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范文

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篇1

根据县上5月19日在村召开的县“走基层”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切实做好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

二、工作目标

对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时间要求是在6月15日对前期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中存在的问题(程序问题、农户信息错漏问题、该进未进贫困户问题、不该进而进农户问题)进行更正,并建立好兜底扶贫台账(孤儿、五保、无劳动力、无明白人)及死亡销户台账。同时要对干部驻村帮扶存在的问题,扶贫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基本原则

(一)村为主体,分级负责

镇成立“走基层”暨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领导组,以各村为主体,按照领导联村、部门驻村、干部驻村原则分级负责,有序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各项工作。

(二)公开、公平、公正、公认

要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确保无上访。

四、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整改内容及措施

第一部分,建档立卡方面

一、程序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组上未召开评议会,2、村上未召开评议会、3、未在村组公示。

方法:要求按程序重新操作。对已进入系统的但不该进系统农户,采取自行脱贫;对该进未进农户进行建立档案登记造册,采取其它民政、冬今款等方式进行扶持。

二、农户信息问题包括:1、农户信息错误,2、农户信息不完善。

方法:以镇下发各村贫困户登记表为参考,通过实地走访对各农户信息进行逐项核实更正。

三、几套台账建立(兜底扶贫台账、死亡销户台账、该进未进台账、不该进而进入系统台账)

方法:对各建档立卡农户信息进行核对,分别建立相应台帐。

第二部分,干部驻村帮扶方面

1、进一步丰富帮扶内容(产业、贷款、民政、捐赠、修路等等;)。

2、帮扶规划与到户计划(制定三年解贫)。

3、切实抓好入户帮扶工作。

第三部分扶贫项目建设工作

6月10日前,2015年精准扶贫项目到户项目全部完成,各驻村工作队完成初步验收,并报镇经发办。

五、工作要求

1、进一步认清开展好走基层和扶贫工作形势和背景;

2、理清楚走基层和精准扶贫的关系;

篇2

关键词: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农村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有着指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是,目前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对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分析。

一、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物质层面的扶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理论性的事物十分注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3)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教育方法缺乏创新。(4)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这些因素较大的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问题

在进行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体是扶贫对象,其也是教育的接受者,扶贫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扶贫对象这个主体还存在问题,比如,文化程度较低导致扶贫对象难以理解相关的致死。有的扶贫对象对物质生活十分注重,但在思想政治意识方面比较薄弱。

二、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

1.不完善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不断推进,然而在农村扶贫工作中面临着新的问题,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关的机制还无法跟上实际发展。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的整体水平存在滞后现象;(3)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形成常态,相P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2.对扶贫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由于受到相关投入不足的因素,导致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影响。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由于相关投入的不足,极易导致有的群体享受不到相关的教育,这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之前,应当大力投入经费,以此促进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此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如果不重视教育队伍的建设,那么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更多问题。

(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十分单一,这直接影响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而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有着良好作用,其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实现了教育形式的创新,为促进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3.农村扶贫对象自身因素

当前有的扶贫对象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且自身主体意识不强,使其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因此,农村扶贫对象因素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导致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受到影响。

三、解决农村扶贫对象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对策

1.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对象的物质生活水平

物质经济问题是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因此,首先应大力投入资金,并拓宽扶贫渠道,建立健全有关的扶贫对策,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脱贫致富的途径,从本质上解决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2.健全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针对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为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应加大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另外,还应创新教育形式,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从各个方面拓宽教育渠道。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其对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然而,当前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足,因此,需要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从各个方面加强农民知识水平,提升扶贫对象的综合素质,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艳. 浅析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新西部(理论版),2016,09:19+26.

[2]邱柏生.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转型[J]. 理论探讨,2009,03:115-119.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困境;对策研究

一、引言

农村金融扶贫的本质是指一些经济较为窘迫的农户能通过国家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环境和银行部门或者金融机构提供一些资金上的援助的基础上上,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改变或者改进生产模式从而走出贫困境况的模式。这种新型的模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念,将传统模式中对农户生活上的扶贫变成了对农户在生产上的扶贫,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户贫穷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存在的困境

1.传统金融扶贫理论存在不足。传统的金融扶贫仅仅是将金融简单的理解为借贷,使金融扶贫变成了借贷扶贫,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户的问题。真正的扶贫方式不应该只是帮助农户摆脱一时的贫困,而是让农户能够自力更生,长久性的摆脱贫困问题。金融扶贫并不是说让农户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短暂的摆脱贫困,而更多的是提升农户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让他们能源源不断的创造出财富,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另外,传统的金融扶贫对于扶贫主体的选择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传统的扶贫理念认为银行是国家政府的钱袋子,应该作为扶贫的主体机构,而政府机构与保险公司等只是金融扶贫的参与者。但是,银行自身作为股份制公司,主要的目的就是盈利,而金融扶贫更多的属性则是一种公益行为,与银行的发展理念相冲突。2.传统金融扶贫在实践操作中存在诸多障碍。2.1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的障碍。一方面,通过分析我国部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金融扶贫发现,这些地区的金融资源相较发达地区还十分匮乏,金融扶贫力量十分薄弱,扶贫主力军也基本只能倚靠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由于其一级法人的先天优势,让其在金融扶贫政策制定上拥有更多主动权,而其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虽然也有上级部门制定的扶贫政策,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政策的运用也难以做到有的放矢,金融扶贫作用难以发挥,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扶贫合力难以形成。另一方面,存在保险扶贫政策多、落地少。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关保险扶贫的相关政策,但州、县一级并无保监机构的现状,让贫困地区缺乏保险扶贫政策的督办监督机构,加之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上级下发的保险政策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就算基层保险机构有心投入精准扶贫,开发的扶贫保险产品也需要层层上报、逐级审批,一定程度上延误了金融扶贫时间,无法与银行机构打好配合,形成金融扶贫攻坚合力。2.2政府部门在实际操作方面中存在的不足。政府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一些落后的贫困地区。近几年,有一些伪装成大公司或扶贫机构的小贷公司到偏远农村地区进行非法集资,而农村地区的居民农户教育程度不高,信息接收量较小,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手段来辨别这些集资行为的真假,加上这些公司巧舌如簧,许诺给予投资者高额回报,导致不少农户将辛苦攒下的钱全部投入到了这些公司之中。但最后这些集资公司大多都没有兑现之前的承诺,甚至有些公司还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导致农户们倾家荡产。另外,农村高利贷也是层出不穷,很多有钱的地下钱庄通过在当地建立的势力,向农户们发放高利贷,对农户们进行剥削。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村民之间互相借款,许以高额利息,但最终结果大多都是无力偿还。这些做法都很有可能导致农村地区信用意识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打消金融机构扶贫积极性,扶贫工作持续性难以保持。从以上种种现象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如果农户们的钱都被这些不法的公司和高利贷所夺走,那么金融扶贫的工作很难展开,无论国家的政策有多么好,那些深陷漩涡的农户也无法过上好的生活。

三、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对策研究

1.新型金融扶贫理论的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金融扶贫理论已经逐渐不适合现在的发展环境,必须要推出一套新型的金融扶贫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效。新的金融扶贫理论必须要具有弥补传统金融扶贫缺陷的特征。要深刻理解金融的内涵,摆脱传统模式中将金融解读为借贷的理念,摆脱通过借款帮助农户实现金融扶贫的模式。新的金融扶贫理论中指出,扶贫的关键是向农民提供较为全面的生产资料以及良好的金融环境,让农民能够从中学到知识,自己创造财富。同时,新的金融扶贫理论要重新对主体进行定位,使政府成为主体,而银行作为辅助,协助政府完成扶贫工作。2.新型金融扶贫实践操作的对策研究。2.1金融机构实践操作的对策研究。虽然,信贷不再是农村金融扶贫工作开展的唯一途径,但它对于农村金融扶贫工作来说不可或缺。一方面,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探索建立“贫困户+企业+银行”的信贷扶贫模式,从根本解决贫困户收入问题。同时,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要畅通与上级部门的沟通渠道,及时将当地扶贫新情况新问题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到最大的金融扶贫政策优惠,投身于金融精准扶贫中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在缺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州、县一级地区设立保险行业扶贫协会,或者直接由当地的政府金融办承担该角色,负责组织协调地区保险扶贫工作。另外,政府部门应该建立金融扶贫激励约束机制和金融扶贫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集银行、保险机构召开金融扶贫联系会议,通过产品创新、贷款贴息、银保合作、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来打好“金融扶贫组合拳”,推进扶贫工作取得实效。2.2政府部门实践操作的对策研究。一是加强行业监管。政府应对众多的中小集资机构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他提供的资产数量以及股东背景等的真实性。同时要加大对于高利贷的打击力度,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高利贷情况进行摸排,严禁农村地区高利贷违法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二是鼓励金融机构扶贫投入力度。通过建立政府风险补偿金,或者“银行+保险+政府”的扶贫合作模式,分担扶贫信贷资金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扶贫积极性;同时,采取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对贫困户贷款实行全额贴息,即解决了金融机构亏本扶贫的问题,也减轻了贫困户还款负担。三是加强农村金融基础教育和培训,充分运用惠农金融服务建设成果,将惠农金融服务站作为金融知识教育和扶贫政策宣传的前言阵地,通过借助海报、展板、广播、电视等媒介工具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风险意识的教育,提高农民防骗识骗能力。

四、结语

农村的金融扶贫工作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不仅是依赖于政府机构和银行机构,还有农户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的脱贫致富。相信随着农村金融扶贫理论的不断完善与拓展,以及政府部门、银行以及各种金融机构的不断努力,农村的金融扶贫工作一定会开展得更加顺利,能帮助我国更多的贫困村镇摆脱贫困。

作者:邓睿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鹤峰县支行

参考文献:

[1]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06:99-103.

篇4

(一)扶贫贴息贷款存在期限额度错配。通常情?r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期限为一年期限,特别是针对农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行业,贷款期限都比较短。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基本不会超过一年,需要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才会取得明显的收益,所以仅仅一年的扶贫贴息贷款会给农业等相关项目的生产和建设带来的困难,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人口的脱贫。另外,针对经营个体而言,金融机构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资金数量较少,与实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使实际的生产建设在规模和运行等方面受到资金的限制,难以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只能根据实际的资金额度情况开展后期的工作,这种“扶而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给扶贫工作直接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扶贫信息共享不充分。扶贫信息的共享程度影响着影响金融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程度,通过对实际的运行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在扶贫信息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一方面,相关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等对信息没有进行统一的汇总和分析,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漏洞,导致各个部门在扶贫信息方面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限制了扶贫工作开展的进度和识别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各个贫困地区的自身差距上,由于贫困地区所处的地域、环境等普遍不同,在扶贫需求、扶持对象等方面也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具体的金融扶贫工作中,相关部门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对各层次的贫苦原因、贫困对象以及贫困的程度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扶贫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的金融扶贫环境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家庭人均收入以及社会教育程度三个方面。首先,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通常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水平与该区域内的经济水平高的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就影响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由于贫困人口的占比有限,在总体扶贫工作中造成的经济压力有限,就使得相关的地方政府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政策难以针对性的、有效的落实下去,相关的风险补偿金或担保基金也就难以进行切实的完善。其次,目前贫困地区的家庭人均收入在该区县或市内的占比较小,分布缺乏规律性并且较分散,尤其是边远的深山区、高寒区、少数民族集中区等,生存环境较差,大多老弱病残且就业创业能力差,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金融机构近很难参与到他们的扶贫建设工作中去。最后,扶贫区的社会发育程度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脆弱,生产力发展滞后,扶贫开发成本高,脱贫难度较大。加上地方财政的不富裕,难以拿出足够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加大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建议

(一)搭建平台,构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1、积极创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示范区”,支持片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人民银行、扶贫办、财政局、金融办、银监分局共同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加快推动工作开展,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研究区域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政策,并督促、引导金融机构贯彻实施。2、将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创建和培育工作相结合,突出扶贫开发重点领域,加强扶贫、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符合贫困地区特点的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创造经验。

(二)银监部门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1、放宽网点设立条件: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对在贫困地区设立银行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实行更为宽松的准入政策;2、强化利率监管: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应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允许上浮扶贫小额信贷利率,切实减轻贫困户负担;3、强化基础设施监管:银监部门应进一步要求各地进一步规范、提升正在实施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逐步充实查询、银行卡、小额贷款申请受理、基础信用信息收集和多种业务等服务功能。

(三)整合扶贫信息资源。1、探索实现扶贫部门、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扶贫信息系统的对接和共享,完善贫困对象的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实施信息动态维护和管理,实现金融扶贫对象“有进有出”。2、探索建立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统计监测制度,对金融扶贫开展情况进行统计监测,有效识别并动态掌握贫困农户和产业的金融需求及发展变化情况,使金融精准扶贫可识别、可统计、可跟踪、可监测。

篇5

关键词:大数据 精准扶贫 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83-01

大数据与大扶贫及精准扶贫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使这两个相异的概念有了交集,这就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如何利用大数据来构建大扶贫,实现精准扶贫。

大数据时代,2011 年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的“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扶贫工作迈入大扶贫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1]中明确提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相对于以往依靠政府投资扶持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等的小扶贫工作模式而言,大扶贫即是以动员民营企业为主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板块开发、多元投入”的扶贫模式。

大数据与精准扶贫,2014 年 1 月《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即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级扶贫机构分级负责,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实施动态管理,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在2013 年 11 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贵州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省借助“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开发贵州省“精准扶贫云平台”,实现了对 623 万贫困人口、9000 个贫困村、934 个贫困乡镇、66 个贫困县和有扶贫开发任务地区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测。

精准扶贫应用手段方面,云平台作为精准扶贫的辅助工具,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在精准扶贫云平台方面的研究论著极为有限,多数文章是进行科普式的介绍,如《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的落实――黔西南州扶贫攻坚战实践》[3]一文,系统介绍了黔西南的准扶贫云平台,此平台功能板块多元多样,且在扶贫云功能的拓展方面有着较大的启发,但其真实性和可行性尚待考察。

精准扶贫结合大数据方面,国内的学者研究基本着眼于两个方面,即现存问题和未来应用。详而言之,一种是结合现有云平台的案例,进行经验性的总结和归纳,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另一种则是对大数据应用于精准扶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阐释和论证。不同的论著,对这两个方面各有偏重。

第一种是以实地案例为出发点的论著,其优势十分明显: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这类论著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其研究成果具有实在的社会效益,可信度高可行性强,令人信服。如《大数据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应用及实践创新》[4]一文中,主要针对广西贵州等地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详实细致的建议。然而,此类论著数量较少,并且在与实际案例结合方面仍有所欠缺。

在第二种针对大数据应用的论著中,许多学者将关注点放在论证大数据的优越性,将眼光放置于大数据未来的应用情况,提出大数据实现精准扶贫的方法和建议[5]。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一位学者在论著中强调配套政策对大数据运用的重要性。如《“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提出“配套政策要托底,防止虎头蛇尾”[5]的观点,在《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6]一文中更是对配套政策及研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分析。这提醒着团队在对贵州省扶贫云平台进行研究时不能忽略对其配套政策的调研,必须将政策研究重视起来。此外,这类论著往往缺少实地调研的材料作为支撑,仅仅是在理论上的进行设想和推论。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于精准扶贫云平台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呈现理论性强、实证性弱的态势。而且普遍存在理论研究缺少实证支撑的问题。

针对于以上问题,接下来的大数据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

1.将时事热点“精准扶贫”与“互联网+”相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的大数据优势实现“精准”要求。

2.不仅仅从“扶贫云”平台本身出发,而从如何应用平台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对后期精准扶贫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τ诰准扶贫现状的深刻剖析,总结归纳现行政策方针存在的问题,针对于部分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以及发展建议,旨在为精准扶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J].老区建设,2011,(23):12-18.

[2]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J].老区建设,2014,(01):8-13.

[3]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的落实――黔西南州扶贫攻坚战实践》,智慧城市

[4]《大数据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应用及实践创新》

篇6

关键词:农村精准扶贫;问题;对策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在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的贫困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进行的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缺陷,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解决,排除干扰精准扶贫工作的因素,促进农村地区发展。

1.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1文化程度低,接受积极性不高

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由于农村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教育。这一结果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说服力。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产品流向市场,冲击着村民的眼球,却又不敢轻易接受。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这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上也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进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1.2 人们思想保守,很难取得突破

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贫困地区仍然存在非常严重的小农意识,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在传统习惯的影响下,很多地方的农民仍然坚持一门一户独善其身的生产、生活格局,人与人的结合仍主要以情感为纽带,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合作相对较少,竞争成分不高,贫困地区通婚圈狭小,人们利用血缘和亲缘关系建立的社会网络延伸半径小,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此外,这种圈子阻隔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社会的有效结合,弱化甚至化解了外界社会先进的文化浪潮对贫困农村冲击的势头,因而更加强了贫困地区社会贫困性和贫困落后的现实状态。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得农民自给自足、知足常乐,没有创新和大胆尝试的意识。改变传统的思想才会让脱贫成为可能。所以,即使由政府扶贫帮助,他们也不应定能够与接受,自己l展,依然造成现在贫困的局面。

1.3 政府的扶贫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基层

农村精准扶贫上,很大程度不能有成效的原因就是由于基层政府官员的,政府的的政策不能够真正的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村,资金在逐级递减,阻碍了精准扶贫工作。加过在今年来,严厉打击现象,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总有一些人的思想觉悟不能提高,依然铤而走险,希望在这方面可以“捞一笔”,同时,心存侥幸此外,还有出现的问题就是由于官员和亲戚之间的裙带关系或者与别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所以在扶贫问题上存在“不精准”的问题,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将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用到实处,没有彻底解决农村贫困的现状问题,而是中饱私囊。对于这些现象,必须严加查处,坚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1]。

1.4 资金的来源单一

我国政府实行的农村精准扶贫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是需要巨大的资金作为基础和保证的,没有充足的资金,精准扶贫也就无从谈起。现阶段,我们国家精准扶贫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提供和地方财务支持两部分。有数据显示,在2105年中央扶贫资金就有460亿。但是我们国家得现状是人口基数过大,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很大的比例,资金由上而下分配,到最后的环节,已经很微弱了,所以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仅仅只靠国家财政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是有很大困难的,在一些偏远山区,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的实行没有重视,所以几乎没有得到效果。资金的短缺和资金在分配传递过程中这些问题,造成了扶贫的困难[2]。

2.对于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

2.1 加强教育建设,改变思想观念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虽然政府在不断的出台相关的政策,一直致力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想摆脱农村贫困的面貌,从而更好地促进我们国家的建设,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的支持和积极的响应,才能使工作更好地落实。目前,农村之所以扶不起来,没有办法摆脱贫困的面貌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农村人的思想和眼界短浅,他们没有太他的运气,主要的是文化程度太低,所以不敢走出去,没有一种改变的精神,导致贫困的继续。所以政府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农村的教育首先要得到支持,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大力投入教育支持。同时,基层政府对国家态度和政策也要做到积极的宣传工作,让农民了解到国家的发展,积极配合国家工作,提高自身觉悟,发展农村经济,摆脱贫困的局面[3]。

2.2 加强监督力度,让扶贫落到实处

国家精准扶贫执行这几年以来,搜到的成效很微弱,在整个工作中存在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需要将这些问题意义找到,分析清楚,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解决,同时需要政府部门的创新能力,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够帮扶到本地区,适应这个地区发展的扶贫政策,确保精准扶贫的力度。第一,对于资金的使用,国家需要各级监察部门积极展开工作,针对扶贫过程中的一些贪污现象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国家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不浪费,能够落实到农村的发展。第二,大力发展农村产业,这是政府需要执行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光靠国家资金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这是一项很大时间很长的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想办法富起来,所以政府积极展开产业的发展,促进脱贫工作[4]。

2.3 社会力量的投入,扩大扶贫范围

政府为了支持和促进农村行政工作,支持和自主大学生村官,希望在毕业以后能在农村进行发展,支持国家建设,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并没有多大成效,工作无所作为,在很多方面,缺乏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工作效率极低。所以上级需要重视这一现象,积极检查工作,积极建设基层政府管理,做好农村地区的工作,为精准扶贫打下基础,做一道坚实的保证。同时,需要号召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家精准扶贫,不仅是资金的支持,还有力量的支持,相信,会促进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需对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排除,找到原因和本质,最后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达到精准扶贫的精准,帮扶农村地区摆脱贫困,促进我们国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治,朱晓芸.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6(1):135-137.

[2]陈许彬. 浅析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现实困境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 2016(2).

篇7

我办在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中,严格按照操作步骤,结合部门实际,认真开展征求意见、交心谈心、分析检查、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等环节的工作。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积极做好征求意见和交心谈心工作

征求意见工作在各乡镇扶贫工作站、扶贫联系点间进行。征求意见的内容主要包括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扶贫开发总体思路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扶贫开发工作的计划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机关工作作风、制度建设和和依法行政等方面的情况;领导班子团结协作、服务意识和促进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干部职工遵章守纪和勤政廉政方面的情况。发放征求意见表32份,征求到意见建议2条。交心谈心活动在班子成员和职工之间进行,班子成员根据交心谈心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一对多”、“多对多”的不同方法,开展交心谈心活动。通过相互坦诚地交心谈心活动,达到了沟通思想、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目的,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开展分析检查工作

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交心谈心提到的问题和不足,对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部门近年来思想、学习、工作、作风和勤政廉政等方面的情况查找问题。针对查找出的问题,领导干部从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群众观等方面,认真查找问题,深挖思想根源,干部职工从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旨意识上深刻剖析思想根源,从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深挖和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剖析问题有深度,触及思想灵魂。并把存在问题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从思想、学习、工作、纪律、勤政廉政等方面,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边学边改,边改边查,落实到位,并形成了4000多字的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班子成员在查找问题、剖析思想根源的基础上,从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整改措施。

(三)严肃认真地开好民主生活会

在了解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工作状况的基础上,召开了班子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对照“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三个一”要求,进行“三检查、三分析”,检查是否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分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检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检查现行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分析科学发展的局限性。根据征求意见和交心谈心中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结合分析检查情况,班子成员就如何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树立部门形象等方面的内容各抒己见,分别采取自己找、相互提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着重查找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尽量把问题找准找实,认真剖析原因,深挖思想根源,严肃认真、推心置腹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班子民主生活会的召开,达到了找准问题、剖析原因、理清思路的目的,为今后的工作明确了方向。

(四)认真组织群众评议

我办在制定群众评议工作方案的基础上,于6月19日下午进行了群众评议工作,评议工作在全办职工和各乡镇扶贫工作站站长之间展开,以座谈和发放评议表的方式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评议。评议内容着重围绕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共有18人参加此次评议工作,其中基层单位工作人员8人,发出测评表18张,收回18张,都为满意票,满意率达100%。

在分析检查阶段中,我办集中学习7次,发放征求意见表32份,征求到2条意见建议;交心谈心22次;查找出部门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5个,提出了3个方面的整改措施;填写群众评议表18份,评议结果满意率达100%;撰写和完善了分析检查报告,推荐先进典型案例1个,上报各种材料20份。已圆满完成了各个环节的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整改方向

通过开展征求意见、交心谈心、分析检查、班子民主生活会等一系列的活动,及时认识和找到了差距及不足,共查找出影响部门科学发展的以下问题:一是队伍建设急待加强;二是政治业务学习有待加强;三是工作作风有待改进;四是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不够;五是交心谈心不够。针对存在的问题,班子成员认真分析了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就如何增进理解、加强协作、理清思路、促进工作等方面的内容达成共识,明确了整改方向,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整改方案: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能力;二是强化调查研究,以工作思路的突破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三是强化能力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风过硬的扶贫工作干部队伍的整改方向。通过下一阶段的整改落实,无疑对部门今后在思想、作风和工作动力等方面的转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8

按照市脱贫攻坚专项述责述廉会议要求,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镇认真研究剖析,对照问题清单进行再次梳理,逐项整改、逐一落实。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退出不精准问题

开展“动态调整回头看”大排查,由各村作为问题整改的责任主体,镇包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走访小组,列出整改清单,做好整改台账,再次逐村逐户走访。在走访过程中,一方面动态了解掌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收入水平等情况,并做好入户记录;另一方面对存在疑点的贫困户通过入户走访、实地查看核实信息,“应清未清”的必清,“应纳未纳”的必纳、“应补未补”的必补,切实把疑点排查工作做实、做细。经过大走访活动,我镇自我排查疑点问题28条,镇分片召开扶贫会议对疑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并经过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程序,对死亡、户口迁出等12户22人作人口减少处理,对不再符合享受政策标准的5户7人进行清退,家庭成员补录2人,将患病致贫的1户4人新纳入贫困户行列。

二、扶贫档案错误较多的问题

根据市扶贫办反馈的问题,逐项落实整改扶贫档案。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目录清单对扶贫项目档案整改完毕,已送审市扶贫办并通过检查。在2014-2016年档案整改中我镇发现不规范问题60余条,其中有52条已建立整改台账,全部整改到位。

三、结对帮扶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将结对帮扶作为机关干部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把帮扶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实行扶贫帮扶工作考核制度,落实结对帮扶干部责任。镇纪委、督查办等部门联合开展扶贫工作入户调查4次,以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等3个“落实”为主要内容,全面详细了解镇村干部入户帮扶情况。7月份以来,共开展明查暗访3次、走访贫困群众58户,征集意见建议8条,已反馈给镇扶贫办研究落实。

四、项目资金分配率不高的问题

根据市扶贫办提出的2017年镇级光伏扶贫项目收益未分配问题,我镇在动态调整结束后,按照最新底数对项目收益分配方案进行了调整,按照差异化到户扶持政策确定分配金额,因户因人精准帮扶,现已完成2017年镇级光伏扶贫项目收益第一次分配。创建扶贫项目“日报告,周总结”制度。对2018年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日报告,周总结,从项目的方案规划、立项审批、招投标,再到运营维护等多个阶段,全程实施严格的项目监控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五、督查长效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工作效能督查,落实工作考评制度,将督查考评结果作为机关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年终考评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逐步构建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督促、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发挥扶贫理事会的积极作用,全程参与脱贫攻坚。在全镇全部村庄挑选熟悉村情、勤快务实的党员29名担任扶贫联络员,登门入户讲政策、听需求、办实事,当好贫困户的勤务员、政策的宣传员。一个多月以来,29名联络员共走访贫困户89户200多次,增进了贫困群众对党的扶贫惠民政策的了解和掌握。

六、扶贫工作力量分散的问题

篇9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水利事务服务中心党委决定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按照市委要求,积极开展“千名领导干部、千个机关支部帮扶困难户”专项行动。

现将通过本次帮扶活动,深入查找自身思想、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在思想认识上,使命意识不够,更多的是以完成上级下派任务的认识去落实工作。在工作上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够,主动积极开展工作较少,只能保证了任务的完成,没有创新。

2.工作方式。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没有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

3.政策宣传不到位。在扶贫工作中,只进行了基本的宣传,宣传政策不够全面和详细。

二、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作出以下几方面的整改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要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完善和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理清思路,确定发展目标。

篇10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根据《XX县扶贫攻坚工作方案》统一思想认识,局领导班子明确提出要把结对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成立了XX县经济和科学技术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任组长,局长任副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明确贫困户帮扶责任人,严格督查考核,促进帮扶工作,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做到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工作队不撤出,各项扶贫攻坚任务近期按质完成。

二、结对帮扶,取得实效

(一)深入调查摸底,了解当地人民急切要解决的问题。全体成员走村串户、调查摸底、了解了民心、民意、民情,摸清了群众最急、最盼、最缺的事情。工作做到四个深入:一是深入致富能手和贫困户家中,了解所驻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农民增收渠道、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等;二是深入党员、村、组干部家中,了解村“两委”班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三是深入科技示范户,了解农村教育和科学知识、实用技术等情况,搞清了农民在发家致富方面所缺少的知识和信息等;四是深入有矛盾纠纷的农户家中,了解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结合所驻村实际,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帮扶责任人参与乡镇精准扶贫工作,与乡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一起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心连心”结对帮扶,建档立卡“回头看”一系列工作。帮扶责任人按照“一包到底、一抓到底、责任到底”的要求,各自领着相关资料表册,到所在村逐家逐户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积极向群众宣传政策,为群众答疑解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对帮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有:一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开展还不够平衡,有待进一步改进;二是由于业务工作繁忙,安排和组织下去的时间次数比较少,宣传力度还不够;三是捐款和资金帮扶的多,真正在政策、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给予帮扶的东西不多。

篇11

关键词:无影灯效应;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监管

财政扶贫(以下简称“扶贫”)是一项利用国家公共资源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大民生工程,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1},直接关系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贫困地区的发展,乃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财政扶贫资金是国家设立的用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专项资金,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投入在逐年增加,但与需求相比还很有限,需要运用好审计这种维护利益相关者合法产权的外部监督机制{2}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不可替代的“免疫系统”进行监管,以提高扶贫的综合绩效,事实上,扶贫资金审计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多尚待改进的地方,如重事后审计、轻事前监管,重财经法纪审计、轻绩效审计等;即使在事后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方面,也未必尽善尽美,存在“盲区”。扶贫资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立项不科学、资金到位率低、挪用与贪污{3}{4}等现象与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不到位有关,扶贫政策方面存在的“重扶贫开发、轻安全网建设,重扶贫工程建设、轻人力资本开发,重实物扶贫、轻文化精神扶贫,重新制度建设、轻现有制度整合”等问题也与扶贫资金审计监管尚待改进{5}有关。对此,不少学者虽然进行过研究,但尚不深入,难免顾此失彼。本文运用无影灯效应原理,从审计监管的主体、各主体间的合作平台、监管的强度和角度四方面对我国扶贫资金审计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中的无影灯效应原理应用框架分析

扶贫审计监管就是要寻找扶贫资金运用中存在的影响绩效提高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扶贫走上健康发展大道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无影灯辅助正在进行手术的医生发现病人的病灶,从而顺利完成手术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做好手术,医生需要把发光强度高的光源在很大的灯盘上圆形地排列起来,这样在手术时,医生就不会受到“影子”的干扰,此为“无影灯效应”(Shadowless Lamp Effect)。其物理学原理在于:让灯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下来,这样就看不见每个点光源形成的影子。细而言之,在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要使观察效果不受外界所有人和物的“影子”的影响,进而全面系统地观察事物,就必须有足够多的灯光,每个灯光都有足够的照射强度、全面的照射角度,此外还需要有一个让所有的灯光都能同时发挥作用的平台{6}。

应用无影灯效应到扶贫资金审计监管,其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扶贫资金审计,照亮扶贫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及时将影响扶贫资金绩效的“病灶”找出来,并将其消除。为此:

1. 审计主体要足够多

按照无影灯效应的基本原理,若灯光数量过少,必然在某些方面留下阴影,从而影响寻找“病灶”的效果。具体到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为及时、全面地找到影响扶贫资金绩效的“病灶”,需要有足够多的审计主体,形成一束足够大、可以找到扶贫资金运行问题的“无影灯”,让扶贫工作中的“病灶和病因”在其照射之下充分暴露出来。

2. 审计权能要充分发挥

在无影灯效应中, 如果照射强度太弱,即便有再多的灯光,也无法完全消除影子的干扰,医生也就无法准确、高效地找到“病灶”。对扶贫审计监管而言,为了准确、高效地发现影响扶贫资金绩效的“病因”,进而及时进行处理,就需审计主体拥有充分的审计权能,使扶贫审计监管这束“无影灯”更亮,更有效地消除扶贫资金运行中的各种“阴影”。但必须指出,审计主体是由一个个有思想的人组成的团队,不像“灯”那样容易控制,因而这里的审计权能,需要进一步细化为“独立”和“有专业胜任能力”;其中,“有专业胜任能力”不仅指审计人员拥有足够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具备充分的审计监督权力,能够很好地完成消除“阴影”的任务。

3. 要形成立体式审计网络

无影灯之所以能起到“无影”的效果,离不开所有灯光以合理的角度进行相互配合性照射,各个灯光的照射范围相互交叠,正好在受光体上形成一个均匀的光亮区。应用到扶贫资金审计监管,审计主体应选择适当的审计介入角度,形成足以找到影响扶贫资金绩效“病因”的审计监管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要形成有效的立体式的审计监管网络。

4. 要提供审计主体合力作用的平台

无影灯的灯架,为所有单个灯光通力合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如果没有灯架的存在,即使灯光的数量再多、角度再广、效能再强,也无法取得“无影”的效果。同样,在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中,如果没有一个让所有审计主体进行信息沟通、相互支持的作用平台,那么,最终只能是各主体各自为政,甚至相互耗散,无法统筹兼顾、全面深入开展扶贫资金审计监管。

以上四个要素相互配合,为审计防治扶贫中的违法违规,实现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运作,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监管系统,有利于推动我国扶贫工作的健康进展{7}。

二、无影灯效应下的我国扶贫资金审计监管问题剖析

审计是我国进行扶贫资金监管的重要途径,而现实存在的大量问题表明其监管效果不佳,未能较好地防治扶贫资金运行中各类问题的产生和蔓延。在无影灯效应原理的框架下,就是扶贫资金审计“无影灯”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始终无法完全有效地发现并清除扶贫资金运行机制中的各种“病灶”。针对目前我国扶贫资金运行中的种种问题,无影灯效应原理可以为我们分析诸多难题背后隐含的来自审计监管体系方面的因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路。

1. 政府审计几乎是唯一的监管主体

我国扶贫攻坚工作主要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省级以下地方政府扶贫办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扶贫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基本上是一个政府主导的权力运作过程,需要有力的监督{8}。扶贫资金审计正是监督扶贫过程中公共权力运作的重要手段。根据无影灯效应原理,要实现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管目标,审计主体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监管规模。在我国目前的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体系中,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是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监管主体,会计师事务所只在受托于政府审计机关才少量地参与扶贫资金审计,贫困人口也被直接或者间接地排除在监管主体之外,导致审计主体类型单一、力量薄弱;同时,扶贫资金审计时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成果利用程度不够,降低了审计效率。以政府审计机关为唯一监管主体的扶贫资金审计监管在效率、效果方面都不理想。从无影灯效应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扶贫资金审计“无影灯”中的“灯光”数量不够,仅有少数“灯光”的照射无法起到消除“阴影”的效果,扶贫资金审计也就无法消除扶贫资金运行中存在的“暗影”。

通过全面开展全过程绩效审计,使审计监管贯穿扶贫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覆盖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各个方面,拓展扶贫资金审计的监管深度和广度,真正实现“扶贫资金流向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踪到哪里”,从而使扶贫资金审计监管“无影灯”的“照射角度”得到优化,不留死角和盲区。

4. 进一步提高扶贫监管的透明度

信息公开透明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18},公开透明的扶贫信息是实现扶贫资金审计有效监管的关键。要使监管达到“无影”,就必须让所有审计主体能实现有关扶贫的规划、立项和扶贫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和评价等方面信息的全面共享。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动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主体通过其门户网站做好扶贫资金的信息公开工作,使扶贫资金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审计机关应该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完善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使广大扶贫对象能够通过网络准确、快捷地获得有关扶贫信息;另一方面审计机关也可以在利用扶贫信息数据库进行合规性和绩效性分析的同时,让贫困民众便捷地、及时地提供扶贫资金运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问题,降低审计成本{19};还可以及时地审计结果公告,使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以及扶贫资金审计都在全社会的监督下运行。但目前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还不完善,需要将《审计法》的相关规定调整为:“审计机关应当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其中涉及公共利益、社会影响重大或者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审计项目,必须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将公布扶贫资金审计结果规定为审计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同时还要进一步细化扶贫资金审计信息公开的程序、期限和程度等,压缩审计机关在公告扶贫资金审计结果时的自由量裁权,将扶贫资金审计结果公开工作纳入常规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以作为扶贫资金审计信息公开的执行机制。扶贫资金审计机关应切实执行审计结果公告,使扶贫资金审计信息能及时被有关领导、部门和社会公众所了解,同时使扶贫审计也置身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进一步迫使扶贫资金审计机关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和勤勉。

注 释:

{1}王善平、申志仁:《加强财政扶贫开发资金审计监管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王善平:独立审计权责结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袁萍:《当前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年第8期。

{4}刘思汝、刘桂良:《湖南省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现状及对策》,《甘肃农业》2007年第10期。

{5}高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6}{13}秦荣生:《无影灯效应原理与我国政府审计监督》,《审计研究》2010年第5期。

{7}刘圣中:《公共治理中的无影灯效应》,《经济体制比较》2010年第3期。

{8}庄晋财、程李梅:《孟加拉“乡村银行”扶贫模式及其启示》,《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7期。

{9}王跃堂、黄溶冰:《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10}潘春阳、何立新、袁从帅:《财政分权与官员腐败――基于1999-200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11年第3期。

{11}陈治:《财政激励、金融支农与法制化――基于财政与农村金融互动的视角》,《当代财经》2010年第10期。

{12}{15}{19}王国红、马瑞:《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多元协同治理的视角》,《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4}宋常、周长信、黄蕾:《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研究――以我国省级审计机关2003-2009年审计结果公告信息为样本》,《当代财经》2009年第9期。

{16}秦荣生:《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

篇12

我代表XX县委就扶贫开发问题做深刻检讨:

一、正视问题,全面整改

在2016年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指出了XX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关于违规违纪案件高发频发问题。2016年,我县纪委查处惠农补贴、泥草房改造、扶贫救济领域积案件,其中2012年之前件、2014年件、2015年件(2016、2017年没有新发生案件),虽然违纪违规案件明显减少,但这也说明了我县在扶贫领域惠农惠民资金监管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监督检查不严、管理不够到位的问题。二是关于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成效差问题。在资金管理使用上,由于产业项目实施主体相关手续进展较慢,危房改造审计验收较晚等原因,资金拨付及项目完工率没有达到国家要求。2016年的个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已于今年月末全部拨付到位,并将于月末全部完工。三是关于滞留套取扶贫资金问题。我县2014-2015年滞留和套取两项资金万元,其中,滞留资金万元已于2016年月被省里收回,套取资金万元已于2016年月被纪检监察部门没收,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了严肃处理。

二、端正态度,深刻反思

我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以上问题,影响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推进,损害了市委、市政府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在外因在内因,不在客观在主观,我作为XX县委主要负责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我再次向市委、市政府深刻检讨。认真分析,深刻反省,感到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重视不够。没有把脱贫攻坚当成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放在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个主要原因在于我重视程度不够,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划产业发展和推动经济建设上,而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当中。二是工作不细。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包括我在内,对相关扶贫政策和标准研究的不透,掌握的不细、把握的不准,在抓扶贫产业项目上力度比较大,忽视了监督管理,导致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三是问责不力。压力传导有层层衰减现象,而且在某些方面这种现象还比较严重。虽然我县2016年末下发了《XX县扶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加大宣传和曝光力度,但是,在相关问题督查和追责问责上力度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有效的震慑。

篇13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2018年度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动员部署暨培训会,目的是动员大家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把握政策,直面问题,扎实搞好2018年度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结合当前实际,我就如何抓好这次动态调整工作讲以下三方面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本次动态调整工作的重要性

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动态调整是落实中省要求的具体体现。中、省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就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动态调整以脱贫退出为主要内容,动态调整结束后,国家的评估考核即将开始,所需数据将直接从系统中抽取,并作为考核的依据。做好这次动态调整既是贯彻落实中省要求的具体体现,又是为年底考核评估做准备、打基础,责任重大,时间紧迫,各镇办、各部门一定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懈怠。二是动态调整是全面整改遗留问题的重要机遇。通过前一阶段数据清洗工作,我县基本实现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应纳尽纳。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实不细的问题,省市交叉考核、审计部门的审计中都不同程度有所发现,需要进一步整改、完善。三是动态调整是提升全县数据质量的有效手段。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确保符合贫困识别条件群众的应纳尽纳,并做到贫困户信息数据精准。从我们审核的情况看,扶贫对象数据信息还存在更新不及时、登记错误、缺项、漏项、逻辑错误等较多问题,直接影响帮扶工作成效和扶贫考核结果。

这次动态调整,对于扶贫对象数据信息查漏补缺、核实更正,对于提高数据精准度、筑牢脱贫攻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请各镇办务必高度重视,抓好落实,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二、把握重点,全力抓好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

根据中省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这次动态调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脱贫退出为重点,以处理各类检查、考核、审计发现问题及历史遗留问题为抓手,统筹考虑贫困人口自然增减及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全面、准确搞好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具体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好扶贫对象退出管理工作。今年扶贫对象退出是动态调整工作的核心内容,要严格按照《省贫困退出实施意见》和《省贫困退出工作实施细则》规定程序和要求,全力抓好贫困人口、贫困村退出管理工作。一是贫困人口退出管理。贫困人口退出,以镇办2018年度减贫计划为依据,以户为单位,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扶贫标准且“两不愁、三保障”已解决为主要衡量标准,严格按照既定程序执行,即村“两委”组织民主评议、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农户认可、村级公示无异议、镇办核查、县级抽查、上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备案,在市扶贫办(局)监督下,县扶贫办(局)组织统一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平台中做脱贫标注,对

2018年已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实行退出管理。二是贫困村退出管理。依据贫困村退出年度计划,坚持《意见》和《细则》规定的贫困村退出条件,按照民主评议、交叉检查、公示公告、抽样核查的程序进行退出管理。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将贫困村退出名单报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备案。在省扶贫办的监督下,以市为单位统一组织县扶贫办(局)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对备案的退出贫困村做脱贫标注。

(二)抓好贫困人口动态变化的调整工作。要按照中省关于精准识别的相关要求,继续做好贫困人口动态变化的调整工作,主要包括系统内现有贫困家庭成员自然变更情况,如新生儿、嫁娶、死亡等原因造成的成员变化,以及因各种突发因素新增致贫及返贫的情况。要全面分析、综合研判,开展扎实细致的工作,切实做到“应纳尽纳”。这里强调一点,凡是新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贫困人口,不论是新增还是返贫,都要开展比对工作。

(三)抓好各类遗留问题的整改工作。围绕省扶贫办视频会议通报的省际交叉检查发现的共性问题,各镇办要结合我省动态调整和“回头看”要求,认真开展整改工作,并在这次动态调整中进行处理。要重点解决九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知晓率不高的问题。要在现有宣传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留守老人等群体的宣传力度,确保人人知晓、积极参与。

二是解决部门之间数据比对结果运用“一刀切”的问题。要重点关注因存在“九种情况”但未考虑农户家庭实际困难、未进行综合研判而没有被纳入贫困户范围、把已脱贫当做识别不准进行清退等问题。三是解决简单按照户籍识别的问题。要重点考虑户口迁出的大学生未纳入、户口未迁入的媳妇、未上户的新生儿未纳入及老年人未与子女捆绑识别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按照动态调整整改“回头看”要求予以整改。另外,如果发现人为“恶意”分户的问题,根据省扶贫办主任办公会研究意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处理: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条件,能够正常脱贫退出的,按照脱贫退出处理;对在动态调整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存在恶意分户、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及时予以纠正;明年省上将围绕此类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四是解决低保与扶贫政策享受上相互排斥的问题。这里要把握清楚两点,一个是对符合贫困户识别条件的低保户,要继续作为贫困户按照标准开展帮扶工作;一个是对不符合贫困户识别条件的低保户,从贫困户范畴内清退,由民政部门按照低保标准继续予以帮助。五是解决重收入、轻“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根据中省要求,贫困户识别、退出中“两不愁、三保障”是主要依据,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仅作为参考性指标,因此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农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参考收入情况,待综合分析研判后按程序识别或退出。六是解决贫困户识别程序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国家扶贫办要求识别工作中增加“一评议”,即在数据比对结束并经综合研判后,增加了一次评议。各镇办要认真研究,严格按照国

家扶贫办规定的“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的程序开展识别工作。对没有按照这一程序识别的,或是程序不全的,特别是比对工作没有做到位的,要及时全面进行“补课”,切实做到程序完整、结果精准。

七是解决扶贫对象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近期,审计部门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审计时发现,精准识别工作存在两类问题:一个是贫困户识别不精准。主要表现在:农户瞒报家庭收入、与相关行业部门比对不到位等。另一个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错误。主要表现在:贫困户身份证号码重复、贫困人口信息错误等。这些问题,有些是因为我们核实工作做的不到位造成的,有些是因为系统录入修改功能未开放造成的。在这次动态调整工作中,各镇办要根据审计部门反馈的问题清单,经认真核实后,在动态调整中全面彻底予以整改。八是解决其他各类检查、考核等发现的问题。力争在这次动态调整中整改、处理好各类历史遗留问题。九是解决镇村改革后村级体制变化出现的问题。各镇办已经上报了行政区划改革结果,等待中省做好国家扶贫办系统的数据更新工作。

(四)抓好数据信息质量提升工作。经过2018年上半年扶贫对象核实及动态调整工作,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但部分镇村仍然存在数据不实不准、信息缺失、逻辑错误较多等突出问题,例如,系统内帮扶责任人信息填报缺失,很多帮扶责任人信息仍没有录入系统;有的贫困村标注错误;有的收入信息填报错误等。扶贫局已将各镇办数据质量进行

了通报。各镇办要围绕通报问题,全面核查,立即整改,结合这次动态调整工作,彻底解决数据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另外,我省大数据平台已经上线运行,但目前系统内数据信息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涉及“八办两组”的帮扶信息等。“八办两组”要立即确定专人,认真清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其及时开展信息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工作。

三、严格要求,确保全面完成动态调整任务

一要加强领导。各镇办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对动态调整工作负总责。扶贫局要具体组织实施,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队,巡回指导,同时发挥好扶贫监测信息员的作用,组织好这次动态调整工作。要认真借鉴上半年扶贫对象核实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结合这次动态调整新要求,全面、细致地做好此项工作。

二要严格要求。这次动态调整既包括扶贫对象的退出,又包含符合条件困难群众的新识别和返贫纳入,既要解决以前的遗留问题,又要修正错误提高数据质量,各镇办要严格退出和识别标准,严把程序关、审核关,确保这次动态调整不出问题。根据国家扶贫办要求,这次动态调整中要严把脱贫质量,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确保脱贫退出人口稳定脱贫,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第一位,既不能有急躁症,也不能有拖延症。要严格遵守时间节点,

按照国家扶贫办要求,12月31日将关闭全国扶贫开发管理系统,届时所有数据信息将停止录入,明年1月3日国家将从系统中抽取数据进行考核评估,请大家务必按期完成任务。否则,要实施责任倒查。

三要落实责任。根据省委副书记同志在省际交叉检查后的要求,年底国家考核哪个市县精准识别再出问题,要坚决追究责任。各镇办一定要强化措施、明确任务、夯实责任、任务到人,确保工作结果经得起检验。扶贫局要组织开展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于12月中旬对动态调整结果及数据质量进行通报,通报结果将作为年底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篇14

开发与保护的悖论

不能否认,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使我国贫困人群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不少改善。然而现实同时告诉我们,正是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了越来越频繁的环境事故。如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许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难题。在我国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环境事故屡屡发生。沿着黄河的中上游,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的环境遭受到非常严重的污染。

开发与保护,这是一个近乎难以协调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针对破坏环境和违反法规项目的惩治措施不断。但是,事后的惩治,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当地发展、就业、增收等问题,以低污染成本吸引企业“入驻”,而企业由于自身的趋利性自然乐此不疲,二者一拍即合。这也许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整个国家的总体发展来看,财政扶贫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而新时期的扶贫开发纲要中提到的工作目标还是以直接的开发式扶贫的方式为主。比如在贫困地区改善交通、教育、卫生、医疗条件等。”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发展与管理博士唐丽霞说。

纲要的实施日期为2011年至2020年,如果政府在此期间没有其他切实有效的措施,那么就意味着扶贫工作中开发与保护这个难题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资金使用的偏离

财政部门往往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考察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由于牵涉到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直接影响到贫困资金的使用方向。当前的绩效考核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了资金投入的预期和与之产生的实际效果往往存在着偏离。

唐丽霞称:“我国的绩效考核往往倾向于直接产出的指标性考察,而非社会性指标方面的考察。当上级部门检查下级部门工作成果时,重点关注的是一些物化的指标,比如修建公路的条数和里程数,修建水窖的数量等等。数据中并没有显示这些工程是否让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增加收益或是否建在了最需要的地区。而社会性指标的测量无论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看都是难以实施的。也许一个项目可以这么做,但项目一多肯定是行不通的。

另一方面,由于申报项目时对‘大项目’的偏好、地区之间存在相对的优劣势,部门领导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左右扶贫资金的走向。比如国家的定点帮扶政策,规定每个县级机关定点帮扶一个村,而他们在政府机构中职能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必将影响他获得资金的数量,这自然影响了被帮扶的村所获得的资金的数量。很容易想象,财政局所帮扶的村一般要比其他部门帮扶的村容易得到更多的资金。”

不过,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模式的探索却从未停止过,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发展农村互助资金。

“农村互助资金是通过财政资金拨付的方式,变成村民集体所有,在每个村成立一个社区基金管理委员会,并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以便接受资金的注入。资金以村民讨论的方式确定其用途,大部分资金的运作是以小额信贷的方式,实行扶贫基金的有偿使用。资金的所有权归村民集体,保证资金的可持续运转。这种创新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认为是切实有效的,且从开始试点的100个村推广到全国3000个以上的村。”唐丽霞表示。

扶贫新思路

扶贫资金这块“奶酪”谁都想动,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从而把这块“奶酪”分给需要的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中国的扶贫从1986年以后就开始由输血型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卫生等公共品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外流,部分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出现利用率不高甚至浪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