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范文

旅游业的管理体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业的管理体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业的管理体制

篇1

[关键词] 旅游行业;政府行为;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90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07- 02

1 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政府行为

旅游行业的管理需要各级政府的不同部门制定一定的规则,保障旅游行业能够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为了进一步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各个国家对于旅游行业的管理包含了政府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协会管理模式。

在我国旅游行业内,政府管理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旅游行业内部进行规划设计、规定旅游业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旅游项目的审批等等。为了规范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旅游行业协会、旅游组织以及旅游企业的建设以及管理设置规范制度。

与其他国家的旅游行业发展相比较,我国的旅游行业管理表现出的优势有:首先,我国政府对于旅游行业的管理力度非常大,监管非常严格,展现出的效果非常明显,使得旅游行业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使得行业运转更加正常。其次,政府对于旅游行业的管理不仅包含了制定行业规范制度,还为其规模效应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让旅游行业在建设的过程中有具体实物建设支持行业运转,让旅游行业拥有灵活的资金链。最后,旅游行业中的政府行为管理使得信息传递效率更高,信息更加透明,使得政府主导资源让我国的旅游行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也为我国的旅游管理进行协调和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

2 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

2.1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中缺少完整法律法规的支持

旅游行业的管理在很多层面上缺少完整法律制度的支持,在很多方面尚没有搭建法律法规框架,首先,我国的旅游行业基本法设置的条例众多,没有从实际问题的体系出发解决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旅游基本法虽然条例数量多,但是没有清晰的参照标准。其次,旅游管理中没有树立完整的法律条例切实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使得游客在旅行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让我国旅游管理的形象大打折扣。最后,我国现有的旅游管理法律设置的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根据时展的需求对法律内容进行补充,使得旅游法律的体系更新较慢,与时代脱轨的现象比较严重。

2.2 旅游管理部门职能重叠,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旅游管理设置的部门虽然很多,但是在功能以及部门职能设计方面存在了很多的重叠,使得多数事务管理效率低下,再加上旅游事务的管理可能要跨地区、跨国家,要与很多地区的林业部门、环保部门以及地质部门等打交道,工作事务的重叠导致旅游管理部门的压力较大,如果各个部门之间的执行效率低下,存在的管理效率较低,很容易造成旅游管理质量的下降。

2.3 我国的旅游管理在很多层面上受政府主导较多,执行效率低下的问题时有发生

在旅游业管理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以及部门对其投入的关注都不小,在不同的旅游管理层面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但是就旅游管理事务的实际执行效果分析,我国的旅游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的现象,很多管理决策受到政府主导的较多,一旦政府以及旅游企业之间的意见不统一,很容易阻碍行业发展以及进步。

3 我国旅游行业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的措施

3.1 建设全国旅游管理机构贯彻政府管理行为

从国家层面建设旅游管理机构,让国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国家的旅游资源,建立最高的旅游决策机制以及综合协调机制,根据政府出台的旅游政策方针、政策法规重点解决旅游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供求矛盾,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关系,为旅游行业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明确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明确的目标,规划出一套完整的道路。

3.2 建立地方旅游管理C构统筹当地的资源整合

地方的旅游管理机构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些符合当地需求的管理办法,在大方向的指导下决定本省的资源战略管理,实施监督和控制,决定审批项目是否可实施,并着重解决旅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让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加符合当地市场经济结构的需求,确保旅游业朝着更加顺利的方向发展,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其做好后方保障,使得地方旅游管理局与全国旅游管理局建立密切配合的关系,共同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及管理,推动旅游市场制度的建设以及实施。同时,地方的旅游管理局对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从地方管理的角度切入更能够监督和引导旅游企业的行为,审批旅游企业的项目,解决其建设发展的需求,也督促旅游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和改革,快速适应新市场环境带来的要求,促使旅游企业的管理从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为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 语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政府对于旅游行业的重视程度也是逐渐提升,旅游行业的管理致力于行业资源的整合以及管理,建立相应的制度约束旅游企业的行为,重点监督和解决旅游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政府行为在行业发展中的功能,使得政府行为在旅游行业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督促旅游行业完善制度的建设,推动行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切实推进旅游行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促进旅游行业的进步以及发展,不断推进旅游行业的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蒋莎.我国旅游产业市场化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武汉:湖北大学,2006.

[2]张俐俐,袁国宏.论行业协会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演进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家, 2002,17(6):30-34.

[3]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J]. 人文杂志,2001(3):79-83.

篇2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指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而“职业教育”的属性,才是高职教育“质”的属性、本质的属性。正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使得就业导向的理念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近年来伴随着学院的国家示范校建设步伐,在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顶层设计

1.深度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从2006年开始,我们连续5年针对南宁、桂林以及柳州市本地等不同类型的旅行社,就旅行社的性质和规模、经营范围及工作岗位需求现状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旅游业是广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形象产业,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构建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以及国家和广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各地旅游人才市场和企业呈现产需旺盛增长趋势。广西的旅游人才在需求总量逐年攀升的前提下,除导游人才需求继续旺盛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热点,即旅游销售人才、旅游计调人才等。在市场调研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即“本专业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交通、旅游涉外饭店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能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一线从事导游、销售、计调、前台接待、讲解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学习能力的高技能业务和管理人才”。

2.从实际工作出发,了解就业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

我们通过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采取头脑风暴法的方式,概括出前台接待员、导游员、销售员、计调等就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其中,前台接待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有“线路推介、解答客户疑问、整理客户资料信息、协助客户签订旅游协议”;导游员的工作内容有“迎送服务、协助办理入住服务、保存并分发交通票据服务、代办服务、游览途中讲解、景区(点)讲解、参观介绍、沟通协调团员之间以及团员与旅行社之间的关系”;销售员的工作内容有“推销线路、建立和维系大客户关系、处理客户函电、熟悉重要客人个性化需求”;计调的工作内容有“熟悉线路淡旺季情况、熟悉景区景点价格、环境、开放时间等、预订酒店、预订车辆、预订餐厅、核算成本、报价”。

二、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

我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并重”的两项原则,初步形成由“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构成的课程体系,即“二维”课程模型。两个维度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四个模块,即专业课模块、公共选修课及素质教育选修课模块、专业技能竞赛模块、素质拓展课模块等,不同的模块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如表1所示)。

三、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进行课程结构的设计

1.公共课设计

公共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我们的公共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安全教育、专业入门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职语文、就业和创业、高等数学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设计

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课程。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涉及面相对较广,涵盖学科较多的专业,我们在进行基础课程设计时,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课程之间也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明确每门课程的授课偏向,以避免出现授课内容叠加的现象。我们的专业基础课包括旅游礼貌礼仪、导游基础、管理基本技能训练、旅游心理分析、旅游应用文写作、旅游情景英语、旅游越南语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设计

专业核心课程的架构基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性,而不是解决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上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参与企业的职业意识,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关键性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我们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架构,包括现场导游、旅游法规、旅游客户开发与管理、旅游销售技巧等四门课程。

4.专业拓展课设计

专业拓展课程是核心课程在职业发展阶段中的延续,关注的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后续发展岗位的要求,同时,我们还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设计专业拓展课程。我们设计的专业拓展课程包括计调实务、旅游线路开发与设计、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新概念、餐饮服务等课程。

5.两阶段顶岗实习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以操作性、实践性为评价标准的应用型专业,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掌握现代旅游业务管理理念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其业务操作技能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将实践教学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在实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从掌握“导游服务技能到旅行社部门管理技能”的规律和学生从“角色体验到角色转变”职业素质养成的规律,我们设计了两阶段的顶岗实习。由学院、旅行社、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完成。

第一阶段“实境训教”顶岗实习,它是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阶段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工作中体验旅行社的独特文化,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耐心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形成对未来职业的理性认识,为下一阶段的“预就业”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预就业”顶岗实习,它是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拓展课程之一,通过该阶段的顶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到旅行社的运行管理,在进行导游实践操作的同时进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全面提高,由其重要的是让学生真真正正体验到了工作的艰辛,体会到作为一个旅游职业人的成就与失败,从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预就业”顶岗实习中,学生还要转变角色,学习作为一名员工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了社会。

四、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制和监控系统

建立了以督导室为核心,教务处、学工处和招就处等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各系(部)积极参与的三级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构建了由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监控组成的“三大监控系统”。通过校内监控与校外监控相结合,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及时有效。

参考文献:

[1]徐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丹红.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2月.

[3]李俭珊.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现状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第12期.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何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2期.

作者简介:

篇3

智慧旅游是大众旅游在新时代的环境下说产生的,也是二十一世界的新生事物,并且智慧旅行也得到了行业的广泛应用。另外,智慧旅游的应用价值在于,其理念可以指导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

一、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

智慧旅游主要是指在互联网、云计算等多种便携式终端设备上,人们能够获得与旅游目的地有关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交通、住宿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能够在出发之前就做好旅程的规划工作。通过智慧旅游沟通双方的交流效率能够得到大大提升,成了智慧旅游的理念。其中,不仅有助于改善旅游区服务的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旅游管理的不断创新,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不过,想要改善企业的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旅游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且在开展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应用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现阶段我国智慧旅游管理与落实现状

(一)各个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

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大而广,又因为经济水平不均衡,外加各地景色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各个区域之间开展旅游业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思路的不同,也就是我国各地存在的显著不同,导致了我国旅游业不能实现同步发展。对此,本着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的原则,对其旅游业发展较好的,鼓励实行优先发展智慧旅游的管理政策,发展不好的,应当适当放慢智慧旅游的管理政策,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以达到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提升的目的。

(二)旅游管理整体水平较低

建立起健全的旅游管理机制,对于提升整体的旅游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x,并且有利于服务功能的提升,对于旅游企业自身来说,应充分的调动起自身已有的旅游服务资源,从而促进我国智慧旅游行业整体的良好发展。实际上当前很多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在开展景区的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过多的关注经济利益。可想而知,这也就是导致旅游项目难以满足游客对旅游景点需求的直接原因。

(三)智慧旅游体系的建设需求

智慧旅游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项目,不仅要能够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还要能够充分的遵循旅游企业对智慧旅游管理体系的实际要求,尤其是在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则要求保证旅游使用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就导致了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编码和信息的设置要求比较高的缘故。另一方面,站在层次的角度开展分析,要能够在旅游管理活动开展及落实的过程中,能够将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并结合实情进行创新,这也就导致了旅游行业和其他行业二者之间的层次。

三、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改变旅游企业服务观念

旅游行业所能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但是智慧服务过程中所提供的各项功能是能够在实际的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切实能够感受到的,从而让旅游企业不断完善,不断改变,不断进步。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以顾客需求为主的原则进行开展,转变其观念,从而达到提升游客满意度的目的,另外,还可以根据游客的喜好推荐旅游项目,从而提升经济利益。

(二)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

要想有效的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效率,就需要能够借助于旅游企业专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来形成一种良好的应用体系与应用方法,这也是智慧旅游的内涵所在。至于旅游企业自身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用到计算机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综合性业务管理及时等多方面技术。

(三)完善智慧旅游的配套设施

1.景区导游。对此,运用互联网和先进的播音技术,可以将导游电子化。

2.城市导览。通过网络技术,对各个城市的旅游信息进行事实更新,从而给旅客提供更好地服务。

3.智慧交通。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软件的开发,对交通路线,乘车信息在网络当中进行公布,以便游客的需要。

4.综合管理。不仅要为旅游局、主管单位开展服务工作,还需要对旅游企业、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开展服务,所以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来说,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服务功能,做好游客的引导工作,及时获取游客的动向、反馈信息、分布情况等,以便于游客能够对旅游景点当中的实际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四、结语

篇4

作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金职院已经为旅游界培养出很多人才。但是纵观这些已毕业的学生和未毕业的学生,仍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体现在职业素养上。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存在问题

(一)缺少职业兴趣和职业荣誉感

由于行业的原因,造成目前社会上普遍不太看好导游这个职业。很多该专业的学生都是通过服从专业调配而来到旅游管理专业的。本身就对这个专业不了解或者不感兴趣,再加之整个社会的一些负面评价,使很多学生对这个行业和这个职业产生抵触的心理,因此更不可能具有职业荣誉感。

(二)对个人职业生涯缺乏规划

自我认识是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只有在充分剖析自己的基础上才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出最适合的方案。根据笔者的访谈发现,该专业的很多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缺少明确的职业目标。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与职业目标,导致一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再加之社会上对导游这个职业的负面认识,使原本就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彷徨与迷茫的学生更迷惘。而职业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如果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能根据职业目标的岗位分析在大学期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增加就业竞争筹码。虽然这些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当前这个行业整体有密切关系。但是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因此未能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大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也有关系。

(三)旅游职业技能有待提高

虽然该专业开设关于旅游管理的一系列相关课程,并进行导游证考试的相关培训,但是目前通过率仍不算高,只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同学能通过。这就导致很多旅行社在招聘兼职导游时,没考出导游证的学生缺少一些带团机会。而导游这个职业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没考出导游证再加之课堂教学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导致一部分学生的职业技能不过关。

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荣誉感

良好的职业理想是学生奋发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因此,专业老师要认真上好第一课,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可以列举一些成功的例子,使学生学习有榜样,认识到通过努力同样可以成为高职中的佼佼者,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高职学习中。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德育系列讲座和系列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无小事”,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有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合理确立求职的期望值,有利于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职业需求充实完善自我,有利于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

鉴于目前新旅游法的颁布,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后社会会对旅游这个行业有不同的认识,这也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社会认可度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旅游职业技能

1.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旅游专业是对服务意识要求极高的专业,树立服务意识,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是我们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旅游管理专业的服务基本的是要有流利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因此,专业教师不仅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更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普通话的训练,尤其在一些以学生讲解为主的课程中,可以在课前用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来讲一段话,可以是介绍自己的家乡,也可以是跟同学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或者是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等。另外,还可以通过班会等活动,使学生在班会活动中锻炼个人表达。

2.把职业规范应用到班级日常管理

学生的职业意识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应从入校之后的一点一滴小事上做起。最基础的可以从旅游行业的服务职业规范上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仅要起立,平时遇到老师还要向老师问好,行鞠躬礼,上课要准时等。这就要求老师应在这些方面做到表率的作用,否则只能言传,不能身教,达不到表率的作用。而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则是让班干部按旅行社的管理方法制定个人日常行为考核绩点办法,并颁布实施,使班级管理更加规范化。

3.密切联系旅游业实际,力求学以致用

让学生对自己的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就要利用一切机会及早融入这一行业之中,熟悉行业组织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知识是可以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并且通过在实践中的锻炼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可以从学生一入校,就通过跟旅行社和的景区联系,给学生创造机会去参观了解相关的企业,使学生有机会在刚开始学习这个专业时就能较快接触到一些较大型的旅行社。通过实地参观和旅行社工作人员介绍,学生对旅游行业工作环境、工作规范、经营流程、旅游产品组合等知识都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更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在学生入校的第二学年,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旅行社的工作中去,如帮助旅行社完成一些大型旅游团的接待工作,为某些景区完成景点讲解员的工作。这些都会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这个行业,增加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有助于从主观上促进学生提高其旅游职业技能。

三、做好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

篇5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与原因探析

迟文君等学者指出我国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存在学生实践经历不足、期望薪资不足、学生信心不足和地区就业不均衡等问题。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事实是:就业需求大、就业率不高、就业期望不高、就业质量有待提升。导致其就业质量不高的现状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从高职院校和学生的角度出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对职业指导过少

许多高职院校把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放到大三下学期来上,简单的认为在学生毕业之前对其进行职业方面的指导和规划并不迟,导致其毕业后对职业的概念过于模糊。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对职业指导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二)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化

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时往往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为主要出发点。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主要是以考试笔试的方式进行的,而忽略了其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如在古遗址的景点进行导游讲解时能否利用《导游基础知识》里面的理论知识来讲解古建筑知识,实际情况是从事导游工作的员工只是简单的按照景区本身的导游词来讲解,对书本和课堂所学内容几近忘光。

(三)学生缺乏对行业发展的认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大

已毕业学生刚踏入社会,对社会认识尚浅,各种认识都是基于个人观念,容易情绪化,在校生对他们的言论往往十分信任,加之社会舆论观念复杂,在校生们由此形成自己对行业认识的观念,这种观念也会传播给其他学生。旅游行业基层工作本来就比较辛苦单调,传统观念中社会地位不高,缺乏正确职业认识的学生很容易期望过高,往往缺乏职业信心,表现出不满意和频繁的更换岗位职务等。

二、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建议对策

(一)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

职业技术教育中职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应将职业指导类的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时间一般为三年时间,循序渐进的为学生制定一整套的职业规划系统势在必行。对刚进入大学校门的高考骄子们,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很高涨,对大学象牙塔的期待和憧憬刚刚开始,此时,应给他们进行“定位”,以讲座或活动的形式介绍大学介绍本专业及专业的从业方向,让他们认清大学与高中的区别,同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前景及专业行业发展前景。大部分高职院校会在大三上学期将所有理论课程结束,职业指导课程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学期,他们在真实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后不仅仅需要企业的专业化培训,高职院校和企业更应该关注他们在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难,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工作品质,平稳度过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为将来稳定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设置应与市场需求接轨,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在校生的三年会接受近30门左右的专业课程,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满足学生丰富专业知识后,还应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与时俱进。大一的课程应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旨在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学科体系,衔接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大学二年级的课程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为主,满足其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对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应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平台,利用多媒体资源,整合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多手段灵活运用,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还可以以情景模拟或专业技能大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检验教学成效。

(三)实行实习回笼制,缩短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春秋季节是旅游的高峰季节,是旅游企业的旺季,也是企业急需大量人才的时候。高职院校事先与用人单位接洽好,如旅游酒店、旅行社等,可以将实习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即暑假开始时(大概6、7月份左右),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习岗位中去――顶岗实习,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习区间,让学生深入工作岗位,在企业的运作中认识行业、学习相关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企业中有一个慢热的适应过程(暑期一般的旅游企业业务比较清淡),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派专门的教师驻点指导,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表现,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情绪进行及时辅导,并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变。

篇6

[摘要]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以期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有所启迪。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问题;改革

一、引言

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重视实践,其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然而,但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毕业生工作后流动性大,且常发生违规等现象;目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了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毕业生没有专长,无法适应旅游特色发展需要;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中职专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依然突出的矛盾。这些都说明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设置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是造成在校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所存在问题总结为: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质性强。

现在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依赖于传统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多样化教育做的很欠缺,各个院校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基本一样,课程体系设置同质性强。在这样背景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方面的拓展趋同,现一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教育特色的倾向。另外,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缺乏前瞻性,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差不大,缺泛创新思路,无法适应乡村旅游、校园旅游、户外野营等新的旅游形式,造成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教育。

虽然,现在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按照通用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论逻辑组织教学,缺乏创新教育。虽然,中职院校培养了学生一定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却形成了束缚。程式化的教育格局,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精神缺失,竞争力减弱。这些都违背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目标。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

如今,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职院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对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的职业责任不高,对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某些学生毕业到旅行社工作后,常常受到利益驱使而随意甩团,改变行程,增加旅游消费等行为,这也是用人单位的一个重大的担忧。很多毕业生功利主义严重,职业操守不坚定,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再加上道德底线不断下滑,经常为了个人利益而发生违规违法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坏的影响。追根究底,这些是由于现阶段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所致。

三、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要注意实施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特长,打造个性魅力。是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取胜之道就是个性化教育,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通过特色专业和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加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充分发挥各院校教育资源,走差异化培养的道路。学校应该力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打造本校独有的特色。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出社会对口,具有独特竞争力和个性魅力的专业型人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能力的应用与具体化。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创新能力很难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而创业能力能创新能力推入一个新的较高层次。同时,中职院校应开拓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创新,积极开设相关的国际旅游行业课程,大力介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让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为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进行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等,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刘铁红.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3]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篇7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现代的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岗位的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多年在实习单位以及用人企业调查发现,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缺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提升,这也是许多校内“优秀”学生在社会就业中屡遭失败的原因。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满足新形势下的旅游人才需求,既是旅游教育领域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也是保证我国旅游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根本任务。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构成

199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即: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根据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课程,以及方磊和高永丰等学者关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结合十多年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认知,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体系(见图1):

(一)沟通表达能力。旅游管理专业面对的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要求与顾客互动,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互动能力,否则将变成哑巴服务。沟通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区别于其他专业最显著的核心能力,专门设置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前厅服务、旅游服务口才、旅游英语视听说等课程,如导游人才培养,要求对掌握的各类旅游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用简要明快的语言传达给旅游者真善美的能力。

(二)持续学习能力。个体为适应外部急剧变化的环境不断拓展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持续学习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有多强,职业生涯就能走多远。旅游工作者持续学习能力决定其竞争力,要养成主动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人员自身、政府有关部门、旅游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旅游从业者持续学习的管理体系,提供学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取信息、资料整合以及的知识输出等基本能力,旅游服务技能和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应变协调能力。包括人际公关能力和应变处理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也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的核心能力。人际公关能力指在旅游服务中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能力,其核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公关协调能力,社会对既能用多种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进行交流又能提供良好旅游服务工作的旅游从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另外,在提供旅游服务中,针对旅游者可能提出的特殊要求及旅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需要旅游从业者具备应变处理能力,坚持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合理地解决,以求达到圆满结果所具有的能力。

(四)心理承受能力。旅游从业者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包括对威胁性环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旅游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从业者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信息的爆炸、教育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旅游从业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他们既要适应当代人对旅游服务的高要求,还要面对越来越多旅游者的评判。许多旅游工作者尤其是新人深感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出现了心理焦虑、情绪紊乱、身心疲惫、行为懒散、工作疲劳等问题。因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尤为重要。

(五)创新策划能力。创新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样没有创新就没有旅游经济的产生,也就无法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主要满足的是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旅游业是文化属性鲜明的经济产业,属于创意经济的范畴。旅游创意人才一直是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创新策划能力是旅游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部对普通高校专业培养都进行了差异性定位,并强调“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策划”、“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对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之间相辅相成,呈现出系统性和科学性,五大核心能力缺一不可,表达沟通能力是旅游从业者基本的能力素质体现,应变协调能力能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旅游服务,心理承受能力能培养学生持续并保持高度的热情和职业道德,持续学习能力则是旅游从业者突破职业生涯瓶颈的关键,创新策划能力以“创新”、“创意”、“创业”能力为导向,优化学生能力结构、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为最终目的。

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一)内在竞争力不强

就业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显著标志和集中反映,而综合素质则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上独领,在人才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培育自己的内在竞争力。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专业素质的展示,更是内在竞争力的较量。高校不断扩招,入学门槛逐级降低,大班上课,鱼龙混杂;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自身缺乏深入地了解,并且自己就读的专业不够熟悉,学习热情不足,对于本专业没有进行深造,造成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足,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得多数学生的内在竞争力不强。目前微商的出现,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个别学生存在送外卖或其他兼职现象。内在竞争力不强表现为部分学生重专业轻基础、重考试轻技能、重实用轻人文、重共性轻特长、重功利轻素质,以至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

(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依托旅游相关的院系开办起来,如地理、历史、管理、经济、中文、外语、地质、园林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造成很多高校旅游师资都是从这些相关专业转过来的,有的教师以前接触了一些旅游知识,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在实践经验上相当多数的教师都是一片空白。如韶关学院旅游系11位专任教师中,历史类2位,经济类1位,地理类2位,生态学2位,外语类1位,旅游酒店类3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虽然学历都基本达到研究生水平,但是在实际教学上更多的是“书”云亦云,多为纸上谈兵,教学效果相对不高。能把理论知识真正讲透讲懂已经不容易,更难以要求非本专业教师联系实际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发挥。师资水平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结构和水平需要针对市场调整。

(三)专业能力不突出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可能会遇到高学历不一定高技能的尴尬场面。本科生与中职生、高职生同在一家酒店实习,虽然文凭比别人高,实习却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在专业技能上还不如中职生和高职生。如在对韶关华美达酒店顶岗实习学生的调查中,酒店部门经理反映服务心理方面,认为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和一般的占55%,部分学生刚开始服务有些怯场紧张;服务口才方面,不太令人满意的超过一半,外语表达能力需要提高;应变能力方面,75%的学生表现一般和较差,需要锻炼和提升;沟通协作能力方面,超过1/3的学生表现不满意;服务技能方面,中餐部经理对学生的中式摆台技能较为满意,反映个别学生服务主动性不强,举止不够大方。专业能力不突出直接影响就业竞争力,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亟待培养和提高。

(四)人才供需错位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报告中,提出2005-201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每年的增长速度在23% 左右,如果加上间接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量约为59万人,明确指出到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六千万增加到1亿。可见,旅游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就业空间。从表面上看旅游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而今旅游界人才存在人才供需错位现象。一方面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从业人员尤其是职业技能型、行业创新型人才;另一方由于旅游教育观念的滞后和实践条件的限制,“通识型”人才为大多数旅游院校培养的目标,如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占60%,而专业技能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如旅游策划师、旅游规划师、旅游经理人等却无处寻觅。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无形培养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偏差。

三、基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体现综合素质提升的特色和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终生学习做准备,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三增三减三结合四统一”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创新。其中,“三增”指的是增加选修课、增加实践课、增加校外课程,“三减”是指相应地减少必修课、理论课和校内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传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的“三结合”,实现“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教学手段、课程教材相统一”、“理论、实践、市场、就业相统一”、“课堂、实验、课外、假期教学时间相统一”、“学校、企业、教学、科研目标相统一”的“四统一”。通过“整合型”、“地方型”、“技能型”、“职业核心能力型”等课程设置,坚持“双证”制度,积极引入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形成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优化方案。

(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建设旅游管理专业高水平师资队伍,引导教师将科研教改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具体可通过以下五方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水平:

1、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短期培训、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提高“双语教学”教师数量。

2、开展职业讲坛,聘请高级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与专业相关的业界人士,每学期与师生开展1-2次职业讲坛。

3、引导教师参加旅游行业相关竞赛活动,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培养“双师双证双能”型专业教师。

4、重视教师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成立科研小组,每学期召开1-2次“旅游论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旅游管理专业科研和教改研究。

5、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与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创新教学计划的制定及部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如导游业务、酒店经营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服务口才、旅游营销策划、会展组织与管理、旅游服务礼仪等专业课程,应该积极探索和导入“体验教学”、“观摩教学”、“学生主体性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竞赛教学”等教学方法。如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其中导游业务和旅行社经营管理已作为校级网络课程建设,突破传授式教学理念,引入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倡导以小组形式沟通共同完成多项学习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调和沟通表达能力。针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成绩,认真设计开卷考试、小组作业、实践操作、面试等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构建“知识:素质:能力=1∶1∶1”的评估体系,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学科特色。

(四)确立协同培养机制

作为实践性突出的应用型学科,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突发事件解决的能力,需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循序渐进模式。确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校政合作的协同培养机制,建立规范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提高基地的实用效能和辅助效能,加大合作培养的深度和广度,搭建良好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学生活动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协同培养中的实习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关键渠道。以“职业岗位情境认知――现场‘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全真实训――技能大赛――顶岗实习”的协同培养路径,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实现“三个面向”和“三个加强”的培养思想,即“面向旅游市场、面向旅游企业、面向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和“加强基础教育、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就业竞争力培养”。

(五)拓展课堂内外训练

篇8

【关键词】导游资格证 通过率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13-03

根据我国《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导游是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因此,称为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前提必须取得导游资格证。为此,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导游人员考试制度,这一规定从法律上确立导游就业的准入制度,意味着我国导游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方向)学生顶岗实习及将来毕业的初次就业岗位多为导游。因此,在高职学习期间,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一、导游资格考试

(一)广西导游资格考试现状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由国家旅游局统一管理,各省级导游资格考评委员会组织实施。目前,广西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时间大概在每年12月上旬。从2012年起,广西导游资格考试科目为《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广西部分)、《导游汉语言文学》、《导游业务知识》、《旅游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和《现场导游》,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和口试,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涉及的领域众多,考生的组成主要由各级旅游专业在校生和以参加工作得社会考生,考试平均通过率每年大概在20%~30%之间,这一通过率甚至低于高考。虽说导游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较为宽松――凡是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身体健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可报考,但是无论是从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上看,对于高职在校生而言,想要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在校生与社会考生对于导游考证优劣对比

目前,广西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考生主要是由在校生与社会考生这两大块所组成,而在校生又以旅游中职生、高职生、本科生为主。那么,对于高职在校生而言,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意味着必须与所有考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由于学习能力、社会阅历的差别,与社会考生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优劣势差别。

1.优势――复习时间充足,能获得系统化学习及指导。就广西高职旅游专业而言,其课程设置中基本包含导游资格考试的所有科目,基本从其入学第一学期直到第三学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每个学期均安排与考试相关科目与课程。这就意味着从高职生入学到参加考试一年半的时间内能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充足且系统化的复习,而社会考生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复习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且时间也较短。

2.劣势――缺乏社会锻炼,考试现场易紧张怯场。对于导游资格考试,不仅笔试要求掌握全面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在口试的过程中还要具备一定的现场应变能力,比如导游词的讲解、导游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笔试口试必须同时过关,两者缺一不可。虽然高职考生有较充足时间可以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复习,但是学生生活圈子还是以学校为主,社会阅历较单纯,因此在参加口试面对考官时,无论是导游讲解,还是突发事件的处理,比起有一定社会阅历的社会考生,明显表现稚嫩,甚至紧张怯场,口试成绩不理想。

通过以上分析及表1,如果把导游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我们不难看出在笔试上,在校生能以过充足的时间和系统化的指导掌握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在笔试考试上占优势;而社会考生由于本身的社会阅历较为丰富成熟,因此会在口试上占优势。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对于导游考证存在的问题

1.基础薄弱,考证缺乏信心。按照中国现行考试升学制度,高职学生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于信息量巨大,要求甚高的导游资格证考试,往往信心不足,有的甚至因为经历过高考的失败,面对导游资格考证所必须掌握的5本教材,出现未上战场先缴械投降的局面。就笔者任教的高职旅游专业而言,基本每届学生在面对导游资格考试时,均会存在报名考试却放弃复习或直接不参加考试的现象,与这些学生交谈得知其原因之一为看到辅导教材后感觉知识量过大,自己无法记住考试辅导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因此出现破罐破摔,最终放弃考证。原因之二是部分学生觉得庞大的知识量与自己的复习程度成反比,在自己第一次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时是无法顺利通过的,希望能在下一年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和准备,然后再参加资格考试,但由于高职学制三年,按照广西导游考试的时间,第二次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时间往往是学生定岗实习时间,而这时学生更注重于实习,对于应试更是无暇顾及,因此对于第二次考试仍无太大把握。

2.知识点记忆不清,笔试答题模棱两可。单纯就导游资格证考证而言,这毕竟是一场考试,特别是笔试这一环节,广西实行的是标准化试题,无论是“导游业务”还是“导游基础”,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要求考生对每道考题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而广西导游资格考试所要求掌握的知识面广、知识量大是个不争的事实,四本涉及笔试的辅导书其知识点全部要求记忆,特别对于“导游基础”内容,涉及景观、客源国、风物特产等,非常琐碎,学生常常限于被动学习当中,机械式的记忆知识点,学习兴趣下降,记忆疲劳。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参加导游资格考试,面对笔试考题,便会出现是是而非的感觉,答题命中率并不太高。

3.应变能力缺乏,口试怯场。对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最紧张的部分莫过于口试环节。广西导游资格考试口试环节即要求讲解导游词,且所讲导游词还必须从20多篇导游词中随机抽取,之后现场回答考官提问等环节,目的是希望通过口试,不仅测试出考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希望能了解考生是否具备作为一名导游员的素质。虽说无论是导游词讲解还是现场回答问题在导游考试辅导教材里面都有范围,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其整个学习历程中,所面对的考试多为试卷的形式,像导游考试这样直接面对考官的形式基本没有经历。因此在口试现场,学生面对考官,顿时脑袋一片空白,导游词讲解不出或讲解卡壳,回答问题答非所问的情况大有人在,甚至当有考官问题超出自己所掌握的范围时,立马无所适从,这样一来,往往无法顺利通过口试。

二、提高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导游资格证通过率的对策

(一)专业导学,让学生建立对专业学习信心

专业导学,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的发展前景、就职方向等,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按照其“人才培养方案”,初次就业岗位为“国内旅行社、旅游公司的地陪、全陪等导游人员”,要求具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那么,在专业导学的过程中,应针对专业特点进行专业介绍。例如,在进行专业导学时,在由专业教师进行专业介绍的同时,还可聘请行业专家进行行业介绍或是让已获得导游证从事导游工作的老生与专业新生座谈交流。特别是针对这块内容时,因为行业专家毕竟是该行业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也是该行业的优秀人才,对于初次接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与行业优秀人才的接触更易建立对该行业的信心,也会更直接地了解导游资格证对于行业的意义,明白考取导游资格证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开始时就具有一定要通过导游资格考证的主观意识。 而在专业导学时与从事导游工作的老生座谈交流,可以让专业新生了解到导游资格证得考取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往届同学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从而对考证树立信心。

(二)建立并完善导游资格证考证课程体系,让学生系统化学习

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证考试,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后,与导游资格证考证科目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建立及完善也尤为重要。根据广西导游资格考试时间、形式、科目以及内容的要求,确保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可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立导游考证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复习网站,让学生实时复习

由于导游资格考证所对应的考试科目多达5个,开设的课程至少5门,且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参加考试前的几个学期分别进行,例如,导游基础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该课程学习完后,学生要到第三学期才再次复习并参加考试,中间间隔一个学期的时间,这样学生很容易把之前学习内容忘记,教学达不到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导游考证复习网站,建立习题库,让学生每学习完一块内容可以利用网站进行自我测评,同时教师也可根据每年导考情况及时更新网站信息,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导考信息,实时复习,为导游做足准备。

(四)加强专业实践学习,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应变能力

针对在校生口试现场应变能力较弱的问题,除在备考时加强复习外,平时的锻炼也必不可少。众所周知,作为一名导游人员,性格要外向,活泼开朗,善于与人打交道,导游更应能言善辩,口齿清楚,心里素质好,能驾驭复杂的局面。口试的目的之一则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这样的素质。而作为在校生,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阅历的局限性,在口试现场表现会较为稚嫩,不如社会考生老练。因此,为了弥补这一差距,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可是当加强实践学习,多让学生参与练习,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社会,例如在导游基础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教师讲授的同时,可以深入当地景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景区内为游客义务进行导游讲解,这样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也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五)推行“1.5+0.5+0.5+0.5”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内学习阶段专注于导考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制三年)要求学生实习时间至少一年,按照惯例,一年的实习时间基本安排在第三学年。而按照广西导游资格考试时间(每年的12月份),学生第一次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第一学期学生刚入学,专业学习不到位),然后第二次导游考试时间在第五学期(学生已经进入企业实习阶段)。这样一来意味着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在校内学习阶段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第二次考试只能在实习阶段进行,很多学生因为此时更专注与企业实习工作而忽略此次考试,因此,推行“1.5+0.5+0.5+0.5”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用1年半的时间学习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参加第一轮导游考试,再用半年的时间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校外教学实习;再安排半年时间让学生学习专业课,并参加第二轮导游考试;最后安排学生半年的毕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这样便可让学生有两次在校内学习阶段参加导考,能更专注于学习,从而提高该专业导考通过率。

综上所述,虽然每年导游资格证考证平均通过率并不算太高,但是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而言,只要正确认识导游资格证对于行业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按照要求细心复习,顺利通过考试并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建军,连友农.广西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辅导教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胡文华,张必含,龚漪,张玫.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导游资格考试要求相融通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3]雷可为,刘晓莉.导游证考证课教学方法探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4]邓兰.高职院校《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

篇9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是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热门专业。由于如今旅游行业火热,所以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却忽视了实践及技能方面的教学,这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极为不利。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管理应该遵循教育过程中的规律,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一、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依据

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定位过程中,与学历教育及中专层次的教育有所不同。从人才培养的类型来看,高职教育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其目标是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这一独特的定位展现出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另外,高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具备专业的旅游管理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这样才符合专业教学的需要。对于今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其主要以导游、客户管理、计调等职业为主。因此在岗位需求上,对学生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只有建立起实践性教学体系,才能将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及独特性进行有效的划分和整合。

除此之外,职业素质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就要不断培养学生在基本素质及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今后的发展目标。以基本业务技能为例,学生不但需要具备独立带团的能力,还要具备导游服务、酒店服务等方面的技能。

二、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很多不同的系统,分别是认知实习系统、实训课堂系统、校外实习基地系统和课后实践系统。实践性教学体系是基于旅游行业自身特点进行构建的。因为在旅游行业中,涵盖的基本要素是饮食、住宿、游玩、购物、交通以及娱乐这六个组成部分。所以将上述几个部分综合体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认知实习系统是让学生对社会活动展现出更深层次的认知,对学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还能对旅游管理专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教师可以采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将不同的旅游要素相互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关联性,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在开展实践的环节中,学生将熟练掌握工作流程,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始终保持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实训课堂系统主要应用是实训教学法。这一教学法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是在多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展现出来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开展实训教学。通过这一系统的应用,学生在独立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开展不同方面的训练,如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饭店管理等,这些都与旅游管理息息相关。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系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升其综合能力。在这一系统中,教师要从学习的基本目标入手,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分别是景点、旅行社以及饭店实习,并且与相关的企业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并由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带领学生开展实习。经过至少3个月以上的专业实习,学生对旅游管理这一专业会产生全新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课后实践系统是为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让学生可以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其对于学生自身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开展课后的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对课堂上的知识加以延伸。因此,教师应更加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去,如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服务活动。所以,课后实践是第二课堂,这一课堂可以让学生对社会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合理构建教学体系

1.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能够反映出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因而在制订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制订的方案要科学合理,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线,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2.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发展中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职旅游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旅游行业发展的现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在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以创新推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3.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程

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程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标准可供参考。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程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程序、计划书、指导书、日常教学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能使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从制度上能够保证教学标准化、程序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旅游管理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其中涉及很多专业的内容。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当前就业形势,对于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指向性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1.部分高职院校从教学模式上看,依旧存在教学意识落后的弊端。在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得不到良性发展的空间,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系统构建和教材基础理论的书面认知,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相关知识的更新。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教学内容过于教学程序化,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受到阻碍。实践教学依旧挣脱不了“知识传授”的框架,教学方法跟教学环节的设置都逃不开教材制约,“悖逆”了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初衷。

2.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滞后,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型的旅游人才。从全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不难看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来自跟旅游相近的学科,这种“跨行”式教学虽然有着较丰富理论知识系统,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不少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也匮乏实践操作经验跟理论功底。高职院校的这种师资团队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根本无法培育出适应时展创造性旅游人才。

3.从旅游行业相关用人单位反馈来看,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严重不过关。尽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但是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方面却还不如部分中专学生。综合这些现象不难得出,旅游院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实践课的重要性,培育出的学生专业知识并不精通,实践操作水平低、工作能力不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依据

1.高职院校的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跟普通高校的不同就在于: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有属于办学特色的专业定位。即重视专业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服务、管理、提供技术精英和专业管理人员。基于此,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要求能够体现出相关技术型人才的层次和规格的差异,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必须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并且突出实践教学的正规尺度, 合理配置和分配教学资源。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地区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高职旅游人才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各大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从事岗位的不同,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侧重点也大不相同,虽然有着明确的边界,但又存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人才设定体现了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尊重管理专业的分化与整合的微妙关系。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是旅游界相关人才,人才的专业知识是否过关,实践操作技能是否娴熟以及能否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产教联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对于高职旅游教学有促进作用。

1.高职旅游院校树立“产教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主要是因为旅游院校跟旅游企业双方可以产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效应。一方面,根据社会调查反馈,市场上很多旅游企业都招聘不到合格的旅游人才,再加上一些新入职的员工在公司培训数月,一大部分选择离开,造成培训成本的损失。“校企联合”采用双方分工合作:旅游院校负责理论教学和知识系统的构建;旅游相关企业负责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合理的分工可以降低岗前培训的资金流失,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旅游企业提供优质的旅游人才。另一方面这种办学模式也能提高旅游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旅游教师带领学生在旅游企业完成课内实习,提高了旅游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不仅在旅游知识掌握上有权威的引导,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能得到正规的指导,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在旅游专业上的需求。

2.根据告知旅游专业的学科特征,院校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内容和实习方面为学生严格把关,努力为学生提供跟旅游企业接触的机会。实习与实训的实际必须保证质量,以学生为本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1)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实训平台,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跟学生不用“长途跋涉”去企业进行实训,提高了实训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借鉴国内外多所有经验旅游院校的成功方略,旅游管理专业的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为两个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是独立的实训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意向进行自主选择,为进行跟深层次的实践奠定基础。(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高级酒店与国际旅行社的基础上建设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在学生跟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共同发展桥梁,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高标准的实训平台,让学生对接企业,直接接触社会。

3.构建现代化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实践模式应当由传统的四个老“中心”(应试、教师、课堂、教材)向以学生的主体经验、学生主体能力、学生主体活动、和学生主体观念四个新“中心”发展过渡。新“中心”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与“学”的具体形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旅游经营活动中的案例分析进行编写,引入教材;(2)实训者完全进入职位角色,通过实践操作过程,加深对于旅游岗位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技能的了解。

三、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策略

1.建设专业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的关键。专业教师应当积极钻研专业课程,参与旅游领域内的科研工作,争做“双师型”专业教师。例如,SHMS瑞士酒店管理学院,这座既传统又现代的院校。现有400多名教师,该学院聘请教师的条件是:入职教师必须有酒店管理工作经验,并且入职之后不能留校,必须定期到各大企业进行进修,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储备,一边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SHMS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的职业运行模式为:经验教师―旅游企业―“专业”教师,这种行业模式的进行有利于院校跟社会发展进行接轨,推动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由此可见,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保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2.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教学:(1)模拟实验教学(2)仿真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必须有相关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支持,配备专业实训管理员和高层次的实训教学师资。另外,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实训硬件跟软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3.高职旅游院校应当重视旅游专业的活动开展。积极在院校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让旅游企业进入院校开展比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交流会、让本专业内的教师与学生积极出席,解答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对于当前就业形势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同时又能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采用跟社会前沿接轨的教学理念,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权威的服务,赋予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师生观念的更新,推动了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进程。

4.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旅游行业氛围的职业强化训炼和工作岗位工龄的增长。“校企联合”实现了教学资源与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一方面旅游企业单位可以提供实习岗位、院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实习内容的掌握、用行业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为学生适应将来岗位的需求打下了基础。

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国内一些优秀旅游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正规指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流程当中锻炼操作能力,有利于将知识理论体系与实践教学进行巧妙结合。学生在完成知识理论的教授之后,专业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意向进行“岗前实训”。采取绩效式的实训教学模式,能将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实训操作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工作的发展。

篇11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美国,主要用于企业管理,后来逐渐在各行业广泛应用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英文全称为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是管理发展到质量管理h形式表现,该定义得到了质量管理界的广泛认可。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内容环节的全面性,过程管理的全面性,人员参与的全面性和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等,这些特点的核心均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

1.内容环节的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对企业生产各环节,各阶段的全面控制,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即管理范围的全面性。

2.过程管理的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监控,质量改进等三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现在学术界和企业管理家所熟知的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管理,就是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管理全面性体现的一种管理模式。PDCA即P(计划PLAN),D(实施DO),C(检查CHECK),A(处理ACT)。

3.人员参与的全面性。它包括企业员工的全员参与和全社会的全员参与两层含义。全员参与是管理体系良好运行的基础。

4.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全面质量管理不拘泥于一种管理手段措施,它注重基于事实的决策,从而选用不同的方法来推进企业组织的发展。如上述的循环管理即是其管理方法之一。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的启示

毕业论文如企业组织或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样,其质量的实现也需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根据上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特点,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概括为,根据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和专业特点,实施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以教学质量服务观为宗旨的,以全校教职员工广泛参与的,以系统多样的方式方法为手段的全方位的毕业论文管理。

1.全方位的毕业论文写作管理。主要指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即内容环节的全面性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该实施从老师的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学生的练习实践到院系学校的管理等方面的全面管理,构建完善的评价,监控管理体系,以保证论文质量,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而现实中,很多学生直到论文答辩环节了还不清楚毕业论文到底有何用处,也不清楚开题报告里面文献综述到底该如何去写。这正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环节的缺失造成的后果,也是全方位管理缺失的表现。

2.全过程的毕业论文写作管理。指从毕业论文选题,任务书的撰写下达,资料收集,开题报告撰写,中期检查,论文初稿以及后续各稿的写作直至定稿和最后的答辩,存档等每个过程都应进行监控管理,并适时改进。旅游管理作为实践强的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该反映学科的实践特点,这就要求把好选题关,不能是大而空的理论探讨,要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3.全员参与的毕业论文写作管理。指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老师,学生,学校和学院各层管理人员以及旅游企业相关人员都应该参与进来,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把关和辅助管理,促进毕业论文高质量地完成。

4.管理方法的多样性。毕业论文写作的管理,需要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既要有质量标准规定,奖惩的规章制度,更要有监控,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落实的措施。这些措施不是质量标准,指标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简单延续,而应是基于实际情况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几点建议

要解决近些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偏低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将全新的教学理念一全面质量管理引入毕业论文撰写中,创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

1.建立相对完善且科学的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质量标准的制定应该全面,详细,并可量化,如对毕业论文的等级如何评定,优秀毕业论文如何推选准入,都要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并指明责任范围。通过这些详细的标准和规章制度来保障毕业论文管理体系的良好有序运行。如建立以高校校长为第一组长,教务处长为常务副组长,各院院长为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要成员,教学副院长为常务组员,教研室主任和指导老师为具体落实人,企业为第三方的毕业论文写作管理体系,落实毕业论文工作。教务处具体负责制定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程序,总体协调监控毕业论文各项工作。

2.努力营造全员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氛围。学校领导要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构建包括全体老师,学生,各个相关部门,校外旅游企业专家学者和旅游企业等在内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毕业论文撰写管理体系如院校要定期召开动员大会和讲座,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进行宣传,邀请旅游企业专家学者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评审,提高全校师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让全体师生积极参与自主的创新论文写作中,明确撰写论文的目的及方向,认真对待论文,学生自觉地进行研究,教师及教学小组认真严格地对待论文的指导工作,从多个方面提高论文的水平。

3.实施毕业论文写作的全过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启示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该做到从选题、开题、写作、指导、答辩、整改、归档等的全过程监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等的前期策划监控,论文写作、指导等的中期监控,答辩整改和归档的后期管理都要监控,每一个过程既要有指导老师的主导,学生自身的主动,也要有企业专家的协作和学校各层管理者的监管,如对于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不只是教务处的职责,学校其他部门也要进行监督协管,特别是上层领导要切实重视。另外,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核,学校不可走形式,要认真对待和考核。在毕业论文评价考核时,可以借鉴PDCA的循环管理,按照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处理这种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进行持续管理,促使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学校要组织论文答辩和论文考核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专业考核,答辩小组要有一名企业工作人员,综合评判后给出一个最合理的分数,做到客观、公平、合理。对毕业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不颁发毕业证书,用严格的标准规范学生的毕业论文,使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提升。

4.采用丰富灵活的管理监控手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学科知识交叉多。毕业论文涉及的范围广,因而管理监控手段要灵活多样,旅游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旅游经济等不同层面的论文评价监控措施不能一概而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到内容的选定再到写作,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给出积极的建议,帮助学生顺利地高效率地撰写毕业论文可以选择导师制,在平时就吸纳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不仅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密切联系,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2

    论文摘要:实习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科学、公正、综合的实习教学全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实践技能,及时反馈实习效果,规范实习成绩,实现实习教学评价的科学化、目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化成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完善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实习教学质量控制,以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主要以获得旅游管理相关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体系中必须充分重视实习教学环节。旅游管理的实习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界对实习教学的逐步探索和改革,各方对于实习教学的重要地位已取得了共识。但在对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上,我国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而轻实习教学质量的现象,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教学实践环节质量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原来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上,往往通过作业、实习报告、学生座谈会、实习指导教师的评分等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通过实习教学环节是否真正训练或提高了专业水平,对于实习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究竟如何,缺乏准确的把握。合理、科学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质量监控机制.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旅游管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对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进行效果评估,而是旨在建立整个实习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建设存在不足的指标,以完善实习教学模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在实习质量方面评价、控制和提高的体系,应关注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两个;以过程控制为关键,以此保证实习教学环节过程的有效性,使实习教学质量切实得到改进,提高学生自身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满意度。建立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并通过对实习教学环节质量的评定,把实习教学环节隐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暴露出来。第二,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有全面、学和有效,以不断提高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为最终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对实习教学整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实习教学质量是通过多方面、程序性情况来综合体现的,对实习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评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涵盖实习教学的各环节和教与学的各方面,要求全面系统的设计、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以及评定标准,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要体现结果与过程结合。

    2.目标性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所有的实习教学课程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现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从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以素质能力为主。因此考核中必需包含对素质的评价,关注专业认知能力的高低,也要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

    3.可实施性原则。在设定各项评价指标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可实施性,指标定义要明确,一、二级指标与主要观测点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评审标准应客观、全面,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总体目标。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应既能对实习质量进行度量,又要简单易行,便于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设计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

    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因具体实践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凡属校内模拟实习教学环节,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对于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活动,还应包括实习教学领导小组和实习单位。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共同参与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以及服务等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与标准

    通过建立实习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定评价标准,并进行量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对实习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指导水平,也直接促进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重点是实习教学评估指标和标准,对于包括课堂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形式在内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应当包括实习规范、可行的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学计划、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对实习教学情况的综合考察指标、对实习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学生对实习教学收获的评价等内容,所以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是一个综合性、总体性的质量评估体系。该体系应具体涵盖7项一级指标、l9项(毕业综合实习22项)二级指标和相应的观测点及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三、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应该根据实习教学形式的不同有所区别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和标准,只是一个总体性、综合性的评估标准。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有对应于专业课程的课堂内实习环节,又有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既有校内实训,又有校外实践。所以,在应用本质量评价体系于具体实习环节时,必须及时调整评估的各项指标和主要观测点,如在评估旅游小组调查实习教学质量时,评估指标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具体实践任务分配的均衡性和合理性。

    (二)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与结论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通过全面性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得出的结果,不论是数据还是信息,不能简单地加以统计、公布了事,需要做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既要看到成效,也要看到不足;既要指出问题,也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尽量使实习教学最大可能促进每个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发展。对于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除依据评估指标等客观标准外,还要综合考虑课程结构、课时设置、实习项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

    (三)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一定要有反馈机制

篇13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实训教学 考核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79-02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它侧重培育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灵活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普遍缺乏对实训教学的评价标准。高职实训教学包含三个环节:在校学习、企业实践、毕业实习,其相应的实训情况却没有完全纳入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旧有的观念认为只有学校实训课程才是评价学生对于专业技能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忽视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契合,忽视了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表现等实训考核因素,使现有通用课程评价标准与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特点相矛盾。结合学生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立融教学、实训、企业、创新于一体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化”实训教学考核体系已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重点。本文以贵港职业学院为例,阐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改革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实训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实训教学考核体系则是高职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应紧抓实训教学考核体系建设,据此带动教材、课程等的改革,使受教育者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上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考核和评价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贵港职业学院为例,以往的实训课程考核标准含糊、宽泛,缺少精细化和周密性,只有文字概述要求,没有量化标准。实训教学评价体系一是只重视获得技能多少的教学结果的评价,忽视综合能力培养与体现的教学过程评价;二是重视学生获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证书的考核评价,忽视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认可程度评价;三是注重单一学科技能考核结果,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运用的考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应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水平、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为导向而设计。

(二)新的培养模式需要新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与之相适应。目前,贵港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办学协议,学生入学采用工学结合“1.5+1+0.5”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前1.5年在学院学习,中间1年在企业的实训基地学习(工学结合),最后0.5年在企业的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或自行进行毕业实习。新的培养模式需要新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与之相适应。应引入“学校+企业”的双向反馈机制,结合学生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合理、全新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化”实训教学考核体系,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探索一条职业院校实训教学考核体系的新路。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考核体系的具体构建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达到实训教学的目标,更好地改进实训教学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建立一套科学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拟在原有实训教学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全新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化”实训教学考核体系。在该体系中,“产”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践中的技能表现;“学”指学校的技能教学考核(包括专业技能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研”指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实训教学考核体系。因此,实训教学考核体系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构建:一是专业技能考核,将课程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技能考核进行“捆绑”考核,避免重复考核和缺项考核;二是学生顶岗实训(习)期间在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考核,进而有效判断学生的职业能力;三是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体现,“学校+企业”双向反馈机制的引入和一套科学实训教学考核体系的建立,将使实训教学得到全面发展。此外,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训技能水平考核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企业、政府等社会各部门各层次都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具体如下。

第一,采取校内实训教学考核的方式。首先,撰写实训调研报告。入学初期,将学生安排在旅行社、著名景区景点、星级酒店等和实训内容相关的工作场所进行参观调研。通过亲身体验旅游行业的组织形式、工作环境、技能要求等,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及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时间、纪律观念及安全责任、环保意识。此阶段的实训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撰写实训调研报告。通过撰写实训调研报告,学生可以在学习初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逐渐形成对行业和社会的初步认识。其次,进行工作情境测试。工作情境测试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灵活性等职业能力要素。实训教师创设一个和实训内容相关的工作情境,通过项目驱动模块化教学,对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展示、职业能力展示、职业素养体现进行评价。

第二,采取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联动考核的方式。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互动与契合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行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核心是能力培养,高职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联动将实现学校教学成果考核与国家、地方的行业标准考核无缝对接。高职旅游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联动考核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把导游从业资格证书、餐厅服务员中级职业(下转第188页)(上接第179页)资格证和客房服务员中级职业资格证获取直接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过程中,形成“课程―职业技能证书―就业岗位”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即课程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融合;职业资格证书与教学内容相融合。采取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联动考核方式,学生大部分通过相应岗位中级国家职业技能考核,少部分学生通过初级鉴定,特别优秀的学生通过高级鉴定。对这部分的内容考核将集中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前1.5年中完成。

第三,对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进行考核。按照与企业签订的顶岗实习协议,学生在1.5年的学院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此阶段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的顶岗实习。对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进行考核可围绕以下三点展开:一是职业专业技能方面,是否完成从事该岗位所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解与判断能力,专业技能操作是否规范熟练;二是职业关键能力方面,是否具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外语交际、销售知识和技巧,是否具有旅游服务专业态度和基本管理能力;三是职业道德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爱岗敬业、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自主学习、健全体魄、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素质。在此阶段中,旅游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育方案的制定,通过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机制,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育管理。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由企业主管部门进行测评,测评内容为四个部分,即实习态度占20%、专业技能占30%、实习报告占30%、实结占20%。

第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进行考核。高职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通过教授知识,激发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育大量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旅游业隶属第三产业――服务业,旅游从业者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消费需求等顾客群体,这就需要由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员工来完成。因此,对于旅游高职学生的培育,不仅要注重其专业技能,还需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素质,相应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考核体系必将包含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考核。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考核体系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引入“学校+企业”双向反馈机制,结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合理、全新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化” 实训教学考核体系,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静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教育[J].商场现代化,2006(9)

[2]罗丽娜.试论中职旅游专业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4)

[3]于险波.关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5(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98)

篇14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管理;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师徒学习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育人模式[1],对于学校而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校企双方合作基础上,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新型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可以是在校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紧密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的衔接,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学校而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也是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探索现代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如何应用,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避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成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及现状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从而适应现代旅游行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符合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点,当前,这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如《导游业务》和《餐饮服务与管理》两门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导游带团服务技能和餐厅服务技能大多可以通过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指导。现代学徒制培养,不仅使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获得相应生活补助,真实地体验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流程,而且还利用企业的资源进一步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工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结合,并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对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尝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工作,并在上世纪90年代纷纷推行。其中比较典型的国家有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2]。我国自1991年和2005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了尝试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意见,到2014年9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但针对现代学徒制如何开展、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开展、如何实施等问题没有细化,政府部门尚未与旅游企业制定统一的学徒制教学标准,对学徒制的培训目标没有统一的要求,试点教学过程中缺乏监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

学徒制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情况,并对成都希尔顿酒店、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天源豪生度假酒店、绵阳绵州国际旅行社、建川博物馆等周边地区的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以及相关专业兄弟院校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来看,由于学校与企业是单纯的合作主体,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虽然众多试点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显著,具体问题如下。

(一)现代学徒制推进机制不够完善

现代学徒制是在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推行的,其实施过程必然要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还是单纯以学校为主,政府参与度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对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或联合培养学生没有要求,对企业的持证上岗、员工培训等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如何实施、企业对学徒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政府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的补助等政策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

(二)现代学徒制推进缺乏政策保障

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缺乏政策保障。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缺乏一定的政策补助或优惠,虽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文件,但纵观全国范围来看,各地政策不统一,具有可行性的政策还没有推广。因此,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时缺乏热情,更期望学生从事长期工作,给公司创造劳动价值,忽略了对学生的长期培养。

(三)学校实施过程缺乏力度

学校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热情较高,期望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全面合作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但从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来看,教材与行业、企业的发展不能匹配,无法适应现代教学过程,且多数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多数师资缺乏从事旅游业的经历或经验,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不强[4]。由于学校的激励机制和待遇不完善,不能吸引企业能工巧匠来校长期参与专业教学,因此导致学徒制工作效果不明显。再者,学校作为单纯的教育机构,无政府的行政能力,缺乏对企业的约束,从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显现出学校热情高涨,但企业相对冷淡的教育现象。

(四)企业主动参与度不高

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要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更期望招收毕业生或社会上现有人才,而不是需要较长培养周期的在校生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如果再安排企业能工巧匠去实施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学徒制内容,不仅增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比较而言,以利润需求为主的企业显然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与学校的深入合作上。再者,由于政府部门未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或税收减免政策,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热情不高也在情理之中。

(五)学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徒制试点企业工作过程中热情不高,他们更看重企业的福利待遇,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而旅游企业很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忽略长期的培养,或处于企业方考虑,不愿意充当家长或教师角色去约束学生。再者,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角色转换较慢,面对工作不熟练、加班时间过长、同事关系不融洽等问题,极易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有的甚至产生要求申请更换企业或逃避实习的想法,导致校外实习质量不高。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一)政府参与,完善各项保障机制

现代学徒制工作需要政府主导,建议将学徒制试点工作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范围;制定人社、财政、税务、教育、经信委等部门共同推进,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由劳动纠察大队、财政、税务部门等定期对试点企业进行督察;税务部门牵头,对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从事学徒制试点效果显著的企业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用于对实习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再者,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包括各职业院校师资、企业能工巧匠、行业负责人等的技术人才智库,围绕企业发展、学校专业建设、技术革新、人才需求、学徒制试点成效分析等问题开展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建言献策。

(二)选择实力雄厚企业,明确校企双方责任

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企业用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旅游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通过专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和研讨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责任,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培养和考核,从而顺利开展学徒制培养工作。完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方案,并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落实实习人才输送与企业用工的衔接。在招生方面,邀请企业参与并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选拔,并根据学生成绩择优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同时身兼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培养方面,不断完善学校内部实习环境,定期赴企业进行交互式学习,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在就业方面,企业参与面试和选拔优秀毕业生,并与其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享受企业正式员工待遇。此外,还可以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奖学金机制,从而加大学生的培养力度。

(三)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从事核心课程的授课,并选拔年轻教师与外聘教师结对帮扶,根据“前期手把手教、后期指导”的原则,对在职年轻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而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鼓励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赴企业锻炼实习,深入一线开展符合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容,使教学过程动态更新。在培养师资过程中,制定明确的考核奖励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重点向职称竞聘方向倾斜,鼓励教师重视业务发展。

(四)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要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基础、学生素养上,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为下一步适应岗位提供保障。辅导员或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科学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五)建立企业年终考评机制

促进相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的内涵和社会贡献价值。政府部门在相关企业年终考评中,可将参与职业教育力度、参与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学徒制培养人数及达标人数等数据,作为考核相关企业对地方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标;对积极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企业进行“学徒制试点”挂牌,优先享受国家各项补助政策;政府部门主导、学校牵头定期邀请各种媒体对企业进行宣传,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

(六)鼓励学校开办非营利性企业

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规划专业建设,本着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开设各种集产学教研一体的校办企业或工厂,鼓励学生在校内从事生产性实习。校办企业的开设,不仅锻炼了教师队伍,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更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此外,还可以鼓励相关专业教师作为创业导师,结合国家政策,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创业活动,或开办与之相关的企业,学校可以提供条件或启动资金。对于校内有条件开办企业的学校,可以商定盈利划分比例,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热情。

四、结论与反思

通过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工学融合的课程体系,确定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奠定基础。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要求,适时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内容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冉昕.国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2012(12):82-83.

[2]吴静,杜侦.英国职业教育学徒制变迁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4(6):92-96.

[3]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