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范文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

篇1

网络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模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学术生活。网络文学翻译相比传统文学翻译,有翻译技术、网络平台作为支撑,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网络文学翻译与传统文学翻译相比有哪些优势、劣势,翻译质量如何保障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文学翻译;传统文学翻译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逐渐兴起,网络翻译也层出不穷,这对传统文学翻译产生了冲击。网络文学翻译相较于传统文学翻译有一些新特征,例如:更即时、更多互动、受众更广、更便捷等。相对于传统文学翻译的唯一性和权威性,网络文学翻译有更多可塑空间,当然网络文学翻译误译、漏译现象也时有发生。

一、传统文学翻译

传统文学翻译是以纸张为媒介,译者把自己的译文逐字逐句誊写在纸上,由出版社编辑出版,最后印刷上市的(张英洁,2013:7)。传统文学翻译的译者完全脱离网络,不借用电子词典或翻译机器,不使用计算机录入文本,这也是最早的一种翻译方法。

二、网络文学翻译

网络文化是当代影响范围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契机,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网络也给文学的发展创造了平台,网络文学随之产生。外国文化的流行让翻译外国畅销文学作品成为翻译爱好者一种文学时尚。网络文学翻译就是指翻译行为的网络化,包括把传统文学翻译作品上传到网络上或者直接在网络上利用翻译工具进行文学翻译。这种网络化的文学翻译给文学翻译提供了更大众的平台,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读者的角色等。(郭振星,2013)

三、网络文学翻译的新特征

(一)即时性

与传统文学翻译相比,网络文学翻译具有即时性。外国文学畅销作品很快能呈现在网上,与之相应的中文版也会在网上随之推出,翻译者可能是翻译专家,也可能是民间翻译团队或个人。网络文学翻译的即时性特点,使读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学作品的故事内容,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当然,和传统文学翻译的严格措辞、编辑、校对相比,网络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互动性

在传统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原版作品翻译给读者,与读者没有互动,不同读者对翻译作品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互联网给译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创造了交流的平台。在网络翻译中,没有绝对的权威,翻译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活动,翻译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为,如众多译者在网络上翻译接力。读者可以评价译者的翻译,提出建议或批评,这有利于译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翻译,提高翻译质量。读者与读者之间也可以交流阅读心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剖析人物性格。互动给译者与读者营造了一个轻松交流的氛围,使文学作品变得更生动。

(三)便捷性

阅读传统翻译作品需要通过纸质书籍,而阅读网络翻译作品显得更加便捷和快捷。网络化的生活让很多人都养成了网上阅读的习惯,上网阅读的人数越来越多,读纸质书籍的人越来越少,网络文学逐渐兴起,网络文学翻译成为了文学翻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翻译的便捷性还体现在修改方便。译者通过鼠标操作就可以增删译稿,对译文进行反复修改,通过互联网交流,逐渐完善译文。传统文学翻译的修改就显得不那么便捷,但传统纸质翻译更便于收藏、保存更久。

(四)快餐化

网络文学作品通常篇幅比传统文学作品精短,选材更自由,翻译更多为意译。翻译者大多是网络文学的爱好者,在翻译过程中报着娱乐心态,而非盈利目的,更多的使用网络用语等轻松诙谐的语言,有时缺乏传统翻译的严谨态度,有时会出现错译、漏译现象。这更像一种快餐文化。(五)读者角色多样化(1)读者兼文学翻译的批评者读者阅读传统文学翻译作品只能自我吸收,而阅读网络翻译作品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评论,他们兼翻译作品的批评者。有的评论一针见血、成熟客观,有的评论显得主观偏激,不管批评是否到位,文学批评在网络平台下更加大众化。(2)读者兼文学翻译的译者读者们在批评网络译文的同时也争相传播自己的译文,做起了翻译作品的译者。网络民间译者声势浩大,力量不可低估。集体竞译推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推动了翻译市场的发展。专业的翻译有时甚至会参考民间翻译,例如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就是民间译者率先译出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采用的。(张艳琴,2007:17-18)

四、网络文学翻译的质量探讨

网络翻译的质量受到一些传统译者的质疑,如:利用机器翻译会降低翻译质量,多人合译使翻译风格无法统一,网络翻译缺乏科学的态度等等。笔者认为,译文质量与选择的翻译工具、翻译方式没有必然联系,而与译者有关。传统文学翻译的译者大多是翻译大家,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著名作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人,他们首先是文学家,其次才是文学翻译家。而网络文学翻译由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脱离,译者水平的参差不齐,才造成了网络文学翻译的质量鱼龙混杂。但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文学翻译作品不一定都是优秀作品,网络文学翻译作品也不一定质量不高。传统文学翻译经过了出版社的严格校对、编辑、包装来保障质量,同样网络文学翻译也可以通过读者对其进行优胜劣汰来保证质量。对于网络翻译质量的探讨又引出一个新课题即文学翻译是否需要专业化。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翻译,文学本来就是语言创造的艺术,“文学翻译是要用另一种语言工具,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品读原著一样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动和美的感受”(刘建林,2009)。文学翻译并不要求译者的精确翻译,而是需要译者的再创作。过于精准的翻译,不一定能达到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也不一定满足读者的需要。

五、结语

网络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这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所要求的译语表达与源语表达最大程度实现对等,也不再拘束于源语文化需植入译作之中的专业化要求。当代网络文学作品题材丰富、现实感强、风格多样、消费节奏快,这些特征相对传统文学作品来说,对译者的领悟能力、翻译能力和文化素养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对于原作的取与舍,对于源语文化的传递与回避,对于目的语文化的植入与放弃,都是需要译者的再创作。网络文学翻译这种翻译形式不会降低文学翻译的质量,它可以作为传统文学翻译的补充,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同时给传统文学翻译提供借鉴。网络文学翻译的即时、快速传播的特点满足了读者一睹为快的愿望,读者可以给译者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帮助提高作品的翻译质量。网络文学翻译和传统文学翻译需要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这样文学翻译质量才会提高,文学翻译才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洁.论互联网文学翻译对译介学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郭振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网络文学翻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张艳琴.网络时代文学翻译读者角色的多重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06).

篇2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87-02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方便易获取的重要特点使得很多读者越来越热衷于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不可否认,网络文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文学在本质上与传统文学是共通的,而不是相对立的,它们存在的价值都是为了发展我国的文化,因此,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于传统文学而言,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形式。

一、网络文学概述

1.网络文学的概念

1998年3月,台湾人蔡智恒用“痞子蔡”的网名连载了一部长达34节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部原本只为满足个人写作欲望的练笔之作,却一再被转载,竟然风靡了整个华语文坛,“网络文学”这个概念也随之声名鹊起。从《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成功,到今天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网络文学网站和数以十万计的网络群体的出现,从少数人把“网上晒字”当作娱乐消遣,到现在数以亿计的网络文学作品诞生。网络文学已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要认真去研究它。网络文学主要是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所进行的一些文学创造,这些文学作品以网络为载体,是读者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阅读的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在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所存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一些主流文学作品,我国的传统文学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有着成熟的写作技巧,是我国的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化时代快速到来,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冲击,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主要起着继承和发展的影响,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相对于传统文学的存在形式,网络文学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对我国未来文学的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网络文学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网络文学主要具备以下两大特点,一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发生了变化,使得全体的平民百姓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二是使得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可以更加随意自由。在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只有那些具有一定地位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人才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字,编辑出版单位对于文学作品的要求也很高,对于创作者的专业水平要经过严格的审查,限制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文字创作,而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不需要经过出版商和编审的严格审查,创作者可以在网上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热情,实现了文学爱好者自由创作、自由发表的权力,网络文学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传统文学的功利意义和审美意义,网络文学大多是创作者一时的情感宣泄,篇幅较小,并带有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首先,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作者大都是在传统文学书籍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其创作的作品中也富含大量的传统文学因素。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在每一个领域和环节中,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网络文学作品的成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网络文学作品中也同样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例如著名的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中,就容纳了很多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意蕴的网络文学作品,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现的一个标志。

其次,传统文化是现代网络文化创作的源泉,很多网络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引用到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典故或历史故事等元素,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作品,如《唐僧传》、《我爱上那个坐怀不乱的女子》、《李煜的悲惨世界》等等经典网络小说,就借助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来表现故事。这样的手法一方面丰富了网络文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继承作用。

再次,网络文学还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形式和技巧,诗歌、小说、散文等传统形式和创作方法在网络文学中照样存在。文学评论家刘庆邦说:“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本质还是文学,不同的只是发表的平台和交流的媒介。归根结底,网络文学最核心最实质的所在还是语言、形象、情感,同样要坚守观照现实生活、激发人类情感、抵达人性深处这些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三、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创新

1.网络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学的表现形式

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艺术的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文学形式对文学艺术的划分极其明确,网络文学使得艺术形式的划分逐渐变得模糊,从文学样式来看,网络文学出现了许多新样式,如小说接力,散文诗接力、诗歌跟贴赛等。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类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表现形式上融入了先进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艺术表现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艺术构成,使得文学作品的表现更加生动和有趣,增加了文学作品表现的丰富性。这样的技术支持使得文学作品脱离了纸质的限制,是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突破。

2.网络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学的语言形式

从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到我国现代的文学创作,作者的创作形式始终没有脱离文字创作这一形式,他们将文字写在竹简、帛布直至纸张上,文学作品的表现只有借助于文字这一艺术元素进行表达,而网络文学大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在文字和口头语言之外,又增添了很多的图像因素和语言因素,拓展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形态,对传统文学的语言表达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和整合。例如,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逐渐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即网络语言,其中的一种就是数字语言,比如数字886意思就是拜拜,而数字520意思就是我爱你,555代表哭。语言就是可以用表情符号来表现人们的心情,喜怒哀乐各有不同,形象而生动,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被人们称作“网词”,在网络交际中,“网词”具有很强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3.网络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段

网络文学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单手写字的传统写作手段,而是要求人们掌握先进的网络操作技术,用机器来代替人的双手,实现“以机换笔”的跨越,使原来创作者的单手创作变为双手书写。传统的文学创作基本属于是一种个人的行为,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使得文学创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体创作的行为,一个文学主题可以由多个文学创作者来进行创作或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集体性的文学创作构思,集中集体的智慧来完成一个主题的文学创作,超越了传统文学个体创作的形式。

如今,网络文学如雨后春笋,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由于其发展还未成熟,故而良莠不齐。如何更好地吸收和传承传统文学中的那些优秀之处,相信是网络文学未来发展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研究之处。

对于网络文学的逐步发展,我们一方面认识到网络文学的发展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网络文学为我国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创新的作用,我们必须看到,网络文学的公平性和开放性使得很多的网络迅速成长起来,深度挖掘了一批有实力的文学创好者,我们应该秉承公平公正的正确态度对其进行评价,为网络文学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网络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斌.观照现状 探寻未来――对网络文学的再思考[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03) .

[2]褚晓峰.浅谈网络文学的大众化特征[J].科技创新导报, 2009,(30).

[3]赖敏.网络文学文学价值评估[J].青年文学家,2009,(18).

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 成教教学

在高等教育中,基于问题学习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哈密尔顿McMaster大学的医学院提出,并从此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现在,全世界许多大学和学院正在将之作为许多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其好处在于基于问题学习将问题与主题联系在一起,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并且通过获取新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深层次客观事物分析。

网络教学是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基于问题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海量的存储信息和可以进行相对自由的学习时间和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特别适用于成人教育。但网络教学缺乏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不利于教师掌控教学的进程,因此,网络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授课模式。如何将二者有机的契合,近年来笔者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传统授课结合基于问题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在成教教学中的实践

我院成教临床医学专科专业微生物课程,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下进行集中授课,接着以互联网为平台,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特征,让学生在不断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发思维,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包括:(1)8学时传统授课,讲解课程知识体系、重要概念。(2)按照每周4个学时的进度在互联网上公布问题和任务,并提供给学生一种阐明主旨的方法,通过讨论区指导学生成功学习,28个学时。开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以他们的已有知识为基础去分析这些问题,辨认、解释、争论而生疑,由此产生系统化学习目标。接下来,学生沿着学习目标阅读书籍和文章,看网络教学课件以及网络留言板询问老师。(3)选取学生讨论争议最多一些问题以及临床工作中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传统授课模式下讲解,教师总结归纳知识要点。

二、教学实施的经验

1.教学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时展要求现代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要求突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即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的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教师角色变为组织者和协助者。学生是学习主体,面对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和掌握群体生命的现象、本质及活动规律,充分体现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内化知识、创新和完善头脑中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能力和素质不断增长的过程。

2.教学目标上,以解决问题为基础,注重能力和素质提高。基于问题的网络教学,摆在学生面前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采用被动学习无法进行下去,必须积极开动脑筋,针对每个具体问题,应用已有知识,从多角度分析,综合思考,进一步学量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通过计算机平台,检验设想的正确与否。如果检验不合格,还需重新再来,直至解决问题。在不断思考、探索中,学习和掌握群体生命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东西,迁移与拓展知识,突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教学特点上,体现个性化教学,贯彻因材施教。人本主义代表Rogers认为,如果学习者用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学习,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速度极快,而且不易忘记,不仅增长知识,而且促使个体各部分经验融合在一起。基于问题的网络教学照顾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管是优秀学生、中等学生,还是差生,都能发挥各自的学习方式和思维特点优势,进行相宜的学习。

4.教学手段上,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传统讲授的学时大量压缩,借助网络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教学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与结构、教学方式和模式进行新的革命。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积累、沉淀,重视成教学生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提炼出他们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并接合课程特点加以升华。

5.教学环境上,营造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氛围。“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在于创造,在于超越,在于自觉、自愿、自律,追求真善美,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实现与社会自然的统一”。基于问题的网络教学,为学生构建创新的环境,学习作为学生自己的创造,作为天赋才能发挥的最高自由。学生是作为教学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和掌握群体生命的现象、本质及活动规律。教学过程就是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整合、更新,使原有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学生通过变换生物因子或环境因子,模拟生物群体的消长,获得发现新知识和重新建构知识的乐趣,整个学习过程沉浸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氛围中。创新成为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成为自我实现的表现形式。

6.教学评价上,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考试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融于教学全过程。教学开始时,检查学生必备的起始知识和能力,确定教学方案恰当与否。教学进行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监测学习进步和学习错误,提供反馈信息,激励教师和学生,修正教与学的不足。教学结束时,给学生评分,同时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平时成绩占课程学习成绩的60%,教学结束时的考试成绩占课程学习成绩的4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每次在计算机上解决问题的情况和学习表现进行评分。教学结束时采用开卷考试,基础知识占30%~40%、基本原理占30%、综合应用占30%~40%。

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对利用网络途径学习的需求十分强烈,希望学校建立和完善支持学生网络学习的互动平台,以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自主陛、灵活性,体现个别化、个性化的学习特点。目前制约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需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丰富学习资源,拓宽互动途径:二是学生方面,虽然具有利用网络学习的愿望和需求,但在网络硬件条件、时间、地点、家庭和单位支持及个人的应用能力方面还有一定的差异,真正实现网络学习,需要一个推动的过程。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施远程网络教学,将是我校成人教育的新手段,也是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Azer SA. Becoming a student in a PBL cource: twelve tips for successful group discussion. Med Teach, 2004,26(1):12-15.

[2]Groves M, Rourke PO, Alexander H.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reasoning in a graduate-entry, PBL medical programme. Med Teach, 2003,25(6).

篇4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语言;对比

网络文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且网络文学有着其与众不同的特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体现出的是世俗性和物性的特征,其所显示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民主性。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进行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把握网络文学的特质,更能够促进当代文艺建设的向前发展。

1、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

1.1两种文学传媒的对比研究

1.1.1传统文学

对传统文学而言,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是纸质,其内容有文字构成,其传播属于单向传播。一般而言,传统文学在创作上具备一定的写作程式,且不同类型的文学具有相对固定的体裁和形式。以小说文学为例,在创作时必须全方位、立体地、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并反映时代的特质。同时,传统文学多被附加了一种激励社会和教化社会的责任,肩负着传递和弘扬主流社会价值,宣扬传统道德的任务。

1.1.2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则是现代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发挥网络语言和链接技术的优势,充分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来彰显和表达的一种现代文化形式。网络不仅承载了各种传统文学体裁和形式,也派生出了一系列无法以体裁或表现形式来进行界定的传播方式。例如,文学网站、博客、动画软件等。这些均成为了网络文学的重要传播载体。从传统的方式和传播的层面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网络传播方式互动性强,传统文学传播方式较为被动;二是,网络文学成为平民化的一种话语表达形式;三是,网络文学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扩展,日渐衍生出多种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学传媒形成巨大冲击。

1.2两种文学语言的对比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语言上存在明显差别。传统文学为表达思维的严谨性和作品的表达意图,在创作语言上往往千锤百炼,对语言进行修饰,对句式进行选择,追求语言上的准确性、形象性。传统文学的创作者往往绞尽脑汁的推敲文字,修饰语句,追求所需的韵味。网络文学则明显不同,它追求的是通俗化、速食化。在语言上,网络文学追求简短、直接、幽默的表达。因此,网络文学句子结构较为简单,形式短小。

1.3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读者参与度的比较

1.3.1传统文学无法参与创作

无法参与和无法改变是传统文学文本的主要特点。传统文学作品一旦创作完毕,读者便无法参与起创造。传统文学的这一特点是对文学作品原作者的鼓励和尊重,但是也限制了作品阅读者的读解权。读者只能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后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而网络文学则可以接受创作的双向互动。

1.3.2网络文学的双向互动

网络文学中,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后,结合自己的感想及对文本的看法做出一定的回应和点评,从而实现读者与作品创作者之间的沟通。这种双向的互动性得益于与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甚至会出现一些作品被他人删改、续写、转载等。网络文学没有如传统文学般的特权性,相反具有了一定的平等性和民主性。因此,网络文学中人们的参与度更高,文学产生的效果也更大。

1.4文学的目的与意义的比较

从文学的目的与意义角度来看,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如下:

1.4.1传统文学的“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

传统文学的文学理念中,人们追求的始终是在“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二者之间徘徊,少有如网络文学般的宣泄与自娱。“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依然是传统文学中的主导意义。它已成为人们对现实生活进审美认识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传统文学作家则是着眼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去发现其中的美,去概括其中的美,去塑造美的形象,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当读者品读作品时,便会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命运以及作品刻画出的各种情景,形成强烈的情感反映,或悲伤、或快乐、或优美、或丑恶。读者在精神上接受陶冶和愉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增强辨别是否和丑恶的能力。

1.4.2网络文学的宣泄和自娱

网络文学创作者以文字撰写着人生经历和情感股市,不加掩饰,不过度雕饰,也没有虚伪的迎合。因此,网络文学中,“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居于次要位置。一名出色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其作品质量不亚于传统文学中的一些作品。同时,这种文学更贴近于文学的本质。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中依然存在的很多泡沫文学。泡沫文学是互联网和网络文学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必然会产生的。

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发展的趋势思考

一是趋同化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在商业化运营下,一些脱颖而出的网络文学创作者选择将自己的作品以传统媒体出版作为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这会使得网络文学朝向与传统文学趋同的方向进行发展,最终与传统文学融合,成为“传统文学”,而“网络文学”这个词便会名存实亡。对网络文学来讲并非是一个很好的归宿,这将意味着一种具备网络特质的文学形式可能消失。二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虽然具有巨大差异,但同为文学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应当通过努力实现艺术与网络化的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在保持网络文学特质前提下寻求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文学可以适当借鉴传统文学的优势所在,可以采用新兴的“博客”写作形式等保持写作的相对自由、个性化、传播文学的基础上,追求文学造诣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一、网络文学的内涵及社会影响分析

网络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方式,其包含的内容与具体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目前对其还没有形成严谨而规范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它的本质规定性:一方面,必须是使用了互联网、多媒体等新技术,不能离开互联网这一媒介。如果离开网络而存在,那么我们就不能称这种文学为网络文学;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必须具有文学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必须是用来表征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虽然我们还不能准确地界定网络文学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网络文化的内涵,以加深对它的理解。通常人们所说的网络文学是指经过数字化和计算机技术处理,并且能够在网上传播、浏览、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它与传统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使用的媒介与传播的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另外,网络文学也指使用电脑创作并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学作品,它与传统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在传播媒介上,更体现在创作方式、作者身份、发表方式等方面;此外,网络文学还指利用现代技术创作出来的网络超文本链接、多媒体制作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不仅仅是文字,还可能包含图片、音乐、视频等,它们依赖网络而存在,具有互动性、延伸性等特点,因为与传统的书写印刷文学作品有了本质的区别,我们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网络作品。网络文学是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外的另一种文学形态,也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发展与文化商业化、消费主义盛行的必然结果。它的背后有浓重的个性化、娱乐化色彩,它必将颠覆传统文学的发展模式,引领文学进入一个新时代。网络文学并不排除严肃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学吸收、借鉴、融合的过程中,网络文学必将显示出更大的生命力,也将会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引领文学发展的潮流。此外,网络文学很好地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要。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们处于工作繁忙、思想紧张和心理压抑之中。而网络文学在内容、手段表达等方面很好地迎合了公众的需要,使人暂时摆脱环境与规章的束缚,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感情上的宣泄。

二、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

世界网络文学起源于网络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我国网络文学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异常迅猛。网络文学的发展使以“载道”、“明道”为己任的中国文学摆脱了原有的束缚,走上了平民化、大众化、自由化、平等化的道路,并显现出来了勃勃生机。早期我国网络文学的作者多是理工科出身、掌握一定网络技术、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创作者。这一时期主要有方舟子等人创办的刊物《新语丝》,鲁鸣、诗阳等人创办的网络中文诗刊《橄榄树》,以及网络文学女性刊物《花招》。自从痞子蔡发表了网络中文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后,网络文学才在国内引起轰动,并出现了第一批网络,迎来了网络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有邢育森的《网上自有颜如玉》、宁财神的《假装纯情》、李寻欢《一线情缘》等网络文学作品。自从号称“最佳网络文学作品”的《悟空传》推出以后,网络文学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BBS公告板上诞生的网络原创作品”,这意味着网络文学得到了主流出版媒体的认可。2002年慕容雪村创作的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在“天涯”创下了十六万次的点击量,赢得了百万点击率,在社会上掀起了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网络文学热,涌现了一大批都市小说,如《成都粉子》、《成都,爱情只有八个月》等,这也引发了网络文学的第三次冲击波。同时,更具有网络特点的网络文学小说———接龙小说也开始涌现。接龙小说有网络的交互性、即使性等特点,它将文学创作变成了一项集体活动,有许多人共同参与文学创作,如同古代文人作顶真诗一样。像接力小说《网上跑过斑点狗》第一章由邱华栋、李冯、李大卫写作,而剩下的由网民和读者共同完成。2003年之后网络文学开始转型,网络文学与资本不断融合,网络文学的功利化与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看到了网络文学的巨大发展潜力,纷纷投入网络领域,盛大公司收购“起点就是网络文学商业化的一个主要标志”,在这一背景下,网络文学的商品属性被充分开发,网络文学成了谋取利润的工具。在强大的物质利益的诱惑下,以及在市场化运作的背景下,网络文学领域也和娱乐领域一样,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星运动。不少与网站签约的作家成了日进斗金的“大神”,并拥有自己的粉丝。自此,网络文学作品成了按照工业标准化流程进行的产品,网络文学的个性化、业余性特色逐渐消失,作品成了根据市场需要而量身定制的工业品,网络文学原始的生命力、创造力、想象力受到了束缚。这个时期流行的多是《诛仙》、《一代军师》、《鬼吹灯》等满足网民消费需要的类型化小说。

三、网络文学的特点剖析

网络文学是数字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跨学科、跨领域交叉发展的结果。它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发展模式,引发了传统文学在理论、创造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有一些传统文学没有的特点。

(一)网络文学具有全民参与性。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下,作家的身份失去了意义,文学创作主体由专业的作家转变成了广大网民,文学创作队伍呈指数化增长。凡是上网的人都可以成为作者和读者,这极大地扩展了文学阅读和写作的范围,使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读者可以变成,同时也可以干预的创作,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网络作品变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网络中,不同的作者和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人们的选择权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同时作品的发表也摆脱了出版发表的束缚。

(二)网络文学更多地体现了平民化的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地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以文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使命,雅文学一直是我国文学的主流。在网络文学中,小说变成了“讲故事”,文学评论则更为直白和浅显,这主要源于网络文学创作和欣赏全民参与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网络文学多用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

(三)写作技巧呈现出网络技术化的特点。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作品在写作技巧上出现了质的突破。网络文学的作者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各种网络技术,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和传统的平面创造有了本质的区别。如网络作品《星火之恋》就将文字叙述、音乐、图片等有机结合起来,展现出来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这些现代技术的运用,就像给文学增添了翅膀,使其能够展翅高飞。

(四)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呈现出即时化的特点。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边写作边发表,不必考虑修改定稿以后再出版,同时读者也是快速浏览、即时阅读,可以说,网络文学是典型的消费文学和快餐文化。网络文学作品语言简练、醒目甚至十分前卫,因为没有人愿意坐在计算机前面细心地品味作品的内容。

四、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展望

在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受挤压的今天,网络文学却异军突起,创作了大量的创造主体和受众。那么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和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背景下,网络文学将走向何方?

(一)超文本样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先进技术不断被应用到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作品传播之中,这将全面突破传统的文字写作与阅读方式。例如,当某人物在小说中出现时,我们可以链接到人物的肖像;当文章回忆某段故事情节时,我们可以欣赏到这一段回忆视频;当提到某段音乐时,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播放这段音乐。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学的发展将突破了纸张平面的限制,出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一发展形势下,文学的姿态将会变得千奇百怪,但是文字永远是文学创造和阅读的基础,文学创造的基本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还会得到继承与发扬。随着更多的传统作家加入网络文学创作的队伍,将会提高网络文学的层次与质量,增添更多的网络文学作品,推动网络文学向雅文化的方向发展,使网络文学更加成熟,更好地应用各种新技术。

(二)网络文学将会挑战传统文学的霸权地位。由于网络文学从创作、传播到欣赏都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它必将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运行机制,跳出传统文学在发表、出版等方面的种种束缚,使文学发展获得了新的自由,对传统文学的霸权地位提出新挑战。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是广大网民,但不可能是全体网民,因为进行网络文学创作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和网络技术,具有这两方面能力的人将会在网络文学创作方面逐步树立新的权威。同时,随着网络文学与资本的结合,必将在网络文学市场产生新的垄断,从而形成新的权威。

篇6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网络文学发展的运势迅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成为了一大研究热点,本文将从网络文学现状与传统文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其密不可分又彼此不同的文学艺术。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基本特征剖析

文学日益的发展也促使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的出现――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一种网络时代产生的新的文学样式,它由互联网传播、为网络用户提供阅读与互动。传统文学的文学理论里,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被公认为文学之中的四大种类。然而新兴的网络文学在传播媒介上与传统文学相比有了很大的形态变化,随着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的大量出现,快速的机器印刷和互联网的高速运转,网络文学更倾向于为读者而创作。因为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面对的是听书的听众,更多的是潜入读者的内心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它可以完全脱去说书人禁锢的外套,从而大胆的进行艺术的创新和实践。但是,在文学性质的认识上,网络文学并没有做出过多的改变。

“消费文化”和“商业化”因素的发展占据了网络文学的肌理,甚至成为了网络文学的一大特征,它作为最平民化、大众化的一个艺术形式,以一个“虚拟美学”的空间进入了现代文学的视野,其消费主体也日渐明显,更多的集中在80、90年代的读者上,这些“网民”也促使了网络文学以读者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商业化的文学导向虽然催生了网络写作的高产,但往往也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网络追求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文学创作,他们往往不把作品的品质放在首位,而是过多的去迎合当前时代下的年轻人的审美口味,这样就会导致文学进程的缓慢,搁置了文学理论中最初的追求。

在传统语言的基础之上,网络文学衍生出在一定程度上的语言形式突破。网络上使用的汉语在英语的影响下,出现了部分语序变化或变异,进而造成了汉语词的超常转类现象。其风格特征是:诙谐性、新鲜热辣、侃风较盛、别具风趣。也正是由于网络文学语言的使用者多为年轻人,所以他们的活力与交际智慧,开放且轻松的交流方式,促使这一网络语言的形成。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由于传统文学出版或发表的过程复杂,不仅需要一些文学研究者或著名作家提供意见,还有很多编辑在各个方面的严格把关才可以最后被刊登和发表。而网络文学是在构思的过程中推进创作,在既有的传统文学框架上,还会根据读者的反映而不断地调整故事的框架。网友的反馈更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编辑和发表。在“数字化”平台上进行的写作活动,因其虚拟实践的特征,写作主题的虚拟性人性内涵得以丰富延伸,从而使得人的未完成性和开放性本质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显然“虚拟美学”所支撑者的网上“虚拟写作”,无疑比传统的写作更有利于情感诉求和人性敞开。

在我国传统文学历史长河中,文学创作的审美方向因为时期的不同而发生了多次的改变。距离现代文学的发展最近的一次文学历史上的审美变化大概就是二十世纪“”前后,经过了鲁迅、等大量的新文学提倡者的变革,传统的诗歌文学开始解体,继而代之的是文学创作的四个派别:诗歌格律的强调衍生出了现代诗歌流派,社会形态的投影――戏剧文学流派,中西结合的现代散文流派以及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小说流派。有的是迎合当时农民低下的文化水准与传统的审美理想,有的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对艺术要求的倚重和偏爱,同样反映了社会的要求。

虽然众多的网络文学评论者都将网络文学分为多种类别,但是在网络文学审美特性的构成中,网络艺术充分反映了现代社会人类网络生活的一种精神层面。而传统文学往往会带有趋势性、政治化的倾向,传统文学更多的是以诗文橹魈澹即使是明清时期也只是在白话文上进行了突破,但是新生代的网络文学可以说算得上是一场彻底的文化解放。其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的表现特点,衍生出一系列的网络化语言。这也改变了现代文学批评的标准,新的评判尺度应运而生。

三、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补性

在传统文学的人文精神中突破、解构中重构是网络文学目前的转型方向,也将是网络文学这一阶段的必然经历,目前的网络文学更多地是传统文学的网络化,虽然距真正的网络文学还有差距,但是在一定基础上取传统文学的精华,延续其文学价值。

篇7

关键词:网络文学研究;本体定位;批评方式;研究心态

随着网络文学研究的逐步推进,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研究愈加全面,所使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成体系,网络文学研究范式也正在创建当中。笔者结合网络文学研究成果,发现主要涉及如下内容:第一,网络文学的定义;第二,网络文学的特点;第三,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研究;第四,网络文学接受的研究;第五,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第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第七,网络文学的价值评判;第八,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与对;第九,网络文学与网络技术的关系;第十,网络文学的批评现状。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几乎涉及到与网络文学的各个层面,内容体系已接近完整。另外,笔者对涉及争议点以及各自论述的角度进行梳理,为网络文学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

1网络文学研究的本体定位

网络文学是否存在?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一看似溯源性问题,其实始终都在困扰着网络文学研究的每一位学者。因为文学的存在及定义,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再加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纠缠不清,对网络文学进行界定,其难度便可想而知。有部分学者对网络文学的存在持否定态度。李敬泽认为:“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1]。学者李洁非强烈主张:“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产生的。”[2]但是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中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网络文学领军人欧阳友权与他的研究团队在著作中完全肯定网络文学存在的事实。网络文学的本体究竟该如何界定?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从载体上判断,只要具备了网络这个载体的文学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第二种从内容上界定,只要题材与网络有关即属于;第三种从思维方式上判断,具备后现代的网络思维即属于;第四种从表现手法上判断,重视超文本与文学的组合。纵观这四个观点,它们各自仍存在不足。第一种过于宽泛,第二种忽视了网络文学题材的多元化,第三种无法明晰网络思维这种抽象提法,会造成概念含混,第四种只关注到超文本文学,未免概念过于狭义化。笔者以为,网络文学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传播层面的网络文学、话语层面的网络文学、技术层面的网络文学,它们分别代表了网络文学存在的三种状态。理解但无需定义,或许是一件更适合的事。总之,“网络文学本体的界定”我们不用急于用一个概念对它进行圈定,如果从外延和内涵两个角度,同时结合网络文学的三个层面的生成形态,恰当地施以阐释或者描述,或许更能帮助人们理解网络文学本身。

2网络文学研究的批评方式

网络文学搭载于新兴媒体之上,以传统写作手法(传奇体)进行构思创作,成为了新旧纠缠中发展的文学形态。它的新根源在于载体与手段,由此发散出的新型题材和写作路径,使得它与传统文学写作产生了代际。目前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学者大部分为高校教师,他们的专业背景为中国文学。他们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而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晋事物,无现成理论可沿袭。因此,研究者大都采取的批评方式是老酒装新瓶,将传统文学理论套用到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展开批评。这一批评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给予评价较高的网络小说作品大多是接近传统写作方式的小说。研究者通常使用的传统批评理论主要有哪些呢?主要有四种:社会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心理学批评、原型批评。社会学批评模式因为网络文学作者没有完全具备“种族、环境、时代”的三要素时代框架,他们更注重自我个性的表达,对社会的历史价值感相对缺乏,因而无法对其使用此操作模式。形式主义批评模式则与网络文学没有形成完备的语言体系而存在不和谐。心理学批评模式又因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根基过于单一,无法负荷心理学批评强大的理论磁场,而具有不适应性。根植于弗雷泽的原型批评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但放置于当代这个纷繁多变的时代视野,就会出现悬空状态,从网络文学作品中找出适合原型批评理论的小说概率太低。显然,这些相对传统的批评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网络文学的批评需求。当代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应该取决于网络文学的功能。”[3]当研究者针对网络文学的各个层面展开各式探讨时,他们似乎深入到了网络文学特有的传播、创作、阅读方式和特征等内容,但实际上远没有建构起有效的批评话语。其实,研究者们都意识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诸多差异,但出于自身现代媒体知识和网络文学作品接触面受限,因而还停留在感性的事实和初步的认知阶段,缺乏有针对性的概念、范畴、方法,自然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理论批评模式。

篇8

网络文学的基本现状是,自身很活跃、很热闹,但人们对它的关注和评价却很肤浅。由于缺少实实在在的阅读,社会整体对网络文学的关注还仅停留在“量”和“体”的外部和浅层。将“量”作为网络文学巨大成就的重要标志,暴露出了论者对文学的无知和对显性指标的崇拜。对于网络文学,我们既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入传统文学中,也不能将其粗暴地拒于文学之外,网络文学自身的价值、特色、写作规律,还应该植根于对网络文学作品阅读的关注和评说中。

从社会整体对网络文学的关注中,我获取的最大量信息概括起来或可用如下两字而蔽之。

第一个字谓之为“量”。具体点说就是数量多、体量大、点击量高、吸金量强。数量多指的是网络文学的作品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网络文学签约作者数量超过百万,每年上传作品的数量也接近一百万部。体量大指的是网络文学单个作品的体量动辄三四部、五六部者甚多。点击量高指的是某部网络文学作品获得数以百千万的点击量都并非天方夜谭。至于吸金量强则是说网络作家的“造富能力”好生了得。

第二个字谓之为“体”。具体地说就是各家都在力图为网络文学定性,试图回答网络文学的本体是什么?概括起来大体上亦不外乎如下四说:一曰传统文学之类型说,即网络文学无非就是传统文学中的类型文学,且多为玄幻、武侠、言情和戏说历史等四类;二曰非文学说,即网络文学多芜杂,压根儿还谈不上是文学;三曰互渗说,即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四曰另起炉灶说,即传统文学的那套话语已无力诠释网络文学,因而需要新建另一套话语体系方能言说。

这一“量”一“体”,前者说的都是网络文学现阶段最外观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与文学本身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业内人士都知道,文学产量的多少与质的优劣从来就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些“量”与文学自身的价值本身是毫无关系的。而所谓“体”,尽管试图评析网络文学的文学特色,但这样的评析也着实皮毛了些。比如说它是类型文学这不算错,但类型文学本身同样也有优劣之别。比如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这话也几乎等于没说,只要是文学,又有哪一种能够与文学传统截然不同呢?再比如说网络文学需要另一套话语体系方能言说,那到底又是一套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呢?究竟是文学的还是其他的,则一概语焉不详。至于认为网络文学压根儿还算不上文学则是从根本上将其拒之于文学之门外,这样固然简单,但恐怕也会因其简单而不成为一个办法。由此看来,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一方面,所谓网络文学的写作在互联网上闹腾得风生水起、热闹得很;另一方面,人们对它的关注与评价则基本上还都是停留在最、最皮毛的层面。如果我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持续停留在这样的外部与浅层,那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就是学风的浮躁。

篇9

日前,由中国作协指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文在线共同主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启动,评审团将在半年时间内评出10部最能代表网络文学成就的作品,而这10部作品的作者还将被推荐申请加入中国作协。这是十年来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最直接和最深度的对话。

那么,网络文学在十年间是如何成长壮大的?它如何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学?未来它又会走向何方呢?

诞生: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

1997年前后,网吧开始在国内出现,在那时还叫“BBS”的网络论坛上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的人,是最早的一批网民。1998年3月22日,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智恒(网名“痞子蔡”)产生了写作的冲动和欲望,以“JHT”为笔名在BBS里发表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第一章。5月29日,当他贴出最后的第三十四章时,这个从网恋起步的爱情故事早已经传遍海内外的BBS,并就此改变了大批年轻人的阅读和写作模式。1998年9月,《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繁体字版出版,发行量超过了30万本。次年11月,简体字版在内地出版,发行量超过了50万。

就在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纵横网络的时候,内地的安妮宝贝、宁肯、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慕容雪村、雷立刚、今何在、石康、狗子、燕垒生等在网上声名鹊起。网络文学迎来了首次的繁荣。

但是,初期的网络文学还不具有一个成熟的运营模式,无法给作者们带来足够的收益。因此,成名于网络,却很快与网络告别是这些第一代网络共同的特点。他们纷纷透过屏幕,在传统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进入知名作家行列。安妮宝贝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传统的作家,她的博客经常数月不更新,在她身上也难以看到网络文学的特征。宁财神、邢育森基本在电视圈里面混,蔡智恒还在写小说,当然不是在网上发表,而是出版成书销售。

进入2002年,网络文学的草根性使它的阵营迅速发展壮大,一大批、作品充斥着这个虚拟文坛。同年,一批大型阅读与创作网站,在其后几年里迅猛发展,改变了网络文学的命运。同时,网站独创的付费阅读模式使作者无须出版就能赢利。这一模式迅速走红,成为网络书站的主要营运手段。

网络文学,作为新兴的独立行业出现了。

而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写作模式,更低的写作门槛,使网络文学成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存在。人们不禁问:网络文学还是不是文学?文学的本质是否依然存在?这些命题在之后几年里都是争论的焦点。作家莫言几年前就表示:“网络文学是一个新生事物,我对于网络文学也没有什么发言权的,但我也不想谈这些莫名其妙的网上文学。”

“不想谈”三个字道出了传统作家的普遍态度。网络文学被主流文学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

发展:旺盛活力冲击传统文学

十年匆匆,网络文学改变了文坛格局,文学网站与传统的文学图书、文学期刊三分天下。从痞子蔡、安妮宝贝、慕容雪村、宁财神到当年明月、天下霸唱、血红、酒徒,大量作者在网络中成长,大量畅销书在网络中诞生。

2006年以后,越来越多更年轻的人加入到网络写作之中,写作不再是十年前单纯的为写而写。一本好的作品,如果有超高的点击率,就会有书商涌到门前。比如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获得成功后移植到出版物一样大卖特卖,赵赶驴的《电梯奇遇记》走下网络销量也超过20万。此外,以言情见长的女性们也开始大显身手,写穿越类小说的《梦回大清》和《步步惊心》,以及《翻译官》和《何以笙箫默》都在网络上辉煌一时。

网络作者的收入也急速上升,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作者年收入超过百万。尽管这与大红大紫的传统作家依然差距巨大,却显然改变了人们对作家固有的判断:不一定非得出一本用纸印出来的书才是作家,网络世界降低了作家的准入门槛,作品与读者开始零距离接触。

而且在传统文学举步维艰的今天,网络文学大行其道,引来无数的粉丝,获得不菲的收入,让大多数传统作家不解和艳羡。2008年3月,以《鬼吹灯》系列成名的网络作家天下霸唱以年收入385万元入选“福布斯2008中国名人榜”,成为网络作家入选该排行榜的第一人。《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的作者当年明月则以225万元的年收入也跻身榜内,位置在刘心武、石钟山等传统作家之前。

如果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比做业余选手和专业选手的话。在市场中,业余选手成了场上队员,而传统文学却只能坐冷板凳。有传统作家说,在网络上传统文学已经被“边缘化”了。

现状:招安之门与皈依之路

一边是被“边缘化”了的网络文学,另一边是被“边缘化”了的传统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文学对于网络文学的“招安”之门终于打开了一条小缝。而一部分网络作家也走上了皈依之路。

2006年,长沙市作协一次吸收了18名网络入会,一时间,网上网下议论纷纷,争吵不休。今年9月,30位全国各省市的作协主席、副主席参加了一场“作协主席小说大赛”。直至现在,《网络文学十年盘点》要用传统文学的标准评选,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最大规模的一次对话。

对话并不容易。尽管作协对网络文学抱着开放和积极的态度。“用传统文学标准评价网络文学”却激起了层层波浪。相当数量的传统作家对网络文学的写作水平以及其中一些迎合读者的低俗倾向颇有微词,这是与传统文学价值观不一致的。与之对应的是,已经有人开始担心,网络文学会不会因此失去自由和活力?

一位评审拿孙悟空和紧箍咒做了一个类比:“吴承恩认为紧箍咒功大于过,它约束孙悟空坚持到西天取得真经,也帮助孙悟空修成了正果。而传统文学标准是不是网络文学具有积极作用的紧箍咒,只有待时间去验证了。”

篇10

【关键词】 网络文学 载体 语言风格 结构形式 得与失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11-01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已经走过了它的草创期、争议期,逐渐受到大众的接受和认可,向着普遍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相较于传统文学受文体的严格的束缚,网络文学大大地打破了这种局限,向着更自由、更现代的方向发展。

一、网络文学载体、体裁的突破

所谓文体,就是指“一定的话语所形成的话语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思维方式、体验方式和其它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从表层看,文体是作品的语言秩序、语言体式,从里层看,文体负载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评家的个体的人格内涵”。 文学的现在分类中通常根据形式特征把文学分为四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纵观从1919年以来的文学作品,似乎没有脱离这几类文学体裁的范畴,最多也就是糅合了几种文体的特征,如“散文诗”。但是网络文学的生成之后,传统的“四分法”已经不能够准确地界定网络文学这一文学形式的体裁了,它远远地超出了传统文学的体裁范围,网络文学的不实名制、作者群体身份的杂糅、信息时代人们关注视角的扩大等,使得网络文学的创作更为自由,作者完全不受文体的限制,自由创作,甚至在文学创作的加入多媒体,如影像、音像效果,网络文学更具立体感,网络文学究竟属于什么样的文学体裁,需要随着读者对于网络文学的接受和网络文学理论的成熟来进行界定。

二、网络文学语言的风格和样式的突破

网络文学的语言在传统人们的眼中,只能用“怪异”来形容。

首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少君在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所作的关于“网络文学”的演讲时说:网络文学的基本表现:通俗化、速食化,不过分讲究文句的修饰,不太考虑表达方法。另外,传统文学的作者多为专业作家,写作水平较高,同时传统文学还有出版的问题,倾注了作家多于现实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网络文学不存在出版的问题作家也多不是专业,水平有限,往往都是为了发泄作者自己个人的苦闷,往往都是采用大白话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独白,通俗易懂。

其次,不拘一格的网络语言的运用。网络语言伴随着电脑的普及快速的发展起来,网络文学中网络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网络语言的表现特点就是形象化、诙谐化。所以在读网络文学时看到数字化的、字母化的语言是不足为怪的,如文章动情处用“555~~”表示悲哀,用“o(∩_∩)o…”表示大笑,用“U”表示第二人称的“你”等等,一方面作者为了自己写作的方便,另一方面,这些网络词语的运用网络文学更为形象化,更具诙谐性,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网络文学结构形式的突破

突破了文学载体的局限,网络这一高科技的载体,使网络文学这一文本具有多媒体的特征。这种网络文学“将文字表达与图画、动画、摄影、漫画、影视剪辑、音响、音乐等不同艺术要素融为一体,构成对人的感觉器官的全方位敞开和接纳,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学文体之间的界限,也打破了文学与艺术的界限,突破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变得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网络文学更具有可读性、形象性、直观性,更能迎合大众读者的喜好。

“留白”艺术被认为是文学写作中一种较为高超的手法,作者在文章末尾时不会直接交代故事的结局,而是留下一种空白,提供给读者多种可能性,让读者去推测,去体会,典型的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网络文学的“超链接文本”,却比这种形式要高超得多,文本提供多种结局的可能性,读者通过点击一步步深入故事,结局完全由读者自己来选择。

四、网络文学的得与失

首先,网络文学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污染,具有很高的大众普及性。它的大众普及性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一方面,对于作者来说,作者的身份不再受限制,文体文题完全不受限制,从而间接地提高了普通大众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对于读者来说,纸质印刷作品越来越昂贵,而网费越来越廉价的趋势,使得网络文学更能走进人们的生活,高质量的网络作品有助于对大众进行文化普及。其次,网络文学更具形象化、直观化,能够使普通人在现代社会繁忙的节奏中获得短暂的休憩和身心的愉悦。

篇11

一、网络文学的概以及特征

1、网络文学的概念

网络文学不仅仅是网络与文学有机的结合体,而且也是科学与文艺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内容方面,网络文学的题材主要是与网络有关。在传播形式方面,主要是通过网络流传于各大校园中。网络文学在最初阶段只是以一种优美的文字呈现在各个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但是后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学网站也逐渐的兴起,而网络文学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文学网站所熟知。

2、网络文学的特征及现状

虽然网络文学本质是一种文学。它依然具有传统纸质文学的相关特征。但是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学样式,与传统的以纸质为媒介的文学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创作的主体更加的平民化与自由化,网络这个空间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只要你有激情都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尽情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了“大众文学”。第二,创作者可以和文学爱好者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进行讨论,激发创作者的写作灵感,网络文学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网络文学的形式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创作者们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相比更加多样化但是正网络文学的这些独特的特征也揭示了网络文学不好的一面。由于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学”,所以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况。网络文学的内容也多数是对现实社会的冷嘲热讽.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当网络文学流行于校园的同时也对校园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冲击。

二、网络文学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

1、对思维方式的解放

广大的青年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这个狭小的圈子中,接受传统理念的熏陶,思维方式往往固定在一个模式中,缺乏创造力。在进行文学创造时无法突破,思维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只会去按照已有的文学形式进行模仿缺少想象力。但是随着网络文学的出现,网络文学凭借着自身独有的特征使得学生创作的思维方式得到解放。赋予了学生突破自我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思维的禁锢。

2、激发创造欲望

网络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学”,爱好文学有文学热情的学生可以以网络文学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才华。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吸引了大量的文学创造者,他们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发放到网上,让更多人关注到自己才华,当得到网友好的评价时更能够激发自己创作的欲望。在得到认可的同时增强自身的信心。3、释放心理压力校园中的青年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网络文学就如同一面多棱镜,吸引着学生进入这个多元的空间。校园的生活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也具有很大的压迫感,学生或多或少都有着压力,但缺少一个可以让自己减压的平台。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学生有了一个可以释放情绪和缓解压力的空间。通过网络文学这个有效的载体,倾吐心声,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心理得到释放。

三、网络文学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1、对文学传统语言的异化

语言作为文化与信息的载体.它的规范性十分的重要。由于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与自由性,网络文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错别字,对于受教育阶段的学生接触到这些文学作品后,会受到错别字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中还广泛流传着粗俗的言语,青年学生将这些粗俗的言语带人校园里,降低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对校园的文化氛围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2、对个体价值观的渗透

篇12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的一种新鲜文学样态。它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完全是对传统文学的拷贝与移植,有些网络文学作者的文字水平可能有限,但他们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存在大量的创新,从而自然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的差异风貌。如从审美角度考量,一般传统文学的审美是倾向于对社会文化的认同,但网络文学的主流审美观是对个人情感的接纳与认同。

网络文学所展现出的生活舞台是传统文学所无法涉及的多样和宽广。如果网络文学仅仅是在阅读方式与传统文学有所差异的话,那网络文学绝对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生存空间。网络文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文学存在本质的差异,在网络上进行写作在多方面体现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它反映出人们言论自由而畅所欲言,内容更加鲜活与多元,角度更加生活化。

网络文学存在的合理性。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自身合理的各方面的价值。一是网络文学平台促使多种艺术形式得以有机融合。网络文学作者在网络进行创作时,自身可以充分发挥全面的艺术才能,创作文字的同时,可以使用技术化的手段,辅之以相应的绘画、音乐创作等,从而使得文学作品更具直观性和图文并茂。二是网络文学最为充分地体现创作自由性。作者进行网络文学创作成功并发表,因为没有编辑出版社的审核介入,其文学思想不受限制和左右,不被金钱所束缚,可以超脱功利功名,凭着对生活的感悟,自由发挥自身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将真实创作出真实的艺术精品。三是网络文学“超文本”写作方式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时空。网络文学在作者第一文本的诞生并非文本内容永久性的僵化固定,不同的读者可在作者原文本的基础上完全可做到不受第一文本的格式和文字的限制,可以对第一文本内容进行自由的修改与加工甚至再创作,可以方便地在内容与形式上添加技术化的剪切和拼贴,真正使阅读者既是“读者”同时也是“作者”,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无法企及的交互性等特征而具备强大的生命力。

网络文学创作的民间化与大众化

网络文学特有的“民间化”走向主要与当代中国的文学环境密切相关。诚然,网络原创文学的产生与走向可能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熏陶的大背景下催生出来的,从而带有一定受“国际特色”影响的发展态势,但由于网络文学主要指涉文学的特有的审美意识与价值立场,因而必然带有强烈的中国本土“地域特色”。网络文学仍然是在国家权利中心控制范围的文化与技术边缘区域形成的文化生存空间,它仍然标志着一种相互影响的主流态度立场与价值取向。但网络文学保存并比较真实地表达出了公众民间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下层人民群众的情绪世界。自由自在是网络文学最基本的创作风格,它充分拥有民间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传统背景,具备最充分最完整的“民间化”特质。

网络文学具备价值大众化。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实质上在某种程度可认为是当代文学大众化的延伸与深化。当代文学虽然能够爆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但由于其艺术与文化底蕴难以离开意识形态而总是显得贫瘠与虚弱,在大众化过程中缺少真正的发展生命力,甚至无法同整个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统基因链条进行连接。网络文学承载着自古以来民族文化的历史,大众的创作与参与推动了文学价值进一步的开掘与表现,顺应了世界文学与文学理性价值的发展潮流。

篇13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挑战;超越

最近几年,随着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网络写作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网络文学生存于电脑网络上,同传统文学“电脑版”有着非常大区别,“网络文学”用自身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和性质,给传统文化,创作理念、文学形式、审美方式、传播形式上都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极大地冲击和影响着传统文学。当前网络文学正在大刀阔斧对传统文学进行更新和重构,同时网络文学也在用挑战和超越的姿态拓宽文学另一条生存途径。

1分析新形势下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1.1文学表现形式的新颖化

众所周知,传统文学是通过图片和文学来实现的。传统文学通过文本内容的展示文学的思想和内涵。网络文学主要是通过网络体系,基于传统文学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最终通过网络展现出文字、超链接、声音、图像以及颜色等文学内容,最终实现文学的立体化和多元化,达到对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网络文学是文学发展道路一个前有未有的突破。在新形势下,网络逐渐成为文学展示的主要途径,同社会大众的生活接轨,并成了社会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拉近的生活同文学之间的联系,深受人们的喜爱,当前成了现代人参与文学活动的非常重要的形式,对传统文学市场带来的极大冲击力,同时也对传统文学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

1.2文学表现手法的艺术性

语言艺术表现文学内容是传统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法。新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文学基于传统文学语言艺术上,利用网络当中多种元素,在其中融入声音、视频、图片等,让网络文学形成多元、多维的表现体系,进而让文学内容可以直观、形象且生动的展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更容易接受理解。但是这种表达手法给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实质上,网络文学表现的过程有着非常鲜明网络物质特征,网络文学可以被计算机语言编译,进而被一些受众恶意通过多媒体和图像语言表现,所以,这种文学在形式上具有不确定性,最终达到文学语言的高级处理和展示。例如,通过超文本链接穿插相关文学内容,又或者将不同的文学内容组合,从而切实有效形成系统的展示体系。又如,对于网络文学中相关图像语言,可以通过图片表达形展示出文学作品当定的语言和场景,最终形成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的环境体系,由此可见,网络文学表现的艺术性切实完成了传统文学表现的革命,同时并成为新形势下文学表达最重要的途径。

1.3文学审美方式的个性化

传统文学审美方式较为单一,但是网络文学不管是从表达手法还是从表达形式上都全面地展现了文学的特征,同时并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审美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审美打破了文字的局限性,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丰富了审美内容,极大地改变了审美方式,如在具体的表述过程中,利用声音美、图片美以及文字美等多种形式,最大化实现美学环境的构建。例如,网络文学通过上面所说形式,立体化的美学体系,进而为广大读者展示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和特征,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文学纯文学审美,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文章的审美质量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学的发展[2]。

2新形势下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超越

2.1创作互动化同接受交互化

众所周知,传统文创创作主要是个人化的写作,在创作者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基本上同读者没有交流和沟通,整个过程都是创作者独立完成的,唯有文学作品出版之后,读者才有机会参与,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就是一种“我写你读”缺乏同读者交流单向创作过程,但是网络文学与之相反,信息技术同网络的融合,可以让作者同大众起来完成同一作品,同时也还可以让读者评论作品,还可以向作者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整个创作都是在线写作完成的。因此,经常会有读者参与在此过程中,这样一来,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就会越来越多。因此,作者会不可避免受到读者的感受和思考的影响。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相比较,充分体现出了文学创作互动化特点,我们深知传统文学作为美学欣赏,但是这种欣赏是单向性,只是读者个人化的书面阅读。新形势背景下的网络文学欣赏是双向度的,可以多元化、多角度的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另一方面,在阅读方式方面也会因为是机读方式变得更加的快捷和方便,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读者可以随时同创造者进行交流互动,特别是网络文学的超文本,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同作者的交流,读者可以在网络上提问,作者解决其问题,与此同时,还可告知读者自身的创作动机,从而让读者真实意义上地参与到作品中来,实现同读者的互动性,促使作者写作更加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2.2文学作品文本的多向性与非线性

通过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相比,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文学文本很大一部分都是单纯文字排列、留白、组合、字号以及书籍装帧所组成的,只有很少部分是用文字加图画构成的,传统文学的构成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让读者发挥想象,对相应的文字符号进行艺术加工。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的理解,特别是一些较为深奥文本,读者一般情况下无法理解文字和图画的内涵。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切实有效地为广大读者呈现出了多向性和非线性特征,尽管这种特征在传统文学中具有,如意识流小说,但一般来说是有限的、局部的,通常情况下只是存在于读者的理解当中的。但是网络文学的这种特征主要存在于文本当中,多向性和非线性存在网络文学的虚拟空间,等待广大读者的点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意愿来选择不同的文本顺序和文本空间。其实质上,超文本是一种奇特的信息组织,虽然一个信息单位—如一个词语———从属于某一个信息集合体,但是该信息单位并不受信息几何体整体意义机构控制和约束。由此可见,当前我们已经无法将网络文学超文本简单地完全归结为文本,网络文学超文本可以将文字,动画已经声音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一起,为读者呈现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文字符号,这种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的新文学形态,综合了各式各样的方式并其实践,另一方面,网络文本所包含的超链接方式,可以有效地让文本理解不断延续。有效地为广大创作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更好地让读者文本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切实打破文学作品传统的规范确定性。

2.3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和传播效果广泛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切实有效地为网络文学长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学从创作到发表,再到被广大读者阅读都具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网络文学通过各种网络链接不管是在传播效果还是传播速度方面都比传统文学更加广泛和普遍,同时也充分说明网络文学给传统文学冲击是无法估算的。

篇14

关键词:网络文学作品;网络经济权益;法律保护

一、网络文学作品网络经济权益的概况

来自市场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预计在2015年,网络文学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70亿元。网络文学已成为增长最快的互联网细分产业之一,构建完善的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体系,保证作者的合法权益,特别的网络经济权益,对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笔者把网络文学作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网络文学作品是指一切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狭义的网络文学作品仅指以获取电子收入在特定文学网站发表的长篇连载网络小说。本文探讨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络经济权益保护,主要指狭义的网络文学作品。其原因如下:首先、广义网络文学作品中,诗歌、散文等篇幅有限,想在网络上获取经济利益不太现实,至于小说,很多小说因为其发表的网络站点并非以运营网络文学营利为目的,相关体系不完善,想要在网络上获取经济利益很困难。其次、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指得就是狭义的网络文学的井喷式发展,诞生出了如唐家三少等一大批年收入几千万的网络文学作家,和广义上的网络文学关系不大。最后、狭义的网络文学已创造出了较完善的营利模式,而广义上的网络文学,创造出完善的营利模式任重道远。因此,如果要论述广义网络文学的网络经济权益保护,和事实情况严重不符,未免牵强附会,有违专业精神。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络经济权益,即网络文学作品在网络上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目前获得其经济权益的方式为‘VIP上架模式’,即网络作品先给读者免费阅读,到一定字数后进行上架,变成VIP作品,后续章节需要付费才可阅读,一般为3-5分/千字。依靠庞大的读者数量,积累起丰厚的钱财。严重的盗版侵权问题,成为了保护网络文学作品网络经济权益最大的敌人。创世中文网总编杨晨曾感慨过:“如果没有盗版存在,我们作者的收入可以提高十倍。”而现实的情况是,看正版的读者数量往往只是看盗版的读者数量的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

二、网络文学作品网络经济权益难以保护的原因

(一)本身属性带来的困难网络文学根植于互联网,除了具有文学作品的特性外,必然具有互联网的特性,而这些互联网的特性,必然导致其版权保护,特别是作者网络经济权益的保护,相比传统文学,要困难得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点。1.传播快速性。网络文学以网络为载体,必然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网络作者上传作品至互联网后,无论读者身在何地都可通过网络即时阅读。无需向传统文学那样,需要出版发行读者才能看到。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侵权行为一旦发生,根本无法像传统文学那样采取止损的错失。2.侵权者盗版难度低,成本低。网络作品于网络,想要盗版它,只需要复制粘贴即可,不需要拥有专业的技术水平,更不需要太多的财力和精力。反观传统文学行业,想要盗版一本书,只需要拥有一个印刷厂,成本比盗版网络文学要大得多。这是导致网络作者著作权,特别是网络经济权益被严重侵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3.维权难度大,成本高。网络使得信息传播解除了国界和距离的限制,现实中的千山万水,在网络中只不过只隔着两块屏幕。这意味着权利人与侵权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相隔万里,甚至是不同国家,这无疑导致了权利人举证异常困难和高昂的维权成本。(二)保护网络文学作品的相关法律缺失在立法现状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网络传输带来的著作权侵权问题日益浮出水面,200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4次会议通过《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9年4月21日国家版权局第1次局务会议通过《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2013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决定》。这些法律法规相互配合,一起构建了一个保护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和相关经济权益的基本法律网。但是即便如此,我国在对网络商业小说侵权问题的保护方面,依然是远远不够的。

三、对保护网络文学作品网络经济权益的完善建议

保护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特别是保护被侵犯最严重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络经济利益,对于促进我国的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护网络文学作品:(一)建立良好有效的维权机制在网络世界里,因为得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侵权行为可能远在千里,想要找出侵权源头和侵权人,可能会变得非常困难和复杂。因此,传统的维权机制,在网络文学作品侵权方面,肯能会存在重大瑕疵,应当建立属于网络文学维权的有效机制,让权利人能够有效快捷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加强立法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虽然对于保护网络文学作品的竞技权益有所涉及,但非常笼统和模糊,很多地方甚至缺乏可实施性,应该颁布更加具体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三)建立有效的打击网络文学盗版的机制盗版作为网络文学的毒瘤,只有铲除它,才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文学的相关权益,特别是完全依赖于网络付费的网络经济利益。相比打击传统文学盗版的行为,更需要全国相关机构的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以目前打击盗版的机制,应对网络文学侵权,显然是有严重不足的。

[参考文献]

[1]马季.网络文学遭遇“版权困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

[2]陈邦武.网络出版的发展与网络版权保护川[J].科技与经济,2008(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