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思想政治课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中学生
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今的教育实践里,思想政治课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学生对此缺乏学习动力,究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一)教学观念上,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主张推动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主动、活泼、全面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社会、家长仍按高考的标准评价学校,许多普通高中不得不以应试教育的观念继续开展教学,这使得素质教育难以形之有效地全面展开。与考试无关的知识不教,学生不理解的知识但能依旧“背多分”也可以不多解释,导致原本理论性较强的政治课,因为“不理解”而更加缺乏吸引力。
(二)教学内容上,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内容相对抽象
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本身,理论性比较强,逻辑严密,知识相对抽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虽然觉得政治课很重要,可是学习起来却十分困难,尤其高中阶段学科多,时间紧张,学生就更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认为课本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差距很大,无法产生认同感。所以,怎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怎样提高高中政治课的吸引力,怎样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是现在政治科教师的重要课题。
(三)教学模式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缺乏创新性
应试教育观念已经在现代社会根深蒂固,导致有些教师放法把握时代的脉搏。因此在上课时,教师习惯教,学生习惯被动地学,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而教师期望学生考试分数提高,所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着考试转,致使学生不想学,甚至于厌学,最后影响学生成长。
(四)教学主体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强
教与学应该是一种互动活动。可是一些教师因为急于完成授课任务,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忽视了学生和教师间的合作,这样就在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就很难吸收知识。只有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学生才能更好地自我学习,主动学习。一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必将失去吸引力。如何探索教学实践中科学有效的方法,它既能检验教师授课成功与否,又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吸引力的具体方法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1.结合课本知识,融入时事热点和学生身边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在已有的感性认识中主动思考,独立学习,不断主动探索,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学习。例如,在学生学习课本中的哲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正在发生的时事热点来和学生共同讨论。比如说近期日本核辐射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联系的普遍性的观点进行分析。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上亦是如此,要对学生传授“钓鱼”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鱼吃。其实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在自我调查和自我发现中,就会慢慢地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内容,同时他们也会充分地认识到将来所要肩负的重任。用这样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培养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1.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演讲等各种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的采取还应因材施教,通过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就学生的性格和家庭影响作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恰当地运用现代科技,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相对抽象,如何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直观的感性认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是照片、视频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这本书中,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作用就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教师的言语上,那整堂课的教学会索然无味。在教学中大量引入各种视频图片,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既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
(四)政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1.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来说,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中思想政治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各个领域,内容广泛,因此也要求政治老师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更要有详细地贯穿完整的政治系统内容。有些老师知识的讲解严格以书本为纲,不会融会贯通,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也不会贯穿到一起去。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对知识的脱节。只有让学生理清知识,才能做到把知识环环相扣。
2.教师必须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政治老师只有做到了以宽广的胸怀关爱全体学生,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你,也会因此喜欢你的课堂,从而在无形中提高政治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得整个政治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3.政治教师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要注意关注时事新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政治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感,可是我们现在的政治教材,比起时政新闻来说就有些滞后了。教材赶不上实际情况,就会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这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政治老师就必须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用新颖的事例解释课本知识,从而才能引起兴趣,提高政治课堂的吸引力。
4.政治教师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学工具,从而充分地运用它。同时要学会幽默的语言,在理论性强的政治课堂上,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定义的讲解,善于利用幽默的话语,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觉得有趣,从而寓教于乐,提高政治课堂的吸引力。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只有被吸引,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和完善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只有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感兴趣,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孙佰玲.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新课程研究,2010(3).
摘 要 文献研究表明,我国法治教育存在重视不够、内容枯燥、资源散乱等亟待破解的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重申以“公民”培育目标引领法治教育方向,重视法治思维与信仰的形塑,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拓展法治教育路径。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4
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颁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在义务教育学段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或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时。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在文献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中学生法治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重视不够、内容枯燥、资源散乱[1]、师资匮乏[2]等亟需破解的难题。为此,我们从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的观点进行了梳理,期望能激发老师们更多的思考。
一、重申“公民”培育目标,引领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方向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高中阶段的目标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可见,《大纲》以培养具有一定法治素养的公民为目标。虽然这一目标由来已久,但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因此,我们认为需要“重申”培育“公民”的法治教育目标。对此,国内有一些共同的声音。
吉林大学法学院姚建宗认为,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必须确立为“公民”教育,即以符合现代民主、法治和的精神实质与原则诉求的现代人――“公民”为最终的目的追求。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不能将教育目的确立为超出一般公众身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认同水平的“道德完人”或者“圣人”,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生活真实与公众的人格预期和道德自觉状态,以合格的“公民”及其人格的培育和教养为起码要求而展开。[3]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张晓燕提出,社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的发挥,有待于作为其构成主体的个体公民身份的激活。[4]她倡导法治教育就是要培育与国家治理需求相互匹配的公民身份。
法治教育的目标终归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无论是从人权还是人性(二者存在同一性)来说,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应是社会对人性和人权的尊重。我们反对把法治教育的目标狭隘地定为培养遵纪守法的人。片面强调“顺从”的法治教育,培养不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也不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当然,只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的“唯利”式教育也不是完整的公民教育。我们主张将培养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都“激活”的公民,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法治教育的目标。
公民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体,脱离公民的法治教育必然会迷失方向。为法而教,无异于舍本逐末。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能是守住“法”的圣坛,而必须回归育人的本义。
二、重视思维与信仰的形塑,凸显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重点
对于法治教育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围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义务侧重说。苏百泉认为,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治的人性基础、法治社会的建设、转型社会的特殊性等方面分析论证看,公民法治教育应该以义务意识的培养为重心。[5]这一观点也是多次普法教育的核心观点,在强调国家意识,重视集体精神的时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我国社会转型,国家发展需要全面唤醒公民意识的时代背景之下,持这一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二是权利侧重说。万志昂认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仅包含法律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还是一个权利意识的熏陶和权利文化的教育和感染过程。[6]权利侧重说的观点对于反对过分强调义务的旧的法治教育观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认识仍是偏激、片面的。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法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从学术“偏激”走向理论“和谐”。教育家李镇西提出了权利和义务统一说,他主张中小学法治教育至少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他们明白“法治”赋予自己的权利。二是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公仆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观念。[7]他认为这才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真正含义,这样的教育才是培养公民的教育。刘萍律师也主张,我们不仅应当让孩子们懂得他们应有的权利,国家对他们特殊的保护,还应当让孩子们懂得遵守社会规则及法律,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8]
如果仅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探讨法治教育的内容,虽然抓住了法治教育的核心,但视角未免偏小。杨恭田、吴彭有主张,基础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法律规范的认知,二是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三是坚定法治信仰。[9]这一概括比较全面,较之法律制度的“灌输”层次显然有了提升。我们的近邻日本相当重视将青少年法治思维的训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从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从法律常识的旧常态过渡到法治思维的新常态,从满堂灌的旧常态转变到参与式研究型学习的新常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变到立体化教育的新常态。[10]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界定为“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并要求“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对于高中阶段法治教育内容,《大纲》除要求全面拓展法律常识、法律制度外,还要求加大法治原则、法律理念的教学深度,注重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思辨性,结合现实案例、法治实践,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法律背后的价值、宗旨,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显然,高中生的法治教育绝不能仅停留在常识性教育层面,而应通过增强法治教育的实践性,实现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形塑。
掌握一定法律常识的“通晓型”公民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法治建设的需要。新型大国建设要求社会成员不但要通晓法律知识,还要将法治作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精神操守,做到知行合一,“形神兼备”。法治教育应摆脱普及性的、低层次的常识教育,迈向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更高点。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三、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拓展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路径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主体都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法治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其教育方法也应“独树一帜”。《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要更好地实现上述“三全”,我们可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教材资源,浸润法治教育
赖兆杰认为,“教科书为我们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法制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材。”[11]在《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的加强》一文中,他例举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周贵才主张,“挖掘法治教育素材,讲授法律知识。”[12]陈爱宏老师也主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因素。”[13]而赵淑荣老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一文则通过例举加分析的方法,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文本资源,渗透法治教育。
如何变“教材”为“学材”,为法治教育服务,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取舍,巧妙切入。如可以围绕不同主题,对教材的法治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二次开发;也可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拓展法治教育目标,一石二鸟,润物无声;还可组织学生利用“法治宣传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开发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是非常经济高效的法治教育浸润路径。
2.引入法治案例,增强情境体验
思想政治课堂效益的提高有赖于其情境的质量,而案例的引入可丰富情境体验,增强价值认同。周贵才老师主张,“分析法律案例,培养学生守法维权能力,”[14]他认为案例教学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而案例的情境化更能使学生融入其中,在情境体验中学习胜过任何形式的“灌输”。赖兆杰老师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知是基础,行是目的。李先军、张晓琪的研究表明,美国教师善于创设案例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15]。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真实的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法治案例的引入,情境化的法治教学,能为学生提供“VR”般的法治场景,增强法治教育的现场感,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将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做到知行统一,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法治案例的引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不能为案例而案例。
3.营造教育环境,强化法治信仰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于法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赖兆杰老师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必须突出“依法治国”的时代主题,这是主张法治教育应关注的时代大环境。[1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事例选择、情境设置上照应法治国家建设的时代步伐,要借用大背景,激活小课堂,小中见大,把学生的生命价值与国家的建设使命进行完美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陈爱宏老师认为,“教师(应)身体力行,做好法治表率”。[17]“师者,人之模范也。”师为表率,才能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法治环境,强化学生对法治的信仰。身为人师,不应忽视我们也是法治文化环境的一个元素,是享受者,更是建设者。无声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深刻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增强学生的法治信仰意义重大。
事实上,教师不但要参与法治教育的小环境建设,也要关注时代、社会大环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我们认为,法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是一般性的理论阐释或简单的逻辑推导,必须利用好一切教育资源,而开发资源是利用资源的前提。我们应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完善,不断丰富法治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法治教育实效。
综上所述,我们要突破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瓶颈,不断提高法治教育的层次与水平。面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所提的新要求,我们还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要做。相较国民法治教育这一宏大工程,我们或许过于渺小。但“小乃大之端”,我们理应从“小”处着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春芳,汪莉.关于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8):31.
[2]李臣.刍议中小学法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4(35):230.
[3]姚建宗.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7):70.
[4]张晓燕.国家治理背景下的公民身份及法治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09):90.
[5]苏百泉.培养义务意识:公民法治教育的重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33-34.
[6]万志昂.当代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权利认同[J].人民论坛,2015(14):110.
[7]李镇西.我看中小学“法治教育”[J].湖南教育A,2015(10):60.
[8]刘萍.让权利与责任同行――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7):15.
[9]杨恭田,吴彭有.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内容和举措[J].江西教育,2015(7):28.
[10]汪蓓.日本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经验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10):93.
[11][16]赖兆杰.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的加强[J].教师,2011(25):24.
[12][14]周贵才.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J].文教资料,2014(33):140.
[13]陈爱宏.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08):71.
[15]李先军,张晓琪.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5):17-19.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
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要求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课程要致力于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教学的手段、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就通过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课时教学具有容量大、内容新、教学活动多等特点,如果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完成也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无味,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就拿《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来说,首先,本框内容多。旧教材安排了五个课时的内容,新教材却要求一个课时完成。其次,理论性强。本框讲的是的基本经济理论,关系到商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货币的职能和通货膨胀等基本理论。第三,以上提到的基本理论都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兴趣缺少,教学难度大。这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工具。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增大了信息量,有效扩展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性,就应当充分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何较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什么原则。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能否有效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考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一,充分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质上就是按一定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
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的灵魂,也是政治课的焦点。思想政治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得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等各种途径去直接观察和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使学生不断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课堂教学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形式,要把理论学习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如:在讲我国农业问题时,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村参观,指导学生对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总结。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材料,教师可要求学生用写观察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并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发现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感情,促使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积极努力。
三、引用名言、成语、谚语、诗词,增强教学效果
名言警句,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言、成语、谚语、诗词等风趣幽默,言简意赅,蕴含哲理,读起来朗朗上口,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引用它们来说理,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想象力,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点燃起思维的火花,取得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对最终上活、上好思想政治课作用较大。特别是在哲学教学中,课前可让学生搜集名人名言、成语故事、谚语、诗词等,并让他们试着用哲学道理加以解释,课堂上再相互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活跃的课堂状态是构建有效政治课堂教学的关键
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菌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笑话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发笑之余轻松地获取知识。特别是笑话,因其通俗易懂,错误显而易见,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接受正确的观点,同时印象非常深刻。如在讲“运动”的时侯,我给同学们讲了古希腊流传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讲完后,学生们捧腹大笑,愉快的笑声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五、合理地使用教材,保证有效教学的实现
教科书是针对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所有学生编写的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开发和捕捉教材中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特别是网络资源,发现教材内容新的价值、新的意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的重要资源,改变过去仅仅围绕知识说教的模式。因此,教师要用教材教,把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放到社会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上去,开发挖掘出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本身的现实意义和新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各科都要注意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课来讲更为重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设计问题;有效提问
问题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敢于提问。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具有政治性、理论性、时代性较强的特点,运用问题法进行教学,科学设计问题是基础,有效提问是关键。
一、科学设计问题应遵循的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的问题设计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关注、引起学生思维、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科学的问题设计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学生才会积极去思考,问题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时政味浓,但思想政治的内容却源于生活,因此设计问题时应尽可能回归生活,贴近生活,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子,让枯燥的政治理论生活化,趣味化。
2.启发性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性较强,科学的问题设计应遵循启发性原则。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不能靠强行的“灌输”,问题设计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但凭借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即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
3.开放性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时代性较强,要求科学设计问题时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即问题有多种不同的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方案,这种开放性一般表现在四个方面:(1)内容的开放性,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应当宽广,不仅限于教材;(2)角度、方式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处理时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知识点,采取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式设计问题,使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颖,方式丰富多彩;(3)答案的开放性,即在给定的条件下,答案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4)对社会的开放,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社会生活、时事热点有密切联系。对社会开放的学习课题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出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
此外,层次性原则、指向性原则、生成原则、少而精原则等等,都是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的。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问题教学法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提问的策略。关于有效提问的策略,这里仅从有效提问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问的时机、总结反思提问几个方面来谈。
1.创设民主环境,培养问题意识。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高中政治课堂里,学生的民主意识更加强烈。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提问,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平等身份出现,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其次,引导学生平等地审视教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再次,培养学生的勇气,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还应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效能感。此外,教师优美准确的语言、良好的情绪、亲切的态度,都有利于课堂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形成。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如何巧设问题情境?第一,科学设计问题情境。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体现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又要体现学生的思想、生活和社会实际。第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问题情境。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第三,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要求教师以实际情境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能够诱导学生产生联想。
3.把握提问时机,实现有效提问。
提问是释疑解惑的重要途径,把握好提问的最佳时机,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兴趣点或知识的衔接处、知识易错处、学生疑难处、知识的发散处等关键处发问,步步激疑、导疑、释疑,于有疑处发问。其次,教师要能从看似一成不变的形式与内容中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即教师要善于无疑处发问。再次,教师的提问还应把握全局随机问,教师就要及时、准确地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话题中来。教师提问后,可以不要求学生立刻回答,或者看到一个问题时,不必立刻发问,让学生在静思中有所感悟、有所得,然后再质疑、解疑。
4.总结反思提问,促进能力提升
教师正确而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可以让学生完整而准确地理解知识点,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评价学生的回答也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和综合的整理过程,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和总结答案的对与错,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明晰化和深入化。因此,评价时要全面、公正,态度要诚恳、严肃认真,对的要采纳、肯定、表扬;错的要及时纠正并给予鼓励。
三、总结
科学的问题设计和有效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融入了自主、合作、探究。当然,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提问的策略选择必须因时间、学科、内容、学生和老师而异,不能生搬硬套而导致教学的教条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才能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动活泼、百花齐放,达到创新素质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三联书店,2001.11
[3]李春丽.新课程标准下思想政治课的问题教学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3,P58-63
[4]杨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网,硕士学位论文,2012.5,P39
1.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活动单导学”
“活动单导学简单地讲是以活动单为载体,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学”的方式,创设良好的情境、点拨启迪、检测反馈,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完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再是仅仅接受固有的知识,而是融入课堂,身临其境地以探究、调查、演示、实验、交流、讨论、反思等多样化的活动参与课堂。
活动单导学可概括为:“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检测反馈”这六大步骤。我们可通过这样生动化的六个学习步骤达到自主学习目的。
1.1创设情境。指教师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导入的情境。“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的关键,教师在制作活动单时如何把活动单的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活动步骤、课堂反馈这四个方面做好,是课程活动的重点。而在这四个方面,尤其是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要生动、活泼、科学、高效,因为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一般活动的方案有文字材料、表格、表演、讨论、竞赛、游戏等。
1.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单自主实现活动单的学习目标,并且把遇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留着小组合作探究。
1.3合作探究。这个过程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学习。这个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互助的团队协作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科学分组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技能、心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后进行分组。每组推选一名有较强组织能力、较强责任心的同学担任组长组织小组间的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实行组长轮换制。同时,组员之间也要合理分工,根据本组成员的兴趣、特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在合作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关注和观察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
1.4成果展示。在小组合作学习并总结成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
1.5自我完善。成果展示后,小组内部再进行自我完善,纠正错误思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6检测反馈。教师最后将班上各小组的问题归纳起来,通过课堂反馈,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
2.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注重运用情感教学法
运用情感教学法可较好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心理。情感教学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思想政治课堂更应该成为实施情感教学的基地。因为运用好情感教学法,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因其自身内容理论性强、趣味性弱的特点,许多观点需要用理性抽象的思维思考。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而此阶段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他们对形象、具体、生动的事物感兴趣,看问题常常带着浓厚的感彩,尤其在看待别人的思想意识行为及社会问题时更是这样。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动物,其中社会性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人是有感情的人。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利用情感进行教育会让学生感知学习的乐趣,不至于感到缺乏人性。这样,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对人自身的生存的思考就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既达到思想教育、智力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又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包括学生认知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是需要感情因素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到感情,将感情融于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识物能力,推动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3.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表现为:学生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个人的责任;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非生活化的表现
(一)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对生活的实际体验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总是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亦大量存在。这种课堂打着新课程“生活化”的幌子,实质上仍然是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用与课堂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时政新闻或其他资料作为开场白,整节课仍然都是教师“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这种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活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实际体验,淡化了思想政治课固有的科学内涵,很难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偏重于对教材理论观点正确性的验证,忽视学生对生活的探究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多地注重教学的“结论”,而较少注重教学的“过程”。这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亦存在。现行的思想政治课堂大量地引进了生活素材,以验证教材相关理论观点的正确性,这对于教师有效地阐释理论,帮助学生认知有关理论观点、掌握教材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教学方式仍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仍然是教师预先设计好一个“套”(要掌握的理论观点),然后用特定的情境甚至是虚拟的事实“引诱”学生往“套”里钻。[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各自的特长,不能让学生主动经历观察、质疑、探究的过程,不能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偏重于课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忽视学生对生活深层次的思考,忽视课堂资源的生成与价值引领
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学习方式”[3]的要求,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必定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凸现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的行动追求。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堂上多是机械的、单调的师生间互动,生生互动很少;多是认知互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互动和行为互动很少;多是浅层次互动,深层次互动很少。有的课堂教学成了“满堂问”,提问的质量、层次却很低,看似教师一呼百应,学生其实只是被动参与、形式参与;有的课堂教学满堂的探究,课堂成了学生的“群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单纯的组织者。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可是这种课堂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原生态的资源、情境缺乏妥善的处理和运用,对教学环节缺乏及时的调节,对价值观念缺乏正确的引领。
二、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生活化建构
(一)注重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首先要以时代特征为方向,把握时代脉搏。因为时代性是政治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次要以学生实际为依据。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认识。教师开展教学首先就得认清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结构,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此为基础来帮助他们构筑学科知识体系。再次要以社会生活为背景。新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背景来展开教学。
(二)注重以生活化的备课为基础
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的整合。这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树立大备课观,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备课程、备设计,又要备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风格。具体的讲,就是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储备,研究教材、消化教材,将教材处理、延伸、连通到学生生活的世界中去,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素材,结合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材由理性到生活世界的转化。积极创设各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如小组讨论、辩论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完善人格,增强参与意识,提高政治素养。只有做到备学生、备方法、备教法、备资源、备环境,才能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三)注重对生活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教学,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体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
1.围绕生活主题,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探究教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件、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创设成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引出政治问题,并以此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发展和真实生活经验感悟到生活中政治问题的存在,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认知的或是思想的冲突,引发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感悟,去辨别,去表达。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受,去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取向。
2.针对热点话题,设置开放性问题,引领教学。按照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利用热点话题,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中,就“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和“宏观调控”,针对当前热点问题“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学生关注的网络热词“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辣翻天、玉米疯、苹什么、不蛋定、药你死、油他去、猪坚强……”,设置了如下开放式问题:菜价为何涨?学生首先来到附近的菜市场,采访了卖蔬菜的摊贩。摊贩们七嘴八舌:“今年天气不好,南方和东北都遭灾了。”“现在蔬菜运输成本太高了。”“我们卖菜的也不容易啊,摊位费、水电费、卫生费都要交。”“现在人更重视健康了,吃蔬菜多了。”“我们在批发商那拿货太贵了,有人为炒作啊。”……问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上涨或下跌,是正常现象。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设置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对物价上涨的原因有全面的综合辩证的观点。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仅能自觉运用这一课中“市场的自发性”、“宏观调控”的知识思考和回答物价上涨的原因,而且能打开思路跨课题运用教材第一课“通货膨胀”和第二课“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能联系现实探究到国外“热钱”涌入及国内“游资”非法炒作等因素。更有学生提出这一不正常现象的危害,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开放问题的设置与引领,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创新的空间和大胆发言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3.融入社会生活,开展实践活动,感受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按照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的“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5]的要求,我们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课外探究任务,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让学生融入社会,感受书本知识的价值。这既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也是其活力所在。关注政治课的实践性,通过实践体验,不仅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开拓思维、发挥潜能、完善自我,而且使学生思想认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培养其团结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4.组织课堂教学,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于情境探究、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及合作探究始终的是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差异和选择。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做到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和谐统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开发。这种民主的学习氛围,可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消除师生之间心理上和空间上的隔阂,可增加交流,促进课堂多元化交往。
参考文献
[1]李立科.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05(8).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现状
从调研的课堂综合情况看,随着师资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中学思想政治课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但总的来说,效益还是不高。如在有的课堂在上完课后,根据其所讲的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抽查,发现平均效益仅达30%左右,最高的不超过75%,低的只达5%甚至有的为零。比如对一位学生针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进行课堂抽测,结果是学生连“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都不知道,更谈不上能分清“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了。这说明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益仍是低劣的。归结原因如下:
(一)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教”的状况。
纵观农村中学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较深,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思想较为守旧,对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探索与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思想政治课成了以升学为目的的“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课程,普遍应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条条,背条条”为特征的畸形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思想政治课严重脱离乡村的社会实际和中学生的实际。二是教师培训指导与自学自研工作滞后。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教师培训成果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运用与发挥,更不能内化和深化。由于地域限制,学校课改工作也缺乏上级业务部门及时有效的指导,教师自学自研条件也较差。农村学校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多,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资料。教师自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三是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农村学校普遍感到实施新课程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转化率不高,起不到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的作用。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中学政治教学中“学”的状况。
在学生学习方面,也存在一些原因,使农村学生政治学受影响。一是思想狭隘。农村学生往往对狭隘实用性方面考虑较多,在思想上轻视。他们觉得政治课与“语数英三科”相比实用性不强,因此对政治课就往往马虎应付,这种缺乏自觉的学习态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视野狭窄。近来,考试制度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考试形式由“3+2”变为“3+综合+1+1”,关于选修科目的要求也在不断下降,只需要一“B”和一“C”即可,必然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下降。同时考试题型多了许多开放性题,且内容又大都贴近城市疏离农村。相对而言,农村学生视野较城镇学生狭窄得多,面对试题,只能答些从书上看到过的内容,至于那些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就只能是凭想象乱猜测了。这样,成绩自然受到了影响。
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对策结果
根据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得失,借鉴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思想、教学观点,吸取了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立足山区县情的实际,现对2008年以来就课题组开展的提高农村课堂效益的实验研究作总结。
(一)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为以“情感教育”为中心。
中学生不爱学思想政治课,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学生的这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是这门课实效性差的重要心理原因。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又是这个问题的主要教育原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思想品德及能力的发展过程。其中情感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决定着他们接受外界教育影响的程度,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品德的关键。因此,变“知识传授”中心为“情感教育”中心,对于端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向,发挥其德育功能至关重要。
课题组依据情感教育的规律,利用情感的两极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创造了情境感染法、道德两难法、品德评价法、活动体验法等多种情感教育方法。为了扭转学生的消极心理定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教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复习提问或指导阅读为开端的导入新课方式,而是先用故事、诗歌、名人名言、演示、设问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以形成学生接受知识的良好心理气氛。
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例如,在准备《孝敬父母》一课时,教师开始总是找不准自己的情绪状态,尽管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令人感到十分平淡。后来教师采取演员找感觉的方法,讲课时把自己摆进去,给学生讲父亲雨夜给自己送伞的故事,充分抒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激之情。教师的现身说法,引起了学生对父母之爱的回忆。他们纷纷说起自己所承受的父母之恩,有的激动得泣不成声。学生由衷地从心底呼出“爸爸妈妈,谢谢你们”。这节课获得了成功。
(二)变“智能型”教学模式为“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以往,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同其他文化课没有明显区别,都采用为“传知”和“育能”设计的“智能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认知规律为基础,体现了文化课程的特点,对于文化课程的教学是有效的。但对于以德育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来说,这种模式却并非最佳和最有效,“应试教育”的影响又把智能型模式异化为应考型模式,从而更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和教学规律。因此,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必须优化其教学模式。
课题组依据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规律,“知信行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规律”的要求,并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构建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知信行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简称“知信行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为“入心、明理、解惑、力行”。“入心”,即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明理”,即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掌握观点,明白道理;“解惑”,即教师引导学生激疑、质疑、辨析、解疑,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除疑惑,坚定信念;“力行”,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努力践行所学理论和行为规范。这一模式把思想政治课的“传知”、“育能”、“立德”等各项任务的要求,有机地融合于统一的教学过程,并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明理”、“笃信”、“力行”等教育阶段的相互转化和顺序更替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信念、行为等品德基本要素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能较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为了使这一模式能够适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各种教学要求,课题组还设计了“入心、解惑、明理、力行”和“入心、明理、力行”等教学变式结构。
(三)变脱离中学生实际为紧密联系中学生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多年来力图解决的两个问题,但始终收效不大。其原因主要在于脱离了中学生的实际。例如,举例大多离农村中学的生活很远。由于农村学生生活范围较窄,他们往往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些材料。再如,榜样性材料大多为古人、名人和成人,青少年典型很少。这些榜样的生活环境和农村中学生相去甚远,其行为示范性不强,学生有“可望不可及”之感。显然,脱离了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必然大大受到影响。
课题组全面调查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情况,掌握了农村初中生认知、思维、情感、兴趣等方面的特点,认识到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的关键,在于抓住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这两个问题的最佳结合点。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能够引导学生发展的教学必定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致。“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经教师指导达到最近发展的可能性水平。思想政治课教学“最近发展区”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在实验中,课题组发现它的答案就在中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一般说来,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是理论同他们生活实际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生生活中感受最深的,又是学生最渴望得到说明和解决的。它们既是学生关心的“热点”,又是他们“困惑”的难点。这些矛盾反映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同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之间的水平差异,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最近发展区”所在。因此,把握了理论同学生生活实际的矛盾,就掌握了“最近发展区”,从而也就解决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动力问题。
在实践中,紧密联系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关键在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选择材料、引导思考和指导行为。例如,选择教学材料,要尽可能运用本乡本土的事例;树立榜样,要尽可能选择本地的或青少年的先进典型;引导思维,要尽可能从学生身边的各类矛盾中提出问题;指导行为,也要尽可能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他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
(四)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
农村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大多采取“接受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把学习内容以定论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过程主要是对定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应试教育”条件下,“接受学习”又往往演变为使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学习”。“接受学习”方式主要适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大多采取以课本为基本信息源的“阅读教学”方式,然而思想政治课和一般文化课不同,它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常识的过程,而且是探索社会和人生奥秘的过程。只有这两个过程相结合,才可能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和谐发展。因此,课题组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应采取“接受学习”和“探究发现学习”相结合,并以“探究发现学习”为主的方式。
“探究发现学习”方式主要适于理论性较强,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知识内容,也适用于以情感教育、思维和行为训练为主的教学过程。这种方式主要采取利用各种现实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方法。例如,《孝敬父母》一课,为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和父母的矛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解决为看电视节目同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之类的问题。因此,“探究发现学习”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解惑”和清除情感障碍。正确的“探究发现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实际,充分了解事实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指导,不可放任自流。
论文摘要:课堂讨论是实现学生中心尊重学生话语权、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除少数优秀学生外,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讨论与课题无关的东西;教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草草结束,没有进行有效评价;课堂讨论成了公开课上教师“做秀”,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改进课堂讨论应致力于: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课堂讨论环境。
课堂讨论是实现由“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学模式向“学生中心,.,教学模式转变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突出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话语权的新课改本质要求,更是培养学牛知识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部分高中学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认识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思想政治课堂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某些问题,降低岔课堂效率。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课堂讨论中除了几个优秀学生外,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
一这是目前部分高中课堂讨论中最普遍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有些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认真做好充分准备,所选讨论的话题要么太难、太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会讲;要么话题太简单,或陈旧乏味,学生不愿讲。二是学生本身的原因。高中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其晕女生)存在羞涩心理,怕出风头,担心自己在讨论中表述的观点出现错误或不被认同,被人讥讽。部分同学虽然存在哗众心理,好出风头,但由于知识贫乏,对课堂讨论的内容不熟悉,缺乏信心,所以缄口不言。加之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所以课堂讨论时可能出现“鸦雀无声”的情况。
2.课堂获序混乱,学生讨论与课题无关的东西
这是课堂讨论中出现的“另类”现象。一些学生利用讨论时间,乘机谈论与课题无关的内容,私开课堂“地下沙龙”,讨论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的私人生活、社会新闻等等。讨论起来眉飞色舞、离题万里,有些学生竟然穿梭于座位或小组之间。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格,课堂教学组织松散所致。
3.教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草草结束,没有进行有效评价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课堂讨论,教师没有进行评价;或者仅仅是几句简单的评价,不得要领;或者评价过多(过宽过散),不能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思路头绪不清。究其原因有:(1)教师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课堂讨论时间不充足,对讨论的内容没来得及深人就草草收场;(2)教师受某种观念的影响,只对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发表的观点进行讲评,对成绩差或存在某种偏见的同学发表的观点看法,充耳不闻,不予理会,剥夺这部分学生的话语权;(3)教师只针对自己预备好的讨论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不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合理的“意外”观点评述;(4)教师由于自身素养的原因,对讨论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不能恰如其分地概括、总结与引导。
4.课堂讨论成了会开课上教师“做秀”,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讨论仅仅是公开课、观摩课上做做而已,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课也要提高学生“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参与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没有让学生的讨论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思维碰撞、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形成新思路的过程。学生也因此对课堂讨论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课堂讨论只是老师安排好的优秀学生的“表演”,与己无关。
二、改进课堂讨论的对策
1.正确认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师生置于平等的交流主体,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课堂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机制,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使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课堂讨论使学生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把理性的书本知识、课堂内容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课堂讨论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互惠思想和开放理念,促进教学活动的和谐顺利进行。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教书和育人双重角度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对课堂讨论树立正确的又见念和态度。
2.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
课堂讨论的话题除了要围绕课本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外,还必须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利于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话可说。(1)教师应选择新颖、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感兴趣的健康话题。思想政治课所选的讨论话题要具有新颖性、时代性,能反映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而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所耳闻目睹,使学生有话可说。(2)让学生熟悉与讨论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要使课堂讨论取得成功,关键是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围绕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讨论起来就可能非常热烈。
3.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组织好课堂讨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1)教师和学生一道采角”自下而上,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课堂讨论规则。经过学生民主讨论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和加强学生自身约束力,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讨论效率。(2)教给学生课堂讨论的策略技巧。当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教师可采用替代、转述、重组、释义等方法帮助学生回忆一时难以记起的某些知识;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恰当地利用手势、眼神、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达自己。(3)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学习目标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效。布置任务时,难度要适中,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合理分组,分邵角色,责任到人。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组员最好按成绩的好、中、差合理搭配,人数不宜太多或太少。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特长适当分配成员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和发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5)教师参与讨论,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调控和辅导,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对交流中出现的障碍及时加以排除,保证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
4.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课堂讨论环境
教师要热情鼓励,善于诱导,给学生一个轻快宽松的环境,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容、一种信任和期待的眼神、一次真诚的表扬,减少学生的顾虑。教师要注意纠错的艺术,采取随机应变的措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保证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大众媒体,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大量受众(大众传播)的一类传播媒体。其中包括:电台广播、录制音乐、电影和电视等广播媒体;报纸、书籍、宣传册和漫画等纸质媒体采用实物传播信息;数字媒体则包括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网络等等。正如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那所说:“真正的教育也离不开新闻(媒介),因为大众传播工具是一种扩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传播的对象,大众媒介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使社会的精神遗产,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得到继承和发扬。”因此,必须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实现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然,大众传媒方式独具的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信息受众与内容的广泛性、运作方式现代化、影响力量巨大化等特点也极大地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从大众传媒的运用来提高政治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说实在话,就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来说,没有电台有广播,现代媒体教学平台几乎普及每间教室,有图书馆,有电脑室。学生接触时政的方式和渠道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如果没有充分地引导运用,对于培养农村孩子学习政治这门课的兴趣,用处也不大的。在新课改全面普及的广西,作为一线的政治课教师,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运用现有的传媒渠道,寻找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这个方面笔者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系统,养成学生听新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大众传媒能够将国际国内以及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以光波或声波的速度传播给每一位受众,使广大受众能及时获取周围环境的变化。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的,最常见、运用也最频繁,也最有效的传媒方式就是学校的广播系统。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就是要受众体——学生常听、多听,而学校的广播系统就能很好的发挥这个作用。利用三饭(早、中、晚)时间段播放新闻广播,一些重大事件和时政基本上听到了,这样就能很好地让学生接触政治,养成每天都听新闻,每天都想听新闻的好习惯。
事实证明,这个方式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笔者上课的每个班级,每节政治课的前2分钟是时政播报时间,很多时候,学生播报的就是广播出来的新闻。有时,学生播报的新闻就能成为本堂课学习知识点的运用。比如某天,有个学生播报了“神十发射对中国的意义”这一新闻,就这则新闻可以问学生“发展航天技术,最终是为人类服务”从哲学上来看,这表明了什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并且养成相应的敏感性:听到一则新闻,是否可以从所学的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方面设问。如果学生经常这样思考了,不仅对学习政治这门课程感兴趣了,还能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二、充分利用学校已经安装的多媒体设备,制作试听兼备的课件,让学生体会知识原理
思想政治课是既体现一般规律也极富时代性的一门学科。进入新世纪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思想政治课上课方式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课题,运用大众传媒无疑是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的,可以让学生从视听上接触到大量的材料和事实,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展开讨论,以提高对本学科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多媒体设备,制作精良的课件,充分体现新课改要求。就目前而言,国家扶助农村学校的很多设施给我们农村学校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能让现代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比如在上“价值规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猪肉价格上涨的报道视频,先让学生找出视频中涉及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加深对问题的思考:你认为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猪肉价格吗?又是什么在起决定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层层设问,让学生明白价格由价值决定又受到供求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和扩展,同时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身边就充满了经济学道理,从而提高政治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班级自订报纸,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热情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每所学校都有图书馆,虽然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不是很大,但是类别也算齐全,在四年之前,手机还没有在学生中普及时,图书馆是学生的最爱,每到开放日,都是人山人海。这说明,即使是农村的孩子,求知欲也是很强的。近年来,几乎没有人上图书馆了,除了传统书籍走向衰落外,笔者认为,宣传不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放下手机,拿起课外书。在这里,可以利用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列举如周立波,易中天,前总理等名人,他们是怎么靠阅读而有了今天的才学的。能静下心读书了,那看报纸就不在话下了,报纸就像快餐,不仅简单快捷,而且有营养,特别是报纸所带的时政性,正是我们政治教师很好的辅助资料,将之结合当然是能提升政治课的吸引力的。
四、利用学校的电脑室,开辟时政竞赛的新途径,提升政治课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知识竞赛问答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在传媒发达的今天,农村学校也拥有了自己联网的电脑室。可以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竞赛方式,来提升学生参与时政竞赛的兴趣和热情。还是一样要求每个学生都出一两道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里。因为有了网络,每个出题的学生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然后,通过有限时的小组抢答或个人抢答的方式,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增长了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我校就提升学生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做了积极研究,认为:
一、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往往会在政治课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错误认识,觉得政治课的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空洞抽象,高高在上,没有实际意义。事实上,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都有着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与优势。教师须在教学中寻找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把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熟悉感和亲切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思想政治课一旦与活生生的社会实际、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就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象可感,亲切可信,有趣实用的学科,学生就自然会兴趣盎然,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设疑问难,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章回小说,讲到精彩之处,往往设置悬念,使读者欲罢不能。政治教学,若适时巧设悬念,可促使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提高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高中思想政治新编教材,文字量减少了,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却增大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将遇到许多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问题,教师须注意深入挖掘,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以疑促思,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入细致、扎实准确地理解教材知识点。
(2)巧用幽默、时政、乡土素材探究教学,激发学生心灵动力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恰当地运用幽默艺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政治教学用的幽默素材很多,笑话、相声、小品、格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广告、漫画等,无不妙趣横生,教师只要恰当运用,便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通过谐音、归谬、移植等方式来增强教学的幽默感。总之,幽默的方式多种多样,并无固定模式,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教师可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活跃,关注国家社会热点问题这一特点,从现实生活出发,把时政材料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政治课焕发勃勃生机;还可以增加学生所熟悉的乡土材料,开发乡土教学资源,注入乡土气息,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豪情,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3)余留空白,学会放手,激发创造力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合理的方式,尝试“留白”,学会放手,善于、敢于、乐于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回忆、品位、静思、自悟,自主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学生自己领悟、总结出来的,就不会轻易忘记了,这比老师直接告诉或灌输来得生动而持久。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填补,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个性。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问题设计 要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而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提出一个问题的意义远远大于解决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史蒂文斯第一次对教师发问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大约占普通学生80%的时间。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在“问题”上下工夫,在“问题”上求创新求发展。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没有统一的模式,它可以通过典型事例,或者通过有关伦理、道德准则的故事,可以是社会热点,也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总之,只要符合实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都可以作为问题设计的素材,一个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设计通常要符合以下要求。
一、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教师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手段,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任务等。新的课程标准虽然从总体上改变了以往对教学统的过多过死的现象,但针对不同的学科其要求又是不一样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门科学,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上承担着重要职责。因此,它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性。其问题的设置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即必须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必须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
二、问题的设计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育上很有见地的文豪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帮助学生增强其内在驱动力,才能打通其探索新知识的内在通道。教师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因此,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应当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个不符合学生兴趣和需要的问题难以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普遍联系”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叫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高档睡袍,他非常喜欢。可当他穿着华丽的睡袍在家中寻找感觉时,总觉得不对劲,家中的摆设配不上他的睡袍。于是为了和睡袍相配套。他把旧东西全部更新,可他仍然感到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他把这种感觉写成文章,题目为《与睡袍离别之后的烦恼》。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为什么会产生“狄德罗效应”呢?这一效应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一问题的设计由于结合了生动的事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育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思维的主体,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威说:“一个人要有效地进行思维,必须已经具有或者现在具有许多经验,给他提供对付所有困难的办法,困难是引起思维不可缺少的刺激物,但并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思维。有时困难使人不知所措,他们被困难吓倒,感到沮丧泄气,困难的情景必须和学生曾经对付过的情景有足够的相似之处,学生对处理这个情景的办法有一定的自控能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不能脱离学生,教师必须通过测验、活动、调查等方法诊断学生的起点能力,对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基础作全面的预测。同时还要使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照顾到每一个知识层面上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通过活动有一定的提高和收获,达到“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的效果。如在讲“价值规律”内容时,我先创设了以下市场交易情境:(情景一)某市场上有2袋待交换的大米,每袋50公斤,价格100元,卖者2人,人均一袋,买者4人,每人欲购一袋。(情景二)现在市场上有卖者4人,人均1袋待售大米,买者4人,每人预购一袋。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买卖双方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在交易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3)这一问题的产生说明了什么问题?(4)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这一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且在难度上有一定坡度和层次,照顾到每一层面的学生,因此,学生反映很积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四、问题的设计必须重在增强教学效果
高层次的教学不能满足于现有结论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思维。马秋斯金认为:“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问题情景中实现思维的过程。”思想政治课设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理解、内化思想政治原理,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这是衡量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标准所在。
要达到这一目的,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必须首先在把握教材内容和选材上下工夫。思想政治课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就是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及精神实质,明确教学目标,准确地分析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设计出每一问题所预示的结果,准确把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会产生哪些变化,发展哪些能力才能使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可以说,在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地设计教学是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显著标志。反之,如果问题设计偏离教材,单纯追求形式的所谓新颖,最终的结果是不可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可用素材非常广泛,既包括社会中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又涵盖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这些事例精选和有效运用,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最能节约时间、达到最佳效果的问题,这也是思想课问题设计的最关键环节。
五、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因此,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就更需要贴近现实,积极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和将来的生活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而是与将来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的。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 课堂效率 师生和谐
如何才能切实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益呢?笔者认为应当从其构成的相互影响的几个因素说起。从哲学上讲,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党和政府,社会,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高度重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效益主要的外因。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忠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要认真地备好课,要认真上好课,这些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效益主要的内因。内因是我们可以操控的,外因如党和政府、社会、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高度重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我们所无法操控的,而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可以努力奋斗的。笔者认为要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益,必须从现实前提出发,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操控的、可以努力奋斗的因素。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忠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断学习进取。
1.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能否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教学层面上讲,首先要看政治课教师能否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育”在最先。中学思想政治课首先是思想品德课,即德育课,同时又是政治常识、政治理论课,即政治智育课。这种双重性质的特殊性要求政治课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对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政治课教师要高歌人间正义、弘扬社会正气、抵制拜金主义、痛斥社会上的腐败风气。
2.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进取。政治课涉猎的知识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从初中到高中,大的门类就有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行为学、环境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考试学等,还有不少是这些学科的相互交叉的内容,因此政治课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就难以胜任这一工作岗位。因此,笔者不仅希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今后政治课教师的任职资格证的考试发放上从严要求,而且在目前情况下,更希望在职的广大政治课教师不断地“充电”――不断地结合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接受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真备好课。
1.要认真地备教材。备教材不仅应掌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层次,还应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解释和讲解,这一课时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如何让学生去掌握并加以运用,等等。一些教师在讲到“市场经济的缺陷”时,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笔带过,对其含义未加以任何解释,对其表现也未加以区分,当练习、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这些缺陷的具体表现进行区分时,学生便无从下手了。笔者认为,只有学生理解了的才能牢固把握并加以运用。为此,政治课教师在备课时对自己不太清楚的重要名词、概念,有必要去查一查政治学、经济学、法律等专门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做到胸有成竹。否则,“以其昏昏”,就难以“使人昭昭”。
2.要认真地备课型。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课型。如果这个难点问题深奥,学生以目前的知识水平难以理解,可以选择讲授型;如果这个问题较浅显,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可以选择讨论型。为了强化某些知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容量,教师备课时可以制作适当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效地感染学生。
3.要认真地备学生。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提问、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成功感,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如讲“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时,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等较简单的内容可以留给平时学习理解能力不高的学生;为什么会形成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属中等难度的题目,可以留给平时学习理解能力中等层次的学生;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反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这课最难的,可以让平时反应能力较快的学生回答,这样一来,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树立起学生学习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自信心。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形象地说明了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效益的关键环节在于教师上好课。为此,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设计好开场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是否短小精悍,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师生能否配合默契乃至教学能否成功。如一个教师在讲货币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有一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它可能使你寸步难行,但一心追随它又可能使你深受其害!这是什么呢?这就是金钱――货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货币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相反,有的教师上课就说今天讲什么知识,翻到多少页,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浓,欲望也就不强了。
2.要注意精讲,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洁、生动。某些教师上课很害怕学生听不懂,一段话翻来覆去,结果使学生感到很烦燥、很郁闷;而有的教师教学语言简洁、生动,学生越听越有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讲好必须讲的重点、热点和学生难以理解的疑难点,少讲或不讲学生已经明白的问题,有些学生已经明白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同龄人的话语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教师还必须注意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要控制适当的语速,否则容易使人疲劳,听不清楚所表达的意思。
3.要注意随机应变,处理好突发事件。有时老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答不上来,有时学生不与教师配合,甚至有个别学生故意和教师唱对台戏。这些情况处理不好,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教学的成功。教师要因势利导,切不可在课堂上侮辱学生,否则就会伤害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要有恰当的肢体语言。有的教师上课时双手撑着讲台,或者把手插在裤袋中,这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的双手锁了起来,变成了一尊泥菩萨。教师上课应当运用好自己的双手,借助恰当的手势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教师恰当的微笑、和蔼可亲的面容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心灵,达成心与心的默契。
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切实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的外因。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起着主导作用,是教学的外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起着重要的主体作用,是教学的内因。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场戏剧表演,则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导演的意图必须通过演员的积极有效的活动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为此,必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贴心人。教师必须真正关心学生,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等等。曾经有一个学生突然在课上发病昏倒,我背着他去医院看病,掏钱给他买药输液。事后,我感觉这个班的学生更听我的话、更尊敬我了,很多学生说无论如何也要学好我教的这个学科。结果,期末考试我教授的这一学科果真取得了优秀成绩。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必须真心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健康等问题,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这些话是在向我们大家表明,兴趣才是真正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老师。然而在现在的课堂当中,我们却发现,学生对于政治课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打瞌睡、做小动作等现象,都表现出不喜欢学习政治的现象。
为此,我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设计25个单选,就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教材内容、教师教学等方面进行调查。在对高一、高二共10个班级的505名学生的调查中获取的大量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使我深切感受到思想政治课面临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不大,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高考的需要。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缺乏有效科学的方法,靠死记硬背,使得政治课的能力目标达成不理想,缺乏问题意识,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缺乏。总之,大部分高中生对学习政治课不感兴趣。
我认为,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我国的政治课教学存在以下几种弊端:其一,过多地偏向理论教育,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二,政治课程的说教色彩比较明显,缺乏对于学生辨析能力的培养;其三,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这些情况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与前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这种情况,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时候,还对高中思想政治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有句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仅有一桶水的观念是不够的,要有一缸水,一江水,常新的水。面对着新课改,教师要切实的做到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拿着教参抱着大纲,一切只讲课内的内容,一切的教案设置都是为了高考,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怪圈,从而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更加没有兴趣,纯粹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优秀的政治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这要求(1)政治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永不毕业的勤奋学生。(2)政治教师还必须在政治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3)教师教学时要有激情、更要有亲和力,只有这样才能创设自然、融合、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4)教师教学时要不拘泥教材,更应该高于教材,采取多种的教学方法,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二、运用时政热点
高中生思想活跃,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点问题极为关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通过对时政热点运用,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并且可以深入地学习和掌握事件背后的内涵,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想要让时政分析更好地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同样需要激发学生们对于时政的探究兴趣。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当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当下的时政热点,并且培养学生们对于时事政治的观察与留心的习惯,让大家对于这部分知识更感兴趣。学生们只有对于某种学习方法或者某件事物充满兴趣时,才会花更多的精力展开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三、巧设疑问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死的概念或记忆多少死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设疑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关键的作用。例如,在讲必修三《哲学生活》中“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时,我采用马克思的一句箴言“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防盗和防伪水平日益提高的根源要“归功”于小偷和造假者了,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用这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现象生动地揭示出事物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又如,在讲必修一《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师则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味的讲授教材内容,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没有意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就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主体,在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实践主体,然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与学生沟通就不能找到学生问题的根本所在,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不明显。把握不好教与学的关系,也就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
(二)注重理论,忽略生活实际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理论性较强,有很多涉及到哲学的内容,对于高中生而言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讲解,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学生根本难以接受,没有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也缺乏与学生的沟通,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导致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内容学生根本听不懂,思想政治课堂上的气氛低沉。这种缺乏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与指导,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影响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忽略教学实效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模式化
随着课改的增多,很多教师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知识在课堂中的表现形式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而是以更多新奇的形式加上辅助工具来表现。例如利用多媒体,音频和视频,表演等形式,这些表现形式虽然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但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对学生也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只是将知识表现为一种形式,变成了一种手段,并没有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也就使得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模式化。
二、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提升学科位置
现行的高考制度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的改革,但文理分科和高考中各科分数所占的比例仍然使思想政治课在高中的学科设置中处于岌岌可危的边缘。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据,很多学校认为思想政治这门课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少,不需要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导致部分政治课被语文、英语这样的“主科”所占用。这样就会让学生从心理上不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看待,教师在上课时也没有教学的动力,学生更是以无所谓的态度听课。可见,转变学科偏见,树立正确的学科观,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科目之处在于,思想政治课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有新的认识,使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二)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这样不仅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是适应当代主体性教育的客观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在适当时间多给予引导和启发,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做到不拘泥于课本,不墨守成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哲理性强,相对其他科目较为枯燥难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时事热点以及发生在身边的新闻比较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适当的问题情境。将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贴近生活的事例融入到思想政治课中,充实教学内容,摆脱原本教材的枯燥感,贴近学生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思想政治课中注入这些新问题以后,如何呈现给学生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引入引入生活实例、有趣的故事、影视作品、名人轶事、小品笑话等等,来增添内容的趣味性。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离不开教材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所以教师应该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提高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