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专业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播音主持 教学特点 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艺术学科,综合性较强,包括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的内容,这也给教学提高了难度,这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重要特点之一。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从专业的特点出发,与广播电视产业对播音与主持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注重各个学科(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的穿插渗透,形成适合现展情况的教学体系,改正那些不适合现代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但是在教育模式上也存在着一种误区,许多学校一味追求全才的培养,例如过于重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如口语、即时表达与稿件转换的能力,也就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大相径庭了。总的来说,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以下是播音与主持专业所设置的主要课程,希望能通过罗列其主要内容来分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的教学特点。
1 专业课学习
调研了多所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院校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为主,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是以普通话学习为主,包括语言技巧和广播播音都是播音与主持人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传统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课上缺乏各个科目内容的穿插和渗透,这也是为什么应届毕业生“一职难求”的原因。
分散的专业课内容没有经过整合也就很难实现“一专多能”。并且,难以形成系统教学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灵活的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充分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设置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创新性元素,把课程的实用性和扩展性与传媒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专业内容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并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并且学校也在每个方向模块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有不同的分工,必修课把课程的内容设置与行业的岗位结合起来,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选修课主要教学与专业相关的学科,比如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等。
经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课教学的研究发现,在专业课中老师会把生涩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后,并适时地加入个人的经验见解,这也对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职业生涯的定位带来帮助。具体来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方案已经被大多数艺术院校采用或借鉴,主要专业包括新闻播音概论、播音学与主持概论、播音发音学、播音主持心理学等等这些,几乎构成了整个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课大体框架。除此之外,众多证书也被包括在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中,成了增强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教学内容设置的主要环节。
这些证书包括《普通话等级证》、《主持人资格证》、《播音员资格证》等,各类证书也帮助学生扩展了职业方向、培养兴趣和充分发展个性,成为应届毕业生应聘的敲门砖。
2 职业修养课
播音主持专业必须具备极高的思想素质和内涵修养,所以开设了很多这种类似的专业选修课程。现代传媒业的发展扩展了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能,在新闻传播方面,还增加了舆论营造与道德氛围的维护的职能。确切地说播音主持人员在社会新闻传播上的作用就像是信息传播和的窗口,也是新闻信息的评论员,通过对信息的总结和组织再加上评论,这就体现了社会新闻传播的新特点。而播音员的职业修养课的重要性在于,这个职业的观点往往能左右社会大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也就能够对娱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行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变得极其重要了,通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才能算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学习内容宽泛且扎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才可以谈到精细及深远的问题。这也是根据岗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在专业素养的培养上主要针对了大致的几大方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入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口语基础,加强能力的提高和注重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课程。
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过于侧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上述也提到了职业素养对于播音与主持这项职业的重要性。从课程的设置量上分析,关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课程学时占到了总课时的一半,而关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课程较少,比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就更少了,虽然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生,但是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不能忽略,否则就违背了近年来各大高校号召的“打造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的人才”的方针。
3 文科基础课
文科几乎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对于艺术专业的播音主持同样重要,它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包括基本的朗读和书写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这也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管理;工作室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不但有艺术类院校,而且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艺术类专业,艺术类专业的在校生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较,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不但与我国长期的高考制度有关,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关,同时专业的独特品质也形成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教育和管理,是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要求。
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注重自我,追求个性张扬,但组织纪律性不强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主体意识较强,但容易忽视现实,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欢张扬个性,如服饰、发型等喜欢标新立异。他们易于追求新事物,往往以时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而自居。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但普遍存在生活作风较懒散、纪律观念较淡薄等现象,表现为向往所谓的自由,对规章制度存在较强的逆反情绪。
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但集体观念淡薄艺术类专业学生较早介入专业学习,专业学习的内容和特点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情感,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塑造个性风格。追求个人风格的浓厚兴趣和独立创作的学习模式也慢慢使艺术类专业学生养成独来独往、不关心集体的行为特点,表现为缺乏大局意识,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专业特点突出,艺术情结浓厚,但文化素养相对欠缺艺术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从中学甚至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他们在专业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结下了终生的专业情结,加上我国高考对艺术类学生的选拔文化要求较低,这样从主观和客观上就造成艺术类大学生不重视文化素养,表现为文化知识面较窄,外语水平普遍较差,对科学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等。
独立能力强,注重实践,但情绪较容易波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较早接触专业,专业技能学习的艰辛和经常参与各类专业考级或考试,让他们较早接触了社会,培养了他们较强的独立能力。但较早接触社会,也导致他们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加上专业上追求完美,有时容易钻牛角尖,听不进不同意见,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个体情绪容易起伏。表现在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情绪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感性多于理性。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实践
艺术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论在成长过程还是专业培养上,都有其突出的特点。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我们积极探索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养成的要求和途径,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以实践,以艺术养成为依托,用构建特色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展演平台带动学生管理手段的更新,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工作室的模式对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管理,有效地促进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一)工作室模式
这里所讲的工作室,是指在教学或行政班级的基础之上,由专业兴趣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共同组成的专业第二课堂的一种组织形式。所有的工作室都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二是带有强烈的专业色彩;三是集合了成员的专业学习资源;四是有专业导师指导;五是有明确的管理体系和工作目标。
(二)成立工作室的方法
我们在各个艺术类专业中成立各种工作室,各个工作室的成立和运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作室组成:一般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由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及兴趣自由组成。成员一般来自同班或同专业。第二阶段是资源整合: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学生物色并解决工作室场地,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成员将自己的各类资源集中和整合,制定工作室的管理及运行制度,聘请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第三个阶段是运行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工作室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专业为平台,对内对外开展各种学习、创作、展演和交流活动。工作室成员一般在10人以内,且保持相对稳定,直到学生毕业。
(三)实施工作室管理模式的意义
增强归属感,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在同一个工作室的学生,首先在专业上兴趣相同或相近,大家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成良好的关系,同时,工作室的运作模式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成员在进行各种创作或展演的过程中,为了工作室的荣誉通力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自主管理,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工作室都有由学生集体制定的工作室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工作目标,由于是工作室成员自主讨论制定,必然会提高大家遵守工作室各项制度的自觉性。工作室的运行由学生自主管理,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组织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工作室具有明确的目标,全体成员在工作室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不仅提高了每个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细化教育,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室模式打破了班级管理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通过积极了解各工作室的管理和运行特点,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等有机结合进来,一方面支持和宣传工作室的工作和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工作室活动的平台,提升学生工作和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结合工作室的特点,开展工作室成果展演、艺术人文交流、对外合作、工作室冠名活动等,不但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通过鼓励和支持工作室的工作和宣传工作室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荣誉感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张扬个性,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工作室整合了较好的学习资源,学生专业兴趣的致,大家互相学习,又有指导教师的指导,这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工作室在课余时间开展专业创作活动,开展专业展演和交流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这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突出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竞争力职业教育要求我们要依据职业岗位群,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室模式是学生在专业基础上主动对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进一步选择,如服装专业的服装设计工作室、色彩设计工作室、服装工艺工作室、服装打板工作室等。学生在学好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工作室为平台,提升相关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不论在成长过程或专业学习中都有其突出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但不能忽略这些特点,还要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出发,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真探索艺术类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的方法。我们在实践中充分体会到,采用工作室的模式,对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它是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杜爱民.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与应对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06,(8).
[2]李开沛.试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其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关键词: 艺术专业学生 文献检索课 教学策略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这门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掌握用手工方法和计算机方法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知识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课,同时又是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全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服务的一门基础性的工具课。
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文献检索是了解学科前沿,综合应用已掌握的概念、理论的有效环节。文献检索能完成收集资料、阅读文献、整理研究、分析综合、批判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明确学习和研究方向,掌握课题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不同派别的观点、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发展前景等,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从根本上杜绝抄袭,培养学生文字运用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艺术专业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群体,在学习心理上具有自我意识突出、心境较高、心理不稳定的特点,在学习行为上又具有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性、缺乏恒心与毅力,学习兴趣极易发生变化,学习目的功利性强的特点。因而在文献检索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策略,以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1学习心理特殊性
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有效进行文献检索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以下特点。
1.1.1自我为中心
一是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及评判标准往往以自我感觉为标准,在学习中表现为喜欢则学,不喜欢则放弃。二是自视清高。艺术专业学生普遍眼界很高,总是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无论是看待老师还是其他人。
1.1.2心理不稳定
心理不稳定性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发展期,性格、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尚未完全成型,身心都没成长到成熟的地步。艺术专业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情绪波动十分大,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学习情绪极其不稳定。艺术生专业学科特点,追求个性张扬,这极易造成他们不遵循应有的学习规律去认真学习,而是追求一种不随大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学习行为,表现为不学习、不作为,与老师对着干,等等。
1.2学习行为特点
艺术专业学生入学考试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专科不足12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其目的是进入大学学习,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表现出以下极鲜明的特点。
1.2.1学习缺乏主动性与自主性
艺术专业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课堂上更愿意选择“听”而不愿意“讲”。对于课后上机练习作业也不会主动完成。很多本应在课外完成的内容却要在课内由老师指导完成,课后的非强制性作业也都必须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在老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
1.2.2缺乏恒心与毅力
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起伏波动较大,情绪不稳,在学习中明显缺乏恒心和毅力。很多艺术专业学生不能够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半途而废。尤其是一些内容较多、强度较大、任务较艰巨的学习,他们更容易知难而退,有的为了应付而抄袭别人的作业,有的甚至不做。
1.2.3学习兴趣极易变化
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发生变化,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往往只能集中在很有限的时间段内,对同样的内容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产生厌倦、排斥的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1.2.4学习目的功利性强
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强烈,他们常有选择性地投入精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艺术专业学生往往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艺术专业学习当中,因为专业学习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引人注意。他们迫切希望付出学习精力之后,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果。尤其是当今许多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家教赚钱,或者就自己的专业如绘画、舞蹈、音乐等方面面向中小学生开班招生赚钱,虽不是坏事,但这种功利性极其容易造成他们在学习上不扎实,为求功利而荒废学业。
事实上,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是互相影响的,心理是行为的原因,行为是心理的体现。
2.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以上特点,我们在文献检索教学中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文献检索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课程之一,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新颖,常常能碰触到世界各个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实用,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技能性课程;它具有专业性,不同的专业对检索对象、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的要求各不相同;它技巧性较强,不同的检索途径所需花费的时间和所获得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当然,它也有其自身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的开始,要向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并且根据不同专业(美术、音乐、舞蹈)的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传统的检索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利用计算机网络多途径获取艺术类专业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网络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检索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2.2改革教学内容
在数字化环境下,传统的教学内容目前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网上信息资源的日趋丰富和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网上的各种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信息资源逐步普及,成为高速度、高质量信息的获取途径,对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已成为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技术之一。因此,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从原来的以手工检索教学为主发展到以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为主,增加信息分析和利用方法的介绍,进而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详细讲授现代信息资源分布和检索技术,包括信息资源种类与分布、数据库知识、机检技术与技巧、光盘检索、计算机联机检索、网络信息检索、常用搜索引擎和Internet基本功能与服务等,并以网络信息检索为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内容组织中,简明扼要地介绍文献信息基础知识、检索语言,讲课侧重于典型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重点讲清检索思路。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手工检索,因为在机检得到越来越普遍和广泛应用的今天,手检可与机检互为补充,仍有存在的价值。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重点体现机检内容,同时包含手检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手段和方法,多途径地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推出,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随时开发最新的信息资源、最佳的信息获取渠道。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立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提供网上检索馆藏资源,越来越多的信息单位把信息资源电子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必须及时将新的网络数据库信息传授给学生,以充实教学内容。另外,由于艺术专业方面网站层出不穷,如国内出现不少绘画美术及鉴赏方面网站、音乐网站、舞蹈网站、影视网站、文艺演出综合网站等,要有针对性地详细介绍及指导学生准确获取那些比较著名的、有权威的而又安全的专业网站,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专业知识的检索技能。
2.3改革教学形式
数字化环境带给教师的最大变化是授课方式的改变,运用计算机教学的最大优势是教学信息量大,在单位时间内可最丰富的信息,信息的描述形式灵活多样。伴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
2.3.1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仅凭教材、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枯燥,缺乏直观形象性。特别是在讲授检索工具时,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符合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技能为目的的文献检索课以其“方法”课特有的应用性、工具性等学科性质更适用于多媒体教学。2004年以来,我院文献检索课一直使用多媒体授课,对理论课教学和实习操作进行改革,利用投影屏幕进行计算机检索示范,采用网页拷贝做成课件来播放、模拟上网实习,等等。特别是在实习课中采用课堂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和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生动直观地演示计算机检索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网上检索的内容和过程。
2.3.2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建立和应用,Internet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利用万维网检索信息已成为计算机检索信息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许多大型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如DIALOG、ORBIT等,先后推出一系列基于Internet的万维网检索服务,如DialogWeb、DialogSelect等,用户通过远程登录(Telnet)检索这些网站,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十分重视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各高校图书馆局域网上,出现了国内外各类型数据库。这就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加大宣传和利用这些珍贵的网络电子资源的力度,已经成为文献检索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于如何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利用国内其他信息网和国外信息网上的免费资源,在介绍文献信息、数值信息、事实信息、全文信息和新闻动态信息的检索中,选用一些专业对口的数据库和搜索网站,引导学生掌握网上数据库的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
2.3.3提供大量的上机实习机会
检索实习是这门课的精华,通过加强上机实习环节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分散实习”的方式,组织好实习课,并努力创造条件,不断优化实习环境:充分利用我馆的电子阅览室及学校公共机房,为学生提供联机检索模拟实习、光盘检索和Internet网络检索实习。对于实习课题,除了教师拟定有关的实习题外,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及专业方向自定练习内容。实习报告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教师。实践表明,艺术专业生在上机实习这个环节表现极佳,迟到、缺课的现象较之理论课少,并且作业提交率达到百分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文献检索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检索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改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结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通过上机实习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处理技能,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在实习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图书馆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学会如何在网上搜索知识信息,更可以在与图书馆不断的近距离接触中挖掘自己查找资料的乐趣,引发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究心理,这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至少在碰到问题时,知道到哪里去查找资料,应该怎样查找资料。
2.4进行课程设计的改革
2.4.1构造网络同步操作环境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学校公共机房的计算机设备的功能,还添置投影仪,做到一人一机,从而创造师生同步操作的环境。教师可以结合检索实例,在机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在演示检索的全过程中,学生也可同时进行操作,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为增强,教学的形式也会丰富起来,不再是死板地讲解一些概念、理论、步骤,而是教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和运用技能,从而收到巩固、熟练的效果。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激发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文献检索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实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4.2构建网络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模式已成为文献检索课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应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由执教老师提供最新的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其内容应包括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内容之外的计算机信息检索及网络检索课程,全部放于网上,完全开放供学生阅读和下载。现在一些大学已将基于Web的多媒体课件搬到了网上(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等),表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已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步入现代网络化教学的初始阶段。目前当务之急是开发、研制新一代的“远程文献检索”和“计算机网络”课程模块,放在图书馆的局域网上,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上网操作技术,又能降低上网费用,解决部分学生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实习的矛盾。同时,该课程还能使想学习信息检索技能的学习者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和信息。
2.4.3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文献检索课程的种种独特之处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仅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或某一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大力提高知识结构、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教师一方面可以参加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培训、进修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教学积累检索实例和检索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献实际检索能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是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教学,艺术专业学生的检索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进而使其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156-157.
[2]潘杏仙.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创新[J].情报探索,2007,(5):16-18.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学习心理;情感教学策略;探析
情感智力一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心理学的研究一致认为情感智力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中,情感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的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忽视情感教学会直接使部分学生产生焦虑、抑制、自尊心受损,动机的消退等消极影响,并妨碍了英语教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和利用学生的情感态度并将之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基于对西安工业大学艺术类大二89名学生心理问卷调查及访谈,统计分析了学生存在的普遍学习英语的心理状况并探索了情感教学应用的策略。
一、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分析
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艺术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1.艺术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艺术专业学生,其专业学习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量的专业实习实践作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英语学习上,很多学生从心理上认为英语的学习对日后工作就业帮助不大,因此学生整体学习英语的热情较低,加之还有各种学校及社会的专业比赛,请假或上英语课赶绘专业图纸的情况时有发生,造就了独特的学习环境,加之艺术类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落后于同年级的其他专业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各类英语考试都有他们自己的过线标准,使得学生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影响他们的英语成绩,这些现状也导致了部分学生放弃英语学习,缺少持续学习的动机。
2.艺术类学生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但自律性较差
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也有其独特性,他们思维活跃,对问题很少能做到全面理性思考,更侧重直觉、发散性。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情绪容易波动,这些对英语学习都有影响。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些思维的独特性都导致了在具体的语言学习中,艺术生缺少持续学习的计划及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独特的特点也让艺术生追求自由、创新的特点更明显。他们厌恶枯燥乏味的简单重复,这也使得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较其他专业学生较差,表现出学习上的随意性,如上课迟到、提前离开,平时缺席等各种问题。
3.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
艺术类学生在入学时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学生,加之一直以来读英语学习的不重视,在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认为自己学习英语的基础不好,发音不准,语法不懂,缺少信心,在学习中消极被动,总找各种借口原谅自己不预习、不复习、不努力的现状,加之大学英语难度拔高,老师说英语较多,汉语很少,部分老师全英上课更是让学生很快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很难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二、艺术生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重知轻情”,英语教学课堂气氛沉闷
对于艺术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如教师将英语更多地作为知识去传授,对提高艺术生的英语成绩缺少信心,认为很多学生既然对英语没有兴趣,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这种消极的情感及错误的观点只能使师生之间缺少积极的情感交流,导致师生上课难以互动,课堂气氛沉闷。
2.教材难度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备课缺少教材资料的再整合,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专业学生所用教材为例,《大学实用英语》教材虽然有利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但就其难度而言,h超出艺术学生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大学实用英语听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视听说的课堂教学,听不懂也使得很多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此备课前了解学生实际水平,整合好教材及其他补充资料对艺术生的英语教学十分必要。
三、探索积极的情感教学策略,提高艺术生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1.鼓励和肯定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虽然艺术生整体英语水平较差,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基础扎实,也愿意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英语老师要充分发挥好这部分学生的积极带头作用,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基础差、听不懂的学生教师课后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找到原因,鼓励学生迎头赶超好学生,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关爱自己的英语学习。上课对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及时鼓励和肯定,让差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对好的学生激发其自信心和上进心,营造一个轻松并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帮差生消除对英语的恐惧及焦虑心理,教师应把树立学生信心贯穿教学始终,多鼓励,少批评,以欣赏的眼光看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也需要循序渐进,通过积极地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兴趣,寻找刺激点
情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影响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此针对艺术生,教师可以用多种激励方式去寻找刺激点,如布置任务型活动,口语报告、阐述、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也可以设置小的奖品进行鼓励,如老师曾经读过的非常好的书可以馈赠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颁奖,并附上鼓励的语言,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可以多用微笑、眼神接触等肢体语言感染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合作学习,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
在艺术生英语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直让英语老师犯难,而合作学习,可以使得差生的焦虑感降低,并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或表演中,在建立合作型学习团队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确保每个团队中有学习好的学生作为团队负责人,团队小组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焦虑心理,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4.应用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制巧妙的评价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如对说错的学生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再思考,给予些提示,如学生回答正确了,可以进行及时表扬,如回答错误可以鼓励学生,语言学习就是不断错误再纠正的过程,敢于尝试就已经踏出成功的一步了。和风细雨地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正面鼓励学生,可以将积极的情感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前提,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上课时饱含热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化和影响学生,课下也要多关心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可以利用不记名的教学反馈得到学生真实的反馈并积极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因为他们真诚的意见正在做出积极的回应,达到共同的目标,即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这样学生也会积极配合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从而有良好的师生互动。
总之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积极情感及态度的培养,尊重、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用爱和热情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语言,改善语言课堂中一言堂的尴尬局面,让艺术生爱上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黄秀英: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策略.[J]_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卢加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文/罗 伟
摘要:2013年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本文指出,在设计和开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时,采用基于岗位导向、注重过程(工作过程和开发设计过程)、多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重、细化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总体思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方向的着力点和指导思想。如何体现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特色,构建“技能+素质”的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特点 技能 素质 课程体系设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努力构建与本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重点突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工作程序为主线,改革课程内涵,是各省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旨和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分析电子行业对“电子应用蓝领”的态度、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根据我国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准确界定岗位群,合理定位职业岗位至关重要。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分析表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最佳途径,它既能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真正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能使得电子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校企合作和就业方向有更广阔的选项和岗位发挥空间,以便更好地缓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人数下滑给专业发展带来的压力,达到有效地提高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应整合好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关系,课程的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指出,职业能力取决于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三要素整合。而行为规范体现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因此,尤其要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进行职教课程内容的改革,最为迫切的是要以职业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立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根据对我国中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各电子企业调研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报告,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主次表现为:首先处于就业量第一位的是装配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和质检工,其次是调试工和维修工,再者是生产管理人员,第四位为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岗位(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质检工较装配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要求,应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而调试工和维修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技师)是部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向这个方向进行定位;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虽然就业量不多,但确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发展目标。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在这些岗位的需求中,毕业生就业量最少,中职学生如从事此项工作往往还需企业的进一步培训。
企业调研报告指出,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电工基本技能、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电子仪器仪表使用常识、PLC控制技术、传感器知识、电子产品原理图与PCB板设计制作、单片机知识。
1.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
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典型电子企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表1),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真实产品为载体,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力求体现能力标准岗位化、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活动化、能力形成实践化、技能鉴定随堂化、教学评估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
针对中职学校电子企业电子产品装调、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SMT工艺设计及操作、电子电路辅助设计、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等职业岗位需求,拟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工程及电气制图、电子CAD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产品营销、计算机应用基础、SMT技术、集成电路应用技术、电路仿真技术、EDA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结合中西部地域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电子企业产品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笔者所在学校选择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相对应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和“数字视听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方向化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方向与落脚点,开设实用电子产品生产与调试、单片机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电气布线与控制、家用电器维修、机器人调试与维修、音响灯光与控制、冰箱空调维修、汽车维修电工等“4C”型工学一体化(即Choice自主选择、Change灵活改变、Character个性发展和Compatible德技兼能。以下均称为“4C”)课程,见表2。
在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主流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范围,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将中级电子装接工、中级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维修电工、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PLC程序设计师、单片机设计师等6个职业技能认证资格(工种)标准与本地区专业主流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遵循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按照职业专项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岗位适应及迁移能力四个阶段,依层次递进培养。
2.课程建设和组织实施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考察、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内容的直接经验来自生产,要按照工作逻辑编排,遵循活动规律来构成课程的工作任务。
在“4C”课程组织实施中,主讲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材施教。要积极采用开放式(讨论、研究、网络等)培训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探索规律,运用多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在实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
“4C”课程根据一体化教程任务设计方案,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教案中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反思和总结等的具体安排。“4C”教案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引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配合国家示范中职院校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需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服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络课程、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实例库等。
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的辐射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为教考分离的进一步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下,要大力开展学生电子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参加从班级、电子协会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逐级递进形式的竞赛模式,体现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本位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改革;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刘伟(1969-),男,四川泸州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22-03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其自身的特点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用性广泛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非常广泛,它不仅和很多相关的专业有很多融合之处,并且在实践中,艺术设计专业的作品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由于其较强的实用性,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要求极高,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实践经验,其次,通过大量的实践,学生能够发挥创新思维,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最后,要求学生的实践和完成的作品能够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这才完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
(二)实践性强
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之后能够从自身的作品中得以体现,即艺术设计专业本身不是单纯的讲授理论,更注重的是实践,所以,无论是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师还是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对实践有足够的重视。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用在艺术设计专业上,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占用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因为,没有足够的实践,是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甚至得出一些创新的想法,所以实践应该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的源泉。
(三)创新性要求高
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和以往的实践不同的是,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它不能等同于复制一个实践过程,可以说,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想法都应该是不同的,每个设计作品都是一次创新的成果。而纵观我国的一些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学校在创新上的发展还远远不够,甚至很多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的开展上更像是集体复制[1]。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
和西方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相比,我国存在的问题相对突出,明显。起步晚,理论发展不健全等原因决定了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问题很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就是:
(一)教育理论欠缺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和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专业相比,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没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即使是吸收借鉴西方国家在艺术设计专业上的理论,也是不加以区分。照单全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上看,这门课程的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创新性的启发,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情况就是创新性的东西少,大部分的思想都是借鉴而来[2],很少有自己总结的一套教育理论,教学作为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真正的发挥理论创新的作用。如此一来,不仅学生没有真正的学到艺术设计中灵魂思想,并且,学生们的思想也会越来越僵化,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二)专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在一些大学中设置,在一些高职学校中也有安排,虽然,从范围上得到了普及,但是,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专业发展不平衡,从教育资源的分布上来讲,在一些专门以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作为重点的学校,教学资源更加的丰富,基本在这样的学校中,集中了我国70%-80%的优秀人才,自然这样的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展上有着更多的优势。而另一边,在一些高职高专的学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的资源就显得少很多,首先,教师的资源明显缺口,其次,现有的教师在专业领域的创新上又不够,最后,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原因加剧了学校之间的不平衡。
(三)实践环节少,技能培养少
我国在艺术设计专业上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课堂讲授为主上,和西方国家相比,学生的实践环节非常少。思维得不到发散,自然就不会产生什么好的作品了,笔者在很多高校发现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然后在课下给学生不知作业,而学生们的反应大多是,在距离交作业还不到一天的情况下,开始上网搜索,参看别人的作品,然后在匆忙之中就完成了一次作业。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首先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学校在教育上难道就没有问题吗?当然不是,学校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并且,大多数学校在对学生的技能的培养上也存在过失,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
(四)学校之间相互模仿,没有特色
除了几个发展相对快得学校之外,大多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上还很缓慢,并且呈现出的趋势就是,互相模仿,没有自己的特色,整个的教育过程就像是被复制出来的一样[3]。作为国家来讲,我国对艺术设计的领域的政策并不多,即靠国家的扶持不太现实。因此,学校在这个专业的发展更多的要靠自己和学校之间的相互帮衬,但是,相互帮助并不等于相互模仿,以至于失去应有的特色。相互帮助的本身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进步,就是说,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上首先要自我发展,其次才能借鉴发展,应该遵循这样一条发展规律。我们要知道,长期的互相模仿不仅发展不出自己的理论,同样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形成阻碍。
一、 认清专业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
提及教学质量除了教师的努力,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基础课教学大都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对于刚刚入学的很多学生其实对他们所要学的专业了解并不是很多。我们担任基础课的教师可能是他们接触到的大学的第一位专业课教师,教师不仅在基础课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初识并且将会深入学习此专业的青年学子而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对该专业的理解将深深的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对专业的认知及将来在本专业的学习。
为了提高基础课教学与专业的针对性,首先我们在讲解本课程的同时应更多的介绍他们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将来所从事专业的特征,及现在学习的课程与所学专业的联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要点、要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所学专业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教师的一些要求,才能主动准确的实施教师的要求,避免学生机械被动学习的情况,尽快从应考的熟练工状态中摆脱出来,知道现在的基础课程要为以后的专业课做那些准备,有针对性的学习,学习目的明确,发展方向清晰。
其次,在基础课程训练中,不同的环节、阶段,每个学生自身的绘画水平相对而言是稳定的,但学生个体之间的基础却参差不齐也各有特点。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求新求变的情况下会向老师请教,这时老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审美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进一步提高起到重要作用。而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可能会失去信心以致丧失对课程的兴趣,这时教师应及时的给以鼓励和相应的指导。教师除了对专业的理解外还应掌握一些学生的心里变化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便很好的和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讲述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掌握美的规律,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外的一些艺术形式以及具有特色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开拓学生眼界,引导学生更好的根据自己的特色朝着适合自己和所学专业的方向发展。
在基础课的教学课程中,老师的教学思想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看似对每个学生的指导各不相同其实都与教学目标有着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更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发挥个性,将个性与共性合理地结合。在训练中,老师要能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更应对学生的长处给以肯定,积极启发学生灵活的应用表现技法,让学生逐渐感悟,让学生的思维方法逐渐适应本专业的要求。这样老师一方面可以有序的、整体的对学生实施教学,又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自我表现的快乐,还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深在的潜能,积累信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完成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二、针对专业需要,整合教学内容
传统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多概念化、程式化、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思路单一,各个专业之间无明显区别与具体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基础课本是为专业服务的课程,而在实际教学中,基础课经常与专业脱节,学习带有盲目性更缺乏针对性,有很多时候基础课表现为很强的独立性,看不出与专业设计有什么联系。这样势必会影响与以后设计课程的衔接,从而影响专业课的学习。
这一点我们以素描基础课的教学为例,在以往的教学中素描课程不论什么专业几乎都是先安排临摹然后是写生,从石膏几何到人像再到半身、全身……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在实际应用中人像素描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业造型设计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并无太多的联系,当然我并不是说毫无意义但至少和专业要求有所偏差。
为了使素描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能够很好的衔接,更好的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就要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我们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做了相应的调整,并针对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我们要求在完成基本造型能力训练的同时,更突出对透视关系和场景的空间关系的处理;对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则加强结构素描的训练;而动画专业要求加强概括能力、线的表现能力及人体结构的把握能力的训练。通过实际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为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美术基础课的一些认识,希望能够对相关老师起一定的借鉴意义。美术基础课教学应该充分体现美术教学的特点,因人而异,针对每个个体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信心,鼓励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该专业的学习要求。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应因专业而异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为专业服务,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以后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与所学设计专业相关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 特点 途径
高校图书馆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高校自身来说,它是高校的文献资源中心,是重要的文化建设阵地;对于高校师生来说,图书馆是能辅助教学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能汲取知识营养、陶冶情操的好地方,因而图书馆的建设对高校的整体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图书馆的建设包含许多方面,而馆藏的建设则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图书馆馆藏是指图书馆通过各种形式所集合的文献资源的总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馆藏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仅局限于纸质书籍,同时也包括电子资源,如电子图书、音像制品等。高校是由若干专业组成的,不同的专业对于文献资源的要求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使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时也有其特点,因而图书馆针对不同的专业来建设馆藏资源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试着探讨图书馆在针对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建设和利用方面的途径,以求促进图书馆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共同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中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的特点
1.馆藏载体丰富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有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重实践重专长的特点也使得这一类型的馆藏资源体现出多种载体并存的特征。除了纸质图书外,也有许多非纸质的馆藏资源,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电子资源,如电子图书等。除此之外,也有些图书馆会收集一些学生毕业作品等艺术作品,这些资源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2.纸质馆藏资源的装帧较为特别
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分类,艺术设计类的图书多集中在J类,具体来说从J0到J5类,J0为艺术理论,J1为世界各国艺术概况,J2绘画,J3雕塑,J4摄影艺术,J5工艺美术,各个大类里又复分了许多小类。此外,TU类也有少量室内设计方面的书籍,其中又以J2到J5类书籍的流通量最大。其他类别的图书以16开和32开的居多,能较为整齐地排列在图书书架上,整齐易找。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图书则装帧十分多样化,大小形式多样,纸张类型也多样化,有普通纸张,也有材质较硬的铜版纸,有些书籍的装帧与设计也与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相切合,十分多样化,富有个性,体现一种艺术审美。这些装帧特点都是为了书籍里的内容更好地为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所用,使书籍中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更加清晰和完整。
3.图书馆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价格相对较高,更新慢
艺术设计类许多图书由于装帧特别,价格相对较贵,电子资源由于对“专”“精”两个字的要求较高,在资源开发上成本也会相应地提高,因而价格也相对较贵。许多艺术设计类图书尤其是画册、作品集和室内设计方面的书籍采用精装,使用铜版纸,印刷清晰度极高,价格都在50元以上甚至超过百元,此类图书的价格比其他类型的书籍价格偏贵,更新速度也较慢。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图书馆馆藏资源需求的特点
每个学科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要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需要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强且有艺术审美能力,“专”而“精”的人才,所以对图书馆中的馆藏资源也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馆藏资源内容的实践性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在培养时特别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该专业的学生对馆藏资源的要求也必定是重实践性的。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图书馆为例,从2015年1月到2015年5月这几个月间,借阅频次最高的几本艺术设计类图书中有《1分钟画出快乐简笔画》《唯美插画技法速成》,这些图书都是一些传授绘画、书法技能的图书。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此类重实践教学的图书资源是较为感兴趣的。而在电子资源中,类似题名的电子书籍被下载阅读的频次也较高。
2.对图书馆纸质馆藏资源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要求相对较高
艺术设计类图书中,有许多是画册或名家作品集类型的图书,由于是直观呈现,需要给读者最为直观的感受,因而该类书籍的阅读者通常对书本印刷的清晰度、纸张质量、排版分布等要求较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艺术设计类书籍中有大量精装、大开本、纸张为铜版纸的书籍,这样能迎合读者对书籍的高清晰度、高质量的要求。此外,具备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是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有的专业素质,因而纸制图书在印刷质量和装帧上有较高的水平,也更能吸引该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艺术鉴别能力。
三、高校图书馆艺术设计类馆藏建设的途径
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在图书馆众多馆藏资源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对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需要切合这两个特点,再结合各馆自身实际来寻找途径。
1.重视馆藏资源的层次性和全面性建设
艺术设计类馆藏建设应该始终与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建设特点相结合,重视资源纵向的层次性建设和横向的全面性建设。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培养都有其特点,因而在馆藏资源建设的时候,应该注意要切合各个阶段发展的资源。以大一新生阶段为例,学生们开始正式系统地学习这门学科,此阶段注重基本功的培养,一些介绍入门技法和基本知识的资源对他们而言会显得十分有意义。以此类推,图书馆在进行馆藏资源建设的时候应该注意把握好资源的层次性。由于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的载体十分丰富,艺术设计类图书由于装帧等原因呈现出价格贵、更新慢的特点,在进行资源馆藏建设时,应该结合馆内经费的实际情况,尽可能让馆内资源全面些,购买电子资源,订阅更新速度较图书快的艺术设计类图书,给学生们多些内容选择和形式选择。
2.在馆藏资源采购时重视与教学部门沟通
图书馆是一个教辅部门,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馆藏资源建设,该专业的师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因而在馆藏资源建设时,应该多收集艺术设计专业师生的意见,可给他们提供一些书目清单供他们选择。此外,也可以安排一些有经验的相关老师进行图书现采等,使所购买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被使用者接受。
四、提高高校图书馆艺术设计专业图书利用率的途径
据了解,艺术类学生在使用图书馆资源方面并不是十分积极,这可能与除了课堂之外他们很多时间都要在创作室进行实践创作有关。如何才能使此类资源更好地为学生们所利用呢?简单来说,有以下几个途径:
1.重视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新生开展入馆培训工作
新生入馆培训是图书馆介绍馆内资源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使用资源的基础是了解资源,要想艺术设计类资源很好地得到利用,图书馆需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资源利用的培训与引导,主动将馆内资源介绍出去。如针对大一新生,可将一些提高基础技能的资源介绍给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介绍,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可设立艺术设计类阅览室,营造阅读氛围
环境氛围的营造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起着很大的辅助作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重审美、重情趣等特点,可设立艺术设计类专门阅览室,对其进行精心布置,除了干净的桌椅、绿化植物,也可摆放一些书画或其他美术作品,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美观又富有艺术气息的阅读环境,以吸引读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及时对资源进行更新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十分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专业,因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迎合社会的发展,所设计的作品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发展。在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资源进行更新,剔除一些旧的资源,及时补充一些最新的资源,以此来吸引读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对艺术设计类图书进行合理管理
【关键词】艺术教育专业; 内涵式发展 ;艺术能力; 人文修养
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是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保障,是培养具备综合艺术能力和高素质人文修养的人才的重要手段,更是高校教育类专业设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陕西省几所高校的艺术教育专业发展却存在多种问题,下文从对专业的认识、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五方面论阐述。
一、对艺术教育专业的认识问题
(一)问题分析
对于艺术教育专业的性质、特点、基本理念、具体实施、前景等问题的清醒认识是开设该专业的先决条件,它们决定着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持续性。通过调查本省3所高校,发现对该专业的认识基本上都停留在为基础教育领域培养综合艺术课师资这一层面上,但对该专业的理论基础、终极价值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的认识。
(二)解决方案
第一,改变传统教学中认为艺术教育只是传授艺术技巧和知识的观点,转而关注和开发艺术作品中的“美”的因素和人的情感因素,这是正确认识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性质特点的首要理念。第二,从关注学生艺术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和鼓励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发展审美“通感”能力。
二、培养目标的设置问题
(一)问题分析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机构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是所培养的学生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调查中发现,对于该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过于迎合学生就业需求,过于职业化,比如培养“中小学艺术课师资”、“培养艺术团体艺术策划”,这么具体的培养目标不仅改变了科研学术类大学的整体培养计划,使得其类似于职业类学校,同时也缩小了该专业的就业口径。
(二)解决方案
我们提倡从专业培养的终极目标角度去设定该专业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和人文修养”。所谓综合“艺术能力”是指能够综合运用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也就是不同艺术之间的联通能力。“人文素养”是指人在一定的知识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关怀精神,具体表现为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
三、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课程是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培养人才的预想蓝图。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高校专业的办学质量。在接受调查的3所高校中,虽然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丰富,但基本上都是同时选择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的基础学科进行简单相加,而具有明确针对性、能够体现综合性艺术课程的特点、能够很好的体现不同艺术之间的互通性的课程几乎没有。
(二)解决方案
首先,借鉴华东师范大学经验。华东师范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开设艺术教育专业的大学,2015年起对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转型,将原本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类课程转向针对学前儿童的艺术类课程,比如主要专业课有:儿童艺术教育、儿童音乐教育、儿童美术教育等等。其次,艺术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由学校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况研发的特色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对应又相互补充。
四、教学模式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范式,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展。在接受调查的3所高校调中,按照艺术教育专业的要求基本没有形成具有科学性或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而还是按照原来单科音乐学、美术学的培养模式,所不同的只是艺术学科门类多了、对每门学科的艺术水准要求降低了。这种与单科艺术教育专业低水平的竞争是导致该专业不能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解决方案
为了避免与单科艺术教育专业进行低水平重复或竞争,根据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特点,特设计出两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即“单科切入,兼及数科”模式和“主题任务”模式。“单科切入,兼及数科”是指在教学中以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中的某一门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适当兼容其它艺术学科或非艺术学科的内容,达到综合艺术教学,例如“音乐切入,兼及美术”、“美术切入,兼及舞蹈”等等。“主题任务”模式是指在某主题的统领下实现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的不分主次的完全综合,例如“母爱”、“幸福”、“节奏”、“韵律”等。由于同一人文主题或艺术要素的引领,使原来彼此割裂的单科艺术内容被自然地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彼此之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3]肖川.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版.
关 键 词:工科院校 艺术设计 专业设置 专业特色
一、工科院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理、工、文分家,一批学科结构单一的工科大学应运而生,一个以专门学院为主体的学校设置模式和按行业或产品设置专业的格局逐步形成。这种调整后所形成的影响和带来的问题,在当下,人们已有目共睹,并形成一定的共识:即这种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素质上已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不能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当前各学科交叉、文理科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工科大学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已不是一种点缀,而是一种必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应努力开办文科专业,改变结构单一的办学模式,真正做到工、理、管、文、法、经等多学科综合发展。只有开办好文科专业,改变过去那种人文科学在工科大学无立锥之地的窘况,才能使人文社科类课程有自身的学科依托和学术基地。
进入新世纪,工科院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已比比皆是。但是,很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停留在一个较原始的模仿状态;基本上都是将文科类院校或专业美术学院所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科目和教学课程照搬过来,致使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无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因办学时间、经验、专业影响力无法和美术院校及其他文科大学相提并论,从而使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有很大的压力。因此,在工科院校中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应该突出自己的长处,应该结合工科院校的特点,在工科专业的这块土壤里种植出具有工科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下面就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谈一些看法。
二、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原则
树立信心。工科大学的文科专业与综合大学同类学科比较,无论办学力量,还是教师队伍和学术水平都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另一方面,在老学科的改造、新学科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引入等方面,工科大学的文科又具有一定的优势,易于取得成效。特别是那些需要依托高新技术的新兴应用文科,在工科大学则比较容易创立和成长。我们就拿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环境艺术专业来说,在以建筑为主的工科院校中,开设环境艺术专业就完全可以依托于建筑学科中的相关专业以及建筑学科教学与科研中所运用的理论、方法,这样就能使以前在我国文科类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在工科院校中成长得更迅速、更科学、更健康。
转贴于
突出工科特点。工科大学办文科,不能走传统文科的老路,而应密切结合工科高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探索自己的办学新路。牢记我们是在工科大学办文科;看到我们办专业的优势是工科大学,劣势也是工科大学;因此我们必须走文理结合的道路。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创办出具鲜明特色的专业,努力做到文理渗透,综合创新。
应用文科之路。工科大学办文科绝不能搞纯文科专业,也不宜搞文理科的大拼盘,而应是以“文”为根基的有机结合,打好文科基础,加强对应用性技能的学习,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文科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文理渗透的复合型人才,一些文理交叉的应用文科专业将会应运而生,其中很多是未开垦的处女地,而这正为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沃土。走应用文科之路,是工科大学办文科专业的必由之路。
三、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体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特色
现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已与过去不同,与传统意义的纯艺术专业相比,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较多,与经济、文化同步发展的新生专业不断出现。所以工科院校应根据专业发展相继开设一些目录外专业、适合国际交流的专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和适合工科、文科与艺术学科相互综合的专业等(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特点开设家具设计专业、广东商学院开设的玩具设计专业)。每个工科院校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出自身的优势品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特色,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加强艺术学科的学科建设与专业结构调整,以便适应艺术专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国画教学;高校;传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31-02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现代设计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源于土壤之中一样。”①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更多西方文化以及新的艺术流派和新的设计技巧的冲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是否要开设中国画课程,如何开设,成为教学课程的设置与改革的一个热门议题,不少人在反思、探索、争论,其中不乏较为极端的观点,如认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不需要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课程不适用于艺术设计学科等,都在怀疑和否定中国传统绘画,以及埋怨传统的基础训练方法妨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现在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过于狭窄和专业化,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灵感太狭窄,对设计思路产生局限。
一、中国画课程在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现状
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是非常严重的现象,中国画教学作为基础课程更是少之甚少,从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所设置的基础课程中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
1、中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构成基础、装饰基础、摄影、标志设计、计算机专业基础。
2、清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基础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主体构成、摄影、设计基础。②
3、广州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平面色彩构成、空间形态、创意表达、设计史。
根据调查不难发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中国画课程的并不多。目前,大多数综合艺术院校只针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设置中国画课程,而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不开设中国画课程。近年来有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中国画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可在专业课程的压力下它仍然难有立足之地,只有区区几十个课时或作为选修课,占不到总学时的1%,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本民族的绘画艺术了解甚少,令人担忧。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的目的
我们知道我国现在的美术教育一开始学习绘画大都是从素描开始的,都是从几何形体、石膏头像、真人头像到全身像这样一个过程来的。从一开始就没有接触本国的绘画。其实“素描”这个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术语,是西方绘画比如油画、水彩、雕塑等打基础的一个课程。而中国绘画一开始就是以毛笔为工具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很多的艺术生不知道什么是国画,也不懂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对中国画家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毛笔都不会拿,身为中国人连中国画都不知,谈何艺术,谈何设计,更别说能有自己风格的设计作品了。所以在中国,艺术专业学生常年受不到中国画的学习,与中国画之间生出很深的代沟,在知识结构中就缺少了一种民族的、传承的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缺乏了解表现在设计方向上,只能是一知半解,盲目随从。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工艺美术教育,起步比西方晚得多,也不及日本、韩国。当设计发展到现在,我们怎样使设计作品更好、更有特色、更与众不同,势必要以本土文化作为后盾,而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它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中国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语言对中国艺术设计有着很深的影响,是现代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
所以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审美,为了设计有有源之本,为了使传统与创新更好地结合。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把传统中国画的形式、材料、风格及表现技法等元素巧妙地运用到现代设计理念中去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中国绘画中汲取传统艺术规律和审美价值,扩展艺术领域的视野,拓宽设计思路,使学生的设计作品体现出较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修养。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如何开设
基于现在的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以及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认识不足、文化底蕴较差等原因,在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无疑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中国画教学是高校应该重视的,是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程。那么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中国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进行中国画的教育呢?笔者由于一直在高校从事着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基础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也一直在探寻关于中国画教学如何适应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把教学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整理出来做为此文探讨的内容,虽然这些方法不够系统和完善,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中国画,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等方面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一)课时分配
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来设立的,属于专业必修课程。由于中国画课程课时量有限,加之学生对中国画的概念都比较薄弱,使得中国画的教学难度增大。在面对有限的课时与博大精深的中国画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要相应做出调整,在课时的分配上,应该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分配不同的课时量。比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和服装设计专业对国画的汲取更为直接和容易,所以课时安排可以适当增多,为60-80节为宜;而其他设计专业的课时最少为32课时,还有必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加大中国画课程的比重。
(二)统编教材
现在市场上的中国画教材基本都是针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出版的,不适用于非专业学生,尤其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更是没有。统编一部适用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教材是必须的,在教材名称、中国画知识的广度、深度、侧重点以及国画和设计的关系等方面,都应该有新的考量。
(三)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课程体系不能沿袭以往纯绘画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如果还按照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来教学的话,必然造成教学目的的偏移、教学脱节、学用脱节,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都会受到挫败,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中国画课程被消减或取消。所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方法应采用:理论讲授与作品欣赏相结合、技法示范与实践相结合、临摹技巧与设计相结合。
在理论讲授上,利用多媒体观赏作品进行介绍,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中国画的知识,并对所临摹作品的历史背景、画家、技法特点、作画步骤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授。对各专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专业自身特点,把握好侧重点,使中国画的课堂教学方法更灵活。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园林专业可以把山水画作为重点讲授,把山水画意境和构图融入到建筑中去;动画专业可以汲取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来表现物象,通过列举经典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的故事》、《功夫熊猫》等说明中国画与动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临摹的方式,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再由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一指导。教师阶段性对学生作业讲评,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并对每节课进行小结,提高学生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
在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会针对艺术设计学生专门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基于中国画艺术以线造型的特点和中国书法艺术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特性,并根据高校艺术学生及专业课程特点,笔者认为,设置白描、书法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基础课程比较合适。教学内容从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及历代名家书法入手,以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方法线描为突破口,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
以临摹敦煌壁画课程为例:(1)理论讲解:8课时;(2)示范与实践:8课时;(3)勾线:8课时;(4)裱纸、做土底子及蛤粉底:8课时;(5)设色:8课时;(6)画面调整、完成作品:8课时。按照这样的安排内容进行教学,既结合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又有理论实践,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而且易于掌握、易出成效。通过实践证明,一般学生即使原先一点国画基础都没有,经过32学时学习,出两、三件高质量的作品是完全可能的。通过临摹传统绘画,学生不仅掌握了国画的各种不同技法,而且培养学生对中国画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五)开设中国画工作室
开设中国画工作室,可以给对中国画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来更好地研习中国画,并定期举办一些讲座,来丰富课外知识,借助中国画学习对中国其他艺术形式也会有所了解和掌握,从而产生对本土艺术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更深的了解中国画并更好地运用到设计中去。
(六)办作品展
定期办课程汇报作品展,展示学生作品,调动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和自信,通过展览也是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
(七)提倡学生更多的写生考察
让学生多去各地文化古迹参观考察,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亲身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比如去敦煌、永乐宫、景德镇、西安、河南等地写生考察,学生在考察的过程中开眼界,会收获更多,相比课堂上的图片文字感受更真实。
中国画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符号,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是必然要求,应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传统的中国画与现代的艺术设计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使中国画艺术在艺术设计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学习中能从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使中国画课程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有源之本。
注释:
①[德]波姆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7第一版.
②张小纲.学业·产业·就业——产业转型期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7第一版.
参考文献:
[1]张小纲主编.学业·产业·就业——产业转型期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1.1对象我院艺术设计专业高年级学生121名,其它专业(包括文、理、经济类专业)相应年级学生489名,总计610名学生。
1.2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查问卷(即16-PF),在教师指导下对受试者进行测量。
2结果
2.1总体比较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艺术专业学生的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和紧张性明显偏低(尤以前3项差异更显著),而稳定性、幻想性、有恒性、自律性、怀疑性、忧虑性等则偏高(前2项更明显),见表1。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着缄默、喜欢独来独往等个性特征;由于偏重专业课学习,轻视文化课学习,因而知识面比较狭窄;他们往往沉溺于艺术世界而对人情世事的关注、了解和能力较缺乏;其幻想性、有恒性、自律性较高,则可能与专业的学习、培养和熏陶有关。
2.2艺术专业男生与其它专业男生比较双方个性特质的差异与总体比较的差异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中增加了敏感性项差异,而少了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自律性等项的差异。
2.3艺术设计专业女生与其他专业女生比较双方个性特质的差异与总体比较的差异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中增加了敏感性的差异(与艺术设计专业、其它专业男生间敏感性差异不同的是:艺术设计专业男生的敏感性偏高而该专业女生的敏感性则偏低,故而在总体比较时两者在敏感性上的差异不明显),而没有了在有恒性、怀疑性、世故性和紧张性上的显著性差异。
2.4艺术设计专业男女生比较男生的乐群性明显低于女生,而敏感性则明显偏高。此外,男生的怀疑性、独立性偏高,而幻想性、世故性、紧张性偏低。
3讨论
3.1要重视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调查中发现有36.2%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平均分22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不善于人际交往,性格表现较为内向(乐群性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更多的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专业的学习、作品的创作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悟性”,因而在生活上、行为上往往给人一种“怪”的感觉。
关键词:动漫产业;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24-02
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最近几年适应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兴专业,目前尚未进入教育部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其教学基本上是各级各类院校各行其是。动漫产业是我国重点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动漫产业及其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发展必将进入快车道。因此,研究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适应动漫产业快速发展和动漫设计行业的特点,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拟围绕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漫艺术与动漫技术两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设计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和动漫产品的制作流程、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及其能力特点要求,构建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1]
一、适应动漫产业发展要求,优化创新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助推器。动漫产业是新兴的最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它不仅直接创造GDP,而且直接或间接渗透广电网络、图书出版、广告、演艺等几乎所有文化创意产业,因此受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动漫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10%。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稍晚,动漫业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3%。[2]最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也是目前广西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十一五期间广西提出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推动文化产业培育成千亿元文化产业,重点建设文化产业城、动漫基地等重大文化工程。全国和广西动漫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对艺术类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动漫专业服务动漫产业发展,不仅是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方针的要求和表现,而且也是动漫专业赢得市场、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动漫专业适应动漫产业发展要求,为动漫产业发展服务,首先要体现在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上。动漫专业是新专业,目前还没有进入教育部统一的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更谈不上统一的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但动漫专业发展很快,就业前景好,绝大多数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这个专业,各地各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的设定很不统一,也不成熟,因此,改革、完善、优化和创新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迫在眉睫。动慢设计综合性很强,根据这一实际,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提高学生动漫艺术与动漫技术两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动漫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并能从事动漫设计、制作、管理、科研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动漫技术操作能力及动漫项目制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适应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重点考虑以下3方面的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较为完善的动漫艺术基础知识和较为系统的动漫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德育知识、人文知识。
2.素质要求:①具有创新素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素质是动漫人才最根本的素质。为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及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有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方法、手段解决问题的素质。②具有审美素质。包括动漫艺术设计在内的所有艺术的本质是美,因此,动漫设计专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构图等基本艺术素养。③具有技术素质。动漫人才是技能性人才,这就决定了动漫专业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漫技术操作及动漫项目制作方面的基本素质。
3.能力要求。①具有平面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影视广告、二维原动画设计制作、游戏开发、三维动画创意设计、网站建设与网络动画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②具有较强的实战动手能力。学生能不能较快地为企业所用,关键在于是否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是否具备实战能力。③较强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动漫产业的生产环节均为团队制作,这就需要很强的团队精神。
二、适应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优化动漫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决定课程,课程体现专业。由于动漫专业是新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这就决定了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必然处于实践与探索阶段。根据动漫艺术与动漫技术两方面素质与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设定,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动漫产品的制作流程为导向,实行模块式教学。
1.动漫行业工作流程分析。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考虑动漫行业工作流程特点。根据我们对动漫行业相关单位相应的动画产品制作过程进行的广泛深入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发现动漫产品制作流程的一些基本特点。动画的制作流程主要有以下一些工序:前期――策划、编剧、导演、原画设定;二维动画中期――关键帧制作、中间帧制作、修型、上色;三维动画中期――建模、渲染、动作设计、场景制作、灯光效果;后期――动画合成、字幕特技、音效合成、影片合成、输出。这些主要工序相对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动漫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因此,设置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动漫行业工作流程特点。
2.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与能力特点分析。动漫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适应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与能力要求。根据我们对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特点及所需的职业技能分析,动漫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以下一些重要因素:编剧,导演,原画师,动画制作师(二维),着色上色师(二维),模型制作师(三维),纹理制作师(三维)。
3.教学课程体系结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应以动画制作流程和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及其能力特点为依据,以就业为主导,按照由浅入深的原理,全面改革整合课程体系。根据我院实际,参考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同类专业的一些成功做法,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体系拟包括基础设计课程体系、专业设计主干课程体系两大模块,其中两大模块又分别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体系。①专业基础课。主要开设绘画基础、构成基础、版式基础三大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夯实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理论基础。②专业主干课程:按动画制作流程和动画岗位需求设置动漫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根据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拟按以下顺序设置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干课程:动画剧本动画技法动画运动规律(包含表情、口型、动物、植物的运动等)动画场景创作画面分镜头动画制作(包括FLASH、3DS、MAYA软件应用等)后期处理(视频编辑Premiere和AE特效)。③思想文化基础课。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这一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所有的专业都必须开设思想文化公共基础课。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部明文规定所有高校所有专业都必须开设的必修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也不例外。此外,为了培养和提高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必须开设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公共文化基础课,还可视情适当开设艺术概论、动画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等辅的选修课。
参考文献:
[1]曹院生.《高职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分析与对策研究》研究总报告[EB/OL].(2010-08-23).
.
摘要:从已开展的教学实践看,我国一些高校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同构化和求全倾向。本文主要讨论了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发挥学科优势,理性地构建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具有特色的、高效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式架构。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学科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化艺术设计”这个曾经陌生的词汇,如今业已渗透到艺术设计行业的各个领域。受其影响,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已融入“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新鲜血液,国内外各院校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专业纷纷设立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
国外对数字化艺术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年龄层次、背景和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艺术基础、创新能力、技术掌握及创意制作等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尤其是在产业方面,数字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成熟的产业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教育――研究――产业”链条。如美国是最早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国家,发展十分迅速,已形成数字技术院系、数字艺术院系和数字应用院系三种形态[1]。国内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教育虽起步晚,但发展十分迅速。许多院校先后设立数字化艺术相关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数字化艺术设计人才。
国内一般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分为几种类型:与影视艺术相关的院校、美术院校、综合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等,此外还有一些针对技能培训的技工类学校。由于数字艺术的文理交叉性较强,一些计算机专业类院系纷纷尝试进行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如浙江大学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字技术支持与艺术表现的结合上进行探索。一些综合类院校则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在技术开发、新媒体形态等方面进行前沿研究,如清华大学在2002年研发了包含33门课程的《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教材及多媒体课件;北京大学数字艺术托软件学院聘请Robin G..king,力图打造具有与北美及欧洲同等水平的数字艺术教育课程。
2现状
数字技术为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意途径和创意理念,然而和其他新技术一样,数字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运用亦存在一些负面效应:首先对学科本身来讲,由于数字艺术设计教育所涉学科兼具文理交叉的复合性是传统艺术教育中所未有过的,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整合新的教学资源,形成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然而真正要培养出既懂艺术又精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着实不易。从国内高校目前已开展的教学实践看,我国高校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较严重的同构化和求全倾向。一些院校在参考其他院校的经验,形成课程体系的同时,并没有针对自身专业定位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只希望培养技术、艺术、应用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上过于追求全面,缺乏有机融合。实际上,不同院校办学特色不一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很好的分工合作更利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2],所以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针对学校、学科以及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融会贯通,发挥自己的特长。
另外,从已开展的教学实践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数字技术方面的知识较弱,对编程多数充满恐惧,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感悟运用能力也多流于表面,认识不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自身限制,一些院校采取简化课程内容,弱化甚至取消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讲授方法,把一门课程变成一门软件的讲解,而教材则基本上使用软件培训手册。这种只针对工具软件进行教学的方式,其发展潜力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对日后的工作也缺乏适应性。
3教学体系的准确定位
数字艺术人才不同于专业的美术人才,应当更注重其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养成。而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根据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为主要准则,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总结优势,做到有的放矢。以培养数字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为例,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数字艺术应用型人才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培养本科层次数字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事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
针对不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全面”。造型设计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数字技术的功能开发需要良好的程序设计能力,这通常不是一类学生能够完全胜任的,因此在教学定位上需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究竟是计算机技术还是设计艺术?艺术类学生和普通工科类学生的学科背景差别极大,如果针对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一般工科甚至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
首先,不同的学科基础课程应该与该学科的定位相符合。需要体现出信息技术、设计艺术、媒体传播等不同学科方向的特点,这主要是为整个专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次,设置一些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应该有侧重点。如对艺术专业可以设立一些必须的应用软件课程,对技术类专业可以是某个应用领域的知识,包括动画、出版等,主要强调应用和实践。另外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可以体现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体现学生的多样性。
最后,在基础原理、基本理论等方面,如图形技术、艺术、色彩、传播等初步知识,对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必要的,其重要性在于建立数字艺术设计的整体框架[2]。以上这些不是孤立地、单独地,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到各门课程中。
应当端正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认识。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电脑不仅仅是起到工具和对专业辅助的作用,而是一种具有信息时代文化特征、有研究目的和研究手段的独立学科文化载体[3]。数字化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课程普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排斥、恐惧计算机课程,或者极度依赖计算机作为工具的功能。对于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而言,课程体系上理论部分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学习的被动性和滞后性,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为实质上的职业培训。因此,学生应具备适当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4]。当然,在对数字化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理论内容教学时,应当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调整。另外,还应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这其中既包括对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的掌握和熟练使用,更应该包括对计算机系统以及相关软件和设备的评估和正确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把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最后,适应性也是数字艺术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把握和理解,能够敏锐地发现有利于数字艺术创作的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从而保证创作手段和先进性。
教育的原则和思想最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数字艺术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因此在大学常规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首先应特别强调应用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促进的方式带动教学,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发。从国外的例子看,以项目研究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5]。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协作式学习。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涉及到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开发过程。作为开发团队中的一员,不但要清楚自己专业的内容,还要对相关专业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沟通和协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相互合作。特别是对于综合训练课程,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协作,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为就业打下专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最后,在教材建设方面,应根据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大力开发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化和直观化教学。
4结束语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它是一个学科交叉性很强的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一条发展的道路,不断深化对数字化艺术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发挥学科和自身优势,理性地构建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创建具有特色的、高效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式架构,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红华. 数字化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探讨[J]. 文教资料,2005,(2).
[2] 郭建勇,黄鸣奋. 艺术原理新论-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原理[M]. 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8,4.
[3] 辜居一. 中国高校电脑美术设计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新美术,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