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德育范文

中学生德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生德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生德育

篇1

关键词: 新课程 以德治国 生命 感恩 诚信

始于2004年秋季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历了7个年头。新时期,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变革期,其核心和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目标的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上,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一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新课程概念是对传统课程的一次巨大挑战,不仅对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而且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的集合,我们应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并能收到成效的德育之路。

一、中学生德育要融入生命教育

我们的德育强调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涌动着的生命体,德育与生命活动,尤其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在课堂德育教学中关于生命教育强调以下内容:生命要有高度、宽度、厚度和深度。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和生长,而且要关注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价值的提升,让我们的德育走进学生的生命。

二、中学生德育要有感恩教育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劳动,尊重他人的付出。感恩是一种美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所以,我们的德育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学生必须学会感恩,以促进自己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中学生德育重在诚信教育

什么是诚信?它是诚实和守信的有机统一,包含诚实、诚恳、宽容、善良、遵守道德原则,并尽力维护信用。诚信是有序、有效和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道德的重要内容与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在德育中开展好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奠基性的,对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突出以下内容:

1.要向学生讲清楚我国社会总体诚信发展状况是健康的,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局部性的。要致力于帮助和推动学生用正确观点和方法认识诚信,增强信心,让学生学会把握主流和本质,增强信心应当成为开展学生诚信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放眼发展趋势,认识诚信,把握主流,增强中学生对诚信发展的信心,为提高教育效果打好理论和心理基础。

2.要向学生讲清楚诚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从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诚信在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把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就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信用”、“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理念深入人心,这不是个人好恶的问题,而是反映着一个重要的社会规律。我们正在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从道德和法律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诚实守信一定会成为多数人认同并遵循的行为准则,没有诚信者难以生存和发展。

3.要向学生讲清楚诚信是与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准则,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作为中学生首先要诚心尊重老师,认识到对方工作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其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没有诚信也是谈不上的,要有诚意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同学,也要虚心学习同学的长处。只有做老实人,勤学苦练,才能成才,而不应投机取巧,不应考试舞弊,更不应该讲假话、空话、干损人利己的事。“做人贵老实,百巧输一诚”,让诚信深入学生的品质,成为其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我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作为学校,只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起自主性教育的框架,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德育教育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篇2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懂得了一些道理。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德育道理、道德行为准则,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要求,纠正错误的道德观念,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谕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德育道理时,务必做到由浅入深,旁敲侧击,还要有耐心,花费一定的时间等待学生内化教师讲授的德育道理。只有理解和明白了德育道理,学生才能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反对和抵制不道德的行为。

二、应用案例,触动心灵

德育工作是一项养育和净化心灵的工作,我们要应用一些真实感人的德育案例,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触动灵魂,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这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在5.12汶川地震中、在抗洪抢险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道德风尚的人和事,应用那些感人的事例,感化学生封闭和冷酷的心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一个有效方法,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发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向上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课室张贴一些道德名言,在板报栏里展示一些特别的好人好事和德育图片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德育的熏陶。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正面舆论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当某一个德育故事和案例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时,这种德育教育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就增强了德育效果。

三、加强实践,养成习惯

良好的道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和巩固,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而且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高。由于中学生生动活泼、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大量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境,例如,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讲述道德故事,开展以“我助人,我快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评价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认为的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进行集体讨论,最终作出合情合理的道德评价。

篇3

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一是与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

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假、大、空”的反科学现象,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不相信德育的心理,这样反复几次,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对德育工作产生反感对抗的情绪。某校在进行“热爱党”的教育中,忽略了时代对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空泛的讲道理,举一些陈旧的事例。有一个出身领导干部家庭的学生却说,“给我爸行贿的都是当官的党员,他们有什么好?”此言一出,许多学生倒成了他的拥护者。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对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纠正有逆反心理者的这种不科学的心理。

首先,要向中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某校组织过一次“逆反心理会诊”的专题,给中学生们提出这样一组问题: 5年前,父母在你的心目中怎样?现在你怎样看待父母?为什么在不同的年龄段对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的看法是否成熟?然后类推到德育工作中,有效地削弱了中学生在接受德育中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方式的运用,切忌空泛、虚假、唱高调。要将理溶于情中,使中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可感、可亲、可信,同样是“热爱党”的教育,我校请一位老党员做报告。这位老党员当了20多年中学校长,培养成才的人成千上万,可自己唯一的女儿至今还是农村户口,还在农村务农。

老校长的自述入情入理,真实可感,学生们服气,增强了对党的感情。

篇4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现状;教育措施

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他说:“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德治,就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我们的国家,法治与德治之所以相辅相成是因为二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法律是主要的治理手段,但不是万能的;道德的涵盖面、辐射面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言行举止的自律作用,无疑要比法律大得多。道德是照亮人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是赋予人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力量,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没有高尚的人。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抓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生活和成长的的时代与以前大不相同。改革开发后的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不同价值观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总体情况看,目前中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进步的,是上进的,是爱国的,能够做到讲文明,讲道德,是一个良好的群体。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现代中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中学生特征现状分析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正在从幼稚向成熟蜕变,随着网络媒体飞速发展,新知识、新事物接受渠道多元化变化,当前中学生已不再是一味听从教师、家长、大人的教育和指导状态,从一些现象分析呈现以下的特征。

1.1 以早恋为代表性的青春期叛逆。中学生刚刚接触社会,接触相对独立生活,尚未有自我规划、控制的能力,在咋脱父母管制的情况下,面对异往问题,是既追求向往又要固守本分,在这种两难抉择中稍有不慎就形成早恋。目前早恋问题已是影响学生学业的一大障碍,据观察外向、虚荣、文采型的学生,以及学习成绩差、缺少家庭温暖和身边环境不好的学生容易早恋。

1.2 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明确。主要体现为自尊心强、报复心理强,不听话、倔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模糊而又只以为是。中学生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对周围世界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开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会有忽然之间成熟了许多的感受,从此对人生观虽然有新的定义但又不太明朗,懵懂之间还是说不太清楚;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尝试理解周围的世界和事物,但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能力深入理解;当然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是从课本课堂上学习的,正真自我的深刻解析和定义还是模糊地。

1.3 道德、纪律观念不强。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强、自私冷漠、麻木等。从对人类自我约束的范畴上讲,有两条是必须得一是纪律,二是道德。纪律规范了人得行为准则和要求,纪律依规定以外的范围自然要依靠道德约束了,就拿公交车上让座来说,没有一条纪律要求必须让座,这就要靠自觉,利用道德去约束了,其实现实中公交车上遇到该然让座的时候很少有人让座,这就体现出一种就自私冷漠和麻木以致道德缺失。对于纪律规定,更是不以为然,比如迟到缺课等现象屡禁不止,更有些学生以违规多少次为荣。

1.4 消费观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盲目攀比不懂节约。由于我国国情决定现在的中学生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不管家庭条件如何,都对孩子全力付出,致使他们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之外,还形成了互相攀比的心里,从而一定量的零花钱,和各式各样的玩具等学习之外的东西成为同学之间炫耀的资本。这种局面的结果除了养成了他们大手大脚花销外,还有就是根本不理解大人工作养家的辛苦,更不用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道理。

2.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措施 2.1 国家应建立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1)国家建立准确的道德教育理念,即政府明确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什么、怎么进行等。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国家加大投资,建设了许多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开办“青少年电视台”等。(3)国家应通过各种手段,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政府牵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2.2 重视入学教育 。对于新人学的学生来说 。因为学 校环境 、教师 、同学 、课程以及管理方式的变化 ,会 有一 个适 应过程 ,抓住这个适应过程搞好学生的入学教育 ,就会有一 个良好的开端 .产生事半功倍 的效果 。一方面 ,可 以让 学生 明确学校的制度和要求 。另一方面 。可 以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 。同时 ,教师要利用这种角色转换 ,施以合理 的引导 ,帮助学生完成角色定位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 目标和人生 目标 。

2.3 紧抓心理健康。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 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 .意志薄弱 。极易受外界因素影 响。所 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 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培养 丰富 的情感和健全 的人格 ,使其有较强的 自制力和 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 ,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重要 的是结合社会实践 ,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 ,正反两方 面施加影 响 ,提 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学 会 自觉调节情 绪、培养坚强 意志、锻造 良好性格等 ,培养健康 的审美 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讲究科 学的育人方法 ,创造 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

2.4 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的发生地。个人无论从生理形成、心里发展以及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上,都要紧密的依靠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篇5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现状;教育措施

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他说:“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德治,就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我们的国家,法治与德治之所以相辅相成是因为二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法律是主要的治理手段,但不是万能的;道德的涵盖面、辐射面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言行举止的自律作用,无疑要比法律大得多。道德是照亮人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是赋予人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力量,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没有高尚的人。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抓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生活和成长的的时代与以前大不相同。改革开发后的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不同价值观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总体情况看,目前中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进步的,是上进的,是爱国的,能够做到讲文明,讲道德,是一个良好的群体。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现代中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中学生特征现状分析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正在从幼稚向成熟蜕变,随着网络媒体飞速发展,新知识、新事物接受渠道多元化变化,当前中学生已不再是一味听从教师、家长、大人的教育和指导状态,从一些现象分析呈现以下的特征。

1.1 以早恋为代表性的青春期叛逆。中学生刚刚接触社会,接触相对独立生活,尚未有自我规划、控制的能力,在咋脱父母管制的情况下,面对异往问题,是既追求向往又要固守本分,在这种两难抉择中稍有不慎就形成早恋。目前早恋问题已是影响学生学业的一大障碍,据观察外向、虚荣、文采型的学生,以及学习成绩差、缺少家庭温暖和身边环境不好的学生容易早恋。

1.2 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明确。主要体现为自尊心强、报复心理强,不听话、倔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模糊而又只以为是。中学生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对周围世界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开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会有忽然之间成熟了许多的感受,从此对人生观虽然有新的定义但又不太明朗,懵懂之间还是说不太清楚;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尝试理解周围的世界和事物,但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能力深入理解;当然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是从课本课堂上学习的,正真自我的深刻解析和定义还是模糊地。

1.3 道德、纪律观念不强。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强、自私冷漠、麻木等。从对人类自我约束的范畴上讲,有两条是必须得一是纪律,二是道德。纪律规范了人得行为准则和要求,纪律依规定以外的范围自然要依靠道德约束了,就拿公交车上让座来说,没有一条纪律要求必须让座,这就要靠自觉,利用道德去约束了,其实现实中公交车上遇到该然让座的时候很少有人让座,这就体现出一种就自私冷漠和麻木以致道德缺失。对于纪律规定,更是不以为然,比如迟到缺课等现象屡禁不止,更有些学生以违规多少次为荣。

1.4 消费观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盲目攀比不懂节约。由于我国国情决定现在的中学生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不管家庭条件如何,都对孩子全力付出,致使他们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之外,还形成了互相攀比的心里,从而一定量的零花钱,和各式各样的玩具等学习之外的东西成为同学之间炫耀的资本。这种局面的结果除了养成了他们大手大脚花销外,还有就是根本不理解大人工作养家的辛苦,更不用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道理。

2.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措施

2.1 国家应建立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1)国家建立准确的道德教育理念,即政府明确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什么、怎么进行等。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国家加大投资,建设了许多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开办“青少年电视台”等。(3)国家应通过各种手段,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政府牵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2.2 重视入学教育 。对于新人学的学生来说 。因为学 校环境 、教师 、同学 、课程以及管理方式的变化 ,会 有一 个适 应过程 ,抓住这个适应过程搞好学生的入学教育 ,就会有一 个良好的开端 .产生事半功倍 的效果 。一方面 ,可 以让 学生 明确学校的制度和要求 。另一方面 。可 以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 。同时 ,教师要利用这种角色转换 ,施以合理 的引导 ,帮助学生完成角色定位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 目标和人生 目标 。

2.3 紧抓心理健康。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 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 .意志薄弱 。极易受外界因素影 响。所 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 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培养 丰富 的情感和健全 的人格 ,使其有较强的 自制力和 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 ,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重要 的是结合社会实践 ,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 ,正反两方 面施加影 响 ,提 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学 会 自觉调节情 绪、培养坚强 意志、锻造 良好性格等 ,培养健康 的审美 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讲究科 学的育人方法 ,创造 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

2.4 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的发生地。个人无论从生理形成、心里发展以及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上,都要紧密的依靠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