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5 10:1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第一章 总论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着重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的任务,在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这两个会计理论问题作概括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的职能
1 、会计反映的职能
2 、会计监督的职能
(二)会计的含义
(三)会计的对象
• 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
2 、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
(四)会计的任务
• 会计任务的一般表述
• 会计的根本任务
• 会计的具体任务
(五)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 会计主体
• 持续经营
• 会计分期
• 货币计量
(六)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七)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方法与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内容:
• 设置会计科目
• 复式记账
• 填制和审核凭证
• 登记账簿
• 成本计算
• 财产清查
• 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会计科目和账户及其基本原理——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要素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重点掌握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明确会计科目的作用以及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进而掌握设置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要素
•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 费用
• 利润
(二)会计等式
• 会计恒等式
• 资产和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 收入和费用变动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三)会计科目
• 会计科目的内容
• 会计科目的级次
(四)账户及其基本结构
第三章 复式记账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与方法。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复式记账的特点,着重掌握复式记账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账户和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是《会计学原理》的核心内容。通过第二、三章的学习,要能理解和熟练掌握账户和复式记账,从而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试内容
(一)复式记账原理
• 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 复式记账的特点
(二)借贷记账法
•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第四章 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成本计算
一、考试要求:
本章通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较详细地阐述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企业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等业务内容,账户设置(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和主要业务的账户对应关系。
二、考试内容
(一)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二)资金筹集业务
(三)生产准备业务
(四)产品生产业务
(五)产品销售业务
(六)财务成果业务
第五章 会计凭证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还要注意掌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技术方法。
二、考试内容
( 一)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 会计凭证的意义
• 会计凭证的种类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 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
• 填制原始凭证的要求
• 原始凭证的审核
(三)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 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方法
• 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
• 记账凭证的审核
(四)会计凭证的传递和管理
• 会计凭证的传递
• 会计凭证的保管
第六章 会计账簿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各种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设置和登记账簿对于系统地提供经济信息、加强经济管理的作用,熟悉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内容、格式、登记依据和登记方法,掌握登记账簿的各种规则,包括错账更正的规则。
二、考试内容
(一)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 账簿的意义
• 账簿的种类
(二)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 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
• 总账的设置和登记
• 明细账的设置和登记
• 总账和明细账的平行登记
(三)账簿登记和使用的规则
• 账簿启用的规则
• 账簿登记的规则
• 更正错账的方法
(四)对账和结账
• 对账
• 结账
第七章 财产清查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的基础上保证账簿记录准确性、财产物资的真实性和财产保管使用合理性的方法,即财产清查。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种类,着重研究各种财产物资、贷币资金和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并理解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和账务处理。
二、 考试内容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
• 财产清查的意义
• 财产清查的种类
• 财产清查的准备工作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
• 实物的清查方法
• 货币资金的清查方法
• 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
(三)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 货币资金盘盈盘亏的账务处理
• 财产物资盘盈、盘亏和毁损的账务处理
第八章 会计报表与分析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定期进行总括反映的方法,即会计报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着重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结构原理和基本的编制方法,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
• 会计报表的作用
• 会计报表的种类
•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二)资产负债表
•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三)利润表
• 利润表的作用、结构和编制方法
• 利润分配表的作用、结构和编制方法
(四)会计报表分析
• 会计报表分析的作用
• 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
• 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
第九章 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组织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如何组织好会计核算业务和会计管理工作问题。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与种类及其特点。理解和掌握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和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应履行的法律责任。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
• 合理组织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要求
•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种类
(二)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 会计工作领导体制
•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 会计制度与规范的制定
(三)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岗位责任制
• 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 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
三、考题类型
• 单项选择题
• 多项选择题
• 判断题
• 名词解释
• 问答题
• 业务题
考试参考材料:
《基础会计》(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樊行健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 2002 年 8 月第2版
第二部分:《财务会计》 200 分
第一章 绪论
一、考试要求:
掌握财务会计的概念、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特征、财务会计对象,掌握财务会计的平衡公式,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熟悉财务会计目标、职能、特点,熟悉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熟悉会计科目;了解财务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了解财务会计的作用。
二、考试内容
(一)财务会计概述
• 财务会计的定义
• 财务会计的内容
• 财务会计的目标
• 财务会计的特点
• 财务会计的意义
(二)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 企业会计准则
• 企业会计制度
第二章 货币资金
一、考试要求:
掌握现金、银行存款日常收付的账务处理以及现金清查和银行存款核对的方法,掌握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和主要账务处理,掌握外币业务的概念及外币业务发生时的账务处理,掌握期末汇兑损益的计算及账务处理。
二、考试内容
(一)货币资金概述
• 货币资金的概念和内容
• 货币资金管理与核算的意义
• 货币资金的控制
(二)现金的核算
• 现金管理的主要内容
• 现金收付的核算
• 现金清查和溢缺的账务处理
(三)银行存款的核算
• 银行存款管理的主要内容
• 支付结算方式
• 银行存款的核算
• 银行存款的清查
(四)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 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
• 其他货币资金的账务处理
第三章 应收及预付款项
一、考试要求:
掌握应收账款的概念、确认和计价原则,应收账款发生、收回及坏账损失的账务处理;掌握应收票据的概念和计价原则,掌握应收票据取得、收回、转让及贴现的账务处理,掌握带息应收票据及应收票据贴现的计算方法;熟悉存在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时应收账款的处理方法;了解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的概念、范围及其账务处理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应收及预付款项概述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1 、应收账款的确认与计价
2 、应收账款的核算
3 、坏账损失的核算
(三)应收票据的核算
• 应收票据的确认及计价
• 应收票据取得和到期收回的核算
• 应收票据转让的核算
• 应收票据贴切现的核算
(四)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五)预付账款的核算
第四章 存货
一、考试要求:
掌握存货的概念、性质、范围及存货确认掌握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掌握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方法,掌握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和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的方法、特点及账务处理;熟悉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及其有关的账务处理,熟悉包装物的概念、范围和账务处理,熟悉委托加工物质的计价及账务处理,熟悉存货盘盈、盘亏及毁损的账务处理,了解产成品核算的账务处理。
二、考试内容
(一)存货概述
• 存货的概念及其分类
• 存货的确认
(二)存货的计价
• 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 存货的期末计价
(三)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
(四)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五)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核算
• 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 包装物的核算
(六)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
(七)存货清查的核算
第五章 投资
一、考试要求:
应理解并掌握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本章的要求主要有:第一,熟悉投资的概念和特点,了解投资的分类;第二,熟悉短期投资的概念及特点,掌握短期投入账价值的确定及期末计价,掌握短期投资取得、持有期间获得股利和利息、期末计价及处置收回的账务处理;第三,了解长期债权投资的特点,掌握长期债权投资成本的确定、长期债权投资取得、处置和到期收回及期末计息债券折价和溢价的账务处理;第四,熟悉长期股权投资概念及分类,掌握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的确定,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熟悉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掌握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核算;第五,熟悉长期投资减值的判断标准,掌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
二、考试内容
(一)投资概述
• 投资的概念和内容
• 投资的分类
(二)短期投资的核算
• 短期投资的特点
• 短期投资的核算
• 短期投资期末计价及处置收回的会计处理
(三)长期债权投资的核算
• 长期债权投资的概念
• 长期债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 长期债权投资的核算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 长期股权投资的概念
•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
• 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
• 权益法与成本法的转换
(五)长期投资减值的核算
• 长期投资减值的判断标准
•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
第六章 固定资产
一、考试要求
掌握固定资产的计价基础和价值构成,掌握从不同来源取得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及账务处理,掌握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范围、计提方法及账务处理,掌握固定资产修理、出售、报废、毁损、期末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熟悉固定资产的概念和基本特点,熟悉固定资产借款费用的处理原则,熟悉固定资产租赁及清查的账务处理;了解固定资产的分类方法,了解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二、考试内容
(一)固定资产概述
• 固定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 固定资产的计价
(二)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 固定资产折旧概述
•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范围及折旧方法
(四)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
(五)固定资产租赁的核算
• 固定资产租赁的形式
• 固定资产经营租赁的核算
• 固定资产融资租赁的核算
(六)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
(七)固定资产期末计价与清查
• 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
• 固定资产清查
第七章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一、考试要求
掌握无形资产的概念、特征及确认条件,掌握无形资产入账价值和摊销期限的确定,掌握无形资产取得、摊销、出租、处置的账务处理;掌握长期待摊费用的含义、主要内容及账务处理;理解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概念和内容,理解无形资产减值的含义及账务处理;了解其他资产内容。
二、考试内容
(一)无形资产的核算
• 无形资产概述
• 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
(二)长期待摊费用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核算
• 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
第八章 流动负债
一、考试要求:
掌握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入账价值的确定及主要账务处理,掌握工资总额的组成及结算与分析的财务处理,掌握一般纳税企业应交增值税的确定及账务处理,掌握预收账款、应付票据、预提费用的核算内容及账务处理;熟悉流动负债的含义、构成内容及计价原则。
二、考试内容
(一)流动负债概述
(二)短期借款的核算
(三)应付款项的核算
• 应付账款的核算
• 预收账款的核算
• 应付票据的核算
• 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四)应付工资及福利费的核算
• 工资总额的组成、工资的计算与结算
• 工资结算与分配的核算
• 应付福利费的核算
(五)应交税金的核算
• 应交增值税的核算
• 应交消费税的核算
• 应交营业税的核算
• 其他应交款的核算
第九章 长期负债
一、考试要求:
掌握长期负债费用的内容及处理方法,长期借款取得、计息、使用及归还的账务处理,应付债券的发行、计提利息及溢折价的摊销、偿付的账务处理方法;熟悉长期负债的意义、特点和内容,应付引进设备款和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赁费的核算;了解长期负债和长期借款的内容及分类,应付债券发行价格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长期负债概述
• 长期负债的性质、特点
• 长期负债的分类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 长期借款的概述
• 长期借款利息的处理
(三)应付债券的核算
• 应付债券概述
• 应付债券的账务处理
(四)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 长期应付款的内容
• 长期应付款的账务处理
第十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考试要求:
掌握收入的有关概念,主营业务收入的核算,其他业务收支的核算,营业外收支的核算,费用、生产成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的概念,利润的月末结转和年度结转;熟悉收入的确认方法,费用与成本的联系与区别,利润总额的构成及其计算,有关利润和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了解期间费用的核算,利润分配的程序。
二、考试内容
(一)收入的核算
• 收入的有关概念
• 收入的分类、确认和计量
• 主营业务收入的账务处理
(二)费用的核算
• 费用的概述
• 期间费用的核算
(三)利润的核算
• 利润总额的组成及账务处理
2 、应付税款法下企业所得税的核算
3 、净利润的组成及账务处理
第十一章 所有者权益
一、考试要求:
了解所有者权益的概念、特征及构成内容,掌握所有者权益有关内容的核算方法。掌握一般企业实收资本的账务处理;掌握资本公积形成、使用及账务处理;熟悉留存收益的概念、内容,掌握盈余公积计提和使用的账务处理、未分配利润的确定。
二、考试内容
(一)所有者权益概述
1 、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与构成
2 、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二)实收资本的核算
• 实收资本的概述
• 实收资本的核算
(三)资本公积的核算
(四)留存收益的核算
• 留存收益概述
• 留存收益的核算
第十二章 财务会计报告
一、考试要求:
掌握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和分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内容及其编制方法;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分类及编制要求。
二、考试内容
(一)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二)资产负债表
• 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编制方法
(三)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
• 利润表的基本格式及编制方法
• 利润分配表的基本格式及编制方法
(四)现金流量表
• 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 现金流量的分类和确认
•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三、考题类型
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判断题
4 、名词解释
5 、问答题
6 、业务题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基本框架;构想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线上经济如破竹般涌现。近年来物流管理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热潮,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活动中,人们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物流都非常的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对物流的研究和实践大多数是技术流程或运作管理上的,很少真正接触到物流成本层面上来。所以,物流成本得不到公开和揭示,导致很多企业在物流成本上浪费严重,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研究物流成本,对其会计核算有深入的认识,并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已经成为增强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
2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
2.1物流的产生
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一词最先在美国出现。在20世纪初,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生产过剩和供需不平衡,引起了经济危机。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人们便萌生了物流的概念。在阿奇•萧的《市场分销中的若干问题》书中提到的“PhysicalDistribution”是指“实体分销”或“物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围绕战争期间军需物资供应建立了现代军事后勤,主要是指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后勤管理”。
2.2物流的概念
中国的“物流”是引用日文,根据"Logistics"一词所翻译成的“物流”。在中国,“物流”是指:物品从企业生产地或供应地向接收地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2.3物流活动的构成
物流活动的构成主要有以下七个部分:物体的运输活动、仓储活动、包装活动、搬运装卸活动、流通加工活动、配送活动、物流信息活动。
3物流成本研究对象及其构成
3.1物流成本概念
物流成本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货币表现。也就是说,产品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例如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需要消耗的人、财、力总和。而物流成本管理则是对物流活动消耗的相关费用的计划、协调和控制。
3.2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研究对象
物流成本会计研究对象是指在物流活动中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以及监督相关的内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有物流成本七大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核算要做好监督工作。会计核算及监督相关内容抓好之后,才能把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完善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3物流成本的构成
根据物流活动的构成,可以把物流成本的构成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包装成本、装卸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流通加工成本、配送成本、物流信息成本。而按照物流成本的性质来分,物流成本又可以分为:人工成本、保管成本、运营成本、信息成本和其他成本。
4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选择
4.1宏观核算方法
(1)定期调查,公布成本数据。我国的物流管理还不够成熟,在物流成本上的处理还存在“暗礁”,很多事项并没有公开透明,致使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混乱,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政府应该向外国学习,如学习日本的物流核算作法。加强对物流成本核算的宏观指导。政府应该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企业对尽力降低自身的物流活动成本。政府可以对我国进行大范围的物流成本调查,并整理调查结果,公布物流成本数据。参考日本的物流成本调查方法,向全国公布物流成本数据,一方面可以加强国家对物流成本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判断和了解自身的运营状况。
(2)颁布成本核算规范。对于物流成本中的七个部分,政府也应该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成本核算规范,让各个企业都严格按照核算规范进行经营。帮助企业顺利地开展物流成本核算工作,防止企业在物流成本核算过程中出现纰漏,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
4.2具体核算方法
(1)确立具体物流成本考核项目。物流成本考核项目确立的依据有很多,无论是按照哪一个属性来确定具体的物流成本考核项目,都应该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满足企业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需求。企业可以根据物流成本性质、基本属性或其他标准来确立具体的物流成本考核项目,方便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
(2)制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制度。良好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制度是保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正常开展的提前。企业应根据自身物流成本状况,制定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对于核算的科目要有规定。企业可以在现有的核算科目基础上增加物流成本明细账,以确定物流成本核算科目。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企业物流成本特点和需要来设计专用的会计凭证以及会计账簿,设计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方便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
5结语
总之,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核算是企业重要的工作之一。了解清楚物流成本的组成部分,并针对企业的物流成本,制定好相应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确定好核算的科目,每一项的成本都要核算清楚,让企业可以根据基本框架开展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在物流活动中的浪费情况,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敏.物流成本会计建立的初步构想[J].新会计,2004(1).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 碳会计核算 碳排放
低碳经济是现代环保意识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后产生的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其基础为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低,其核心技术为能源减排技术。企业为了满足大环境下对低碳经济的要求,需要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目前,我国碳会计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业界乃也缺乏统一准则,科学合理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亟需建立。
一、碳会计
(一)定义
碳会计这一概念最初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挪威,当时仅仅是朦胧的大范围概念,并没有明确使用。在千禧年前后,碳会计这一专业词汇才开始在学术界中正式使用。现今所使用的“碳会计”一词,其概念涉及科学、生态、经济等诸多学科,其应用范围包括企业、国家等多个层面。
广义的会计主要是指财务会计处理范围广泛的会计业务,但碳会计与传统的会计概念不同,作为环境会计下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核算内容为碳排放核算与碳固核算等几个方面。目前,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渐扩大,碳会计的核算内容也逐渐扩大,碳资产和碳负债也加入进来。
目前,我国对碳会计的研究仍然处于理论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对其概念的定义仍非常模糊,学术界各有各的想法,在内容的界定上存在极大争议。不过,总的来说,碳会计还是与企业碳的排放传输沉淀吸收有关,其主体为企业。
(二)特征
(1)专门性,即碳会计信息披露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专门性要求碳会计信息应该选择影响运营但是不影响碳排放的信息进行报告。有用的才报,无用的不报。
(2)合理性,即企业报告的必须是真实的计量数据,若因为检测设备缺乏可靠性、碳计算技术不够发达或碳核算分布过于零散而使得真实数据得不到,则可以参考同行数据来估算企业自身的碳排放量。
(3)全面性,企业披露的碳排放信息要涵盖整个营运过程,采购、运输、生产都需要进行核算。
(三)对象
(1)由国家分配所得用于企业运营的配额。企业若想顺利进行营运需要从国家获得碳排放权,国家分配给企业的配额是免费的也是有限的,然而,企业实际运营时无法保证所有企业或所有生产过程都在国家配额范围内,若发生超额问题,就需要再次购买,否则将会受到国家队企业的惩罚。
(2)碳交易市场所得碳排放权。交易所得的碳排放权的性质可以大概的参考土地使用权,是一种持有时间较短的无形资产,核算时,需要计入当期损益。
计量属性。碳会计的计量不仅仅要对二氧化碳进行核算,还要包括其他温室气体。对于温室气体的碳排计量涉及在地的现实和历史排放量、省级清单的规划和历史排放量还有IPCC的历史排放量这几种计量属性。
二、企业碳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诸多科学研究人员在全球范围内按地域的区别,通过物质流分析的方法,开始对碳排放量与碳固量进行核算。企业也展开相同的研究对碳排放与碳固进行核算,由此,碳固和碳排放会计诞生了。
(一)碳排放
要进行碳排放会计核算,就要对于企业的碳足迹进行重点核算。碳足迹的核算标准可以参考《温室气体协议:企业核算和报告准则》这一指导性文件,对于在企业控制内的排放、企业购买电力后的间接排放、不受企业控制的其他排放,都可以根据《温室》内制定的不同标准来进行区别性的核算。
(二)碳固
企业碳固会计核算涉及到碳汇这一概念,企业的碳排放或通过碳汇吸收,或通过碳固技术将碳排放量封存以降低企业碳排对大气的污染。碳固方式有两种,其一是人工碳固,即企业购买碳固处理设备作为固定资产,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进行碳固技术处理;其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生物碳固,这种方式以碳汇为主要方法,有造林育林、修复环境、保护湿地等等。与物化碳固手段相比,生物碳固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碳排放权会计
碳排放权交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配额的取得和确认,另一方面是权交易与核算。
(1)取得、确认。现行的《京都议定书》主要是联合国为发达国家制定的对具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国家碳排放量进行限制的一份文件,其基于全球的需求,因此配额的总量是固定的,额度已用完的国家可以向无配额要求的国家购买,无配额国家的企业可以不减排也可以自愿减排,由其国家政策决定。自愿减排的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参照强制减排的规则进行会计计量确认。
我国对碳排放权的资产分类尚不明确,确认为存货?还是无形资产?还是金融资产?学术界存在颇大争议。根据配额的目的性,暂时可以如此确认:国家分给企业的配额归类为无形资产;实际碳排放量超过国家配额,若从交易市场上购买则可以归类为无形资产,若未购买,其缺口视为“预计负债”;实际碳排放量少于配额,若留存至次年自用可以归类为无形资产,若近期销售则归类为金融资产;若企业处于销售目的购买的配额也要划归于金融资产这一类。
(2)核算。由于历史成本法忽略了配额的市场形势变化,碳排放权的计量最好采用公允价值法。这就需要确认配额的市场价值,通过与减排成本的比较,借助非市场信息来估计得出。
针对配额与实际碳排的差距,需要对差额进行会计处理。企业或购买超排量配额造成企业利益流出,或进行减排余下配额增加企业利益,这两者的会计处理,都必须至年末计算,无论超排还是减排,其得出的碳排放权损益都要在年末转入本年利润。目前最好的方案是单独设置碳排账户,以便于企业能够直接获得相关信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的基础。掌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二、会计的发展
三、会计的概念和职能
四、财务报告的目标
五、会计法规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4.货币计量
二、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
八、及时性
第四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一、会计对象
二、会计要素
第二章 会计核算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概念、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概念、种类及运用;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了解账务处理程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记账方法
一、会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
三、复式记账
第二节 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和种类
二、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第三节 会计账簿
一、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二、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三、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四、登记账簿的规则
五、对账和结账
第四节 财务报告
一、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
二、财务报告的列报要求
第五节 账务处理程序
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种类
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三、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四、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第三章 货币资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结算方式。掌握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库存现金
一、库存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库存现金的核算
第二节 银行存款
一、银行结算方式的种类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货币资金
一、外埠存款的核算
二、银行汇票存款的核算
三、银行本票存款的核算
四、信用卡存款的核算
五、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的核算
六、存出投资款的核算
第四章 应收款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应收款项的有关内容。理解应收票据的概念、种类及应收账款的确认。掌握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的核算方法及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种类与计价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第二节 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确认和计价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应收款项
一、预付账款的核算
二、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第四节 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一、坏账损失的确认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
第五章 存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存货的概念和确认条件。理解存货的计价方法。掌握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掌握周转材料、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掌握存货清查的核算及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存货的分类和计量
一、存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存货的分类
三、存货的计量
第二节 原材料
一、原材料的核算内容
(一) 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
(二)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第三节 周转材料
一、周转材料的内容
二、周转材料的核算
第四节 库存商品
一、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二、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第五节 存货清查
一、存货的清查
二、存货的期末计量
第六章 投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对外投资包含的内容及理解它们的含义。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二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概念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确定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第三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四节 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第七章 固定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固定资产的概念、分类和计量。掌握固定资产取得、折旧和处置的核算方法。理解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和租赁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三、固定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取得
一、购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投资转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四、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核算
五、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核算
六、盘盈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折旧
一、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本因素
二、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租赁
一、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五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一、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二、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第六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
一、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投资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捐赠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七节固定资产的清查与期末计量
一、固定资产清查的核算
二、固定资产期末计量
第八章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掌握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及转让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无形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无形资产的分类
三、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支出
四、无形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 无形资产的取得和处置
一、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三、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
第三节 无形资产的期末计量
第九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与确认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第二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核算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账面价值计量的核算
第十章 负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负债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掌握主要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核算;掌握长期负债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核算;掌握借款费用的核算;掌握债务重组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及预收账款
一、应付账款的核算
二、应付票据的核算
三、预收账款的核算
第二节 应付职工薪酬
一、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
二、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第三节 应付债券
一、应付债券的概念及种类
二、应付债券的核算
第四节 其他负债
一、短期借款的核算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三、应交税费的核算
四、应付股利的核算
五、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六、预计负债的核算
七、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第五节 借款费用
一、借款费用的概念
二、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
四、资本化金额的计算
五、资本化暂停和停止
第六节 债务重组
一、债务重组的概念及方式
二、债务重组确认与计量原则
三、债务重组的核算
第十一章 费用与成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费用和成本的含义。了解费用的分类及划分费用的界限。理解成本计算的程序。掌握期间费用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费用与成本概述
一、费用与成本核算的内容
二、费用的分类
三、划分费用的界限
第二节 成本计算程序及账户设置
一、成本计算的程序
二、成本计算应设置的账户
第三节 期间费用
一、期间费用的概述
二、期间费用的核算
第十二章 所有者权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所有者权益的含义及包括的内容。掌握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实收资本(股本)
一、实收资本(股本)的概念
二、实收资本(股本)的核算
三、企业资本(股本)增减的核算
四、库存股的核算
第二节 资本公积
一、资本公积的概念
二、资本公积的核算
第三节 留存收益
一、留存收益的概念
二、留存收益的核算
第十三章 收入与利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收入的含义及收入确认和计量。掌握所得税费用和利润的计算;掌握收入、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收入
一、收入的概念
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三、收入的核算
第二节 利得和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一、利得和损失的核算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
第三节 所得税费用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二、计税基础
三、暂时性差异
四、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五、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第四节 利润
一、利润的核算
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十四章 财务报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财务报告及包含的内容。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了解现金流量表的有关内容;了解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第二节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利润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利润表的编制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三、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格式
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第四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一、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计算题
四、综合业务题
五、简述题
参考教材:
1.刘菁主编,《会计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2.赵敏主编,《财务会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一、企业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核算,但所有核算包括生产核算、分配核算、流通核算和使用核算都是以基层单位即企业核算展开的,因而企业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地。在企业核算中,会计核算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占企业核算工作的很大比重。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相比较,它们之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核算的总体范围。国民经济核算是将国民经济当作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将企业当作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人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部门、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迸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从而决定会计核算无法直接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各种数据。
2.核算的目的。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为核算对象,通过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的核算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家宏规经济、决策、调控提供资料。会计核算则是以微观基层单位的资金运动作为自己的对象,其目的在于为微观活功单位的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合公众了解微观单位的财务信息提供服多。目的不同,所选的指标(科目)也会不同,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中某个指标(或科目)即使在名称上相同,大多救情况下口径、范围也不一样。
3.核算的。从这方面讲,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互相区别的一面。就两种核算中直接相互关联的部分而言,主要区别表现在核算的概念与分类上。在概念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同一核算概念有时会有不同的含义。在分类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共同采用的分类所依据的原则和所划分的类别不一致。
4.核算的方法。二者尽管都采用了复式记账法,并借助账户形式加以表现,但两者使用的账户有以下区别:(1)从登记主体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以账户为主体,根据账户来确定收支;会计则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分别反映其增加及减少。②从登记项目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账户要登记的项目都是固定的,它不随业务的文化而变动;而会计账户要随经济业务变化,区分不同的账户登记实际发生额。(3)从账户类型来看,国民经济账户是根据国民经济循坏过程来没立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支出账户、投资账户、对外交易账户、资产负债账户;而会计账户则根据它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账户和权益账户两大类型,收入和支出要根据账户的不同类型进行登录。此外,国民经济核算除复式记账和四式记账外,也采用单式平衡表和矩阵表进行核算。
以上差异引发了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的许多差别,如收入概念的差别、配比原则的差别、计价原则的差别等等。所有这些差别表明,试图将微观会计核算纳入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内缺乏足够的依据,想从微观核算到宏观核算建立起逐级汇总体系,也是缺乏依据的。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只能由国家统计系统从宏观搜集,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甄别、调整、加工和开发。把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下放到企业去转换并强求企业实现统计与会计的协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行不通的。
二、从会计目标看会计的服务对象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决定了企业应当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内容。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包括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的确和潜在的)、企业的管理当局、其他相关利益集团(如职工、客户、供应商)。从契约的观点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经理人员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总是受到各种各样契约的约束。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背景下,委托人与人总会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出于这种原因的考虑,相关利益集团会与经理人员达成一定的契约,以保证经理人员不会做出损害他们利益的决策。人们要求通过会计报告来监督这种关系的假设成为受托责任概念,
受托责任现在问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主要为相关利益集团签订契约和监督契约服务,这是企业会计最为基本的目标之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但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限定在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之内,是对该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系统立足于微观经济主体,主要为微观经济主体服务,这是由会计本身特性所决定的。由于企业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会计信息系统并不能提供直接有助于宏观调控的信息,两者之间需要一定的衔接。
三、运用企业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途径--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虽然国民经济核算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全局性的整体核算,而会计核算仅针对一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会计核算仍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然而,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核算范畴,在许多重要的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根本差异,这就给国民经济核算直接利用会计核算资料带来了不便。而企业的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在对象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应在这一微观层次上来讨论,运用企业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途径也只能从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的角度来寻找。
在微观层次上统计与的协调,就是要建立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统计核算为综合,以机为技术手段的会统并轨合一的新的核算制度,从而达到两种核算职能上的结合及相对的统一。具体来说,有以下要求:
1.会统协调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统计核算的关系不存在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的关系,宏观核算同企业会计、统计核算在核算目的、核算原则上都有区别。从国民经济核算模式来看,其一整套规则同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企业的统计核算,在微观上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把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下放到企业去转换并强求企业实现统计与会计的协调是行不通的。因此,不能再以统计为中心进行协调,更不能以两者的独立为前提,会统协调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2.必须转变企业会计与统计的职能。应将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而统计则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和预测、决策、控制职能而存在。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来弥补会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的缺陷,这样既可以消除企业核算数据多元化及重复劳动的现象,又可以使会计核算体系的优势与统计综合分析的特殊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3.必须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既然要把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那就必然要改革现存的会统分家的组织机构,可在会计部门下设一个统计分部,不一定要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来完成上述企业统计的职能。
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财务会计本质。主要回答财务会计的“属”和“种”的问题,即财务会计“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财务会计是一个能够提供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的系统,其原本目的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或者说是为了认定和交卸受托责任的,因为在信息社会认定和交卸责任的主要或唯一手段是提供有用的信息。
财务会计环境。一般是由财务会计系统以外的与其有关的因素所构成,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因素。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其发展受制于一系列环境因素,财务会计环境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务会计的发展和文明程度。
财务会计假设。会计学领域中无需证明的前提条件,或是对会计学领域中某些尚未确知、目前还无法正面加以论证的事物,根据已知的客观情况所做的合乎事理的逻辑推断或假设。它是一个具有公理性和层次性的概念,其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
财务会计目标。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借以将受托者所承担的经营责任向委托者交代明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谁是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者对信息主要用途是什么?现行财务会计系统能提供哪些主要信息?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会计信息要有助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首先必须有用,其有用性是由相关性、可靠性等若干质量特征来保障的。
财务会计对象。是指财务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资金及其运动。
财务会计对象的要素。即对财务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进行的适当分类,是进行会计核算、编报会计报表的基础。
财务会计原则。笼统地讲,是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即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有对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或基本要求,也有对这项工作具体行为的规范,又有体现会计政策、涉及会计科目设置、使用和账务处理等问题的具体规则。但是,概念框架中的财务会计原则主要是指第一个层次的含义,即一般要求或基本要求,而不是对某一要素或特定事项核算的具体要求。
财务会计确认。是确定某一交易业务或会计事项是否加以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第一步。财务会计确认是财务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在概念框架中应该明确其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
财务会计计量。会计是一个量化的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即金额来表示每项交易、事项、合同而产生的项目和数量。财务会计要反映和监督资金及其运动,揭示要素之间的变化规律,就必须对交易业务或会计事项进行计量。计量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财务会计本质上就是一个计量过程。对计量对象、属性、单位、尺度、时间以及规则和模式,应该予以明确。
财务会计记录。主要指运用特有的会计语言系统将确认和计量的会计事项全面反映出来的过程。记录的方法、手段、信息的载体、会计的循环等基本问题都应在概念框架中约定。
财务会计报告。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终端结果,对报告的内容与结构、方式与手段、要求与频率,甚至报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等都要予以规范。
前瞻性的基本理论问题。指对未来财务会计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的带有预见性的研究,如网络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知识资本会计、信息资源会计、三维会计、企业集团会计等,在概念框架中也应有所体现。
一、会计与统计的区别
统计包括包括宏观国民经济的核算,也包括微观的企业经营过程的核算,微观核算是宏观核算的基础,但并非所有指标都存在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的关系。会计仅是从微观角度对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核算,两种核算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一)核算的总体范围
统计核算是把国民经济当做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把企业当做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二)核算的目的
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为核算对象,通过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科学的核算方法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家宏观经济分析、决策、调控提供资料。会计核算则以微观基层单位的资金运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为微观活动单位的经营管理、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会公众了解微观单位的财务信息提供服务。从理论上讲,要求一个指标(或科目)既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也能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分析、调控的需要,这样的指标不存在。
(三)核算的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互相区别的一面。就其两种核算中直接相互关联的部分而言,主要的区别表现在核算的概念与分类上。在概念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同一核算概念有时会有不同的含义,如企业会计报表之一的利润表中的收入和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编制的国内生产总值表和产品核算表中的收入,在含义上就不一样。从国民核算的经济观点来看,企业收入中只有那些同企业本身的生产活动有关的收入才能作为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看待,国民收入不是国民经济范围内所有企业在内的一切经济单位实际收入的简单算术和。在分类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共同采用的分类所依据的原则和所划分的类别会不一致,例如,在企业会计中,成本项目的分类是按其经济职能或者按其性态等划分的,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同这种分类相关联的投入分类,则是根据投入的经济内容划分的。从各自核算的目的看,这两种互相关联但又不同的分类都是适当的,无从分其优劣,也难以人为地加以统一。
(四)核算的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的五大核算及循环矩阵中使用了会计的复式记账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才较多地讨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应用会计方法,主要表现为通过复式记账方法和账户形式在所有核算表和核算指标之间建立严格的核算关系,以便于从相互联系中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切主要方面。因此,二者尽管都采用了复式记账法,并借助账户形式加以表现,但二者使用的账户有以下区别:(1)从登记立场看,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以账户本身为主体,根据账户本身来确定收支,且包括了交易的双方,双方对同一项交易进行描述,在账户记录上体现为四式记账,即交易双方分别作复式记账;而会计账户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分别反映其增加及减少。(2)从登记项目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账户要登记的项目都是固定的,它不随业务的变化而变动;而会计账户要随经济业务变化,区分不同的账户登记实际发生额。(3)从账户类型来看,国民经济账户是根据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来设立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支出账户、投资账户、对外交易账户、资产负债账户;而会计账户则根据它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账户和权益账户两大类型,收入和支出要根据账户的不同类型进行登录。此外,国民经济核算除复式记账和四式记账外,也采用单式平衡表和矩阵表进行核算。
二、微观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处理
一是要转变观念,不能再以统计为中心进行协调,更不能以二者的独立为前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现有企业的统计与会计彼此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企业不必建立独立的统计数据搜集系统,也不一定要设立独立的组织机构。这种合二为一的体制保证了两种核算的统一,一方面能够取得企业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准确、及时采集统计资料奠定基础。
1.1会计核算
1.1.1会计科目设置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第一条规定“建设单位应根据本制度规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国务院主管部门的补充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财会字〔1998〕17号),对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科目进行了完善。完善后的科目见表1。会计科目就是按照经济内容对会计主体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其中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也就是说,上述各会计要素均包含若干个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被称为会计科目。比如,表1中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属于资产类要素;“应付工程款”、“其他应付款”、“应交税金”等属于负债类要素。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主体须按上述科目表所列科目(或部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1.1.2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财政部《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3〕724号)第四条规定“根据基本建设有关规定,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账户核算和管理”。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以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账户以会计科目为名称。每个科目均应设置相应的账户,用以反映该科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的增减变化情况。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要使用借贷记账法,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为T型账户。基本结构见表2。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如“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等;明细分类账户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如“设备投资”账户下分列的“甲设备”、“乙设备”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账户和会计科目这两个概念经常相互通用。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账户、账簿、账的关系。账户与账簿的关系:账户存在于账簿之中,账簿中的每一账页即账户的存在形式和载体,没有账簿,账户不能独立存在,二者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账户有不同的类型,因此形成的账簿也分不同的类型。财务专业中的账是一个大的概念,是指涉及到会计核算全过程的所有资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簿、总分类账簿等。对科目、账户、账簿、账等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后,就不难理解所谓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核心是建设项目所建立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应仅包含该项目所发生的经济业务。
1.2形成的各类投资
按照表1所列科目,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过程中将形成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待核销基建支出等。上述5类投资的构成简要说明如下:(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建设单位按批复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的价值及支付给施工单位的预付款。(2)设备投资。建设单位按批复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各种设备的实际成本及为生产准备的不够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的实际成本。(3)待摊投资。建设单位按批复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建设管理费、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土地复垦及补偿费、勘察设计费、借款利息等,共计28项。(4)其他投资。建设单位按批复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房屋购置和基本畜禽、林木等购置、饲养、培育支出以及取得各种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发生的支出。(5)待核销基建支出。建设单位按批复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江河清障、巷道清淤、飞播造林、水土保持、城市绿化、取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费及项目报废等不能形成固定资产部分的投资支出。了解和掌握各类投资的构成,有助于有关稽察人员理解该项目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各类投资构成是否真实、计划口径的完成投资和财务口径的投资完成差别等。
2资金支付
关键词:PPP项目;会计核算;概念 ;问题;解决方法
所谓的PPP项目也被人称之为公私合营或者是公私合伙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公共项目的融资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为了更进一步弥补传统公共项目融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PPP项目融资模式应运而生。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研究角度出发,可以发现PPP项目下具有工程量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PPP项目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会对PPP项目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完善PPP项目中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对PPP项目的监督力度,从而提高PPP项目的质量。
一、PPP项目的相关概念
(一)PPP目的概念
一般来说,所谓的PPP项目主要指的是一些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其投入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和当地的企业进行良好的合作,发挥企业的作用,来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管理经验,并且企业在项目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后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就当前而言,PPP项目的运行机制具有自身的过程规范:一是相关的政府需要组织企业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并与企业签订经营协议与合同;二是企业需要将自身的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包括项目建设的工程分包、融资与运营管理等工作。从目前来说,PPP公共项目主要是由各地的投资管理中心或者是私营企业承担,来满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技术需要,从而有利于促进项目能够顺利的完工与运行。
(二)PPP项目的会计核算概念
所谓的会计核算指的是通过对货币活动的核算来衡量其经济活动,借助于相应的理论知识来对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一个详细的记录,并严格按照会计核算的要求与步骤来开展工作,通过报表、财务报告等形式,为项目的相关利益者提供较为准确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使其能够对整个项目的工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来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控制力。而PPP项目中的会计核算,强调的是对项目会计问题的确认,力保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能够掌握在授权人手中,在协议内容完成后,该PPP项目的管理公司就需要将经营权交还给授权人。
二、PPP项目中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PPP项目的范围界定不够准确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PPP项目的发展规模不断提升,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大,不管是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如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还是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设施建设、绿化设施建设等等,都可以从中寻找到PPP项目的身影。可以说在PPP项目的发展中,优越的资金管理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然而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随着PPP项目的发展,范围的增加,出现的不足也越来越多,且PPP项目发展的结构与形式同最初相比也有一些变化。从当前来说,我国PPP项目的建设,由于种类与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而相关的管理部门却没有提高对PPP项目的认识,在PPP项目的管理上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式,因此无法提高对PPP项目的监督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项目的执行效率,影响到了基础设施的正常建设。
(二)PPP项目中以政府为主体的会计核算问题
在PPP项目中,政府是一个重要的主体,要分析PPP项目中存在的会计核算问题,就需要从政府这个主体出发,来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收支性核算是常用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如在公共设施的道路或是桥梁的建设上,就只需要在PPP项目上记录相关的经济活动信息与确认资产,而不需要在政府的会计账面上再做核算。所以说,在PPP项目建设中,政府拥有的是设施的所有权,而企业拥有的是设施在运作经营过程中获得利益的权利。因此,在PPP项目中,政府与企业二者扮演的角色是相互分工的。不过,政府在取得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时,需要特别注意资产处理的问题,其中资产处理的方式并不是以全额的投资来作为处理的基础,政府会计人员在处理政府资产的时候,应该要先清理掉资产中包含PPP项目的部分,接着再进行资产核算,避免出现资产虚增的现象。除此之外,由于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总额的不了解,就有可能在使用和分配资产收益的时候,缺乏一定的公益性,从而会影响到公共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营。
(三)PPP项目企业主体的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对于大部分的PPP项目来说,基本上都是政府将公共基础设施的部分使用权以及收益权转让给相关的投资企业,从而来获得企业的资产支持、技术支持等。所以,在PPP项目刚刚成立的初始阶段,企业与政府都需要对整个项目的运营与建设等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在PPP项目中的资产确认问题上。PPP项目资产能够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特许经营权资产;二是完全资产。企业需要提高对这两类资产的认识程度,分清资产核算的不同之处,从而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
三、完善PPP项目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PPP项目企业在成立初始阶段的会计核算
在PPP项目企业刚成立之际,首先需要明确整个项目的产权主体,接着根据有关的标准与规定来划分PPP项目的整体会计核算内容,特别是在公与私的问题划分上,需要从政府与投资单位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二者的利益,并且进行合理的划分;其次,要根据明确之后的会计核算单元,来综合分配在PPP项目中存在的资产、负债以及收入等内容,并且要定期向社会公布会计核算的内容,来保证产权主体能够获取到对称的财务信息,从而保障产权主体利益的维护。
(二)PPP项目企业在建设阶段的会计核算
在PPP项目的建设阶段中要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一方面需要对PPP项目的总资产进行合理的划分;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划分后的结果与产权,划分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接着要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来开展核算工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关于特许经营的资产,由于借款的发生是极易出现资产化问题,因此可以将其归结到无形资产中去,并且按照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来核算特许经营资产,从而提高整w项目建设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三)PPP项目企业运营阶段的会计核算
PPP项目在建设期后,就会开始进入项目的运营期。而在PPP项目的初始运营阶段,主要是由投资公司来负责运营工作,而在对收益的确认上需要将这部分的收入归根到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去,通常来说是划分到投资收益科目下,这样会对企业的收益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经济生产。对于特许经营项目来说,在达到预定的可使用年限后,需要开展摊销处理工作。在摊销的过程中,不能够在公司的收益中反映出摊销的部分。但是,在公共设施的运营过程中,为了使设施能够正常运行,就需要开展维护工作,而维护的资金投入就需要计入到当前的损益中去,并通过会计核算来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提高核算的合理性。
四、结语
在我国PPP项目的会计核算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相关的政府部门就需要强化对PPP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意识,完善管理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来维护企业与自身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学术界人士以及社会人士来强化对PPP项目的认识,加强对PPP项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祝青华.PPP项目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商,2015(10).
[2]何双杉.论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的完善[J].时代金融,2015(15).
[3]王盼盼.PPP项目会计核算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5(19).
[4]郑自爱.PPP项目会计核算相关问题思考[J].江苏商论,2015(26).
一、从理论上分析基本确认标准的建立
1.基本确认标准。基本确认标准是针对会计要素确认的原则性和框架性制定的。一个完整的基本确认标准体系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在整个会计核算系统中以某个要素的形式得以确认。这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称为“初始确认”,指在会计核算中,满足确认标准的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以某项会计要素得以反映,从而体现在整个会计核算系统中;第二步称为“最终确认”,也称“报表确认”,指在整个财务报表报出之时,也就是在会计核算系统的最后,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以会计要素的形式得以反映。所以,我们在建立基本确认标准体系时,就要考虑确认过程本身所需要的两个步骤,并能在整个确认标准体系中体现这两个步骤,否则就是不完整的。
(2)在会计核算系统中,“确认”是关键,直接决定计量、记录、报告的结果,所以在建立基本确认标准时也应考虑其他三个过程的要求和特点。如“计量”过程在现阶段是以货币为计量手段、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但是不排除将来会以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所以,在建立基本确认标准时就应考虑“计量”过程目前的要求和特点,也应考虑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即基本确认标准体系要努力突破现有会计技术制约,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2.具体确认标准与基本确认标准的关系。会计要素系统本身由六个会计要素构成,针对每个会计要素,我们都可以提出不同的具体确认标准,以对各个会计要素有指导作用,我们称为具体确认标准。由于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具体确认标准难以将复杂多变的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全部包括进来,就会造成确认标准缺位和会计准则的空白,所以需要建立前瞻性强、覆盖面宽的基本确认标准。作为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基本标准,其本身具有一般性和可预见性,在会计实践中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在确认标准这个体系中,既需要针对具体会计要素的具体确认标准,也需要针对所有会计要素并具有指导性的基本确认标准。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确认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只在某些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且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本身具有复杂性时,才规定了会计确认的标准。这是针对某些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而言的,在整个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中,具有特殊性。如在《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指出: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③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还未找到类似以上具体确认标准的描述,不能不说是一种缺位。
三、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会计要素确认标准的描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既研究了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及资产与负债的变化如何确认,又提出了基本确认标准。即:在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既包括对各要素具体确认标准的描述,也有一般性的基本确认标准的描述,两者构成了完整的会计要素确认标准体系。其基本确认标准的内容如下:
1.定义性。指一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以一项会计要素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必须满足该项要素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会计要素的定义是进行会计核算的第一步,它决定了企业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范围和类别,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输出结果。
2.可计量性。指被确认的项目要有充分可靠的、能计量的属性。此项基本确认标准来自于会计的基本假设,因为从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看,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对会计学科本身所处环境的一种客观性归纳和总结,在会计假设理论中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影响了确认的全过程,所以,其作为基本确认标准得以保留。另外,从经济活动现实看,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唯一等价物,用货币对企业各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的结果进行计量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3.相关性。指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具有提供一种“差别”的能力。这也是会计信息提供的目标,即“决策有用性”。
4.可靠性。指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是如实反映的、可验证的、不偏不倚的。
从以上四项基本确认标准可以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主要针对财务报表层次,定义性和可计量性是会计日常核算的要求的体现,可以说四项标准对四步确认过程都有描述。另外,单从可计量性看,也对会计核算的其他三个过程有所覆盖。
四、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几点思考
1.鉴于基本确认标准的重要性,有必要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补充对基本确认标准的描述,一方面,完善基本确认标准体系,并对会计实践和会计创新发挥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对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基本确认标准体系会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要素确认标准的理论研究和会计准则的规范作用必须及时适应、不断创新。
为对会计核算进一步规范及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管理体系改革力度,通过竞争上岗等方式,把单位所有财务会计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并实施会计人员集中核算的管理体制。经实践证明,在单位理财与会计监督等方面会计核算方式选择是否合理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主要对会计审核、会计核算的概况及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的方法、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以期为提升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全面性及真实性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
会计审计 会计核算 方法 概况 措施 监督 财务内部控制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建设投资额度的增加,我国市场化得以稳步推进,于此同时,会计审计行业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为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达到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提升的目的,必须重视会计审计工作,其中会计核算尤为重要。国家相关部门对会计审计及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单位必须对会计审计内会计核算进行统一检查,通过大范围应用会计核算,必将对会计理念、会计工作等产生极大影响,为此,会计审计工作必须重视会计核算的作用及方法选用,在充分了解与分析其概念的同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才能有效控制单位经济活动成本,才能实现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会计审计与会计核算的概况
会计审计:会计是对再生产过程中价值活动计量、记录与预测的研究。在财务信息等经济信息前提下,对价值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审计是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会计核算:会计反映也被称为会计核算,其计量尺度为货币,主要是对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反映。会计核算主要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核算,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确保会计工作质量及提升会计工作效率,必须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并对会计报表进行及时、正确编制,以此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要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
二、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已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反映与监督的方式。会计核算方法的作用为对会计对象的反映与监督,因会计对象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要求其不能选取单一会计核算方法形式对其监督与反映。为此,相关人员必须重视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7种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设置账户
作为分类核算与监督会计核算内容的主要方法,设置账户时必须对其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与掌握。因会计对象内容较为复杂,必须系统性、经常性对其进行核算与监督。同时根据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划分,以此为合理分配、连续记录等提供便利。并达到获取不同信息的目的。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产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通过相同金额,登记于2个或2个以上具有密切联系的账户内的一种记账方式。通过复式记账方式,可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反映,以免偏差等问题的出现,并能为账簿记录检查提供便利,并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完整性。
3.填制与审核凭证
为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性所进行的审查方法为填制与审核凭证,通过该方法可确保账簿记录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作为经济活动记录、经济责任明确的重要方式,会计凭证式是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也是账簿登记的重要保障。通过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可为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核算与监督提供便利,以此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4.登记账簿
记账为登记会计账簿的简称,在会计凭证审核质量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登记账簿是指在账簿分类中,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完整的记录,以此为经济管理提供便利。作为重要的会计质量,账簿记录是会计分析、会计检查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
5.成本计算
根据相应对象归集与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费用,以此为各项总成本与单位成本确定提供便利的一种方式。作为综合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成本计算是否正确,对会计核算与会计审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成本计算过程中,应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费用支出水平进行考核,以此对单位具体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利用盘点实物、账目核对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具体数量与金额的方式。通过财产清查,可对会计记录正确性进行有效提升,是确保账实准确性的保障。
7.编制财务报表
通过一定表格形式,编制会计报表可对单位经济活动情况与结果进行定期反映。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为账簿记录,通过加工整理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核算指标,以此对财务计划进行考核与分析。
三、会计审计中完善会计核算的措施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审计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在其发展中还存在大量问题,其中会计核算问题已经成为会计审计工作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了解会计审计、会计核算相关概念,提出了完善会计核算的措施,以此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提高会计审计的质量。
(1)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必须做好审计工作,并加强以独立审计为主体的外部监督,将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应用会计核算工作,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审计实施阶段,通过会计审计工作,应对审计程序性质、时间与范围加以确定。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对会计核算所需依据资料进行评价,以此确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审计财务会计报告阶段,遵循审计依据,分析比较会计审核内容与实际内容,减少差额。
(2)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必须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力度,帮助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理论、会计方式,并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先进财务管理软件的积极开发,强化财务部门管理职能,将财务会计核算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人员,并对会计信息准确记录。同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了解与掌握与行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以此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进行有效提升,为单位提供高级会计人才。
(3)作为会计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方式是否正确对单位经济活动发展及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会计核算对象、成本核算方法、程度及分析等都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作为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会计核算方法的合理选择,是财务信息内容分析、确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该核算方法不仅能够缩短信息反馈的速度,更能对业务处理效率进行大大提升,是确保财务会计信息预测、决策及核算准确性的根本途径,能够有效控制成本。
(4)通过会计岗位职责制度的建立,可对会计岗位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可将会计审计各个阶段责任进行有效落实,同时,应将会计人员考核内纳入财务管理工作考核相关内容,以此作为奖惩、工资发放的主要依据。同时对会计档案资料管理人员进行明确,进行会计档案资料借阅、保管归档制度的建立。作为会计审计工作的记录凭证,会计档案资料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对单位效益加以维护,更能为财务管理提供依据。由此可见,规范财务岗位分工,会计资料保管、归档对规范会计工作及财务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5)督促单位及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要求做好会计核算中心和单位财务内部制度的衔接,以此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降低。作为贯彻《会计法》的重要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会计审计工作中,在建立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必须加强日常财务管理,督促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运作程序的规范,实现内部业务流程的科学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也逐步完善。会计核算及管理作为会计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其核算工作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为此,相关会计人员必须重视会计核算与会计审计工作,在充分了解其相关含义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其内容,选取行之有效的核算方法,并找出相应措施,以此达到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作者:张玉香 薛洪江 单位:孟州市人民检察院 焦作市人民检察院
参考文献:
[1]何平.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勘察设计,2008(08)
[2]方红星,段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来自A股上市公司2007—2011年度的经验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6)
[3]吴风奇.对我国目前内部审计定位的思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6)
[4]刘玉廷.世界银行充分肯定我国会计审计准则改革成就——解读世界银行《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二)[J].商业会计,2010(02)
[5]闵志慧,雷翱,夏铭悦.浅析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J].品牌(下半月),2015(05)
【关键词】财务会计核算;风险;措施
目前,我国的企业发展正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如一些企业的监管工作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步伐。积极地防范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应对防范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相关策略给予重视。
一、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相关概念分析
(一)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定义
自企业诞生起,其生产经营活动就存在风险。风险指的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对各种结果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某种结果存在的风险概率,企业根据计算结果来选择企业发展战略。与此同时,企业在开展活动时不仅要预测到好的结果,还要对负面影响进行预估,从而采取相关措施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和扩大。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风险指的是企业的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核算时所产生的各种风险。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风险发展现状为:财务核算风险正在呈上升发展趋势,核算过程出错率也在不断增加。
(二)企业风险的内容概述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两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当企业财务的实际收益小于企业预期收益,且差额较大时,企业的经营一定存在着一种或多种状况,这些状况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造成企业财务风险加大,所以说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关系到财务风险。企业财务核算风险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如果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一知半解,在进行财务风险核算时必定会不准确;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缺乏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那么核算误差在所难免。
二、财务会计核算中的风险分析
(一)企业财务会计核算
企业的财务核算包括成本核算以及固定资产的核算,这两项核算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企业的财务核算在这两方面容易出现风险,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财务核算工作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工作过程繁琐;二是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存在着了解不透彻的现象,如不了解企业的资产折旧、对企业相关的预算工作不精确等都会导致企业的实际资产出现误差,企业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也就变得差强人意了;三是企业财务部门在工作中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不能及时进行更新就会导致核算出现问题,时间越久财务核算风险越大,对企业的发展越不利。因此可以说企业财务核算对企业发展来说影响深远,错误的财务会计核算不仅无法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运行状况,而且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说在做企业发展规划时其参考价值相同虚设。
(二)企业投资
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在投资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投资前未对投资项目进行全方面地评估就盲目跟风,从而使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出现风险,导致企业利益受损,严重阻碍了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企业内部监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信息系统的监管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方面来说,有效降低了企业核算的风险,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有效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工作压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做好财务的安全保密工作,以防止企业数据丢失,降低企业核算存在的风险。
三、应对财务核算风险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应重视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在招聘财务员工时,应注重考察其思想政治是否过硬,对于面试合格的工作人员,进入企业后便对其进行专业和思想方面工作的培训,使其尽快适应财务核算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是企业对老员工的专业培训和思想工作培训也应定期举行。只有当企业做好这两方面的员工培训,才能保证财务工作质量,对企业规避财务核算风险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财务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是有效降低企业财务核算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领导应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训,只有认识到财务核算风险的重要性,财务工作人员才能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除此之外,企业领导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降低财务核算风险,如组织多种活动充分调动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听取财务工作人员的建议和意见等。
(三)培养良好的财务核算习惯
企业的财务核算包括企业的内部审核以及相关的账目审核。财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养成良好的财务核算习惯如:使用规范的财务审核格式,仔细检查审核的内容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仔细检查审核手续是否完善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的企业的财务核算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核算风险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不断加强防范风险的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风险意识,同时培养其良好的财务核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汤莉.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5,(20):126.
[2]王建明.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措施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48-49.
一、 当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
当前各大院校财务会计的教学存在的几种做法:
(一)知识点本位观
此种做法以传统本科高等院校的为代表。其做法是以以会计要素为框架,以知识点其起点,设计案例。其结构一般先为总论,再到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最后为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总体上内容层次分明,理论知识条理清晰、严密,由点及面,由于案例是根据知识点而设计,便于掌握知识点,理论较扎实,对于通过各类考试有所帮助。但是通常过于强调单个会计要素,忽视各个会计要素时间在计量属性等方面存在的内在联系,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枯燥。
(二)岗位导向观
以应用型本科和部分高职院校为代表。提倡模块化教学改革,对财务会计涉及到的知识点按岗位模块进行划分,以岗位核算要求为起点模块设计案例。通常是与具体目标或者职责来组织教学,注重教学做一体等。思路还是由会计要素到会计报表。由于案例是按照模块来设计,可读性较强,便于操作与掌握。但是对于理论的把握不强,相关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知识更新时适应不强。
(三)资金运动观
以部分高职和中职院校为代表。其做法是参照基础会计里按照资金运动对知识点进行划分,设计案例。通常结构分为筹资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最后是财务报表的编制。由于思路和基础会计相同,便于学生接受,但在授课的时候难度不容易把握,部分课程和基础会计重复,或过于强调会计核算,忽视基本理论体系。
《中级财务会计》的任务在于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范,掌握各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原则、程序和方法,获得编报和理解财务报告的能力。无论是知识本外观、岗位导向观还是资金运动观,其思路都是由会计要素到会计报表,只重视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报表存在或多或少的忽视,学生对问题的本质缺乏把握。
二、 基于财务报表观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渗透式教学设计思路
(一)在课程体系上以财务报表观为核心,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改变由会计要素到会计报表的单一思路,由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简单介绍、各个报表之间的关系及表内各要素计价方式,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再到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以及财务报表的分析,以财务会计报告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会计活动的导向为财务会计目标,基于财务会计目标要求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制约着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经济与事项的复杂性,会计计量属性的多样性导致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复杂性。会计计量属性则表现为财务会计报表具体项目的列示。在开始阶段介绍财务报表以及各个项目的计价方式,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各项会计要素的计量,符合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把财务会计报表渗入到各知识模块的教学中,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本质。实务中有“新会计看分录,老会计看报表”的说法,便是很好的证明。
(二)以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搭建课程的基本框架
《中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的教学任务之一使学生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来进行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准则侧重于财务报表观中的资产负债表观,认为收益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并要求收益的定性与定量都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负债的要求。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金额即为其账面价值。某项会计要素账面价值的确定基础就是计量属性。会计的核算过程即为确认、计量与计价,实质上是计量属性的选择过程。由此可见,以账面价值和计量属性为基础搭建课程框架,让学生在此框架开展学习活动,既有助于学生有效率的掌握学科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展开自主探索,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在基本概念的教学时,应采取小步快跑、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核心的概念既要统筹,也需分阶段重点突破,使得学生掌握其本质。在安排内容的时候,也可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可以把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各章节放在一起,在掌握这一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加深资产负债表观的理解,在此基础过渡到其他计量属性及相关核心概念的介绍。
(三)通过会计核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核算程序进行介绍,使得学生强化基本概念,提升职业判断能力
如果一味过分强调基本概念,课程必定枯燥无味。通过具体经济业务实践和练习,进行会计分录,作出账簿记录,能够使学生理解交易事项的会计含义,掌握该会计时间的本质。但是,一味过于强调账务处理的程序,其后果显而易见。一是容易陷进大量的细节当中,教学过程容易变成灌输过程。二是学生容易侧重账务核算程序,因为没能深入思考,职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会计要素账务核算程序时,应讲解其背后涉及到的处理方法。有助于其掌握本质,提升职业判断能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实际工作的应用联系起来
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结合起来,使得报表编制在不同的经营决策的环境中衔接起来。如在讲投资性房地产的时候,将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和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作比较,让学生理解收益质量问题。采用多视角讲述会计核算,增强学生学科兴趣。
三、采用多种辅助手段将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
(一)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模式下,学生参与率不高,听课容易走神,教师应由浇灌者角色向编剧、导演转变。可采用“项目―报表―情景―任务”结合的方式,可将需要讲授的每个内容设为一个项目,在每个项目讲解的时候,可以用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加以说明,讲实际工作等中的情境搬到课堂上。
关键词:会计;红字记账
一、会计实务中存在的一类典型问题
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某些经济业务的帐务处理好象应该用红字冲销,但是把借贷双方互换用蓝字记帐好象也可以,到底应该用哪种方法进行帐务处理才是正确的,他们往往没有办法来判断。例如,有一财会人员在网上提出了这样一个令她困惑的问题:销售商品因质量原因退回,企业向客户开红字发票,帐务处理用红字冲销。
借:应收帐款(红字)
贷:主营业务收入(红字)
贷: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红字)
但她发现有的教材上对这种业务的处理是:
借:主营业务收入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贷:应收帐款
类似的困惑在企业财会人员进行实际帐务处理时也常常会碰到,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在理论上对红字记帐在会计核算中如何运用作出系统的解释,以便指导他们的实际工作。
二、红字记帐的理论阐述
(一)红字记帐的基本概念
在会计学教程中,与“红字记账”相近的提法主要有“红字更正法”,“红字冲销”。“红字更正法”是会计核算更正错账的一种方法,在会计学教材里都有详细论述。它是运用红字在会计核算中为负数的原理,对错账进行冲销,调整为正确记账的一种科学方法。至于“红字冲销”的概念在会计学教材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我们不妨将“红字冲销”理解为:根据经济业务进行了相应的帐务处理,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该经济业务相反的情况发生时,就需要针对原帐务处理作科目相同、借贷方向相同的红字帐务处理。如采购中的采购退回、销售中的销售退回等无论是“红字更正法”的概念,还是“红字冲销”的概念,都是针对会计核算中的某些特殊情况而言的,都不能全面反映在会计核算中用红字进行帐务处理这一现象。因此,作者在这里用“红字记帐”这一概念概指所有用红字进行帐务处理的现象,它包括了“红字更正法”,“红字冲销”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内容。
(二)红字记帐的本质内涵
1 红字记帐是对经济业务反方向运动的反映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它如实记录企业各种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按采购、生产、销售、利润计算、利润分配等环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实务中,我们基本上还是能正确判断何种情况下用蓝字记帐,何种情况下用红字记帐。蓝字记帐主要反映资金的正常运行状况和方向,如采购材料,支付货款这样的经济业务,可以看成是资金的正常运行状况和方向,因此,应该用篮字记帐。但是如果采购的材料因质量等原因而退回,那么这样的经济业务就不能看作资金的正常运行状况和方向,而应看成是资金运行的反方向,因此,用红字记帐来反映该经济业务比较恰当。资金的运行方向是正方向还是反方向要注意区分,不要把两者混淆起来了。
2 红字记帐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红字记帐与借贷双方互换用蓝宇记帐没有区别,涉及的帐户是相同的,期末余额也相等,那么为什么应该用红字记帐,而不是借贷双方互换用蓝字记帐呢?除了前面所讲述的对资金运动的反方向的反映外,还必须从会计核算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高质量信息系统的角度来考虑,会计帐户的借方、贷方应该反映什么样的信息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混淆起来,更不能把借方、贷方随便互换,任意变动,否则,这样建立起来的会计核算系统达不到能获取有效的、高质量信息的目的。以“主营业务收入”帐户为例来说明,该帐户的贷方发生额是反映当期的销售收入,借方发生额是结转销售收入,对于销售退回,我们要求用红字冲减销售收入。如果冲减销售收入用蓝字记帐,那么该帐户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就不能看成是本期的销售收入,它还应该将借方发生额中有关销售退回部分扣除才是本期的销售收入。因此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用蓝字记帐就不能迅速准确得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还需要进行比较繁琐的加工处理,这样通过会计核算建立高效信息系统,获取有效财务信息的目的就达不到。高度重视红字记帐在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在会计理论研究和教学中,不要忽视对红字记帐的运用,更不能随便以蓝字记帐来代替。
三、红字记帐的应用范围
(一)错帐更正
在错帐更正中,“红字记帐”使用得比较普遍。其原理可以这样理解:当帐务处理出现错误时,用红字作相同的帐务处理,相当于发生了金额相等方向相反的业务,两者互相抵消,这两笔帐务处理对财务的影响为零,然后再把正确的帐务登记好。这样处理,既达到了更正错帐的目的,又不至于使财务核算系统的信息产生混乱。
(二)反方向运动的实质业务
如前所述,在会计核算中,实际上假设资金的运动是有方向的,对与资金运动方向相同的经济业务,用蓝字记帐,而与资金运动方向相反的经济业务就用红字记帐。如销货退回、领用的材料退库、采购材料退回供应商、企业活期存款利息的入帐等等经济业务,都可以看成是与资金运动方向相反的业务,应该用红字记帐。
(三)临时帐务的调整
在会计实务中,往往碰到期末结帐时,需要对某些经济业务进行临时帐务处理,才能反映企业财务的实际状况,但是这样的临时帐务处理可能又不符合财经制度、法律法规的要求。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期末对这样的经济业务作临时帐务处理,编制出反映企业实际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到了下一期期初,再将临时帐务处理业务,用红字记帐将其冲回原来的状态。例如,企业材料仓库中在年末还有金额很大的采购材料虽已入库,但供应商的增值税发票却没有到齐,那么根据财务制度,会计核算中就暂时不能确认相应的资产、负债。但是编制年度财务报表时,要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就必须把这部分的资产、负债反映出来,因此,在结帐前,对这部分资产、负债作临时帐务处理:
借: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