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范文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

篇1

一、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个体媒介消费的时间在其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小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占了休闲时间的大部分,青少年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网的时间逐渐增多。大量的媒介化信息已成为儿童、青少年与一般民众信息来源的最主要渠道。毋庸置疑,媒体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建立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最重要因素。人们把大众媒介称为“看不见的学校”或“同步学校”,而这所无形的学校课程甚至比传统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如何教育学生明智理性地辨识媒体,尤其是培养学习者辨别信息的真伪和美丑、反思媒体对个人正负面影响的能力,造就出具有相当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体信息的未来公民,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课题,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其必要性。

1.对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媒介现已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目共睹。然而,在迎接多媒体网络信息时代到来的同时,应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传统教育,提出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为适应时代需求而生的教育改革新思路、新理念。今天如果我们缺乏对媒介作用的认识,我们就不可能对当前世界政治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文化特点乃至我们自己,甚至对现行的教育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2.未成年人离不开媒介。青少年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中的主力军,是各家网络和网络商家的目标受众群。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止,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2300万。从网民结构上看,网民中18~24岁的青年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8.4%;而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到了14.9%。

媒介对未成年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巨大的。传统社会里,未成年人的社会学习和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学校,而在现代社会,这一社会化的过程则有很大改变,媒体从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家庭和学校,帮助完成这一社会化的过程。现在的孩童多数是在电视机前、电脑前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近年人们对媒体给孩子们造成的不良影响表现出忧心忡忡,公共舆论普遍认为孩子出现的早熟、消费主义、暴力、价值观混乱等不良倾向,媒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研究人员发现,1岁至3岁的儿童电视看得越多,到了7岁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越严重。

网络媒介对现代文化的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因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有效教育,从而患上了“道德缺血症”、“法律痴呆症”和“网络痴迷症”。面对这些顽症,治愈他们的有效方案就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赋权于青少年,使其拥有较好的网络素养。有了较好的网络素养,青少年可具备理解当代文化的能力和解析网络信息的掌控能力;有了网络素养,青少年好似穿上了“防弹衣”。它能减少网络不良信息的伤害,网络素养赋予广大青少年良好的判断力、思辨力,以及生存于网络时代的技能,从而成为积极的网络使用者。

3.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由于青少年对客观世界和自我心理世界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分析判断能力,思考上也具有较大的非理性,因而会产生缺乏思考的肤浅行为和过激行为。比如:热衷于追逐新事物,沉湎于网络游戏、叛逆行为,与家长老师对立,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出现性道德滑坡走上犯罪道路。媒介素养教育以培养人思辨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为宗旨,通过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的消费者,青年人面对媒介不仅能具备解释媒体和做出明智的判断的能力,而且能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产品,从而成为积极的、能力不俗的社会参与者。

二、关于开展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1.借鉴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实践。加拿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多元文化国家,加拿大各省都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育计划中。加拿大媒介素养的成功实践对我国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一项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能力”,即帮助他们区分虚拟与现实、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认识媒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并懂得自我价值不应为媒体所主导。同时,还要增强学生作为媒介消费者的自觉意识。另一项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篇2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校共青团工作 长效机制

一、新媒体概念及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去中心化、平民化、个性化、即时性、交互性和族群化。传统媒体的受众是分散的个体,但新媒体的受众之间的横向联系很强,呈现出组织化、族群化的特点。

全面分析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可以使高校共青团工作更加有针对性。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以零时差、零距离的优势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式新颖的特点,深受青年的青睐。

二、“90后”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中坚力量,他们生活在现代化的中国。这一特殊时代使他们每天接收着海量的信息,感受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青年的进步在改变着时代,同样时代也在改变着他们。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当代青年,是受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的一代。他们生活的年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活跃,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他们的思想趋于自主,擅于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维审视世界。他们基于自身的成长环境、知识背景和个性需求的差异,价值取向的选择也就日趋多样化。

青年人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激情,有朝气,接受新鲜事物快,敢想敢干。然而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缺少磨炼,市场经济延伸出的拜金思潮、利益的角逐,封建文化残余带来的迷信、愚昧的思想,也日益侵蚀着当代青年,使他们的价值取向高尚与低俗并存、差异与争鸣共生。

2、行为方式的多样化

青年人的行为方式,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思想自由、信息丰富、生活自主、敢于冒险、勇于挑战,所有这一切,使他们有迥异于其他群体的行为方式。

(1)娱乐性。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性,为青年人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数字化生活,已成为他们追求的时尚。从80年代的朦胧诗、摇滚到21 世纪的网游、超女和博客、微博;从“我累、我烦、我郁闷,我要秀”、“别人都在表演,我不能当个看客”到“什么都不为,就是想折腾”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文化热点事件、网络流行文化,逐步成为青年人追逐的对象,和喜欢的表达方式。

(2)融合性。贸易的发展,讯息的交融使世界各地的青年融为一体,穿着同样的品牌,共享同样的赛事。“贸易、旅游和电视,为这种生活方式的全球化提供了条件,而且这种世界化、全球化的新生活方式正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普及着, 并辐射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①

(3)自主性。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青年渴望生活的世界自由、民主、和谐,精神和物质文明能够共生,并能平衡的发展。这是他们对原有社会生活的清醒反思,绝不仅仅是他们观念的一种变化,他们渴望付诸行动,使之得以实现。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困境

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环境和对象有很大的改变,对其行政化组织体系中的聚集方式和工作方法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更对高校共青团实现组织、引导、服务青年的职能提出了挑战。

1、信息调控机制缺乏

新技术应用下的新媒体产品,如以“陌生人单向跟随”为典型特征的微博、以“用户共建”为特性的网络视频和SNS社区等,使青年人突破了传统社会中狭小的人际交往范畴,空前强化了自主意识,信息交流变得日益广泛。②网络交往的零时空、零距离的交互模式,青年信息来源的广泛性,舆论引导的不确定性,缺乏信心调控机制的状态,使高校共青团工作变得日趋复杂和多样。

2、工作方式受到冲击

传统团组织的工作方式,是通过行政层级的组织方式开展工作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团组织的工作方式面临着挑战。新媒体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平等性等特征,给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表达带来了新气象。网络化的青年团组织日益受到追捧,并得到越来越多青年的认可,使得高校共青团行政化组织体系中的聚集方式和工作方法受到冲击。

3、主客地位发生改变

传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采取的是组织传播、人际传播、自我传播和口碑传播,专职团干一对一或一对多,对内容具有可预见性,占有主导地位。当新媒体出现后,改变了高校共青团的主导地位,学生的表达更为轻松。远离了团组织的权威,青年大学生更渴望自我传播和自我管理。他们在新媒体上晒心情,发感慨,新媒体因此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场所。新媒体的交流,是平等的交流,不再是团组织的耳提面命、高高在上的对话。

四、如何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顺应时代走向,拓展新的宣传和组织途径,服务青年。可采用无线多媒体传播技术通过移动通信手段搭建信息传播平台。以手机、网络等为媒介,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宣传报道,丰富宣传内容等。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在高校网络上开设专栏,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广大青年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取有效信息;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各类评奖评优设置网上留言、投票等活动,增强参与性与互动性。

1、提高青年的媒介素养

加强对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拓展青年的知识空间或增设相关课程,而应该从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文化传承的高度来重视这个问题。青年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积极与网络宣传部门加强合作,建立和完善信息传播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并引导青少年科学的网络行为。在监管的同时,更需要团组织不断加强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年辨别信息的能力,与其被动的监管,不如主动引导、告知、教育青年,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在信息化的浪潮下自由翱游,而不身受其害。

2、推动团组织融合发展

新媒体在青年的学习、生活、交流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效应,要有效利用传统媒体,不断加强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能力,使新旧媒体能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全方位地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③高校共青团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新旧媒体之间的差异,充分利用新旧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使高校共青团工作与新旧媒体协同作战,形成共青团工作公信力强、导向鲜明的特点。

3、尊重青年的新特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新媒体崭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不断的形成新的网络文化形态,有效利用新媒体形成的网络文化形态对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人员要主动占领新媒体环境中的工作阵地,创新工作形式和方式,使交互共享、对话平等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主流,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间的统一。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及平台,加强舆论构建,实现信息的有效流通,不断促进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创新工作方法,营造健康的氛围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最主要的群体,青年大学生们意愿的表达方式、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等都发生了变化。QQ群、MSN群、博客、微博、播客、论坛等成了青年大学生们意愿表达的路径。但其人际交往方式更多的还是发短信、打电话和QQ聊天,传统的面对面聚会、联谊以及写信等沟通方式则不受他们青睐。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要根据时展,切合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运用微博、播客、飞信、博客等新的媒体形式与青年学生沟通、交流,真正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叫好又叫座。

5、尊重学生的需求,拓展服务大学生的渠道

目前,共青团在服务青年大学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但相对来讲青年大学生们对于共青团开展的活动参与度和满意度并不高,更有人不愿意参加。因此,高校共青团应该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们的需求,利用网络搭建平台,打造精品活动,拓展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渠道。青年大学生们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特点,高校共青团应该全面把握青年大学生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社会参与、权利表达等普遍需求,根据其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教育对策,以改进工作内容为突破口,实现组织、引导、服务青年的职能,把具体的工作做深做实,以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总之,高校共青团工作应该要创新工作内容,打造精品项目,拓展渠道,更好的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服务。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不是宣传、舆论引导的变化,而是面对时代的进程,高校共青团工作理念、现实的变革。只有真正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他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的环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使高校共青团工作贴近青年、凝聚青年和引导青年的中心工作真正深入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①约翰·奈斯比特:《2000年大趋势》[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②吴雨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工作的创新路径》[J].《传媒观察》,2012(7)

③赖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网络财富》,2010(7)

篇3

关键词:青年军人  媒介素养教育

        引言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教育青年军人要有很强的媒介素养意识和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

        一、加强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

        1、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直接来自于大量媒介信息的引导,人们对外界环境所作判断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受制于媒介对这个世界反映的客观度和准确度,即使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的军营中也不例外。

        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与休闲娱乐功能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置身军营的官兵接触和感知外界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大程度上成为官兵建构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响源。当前,我国传媒在产业化、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日益深入和普遍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军营生活。

        2、媒介素养教育是筑牢思想防线的有效手段

        在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军队建设转向新战略的二十一世纪,我国十分重视信息的对抗与掌控。但是不能不承认,我国目前对卫星电视、越洋广播、互联网络的控制和屏蔽能力还很弱,与西方国家之间亦存在着出入境信息流量的逆差,形成事实上的西强东弱的局面。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中,西方的新闻媒介、文化产品日益渗透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通过各种新型信息媒介,更影响着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军人群体。

        应对这种形势,我们可以采取两种主要措施,一是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在全球开放的舆论环境下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阵地,二是在青年人、特别是军人的思想意识中建立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机制”,使他们有能力识破某些信息的“温柔外衣”下包藏的祸心,并能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我们自己的声音。

        3、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在我军建设八十多年的历程中,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在传播国防知识、树立军队和军人形象、宣传国防政策、培育战斗精神、鼓舞全民国防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文学、影视作品讴歌了时代英雄、造就了一代精神和时尚,对提升国防力量、树立国家形象和威望、唤起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大潮中,与军事和军人有关的新闻、专题以及文艺作品仍然受到社会和年轻人的欢迎,军人仍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和英雄。因此说,在二十一世纪,大众传媒以无处不在的影响力给军事信息传播提供了新舞台和新挑战,同样,也为我们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塑造新一代军人,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    4、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当代军人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保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通过主体对知识、信息的内化,进而改变其认知、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了理想信念的确立,而媒介素养教育则能够确保青年军人在媒介信息海洋中的理性和清醒,有效地利用有用信息、摒弃垃圾信息、抵御敌对信息、传播正义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于大众传媒时代对传媒经验理性认知的需求,是当代人面对日益强大的传媒力量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范措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成自身与现实环境以及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共存。因而,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性质上不同于部队针对各种主题或形势的要求而进行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于受教育之后一个知识盲区的填补,一种新的认知能力的获得,一种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对青年军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抑制媒介不良影响的措施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加强对传媒的管理力度,禁堵不健康内容登堂入室,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二是在受众中间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让更多的受众拥有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生存本领-媒介素养,成为积极的媒介信息操控者。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放到重要位置

        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整合、利用各种媒介素养教育和学习资源。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不一定要设置专署机构,重要的是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科学认识,并将之结合到军事教育理念中,将具体工作融合到部队的日常教育中去,拓展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分析青年军人的特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更新教育内容,建立结构合理、训教一致的培养体系

        相关部门和机构必须加强方法、策略的研究,制订相应政策,形成具有军队特色的媒介素质教育体系,普及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军事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军校毕业生是我军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从军校学员的培养抓起。一些院校、科研机构在新闻传媒以及心理战、舆论战理论与战法研究等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科研和教学积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应该尽快使这些资源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建立具有军校教育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开发相关的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

        (三)优化培养环境,营造媒介素养培养的良好氛围

        在加强媒介知识普及的基础之上,在院校、部队的文化建设、日常生活中营造健康、科学的媒介信息环境。利用校园和部队营区网络资源,让基层官兵参与到媒介信息的制作和活动中。目前,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部队官兵的信息能力有了飞速的进步,不仅部队的军事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或网络来进行,局域网也给广大官兵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生活和娱乐信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变得模糊,浏览信息的人同时也可以信息、参与网上讨论等等。

        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青年军人正处于日益复杂的大众传播媒介环境,能够在各种复杂局面面前保持军人本色、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侵蚀和诱惑,是新世纪对军人提出的新考验,也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基础。通过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他们了

解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信息真伪、识别正确与错误、有效地利用信息为学习和工作服务,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掌握信息安全技术,是全面提升部队综合战斗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童之侠,传媒素养与人文素质教育,蔡帼芬等 编,媒介素养,p127,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篇4

关键词:媒体;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019-02

Studen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Age

Liu Haitao

(Xingt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gtai054001,China)

Abstract: Media literacy and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problem,can not wait to solve this article on how to implemen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ducted a facile theoretical research.

Keywords: Media;Media literacy;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一、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自从1933年英国学者提出“媒体素养”概念以后,希望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帮助他们拥有正确、积极的媒介观念和相关媒介使用能力,就一直成为许多学者的努力。

当然,各国因为不同国情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认识也有不同。在上述联合国会议上,来自19个国家的学者们对媒体素养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界说:一是媒体素养教育涉及到广播电视、电影、录像、报刊杂志,以及新兴的数字传播技术等几乎全部媒介类型的广阔领域,旨在开发人的媒介素养;二是这一教育是针对媒介和媒介内容发展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这与以媒体为手段和工具的教学具有天壤之别,不可以与教育媒体和教学技术混为一谈;三是它以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为宗旨。面对媒介,青年人不仅能具备解释媒体和作出明智的判断能力,而且能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产品,成为积极的、能力不俗的社会参与者。因此,媒体素养教育就要是开发和培养年轻人的评判、理解和创造等能力。

二、中外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一)西方媒体素养的学校教育

媒体素养教育首先是在英国兴起,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各国也开始重视并纷纷对其公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各国国情不同,因此媒体素养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日本等国的媒体素养教育的已经有自己的成功模式,其经验值得借鉴。

目前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媒体素养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二是作为某一科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将它融于所有的科目中,四是作为一门整合的、跨学科的课题,这反映了各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不同的理解和教育思想。

(二)中国的媒体素养教育

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媒体素养教育方面走在前面,较早进行了有效尝试。香港是从1997年开始推动媒体素养教育,民间非营利性的教育协会或基金会是媒体素养教育的运动核心,他们开发教材、推广师资培训、游说政府教育部门。

从2000年起,台湾省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文教基金会启动了“终身学习列车”,其中规划了“媒体探索列车”。2002年1月,该组织开始积极推动媒体素养教育,准备《传媒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的编写工作,同年8月公布,这标志着台湾媒体素养教育开始走向正规的学校教育,在亚洲各国家地区中走在了前列。

在我国大陆,媒体素养教育研究于上个世纪末才渐渐受到关注,不少学者致力于引进国外先进的媒体素养教育思想,并就开展教育实践做了规划和设想。而具体实践则主要依托于各地的新闻传播院系具体展开。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

(一)在高校实施媒体素养教育的可行性与意义

在世界上已经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从中小学开始,这与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在我国,虽然也期待对公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能够和国际教育模式接轨,但从我国国情出发这种模式还不适合。有学者指出,我国中小学本身升学课业负担大,又处在受成人监护阶段,独立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中小学目前尚缺乏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物资力量。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是最具可行性的。首先,大学生摆脱了高考压力,有更多时间可以自由地接触社会和媒介。同时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接受媒体素养教育。其次,综合性大学一般都设有新闻传播专业,利用现已有资源为全校师生服务开设媒体素养教育是资源再利用的过程。因此在高校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是我国目前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最佳模式。

(二)大学生媒体素养的课程教育

1.媒体素养教育手段。

开设有关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是高校推行媒介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将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依附于其他相关的课程,也可以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必修课或全校学生的通识性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应的选择。

2.切实设置相关课程。

科目融入的课程设置可借鉴美国犹他州的课程教育,即把媒体素养教育融于一部分的科目中进行,这也是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的一种做法。而独立性课程设置的成效则由课程内容设计决定,因此编写高校媒体素养教育有关教材也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3.推行媒体通识教育。

鉴于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有效扩散其广泛影响,应该将其作成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作为通识教育来推行。

(三)帮助大学生实施自我教育

篇5

“角色病毒”与儿童心理

何谓“角色病毒”?据医生称,这是由于患者过度接触情爱、恐怖、武侠片及电脑游戏、网上聊天所导致的心理偏差和精神异常。少儿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长时间沉迷于某部电视片或电脑游戏所塑造的角色中,心理上就有了成为“这个人”或爱恋“这个人”的强烈念头。从精神医学上讲,就是“角色的自居”或“角色恋”――即把现实中的自我“投影”进虚幻中的角色,产生幻觉。比如一些孩子看了美国影片《哈里・波特》后,就向父母吵着要上“魔法学校”,要学影片中骑着扫帚“飞”上天去的魔技。②

发生在儿童身上的这种“角色的自居”或“角色恋”行为,是儿童在与社会联系、互动过程中,特别是与大众传媒接触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病症。

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有了新的承载形式和传播渠道。电视剧、电脑游戏来自于编剧、游戏设计者的艺术创作,是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样式与现代媒体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其本质上仍属于艺术作品。

而艺术作品与读者(观众、听众)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角色来完成的。角色的强烈沟通力量是艺术作品产生感染力的基石。古灵精怪的“小燕子”、义盖云天的大侠就是沟通艺术作品与儿童心灵的桥梁。然而有影响力的角色来自于艺术家的成功塑造,并非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但儿童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并不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儿童在接触电视剧、电脑游戏中的角色时,往往会产生心理的投射效应。

以儿童观看电视节目为例,在观看过程中,如果他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父母家人没有提供理解电视节目的参考信息,而电视剧本身又具有模糊、含混、多义的特点,此时,儿童往往以自己的心理为依据来理解和推断其涵义,这就是投射效应。成人都知道“奥特曼”只是一个动画角色,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神奇的人物。但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儿童一边高喊“我是奥特曼”,一边模仿奥特曼在动画片里的动作。显然,儿童认为,奥特曼的确存在,甚至自己可以成为奥特曼。此时,在最低限度上,他已陷入对奥特曼的“角色恋”之中。

大众传播时代的特殊环境

接受对象(电视剧、电脑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模糊、含混、多义的,即不好理解的,这跟大众传播时代的特殊环境有关。

1.电影、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大大增强了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角色的吸引力。电影、电视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听兼备、图文并茂,电脑游戏也是如此。经此渠道传播的艺术作品如根据连环画改编的动画片,显然要比连环画本身更具有“真实性”。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儿童面前,甚至其思想活动也表露无遗,其对儿童的吸引力自然大大增强。感染了“角色病毒”的儿童多是接触电视剧、电影而致病,几乎未见有接触连环画、小人书而致病的即是对此最好的证明。

2.儿童所处环境相对“封闭”,其行为方式受信息环境的控制太深。人类已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无时不刻地生产着巨量的信息,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就是信息环境的出现。所谓信息环境,即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并且,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③

在儿童接触电视等传播媒介的过程中,很少有人对他的接受行为作出正确的指导。而大众媒介所营造出的信息环境却无时不刻地对儿童的行为方式施加着影响。它们把真实的、虚假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存在的,儿童可以准确理解的、不能准确理解的东西不加区分地放到儿童的眼前。儿童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心理对其加以区分和辨别。

3.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程度尚不足以应付如此复杂的环境,这是“角色病毒”产生危害的根本原因。其实感染了“角色病毒”的恐怕不仅仅是儿童,很多成人也会身陷大众传媒所描述的神奇环境之中。众多的网虫中,成年人占有不少的比例;因为精彩的电视节目而减少外出游玩的成人也比比皆是。但由于成人的心理发育远较儿童成熟,所以他们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免受“角色病毒”的心理伤害。而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育程度很低是毋庸多言的。针对儿童接触大众媒介的行为,若他们能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利用各种条件提高认知水平,战胜环境,其心理发展自然会因此而得到良好的促进。相反,当他们认识不到环境的复杂性并为环境所左右时,“角色病毒”便开始侵害他们的心灵。

大众传媒应尽的责任

儿童感染“角色病毒”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但是作为诱人角色塑造者的大众传媒,在其中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呢?中外很多学者曾对电视和广告等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作过很多负责而有意义的研究。梳理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电视等媒体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其中不乏负面影响。今天,“角色病毒”的肆虐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媒体亟需承担起它的责任。

第一,媒体应重新审视自己,既要看到媒体科技的进步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方便,也要正视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切不可为保护自身利益或维护自身形象对“角色病毒”的出现视而不见,逃避责任。须知,这样不仅会伤害公众的利益,最终还会伤害到媒体自身。

第二,利用自身渠道,多宣传报道这些事例,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推动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可通过公益广告、片头提示、儿童专题节目等形式对儿童进行教育,指导其收视行为。

第三,有条件的媒体(如电视)可制作媒介素养教育节目,纳入儿童青少年节目体系。媒介素养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首先兴起的。最初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训练青年人抗拒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低层次满足”,后来转变为培养人们的媒介辨别能力。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几乎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试行媒介素养教育。

与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不同,媒介素养教育是作为面向全社会的公民教育而出现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崇者认为,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第四大影响因素,这迫切要求公民具有信息素养。④

显然,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少。在“角色病毒”肆虐的今天,从媒体自身做起,加强对人们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角色病毒”,还可推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实是媒体服务公众、造福人民的好事。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柏蕊、任嫣:《蚕食少年!――走访儿童心理门诊的另类体验》,《钱江晚报》2003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