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专业的特点范文

艺术专业的特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艺术专业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艺术专业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播音主持 教学特点 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艺术学科,综合性较强,包括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的内容,这也给教学提高了难度,这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重要特点之一。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从专业的特点出发,与广播电视产业对播音与主持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注重各个学科(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的穿插渗透,形成适合现展情况的教学体系,改正那些不适合现代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但是在教育模式上也存在着一种误区,许多学校一味追求全才的培养,例如过于重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如口语、即时表达与稿件转换的能力,也就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大相径庭了。总的来说,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以下是播音与主持专业所设置的主要课程,希望能通过罗列其主要内容来分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的教学特点。

1 专业课学习

调研了多所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院校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为主,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是以普通话学习为主,包括语言技巧和广播播音都是播音与主持人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传统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课上缺乏各个科目内容的穿插和渗透,这也是为什么应届毕业生“一职难求”的原因。

分散的专业课内容没有经过整合也就很难实现“一专多能”。并且,难以形成系统教学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灵活的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充分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设置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创新性元素,把课程的实用性和扩展性与传媒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专业内容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并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并且学校也在每个方向模块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有不同的分工,必修课把课程的内容设置与行业的岗位结合起来,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选修课主要教学与专业相关的学科,比如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等。

经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课教学的研究发现,在专业课中老师会把生涩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后,并适时地加入个人的经验见解,这也对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职业生涯的定位带来帮助。具体来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方案已经被大多数艺术院校采用或借鉴,主要专业包括新闻播音概论、播音学与主持概论、播音发音学、播音主持心理学等等这些,几乎构成了整个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课大体框架。除此之外,众多证书也被包括在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中,成了增强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教学内容设置的主要环节。

这些证书包括《普通话等级证》、《主持人资格证》、《播音员资格证》等,各类证书也帮助学生扩展了职业方向、培养兴趣和充分发展个性,成为应届毕业生应聘的敲门砖。

2 职业修养课

播音主持专业必须具备极高的思想素质和内涵修养,所以开设了很多这种类似的专业选修课程。现代传媒业的发展扩展了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能,在新闻传播方面,还增加了舆论营造与道德氛围的维护的职能。确切地说播音主持人员在社会新闻传播上的作用就像是信息传播和的窗口,也是新闻信息的评论员,通过对信息的总结和组织再加上评论,这就体现了社会新闻传播的新特点。而播音员的职业修养课的重要性在于,这个职业的观点往往能左右社会大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也就能够对娱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行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变得极其重要了,通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才能算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学习内容宽泛且扎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才可以谈到精细及深远的问题。这也是根据岗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在专业素养的培养上主要针对了大致的几大方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入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口语基础,加强能力的提高和注重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课程。

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过于侧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上述也提到了职业素养对于播音与主持这项职业的重要性。从课程的设置量上分析,关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课程学时占到了总课时的一半,而关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课程较少,比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就更少了,虽然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生,但是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不能忽略,否则就违背了近年来各大高校号召的“打造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的人才”的方针。

3 文科基础课

文科几乎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对于艺术专业的播音主持同样重要,它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包括基本的朗读和书写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这也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篇2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管理;工作室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不但有艺术类院校,而且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艺术类专业,艺术类专业的在校生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较,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不但与我国长期的高考制度有关,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关,同时专业的独特品质也形成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教育和管理,是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要求。

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注重自我,追求个性张扬,但组织纪律性不强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主体意识较强,但容易忽视现实,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欢张扬个性,如服饰、发型等喜欢标新立异。他们易于追求新事物,往往以时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而自居。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但普遍存在生活作风较懒散、纪律观念较淡薄等现象,表现为向往所谓的自由,对规章制度存在较强的逆反情绪。

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但集体观念淡薄艺术类专业学生较早介入专业学习,专业学习的内容和特点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情感,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塑造个性风格。追求个人风格的浓厚兴趣和独立创作的学习模式也慢慢使艺术类专业学生养成独来独往、不关心集体的行为特点,表现为缺乏大局意识,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专业特点突出,艺术情结浓厚,但文化素养相对欠缺艺术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从中学甚至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他们在专业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结下了终生的专业情结,加上我国高考对艺术类学生的选拔文化要求较低,这样从主观和客观上就造成艺术类大学生不重视文化素养,表现为文化知识面较窄,外语水平普遍较差,对科学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等。

独立能力强,注重实践,但情绪较容易波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较早接触专业,专业技能学习的艰辛和经常参与各类专业考级或考试,让他们较早接触了社会,培养了他们较强的独立能力。但较早接触社会,也导致他们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加上专业上追求完美,有时容易钻牛角尖,听不进不同意见,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个体情绪容易起伏。表现在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情绪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感性多于理性。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实践

艺术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论在成长过程还是专业培养上,都有其突出的特点。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我们积极探索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养成的要求和途径,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以实践,以艺术养成为依托,用构建特色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展演平台带动学生管理手段的更新,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工作室的模式对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管理,有效地促进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一)工作室模式

这里所讲的工作室,是指在教学或行政班级的基础之上,由专业兴趣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共同组成的专业第二课堂的一种组织形式。所有的工作室都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二是带有强烈的专业色彩;三是集合了成员的专业学习资源;四是有专业导师指导;五是有明确的管理体系和工作目标。

(二)成立工作室的方法

我们在各个艺术类专业中成立各种工作室,各个工作室的成立和运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作室组成:一般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由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及兴趣自由组成。成员一般来自同班或同专业。第二阶段是资源整合: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学生物色并解决工作室场地,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成员将自己的各类资源集中和整合,制定工作室的管理及运行制度,聘请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第三个阶段是运行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工作室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专业为平台,对内对外开展各种学习、创作、展演和交流活动。工作室成员一般在10人以内,且保持相对稳定,直到学生毕业。

(三)实施工作室管理模式的意义

增强归属感,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在同一个工作室的学生,首先在专业上兴趣相同或相近,大家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成良好的关系,同时,工作室的运作模式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成员在进行各种创作或展演的过程中,为了工作室的荣誉通力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自主管理,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工作室都有由学生集体制定的工作室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工作目标,由于是工作室成员自主讨论制定,必然会提高大家遵守工作室各项制度的自觉性。工作室的运行由学生自主管理,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组织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工作室具有明确的目标,全体成员在工作室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不仅提高了每个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细化教育,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室模式打破了班级管理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通过积极了解各工作室的管理和运行特点,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等有机结合进来,一方面支持和宣传工作室的工作和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工作室活动的平台,提升学生工作和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结合工作室的特点,开展工作室成果展演、艺术人文交流、对外合作、工作室冠名活动等,不但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通过鼓励和支持工作室的工作和宣传工作室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荣誉感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张扬个性,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工作室整合了较好的学习资源,学生专业兴趣的致,大家互相学习,又有指导教师的指导,这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工作室在课余时间开展专业创作活动,开展专业展演和交流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这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突出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竞争力职业教育要求我们要依据职业岗位群,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室模式是学生在专业基础上主动对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进一步选择,如服装专业的服装设计工作室、色彩设计工作室、服装工艺工作室、服装打板工作室等。学生在学好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工作室为平台,提升相关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不论在成长过程或专业学习中都有其突出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但不能忽略这些特点,还要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出发,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真探索艺术类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的方法。我们在实践中充分体会到,采用工作室的模式,对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它是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杜爱民.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与应对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06,(8).

[2]李开沛.试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其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篇3

关键词: 艺术专业学生 文献检索课 教学策略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这门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掌握用手工方法和计算机方法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知识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课,同时又是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全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服务的一门基础性的工具课。

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文献检索是了解学科前沿,综合应用已掌握的概念、理论的有效环节。文献检索能完成收集资料、阅读文献、整理研究、分析综合、批判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明确学习和研究方向,掌握课题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不同派别的观点、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发展前景等,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从根本上杜绝抄袭,培养学生文字运用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艺术专业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群体,在学习心理上具有自我意识突出、心境较高、心理不稳定的特点,在学习行为上又具有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性、缺乏恒心与毅力,学习兴趣极易发生变化,学习目的功利性强的特点。因而在文献检索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策略,以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1学习心理特殊性

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有效进行文献检索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以下特点。

1.1.1自我为中心

一是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及评判标准往往以自我感觉为标准,在学习中表现为喜欢则学,不喜欢则放弃。二是自视清高。艺术专业学生普遍眼界很高,总是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无论是看待老师还是其他人。

1.1.2心理不稳定

心理不稳定性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发展期,性格、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尚未完全成型,身心都没成长到成熟的地步。艺术专业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情绪波动十分大,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学习情绪极其不稳定。艺术生专业学科特点,追求个性张扬,这极易造成他们不遵循应有的学习规律去认真学习,而是追求一种不随大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学习行为,表现为不学习、不作为,与老师对着干,等等。

1.2学习行为特点

艺术专业学生入学考试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专科不足12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其目的是进入大学学习,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表现出以下极鲜明的特点。

1.2.1学习缺乏主动性与自主性

艺术专业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课堂上更愿意选择“听”而不愿意“讲”。对于课后上机练习作业也不会主动完成。很多本应在课外完成的内容却要在课内由老师指导完成,课后的非强制性作业也都必须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在老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

1.2.2缺乏恒心与毅力

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起伏波动较大,情绪不稳,在学习中明显缺乏恒心和毅力。很多艺术专业学生不能够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半途而废。尤其是一些内容较多、强度较大、任务较艰巨的学习,他们更容易知难而退,有的为了应付而抄袭别人的作业,有的甚至不做。

1.2.3学习兴趣极易变化

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发生变化,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往往只能集中在很有限的时间段内,对同样的内容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产生厌倦、排斥的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1.2.4学习目的功利性强

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强烈,他们常有选择性地投入精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艺术专业学生往往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艺术专业学习当中,因为专业学习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引人注意。他们迫切希望付出学习精力之后,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果。尤其是当今许多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家教赚钱,或者就自己的专业如绘画、舞蹈、音乐等方面面向中小学生开班招生赚钱,虽不是坏事,但这种功利性极其容易造成他们在学习上不扎实,为求功利而荒废学业。

事实上,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是互相影响的,心理是行为的原因,行为是心理的体现。

2.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以上特点,我们在文献检索教学中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文献检索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课程之一,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新颖,常常能碰触到世界各个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实用,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技能性课程;它具有专业性,不同的专业对检索对象、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的要求各不相同;它技巧性较强,不同的检索途径所需花费的时间和所获得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当然,它也有其自身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的开始,要向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并且根据不同专业(美术、音乐、舞蹈)的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传统的检索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利用计算机网络多途径获取艺术类专业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网络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检索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2.2改革教学内容

在数字化环境下,传统的教学内容目前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网上信息资源的日趋丰富和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网上的各种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信息资源逐步普及,成为高速度、高质量信息的获取途径,对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已成为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技术之一。因此,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从原来的以手工检索教学为主发展到以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为主,增加信息分析和利用方法的介绍,进而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详细讲授现代信息资源分布和检索技术,包括信息资源种类与分布、数据库知识、机检技术与技巧、光盘检索、计算机联机检索、网络信息检索、常用搜索引擎和Internet基本功能与服务等,并以网络信息检索为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内容组织中,简明扼要地介绍文献信息基础知识、检索语言,讲课侧重于典型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重点讲清检索思路。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手工检索,因为在机检得到越来越普遍和广泛应用的今天,手检可与机检互为补充,仍有存在的价值。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重点体现机检内容,同时包含手检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手段和方法,多途径地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推出,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随时开发最新的信息资源、最佳的信息获取渠道。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立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提供网上检索馆藏资源,越来越多的信息单位把信息资源电子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必须及时将新的网络数据库信息传授给学生,以充实教学内容。另外,由于艺术专业方面网站层出不穷,如国内出现不少绘画美术及鉴赏方面网站、音乐网站、舞蹈网站、影视网站、文艺演出综合网站等,要有针对性地详细介绍及指导学生准确获取那些比较著名的、有权威的而又安全的专业网站,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专业知识的检索技能。

2.3改革教学形式

数字化环境带给教师的最大变化是授课方式的改变,运用计算机教学的最大优势是教学信息量大,在单位时间内可最丰富的信息,信息的描述形式灵活多样。伴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

2.3.1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仅凭教材、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枯燥,缺乏直观形象性。特别是在讲授检索工具时,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符合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技能为目的的文献检索课以其“方法”课特有的应用性、工具性等学科性质更适用于多媒体教学。2004年以来,我院文献检索课一直使用多媒体授课,对理论课教学和实习操作进行改革,利用投影屏幕进行计算机检索示范,采用网页拷贝做成课件来播放、模拟上网实习,等等。特别是在实习课中采用课堂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和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生动直观地演示计算机检索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网上检索的内容和过程。

2.3.2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建立和应用,Internet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利用万维网检索信息已成为计算机检索信息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许多大型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如DIALOG、ORBIT等,先后推出一系列基于Internet的万维网检索服务,如DialogWeb、DialogSelect等,用户通过远程登录(Telnet)检索这些网站,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十分重视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各高校图书馆局域网上,出现了国内外各类型数据库。这就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加大宣传和利用这些珍贵的网络电子资源的力度,已经成为文献检索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于如何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利用国内其他信息网和国外信息网上的免费资源,在介绍文献信息、数值信息、事实信息、全文信息和新闻动态信息的检索中,选用一些专业对口的数据库和搜索网站,引导学生掌握网上数据库的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

2.3.3提供大量的上机实习机会

检索实习是这门课的精华,通过加强上机实习环节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分散实习”的方式,组织好实习课,并努力创造条件,不断优化实习环境:充分利用我馆的电子阅览室及学校公共机房,为学生提供联机检索模拟实习、光盘检索和Internet网络检索实习。对于实习课题,除了教师拟定有关的实习题外,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及专业方向自定练习内容。实习报告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教师。实践表明,艺术专业生在上机实习这个环节表现极佳,迟到、缺课的现象较之理论课少,并且作业提交率达到百分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文献检索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检索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改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结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通过上机实习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处理技能,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在实习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图书馆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学会如何在网上搜索知识信息,更可以在与图书馆不断的近距离接触中挖掘自己查找资料的乐趣,引发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究心理,这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至少在碰到问题时,知道到哪里去查找资料,应该怎样查找资料。

2.4进行课程设计的改革

2.4.1构造网络同步操作环境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学校公共机房的计算机设备的功能,还添置投影仪,做到一人一机,从而创造师生同步操作的环境。教师可以结合检索实例,在机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在演示检索的全过程中,学生也可同时进行操作,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为增强,教学的形式也会丰富起来,不再是死板地讲解一些概念、理论、步骤,而是教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和运用技能,从而收到巩固、熟练的效果。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激发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文献检索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实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4.2构建网络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模式已成为文献检索课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应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由执教老师提供最新的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其内容应包括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内容之外的计算机信息检索及网络检索课程,全部放于网上,完全开放供学生阅读和下载。现在一些大学已将基于Web的多媒体课件搬到了网上(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等),表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已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步入现代网络化教学的初始阶段。目前当务之急是开发、研制新一代的“远程文献检索”和“计算机网络”课程模块,放在图书馆的局域网上,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上网操作技术,又能降低上网费用,解决部分学生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实习的矛盾。同时,该课程还能使想学习信息检索技能的学习者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和信息。

2.4.3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文献检索课程的种种独特之处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仅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或某一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大力提高知识结构、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教师一方面可以参加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培训、进修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教学积累检索实例和检索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献实际检索能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是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教学,艺术专业学生的检索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进而使其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156-157.

[2]潘杏仙.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创新[J].情报探索,2007,(5):16-18.

篇4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学习心理;情感教学策略;探析

情感智力一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心理学的研究一致认为情感智力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中,情感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的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忽视情感教学会直接使部分学生产生焦虑、抑制、自尊心受损,动机的消退等消极影响,并妨碍了英语教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和利用学生的情感态度并将之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基于对西安工业大学艺术类大二89名学生心理问卷调查及访谈,统计分析了学生存在的普遍学习英语的心理状况并探索了情感教学应用的策略。

一、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分析

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艺术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1.艺术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艺术专业学生,其专业学习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量的专业实习实践作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英语学习上,很多学生从心理上认为英语的学习对日后工作就业帮助不大,因此学生整体学习英语的热情较低,加之还有各种学校及社会的专业比赛,请假或上英语课赶绘专业图纸的情况时有发生,造就了独特的学习环境,加之艺术类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落后于同年级的其他专业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各类英语考试都有他们自己的过线标准,使得学生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影响他们的英语成绩,这些现状也导致了部分学生放弃英语学习,缺少持续学习的动机。

2.艺术类学生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但自律性较差

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也有其独特性,他们思维活跃,对问题很少能做到全面理性思考,更侧重直觉、发散性。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情绪容易波动,这些对英语学习都有影响。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些思维的独特性都导致了在具体的语言学习中,艺术生缺少持续学习的计划及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独特的特点也让艺术生追求自由、创新的特点更明显。他们厌恶枯燥乏味的简单重复,这也使得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较其他专业学生较差,表现出学习上的随意性,如上课迟到、提前离开,平时缺席等各种问题。

3.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

艺术类学生在入学时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学生,加之一直以来读英语学习的不重视,在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认为自己学习英语的基础不好,发音不准,语法不懂,缺少信心,在学习中消极被动,总找各种借口原谅自己不预习、不复习、不努力的现状,加之大学英语难度拔高,老师说英语较多,汉语很少,部分老师全英上课更是让学生很快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很难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二、艺术生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重知轻情”,英语教学课堂气氛沉闷

对于艺术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如教师将英语更多地作为知识去传授,对提高艺术生的英语成绩缺少信心,认为很多学生既然对英语没有兴趣,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这种消极的情感及错误的观点只能使师生之间缺少积极的情感交流,导致师生上课难以互动,课堂气氛沉闷。

2.教材难度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备课缺少教材资料的再整合,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专业学生所用教材为例,《大学实用英语》教材虽然有利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但就其难度而言,h超出艺术学生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大学实用英语听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视听说的课堂教学,听不懂也使得很多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此备课前了解学生实际水平,整合好教材及其他补充资料对艺术生的英语教学十分必要。

三、探索积极的情感教学策略,提高艺术生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1.鼓励和肯定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虽然艺术生整体英语水平较差,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基础扎实,也愿意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英语老师要充分发挥好这部分学生的积极带头作用,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基础差、听不懂的学生教师课后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找到原因,鼓励学生迎头赶超好学生,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关爱自己的英语学习。上课对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及时鼓励和肯定,让差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对好的学生激发其自信心和上进心,营造一个轻松并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帮差生消除对英语的恐惧及焦虑心理,教师应把树立学生信心贯穿教学始终,多鼓励,少批评,以欣赏的眼光看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也需要循序渐进,通过积极地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兴趣,寻找刺激点

情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影响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此针对艺术生,教师可以用多种激励方式去寻找刺激点,如布置任务型活动,口语报告、阐述、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也可以设置小的奖品进行鼓励,如老师曾经读过的非常好的书可以馈赠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颁奖,并附上鼓励的语言,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可以多用微笑、眼神接触等肢体语言感染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合作学习,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

在艺术生英语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直让英语老师犯难,而合作学习,可以使得差生的焦虑感降低,并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或表演中,在建立合作型学习团队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确保每个团队中有学习好的学生作为团队负责人,团队小组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焦虑心理,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4.应用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制巧妙的评价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如对说错的学生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再思考,给予些提示,如学生回答正确了,可以进行及时表扬,如回答错误可以鼓励学生,语言学习就是不断错误再纠正的过程,敢于尝试就已经踏出成功的一步了。和风细雨地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正面鼓励学生,可以将积极的情感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前提,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上课时饱含热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化和影响学生,课下也要多关心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可以利用不记名的教学反馈得到学生真实的反馈并积极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因为他们真诚的意见正在做出积极的回应,达到共同的目标,即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这样学生也会积极配合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从而有良好的师生互动。

总之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积极情感及态度的培养,尊重、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用爱和热情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语言,改善语言课堂中一言堂的尴尬局面,让艺术生爱上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黄秀英: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策略.[J]_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卢加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文/罗 伟

摘要:2013年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本文指出,在设计和开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时,采用基于岗位导向、注重过程(工作过程和开发设计过程)、多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重、细化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总体思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方向的着力点和指导思想。如何体现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特色,构建“技能+素质”的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特点 技能 素质 课程体系设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努力构建与本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重点突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工作程序为主线,改革课程内涵,是各省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旨和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分析电子行业对“电子应用蓝领”的态度、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根据我国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准确界定岗位群,合理定位职业岗位至关重要。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分析表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最佳途径,它既能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真正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能使得电子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校企合作和就业方向有更广阔的选项和岗位发挥空间,以便更好地缓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人数下滑给专业发展带来的压力,达到有效地提高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应整合好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关系,课程的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指出,职业能力取决于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三要素整合。而行为规范体现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因此,尤其要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进行职教课程内容的改革,最为迫切的是要以职业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立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根据对我国中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各电子企业调研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报告,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主次表现为:首先处于就业量第一位的是装配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和质检工,其次是调试工和维修工,再者是生产管理人员,第四位为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岗位(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质检工较装配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要求,应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而调试工和维修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技师)是部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向这个方向进行定位;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虽然就业量不多,但确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发展目标。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在这些岗位的需求中,毕业生就业量最少,中职学生如从事此项工作往往还需企业的进一步培训。

企业调研报告指出,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电工基本技能、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电子仪器仪表使用常识、PLC控制技术、传感器知识、电子产品原理图与PCB板设计制作、单片机知识。

1.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

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典型电子企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表1),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真实产品为载体,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力求体现能力标准岗位化、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活动化、能力形成实践化、技能鉴定随堂化、教学评估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

针对中职学校电子企业电子产品装调、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SMT工艺设计及操作、电子电路辅助设计、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等职业岗位需求,拟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工程及电气制图、电子CAD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产品营销、计算机应用基础、SMT技术、集成电路应用技术、电路仿真技术、EDA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结合中西部地域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电子企业产品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笔者所在学校选择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相对应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和“数字视听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方向化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方向与落脚点,开设实用电子产品生产与调试、单片机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电气布线与控制、家用电器维修、机器人调试与维修、音响灯光与控制、冰箱空调维修、汽车维修电工等“4C”型工学一体化(即Choice自主选择、Change灵活改变、Character个性发展和Compatible德技兼能。以下均称为“4C”)课程,见表2。

在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主流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范围,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将中级电子装接工、中级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维修电工、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PLC程序设计师、单片机设计师等6个职业技能认证资格(工种)标准与本地区专业主流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遵循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按照职业专项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岗位适应及迁移能力四个阶段,依层次递进培养。

2.课程建设和组织实施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考察、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内容的直接经验来自生产,要按照工作逻辑编排,遵循活动规律来构成课程的工作任务。

在“4C”课程组织实施中,主讲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材施教。要积极采用开放式(讨论、研究、网络等)培训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探索规律,运用多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在实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

“4C”课程根据一体化教程任务设计方案,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教案中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反思和总结等的具体安排。“4C”教案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引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配合国家示范中职院校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需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服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络课程、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实例库等。

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的辐射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为教考分离的进一步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下,要大力开展学生电子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参加从班级、电子协会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逐级递进形式的竞赛模式,体现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本位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