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本书阐明数学建模和计算建模在多种多样学科中的应用。本书的重点在于说明数学建模和计算建模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各章的作者都是自然和社会科学、工程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国际级专家,为读者提供当代在发展数学建模和计算机实验的方法论方面的丰富成果。本书也是关于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的方法、思想和工具等方面的很有价值的导引书,藉助这些方面的知识有利于解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的特点在:(1) 严格的数学步骤和实例――数学创新和发现的驱动力;(2)从广泛学科中挑选的众多实例,重在说明应用数学和数学建模的多学科应用和普适性;(3) 来自人类知识各方面发展中既有理论也有应用的原创性结果;(4)促进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进行交叉学科相互作用的讨论。
对于从事数学和统计科学、模化和模拟、物理学、计算科学、工程学、生物和化学、工业和计算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来说,本书是一个理想的资源。本书也可当作数学建模、应用数学、数值方法、运筹学以及优化等方面的大学课程的教科书。
本书共分5部分,12章。第1部分 引论,含第1章:1.在理解自然、社会和人造世界中数学模型的普适性。第2部分 在物理学和化学中的高等数学模型和计算模型,含第2-4章:2.磁涡,Abrikosov 晶格,以及自同构函数;3.在Cholesky分解的局部关联量子化学构架中的数值挑战;4.量子力学中的广义变分原理。第3部分 在生命科学和气候科学的应用中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模型,含第5-6章:5.具有药物敏感、出现多重耐药以及广泛耐药株的结核病的传播模型;6.着眼于抗菌素耐药性而对更加综合的传染病进行建模的需要。第4部分 科学和工程中的数学模型和分析,含第7-10章:7.动力学系统中由数据驱动的方法:量化可预报性以及提取时空图案;8.求解Banach空间中非线性反问题进行正则化时的光滑度概念;9.一阶对称的具有约束的双曲型系统的初值问题和初边值问题;10.信息集成,组织和数值调和分析。第5部分 社会科学和艺术中的数学方法,含第11-12章:11.满意认可的选举;12.使用几何量化对音乐韵律变化建模。
英文名称: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1815
国内刊号:11-4688/T
邮发代号:2-73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关键词:工程技术;性质;特点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19-02
一、工程技术的性质
1.符合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的自然属性。工程技术具有自然属性。第一,它是人类规模化改造和工程化变革自然的活动,本质上反映着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二,工程技术符合自然规律。现代工程技术是在自然科学的指导下产生的,是对自然规律的自觉运用,当然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古代的工程技术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虽不是在自然科学的指导下取得的,但却是对自然规律的不自觉的运用。第三,工程技术总要造成较大的自然后果。人类之所以需要工程技术,就是因为它总能造成较具规模的自然后果,从而为人类带来便利、获得利益。工程技术的自然后果无疑是其自然属性的具体表现。第四,作为技术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序列,工程技术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演变发展以及工程技术内部各项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发展。
2.满足社会需要、实现主体目的的社会属性。工程技术的社会属性表现是,第一,工种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工程技术的目的性是其社会性的集中表现。任何工程技术都是人创造的,是人有计划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工程技术的目的性是在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可以说,目的性是技术活动的起点,它引导和规定着技术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并最终实现在技术活动的结果之中。整个技术活动之中都贯穿着人的目的性,并实现着这种目的性。第二,工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工种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不仅要服从自然规律,而且要满足社会需要,接受社会评价,符合社会规律。工程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直接受到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等的制约和控制,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制约和影响。可以说,工程技术的性质、结构和成果鲜明地打上了产生它、使用它和接纳它的社会烙印。超历史的、不受社会影响的工程技术是不存在的。
3.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生产力属性。工程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又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生产力属性。工程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典型的和高级的技术方法,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交互作用的系统方式,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和代表了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本质关系。任何一项工程技术从其发展过程看,一般总是根据社会需要,应用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形成的技术原理,经过工程规划、工程设计使其具体化为产品研制,最后制造出合乎要求的工程产品来。这一工程实践过程,实际上是把技术原理知识同具体的物质手段相结合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古代就已开始,到了现代,它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4.具有高智力品格的商品属性。任何时代的工程技术都是该时代的典型技术和高级技术,它集中并集成了社会的多种优秀技术,具有高智力的品格。工程技术无论作为知识、产品、工艺、流程或是技术图纸、专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又都具有商品属性,具有与物质性商品相类似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通过传授、转让、出售供他人拥有和使用,并由此获取相应的报酬。工程技术的商品属性既是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表现,也是其生产力属性的必然延伸。工程技术的商品属性集中表现在工程技术的商品化过程中。工程技术的商品化过程表现为技术成果的货币化,实质上却是科研工作和技术活动工程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生产工程化、科学化、全球化的过程。工程技术的商品化既是此二者现实的结合点,也是它们互动发展、融合渗透的集中表现。借助于它,工程技术供求双方都得到了满足和实现,科研、技术与生产因此迅速而紧密地联为一体,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以来,为国外成功发射了多颗卫星,创造了巨大价值,为人类作出了贡献。这可以说是工程技术商品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典型例证。
二、工程技术的特点
1.改造世界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技术研究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工程技术研究的目的则是系统化、规模化地改造世界。科学认识的实质是在思维操作中产生概念、提出假说、建立理论的过程;工程技术活动则是在实践操作中产生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工程产品的过程。前者所追求的是对世界的理解和精神心理的满足,其最大特点是“正确”、“同构”;后者所追求的是对世界的物质改造和变革,其最大的特点是“有效”、“可行”。因此,改造世界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是工程技术的显著特点。所谓实用性,即工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是管用的,能够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发挥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生产力功能。所谓可行性,即工程技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是可以实施的,具有实际改造自然,实现既定目标,达到预期效果的现实可能性。实践表明,人类大规模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导致并推动了工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对工程技术既提出了实用性的客观要求,也提供了可行性的客观条件;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需要导致并推动了科学认识的诞生和发展。
2.创造价值的功效性和经济性。功效性、经济性是工程技术的显著特点。所谓功效性,即工程技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有效的,它的发明和应用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为人们带来利益。与科学研究不同,有些工程技术似乎缺少学术价值,但它能够带来技术活动的实用性、功效性和简便性,因而被广泛使用并得到推广和普及。正因为如此,对技术的评价,并不是以学术价值为标准,而是以其是否“有效”为标准。这是由技术的功效性特点所决定的。工程技术还具有经济性特点,即任何工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以消费最少的成本为原则,尽可能有效地和合理地利用材料、能源和人力,使其产出与投入比达到最大值。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节约成本消费是工程技术活动的重要经济原则。例如,设计一台电脑,进行多功能设计可以使技术装置使用方便、节省空间、美观大方,但也会导致零部件增加、成本增大、可靠性下降、维修复杂、困难等。如何使其既能充分发挥功能,又能使其成本降低,这就是工程技术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可以说,功能发挥与成本降低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进而言之,整体地看,功效性与经济性本身也是一对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一对矛盾,既是工程技术的中心任务,也是它的显著特点之所在。
3.自成体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科学研究往往是在人为纯化的条件下进行的,绝对理想化的模型是其研究对象。而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人工自然物,它必须把原来在科学研究中被舍弃的因素和关系一一恢复起来,加以综合考虑。例如,力学在研究钢铁结构时,可以完全撇开大气的化学腐蚀和微电腐蚀,而在工程技术上却必须考虑这些因素。自然科学在探求必然联系的时候,可以撇开偶然因素,而工程技术的设计、制造、研制则必须综合地考虑偶然因素,防患于未然。同时,任何一项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不仅要综合地应用多门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多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要系统地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到统筹兼顾。例如,建造一项水利工程,不仅包括蓄水防洪、农田水利、发电航运、生态环境等改造自然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居民搬迁、文物保护、国防安全、投资规模等经济社会问题。所以,工程技术不仅要遵循自然科学,而且要符合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特征。
4.历时发展的先进性与时效性。工程技术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历时发展并不断进步的。工程技术活动更多地需要考虑时间因素,牢牢把握其先进性和时效性。一方面,与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相比较,工程技术研究不仅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而且有严格的时间控制和确定的费用投入,要求在确定的时限之内取得成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工程产品,实现技术原理的物质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工程技术的研究本身还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充分考虑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规律。当我们研制一项新产品时,如果只考虑当前而不注意长远,有可能会使一种新产品试制成功时就已经落后;如果过多地考虑长远而不注意当前,把技术指标提得过高,迟迟不能研制出生产和生活普遍急需的物质产品,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工程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产品从开始出现社会需要到研制、生产、使用,直到该产品淘汰又出现新产品往往有一个更新换代的发展规律,表现出一个“产品生命循环”的周期。经验表明,各种不同的工程产品其产品生命循环的周期往往是不同的,但都表现出不断缩小的发展趋势。
On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JU Nai-qi,WANG Heng-huan,TIAN Hua-li,OU Shi-jin
(Department of Humantites and Social Sciences,Science College of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著作权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作品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作品。创作上述作品的方式之一可以是文字作品。
文字作品,是指用语言文字符号记录的,用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作品的创作成果,他包括小说(长、中、短篇)、诗歌、散文、论文、剧本、电影、电视创作、歌曲等表达方式,无论作者采用的是手写、打字、印刷、磁盘、光盘等书写记录方式,都是文字作品。
文字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的第一类作品,该法第三条第一款即“文字作品”,不仅我国如此,世界各国也是如此,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还是如此,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文字作品是最普遍采用的创作方式,其履盖领域之广泛,创作数量的浩繁,接触人群之广泛,传播形式之简便和成本的低廉,都是其他作品不能比拟的。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一、宁波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
通识教育成为近年来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高水平大学近年来积极推行通识教育,一些地方高校也在试点开展通识教育。
宁波大学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2006年,学校提出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实施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方案的制订。
学校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在原来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完善课程结构,形成由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以及专业方向模块组成的新“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同时,进一步拓宽了培养口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以学科大类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完成相关学科教育平台课程的学习。
在新一轮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之举。学校明确提出要“重视通识教育,夯实基础知识,强化综合素质,体现通识教育不断线,力求实现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培养”。
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不仅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而且有师资、课程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与丰富的办学资源,适合开展通识教育。而且,经过多年来文化素质类课程的改革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完全有可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健全人格的目的,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掌握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按照新的培养方案,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学分约占专业总学分的25%左右,四年制本科专业42学分,其中必修课32学分,选修课lO学分。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16学分、大学英语8学分、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2学分、大学体育4学分、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各1学分。另外,还要求学生在全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任意选修8学分及以上,修读的课程多数也是通识教育课程。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领域与类型划分
美国大学一般按照科类来划分通识课程领域。如哈佛大学将通识课程分为6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麻省理工学院分为4类:自然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威斯康星大学分为5类:定量推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种族研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为3类:人文科学基础,社会与文化基础,自然科学探究:芝加哥大学分为3类:人类与文明研究,自然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康乃尔大学分为4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定量分析。可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美国高校中最常见的通识课程领域,另外,文化、艺术类通常也作为独立领域。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一般也按照科类来划分通识课程领域,其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最主要的领域。如台湾大学将通识课程分为4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台湾东海大学分为5类: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分为3类: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宁波大学参照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按照本校学科特点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综合等五个板块(领域)。人文科学板块包括语言、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中外文化等方面的课程:社会科学板块包含思想政治、法律、军事、体育、卫生、心理健康、经济、管理、教育等方面的课程;自然科学板块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的课程:工程技术板块涉及机电产品、信息技术、资源环境、安全、房屋建筑、海洋工程等工科类的技术与技能课程;综合板块主要是学科综合的课程,或者不属于以上四个板块的其他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如按照修读方式划分,可以分为必修通识课程与选修通识课程:按照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与知识类通识课程。在宁波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类型中,除自然科学、综合两个板块仅含选修课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板块均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按照教学目标、内容的性质特点划分为导论型课程、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课程、专题研究型课程、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其他型等课程类型。导论型课程着眼于相关内容的概述,涉及的知识点广而宽;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课程重点就各学科的中外名著进行导读、讲解、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底蕴;专题研究型课程结合教师的有关科学研究,就某一特定问题作专题介绍;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着眼于有关科学方法、思维方法、操作技能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的传授与掌握;其他型课程指不属于以上四种类型的课程。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课程的申办、审议与更新制度
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美国学者亚瑟・莱文(Arthur Levine)认为:“通识教育是指大学本科课程中全校共同性的、内容有一定宽度的部分,它通常包括对若干学科领域有关课程的学习,试图为一所学校中的全体学生提供一种应当共有的本科训练”。
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宁波大学提出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下面对这些原则进行说明并分析:
1、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和资源,全面设置涉及各大学科门类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一原则体现了综合性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优势,学校鼓励各院系积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使课程数量丰富、类型多,满足学生修读的要求。学校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各板块中各设置150门以上课程,以确保全校学生有足够的课程选择空间。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是在原来的公共基础平台和文化素质类课程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来的,所以学校提出要改造、吸收现有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文化素质类课程,但课程要重新申报并通过审核,方可列入通识教育课程范围。
2、课程的设置体现基础性与广博性相统一,整合课
程内容,由浅入深、分层次重组课程内容体系。这一原则体现了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具有一般特性,如非专业性、基础性、适应性等,其中导论型课程、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一般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部分。我们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不能只是普及性、入门性的概论课程,所以鼓励设立专题研究型课程,对有关内容适当加大难度,使学生能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为了适合不同基础、不同需要的学生修读,实施因材施教,学校对部分课程分层次重组课程内容体系。另外,学校特别强调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3、课程形式实现小型化、多品种。学校要求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一般不超过2学分,鼓励开设1学分甚至0.5学分的超小型课程。这一原则是针对通识教育选修学分有限的情况提出的,这样能使学生有机会修读更多的选修课,同时也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减少知识内容的传授,避免出现通识教育课程的知识化倾向。
4、课程实施四年贯通,坚持通识教育不断线。一般情况下,通识教育课程每学年滚动开设,大力鼓励有条件的课程每学期滚动开课。这一原则与其他一些高校将通识教育集中安排在前一、二学年的做法明显不同。我们认为: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在通识教育的模式下进行。
为了鼓励各学院与教师积极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校实行课程申报制度。学校向各学院征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各学院组织教师积极申报。为了有效引导,确保深度与广度和合理匹配,学校对各板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类型规定了一定比例的要求。从申报情况看,教师申报通识教育课程积极性非常高,共申报了899门通识教育课程。按照课程板块,申报课程数量从多到少分别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总体数量与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从课程类型来看,申报课程类型与设置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课程明显偏少,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偏多。
为了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学校实行课程审议制度。学校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板块成立审核专家组,进行课程分类审核。所聘请的专家大都是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委员,具有教授职称。专家组对所申报的通识教育课程审议从严把关,以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审议的主要依据:一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符合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交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二是课程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相对比较成熟,符合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类型设置要求;三是课程所面向的学生应具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四是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高。经过严格审核,有281门课程入选学校首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只占申报课程数的31%。按照板块划分:人文科学103门,社会科学64门,自然科学45门,工程技术45门,综合24门。按照类型划分:导论型98门,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27门,专题研究型69门,方法经验与技能型75门,其他型12门。
另外,我校将对通识教育课程实行每学年更新制度。包括课程的新增与删减,以及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学分的变更,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各学院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新增、删减、变更进行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所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确定下一学年的通识教育课程。
四、对通识教育课程修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为开阔学生视野,掌握各类思维方法,实现跨学科交叉,拓宽知识基础,学校提出学生修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具体而言,要求文科类学生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板块各修读2学分以上的课程;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类各修读3学分以上的课程,以充分体现跨学科交叉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应在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和专题研究型选修课程中至少修读2个学分。国内外高校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读大都也有类似规定,只是规定的学分数或课程数不同而已。
学校提出通识教育课程修读实行“远离原则”。即学生修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须远离本专业,否则不能计入通识教育选修学分。我们认为确立这一原则是非常有必要,可以对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程起到指导作用。其实,在国内外的一些高校也有类似规定。如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在11类核心课程中的8类选课,以满足核心课程的要求。因为核心课程的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必须在8类课程中每一类选一门课,而这8类必须是跟他们所学专业离得最远的。”如武汉大学规定“学生修读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所获学分,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跨领域选修课程所获学分,则均予以承认。”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湘潭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119X
国内刊号:43-1356/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创刊于1991年,由湖南工程学院主办。它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人才,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办刊宗旨。
项目名称:“二系杂交小麦的生物技术研究”等
研究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课题负责人:赵昌平
项目背景
谈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赵昌平难掩感激之情。赵昌平刚刚开始从事杂交小麦研究时就得到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1995年以来,赵昌平曾先后主持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二系杂交小麦的生物技术研究”、“光温敏不育小麦生态生理及异交生物学特性研究”、“小麦光温敏不育基因的标记定位和克隆”和“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雄蕊细胞骨架结构与败育机理研究”等项目。现任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的赵昌平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小麦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小麦遗传育种、小麦分子生物学等。
研究成果
正是在这一系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赵昌平的研究不断走向国际前沿。在国际上,赵昌平首次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及其应用技术体系,为光温敏二系杂交小麦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研究建立了冬小麦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创新与改良的四条有效途径,并据此,率先选育出一系列小麦优异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约200份,构建小麦各类雄性不育性种质资源近5000份,为我国在该领域的持续领先奠定了坚实的种质资源基础。
同时,赵昌平还提出和建立了创制强优势小麦杂交种的新方法与新技术,选育出增产10%~20%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30余份;率先创制了冬性二系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6号和京麦7号;构建了二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模式和规程,平均制种产量260公斤/亩水平,最高制种产量达到340公斤/亩,制种纯度达96%。
社会效益
通过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及安徽等地的多点多年示范工作,赵昌平课题组还建立了22个核心示范区,累计示范杂交小麦近30万亩,各生态区示范增产10%~15%。通过系统研究,创建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并通过专家鉴定,是我国小麦育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成果,使我国杂交小麦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杂交小麦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英文名称: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主管单位:温州大学
主办单位:温州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温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0375
国内刊号:33-1344/C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一、开设大学物理非物理专业
目前,全国各高校下设专业中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农学、教育技术、生物、光电信息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通讯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材料物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几十个专业开设有大学物理课程。这些专业涉及到的领域有生物、化学与化工、医学、计算机科学、通讯、电子等,由此可见物理学是非物理学专业应掌握的一门重要是基础课。
二、物理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形形物理现象的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方法体系,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到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以数学为工具,以物理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基础,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如:量子力学成功的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但却未发现非物理学专业出生的科学家问鼎物理学奖的事例。由此可见,物理学在整个自然科学中起指导作用,各自然科学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复杂的运动总是以简单运动形式为基础,致使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与研究复杂运动的学科中去,推动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大学物理在非物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作用
(一)为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奠定知识基础
普通物理学课程内容包含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五部分,它们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组成了普通物理学课程的整体。这些知识为非物理类理工科各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储备,为其他课程开设和讲解铺平道路。若没有这些基础知识,非物理专业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学生会对很多知识感到突兀、不解,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为让学生理解,必然要补充相应知识,给专业课程教学带来负担。例如:学生若没有学过电磁学,通讯类专业学生在学习通讯原理、信号传输方式、就很难理解。由此看出,理工科专业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知识体系,离不开大学物理知识铺垫。如果说专业知识体系是一座塔,各专业课程是砖,那么大学物理就是这座塔的基石。
(二)为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奠定研究思想与方法基础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包括:守恒的思想、等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放大的思想、比较的思想、近似的思想、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思想、类比的思想等。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物理学思想的体现,具体有:控制变量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的方法、等效法、图像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整体与隔离法、分析与综合法、图像法、比值法、假设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这些研究思想和方法在理工科领域中有共通之处,如物理学中守恒的思想在化学领域中表现为:质量守恒、物质的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物理学中力及力矩的平衡、理想气体中的P、V、T变化的平衡问题,在化学上表现为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由于有大学物理的研究思想与方法为基础,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就会更加容易理解、接受。从而促进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培养适合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
大学物理是非物理类理工科各专业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这个时期学生接触到的专业课程大多数只有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阶段,不适应大学学习。因此在这一阶段开设大学物理课程一方面与中学物理有一定衔接过渡,能帮助学生从熟悉知识过渡,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一种适合大学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高等数学的作用,为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我省科技工作总体安排,为了做好2009年度省级各科技计划的编制工作,现就征集项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本次安排征集以下计划面上项目:
1、*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2、*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包括农业科技攻关、工业科技攻关、社会发展科技攻关、星火密集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技培训、科技特派员、农技110、农技专家大院,以及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等的建设发展和科技中介服务培训工作;
3、*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包括重点实验室项目;
4、*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包括出版项目;
5、*省星火计划;
6、*省火炬计划;
7、*省重点新产品计划。
二、申报程序和要求
(一)2009年科技计划申报工作采用“*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单位按照拟申报项目类别,在*省科技厅网站下载相应的申报说明、项目申请书、申报表和申报软件。
(二)申报单位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资信可靠,能满足实施项目所需的研发条件与经费保障。在研或未结题的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原则上不能申报新项目;同一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1个项目。
(三)省级各有关部门、各设区市科技局和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高新区管委会、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对申报项目(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除外)进行初步审查、筛选、填写推荐意见,并分类汇总、排序、盖章后进行网上申报,网上申报成功后,将书面申报材料报送我厅发展计划处。所有书面材料一式六份,按项目建议表、申请书、建议书的顺序装订在一起,不要另行加装、制做其它材质封面。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由各高校按照规定的申报数量限额(另行通知)统一报至我厅发展计划处。
(四)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直属、直管、协管单位和5家(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项目通过省科技厅院所办初审后申报;省属及中央驻陕医疗单位申报的医药卫生研究项目全部通过省卫生厅初审;省属及中央驻陕高校除医药卫生之外项目通过省教育厅申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项目通过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申报。
(五)省级各有关部门、各设区市科技局和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高新区管委会、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要根据2009年各计划的年度申报指南,认真组织好申报工作。一是要继续做好*年之前下达的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二是要合理安排国家和省上申报项目的部署和配套;三是要严格把关,突出重点,按照各类计划申报限额组织好项目的筛选、审查和上报工作。申报限额单位名单见附件二,未列入名单的省级部门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限报2项,其他计划合计限报3项。*年已经确定的同类项目,不再推荐上报,具体名单在*科技信息网查询。
(六)“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中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实行组织申报;科技扶贫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计划、技术转移及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以及各类科技计划的重点项目由我厅组织申报。请项目所在地的设区市科技局、省级有关部门与我厅相关业务处室进行沟通,经同意后准备相应的申请材料,经审查、盖章后报我厅发展计划处。
普通高等教育是在高中教育基础上、以基础科学或技术科学为其主要学科基础的专业教育,是各类专门人才的主要来源,负有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发展的重大使命,其办学模式和质量将会影响一个国家整个教育和未来。高等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作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业教育。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对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从而更加明确了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一体化的现代工程教育观。
一、高等工程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和人的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就是要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对自身的要求与已有基础之间的基本矛盾。高等工程教育作为技术教育的一部分,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应用技术为主要专业内容;其二,以培养工程师为人才目标,以工程应用为服务对象。技术科学基础与工程应用对象之间的特殊矛盾是高等工程教育区别于其他科类高等教育的显著标志。[1]为了深刻理解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明确其内涵,在此需要重温工程和技术的要义。“工程”有两个含义:(1)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这些学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在科学试验及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内容有:对于工程基地的勘测、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施工方法的研究等。(2)指具体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的目的是利用和改造自然来为人类服务。“技术”的含义也有两个:一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二是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2]工程伴随人类的诞生、生存而产生,非科学或技术的衍生物,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院士们已经提出并论证了“工程本体论”的工程哲学观点。[3]但是从现代工程的发展看,技术是工程的基础,技术知识、技术方法、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是工程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工程是技术的集成体,工程和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常常称为“工程技术”。“高等工程教育”概念中的“技术科学”的内涵是指针对工程技术中带普遍性的问题,即普遍存在于几门工程技术专业中的问题统一处理而形成的,如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工程控制论等等,是介于数学、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之间的一种科学,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因而,在学科门类结构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高等工程教育而言是重中之重的内容。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师或者说工程师的毛坯,这已经被科学、工程技术界、教育界所认可和统一。现代工程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以技术和管理为手段,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勘察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维护、营销活动中,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创造和提供目的在于使用的、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工程产品或技术服务。
基于工程师的工作特点,在教育上培养现代工程师时,其知识、能力和品德素养应该包括:一是有良好的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个人品德修养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企业)管理知识。这里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不是一般的“纯”人文社会科学,而是根据工程和科学的社会责任需要来选择、组织的,是适合现代工程师在从事技术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活动所必需的内容。二是掌握比较扎实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基础理论、比较宽的与专业服务面向关系密切的工程技术专业理论与知识(包括原理、设计、设备、工艺和测试等)以及本专业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新发展。三是受到必须的、基本的工程实践训练(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创新意识训练),获得基本的工程技术技能(主要包括必须的现代工程制图学与CAD技术、实验、量测、计算机运用与计算以及一定的工艺操作技能等)和能力(主要包括工程设计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要求[4]),树立强烈的工程意识。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三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真实环境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技术和非技术因素(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培养内容设置和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是一致的,符合国际化的要求。
在培养现代工程师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不能直接实现的,而是要以技能为桥梁。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行动方式,形成技能就是将某种行动方式固定下来。多种行动方式形成并固定下来,就能够形成多种技能。能力是加工认识材料或调控行动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和概括化的特征,能力要在学习知识和通过实践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要使工程师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具有独特性和革新性的产品,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能力。
三、高等工程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的含义有二:一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正确反映;它是在同错误理论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二是讲理,辩论是非。“实际”的含义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真实的情况;也指人们的行动,即实践。而“实践”的内涵即社会实践。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实践、社会交往活动、科学实验、文化生活等等。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动态的,是一个过程。[2]
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工程是人类综合应用科学的理论(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技术的手段,改造客观世界、创造财富的实践活动。一般是创造新实体或者对旧的实体进行改造,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价值。因此,工程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研究开发等活动,也包括他们的前期工作,如规划、战略、设计等活动。简单来说,工程是对客观现实的实践活动。从“实际”概念的含义来看,它既是工程的对象,也是工程本身。因此,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际相结合,本质上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从高等工程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科学理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不直接服务于生产或其他社会实践,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科学原理通过研发转化为技术并运用于生产时,就转变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工程活动是高等工程教育所特有而其他高等教育所没有的一种活动。从高等工程教育的显著特点和现代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培养过程来看,既要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坚持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并重、一体化的现代工程教育观。将这一教育观念贯穿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全部过程。所谓的“一体化”,是指“使各自独立运作的个体,组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整体,强调协同整合。”就整个工程教育而言,就是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之间、在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之间、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实现协同整合;就工程实践而言,就是在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之间、在验证性实践与综合性实践之间、在设计性实践之间实现协同整合;就理论学习而言,就是在专业性知识与通识性知识之间、在结论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之间实现协调整合。[5,6]同时必须牢记,理论知识和工程训练的内容总是随时间变化的,科学前沿的扩展使得新知识、能力成为必要。当技术革新的前沿移动时,原来的知识和能力可能已经变成了标准的工作程序、技术标准、标准部件、标准设计理念,并已经由计算机工具所取代。因此,科学知识和工程训练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高等工程教育中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通常难于直接联系工程实际。课程中的基础理论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为了深入理解基础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做作业、实验,也就是进行实践活动。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为从事研究和开发打好基础。技术科学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是运用基础科学理论探讨技术机制、可行性和共同规律,直接服务于生产或其他社会实践,具有直接生产实践性。其理论联系实际是必然的和自然的,除做作业、进行基于模型的实验(试验)、观察和测试外,还要结合工程案例讲授工程技术知识如何应用于工程实际、怎样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际。其中的课程设计实践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实习、实训环节是直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先进的工程技术、生产工艺、组织管理和企业文化,形成比较完整的工程经验。工科的毕业设计是作为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较全面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完成毕业设计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是根据工程和科学的社会责任需要来选择、组织的,适合现代工程师在从事技术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活动所必需的内容。这里的理论联系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这些内容本身与人生活、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实际紧密联系;二是这些内容与工程教育的实际紧密联系。思想品德教育与修养课程更加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否则就变成空头的教化,失去应有的本意。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主管单位:交通部
主办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重庆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0696
国内刊号:50-1190/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经提出过三个世界的理论,他把客观的物质世界称作世界一,把人类的思维、心理等称作世界二,把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称作世界三,波普尔高扬了世界三的价值和独立性,并认为世界三如同世界一一样有其独立发展的规律,诸学科互相影响并有可能产生自己的问题。以此观察人类创造的客观精神文化世界,可以看到一幅充满普遍联系的知识图景,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世界里,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不会孤零零地存在,而是以系统的方式完全地展现自身,表现为体系的存在。
一门学科不断体系化、不断成熟,这是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水平相一致的。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波普尔的世界三)是呈点状出现的,一开始彼此的联系并不清晰,认识世界的学问与改造世界的学问似乎互不搭界,在认识世界研究学问的学者们,与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工匠们,是不同的两个阶级。只是在文艺复兴、近代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精神文化世界的积累越来越深厚,彼此各种学科的疆域越来越扩大,某种学科的上下左右的勾连关系才越来越澄明起来,某一学科的体系化的庐山真面目才得以呈现。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是改造世界,明确地把认识世界的学问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并列起来讲。从那以后,认识世界的学问与改造世界的学问形成一个系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例如,以前工匠们改造世界的技术、手艺,并不被人看作是多么高深的学问,而被看作师徒之间相传授的一种技艺,这种技艺是一种经验知识,其背后的理论并没有多少人关心,也进不了学堂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而学者们认识世界的学问,只是学院里高雅的沉思,基本与人间烟火气没有什么关涉。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变,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与认识世界的原理知识联系越来越紧密,工匠成为工程师,工科教育进入了教育体系,与理科教育一样进入学术体系。特别是现代认识世界的知识可以很快地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而工程技术的进步也能促进人们认识世界的深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
认识世界的知识与改造世界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首先在自然科学领域表现得十分突出,十分成熟。对自然科学的诸学科进行梳理,认识世界的知识组成基础科学,内容主要为是什么的问题,改造世界的知识组成工程技术,内容主要是怎么做的问题,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有一大类学科组成技术科学,讲的内容主要是做什么的问题,研究如何把基础科学向工程技术转化。基础科学进行更抽象化、哲理化的概括、提炼,就形成某一部门科学的部门哲学,各部门哲学再进一步加以概括,就形成人类知识领域的最高层次 一般哲学。这样一门成熟的学科就常常体现为五个层次的知识系统:一般哲学、部门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样的一种五层次知识结构,不但表现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中,而且在人类的宗教、文化等难以用科学概括的领域也是如此,例如,佛教的典籍,可以划分为经、论、学、术、用五大类。经相当于一般哲学;论相当于部门哲学,是对经的阐释;学则是某一部门的具体知识,相当于基础科学;术则是学的转化,相当于技术科学;用则是某部门宗教学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相当于工程技术。儒家的著作、道家的著作都有这样五个层次。
从基础科学可以引出不同的部门哲学乃至一般哲学,在现代的诸多学科体系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般哲学,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现代性。传统上辩证唯物主义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重要地位未能得到突出,这是因为产生时,科学技术体系发展还不完善造成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呈现。哲学是在近现代社会产生的,社会领域的科学与实践概括提炼出了社会科学的部门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自然领域的科学与实践概括提炼出了自然科学的部门哲学自然辩证法,由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概括和提炼形成了更一般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所以有人称辩证唯物主义是元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人类科学成果的总结,因此可称为科学时代的哲学,这样的哲学与人类历史上前科学时代产生的各种玄思妙想式哲学相比,自然在逻辑和经验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力量,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就称,哲学在当代是不可超越的哲学。
按照的观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人类发展到今日已经系统化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构建了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人类现有的已经系统化了的科学技术知识,纵向就是上述五个层次,横向则分为十一个知识部门,正是因为对哲学产生的科学性及发展优越性的认识,其最高的一般哲学层次被确定为辩证唯物主义。钱学森的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见下页表1),在横向的学科划分上,十一个部门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这十一个部门学科,每部门又都分为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每部门都有通向一般哲学的桥梁部门哲学,分别是: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地理哲学、军事哲学、社会论、建筑哲学、美学。最高层次的一般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对各部门科学有指导作用,各部门科学的发展又会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
新闻学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其学科的系统化特点也有了越来越明显的呈现,这样的呈现同样可以按照一般哲学、部门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五个层次加以整理,比照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新闻学体系的一般哲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闻学体系的部门哲学,那么,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现代性的新闻学体系就可以建立起来。
二
新闻学体系分为五个层次(见表2)。其最高层次,居于一般哲学地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整个新闻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提供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部门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整个新闻活动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提供价值观和具体的方法论,例如调查、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等。其余三个层次,处于基础科学层次的学科,应是认识新闻及其相伴生的广告、发行的基本规律,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处于技术科学层次的学科,应是解决利用上述规律做什么的问题,是认识做什么的基本规律;处于工程技术层次的学科,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是新闻活动中各项具体工作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
按照现有的新闻学科,结合实际新闻实践的应用情况,新闻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学科,包括新闻学、广告学、发行学、信息学、新闻史。新闻学、广告学、发行学很好理解,新闻也是信息,信息学是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计算机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深刻地理解新闻的意义,可以在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新闻的内涵,从而使新闻走向科学化。新闻史则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新闻,通过历史的脉络可以展现新闻的本质及规律。
新闻学体系中的技术科学学科,包括新闻传播学、新闻宣传学、新闻舆论学、新闻语象学、广告经营学、发行经营学、新闻数据处理学。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如何做好新闻并加以传播的规律;新闻宣传学是研究利用新闻做好宣传的规律;新闻舆论学是研究利用新闻、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规律;新闻语象学如同气象学,是系统分析一时期的新闻用语规律的科学,可以透过新闻更好地把握社会;广告经营学是有关广告经营及管理的科学;发行经营学是发行经营及管理的科学;新闻数据处理学,这是计算机技术及大数据计算发展的产物,许多新闻的处理仅靠几个点的采访并不能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有对各种大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通过大数据处理做好新闻,也就是有些新闻是可以用计算机算的,例如从马航客机失联的报道、有关股市变化的报道中,已可以看出这类处理新闻的端倪。
新闻学体系中的工程技术类学科,包括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影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校对学、新闻管理学、广告创意学、广告制作学、广告学、广告运营学、报纸发行学、广播发行学、电视发行学、网络发行学等。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就用,关于具体怎么做的学问。其中由于新闻载体由纸质到广播再进而到电视、到网络的变化,对不同载体新闻及广告的发行推广就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做法,其中有的已经较为成熟,有的则还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如报纸的发行和有线电视用户的推广都属于大的发行范畴,但具体的一些做法又会有很多不同,这些都是应在工作中加以不断分析研究的。
这些新闻学体系中的工程技术类学科,每一门都直接面向某一项复杂的新闻实践,因此每门学科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要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其他部门的一些学科,是综合的、交叉的。所谓系统工程就是从系统的认识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设计和实施一个整体,以求达到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效果。例如新闻采访学,除需要新闻学的知识外,还需要社会调查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新闻写作学,除需要新闻学的知识外,还需要美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广告运营学除需广告学、广告经营学的知识外,不光是讲如何谈客户、如何签合同,甚至需要计算机方面的数据库、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报纸发行学除了发行学和发行经营学等方面的知识外,就有数据库和大数据处理的问题。总之,这些实践层面的学科,到今天还缺乏综合整理,在学科建设上并不完善,还大有可为。
上述涉及的学科,有的已基本成型,有的还在形成过程中,有的只是按照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提出了一个名字,总体体系的最终形成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以的观点加以研究,形成书本知识。当然这个体系也不是封闭的,而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有一些更加细化的学科、更加综合的学科、更加交叉的学科都可能进入这个体系的相应的层次。
三
随着传播手段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对公开性、透明性的追求,新闻活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新闻活动可以影响社会风尚甚至变更国家政权。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地研究新闻及其相关活动的规律就显得更为迫切,这也是构建新闻学体系的重大意义。上面的体系只能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思考新闻学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新闻观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应当说,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更重要的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的一种教育类型。现在人们常把高职教育的特点归结为“服务地方”、“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或者“不是以学科为导向”等等,但其说服力是有限的,因为你很难证明普通高等教育不为地方服务,或不按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很多按学科设置的专业也对应于职业岗位群)、不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不相结合,或者只破了学科导向,而没有树立新的“导向”,等等。因此在理论上澄清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和研究内容以及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是“职业技术”
尽管在许多情况下,高等职教与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在名称上是相同或近似的,如电子技术等,但事实上,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普通高校,专业名称常表示高校的研究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学科;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名称则更多地表示一个“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
在普通高等教育(以工程教育为例,但可迁移到农学等其他学科)中,专业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工程学科,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专业教学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导向,具有较浓厚的技术决定论(autonomoustech-nology)色彩。专业课内容是工程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反映了工程师和工程科学家的职业实践。
而高职教育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则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是产生于职业劳动实践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因此,高职的专业教学应当更加注意劳动和职业的关系,更加考虑劳动组织方式及其变化对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更加注意克服工程学科教育的局限性(如理论上的电气技术并不代表实际应用中的电气技术)。
在教学和研究内容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是“职业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区别。笔者曾就“职业(性)技术”的定义,它与“非职业(性)技术”,即工程技术的区别及其对职业教育的意义等发表过一系列看法①。简单来说,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但技术的内涵是不同的,典型的例子如汽车技术,就包括与职业行为联系较少的发动机技术、传动技术等设计制造技术以及与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关系较大的故障诊断技术等。
工程技术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职业技术还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以及由于工业文化导致的实现手段等②,它与人的行为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体上讲,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操作体系,它与它所存在的职业劳动形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素质和教育培训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技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技术的发展是技术的可能性与社会的现实性(如从业人员素质、经济社会基础、文化认同、政策法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典型证据就是80年代以来由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和CIMS技术等引发的产业革命,就是信息技术、以小组作业为基本特征的后福特劳动组织方式和一专多能型技术工人综合作用的结晶。
因此,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高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是否遵循技术决定论的原则,即:是技术人员的职业劳动,还是自然科学技术决定教学内容?当然,由于职业劳动是一种由自然规律控制的社会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但它直接反映的却是技术和劳动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二、“职业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劳动过程系统化
现代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技术的最大特点是遵循劳动过程系统性原则,而不是学科系统性原则。这里首先是一个行为社会学的理论问题,即完整的行为方式,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职业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过程总是按照所谓“完整的实践”模式进行的,它可划分为获取资料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行动决策、实施工作计划、控制保证质量和评价工作成就等六个步骤,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买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即“职业技术”,应当是完整的职业行为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强调打破学科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必须强调建立与劳动过程的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过程的系统化,即按照实际劳动过程的基本程序,如确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作出决定—完成工作任务—检验工作结果并改正错误—评价工作过程与工作成果—记录—反馈等进行编排。职业技术是关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自始至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三、“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区别
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内容的“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可从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表现形式和认识方法等方面加以区别。
(一)研究对象
“职业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由人类建立的技术体系,如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纯粹的自然体系,即利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来使用自然资源、生产制造人工材料以及利用自然力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二)研究目标
研究和学习“职业技术”的目的,是获得有关设计、操作和评价技术系统(如机器设备、工艺流程等)的知识,因此,它的主要功能是方法功能;而研究和学习工程技术的目的是获得有关物质和自然界规律的知识体系,因此,工程技术的主要功能是解释功能。
(三)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职业技术”的研究成果常常是由科学规律推导出的工艺和操作方法,是规范性的职业行为,多以操作标准和工作计划的形式出现;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则表现为描述和解释自然界现象、物质和规律的概念、定律和理论等。
(四)认识方法
工程技术的研究和认识方法是独立的。按照科学学的原则,一门工程技术科学之所以成为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有其独立的认识方法和方法论基础。工程技术的研究方法是以“反映”为导向的,即选择研究方法的基础是为了反映客观的事实和规律。因此,工程技术反映的是一种“原因—结果”的关系。
作为职业技术学研究对象的职业劳动过程,不但是一个技术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过程。因此,单独的社会学、教育学和工程科学的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与职业技术的综合性质一样,职业技术的研究方法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值得指出的是,7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的“劳动分析(studiesofwork)”研究,将准确描述劳动过程、确定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确定标准劳动过程模式与实际劳动过程的差异作为研究对象,为职业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重要方法。
由于劳动分析未能将劳动经验和“劳动过程知识”界入其研究范围,而过分强调被动的适应,带有过强的技术决定论色彩,因此对职业技术研究方法的贡献也只是基础性的。
“职业技术”的研究方法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即发展职业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科学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职业技术”反映的是一种“目标—手段”的关系。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明确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内容上的区别,是举办各种层次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同济大学职教学院的多位博士生已经在他们各自的技术领域(如机械、电气和土建等)中对职业技术的研究中找到了突破点。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