术;沟浸灌田字形沟灌水技术。

其中波涌灌溉比较成熟;田间闸管既可以替代毛渠起到田问配水的作用,同时通过闸阀控制,还可以调整配到畦田的水量。这些先进的灌溉技术在节水方面的作用较大,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大力推广应用。

波涌灌的优点是灌水均匀、灌水质量高、田面水流推进速度快、省水、节能和保肥等优点,另外还具有容易实行小定额灌溉和自动控制等特点,特别适宜在我国旱作物灌区农田地面灌溉推广应用。但是波涌灌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如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可能会产生问题。目前,波涌灌溉的田间灌水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定时段一变流程方式

定时段一变流程方式也称时间灌水方式。这种田间灌水方式是在灌水的全过程中,每个灌水周期的放水流量和放水时间一定,而每个灌水周期的水流推进长度则不相同。目前在实际灌溉中,波涌灌溉多采用此种方式。

2.2 定流程一变时段方式

定流程一变时段方式也称距离灌水方式。这种田间灌水方式是每个灌水周期的水流新推进的长度和放水流量相同,而每个灌水周期的放水时间不相等。一般这种灌水方式比定时段一变流程方式的灌水效果要好,灌水效果更佳。但是,这种灌水方式不容易控制,劳动强度大,灌水设备也相对比较复杂。

2.3 定流程一流量方式

定流程一变流量方式也称增量灌水方式。这种灌水方式是以调整控制灌水流量来达到较高灌水质量的一种方式。

3、在灌溉设计方面,要保证灌溉系统得到合理设计。要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各级渠系设计合理,能够正常运行。要加强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农业措施的相互配合。对畦田的规划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篇5

一、项目概况

1、项目范围。

本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后安镇七星、坝头、龙唇、龙田、白石五个村委会。具体四至:东至白石村,南至下港村,西至上坑村,北至龙唇村。

2、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

建设规模:整理土地面积247.53公顷。

投资规模:总投资803.20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688.60万元。

3、项目工期。

项目工期:1年。

4、项目任务目标。

(1)项目区土地整理总面积247.53公顷。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8.27公顷。新增耕地比率为2.90%。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2)采取工程、生物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工程,实现项目区的生态平衡,达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稳定,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田成方、树成行、沟成网、路成框”,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越、生产效率较高、生产条件良好、田园景观美好、整体功能较强的现代化土地整理项目区。

二、实施方法与内容

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划定区域调整农地结构、平整土地,归并零散地块,完善农田水利实施、修建田间道路等农业配套设施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改善生产和土地生态环境,增加耕地。主要工程内容包括:1、土地平整工程;2、农田水利工程;3、田间道路工程;4、生态防护林工程。

三、资金来源

项目预算资金由省财政厅拨付(已到位)。

四、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后安镇土地整理项目工作分4个阶段进行。

1、前期准备阶段(年月日—月日)主要工作包括:

⑴土地权属现状和地面附着物登记。

⑵对需要整理土地进行公告并做好项目宣传动员工作。

⑶编制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

⑷进行项目招标。

按照《人民政府关于集中规范开展招标投标活动的意见》(琼府85号)等有关要求,按规定选定项目工程招标机构,编制项目招标文件、招标方案。项目工程招标采取委托形式,由项目招标人委托省内乙级(含乙级)以上资质工程招投标机构实施项目工程施工的招投标工作。邀请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全程监督,公开招投标选择确定施工单位。项目工程招标工作在月底前完成。

⑸委托工程建设监理。

⑹签订有关合同。

⑺编制实施方案和施工计划。

2、工程施工阶段(年月—年月)主要内容包括:

⑴现场监督检查和管理,包括资金管理、采购管理、权属管理、统计、档案管理等。

⑵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报告。

⑶中间验收。项目管理单位对项目在施工中间阶段进行阶段性验收。

⑷竣工自查。项目管理单位组织、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竣工自查,搜集资料,申请竣工验收。

3、竣工验收阶段(年月日前)主要步骤包括:

⑴竣工验收准备,包括所有材料准备及申请报告。

⑵竣工验收。向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申报竣工验收。

⑶竣工决算和审计。在项目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后一个月内,将编制好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告及相关资料报送省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进行决算评审等工作。

4、工程后期管护和经营。

工程完成后,将项目整理形成的固定资产委托给负责生产经营管理的当地村委会进行管护。

五、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区“十二五”设施蔬菜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蔬菜产品长效稳定供应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把设施蔬菜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推动设施蔬菜快速发展,不断扩大基地规模,打造无公害富硒蔬菜品牌,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新建以钢管结构大棚为主的设施菜田面积5100亩,重点抓好阳晨、宏盛两个千亩示范园,到2011年末,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蔬菜总产达到3.5亿公斤,全区蔬菜总产值达到7亿元。

三、实施范围

依据“十二五”规划,2011年实施的重点在月河川道和城市周边的新城、张滩、河西、建民、五里、花园、江北、恒口、关庙等11个乡镇办,16个板块,涉及25个村,详见附表。

四、实施内容

(一)平整土地5100亩。

(二)基础设施建设

1、供水设施:建设机井57眼,蓄水池25口,暗管供水管道86.7千米。

2、排水设施:建设“U”型渠61.2千米,排水沟81.6千米。

3、生产道路:建设生产道路51千米(宽度不小于3米),其中:砂石路30千米,水泥路21千米。

4、供电线路:建设三相四线制供电线路51千米。

(三)田间设施

1、建设钢架大棚5100亩(50m×7m)。

2、棚内配套设施5100亩(滴灌、农膜、遮阳网等)。

(四)育苗点建设

建设育苗点10个100亩,(每点10亩)。

(五)技术培训

完成乡级技术员培训30人,村级技术员培训50人,农民技术培训1200人的培训任务。

五、方法步骤

(一)方法

坚持集中连片,板块推进,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思路,狠抓关键环节工作,重点抓好土地流转、土地平整、大棚建设、供排水、生产道路、电力配套6个关键环节工作。

(二)步骤

1、5月底前各项目乡镇办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并在区农经站办理土地流转手续。

2、7月底前完成平整土地任务。

3、9月底前完成供排水、生产道路、供电线路建设任务。

4、9月上旬完成育苗前设施建设,11月底完成大棚建设及棚内配套设施。

5、12月初区政府组织检查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技术支撑

1、实施农业技术指导包园包块制度。由区蔬菜中心抽调16名中高级技术骨干(2名高级、14名中级),组成设施蔬菜建设技术服务队,2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分抓阳晨、宏盛两个千亩示范园,14名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分抓集中连片14个板块建设,全面负责示范园、板块建设技术指导工作。同时从外地及本地聘请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农民技师派驻到各板块基地,进行实地技术操作指导,确保建成一块,见效一块。

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采取乡级送出去学习、村级请回来培训(区上集中培训),农民划片集中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全区蔬菜的科技含量和种植水平。

(二)政策扶持

1、设立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设施蔬菜发展扶持资金,专项用于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明确投资重点、支持环节和扶持标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2011年具体扶持政策是:

①连片建设百亩以上钢架大棚亩补贴4000元;

②连片建设200亩以上,棚内配套设施(滴灌、农膜、遮阳网)亩再补贴1000元;

③专业育苗点建设每点补贴100000元;

④技术培训:乡级技术员每人补贴2000元;村级技术员培训每人补贴1000元;农民培训每人补贴100元。

⑤聘用农民技师,每人年补贴10000元。

2、引导和鼓励土地规范流转。积极引导和鼓励土地经营权向设施蔬菜经营组织(户)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生产提供保障。

3、实行涉农资金、项目集中使用。根据《区“十二五”设施蔬菜发展规划实施意见》,要对区计划、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水利、交通、扶贫、农业、农机、电力等涉农部门的资金项目进行整合使用,集中投向设施蔬菜建设。

(三)加强领导

1、成立领导机构。区上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责任组长,区委农工部、区发改、农业、财政、农发、水利、国土、电力、信用联社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设施蔬菜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设施蔬菜发展的各项工作,组织协调和研究解决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相关乡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配备相应的行政、技术人员,明确职责和包抓地块,负责抓好本辖区内的设施蔬菜建设和技术指导工作。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测绘;测绘设备;

中图分类号:P24 文献标识码:A

土地测绘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工作,既关系到我国农业地位的稳定性,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土地测绘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可以事先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调查和分析,达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效果。只有重视土地测绘的工作要点,才能确保土地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

土地测绘的概念

(一)土地测绘的含义

土地测绘是指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运用网络通讯技术、光电技

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为测量手段获取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提供参考。

(二)土地测绘的内容

土地测绘的主要工作是选择地籍测量控制点、界址点;埋石;对土地及附属物的水平角、垂直角、量距、水准测量进行观测。具体业务包括:国家边界测量、地籍测量、辖区各用地单位的宗地面积测量、零星修测、土地坐标界址放样以及转卖大型测绘项目、出售测绘资料等。

土地测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土地测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任务表现在土地开发整理上的测绘技术运

用。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农村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农村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发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等,达到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一)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

1.调整农村用地结构;

2.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

3.平整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4.恢复利用废弃土地;

5.归并农村居民点;

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

7.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在土地整理开发过程中,测绘工作的内容会随着土地状况的不同而改变,一般分为地籍测绘和工程测绘。

1.地籍测绘

项目的前期阶段需要用到地籍测绘。地籍测绘可以在土地规划开发中给农村规划部门、环境管理部门、工程设计部门需要的不同的属性信息和数据,为农村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绘制所需要的图纸。为了避免日后因土地产生纠纷,地籍测绘时土地所有使用者应该参加测量活动。详细专业的地籍测绘,可以确保土地开发整理的合法性,维护农村土地使用者和开发者的合法权益,是今后土地测绘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2.工程测绘

项目的中期和后期阶段需要用到工程测绘。中期阶段主要的数据供给对象是项目监督控制部门和工程施工单位。竣工验收阶段,测绘数据可以反应工程项目的整体成果。测量成果一般就作为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与中期相比,竣工阶段的测量精度必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才能确保成功验收。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测绘工作要点

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好土地测绘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四个要点:人、仪器设

备、方法手段以及环境条件。

(一)人的因素

人作为土地测绘工作的主体,担任着测绘工程项目的实施、 管理、和操作等任务。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土地测绘的质量和结果。对此,测绘行业通过实行资质管理,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来确保测绘人员素质。

(二)仪器设备

我国相关规范规程对于测绘仪器设备的检验期限,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好的仪器设备,具有稳定的性能、操作方便,可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使测绘产品的质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三)方法手段

在土地测绘施工中,施测方案决定着各项操作能否有序进行。不断引进和更新测绘术,才能不断提高测绘产品质量。土地测绘中每一道工序的执行效果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测绘质量。测绘小组必须把握各测绘项目的特点,在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流程操作规程的指导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测绘产品。

(四)环境条件

土地测绘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测绘技术环境、测绘作业环境、测绘生产管理环境。一个测绘项目想要顺利进行首先需要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先进技术的支持,其次需要给测绘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而管理测绘项目的负责人也需要了解各种仪器设备的作用以及测绘人员的专长,合理分配任务,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有加强测绘环境管理,改进测绘作业条件,才能保证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如何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测绘的质量

(一)遵循土地测绘的质量控制原则

1.质量原则

在测绘作业当中,应该把测绘质量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和采取用户对测绘工作的意见,按照客户要求实施土地测绘工作。

2.预防原则

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两个部分。要想强化测绘工作,必须做好工序与设备检查,保证测绘工作的质量。

3.数据真实原则

土地测绘的直接成果以测绘数据表示,因而测绘作业全过程都要始终保持数据真实原则,否则会导致实际测绘成果和数据结果产生偏差。要想保持测绘数据的真实性,测绘人员必须及时核查测量数据,并对数据前后进行比较,反复确认以保证土地测绘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控制人为因素,改善测绘环境

测绘单位的质检人员与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土地测绘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土地测绘部门对员工进行测绘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确保测绘工作按期完成。

测绘人员在选择测绘环境时应充分考虑各类因素。当测绘环境产生变化,应及时采取对应措施,降低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完善测绘设备和测绘方法

在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测绘工作中,会应用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在使用仪器设备前应该做好设备维护和定期检查工作,当发现设备损坏时应立刻维修或更换。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土地测绘设备,并不断完善土地测绘的方案,提高测绘质量。

五、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村土地资源的应用率与农民的自身利益。只有综合考虑测绘人员、设备、技术及环境等要点,才能提高我国新农村建设土地测绘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晓江.论土地测绘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张术东.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3).

[3]张菲.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

[4] 张奇.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图测制工程标准研究[J].测绘标准化,2009.

篇8

关键词 旧村改造 宅基地 土地整理置换 分配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旧村改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的旧村改造基本采取三种模式:合作建房、整村迁移和就地重建。①其中,就地重建是常规和基础性的改造模式。但是,由于受到宅基地分配不均的影响,就地重建模式的实施面临诸多障碍。本文结合浙江丽水市叶平头村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宅基地分配不均对旧村改造的影响,并对该村实行的土地整理置换法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解决宅基地分配不均、顺利实施旧村改造工程的方案及对策建议,对于其他地区的旧村改造实践,给出一定的借鉴。

1 宅基地分配不均对旧村改造的影响

由于受到人口迁移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当代农村家庭的宅基地往往与其家庭人口数不成正比,农村宅基地分配不均的现象十分普遍。宅基地分配不均现象也影响了旧村改造。根据“一户一宅”原则,除非儿女成年分户,否则农民无法再申请新的宅基地,只能拆除原有的房子,在原有的宅基地上新建住房。但是很多老村庄都是连体房,有足够宅基地想盖房的农户拆了自家的房子势必会影响到邻居家的墙体。这些连体房都是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土木结构房,动了墙体势必会全部倒塌。因此,邻里之间房子的依赖性极强。而那些缺少宅基地的农户自然而然会阻挠邻居拆房自建,这不但延滞了旧村改造的进程,也引发了很多邻里之间的矛盾。

2 土地整理置换法用于旧村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所提到的土地整理置换模式是指先以合理的价格收回农民们手中原有的宅基地,然后统一拆迁,平整地基,科学合理的规划后,再将宅基地按《土地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坚持“一户一宅”原则下以家庭人口数把宅基地卖给村民建房。这一方法在政策、经济和农户建房意愿方面均具有可行性。

2.1 政策可行性

2004年《国务院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同时,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并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上述规定不仅为农村宅基地整理和科学利用提供了政策性的依据,同时也为各地开展农村宅基地置换提供了制度实践的支撑。

2.2 经济可行性

首先,在这种模式下,仍然可以采取邻里拼墙的方式建房,这样可以比一家单独自建省下近万元。其次,由集体组织批地基,节省了人力物力,可给每户一定的补贴。最后,村里集中建房,能以低价采购到建材,从而降低建房成本。

2.3 农户建房意愿的可行性

首先,利用这种模式可以一方面解决部分农民宅基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地基审批难的问题。其次,在宅基地整理置换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从中得到了合理的补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再次,全村统一旧房改造,能以低价采购到建材,与单户零星建房相比,节省不少费用。最后,政府提供的小额低息贷款,解决了贫困家庭建房的资金困难。这些政策都让农民们得到实惠。因此,这种模式将会得到农民的欢迎和拥护。

3 土地整理置换法的流程与步骤

土地整理置换模式可分为启动阶段、计划阶段、组织阶段、实施阶段、控制阶段五个阶段。

3.1 启动阶段

在启动阶段,首先要了解各级政府关于农村土地整理置换和旧村改造的相关政策,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出具体的、合理的、可操作的旧村改造方案。然后进行民意调查,听取村民对方案的看法与意见,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方案。

3.2 计划阶段

首先是规章制度的制定。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土地整理置换的规章制度,并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进行表决,若表决不通过则进一步修改,表决通过则报送乡人民政府审批。审批通过进行立项。项目审批通过以后,村委会制定项目进程,确定旧村改造工程是一期完成还是分期进行,并制定具体的时间规划。

3.3 组织阶段

一是成立旧村改造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和房屋设计院的相关工作人员组成,指导旧村改造工作。二是成立旧村改造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由村民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土地管理局工作人员组成,监督旧村改造的进程及公共资金的运用。

3.4 实施阶段

首先由村委会牵头,以合理的价格向村民们收回宅基地。村委会收回宅基地后,将宅基地平整,以方便村民们按照村委会的规划建造新房。村委会再将平整好的宅基地,以合理的价格返还村民。每户人家所拥有的宅基地由其家庭的人数决定,保证每户人家都有足够的宅基地建造新房的同时解决以前部分人家宅基地闲置浪费的状况。村民们从村委会分配到宅基地后,按照村委在计划阶段制定的旧村改造规划,开始建造房屋。待村民们将各自的房屋建造好之后,由村委会出头建造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以丰富充实村民的文化活动。

3.5 控制阶段

旧村改造工作必须按照既定的改造方案进行,不能随村干部或者村民的意志改变而改变,如确实发现不合理之处,必须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政府人员、房屋设计院工作人员开会讨论,并将结果上报政府,得到批准之后方能改变,否则必须按照既定的改造方案进行。

4 丽水叶平头村的案例分析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双黄乡叶平头自然村位于双黄乡西南角,距乡政府约4.5公里,全村现有1个村民小组,64户总人口145人,耕地面积107亩,山林面积556亩。该村住房皆为建造年代在30年以上的泥木房子,全村近十年内无新建住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很多村民有建造新房的愿望,但由于宅基地分配不均,建房工作很难进行。

自2010年3月起,在村委干部带领下,全村上下创新思路、积极进取,推进旧村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村委会为旧村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对于宅基地分配不均问题,工作小组创新性地提出了旧房与新房的“土地整理置换法”。

在旧村改造的启动阶段,村委会干部在全村进行了关于旧村改造的宣传讲解,并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征集意见。村委领导把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写成了报告上交乡人民政府。报告得到了乡人民政府的高度认可,旧村改造工程也得到了支持。

在计划阶段,村委会广泛征集村民们的意见,并请城乡规划所和设计院的专家对旧村改造后村落的格局、房屋式样、房屋间距、公共设施的布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在项目进程方面,村委会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的情况下,把旧村改造工程分为两期,两期工程计划在五年内完成。

在组织阶段,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了旧村改造委员会(以下简称旧改委),旧改委是由2名村民代表,2名村委委员,1名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1名土地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和1名建筑设计院的专家组成。他们全权指导旧村改造工作。对于村民们在旧村改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并负责在村民中普及旧村改造的相关知识和政策,对于在旧村改造中的违规行为,及时指出并协助村民纠正。

在实施阶段,旧改委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并经过村民大会和旧村改造监督委员会讨论通过,以每平方米130元的价格将村民原有的住房宅基地使用权收回,附属的宅基地以每平方米70元收回,在改造过程中占用的田地则以每平方米20元收回,山林用地则是以每平方米10元收回。土地收回完毕后,旧改委请施工队平整土地,然后请设计院规划房子的布局(前后间距,房子式样等)。做好这一系列工作后旧改委将宅基地以家庭人口数为基准分配给需要建房的村民。工作小组结合《土地管理办法》和村民们的实际需要,规定人数在1到3人的农户可以从村里购买到70平方米的宅基地,人数在4到6人的家庭可以从村里购买到90平方米的宅基地,6人以上的家庭可以从村里购买到105平方米的宅基地。这些平整好的宅基地以每平方米200元的价格卖给村民。虽然旧房的宅基地收回和新房宅基地购买有差价,旧土木房的宅基地面积远远大于新房宅基地的面积,但由于村民可以在拿到的宅基地上建3层半的小楼房,这种整理置换法受到村民们的普遍欢迎。此后旧改委按照设计好的房屋样式指导村民进行自建工作,并做到房子统一规格、统一高度、统一墙体颜色、统一间距、统一门窗。在两期危房改造工程全部结束后,旧改委着手区块内的污水处理、自来水安装、公厕建设、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对于经济困难的农户,乡政府联系农村信用合作社,给予3到5万的小额低息贷款,帮助农户们解决燃眉之急。此外,政府对于参与旧村改造的农户每户给予1000元的补贴,统一为村民支付地基审批和外墙粉刷费用,对农户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

在控制阶段,旧村改造监督委员会承担了主要的控制职能。首先,旧村改造工作按照既定的改造方案进行,不随村干部、村民或其他个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如确实发现不合理之处,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建筑设计院工作人员集体开会讨论,得出结论后上报政府,得到批准之后方能改变。其次,监督委员会还不定期地检查房屋的质量,确保房屋质量可靠。除此之外,监督委员会尽量确保旧村改造工作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

5 结论

篇9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主要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也随之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

2.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必然形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都会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而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

3.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

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房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形成“视觉污染”。

4.对牲畜的危害

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会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农田中残留的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及时清理、回收残膜是防治农膜污染的有效措施

1.适期揭膜

改作物收获后揭膜为作物收获前揭膜,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睛或早晨土壤湿润时,地膜棉花应在头水前揭膜。适期揭膜,可以减少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

2.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的回收力度

除采取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 ISQ-20 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使用效果都很好。

3.优化耕作制度

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篇10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一个矿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包括了一系列的工程措施,从前期的规划到后期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构成一整套矿区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治理的工程技术。实践证明矿区生态环境系统的清洁生产技术、矿井水处理、尾矿利用、大气污染防治、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等综合治理工作,既可以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又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经济效益,将废弃物资源化与矿区生态恢复整治结合起来是适合解决我国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根据矿区环境问题涉及矿物开采、加工、储运及使用的全过程这一特点,矿区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综合治理不仅仅是一种事后措施,而且更主要的是一种超前预防措施。矿山开采工艺分为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由于开采方式的不同,土地破坏形式、生态恢复方式、综合治理方法亦有所不同。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综合治理根据矿区生态破坏方式,可将其分为露天矿生态环境保护、采矿沉陷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尾矿的综合利用。

    二、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措施

    (一)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途径

    1、露天矿破坏土地工程复垦途径

    根据露天矿山生产工艺特点,露天矿山的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可分为事前措施和事后措施,事前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规划矿区规模,优化开采工艺,以预防为主,尽量减少矿区土地生态破坏,同时为破坏的土地复垦创造有利条件。

    (1)合理规划矿区,保障资源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首先将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矿区开发规划之中,制定明确的土地复垦、生态重建法规、条例,并严格执行。同时,应将土地复垦费用纳入矿山成本核算,明确土地复垦资金渠道,实行“谁复垦,谁受益”的政策。其次,加强矿山设计与安全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矿石采出率,缩小矿山地面境界,减少矿山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露天矿生产过程中的优化控制与土地复垦

    按矿山层赋存条件、地形条件、岩土特性,以及剥离废弃物排弃方式不同,露天矿土地复垦可分为外排土方式的复垦和内排土方式的复垦。采用外排土方式的采空区可以用地下开采排出的矸石、电厂粉煤灰或其它固体废弃物复垦,也可将外排土场的岩土重新运回采空区。为保证岩土的剥离、回填与采矿工程之间互不干扰,应合理布置回填区和剥离区之间的工艺顺序,并保证表土层仍排放在地表。

    2、井工开采沉陷地工程复垦措施

    (1)农业复垦

    整渠道平整土地:在沉陷区均匀沉降的地段,土地的平整度变化不大,可以修复原来的渠道,土地平整后即可恢复到土地原有的生产水平。

    挖沟抬田:在塌陷洼地的边缘不太深的区域,分段开挖深沟,将取出的土就近摊平,抬高地面造成台田。此法挖沟与造田相结合,成本较低,土地的复垦率较高。沟深、宽与沟间距应按塌陷深度和排水条件具体设计。

    挖塘抬田:塌陷较深的或排水条件较差,深沟取土尚不能满足造田之需,可挖塘(扩塘)取土造田。此法土地复垦率虽较低,但开发利用了塘面,如发展养鱼塘,或发展珍贵水产养殖,其经济效益更高。挖塘造田的土地复垦率一般在 50%左右,与挖塘取土的深度成正比,与造田填土的厚度成反比。造田时需注意将肥沃的表土放在表层。挖塘方法分为机械开挖和水力开挖,机械开挖就是先将水塘水抽出到机械可工作的位置,利用机械设备把土倒出复田。水力挖塘机组的挖塘造田的功效较高成本较低,在我国的南方的一些矿区采用的较多。

    填土造田:填土造田就是利用露天矿的剥离土(第四系表土)或煤矸石来填平沉陷地,把沉陷地填成一片平地,填土造田的土地复垦率较高,复垦土地后甚至超过土地的原有生产能力,其缺点是土地恢复成本较高。

    (2)园林复垦

    园林复垦是城市沉陷区的复垦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园林复垦就是根据沉陷的现状和预测进行园林规划,再根据园林规划将沉陷区复垦成适合园林用地要求的土地。沉陷区适宜园林的地块一般都与城区相连,园林复垦一般是根据沉陷区的地势造园,沉陷区水域一般都规划成人工湖,开挖湖区的废土堆砌成假山等,园林复垦的费用较低,但在复垦之前要先作好园林规划设计,这样可以节省大量工程费用。

    (3)建筑复垦

    沉陷区在城市中或在城市的郊区,在地质条件适合的区域应优先考虑建筑复垦,这样的土地的利用价值也非常高。根据我国几个城市的采煤沉陷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恢复成城市建设用地能使土地的利用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上看,恢复成建设用地,土地能够获得 10 倍或几十倍的升值,在经济上是最合算的一种土地复垦方式。作为建设用地的同时也控制了城市向周边农村扩展,也节省了大量的农田占用。但是建筑复垦对复垦区的地质条件要求非常严格,在作建筑用地的同时一定对其地质情况做出适宜性评价,以及相关的建筑基础处理,盲目地进行建筑复垦会发生新的地质灾害。

    (4)林业用地复垦

    在沉陷区不适合前 3 项复垦条件的区域都可以进行林业复垦,林业复垦的用地要求条件不高,绝大部分地块只要简整即可满足林业用地的要求。

    (二)矿区生物复垦技术途径

    1、生物复垦技术措施

    (1)绿肥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在复垦区种植多年生或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这些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除释放大量养分外,还可以转化成腐殖质;其根系腐烂后也有胶结和团聚作用,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2)施肥法。本方法以施用大量有机肥料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消除过粘、过砂土壤的不良理化特性。

    (3)化学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酸碱性土壤改良。中和酸性土层一般用石灰作掺合剂,变碱性为中性常用石膏、氯化钙、硫酸等作调节剂。

    2、生态农业复垦技术

    生态农业复垦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复垦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进行立体种植、养殖和加工等体系。生态农业复垦技术有多种类型,最典型的是塌陷区水陆交换互补的物质循环类型。它充分利用塌陷区形成积水的特点,根据鱼类等各种水生生物的生活规律、食性以及在水中所处的生态位置,按照生态学食物链原理进行合理组合,实现农—渔—禽—畜综合经营的生态农业类型。

篇11

文献中,比较早又具体地谈到井田制的是《孟子・滕文公上》中的一段记载,大意是:将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由于形状像“井”字,因此叫作“井田”,并且实行八户人家共同耕作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均有一百亩私田。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夏代曾经实行过井田制,商、周两代的井田制也是延续而来。但是由于缺乏过硬的文献资料,以为首的一些学者认为“井田制”是孟子的空想,以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井田的均产制只是战国时期的乌托邦。不过也有很多学者还是认为孟子所说的井田制是有根据的,孟子所说的和《诗经》中反映的西周土地制度有基本一致的地方。

井田制在长期实行过程中也在一直发展和变化。“八夫为井,公田居中”可能是最早实行的井田制。早期地广人稀,农田基本都是肥沃的良田,把井田中间的一块作为公田,对领主来说也不会吃亏。而且当时农田四周修建的排灌沟洫也是纵横相通,每九百亩形成一个井字形大方块,也与当时的沟洫农业制度相适应。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开发越来越多,贵族们更愿意将肥沃的良田留给自己作为公田,公田就开始不设在井田中间,其中多出来的原来作为公田的一百亩,就分配给另一户耕种,原来的八户就变成了九户。

到春秋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力量的对比产生变化,奴隶制度开始衰落。封建制度的兴起,农夫们对公田的耕作越来越没有积极性,井田制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分散的、一个体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贵族们就不再叫农夫们去公田劳动,而是将公田分给农夫们直接耕种,按一定比例收取谷物,井田制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春秋时期管仲“相地而衰征”,说的就是按田地好坏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秦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井田制彻底被土地私有制替代,以致后来孟子提到井田制的时候也只能说个大概。

沟洫农业与井田制相对应,沟洫是从田间小沟――畎(quǎn)开始,以下依次叫遂、沟、洫、浍(kuài),纵横交错,逐级加宽加深,最后通于河川。夏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河水经常泛滥,在平原地区发展农业就必须先开沟排水,先民通过进行土地整治,划分田界疆域,形成井田即方块田,并在井田中建立起规整的沟洫系统。沟洫农业从夏禹致力沟洫便开始萌芽,到了周朝形成比较完备的井田沟洫制度,成为奴隶社会黄河中下游农业的主导形式和农业标志。

夏商的属地在颍水流域和汾水流域,西周在渭水流域,晋在汾水流域,鲁在泗水流域,汉在汉水流域,这些地方灌溉方便,但土质疏松,地势平坦,每当雨季来临,河水就会淹没农田,因此修建排水沟渠就变得尤为重要。当年,大禹总结了父亲的治水经验,改原先的“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堵塞的河流疏通。洪水顺着疏通的河道流入河道、湖泊、洼地,最后流入大海,从此水患平息。考古工作者也在河南洛阳发现了属于夏文化的水渠,成为了夏代有沟洫的实证。商代沟洫农业从田字的形状可以看出田间已经有纵横交错的沟洫系统。到了西周,沟洫农业开始盛行,《周礼》中也有了详细的记载,如《冬官・考工记・匠人》:“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诗经》中提到的“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说的就是平整土地,划定疆界,开沟起垄,宣泄雨水。

篇12

关键词:土地整理 项目管理

土地整理分为两大类,即农用土地整理和城市土地整理。农用土地整理又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我国现在土地整理重点放在农村以农用土地整理为主。 农用土地整理分别包括:土地整理主要是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田间道路、生产道路、挖设沟渠、布置林网以及埋设浇水管线等综合建设;土地开发主要是在荒地、坡地、滩涂地等原来不能耕种的土地上,使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对土地进行规划和改良达到耕种需要,增加耕地面积;在新增耕地上合理布局修建田间道路、生产道路、挖设沟渠、布置林网以及埋设浇水管线等综合建设;土地复垦主要是在矿山生产及自然灾害损毁的废弃土地上,使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使土地恢复开垦耕种,在复垦后的土地上合理布局修建田间道路、生产道路、挖设沟渠、布置林网以及埋设浇水管线等综合建设。

一、项目实施中的管理

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对于确保粮食安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基层人民政府将它作为重要议事事项,要求各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协力,确保项目计划顺利实施。

(一)机构设置和制度建设

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政府,普遍成立项目工作机构,由政府相关领导任负责人,项目工作机构下设置办公室,由国土资源系统的相关人员承担主任。部份重点项目施工现场都设有现场工作指挥部,由国土资源系统相关人员担任指挥长。现场工作指挥部内设技术、质量验检、征地、财务等现场小组。明确了《项目管理工作制度》、《财务管理规定》、《施工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制度,同时拟订了相关人员的任务职责以及工作步骤。项目法人制、通告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等正逐渐改进施行。由建议项目书、研究可行性报告、设计与规划、调查权属、招投标组办、建造工程、监理质量、变更设计、状况汇报到竣工验收、后期看护、使用管理资金、管理档案等工作步骤均有标准的程序与规则,基本能够按照以上的程序和规则管理实行项目。

(二)信息资料的管理

当前广泛均将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信息资料,列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档案材料,从起初就设专职人员负责,实时收纳、清理,保障了项目档案文献的完好。

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尽管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在组办落实与管理、工程进展与质量、资金运转与绩效等方面,整体情况是不错的。但在部分项目区域及个别项目点的落实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

(一)相对广泛存在修改设计

个别项目的规划计划,未能适合当地百姓愿望和当地具体实际状况,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修改计划,个别项目设计为管道浇灌,群众不熟习,请求修改为明渠明沟;个别设计细度不够,导致施工异常,只有修改设计;个别地区私自修改设计和规划计划,甚有预算调剂不走报批的步骤。

(二)部分项目实施进展较为缓慢

普遍存在项目实施进展较为缓慢情况。下达当年项目资金的时间一般在年底或下年头,通过相应级次下达,最好建设时期通常错过。有的项目申报资金与下达资金相差太大无法组织实施。

(三)个别制度施行不力

部分项目招投标未依要求公开,取用邀请招标方法选择建设机构;部分项目监理机构未选择注册的、建设单位资质较差、公告范围较小等状况;部分项目监理机构无资质或尚未参加过相关培训;部分项目区未依照规定设置公告牌等。

(四)个别项目建设成果未达标

通过督查,存在建造范畴、新增耕地面积等方面不能达到预计指标要求的完工项目;个别项目存在较低的新增耕地利用比率:部分项目建造质量尚需提升: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灌溉引水工程防范滑坡、泥石流的情况未能根本解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道路不畅、灌水排水不通,土地开发项目部分地块平整度不足、耕作层厚度不够等。

三、改善项目的管理

(一)提升前期工作质量就必须增强前期工作力度

做到从时间上加以保障(不少于180天规划设计时间);通过普遍征咨百姓看法来设计计划,必须集中同级环保、交通、水利、林业、农业等相应单位的专业人材论证设计方案。培训加大,提升项目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快设计修改审批相关规定的拟订,约束其管理。加大设计部门的资格质量管理,通过公示业绩,促进工作质量提高。

(二)推进项目工程进度就必须加大监督措施力度

针对未按要求竣工验收的项目所在地区,则不审批新建项目;针对应完成竣工验收而未进行验收备案的项目,就不同情况,按照项目验收要求,进一步完善验收备案工作。

(三)管理项目、加强实施

各级项目业主从“项目法人等五制度”实行、方案落实等方面来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落实实际工作中;上级国土资源部门通过加强帮导力度、加大督查,及时觉察、研讨处置问题。

(四)夯实业务知识,提高理论素养

采取轮训、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各级项目业主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彻底解决项目会计建账不规范、开支超范围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振琪,赵艳玲,程玲玲.《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扩展》 《中国土地科学》 2004年03期

篇13

关键词:灌区管理 问题 对策

在农业发展中,农村水利灌溉属于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率。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水资源的科学使用和农业生产之间出现了彼此相制约之象,所以,做好灌区灌溉管理工作,编制适应本地的法规与相关管理制度,保障用水效率,这已经是我国现阶段农田水利灌区灌溉管理中不可忽视且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

1、灌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灌区干、支渠灌区干、“衬砌”渠系配套不健全

由于灌区干、支渠除险加固、续修配套不健全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供需矛盾,水无法正常顺利的进入田间,致使广大的农民群众埋怨严重,更有甚者拒绝交水费。所制定的干、支渠防渗策略收不到预期的实效性,水费实收率低下,给罐区管理部门的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灌区当前每方水实际只收0.03元或者每亩田只收15到20元,根本达不到供水成本的要求,运行维护率低,严重阻碍了效益的全面发挥。

1.2灌区农业灌溉节水的科技含量低,未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

以往中所使用的灌溉模式一直都是将大面积漫灌作为中心,农民群众未树立科学合理的节水意识,农业节水成果虽较多,但全面普及起来还存在很大的困难,追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较高的成果技术含量,将重心全部放在了低投资方面,不仅大大削弱了资源利用率,而且还严重阻碍了产出效率的提升。

1.3农业节水技术和灌区灌溉管理体制不符

在我国,农村都以土地承包责任制为主,地块十分的分散和零碎,加之农民群众们所栽种的农作物种类特别多,相同技术并不能全面实现所有农作物的灌溉要求。还有一点就是广大的农民群众没有参与到经营管理活动中,如此一来,就给当地政府部门增添了财政负担,并且,也没有获得预期的管理效率,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难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就算投入了足够的设施设备,但由于管理程度不高,降低了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并且,必须在提高农民投资积极主动性的情况下,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带动农民的投资兴趣,培养农民树立良好的节水意识。

1.4缺乏灌区管理者,业务水平低

由于从事灌区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少,不具备综合业务素质,管理总体水平低下,工作中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蓄水工程管理工作上,往往忽视了渠系工程和田间灌溉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严重的渠道淤积情况,对水利工程的顺利运行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致使灌区效益难以得到全面发挥。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体质与政策的不完善以及相关管理者与农民群众素质低而致。

2、增强灌区管理工作效率的对策

2.1确保水库的合理运用

具体应做的是提高水库的非汛期最高水位,新增一定的调节库容,以实现足够的拦蓄汛尾和非汛期的当地径流;及时了解水库上游来水区域中的雨水降落情况以及准确获悉地面径流汇流规律,对水库运行情况加以详细的记录,保障水库防洪高效安全的同时,要切实做好汛期雨尾蓄水,真正实现多利用汛期的当地径流;对水库灌区中的灌溉用水规律加以全面的了解,调整与制定适应于水库的运行控制措施,将中小水库在水资源使用高的期间的供水功能作用淋漓尽致发挥。

2.2平整土地,制定科学的沟、畦尺寸与灌水技术参数

对土地进行平整的主要目的是保障良好的地面灌水技术及灌水效率、减少灌水时间、节约水资源,提高产出率,同时,根据平整土地来科学改造田间工程,将之前的长畦变为短畦,将之前的宽畦变为窄畦,制定相匹配的沟、畦尺寸及合理的人畦流量,这样就很好的保证了灌水的均衡性及灌水效率。从相关资料中看到,当人畦达到了三到五L/a的单宽流量时,灌水定额就会随畦长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将一百米的畦长变成三十米,那么,灌水定额就会降低近一百五十到两百零四m3/hm;如果畦长达到了三十到一百米时,畦单宽流量就会由2L/a上升至51/s,这样灌水定额就减少近一百五十到两百二十五m3/hm2,另外,也可全面推行间歇灌、非充分灌溉等诸多的新型灌水方式。

2.3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为了提高灌区水资源的利用率,应加强运行调度,推广优化调度,将用水管理、工程管理以及蓄水管理三方的作用全面发挥。另外,应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含量,大力发展稻田干湿交替灌溉技术方面的水管理技术,对于一些农业区域、经济作物种植区域要以喷灌技术与非充分灌溉技术为首选,鼓励农民种植抗旱、产出率高、优质的农作物品种,采用成本费用低、多功能保水拌种剂以及相匹配设施设备。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使得农村的安全饮水供水领域不断拓宽,一些中小型水库现已是广大的农民群众日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渠道,水资源质量如何直接关乎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但实际中常因一些水库流域内的企业排放大量的污水和水库水面养殖发包后,实施投肥养殖方法,严重对水资源造成了污染。为了有效避免水资源污染情况的发生,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2.4制定相应的水费征收与价格体系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应将水费的收取工作交给灌区负责。不断细化测水计量工作,将现阶段的计量逐渐发展到县再到乡、户。由于当前灌区水费计收到县,而县内大多都是根据人口数量或者土地数量来分摊,所以,造成用水与缴费难成比例、没用水却依旧要缴费的情况发生,并且还带来了水量纠纷、水费上交不及时等矛盾问题。要想进一步推动节水灌溉,节约水资源的生产成本,构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计划用水、用水计量的有效营运机制,就必须保证测水量水的合理化、标准化,逐步计量到乡、到镇,水费的收取应根据具体的水量使用情况进行,降低农民群众的负担,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2.5推广、宣传节水政策

应全面推广节水政策,提高农民群众的节水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用水思想道德,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节水目的。可通过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如利用媒体报道相关内容、宣教材料等,带动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性,树立良好的节水意识、水资源意识、水危机意识,养成自觉节水的好习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营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节约型社会是我国未来建设中的根本目标,而在这其中就涵盖了水资源的节约;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保证充足的水资源使用量的同时要加大工业废水的管理力度,积极推广节水政策,带动社会全员的节水积极性,采用先进高效的技术,合理用水。另外,应积极构建可以对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进行统一管理、紧跟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灌区管理制度规定,这是从事灌区管理工作者需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伟晓,李丽冰.灌区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年08期.

[2]陈丽. 提高灌区供水管理水平的几点探索与成效[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02).

[3]杨宗国.灌区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9期.

[4]孟德锋.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篇14

【关键词】节水灌溉;大型灌区;灌区改造:节水措施

1.节水灌溉的涵义

节水灌溉是相对于过去实行的传统的、粗放式的灌水技术而言的,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当地的气象水文与土壤条件,在充分而有效利用降水和土壤水、保证作物增产或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通过工程的、农艺的、生物的和管理的措施,适时适量灌溉,减少灌区的灌溉用水量,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灌水技术。不能将节水灌溉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减少灌溉用水量,它实质上是通过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运用,提高作物对降水和土壤水的利用效率,降低作物的蒸腾和棵间蒸发,减少无益耗水,从而实现灌水量的减少。从我国目前的灌区工程现状来看,通过渠道防渗、实行管道输水、推广喷、微灌是当前一个时期的主要节水途径,但从灌区发展的远景来看,通过加强引用水管理、科学调控、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对天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水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应是主要的持续的节水途径。

2.节水灌溉技术及对策措施

2.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又可分为输配水渠系节水和田间节水,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畦田改造以及平整土地等,主要是通过减少渠道渗漏及田间深层渗漏、减少渠系及田间地表蒸发,提高渠系水和田间水的利用系数,实现节约用水、节约耕地的目的,喷微灌技术还可以维持田间的土壤结构,提高灌水的均匀度,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2.2非工程措施

(1)农艺节水技术。主要包括耕作保墒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化学调控技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套种与间播技术、土地免耕、水肥耦合等。

(2)田间灌水技术。就是采用膜上灌、膜下灌、间歇灌、波涌灌和交替隔沟灌份根交替灌)等,采用节水型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制度、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最大含水率等,减少土壤渗漏,控制土壤的湿润区域和深度,降低蒸发与蒸腾耗水。

(3)生物节水技术。主要是指依据区域水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选育作物节水抗旱良种,选择推广适合于灌区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作物类别与品种,优化种植结构等。

(4)管理节水技术。通过加强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应用水权理论,改革水价核定办法,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广计量供水、按方收费,缩小计量单元,吸收用水户参与管理,改革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管理办法等措施,从技术上、政策上、经济上促进节水灌溉的发展。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加强与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是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没有科学的水资源调配和灌溉信息指导,再好的输配水工程条件地会形成灌区内区域问的水资源丰枯不均和引水的浪费。要统一灌区内不同形式水资源的管理,方便灌区水源的优化配置。对引水灌区,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需水形势等,应用水权理论将灌区内地表水资源进行用水权的再分配,并创造条件,保证用水权在灌区内部的交易。同时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要实行差别水价、定额水价、阶梯制水价等;在水价的核定办法上,要改变过去“愈远愈贵”的水价核定办法,上下游统一水价,不同水源统一水价,以水价作为杠杆促进节水灌溉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灌区的水环境。

3.灌区改造技术措施

3.1灌区改造技术

(1)以渠道衬砌、渠系及建筑物配套为重点。针对灌区渠系渗漏损失量大、渠系及建筑物不配套的现状,根据灌区实际,加大渠道的衬砌力度,做好灌区渠系及建筑物的配套,设置测水量水设施,减少灌水的渗漏损失,杜绝偷水灌溉、渠系及建筑物跑水与漏水,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2)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受黄河调控力度加大和降水量减少、工业与生活用水量增大的影响,灌区可引用地表水量被挤占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在灌区发展过程中’府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按照宜渠则渠、宜井则井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强化灌区内水资源优化配置,坚持走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的路子。

(3)搞好渠系调整,增强调控力度。绝大部分都是老灌区,都有30a左右的发展历史。为了用水方便,各乡镇、村都想在干渠上开口建闸,独自分水,有的甚至一家农户也想独自建闸分水,众多的分水口门给用水的分配、调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水费征收和下游用水的困难。为改善灌区渠系布置现状,增强管理、调控能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要搞好渠系调整、合并。

(4)搞好土地平整,改造沟、畦尺寸。土地平整程度是影响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也有重要作用,灌区改造的过程中,要搞好土地平整,同时应争取实现激光整平土地。结合土地平整,改长畦为短畦,改宽畦为窄畦,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5)改面灌为局部湿润灌。局部湿润灌溉,既能减少土壤蒸发量,也可以提高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节水可达30%以上.增产8%左右。

(6)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间歇放水可以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借助土壤孔隙的自动封闭能力,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加快水流推进速度。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

3.2发展节水灌溉需要研究的问题

(1)加大非充分灌溉技术的研究力度。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都与灌水地区、灌水作物、地质土壤、水文气象有关,在水资源不充裕地区从灌区均衡受益和保证灌区整体效益最高、实现灌水的经济最高产量出发,根据作物产量与供水量的关系,研究各种作物的经济需水量,因时因地分别不同作物研究非充分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

(2)加快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蔬菜、花卉、水果和珍贵经济作物的需水规律、不同时期灌水量和灌水方法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等,目前我们了解的还比较少,不仅不利于节约灌溉用水,而且对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都有影响,不利于市场上的竞争,因此要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蔬菜、花卉、水果等的需水特性和灌水技术的研究。

(3)集约化经营。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国目前实行的以联产承包为主体的分散化经营模式,劳动效率低、缺乏规模效益,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要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必须研究农村村庄和小城镇的调整、合并的方法、方式,加快调整合并步伐,既能扩大耕地面积,搞活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减轻城市接纳农民工的压力,又有利于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