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互联网+”;UI设计;交互设计;扁平化风格;情感化交互;动态交互

“互联网+”在2015年两会上被强势推出之后,仅6月份就有26家传统行业涉足互联网。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达到4.2万亿元,比去年增长6%,当前互联网业务已经成为拉动信息通信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互联网+”正在成为一股强劲的风潮引领各行各业。同年4月,在“流量开放合作大会”上,工信部表示中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达12.9亿户,4G用户数目达1.78亿。4G互联网的宽带性、多媒体性、实时性、易用性、交互性、个性、安全性、方便性等特性促使移动互联网占据用户大量的上网时间。以至于连传统行业都不敢轻易放弃移动互联网终端业务。所以UI设计的优化和未来UI设计的发展趋势也被自然而然地推向风口浪尖。总结“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 延续扁平化风格特点

扁平化设计即无过多的装饰效果和无用元素,边界自然干净利落。扁平化通常颜色饱和、界面美观、简洁、降低功耗、提高运算速度、方便用户操作,使用户迅速定位到目标功能,从而减少认知上的障碍。简而言之,扁平化是利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来展示和创造平面功能性的最大值。

完整的扁平化设计风格可以追溯到windows8的windowsUI,被Android系统关注,被IOS系统普及。但是,扁平化风格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瑞士国际平面主义风格。瑞士国际平面主义大师艾米尔・路德认为:视觉传达设计应该在功能与形式之间寻求平衡,文字与版式设计既要有传达信息的功能,也要传达视觉审美意义,达到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所以扁平化设计把具象的形态抽象化、符号化,大图文、大色块的方格磁贴式界面设计。它具有较强的视觉张力,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大胆舍弃了重阴影、重描边、重浮雕及3D的设计手法,彻底跳出过去对拟真仿物的恋恋不舍,体现了数字化的形式美感,集中精力于清爽的排版和网格化布局,使布局简洁、严谨,更能适应视觉时代、读图时代的需求。

例如,一直受业界尊重和用户信赖的苹果和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扁平化设计。苹果是时尚、高科技的产物,用户一直追逐它的独特性系统、简洁性设计语言。明亮的颜色搭配、清晰的对比度、规范化的线条、标准化字体、经典颜色搭配和时尚优雅,禅意十足的界面设计都在减轻用户体验的负担,同时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苹果在中国手机通信市场不断上升的份额证明扁平化将继续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2 情感化交互设计增加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UI界面设计逐渐转变为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和用户体验的多重设计。[1]美国著名设计师普罗斯曾说:“设计除具备美学、技术、经济三属性之外,还包含第四个维度――人性”。[2]产品的美观性、独特性、交互性、“傻瓜操作”性、界面的美观等都是设计应该考虑的点。高科技下的高情感交互设计不但要从整体上把控,而且要从各个模块、页面、流程上把控。无论从何处着手,设计师都绕不开用户,真正的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从用户到用户的过程。从用户开始,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把握用户的情感,分析用户的操作流程,把握用户的感情诉求,清楚用户使用中和使用后的心情。在把握好这个问题之后,下面要解决的就是怎么样才能够满足上述的感情需求,产品中的哪些部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哪些部分会违背和减弱情感需求,从而得出改进产品的方案。

包豪斯著名设计师梦合理・纳基曾说:“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而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将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技术即设计。”[3]这里所说的工业生产同样适用于“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当中。移动互联网的小屏幕迫使设计师去设计更大的控件来解决寻找按钮的问题或者通过滑动交互的形式让用户快速定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从整体上把控情感化需求比局部抓住用户的情感要简单。它只需要在准备产品之前奠定好情感基调即可,在整个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以免发生偏离。从各个模块、页面、流程上的把控用户需求比较复杂,需要注意的是各个模块需求的总和大于整个产品情感化的需求。它不是简单的相加。例如,上网有上网的需求、阅读有阅读的需求、看视频有看视频的需求、订阅有订阅的需求、下载有下载的需求。每一个情感化的增加都要符合用户的操作状态和使用环境。当我们还原用户使用场景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开放性的思路。不但考虑用户在使用某一应用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而且要考虑用户在使用应用之前是什么状态。考虑用户是有目的的使用还是随便浏览。对于某些产品来说,从理清楚产品的需求到优化设计到确定产品,这需要时间和交流,所以正确的交流也是很好地完成情感化设计的重要一环。

《原研哉的设计》一书中提到:“二十世纪是视觉时代,二十一世纪是触觉时代”。越来越焦躁和懒惰的用户没有耐心在众多的信息中不断地点击鼠标,筛选自己想要的内容信息。他们更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定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并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新鲜事分享出去。但是传统的网页分成无数个tag和页面让用户点击选择的设计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的用户。想要给用户提供更流畅的上网体验,需要提供高清的图片、显眼的搜索条、热门的新闻,并且隐藏相似的选项、给出推荐或查看相似选项等效果来猜测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活动。与隐蔽的按钮和慢慢拖动的滚动条相比,用户更喜欢用手势和语言潇洒的互动。尽情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这就需要大量地分析用户需求,并对用户需求做出情感化的设计,以满足用户的体验。

3 动态交互设计增加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网页设计中充斥着拟物化效果和Flas。设计师和用户都认为拟物化的设计是美的设计。但是拟物化设计会增加网页加载负担,致使上网体验不佳。随着人们压力的变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越来越觉得效率是第一位的。所以扁平化风格设计慢慢地取代了拟物化的设计,因为扁平化的设计占据更少的空间,加载的数据更少,用户体验更流畅,所以会被更多人选择。调查显示:“网络加载的速度和用户放弃等待的数量是呈几何增长的”。即:速度越慢,放弃等待的人越多。扁平化风格的界面设计适应了上网的加载时间,但是扁平化风格的静态设计是枯燥的。这时需要动态的设计来建构一个良好的交互环境,让用户融入其中,身临其境。灵动的动态交互提升了人与界面、人与信息、人与机、人与人的连接。除了视觉上给用户放松之外,还能有效地引导用户操作界面,实现完美的体验。

微软Surface系列平板电脑的触摸式操控更具有动态交互的特质,这使得微软的设计团队将动态体验作为设计的首要任务之一。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平面设计大师之一索尔・巴斯将平面设计与电影结合,设计了多部电影片头,被誉为动态图形设计的开山鼻祖。微软强烈的赞同索尔・巴斯的设计理念,让动态的交互体验融入静态的UI设计之中。在这方面WindowsUI是最具创新性的,它促使我们仔细审视过去对UI设计的认识。微软对UI流行趋势的判断和把握一直走在整个UI设计行业的前列,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最具创新性的。增加动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视觉提示,快速一次性的动效也很容易被用户察觉。静态的界面和随时准备响应的动态的交互形式给用户带来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从而缓解嘈杂的页面。这无疑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4 目的性更强

360董事长周鸿t在创新研习社的演讲中说:“所有的战略都要归结成从用户角度出发,寻找一个需求,一定是中等以上的频度、痛点、刚需。这个服务可以非常不起眼,但是它一定是对用户有价值的”。[4]这就告诉我们将设计语言根植于中国传统,要善用现代手法堆砌精髓进行提炼和诠释。所以设计的目的性就变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设计的界面应为内容服务。一个优秀的icon和优秀的界面设计可以成功地吸引用户下载并尝试使用一个产品。但是没有很好的内容,用户会毫不犹豫地卸载。但相反,如果用户有意无意之间发现很一般的APP,下载之后发现很实用,是用户当前或将来必须使用的东西,那么用户会迁就界面设计的不美观或体验的不顺畅。

信息化时代的UI设计和传统的UI设计相比,就像工艺美术运动和包豪斯追求的现代主义类似。繁杂的设计元素堆叠,反而加重了对用户体验的干扰。试想当我们惊叹一个APP界面设计的精美绝伦时,却处于无限加载时的心情。用户体验顺畅是用户对于产品最基本的客观心理诉求。这就要求UI设计师必须认真反思设计的初衷。我们发现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其实就是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所以UI设计必须回归到信息内容上,以强调内容为核心弱化次要元素,这样用户可以更快、更容易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完全沉浸在内容中而不是其他。包豪斯所倡导的现代主义运动是一种完全忽略情感化的设计,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中是行不通的。所以,只看内容而不注重设计的产品也是失败的产品。UI的美感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除了简约的视觉架构、情感化的用户体验、流畅的动态感受和强烈的目的性之外,还将全面开启响应式布局,尽可能地用滑动代替点击,越来越注重人机交互的顺畅体验,颜色上虽然与过去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更倾向于高保真色调。放大不失真的矢量图形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引导页的温情回归也将继续温暖着每一个浏览新产品的用户。

参考文献:

[1] 设计对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影响――以苹果手机为例[Z].百度文库.

[2] 李纲.非物质界面设计[D].

[3] 黄娟.设计的反思――论实用原则在设计中的体现[J].美术大观.

[4] 周鸿t.刚需、痛点、高频是一款好产品的六字真言;免费模式绝不是忽悠,而是羊毛出在猪身上[Z].锐度―IT时代周刊.

[5] 李亚男. UI设计中体现的符号学原理[J].艺术天地,2015:152.

[6] 王正林. UI设计的理念和方向:以WindowsUI为例[J].装饰,2015(2):138.

[7] 白雪. UI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学研探索,2015:132.

[8] 林阳. UI设计中扁平化理念应用研究――创造平面功能化[J].艺术科技,2015:267.

篇2

首先我想谈一下什么是媒体的互联网思维。我认为互联网思维并不简单的就是某个网站、某个互联网企业的思维。而媒体以互联网思维转型升级,也不是把自己变成互联网,而是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受众体验、习惯、偏好的变化,真正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以优质、细分的新闻、资讯、娱乐产品和服务,来聚合目标受众。进而对市场、生产流程、管理架构、工作方式、盈利模式、价值链乃至整个媒体生态进行解构与重构。下面以广播、微信为例具体阐述一下以媒体为特色的互联网应用,互联网时代广播的收听特点以及趋势。

2014年上半年在国内30个重点城市的新媒体调研结果显示,广播听众中属于网民的数据超过90%,其中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达92.7%,60.0%的听众使用电脑上网,说明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的受众重叠度相当高,利用网络平台的特点传播,听众对广播的粘合度会更高。并且,在超过5亿的移动互联网网民中,收听广播的受众群略超30%,且以年轻群体为主,说明移动互联网受众有可能给广播的新媒体化提供一个新的契机。移动互联网迅猛的发展,广播的传播渠道与收听通路都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大大提升了广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广播受众群体的听众结构和收听行为也发生较大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播听众已经裂变为三大族群:第一个是传统广播的人群,即使用传统收听终端的人群;第二个是车载的收听人群,随着国内汽车普及率的提升,车载的收听人群日趋呈上升态势,而且逐步成为主要的广播受众群之一;第三个是新媒听众,即使用网络平台收听广播的听众,这部分人群目前在广播整个收听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在全国范围内用移动互联网收听广播的人群比例在10%-20%之间,但移动互联网网民都将是其潜在受众群,庞大的规模及其发展的速度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互联网普及后,为广播这样的传统媒体提供了多样的传播平台,现在的广播传播渠道已经从传统的FM/AM电波媒体渠道,发展为多终端、多平台、多入口、多应用等。广播利用车载移动、微信、微博、APP、在线广播等多个平台,多角度、多维度、多终端的延伸和拓宽广播的传播通路,听众的可选择面更为广阔。其实可以说现在的广播已经将各种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当成了它的传输出口以更大的扩大广播自身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

广播作为听觉媒体,具有极强的伴随性。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广播和音频应用产品不断涌现,“随时随地可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听众收听广播的时间更为随意,收听的频次也更多。传统意义的固定场所、固定时段收听已经不再适用于描述现代广播听众的收听习惯,移动、伴随的碎片化收听模式更为现代听众所接受。

在新的收听环境下,听众的收听接收终端呈现多种多样的状态,包括车载FM、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能够成为广播和音频节目的接收终端。在终端大发展和不断融合的状态下,广播媒体传统的生产模式更注重节目的高质量,对内容编辑、评论的深度广度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包括各种移动终端在内的新媒介形式更加注重内容精炼,要求信息内容更快捷方便、更碎片化地传播。广播媒体可使用同一节目内容,但根据各终端受众的收听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及推送,从而实现内容在多终端平台的有效分发,既可以减少各终端节目制作的“内耗”,同时也能够更大程度的满足不同收听终端的受众需求。

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历程;适应信息时代;进行财务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通信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在上世纪60年代,会计人员都使用算盘记帐。那时候,“算盘”和“帐本”就是财务会计的工具。后来有了计算器,但大家还是依靠手工记帐。到了2000年后,计算机开始应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如今,会计们扔掉了算盘,全部用上了电脑,有了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甩掉了手工帐,实现了信息化。此时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采用传统型的“财务核算”软件,主要是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而未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如大ERP)。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到目前,我们启用了数据分析系统建设,实现了可以提供多层级、多维度、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功能。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信息化、网络化助推了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也给财会人带来了各种变化。

二、通信企业会计应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时代要求,进行财务转型,建立完备、崭新的会计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只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变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完备的、崭新的会计体系。

1.目前通信行业所面临的管理模式转型

我们一直实行的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这种层层分级的管理模式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下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时至今日,企业经济活动量大大增加,所处经济环境变化加快,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原有的管理模式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反应及决策能力。

企业集团为了整合财务资源,提高竞争力,拟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财务软件对所有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帐、远程报账、远程审计、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下属机构成为一个财务报账单位,可以减少基层单位财务人员和节约会计费用支出,集团企业总部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并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首先,通过系统自动化能力替代人工操作,进而提高核算效率,有效促进核算岗位的合并;从目前的财务工作量角度分析不难发现,财务核算工作占整体工作量比例较大,有近70%的财务工作人员精力都集中在财务核算作中。其中:资金核算和报帐的工作量较大,而通过系统集中管理的终端、渠道费用、内部商城等核算人员投入的精力较少。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前端业务量较大带来的财务核算作量大也是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前端业务系统数据批量导入财务系统造成的财务人员二次手工核对增加的工作量也是核算工作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如何减少财务人员基础核算工作量,主要抓手之一就是系统的自动化核算。通过系统自动能力的提高代替人工操作,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突破现有作业模式,扩展管理集约化范围,从业务前端实现集中,避免了出现传统模式的人员集中。业务模式的集约化主要表现为内部商城、一点结算、收入管理、商旅管理等模式。通过业务模式的集约化管理,实现财务的集约化核算,避免了传统模式的基层核算人员集中化。

2.财务应顺应业务的快速变化,搭起会业沟通的桥梁

互联网大时代把会计人从繁杂的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重点转向企业的管理会计和财务决策。云会计、信息化等一系列的技术变革为会计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会计人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辅助企业决策或直接参与企业管理活动中去。

电子商务支持在线管理和集中式管理模式,消除了物理距离及时差概念,高效快速地收集和处理数据。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会计部门内部、与其他部门之间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便捷,财务部门的很多工作均可由其他部门完成。

企业财务人员应走出财务走进业务,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财务人员应深入了解业务,熟悉各项业务流程、清楚各项业务管理系统及数据,成为财务与业务的桥梁。财务人员通过对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实践于企业财务管理和价值管理,使财务人员真正成为企业风险的管控者、价值过程的管控者,能够为企业提供多角度提供数据分析和经营决策支撑。

3.强化财务对资源配置的前评估、后评价能力

财务人员应从产品、渠道、商业模式、会计政策、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前介入,使财务管理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强对业务过程的管控,从资源消耗的视角审视业务过程,强化财务对资源配置前评估和后评价的专业能力。

在业务发生之前,应由业务人员提出业务需求,明确业务目标及资源消耗投入。财务人员应协助制定业务事项的事前评估体系,并进行财务专业评估。

在业务发生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协助做好业务过程及资源消耗的记录,积极参与到资源配置的流程中,提供专业化管控服务。

在业务事项完成后,财务人员协助制定事后评价体系,开展绩效考核及对标分析,并进行财务专业评价。

4.财务人员应实现向业务管控者和价值管理者的转型

篇4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占据了公众视野的眼球,其在传播手段和接收终端的多样化,为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使得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强烈冲击。随着新的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也推动着媒体加快进行媒体融合和技术转型,从而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将围绕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和现代传播体系开展,这也意味着传统媒体在新的传播技术下需要适应新的信息传播格局,改变对已有话语权的掌控方式,进而实现自身的改改革转型。本文拟从新媒体惊人的速度,开放式互动的特性与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切入,探讨传统报业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并提出新媒体和传统报业媒体建立融合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拉开了互联网时代的序幕,人类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是一场媒介的革命,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蓬勃发展,不断改变着大众的活动空间、节奏和态度。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0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40%。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下,传统报业媒体的影响力持续下降,经营收入呈现断崖式下滑。据慧聪公司统计,2013年全国报业广告同比下降5%,2014年同比下降18%,2015年一季度降幅扩大到28%,特别是都市生活类报纸广告出现断崖式下滑,个别都市报广告同比降幅超过50%,传统报业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无论是在用户数量还是技术手段上,都正在以不可预测的迅猛势头侵占着传统媒体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如果不进行现代化改革转型,就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甚至失去对公众的话语权。

正如科技革命推动未来一样,互联网技术革命则对传媒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技术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就像造纸术、印刷术、无线电广播推进人类文明一样,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的变革始终是改变世界的最具有革命性的力量,由技术革命与技术创新所推动的发展不可抗拒,落后的技术和传播方式必将被淘汰。就像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指出的,“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他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需求决定供给,符合先进社会需要的媒体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新媒体在信息的丰富程度、更新速度、互动性、接受便利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而在内容为王的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在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而难以取代,而且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也是报纸、电视、广播能长期受大众青睐的根本原因。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扬基础上,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只有大众化才能主流化,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媒体才能被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所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品牌传播优势与新媒体技术、渠道优势,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

二、传统报业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困境

(一)面临断崖式下滑的传统媒体

实际上,很早以前中国报业就知道新媒体所带来的威胁与挑战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固有的传播思想和僵化的体制机制,使得传统报业媒体一直没有做出实质的改变,直到从2013年开始,报纸停刊休刊的消息不断传出,报业媒体的大佬们才真正意识到“狼”真的来了。2015年,楚天都市报前三个月业绩跳水,据称计划一次性裁员近百人。事实上,纸媒出现困境大裁员,并不仅仅出现在国内,国外纸媒早已开始。2014年10月1日,《纽约时报》宣布将裁掉约100名新闻编辑,以节省运营成本,投资未来的数字业务。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也都在公布裁员计划。2014年,全国报业媒体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以大众报业和南方报业为例,公开报道显示,大众报业集团2014年利润总额从2013年的7.35亿元降至3.22亿元,降幅高达56%;而南方报业集团更是陷入亏损,有数据显示,2013年南方报业集团利润总额为1.29亿元,2014年下降至8650万元,同比下降37%。

(二)竞争激烈中的新媒体

新技术的革新必然会影响一个时代的发展,淘汰旧的工具。但是对于目前的现状而言,新媒体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比如,曾经引领的新浪微博,2011年新浪微博扛着“自媒体社交媒体大旗”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并迅速占据中国大众的眼球,他给受众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发声”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但现在新浪微博早已入不敷出,在他发展最快的几年时间内一直强调他的新媒体属性,却忽略了他的社交作用。作为为社交媒体,最重要的是用户

作为“人”的用户,当用户觉察到自己被忽视,发现自己的需求被冷遇,他们就会离开。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作为后起之秀的微信,由于充分明确了自己社交工具的定位,现在已经完胜微博。当然,这两个产品有许多共性。但正因为他们的定位不同注定了结果的不同。加之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之间轰轰烈烈的微博大战,最终新浪微博虽然守住了老大的位置,并在2014年登陆纳斯达克,但从如日中天向迅速衰落已经成为必然。导致新浪微博逐渐式微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至今都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而微信引领潮流之后,也不断出现了陌陌、米聊、易信等这一类的社交软件,竞争也日益激烈,其结局也可能还是一样。竞争会导致传媒行业迅速的发展,但当竞争超过一个标准后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新媒体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困局就是激烈竞争下的优胜略汰,并不是完全繁荣的局面。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不是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互动、互补、互融。单一的媒体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必将失去竞争力,采用多种传播手段进行深度融合的媒体才能胜出。

(一)传统报业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传统报业媒体往往由于时间、地域和版面的影响,新闻信息的容量有限,只能截取最有新闻价值的,迎合大多数人的阅读取向的信息,因而缺乏个性化,不能全面满足受众的阅读需要。而新媒体则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其信息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范围广、融合程度高的特征,可以汇聚多种传播手段和方式,并能同时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使的信息内容更加丰满生动。

(二)传统报业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使传播渠道更加畅通

报纸凭借强大的公信力、庞大的受众群体及权威的舆论地位,在传播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其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传统报业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将集团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采编业务集中在一起,组建类似于“大数据信息厨房”新闻采集中心,遇到重大事件报道和突发性事件,派出一个融合报道组,集中采访可供全媒体使用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编辑部再把这些产品进行编发,提供给集团内不同的渠道,特别是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推送传播,从而大大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篇5

关键词: 互联网+;民族地区;发展;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4.07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刘洋.“互联网+”时代多民族地区发展的挑战及应对[J].克拉玛依学刊,2016(4)48-52.

“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基础平台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社会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产品、业务和模式的创新,使互联网连接一切成为一种新生态。“互联网+”时代的六大特征包括“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1]45-62。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就成为必须予以思考的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来临是多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

“互联网+”时代是推动多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丰富社会治理渠道的重大机遇,也是对口援建单位创新援建模式的重要手段。

1.“互联网+产业发展”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 是传统三次产业飞跃的重要动力因素,主要体现为:首先,在第一产业发展过程中构建“互联网+智慧农牧业”,即通过互联网农牧业生产管理体系的建设系统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特别是构建农牧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互联网实时监控和回溯系统,满足对食品安全有较高要求的顾客的个性化定制需求。第二,在第二产业发展中,“互联网+”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从宏观上推动多民族地区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逐步走向信息化、服务化和全球化,实现“工业智造”及工业4.0;从微观上,“互联网+”通过整合供应链的资源优势,提供用户按需定制的平台进而促进互联网型企业的茁壮成长。第三,必须认识到,第三产业是很多民族地区当前的核心产业,因此利用“互联网+”使民族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具生机是一条必行之路。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产业往往被称为第四产业,“互联网+”对于信息产业的影响将会更加直接、更具代表性,使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之路更具潜力。

2.“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智慧生活”确保民族地区发展环境的稳定

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内外部环境,而社会的长治久安是民族地区发展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从这个角度上看,构建“互联网+公共服务”和“互联网+智慧生活”是“互联网+产业发展”实现的先决条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需要从公共服务和民众生活两个方面重点开展相关工作。首先,“互联网+公共服务”将先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引入民族地区。“互联网+教育”使少数民族民众在接受教育时既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从客观上推动了受教育覆盖面的扩大和整体水平的提升;“互联网+医疗”在少数民族民众求医问药时有更为专业和权威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将少数民族独有的例如藏医、藏药向内地乃至全球推广。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公共服务的主体将更趋于多元化,各公共服务主体的优势资源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得以整合,进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整体水平。第二,“互联网+智慧生活”对于少数民族民众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将会产生明显影响。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将使人的生活从电器为核心转变为以用户为核心;“智慧出行”将给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带来更多便利的出行选择;“智慧民生”可实现生活服务信息主动推送、在线预约民生服务等创新;“智慧社区”则在社区网格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智能化,使居民能够享受更为主动、及时、便捷的社区服务。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渠道会提升少数民族民众的生活质量,民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进而推动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3.“互联网+援建”思路将实地援建与远程援建两种模式予以有机结合

对口援建是、新疆等民族地区发展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例如在对口实施20余年中,各批次干部深入各地,为高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席在中央第六次工作座谈会中的讲话指出,“要搞好对口支援工作,优化干部人才结构,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2]。由此可以看出,对口援建工作依旧是中央及各地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坚持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互联网+”为实现实地援建与远程援建“双结合”的创新模式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条件。这首先体现为通过民族地区“互联网+”的建设,民族地区与外界之间网络互联程度不断提升,这样对口援建单位不仅可以实现远程对援助干部的监督与考核,更可以使一大批未能前往民族地区受援地工作的本地干部通过远程援助系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建议。同时,干部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需要原单位配合解决的问题,或者根据受援地需要向原工作所在地区一些招商引资等信息,远程援建系统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民族地区本土的干部群众可以通过远程援建系统的在线培训模块,提升自身工作素质,进而从长远上使各受援地的发展更具弹力。总体上讲,远程援建模式使参与到援建工作中的人员数量明显提高的同时,援建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却得到控制,从而进一步扎实保障援建的总体效益。

二、“互联网+”时代来临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定位应该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性武器”,但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多年以来推行电子政务的进程可以发现,大多数地方政府只是把互联网、电子政务视为解决政府外部事务公开、内部事务办公自动化的策略式外嵌工具,政府的业务流程依旧大量保留传统政务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只是发展了“+互联网”而非“互联网+”。客观地讲,大部分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相对于沿海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跳出“+互联网”的固有思维,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合理的成本在民族地区实现“互联网+”时代所提出的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件需求,以及互联网意识培养、互联网人才队伍储备等软性要求,则是“互联网+”时代来临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挑战。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仍需加强,“互联网+”在民族地区的根基尚未搭建牢固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互联网+”的根基和硬件保障,是一切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给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铺设带来了相对较高的成本以及难度。近年来,随着中央及各对口援建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各级自治区政府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面已大为提高,信息通讯能力显著增强。但需要客观认识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数据鸿沟依然存在,而且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这种数据鸿沟时刻面临增大的危险。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主要体现为民族聚居区内不同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程度参差不齐,以为例,“城镇与农牧区之间的差距尤其明显”[3]77-80,以拉萨为代表的城镇的信息化水平已与内地城市差距不大,但一部分农牧区依旧处于“不能、不会、不想”使用信息化的状态,其中“不能”是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就是农牧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在此基础上,部分地区和行业虽然建设了信息化基础设施,但设施落后、功能缺失。

2.少数民族民众信息化意识培养加速与传统文化保护间的再平衡有一定难度

如果说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民族地区应对“互联网+”时代在硬件方面挑战的话,互联网意识的培养及其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就成为民族地区应对“互联网+”时代在软件方面的挑战。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多元,拥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在少数民族民众间代代相传,民族文化也对少数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对于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能否在民族地区顺利实施,当地干部群众的信息化意识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是必经之路。但目前一部分民众,尤其是生活在偏远农牧区的民众对于互联网的应用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水平之中,更多将互联网作为娱乐工具,而不是深入生产及生活各个领域的重要战略工具。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他们“不想”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而由于“不想”又将直接导致主观上不去学习互联网应用技术,最终导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4]50。必须强调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传承和保护,如何寻求一条“互联网+传统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3.“互联网+”给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政府、企业、公民等各社会领域都需要更多、更频繁地与互联网打交道。作为信息化战略的领航者,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信息化能力不仅仅代表学会使用计算机、学会上网,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职能分工分别具备以下能力:第一,“互联网+”应用系统开发能力。虽然当今政府业务有外包的空间,但如果在政府部门内部拥有一支可以自行开发“互联网+”应用系统的队伍,无疑是缩减信息化成本的最为有力途径。第二,“互联网+”应用系统运维能力。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维修临时或应急故障。第三,“互联网+”应用系统使用能力。这是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必须掌握的能力。第四,“互联网+”应用系统推广能力。通过政府工作人员的典型示范和教育行为,使各族民众能够同时拥有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能力。第五,跨部门、跨领域沟通协调能力。“互联网+”跨界融合的特征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对于所有涉及的领域业务、责任相关部门的业务都有所了解,以便协调跨界工作。因此,“互联网+”时代对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以为例,“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历文化偏低,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自治区从事这一工作的人群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19%,其中还有5.56%的文盲/半文盲”[5]48-50。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提高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民族地区应对“互联网+”时代机遇和挑战的对策

尽管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民族地区势必应该把握住“一带一路”战略下“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将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滞后之处转化为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潜力所在。

1.完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使少数民族民众切身体会“互联网+”的魅力所在

互联网意识培养及互联网能力的提升,要从“有形”和“无形”两个角度入手。“有形的手”是指建设信息通讯基础设施,使其覆盖面在民族地区全境无死角,特别是当前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要向偏远地区农牧民居住点倾斜,区内城乡间数字鸿沟要逐步缩小。在此基础之上,要提升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无形的手”是指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应从自身做起,提升信息化素养,并担任少数民族民众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典型示范者、技术帮扶传教者,使少数民族民众切身体会到“互联网+”的魅力所在。“有形的手”是“无形的手”实现的基础保障,“无形的手”则是“有形的手”提升效益的必经之路。

2.制定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引导“互联网+”进入产业发展之路

“互联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最直观地体现在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推动上面,而经济发展又可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评测。“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功能使传统三次产业和信息化产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互联网+智慧农业”“互联网+工业智造”“互联网+智慧商业和旅游业”的前景喜人。各级民族自治政府应制定本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指导思想、具体路径。应大力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有民族特色的农牧产品、旅游产品的产业化和在线直销,解决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运输壁垒,甚至在资金和人才充裕的情况下组建和开拓自有物流渠道;应大力鼓励农牧民生产使用智能化设备,通过基层农牧业生产单位组团示范效应,逐步推动农牧业生产现代化、农牧业产品商业化、农牧业产品销售网络化;应大力鼓励工业企业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从生产运作、供销商维护、商品销售、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实现智能化;应大力提倡各旅游景区在线宣传、展示,通过专有的旅游网站平台为旅游者提供实用信息,实现宾馆、景点门票、租车等旅游配套资源的在线预约及支付。

3.建设互动型电子行政,政府在社会多元网络化治理中起到表率作用

在“互联网+公共服务”和“互联网+智慧生活”中,社会网络化治理呈现主体多元性特征。政府在社会网络化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仅扮演表率、服务导航、质量监督角色,更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让渡给有资质的社会团体、公民组织、社区及非政府组织来提供。在“互联网+”时代,政府的社会治理工作范围虽然有所减少,但工作的复杂程度、工作的质量要求却在提高,特别是如何在政府与多元社会治理主体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有力的监管及反馈机制,电子行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电子行政主要体现为政府内部业务流程梳理与优化,以及政府对外公共服务范式创新,其突出特征是互动性。通过电子行政的G2G(政府与政府间)、G2B(政府与企业间)、G2C(政府与公民间)、G2S(政府与社会间)模式的构建,使多元网络化社会治理可以在一个一站式网络平台上完成。特别指出的是,利用电子行政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使社会治理中的交通疏导、灾害防护、资源协调、社区管理等功能更为直观化和即时化。

4.与对口援建省区联动,在实地援建基础上构建远程援建模式

在继续实施实地对口援建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创新一条新型远程援建模式,有利于让更多的内地省市干部群众投入到援建工作中来,有利于在不明显增加援建成本的前提下,提升援建工作的实效。从具体实施层面上, “互联网+对口援建”平台的建设是远程援建模式实施的起点,应由中央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建设一个国家级远程援建系统,从人员、组织机构和功能上将各对口省市部门和受援地区包含其中,这有利于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定期横向对远程援建绩效的测评,更有利于降低远程援建平台的开发成本。从具体功能层面看,在平台内要进行基于援建关系、援建领域的细分,既要保证援建单位与受援单位间援建专有资源的在线对接,也要保障在一定援建领域内资源可被全区按需使用。从运作模式层面看,既要鼓励实地援建干部通过平台与工作单位密切联动,也要提倡内地援建单位工作人员远程向受援地提供在线协助,还要促使本地干部群众通过平台获取在线培训,甚至可以通过该平台面向非援建单位的广大群众征集援建志愿者并进行审核筛选。

总之,“互联网+”时代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机遇是远大于挑战的。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6]35进入2016年以来,无论的相关重要讲话,还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及发展“互联网+”的重要意义。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的机遇,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将民族地区的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2]新华网.中央第六次工作座谈会召开,发表讲话[EB/OL].http:///gn/2015/08-25/7488714.shtml,2015-08-25.

[3]杨晓波.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发展论坛,2013(6).

[4]吴江等.观念环境――公务员和公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J].电子政务,200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