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范文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供应商问题及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

篇1

【关键词】企业 供应链管理 供应商管理 问题对策

供应商指的是那些向买方提品或服务并相应收取货币作为报酬的实体。供应商管理是指对供应商的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控制等综合性管理工作的总称,是在新的物流与采购经济形势下,提出的管理机制。属于一种合作的关系,供应商管理最先是在口本企业中采用。它强调在合作的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合作和协商协调相互的行为。当客户关系处于供应链环管理环境下时,属于一种战略性的合作关系,提倡双赢。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供应商与买方的关系开始发生战略性的变化。供应商管理的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价格谈判的范畴。二十一世纪初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业绩领先的公司集中采购和最优价格法两项传统方法只占总成本节约的41%,其他很大部分与采用更先进的供应商管理模式有关。本文通过对企业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改善企业供应商管理的水平。

一、供应商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

供应商管理,是在新的物流与采购经济形势下提出的管理机制。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在实现准时化采购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传统企业的关系表现可以分为三种:竞争性关系、合同性关系以及合作性关系。而且存在于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属于一种是非合作性竞争。供应商管理能够维护客户关系,以确保成功的合作关系。从购买方与供应商关系的转变过程来看,供应商管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传统管理阶段。此阶段,供应商与采购的双方处于对立的立场,利益才是他们的核心。而且,双方的关系并不长久,并且不稳定。此时,采购方一般会忽略供应商的利益。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问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管理体系。

(2)供应链管理阶段。此阶段,供应商与采购的双方开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这个阶段采购方开始与供应商一起努力改进质量、成本和交货期。

(3)战略协同阶段。此阶段,采购方更加重视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业务以及流程都以实现一体化,提高里双方的合作效率。双方有一致的战略和政策,并且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最终建立坚实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企业供应商管理中的问题

就当前企业而言,供应商管理的水平是有差别的,而且是参差不齐的。只有很少企业达到了战略协同管理阶段,大多数仍处于供应链管理层面,且其总体水平不高。企业供应商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有:

(1)供应商库管理方式不正确。虽然大多数企业都具有了供应商数据库,而且根据一定的原则对供应商库进行了分级管理,但是在对供应商库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缺乏动态管理;盲口减少供应商数量。有的采购管理者错误地以为战略供应商管理就是单纯的减少数量,但单纯减少供应商数量导致供应商竞争力的降低,会影响服务性价比,因此不能单纯减少供应商数量。

(2)对供应商没有实现有效分类管理因为要包含潜在合作供应商,企业供应商库内存档数量都很多。许多企业对所有供应商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仅仅对供应商日常入库审核已经使得管理人员眼花缭乱,就更不用说对供应商的进行价值的管理。虽然某些企业对供应商也进行了简单分类,但其分类方法却欠科学,不能辨别出核心供应商,不能保证供应商贡献最大价值。

(3)缺乏有效的供应商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供应商的控制和监督也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由于供应商在企业外部,信息不对称,企业难以觉察供应商的变化。对供应商进行正确的绩效评价和有效的激励对保持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实中,企业在这方面上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导致对供应商的评价不全面、不具体。或者虽然进行了评价但是采用的反馈方或激励方法不当,大大打击了供应商的积极性,或者导致成本的上升并引起供应商的不满。这些做法都影响供应商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企业供应商管理的对策

(1)供应商库要实现动态管理:要动态管理供应商库进行供应商库的建立主要是完成供应商的调查工作,利用调供应信息锁定选择的供应商范围。还需要随时了解供应商的情况变化,不断加入好的供应商,排出不合格的供应商。从而规避了供应商信息没有及时更新可能导致的管理风险,并且更好的解决在紧急情况下,任意选取供应商的做法,降低风险,提高了采购效率;供应商数量的控制要合理供应商管理的本质是保持供应源的“竞争和择优”,避免随意大量增加供应商而导致降低企业的供应商管理能力,或者企业单纯减少供应商则会致使自身竞争力下降。因此,企业要在保持适度地竞争的原则上慎重地控制供应商数量。此外,还要具有全面的评价机制对供应商的价格、准确交货、财务状况、合格率、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的评价。

(2)对供应商要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首先对于供应商的分类管理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分类法:一是通过供应商供应风险和供应数量四格矩阵分类方法,来判断供应商的属性。二是采用ABC分类管理方法按照供应品的重要性将供应商进行分类,将供应商按照不同比例划分类别。例如某一供应品对企业非常重要,那么将其定义为A类商品,那么对应的供应商就是A类供应商。B类供应商和C类供应商类似。

(3)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价和激励机制。一般情况下,仅凭合同协议等文件就能够对短期供应商进行很好的控制与监督;而对于长期型的供应商,由于缺乏合同的约束和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很难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因此,对于后者实施有效监督与控制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价和激励机制,及时了解供应商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而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供应商的发展状况,进而进行指导,监督和控制,提供供应商总体服务水平。企业可以通过价格管理机制、增加定单、更多的内部参与机会、更多的分享信息等方式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让其体会到合作共赢的好处。当然这种奖励和惩罚的做法一定要体现及时、公平的原则。

四、结论

供应商管理对于企业能否得到长期的发展是至关非常重要的。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环节中的供应商管理的竞争。良好的供应商管理能够提高企业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维持长久的供应商关系,实现双赢。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供应商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如亮.浅谈烟草企业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

[2]孙万岭,李湘琼.浅谈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

[3]方思若.基于层次分析法对TK公司运输服务供应商选择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

[4]刘国庆.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8.

[5]赵富为,张秋实.供应商管理浅议[J].科技信息,2010.

篇2

【关键词】电子制造服务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

一、供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与市场现状

X集团是我国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制造电子产品所用的各种零部件都是靠外界供应商提供的,可见,外界供应商零部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集团的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所以,为了降低生产电子产品零部件的成本,减少浪费,电子制造服务企业的供应商应该在零部件质量上把好关。另外,作为电子制造企业的×集团,也应该制定严格的供应商评价机制,以便筛选出声誉好、产品质量高的供应商。X集团在评价供应商时,应该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包括信誉、声誉、零部件质量,为评分较高的供应商建立质量评价档案,方便自己需要零部件时可以随时联系供应商,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二、供方质量控制的主要方面

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涉及到很多环节,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的,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影响零部件的质量。主要环节包括:材料的采购环节、材料入库检验环节、零部件的制造环节、出厂检验环节。下面,笔者将对供应商质量控制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供应商在质量控制方面提供参考性资料。针对供方质量控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图1所示:

(1)设计质量的提高与控制。零部件的设计质量是保证零部件质量的前提。提高设计质量、做好控制工作要求供应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做好市场调研。通过对电子制造企业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了解电子制造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零部件;其次,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具有特定功能、形状、尺寸的零部件;再次,设计过程中最好使用先进的产品分析软件,以便减轻设计压力、提高设计质量;最后,根据设计图纸生产少量的试验品,然后根据出现的问题对设计图纸进行反复修改,直到客户满意为止。(2)与供应商技术协议的完整统一。电子制造企业在选定供应商后,会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同时,为了保证供应商提供的电子零部件符合自己的生产要求,电子制造企业通常还会跟供应商签订技术协议。技术协议包含的内容一般较多,也非常全面,比如制造零部件材料标准、工艺流程要求、规格尺寸要求、检验设备和技术要求、外包装要求。技术协议之所以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在于:首先,让供应商全面了解企业的需求。其次,听取供应商的建议,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企业将零部件技术标准提供给供应商,主要是想听取供应商的意见,只有双方在技术标准上达成一致意见,才能保证双方合作愉快。(3)标准及流程执行的准确性、有效性。企业在与供应商签订技术协议之后,还应跟踪监督供应商对技术协议的执行情况。要保证供应商标准及流程执行的准确性,双方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求供应商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对零部件的技术要求;第二,如果供应商没有按照企业要求进行零部件设计或制造,企业方应及时说明,并督促其纠正;第三,如果供应商的流程不完善,导致零部件质量不高,企业方应协助供应商找到完善流程的措施。供应商流程的有效性是指,零部件制造流程必须完善,并且保证每个零部件必须在流程中得以记录。(4)检测验证方法的合理性,统一性。零部件生产完工并不代表着万事大吉,还需要经过最后一道质量控制环节,那就是零部件的检测。检测标准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关键零部件的尺寸、零部件数量、零部件制造工序等。只有采用统一的检测方法,才能保证零部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尽量减少误差。

电子产品制造的特点对供应商的零部件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稍有疏忽,都可能会造成零部件的作废,如果供应商的零部件质量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企业电子产品的质量,所以,电子制造企业应该和供应商签订完整的技术协议标准,并监督供应商严格执行。

参 考 文 献

[1]李洪雷.浅谈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

篇3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盈余持续性

互联网企业,作为近几年的新兴行业,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新的营销模式也造就了许多成功的案例,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互联网企业作为高成长的企业其盈余如何,是否具有持续性,也成为投资者逐渐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我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盈余质量的概念

会计盈余是指以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按配比原则通过对企业的日常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而反映本期经营绩效的数据。会计盈余是一个累积数,因此他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过去企业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能够为会计盈余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预测企业未来发展。

在200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为了盈余质量的概念这一问题专门召开了盈余质量研讨会,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盈余质量的概念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盈余质量仍然没有一个被学术各界广泛认可的定义。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分析针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学者们分成了两个方面的观点,一者是计量观、另外一者则是信息观,两种观念有着根本上的区别,计量观主要是通过对内部消息的深入剖析,而信息观念则是将市场作为分析问题的主要导向。

二、互联网行业特点

(1)高风险性。我国互联网企业上市公司,大都处于初创阶段,资本规模相对较小、对市场的开发占用处在较低的水平。因此,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互联网企业具有较高风险。在国内的上市的互联网企业诸如乐视、人民网等企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其行业竞争力大,风险性较高,诸多投资者也是持观望态度。

(2)高成长性。互联网企业,普遍的特征都是在近些年来成立的主要从业人员据是一些极富创意的高新技术人才,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企业的成长速度迅猛,一旦获得了好的项目,短期盈利能力可观。因此相对发展成熟的行业而言,互联网企业具有高成长性的特征。

(3)前期投入大,到达一定规模之后才有业绩的爆发。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互联企业前期需要巨大的投入,规模很小的时候,由于才刚刚开始投入因此可能出现盈亏平衡的情况,但是随着投入不断增加,然而得到的回报无法跟上时,就会出现亏损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无法得到风险基金青睐的互联网企业一旦出现资金缺口,破产风险很高,相比而言那些比较成功的互联网企业,诸如腾讯、淘宝、阿里巴巴等,无一不是在创业之初就有了巨额融资的支持。

(4)互联网行业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互联网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能够迅速在细分市场中占据市场的企业,在市场中有这明显的竞争优势。早期就开始在我国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以主要从事通讯业务的腾讯为例目前已经占领了即时间通讯市场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三、我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研发投入较少。近几年在国内上市的互联网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普遍偏低。只有人们熟知的乐视网、焦点科技等研发支出近几年成上升趋势。而人民网、东方财富等企业的研发支出却是止步不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发支出投入金额较低,这也是影响我国互联网企业盈余持续性重要因素。

(二)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互联网企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特点是企业规模小、企业结构以及制度都不够完善,这样使得企业专业化程度较弱,透明化较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产生直接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节薄弱,容易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不足以为证券市场提供有效与事实的资本信息,造成我国证券市场环境可靠性降低。与其它行业相比,互联网企业股权结构特征体现出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的显著特征。有些企业还由家族或类似家族的集团控股。比如乐视网其股权由贾跃亭、贾跃芳及贾跃民三兄妹持有的55.34%。焦点科技其董事长沈沈锦华个人就拥有59.27%的股份。三五互联网龚少晖个人持股也高达42.87%。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普遍存在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的状况。

(三)风险评估意识薄弱。互联网企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而很多互联网企业的管理层在做各种经营决策时,往往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风险评估对互联网公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互联网企业普遍具有高成长性的特征,这种高成长性的特点使得企业对未来盲目自信,上市公司进入成长期后,自己所研发生产的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经营业绩稳步增长,企业盈利也随之稳步增长,进而忽略了企业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风险评估意识的淡薄使得企业无法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更不要提识别未知风险以及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当风险真正来临时便会对企业当前及未来的经营业绩产生冲击,影响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可持续性发展。这种盈利的非可持续性会削弱当期盈余对未来盈余与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从而削弱了上市公司当期的盈余质量。

四、提高我国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的对策

(一)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作为高新技术企,较高的自主研发活动是持续提升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研发投入较少,说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签,不利于企业在经营上的竞争。互联网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研发投资和技术创新是其主要的核心竞争力,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

(二)优化企业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于处在初创期的互联网企业上市公司而言便于决策,有着一定的作用。但这种高度集中的家族色差,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股权过于的集中,将会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失效,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用进行盈余管理,导致经营管理的混乱,会计盈余质量也随之下降。因此,优化股权结构,淡化家族色差对提高我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里,对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是比较重要和关注的部分,企业在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过程中,需要增加风险的评估和防范的概念,另外,还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和规章制度予以加强。由于盈余质量是一个企业在成长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指标,提高企业盈余质量的预测性和对盈余风险把控的能力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具有现实的意义。因此,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建立和提高企业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机制,加强企业在盈余风险和盈余预测的能力,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1.安徽三联学院;2. 山东协和学院)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阶段成果,项目号:2014ZY081

参考文献:

[1] 璐敏.基于持续性和应计利润视角的盈余质量研究[J].财会通讯,2013,(10):30.

篇4

【关键词】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统计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及其社会责任报告,选取2011年、2012年、2013年这三年来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通过阅读分析,总结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内容和形式,从而得出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并对如何建设和完备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体系提出一些建议。

自从山东太阳纸业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以来,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开始重视社会责任报告,每年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数量也在增长。尽管报告在数量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形式不尽相同,报告的质量也参差不齐。通过在巨潮资讯网上下载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2008 年山东省第一份民营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2009 年山东省社会责任报告的民营上市公司有 2 家,2010 年明显增加为 8 家,2011 年几乎翻了一番增长至 14 家,2012 年、2013 年稳步增加,分别为 17、19 家。

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阶段,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也在全力积极的配合。而坚持科学发展观,加速企业转型,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山东省在此取得的效果显著。2011 年山东省同韩国开展了第一次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论坛交流会,促进了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建设。2011年期间,发生了枣庄防备煤矿火灾、潍坊正东铁矿透水、威海交运客车爆燃事件,保障生产安全,关爱职工的健康和安全,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2010 年底山东省国资委下达了《关于省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这也将极大的促进了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进度。

二、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动力不足

和国有企业相比,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几乎都对员工的信息有所披露,但是绝大多数是简单地文字描述,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在统计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也有所披露,这和捐赠在我国是强制性披露密切相关,而且我国的公益活动途径相对较少,社会公益能增加企业形象、个人形象,所以大多企业还是偏好对其进行披露。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方式不够灵活

公司在进行社会责任披露的时候一般会采用三种方式,即文字描述法、报表附注及项目添加法、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从下载的报告内容形式来看,采用文字描述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公司占大部分。当然,在采用文字描述的同时,也有少部分的民营上市公司会插入图片和图表。单一的描述性社会责任报告并不能给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三)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不够充分

通过分析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 2011 年、2012 年、2013 年的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项目主要是股东和债权人利益、职工的利益、对供应商和客户的利益、生态环境以及社区和社会捐赠几个方面。但整体来说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不够充分。

三、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和关注度

1.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的素质

在社会责任披露这项活动中,企业是主体,只有企业自身达到要求,披露活动才能取得进一步的提升。第一,民营上市公司应不断学习,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达到更深的认识。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企业的经营有着推动作用,而且能够增强民营公司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只有对社会责任披露的重要性达到更深的认识,企业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第二,企业应当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公司想要做好社会责任披露,就得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社会责任是公司在新时代战略的组成版块,社会责任的履行渗入到公司经营管理的每个角落。

2.引导民营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深交所和上交所的有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文件,基本都是要求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自愿披露。既然是自愿披露,企业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考虑披露的内容。在加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宣传力度的同时,应该正确积极地引导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信息。

(二)分行业进行不同的社会责任披露模式

根据第 3 章的数据统计,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比例差距很大,制造业占到76.92%。而制造业属于重污染企业,重污染行业的民营上市企业因为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水平和质量都高于其他非重污染行业,所以不同行业的民营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并不能统一而论。

(三)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

1.加强对社会责任信息计量的研究

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普遍采用文字叙述,仅有少部分企业会运用些数据、图表,没有公司会把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作为披露的主体。公司的社会成本、社会收益及社会净收益并没有在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体现出来,所以,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价值并不能向利益相关者展现。

2.统一社会责任报告规范

标准统一的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增强其可比性和一致性,便于社会责任信息的解读。社会会责任报告的规范文件现在主要是国资委、深交所、上交所制定的,但是因为指定的文件的存在差异,所以导致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差异。

(四)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随着山东省民营上市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企业进行监管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主要是以政府制定的法律为基础,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监督。

参考文献:

[1]徐晓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2]牟芳华.山东省经济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6,07:119123

[3]许晓丽.河南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之友,2014,05:5153

篇5

【关键词】影响盈利因素 判断方法 对策

一、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因素

(一)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是决定盈利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稳健(或保守)和不稳健(或乐观)之分。稳健的选择所产生的盈利与乐观的选择所产生的盈利相比,前者通常不会高估现实和未来的业绩,因此通常被认为是高质量的。例如在物价上涨时,存货核算采用后进先出法;在应收账款核算中计提较充分的坏账准备等,都是稳健主义的做法,对其盈利的质量通常给予较高的评价。此外,还应关注会计政策的持续性、是否过度稳健、是否存在会计政策的不当使用问题。

(二)盈利的持续稳定性

盈利的持续稳定性表现在收益的水平是稳定的或收益增长趋势是稳定的,没有剧烈的上下波动。持续稳定的收益流所产生的盈利的质量较高,反之,则较低。在分析评价盈利的持续稳定性对盈利质量的影响时,应关注主营业务收益是否稳定、是否为经常性项目、内部交易的范围,是否与管理者的意愿相关,避免管理当局调节收益。

(三)现金流量的匹配度

现金流量是决定盈利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盈利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现金流。这就要求:

1.会计上反映的销售应能迅速转化为现金。

2.公司在业务稳定发展阶段,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应当与公司的经营活动所对应的利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四)其他因素影响

除了以上因素,还包括:资产质量、税收政策、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均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二、盈利质量的判断方法

(一)直接阅读法

仔细阅读现金流量表的各个项目,尤其注意与经营有关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项目,同时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有关项目对照分析。比如: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高于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表明公司获现能力强。

(二)结构分析法

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

1.流入结构分析。在现金总收入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占绝对比例,其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含税)占100%,这充分说明了主营业务收入是公司现金流入的最重要来源,该公司是一家主营业务突出、主要依靠自身创造的现金流入量生存和发展的公司。

2.流出结构分析。在现金总支出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占绝对比例,说明公司现金流出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3.流入流出比分析。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大于1,表明公司1元的流出可换回大于1元的现金,此比值越大越好;投资活动流入流出比值为小于1,则表明公司处在扩张时期;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此比值大。我们还可以将流入和流出结构进行历史比较或同业比较,将会得到更有意义的信息。

(三)指标分析法

1.分析盈利现金比率。该指标计算公式为:

盈利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一般情况下,该比率越大,公司盈利质量就越高。如果该比率小于1,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的销售收入,可能发生现金短缺。

2.分析销售收现率。该指标计算公式为:

销售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100%

该指标比值越大,表明主营业务收入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就越强,以应收账款形式存在的销售收入就相对较小。

3.分析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该指标计算公式为:

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该指标反映公司每股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创造现金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公司最大的分派股利的能力。

4.分析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该指标计算公式为: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100%

该指标反映公司每元资产创造现金的能力,用来评价公司全部资产的质量及其运营效果。它是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资产报酬率,即总资产运营效率。

(四)投资者分析和运用现金流量表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质量。

2.要与公司及其主导产品所处阶段结合起来。如在筹建、投产初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往往是流出量大于流入量,这是正常现象;而在运营的成熟期或大生产期,现金流入的能力应相对大些。

3.应和同行业同一时期的现金流量表进行比较分析。如果同一行业现金流量连续几年都是负数,可能是该行业处于发展期或衰退期,对处于衰退期的公司进行投资要慎重。

三、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对策

提高盈利质量的关键是要规避公司的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行为,以及提高公司内在的盈利能力。要解决盈利质量问题,应加强两个方面:外部治理及内部控制。

(一)继续完善外部治理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外部监管对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从根本上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1.完善相应的会计规范

从2007年执行的新会计准则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公司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法制还不健全,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允价值的正确使用。

篇6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上市公司; 经营业绩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以充分体现相关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2006年我国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从而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保持了较高的协调性。同时,考虑到中国国情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使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更窄一些,限制更严一些,即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引入公允价值。在现阶段有些资产和负债缺乏成熟的活跃市场,尽管会计信息相关性非常重要也必须以可靠性为前提,但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可能出现偏差或人为操纵利润现象。我国准则中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规定,原则上要求,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经过几年的实践,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核算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研究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会计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对公允价值下过定义。广义的公允价值是一种理念,是历史成本的延伸,是衡量所有计量属性内在统一性的质量特征。即是否公允地表达了计量对象的价值特征,因为会计必须反映经济真实,特别是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所以公允价值可以满足企业外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大多数的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本文采纳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质上强调的是资产、负债的客观计量和真实反映。一是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价格要能真正反映资产的客观价值;二是资产计价必须立足于现在的时点,坚持动态的反映观。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人们更关注的是它持有或消耗资产的现时价值。因此,公允价值概念的指导思想是要求真实和公允。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性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后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1.公允价值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

公允价值对交易环境要求严格,要求公平交易,从而有利于更真实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更加相关的信息,更有利于维护市场的有序运行。

2.公允价值具有动态性

随着时间的变化,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也会发生变化,今天的公允价值到明天就成了历史成本。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反映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负债的影响在市场上的评价,它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价值指标。也正因为如此,公允价值才能够时刻保持“公允”。

(三)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经营业绩即经营成果,是指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指标体系有价值指标和非价值指标,价值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发展能力定性指标;非价值指标包括经营者的素质能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应变能力评价、技术资源状况、公司激励制度等。

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运用,对于公司的经营业绩有不同的体现。以中石化2005年年度报告为例:中石化分别在上海、香港、纽约、伦敦等地上市,按规定应编制两套财务报告,一套为中国标准,即“原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一套为国际会计标准,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2005年的年报中,按照中国标准编制的报表,2005年净利润为395亿元人民币;按照国际会计标准编制的报告,当年利润为438亿元人民币。2006年在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年初股东权益,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引起股东权益变动的上市公司有454家,调增年初股东权益795.04亿元。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最大影响就是接近市场价格信息,但是,资产信息和所有者权益信息的不稳定性会导致信息使用者的使用发生偏差,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定。具体来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核算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相关规定不完善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尚不完善,缺乏统领全局的会计准则框架。理论界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的方法和要求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既不详尽也不统一,且各个具体准则之间存在计量属性矛盾及计量口径不一致的问题,无法有效指导实践。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规定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而相关制度不健全,又给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

(二)公允价值获取困难

实践中,公允价值的确认会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由于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些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到相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却难以寻找到只能估计。比如,当某项资产或负债的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无法确定时,就会采用现值计量估计公允价值,需要估计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但是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会计人员凭借专业知识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其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目前,公允价值获取困难已成为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难点所在。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过高

公允价值最可靠的获取途径通常是参考活跃市场的报价。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尚属于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交易不活跃,金融工具的使用不普遍。在这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取得公允价值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且取得公允价值的收益难以抵补其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同时,由于公允价值具有动态计量的属性,会计人员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新的认定,必然会增加企业的信息成本,提高会计计量和账务管理的操作成本,而公允价值的使用也增加了财务报告的风险,加之为了防止出现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企业的监管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四)存在利润操纵行为

公允价值计量在很多方面留下的弹性空间,很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比如,对所取得的配股,管理层可以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按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净利润,直接影响利润表数额;也可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资本公积,改变股东权益。上市公司管理层可以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通过利润操纵,使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而实现其利益需求。利润操纵行为的存在,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降低,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不符合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真实、公允的质量要求。

(五)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对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完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发展较晚,独立性比较差,同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竞争激烈,为了自身利益难以保持应有的公允与客观,加之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有限,道德操守不高,面对上市公司和一些政府部门的压力和利诱,执业质量难以保证。另外,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一些违规行为相应的处罚措施还缺乏威慑力,使得一些企业敢于以身试法,这也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的推广使用。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中应用的对策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核算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国际应用来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有发展成为未来主要价值计量模式的趋势。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使我国资本市场更加健全,使信息使用者更透彻更有效地分析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相关规定,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应当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在总结现有公允价值计量经验的基础上,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对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细节问题应加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以指导公允价值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同时,应当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法规制度,实现会计准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为公允价值的实施提供一个协调的法律环境。

(二)建立信息数据网络,降低公允价值的获取难度

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公允价值获取困难的问题,应当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建立与市场化程度相适应的信息数据网络,形成市场价格信息数据库,提供容量大、时效性强的数据信息,快速传递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公共信息,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考数据。同时,上市公司也应当加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度;还可以指定专人负责公允价值变动的核算、定时按既定途径收集数据,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

(三)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降低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

一方面,应当不断深化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充分的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创建活跃的交易市场。同时,积极培育各级市场,不断完善资本证券市场和其他专业市场,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降低公允价值的获取成本。另一方面,应对上市公司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帮助其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准确处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事项,切实降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

(四)编制全面收益表,防范利润操纵

建议通过编制全面收益表对已实现收益与未实现收益分别考核。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递延收益处理,不计入当期利润表;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规定任何公允价值方法不仅应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及产生的收益,而且应根据相关项目进一步细分各种收益的来源和变动,从而有效防范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的利润操纵行为。

(五)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推动财政、税务、审计等管理机构强化监督,发挥监管合力,同时强化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改善执业环境,在审计准则中明确、细化有关公允价值的执业标准和措施;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守法意识和诚信道德意识,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和独立性,提高其对公允价值估计的审计能力。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加大其违法违规成本,遏制违法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立弘.新会计准则的亮点:公允价值[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92-94.

[2] 仇娴.当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1(1):67-68,74.

[3] 曹建新,龚练.基于金融危机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12):110-112.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对策

供应链管理方法是以电子信息化有效信息发展的企业管理的有效使用方法,通过电子商务形式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保证电子商务数据的准确性。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问题,通过对电力商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认识电子商务经营环境中供应链商务管理的实际应用方法,从而确认供应链管理的相关问题,需求较为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情况

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方法逐步得到了电子商务企业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合理的电子管理,通过吸收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思想,逐步形成具有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电子商务企业。但是我国的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问题上发展较为缓慢,在实际电子商务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供应链管理是随着商业供应环境的出现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通过对供应链中各类产品的合理组织和管理,对各个部门的物流进行协调和控制,从而优化整个电子商务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增加供应链管理的净利润水平,加强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的效率,从而提高商业管理的有效运作。供应链管理对实物、信息和资金三大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增强了电子商务管理过程中各项问题之间的管理控制关系。供应链的管理理念是为了电子商务可以在物流管理、思想内容、良性竞争等问题上有效的协调共存,其中供应的管理范围包括采购、供应、运营、仓储几大部分。

电子商务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合理的商业买卖,它不但对实际商品进行实物买卖,还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利润水平分析,确定生产的商品实际需求,确保销售份额、用户产品服务和业务协调等问题的有效处理,改变了商业原有的工作模式,对商业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拓展并提出更高的信息技术管理要求。

二、电子商务经营下的供应链管理

1.电子商务与供应链之间的联系

供应链的管理主要任务是保证链接作用,即将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供应方与需求方二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的链接,保证商务管理关系的一致性,保证电子数据的同步记录、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管理关系等。在链接信息处理平台上,协调管理是保证供需的网络信息有效共享的关键。合理有效的信息共享、有效管理、状态更新是保证电子商务信息化发展有效的技术手段。电子商务在数字技术网络管理上进行合理的网络化供应管理,实施合理的企业管理平台控制,对企业的技术信息、供应管理进行有效的发展,提高电子商务与供应链之间的紧密联系,保证在新形势网络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有效快速发展,提高供应链管理问题实际的各项管理问题的协调性,完成新网络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市场需求。

电子商务对于企业的市场拓展和发展是有利的方法,电子商务通过对供应链进行网络信息管理控制,增加了商务在电子平台上的买卖形式,改变了原有商品的物流管理模式,以更加快速系统性的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式控制电子商务信息、物资分配和资金控制,从而保证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发展的有效性,合理有效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物流控制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以供给和需求作为商业残品电子流控制管理平台,从而有效的结合供货方、销售方和整个物流的合理性,构成较为合理的电子商务应用管理平台,加快企业营销的速度,降低企业销售成本,控制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供应管理关系状况,从而有效地提高电子商务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2.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优势

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将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与供应链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通过电力商务控制供应管理的相关数据,加强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电子商务市场的拓展,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的最大化供应链控制,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快速需求,增强企业的电子商务竞争力。

(1)记录良好的商务消费管理关系

在电子商务中合理有效地记录供应链相关数据,提高供应链消费群体的统计工作,有针对性地保留和控制消费群体和原有消费客户,以电子商务形式便捷地完成低成本运营模式营销,保证与客户在商品促销信息的有效沟通,提升客户对于商品的认识程度和信任程度,及时通过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平台进行有效的联系,以直观的方法在网络信息化平台上进行沟通,从而满足客户的基础供货需求。

(2)提高了电子商务的业务量

电子商务管理控制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保证供应链系统下各个环节的销售企业、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和信息反馈,以电子数据形式进行网络化信息管理,提升供应链系统的有效组织形式,在电子化平台上进行有效的统一化管理,减少物流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增加工作效率,控制供应链管理水平,完成企业电子商务数据业务的快速有效发展。

(3)加强电子商务客户管理和业务控制

通过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整体业务量,保证了供需电子系统的监控,保留原有的基础客户,加快更加全面的电子商业管理功能和业务,逐步形成新形式喜爱的供应链管理控制业务。通过电子商务管理控制供应链管理线上业务处理,对于企业还是客户都从中获得了一定量的收益,从而增加了新业务的发展基础份额,降低了技术成本,从而获得整体客户与企业的同步效益。

(4)信息共享带动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的进步

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交易和管理平台是对企业产品、数据信息和资金的有效管理。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企业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有效处理加强电力供应链系统的交易方法,提高电子商业企业各类供需数据的有效性,从而及时完成客户的需求,保证供应商供货的准确性。

(5)保证了企业的销售成本的有效控制

电子商务通过控制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周期,对企业供应商、物流、分销商和销售平台管理。客户进行有效的时间消耗分析,从而加快信息数据与产品信息的有效发展,缩短了电子商品供需的销售周期,提高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于电子商务的有效组织控制,进行有效的系统化统一管理,从而保证供需过程环节的有效性,保证发展过程中各个商业成本的有效控制,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提高企业的销售效率,保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控制,促进企业各项业务的有效快速发展。

三、电子商务管理下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系统是基于网络化信息平台的营销管理系统,通过实际的企业电子商务经营,在实际发展使用过程中认识到供应链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合理的控制供应链系统销售管理与信息数据同步化因素,提高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平台中供应链系统的管理,从而有效的实现电子商务业务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模式。

1.加强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完善

在电子商务管理控制下,网络化信息的管理与资金的转移通过信息数据的控制可以进行有效的传递,加强物流数据的管理和控制,缩短供应链物流耗费的时间,加强物流信息管理与资金数据的需求,建立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必须对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督促,从而加强供应链中各个环节数据的评测,保证最优化的供需采购、业务管理和资金控制,完成整体电子商务数据业务报表的整体数据提升,防止因其中一个环节的失误造成整体供应链进度的不平衡。

2.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问题

在电子商务消费市场中对于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进行合理的控制,一旦发生微笑变化,影响供应链系统相互连接的每一个环节,放大可能微小的数据反应现象。企业在信息与物流的传递和控制过程中,通过数据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判断较为合理的需求数据,确定销售订单的数据信息的合理性,保证及时发现可能产生的订单问题,如供应链货期时间不足、预期的大量订货等,通过信息数据的不同阶段分析,确保信息数据的有效化传递,保证供应链电子商务管理下供货效率的有效实施。

3.电子商务信息数据的环境管理

电子商务信息数据的管理需要对网络系统进行合理的匹配,保证硬件与软件的有效功能环节控制,从而提高二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协调控制作用,实现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协调运作。硬件数据管理环境是指网络数据技术信息可以在电力商务管理系统中完成应有的供应链管理运行。通过电子商务技术的实际运行,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数据优化和提升,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有效研究,为供应链的快速技术提升提供有效的实证。在不同的电子商务技术管理下,合理地控制供应链管理问题上的数据信息,保证链接数据方式和效率,保证供应链实际信息环境的有效性问题。

4.供应链系统的协同管理方法

供应链的管理是依靠传统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针对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下,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但在实际的供应链系统管理中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在供应链的发展中的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性限制了双方的合作关系,降低了二者的收益。加强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的最优化发展,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管理的发展模式,建立合理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整体形势,完成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控制。

四、电子商务中处理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对策

1.电子商务整合供应链管理制度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目标是将供应链系统的各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对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其相互的协同发展,建立良好的供应链系统效益。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需要网络信息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加强整体业务的网络协调发展模式,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将企业的外部供应链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内部供应链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提高供应商与客户的及时有效沟通,保证电子商务系统数据分销和产品服务的有效管理,保证企业在电子商务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另外,加强网络信息电子平台下,销售方、分销方、零售方、物流配送方和其他各个内部环节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2.供应链管理的时间控制对策

在电子商务网络数据信息的控制下,加强对于供应链上各环节的时间控制,保证生产产品的各个环节的预估时间,为出现可能的问题设置滞留时间,防止因物资堆积、不足等问题造成电子商务企业的经济损失。通过供应链系统设置进行数据时间标准规定,及时汇总和分析时间数据信息问题,从而找寻产生时间因素造成数据问题,合理的有效控制销售成本、共组人员分配、物料供给等问题,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简化业务物流过程控制,加强企业生产环境的每一道供需的消耗时间,保证整体供应链管理控制时间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库存数据信息管理控制对策

在供应链的管理中,库存管理的有效性决定了供销是否合理。有效的处理库存管理问题,建立合理的供需合作目标,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系统对商品进行数据条码信息登记,汇总物资数据信息,统计整体库存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可以将库存管理的部分职能转移给物流来管理,降低企业的工作量,提高企业核心商务管理内容,保证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供应链利息协调管理机制,建立供应链内各个供应链管理销售环节的利润最大化,确保整体供应链系统的合理性,加强企业总体基础价值,提高企业内部的创新价值,保证企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效合理结合,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利益最大化。通过电子商务的订单式供货方法,对电子数据的相关技术信息进行合理的有效应用,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各类信息的及时共享和有效沟通,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完成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于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

五、结语

在电子商务的坏境下实施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提高了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供应链管理在商务事务发展中需要对信息平台、数据信息和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管理,增加企业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力。在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电子商务实际运作中逐步完成供应市场的管理,加强市场发展的多形式融合,推进电子商务信息化、产业化、网络化数据供应管理模式,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环境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建立合理化电子商务新型供应链管理数据时代。

参考文献:

[1]田杰,乔东亮,秦必瑜.电子商务:模式系统及其运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崔立标.电子商务运营实务.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美)鲍尔索克斯(著).马士华,黄爽,赵婷婷(译).供应链物流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卷烟营销;网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引言

从意义上来讲卷烟营销网络是遵循“以我为主、归我管理、有我调控”原则,建立营销机构,并实行对零售户送货、服务、管理供应范围内零售户的卷烟营销组织系统。卷烟营销网络建设可以促使烟草商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使烟草行业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推动市场行业长远发展。科学、合理的开展电子商务工作是推进卷烟上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卷烟营销网络建设发展的需要,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卷烟营销发展。对此,笔者将在下文中就电子商务在卷烟营销网建工作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发展电子商务对于我国烟草业的现实意义

(一)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据统计,全球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平均可以为企业节约2~25%的采购成本。可以说,电子商务活动实施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卷烟企业在卷烟影响的中注意采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营销形式,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捕捉卷烟营销相关的信息,如各地区经营情况、人文情况、卷烟销售情况等,从而合理控制卷烟生产和库存积压,避免大量你卷烟产品积压,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减少企业经营风险。这对于促进烟草行业良好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完善行业经营机制

目前卷烟供货渠道多、价格乱,再加上卷烟流通领域中违法乱纪行为时有发展,这导致卷烟经营秩序混乱,对烟草行业良好发展有一定阻碍。但在烟草行业中实施电子商务则可以在很大改善此种局面,促进行业经营机制更加完善。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开展电子结算、跨行支付、网上订货和网上配货等等一系列的交易活动,并且双方在进行交易活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卷烟营销活动透明化、规范化、标准化,对于促进烟草行业经营机制完善是非常有帮助。

二、电子商务在卷烟营销网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卷烟营销网建工作中网上订货、电子结算和网上配货等电子商务活动开展效果有待改进,主要是电子商务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电子商务活动效果。卷烟营销网建工作中总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有:

(一)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尽管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因各地区经济、认识等方面存在差距,这使得各个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如此,计算机基础设施并没有全面的普及,相应的卷烟营销网建中电子商务活动的实施受地域限制。

(二)零售客户没有通过网络获取到辖区烟草公司的卷烟营销信息

不知道怎样从电子商务平台获取卷烟营销信息,年龄结构及素质高低使零售客户很难对烟草电子商务活动产生兴趣,更加不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掌握全面、详细的卷烟经营信息。

(三)网络安全及系统稳定性也是制约烟草公司开展零售客户电子商务工作的因素

没有稳定的系统不能保证电子商务工作过程中资金安全、订货过程快捷便利,才能赢得零售客户的信赖。

三、优化卷烟营销网建工作中电子商务的有效对策

面对当前卷烟营销网建工作中电子商务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加以处理,优化电子商务活动,推动卷烟营销在网络环境发展。

(一)整合行业资源,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要按照“全面规划、分布实施、效益驱动、逐步推广”的方针,全面整合资源,构建系统性的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卷烟营销网建更好的发展。在现代化今天,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积极整合烟草行业资源来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卷烟营销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这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避免卷烟产品积压、规范卷烟交易活动,促进卷烟营销科学、合理、规范的实施。(从引导零售客户使用来谈)

(二)加强客户经理队伍素质

在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竞争本质的当下,促进烟草企业发展,烟草行业进步,注重人才培养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客户经理队伍建设,这可以客户经理在工作中注意维护卷烟电子商务活动,确保电子商务活动有效开展,促进卷烟营销有效实施。所以说,烟草企业注重加强客户经理队伍素质提升也是优化卷烟营销万件工作中电子商务活动的有效手段。

四、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的当下,卷烟营销网建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促使网络环境下的卷烟营销更好的开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当然,实现这一目的,需要积极落实卷烟营销网建工作中的电子商务活动,这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规范行业经营机制、掌握行业信息,促使卷烟营销科学、合理的开展。所以,在当前卷烟营销网建工作中电子商务存在诸多问题情况下,应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队伍建设等手段加以强化,优化电子商务活动,为促进烟草企业发展,烟草行业进步创造条件。总之,完善和优化卷烟营销网建工作中电子商务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树,吴星红.卷烟营销网络的发展与展望[J].中南片2003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

[2]杨树,吴星红.卷烟营销网络的发展与展望[A]\\中南片2003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

篇9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 风险 对策

供应商是指提品的个人或者组织,可以是产品的零售商或者批发商、制造商,也可以是信息或者服务的提供者,本文提到的供应商主要是指原材料的供应商。目前,采购在提高企业质量和降低企业成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供应商原材料供应是否稳定是一个企业高效运作和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供应商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 供应商管理中比较容易存在的一些风险

(一)对供应商的管理方式还需要调整

目前,一些大型企业都建立了供应商数据库,对供应商依据一定的标准实行分级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没有科学合理地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有些管理者认为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就是对供应商数量的控制,就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但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就会导致供应商之间缺乏竞争,服务的性价比也可能会下降。

2.对供应商缺乏动态管理。一般来说对供应商第一次入数据库审核较为严格,但是他们一旦入库就不再进行相应的管理,只是向他们收取一定的入库年费。一些供应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状况会发生变化,但是负责采购的人员如果选择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就有可能有违约情况发生。

(二)对供应商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对供应商的控制和监督是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供应商经营状况发生变化,企业很难及时发现。因此,供应商提供原材料质量如何得到保证、供应商生产原材料的能力信息如何及时得到获取、供应商的一些经营状况真实相关信息如何进行获取等问题都成为监督和控制供应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建立供应商激励和评价机制上述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对建立供应商反馈、评价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企业即使对供应商评价体系有所重视,但是存在着内容不具体,指标不完整的问题。一些企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反馈不及时、实施不到位,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供应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

(三)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商角色的重要性

很多企业都认为供应商只是原材料的提供者角色,是企业外部的材料供应者。企业如果从这种角度进行考虑,企业就不会考虑供应商的发展与自己企业的关系,也不会考虑供应商的发展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他们最终目的就是想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企业是不会将供应商的纳入自己的产品研发规划中去的,也不会努力去协助供应商去发展和改进,更不会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虽然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了供应商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关注的是供应商对自己利益的影响,关注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供应商的利益没有引起重视。

二、针对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确定科学合理的选择供应商的方法

首先要认真建立供应商数据库,供应商数据库建立时要认真对供应商做好认真调查,通过调查来排除一些供应商,把合适的供应商纳入数据库。其次要做好全面评价供应商的工作。除了对供应商产品的准确交货、合格率、价格等因素进行专业评价外,另外还应当注意供应商的信息技术、设备稳定性、财务状况、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情况。由于上述某个因素会造成供应失误或供应的中断,只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才能规避这种风险。

(二)认真做到信息及时有效的共享,进一步完善供应商反馈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对于短时间合作的供应商,对他们进行控制和监督一般凭借合作的合同就可以完成。但是对于计划长期进行合作的供应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企业对供应商的监管和控制就相对很难。因此,对于计划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进行监管和控制的方法是实现信息及时共享,增加双方信息透明度。企业应当及时了解供应商的相关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分析解决,从而实现科学有效地控制和监督。企业可以利用配合与支持指标、价格指标、供货及时性指标、质量指标对供应商进行业绩的评价。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实施奖罚,促进供应商改进,同时也满足企业需要。

(三)企业要重视供应商的价值

企业不能把供应商看作竞争对手,而是应当看作与企业的合作伙伴,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因此,企业应当与供应商保持共同发展,共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要为供应商参与产品研发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做到及时沟通,及时进行信息的分享,从而实现整个利益链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上述措施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但是长期就会稳固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能够实现很好的“双赢”效果。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从长期来看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及时满足顾客的需要、降低库存、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因此应当重视供应商的价值,对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戴晓欢,任凤香.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09,16(12).

篇10

关键词 云会计 企业 云计算

云会计的概念是由程平、何雪峰提出的,其定义为“构建于互联网上,并向企业提供在线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以说云会计就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构建的会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然而纵观现有文献,很少有人切实全面的去分析我国企业在运用云会计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在指出问题与其产出原因的基础上从各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通过发现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运用云会计过程中存在的这四大主要问题,着重分析其引起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企业在运用云会计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会计数据安全问题

云会计服务商对企业用户提供会计核算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决策系统等业务系统,以及数据库服务、会计信息化开发应用等应用平台。不管是服务系统还是应用平台都会涉及数据的存储问题。企业运用云会计,将财务决策等数据传输到云会计服务商提供的公共云、私有云或混合云中进行数据存储,接下来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最终企业根据数据的处理结果进行决策。出现数据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部黑客的攻击。二是云会计供应商在线服务器无法正常运作及不诚信。三是公司内部管理出现问题。

(二)对供应商的依赖过大

就目前调查来看,能够自行开发云会计系统并进行运用的企业还为数不多,都是以外购云会计服务为主。

(1)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还不能自行开发云会计信息系统。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占我国总企业的99%,这些中小企业如果要自行开发云会计系统,一方面在网络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自行开发云会计系统的费用比较高,资金也是一大难题。

(2)后续服务要由供应商提供。企业选择购买云会计供应商的云会计系统,其后续的升级和维护等工作都要由供应商来完成。

(三)云会计产品品种过于单一

我国云会计服务商所提供的以公共云平台为主,造成我国现阶段云会计产品品种单一的原因:

(1)市场需求决定了产品的种类。我国现阶段云会计软件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并且在整个市场中的应用没有普及,云会计的市场占有率不高。

(2)技术问题。在开发、完善、维护云会计系统方面的技术还没有成熟。

(3)私有云等云会计服务价格高。私有云服务的价格相对于公共云服务的价格要高出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私有云服务在我国企业内进行推广。

(四)财务人员的观念和技术落后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样的变化却没有得到财务人员及时地、很好地消化。

(1)财务人员观念落后。云会计的出现时人们固有的思想会对云会计下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产生怀疑,接受云会计这一新方法还是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

(2)财务人员技术落后。云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时间还不是很久,也没有得到普及,而财务人员本身也存在着专业素质高低不齐的现象,对云会计系统的操作都没有很好地进行学习与培训,导致云会计在企业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

二、企业更有效的利用云会计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运用云会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企业更有效的利用云会计的对策可以从财务人员、企业管理本身、云会计服务供应商、政府部门的监管这四个方面着手:

(一)财务人员要与时俱进

财务人员应该积极地参加相关的在线实训,模拟真实行业在线记账以及云会计系统的操作都没有很好地进行学习与培训。企业应该从管理、心理、法律等方面来建设安全屏障,全方位的保障云会计的健康运行,增加财务人员对云会计的信任。财务人员应该有更高的觉悟明白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也将进一步与信息化相结合,云会计的使用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企业管理本身

(1)企业要把保障会计信息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首先,企业应慎重选择云会计服务提供商。其次,企业应该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

(2)谨慎选择供应商。企业一是要关注云会计供应商的经验规模。二是注重云会计供应商的咨询服务能力。三是云会计供应商提品的质量。四是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五是云会计产品的合规性。

(3)企业应该加强自身对云会计平台的建设。有能力的自行建设符合自己企业的云会计平台。对于不能自行建设的企业,应综合运用政府推行的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政府补助和优惠措施切实的解决企业资金难问题。

(三)云会计服务供应商

云会计服务供应商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能力的积累和培养,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研发出新的云会计服务系统。有能力根据企业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量身定做”,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企业用户做好做优后续系统服务工作:加强用户数据的安全设置,为企业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加强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严格遵守与企业用户之间签订的各种保密协议等等。

(四)政府部门的监管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云会计市场的监管。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的需要,维护信息安全,为云会计的市场发展指明方向,待时机成熟时,再逐步出台、修订相关的实施细则,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以规范云会计市场。同时还应该做好云会计供应商的资格审查、资质评估等工作,实现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强制执行相关行业标准,保证用户自主选择供应商的权利,防止垄断,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结论

从上述对企业运用云会计时存在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也并不仅仅只靠企业单方面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任重而道远的一个过程,需要财务人员、企业、云会计服务供应商、政府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云会计是将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合理的运用云会计,它将给企业带来便捷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实现企业内外部的协同,提高企业内部核算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实现公司目标。本文提出了企业在运用云会计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指出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快适应云会计环境,并期望能够为企业在应用云会计时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为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程平,何雪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财务研究与开发,2011, 25(1):55-60.

[2] 《中国总会计师》编辑部.会计+云计算=“云 会计”[J].中国总会计师,2012(7):26-28.

[3] 刘爽,谢武.云会计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应用研究[J].新会计,2012(5):62-64.

篇11

关键词:图书采购 招投标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88-02

图书采购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对馆藏质量、馆藏结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图书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教育科研等职能的重要保障之一。遵循《中国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2000年1月1日起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3年1月1日实施)规定要求,图书采购实行招投标方式,希望通过招标方式寻找能提供优质服务的供应商,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图书招标采购在我国实施十余年来,在尚未有专门的图书采购操作规范情况下,参照货物采购原则和方法开展图书招投标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图书馆实务及理论界均有探讨。在此,笔者根据工作实际,通过分析图书招投标采购的业务特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探讨风险防范的对策,促使图书馆文献建设质量持续提升。

一、图书采购的独特业务特点

尽管在政府的采购目录中把图书纳入了货物类,但图书资料具有与设备、原材料等货物不同的性质,相应地,图书采购也有着其他货物类采购不同的业务特点。

1.与一般货物类采购标的由采购方单方明确不同,图书采购招标的标的物由供需双方面共同明确。图书采购是对特定图书信息即书目的筛取活动,图书馆在选择书目需考虑读者的需求、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馆藏定位及入藏规划、出版社实际出版目录的情况。在图书馆将确认的采购书目提供给供应商后,供应商还会进行的筛选和确认,也即图书采购中书目的选择是图书馆、供应商双方确认的结果。

2.与一般货物类采购评标标准明确、客观、量化的特点不同,图书采购的评标标准以承诺为主。一般的设备采购,在招标时采购标的已确定,评标标准较易用具体的数据参数来作为评标标准,在供应商满足技术参数、服务要求时,竞争的关键就在于价格。而图书招标的评标项目一般分为价格指标、资质指标、服务指标。其中仅价格是客观可比较的,服务指标中涉及报订书目响应、加工上架周期、到馆率等均为承诺性指标,评标时只能根据标书中所做承诺进行打分。资质指标需根据投标供应商提供材料进行打分,但对于资质证明材料的真伪及服务承诺是否能如约履行很难作出预设判断。

3.与一般货物类采购服务结果明确不同,图书采购是远期的、分批次进行的过程。这是由读者需求的持续满足以及图书出版行业的特点决定了的,这一特性导致图书馆更关注供货商能否按图书馆的需求在一定的时效期内以某种适当的价格采购某一品种图书,即供货商是否具备按照图书馆的需求处理图书信息的能力。并在不能明确具体的交货数量和交货期限的情况下,采取在一定时间内,按照购书经费总量来确定合作供应商采购资格的方式。

二、当前图书招投标采购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图书招标采购在我国实施十余年来,在尚未有专门的图书采购操作规范情况下,参照货物采购原则和方法开展图书招投标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图书馆实务及理论界均有探讨。在此,笔者根据工作实际,通过以上对图书采购不同于其他政府采购的业务特点分析,从书目过滤、虚高承诺、资格审查流于形式三方面对招投标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重要环节的图书采购,其招标有利有弊,对此我们要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在充分发挥它的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现象、认清问题,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1.供应商控制成本过滤书目,严重影响馆藏资源建设质量。图书采购中书目确定是图书馆与供应商双方确认的行为,事实上,供应商一旦通过低价策略中标,受成本控制及利润最大化驱使,便会在图书馆报订书目的筛选确认、以及供应商提供的书目上做文章。如,供应商将按照中标折扣可能导致不盈利甚至亏损的书目数据删除,只提供一些折扣高、热门畅销的书目与图书馆采访人员确认。对于图书馆因考虑读者的需求、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馆藏定位及入藏规划等提供的如纳米、知识产权等专业性强、利润低的书目,直接回复无法采购。对供应商来说,即保证了利润,又保证了到书率。但对于图书馆来说,低价中标从短期看虽然节省了采购经费,但却以牺牲文献资源建设质量为代价。

2.供应商虚高承诺,中标后却因无法履约增加违约风险和管理成本。在图书采购综合评标的价格指标、资质指标、服务指标中,服务指标是衡量投标供应商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招投标工作中,指标设计采用上架周期、到馆率等作为业务衡量指标,但均为预期的承诺性指标,评标时只能根据标书中所做承诺进行打分。导致投标供应商为达到中标的目的,虚高承诺,中标后却无法履行业务承诺。

在图书馆与供应商签定的采购合同中,参照招标承诺对于到馆率、上架周期等业务指标以及相应的违约责任均做了明确的条款约定。但在实际操作,通过约谈供应商、发送书面执行通知书,及时沟通供应商服务执行情况及违约风险,这些举措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合同中明确的供应商违约责任,实施起来却相当的困难,无疑会增加图书馆合同执行的管理成本。

3.资质审查核实难,招投标流程中对投标方资质审查往往流于形式。所述资质审查是衡量供应商是否具有参与投标资格与履行合同能力的第一道门槛。资质审查即要求供应商在报名时提供能证明企业经营资格、经营范围、经营能力情况的材料。如,考察各供应商的经营实力,可从注册资金、经营规模、从事出版物批发销售年限、以及根据其提供的与其直接业务联系的出版社名单、与其他图书馆合作的案例等相关文件证明材料作出评判。

但实际工作中,一些供应商在不具备竞标资质和不具备提供相关配套的售后服务的情况下,针对招标要求,夸大公司实力和专业服务能力,甚至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鉴于评标时间短、人员不足、核实困难,以及图书馆因避免与供应商在开标前单独接触等避闲因素,很难真正对书商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对投标供应商的资质审查往往流于形式。这样不具备竞标资质和履约能力的供应商如果中标,图书馆文献招标工作质量将无从把握,对图书馆文献服务质量造成恶劣影响。

三、图书馆、行业协会与政府采购主管部门三方携手的风险防范及对策研究

针对图书招投标采购的业务特点、招投标开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笔者尝试从图书馆、行业协会、政府采购主管部门三个角度对风险防范及对策进行探讨。

1.图书馆修炼内功,制定科学、合理的评标标准。在众多的投标者中,如何甄选出最适合本图书馆需要的最佳供应商,评标的标准相当重要。图书馆应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评分标准,易于操作,要细化技术评分要求,如图书质量、书目数据质量要求、免费加工、售后服务、到书率、到书时间、付款方式、书商资质等指标。已有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如曲长生等用改进的德尔菲法建立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招标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确定26个评价指标,再通过对12名采购专家的两轮咨询,筛选出19个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本文认为该指标体系可作为采购招标评标标准的借鉴。

具体到指标设定时,通过分析某服务行为的要件,从取得供应商指标数字承诺改变为对服务行为的约束,比如对于供应商订到率的设定,不再是由供应商承诺订到率数字,而是通过明确本馆所要求的核心出版社名单及其订到率。比如对于供应商提供书目质量的设定,不再是由供应商承诺书目质量达标,而是明确要求采用的书目源是《新华书目报》、《人天书目报》、《上海新书目》、《全国地方版科技新书目》等这些无差别全收藏的定期书目。

同时,在评标标准体系中要减少价格分的比例,避免招标中价格“一票胜出”的弊端。如招标时可以取所有投标单位报价的平均值为参考依据,上下都进行扣分的处理办法。比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在图书文献招标过程中评标时就设了最低折扣率,低于折扣率的就要被扣分。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规范、推进供应商评价信息共享,建立储备供应商信息库。各级图书馆学会是图书馆这个行业的领导者,可以通过组织各个分会以及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成立一个机构专门指导目前图书馆的招标,制定指导性行业规范,如当年度某地区的行业折扣指导价,以行业协会指导价的方式对外;并与政府采购采购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取得其对于图书文献采购工作的专业;通过各图书馆将本馆中标供应商执行能力的数据信息共享,对于那些运行规范信誉良好、服务周到、实力雄厚的供应商,自然获得更多图书馆选择的机会。同时,对于没有按要求履约的供应商的信息公开,避免不知情的图书馆误选。对于不按照要求信息公开的图书馆,其即不能获取行业内公开信息。

同时,面对供应商资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行业协会可通过广泛调研,明确图书供应商的基本条件和各项服务指标,如资质、性价比、供书周期、增值服务、付款方式等,实行准入制度。只有达到准入制要求的供应商,才可以成为文献资源政府采购的储备供应商。藉此引导各类型图书馆图书文献的招标向规范化、标准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3.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加强监督和惩戒机制落实,践行阳光交易。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图书文献采购招标可有以下几种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但目前大部分采用的是公开招标,从表面上看,公开招标能体现公平和公正,只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有一定量注册资金的供应商,都可以参与投标。实际上,有的供应商在竞争中使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如恶意压低折扣、围标、借壳投标等以达到中标的目的,但在中标后却无能力按照投标及服务承诺履约。对于那些有违规操作,或履约能力差,或采取不正当手段影响服务质量,或被投诉的供应商,作为采购方的图书馆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中标供应商的履约服务质量的评估材料等信息,以便于主管部门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宏观调控,将名单向社会公布,取消其资格,甚至进行行政处罚。同样,如果采购方有任何超出采购合同的要求,供应商可以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投诉。总之,政府采购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对政府采购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同时还应对供应商的履约能力及服务质量进行监督,以确保图书采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阳光交易、提升馆藏建设质量。

总之,图书馆、地方行业协会、政府采购主管部门三方携手,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标标准、推进供应商评价信息共享、加强监督和惩戒机制落实,一方面可促使图书馆根据实际情况理性搭配供应商选择方式。如在供应商评价信息共享平台上获得一定的服务质量优质积分值,或者已通过行业协会和政府采购主管部门认证的准入资格的供应商中进行邀标、竞争性谈判等。同时,也会促使供应商加强自身修炼,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提升其在评价信息平台的形象以及准入资格,从而达到图书采购供需双方双赢,为文献信息服务提供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曲长生,李明珍,刘凡儒.中文图书采购招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

2.熊才发.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招标10年述评.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9)

3.吴晓骏.高校馆图书采购招标的现状与问题.图书馆杂志,2008(3)

4.刘志强.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招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图书馆建设,2012(7)

5.丁莹.采用AHP方法优化图书采购指标评价体系.才智,2010(11)

篇12

【关键词】电力设备;采购质量;控制对策

电力企业的物资采购工作是影响电力生产成本和基建工程造价的根本,决定着电力是否安全与运行,同时也牵涉到整个企业经济效益与电力系统稳定。由此供应商提供的设备质量和功能对电网的稳定与运行产生了更深一步的影响。所以采购电力设备的质量对保证电网的稳定和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一、目前电力设备采购现状分析

(一)缺乏科学有效的供应商管理手段

由于电力企业电力设备采购业务的迅速增长,采购电力设备所涉及的供应商数量及供应地域范围逐渐扩大,造成供应商群体零星分散。另外电力企业的特征造成电力设备采购业务地域范围的局限性,再加上电力企业涉及到国计民生,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造成了对很多供应商单方面的严格要求,而忽略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平等招投标关系的供应商的义务的表现。由于电力企业电力设备供应链条不完整,信息共享机制缺乏,供应双方信任度较低,难以将供应链成本坚定[1]。

(二)过份追求过低的采购价格

电力企业当前的招投标模式很多都是简单根据采购价格的因素实行招标管理,技术和质量管理部分只是走过场,过份的低价使得电力设备的供应商疲于应付,导致产品的质量标准直线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力设备使用寿命。在当前的设备投标过程中,有少部分供应商大多数在电力设备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投入,导致成本的上升,在追求低价中标的过程中往往屡屡不中标,导致这些供应商渐渐失去了对电力企业的信心,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评价。一味的低价招标无疑会给最终用户造成的损失更为惨重。

(三)供应商低价中标

为了迎合采购方的需求,供应商纷纷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来获得中标机会,挤压其他竞争对手。然而供应商迫于设备生产成本,为了获取利润,只有降低产品等次,减低产品质量。这样采购方与供应商低价模式恶性循环,使得采购到的电力设备完全不符合项目建设标准,电力设备难以正常运营,增强了维护成本和二次采购成本,遭受到了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电力设备采购质量控制对策

(一)完善供应商管理

(1)完善供应商考察制度。供应商在供货之前,应该利用互联网对各种资质和资格进行审查,从而确保供货公司各方面都符合公司所要求货物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发展经验,在行业内具备相应的知名度与良好的信誉;其次是应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注重对各种要求的考核和评价。通过各种数据的比较来评价供应商综合发展情况的优劣,最后选择发展较好的供应商;再次是应该构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确保所采购设备材料的质量;最后,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动态管理,来检查是否适应公司将来设备采购的需求。按照评估标准对供应商在一个周期内的提品的质量、按时交货的几率、履行合约率、产品合格率、价格以及态度,还有售后服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通过评估提出指标量化及备案对供应商是否合格实施相应的动态管理,特别提出的一点就是在日常评估审查外,若一旦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或者是供应商出现诚信危机等情况必须立刻采用专门的评估审查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阻止风险发生。

在各种设备材料采购完毕之后,还应该给与各个供应商科学评价,并且应该将反馈意见反馈给供应商管理人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坚持每一年集中评审一次,从而确保设备材料的质量。

(2)完善对供应商的合同执行管理。采购方应该严格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及ERP系统,全过程控制物资合同的签约、变更、履约和资金结算业务。合同一经签订,原则上不做任意更改。切实加强物资到货管理,确保到货物资数量、质量及交货期与合同规定的一致性。合同签订后,质量控制部门应该根据合同要求以及供应商的生产计划,跟踪设备材料的生产质量状态,包括质量文件的提交,审核,生产过程的不定期监督管理,重点工序现场见证等方法,及时、准确了解供应商的生产实际生产状态。尽可能的将质量管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实行质量放行一票制。将质量风险尽可能的降到最低。以确保采购方的利益。

(二)科学衡量采购价格

在衡量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时候应该着重注意财物风险,其主要是因为各种财物风险都集中体现在价格上面,从而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司财务的经营情况。同时,公司在集中进行采购业务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的了解材料供应情况,材料价格的波动和历史采购价格等,按照项目建设的整体预算和每个季度工程项目资金的分项预算科学预测电力设备采购进行中的价格走向。在公开招投标供应商价格时,需要对电力设备的原材料价格及工程项目资金进行预算,对价格差异较大的供应商进行询问,充分了解投标方的价格构成,若该供应商的价差主要是由于技术含量及企业资质时,就需要以工程项目长时间持续稳定运行为前提,而不是只是用价格来衡量供应商,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采购方必须考虑供应商的合理利润,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EPC管理模式

EPC管理模式包括了项目设计、采购、建设各个层面,大多数使用“强矩阵”管理方式,合理调整内外部部门关系,也需要各个部门无条件的配合才能实现高效的采购,对电力设备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多种解决方案,有助于确保项目顺利的建设[2]。利用EPC管理模式能够用降低采购风险,大大降低采购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矛盾,使得采购程序更加规范。采购过程公开透明,杜绝了腐败现象的出现。此外,利用EPC管理模式较易与供应商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有利于在以后的生产、维修、现场服务及备件供应。能够对整个采购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保证采购的电力设备能够按照进度要求适时进场,有效控制采购到的电力设备符合生产需求,满足质量要求。

总之,电力设备采购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难以避免的,需要加大对采购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中控制,有力地降低采购方和业主的风险,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ERP时代;会计信息化;问题;对策;分析

1 ERP系统下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作用

1.1 改变传统会计的内部控制系统

传统会计在核算时,依据的是企业各部门的信息,而各部门的信息相对独立,导致会计核算信息不够准确和完整。影响企业做出的决策,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ERP系统对于这一问题可以提供十分有效的解决方案,企业会计信息得以共享和集成,更为主动地掌握相关核算业务流程,在企业制定规划、进行决策时提供正确的数据。

1.2 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基于企业信息管理平台,ERP系统才得以建立。所以,企业管理的内容也属于ERP管理的范围。在信息技术方面,ERP有着很大的优势,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企业资源价值得以最大化地实现。企业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是有较大局限性的,而ERP系统的应用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ERP系统的业务流程具有连贯性,以及全面性的特征,通过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对企业信息平台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ERP系统下会计电算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ERP系统的认识过于片面

目前,很多企业对于ERP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将会计信息化工作想得过于简单,认为只是单纯地更新企业的会计系统。企业过度依赖软件供应商,在遇到问题时,也都是软件供应商来解决的。这就难免会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与ERP会计信息化系统出现矛盾和冲突,进而造成了ERP系统同企业实际工作的适应性问题。

2.2 对于ERP软件配置的考虑不够全面

2.2.1 衡量软件的标准较为单一

这种选择方式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较为片面,企业的资源被浪费,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实际效率偏低。

2.2.2 软件的选购标准不够全面

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很多企业将软件的性价比作为选择ERP软件的标准,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会计信息化的整体价值并非是仅仅通过成本来体现的。供应商的服务和技术,才是发挥计算机软件的价值的根本要素。一些软件,虽然有较高的性价比,但是在服务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上却无法得到保障,会计信息化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和发挥。

2.2.3 忽视供应商潜力

供应商的潜力也是选购ERP软件的一个关键要素,如果忽视供应商潜力,在软件使用的过程中很可能面对各种问题。

2.3 ERP系统下财务方面存在着问题

2.3.1 财务控制方面缺乏系统化

企业财务工作随着信息化的介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财务控制的方法和流程也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变化。然而,很多企业虽然脱离了手工管理的模式,但是对财务控制方面的系统化改善,却较为忽视,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

2.3.2 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正确性与安全性

ERP系统的引入,使得会计信息更为统一和集中,使信息共享成为现实。然而,企业财务信息的数据,其来源是各个业务部门的子系统,因此财务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财务信息的使用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另外,企业对财务信息的使用权限缺乏明确的规定,致使企业财务信息面临被滥用和泄露的隐患。在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操作时,如信息传输等,还面临着病毒入侵、黑客袭击的风险,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2.3.3 财务人员方面的问题

首先,专业人才较为欠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急需相关的专业人才,而目前的现状是这类人才数量较少,阻碍会计信息化作用的发挥。其次,会计人员的分工情况,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人员产生消极不满情绪,会计电算化进程受到阻碍。最后,在员工激励和晋升制度上,一些企业存在管理制度上的缺陷,无法吸引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3 推进ERP系统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对策

3.1 全面提高企业对ERP系统的认识程度

首先,应树立现代管理理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根据会计信息化的实际需要,重组会计业务的流程,使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其次,供应商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持,因此要和供应商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在保证ERP软件质量的前提下,及时和供应商沟通,以解决系统运行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和企业的适应性问题。最后,重视自身人员的积极参与,在与供应商开展技术交流时,利用这一有利机会,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财务技能,扩展知识面,从而更好地运用ERP系统。

3.2 对ERP软件的应用进行优化配置

首先,要根据选取ERP的目的来选择系统,并制定好目标,以解决会计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选择ERP软件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供应商的服务和技术、软件的价格和质量,考察供应商的资质和经验,保证一旦ERP软件投入使用,就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用。最后,供应商的发展潜力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绝境,然而ERP软件的应用却是较为长期、持续的,因此企业具备长远的竞争实力是尤为重要的,否则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认真考察供应商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并作为选择ERP软件的一个重要依据。

3.3 从财务工作的整体出发解决各类问题

3.3.1 在ERP系统下加强财务工作的控制

ERP系统的运行,不能脱离传统的手工方式,要展开深入的分析,才能切实地解决问题。在安排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时才能有的放矢。加强同供应商的沟通和合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选择软件,并进一步完善财务控制工作。

3.3.2 提高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原始数据的录入工作,并且要保存好原始单据,方便以后的核对工作。为了最大程度地防止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必须健全内部系统控制制度。降低信息被盗或者被篡改的危险,通过安装杀毒软件和建立防火墙等一系列措施,提高财务信息的安全性。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历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容面对ERP系统\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努力解决,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和联系,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认识程度,及时解决ERP系统下的财务问题,优化系统配置,使ERP系统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作用,加快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解春苓.ERP时代会计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0,8(19).

[2]耿玉芹,胡可上.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师,2014,12(02).

[3]常 ,耿春梅.基于ERP会计信息的财务流程创新[J].青岛大学学报,2009,2(12).

篇14

政府采购 问题 对策政府采购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管理政府公共支出的一种基本手段,它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也逐步建立起来。在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起步晚,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诸多制度亟待完善。本文着重于探讨政府采购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并通过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主要从法律的角度看待与解决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设计等方面探讨相应对策,希望能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期待政府采购制度真正发挥其效用。

一、我国政府采购概况及研究意义分析(一)我国政府采购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我国较为规范意义上的政府采购行为始于1995年,经过多年的理论论证与法律起草,我国《政府采购法》于2003年初正式颁布实施。随着《政府采购法》的实施,我国的政府采购活动可以在法律的监督与维护下正式开展,从此,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政府采购法》的贯彻落实,财政部还陆续颁布了《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40多项,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从当前的状况来看,我国进行政府采购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政府采购已经不只是局限于商品货物,而是向服务、工程项目类拓展。政府也将更多具有公益性,且利国利民的项目纳入采购计划之中。随着政府采购功能的强化,它的职能已经从单纯的“消费性采购”,进化为专门性的政府职能。且在国防、教育、公共健康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需求方面,政府的财政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不但如此,政府采购还包含着多重公共政策的职能。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也逐渐走向的世界的舞台。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政府采购起步较晚。政府采购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相关市场不够健全,相关规范也不够完善,采购过程中公权力的滥用、腐败现象也暴露的越来越多。(二)研究此问题对于优化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意义政府采购作为一种市场交易行为,在为市场提供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容易滋生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我国多地政府采购领域腐败频发。政府采购中的腐败行为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扭曲社会资源的配置,降低经济效率,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腐败行为的泛滥还会危害社会风气,严重破坏社会正当的价值观念,破坏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造成部门与行业的不正之风,给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基于此,探讨政府采购领域腐败产生的机理,寻求有效防范腐败产生的可行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政府采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一)采购双方当事人实际地位不平等双方当事人地位的悬殊是政府采购中存在的根源性问题,其它的一系列问题其实本质上都源于此。所以,认识与解决这个问题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政府采购中的买方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团体组织,在与这些具有公权力的机关或单位交易的过程中,供应商的弱势地位显而易见。纵使在交易时,卖方并未以其公权力的身份参与到交易中,在理想状态下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现实中,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受到行政因素的干扰。如此,政府会经常用行政权力干预政府采购活动,而供应商因为惧怕日后的行政报复,只能对行政机关的不法行为听之任之。政府采购以招投标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上保障交易的公平与公开。但就是在这种方式中,供应商的弱势地位也表现的相当明显。招标方式的政府采购主要经历招标公告、供应商投标、评标以及签订合同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供应商都处在买方的支配与掌控之中,如在招标公告之前,即使供应商已经在政府预算中知悉可能的采购项目,也只能在招标公告之后才能去积极接洽;在招标公告之后,供应商必须去购买统一格式的标书,并按照标书的规定去准备材料来投标;在投标之后,采购人可在众多投标的供应商中选择,而供应商完全处于被动之中,只能耐心的等候结果及给出的解释,并且供应商除了决定是否投标外,根本无法选择采购人,更别说对采购人提出各种要求;在评标中失败的供应商也几乎没有为自己争取再次中标的机会等。这种地位的悬殊如不加以制度上的规范会滋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如何施加外力使得交易天平趋向于平衡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二)腐败问题严重,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1、政府采购中的设租、寻租现象设租与寻租属于经济学上的概念,这里将其引入对于我们分析与理解政府采购中的腐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租金”,谋求这种权力以获得资金的活动,就被称作“寻租活动”,俗称“寻租”。所谓设租是指政府行动超出保护财产权、人身和个人权利、保护合同履行等范围,政府分配介入经济活动,导致寻租活动的行为。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采购方利用手中掌握的采购特权进行设租,另一方面则是供应方向负责采购的人员进行寻租,以寻求采购合同或工程项目的订单的活动。采购方的设租活动主要是人为设置需求障碍,进而制造一个获取租金的条件;而寻租方则利用合法或非法的活动向采购方进行游说,与其合谋获得供应特权以获取租金。由此可见,政府采购寻租活动实际就是一个"权一钱"交易的过程,设租是以权换钱,而寻租则是一个用钱买权再获得更多金钱的过程。这一切以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主要源于"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以权力过分干预市场,供应商之间实力的竞争往往演变成为金钱的博弈,并逐步变成恶性竞争,出现串标等扰乱招标秩序的行为。面对权与钱的互相博弈,参与者很难在其中严守制度规则,以致腐败问题在政府采购中频频发生。2、评标规则不明确导致评审过程中的腐败评标是政府采购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极具技术性与复杂性的工作,评标的结果与质量,直接决定着政府采购的质量。因为其直接决定着供应商能否在竞争中获胜,所以也成为了腐败的滋生地。在评标过程中,管理办法只规定专家应独立评审,自己对评审结果负责,这造成评审专家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专家所作出的评判总有自己的一套理由,其他相关人员也不好区分合理与否,对其作过多评判。加之没有一套严格地管理专家评标的规则与惩罚淘汰机制,这使得专家在评标过程中“一锤定生死”,在利益的面前很容易枉顾公正与公平。3、监管体系不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中规定:“政府采购的监管机构为各级政府的财政部,财政部应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管责任。”首先,我国的政府采购监督制度的设计从根本上就存在问题,我们让公权力互相监督去维护供应商以及全体纳税人的权利,政府采购中的买方、卖方与监督方三方的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对等,采购和监管没有实质性地分离,这样的监督是很难达到效果的,甚至很多时候形同虚设。而且监督者作为公权力机构,监督只是其工作任务,并不牵扯其利益,所以这样的监督是没有积极性的,也很难达到理想中状态。(三)缺乏专业政府采购人员政府采购是政府进行的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它要求进行采购的政府官员具有广博的知识构架、灵活的应变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在采购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对各方的利益进行权衡分析。然而目前我国政府采购专业化人才匮乏,采购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而且缺少依法行政和依法采购的观念,对一些高新产品的专业技术知之甚少,采购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有效解决等,这对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效益,发挥公共财政支出功能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并将限制我国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政府中采购专业人才缺乏,评标专家们也频频出现“专家不专”的现象,虽然被选用的专家都是各个领域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人员,但他们虽对专业知识熟悉,却对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和各行业众多的招投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知之甚少,经常造成一些工作上的失误。另外,还经常会出现评审专家对招标文件的认识存有局限以及有些专家所从事的专业与评标专业不符等情况。缺乏专业人员直接导致政府采购效率低下,采购质量降低。(四)供应商权利救济制度缺失《政府采购法》规定了供应商在认为自己的合法权利遭受损害时的救济制度,质疑和投诉以及诉讼。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很难发挥其真正效用,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供应商的合法权益这一概念不好界定。这使得相关部门可以对其做任意解释。第二,采购方与接受质疑和投诉的主体混糊不清。我国采购法规定,由采购人受理供应商的质疑,由同级政府采购监督主管部门负责投诉的处理。也就是说,由采购实体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查。这显然是不够科学的。这条路行不通的话诉讼成本太高也往往使供应商望而却步。第三,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相关部门很难对采购部门、供应商、评审专家及相关供应商等责任主体予以法律追究。根据权责相统一的原则,享有多大的权利就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但在政府采购法治实践中,对相关主体责任追究的法律条文要么没有,要么含糊不清,操作性不强。

如上这些存在的问题导致供应商救济制度缺失,这很容易使《政府采购法》中的相关规则成为一纸空文。

三、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对策(一)公权力的有效制约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由于权力本身具有支配他人意志和行为的力量,具有被滥用的天然倾向性,仅仅依靠权力机关内部的自我约束是不足以防止权力滥用的,权力的腐败和滥用是与权力与生俱来的东西,不能对其自我约束寄于厚望,唯一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外力对其进行矫正。一方面要优化采购方式,另一方面则要切实有效的进行监管。1、优化政府采购方式首先,为使得采购过程中的权力相互制衡,应采取采购部门相分离的方式,使得采购、付款、验收等环节分别由不同部门操作,这也是专业性的体现。其次,应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使政府采购更趋于统一化与标准化。2、改革监督机制我过目前的监督体制仍然没有实现实质上的管采分离,只有真正的实现独立监督,监督效果才能达到,所以应该设立专门的、独立的监督部门以保证监督有效的不受任何干扰的进行。但是,即使监督部门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其仍然缺乏监督的积极性,不能有效的进行主动监督。以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有积极性的群体进行监督,供应商是对此具有直接利益的当事人,形成以供应商为主体的监督模式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好方法,但这以赋予供应商监督的权利为前提。与此同时,公众舆论监督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我国应逐步建立起采购全过程的公示制度,方便媒体、公众进行监督。(二)明确相关人员责任,加大行贿难度与惩罚力度权责不明、得利轻松是造成腐败问题的一大元凶,所以在法律法规中一定要加以明确。增加供应商的行贿难度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第一,提高政府采购各个环节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第二,对政府采购官员实行在类似岗位上的定期轮换制度,使行贿人无法准确把握其行贿对象,不容易构筑寻租圈,一定程度上打击行贿人的积极性。第三,分散采购官员的权力。另外,政府应加大发现腐败后的惩罚力度,对受贿者和行贿者均要给予重罚。

(三)培养专业的政府采购人才政府应该着力培养一批专业的政府采购人才,以及在体制上对其进行约束。首先,应提高采购人员的准入门槛,实行资格认定。二是要对政府购从业人员实行长期培训。还应当实行优胜略汰的淘汰机制,并适当以福利提高相关人员从业积极性。(四)完善供应商救济制度完善供应商救济制度的前提是明确供应商的权利与义务,使得其救济权利时有据可依,这是至关重要的,相关部门应尽快将此内容写入法律法规中。还应当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让供应商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找得到负责的相对人。最后,应该设立独立的申诉部门,这样才能使申诉制度真正得以有效运行。我国的政府采购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不断完善,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重要性决定我们应该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尽量减少其问题的产生,让政府采购真正发挥其效用,这也是保障纳税人利益以及维持社会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初步接触财政法的我而言,本文的内容尚显幼稚,理论分析深度不够。期待以后能够做更深一步的研究,也期待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能尽快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徐甜.基于三方博弈的政府采购腐败问题探讨

[J].金融经济,2013,(8):1.

[2]邹学文.论政府采购中供应商的权利救济

[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3.5.

[3]许丽文.我国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及其防范与治理

[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2.6.

[4]李彬.规范政府采购专家评审的探讨

[J].财税论坛,2013.

[5]邹学文.论政府采购中供应商的权利救济

[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3.5.

[6]李佳敏.政府采购的问题、现状与对策

[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