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育研究实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及启示边保旗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刘昌斌
常规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践意义教育实践与研究 张钧祥,范保林
影响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几个因素赵金伶,师彦星
学生个人生涯设计应以其兴趣和优势为基础武淑清
论美育的历史与功能张忠华
校园网维护经验谈郭建国
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储昌楼,钱凤珍
浅谈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张克久
浅谈语感能力的培养苏长金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孟献红
论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王苏生,孟湘
加强听说训练提高写作能力--关于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素质的思考高素忍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王春林
入画·入情·入理韩国平
因特网:英语教师的良助林红
初中英语Book2A修订介绍曹洁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警示:立足课堂教学提高语篇分析能力杜保平
谈外语课堂教学的互动式刘培焕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苏萍
数学解题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陈广田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冯倩荣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尝试田坤山
用图示觅解法求函数最值郭书均
浅谈圆中成比例线段的证明高振文
试谈具有代数条件的恒等式证明牛素君
趣味盎然激求知冯菊英
增加数学课的文化氛围左学红,冯书楷
一个复数的广泛应用牛保林
浅谈高中生学习物理认知障碍与对策朱习达
物理课堂教学必须制定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梁中华
谈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陈永会
巧用等效法解物理题两例冯林栋
例谈高中理科综合测试题的来源及求解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 颜建河,边希义
从初中毕业实验操作考试谈化学实验教学刘书择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付尊英,潘紫千
对加强教育科研先导校建设的思考许银海
学校心理辅导模式初探王金钟
当前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述任伟卿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牟秀玲HtTp://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宽容王新禄,韩巧燕
浅谈"候课"、"踏点"与"压堂"唐绍军
浅谈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刘曰海
做好班主任工作应学会心理管理金晓雪
从理念上辨清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陶书荣
论端正教育思想徐志伟
谈阅读课的有意义语言训练周益民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李杰
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张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刘淑英
朗读教学的组织艺术--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法杨梅
如何指导学生写具体李晓峰
作文训练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曾骊,陈爱珍
研究作文教学提高写作能力于立娟
指导学生作文之我见何丽华
发挥主体作用搞好语文教学赵宝生
教会质疑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焦秀英
全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展望与思考闫会学
刍议英语自学习惯的形成苏仁平
利用多媒体强化英语听力苗冬青
英语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实际掌握赵兰锁
关于小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研究沈敏岷
浅谈在《社会》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 赵雪芬
浅论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方式和原则林革
"开放题"教学摭拾祝中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刘素芸
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刘文菊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吕欣玲
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郭成志
浅谈"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刘玉舫
关注学生数学体验的教学策略王立军
尊重学生学会赞赏--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杨淑娟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吕军杰
浅谈中学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默进芬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问题意识的培养王元波
浅谈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马永在
浅谈媒体在政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周蕾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贾玉娟
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朱会兰
给"鱼"不如"授渔"--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陈华
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发探究功能的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 马本良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史素杰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张清保
比较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赵中霞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王俊杰
美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挑战赵胜利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几点做法郭利
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王树林
体态语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马金殿
让习题剧走进数学课堂郭辉杰,王广建
探索物理教学规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崔云山
1.现代我国教育学发展的产生背景
教育科学是与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无一例外,我国的教育科学与教育制度也是如此。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近代社会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落后,实行闭关锁门的政策,国家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的迫害,虽然西方列强给我国造成了不可估量、难以想象的不利影响,但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播到了我国。我国也是一个教育文明古国,在过去我国与其他其他国家地域的交往密切,各种学术思想相互融会贯通,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兼容并蓄,相互碰撞,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的学制和课程自然而然地引进到了我国。中国早期师范教育也在此时应运而生。近代社会,苏维埃在许多方面给予我们效仿的支持援助。解放以后,我们效仿苏维埃实行了抛弃一切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理论。至此苏维埃教育模式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长期发展蔓延。我国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学提倡始于1958年,这时苏维埃教育模式不再适用,不再发挥原本固有的作用了,于是我国开始了长期的教育学探索道路。由于那时“左”的思想严重泛滥,最终我们自己的教育学体制树倒猢狲散,并为真正建立起来。十年的给我国带来了空前的危难。结束后,开始了相当长期的拨乱反正的运动,我国的教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时代。一个世纪以来,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过去的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许多值得国人骄傲自豪的成就。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深刻认识到当前教育学科危机的隐患还是真实感受得到的。面对教育理论的诸多方面的需求和要求的背景下,我国现今的社会现实与教育改革实践必须遵循这一千载难逢的时代背景,然而对于解决攻克教育学科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2.我国当代教育学科发展的局限不足
(1)教育学科知识和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大教育论》的成功问世以来,教育学研究者把创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作为一项伟大艰巨的任务。而从目前来看,教育学科发展的缺憾主要有以下几点:认知论上的本质主义认识观和知识观,方法论上的思维范式。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如果二者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就会导致危机的产生。
(2)简单的“拿来主义”的弊端
教育学科发展不能一味地盲目借鉴,我们要知道引进国外的教育学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但是引进的目的和动机不可能根本解决中国的教育实践问题。努力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案,建立不同的模型方法,不能出现概念体系和研究范式都是别人的,要有着自己的思维与研究范式,有自己的原创元素。
二、教育学研究概述
1.实践在教育学科的作用
简单的“拿来主义”与片面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当代我国教育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纯粹的研究方法领域、体系结构,借鉴和简单的“拿来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本源的教育实践”才是最根本的出路。这关键要增强和确立实践关怀与立场,直面问题的症结所在。
2.教育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1)生成鲜活的教育学知识
“‘确定性”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两种倾向在内容和话语上显示出“晦涩、艰深”的特点,这是脱离于生动的教育实践的,也从形式上疏远了实践理论工作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更要立足于现实,力求做到真实可靠,植根本土。教育学研究还要遵循研究者必须深入实践,必须承认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规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功能灵活的教育学体系的构建与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
在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以摒弃过于看重研究知识和学科逻辑体系的“确定性”。获得丰富鲜活的教育理论知识,需要把投身到教育实践当中。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要得益于教育实践需要与发挥学科功能。理论来源于实践,要想提升教育学科地位就要加强整体现实可操作性。
三、结束语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康德的名字早为世人所熟知。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卓越的成就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导师的高度评价。在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的名字是不可能被绕过去的。但是,康德的哲学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经历,这就不为世人熟知了。
青年康德立志献身于对学问和真理的追求,而不是为了面包而读书。他曾这样写道:“我早已投身于我决心保持的东西。我将沿着自己的路勇往直前,什么也不能阻止我对它的追求。”1755年9月,31岁的康德获得了格尼斯堡大学讲师的职称。因当时康德发表过两篇天体论文,已小有名气。面对慕名而来的多到不可信程度的学生,初登讲台的康德的表现甚为青涩,甚至有些慌乱。直到第二节课,他才镇定下来。由于他思维敏捷,逻辑严谨,学识渊博,很快就获得广大学生的钦佩。自然地理课是康德最喜爱的一门课程。康德在课堂上的讲授,充分运用极强的记忆力和生动的想象力,从细微末节塑造出完整的形象,这些使他的讲解非常精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育方法上,康德希望学生们不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思想。他指出,死记硬背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要主动地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教育的目的。他使用教科书,并不照本宣科。他也不喜欢学生记笔记。当他注意到有的学生没有抓住主要的而在笔记中记下了不主要的,他会难过的连自己的讲义都讲不下去了。在对待不同资质的学生的态度上,康德则尽力去关注那些中等天分的学生。康德精进勤勉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与敬重,他讲课的教室总是挤得满满的。
康德的教育观点是在卢梭《爱弥尔》的影响下形成的,并且努力将自己的观点应用于实践。1774年,约翰·贝尔纳·巴泽道在德绍创办了名叫“博爱”的学园,致力于改革教育事业。该学园注重传授自然知识,教学轻松,没有强迫遵守的纪律,也不进行惩罚。康德热情支持“博爱”学园的教育试验,主张对教育工作进行革命而不是改良;他劝母亲们要亲自给孩子喂奶;他还主张孩子从小就应当有行动的自由,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会人思考,教育者不要乱用惩罚手段……康德的许多教育观点即使在当今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仍然有着值得借鉴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荀子就曾精辟地指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説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康德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生活经历,印证了荀子所阐述的为师之道,对于古今中外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具有普适意义上的指导价值。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无论其日后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其任教之初,都会出现各型各色的“青涩”现象,都要迈出各自蹒跚艰难的第一步。只要他(她)心中有事业,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积累,与时俱进,勤奋扎实地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能够站稳讲台,赢得学生的爱戴,获取事业的成功。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教育哲学;哲学化;实践化
一般而言,教育哲学是教育与哲学的联姻,是应用哲学方法来研究各种教育问题的一门学问。但教育哲学研究容易陷入困境,比如过度哲学化或者过度实践化,从而导致对于教育哲学价值的判断不清。由于人们习惯性将教育哲学定义为单独的整体性的哲学思维,导致教育的哲学研究与实践分离,越来越有排他性和局限性。教育哲学研究的东西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实践不相匹配,不仅没有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反而愈来偏离。所以,强调教育哲学的哲学性研究一定要与实践性和现实意义相联系,是其日臻完善的需要。
一、教育哲学实践性
教育哲学可以被认为是超现实的、理论性较强的一门科学。教育哲学的哲学性不是要凌驾于现实,而是要扎根于现实,通过对现实的观察、思考、总结,来引领并指导教育实践。同理,教育哲学的实践性不是主观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而是在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架构和布局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教育哲学实践性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哲学过于“形而上学”哲学化
教育哲学研究偏向哲学化这一派常常属于“形而上学”,容易将教育哲学研究等同于哲学研究,用哲学理论冠上教育的名称,伪装成教育哲学。这样就只沿袭了哲学研究的术语、论题和理论,与实际的教育问题没有任何联系。若教育哲学的研究与反映的教育问题无关,也不以发现、观察、分析、解决教育问题为中心,那么,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过于哲学化的教育哲学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是对教育实践没有任何作用的,甚至还造成了教育理论、哲学和实践的分离。
(二)哲学化与实践化之间的对立
长期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都较偏向哲学化,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一情况愈演愈烈,引起各国教育哲学家的关注,使哲学家们开始把教育哲学的研究着眼于实践化层面,但又逐渐地把哲学化与实践化对立起来,形成了亲哲学派和亲实践派。亲哲学派被指责为“无病”,将哲学研究与应解决的教育问题分离开来,使教育哲学研究毫无实际意义;亲实践派被指责为“纸上谈兵”,没有足够科学理论的支撑,一味的重视实践操作犹如无头苍蝇乱窜,将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才能总结出经验教训。而在我国,一直强调实践要以理论为基础,理论要以实践为目的,所以我国的教育哲学研究是以实践操作为方向,是基于教育哲学理论来发挥教育实践功效。教育哲学研究不能脱离实际问题,不仅要关注哲学知识和理论,更要关注教育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三、教育实践性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教育价值的判断标准
明确教育价值的判断标准,是教育主体顺利接受良好教育的第一步。只有明确了合理的教育价值标准,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方向,才可能实现教育的价值。而这个标准,一定程度上是靠教育实践来获得和检验的。教育不是一味的教化,也不是盲目的服从,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标准,当不同利益集团发生矛盾、各种因素出现对抗的时候,教育将陷入困境。
(二)确定实践导向的本源
教育哲学是实践导向的本源,它不是仅用一系列术语和概念堆砌而成的哲学,而是在实践中观察、总结和反思的哲学。它要求教育者不断的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直接的矛盾冲突进行思考,为将来的教育提供修正的方案和宝贵的经验。这不仅仅是教育哲学自主的理论进化,更是根据实践反映的问题,不断自主进行的超越和创新。
四、总结
教育哲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包括严谨的理论研究,更是重在实践的参与。他立足于现实生活,以解决教育问题为主要目的,同时也重视理论的科学性。教育哲学家只有以哲学理论为工具,依托现实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能将教育的理想与价值真正的实现。所以,既不能将教育哲学研究“形而上学”的哲学化,也不能盲目实践。哲学带给人们明辨的乐趣,实践带给我们收获真知的喜悦,只有将两者融合,互相引导和规范,人们才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愉快的进步、寻找真理。
作者:弋茜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友松.当代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25.
[2]金生鈜.教育哲学的实践意识[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京),1992,(1).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41.32-34.73.
[4]张夫伟.教育哲学的困境与出路nJo.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1):7-11.
[5]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
[6]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维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
[7]郑金洲.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J].教育研究,2004,(1).
[8]巴罗.教育哲学:分析的传统[A].胡森,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二卷)[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160.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加强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实践性、把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础,化学实验渗透在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化学有着实施实践性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当而且能够扬其长,利用学科的“天然优势”推进本学科的实践性教育。
二、实践教育的内涵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有着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特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主要目的不是改造客观世界,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广义上讲,实践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二是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活动。三是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活动。四是以活动自身为目的的功能性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生活的乐趣。如,游戏、音乐、舞蹈、体育竞技等感性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认知实践活动和交往实践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育,其原则就是要坚持知与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实践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以更多亲身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知识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求知,在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发展能力。
化学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育的内容必须与书本知识教学相结合。就学生的学习来讲,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与科学知识之间的中介,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没有学生主体的活动,谈不上学生实践活动,而离开知识教学的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强调实践性教育,并不是以实践活动取代思维和认知活动,而是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促使学生知与行结合、学与做结合。实施实践性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要尊重并相信学生,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各项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活动,成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
三、化学实践性教育的实施途径
1.优化教学内容,渗透实践性教育意识
化学有“先锋科学”的称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发现、新成果层出不穷,而教材内容主要是一般的知识、系统的知识,不可能兼顾各个地区、各个时期、各个个体的现实生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要素和契机,广泛收集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材料和问题,因材制宜地将新科技、新成果以及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现实性,这是优化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优化教学内容的另一途径是挖掘化学史。在化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种新物质的发现与合成,每个新规律的确定,都是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的;一些化学新理论的提出和确定也是通过实验的检验才被确定下来的。可以说,化学科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索,发现新物质、新规律的历史。以化学史作为教学内容,必能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遵循古人的足迹,积极参与到亲身体验教学内容,进行化学实践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主动进行探究的精神,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和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决心,为社会造就多元化人才。
2.改进、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行化学教材强化了实验教学,对一些实验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改进,但仍有许多可以拓展、改进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课本实验中的某些不完善之处,鼓励并引导学生对原有的装置和操作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怎样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明显,使操作过程更简化更安全,如何使实验更有利于节约药品更环保等。当学生亲手操作经自己改进的实验并取得成功时,不仅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他们对化学实验功能的认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如,在“氨的性质”一节,美丽的喷泉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喷泉的原因从而认识氨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氨的物理性质(极易溶于水、易液化)思考如何简化该实验,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实验方法,如可以用试管和导管组成简易的实验装置,通过热毛巾加热试管,氨气膨胀溶于水形成喷泉,也可通过冷毛巾冷却试管(氨易液化),使试管中的压强减小,从而引发喷泉。这样的实验设计改进,既简化了操作、节约了药品、有利于环保,还能进行分组实验,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氨的性质及喷泉形成条件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验证。在深刻领会教学大纲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针对学习、社会生活中有关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既使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不是盲目进行,也使“学、做、思”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测定食盐中碘的含量、自制简易电池等。学生用自己的双手验证了课本所传授的知识、解决了问题,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识,而且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眼手脑并用的感性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身经历参与的契机,这对学生主体的发展具有纯思辨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弥补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所缺少的感性材料和亲身体验,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孕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3.积极开展课外实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课堂教学再灵活多变,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实践不仅仅在课内进行,高层次的实践教育必须向课外延伸。在保证“课内营养”充足的前提下,精心设计一些课外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观察事物、收集信息、动脑思考、体验生活,让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解决了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更使化学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之前,布置学生收集废旧干电池,了解干电池的结构和组成,查阅资料了解电池的种类及使用等。学完这节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开展课外实验,回收干电池中的化学药品。在课前课后的两项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知行结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电池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实践过程,开阔了思维空间,提高了实践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课外实验作业既然是冲着个性发展而去的,教师应在提倡团结互助、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外实验的课题,选择实验方法,不宜搞一刀切和统一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指导和关注。
4.组织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提高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