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范文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

篇1

一、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个体媒介消费的时间在其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小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占了休闲时间的大部分,青少年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网的时间逐渐增多。大量的媒介化信息已成为儿童、青少年与一般民众信息来源的最主要渠道。毋庸置疑,媒体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建立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最重要因素。人们把大众媒介称为“看不见的学校”或“同步学校”,而这所无形的学校课程甚至比传统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如何教育学生明智理性地辨识媒体,尤其是培养学习者辨别信息的真伪和美丑、反思媒体对个人正负面影响的能力,造就出具有相当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体信息的未来公民,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课题,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其必要性。

1.对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媒介现已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目共睹。然而,在迎接多媒体网络信息时代到来的同时,应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传统教育,提出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为适应时代需求而生的教育改革新思路、新理念。今天如果我们缺乏对媒介作用的认识,我们就不可能对当前世界政治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文化特点乃至我们自己,甚至对现行的教育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2.未成年人离不开媒介。青少年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中的主力军,是各家网络和网络商家的目标受众群。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止,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2300万。从网民结构上看,网民中18~24岁的青年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8.4%;而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到了14.9%。

媒介对未成年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巨大的。传统社会里,未成年人的社会学习和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学校,而在现代社会,这一社会化的过程则有很大改变,媒体从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家庭和学校,帮助完成这一社会化的过程。现在的孩童多数是在电视机前、电脑前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近年人们对媒体给孩子们造成的不良影响表现出忧心忡忡,公共舆论普遍认为孩子出现的早熟、消费主义、暴力、价值观混乱等不良倾向,媒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研究人员发现,1岁至3岁的儿童电视看得越多,到了7岁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越严重。

网络媒介对现代文化的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因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有效教育,从而患上了“道德缺血症”、“法律痴呆症”和“网络痴迷症”。面对这些顽症,治愈他们的有效方案就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赋权于青少年,使其拥有较好的网络素养。有了较好的网络素养,青少年可具备理解当代文化的能力和解析网络信息的掌控能力;有了网络素养,青少年好似穿上了“防弹衣”。它能减少网络不良信息的伤害,网络素养赋予广大青少年良好的判断力、思辨力,以及生存于网络时代的技能,从而成为积极的网络使用者。

3.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由于青少年对客观世界和自我心理世界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分析判断能力,思考上也具有较大的非理性,因而会产生缺乏思考的肤浅行为和过激行为。比如:热衷于追逐新事物,沉湎于网络游戏、叛逆行为,与家长老师对立,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出现性道德滑坡走上犯罪道路。媒介素养教育以培养人思辨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为宗旨,通过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的消费者,青年人面对媒介不仅能具备解释媒体和做出明智的判断的能力,而且能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产品,从而成为积极的、能力不俗的社会参与者。

二、关于开展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1.借鉴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实践。加拿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多元文化国家,加拿大各省都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育计划中。加拿大媒介素养的成功实践对我国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一项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能力”,即帮助他们区分虚拟与现实、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认识媒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并懂得自我价值不应为媒体所主导。同时,还要增强学生作为媒介消费者的自觉意识。另一项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篇2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校共青团工作 长效机制

一、新媒体概念及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去中心化、平民化、个性化、即时性、交互性和族群化。传统媒体的受众是分散的个体,但新媒体的受众之间的横向联系很强,呈现出组织化、族群化的特点。

全面分析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可以使高校共青团工作更加有针对性。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以零时差、零距离的优势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式新颖的特点,深受青年的青睐。

二、“90后”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中坚力量,他们生活在现代化的中国。这一特殊时代使他们每天接收着海量的信息,感受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青年的进步在改变着时代,同样时代也在改变着他们。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当代青年,是受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的一代。他们生活的年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活跃,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他们的思想趋于自主,擅于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维审视世界。他们基于自身的成长环境、知识背景和个性需求的差异,价值取向的选择也就日趋多样化。

青年人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激情,有朝气,接受新鲜事物快,敢想敢干。然而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缺少磨炼,市场经济延伸出的拜金思潮、利益的角逐,封建文化残余带来的迷信、愚昧的思想,也日益侵蚀着当代青年,使他们的价值取向高尚与低俗并存、差异与争鸣共生。

2、行为方式的多样化

青年人的行为方式,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思想自由、信息丰富、生活自主、敢于冒险、勇于挑战,所有这一切,使他们有迥异于其他群体的行为方式。

(1)娱乐性。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性,为青年人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数字化生活,已成为他们追求的时尚。从80年代的朦胧诗、摇滚到21 世纪的网游、超女和博客、微博;从“我累、我烦、我郁闷,我要秀”、“别人都在表演,我不能当个看客”到“什么都不为,就是想折腾”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文化热点事件、网络流行文化,逐步成为青年人追逐的对象,和喜欢的表达方式。

(2)融合性。贸易的发展,讯息的交融使世界各地的青年融为一体,穿着同样的品牌,共享同样的赛事。“贸易、旅游和电视,为这种生活方式的全球化提供了条件,而且这种世界化、全球化的新生活方式正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普及着, 并辐射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①

(3)自主性。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青年渴望生活的世界自由、民主、和谐,精神和物质文明能够共生,并能平衡的发展。这是他们对原有社会生活的清醒反思,绝不仅仅是他们观念的一种变化,他们渴望付诸行动,使之得以实现。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困境

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环境和对象有很大的改变,对其行政化组织体系中的聚集方式和工作方法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更对高校共青团实现组织、引导、服务青年的职能提出了挑战。

1、信息调控机制缺乏

新技术应用下的新媒体产品,如以“陌生人单向跟随”为典型特征的微博、以“用户共建”为特性的网络视频和SNS社区等,使青年人突破了传统社会中狭小的人际交往范畴,空前强化了自主意识,信息交流变得日益广泛。②网络交往的零时空、零距离的交互模式,青年信息来源的广泛性,舆论引导的不确定性,缺乏信心调控机制的状态,使高校共青团工作变得日趋复杂和多样。

2、工作方式受到冲击

传统团组织的工作方式,是通过行政层级的组织方式开展工作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团组织的工作方式面临着挑战。新媒体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平等性等特征,给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表达带来了新气象。网络化的青年团组织日益受到追捧,并得到越来越多青年的认可,使得高校共青团行政化组织体系中的聚集方式和工作方法受到冲击。

3、主客地位发生改变

传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采取的是组织传播、人际传播、自我传播和口碑传播,专职团干一对一或一对多,对内容具有可预见性,占有主导地位。当新媒体出现后,改变了高校共青团的主导地位,学生的表达更为轻松。远离了团组织的权威,青年大学生更渴望自我传播和自我管理。他们在新媒体上晒心情,发感慨,新媒体因此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场所。新媒体的交流,是平等的交流,不再是团组织的耳提面命、高高在上的对话。

四、如何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顺应时代走向,拓展新的宣传和组织途径,服务青年。可采用无线多媒体传播技术通过移动通信手段搭建信息传播平台。以手机、网络等为媒介,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宣传报道,丰富宣传内容等。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在高校网络上开设专栏,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广大青年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取有效信息;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各类评奖评优设置网上留言、投票等活动,增强参与性与互动性。

1、提高青年的媒介素养

加强对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拓展青年的知识空间或增设相关课程,而应该从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文化传承的高度来重视这个问题。青年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积极与网络宣传部门加强合作,建立和完善信息传播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并引导青少年科学的网络行为。在监管的同时,更需要团组织不断加强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年辨别信息的能力,与其被动的监管,不如主动引导、告知、教育青年,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在信息化的浪潮下自由翱游,而不身受其害。

2、推动团组织融合发展

新媒体在青年的学习、生活、交流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效应,要有效利用传统媒体,不断加强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能力,使新旧媒体能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全方位地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③高校共青团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新旧媒体之间的差异,充分利用新旧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使高校共青团工作与新旧媒体协同作战,形成共青团工作公信力强、导向鲜明的特点。

3、尊重青年的新特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新媒体崭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不断的形成新的网络文化形态,有效利用新媒体形成的网络文化形态对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人员要主动占领新媒体环境中的工作阵地,创新工作形式和方式,使交互共享、对话平等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主流,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间的统一。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及平台,加强舆论构建,实现信息的有效流通,不断促进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创新工作方法,营造健康的氛围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最主要的群体,青年大学生们意愿的表达方式、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等都发生了变化。QQ群、MSN群、博客、微博、播客、论坛等成了青年大学生们意愿表达的路径。但其人际交往方式更多的还是发短信、打电话和QQ聊天,传统的面对面聚会、联谊以及写信等沟通方式则不受他们青睐。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要根据时展,切合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运用微博、播客、飞信、博客等新的媒体形式与青年学生沟通、交流,真正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叫好又叫座。

5、尊重学生的需求,拓展服务大学生的渠道

目前,共青团在服务青年大学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但相对来讲青年大学生们对于共青团开展的活动参与度和满意度并不高,更有人不愿意参加。因此,高校共青团应该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们的需求,利用网络搭建平台,打造精品活动,拓展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渠道。青年大学生们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特点,高校共青团应该全面把握青年大学生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社会参与、权利表达等普遍需求,根据其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教育对策,以改进工作内容为突破口,实现组织、引导、服务青年的职能,把具体的工作做深做实,以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总之,高校共青团工作应该要创新工作内容,打造精品项目,拓展渠道,更好的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服务。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不是宣传、舆论引导的变化,而是面对时代的进程,高校共青团工作理念、现实的变革。只有真正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他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的环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使高校共青团工作贴近青年、凝聚青年和引导青年的中心工作真正深入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①约翰·奈斯比特:《2000年大趋势》[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②吴雨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工作的创新路径》[J].《传媒观察》,2012(7)

③赖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网络财富》,2010(7)

篇3

关键词:青年军人  媒介素养教育

        引言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教育青年军人要有很强的媒介素养意识和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

        一、加强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

        1、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直接来自于大量媒介信息的引导,人们对外界环境所作判断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受制于媒介对这个世界反映的客观度和准确度,即使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的军营中也不例外。

        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与休闲娱乐功能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置身军营的官兵接触和感知外界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大程度上成为官兵建构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响源。当前,我国传媒在产业化、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日益深入和普遍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军营生活。

        2、媒介素养教育是筑牢思想防线的有效手段

        在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军队建设转向新战略的二十一世纪,我国十分重视信息的对抗与掌控。但是不能不承认,我国目前对卫星电视、越洋广播、互联网络的控制和屏蔽能力还很弱,与西方国家之间亦存在着出入境信息流量的逆差,形成事实上的西强东弱的局面。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中,西方的新闻媒介、文化产品日益渗透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通过各种新型信息媒介,更影响着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军人群体。

        应对这种形势,我们可以采取两种主要措施,一是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在全球开放的舆论环境下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阵地,二是在青年人、特别是军人的思想意识中建立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机制”,使他们有能力识破某些信息的“温柔外衣”下包藏的祸心,并能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我们自己的声音。

        3、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在我军建设八十多年的历程中,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在传播国防知识、树立军队和军人形象、宣传国防政策、培育战斗精神、鼓舞全民国防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文学、影视作品讴歌了时代英雄、造就了一代精神和时尚,对提升国防力量、树立国家形象和威望、唤起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大潮中,与军事和军人有关的新闻、专题以及文艺作品仍然受到社会和年轻人的欢迎,军人仍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和英雄。因此说,在二十一世纪,大众传媒以无处不在的影响力给军事信息传播提供了新舞台和新挑战,同样,也为我们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塑造新一代军人,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    4、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当代军人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保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通过主体对知识、信息的内化,进而改变其认知、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了理想信念的确立,而媒介素养教育则能够确保青年军人在媒介信息海洋中的理性和清醒,有效地利用有用信息、摒弃垃圾信息、抵御敌对信息、传播正义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于大众传媒时代对传媒经验理性认知的需求,是当代人面对日益强大的传媒力量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范措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成自身与现实环境以及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共存。因而,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性质上不同于部队针对各种主题或形势的要求而进行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于受教育之后一个知识盲区的填补,一种新的认知能力的获得,一种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对青年军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抑制媒介不良影响的措施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加强对传媒的管理力度,禁堵不健康内容登堂入室,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二是在受众中间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让更多的受众拥有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生存本领-媒介素养,成为积极的媒介信息操控者。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放到重要位置

        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整合、利用各种媒介素养教育和学习资源。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不一定要设置专署机构,重要的是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科学认识,并将之结合到军事教育理念中,将具体工作融合到部队的日常教育中去,拓展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分析青年军人的特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更新教育内容,建立结构合理、训教一致的培养体系

        相关部门和机构必须加强方法、策略的研究,制订相应政策,形成具有军队特色的媒介素质教育体系,普及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军事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军校毕业生是我军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从军校学员的培养抓起。一些院校、科研机构在新闻传媒以及心理战、舆论战理论与战法研究等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科研和教学积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应该尽快使这些资源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建立具有军校教育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开发相关的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

        (三)优化培养环境,营造媒介素养培养的良好氛围

        在加强媒介知识普及的基础之上,在院校、部队的文化建设、日常生活中营造健康、科学的媒介信息环境。利用校园和部队营区网络资源,让基层官兵参与到媒介信息的制作和活动中。目前,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部队官兵的信息能力有了飞速的进步,不仅部队的军事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或网络来进行,局域网也给广大官兵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生活和娱乐信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变得模糊,浏览信息的人同时也可以信息、参与网上讨论等等。

        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青年军人正处于日益复杂的大众传播媒介环境,能够在各种复杂局面面前保持军人本色、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侵蚀和诱惑,是新世纪对军人提出的新考验,也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基础。通过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他们了

解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信息真伪、识别正确与错误、有效地利用信息为学习和工作服务,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掌握信息安全技术,是全面提升部队综合战斗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童之侠,传媒素养与人文素质教育,蔡帼芬等 编,媒介素养,p127,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篇4

关键词:媒体;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019-02

Studen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Age

Liu Haitao

(Xingt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gtai054001,China)

Abstract: Media literacy and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problem,can not wait to solve this article on how to implemen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ducted a facile theoretical research.

Keywords: Media;Media literacy;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一、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自从1933年英国学者提出“媒体素养”概念以后,希望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帮助他们拥有正确、积极的媒介观念和相关媒介使用能力,就一直成为许多学者的努力。

当然,各国因为不同国情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认识也有不同。在上述联合国会议上,来自19个国家的学者们对媒体素养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界说:一是媒体素养教育涉及到广播电视、电影、录像、报刊杂志,以及新兴的数字传播技术等几乎全部媒介类型的广阔领域,旨在开发人的媒介素养;二是这一教育是针对媒介和媒介内容发展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这与以媒体为手段和工具的教学具有天壤之别,不可以与教育媒体和教学技术混为一谈;三是它以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为宗旨。面对媒介,青年人不仅能具备解释媒体和作出明智的判断能力,而且能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产品,成为积极的、能力不俗的社会参与者。因此,媒体素养教育就要是开发和培养年轻人的评判、理解和创造等能力。

二、中外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一)西方媒体素养的学校教育

媒体素养教育首先是在英国兴起,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各国也开始重视并纷纷对其公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各国国情不同,因此媒体素养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日本等国的媒体素养教育的已经有自己的成功模式,其经验值得借鉴。

目前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媒体素养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二是作为某一科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将它融于所有的科目中,四是作为一门整合的、跨学科的课题,这反映了各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不同的理解和教育思想。

(二)中国的媒体素养教育

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媒体素养教育方面走在前面,较早进行了有效尝试。香港是从1997年开始推动媒体素养教育,民间非营利性的教育协会或基金会是媒体素养教育的运动核心,他们开发教材、推广师资培训、游说政府教育部门。

从2000年起,台湾省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文教基金会启动了“终身学习列车”,其中规划了“媒体探索列车”。2002年1月,该组织开始积极推动媒体素养教育,准备《传媒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的编写工作,同年8月公布,这标志着台湾媒体素养教育开始走向正规的学校教育,在亚洲各国家地区中走在了前列。

在我国大陆,媒体素养教育研究于上个世纪末才渐渐受到关注,不少学者致力于引进国外先进的媒体素养教育思想,并就开展教育实践做了规划和设想。而具体实践则主要依托于各地的新闻传播院系具体展开。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

(一)在高校实施媒体素养教育的可行性与意义

在世界上已经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从中小学开始,这与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在我国,虽然也期待对公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能够和国际教育模式接轨,但从我国国情出发这种模式还不适合。有学者指出,我国中小学本身升学课业负担大,又处在受成人监护阶段,独立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中小学目前尚缺乏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物资力量。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是最具可行性的。首先,大学生摆脱了高考压力,有更多时间可以自由地接触社会和媒介。同时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接受媒体素养教育。其次,综合性大学一般都设有新闻传播专业,利用现已有资源为全校师生服务开设媒体素养教育是资源再利用的过程。因此在高校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是我国目前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最佳模式。

(二)大学生媒体素养的课程教育

1.媒体素养教育手段。

开设有关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是高校推行媒介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将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依附于其他相关的课程,也可以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必修课或全校学生的通识性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应的选择。

2.切实设置相关课程。

科目融入的课程设置可借鉴美国犹他州的课程教育,即把媒体素养教育融于一部分的科目中进行,这也是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的一种做法。而独立性课程设置的成效则由课程内容设计决定,因此编写高校媒体素养教育有关教材也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3.推行媒体通识教育。

鉴于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有效扩散其广泛影响,应该将其作成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作为通识教育来推行。

(三)帮助大学生实施自我教育

篇5

“角色病毒”与儿童心理

何谓“角色病毒”?据医生称,这是由于患者过度接触情爱、恐怖、武侠片及电脑游戏、网上聊天所导致的心理偏差和精神异常。少儿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长时间沉迷于某部电视片或电脑游戏所塑造的角色中,心理上就有了成为“这个人”或爱恋“这个人”的强烈念头。从精神医学上讲,就是“角色的自居”或“角色恋”――即把现实中的自我“投影”进虚幻中的角色,产生幻觉。比如一些孩子看了美国影片《哈里・波特》后,就向父母吵着要上“魔法学校”,要学影片中骑着扫帚“飞”上天去的魔技。②

发生在儿童身上的这种“角色的自居”或“角色恋”行为,是儿童在与社会联系、互动过程中,特别是与大众传媒接触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病症。

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有了新的承载形式和传播渠道。电视剧、电脑游戏来自于编剧、游戏设计者的艺术创作,是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样式与现代媒体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其本质上仍属于艺术作品。

而艺术作品与读者(观众、听众)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角色来完成的。角色的强烈沟通力量是艺术作品产生感染力的基石。古灵精怪的“小燕子”、义盖云天的大侠就是沟通艺术作品与儿童心灵的桥梁。然而有影响力的角色来自于艺术家的成功塑造,并非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但儿童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并不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儿童在接触电视剧、电脑游戏中的角色时,往往会产生心理的投射效应。

以儿童观看电视节目为例,在观看过程中,如果他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父母家人没有提供理解电视节目的参考信息,而电视剧本身又具有模糊、含混、多义的特点,此时,儿童往往以自己的心理为依据来理解和推断其涵义,这就是投射效应。成人都知道“奥特曼”只是一个动画角色,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神奇的人物。但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儿童一边高喊“我是奥特曼”,一边模仿奥特曼在动画片里的动作。显然,儿童认为,奥特曼的确存在,甚至自己可以成为奥特曼。此时,在最低限度上,他已陷入对奥特曼的“角色恋”之中。

大众传播时代的特殊环境

接受对象(电视剧、电脑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模糊、含混、多义的,即不好理解的,这跟大众传播时代的特殊环境有关。

1.电影、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大大增强了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角色的吸引力。电影、电视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听兼备、图文并茂,电脑游戏也是如此。经此渠道传播的艺术作品如根据连环画改编的动画片,显然要比连环画本身更具有“真实性”。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儿童面前,甚至其思想活动也表露无遗,其对儿童的吸引力自然大大增强。感染了“角色病毒”的儿童多是接触电视剧、电影而致病,几乎未见有接触连环画、小人书而致病的即是对此最好的证明。

2.儿童所处环境相对“封闭”,其行为方式受信息环境的控制太深。人类已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无时不刻地生产着巨量的信息,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就是信息环境的出现。所谓信息环境,即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并且,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③

在儿童接触电视等传播媒介的过程中,很少有人对他的接受行为作出正确的指导。而大众媒介所营造出的信息环境却无时不刻地对儿童的行为方式施加着影响。它们把真实的、虚假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存在的,儿童可以准确理解的、不能准确理解的东西不加区分地放到儿童的眼前。儿童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心理对其加以区分和辨别。

3.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程度尚不足以应付如此复杂的环境,这是“角色病毒”产生危害的根本原因。其实感染了“角色病毒”的恐怕不仅仅是儿童,很多成人也会身陷大众传媒所描述的神奇环境之中。众多的网虫中,成年人占有不少的比例;因为精彩的电视节目而减少外出游玩的成人也比比皆是。但由于成人的心理发育远较儿童成熟,所以他们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免受“角色病毒”的心理伤害。而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育程度很低是毋庸多言的。针对儿童接触大众媒介的行为,若他们能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利用各种条件提高认知水平,战胜环境,其心理发展自然会因此而得到良好的促进。相反,当他们认识不到环境的复杂性并为环境所左右时,“角色病毒”便开始侵害他们的心灵。

大众传媒应尽的责任

儿童感染“角色病毒”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但是作为诱人角色塑造者的大众传媒,在其中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呢?中外很多学者曾对电视和广告等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作过很多负责而有意义的研究。梳理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电视等媒体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其中不乏负面影响。今天,“角色病毒”的肆虐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媒体亟需承担起它的责任。

第一,媒体应重新审视自己,既要看到媒体科技的进步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方便,也要正视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切不可为保护自身利益或维护自身形象对“角色病毒”的出现视而不见,逃避责任。须知,这样不仅会伤害公众的利益,最终还会伤害到媒体自身。

第二,利用自身渠道,多宣传报道这些事例,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推动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可通过公益广告、片头提示、儿童专题节目等形式对儿童进行教育,指导其收视行为。

第三,有条件的媒体(如电视)可制作媒介素养教育节目,纳入儿童青少年节目体系。媒介素养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首先兴起的。最初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训练青年人抗拒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低层次满足”,后来转变为培养人们的媒介辨别能力。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几乎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试行媒介素养教育。

与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不同,媒介素养教育是作为面向全社会的公民教育而出现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崇者认为,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第四大影响因素,这迫切要求公民具有信息素养。④

显然,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少。在“角色病毒”肆虐的今天,从媒体自身做起,加强对人们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角色病毒”,还可推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实是媒体服务公众、造福人民的好事。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柏蕊、任嫣:《蚕食少年!――走访儿童心理门诊的另类体验》,《钱江晚报》2003年8月27日

篇6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46-02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优秀代表,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们能否在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中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在大学这一重要的人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理论引导,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可能就会偏离方向,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一方面因为可以便捷地接收到各种资源和信息而具有前人所不具备的思想上的独立和活跃;另一方面,信息的良莠不齐也会给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带来很多困扰,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如何有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其对各种思潮和信息的辨识能力,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保证大学生毕业时不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过硬的政治素质,保证他们在建设国家的时代潮流中永远保持正确的方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松懈的责任。

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其他专业技能的培B,抽象、变化、隐秘等特点使其具有异常的复杂性,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异常发达、学生思想变化多端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前所未有的挑战性。要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熟悉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把新媒体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推器,充分利用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及正面影响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来说,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面的助推器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促进教育素材、形式及途径的创新等几个方面。

一 促进教育素材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教育素材的选择。教育者要主动适应新媒体和当代青年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拓展新的教育教学内容资源,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当前事件等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比如说,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表现出自私、任性的个性特点,在寝室与同学相处困难的现象较为多见。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选取“复旦大学投毒案”等类似的案例对大学生如何与同学相处进行教育,教育他们要学会宽容,养成豁达的心胸,注意跟同学沟通的方式等。再比如,针对部分大学生娇气、不能吃苦的品质问题,选用时下年轻人喜欢的真人秀电视节目“花儿与少年”为素材,以节目中刘涛的表现以及节目播出后刘涛收获无数好评及粉丝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样的个性品质才是这个社会普遍接受与欣赏的。再如,利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这个举国关注的事件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军人们呈现出的飒爽英姿、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所展现的强大军事力量,会让学生对自己祖国由衷生出无限的自豪与骄傲,这些最新发生在学生身边、对学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事件及新闻无疑具有其它教育内容所不可比拟的震撼效果。高校思政工作者如果能用心留意多姿多彩的社会万象,就会随时发现大量能够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服务的教育素材。

二 促进教育形式与途径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实现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能打动人、感染人,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必须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有效利用新媒体,积极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一张嘴的教育方式,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与途径,以当代大学生们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与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平台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台和新起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善待自媒体,善用自媒体,善管自媒体,掌握自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动权,更好地运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比如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充分利用这些社交媒体,精心挑选网络中可以获取的素材向学生传达教育者希望传达的教育思想。比如,关注心理健康、哲学人生之类的微信公众号,可以选取其中有益的文章分享给学生,针对性地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思想教育,相对于传统的说教,这样的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再比如,关注一些招聘类网站的微信号,随时分享招聘信息,为毕业生就业解难,无疑是做好毕业班学生思想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除了利用多种网络资源,还要坚持把网上网下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互联网,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协同互动,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实现。”如建立家长QQ群,飞信群、微信群等,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随时随地与家长互动沟通,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和学校更好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用新媒体不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多便捷,同时也能更好地拉近与学生及家长的距离,可以说,新媒体是当今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利器。

2 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建设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比起其它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来说有着更加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力。在今天这个信息发达、文化多元而异常丰富的时代,大学生们在思想活动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和差异性,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解决这些问题,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时代的特色校园文化,使网络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求大学校园要与时俱进地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比如加强校园网站、微博、微信和校园论坛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来引导校园舆论,以此扩大主流价值观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世界和r值取向。其次,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思想活跃、个性自由张扬,对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热点充满热情,因此,在网络文化主导人们生活的今天,要善于挖掘社会及校园中的积极向上的人和事,选取大学生高度关注的鲜活、生动、真实、熟悉的人和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巧妙引导大学生主动转化思想,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 利用新媒体创新主题班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主题班会是集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题班会的开展,对于形成健全的班级集体、正确的集体舆论,发展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利用新媒体,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主题班会,是能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刚进校门的大一新生,为了尽快让学生之间彼此熟悉,找到归属感,进而增加班级凝聚力,可以开展主题为介绍各自家乡的“家乡美”主题班会。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家乡的素材,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自己美丽的家乡风景及风土人情。准备过程中来自同一地域的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准备资料,可以在合作中促进同乡情谊,加深感情,其他来自不同省份没有同乡的同学也能够通过展示自己的家乡让班里其他同学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加快了解的速度。针对学生们普遍感兴趣、关注度比较高的“爱情”这一敏感话题,可以开展以“大学校园的爱情” 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爱情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弄清楚什么样的人才是适合自己的,解答学生的疑惑,如怎样尽快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等等。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搜集有关爱情的话题及丰富素材,以故事、歌曲、话剧、小品等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态度和解读。丰富多彩的形式加上各种媒体的运用及学生的亲身参与,这样的主题班会相对于传统的主题班会来说,对于学生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通过类似的主题班会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彼此了解,加强班级凝聚力,解决学生们生活与学习中碰到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的锻炼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说,主题班会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形式和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如能辅以现代化的手段和形式,主题班会在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将会焕发新的活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library 2.0信息素养教育终身学习

[分类号]G250

图书馆2.0的原则是试图去打破障碍,例如时间和地点的障碍,固有做法的障碍,从而使得用户不论在何处,图书馆都能将信息送到他们手中。图书馆2.0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范例,关注的是知识、经验、合作、新内容的创新和鼓舞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公共图书馆是推动教育、文化和信息发展的巨大力量,也是通过人的心灵促进和平与追求精神幸福权力的关键要素。《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年)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图书馆的使命之一。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library 2.0将会是信息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新平台。

1 信息素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先发展的目标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建设知识社会,在开发学习模式、促进文化发展、提升社会参与以及创造发展机遇的进程中,把信息素养当作一项核心任务。全民信息计划(IFAP,Information for All Program)是教科文组织对信息社会的挑战和机会的应对项目,创建于2000年,它是一个政府间的方案,世界各国政府承诺将利用信息时代的新机会,通过让民众更好地获取信息来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信息素养是数字时代的一项基本人权,它促进社会上所有国家相互包容和融合。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身学习,允许各行各业的人们寻找、评估、利用和创造信息,有效实现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的目标。终身学习能使个人、公众、国家实现各自的目标,并利用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产生的新机遇共同获益。它帮助人们和他们的机构直面技术、经济和社会的挑战,以扬长避短。

2 信息素养教育和积极终身学习的4个关键领域

伍迪霍顿(Forest Woody Horton,Jr.)先生是美国资深的信息资源管理专家。他在编写的Understanding,In-formation Literacy:A Primer(《了解信息素养:入门指南》,2008年)中认为:学习和教育、卫生与社会服务、商业和经济发展、政府管理与公民权利这4个领域是政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全民积极终身学习的关键领域。

2.1学习和教育

学习,在过去往往被强调是要获得记忆性的科学、艺术、人文等课程内容。教育改革的理念在于学习和教育是为了获得生活实践的智慧,而不仅仅是理论。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信息素养是否能解决长期以来学习的难题。信息素养几乎渗透到所有的学科,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环境中,应当有效地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的过程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既需要具备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能力,要有自觉意识到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还要有利用特定信息资源或者工具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在学习和教育领域实现最优的信息素养目标,有5个方面的做法:

2.1.1教育者和持续的职业发展是培养信息素养、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教育者要有一个培养方案,这些教育者包括教师、图书馆馆员、教员、父母、祖父母和凡是对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有影响的社区工作者。要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的编写中去,并不断更新适合不同层次和地区的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资料。还要改变一些教师和信息专家传统的看法,即只是把有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人当作信息服务的用户,现在应该把每个平常的人当作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

2.1.2教育政策、教学实践的决策应该基于对信息素养、教育成效和学习成果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之上国际或国家机构的有关信息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估标准和指标要基于实证研究,鼓励不同国家的研究机构把信息素养水平纳入教育成果评估中。支持基金会、高校、国家研究机构、图书馆、国际合作社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组织等长期的研究方案,以揭示信息素养对学生学习、成人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社区设置和终身学习的长期影响。研究人员、教育机构、研究型机构要以各种形式提供信息来满足决策者和从业者解决问题的需要。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机构应该实施积极的教学方式,如由信息素养支持并能促进信息素养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服务式学习和建设性学习。

2.1.3培养提问的习惯有利于信息素养目标的实现

适当改革教学以实现特殊群体的需要,如妇女、少数民族和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土著人、生活在边远和偏僻乡村的居民、囚犯和移民。评估这些教育实践对价值观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慷慨、分享,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敬业和道德伦理等方面。在当地社区寻找服务式学习的机会,因为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以及如何帮助其他人。

2.1.4建设培育信息素养的教育环境

包括适当的基础设施、明智的领导、扶持政策、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和学习文化,包括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协调不同的国家区域间的信息素养行动,并利用最佳的方案来进行。适当的基础设施包括图书馆、社区网络和信息通信技术支持。提高决策者对信息素养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方法及重要性的认识。

2.1.5把信息素养作为学生、教师和认证机构评估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把信息素养成果作为评价学生教育培训的重点评价标准,评估和认证的标准应与信息素养与学习成果相联系。

2.2卫生与社会服务

获得健康信息的权利是一项人权。在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普遍共识的环境下,所有公民都有权获得良好的保健和医疗。为保障这一权利,所有公民都有权获得有关自身健康、家庭健康和社区健康的相关信息。尤为重要的是要给母亲和儿童必要的保护。所有国家都应确保健康和医疗保健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加强,包括提供课程、节目、出版物、网站、信息中心和干预措施,以加强所有公民的卫生信息素养。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针对一般公众的卫生信息素养教育

应该有针对性地关注青年人(校内和校外)、妇女、男人、老人、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移民、失业者和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人,包括那些拥有危险的职业或在危险地段工作的普通民众的需要。每个国家应制定一系列课程,从学前班开始贯穿整个正规学校教育,让儿童和年轻人意识到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行为、健康之间的关系,以鼓励和扶持他们为自己的健康和追求幸福而承担责任。必须建立或加强与现有网络的合作,特别是那些涉及保健信息发展和传播的网络。

2.2.2针对病人及护理人员的卫生信息素养教育应鼓励及允许病人和他们的护理人员提问(通常是家庭成员或其他社会成员,但并不绝对),使他们得以更透彻的明白,以便能够给予知情权。如果他们对临床

协商或在治疗过程中有问题或疑虑,则要求提供详细联系方式以便跟踪服务。不仅应特别注意提供高质量的,以各种格式和媒介形式存在的易于理解的信息,而且要确保这些正在接受治疗的病人(及其照料者)可以对治疗的进展以及医生期望他们遵守的一些事情有充分的了解。

2.2.3针对医疗保健从业者的卫生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认识到以证据为基础的医疗实践的日益重要性,那些负责设计和提供保健医生的初步培训的人,应在课程范围内,对信息素养的态度、专业知识和行为给予特殊的、明确的重视。所有国家,特别是享有国际和翻译机构援助的国家卫生部门和专业协会,应当确保已经在实践和适当的地方卫生信息素养中持续专业发展保持现行的可行性和评价,使之成为继续营业的前提。医疗、护理及专职医疗专业人员和辅专业人员应当接受训练,以改善他们的卫生信息素养以及在病人和社区方面的实践技能,并通过这来了解他们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种族和文化背景的敏感程度。

2.2.4针对卫生部门官员和决策者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负责健康管理员的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应确保在基本和高级课程中包括一系列的健康信息素养技能。国家卫生当局连同有关专业协会应采取措施,以确保决策者和管理者都具备了适当的信息素养的相关技能,以便使他们能够提出高质量的、可行的决策,并在尊重临床医生、患者和广大公众的前提下灵活地履行职责。

2.2.5针对从事推广健康信息素养的专家的建议应当建立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素养实践的中心数据库,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从业人员使用。这样的信息素养实践可以包括课程和方案、文件和手册、网站和论坛、会议、地点和空间、奖项和荣誉以及工具和资源。列入最佳方案数据库的项目应该由一个国际编辑小组保证其质量;应与论坛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协会相联接,同时建立一个专用基金以及愿意在合适的高级会议上致辞的专家名册,并提供资源,以支持其参加有关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活动。应对不同种类的信息用户(如卫生专业人员或公众)寻求信息的做法进行研究,为信息素养干预措施的设计提供基础。

2.3商业和经济发展

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三个“关键领域”是企业和经济发展。在目前的全球化趋势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劳动力对信息的利用和技能的学习。各国政府在带头提高信息素养的工作的同时,应努力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战略性联盟,包括关键经济部门的商业界和消费者。被列为目标群体、机构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实体、教育机构、信息的生产者和供应商、贸易和商务机构、商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主要目标群体包括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公共管理部门以及特定目标群体,如失业者、妇女、初创企业、少数民族、移民和消费者。“更智慧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这句老话简明地概括出了21世纪劳动力的特点。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农业和工业革命中,战略性革命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物质资源,而在21世纪,知识本身成为了战略性革命资源。我们现在正处于“信息革命”中,在办公室、工厂、实验室或者在家办公的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儿童和成年人),无论是在学校,在工作或者处于其他社会环境中,无论处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想要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胜出,就必须学会更巧妙地学习和工作。信息素养保证人们现在能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有思辨能力的人。而当他们在一生中能够坚持做到这一点,他们便成为了终身学习者。国际和区域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合组织(OEC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区域银行、区域性政府间的政治组织,如美洲国家组织和同行在中东、非洲和亚洲/大洋洲,需要在其区域的所有国家实施教育改革,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有信息素养教育的企业必须被定义为那些已经学会了如何组织和管理他们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流,以便其雇员、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可以很容易地意识到所有这些信息资产的存在,了解它们各自的储存和处理平台、格式和媒介、如何寻找和获取信息、如何检索以及如何使用它来完成企业的最低目标。政府应指定一个领导机构在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方案的影响上面牵头开发、部署和测量。牵头先锋机构应分别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上,协调建立一个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应包括最佳做法、专家、工具、相关的内容等。专门的组织机构应挖掘、培养和发展政府、工商企业和经济发展组织在这方面的拥护者,以便更好地采纳和宣传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方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倡议应制定在一个国家的全球信息社会的国家议程上,这个议程是为了改革和改进文化、科学、技术、创新与创造力的培养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等。商业和工业应通过更多地利用远程办公和选择远程办公来探索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工作安排,他们也应运用信息素养的元素来建立特定的行业门户网站。

2.4政府管理与公民权利

第四个也是最后的“关键领域”就是国家治理和公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应该开展以下工作:敦促各国政府创建全国理事会,在省级和地方各级集思广益、汇集规划和促进国家信息文化的想法,并阐明这些想法如何使该国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在国内外,成为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成员。敦促各国政府指定一个主导政府部门负责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倡议、这个领域的规划、预算编制和执行,包括定期监测,同时要密切与教育、信息和通信技术、文化和其他有关部门(如当地的发展、商业、农业等)协商合作。敦促教育机构和信息机构,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建立有助于培养信息化公民的政策和方案,而且要特别关照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少数民族及老年人。敦促工商业部门和工会为信息化工作制定相关准则。敦促各国政府针对失业和就业不足的情况,建立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政策和方案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公民参与度。鼓励各国政府,使公共领域信息容易为所有公民取得,包括共享,并鼓励他们更广泛地参与公益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规划公共领域信息的数字化和保护工作。敦促各国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以及其他组织和机构为儿童、青年和成年人开发和传播公民教育方案,其中包括找出并确定如何在立法者和他们所服务的社会团体之间建立和保持更加透明与和谐的关系以及如何让公民更好的参与并在不同的阶段,给立法者就正在审议的、新的和修订的法律、法规和条例相关方面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方案。敦促各国政府制定关于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教育和培训方案以及关于移民人口的公民教育方案,因为他们希望保留而不是失去潜在的生产力移民人口。建立由国家或议会图书馆、信息和通信技术专家及政治学/公共管理专业人士组成的非正式工作组,探讨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更有效率和更有效地为国家制定良好的法律与公共政策。鼓励各国政府增加他们自己地方(土著)的内容的知识创造,包括扩大用本地语言和方言撰写的知识

出版量。

3 library 2.0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新平台

3.1个改变传统学习和教育方式

library 2.0是一个信息技术和服务理念结合的产物,用户参与是重点。而为了使用户成为有能力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的人,信息素养教育非常必要。图书馆建立用户信息素养教育专栏,提供给用户“自由学习的课堂”,利用可视化的互动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通过个性化定制服务为不同基础的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教育。

据《公共图书馆资金与技术支持》的简要报告《美国公共图书馆支持教育和学习》的统计,大约83%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在线家庭作业的资源;73%的图书馆在其社区是唯一一个提供免费网络服务的地方;大约50%的青少年去图书馆上网,而超过了四分之三的家长利用图书馆支持孩子的教育;很多美国人认为,普遍利用公共图书馆计算机的原因在于满足教育的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是支持社区中每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机构。它们可以利用其自身资源支持和提供各个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场所。

东莞图书馆的市民学习网的宗旨是创建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营造人人学习的城市氛围,体现了library2.0提供个性学习服务的特点。学习网具有教学管理功能,市民可以自主管理个人学习的信息。这种图书馆学习网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一个公益、开放、多媒体远程学习的平台。

3.2随时随地提供卫生和健康信息

健康几乎是每个人都很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非典、流感对全球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及时为用户提供特殊情况下的保护知识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多,日常保健信息的提供也应该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组成部分。

通过图书馆的手机短信服务方式,可以迅速及时地特殊疫情下的防治信息。建立互动的信息咨询平台,针对性地回答用户的日常保健咨询,建立卫生健康信息素养的课堂,以提高民众的卫生信息素养,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3.3跨界合作参与商业和经济发展

企业等组织应该为各自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倡议制定一项战略计划、任务和远景,图书馆可以与它们密切协作。Library 2.0可以建立一个跨界合作的平台,一方面积极向企业和企业劳动者进行基本的信息素养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为企业和员工量身定做必要的企业信息素养教育培训课程和实践活动。

商业组织应当提高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建立一个保证其经营活动透明的环境,使企业文化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的利用。图书馆可以帮助企业与信息提供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让企业支持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项目,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素养的培训以提升竞争力,增加市场份额,增加国内外贸易以及国内外的直接投资。

3.4免费开放共享政府信息的公开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提供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法定通道。随着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政府信息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主要馆藏内容之一,并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和陈列政府信息。例如,澳大利亚建立了正式的政府文献供给项目,包括议会文献分发项目、澳大利亚统计局图书馆扩展计划和澳大利亚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图书馆免费分发项目等,这些政府信息分发项目确保了国家图书馆、州图书馆和经选择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能够得到政府文献的复本,从而保证公众可以通过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图书馆获得政府信息。

我国国家图书馆建立的国内首个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门户――“中国政府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已经于2009年4月30日正式开通,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把政府信息的提供和图书馆2.0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提供民众需要了解的政府公共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

篇8

Abstract: Reading culture should be relevant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How to make fully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like its abundant resources; the strong culture atmosphere, together with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ading culture among students are the issues needed to be thought about and solved when we try to deeply develop reading culture in information age.

关键词:阅读文化高校图书馆大学生 阅读现状

Key Words: reading culture, University Library, undergraduates, Present Reading Situation

作者简介:赵丹妮,女,出生年月:1984、2,籍贯:湖南省辉县,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文化建设

一、阅读文化和高校阅读文化

1.1阅读文化的内涵

关于“阅读文化”的研究发端于八十年代。王余光、 徐雁等众多专家历时四年编纂的中国图书史上第一部以读书为主题的百科辞典《中国读书大辞典》( 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3年版) ,标志着中国的阅读研究进入社会学与文化学领域。① 其后,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文化深入剖析,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他认为:“阅读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形态和物质形态基础上,受社会意识和环境制度制约而形成的阅读价值观念和阅读文化活动。阅读文化作为一种社a会文化系统,其结构可分为三个层面:功能与价值层面,社会意识与时尚层面,环境和教育层面。” ② 可见,王余光教授探讨阅读文化的内涵着眼于社会文化大系统中,强调在技术形态和物质形态互动中确定阅读文化意义。

1.2 高校阅读文化的内涵

阅读文化存在于一定社会背景之下,由阅读主体的阅读行为构筑。因此,校园阅读文化既是学校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又是阅读文化的重要方面,具有阅读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学校文化和阅读文化的交集,可理解为:建立在校园技术形态和物质形态基础上,受学校教育意识和环境制约而形成的师生共享的阅读观和阅读活动。

具体分为三个层次:校园物质形态,包括阅读场所、阅读环境以及阅读制度和规范;阅读价值观念及理论,具体内容为学校成员共享的阅读观、阅读理论;阅读文化活动,具体内容为讲座活动、讨论活动及实践活动。 ③

二、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2.1 新式阅读方式的兴起造成纸质阅读下降

当下信息技术广泛影响人们生活,为人们熟知的纸质阅读方式在多种传媒包围下呈逐年下降趋势。新生代大学生更习惯通过电子产品和借助传媒获取信息,超过了纸质阅读的影响。据 C T R市场研究媒介与产品研究所CNRS ( 全国读者调查)2008年5―10月与2007年同期数据比较。五大媒介(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中,网络用户增幅最大,受众人群80%为30岁以下的青年人,其中大学生用户不在少数。④同时,各类音像制品异军突起,在大学生中形成新的热点冲击着纸质阅读。既有《大国崛起》等制作精良、视角深邃的纪录片;也有配合影视明星宣传的CD碟、小册子出现,满足着大学生日益多变的文化需求。

2.2 “浅阅读”在大学生中盛行

“浅阅读”是近年来伴随着快捷生活方式新出现的词汇。至今学术界对此并无统一定义。但对于浅阅读快餐式、浏览式的阅读特性达成了共识。“浅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阅读的出现。作为和网络同步成长的大学生,他们主要通过访问网站、BBS论坛、电子书、等参与互动性极强的新型阅读,这种网络浅阅读集图形、声音、视频、动画于一体,直接经由视觉感受快速完成。⑤但“浅阅读”与大学精神的要义是背道而驰的。大学精神的核心是提升思考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而学子们热衷“浅阅读”,最终会丢弃深邃的思考和心系国运的责任感。后果不堪设想。⑥

三、发挥高校图书馆作用,构筑多彩阅读文化

3.1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文化开展中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资源,为阅读文化的开展提供了导向坐标。文献采购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生命线。拥有藏书资源的多寡、前沿学术资源的数量和电子资源的更新度既是衡量高校图书馆质量主要指标,也是阅读文化开展的基础资源。各大高校均投入大笔经费用于文献资源建设,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2010年,新建成的东莞职业学院投入近400万经费用于图书馆资源采购,大量资源激发了师生的阅读兴趣,在无形中塑造着阅读文化。

另外,由于学科建设的需要,高校图书馆拥有更多具有图书馆专业素养,并在其他领域有所专攻的人才。高校图书馆馆员除了精通图书馆日常业务,还必须熟悉数字化信息管理,了解师生的阅读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网上读书、阅读方法指导等各种阅读活动,是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3.2 高校阅读文化开展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具有形成阅读文化的天然土壤,但要使其蓬勃有效的开展,除了遵循“阅读文化”本身存在、发展规律之外,还要联系各个高校实际从阅读物质基础建设、阅读观念和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文化活动开展三个方面着手推进阅读文化建设。

阅读物质基础建设最重要是要加强图书馆楼宇设计的科学性,以出众的环境建设吸引师生走进图书馆,感受浓郁的阅读气息,营造出舒心阅读的文化氛围。考虑到高校是知识汇聚的天堂,优秀人才的摇篮,作为高校图书馆标志性的大楼应具有庄重而不失活泼的气质。高校图书大楼作为学校面貌呈现的窗口,在设计之前就应运用调查问卷、专家会谈等形式寻求最佳方案,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者馆内行走的便利、图书馆工作的方便性等因素,本着安全质量第一,功能布局为导向的原则,追求实用效果和艺术效果的统一,灵活划分功能区,实现藏、阅、借一体化。总之,图书馆大楼是图书馆存在的基本前提,质量好坏决定了日后高校阅读文化开展是否拥有一个高品质的基地,在图书大楼建设的过程中,优雅怡人的阅读环境是培植阅读文化的最佳土壤。“孟母三迁”体现了我国自古就十分关注环境对于阅读效果的影响。高校阅读环境建设应从细微景观入手,创造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美景,营造天堂般的阅读场所。同时,应发挥高校图书馆人的智慧,注重馆内文化景观的妆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许多高校让图书馆墙壁成为文化传播使者,在上面张贴名人名言、读书口号等,师生穿行其中会形成文化时刻相伴的美好感觉。另外,一些高校图书馆模仿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宣传方式,在进馆大厅设立咨询台,创办新书导读栏,营造着令人回味无穷的阅读文化。

正确阅读观念的树立和高效阅读方法的训练是实现阅读文化塑造功能的必备技能。经过高考历练的大学生虽然读书不少,但本质上并不能无法马上脱离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僵化阅读范式和思维模式,常常盲目游历于书海之中。阅读实质是一项心灵建设工程,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智慧与技巧。塑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文化,图书馆馆员要引导大学生从自身需要、专业需要两方面着手,明了阅读目的。图书馆馆员应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借阅情况,研究各大学生各异的阅读取向。同时应保持和任课老师及时沟通,选购各门学科经典的书籍。与此相应,任课教师应有意识的、目的明确的规定本专业学生必读书籍,通过深入阅读切实使学生从阅读行为中受益,形成求知识,重思考的阅读习惯。除了对大学生阅读需求的引导,高校图书馆员和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掌握快速获取所需文献的技能,可以在新生入馆教育中开展有关《中图法》查询的培训,在信息检索课上介绍图书馆系统的使用等等,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高校、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其次,开展阅读指导课,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列宁的批注阅读法、杨振宁的“渗透”阅读法、朱自清的通篇朗读法等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立竿见影的读书方法。将这些具有永恒价值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得到阅读文化不间断的熏陶。第三,要做好新进电子、图书资源和期刊资源的导读工作。导读意义重大,可以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书籍的主要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决定是否阅读该书,极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利用网站建设、板报展示等形式做好导读工作,是阅读文化开展长期坚持的必要之举。

高校阅读文化活动定期、深入的开展是拓深阅读文化效果,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个体阅读的成果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并能和他人就知识、文化进行富有成效的交流。阅读活动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追求推陈出新:一方面,图书馆应与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取得联系,坚持将读书交流会、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书籍漂流等阅读文化活动持久开展下去,并在活动后分析活动造成的影响和得失情况,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发挥图书馆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郁的优势,请名师专家举行专题讲座,通过多种方法使高校阅读文化活动走出校园,与社会文化建设紧密相连,从中获取资源,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升高校阅读文化活动的档次和深入性。

参考文献:

[1] 林 英.中国阅读文化研究之路[ J ] .图书与情报,2 0 0 8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