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篇1

1.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什么是教育;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主观的吗;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明确理解和处理好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社会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素养;义务教育的含义;怎样加深理解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2.教学工作

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什么是课程;课程设计工作包括什么内容;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环节;什么是教学原则;科学性知识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什么是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班级上课制及其优点;课的类型及其结构;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备课的方法;学生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国际教学改革的趋势。

3.德育工作

德育的概念;道德与思维;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原则的概念;正面疏导为主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德育工作的途径;德育常用的主要方法。

4.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班主任主要工作及其方法。

5.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任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内容;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形式;组织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方法。

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

1.学习概论

学习的含义及其三个要点;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的迁移。

2.知识的学习

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概念形成概念同化;解决问题与创造性的含义;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提高知识保持效果的重要条件;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因素。

3.技能的学习

什么是技能;技能的种类;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及有效方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练习的条件。

4.品德及其形成

品德的定义和品德的构成;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与条件;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

5.教师的心理

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形成“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2

关键词:成长导师;导引;有效;精准;灵活

G63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新高考模式改革日渐铺开,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化差异;重视全面发展,鼓励培养特长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学生成长导师制,作为一种基于全员德育下的德育新模式,因其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精神,更能适合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要而颇受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成长导师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围绕这个问题,从有效、精准、灵活三个方面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有效导引

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有效性实质上是体现为学生成长导师对受导学生导引的有效性,即有效导引。因为学生成长导师参与德育工作是基于全员德育的前提,借助导师结对(一对一般是一个导师与数个学生结对)的模式,通过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等环节来完成对受授导学生的德育教育的。

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有效性即有效导引是一种工作的思想、理念,应该贯穿整个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全过程。只有强调、突出学生成长导师“导引工作”的有效性,学生成长导师才会想方设法去思考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导引,千方百计去谋划如何自始至终地保持有效导引。否则,只会得过且过甚至浑浑噩噩地等待指令“被动式”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工作,让有效导引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成长导师的日常培训,帮助学生成长导师深刻认识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有效б的关键作用,牢固树立“有效导引”的观念,让“有效导引”思想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导师的脑海,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指引他们前行。

二、精准导引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先后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扶贫要精准,要扶到点上、根上: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 2014年10月在首个“扶贫日”之际作出重要批示时,第一次提出了扶贫应“注重精准发力”; 2015年1月,在考察云南省昭通市时提到,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正所谓“治病必须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射箭必须有的放矢,才能箭无虚发”。要有效“根治”贫困,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扶贫工作必须精准,同样学生成长导师工作要有效,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导引也必须精准。

精准导引是指学生成长导师在开展辅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工作过程中,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还是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方面都必须讲究工作的针对性。

精确导引首先要解决导引对象的针对性即谁的问题。虽然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法律规定人人平等,教育公平是当今的热点与焦点,但是在学生成长导师的导引中并不是每个受导学生都是必须接受导师的导引。事实上常常是很多的优秀学生非但不需要导师的导引,反而成为导师的助手,协助导师开展有关导引工作,成为其他受导学生的“小导师”。显然,“大水灌满式”的导引是不负责任的,无论对不需要导引的学生,还是对真正需要导引的学生。唯有把真正需要导引的学生确定了,导师才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有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才有可能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帮助。

三、灵活导引

“德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规律可循。德育方法贵在灵活多样,德育之树更易开花结果”。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构建全员德育体系,作为德育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其中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导引也要求突出灵活性或遵循灵活性原则。这不仅是因为学生成长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导引是一种德育行为或德育行动,而且因为“精确导引”中提及的 “导引内容的多样性”“导引方法的针对性”。

灵活导引是指学生成长导师在开展辅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工作过程中,能根据受导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适时而动、因地制宜依照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有关要求因材施教。

灵活导引是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一个基本策略、基本要求。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决定了必须灵活导引。学生成长工作导师的工作内容从宏观上看是固定的,但在微观上即落实到每一个受导学生身上或具体的工作环节上则是不固定的,是变化或者是有差异的。如果面对变化、差异还是一成不变地执行原来的规定,如不看学生具体情况,所有的学生成长导师工作都是围绕“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基本内容去开展,这样就很容易陷入“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怪圈,甚至出现“吃力不讨好”“不有付出少回报乃至没回报”的尴尬。如一味为了工作的完整性对只需要在精神上予以引导的学生还是不遗余力地在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方面努力,肯定没有根据实际地侧重精神引导那样的效果好。学生成长导师的工作流程、工作模式以及方式方法从工作指引角度看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工作思路是有指引的,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则是要变通、有变化的。如关于学业辅导方面,学校是有固定的要求,如时间、地点、场所模式等都有相关规定,你如果墨守成规地为落实有关要求而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地予以调整策略、方式去开展相关工作,要大幅度地提升受导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还是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方面都必须讲究工作的灵活性,即导引方法和导引内容都要因人而异,导引时间、导引场合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安排。

影响或制约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因素是多样、复杂的,但是有效、精准、灵活是其中的关键方面。“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扯鼻子”,解决问题只有抓住关键,自然就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篇3

第一,要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地讲,就是既要进行理论教育,又要使学生有相应的实际行为,把提高认识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做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

贯彻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应该向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理论教育,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只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才能进一步坚定信念,坚持真理,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清醒的头脑,认清正确正确政治方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在进行理论教育时,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其次,应该向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明确首先行为标准,学生出现一些不符合首先规范的行为,往往与他们缺乏正确的首先观念,不了解道德的规范,以及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分不开的。因此,必须进行道德的启蒙教育,以增强学生遵守道德的自觉性。

再者,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把认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并且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为此,必须重视在学生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树立学生责任感,增强克服困难顽强学习的毅力,同时,还必须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自己的手和脑为集体,为社会服务,培养良好的劳动态度与习惯,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认识。

第二,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所谓下面教育,就是在进行德育时,要运用先进思想和道行为规范,并有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不断前进,进行德育教育就是要用新生的,健康的事物,吸引学生向光明的未来一步一步的前进,生动活泼地发展,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解决人的认识问题也必须循序渐进,善于疏导,消极地限制,堵塞是不能从思想上解决问题的,孔子的学生颜渊毛病孔子说:“老爷子循循然善诱人”说明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启发引导学生前进,实践证明,循循善诱是我国教育思想中的一条精华。

贯彻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原则,首先应该讲前途,讲理想,为学生树立学生的榜样,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献身的志向,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关于模仿的特点,为学生树立各种榜样,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在进行德育时必须以表扬为主,要重在鼓励,对于后进学生的点滴进步更应该及时加以表扬,要注意利用学生本身的正面因素加以引导,以增强其进步的信心和决心。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循,必要的规章制度正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生的一种基本要求,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听之任之,实际上就是放任自流,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

其次,要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就是在进行德育时,要发挥学生思想品质中进步的因素,用身躯的因素地战胜消极落后的因素。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应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因素的一面。也有消极的的一面。他们是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统一的整体,同时这两种因素是在不断运动着,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一个学生积极因素的扩大,消极因素就相应的缩小,《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正确反映了德育的规律的。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首先要全面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搞片面性,形而上学。只有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才能有促进其转化的基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儿童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关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扬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落后的学生身上也有闪光点,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这是我们在进行德育时必须解决的一个思想问题。在全面看待学生基础上应该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转化的条件,给他们提供发挥积极因素的机会,使积极因素析一面能够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断巩固壮大。为了把教育变成自我教育,还应该由教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并能够独立地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取得正确思想的胜利,教师对此应该及时表扬巩固学生的自我斗争胜利的成果。

再者,还要做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主要指是在进行德育时,要在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力量的基础上,要求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管理和教育。

德育是教育学生的工作,教育者必须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按照党和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认真管理与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他在谈到对学生的尊重与要求二者关系时又指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种对个人要求和对个人尊重相结合,并不是两种各不相同的事情,而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并且,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于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

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求教育者要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和尊重学生的态度,只有真心被单地爱护学生、关怀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取得学生的信任做到以情动人。有经验的教师说:“教师对学生真诚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这是深刻的体会,那种动不动就粗暴训斥,或者挖苦讽刺漫骂,甚至体罚学生的做法,必然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伤害学生前进的动力,造成师生对立而失去教育基础。

篇4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篇5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加剧凸现了学校德育的不足,即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认识不足;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目标设置和实现中的片面性。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心理疏导能力;设置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学校德育内容;坚持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最终形成其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校德育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有效措施。

学校是未成年人步入社会的中间地带,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由于教育观念等的系列偏差,导致某些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淡漠,道德水准下降,屡有偏差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审慎思考学校德育的不足,加强学校德育以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未成年人偏差行为,通常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违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和非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还不构成犯罪或不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主要可表现为(注:此种分类主要参照了吴铎主编的《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按社会规范的类型对越轨行为的划分方法。):其一,违俗行为,即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的行为,如离家出走、未婚先孕。其二,违德行为,即违道德规范的行为,如奢侈浪费、自私自利。其三,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考试作弊、旷课逃学。其四,违法行为,即违反国家法律条文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某种程度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如索财、携带刀具。其五,心理性偏差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引起的违规范的行为,如暴露癖、乖僻残忍。其六,自毁行为,即违规范并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如酗酒、自杀。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渊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未成年人先前一系列的偏差行为逐步积累恶化而成的,其基本路径为:沾染恶习——偏差行为——犯罪。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社会个体与现存社会规范发生的磨擦和冲突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小到大,逐渐加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导致犯罪行为发生,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如此。要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首先要预防未成年人出现偏差行为,切断他们通向犯罪的这一途径。

2003年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表明,全国初中2.9%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性偏差行为,14.2%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性偏差行为。在校未成年人行为偏差问题日益凸显了学校德育的缺失。

第一,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把“行为偏差”等同于“品德恶劣”,忽视了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还在形成之中,还缺乏较强的自制能力,其一般性偏差行为大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他们或是由于家庭的残缺不全,容易形成孤僻自卑、行为怪异、自我封闭等的精神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偏差行为多发,或是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学习成绩差,缺乏与老师和同学间良好的沟通,形成对人际交往的焦虑、自闭甚至暴力反抗。学校德育往往关注教育目标向学生个体思想品质和规范行为的有效转化结果,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内化和行为外化需要经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是德育的必备支撑。将未成年人行为偏差简单地认定为“品德低下”,给其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不但无益于未成年人长期积聚的心理问题的解决,还容易加剧其偏差行为程度,甚至产生严重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当前学校德育中,一些教育者不能科学认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对其或是忽视,或是不能给予充分的接纳和理解,更谈不上给予合理的教育和帮助。教育者简单粗暴的排斥和过激教育行为,不仅无法获得未成年人的心理认同,更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教育者成为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制造者和推动者。

第二,学校德育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无法有效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传统德育通常是以社会为本,只将受教育者视为被教育客体。传统德育的方向和内容不是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而主要是根据上级的精神,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校德育很少关注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和内心的价值冲突,只强调受教育者对道德义务和责任的认同,忽视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主体地位,容易造就出阳奉阴违的伪君子或什么都不信的道德虚无主义者。同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也难以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最终导致未成年人厌烦和自动远离道德教育。然而,任何手段也无法割断未成年人和现代社会种种不良因素之间的联系,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单纯的道德灌输,导致未成年人价值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缺失,使学校德育对于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疏导作用大为降低。

第三,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片面性,实现过程中只注重行为管理,忽视人格培养,无法达到有效减少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和“育人”的目的。人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德育要引导学生成为规范的社会人,还要具有高尚的心灵、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但是,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德育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混在一起,使我们倾向于以政治教育标准来衡量德育的成绩,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代替了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升学或者就业压力之下,学校德育经常以德育课分数衡量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无暇顾及未成年人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缺乏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科学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规范学生行为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上,在管理上层层把关,把学生置于形式主义的管理网中,对照相应的《守则》《规范》,给学生的道德行为贴上量化的标准,把培养出严格遵守规范的“乖学生”当作了教育的最终目的。至于如何结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则很少关注。只满足于抓外部行为管理,忽视人本的道德内化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向的行为训练和单纯的行为管理,使未成年人往往为了获得某些好处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甚至形成急功近利、口是心非的人格缺陷,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和行为能力的形成。

那么,怎样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现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呢?

第一,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疏导能力。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因素,其综合素质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政治思想过硬、职业道德修养深厚、专业知识扎实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还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今天的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个性差异,要研究他们的特性,激发其潜能,引导其顺利实现社会化,成为具有基本道德素养的社会人,教育者就必须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需要,依据他们智力和性格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同时,面对频发的导致偏差行为的心理问题,现代社会赋予了教育者新的角色——未成年人的“心理保健医生”,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健全自身素质,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除了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与技能,教育者还要特别关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学会洞悉其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根据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运用沟通、聆听等心理辅导技巧疏导他们的情绪,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制约着未成年人能够达到的道德水平,以及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发生的几率。而目前的学校德育中忽视了关于个人成长的教育,德育过程中缺失了对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关注,这造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许多盲点和误区,更迫切呼唤以人为本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德育体系的充实。

第二,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丰富学校德育内容,推动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德育内容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置德育内容,容易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其一,大力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1〕通过生命教育,可以树立未成年人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减少和避免自杀和虐待他人等偏差行为,帮助其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其二,加强未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8-14岁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对于这个时期的未成年人,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因此,是否能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其三,注重未成年人个性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不用教条的统一目标评价他们,针对每个人的优势和弱势,为他们提供多元发展途径,让他们真实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加对自我和社会的认同,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第三,坚持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从实践上看,近几年我国的学校德育进行了改革,但传统灌输式道德教育方式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加之未成年人缺少自主的道德判断和独立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如果教育者只鼓励其自由选择而不加以正面的积极引导,无异于放任自流,只能造成未成年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最终陷于道德困境。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学校德育环境,学校德育在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识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具体方法提供道德的“价值引导”,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起点,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式学习。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关系,提供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实现了自我教育才会有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未成年阶段是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个性得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教育者应把操作性强的合理的德育考核放在首位,唤起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变“他律”为“自律”,有效切断偏差行为乃至犯罪行为产生的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道德影响

体质与心灵健康发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体育课程和教学则是实现该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新课程改革倡导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三维目标系统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尤其是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本文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探究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体育发挥德育功能的策略性思考。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

1.身体的发育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成长经验。关注自身的身体发展与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经验基础,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如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有很好的帮助。对于人的道德发展来说,身体经验是最直接的和必要的。它能够带来对于自身的反省,也容易迁移到对于别人身体经验的体会,易于做到对别人的理解和宽容。这样就会通过迁移,建立帮助或协助别人的意识和能力。道德活动是需要身体作为基础的,健康的身体才是人们获得自信和良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也是人们能够顺畅与别人进行沟通的重要基础。

2.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的理解。学校进行的体育活动有很强的群体性,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则进行团体性活动。即使在平时教学过程需要单独进行的活动,也离不开老师和群体的观察、规约。这些都会促使学生形成对于社会规则的理解,促进每个学生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实现对于现有生活环境的认同。所以,体育活动通过促进学生的社会性认知来帮助形成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

3.体育活动中的交往经验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提供了体验与整合的基础。例如,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需要有对于别人的系统观察和关系分析,体育则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则是很好的观察对象。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与同伴的身体接触或交流是观察、分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直接经验。对于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中复杂的社会关系描述,体育活动中的经验为学生的社会想象提供了基础。

综上可知,体育是道德教育的良好载体,也是最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科。虽然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配合与协调,没有一个所谓真正的道德教育的课程能够完成这项宽泛的任务,但是体育教学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价值和功能是其他学科教学很难完成或代替的。

二、学校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表现

1.价值观的引导和提升。体育教学活动包含有一系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就日常的教学活动而言,体育教师可以在各种场合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对于自身的价值。首先是对于自身的学习和工作。让学生们知道现在进行的各种体育锻炼和比赛活动,目的不只是取得好成绩、通过考试,而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身体对于现在的顺利学习,并且帮助自己在伙伴中和班级里树立个人形象有着重要意义。其次是引导学生逐渐领会健康的身体对于个人及家人幸福,以及将来的学习、工作等的重要作用。再就是通过观看和讲解各种体育比赛,让同学们了解到体育活动所蕴含的奋力拼搏精神、团队配合意识,乃至于健康和运动对于社会、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

2.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体育活动有着严格的规则,对学生来说是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遵从的过程。每个动作都有要领,每项比赛都有规则,要想参加比赛,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就必须严格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员的判决。经常参加“有规则次序”的体育教育活动,可以克服自由主义的毛病,加强组织纪律性,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步调一致、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活动中,还能使广大学生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全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集体项目上,为了达到全队的胜利,人人都要为队友创造进攻机会或者弥补防守漏洞。如果队员各行其事,只想展示自己,就会乱了阵脚,惨遭失败。

3.良好的意志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养成。体育的竞争性决定了它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上进心,培养他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如体育比赛,体现竞技性,而竞争就是超越自我并战胜别人,通过比赛来检验自己的实力,它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激发和调动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积极性。通过体育运动与消除疲劳减缓应激,与增进心理健康相关联,能使人减轻焦虑状态,缓急抑郁获得运动愉,缓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紧张与疲劳。

4.性情与身心的陶冶。体育运动本身有着极高的观赏性。优美的技术动作,健美的体格向人们展示着美,使人享受到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精湛的技术、优美的形象、娴熟的技艺,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奔跑、跳跃、冲刺、滑行、旋转、翻腾能引起运动感、肌肉感、节律感、时空感、立体感,从而产生对力量的震撼、对速度的惊奇、对勇敢的赞叹,都会引导我们走进精神世界的美。学生不仅可以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同时通过努力和拼搏,完成教学中的教学任务和比赛,他们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

三、深化体育教学德育功能的策略

1.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类活动的教育价值。从学校教育来讲,只要是与学生的身体发育、成长与运用相关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体育教学的契机。善于发现这些活动的体育特性,以及它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整合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同时,教师要善于将要求渗透在每一个活动的细节之中。在试点过程中,我们选定早操作为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把升旗唱国歌、整队、进退场、做操评质量组成早操系列。这一系列活动,融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健身教育于一体,转变了为操而操的观念,从而使广播操的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对良好的校风、校纪、校貌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2.善于把握进行道德训练和提升的时机。从体育活动过渡到学生道德的发展并不是分开的活动过程,而是看教师是否善于把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活动意义进行精神提升的时机。体育项目繁多,德育的内涵极其丰富,如何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最佳的渗透时机,是渗透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游戏竞赛活动大多以群体的方式进行,加上激烈的竞争氛围,是渗透集体主义思想的最佳时机;器械练习中的保护和帮助,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渗透助人为乐精神的理想时机;耐力与素质练习时,要求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是渗透意志品质的最佳时机;体育课的队列练习与常规教育,毋庸置疑有利于渗透组织纪律性……把握时机,可使德育渗透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要使德育渗透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设计,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教育情境。如我们在快速跑教学中,假设了播种、耕耘、收获、造房、绿化等系列接力游戏,改变了枯燥的练习形式,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这种由多种情境性游戏组编成的练习,既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又使学生从个体活动到群体活动的演变过程中,心情愉快且自然地接受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劳动观念的培养。练习中,学生的显经正确疏导,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学生的潜在意识与能力也转化为显性的行为。这些都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疏导。这种由显内化、升华为潜在观念。潜在意识、能力转化为显的交互作用过程,即是德育渗透的过程。

4.灵活运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具体的训练手段更是灵活多样。但是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充分的准备,做出多种活动方案,以便相机使用,同时要使这些手段在实践中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为此,需要注意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体育就是通过体育身心练习,把学生培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符合社会期望的人。这一目标是在预期社会化过程中逐步达到,所以,正确的导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导、循循善诱,能使渗透工作更加完善。体育教学中同一练习内容,由于教师的目标导向不同,其教育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在体操支撑跳跃实验教学中,采用两种不同的目标导向,其结果就不一样。第一种目标导向,要求在练习结束时,各组推出3名代表进行示范表演。练习时基础好的学生个体能动度加强,组内两极分化加大。第二种目标导向,要求练习结束时,比各组动作完成率的高低。练习时,组内交往频度增多,合作互助增强,组内群体凝聚力提高,助人为乐精神得到了培养。

(2)可组合性原则。通过方法的变化与组合起到训练的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组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以教学班、组为单位的法定组合;有情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的趣缘组合;有技术相仿的学生集合成的学缘组合,还有偶合组合……同一练习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合理的组合,能启迪学生认识一个良好集体的组成,需要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角色集合,从而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3)可变通性原则。但体育活动大多在动态下进行,情况千变万化,教师不可能预测到所有情况。如在一次做抢点游戏时,2名学生为抢同一个点,互不相让,这是始料未及的。执教老师随机应变,要求游戏中既比风格又比快,看能否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由于疏导及时,僵局倾刻化解。这实际上是随机渗透了利他精神。可见,只有善于将有意渗透和随机渗透恰当调适,才能交相辉映,使渗透工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4)激励性原则。体育教学的价值不只是通过身体锻炼能够健康的目标,还要让技能得到熟练和扩展,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锻炼方式要具有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力作用,能够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对两个班女生800米跑进行对比测试。一个班采用随机测试法,另一个班加激励因素(群体激励与自我激励)。测试结果表明,加激励因素的班,优良率高达73%,无不及格。随机测试的班,优良率只有15%,另有30%的人未跑完全程。从中可以看出,激励手段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过程中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中只有巧妙地使自我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才能提高德育渗透活动的效益。

5.教学中注意系统性和层次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指要系统地考虑学生的发展,注意实现同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与沟通。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需要充分理解和发挥体育教学的多方面价值,与其他老师一起共同完成学生对于道德活动的理解和自主锻炼。毕竟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是借助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情感的表达等多种方式进行的,身体和语言的训练要通过众多学科的教学来进行。

所谓层次性,是指要注意尊重学生身体和道德发展的层次性。中学生身体发育成长和心理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体育教学要尊重规律要求。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品质养成虽然也有规律性,但表现得更为复杂多变。在发掘体育教学对于学生道德发展功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道德发展的规律,不能因为要实现德育的目标而减弱了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争.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健康人格[J] .科教文汇,2006,(3).

[2]谢翔.体育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的功能[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篇7

1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性

(1)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手段。

物理学科对于完成德育教育任务,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

(2)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评价的重要依据,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最终要求和评价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在综合素质中,政治思想品德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教学都有其教育性,没有无教育的教学。物理知识及其发展的本身有着诸多的德育教育因素,但在教学时却又要通过教师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品德所取舍。课堂不可避免地成为任课教师宣扬他的思想观点的阵地,表现他的思想道德水准的场所。中学时期正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做为物理教师通过物理教学,促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培养坚毅、顽强、钻研、创造、渴望求知、满腔热情和实事求是等优良品质。

2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学提供了进行某些德育教育的条件和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现象的观察,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方法。

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得出,物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物理实验的有趣,物理现象的释疑,物理规律的应用,物理计算的巧妙,物理科技的前景,物理教具的创制等又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3 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的介绍可以修养学生的品德

物理学家们勤奋工作、实事求是,视苦为乐、顽强不屈,坚持真理、献身真理的美德,更是使青少年受到教育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爱因斯坦总结自己的人生道路时说,“他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爱因斯坦高度赞扬居里夫人崇高的美德,并认为美德对才智成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

4 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教学中进行

4.1 在问题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在现实中。

4.2 教师参与各小组间的讨论,调节各小组间的矛盾,使各小组间的矛盾得到统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1)教师要将寄感情与问题中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会有三种心理障碍,一种是“烦”,另一种是“急”,再一种是“怕”。所谓“烦”主要指的是对一部分学生的印象不好,再加上回答问题不理想,烦上加烦,由于“烦”就会产生急躁情绪。急躁情绪会表现在表情、情感、语言中,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怕”字,是大部分教师都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是“怕耽误时间”、“怕学生‘顶牛’”、“怕节外生枝”等。

(2)重视各小组间存在的问题矛盾,表扬有创新观点和主动解决问题的小组,鼓励不经常发言的小组。使各小组间到达平衡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对于“不会答”和“回答错误”的小组,首先要肯定该小组勇于回答的勇气,对于“不会答”的小组可以让他们从新组织语言或着有该小组的成员补充和完善,以达到问题完整性。对于“回答错误的小组”也要加以鼓励,不要打消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错误也代表着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各小组间讨论,使问题的到发展,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得到螺旋式的上升。对于“不主动解决问题”的小组和“在小组中不积极讨论问题的学生”要分析他们的障碍,主要是心理或生理障碍要及时给以疏导。要慎重调查研究,给他们以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心。在讨论问题时教师要主动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让他们感到爱的存在。提高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主动给学生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参与到问题中来,感受讨论问题的乐趣.达到个小组间的平衡发展。

5 提高物理教师自身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广泛的物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心灵的道德熏陶

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认清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而应该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既教书又育人,应该清除“课内教书,课外育人”、“科任教书,班任育人”、“传授知识技能靠教学,发展能力靠课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靠集中突击”、“只管考分高低,其他一概不管”、“做不做实验一样,会算题就行”等错误认识。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为人师表,人师者必自重。想想看,哪位学生不希望他的物理老师是一位积极上进,为人正派,满腔热情,情绪饱满,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呢?哪一位学生不希望自己在一位师德高尚,学业精湛的物理老师教育和熏陶下健康成长呢?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最好的教育,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篇8

1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性

(1)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手段。

物理学科对于完成德育教育任务,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

(2)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评价的重要依据,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最终要求和评价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在综合素质中,政治思想品德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教学都有其教育性,没有无教育的教学,。物理知识及其发展的本身有着诸多的德育教育因素,但在教学时却又要通过教师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品德所取舍。课堂不可避免地成为任课教师宣扬他的思想观点的阵地,表现他的思想道德水准的场所。中学时期正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做为物理教师通过物理教学,促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培养坚毅、顽强、钻研、创造、渴望求知、满腔热情和实事求是等优良品质。

2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学提供了进行某些德育教育的条件和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现象的观察,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方法。

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得出,物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物理实验的有趣,物理现象的释疑,物理规律的应用,物理计算的巧妙,物理科技的前景,物理教具的创制等又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3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的介绍可以修养学生的品德

物理学家们勤奋工作、实事求是,视苦为乐、顽强不屈,坚持真理、献身真理的美德,更是使青少年受到教育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爱因斯坦总结自己的人生道路时说,“他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爱因斯坦高度赞扬居里夫人崇高的美德,并认为美德对才智成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

4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教学中进行

4.1在问题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在现实中。

4.2教师参与各小组间的讨论,调节各小组间的矛盾,使各小组间的矛盾得到统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1)教师要将寄感情与问题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会有三种心理障碍,一种是“烦”,另一种是“急”,再一种是“怕”。所谓“烦”主要指的是对一部分学生的印象不好,再加上回答问题不理想,烦上加烦,由于“烦”就会产生急躁情绪。急躁情绪会表现在表情、情感、语言中,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怕”字,是大部分教师都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是“怕耽误时间”、“怕学生‘顶牛’”、“怕节外生枝”等。

(2)重视各小组间存在的问题矛盾,表扬有创新观点和主动解决问题的小组,鼓励不经常发言的小组。使各小组间到达平衡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

对于“不会答”和“回答错误”的小组,首先要肯定该小组勇于回答的勇气,对于“不会答”的小组可以让他们从新组织语言或着有该小组的成员补充和完善,以达到问题完整性。对于“回答错误的小组”也要加以鼓励,不要打消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错误也代表着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各小组间讨论,使问题的到发展,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得到螺旋式的上升。

对于“不主动解决问题”的小组和“在小组中不积极讨论问题的学生”要分析他们的障碍,主要是心理或生理障碍要及时给以疏导。要慎重调查研究,给他们以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心。在讨论问题时教师要主动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让他们感到爱的存在。提高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主动给学生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参与到问题中来,感受讨论问题的乐趣,达到个小组间的平衡发展。

五.提高物理教师自身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广泛的物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心灵的道德熏陶。

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认清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而应该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既教书又育人,应该清除“课内教书,课外育人”、“科任教书,班任育人”、“传授知识技能靠教学,发展能力靠课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靠集中突击”、“只管考分高低,其他一概不管”、“做不做实验一样,会算题就行”等错误认识。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为人师表,人师者必自重。想想看,哪位学生不希望他的物理老师是一位积极上进,为人正派,满腔热情,情绪饱满,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呢?哪一位学生不希望自己在一位师德高尚,学业精湛的物理老师教育和熏陶下健康成长呢?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最好的教育,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初中;渗透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教育工作者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对于班主任的要求。班主任的个人形象和综合素质对学生有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所以班主任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并且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然后,在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就是渗透性原则,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与传统说教式教育相比,更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第二就是针对性原则,班主任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开展教育工作;第三就是以身作则原则,班主任的模范效应,可以有效地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当前初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

厌学是当前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会出现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学校的差别对待以及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会让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从而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渐渐地成绩不理想,教师不重视,造成学生焦虑不安和自卑,从而导致学生出现逃避学习、厌恶学习等不良心理。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除了学习方面出现心理问题之外,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导致初中生出现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中包括和班主任的人际关系,和同学间的关系以及和父母的关系。初中生很容易和班主任产生对抗心理,而班主任不理解学生且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学生和同学的相处交流的时间是最多的,但是同学间难免会有摩擦和小矛盾,就容易导致其和同学的关系紧张不融洽,从而致使学生情绪波动大,或者使其形成孤僻心理。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学生一般都进入了青春期,进而青春期的一系列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初中生容易封闭自身与外界的交流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在青春发育期,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改变,很容易出现压抑和抑郁的症状,这时候父母和班主任的不理解,加之学生缺乏可以倾诉的对象,时间一长,便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方法

(一)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和班主任交流最多的场所,就是在班主任的课堂中。所以,班主任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通过营造健康的课堂氛围,来纠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并且可以有效地利用初中教材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既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又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净化心灵。

(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班集体活动中,也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积极有益的集体活动能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团结协作和集体的智慧来共同完成活动。班主任需要在活动中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这样就能利用活动本身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师生关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心存畏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距离感。这样的关系会阻碍学生和教师的平等交流,更使得教师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内心情绪变化,不利于教师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所以为了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学生和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到亲切感并且愿意和教师沟通交流。班主任可以通过写周记的形式,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而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人格培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初级阶段,各方面都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就很容易受班主任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当加强自身的品德和素质规范,和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得体的语言、文明的举止,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示范,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其今后的成长,班主任作为初中生学习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必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工作当中,通过运用合理而全面的健康教育方式,来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10

一自我教育是相对于社会教育而言的,是指教育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社会及教育者的规范、要求,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等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和提高自我品质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省自律活动。自我教育在大学德育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自我教育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全面复杂的活动过程,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有必要对自我教育予以科学分析认识。它的内部结构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

(一)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调节系统,也即个体的对象化和控制过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个体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个体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作为教育的客体,需要个体首先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象来认识和评价,这是自我教育的前提。作为教育的主体,需要个体能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进行调整和控制,这是实现自我教育的保证。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身的道德品质、思想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认知。自我认识的过程是个体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分清物我关系,确立自己的地位从而做出目标选择的过程。这在自我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①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才能激起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个体意识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同时又产生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所谓现实的我,是指个人认为自己具有的道德发展水平和特点,而理想的我则指个人希望达到的道德发展水平和特点。二者往往存在着差距。一个人如果感受到他内在道德矛盾,即道德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应有水平之间的某种差别,意识到个体与社会要求、社会群体的距离,就会引起他的不安,产生一种对自己不满的情绪和态度,激起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推动个体去否定、改进和提高现实的自我。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能力及个性特点的判断和估论,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我所作的总结性认识。通过自我评价,明确自己的行为对错与否,明确自己与评价标准的差距,激起自我教育的愿望。只有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达到有效的自我调节。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个体行为的协调性、稳定性和一贯性,主要取决于自我评价是否适应。可见,自我评价是个体选择、修正自我发展目标的依据,是思想和行为的调节器,因而,自我评价过程在自我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愈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缺点,进步与不足,就愈能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愈有助于道德修养、道德行为的调节。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调整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冲动,以实现预期目的或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自我控制是人以自身为对象的高级心理活动,是道德意志活动的体现。在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两种障碍:一是外部障碍。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而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在环境影响面前,特别是在错误的、消极的影响面前,要保持和发扬自身的优良思想品德并不断使之向更高水平发展,就必须依靠自我控制能力的作用。只有经过自我控制能力的锻炼,并不断积淀为心理定势,才能在其自我教育中表现出持久性、一贯性,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二是自身的内部阻力。主体的内部阻力来自两个主面,一是由于严重的外部障碍引起的内部动机冲突;二是主体已经形成的心理定势。如惰性、不良行为习惯等。总之,通过自我控制可有效地抵制那些干扰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外在诱惑,克服自身的内部障碍,而且,每一次自我控制的成功都会给主体以激励作用,并在这种内在动力的推动之下,朝着理想的我不断完善。自我控制的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整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这样不断战胜自己、驾驭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二)基础心理系统

基础心理系统在自我教育中是作为主体内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作用于自我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的。它主要包括决定人的追求的动因系统、方向系统,如成就动机、理想信念、性格,以及主体的自信心、自尊心等。这些因素在自我教育中起重要的心理保障作用。其中成就动机是推动个体达到完美境地的内驱力。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曾提出一个动机模式,他认为,个体在活动时,活动倾向性主要是由动机强度、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及成功的诱因值三者来决定的。可见,动机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成份,也是主体自我教育内部结构的重要因素。理想信念是自我教育健康发展的方向,而性格特征决定了个体以何种心态对待自己以及外部环境,从而影响自我教育的整个过程。如对一个人进行批评,过度自负的人由于难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会视之为刁难,拒绝接受,而一个极其自卑的人则全盘否定,难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同样,对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来说,在面对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面前,往往瞻前顾后,不能做出明确的行为选择,从而无法进行自我教育。总之,在整个自我教育过程中,这两大系统诸种要素同时在起作用,缺一不可。

二在大学德育中,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应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确立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大学德育往往只是强调道德对人的影响、制约和改造,外在的力量可以随意对个体进行道德上的塑造,受教育者变成了完全被动与理应屈从的承受者。由于受这种观念制约,德育在思维方法上形成了一套“防范——控制——管束”的模式,不是着眼于疏导、激励、而是一味用命令、权威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结果使大学生产生戒备、对抗和敬而远之的心理,德育工作也难以见效,因而,在德育过程中必须确立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在高校德育中首先要做到的。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树立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新观念,大力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群众性的自教自学、自讲自演活动。还可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或不良行为习惯,开展群众性讨论会、辩论会,让他们直接参与管理,投入实践为其创造和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广泛接触各种信息,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分析、比较、鉴别,进而选择正确的目标,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克服落后于社会的行为和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自我。#p#分页标题#e#

第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在主体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自我概念是贯穿主体内心世界的一条主线,是影响主体自我教育的关键性因素。塑造什么样的自我概念也是主体自我教育的目的之一。因此,在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为此,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我国思想家老子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正确认识自己是自我教育的前提,而真正做到正确认识自我是通过比较实现的。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比较而实现的。他把这称为“过程。”社会比较构成了自我认识中的“背景距离”,自我在这个“背景距离”中通常更多地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足,从而产生自我教育的需求和愿望,把握自己的努力方向。

其次,帮助大学生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青年大学生目前最大的问题往往是由于过多地从自身需求出发,脱离个人实际状况,社会要求和历史条件而使理想自我设计过分完美,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因达不到目标而失去追求的信心,由自负变为自卑、颓废甚至倒退。因而,要真正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得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立足现实,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提供的可能性,提出适合自己特点的道德目标,分步骤地达到社会所要求的理想人格。

第三,加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过其行”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也曾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④所以,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还要落实到践行上。通过行为训练检验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使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沿着正确的路子迈进。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训练,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锻炼道德意志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控制和监督能力还较差,往往不能自控,其主要原因是意志力薄弱。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坚强的意志,才能不以客观外部影响为转移,始终坚持道德原则,控制自己的心理、思想意识及行为,自觉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去克服困难,排除来自内外部的各种障碍,实现道德的不断完善。要训练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就必须要求他们在履行道德义务中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坚定的信念以及崇高的责任感、义务感,这是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

篇11

1 提高综合素质,五育并举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它认为德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智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事的,体育是做人、做事的本钱,美育陶冶人的性情,劳动能加深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悟。掌握劳动本领这五个方面在人一生的全面发展中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只重视智育,只重视“分数”,而忽视其它各育,必然会造成学生身心畸形发展。

2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心理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别人,如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矛盾冲突难免,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

人的个性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作为班主任,应特别重视那些因在消极的因素上有其相近性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种群体有可能产生偏离集体倾向,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部分学生认识转变工作来降低这种群体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的溶入整个班集体中。

3 班级工作重在理解与沟通

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与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才会愿意接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止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4 爱心

成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关键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团结、活泼、友爱、向上的集体,到处充满了热情与真挚。当学生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就会体会到温暖与热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因此,活动,使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多看看精彩的世界,开阔眼界,心胸变得开阔些。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有机会为集体贡献力量,而且还能体味到友谊与合作的美妙,而会冲淡心中深藏的自卑。班上每位学生都与我有一份亲情、一份牵挂,爱是老师人格力量的核心。“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是不容易的,有时老师一个粗暴的动作,一个责备的眼神能在师生间隔起一道心灵的屏障,有时一句善意的谎言,一道信任的目光,却能融化师生间一堵厚厚的冰墙,成绩落后,不等于能力落后,没有创造力,捣蛋调皮并非道德败坏,当班主任不难,可当一个好的班主任却不容易,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集社会责任感与人间美好感情于一身,有独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不竭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不仅要用情,还要至深,才能无坚不摧。

篇12

一、主要工作目标:

1、巩固提高“两基”水平,落实闽教督4号“双高普九”的要求,完成各项指标,确保“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市人民政府第五次的年度跟踪检查。

2、扎实开展教育系统行风评议,确保行评工作再上新台阶。

3、精心组织、扎实开展“承诺教育、让社会满意”为主题的塑造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活动,重塑师表,再铸师魂,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4、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区机构改革,按教育部制定的标准,严格内设机构,配备领导班子,分流富余人员。

5、中心小学通过县第二个三年第一轮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泗滨、桥内、奎斗、东山等小学接受学区再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

6、完成中心小学信息技术网络教室的建设,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全学区三年级以上开设信息技术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中心小学信息技术网络教室上机实践。

7、加快中心小学餐宿楼建设步伐。

8、进一步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教育收费的公示制度,加大财务透明度,严格“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经费实效性。

9、规范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管理办法,确保得奖率达100%。

10、加强幼教管理,提高办学效益,桥内学前班达县合格标准。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明确德育目标,增强德育实效。

1、要建立协调一致的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的目标是一个上下衔接、左右协调、方向一致、力量互补的目标系统。要坚持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统一,针对不同的对象特点,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区分层次,逐渐推进,持续发展。要重视目标教育,将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目标,使外在的目标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目的要求。

2、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德育目标是通过相应的德育内容落实的,学校自身的德育内容,应遵循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内容,从实际出发,设计出反映时代特征、表现学校特色、适合学生需要的具体内容序列。一要开展“承诺教育、让社会满意”为主题的塑造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的系列活动。组织教师深入开展“三学”,一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学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审视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自觉除旧创新,大力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教师、校长都要做到“六个坚持”、“六个好像”,自觉开展“八查”。“六个坚持”即坚持敬业爱岗,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爱生如子,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坚持依法办学,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六个好像”即对待学生要做到日常生活像母亲一样慈爱,行为训练像父亲一样严格,心理疏导像姐姐一样亲切,传道授业像哲人一样博学,讨论问题像朋友一样真诚,纠偏改错像奶奶一样耐心;“八查”就是一查是否依法执教,有无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查是否爱岗敬业,三查是否严谨治学,四查是否关心热爱学生,五查是否团结协作,六查是否尊重家长,七查是否廉洁从教,八查是否注重身教等;二要把《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觉遵守公共道德,礼貌待人;三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改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品位,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本着“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方针,努力做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走形式,做一件、成一件、收效一件,做到布局合理、美观、切实使校园无闲处,处处有教育,使学生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中学习成长。

3、要构建规范有序的德育活动。德育活动是否科学、有序,直接关系到德育目标和内容能否落实。保证规定的德育内容通过活动得到落实;活动的形式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活动的安排要分层次、有重点,并能把握时机。一要在教职工中积极开展爱生工程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自信心,塑造新型师生关系。要紧密结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运用灌输、奖罚、激励等机制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使教师不仅能成为学生的楷模,也能成为社会的榜样;二要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不断总结和深化红旗班级的评比活动,深入开展“我能行”系列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三要适时疏导学生心理,让学生想得通、理得顺、看得透,自小养成健康的心理。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全面开展“做合格小公民”的主题活动。

4、要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体制。一要明确领导的职责与分工;二要合理设置德育机构;三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四要以德育岗位责任制为核心,建立一套德育工作检查、考评、奖惩制度;五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及家访等活动,发动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形成德育时空的连续性。

(二)加强队伍建设,激发创新精神。

1、以人和为先,弘扬“团队”精神。以“尽力就是能力、合力就是实力”的协作奋发精神,凝聚人心,弘扬“团队”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强化学校民主管理,逐步淡化学校中过于深厚的权力因素,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依法理顺教师和校长管理体制,做到用人与治事相结合,努力形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队伍管理新模式。要引导教师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树立不甘平庸、勇于进取的精神,树立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先进、超越自我、超越先进。

2、要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目的,评价师绩。目前,教师评价的课题仍是一个较难解决的科研课题。定量与定性,各有长短;过程与结果,必须兼顾;隐性劳动与显性劳动,都应进行评价。评价方案本身不科学,不仅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能引错了方向。教师评价方案,必须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必须具有导向作用、制约作用和激励作用。要不断总结完善教师工作综合评价的科学做法,不断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研究和改进质量监控管理,试行四控制做法(即:控制不及格现象;控制优秀生的最低限度;控制平衡间的差距;控制前5名和末5名的成绩差。)

3、制定教师继续教育有关制度,要求全体教师均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提高学历教育。45周岁以下的教师全部要参加电脑培训,并积极争创条件制作课件为课堂教学服务。抓住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这项关键性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实验准备工作,以全员培训为目标,分阶段、滚动式地逐步开展,并将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贯穿于新课程实验推广的全过程。

(三)注重科研实效,提高教学水平。

1、以科研为根本,提高师能。一要抓好教研网络化。建立健全教学教研管理系统,选配责任心强、锐意改革的教研组长;二要抓好教研信息化。组织教师看、听、学、记等系列活动,使教师从中获取、扩充、储存教改信息,更新教育思想;三要抓好教研专题化。每年学校教研工作要集中精力解决一两个教学实际问题。以“研”促教,以“研”创特色,以“研”出成果;四要抓好教研群体化。领导要自觉参与教研的全过程,要积极倡导“科研兴教”,把教师参加教研情况列入岗位职责来考核,与岗位责任奖惩挂钩。改革评教议课活动,摒弃“大锅饭”式的评议,课前要将听评课教师分成若干组,做到研究目标明确,任务到人,使评价有所侧重,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要坚持正常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制度。要定期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并组织全体教师评判。

2、除继续抓好已立项课题的深入研究、总结、推广外,要集中一定力量研究当前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积极提供学科的教学现场会,推动教研和课改工作,促使素质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落实和体现,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对在教学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科带头人,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名师培养。要塑造良好师德,学校要组织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或具有潜在素质的优秀教师,开展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开展爱校、爱生教育,让他们做到诲人不倦,为人师表。

(四)优化管理手段,提高办学效益。

1、以管理为本,建立承诺评议制。一要继续推行双向承诺制,学校领导、教师要相互承诺,期末相互评议;二要建章立制,做到事事有章可循,把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人,实施责任追究制;三要实行挂钩蹲点制,认真落实分层管理责任制,抓好岗位责任考评;四要完善校长例会制,力求把会议开成剖析问题、汇报工作、交流经验、传播信息、观摩现场、指导工作的会议。

2、要健全检查评估制。要采用学区下校检查和学校互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检评。合理修订学校工作、教师工作、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在尊重差异基础上,建立人人都乐意接纳的评价机制。

3、要继续推行教师合理流动制度,使之做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合理分流富余人员,做到人尽其才。

4、落实教学纪律,狠抓常规管理。严格按“三班学区教师常规工作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建立考评办法,形成制度管理。要改变以往“查阅式”、“终结性”的单一检评办法为“查阅式”与“问卷式”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尤其要注重问卷式与过程性的评价结果。认真执行省课程计划,端正小学培养目标,明确学科设置的基本要求,实施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加强课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体、美、音和活动类课程管理。开展持之以恒的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节活动。

5、扎实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桥内、东山、奎斗、三所完小在上一学年度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基础上,要认真对照评估要求,加大整改力度,扎实开展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确保达到县级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标准。同时要完成对中心小学第二个三年第一轮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

6、要严格学籍管理,巩固两基成果。要建立流生汇报制度,动员社会一切力量,确保适龄儿童都能入学。要严格规范学籍管理,本学期,学区将加大检查力度,力求各校做到资料齐全,数据人头相符。

7、要认真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深化校务公开,让广大教职工知校情、参校事、议校政,为办好学校献计出力,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五)改革课程设置,挖掘信息资源。

1、20*年是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年,全县中心小学和部分农村完小从三年级起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上机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70%,学区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配置了电脑室,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在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心小学上机时间可安排在劳技课、劳动课、科技活动课或地方课程,其他小学上机时间可安排在双休日或假期。这样,就可充分利用极有限的资源,发挥设备的余值潜力,遵循“用好、用够”的原则。

同时,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帮助学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2、由于现有教师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教学的需求。加强培训,充实师资更显得必要、紧迫,现阶段,学区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已取得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证书,这是一个极好的资本,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鼓励教师刻苦钻研,开展网页制作、课件制作,自学成才。同时,重视人才的借用,引进信息技术方面的兼职专门人才,加强信息技术教育队伍的技术应用能力。

3、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应及时反馈,将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进行。要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总体中的功能和效益。要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教育交流研讨会,参加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经验论文及教学课件评选活动。

4、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年活动,是为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虽然任务重、困难多,但我们相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我们将根据要求,结合实际,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六)规范寄宿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1、面对我学区实际,采取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方法,在前几年大力调整的基础上,努力减少“中心小学+村完小+办学点”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中心小学+完小”的办学格局。一是认真抓好中心小学的寄宿制工作。二是研究改进寄宿制的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三是继续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寄宿生的餐、宿环境的卫生整洁和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文化品位。

2、要加强寄宿生管理。一要健全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一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两线”(教导处、总务处两条线)的学校寄宿生管理系统,成立以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卫生保健教师组成的寄宿生日常生活管理小组和以班委会、少先队督导队成员、宿舍管理员组成的学生自我管理小组,加强对寄宿生学习、生活的管理;二要落实各项措施。要制定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寄宿生一日生活制度;文明寄宿生、星级宿舍评比制度;寄宿生生活会制度;寄宿生点名制度;宿舍安全防范须知等等),要优化“计划目标—组织实施—检查反馈—总结评比”的螺旋上升的管理过程,要健全住宿生管理档案、住宿生名册、生活指导教师值班记录、奖惩记录、计划总结、各项规章制度、来客登记等资料,并能按时归档;三要配好生活指导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是最直接参与寄宿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寄宿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要配备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懂得学生生理、心理基本知识,肯吃苦耐劳,富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四要重视安全防范。坚持值班巡查制度;五要不断改善寄宿生的住宿生活条件。

(七)加强后勤管理,提高育人效益。

1、加强后勤管理、提高聚财育人效益。一要严格财务制度,严格收费标准,定期清帐理财,做到财物相符、收支平衡、开支合理、帐目清楚,节约开支,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并实行民主管理;二要广筹资金,发动社会、企业家、家长以及热心教育事业的贤仁志士为教育献爱心,加快学校的硬件建设;三要定期对校舍进行安全检查,配备更完善的防范设施,消除隐患,确保师生安全,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四要加强仪器、图书的专人管理,按规定使用、流通,充分发挥效益。

2、继续加强对学生用书、学具、教辅材料及其他学用品的整治和管理,严格有效地控制课外作业,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八)加强体卫工作,提高运动水平。

各校都要重新组织学习体育、卫生的有关规定,并认真落到实处,积极开展体卫工作,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确实提高锻标率和合格率,并积极为县第九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做好各项训练工作,力争竞赛成绩有较大的突破。

(九)努力转变观念,重视幼儿教育。

1、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幼教师资素质,一要全面组织学习,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二要努力转变教师观念,有效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开展必要的素质考核和竞赛。

2、加强幼儿教育教学研究,针对实际,确定1~2课题展开研究,取得成效。要有效地提高半日活动计划的设计和书写,提高教师评价幼儿的能力,有效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加强学前班的常规管理,有效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桥内学前班要在本学期里积极创造条件创县级合格学前班。

(十)重视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1、要进一步做好“四五”普法工作。各校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以及《宪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计划地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运用知识竞赛等和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推动学校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增强师生学法、用法,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防卫意识。

2、积极开展创安活动。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行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强化校园内部治安秩序和周边环境的整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各校期初与学区签定《校园综治工作责任状》,同时应与班级签定《安全责任状》,把校园综治工作和“创建安全学校”活动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师生安全常识教育,完善值日护校制度和导护制度,建章立制,狠抓责任状中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实行月安全汇报制度;建立放学后清校,排路队制度;重大伤亡事故报告制度;春秋游审批制度。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确保师生安全。

3、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健全人格。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讲座、咨询、谈心等活动,注意收集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心理矛盾,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

篇13

教务处是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机构,主管各教师的教课任务、目标、进度及计划,学生的学习要求、目标、计划及考试等教与学各方面的事务,是学校的主要机构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锦集,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本学期,教务处将认真贯彻落实区局开学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学校计划,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出发,牢固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办学宗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打造高效课堂。并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有差异的发展,保障学生公平受教育与公平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坚持“做学合一、个性发展”的学校教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落实教务处各项工作。

一、工作目标

1、继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各环节的实施与监督。

2、开展以教研组行动研究、教学主题探究、教材教法研讨等活动,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3、落实好校阅读节、科技节、有效教学研究节等大型活动。

4、组织开展以劳技、艺术、体育、文化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加强社团活动的管理。

5、强化初三毕业班工作,力争中考保持往届的优秀成果。

6、借助教学专家的帮助,集团学校间的互助交流,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

二、工作要点

(一)教学常规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力求“常规落实,细节求精”。

1、加强教师师德教育。

分阶段对新教师、青年教师、全体教师开展师德教育培训,结合学校党支部的师德学习材料,帮助教师养成理论学习、教学研究等学习习惯。

2、加强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指导。

在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下规范教学,认真工作,加强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评价等过程的指导。对新教师实施“师徒结对”,对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实行牵手合作,利用学校骨干教师、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的优秀资源,对青年教师加强指导和帮助,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3、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学校生源的变化,教学中实施分层指导和学法指导,督促学生养成“预习明天的功课,复习昨天、今天的功课”的良好习惯。各学科备课组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己学习。

4、加强学籍管理,做好新初一招生工作。

严格做好学生电子学籍工作,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按学籍管理制度办事。

5、规范资料管理。

各学科老师选用的配套资料均由学校统一征订,督促教师不搞题海战术,鼓励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精选题目,自编练习,并做到教研组和同一年级学科内资料共享。课堂内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控制课外作业量。课外作业要有布置有检查。

6、加强考试指导。

考试作为检测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各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各位教师要认识到考试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对学生加强考风考纪教育,促使班级形成良性竞争氛围和优良的学风。

(二)教研组建设。

以学校支架式教学课题引领,利用区局专家团队的帮助,转变教育观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要继续围绕“有效教学”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高效课堂,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坚持以课标与教材解读作为有效设计的基础,把目标设计作为有效设计的核心,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此外要重视例题的增补与删减及难易程度的控制。

3、重视学校的艺术、体育、科技和文化教育,开设以舞蹈、合唱、书法、围棋、刺绣等艺术社团,开设以健美、篮球、乒乓等体育社团,开设电脑、电子百拼等科学社团,开设文学社、诵读社、英语角等文化社团,加强学校人文教学。

结合阳光体育大课间和体育课,保证在校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活动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校级比赛,提高学生健康体质,为中考体育测试打好基础,并与其它科室联动,引导、组织好每年一度的项目学习节。

4、重视生命健康教育,在各年级开设心理课程,帮助学生度过转型期;

利用午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生命、环境、团结等等的讲座使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100%,定期开展时政教育,让学生了解时事,关心时事。

5、继续做好经典诵读、汉字检测等语言文字的各项工作。

6、关注学校特殊学生群体,做好家庭困难、单亲家庭、学习困难、身体残疾等学生的工作。

(三)毕业班工作。

1、加强初三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和指导,加强阶段管理、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

期初召开“初三毕业班教师工作研讨会”,召开“初三学生百日誓师动员会”,开展学情调查,了解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以及师生的状态。组织毕业班的听课,改进中考复习教学。

2、组织协调安排好毕业班的重要考试,及时做好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与交流。

3、加强初三备课组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①各备课组认真研究考纲和近三年中考试题,科学制定复习计划。

②各备课组加强总复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③各备课组加强习题的精选、精练、精讲,注重学生错题积累和纠错的工作。

④各备课组落实帮扶工作,加强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指导,加强作业批改。

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务处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核心,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优化课堂教学作为重点。以严格的管理规范教学秩序,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强化主人翁意识;细化过程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评价与奖惩机制,强化质量意识。

二、工作要点和措施

继续加强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落实学校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重点加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以及考试环节的规范管理工作。同时做好与其他相关科室相配合的工作。

1、各科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学习能力。

2、严肃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杜绝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接打手机等情况,严格请假手续。

3、教师布置作业要遵循精选适当的原则,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教务处将不定期召开学生会议,进行作业检查。

4、认真做好质量监控工作。

根据本星期实际,在初三年级安排三次调研工作。分别是开学初,安庆市第一次模拟考试,第二次模拟考试。初一、初二年级安排一次期中考试。通过质量监控,及时了解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5、做好学籍管理工作。

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学籍管理方面的政策,严肃学籍制度。学期初认真核查学生报道情况,对没有按时报道的学生要及时了解情况,记录在册。

6、协同信息中心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7、协同教科室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以研促教,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月:

1、制定本学期教务处计划,微调部分教师课程,发放三表,严格按三表上课。

2、做好教科书,备课本,教学计划表等材料的发放。

3、组织开展学生报名的各项工作,加强学籍管理,统计各班学生数及变动情况。

做好转学,休学,复学等工作。

4、组织初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5、召开上学期期末考试总结及表彰大会。

三月:

1、召开初三教师大会。

2、召开初三中考100天誓师大会。

3、初三体育训练天天常态化。

4、配合教科室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开展公开课研讨活动。

5、组织初三班主任做好中考报名工作。

6、召开七、八年级班主任会议,做好期中考试的安排和动员工作。

四月

1、各项教学常规督查。

2、七、八年级期中考试,九年级“一模”考试。

3、期中考试,一模考试的成绩汇总、分析、研讨。

4、配合教科室开展教研活动,注重内容和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5、组织好理化实验操作训练。

五月

1、加强各项常规工作的督查。

2、召开初三学生会议,考前心里疏导。

3、举行理化,政史合卷强化考试训练。

4、组织初三学生参加体育中考和理化实验操作考试。

5、七、八年级进一步规划学科教学进度,预留期末复习教学时间,注重提高课堂教育教学实践。

6、初三“二模”考试。

六月:

1、积极组织参加初三毕业升学考试。

2、做好初二地理,生物会考的有关工作。

3、协同教科室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总结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收集教学教研各项小结,成果。

4、职高招生宣传报名。

5、初三学生毕业证的填发,验证工作。

6、完成教务处各类学期结束阶段工作,撰写本学期工作总结。

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3本学期教务处的各项工作根据学校新五年规划,通过完善教学评价,关注临界学生,抓好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努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

1、有目标的开展专题培训,加强课程管理,为优质课程的开发做好准备。

在实施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过程中,逐步筛选出有价值、高质量的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题,整理相关科目纲要和教学设计,为开发、编制校本课程做好准备,确保课程开发质量。

2、继续加强各类社团的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艺术、科技、体育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做事、做人、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继续与科研室、师训办合作,开展信息环境下教师能力的培训,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收集、整理相关的教案、课件、预学习单、微视频等资料,充实、完善学习资源。

4、各学科从学科特点入手,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校1-9年级的德育主题开展教学,继续整理、积累相关的案例、教学设计,不断充实学校学科德育指导手册的内容。

二、教学管理

1、本学期教研组活动继续以主题研修为主。

活动分工要明确,内容要清晰,记录要详实。备课组活动根据教研组的主题研修内容开展,适当增加教材分析、组员听评课活动,尤其是要帮助青年教师以及教学较为薄弱的教师。

2、完善校本作业的修订。

组织教师学习新的学科基本要求。根据学科基本要求和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习题的难易度、数量等方面做好修订工作,使校本作业更具有效性。对非考试学科教师也要根据学科基本要求提出作业布置要求,作业要有学科特色,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要求,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

3、三至九年级语数英学科学业监测全部使用网上阅卷系统,充分利用数据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做好各年级临界生学情分析和跟踪反馈工作。建议语数外教师每周定时、定点集中为本年级的临界生进行辅导。根据已经下发的绿色指标测试报告,做好学校绿色指标教学改进方案,并予以实施。

4、为迎接竞赛开展,做好相应学科的参赛工作,规范参赛教师的选拔,希望能在名次等第上有所突破。

三、师训工作

1、坚持把师德教风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以提高师德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为核心,学校今年师德主题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一是学习,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深入理解师德主题的内涵。

二是践行,开展学校精神的大讨论,挖掘践行师德的优秀典型事例或没有做到而发生不愉快的事例。

三是感悟,开展征文活动,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感受立人教育下的教师师德行为准则标准,进一步提升师德品质。

2、继续开展好“青蓝工程”,继续做好导师带教、青年教师培养学校、青蓝考核与展示等工作,继续与科研室合作,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培训,通过科研室的培训、科研成果评选等活动,助推青年成长。

开展青蓝学员的评优活动,聘请各类专家帮助学校评选、挖掘优秀青年教师。

3、菜单化的校本研修模式已初步形成,积极与学校各部门重点工作整合,分项目做好教师的学分申报工作,努力让培训工作做到轻负担重需求有成效,在教师在个性化培训中愉快参与,真正受益。

4、进一步发挥“高指引领”作用,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成立名师工作室,帮助学科团队的整体提升的同时,重点带教组内有潜质的青年教师,使教研团队的专业水平整体提升。

四、其他各项工作

1、确保“三课两操两活动”,保证每周两节体活课的教学质量。

从室外教学内容设计到室内体育活动安排,做到统一有序、规范合理。各校区加强对日常体活实施情况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老师按计划有序实施。

2、做好音乐、美术学科区学生艺术综合素养测评的相关准备工作。

3、招生和毕业班工作。

应用“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根据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要求,做好人员培训、相关设施设备的配备和网络畅通等保障工作,合理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确保适龄儿童入学信息登记工作顺利进行。适时开展学校“校园开放日”活动。

4、图书馆等各专用教室的管理工作。

根据区以上部门的要求做好相应图书的购置、报废以及各项读书活动。加强各专用教室使用记录的管理。

5、做好课务学籍管理工作,提高服务意识。

篇14

[关键词]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创新;转化

在学校建设中,形成学校的鲜明特色,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彰显学校的生命活力,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一些学校在打造特色学校的过程中,一味跟风,模仿继承,而忽视自身的挖潜、提炼、创新,也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我们认为,打造特色学校,应注重“五个转化”。

一、注重创新,化无为有,彰显特色建设的原创性

特色学校的核心是创新,“新”的,人无我有,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因而建设特色学校不能盲目照搬,一味模仿;不能只沿袭旧制,萧规陈随;不能一味遵循,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按部就班、平庸仿效,培养不出个性鲜明的创新人才。创新要求打破传统,突破常规,在变革中走出新路;要求善于吸收,为我所用,将他人经验化为自己的成果;要求立足校情,灵活变通,将上级要求化为符合校情的创举。这种变革是创新,是变通、转化也是再创造。一些学校的特色建设没有个性,鲜见亮点,原因就在于只沿袭模仿,没有创新。

首先,彰显学校特色要不断创新,管理者就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创新需要个性张扬、不拘一格、另类思维,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利于创新的。传统的“求同”思维偏爱共性、排斥个性;认同常态、反对变异。在人们的心目中,“另类”通常带有贬义。一个人个性张扬,不合常规,被视为“怪人”、“出格”、“越轨”,斥之为“离经叛道”、才被打入“另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檐子先烂。”那些与众不同、个性鲜明,标新立异的人往往让人看不顺眼,遭到诋毁。只有改变这种状况,营造尊重个性,理解差异的创新环境,才有利于教师个性张扬,打破传统,大胆创新。其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机制。过去的学校管理,偏重于教师类生活的理性规范,忽视教师个体生活的现实关切;偏重于一般的共性要求与严格约束,忽视教师的自我需要和个性包容。这种只重统一的制度规范,压抑个性,使师生共性化、脸谱化、模式化,爱好兴趣单一化,必然思想僵化,思维呆板、生活乏味,积极性和创造性焉能调动。在这种制度面前,教师的热忱与喜悦,伤感与痛苦,锋芒与棱角,激情与见解都悄然隐退,个性日益销蚀,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创新思想逐渐泯灭,创新无从谈起,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自然难以显现。第三,要以课改为平台,激励教师不断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只重知识灌输,忽视自主探索的教学。这种探索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张扬,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激励教师不断创新,使学校不断涌现新的作法,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机制,这种化无为有的原创性创新,必然使学校个性鲜明、优势彰显,特色立现。

二、深挖潜能,化隐为显,强化特色建设的内生性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为特色学校。”因而即使是一般学校或薄弱学校,也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只不过是其特色与优势往往处于潜伏状态,还未表现,或虽有表现,但不充分,或尚不成熟,需创造条件才能表现。这种不成熟或表现不充分,使人们对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或难发现,或认识不足,甚至视若无睹,视而不见,没有充分开发,致使学校特色难以体现。这告诉我们,打造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既需要创新,化无为有,也需要挖潜,化隐为显。特色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发现,并有效开发。茶中学的精细化管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这些特色鲜明的东西,并不都是原始性创新,反而多为对传统教学的发掘与继承,只不过结合自身与时代特点进行了改造,使其更好地落实到位,效果更加明显。这种化隐为显就是学校特色与优势的内源性生长点,它能使原来的薄弱学校变成个性鲜明、优势彰显的特色学校。

如浙江省缙云县的长坑小学,地处偏僻,群山环抱,无论是硬件设施、生源、师资,都说不上好。但该校坚持“德育即生活,生活即德育”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发当地丰富的德育资源,努力营造平安学园、舒心家园、成长乐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誉为“农村学校的典范”、“一朵不凋谢的山花”。又如某山区学校在特色创建中,盲目仿效,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特色项目,脱离校情,难以取得突破。后在专家指导下,根据自身留守儿童比例很高的校情,将“留守儿童教育”作为特色主打项目。这一改变既满足了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又体现了学校的优势。因为教师是当地人,既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有利于学校的举措“接地气”,又便于与当地政府沟通,与村组联系,还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指导、生活关照和物质扶助。这样的项目就切合校情,易于实施,有利于将学校潜在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打造学校的特色。这种通过发掘潜能打造特色的作法,不仅对条件差的薄弱学校适用,即便是名校,要更进一步,获得新的突破,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寻找尚处于隐伏状态,过去没有发现,或发现了未引起重视,未能有效开发的潜能与优势,通过积极开发,使其充分展示,学校的特色才会更加鲜明,优势才能进一步彰显。

三、溶释渗透,化点为面,着眼特色建设的全面性

特色学校不仅具有独特性、优质性,还具有整体性,这是“特色学校”不同于“学校特色”或“特长学校”之所在。“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某个项目、某些方面形成了特色,而“特色学校”则是指整个学校形成了特色。如在发展对象上,要求所有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优化;在发展内容上,要求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发展状态上,要求学校的理念得到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与内化,并外释为行为习惯;在发展目标上,要求通过特色项目提炼独特的办学理念,并渗透到学校各个方面,形成整体风貌。那些仅有极少数学生发展良好,只偏重某些特长发展的学校并不是真正的特色学校,即特色学校不是因少部分学生特别发展而“特”,而是因全校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个性等都得到卓越发展而“特”;不是因极少数学生分数高而“特”,而是所有学生都获得各取所需、适宜进步而“特”。

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推进过程。这就要求学校的特色建设,既要抓主打项目,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形成优势,又不能“单打一”,只关注某个点,忽视其他,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既要由打造特色项目起步,又不能止步于此,而应着眼于学校特色的整体性,要围绕主打项目,提炼出体现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以“文化”为内核,以“特色”为焦点,以“发展”为归宿,建设相应的校园文化。通过理念指导、活动渗透、氛围营造,将提炼的办学理念贯彻于各项工作,形成相应的校园文化,使学校的行为、组织、课程、环境、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注入特色文化的基因。如江苏省吴江屯村实验小学在总结该校书法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由“立字”到“立人”,提炼出“做一个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学校各个方面,使学校的制度规范、课程建设、校园环境、主题活动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对这一特色文化的追求。重庆市的金沙街小学是一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20世纪80年代该校开始开展教师集邮活动,然后影响和指导学生也参与集邮活动,并发展成“教学与集邮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该校总结提炼出“方寸修身”的办学理念和“方正育人,寸草春晖”的校训,实施“邮品、学品、人品”的“三品”教育,把集邮教育升华为学校精神,以该项研究来整体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办成了“一所邮花飘香”的特色学校。这种溶释渗透,化点为面,使学校某一方面的特色能拓展到其他方面、形成学校的整体特色的作法,才符合特色学校的要求,才能将学校特色转化为特色学校。

四、立足校情,化一般为个别,

凸显特色建设的差异性

特色学校注重独特性与差异性,但也不能封闭自守,坐井观天,束缚在自我的狭窄圈子搞创新。它需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需要指导,得到专家引领;需要遵循一般规律,需要依据基本原则。在遵循一般的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立足于校情,全面把握本校的优势和劣势,精心选择项目,积极开发资源,将国家的政策导向、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本校的校情、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将办学的一般规律、基本要求化为本校的具体举措、有效方式,使学校的特色建设既符合国家政策与办学规律,体现普适性,又切合校情,体现差异性。如湖南省耒阳二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针对过去教师培训一般采取开大会,搞讲座,效益不高,教师不满这一问题,深入研究,通过分层分类,在培训的内容、目标、要求、方式、难度、进度上都有所区别,改过去让教师“齐步走”、“向一个方向走”为让教师“异步发展”,“异域发展”。如新上岗的教师有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而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又缺乏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搞管理的需要管理知识,从事后勤的需要服务技能。让大家听同一讲座,学习同样的内容,就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即便是分科培训,由于各人的基础不同,需要不同,培训的内容与难度若没有区别,就可能有的索然无味、毫无兴趣,有的颇感吃力、一脸迷茫。而改“齐步走”、“向一个方向走”为分层分类发展,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基础、岗位需要、个人能力和学习要求,在培训的目标、内容、要求、难度、时间和方式上都有所区别,就有利于培训取得实效。如教师培训目标,新上岗的是“合格”;基本合格的是成为“骨干”;水平较高的是成为“名师”,成为县、市甚至省学科带头人。在要求上,刚上岗的要求其尽快“入格”,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模式,能根据自身特点向某种风格靠近;有一定经验的要求其注重“立格”,使教学风格成熟化与定型化,打上个性烙印;经验丰富的要求其敢于“破格”,能不拘一格,融不同风格、模式于一体,善于因情因境转换、灵活变通。这种让教师分层分类“异步发展”、“异域发展”的作法,贴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切合教师需要,有利于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在不同层次都得到适宜、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教师队伍建设就有效地把国家的课改要求转化为有特色的具体作法,有利于学校在遵循普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张扬个性,彰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五、提炼升华,化个别为一般,

增强特色建设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