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经济研究范文

旅游经济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旅游经济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经济研究

篇1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地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旅游业逐渐成为目前最具潜力、最具竞争力、最具爆发力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约47000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为39000亿元,同比增长11%;国际旅游总收入为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5.6%。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资源的消耗。旅游业是依托于资源的产业,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的关系在发展中必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的关系,对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成为学术界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约束下旅游经济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旅游活动所引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日益突显,旅游的本质与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旅游者的需求与体验范畴,而是更为关注天(气候变化)、地(地理资源环境)、人(旅游者)三维平衡,追求旅游活动或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旅游就是在注重环境情况下对发展旅游提出的新目标,最初“Low carbon Tourism”概念见诸于2008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UNEP,2008)。国内外学者们对低碳旅游的研究较为丰富。从“低碳旅游”概念及内涵出发,如Paul & Ghislain(2009)、Andrew et al.(2010)、梅燕(2010)等从低碳旅游目标导向角度出l,认为低碳旅游的核心在于减少能源消耗及降低二氧化CO2排放;黄文胜(2009)认为低碳旅游,不仅应该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也因有明确要求;Cheng et al.(2013)等认为低碳旅游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方式,其核心价值是在保证提供旅游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因交通、娱乐、观光等的CO2排放。从路径选择角度出发,如侯文亮等(2009)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旅游经历满意的前提下,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孟繁华(2013)强调了低碳旅游要从相关人员的理念出发,包括旅游者,旅游企业经营者,旅游服务提供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首先树立低碳的思想,再通过创新技术,升级设备,优化结构等方式实现低碳旅游的目标。

综合而言,低碳旅游是以旅游业CO2减排与旅游经济增长双重目标为导向,包涵了对维系旅游生态环境持续性的责任、旅游发展的福利性及发展机会公平性,强调低碳技术、低碳规划设计以及低碳消费方式,提倡通过各种低碳技术、规划设计的革新、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

二、低碳经济约束下旅游经济发展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低碳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升级,在旅游的过程中,全方面的开展低碳行为方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旅游形式。发展低碳旅游,减少碳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循环发展,有利于促进环境可持续,更好地应对全球变暖的现状。

(二)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较大,所呈现出区域资源种类不一、生态环境承载量不一、经济条件高低不同的特点,与此同时,对于二氧化碳的净化能力也是不尽相同。因此,各区域在低碳旅游发展需采取因地制宜地原则,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基于此,区域的低碳旅游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

(三)综合协调原则

旅游产业自身是综合性产业,发展低碳旅游,需要产业内外综合协调。统筹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联要素,合理处理要素间的问题,运用科学技术将低碳理念贯彻发展。低碳旅游的发展涉及到的政府部门、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者这四大核心利益群体,因挖掘各群体利益诉求,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在旅游业各个层面推动我国低碳旅游发展。

三、低碳经济约束下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一)旅游产出无效率缩减路径

以旅游产出提升为导向。具体而言,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从粗放的资源浪费发展模式到集约的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从单纯经济功能到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多功能交织发展。旅游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提升、以点带面的结合,通过拓展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来增强旅游产业的产出效率;二是加强与旅游业外部产业联系。通过挖掘旅游潜力,旅游服务创新,旅游产品增值,创造新游客界面,扩大旅游新业态。加强与旅游业外部的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其他现代服务业的联系以及提高新型服务业、都市产业的关联度,形成有效分工、细化,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良好的对外联系等为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能创造条件,有利于旅游业高效地发展,带动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内涵的提升。

(二)节能技术进步路径

以旅游业节能技术进步为导向。具体而言,一是减少传统能源消耗。旅游业中各部门企业应进行全面的节能技术使用,倡导合理消费、绿色经营。通过投资改造高耗能建筑和设施,优化设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施设备工艺,缩短这些旅游设施的工作时间,尽可能地延长环保产品的使用周期;回收利用旅游设施使用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热等可利用物,让废弃物再生;在生产的投入端尽最大可能去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以技术为保障,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强化公共研发机构和试验平台建设,加强节能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推动节能技术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化应用;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地政府对节能的意识,建立扶持、融资、推进和示范等发展机制,增强低碳经济理念在指导产业合理布局中的作用。培养旅游消费者节能观念,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旅游消费者参与到节能中来,提高节能意识。

(三)减排技术进步提升路径

以旅游业减排技术进步为导向。具体而言,一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费。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旅游总体规划,深化减排措施,优化旅游各部门设施,从而提升减排技术水平,打造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实现旅游减排,最大限度地做到排放的无害化;二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储量与分布是非常广泛的,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资源,如风能、水能、生物质、太阳能、地热能等,这些清洁能源能够有效的替代常规能源,减少污染;三是推行碳交易。政府应通过征收碳税推行碳交易来提高高碳旅游产品的价格,加强对新能源的政策扶持,增加对新能源的投入,有效引导旅游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改变他们的旅游消费;四是强化CO2排放认知。旅游者在旅游减排环节仍存在较多的盲区,政府可以利用全方位的媒体,如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平台,推广旅游污染物的产生、影响和减排方式等内容,普及知识。

(四)CO2排放无效率缩减路径

篇2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迅速发展,经济作用日益凸显,8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其列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很多省市自治区将其定为本省、市、自治区的支柱或主导产业,云南、四川、海南、贵州等省纷纷提出了“旅游强省”战略,基于此,发展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影响,也就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日益被提上日程时,有报道称:“居民厌恶省里着急,9成以上的海南人已买不起房”[1],2011年海南全省GDP为2515.29亿元,仅占全国GDP总值的5.3%左右,在全国人均GDP排名第20位,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先后获得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 级旅游景区的旅游大市张家界也面临同样情况,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比较落后,该市工业占GDP 的比重只有18. 4%,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仅9 家,没有一家大型企业[2].

    旅游产业的经济影响指的是旅游开发过程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所产生的各类作用及其结果,包括促进作用、排斥作用、不确定作用,对应的结果也有促进发展、延缓发展和不确定三种。现实生活中强调更多的是旅游经济的积极影响,对旅游经济的消极影响提之甚少,但上诉现象表明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并没有依约带动旅游大省或大市的经济发展。

    二。国内旅游经济消极影响研究综述

    关于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国内不少学者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了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如张战仁(2008)研究表明桂林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正向作用较弱且时滞较长[3],庞丽(2006)等从全国和区域层面研究发现入境旅游只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对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没有显着影响[4].杨勇(2006)分析旅游发展以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等方式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情况并不像大家讨论的那么明显[5].    另外左冰(2002) [6]、智瑞芝等(2003)[7]、赵书虹(2005)[8]、依绍华(2005)[9]等基于旅游业经济贡献度的测算或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准分析,说明旅游产业的经济作用不像普遍认为的如此巨大,还不具备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

    2004年依绍华细致分析了旅游业的负面经济效应(漏出、物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的福利收益、单一旅游业导向的后果、工作的季节性特点)。指出若盲目地将旅游业列为当地支柱或是主导产业,往往事与愿违[10].宋飞(2010)进一步分析了旅游业的排挤性,因为拥有丰裕的资源而放弃对其他部门的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将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局面的改善。可以说,丰裕的旅游资源禀赋就从“福音”变成了欠发达地区人们心中的“诅咒”[11].

篇4

关键词:“旅游+”旅游体验;特色产品;联合开发

引言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旅游+”及全域旅游战略背景下,辽宁沿海经济带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大连和丹东六市的旅游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城市之间在资源、区位交通和政策上有明显的整合优势。文章以旅游体验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研究为切入点,展开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深入研读并落实“旅游+”战略的研究,以期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旅游产品开发能有新的突破。

一、“旅游+”战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概况

(一)“旅游+”战略

“旅游+”战略由北京伯联顾问于2015年5月首次提出,并应用于“文山州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旅游+” 战略的提出,将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践行,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同时,旅游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其他产业的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旅游+”为先导的各项经济建设新常态。“旅游+”突破传统旅游业的各项要素,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对传统旅游进行升级及改造;旅游的功能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 “旅游+”理念的诞生,得于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理念,是国家“互联网+”平台思路在产业发展领域的应用实践。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辽宁省南部,北接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及东北内陆地区,南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东临朝鲜半岛,西连京津冀城市群。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环境优越,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带沿线的丹东(鸭绿江-大鹿岛)-大连(滨海路-金石滩度假区-长山岛)-营口(鲅鱼圈海滨)―盘锦(红海滩、鼎翔生态园)―锦州(龙栖湾、笔架山)―葫芦岛(龙湾海滨-兴城海滨-岛-碣石海滨)。

二、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一)滨海旅游产品逐渐多样化

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滨海旅游产品。诸如,位于丹东境内鸭绿江下游的浑江口至江海分界处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鸭绿江,景区以水景为主线,山景相依托,名胜古迹历史久远,游一江可观赏中朝两国风光;东起海之韵广场,西至星海广场的大连滨海路,全长32公里。道路一侧是山,连绵起伏,树木蓊郁,一侧是海,水天相接,茫茫一片。四季皆有胜景。跨海大桥的竣工和投入使用进一步增添了大连滨海景区的魅力;位于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金石海滨浴场。浴场内沙软、滩平、浪缓、水质清洁,全长十华里的海岸有木栈道全程相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天然灯光浴场,被辽宁省命其为“最美的海滨”,荣获了大连市首批夏季“3S”示范单位认证,多次受到了国家、省市组织的大型参观考察专家组的褒奖;远近闻名的红海滩景区,碣石景区,鲅鱼圈海滨景区等。

(二)海岛旅游产品种类繁多

位于黄海北部的长山群岛之中的大连大长山岛镇,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海岛由大长山岛、哈仙岛、塞里岛等25个岛、坨、礁组成,陆域面积31.7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10平方公里,码头配套齐全,高速客船和滚装轮渡穿梭往返,刚性公路遍及村屯,空中航线方便快捷,是长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兴城岛上东半部山势险峻,多为悬崖峭壁,最高峰大架山,海拔198.2米。辽代圆融大师建大龙宫寺后,就称它为觉华岛。明天顺四年(1460年)在此建大悲阁。现除唐王洞和大悲阁外,还有八角井、菩提树、点将台、净水盆、九顶石、渤海观音等名胜古迹。龙头上有明代中年游击祖大寿屯兵时,所筑“营城子遗址”。岛上西半部为丘陵山区,最高峰海拔191.8米。以它为主形成西半部。岭西屯北海沿有石山礁屹立。山南屯海沿山石嶙峋,明暗礁林立,现已开辟成旅游风景区。

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夏威夷”的丹东大鹿岛,景色优美,同时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 震惊中外的中日就爆发在大鹿岛海面上。对于前往大鹿岛的游人,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岛前环抱着的360万平方米的天然海滨浴场,是游人洗海水浴、拾贝、垂钓、冲浪、晨观日出、夜半听涛的理想去处。大鹿岛盛产对虾、梭子蟹、杂色蛤、文蛤、海螺以及鱼类等百余种海鲜,鲜活味美,被誉为“海鲜的王国”。

位于锦州市南35公里的天桥镇辽东湾中的笔架山,是近海中的一个连陆小岛。小岛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0.8公里,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78米,跨海1.8公里。其间有一条潮汐冲击而成的连接海岛与陆地的天然卵石通道,俗称“天桥”。这座天桥,随着潮汐的涨落而时隐时现,堪称佳景奇观。每当落潮时,海水便慢慢地向两边退去,通道便像一条蜿蜒的蛟龙浮现海中;潮水落尽,“天桥”便完全显露出来,直通大笔架山。游人可沿此段沙石路登岛上山。每当涨潮,海水又从两边向“天桥”夹击而来,“天桥”在海浪中渐渐变窄,直至完全隐去。大笔架山上有吕祖亭、五母宫、三清阁等古建筑。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核心旅游产品特色有待挖掘

最核心的旅游产品的形式就是已经被开发出来的旅游地或者旅游景区,它是指出于交换的目的而开发出来的能够向旅游者提供愉悦性休闲体验的客观凭借的空间单元。它是最能体现旅游特性,最具有旅游意义的产品形态,其属性更为纯粹,其目标市场更为单一、明确。就此而言,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产品的开发虽然种类繁多,但是雷同现象突出,特色不够鲜明,从而导致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垂钓、游艇、海岛农家乐等旅游产品随处可见,但如若品鉴其特色却实难进行评价。此外,各沿海旅游区域频繁举办各类节事活动,主题雷同,功利性凸显,而各自所具有的宝贵的历史文化在产品开发中,节事举办中体现的并不突出,从而导致重游率大幅度下滑。

(二)组合旅游产品的利益追加缺乏科学性

组合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有两种类型:景区和旅行社。景区通过在一个有限的物理空间提供完备的、可以综合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各种需要的产品形式,向旅游者提供了一种实体型组合旅游产品,可称之为刚性组合旅游产品。而旅行社在销售旅游产品时可以通过其他服务品围绕旅游产品进行适当组合而大幅度地增加旅游产品的利益成分,甚至使旅游产品扩展为对应于旅游者旅游全过程的一种整体产品。这种产品可称之为柔性旅游产品。无论是刚性组合旅游产品还是柔性组合旅游产品,现在的沿海经济带旅游开发方面的主要问题就是针对游、购两个层面的利益追加不够科学,较为盲目。自费项目繁多、购物陷阱比比皆是。而且当旅游产品的多种利益分别由不同的企业所提供时,尤其当旅游产品本身就是以多家联合的整体形象诉诸于消费者时,企业间的协调以及产品质量的协调,就成为十分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对区域整体旅游形象产生不良影响,投诉增多。

(三)缺少区域联合开发

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基于这样的开发背景,要想实现区域整体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联合开发势在必行。而目前,以各市为主的旅游开发仍处于单打独斗的态势,导致区域整体旅游开发实力减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开发机制、资源优势互补、共享等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联合开发,集中资源优势打造旅游产业链是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开发的必由之路。

(四)产品设计不够科学,影响了旅游体验质量的提升

辽宁沿海经济带在现有的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虽然种类多样,但是正如文章前面提到的所有的产品设计由于依托的资源主题的形式相似,所以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独特性问题成为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的瓶颈。通过调研发现,游客对沿海经济带六市的旅游产品设计的满意度不高,除了矛盾较为突出的海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以外,更多的问题集中在各地产品设计雷同,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由此导致客源绝大多数来源于省内及周边地区,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不强,知名度不高。

四、开发对策

(一)采用“旅游+文化”模式,开发特色核心旅游产品

旅游体验是旅游研究的内核,游客旅游体验的质量的提升和保证离不开核心旅游产品。而缺乏特色的核心旅游产品往往并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市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历史文化影响深远。但就目前的产品开况来看,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现象严重,开发整体质量不高。要想提升旅游品质,开发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刻不容缓。而这一切离不开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所依托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各地需要积极、深入地挖掘当地文化特色,打造旅游产品,做好宣传营销工作。例如,大连大长山岛需要积极将旅游产品开发与渔家文化结合起来,增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开发以本地文化为依托的节事活动,打造主体突出的旅游体验环境,提升旅游体验质量。

(二)增强组合旅游产品利益追加的科学性

首先,提升以景区为主体的刚性旅游产品的品质。做好食、住、行、游、购、娱的相关配套服务工作。诸如,沿海经济带的海岛旅游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更加关注海岛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工作,实现多元化、多渠道融资。其次,加强以旅行社为主体的柔性组合旅游产品开发,合理开发旅游路线,提升旅游产品质量。旅游路线设计要以核心旅游产品为主要支撑,凸显特色。一切以提升旅游体验质量为核心,以游客需求为中心。

(三)加强区域联合开发

首先,沿海经济带各市需要互通有无,进行科学的资源评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六市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基础不同,要想实现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必须打造区域旅游产业链,并加强产业链的节点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应以大连作为产业链建设的核心,其他各市依托当地资源特色积极参与产业链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整体宣传、营销。

其次,打造精品路线。结束各自为战的旅游开发局面,打造能够代表区域特色的旅游路线。完善旅游交通建设,导游员队伍建设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联手打造能够迎合旅游者需求的,参与性强的、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路线。

(四)提升旅游体验质量

旅游活动的延续与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旅游体验质量。因此,需要通过一些途径促动期望场与情境场的交互,提升旅游体验质量。

首先,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将旅游地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核心吸引物概况、风俗民情、天气及旅游常识等通过科学的宣传营销方法传递给旅游者。充分利用“旅游+互联网”模式,将线上与线下营销相结合,提高宣传效率,增强营销效果。

其次,情境主题化。线路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主题突出。着力打造游客之间互动情境,游客与景区互动情境,游客与旅游地居民互动情境,进而更好的激发游客品味当地文化,加深其对旅游地的感性认识,使其由传统的旅游模式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寻,主动体验。

提高游客参与积极性,从而获得真实的第一感体验。旅游开发方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体验化设计、增大参与界面,提升游客体验质量,进而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最后,将纪念品进行整合。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可以发现,旅游者在结束旅游活动后会有将其旅游体验社会化的需求,需要与他人分享体验,那么满足该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旅游纪念品。因此,整合纪念品使之形成系列则自然成为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地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通过赠送纪念品、销售纪念品、开发新纪念品等方式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在提升旅游体验质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吸引力,提升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经济论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国发展环境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1-59;106-115;234-239.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04.

[3]鲁小波,张满林.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3(35):74-77.

[4] 王丽华.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一体化发展策略[J].辽宁经济.2014(2):17-20.

[5] 鲁小波,陈晓颖.辽宁沿海经济带服务质量问题与对策[J].海洋经济.2015,5(2):47-55.

[6]KnebelH.Soziologischestrukturwandlungenimmodernenturismus[M].Stuttgart: F.EnkeVerl,1960.

[7]Cohen E. Towards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J]. SocialResearch,1972,(39): 164-189.

[8]JaaksonR.Beyond the tourist bubble-Cruiseship passengers in por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 44-60.

篇5

【摘要】低碳旅游业发展在当前有着迫切的意义与要求,但是在目前条件下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点,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低碳旅游实质分析,针对当前低碳旅游业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旅游业发展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内涵 问题与意义 措施途径

一、低碳经济旅游实质内涵

2016年9月中国正式加入《巴黎气候协定》,这意味着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又进入新的阶段,气候问题也将进一步得到关注与解决。低碳经济这一观念提出是人类解决气候问题的一次重要突破,这将会造就新阶段治理格局与理念的革新,作为一种发展形态,也作为一种新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两者之间依存的平衡点,探寻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中国正处于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进行过渡,旅游服务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大有成为新时期服务业主导支柱性产业之势,发展新型低碳经济旅游业也是顺应时势的举措。

旅游业在给我们带来经济收益与利益之时,同样也是影响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联合国现有的气候变化框架下,低碳旅游被赋予了新的重要使命――应对新时期气候变化的新型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低碳旅游已经提上到战略角度上进行探讨,具有了更深层次、更长远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旅游包括从宏观、微观角度出发,发展一种低能源使用消耗、低污染排放水平的新型旅游新模式。在前期充分规划能源、资源利用模式、消费引导机制以及划定生态文明政策底线。过程中充分并合理使用低碳处理设备,通过有效控制管理,完成旅游过程中新型能源处理模式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环境景观,促成人与自然友好型旅游产业结构。后期完善低碳旅游水平评估,确保低碳旅游政策的具体落实,及时处理改正过程中的问题,正确处理资源效益与环境保护,切实转变低碳旅游理念,绿水青山同样可以成为经济中的金山银山。

二、实施低碳旅游的必要性与意义

当前我国低碳经济研究与应用模式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并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缺乏,改革开发以来,主抓经济建设,经济水平的的确确带来了大幅度的跃升,而在这种粗犷的发展模式中,盲目开发利用资源,不注重环保理念,缺少合理规划与总体把握下,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旅游产业形势同样严峻,自然景区过渡开发,人为商业化严重破坏了景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缺乏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未形成合理的资源环境运用策略、低碳经营治理模式。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一,各地的人文环境同样差异并存。在旅游产业崛起的过程中,各地盲目借鉴优势先行标榜,未做充分的理论研究,不顾特色差异,旅游特色景观一体化趋势明显存在。在这种低层次理论依据依托下发展,旅游产业正在逐渐丧失其魅力与吸引力。

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所在,旅游业以其独到的自然优势,更能够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它同样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保证,针对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治理形势也愈发严峻,党和国家同样对低碳旅游产业颇为重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来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基于低碳经济旅游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一)划定旅游生态红线,加大处理力度,落实政策法规

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旅游业宏观调控的管理者与倡导者,必须严格并科学的制定低碳环保的政策与制度,划定新时期旅游产业的生态红线,高度重视低碳旅游政策法规的决策意义,依据当时当地生态环境的区域承载能力,考虑经济发展要求,进行合理规划与评定,并充分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在必要的条件下制定生态文明法律规章,加强宏观管理能力,惩治违规现象,并积极引导企业、政府协调运转,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率效益,保证低碳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调整旅游经济发展的结构,促进低碳经济旅游合理转型,为低碳经济带来不竭动力,确保生态问题不加剧,环境治理有保障,判定处罚有依据。

(二)构建合理有序的旅游产业分布层次

针对粗犷的发展模式中盲目开发利用资源、丧失其魅力与吸引力等问题,新时期旅游产业有必要再一次进行结构布局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自然资源、环境优势、人文景观、历史风俗等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保护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将传统文化、地域风情融入当地的自然景观,从战略高度把握低碳旅游业进程,培育新型旅游产业,尤其是要构建科学的低碳旅游分布格局,实现各方面、全方位的经营模式,注意旅游的层次结构,确保低端、中端、高端服务旅游业有序前行,使沿海、内陆、山川特色充分展现,加强国内外景观区域联系,将新时期低碳旅游产业转变为一体化但却各有特色的新型产业。以新型低碳旅游业为中心,协调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从单个的旅游运营转变成为经济联动型产业体系,使其他济产业同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三)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水平

低碳理念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引领,在新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社会应当推崇低碳旅游理念,倡导全民低碳绿色旅游消费。运用现代传播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民众,讲解当前绿色低碳旅游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加强环保意识,努力使社会养成低碳旅游消费的新风气,这是从无形中促进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全民生态文明的素质水平最终还是会落实到具体个人行动当中,政府社会给予的外在引导力或者约束力都会逊色于个人内在的控制力,所以说在低碳旅游业实施当中,个人才是推动理念行动转变的中坚力量,务必要拥有自省力与自控力,全民活动,凝结个人的行动意识,养成低碳旅游的正确价值观。

四、总结

低碳经济下的旅游业的必要迫切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不能急于求成,新模式机制的实现需要时间、经验、条件等多方面的积累,并且新模式机制并非从一而终,要依据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旅游产业与低碳经济结合,培育新型旅游事业,完成低碳蓝图。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

[2]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减排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