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范文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交通组织优化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篇1

关键词:交通组织优化;Synchro;交叉口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机动动车拥有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而道路交通却因为城市用地愈来愈宝贵而无法以相应的增速来提供足够的道路服务,这一矛盾体现在大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特别是大中城市,已经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并逐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PM2.5、硫酸雨、臭氧扩大等等都与之息息相关。尽管扩建道路能在短时间缓解,但通过交通组织优化的软性措施,更加便利、见效更快、实施成本更低、更灵活,还能够通过引导和控制增长过快的机动化出行,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树立良好的出行习惯。该类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时空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对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和时空资源进行科学组织和合理分配,以达到交通流安全、顺畅运行的目的,取得最佳优化效果,而不是采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周期长、投资大的硬性手段。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1.1 交通组织定义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是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上,科学合理地分时、分路、分车种、分流向使用道路,使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高效运行状态。从交通需求出发,按照路网流量分布的时间和空间规律,从政策、策略、措施层面进行交通出行的时间、路径、方式等进行引导和控制的方法。

1.2 交通组织内容及常用方法

理想的交通组织涉及了城市规划设计、道路工程设计和交通管理三个领域的知识,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成果是从道路规划开始,贯穿于城市规划、道路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以及道路交通管理的整个阶段,它为道路设计提供了交叉口的形式、道路进出口的设置、路段的单双向交通,为交通标志的设置、交通管理以及道路所划分的每一个单元的建筑开口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1]。因此,交通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保证道路上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安全,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就是正确组织不同方向的车流、人流,设置必须的车道数,合理布置交通车道、交通信号灯及地面的交通标志等,使车辆在道路和交通口能按最优交通的原则组织起来,顺利通过路段和交叉口[2]。常用方法的内容及适用条件如下:

(1)交叉口渠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平面交叉口是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瓶颈,对交叉口进行精细化渠化,能大大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适合在流量新开发区地区或者有条件拓宽、改造的交叉口。主要方法包括路口设置导流线、导流岛或安全岛等设施分离和疏导车流和人流,增加进口道机动车车道数等。渠化的目的是在交叉口范围内重新组织交通流,规范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驶秩序,诱导车辆安全行驶,并在提高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交叉口内冲突点的数目。

(2)单向交通:单向交通是道路上的车辆只能按一个方向行驶,车流组织手段为单行或禁左的交通方式。其适用条件为:具有相同起、终点的两条平行道路,它们之间的距离在350~400m 以内;具有明显潮汐交通特性的街道,其宽度不足3 车道的可实行可逆行单向车道;复杂的多路交叉口,某些方向的交通可另有出路;路网中次干道和支路密度够大;路网处于非饱和且不均衡的状态等。

(3)交通运行管理:主要通过标志标线、智能交通的引导系统等对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干预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禁止左转(右转)、限速、违章控制等。主要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服务水平下降到E或者F级以下的,违章或者事故率较高的区域。

2、案例分析

2.1 区域交通组织优化实践

为缓解某地区的交通拥堵,在现状的交通组织基础上增加下列措施:

(1)道路改造升级

建议铲除西宾路两侧绿化带,占用部分非机动车,两边各增加一条车道,形成双向8车道。

(2)单向交通

悦园街由南向北单行,憩园街由北向南单行,解决大商集团购物中心拥堵问题。

(3)信号控制

朝霞街与中原路路口安装信号灯。

(4)禁限管理

支路与主路相交,支路发高峰时段禁止左转,区域内新增12处高峰时段禁止左转。区域范围内地区内禁止货车、人力客货运三轮车、畜力车通行。

区域范围内道路两侧禁止停车。

单位出入口禁止左转。

(5)公共交通

主要道路公交车站全部改为港湾式停靠站,提高公交车准点率和服务质量,吸引区域没居民乘坐公交出行。

(6)停车管理

居住区增加配建停车场、严格停车管理,加大对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

(7)学校门前交通组织

学校门前道路按照上下学分时段设置单行,同时在学校门前设置减速让行标志及标线和减速标线。

对于某些措施而言,无法直接测算其实施效果,但可以通过在仿真软件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再现,做定量分析的参考。因为交叉口是路段交通流的瓶颈,因此交叉口就成为简化评价区域改善方案的最关键因素,一般作为区域交通运行状况的晴雨表。

2.2 交叉通组织优化

交叉口优化包含众多内容,也是本次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交叉口渠化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和降低交叉口延误水平。以下举例说明。

(1)交叉口现状问题

该交叉口为解放路与工农街交叉口,解放路为双向四车道,三块板。工农街为双向六车道,三块板。解放路和工农街都为城市主干路,其中工农街相当于城市中心区的北外环,所以该路口的流量特别大,加上该路口没有进行合理的渠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严重,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交叉口北进口现状渠化方案与车流量不符,右转车道与直行车道混用,部分右转车道借用非机动车道转弯,通行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南进口有公交车站,站台为一般式,线路较多,车辆进站影响其他车辆通行,以致于造成该路口拥堵严重。

(2)路口拥堵对策方案

对该路口进行渠化设计,四个进口道增加机非隔离护栏及中央隔离护栏,实行机非分流;交叉口重新进行渠化处理,使车道数与车流量保持一致;取消机非隔离带,并进行车道偏移对进口道进行拓宽;在人行横道上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对南进口公交车站进行港湾式处理,减少对通行车辆的干扰;远期可考虑建立横跨工农街的立交桥。路口渠化方案图见图1。

图1 路口渠化效果图

(3)路口拥堵对策方案

Synchro 系统是美国Trafficware 公司开发的专门用于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和评价的交通仿真软件,信号配时优化和评价模型以HCM2000 为理论基础,目前已经开发完成了最高版本Synchro7.10。Synchro软件可以科学计算出交叉口的最优配时方案,以及交叉口的负荷度和服务水平等评价指标。应用Synchro软件,可以对交通组织优化前后的方案进行对比评价,量化交通组织优化方案效果,进而得到最优交通组织优化方案。

应用Synchro软件计算改进前和改进后的负荷度、排队长度和延误都在可接受范围内,改善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6-5 改进前后的负荷度、排队长度和延误比较

经过交叉口渠化后,可以明显改善交叉口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3、结语

交通组织优化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总结了交通组织优化中微观层面的常用方法,并力图将其结合实际灵活应用在具体实践中,Synchro软件可以科学量化交通组织优化的效果,能有效帮助实现交通组织优化。案例中交通组织优化已经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双文.城市中心区交通特征与交通组织研究[J].山西建筑,2006(12):34-36

[2] 李自林,申文杰.天津交通组织优化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14):27-30

篇2

关键词: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流程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机动车的保有量迅速增加,由于当前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方式难以满通需求,导致城市道路拥堵现象大量存在。近年来,随着不少国内外道路建设、交通管理相关人士提出了人性化交通和无障碍交通等理念,许多大城市纷纷将当年改成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平面信号交叉口重新恢复,这使得原本就占据城市道路交叉较大比例的平面信号交叉,以后更将成为城市道路交叉的最主要形式。因此充分注重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设计,充分挖掘其潜力,使其更好地为城市交通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相关工程对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2 城市道路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设计流程

2.1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定义及类型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指的是在空间和时间上科学合理地分时、分路、车种和分流向,并使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性,使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高效、全的运行状态。

道路交通组织分为微观道路交通组织、区域交通组织和宏观交通组织其中微观交通组织涉及的对象多集中在单点上,主要有交叉通组织、环岛交通组织和立交交通组织等;区域交通组织涉及的对象多集中在线和面上,如主干道的交通组织、重点区域的交通组织等;宏观交通组织多是从政策和总体调控的高度予以控制,如机动车保有量的控制,公交优先政策、净化车种和经济调控等 本文阐述的信号交叉通组织属于微观交通组织范畴。

2.2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设计流程

信号交叉通组织是整体交通组织的基础,包括路口放行方法确定、路口渠化设计和路口信号设计等主要内容,具体流程见图1。其中虚线部分指的是计算机仿真过程,因为现代的交通组织方案在实施以前常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试验,用于检测方案的可实施性。流程图中主要内容如下:

(1)交叉通调查调查是进行交通组织的基础,调查一般包括交通量、饱和交通量、延误、队长度等。目的是得到交叉口的基本信息,为后面的设计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图 1 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设计流程示意图

(2)放行方法确定。放行方法是指在交叉口非机动车、行人与机动车的放行所采取的模式,不同类型的交叉口所采取的模式不同,但一个城市最好选择1种,以免太多,导致道路使用者无法适应。

(3)渠化设计。渠化设计是对交叉口进行空间分离,主要设计有交通岛、导向车道设置、交通标志标线。

(4)信号设计。根据放行方法和渠化设计的方案,再考虑交通量的分布,进行信号设计,包括信号相位、信号相序、信号配时。

(5)其它配套设计。主要包括标志标线和公交站点一体化的设计。

(6)综合优化设计。结合前面的所有设计,进行

综合考虑,最后制定最优方案。

3城市道路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法

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法主要包括交叉口放行方法设计、交叉口渠化设计及交叉口信号优化设计等主要内容。

3.1路口放行方法设计

路口放行方法的确定,指特定路口机动车放行方法与非机动车放行方法的组合。近年来,在交通管理实践中,我国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管理特点,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过交叉口时的特点和要求,对放行方法进行实践和研究,形成以下4种模式:

(1)时间分离放行法,即非机动车按行人相位放行模式。

(2)空间分离放行法,即非机动车按机动车相位放行模式。

(3)时空分离放行法,即非机动车禁驶区放行模式。

(4)综合放行模式。需要注意,一个城市中最好只设计1种放行方法,

最多不宜超过2种 如果1个交叉口1种走法,道路使用者将无法适应,其结果必定造成交通秩序混乱。

3.2交叉口渠化设计

交叉口渠化,指对同一平面上行驶的各种交通流,采取各种物理分离的措施,可使不同速度的交通流按所划分的车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渠化是交通组织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渠化的主要目的是规范车辆行驶、减少车流冲突、保护行人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交叉口渠化设计的作用是明确不同交通流的空间路权,重点是控制冲突点的位置,做到“寸土必争”,尽量减少交叉冲突点的个数或将其转化为交织冲突点,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常用的渠化手段有交通岛、隔离墩、交通标志、地面标线、车道划分、路口拓宽等。交叉口渠化设计流程如图2 所示

图 2 信号交叉口渠化设计流程示意图

3.3交叉口信号优化设计

交叉口的信号设计很重要,它可以有效减少路口内的冲突点,控制路口内冲突,明确不同流向、不同种类交通流通过路口的时间权。根据放行方法和渠化设计确定信号相位,根据路口冲突情况和路口内空闲时间最少的要求确定信号相序,根据各流向上到达的流量情况确定信号配时及周期,做到“分秒必争”。交叉口信号优化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交叉口信号设计流程示意图

3.4优化方案仿真及评价

由于信号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中涉及道路的物理改造(如渠化中的路口拓宽、交通岛、隔离墩和地面标线等),一旦调整,短期内很难恢复。另外,交叉口的连续功能决定了一旦优化方案不切实际,势必影响整个道路及周边路网,造成交通拥堵。所以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优化方案实施前最好利用仿真对优化方案做一个评估,在确定方案确实可行的情况下再予以实施,以免对道路交通及周边路网产生负面影响。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而发展的交通仿真,从产生之初就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发展,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成熟的交通仿真软件。交叉口仿真属于微观仿真范畴,微观仿真软件的代表是VISSIM,它是由德国PTV 公司开发的城市道路交通流仿真软件,被广泛运用于优化交通区域内的交通行为评估、轻轨系统并入城市道路网络的可行性分析、公共汽车及轻轨车站规划容量和效果评价,还可用于公交专用道等优先措施的分析。关于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案的评价,常用的指标有路口通行能力、平均等待时间、平均行车速度及车辆排队长度等。

4 小结

信号交叉口是我国城市道路交叉的重要形式,业界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国外,在交叉口渠化及信号设计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但由于国外的道路运行情况和国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存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情况,所以国外的道路渠化及信号设计理论很难直接应用于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信号优化设计方面,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关于信号交叉口优化设计的系统理论。

参考文献

[1]翟忠民.道路交通组织优化[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篇3

【关键词】快速路;交通组织;公共交通;道路渠化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机动化的加速,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给当前交通运行状况带来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高、运输效率低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我国各大城市新建道路,改善路网。如一些城市兴建快速路,提高交通供给,以求缓解交通压力,提高车辆行驶速度。而原本在其他道路上的交通压力又迅速集中在了快速路上,出现了城市交通日益紧张、路网效能日益低下的现象。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快速路交通组织方法,分析影响城市快速路交通运行状况的各方面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快速路交通组织的各种方法,从而使整体城市路网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2 快速路常见交通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公共交通带来的问题及其成因

城市快速路作为城市路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交通参与者在出行路径的选择上,倾向于快速路,从而使快速路的交通负荷易处于较高水平。公共交通线路的选择也不例外,但如果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就会成为造成快速路拥堵。很多公交站点乘降能力不足,无法容纳多辆公交车一次进、出站。且公交站点与主路出入口距离过近,导致当多辆公交同时排队进站时,就会把主路出入口堵住,与其他机动车产生冲突,导致交通拥堵。

2.2主路与辅路连接带来的问题及其成因

从主路驶出进入辅路路段后,一般大约隔50―100m就会有一个灯控路口,如果辅路上的灯控路口信号配时不合理,就会导致车辆从辅路路口的停止线一直排队到主路的出口匝道上,主路的机动车短时间无法驶出主路,造成交通拥堵。

2.3 交通安全设施带来的交通问题及其成因

一些快速路的部分出口没有出口提示标志或者距离出口50米处才设置出口提示标志。出口提示标志设置的欠缺或过晚,等到机动车驾驶人看到提示标志,甚至在没有提示标志的出口,紧急并线,很容易与正常行驶的车流发生冲突,甚至发生交通事故。

3 快速路交通组织方法研究

3.1 合理进行道路渠化[1]

快速路系统运行的关键首先是确保出口的通畅,只有车辆能快速分流,才能为合流车辆提供运行空间,保证系统车辆运行的供需平衡。如果对道路进行合理的渠化,在周边道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先设置出口再设置进口,可以使主路上交通车辆数目减少,为想要进入主路的辅路上的车辆提供进入主路的空间,还可以有效避免驶离主路的车辆不与驶出公交站的公交车发生冲突;同时可以增加辅路的车辆容纳量,充分发挥辅路的作用,减轻主路的压力。

3.2 优化相邻灯控交叉口信号控制[2]

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可以提高交通供给能力、并实现交通流的有序化。优化方法包括调整信号周期、优化相位组合等。为提高对下匝道交通量的疏散能力、控制进入上匝道交通量,应利用车道灯对相关车道进行单独的信号控制;公交专用道单独地进行信号控制,实现公交优先等。针对不同的交叉口及其特殊的交通需求,应灵活运用渠化和信号控制两种手段,尽量从时间、空间上避免车辆交织,提高交叉口的时空利用率,扩大其总通行能力及对下匝道车流的疏散能力。快速路出口匝道处的信号控制可与相邻交叉口的信号控制进行干线协调控制,运用“绿波带”,以提高区域整体的运行效率。

3.3 合理设置交通安全设施

快速路多采用立交桥的形式和多条道路相接,而立交桥的线形相对复杂,所以应建立完善的出口提示系统。在1000m及500m处先后设置快速路出口预告标志,在出口处设置指示标志,出口指示标志应标明该出口的地理名称[3]。出口提示系统可以尽可能将分流车辆提前到出口之前的路段,避免车辆在接近出口时才减速并线而导致车队整体速度减慢,影响主路上整体的车速。

在快速路的车道上施划距离基准线以及在明显位置设置警示牌,提示机动车驾驶人注意保持车距,以减少追尾事故的发生。主路标志应参考高速路标标明出口去向和出口距离,提醒车辆提前并线。

利用可变信息板实时地显示前方以快速路为中心的路网的交通状态信息,使驾驶人自主正确合理的选择行驶路径,动态控制快速路的交通需求量以便控制快速路交通负荷。

3.4 采用大区域诱导分流、限流

考虑到区域路网的交通流的关联性及替代路线的可行性,可以从整个路网的角度去宏观性地考虑,将过境流量引导至外环过境,分担快速路的部分交通压力。在快速路主路出口之前布设动态交通诱导显示屏,以便对车辆进行有效诱导,从而实现快速地对在快速路行驶的车流进行分流。

建立快速路出入通信号控制系统。它通过对主路交通负荷、车头时距等的检测,实现对快速路入口匝道进行信号控制,对快速路进行交通负荷控制,调整和均衡进出快速路的总流量,避免交通拥堵发生,提高其通行能力。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在快速路上发生紧急事件后,及时实施交通管制。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城市快速路交通组织方法问题分析及研究,提出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法,缓解或消除城市快速路常见的交通组织问题,使快速路交通系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通过分析快速路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常见的交通问题,总结出城市快速路交通组织的主要方法,例如合理渠化道路、设置交通安全标志标线、优化相邻交叉口信号控制等方法,帮助改善快速路交通运行状况,使快速路充分发挥城市交通动脉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个快速路路段均有其特殊的情况和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主要是针对交通问题现状,总结一些基本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贻生,刘光辉.城市快速路交通设计理念浅析[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3,24(3):26-28.

篇4

关键词:城市道路;优化设计;交通流量;

1. 我国城市道路网络存在的问题

1.1 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在道路网规划建设中,往往只重视一味扩充道路网的空间尺度,而忽视道路网的功能结构改善。在大力推进快速路和主干路建设的同时,却忽略了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网的建设,导致我国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不尽合理。这几乎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通病。

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从快速路至支路,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应为“金字塔”形,而我国大中城市路网结构却为倒三角形(如合肥)、菱形(如南京)、葫芦形(如深圳),普遍缺少支路或次干路,其中支路网密度指标同国标差异很大,远小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3~4 km/km2 的要求,导致城市道路交通功能的紊乱。

1.2 道路交通功能紊乱、系统性差

我国城市道路普遍表现为交通功能紊乱、各级路网系统性差。因此而导致城市交通严重受阻;长距离交通与短距离交通重叠;机动车交通流与非机动车交通流、步行交通流重叠,快速交通流与普通交通流重叠; 大量过境交通穿越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穿越市中心区;大片居住区成为公交空白区;商业中心公交、自行车、行人出行没有方便感、安全感;断头路很多,加上混合交通干扰严重,使现代化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在中国城市交通系统中难以奏效,路网整体性功效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1.3 路网密度低

我国城市的现状道路网总规模指标普遍偏低,远未及国标下限,与发达国家以小汽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城市相比,差距更大。

提供足够的路网密度要比单纯追求干路的车道数、宽度重要得多。而这一点却恰恰是我国城市道路存在的另一通病。而且各级路网系统性差,衔接关系混乱,路网密度不均衡难以适应机动化发展需求。

1.4 交叉口机非、行人相互干扰,通行能力差

混合交通为我国城市交通的特点,在长期的道路建设中往往忽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流设计,造成交叉路口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相互干扰的被动局面,导致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严重下降,成为路网系统中最为脆弱的瓶颈。由于交叉口不畅而导致路网的整体运行效能大打折扣,同时也造成道路网资源的严重浪费。

2. 常用的优化方法

道路网络优化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确定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采用适当的方法选择规划线路将选定的控制结点连接起来,形成区域未来道路网络规划方案的过程。它是在对道路网络远景交通需求进行预测进而确定了道路网络的合理发展规模后,在道路网络的建设资金、发展规模以及等级结构等的约束下,对道路网络的平面轮廓设计,在进行道路网络线路优化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经验调查法、数理解析法、四阶段法、节点法、总量控制法以及网络设计法,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在优化研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合适的一种或几种方法。

3. 道路网络优化的具体建议

3.1 合理调整城市路网等级级配

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对现状路网进行系统的等级级配调整,杜绝随意,统筹优化路网结构, 其保障城市交通由低一级道路向高一级道路有序汇集,由高一级道路向低一级道路有序疏散,并按照城市道路网络一体化的思想来支撑城市的发展。尽量避免过境长距离交通穿越城市道路。美国城市路网等级划分明确、层次清晰。依据道路交通流特性、道路两侧用地、道路间距、路网等级结构、交叉口间距、交通流分担比例、车速限制及停车限制等特征和条件,将城市道路分为高速路和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集散道路和地方道路5 个等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主要用于机动车长距离出行,其基本功能是通过性的,因此特别强调禁止或限制两侧用地范围内的交通直接进入城市干道。即使在城市中心区,也应该通过低一级道路建立与城市干道的联结,以保证整个干道系统的畅通。集散道路具有通过通和出入交通的双重职能:一方面它服务于高一级道路,作为高等级道路的支撑,起着聚集和疏散交通的职能;另一方面它又作为区域内主要交通道路,深入到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内部,满足各区域内各种活动展开的需要。地方道路是地块内部道路,解决建筑物的交通出入,是对集散道路交通量的进一步疏解。

3.2 重视次干辅道路的建设

次干路和支路等辅道路是车辆进入快速路、主干路的载体,还承担短途交通,减轻快速路、主干路的交通负荷。各级道路应各司其责,有机结合,实现道路网络的协调统一。日本十分注重城市支、次道路的“微循环”系统。支、次路一般设置成单向交通,较宽的路面设置两条车道,较窄的路面设置1 条车道,支次路网循环有序、衔接紧密,提高了道路的便捷性、通达性。

3.3 合理利用交通资源,挖掘现有道路资源潜力

通过交通需求优化规划,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的角度,避免交通需求超过城市的交通容量极限;优化交通结构,合理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交通设施,使交通结构的外部成本最小;优化路网规划,提高路网容量,实现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使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发挥最大作用。日本城市道路普遍不宽,但利用率极高;其道路建设速度虽然一直落后于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但日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改善道路的服务水平,有力地提高了道路行车的效率。

3.4 组织单向交通

组织单向交通,减少对向行车的交通冲突,并通过对单行道上快慢车道的重新划分,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停车延误,提高行程车速,降低交通拥挤问题;通过对道路的单向交通设置,可调配交通流量、流向, 提高通行能力;同时,可在单行道路的一侧划出一条车道设置停车泊位,解决停车难问题。单向交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操作简单的交通管理措施,很适合旧城中心区的近期交通组织管理。如温州市城南立交桥的交通原本非常脆弱,时常发生拥堵,自该立交桥下沿线盘旋的道路均实施单向交通后,道路运行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5 交通组织优化

通常来说,在实际工作当中,平面交叉口转弯车流交通组织的优化方法如下:

3.5.1 左转弯导向车道交通组织优化

左转车道可以减轻与左转弯有关的交通事故(包括左转弯时的侧面相撞和追尾),排除左转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以及为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口设置左转专用相位提供条件。左转车道设置原则如下:

1)据国外研究统计资料,对于城市道路交叉口,包括次干路以上的各等级道路相交,其交叉口某进口道左转流量大于200veh/h时或者一个信号周期左转车辆数大于3,且路口拓宽车道不受限时,一般均应设置左转车道,且左转车道优先于右转车道设置;

2)对于单向单车道,进口道只可能增设一条车道,且直行车和右转车较左转车比例很大时,为使进口车的利用更为均衡,左转车可不考虑占用专门车道而是与直行车混合为直左车道;

3)次要道路交叉口进口道左转车流量小于150―180veh/h或者一个信号周期进口道左转车辆不足3辆或路口拓宽受限时,也不设置左转专用车道,而是采用直左混合车道。

3.5.2右转弯车流交通组织方法

在交叉口处,车辆的右转弯运动经常会与左转弯或者直行的车辆共同使用一条车道。一辆右转机动车的驾驶员能否较为顺畅的通过交叉口,其直接决定于驾驶员所驾驶的车辆所处的车道的使用性质。因此,一条右转专用车道的使用可以减少交叉口右转车辆的平均延误。《交通工程手册》中指出设置右转专用车道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下面四个:

1)右转车的流量;

2)右转时导致的追尾碰撞事故的相关记录数据;

3)道路上的车速;

4)交叉口附近的土地使用条件。

是否设置一条右转专用车道来减少车辆运行时的交通延误,还要依赖于交叉口采用的信号控制类型和信号配时设置,以及行人交通对其的影响。此外,针对右转车辆进行合适的入口设置要以道路的设计小时流量、右转的最低流量以及道路上的平均车速为基础。

3.5.3 右转车道与相交道路合流特性的优化方法

1)从几何条件来说,由于道路条件的限制,在右转车流量较小的交叉口,一般采用右转车流与相交道路上车流共用车道的方法。对于右转车流量较高的交叉口,相交道路上经常会另外增加一条车道,用来作为右转车流的加速车道,以便在与相交道路车流融合之前,右转车辆充分加速到与相交道路上车流合流所需要的速度。

2)从管理控制方法来说,为了减少右转弯车流对相交道路上车流的干扰,可以在右转车道上增加停车让行标志、减速让行标志等,此外还可以对右转车流进行信号控制,即增加右转控制信号灯。

4. 工程案例

某交叉路口为环形平面交叉的交通组织形式,由于环形平面交叉交通组织设施不完善,导致现状交通异常混乱,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现象。原因分析:环形交叉口相对于红绿灯管制的交叉口避免了发生周期性的交通阻滞,并消灭了交叉口的冲突点,仅存在车辆进出路口的交织点,是一种自行调节的渠化交通形式,但由于环形交叉口逆时针运行,交叉口的平均延误随着交通流左转比例的增加而急剧增加。环形交叉的平面交叉形式已不能满通量要求,因此整治后采用十字交叉,并采取如下措施:

破除环形交叉中心岛、增设进出口道,设置渠化岛,渠化设置如下图

5. 结语

篇5

关键词:交通组织 冲突点 左转弯专用道

0 前言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转弯车流不仅是产生冲突点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影响直行方向车流顺畅通行的主要因素。合理的使用各种转弯车流交通渠化设计方法,对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叉口车辆的延误以及提高整个城市路网的通行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1 平面交叉通冲突分析

平面交叉通组织优化,是指在有限的交叉口空间上,科学合理地分时间、分空间使用交叉口,使交叉口各交通流始终处于安全、有序、高效的运行状态,也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减少甚至消除交叉口内各股车流之间的冲突。

根据冲突本身对车流运行的影响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分流 (2)合流(3)相交

(1)分流(2)合流 (3)相交

相交是三种冲突中最为严重最为危险的一种,交通事故多以此形式发生。相交又有三种情况:

直行与直行

直行与左转

左转与左转

其中,对向直行车流之间的冲突在交叉口路宽足够的情况下基本很少发生,竞争方向直行车流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设置交通信号予以避免。然而由于驾驶员对左转弯车辆的行驶特性判断较差,所以一旦在无信号或者简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发生有左转弯车辆参与的冲突,其转化为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就很大。

(1)冲突点的空间分离

一般常采用交通渠化的方法,把随机冲突点固定下来,利用路口的导流带、导向线、导向车道以及停车线、人行横道等交通标线,缩小路口冲突范围,隔离不同车种、流向的交通流,把空间上冲突点的个数降至最低,为时间分离打好基础。

(2)冲突点的时间分离对空间渠化以后仍然无法消除的冲突点,可以采用信号控制的方式,使冲突交通流在不同的时间通过冲突点从而达到消除冲突的目的。

2 平面交叉口转弯车流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通常来说,在实际工作当中,平面交叉口转弯车流交通组织的优化方法如下:

2.1 交通调查

调查是进行交通组织的基础,包括交叉口道路几何条件调查和交通条件调查。交叉口道路几何条件调查包括道路等级、断面形式、设计车速、红线宽度、单向车道数、机动车道数、机非分隔带宽、非机动车道宽和人行横道宽等。交通条件调查一般包括交通量、饱和交通量、延误、排队长度等。

2.2 左转弯导向车道交通组织优化

左转车道可以减轻与左转弯有关的交通事故(包括左转弯时的侧面相撞和追尾),排除左转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以及为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口设置左转专用相位提供条件。

2.2.1 左转车道设置原则如下:

1)据国外研究统计资料,对于城市道路交叉口,包括次干路以上的各等级道路相交,其交叉口某进口道左转流量大于200veh/h时或者一个信号周期左转车辆数大于3,且路口拓宽车道不受限时,一般均应设置左转车道,且左转车道优先于右转车道设置;

2)对于单向单车道,进口道只可能增设一条车道,且直行车和右转车较左转车比例很大时,为使进口车的利用更为均衡,左转车可不考虑占用专门车道而是与直行车混合为直左车道;

3)次要道路交叉口进口道左转车流量小于150―180veh/h或者一个信号周期进口道左转车辆不足3辆或路口拓宽受限时,也不设置左转专用车道,而是采用直左混合车道。

2.2.2 左转车道设置的常用方法:

1)没有中央分隔带的道路,可以采用拓宽路口方式增设左转车道;

2)窄分隔带的城区道路,将进口道的车道线适当偏移设置左转车道;

3)有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时,压缩分隔带的宽度设置左转车道;

4)按前述根据车辆大小和车速,压缩原路段车道宽度以增设进口道左转车道。

2.2.3 导向车道的设置

由于车道宽度是车辆宽度加上行驶的侧向余宽而决定的,因此车道宽度除了要受行驶速度的影响外,还因根据此车道的车种组成(大型车混入率等)、相邻车道上行驶的车辆、缘石、护栏、等路侧障碍物的位置及高度等条件而不同。进口道展宽段每条车道的宽度可以较路段上略窄,并根据交通量中车种比例加以确定,一般可以取2.75-3.5m/lane。新建及改建交叉口时车道宜取高值,治理性的交叉口在用地条件受到限制的地方,一条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2.75m。混入普通汽车和铰接车的车道左转专用车道宽度可采用3.5m,最小3.25m。

为更好地控制和引导车流顺畅地通过交叉口,当进口道横断面中心线偏移或车道功能发生变化时,应在交叉口范围内设置必要的路面导流标线。

2.2.4 拓宽车道长度的计算

为了使最后一辆左转车能在左转车排队最后端安全停车,左转车道长度应为排队长度与车辆减速所需长速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lw=ls+max{l’m,lt}(3-1)

式中:

lw ――左转车道长度(m);

ls――左转车排队长度(m),与排队中的车辆数及车身长度有关;

l’m――左转车减速所需长度(m),其计算公式为:

l’m =(v2-vt2)/26a (3-2)

式中:

lt――过渡段长度(m),可采用横移一个车道所需时间3s计算,

lt=v×3/3.6=v/1.2(3-3)

v――路段主要设计车辆的计算行车速度(km/h);

v――减速后的左转车速(km/h);

a――减速度(m/s2)。

2.3右转弯导向车道交通组织优化

2.3.1右转弯车流交通组织方法

在交叉口处,车辆的右转弯运动经常会与左转弯或者直行的车辆共同使用一条车道。一辆右转机动车的驾驶员能否较为顺畅的通过交叉口,其直接决定于驾驶员所驾驶的车辆所处的车道的使用性质。因此,一条右转专用车道的使用可以减少交叉口右转车辆的平均延误。《交通工程手册》中指出设置右转专用车道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下面四个:

1)右转车的流量;

2)右转时导致的追尾碰撞事故的相关记录数据;

3)道路上的车速;

4)交叉口附近的土地使用条件。

是否设置一条右转专用车道来减少车辆运行时的交通延误,还要依赖于交叉口采用的信号控制类型和信号配时设置,以及行人交通对其的影响。此外,针对右转车辆进行合适的入口设置要以道路的设计小时流量、右转的最低流量以及道路上的平均车速为基础。

2.3.2 右转车道与相交道路合流特性的优化方法

1)从几何条件来说,由于道路条件的限制,在右转车流量较小的交叉口,一般采用右转车流与相交道路上车流共用车道的方法。对于右转车流量较高的交叉口,相交道路上经常会另外增加一条车道,用来作为右转车流的加速车道,以便在与相交道路车流融合之前,右转车辆充分加速到与相交道路上车流合流所需要的速度。

2)从管理控制方法来说,为了减少右转弯车流对相交道路上车流的干扰,可以在右转车道上增加停车让行标志、减速让行标志等,此外还可以对右转车流进行信号控制,即增加右转控制信号灯。

3 案例:深圳观平路观澜新田环岛交通整治工程

项目概况:深圳观澜新田环岛位于观平路观澜街道与平湖街道分界处,环观南路与观平路十字交叉,现状交叉路口为环形平面交叉的交通组织形式。环观南路是观澜街道的外环道路,主要承担经观澜街道的过境交通,现状道路为双向6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为60km/h;,观平路是深圳东西向主干道,平湖至观澜段现为双向四车道城市次干道,设计速度为40km/h。由于观平路(平湖段)的交通量已经出现超负荷运行状态,加上环形平面交叉交通组织设施不完善,导致现状交通异常混乱,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周边居民的生活。

原因分析:环形交叉口相对于红绿灯管制的交叉口避免了发生周期性的交通阻滞,并消灭了交叉口的冲突点,仅存在车辆进出路口的交织点,是一种自行调节的渠化交通形式,但由于环形交叉口逆时针运行,交叉口的平均延误随着交通流左转比例的增加而急剧增加。环观南路2004年通车,2008年进行改造设计,通过交通量观测,预测到达道路设计年限的2024年转向交通量如下:

通过如上转向交通量分析不难看出各方向左转交通量和环观南路直行交通量占据比例较大,环形交叉的平面交叉形式已不能满通量要求,因此整治后采用十字交叉,并采取如下措施:

1)破除环形交叉中心岛、增设进出口道,设置渠化岛,渠化设置如下:

左转渠化:根据转向交通量调查,环观南路(南)往观平路(西)、观平路(东)往环观南路(南)和环观南路(北)往观平路(东)三个方向的左转交通量超过300pcu/h,根据《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左转交通量超过300pcu/h时,应考虑设置两条左转专用车道;而观平路(西)往环观南路(北)方向左转交通量不足300pcu/h,根据《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左转交通量超过200pcu/h时,应考虑设置一条左转专用车道;

右转渠化:设置右转弯专用道,以消除直行交通量候车影响。

2)完善交通标志、标线、护栏等交通设施;

3)设置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4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