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题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题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思想政治课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题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中学生

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今的教育实践里,思想政治课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学生对此缺乏学习动力,究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一)教学观念上,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主张推动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主动、活泼、全面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社会、家长仍按高考的标准评价学校,许多普通高中不得不以应试教育的观念继续开展教学,这使得素质教育难以形之有效地全面展开。与考试无关的知识不教,学生不理解的知识但能依旧“背多分”也可以不多解释,导致原本理论性较强的政治课,因为“不理解”而更加缺乏吸引力。

(二)教学内容上,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内容相对抽象

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本身,理论性比较强,逻辑严密,知识相对抽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虽然觉得政治课很重要,可是学习起来却十分困难,尤其高中阶段学科多,时间紧张,学生就更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认为课本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差距很大,无法产生认同感。所以,怎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怎样提高高中政治课的吸引力,怎样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是现在政治科教师的重要课题。

(三)教学模式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缺乏创新性

应试教育观念已经在现代社会根深蒂固,导致有些教师放法把握时代的脉搏。因此在上课时,教师习惯教,学生习惯被动地学,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而教师期望学生考试分数提高,所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着考试转,致使学生不想学,甚至于厌学,最后影响学生成长。

(四)教学主体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强

教与学应该是一种互动活动。可是一些教师因为急于完成授课任务,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忽视了学生和教师间的合作,这样就在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就很难吸收知识。只有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学生才能更好地自我学习,主动学习。一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必将失去吸引力。如何探索教学实践中科学有效的方法,它既能检验教师授课成功与否,又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吸引力的具体方法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1.结合课本知识,融入时事热点和学生身边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在已有的感性认识中主动思考,独立学习,不断主动探索,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学习。例如,在学生学习课本中的哲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正在发生的时事热点来和学生共同讨论。比如说近期日本核辐射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联系的普遍性的观点进行分析。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上亦是如此,要对学生传授“钓鱼”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鱼吃。其实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在自我调查和自我发现中,就会慢慢地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内容,同时他们也会充分地认识到将来所要肩负的重任。用这样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培养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1.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演讲等各种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的采取还应因材施教,通过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就学生的性格和家庭影响作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恰当地运用现代科技,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相对抽象,如何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直观的感性认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是照片、视频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这本书中,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作用就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教师的言语上,那整堂课的教学会索然无味。在教学中大量引入各种视频图片,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既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

(四)政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1.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来说,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中思想政治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各个领域,内容广泛,因此也要求政治老师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更要有详细地贯穿完整的政治系统内容。有些老师知识的讲解严格以书本为纲,不会融会贯通,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也不会贯穿到一起去。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对知识的脱节。只有让学生理清知识,才能做到把知识环环相扣。

2.教师必须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政治老师只有做到了以宽广的胸怀关爱全体学生,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你,也会因此喜欢你的课堂,从而在无形中提高政治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得整个政治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3.政治教师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要注意关注时事新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政治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感,可是我们现在的政治教材,比起时政新闻来说就有些滞后了。教材赶不上实际情况,就会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这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政治老师就必须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用新颖的事例解释课本知识,从而才能引起兴趣,提高政治课堂的吸引力。

4.政治教师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学工具,从而充分地运用它。同时要学会幽默的语言,在理论性强的政治课堂上,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定义的讲解,善于利用幽默的话语,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觉得有趣,从而寓教于乐,提高政治课堂的吸引力。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只有被吸引,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和完善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只有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感兴趣,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孙佰玲.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新课程研究,2010(3).

篇2

摘 要 文献研究表明,我国法治教育存在重视不够、内容枯燥、资源散乱等亟待破解的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重申以“公民”培育目标引领法治教育方向,重视法治思维与信仰的形塑,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拓展法治教育路径。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4

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颁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在义务教育学段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或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时。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在文献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中学生法治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重视不够、内容枯燥、资源散乱[1]、师资匮乏[2]等亟需破解的难题。为此,我们从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的观点进行了梳理,期望能激发老师们更多的思考。

一、重申“公民”培育目标,引领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方向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高中阶段的目标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可见,《大纲》以培养具有一定法治素养的公民为目标。虽然这一目标由来已久,但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因此,我们认为需要“重申”培育“公民”的法治教育目标。对此,国内有一些共同的声音。

吉林大学法学院姚建宗认为,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必须确立为“公民”教育,即以符合现代民主、法治和的精神实质与原则诉求的现代人――“公民”为最终的目的追求。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不能将教育目的确立为超出一般公众身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认同水平的“道德完人”或者“圣人”,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生活真实与公众的人格预期和道德自觉状态,以合格的“公民”及其人格的培育和教养为起码要求而展开。[3]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张晓燕提出,社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的发挥,有待于作为其构成主体的个体公民身份的激活。[4]她倡导法治教育就是要培育与国家治理需求相互匹配的公民身份。

法治教育的目标终归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无论是从人权还是人性(二者存在同一性)来说,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应是社会对人性和人权的尊重。我们反对把法治教育的目标狭隘地定为培养遵纪守法的人。片面强调“顺从”的法治教育,培养不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也不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当然,只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的“唯利”式教育也不是完整的公民教育。我们主张将培养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都“激活”的公民,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法治教育的目标。

公民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体,脱离公民的法治教育必然会迷失方向。为法而教,无异于舍本逐末。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能是守住“法”的圣坛,而必须回归育人的本义。

二、重视思维与信仰的形塑,凸显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重点

对于法治教育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围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义务侧重说。苏百泉认为,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治的人性基础、法治社会的建设、转型社会的特殊性等方面分析论证看,公民法治教育应该以义务意识的培养为重心。[5]这一观点也是多次普法教育的核心观点,在强调国家意识,重视集体精神的时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我国社会转型,国家发展需要全面唤醒公民意识的时代背景之下,持这一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二是权利侧重说。万志昂认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仅包含法律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还是一个权利意识的熏陶和权利文化的教育和感染过程。[6]权利侧重说的观点对于反对过分强调义务的旧的法治教育观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认识仍是偏激、片面的。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法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从学术“偏激”走向理论“和谐”。教育家李镇西提出了权利和义务统一说,他主张中小学法治教育至少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他们明白“法治”赋予自己的权利。二是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公仆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观念。[7]他认为这才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真正含义,这样的教育才是培养公民的教育。刘萍律师也主张,我们不仅应当让孩子们懂得他们应有的权利,国家对他们特殊的保护,还应当让孩子们懂得遵守社会规则及法律,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8]

如果仅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探讨法治教育的内容,虽然抓住了法治教育的核心,但视角未免偏小。杨恭田、吴彭有主张,基础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法律规范的认知,二是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三是坚定法治信仰。[9]这一概括比较全面,较之法律制度的“灌输”层次显然有了提升。我们的近邻日本相当重视将青少年法治思维的训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从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从法律常识的旧常态过渡到法治思维的新常态,从满堂灌的旧常态转变到参与式研究型学习的新常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变到立体化教育的新常态。[10]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界定为“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并要求“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对于高中阶段法治教育内容,《大纲》除要求全面拓展法律常识、法律制度外,还要求加大法治原则、法律理念的教学深度,注重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思辨性,结合现实案例、法治实践,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法律背后的价值、宗旨,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显然,高中生的法治教育绝不能仅停留在常识性教育层面,而应通过增强法治教育的实践性,实现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形塑。

掌握一定法律常识的“通晓型”公民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法治建设的需要。新型大国建设要求社会成员不但要通晓法律知识,还要将法治作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精神操守,做到知行合一,“形神兼备”。法治教育应摆脱普及性的、低层次的常识教育,迈向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更高点。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三、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拓展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路径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主体都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法治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其教育方法也应“独树一帜”。《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要更好地实现上述“三全”,我们可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教材资源,浸润法治教育

赖兆杰认为,“教科书为我们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法制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材。”[11]在《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的加强》一文中,他例举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周贵才主张,“挖掘法治教育素材,讲授法律知识。”[12]陈爱宏老师也主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因素。”[13]而赵淑荣老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一文则通过例举加分析的方法,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文本资源,渗透法治教育。

如何变“教材”为“学材”,为法治教育服务,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取舍,巧妙切入。如可以围绕不同主题,对教材的法治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二次开发;也可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拓展法治教育目标,一石二鸟,润物无声;还可组织学生利用“法治宣传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开发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是非常经济高效的法治教育浸润路径。

2.引入法治案例,增强情境体验

思想政治课堂效益的提高有赖于其情境的质量,而案例的引入可丰富情境体验,增强价值认同。周贵才老师主张,“分析法律案例,培养学生守法维权能力,”[14]他认为案例教学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而案例的情境化更能使学生融入其中,在情境体验中学习胜过任何形式的“灌输”。赖兆杰老师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知是基础,行是目的。李先军、张晓琪的研究表明,美国教师善于创设案例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15]。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真实的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法治案例的引入,情境化的法治教学,能为学生提供“VR”般的法治场景,增强法治教育的现场感,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将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做到知行统一,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法治案例的引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不能为案例而案例。

3.营造教育环境,强化法治信仰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于法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赖兆杰老师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必须突出“依法治国”的时代主题,这是主张法治教育应关注的时代大环境。[1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事例选择、情境设置上照应法治国家建设的时代步伐,要借用大背景,激活小课堂,小中见大,把学生的生命价值与国家的建设使命进行完美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陈爱宏老师认为,“教师(应)身体力行,做好法治表率”。[17]“师者,人之模范也。”师为表率,才能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法治环境,强化学生对法治的信仰。身为人师,不应忽视我们也是法治文化环境的一个元素,是享受者,更是建设者。无声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深刻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增强学生的法治信仰意义重大。

事实上,教师不但要参与法治教育的小环境建设,也要关注时代、社会大环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我们认为,法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是一般性的理论阐释或简单的逻辑推导,必须利用好一切教育资源,而开发资源是利用资源的前提。我们应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完善,不断丰富法治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法治教育实效。

综上所述,我们要突破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瓶颈,不断提高法治教育的层次与水平。面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所提的新要求,我们还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要做。相较国民法治教育这一宏大工程,我们或许过于渺小。但“小乃大之端”,我们理应从“小”处着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春芳,汪莉.关于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8):31.

[2]李臣.刍议中小学法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4(35):230.

[3]姚建宗.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7):70.

[4]张晓燕.国家治理背景下的公民身份及法治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09):90.

[5]苏百泉.培养义务意识:公民法治教育的重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33-34.

[6]万志昂.当代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权利认同[J].人民论坛,2015(14):110.

[7]李镇西.我看中小学“法治教育”[J].湖南教育A,2015(10):60.

[8]刘萍.让权利与责任同行――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7):15.

[9]杨恭田,吴彭有.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内容和举措[J].江西教育,2015(7):28.

[10]汪蓓.日本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经验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10):93.

[11][16]赖兆杰.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的加强[J].教师,2011(25):24.

[12][14]周贵才.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J].文教资料,2014(33):140.

[13]陈爱宏.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08):71.

[15]李先军,张晓琪.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5):17-19.

篇3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

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要求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课程要致力于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教学的手段、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就通过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课时教学具有容量大、内容新、教学活动多等特点,如果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完成也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无味,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就拿《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来说,首先,本框内容多。旧教材安排了五个课时的内容,新教材却要求一个课时完成。其次,理论性强。本框讲的是的基本经济理论,关系到商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货币的职能和通货膨胀等基本理论。第三,以上提到的基本理论都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兴趣缺少,教学难度大。这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工具。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增大了信息量,有效扩展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性,就应当充分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何较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什么原则。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能否有效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考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一,充分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质上就是按一定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

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的灵魂,也是政治课的焦点。思想政治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得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等各种途径去直接观察和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使学生不断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课堂教学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形式,要把理论学习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如:在讲我国农业问题时,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村参观,指导学生对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总结。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材料,教师可要求学生用写观察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并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发现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感情,促使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积极努力。

三、引用名言、成语、谚语、诗词,增强教学效果

名言警句,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言、成语、谚语、诗词等风趣幽默,言简意赅,蕴含哲理,读起来朗朗上口,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引用它们来说理,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想象力,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点燃起思维的火花,取得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对最终上活、上好思想政治课作用较大。特别是在哲学教学中,课前可让学生搜集名人名言、成语故事、谚语、诗词等,并让他们试着用哲学道理加以解释,课堂上再相互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活跃的课堂状态是构建有效政治课堂教学的关键

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菌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笑话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发笑之余轻松地获取知识。特别是笑话,因其通俗易懂,错误显而易见,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接受正确的观点,同时印象非常深刻。如在讲“运动”的时侯,我给同学们讲了古希腊流传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讲完后,学生们捧腹大笑,愉快的笑声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五、合理地使用教材,保证有效教学的实现

教科书是针对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所有学生编写的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开发和捕捉教材中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特别是网络资源,发现教材内容新的价值、新的意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的重要资源,改变过去仅仅围绕知识说教的模式。因此,教师要用教材教,把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放到社会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上去,开发挖掘出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本身的现实意义和新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各科都要注意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课来讲更为重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设计问题;有效提问

问题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敢于提问。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具有政治性、理论性、时代性较强的特点,运用问题法进行教学,科学设计问题是基础,有效提问是关键。

一、科学设计问题应遵循的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的问题设计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关注、引起学生思维、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科学的问题设计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学生才会积极去思考,问题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时政味浓,但思想政治的内容却源于生活,因此设计问题时应尽可能回归生活,贴近生活,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子,让枯燥的政治理论生活化,趣味化。

2.启发性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性较强,科学的问题设计应遵循启发性原则。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不能靠强行的“灌输”,问题设计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但凭借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即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

3.开放性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时代性较强,要求科学设计问题时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即问题有多种不同的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方案,这种开放性一般表现在四个方面:(1)内容的开放性,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应当宽广,不仅限于教材;(2)角度、方式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处理时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知识点,采取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式设计问题,使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颖,方式丰富多彩;(3)答案的开放性,即在给定的条件下,答案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4)对社会的开放,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社会生活、时事热点有密切联系。对社会开放的学习课题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出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

此外,层次性原则、指向性原则、生成原则、少而精原则等等,都是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的。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问题教学法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提问的策略。关于有效提问的策略,这里仅从有效提问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问的时机、总结反思提问几个方面来谈。

1.创设民主环境,培养问题意识。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高中政治课堂里,学生的民主意识更加强烈。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提问,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平等身份出现,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其次,引导学生平等地审视教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再次,培养学生的勇气,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还应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效能感。此外,教师优美准确的语言、良好的情绪、亲切的态度,都有利于课堂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形成。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如何巧设问题情境?第一,科学设计问题情境。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体现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又要体现学生的思想、生活和社会实际。第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问题情境。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第三,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要求教师以实际情境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能够诱导学生产生联想。

3.把握提问时机,实现有效提问。

提问是释疑解惑的重要途径,把握好提问的最佳时机,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兴趣点或知识的衔接处、知识易错处、学生疑难处、知识的发散处等关键处发问,步步激疑、导疑、释疑,于有疑处发问。其次,教师要能从看似一成不变的形式与内容中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即教师要善于无疑处发问。再次,教师的提问还应把握全局随机问,教师就要及时、准确地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话题中来。教师提问后,可以不要求学生立刻回答,或者看到一个问题时,不必立刻发问,让学生在静思中有所感悟、有所得,然后再质疑、解疑。

4.总结反思提问,促进能力提升

教师正确而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可以让学生完整而准确地理解知识点,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评价学生的回答也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和综合的整理过程,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和总结答案的对与错,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明晰化和深入化。因此,评价时要全面、公正,态度要诚恳、严肃认真,对的要采纳、肯定、表扬;错的要及时纠正并给予鼓励。

三、总结

科学的问题设计和有效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融入了自主、合作、探究。当然,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提问的策略选择必须因时间、学科、内容、学生和老师而异,不能生搬硬套而导致教学的教条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才能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动活泼、百花齐放,达到创新素质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三联书店,2001.11

[3]李春丽.新课程标准下思想政治课的问题教学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3,P58-63

[4]杨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网,硕士学位论文,2012.5,P39

篇5

1.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活动单导学”

“活动单导学简单地讲是以活动单为载体,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学”的方式,创设良好的情境、点拨启迪、检测反馈,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完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再是仅仅接受固有的知识,而是融入课堂,身临其境地以探究、调查、演示、实验、交流、讨论、反思等多样化的活动参与课堂。

活动单导学可概括为:“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检测反馈”这六大步骤。我们可通过这样生动化的六个学习步骤达到自主学习目的。

1.1创设情境。指教师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导入的情境。“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的关键,教师在制作活动单时如何把活动单的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活动步骤、课堂反馈这四个方面做好,是课程活动的重点。而在这四个方面,尤其是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要生动、活泼、科学、高效,因为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一般活动的方案有文字材料、表格、表演、讨论、竞赛、游戏等。

1.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单自主实现活动单的学习目标,并且把遇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留着小组合作探究。

1.3合作探究。这个过程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学习。这个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互助的团队协作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科学分组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技能、心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后进行分组。每组推选一名有较强组织能力、较强责任心的同学担任组长组织小组间的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实行组长轮换制。同时,组员之间也要合理分工,根据本组成员的兴趣、特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在合作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关注和观察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

1.4成果展示。在小组合作学习并总结成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

1.5自我完善。成果展示后,小组内部再进行自我完善,纠正错误思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6检测反馈。教师最后将班上各小组的问题归纳起来,通过课堂反馈,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

2.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注重运用情感教学法

运用情感教学法可较好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心理。情感教学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思想政治课堂更应该成为实施情感教学的基地。因为运用好情感教学法,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因其自身内容理论性强、趣味性弱的特点,许多观点需要用理性抽象的思维思考。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而此阶段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他们对形象、具体、生动的事物感兴趣,看问题常常带着浓厚的感彩,尤其在看待别人的思想意识行为及社会问题时更是这样。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动物,其中社会性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人是有感情的人。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利用情感进行教育会让学生感知学习的乐趣,不至于感到缺乏人性。这样,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对人自身的生存的思考就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既达到思想教育、智力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又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包括学生认知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是需要感情因素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到感情,将感情融于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识物能力,推动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3.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表现为:学生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个人的责任;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