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动画专业培训范文

影视动画专业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影视动画专业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影视动画专业培训

篇1

关键词: 学训赛 影视动画 培养模式

自教育部举办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构建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促进机制,全国的职业院校纷纷以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抓手。实践证明,在技能大赛的开展中不仅提升了参赛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学校的师资力量,而且推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

“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是我校影视动画专业在参加多次省、市、国家级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符合影视动画专业特色的大赛培养机制。将“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才符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宗旨,推动我校影视动画专业的发展。

一、“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突破点和着力点,要以实现专业和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我校影视动画专业在参加省市、国家级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国赛金牌1枚和省赛金牌8枚的优异成绩,“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是我校影视动画专业在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一套应用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是基于技能大赛并结合影视动画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讲:“学”是指学习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按照技能大赛国赛的要求,把教学与自学相结合,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打牢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基础。“训”是指训练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能力。通过教学和实践过程对接岗位生产过程,熟练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素质,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赛”是指赛素质、赛技能,通过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展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训练的成果,对于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掌握的衡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比赛竞争力。

二、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影视动画专业虽然归类于信息技术类专业但是与传统的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做到把基础知识、技能知识点和行业标准教给大家,但是由于每天的课时分配有限,以每周四节课为例,后两节上课的时候,由于遗忘的原因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的结果。而且教学目标往往是针对整个行业的,大而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面非常大,而且没有具体要求作为技术指标,学生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技能培养,课下也只能复习课上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学会的程度。

三、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学训赛”一体化模式就是把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竞赛要求统一起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竞赛内容统一起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竞赛过程统一起来。可以让学生在学到比赛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传统教学中学习效率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把“学训赛”一体化模式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1.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习过程不能仅局限在课堂,课余时间的利用可以大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已有知识的巩固。构建网络课堂学习、在线答疑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是“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前提。

2.构建开放的实训平台

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是把教学和生产对接的重要环节,是“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重点所在。实训平台分为自建实训平台和企业实训平台两种方式,但是往往这两种是分开来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在校内的自建的平台实训,只有实习期才会到企业平台进行实训。为了丰富实训平台建设可以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气氛不同实训的效果也就不同,因此构建开放的实训平台主要是以企业平台的实训为主。

3.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比赛

构建多样化的技能比赛是“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落脚点。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比赛首先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和实训的目标,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学习和实训的效率。其次,比赛的机制和气氛相比课堂测试更能够激发学生成功欲望,让他们在比赛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反馈给“学”和“训”环节。因此,学训赛一体化的模式从整体上提高了知识的实践性和目的性。

参考文献:

[1]饶晶.浅谈高职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学信息化,2011,5:221-223.

[2]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380(9):56-61.

篇2

重庆大写艺室内设计学校介绍如下:

1、学校简介: 重庆市大写艺设计学校是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具办高级办学资格的专业美术设计学校,是重庆第一家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机构,全国最早的室内设计专业培训机构之一;

2、地理条件:学校位于市中心杨家坪步行街,毗邻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美术馆,重庆工学院,重庆科技学院,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郁;

3、专业分类:学校主要培养方向为美术设计与平面设计职业资格培训,分为广告设计,室内装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影视动画等众多具体专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动漫教学;职业教育;三维软件

一、当前中职动漫教学存在的不足

1.缺乏科学的动漫专业教学体系。

2.中职阶段的动漫教育缺乏新一代的教师队伍。

3.对动漫学生的培养方向尚不明确。

4.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实际的项目植入。

5.动漫专业师资不足。

二、中职动漫专业的改革建议

1.中职动漫专业课程设计。根据动漫专业的知识需求和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所学的课程大致有基础绘画、色彩构成、透视学、PS平面设计、Flash二维动画制作、3ds Max三维动画制作、AE影视后期制作、摄影技术、动漫人物及场景设计等相关课程。上述课程既包含了动漫专业所需的文化知识,又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将教学重点转移到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教学中。

2.教师企业实践势在必行。动漫产业日新月异,动漫人才的培养也要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动漫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动漫课程既要把握基础,又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动漫人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职阶段学生就业大致定位于室内装潢设计、平面设计、广告制作喷绘、模型制作、模型贴图制作、影片剪辑等软件重复使用率较高的岗位,具备较强的动漫基础是动漫人才得以长远发展的必备要素。

4.加强校企合作,强调动手能力和技能培养。

5.利用企业资源弥补设备缺陷。

三、中职三维软件课程教学重点

1.中职动漫课程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主要是从事室内效果图设计、楼盘及环境效果图设计和楼宇漫游动画的制作等工作,此方向对学生的绘画基础要求相对较低,学生只要根据相应的图纸进行模型的建立,并根据需求建立灯光和材质贴图等环节就可完成项目制作,并且就业和工资待遇乐观,是中职动漫专业学生的首选方向。

2.中职动漫课程游戏动画设计方向。游戏动画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游戏人物及场景设计、描线绘制员、动漫原画师、动漫上色师等工作,此方向对学生的手绘技能要求较高,企业大多选择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从事此类工作,不利用中职学校的学生。

3.中职动漫课程影视动画制作方向。影视动画制作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影视特效制作、二维动画影片制作、三维影片模型制作、三维人物动作调节、材质编辑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此方向不仅要求学生有相当深厚的绘画及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电脑软件技能。

4.中职动漫课程多媒体设计方向。多媒体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影片剪辑、字幕穿插、影视片头片尾制作等工作,此方向毕业的学生需要在行业中一点点摸索积累经验,熟悉各环节中的流程规范,对于中职学生普遍很难适应这些工作要求。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四、中职学校动漫专业三维软件课程的培养标准和课程实施

1.明确动画制作在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课程内容模块划出需要掌握的目标,并制定其相应的考核方法。

3.根据教学的系统性原则,每个内容模块应具有综合性应用能力目标及鉴定要求。

4.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根据能力标准制定出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教学实施纲要。

5.切实按照不同专业的课程能力标准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意思维。

五、中职学校动漫专业核心课程规划

1.中职学校动漫专业绘画课程。本门课程在教学中课时量不宜过多,因为本门课程在中职阶段开设的目的是为软件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将专业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软件课程方面。

2.中职学校动漫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职学校的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是作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基础软件进行讲解,对学生日后在专业方面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动漫专业软件课程的重中之重。

3.中职学校动漫专业插画设计课程。本课程主要是对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延伸,部分学校利用Adobe Photoshop软件结合手绘板或数位屏将学生的手绘技能融入进来。

4.中职学校动漫专业动漫作品欣赏课程。本课程在教学中包含了高校中的剧本创作和中外电影史课程,通过对影片的欣赏,使学生学习到影视镜头的运用及剧情的表现手法,理解分镜头在影视中的作用。

5.中职学校动漫专业摄影技术及DV创作课程。在教学中本课程除了讲授一些摄影方面的原理知识外,还需融入高校中的动画表演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去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和镜头语言的运用。

6.中职学校动漫专业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二维动画制作在教学中主要讲授的是Adobe Flash软件,通过该软件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动画的呈现及制作原理,认识到Adobe Photoshop软件层级功能在动画中的实际应用,了解音频与视频的轨道形势等相关影视编辑知识,为后期的影视编辑软件打下基础。

7.中职学校动漫专业三维动画制作课程。开设此门课程最适宜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课程实践操作性较强,主要以Autodesk 3ds Max软件教学为主,在项目实训阶段会讲解Adobe Premiere和CAD软件进行辅助,使学生具备独立制作室内效果图和高级建模的技能。

篇4

关键词:动画专业教学改进研究

动画是深受人们特别是未成年人喜爱的文化产品,因此,发展动画产业,对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较快,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企业,但是与日本、美国等动画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动画市场还不成熟。为了推动我国动画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一些强有力的扶持政策。2000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2004年又印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扶持措施,使国内动画产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动画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动画市场的火爆也带动了国内高校动画专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国内院校的动画专业设置和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国内院校动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国家出台的针对发展动画产业的一系列政策,对国内动画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时之间,不仅动画公司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动画专业也变成了热门专业,国内高等院校更是纷纷上马动画专业,大力发展动画教育。但是,这种现象的背后凸显了部分高校对短期效益的盲目追求。除了大专、本科院校之外,一些中职院校也开始建设动画专业。然而,对动画专业考察不足,让一些院校的动画专业成为一个吸引学生的噱头,变为一块广告招牌。更有甚者,一些院校由于缺乏教学实力,动画专业名存实亡。这些都是当初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导致的。其二,师资力量薄弱。一个合格的本科专业,专业建设至少需要一位正教授和两位副教授,即使是新兴的动画专业,至少也要配备一位学科带头人和三名以上获得硕士学位的动画专业教师,专业的整个师资梯队应该不少于七名教师。但是,在目前的部分高校中,动画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不仅缺乏学科带头人,就连动画专业教师也屈指可数,这样的师资结构必然不能引导动画专业的良性发展,更不可能培养出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而在一些中职院校中,动画专业刚设置时基本上是依托美术系和计算机系的。动画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专业教师缺乏,有动画制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院校为了凑齐动画专业的师资配置,便从其他学科进行人员调动,而这些人员不仅缺乏动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没有动画制作的实践经验。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难以学到专业的动画知识的。其三,学科方向模糊。当前,部分院校动画专业的学科方向比较模糊,学生毕业之后基本上在电视台、游戏公司、影视广告公司等单位就业。动画专业模糊的学科定位只能培养一些专业化能力较低的学生,不仅影响学生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需求。除此之外,有的学校打着为学生就业广开门路的幌子,把网络动画、网络游戏、平面设计、影视动画等专业杂糅在一起,期望培养出“综合型人才”。但是这种大杂烩式的专业设置,彻底模糊了动画专业的学科方向,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其四,专业课程设置混乱。目前,部分院校开设的动画专业以平面设计为主,开设的课程以二维网络动画、卡通形象设计等课程为主,开设的动画软件课程主要有Photoshop、Flash、3dsMax等,而后期动画合成软件主要是Premiere,对于Maya这样的专业影视后期软件则讲解得较少。除了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专业外,一些院校的动画专业课程教学通常重视技能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艺术感的培养。动画制作考验学生的技术水平,更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感知能力。其五,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国内一些院校的动画专业教学以分散式课堂为主,学生不能主动选择课程,只能被动接受被分割零散的知识,对动画制作技巧一知半解,对软件的使用较为刻板。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抹杀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动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部分学校的动画专业缺乏专门的实训场地和环境,只有计算机和画室等基础教学设备,这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除了校内实践机会不多,校外的实训基地更是缺乏,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动画创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其六,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一些高校动画专业因为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加上专业设置和教学存在问题等,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不能适应市场要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动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高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高素质动画人才稀少,动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二、我国高校动画专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不可否认,与动画产业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动画专业发展相对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动画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背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其一,动画教育缺乏理论支持。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动画经历过一段辉煌岁月,中国画派更是将传统艺术技巧应用得出神入化,如水墨动画、木偶动画、剪纸动画等,不仅题材丰富,而且质量都非常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具有浓厚中国味的动画作品的发展受到阻碍,其特色没有被继承。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动画创作上提出走民族特色之路,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成为发展“瓶颈”之一。在一些高校动画专业中,也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动画理论体系,使动画专业学生创作的动画作品缺乏内涵和灵魂。其二,动画教育缺乏艺术性。在一些高校动画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浮躁和急于求成的思想。如,部分高校的动画教育主要是传授技术知识。这些高校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动画专业既涉及技术,也涉及艺术。正如有人说:“动画软件技术一年两年就能学会,但是一个动画人的艺术修养却不是一两年能够养成的。”由此可见,在动画制作中,对于动画艺术性的感知比掌握动画技术更加重要。而目前部分高校动画专业缺乏对学生动画艺术性感知能力的培养。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动画专业培养的学生只是会运用动画软件的技术员,并不是会制作动画的艺术家。其三,动画教育缺乏创造性。动画是艺术,而艺术是自由的,具有创造性。动画教育如果只注重动画之形,而舍弃动画之魂,那么培养出来的动画毕业生将不懂艺术,只会技术操作,从而导致中国动画缺乏创新与原创性。动画教育如果缺乏创新理念,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自然就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中国动画行业急需原创作品。

三、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教学的改进策略

其一,充分理解动画专业的学科定位。就动画的概念而言,它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它融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等多个艺术门类。这也导致许多高校在动画专业的办学思路上差异很大。单纯就动画的概念而言,高校就能够找到多个办学方向,如网络、影视、游戏、媒体技术应用、娱乐文化等。所以,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市场需求,再发展相应的动画专业。其二,加强动画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动画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科目,对于相关的专业人才要求也较高。所以,高校在设置动画专业时,首先应该考虑能否建立一支完善的师资队伍。高校应该从两个方面解决师资力量问题:一是对本校教师的内部培养,根据教师特点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完成专业转型,以适应新的专业科目;二是积极引进专业的动画人才,特别是有动画制作经验的教师,使整个专业的师资队伍达到配置合理的要求。其三,规范专业课程设置。针对高校动画专业中存在的课程设置混乱的问题,学校应该把握动画专业的学科要求,既要考虑到技术课程,也要照顾到艺术课程。技术课程包括动画技能、制作软件、后期合成软件等内容,艺术课程则包括美术理论、动画理论等。除此之外,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还要遵循艺术科学原理,做到精益求精,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动画创作能力。其四,实现多样化教学。目前,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分散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比较明显,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实现多样化教学。动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其教学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动画教学、社会实践和市场需要三者结合起来,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而最有效的产学结合方式就是学校建立自己的动画工作室和动画实训基地。动画工作室的运作方式按照市场上的企业模式进行,让学生模拟和充当企业职员的角色,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为将来的就业提供经验支持。另外,动画实训基地的培养方式就是依照真实的课程题目,让学生完成相应的项目制作,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其五,找准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动画专业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上,高校应找准市场定位,做到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然,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如果过于迎合市场,有可能造成市场人才结构不合理。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调整,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追求人才的综合化发展,对于条件一般的学生,主要强调术业有专攻,实现人才培养的层次化。

结语

高校教育是培养动画专业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因此,高校应该着眼于动画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出高素质的动画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动画产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孙佶.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的教学改进.艺海,2012(10).

篇5

关键词:动漫产业;高职;动画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我国刚起步的动漫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相应的动漫人才大量缺乏,所以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动画专业是一门独立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其高度融合艺术与科学知识,涵盖包括漫画、影视、游戏等方面的设计与创作领域,范围十分广阔。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但各方面软硬件条件基础都较差,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动漫人才的专业素质培养。因此我们应根据这些问题,探讨一些更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我国高职动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置课程定位不准

现在的动画包括了影视动画、广告动画、多媒体推广、网络游戏等多方面的领域。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构建体系仍旧是围绕我们以往对动画狭义的定义上展开的,教学内容无非是在美术专业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动画理论知识,再配合平面二维、空间三维、视频编辑软件来教学,导致专业不够细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不够明确。

(二)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重视和创新意识

学校应充分以动漫行业的需求为基础来设定实践教学计划,但根据笔者调查,显然目前的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重视度不够,各方面设施条件不过关。此外现在的动画领域对技术人才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虽然各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动漫市场的发展需求,已经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有了一定的改革,但很多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极大程度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造成学生的惰性思维,只会照样学着做,完全失去了独立设计能力。

(三)师资力量薄弱使教学内容无法与市场匹配

由于我国各高校动画专业是近几年才得到快速发展,造成人才比较缺乏的现象,尤其是针对本专业的教育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高职院校又因为教学资金有限的问题,无法引进专业教育人才,导致各院校师资力量匮乏。在此情况下,院校选择让一些美术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的教师转到动画专业教学,此举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摄入,实践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四)缺乏实践环节、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

本专业既然是以动漫市场需求设立起来的,就应该将培养学生高技能应用为主,以就业为最终目的来制定相关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但目前各高校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教学资金、条件设施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实践环节仍旧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校企合作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不够,即便是合作了,企业也没有提供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而是分配一些繁琐无价值的工作给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建设高职动画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改革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是教学中心,学生被动参与的传统教学模式,贴合动漫行业需求设计教学计划,要求课程内容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就业、创业四个能力展开。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分阶段进行,在教室内主要进行基础教学,教授学生使用动画软件、学习运动规律基础等知识,以便为日后的实践教学夯实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若干个设计小组,每个设计组由几个具有不同优势特长的学生组成,这样在组内,每个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完成作品,最后再组与组之间竞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要想培养出高技能动画人才,首先教师本身就需要过硬的专业背景。学校可以为在职教师组织各种专业培训和讲座,鼓励教师外出培训与专业人士交流。此外可以另辟蹊径,考虑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来校兼课,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到市场动画实践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节约了教学经费。

(三)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应大力拓展与企业合作渠道,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外实践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企业实际案例,有针对性地在动漫设计项目中融入教学知识,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然后针对每个学生的专长分配课余任务,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这种多面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专业领域的能力,达到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的目标。

三、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动画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高职院校在本专业教学过程中仍需改革探索更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式,对现有的教学方式不断归纳总结,相互借鉴优秀的专业建设经验与教学经验,重新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实现为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黄龙.从动画的创作与运用谈高校动画教育[M].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

[3]冯文,孙立军.动画概论[M].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2006.

[4]赵继学.高职动画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08(9).

[5]闫亚军,施俊.高职动画专业现状及建设思路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篇6

[关键词]高职 艺术类动画专业 职业发展

[作者简介]孙佶(1980- ),女,上海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影视动画设计和平面艺术设计。(上海 20008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31-02

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市场对动画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递增趋势,目前很多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尤其是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堪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其内涵相当丰富,是各种艺术领域与当今高新科技数字技术等多方面应用的高度融合。但是,动漫产业在国外尤其是日本已经到了相当完善的阶段,而在我国仅仅处于发展初期,动画专业相对于各院校其他艺术类专业来说也显得非常不成熟,如何加强艺术类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动画教育产业迅速发展,与本科动画专业教育相区别,高职院校的动画专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特色,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动画专业由于其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非常热门,众多院校纷纷设立此专业,确实培养了众多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国家动画产业的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很多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社会对大量的动画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毕业的动画专业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此外,高职院校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区别于本科院校,但这种错位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并不符合社会发展。“技能型”人才并不是仅仅强化学生在动画软件上的操作能力,如此只能使学生成了动画生产线上的熟练操作工。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动画专业本身课程设置不合理,定位不明确

动画专业本身内涵丰富,三年的学制无法涵盖如此多的内容,也不能过分加重学生的学习任务,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上来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尤其是动画产业的发展,对学生的就业定位也很模糊。目前,我国动画专业毕业生真正进入动画公司工作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职院校中多数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很大疏漏,离市场对动画人才的要求相差很远。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本身较弱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文化成绩不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强化文化底蕴是势在必行的,像美学史、造物史、文字鉴赏等应该设置课程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在比较具有创意的岗位上就业。其次,教学过程单一,对动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够重视。大多数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介绍单一的菜单、工具、特效等菜单功能为线索,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完后只会做单独的特效,而不知道特效该如何使用。

(三)动画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的动画人才本身很缺乏,更没有向教育机构提供足够的专业教育人才。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动画人才肯定是进入公司或更高的学府,而根本不愿意屈就于高职院校,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难以吸引这类专业人才,动画专业的师资匮乏成了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目前的专业课教师多数是从装潢设计、油画、美术、环境艺术设计等其他学科转过来的。有些高职院校在师资、资金、设备等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就开设动画专业,仅仅是为了追求本校的利益,结果师资队伍和学术氛围都极其薄弱。师资力量的薄弱与学术氛围的缺乏必然导致学生学不到实实在在的技能,难以成为动漫产业真正的人才。

(四)教学中实践环节薄弱

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的特色,高职类院校应更注重实践环节,但是动画专业需要一些专业的设备,而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备缺乏,此外,学校提供不了足够的实践场所,使得实践教学处于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态。校企合作是非常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与企业的合作,学生的实践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简单地对一些操作的模拟,这样的学习难以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动漫人才。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使得动画专业学生的设计制作都是一些简单的没有价值的课题,很多都是软件工具的应用。也许有的学生能凭着对应用工具的炉火纯青的技术制作出各种非常精美的电脑特效,但由于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职业需求或者说不能及时与市场接轨,而使学生这方面的训练落后,所以导致学生与社会的需要脱节。

三、完善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途径

(一)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意型的人才为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技术形态,比如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并产生一种二维或者三维的动画效果。要想从事动画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就像其他产业一样进行:第一,要有极强的审美能力,能用计算机进行良好的视觉表达,对于二维和三维动画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设计造型能力,能够熟悉和操练影视的后期和剪辑等专业性工作。第二,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以及创新能力。

(二)夯实基础――综合社会需求、学科需求和学生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注重对学生动画产业专业素养的培养

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教学应该不同于其他理论性学科,因为这门学科应该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结合现实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程度,制订专业对口型的动画产业学生培养计划,使学生能充分掌握动画产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且掌握动画产业最前沿的信息和接近市场的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采集信息以及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学习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具备动画产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和能力。

首先,应该告别传统的授课方式,加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实例贯穿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案例为主要教授内容,在案例中消化相关知识点,而不是强迫学生硬性记忆,甚至采用“填鸭”式教学,这样会适得其反。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需要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具有较高技能的技术人员,对现有的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众所周知,对教师进行培训能在很大程度上开阔在职教师的视野,并且有助于教学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引起各个部门的重视,因为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人才能够引领动画产业的最前沿和发展势头。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来培养适应动画产业发展的高端技术人才。

作为艺术类动画专业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专业技术的操作能力。第一,绘画在动画设计和动画产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绘画是基础和前提,没有好的绘画能力和创新能力,则设计出来的动画会没有新意和特色,平平淡淡,没有特色和创新的作品,没有多少价值。所以,作为动画产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是十分重要的。第二,动画技术操作能力不仅仅是表现画面效果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然手段,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无论是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还是定格动画,都对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作为动画设计产业的学生应该放宽眼光,并且能在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加强与工作团队的合作,并且经过社会实践的千锤百炼,能够练就一身本领,成为一名合格和优秀的动画设计人员。

(三)重视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校企合作

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的表现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各种功能不同的叙事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如此形形的动画片制作对动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多开展创造性活动,使学生不仅能胜任当前动画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且能适应未来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变化。校企合作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工作经验,提高了综合职业素质,而且还能为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拓宽口径――培养多种类复合人才,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动画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网络、移动性媒体动画、多媒体这几类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要想有好的创意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美学、文学、文艺学、心理学等,更加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理念与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活阅历。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除了要加强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综合素质,拓宽口径,提高就业能力的同时也为将来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好的基础,真正成为动漫产业的专业人才。虽然适合各个领域的复合型高级动画人才不是短时间能培养出来的,但是只有具备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才能拓宽口径,才能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更有发展潜力。很多用人单位都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比较低,外语水平不够随着全球化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法律知识、营销知识、管理知识的学习越来越重要,只有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才能真正适应动画产业的迅速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并以培养复合型、创造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夯实学生基础,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拓宽就业口径。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的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外,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成为动画专业真正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晓丹.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就业现状与对策[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6).

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新媒体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31-03

新媒体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传媒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而生的涵盖尖端科技和人性化体验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近年来,作为文化产业重要支柱的新媒体产业日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其产业链涵盖网络新媒体、数字新媒体、影视动漫新媒体、娱乐游戏新媒体、IPTV电视、软件开发、数据服务、移动终端、LED、数字博物馆、阅读器等终端设备。这一新兴产业以其巨大的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为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并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无锡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无锡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其中以央视国际网络无锡有限公司、无锡广电集团、江苏无锡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领军型企业为代表的新媒体板块,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无锡另一个经济增长极。

(一)央视国际网络无锡有限公司

央视国际网络无锡有限公司,位于无锡新区国家软件园内,是中国网络电视台南方总部基地和唯一全资子公司,由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主办,是中央电视台旗下的国家网络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也是国家级新媒体内容制作与信息安全管控的重要载体,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近年来,公司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搭建新媒体高科技研发平台,公司加大研发力量投入,逐步组建起专业高效的新媒体技术研发团队,并成功搭建起行业领先的媒体数据云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技术支撑作为业务开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力后盾,瞄准和利用最新技术推动业务融合发展。同时,公司全面承建“国家网络视频数据库”,打造亚洲最大视频内容云。预计通过二至三年的建设,国家网络视频数据库将被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视频内容云和新媒体数据中心,成为全国新媒体产业链上极为重要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公共资源共享平台,在抢占产业制高点,助力视听新媒体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全国文化信息消费持续增长。此外,完成CNTV统一视频制作、统一信息安全服务的战略部署。2013年上半年,公司顺利完成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北京总部全部视频制作业务和文化信息安全管控业务的迁移,在无锡实行统一生产制作、统一信息安全管控,在无锡打造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视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最权威的网络风险管控中心。目前,一方面,公司在做大做强视频生产及风险管控基础业务,确立细分市场领导地位的同时,紧紧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创新投入,依托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资源优势,强化技术创新与自身软件能力、系统能力建设,逐步开展视频检索、媒资经营、视频舆情、数据挖掘分析、微视频制作等新业务,面向全产业链提供专业化信息技术服务和增值服务。另一方面,公司正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领军型新媒体产业云服务提供商。

(二)无锡广播电视集团[1]

近年来,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在资源整合、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在传媒竞合重组的生态中,在“主阵地、主力军、主平台”的定位要求下,遵循文化和媒体发展规律,以“融”为核心推动转型发展:融入――融入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把握广电传媒的新任务、新要求;融合――整合资源,聚合优势,化学反应,裂变发展,催生新的发展业态和模式;融洽――以新型的文化观为基础,建构以人为本、富有内涵的全新媒体文化。

(三)江苏无锡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江苏无锡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由无锡市动漫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无锡广播电视集团为主管单位,负责项目的载体建设、项目运转、人才配套、运营管理等职责,主要为企业提供影视动画、影视特效、设备租赁、动漫技术服务、动漫制作、新媒体软件开发、专业培训等服务内容,与各大动漫园区、大专院校联合,形成政府、平台、院校、园区多级联动的产学研共建模式。目前,公司拥有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数字艺术制作基地和总价近2 000万的专业软硬件设施,是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试点示范企业。平台主营业务包括三维动画制作、二维动画制作、游戏制作、各类高清、标清影视合成、大规模集成渲染、动作捕捉数据处理、动漫制作人才培训等方面。2011年平台组建了新媒体研发中心,在动漫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基于智能移动终端IOS、Android等设备的各项应用。近年来,平台坚持以社会服务为己任,设定了科学、合理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为动漫企业提供公益,免费为园区动漫企业提供翻录制业务,为中小型动漫企业的发展起助推作用。2012―2013年度,服务平台为无锡偶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无锡亿唐动画公司、无锡妙思动画技术有限公司、无锡雪豹十月数码动画公司、无锡第五印象动画有限公司,提供了影视动画、影视特效、设备租赁、动漫技术服务、动漫制作、新媒体软件开发等服务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化对动漫园区企业的服务工作,平台建立了园区企业调查走访制度,通过上门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征询园区动漫企业对平台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都建立了紧密互动的产学研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交流。

二、新媒体产业存在的瓶颈问题与原因分析[2]

虽然近年来无锡市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与新媒体产业培育发展相关的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传媒业,从产业政策扶持、创意园区建设、服务平台搭建和助推企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但对比产业领军型城市,仍需重视以下主要问题:

(一)发展思路尚不明确

如何引导和发展新媒体产业?新媒体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模式是什么?政策制定如何贴近新媒体产业发展需求?这些问题是导致目前无锡新媒体产业发展思路不明确的主要原因。目前无锡新媒体产业发展状态可以归纳为“散”“小”“匀”。“散”,指目前与无锡新媒体产业相关的行业分布散,各个区域和园区都在想发展新媒体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导致各个园区主题不够鲜明,容易在分散竞争的过程中失去新媒体产业应有的集聚效益。“小”,指无锡市目前还没有多少上规模的新媒体重点企业,尽管从事新媒体相关产业的企业众多,但大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尚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匀”,指在政策层面与产业密切相关的文化创意、信息科技以及文化传媒产业的目标企业或个人仍不够突出。新媒体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类似,其独特的产业特性就是“名人效应”,当前政策扶持的匀质化并不适应该产业发展模式。

(二)产业模式尚未成熟

目前,新媒体中除了即时通讯、搜索、电子商务等形成了较成熟的业务运营和盈利模式之外,绝大多数对内容资源比较依赖的新媒体没有找到成型的盈利模式,依然沿用传统媒体的经营方式,即依靠出售点击量与受众影响力吸引广告。即使发展势头最好的手机报、手机电视和网络视频,也没有走出传统媒体经营模式的覆盖。单一依靠广告收入作为产业模式,极易受市场、媒体竞争、政策等因素影响的波动,风险较大。一旦传统媒体发展遇到波动,新媒体的投入和运作都将失去保障。而一些理论上未来发展空间无限的新媒体形态,也由于种种原因在短期内无法形成盈利模式。

(三)本土重点企业不足

目前,无锡市新媒体业已产生了亿唐动画、无锡慈文影视、飞视传媒等优势企业和天脉聚源等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成长型企业,但现阶段较难突破企业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及产业链缺失的状态。这种状态,归根结底是由于本地缺失重点企业造成的。重点企业不仅具有产业集聚效益,而且具备品牌效力。缺乏重点企业会影响产业发展后劲和潜力,最终会对新媒体产业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四)行业领军型人才匮乏

无锡市新媒体行业领军型人才匮乏,主要表现为移动开发技术人才难觅,为数不多的人才中,待遇薪酬又普遍偏高;市场人才难觅,对于新媒体项目,技术含量非常高,客户认知度低,对于市场开拓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非常高,因此,很难寻觅到合适的市场营销人员和产品经理人才。近几年,蜚声海内外的无锡“530计划”引进的文化创意国际领军人才寥寥无几。与此同时,由于在政策层面对无锡本土创意研发机构重视不够,平台建设不足,并缺乏对本土创意成果的宣传以及产业成果的推广,造成本土文化创意人才流失严重。虽然人才流动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征,但无锡较之一线城市的政策及软环境建设仍显滞后,这也是导致无锡市新媒体产业高端人才流失的一大因素。

三、大力培育发展无锡市新媒体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一)引进培养新媒体产业高端人才 [2]

新媒体产业链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其中,网络、动漫、游戏、3G、新闻、编辑、广告、创意、营销、编导等专业的新媒体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无锡在新媒体产业领军型人才和创意人才方面,原本有着非常优厚的先天条件,但是人才外流这一现实情况,提示相关部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不应忽视本土创意人才,避免一方面创意人才引进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创意人才外流等问题。为此,需要继续深入推进人才战略。一是继续积极引进海外人才;二是诚邀大师入驻,设立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创建大师来锡交流平台,促进高水准行业交流;创建“知名大师工作室”,吸引大师落户无锡,加快构建无锡创意人才梯队;三是注重复合型人才,引导商业精英投身新媒体领域,坚持和深化“文商结合+引商入文”理念,加快产业化进程;四是珍惜本地人才,挖掘本地优质人才资源,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及奖励措施,扩大影响力,打造和提升无锡人才的高地优势。同时,注重本土吴文化、工商文化的深厚积淀,依托江南大学,在倡导自由创意的前提下,引导形成独特的“江南学派”,打造本土创意风格和人才名片。

(二)推进新媒体产业园建设

目前,央视国际网络无锡有限公司已经相继吸引中国日报网、易视腾、朗新科技等一批上下游企业入驻无锡新区,以CNTV为旗舰的新媒体产业板块正逐步崛起。针对目前新媒体企业各自为政、重复投资、资源分散、整体竞争力量薄弱等问题,公司应以CNTV南方基地为旗舰,打造视听新媒体产业核心链条,建设集新媒体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化运营、信息服务、视频生产、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应用支持及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型产业园区,并将其打造成产业链完整、聚集度高、影响力大的新媒体产业集群及国家级新媒体产业基地。

(三)进一步推进新老媒体间的融合[1]

发展新媒体产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必须结合公众需求重点、资源状况、受众市场等一系列因素,加强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找到自身作为内容商、运营商、服务商与市场的最佳契合点,才能为新媒体产业开辟全新的领域,实现新媒体产业价值的最大化,促进新媒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动画课程设置定位不明确动画的定义比较广泛,它的含义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对它的狭义的认识。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范畴涵盖了网络动画、游戏动画、广告动画、建筑游览、多媒体、影视动画栏目包装、片头制作、影视特效、动画衍生品开发、动画衍生品授权等。近年来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体系还停留在原有的模式,多数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都是原有的美术专业或师范专业的基础课程加上一些动画基础,并配合一些二维、三维、视频编辑软件综合而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具体,专业不够细化,对学生的就业定位也很模糊。动画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方向的体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的动画专业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我国动画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动画专业毕业生真正进入动画公司的只占少部分,大部分都走向了需求量大、薪酬较高的广告、游戏、电脑、电视和出版等行业。所以,根据院校和学生自身的实际进行科学的定位,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置课程,是最切实可行的。

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动画专业起步晚,向社会提供的动画人才还不够,特别是没有向教育机构提供足够的专业教育人才。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又难以吸引这类专业人才,因此动画专业的师资匮乏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多数专业课教师都是从美术、油画、装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其他学科转过来的。有些高职院校在不具备师资、资金、设备的条件下就匆忙开设动画专业,结果师资队伍和学术氛围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形成。

教学缺少校企合作,实践环节缺乏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应当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来制定具体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再加之设备缺乏,校内外实践场所不足,实践教学处于依附理论教学的状态。尤其是内地院校以及二、三线城市的院校,受其地理位置的制约影响,当地很少有与动画专业相关的企业,与院校合作的企业也就少之更少。校企合的缺乏,使院校缺乏相应的实践场所,学生的实践更多的停留在对一些理论内容辅导验证,对操作流程的模拟。虽然近两年,各学校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总体而言,实践教学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设计制作都是假设的课题,沉迷于软件工具的应用,一味追求制作各种电脑特效,导致不了解企业真正需求状况而得不到有效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通过笔者对实际用人单位的走访,总结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熟练的动画制作技术以及强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便进入公司后能很快地投入工作。办适合自身条件的动画专业以动画概念建立动画专业,可以确立很多办学方向。动画由艺术过渡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经历了媒体革命,如网络、移动性媒体动画、多媒体技术应用、游戏、教育软件、智力玩具、电子出版、军事及其他行业的虚拟现实等等。动画专业人才主要培养创意创作类、设计类、技术类、经营类等几大类人才,但以高职院校目前的师资、设备、学生素质等状况来看,很难实现。因为好的创意需要有文学、美学的功底,需要有心理学与市场运作的知识和经验,还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理念与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等知识。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师资条件等也不能满足实际教学要求。因此,在进行动画教育定位时,高职院校应认清动画的应用范围,根据自身的性质与办学特点找准市场,根据自己的长处分类进行动画人才的培养创办适合自身发展的动画专业。

具备专业技术过硬的专任教师受实际情况的影响,师资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为了保证教学,首先学校可以实行人才引进、人才招聘,对于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要不拘一格地引进使用。然后对现有的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在职进修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外出培训可以加强专业交流,避免孤军奋战,有利于学科发展。另外,可以在社会上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来自一线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由于这些人员是兼职,时间和排课上学校应予以照顾。针对一些动作技能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聘用兼职教师的聘用更加有利于教学。

告别传统授课方式,采用实例贯穿法传统动画教育是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被动地参与的模式进行的。这种授课模式学生兴趣不高,也不利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依据高职教育学制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动画教学中可以采用实例为平台,贯穿整个课程讲授基本技法的方式。比如软件类课程,大多数传统授课方式都是以介绍菜单功能为线索,单一的讲菜单、工具、特效,导致学生学完后只会做单独的特效,而不知道特效该什么时候使用,如何使用。而以案例为主要教授内容,在案例中消化相关知识点,使学生们能够自然的接受,而非硬性地记忆。笔者在讲授Flash课程中,并没有将软件每个菜单每个功能从头讲到尾,而只是将动画的制作流程和方法通过案例讲出来,让学生在系统的实例讲解与实际操练中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篇9

【关键词】动漫设计;人才培养

目前,全国高校开设动漫专业的大学有1000多所,可以看出我国的动漫教育具有相当庞大的办学规模,培养了大批量的动画毕业生。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关于这一点,国内权威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机构麦克斯公司在2010年就公布了十大就业“红牌”专业,动画专业排在首位。“红牌”意指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失业风险大、综合薪资低。由此来看,我国动漫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动画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还相对薄弱。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教师都是美术类、艺术设计类教师转型而成的,也有相当多的院校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进行转化从事动画教学,这两类教师都不是专职的动画教师,很难从事动漫设计的教学工作。

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教学模式来看,绝在部分还是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授课模式,导致专业课与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很难将抽象理论与具体设计案例结合,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向企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不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缺少企业顶岗锻炼的真实体验,无法掌握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非常欠缺。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其中最能动的因素。国内动漫界人才的现状是懂动漫艺术的不熟悉软件制作技术,熟悉软件制作技术的,艺术素养的功底又很薄弱;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动漫产业在发展中需要“艺术+技术”型的动漫设计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创新能力和一流的制作技术人才更受企业欢迎。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具体来说,动漫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素质教育统领下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核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只有点燃创新之火,才能照亮未来的道路,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带来不竭动力。总书记在讲话时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国的动漫作品之所以在世界上地位不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产动漫创新滞后,模式简单,内容雷同,模仿现象普遍。这与我国极度缺乏创新性人才不无关系。因此,必须开展“创新教育”,完成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创新能力的转变。动漫制作技术不会我们可以学来,但是艺术作品的创新能力不会在短时间内立杆内见影。良好动漫艺术作品的创作基础,来自于学习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长时间积累。所以,在素质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把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注重学生个性和个体潜能上的挖掘与培养,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引导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国内动漫企业相当长的时间从事国外动画外包业务,造成我国的动画人才主要集中在中期制作环节下,国内现有创作人员大多是技术和艺术不能同时兼备。因此,要从注重技术人才培养向重点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突出动漫类专业的基础性教育,使学生具有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编剧、文学、历史、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并进一步改进动漫专业课程的教材,创新内容,努力培养既精通实际操作和技术设计,又精通艺术理论和形式创造规律的人才,实现艺术创意,满足动漫产业对技术和艺术的双重需要。

二、重视实践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动漫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动漫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和省内外高校进行校校合作,使动漫人才的培养突破区域的界限,吸引更多更好的资源为我所用。可以与动漫实力较强的院校签署动漫专业合作协议,开展动漫行业培训、举办学术研讨会以及专家学者的互访交流等,使学生能够走出国门,了解先进的动漫知识和技术。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通过在企业里“顶岗”工作,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适应动漫产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做到以上几点?分析如下:

1、建立“校企合作”,激活动漫人才培养机制

动漫人才的培养,有学校正规的教育,也有企业的实用培训。只有发挥两种教育模式的特长,才能为动漫产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学校把课堂设置到企业成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实战学习,企业把学生视为正式员工使用,按企业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可根据需要,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践性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依托企业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培养动漫人才方面,山东省的烟台市芝罘区的做法可供我们借鉴:即把人才培养纳入总体规划,制定高水平培养人才培训计划和落实措施。一方面,依托烟台本地高校,通过实施“校地合作工程”与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烟台本地学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合作。此外,还在烟台动漫基地内开设了动漫实训基地,培养动漫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每年向社会输送动漫人才2600多人。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外有影响的培训机构合作,先后建立了“韩国TOTAL公司培训基地”、“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动漫游戏委员会烟台培训基地”、“清华CG学院烟台分院”等多个培训基地,为培养高层次动漫人才创造了条件。

2、动漫“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动漫产业人才发展的不竭动力

随着国内动漫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专业动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国内人才紧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影响并限制动画行业的发展。出于对公司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考量以及对专业动画人才的迫切渴求,近几年,国内三十多家知名企业先后与中国第一家引进北美动画人才培养体系的学院--北京幸星国际影视动画学院签订了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委托幸星针对企业需求对动画人才进行“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实现双赢。由于各大院校的相关动漫专业毕业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不少企业开始与动画培训机构合作,采用“下订单”的方式,委托专业培训机构为其培养出更符合公司专门素质要求、可以满足实际动画生产需要的合格动漫人才。业内专家表示,要想快速培养出大量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合格动漫人才,实行适销对路的“订单式”培养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能有效解决动漫人才短缺的现象。

动漫产业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人才。培养动漫产业优秀人才,这是一个大的人才观。要做大做强动漫产业,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原创能力、技术一流的动漫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耿蕊.中国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0.

篇10

一、缺乏专业精良的师资队伍

精良的师资是动漫教导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又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但是,自写作论文上个世纪以来,我国动漫行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在2009年以前,我国高校中开设动漫专业的寥寥无几。专业的动漫生产厂家仅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家。从事动漫制作的公司也为数不多,而且主要以加工外包为主。动画的从业人员主要从事中期制作环节的原动画绘制、背景绘制、以及上色等工作。至于前期要害性的创意策划、造型设计、分镜头绘制和后期的制作都是在国外完成。比如台湾的宏大公司,号称“亚洲迪斯尼”,一直为迪斯尼作加工,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加工基地。但迪斯尼真正的心脏却没有给他们,给的只是一些零配件。宏大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由于上述条件的限制,动漫行业中优秀的具有创意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人才的缺乏无法填补师资的空缺,许多高校不得不从其它专业调配师资支援动漫教学,这些教师仅仅经过短期的专业培训就匆匆上阵,担当起动漫教导的重任。他们之中有些人都不曾亲自做过一部完整的动画短片。缺乏足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动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如何能教导出优秀的动漫人才,这不能不让人担心。许多高校也考虑到问题的存在,一些热心人从动漫公司投身于火热的动漫教导中去。这些人不缺乏实践经验,但他们却缺乏科学的教学与指导方法,如何讲课并非他们擅长。他们很难把自己的经验有效的传输到学生身上。作为一名教师,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认识学生心理,具备一定的口表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专业的动漫人还需要经过历练才能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

专业师资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动漫教导的质量。师资队伍的理论生涩,实践经验缺乏,使得现阶段的动漫教导成了一锅夹生饭。不但不能解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问题,反而增加了就业的压力。几年之后,大量的毕业生将面临就业,这些莘莘学子们将何去何从。就此看来,现阶段最重要的已不是如何去培养学生,而是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假如连专业的师资队伍都没有,又有何资本来谈人才培养呢?

二、教材杂乱,针对性差

动漫教导的发展也刺激了出版业的热情,从2009年至今相关的动漫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出版。到当当网上搜一搜,少说也有几百种。但是却很少看到真正有价值的教材。这些教材都大同小异,从文字到图片大多数是国内外几本教材的照搬拼凑。唯一不同的就是作者的名字。如威廉姆斯的《原动画基础教程》、哈罗德·威特克的《动画的时间把握》、严定宪、林文肖的《影视动画设计教程》等几本比较优秀的教材,已经被严峻抄袭,一些教材虽然经过作者的重新归纳整理,但有些方面断章取义,理论上要么生涩难懂,要么粗陋浅显。并且大多数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独到的见解和详细的制作经验。究其原因是缺乏专业的编辑人员把关,更缺乏专业的编著人员,目前,出版业更多看中的是利益。缺乏专业的师资已经是动漫教导的不幸了,再加上这些东拼西凑,不成体系的教材,更使高校的动漫教学雪上加霜。

中国的动漫,应该强调我们本民族的特色。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有意识的融入本土的艺术风格,结合时代的特征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动漫。教材是教学方向的引导,在教材的编写中应根据实际的国情,注重探索本民族的风格,无论在是动画造型还是动作设定,以及故事风格、内容思想等方面,我们都应融入民族情结与精神做到与时代合拍。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定位不明确

由于师资的不足和教材的杂乱,进而影响到了人才教导的质量。一些院校课程设置没有合理的逻辑顺序,开设的课程虽然很多,但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不能让学习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虽然哪个环节都学了,可又都似懂非懂,杂而无专。尽管媒体总是强调动漫产业的发展缺乏的是策划人才、创意人才、高层治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但这些人才在整个动漫行业中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专业的基层人员。全国动漫专业在校生已多达46.6万人,这46.6万人不可能都去从事策划、创意、治理和营销工作。动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产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目前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差异性不很明显,专业特点和属性也不够突出。针对市场如何来培养人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还美其名曰培养的是通才但动漫行业真正缺少的是能够胜任某个环节工作的专业人才。动漫从策划到制作再到市场推广,包括诸多环节,而且分工明确。而高校目前培养的学生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无论从事哪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很难达到专业的要求。动漫教学不能学以致用,导致许多学生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这是动漫教导的悲哀。

四、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动漫教学,重在实践,而这种实践并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实验室里来完成理论以外的教学,而是应该到真正有制作能力的动漫公司或基地进行实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了解市场,走向市场,而不是只会夸夸其谈。笔者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期间,曾到过一些加工基地参观访问如手冢公司的加工基地,吉普力公司加工基地、万豪动漫加工基地等,公司的主管人员直言不讳的说他们并不欣赏,也很少录用当前的高校的毕业生。因为这些高校出来的动漫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都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很难坐下来踏踏实实的从基础环节学起,认为自己有一张大学文凭,就应该在动漫公司从事决策性或高端的工作,而且也应该有满足的薪水。但许多动画公司看中的是工作经验和能力,并不是盖有某个大学公章的文凭。并且动画公司普遍认为学院派出身的人不了解动画公司的规范,缺乏实践经验,要成为真正的动漫人还需要重新回炉,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有用。从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出目前高校的动漫教导非常缺乏实践环节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师资;探讨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73-02

工作室教学模式源自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作坊训练”,其教育主旨是将基础课程和作坊训练相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培养出兼具艺术创造与工艺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第一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在高职教育理念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学院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尤其以信息技术类专业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成果最突出。工作室教学模式突破了国内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但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否大量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将决定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成败。以下是根据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现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师资队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通过培训、“传帮带”、校企人才互派等方式,逐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明显增强。专业目前拥有教师100多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占3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70%;校外聘请专家及教师60多人,其中50%为校企合作方专家、技术骨干,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一)引进加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逐步壮大

1.为顺应人才培养需求,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2013年至2015年,专业先后引进教师20多名,其中引自企业的高级人才占比达50%,副高职称以上占比达30%,进一步充实壮大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2.针对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专业大力推行“青蓝工程”,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把青年教师派驻企业参加专业培训,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带学生进行校内外实习、企业挂职、专业培训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双师”素质明显提升。

(二)“传帮带”作用凸显,青年教师能力逐步提升

1.发挥专业带头人示范作用。学院开设的信息技术类专业涵盖了计算机类、通信技术类和数字媒体类等8个专业及方向,专业带头人共8人。专业带头人学历层次高、专业技术水平高且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主持了省、市、院级多个重大项目,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多次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为企业员工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了整个专业团队积极投身于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培养了多名中青年教师逐渐成为专业骨干。

2.加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培养。近年来,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国内专业学习、师资培训和学术会议达200多人次,帮助青年教师迅速转型,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科研能力进步明显。此外,专业通过动员、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大练兵、申报科研课题项目、参加技能竞赛等,使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大大提升,成为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优化师资结构,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目前聘请的兼职教师60多人,其中50%为校企合作方专家、讲师,主要来源于与学院校企合作的公司,如深圳市讯方公司、广西漫博通公司、蓝盾公司等区内外知名企业。企业兼职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专业技术水平高、实战经验丰富,在专业实践课教学、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优势明显于校内专职教师,有效缓解了专业“双师型”师资不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职教师与市场接轨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师资队伍“双师”素质偏弱

专业现有师资队伍“双师”素质偏弱成为制约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类专业目前的教师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50%,他们拥有教学经验丰富,也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但与市场接轨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成了短板,不能满足工作室教学模式。近年来,学院通过应届毕业生招聘和企业人才引进等方式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但引进的应届研究生因缺少实践工作经验,不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与工作室教学要求的“双师型”师资存在较大差距。专业急需从行业企业引进一些高技能人才引领工作室教学模式,但由于受现有引进机制的制约,一些企业技术骨干因学历和职称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条件而被拒之门外,而部分符合引进的企业人才因待遇不高、发展空间受限等原因最终选择放弃。

(二)企业兼职教师 “水土不服”,实践教学能力无法发挥

企业兼职教师是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的骨干力量,信息技术类专业通过与广西区内其他高校师资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等方式,从高校、行业企业中聘请兼职教师。而不少来自企业技术骨干的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实践本领,但由于学校缺乏类似企业的平台导致他们空有一身技艺,而无法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还有一些企业兼职教师理论水平不足,教学经验欠缺,如何进行教学组织、如何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一些兼职教师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导致无法融入专业教学中,制约了他们作用的发挥。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改革人才引进机制,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稀缺,学院应审时度势地更新观念,改变以往师资引进“唯学历、唯职称”的观念,把师资引进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由专业根据需要灵活处理引进标准,引进适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师资力量。如一些企业内职业能力突出、项目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可考虑放宽学历、职称引进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或骨干教师;而一些在工作室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也可引进作为工作室的专职员工,兼任工作室的实践指导教师。对于这部分人,学院可有计划地安排其参加在职学习以获得更高学历,并充分激励他们把企业实践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专业职称。

此外,为引入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且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学院也可创新聘用模式,如采取项目化形式聘请一些行业精英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给他们提供更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发展空间。

(二)校企共建工作室,增强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专任教师仅仅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下企业挂职锻炼是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通过与企业在校内共建按照企业模式运营的工作室,才能较好地解决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形式化的问题。由于工作室设在校内,专业教师可以同时兼顾教学与实践,且时间上可让教师持续地在工作室锻炼,提高教师个人的实践能力和项目综合实践能力。如信息技术类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两个专业通过与国际知名CG企业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漫博通动漫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工作室,形成了“一个项目(即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两品工程(即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职业品德、开发项目作品),工学结合,培养职业人”的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培B学生的职业技能,保证学生“零距离”上岗。

此外,校企共建工作室,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由于工作室其本质就类似于企业的设计部门,工作室也需要企业一样的运营管理模式,企业派驻兼职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工作室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企业项目、毕业设计等工作任务。如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与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协同科研创新工作室,由企业派驻工程师团队,与校方组成混合师资,共同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科研创新及对外技术服务推广,教学取得明显成效。

实践证明,工作室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而依托工作室这个平台,也更有助于构建一支素质优良、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构合理的高素质 “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信息技术类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坚持“重点培养、加强引进、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标,使工作室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庞松鹤.高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高教论坛,2013(4).

篇12

关键词: 西部地区; 文化创意产业; 人才队伍; 人力资源现状

中图分类号: C96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5.02.00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wester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alent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ake 11 western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for example, the various ways are used ; site interviews, telephone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 analyzes the situ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from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in 10 aspects stick ou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personnel. But if there is not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there will be some obstacles and adverse impact 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 Government should speed up the legislation , policy guidance and investing for human resources.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l and research; promote the strengthening and recognition of the integration, make all efforts to play a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driving force to foster and strengthen the talent team with scientific, systematic, competitive wester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Key words: western regi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talent team;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我国以强劲的势头蓬勃发展,许多地区都把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当地“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充分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是吸纳就业、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径。[1]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见图1)。从城市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基本格局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主,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以一、二线城市为主,逐步向三线城市扩展的趋势。如,工业设计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4%、22%和20%,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占8%,西北地区为4%。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无锡、青岛、大连等。2010年,动漫产业产值前10名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分别是广东、上海、湖南、北京、湖北、浙江、江苏、黑龙江、吉林、福建,其中,产值分别为广东168.67亿元,上海50.9亿元,湖南46.55亿元。2009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长沙、武汉、苏州、重庆、成都等城市的创意产业增速都超过了同期GDP增速。[1]

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地以其地缘、环境等优势率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市、自治区也有不同程度、各有侧重的发展。

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讲尤为重要,人才队伍的问题,必须给予充分、足够的重视。在全国开始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形势下,西部地区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在文化创意产业上有所作为,人才队伍建设是首当其冲的研究重点。

一、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在调查方法上,采取实地调研访谈、电话访谈、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展开。由于涉及地区众多,其中宁夏、陕西、四川采取实地走访的形式,其他地区通过与当地文化产业行政管理部门、创意产业企业电话访谈取得一手资料,并在涉及到的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所属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中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获得抽样样本。

在问卷设计上,调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基本情况。包括从业者的年龄分布、受教育程度、行业类别、薪资情况、工作性质等内容。(2)从业者自我认知和行业认知情况。包括对专业与职业契合度和有效度的评价、对目前所在行业和企业的认同度、对所在城市行业发展环境的评价、对所在行业和企业人才比例和质量的评价、对现有激励机制的评价和心理预期等内容。(3)从业者继续教育和培训情况。包括所在企业在职培训的计划和实施情况、个人职业发展中继续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情况、从业者对企业的培训需求等内容。(4)行业发展环境情况。包括各地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和落实情况、自主创业者的扶持政策等内容。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0份,回收3574份,其中有效问卷3560份,有效率99.6%。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结合实地调研、电话访谈和资料文献查阅,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以下十个方面的特征及问题。

(一)从业者呈现年龄低、学历低的“双低”现象

被调查者中,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占到95%,其中25岁以下17.5%,这些从业者承担了从中层管理到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制作等几乎所有环节,是目前行业的中坚力量,年轻、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是他们的优势,成家有孩子的比例不大也有利于承担较为繁重辛苦的工作,但另一方面的制约因素是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大专学历、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5%、59.2%、2%,还有3.8%的从业者没有学历证明,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来自于社会大学”。调查发现,以民族文化资源为特色的贵州,部分景区管理人员中,具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文化的比例分别是11.3%、32.4%、30.5%、15.5%、10.%,较之十年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1.2%[2]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仍然无法满足产业向高水平发展的需要。广西从事文化产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1.7%,大学学历人员占30.2%,现有人才整体素质与北部湾经济区飞速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趋势日益突显。[3]文化创意产业事实上是一个准入门槛很高的行业,对从业者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个人才华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唯学历论”固然不可取,但没有经过更高层次、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会导致从业者基础不扎实,从而影响其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挥。

(二)职业分布面不够广泛,反映出西部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上的局限及发展上的空间

职业分布面不够广泛反映出西部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上的局限,以及在产业集群发展上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集群化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可以大大提高产业竞争力。因为文化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尤其是一些互补性企业,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产生共生效应,有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有竞争,有合作;有分工,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联,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对产业集群内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形成大有好处。

园区是集群发展的表现特征和主要载体,国家已经命名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350个。其中: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广泛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成都、西安等少数西部区域中心城市。204 家文化产业基地中,东部沿海84家,占基地总数的41.18%;东北地区21家,占10.29%;中部44家,占21.57%;西部55家,占26.96%。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除成都、西安、长沙外,都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8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中分布在科技、文化较发达的东部城市,西部只有西安一家。动漫产业基地则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及武汉、长沙、重庆等少数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4]

东部产业集群处于由多核向轴带状阶段过渡,中西部处于多核孤立阶段。中西部地区以长沙、西安、武汉、成都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县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即使中心城区内部有许多产业集聚区但是相互联系较少。[4]

以西安为例,中心城区碑林、新城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且文化产业园区较多,而户县、周至县等相对落后。东部地区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文化产业集群为代表,形成了以北京、深圳、广州等多核心发展,并且这些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已开始沿交通等向轴带状发展。以北京为例,文化产业依托五环、六环路以及京承、八达岭高速等交通要道,向郊区县扩展明显,怀柔、延庆等郊区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个数占全市比重从第一批到第四批越来越大。

产业集群化程度越高,文化创意产业职业分布就越广泛,西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等地文化创意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广告及平面设计、新闻出版、影视广播、音乐艺术、表演艺术、会展、动漫、软件与电脑服务、网游等职业分布均匀,从业人数较多,分布较为合理。宁夏、青海等地以动漫、影视制作、软件与电脑服务为主。宁夏近年来属于文化产业层的广告业和演艺业发展势头强劲,广告从业人员11000人,演艺从业人员2000余人,[5] 甘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截止2012年30326人。其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不够发达,门类不齐全,其产业布局具有局限性,以贵州为例,其核心层产业近几年有了长足进步,文化艺术业的从业人员为2.6万人,广播电视业有1.4万人,文化出版业5000余人,但横向比较仍与全国水平有很大差距。

(三)从业者专业与工作契合度不高,反映出我国教育体制尤其是职业教育上的缺失

在被调查者中,以动漫行业为例,从业者的第一学历专业较为集中在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工程、数字动画、电脑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等专业,其比例占到71%。20%左右的从业者在校期间学习的是英语、日语、金融、服装设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秘书及涉外秘书、汉语言文学、甚至法学专业。14.2%的人认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完全没用,专业不对口工作很吃力,69.2%的人认为只是基础知识有用,27.5%的人认为大部分知识有用,22.5%的人认为知识更新太快,赶不上工作需要,13.3%的人认为创意经常会受到原有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束缚,无法自由发挥,4.2%的人认为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很多理论知识需要深入理解后会发现还是很有用的。

动漫产业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人才总需求量为10万人,目前国内动漫人才不到1万人,而在西部拥有的人才总量里,真正具有全方位的动漫理论基础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要么是完全从零开始,要么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理论,原创能力及动力明显不足。陕西、宁夏等地近年来在专业教育上比较注重,以西安为例,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安纺织学院)等高等院校及西安游戏学院、玛雅动画学校、野马计算机培训学校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这些学校已向国内外动漫、网络游戏企业输送毕业生约4000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这反映出我国创意产业在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课程和专业设计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尤其在职业教育上针对性差、内容缺乏新意,缺少实践环节,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

(四)从业者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双高”,与薪酬不成正比

文化创意产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讲,其工作时间自由度较高,但同时也意味着工作延伸性高,无所谓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之分,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工作强度高。在笔者走访中,很多企业员工都表示工作压力大,一些平面设计和广告行业的从业者说,一个设计方案被对方驳回数次甚至数十次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经常会做很多无用功。例如,动漫行业一方面面临人才缺乏的状态,一方面其薪酬较低,网游行业较之动漫高一些,相比之下,各个行业的管理岗位较之从事创意、设计、制作工作的人员薪酬高。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同样的行业在不同地区的薪酬表现不同。对于目前的薪资状况,27.5%的人认为达到了自己的心理预期,只要自己努力就会不断加薪。54.2%的人认为没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不能加薪的原因是单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上升机制。29.2%的人认为不能加薪的原因是绩效考核体系对个人贡献的衡量不准确,自己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单位领导的认可。22.5%的人认为是由于整个市场环境不好,行业竞争激烈、资金短缺,企业盈利太少,导致基本工资标准低,员工加薪困难(见图2)。

(五)领军人物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但所占比重较小

在调查中发现,龙头企业对于行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它会在行业标准、制度完善上起到引领效应,并由于“鲶鱼效应”刺激,加速本行业的发展。以宁夏为例,盛天彩影视动画学院是经教育部行政部门审核批准的宁夏地区成立最早的影视培训机构,是银川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动漫教育实训基地,是宁夏动漫产业基地指定的人才培养中心,[6] 其课程设置涵盖影视动画、游戏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美术高考等热门行业的就业方向,与产业同步更新,已形成一套完善的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用人要求的培训课程体系,成功策划宁夏乃至国内多次动漫产业研讨会、产业大会,获得“宁夏文化创意产业专家服务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被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认可。学校校长即创始人是80后的青年人,获得“宁夏创业之星”、“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等称号,成为动漫教育产业在宁夏甚至西北地区的领军人物,向全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动漫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但这样的案例在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所占比重较小。

(六)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比重较小,制约行业的升级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当中人才的合适比例一般都会呈现出金字塔状的特点,不同行业的比例稍有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四种类型的人才,即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善于把握时机的高层次人才,掌握多种专业技能、熟悉市场运作、适应不同岗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掌握行业专业技能、动手和实践能力强、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创意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调查中发现,这四种类型的人才在西部的比例分别是4%、10%、76%、10%,也就是说,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非常不合理,行业发展最需要的原创型创意人才、复合型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整个地区行业发展的瓶颈,阻碍行业的升级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七) 城市和企业的创业环境是从业者的首选,但其决定因素来自于生存状态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流动性较大的行业,吸引人才并降低流动率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这样可以降低企业培训一个熟练员工的成本,增强人才对企业的认同度。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从业者年龄较轻,满怀着创业的梦想,最看重的是创业的氛围和领导对个人才华的赏识与肯定,对于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激励机制、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较为自由的工作流动性比较在意。大多数从业者能够对目前的薪资水平客观看待,不在短时间内追求高薪报酬。但这也是相对的,当从业者在行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对薪资的提升表现强烈,从而产生较高的流动性(见图3)。

西部地区拥有的高校科教资源丰富,尤其是陕西、重庆、四川等省份,较之于上个世纪末的孔雀东南飞,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留在西部发展,源于国家对西部发展的大政策营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而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西部地区城市普遍生活成本较低、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很多人就选择在自己家乡工作,亲戚朋友众多,对当地文化比较了解,会有很好的人脉资源,利于工作开展。换句话说,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生存条件成为从业者最重要的就业抉择条件之一,但即使要面对现实,仍然不乏对梦想的追逐者,上海、北京、西安、深圳、杭州分别以46.7%、31.7%、35%、29.2%、16.7%的比例成为从业者们最向往工作的城市前五名。西安作为内陆城市,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与近几年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等关系很大(见图4)。

(八)企业培养机制不健全,阻碍人才水平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

西部文化创意企业面临着人才匮乏与需求之间、工作标准要求高和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之间的双重矛盾,这就对企业进行员工在职岗位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实际上笔者发现,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制度性、长期性的培训计划而且能够按时实施的只有14.8%,有制度性的计划但执行不力的9.7%,只有一些阶段性的培训,不定时定期而是按需要临时决定的占到45.5%,基本没有整体计划全靠员工个人自学充电的占30%(见图5)。

对于进行在职进修和深造的问题,从时间安排上,有5%的人愿意在工作之外自己努力攻读更高学位学习专业理论,25.8%的人打算每年有固定的时间到产业发达地区或国外进修,33.3%的人会每年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并坚持当年完成,65%的人表示平常有时间了抽空学习,4.2%的人不想学或没时间学。从金钱花费上,21.7%的人表示可以不计代价去学需要的东西,60.8%的人会专门拿出一部分自己用来学习,占到自己收入的比例从5%到40%不等,9.2%的人表示除非是企业组织否则自己不会花这个钱,17.5%会视情况而定,如果接受培训后会马上看到收益就会去支出这个花费。

很明显地看到很多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业务繁多而处于疲劳应付的阶段,还没有足够重视人才的再培养问题,这会造成后继乏力、创作源泉受阻的问题,对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一个阻碍。

(九)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严重影响创意人才脱颖而出和队伍稳定

企业文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讲尤为重要,它是留住人、凝聚人、鼓舞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陕西、宁夏、青海等地的软件业较为发达,该行业在西北地区的人才非常少,大多集中在这些省份的省会城市里,但一些龙头企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宁夏西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宁夏电子商务、农业信息类的龙头企业,他们以标准化的制度管人,自主摸索出KPR的绩效考核体系,给员工提供明确的上升路径,同时注重提供愉悦的环境,实行和行政事业单位一样的福利制度,每年召开运动会、外出参观、文艺汇演等活动,以“一硬一软”两手抓的企业文化吸引人才,保持人才流动性在10%以内,实现正常的人才更替。而其领导者以自身具有的感召力和号召力领导团队,从战略上关注企业发展,对员工进行梯队建设,形成了一个全面有力的团队,使得企业在不到十年时间实现了质的飞跃。

同时,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人才职业生涯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梯队建设等人力资源高端模块重视不够,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手段单一,缺少专业化的研究和措施制定。由于企业规模都不大,“一言堂”现象比较普遍,员工的晋升、加薪、培训等受到管理者主观印象的左右。在薪酬福利结构中,企业一般采用工资、奖金等直接激励模式的占25.6% ,选择使用长期激励的只有11%,无浮动工资以及浮动比例在10%以内的员工占43%,浮动比例在11%至30%的员工占29%,浮动比例超过30%以上的员工约占30%。浮动工资所占比例偏低,不能达到有效激励。[7]

在被调查者中,20.8%的人希望企业能够淡化资历,给自己独立从事项目开发的机会,45.8%的人希望企业提供更加宽松自在和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70.8%的人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59.2%的人希望得到更多高层次、系统性的专业培训或境外培训,而这些恰恰是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容易忽略的方面,也存在着企业和员工之间缺乏交流和需求沟通的问题。

对于影响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30.8%的人认为是现有的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缺失,使得自己的创意没有保障;55.8%的人认为好创意缺乏好的市场推广运作,实用价值无法体现;37.5%困惑于相当大的精力需要应付人际关系等问题,没有完全专注的创作空间;29.2%的困扰来自于户口问题等生活压力;34.2%的人认为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大环境压抑了创意的产生;10%的人将问题归结为不正当的商业竞争和没有好的发展平台。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比较关心,也能够从根本上去进行思考,但这些关键因素也恰恰是阻碍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面,要得到解决还需假以时日。

(十)从业者最希望的是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出台和文化企业间合作带来的市场共赢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各地都得到了重视,陕西省先后出台《陕西省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方案》、《陕西省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战略专题研究实施意见》、《西安市宣传文化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关于鼓励和推动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和《西安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和规定,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甘肃省从2012年起陆续出台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要政策实施办法》、《加快推动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并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2000万元,其文化政策出台的密度之高、力度之大,为甘肃历史上前所未有的。[8] 云南省在2006年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依托创办云南文化产业学院,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解决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人才紧缺的问题。也结合自身特色制订了《两藏自治区2011一2020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并以目前的8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打造“幸福”。[9]

但从整体来看,一方面部分地区组织机构、政策缺失,规划空白,新疆就是很典型的代表,目前还没有出台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土地、财税投融资政策,没有编制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没有设立产业发展基金,[10] 而国内有近30个省区市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要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前者的综合条件尤其是就业机会要优于后者,其产业发展程度高所带来的集群效应会进一步促使更加优惠的政策出台,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人才尤其是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回乡创业中会遇到一些诸如人际关系、按资排辈的因素的影响。在宁夏的调研中就发现,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宁肯放弃企业开出的15000元的月薪,也要去考取自治区政府的公务员,因为其产业发展的成熟度不高,迫使人才寻求稳定的工作环境。

尽管国家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但在调查中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普遍对自主创业抱着观望态度,高达91.7%的人认为资金的缺乏是首要原因,对市场的不了解、缺乏好的投资项目、自身技能和经验的缺乏、个人性格以及社会关系处理分别以54.2%、45%、34.2%、31.7%、2.5%的比例成为制约创业的原因。

很多从业者在调查中表示,自己所处行业和企业都处在一个摸索探路的上升阶段,企业的发展还没有走上正轨,行业的规范还需时日,目前最急需的是这些企业之间不是尔虞我诈互相拆台,而是能够加强合作,创造一个有序、共赢的市场环境。要争取更多的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的理念,提高行业整体水平,摆脱目前这种低水平复制的状态,以免造成更多人才的浪费。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紧密结合政府发展规划开展业务,在政府指导下,联合同类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真正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启示

(一) 政府需要加快法律制定、政策引导和对人力资源的资金投入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对于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政策制定和环境创造上。(1)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把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从而引导文化创意产业规范发展,这才是对该产业中人才发展的最大保障和支持。(2)要加大对人才资源的投入力度。首先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学科体系建设,政府要指导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学科特点,并和政府管理、工商管理有效融合,增强与实践的对接和指导。其次是要提升对于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企业设立一定的专项奖励基金,为企业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用来吸引和奖励高层次人才,保证企业和人才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市场的规范运营和发展。(3)要构建政策支持体系。需要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在税收、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对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优惠或政策扶持等。

(二) 产学研一体的模式是今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趋势

西部地区11个省、市、自治区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巨大差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对于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上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因地制宜,以发挥人才资源最大的效应。这其中也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是今后解决人才、技术、环境三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发展趋势,是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的根本要求。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创办的“华强动漫原创班”就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11] 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需要和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沟通,校企对接,互用对方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奠定产学合作的基础。以学校专业理论为指导,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满足企业、人才双方需要,提高学校教学针对性,同时建立人才培养、使用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利用西部高校科教资源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就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西部产业的发展路径。

(三)企业和人才之间需要加强融合度和认同度

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在企业,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人才。在文化创意企业中,首先需要企业区分经营管理人才、原创型创意人才、综合型创意人才、专业型人才等不同的特点,并加以研究,针对每一种人才类型制定不同的策略,以及完整明确的职业上升渠道。其次要打造适合创意人才发展的中长期培训体系,建立定期培训和人才培训选拔机制。再次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用事业和感情留人,并建立起有效的企业文化,通过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促进人才队伍的健康、有序成长。

对于从业者本身,首先要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定位,建立起较高的职业忠诚度。其次要加强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再次要积极沟通并融入到企业团队中,增强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归属感,能够与企业共荣辱,历练自己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协作和沟通能力,使自己成为企业需要而且离不开的合作伙伴,为自己创造一个光明的职业生涯。

(四)战略选择上要各方联动,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1. 发展理念要适应时展。目前,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地区发展不均衡,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性缺乏也很严重,尤其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更紧缺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外语的国际化产业管理人才,这是制约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展理念不适应时展是导致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例如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资源,目前拥有的地域特色明显的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全区文化经营实体已经从2002年的910家发展到现在近3000多家。从业人员从2002年的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万余人,门类20余种,但在人才引进上,在文艺演出管理人才、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人才、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人才、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人才、会展产业人才和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等高端文化创意人才方面重视不够[12],其他省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需要重点培养特色文化高端创意研发设计、营销管理和经纪人才。

值得庆幸的是,国务院2014年1月22日的常务会议上已经通过了发改委、文化部起草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以国发(2014)10号文件正式对外公布实施。文件中指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13]

在这种新形势下为着力提高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出台更具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政策文件,必将使各级政府和领导更加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预示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春天必将到来。

2. 产业战略发展上要凸显特色和长远规划。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类或几类产业的先行发展,成为带动整个产业进步的龙头行业,创意产业也是这样。[14] 这就需要政府顺势而为的指导,在产业选择上,走适合本土特色的产业之路。

正是因为有了信息技术,才使得创意得以产业化,创意产业是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交融与升华的反映,也是技术产业化深入发展的结果,因此在产业运作上,要注重与高科技结合。在园区建设上,要走多方整合发展之路。对创意园区进行统一规划、整合,突出个性定位,避免“千园一面”。在产品开发上,原创是创意产业的立身之本,鼓励原创。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保证创意产业持久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在人才培育上,注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J].时代经贸,2012,(2月上旬刊).

[2]黄晓.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过程中的人才战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5,(5).

[3]范林.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创意人才现状问题研究――兼论北部湾经济区创意产业发展与人才现状[J].学术论坛,2010,(7).

[4]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地图白皮书[M].北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HK08235),2014.

[5]杨春光,等.宁夏文化蓝皮书[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6]朱其现.论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兼论文化创意学课程与高校创意人才培养[J].百色学院学报,2010,(8):28.

[7]向勇,张相林.文化创意人才现状与开发对策[J].中国人才,2008,(1):59-60.

[8]刘迎军,等.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9]常凌.媒介融合视野下文化产业的创意发展路径[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5-60.

[11]韩贺金,徐媛媛.产学合作培养创意人才探索――以“华强动漫班”为例[J].2012,(2):94-97.

[12]常凌.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构想――基于SWOT分析法的研究[J].新闻前哨,201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