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

心理护理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心理护理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心理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眼科;心理特点;心理护理措施;治疗

引言

眼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个常被人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看到“眼病”一词就给人一种顾虑、焦虑、恐惧的感觉[1]。有些人认为,眼病只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做一些详细检查就好,根本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但是事实证明,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技术水平、人格特点和心理品质等都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甚至是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1心理特点分析

1.1起病方式

1.1.1意外事件。如因为火灾、燃放鞭炮、车祸等意外事件造成的眼睛的损伤,因事件发生得太突然,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理应付机制和理智突然丧失的心理特征[2]。1.1.2急性发病。这种发病方式往往让那些自以为无任何眼科问题的患者难以接受,易产生消极低落甚至是因无法接受事实而带来的轻生心理特征[3]。1.1.3慢性病情加重。如慢性青光眼和视神经急性发作的病人,长期患有眼病可能会慢慢地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爱挑剔、多疑、易激惹、敏感等心理特征[4]。

1.2年龄特点

1.2.1老年患者。影响老年患者心理特征的因素有很多,像与子女关系如何、个人财产的多少、有无伴侣及其是否健康、有无医疗待遇和其他经济来源等。如无经济收入的老人往往渴望子女的经济支持,但又怕给儿女带来负担,因此内心非常激烈,很难平静下来。1.2.2中年患者。这一阶段的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上面要赡养老的,下面要抚养小的,因此这一阶段的人患眼病后往往担心和顾虑特别多。1.2.3青年患者。青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往往是:活泼好动、感情脆弱、热爱生活等[5]。

1.3个体差异

1.3.1性别的差异。对于女生来讲,她们比较敏感、容易表现、脆弱,比较依恋家庭。因此她们在患病时往往需要被重视和关心,在一些打击面前容易失去自我[6]。1.3.2社会的文化差异。社会的文化保括多个方面,比如文化水平的高低、职业、经济条件的好坏等,这些因素的不同都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7]。如靠自己支付医药费的患者总是会担心自己经济情况甚至耽误治疗,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压力,而且影响了自身的治疗效果。

2心理护理措施

2.1态度热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8]:(1)语言:在医生与患者之间,语言是其主要的交流方式。语言能够影响人的心理、人的健康,甚至是整个机体,是影响眼科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应发挥出语言的积极作用,与患者说话时语气要热情和蔼,能够宽待和体贴病人,为病人着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病人要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耐心劝导病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2)讲文明,有礼貌,要从神态、语调、仪表和举止上对患者的心理需要进行满足;对待老年患者要尊重有礼,对于心态不佳的青年患者要特别照顾。(3)工作态度一丝不苟:技术到位,能够面对不同反应的患者做出相应的护理工作,加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赖。所以医护人员神态、仪表应该关切、热情、果断、庄重、沉稳,操作时轻、快、准、稳,让病人放心。(4)除了要给病人在医院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首先,护士要有礼貌,对于医院的规章制定要让患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患者的基本生活要求要进行满足。其次,要经常对患者进行心理排解,要让他们相信护士,相信护士是真的会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从而达到互相信任的最佳医患关系。

2.2建立心理应付机制。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解释药物的反应及其会带来的效果,让患者事先有个心理准备;对于比较严重的情形,比如视力恢复的希望很小甚至是需要动摘眼球的手术,此时如果直接告诉患者实际病情肯定会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产生轻生的念头[9]。所以在告知病情尤其是比较严重的病情时要注意方法,让患者能够有接受现实的一个缓慢过程。

3结论

通过科学合理的情感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同情和理解很大程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缓解了因患病带来了悲伤情感,抑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减少对健康恢复的不利影响[10]。心理护理使患者的心态由起伏逐渐平和,从抵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使治疗过程的进行更加顺利,增强了患者对抗病魔的信心,在实际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心理护理不仅使得患者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而且也加强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游玲,黄雪莲,许婷婷.眼科手术后俯卧位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策略[J].微创医学,2016,11(4):649-650.

[2]吉莎莎.眼科手术后俯卧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2):2669-2670.

[3]郑绮华.局麻眼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8):86-87.

[4]米英囝.眼科局麻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30):220-221.

[5]陶凤萍,邬艳月,胡丽薇.围手术期针对性心理护理在老年眼科患者中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2):226-227.

[6]张平云.心理护理对改善眼科患者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2,28(11):10-12.

[7]孟立芳,贾丽娟,张丽红.对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眼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4):160-161.

[8]张黎.浅论眼科患者的心理护理[J].今日健康,2015,14(7):325.

[9]王燕.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老年眼科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1):42.

篇2

1 心理护理措施

1.1 对入院的病人,作详细的入院介绍,使之尽快熟悉新环境,安置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的病房,使病员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分离性焦虑,感到如同家里一样温暖和亲切,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

1.2 维护病人的知情权,让病人更多地了解医护信息。患者到医院就医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威胁,许多患者都希望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而主管护士有责任让病人获知有关的医护信息。

1.3 护士应多巡视病人,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到有求必应,合理的要求尽量满足;有问必答,耐心解释清楚病人心中的疑虑,病人提出与诊疗有关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主管医生,再把从医生那里得到的信息答复给患者,在医生和病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1.4 提供情感支持:病人住院期间,无论护士再周到细心的服务,也代替不了亲人在病人心中的地位,有亲人在身旁,无形之中给病人一种温馨和安慰;在病人病情允许和不违反医院制度的前提下,鼓励亲属、朋友多探视病人,当然每次探视时不易过长,通过与亲朋好友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外界信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对于一些病重、手术隔离等亲人不能陪伴的病人,护士应多深入病房看望病人,抽出时间多陪伴病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轻其孤独感。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是非常复杂的,每个患者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是尽量大努力掌握和满足患者的心里需求,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是我们医护工作者义不容辞和神圣的责任。

1.5 要准确掌握、了解病人心理反应:病人最关切的是病情愈后,以及对工作、生活、学习及家庭、经济等的影响。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拿出精湛的技术,使治疗得到最佳效果,同时展开积极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恢复理智,战胜自我,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用高尚的爱心影响患者。

2 向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篇3

【关键词】 心胸外科; 围手术期;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6-0092-02

doi:10.14033/ki.cfmr.2015.16.051

手术治疗是目前外科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常会引起患者较为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一些不良的反应会影响麻醉及手术的进行,易导致一些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对患者手术后的康复也有一定的影响,严重影响治疗效果[1-2]。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一系列焦虑、恐惧情绪,严重影响手术的开展。根据护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患者试试有效的临床护理,有助于改善医患之间关系,达到稳定和谐的状态,对提高护理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3]。心理护理体现了现代医学人文关怀的护理宗旨,使患者在进行手术前保持最良好的精神状态,不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还为术后患者身体的快速恢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为研究心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胸外科患者140例,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胸外科患者140例,其中男74例,女66例,年龄14~72岁,平均(35.7±5.2)岁。140例患者中,21例患者接受过高等教育,49例患者接受过中等教育,67例患者接受过初等教育,3例患者为文盲。在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等,并征得其同意的前提下将全部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接受文化程度、病情、心理状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2.1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患者在入院初期,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积极主动,热情地为患者讲解医院的环境设施,以及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消除患者对新环境的陌生感,避免其产生痛苦、不安的情绪,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快速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的距离,这对患者可以主动向护理人员说明自己的病情,发现任何问题可以及时沟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与患者进行沟通,要帮助患者营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还可以让患者体会和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并予以支持,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护理人员还应学会合理运用语言技巧与患者进行交流,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悉心照顾患者,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尽早解决[5]。

1.2.2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患者在手术之前会有很大的心理改变,对治疗产生怀疑态度,感情容易受伤,希望得到身边家人以及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尊重,以及渴望得到重视。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对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开导交流,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心情,在进行疏导的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经历、患病情况等,采取合理的沟通方式,同时,可以考虑在手术之前,使患者服用一些具有镇定效果的药物,保证患者在手术前具有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1.2.3 开展心理护理健康宣教 由于患者和家属对手术治疗和麻醉技术等医疗知识的缺乏,导致患者对治疗方案缺乏信任感,胸外科手术位置特殊,使患者更加容易担心手术会带来疼痛、手术中出现出血情况、对身体器官造成的损害以及手术后的效果等,为了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和手术治疗对其疾病的积极意义,要主动向患者解释其病情和手术方案。在手术之前,患者应对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有一个简单初步的了解,医护人员可以在手术前一天到病房看望患者,帮助患者增加手术信心。

1.2.4 手术期间心理护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案越来越得到普及,但手术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特别是心胸外科手术,若手术不当会导致患者身体受到严重损伤,严重时可以导致患者死亡。在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对手术室环境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向患者描述手术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需要患者配合做的工作,为患者送上关怀和温暖,在消除对手术的恐惧感的同时,增加手术成功的信心。在手术进行期间,医生或护理人员也应及时的向患者解释手术的作用、必要性以及安全性,希望患者可以充分配合工作。

1.2.5 手术后心理护理工作 由于患者的病情和进行的手术不同,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术后护理工作,尽量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感和不适,若患者出现任何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可以尽早痊愈出院。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手术期间的各项身体情况,主要通过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情绪变化及手术期间表现等,分析患者的心理情况及反应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病情都有所改善。试验组70例患者中,38例无不良心理反应,32例有不良心理反应;对照组患者中,13例无不良心理反应,57例有不良心理反应。试验组患者心理情况明显好于对照对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理护理主要是指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后以及在治疗期间,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进而达到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围手术期又被称为手术全期,从护理人员迎接患者进入病房开始,一直到患者经过治疗痊愈出院为止[6-8]。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可能性远高于试验组患者,这说明在围手术期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是很有必要的。心理护理是整个护理的重要部分,在接受外科手术时,患者常会由于对手术的不了解,对手术产生不必要的担心,进而出现不能不在手术期间积极的配合手术,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技巧,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对患者病情的痊愈有着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成会.心理护理于胸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15(33):177-179.

[2]邓莹,王艳,孙红玲.心理护理在减轻胸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程度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7):230-231.

[3]申凌慧,胡海珍,赵鹏伟.胸外科患者分级心理护理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43-145.

[4]李莲英.胸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2,7(8):241-242.

[5]陈淳.心胸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创建[J].全科护理,2011,9(17):1561-1562.

[6]郑书芹,王学英.心理护理在胸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24):2926-2928.

[7]刘鑫.分级心理护理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9):2368-2370.

篇4

【摘要】目的:转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在住院期间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建立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并尽可能地解决患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鼓励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结果:患者由最初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异常到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结论:良好的护理指导对防止血压升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指导

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2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负担,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同等对待。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1.3 创造良好环境

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2 护理对策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遵照医嘱合理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稍高水平。但不宜降的过快、过低。有高血脂或糖尿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调脂或降糖药物治疗。目前,降压药物的应用仍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因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发展较慢,需长期服药,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2.2 保持良好心态、克服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

如果患者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大喜大怒等不良心理,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改变急躁脾气,学会沉着冷静,自我控制情绪,不让各种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总之,健康的心理对防止高血压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而平衡的情绪有助于维护血压稳定。

2.3 坚持锻炼

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应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项目,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适当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4 合理饮食

原则上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宜,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尤其芹菜、卷心菜、白菜等以及豆制品。由于钠盐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故饮食不宜太咸,尽量少吃咸菜、酱菜、咸鱼、咸肉等,大米含钠较面粉少,故吃米饭较面粉为佳。牛奶富含蛋白质,而胆固醇与钠盐含量并不多,可适当饮用。应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

2.5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便秘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预防便秘除日常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外,还适量饮水,如出现便秘,应早晚各饮一杯蜂蜜水以肠道,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上厕所应注意大便不宜过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压升高,病情加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必要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家属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护士应教会患者家属一些基本护理常识,以便科学地协助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祝惠民。内科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2 151.

篇5

对于存在悲观、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及时了解其情绪的起源,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并予以一定的鼓励。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予以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部分悲观患者的情绪来源主要是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改善心态。此外,也可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有效的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但运动程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度选择。1.2.4家属护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为家属讲解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告知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同时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最后要叮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家属的配合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很关键。

2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惊恐、烦躁、抑郁等情绪的存在情况,同时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评价指标治疗依从性高: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无抵抗情绪;治疗依从性一般: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但对治疗仍存在一定疑虑;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无法配合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高比例+治疗依从性一般)/总例数×100%。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护理前存在惊恐情绪的24例,护理后有2例;护理前存在烦躁情绪的19例,护理后3例;护理前存在抑郁情绪的26例,护理后为1例,护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2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差者15例,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差者2例,有效率为96.3%,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4讨论

篇6

【关键词】外科手术;心理护理;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手术室护士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做好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轻松、舒适的环境里,在医护人员的关怀和照顾中渡过自己的手术时刻,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古今中外许多资料表明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对于身体的健康,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外科护士做好手术前及手术后的心理护理,对促进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现将笔者工作中遇到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而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手术前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病人人院后,环境及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为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介绍医院及病区环境,诊治主管的医生和护士,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针对病人对施行手术通常表现的焦虑及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有:不适应住院环境、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及手术必要性、缺乏手术和麻醉的相关知识、担心疾病预后、术后并发症及经济负担,也担心医护人员态度恶劣、动作粗鲁。因此要及时掌握这种心理,尽量把工作做在前面,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可靠。

此外,我们充分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手术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期望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讲述手术前、中和后的注意事项,还可邀病区中手术成功的同种疾病患者介绍其经验和体会,经常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引起情绪或心理变化的诱因,对症实施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者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

强化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统,家属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们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劝解病人克服悲观情绪,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家属的鼓励有时能起到医护人员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克服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护士要耐心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大概过程及手术前后注意事项,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

2.手术中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手术室护士去病房接患者到手术室时,态度要和蔼,动作要轻柔。病人进了手术室以后,对手术的恐惧以及环境的变化可能刺激患者心情紧张。

患者进人手术室后,要将患者安排在已经准备好的手术间内,由于患者对手术室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所以手术室内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此刻患者十分重视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的说话声音应轻柔和谐,态度亲切和蔼。外科术前准备中护理操作最多的是备皮、清洁灌肠,应告诉病人备皮、灌肠的目的,使病人消除羞涩的心理负担,同时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技术要熟练,避免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使病人能以稳定、乐观的心态接受手术。

手术室护士应安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逐渐适应手术室的环境,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实施个体心理护理,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手术,以便手术顺利进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术中要正确地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情感,和病人聊一些比较轻松愉快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也要做个好听众,认真听病人的谈话,不要随意发言,当病人过度激动时应给予安慰,也可诱导继续谈些别的话题。在手术中医护人员要用心工作不要闲谈,不要谈易使病人误解的话,以免引起某些心源性疾病,使语言在心理护理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术后的心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术后疼痛是造成外科病人术后痛苦的主要症状之一,往往使病人身心形成较大的压力。病人语言不多,通常以痛苦的面部表情及频繁的变换来反应疼痛状况。护士应创造适宜的环境,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分散其注意力,或采取必要的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等措施,解除疼痛所造成的身心压力,使之尽快康复。伤口尚未愈合,活动受限及预后效果是病人最关心的问题。护士与病人交谈时,可列举同种疾病康复的实例,给予精神安慰,配合饮食调理,使病人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对疾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病人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家人是否常来探望,单位领导及同事对自己所患疾病是否关心等。护士应与家属、单位配合,在其住院期间要经常探望,把愉快的信息告诉病人,帮助患者得到较多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安慰。耐心细致的做好康复指导。护士应详细做好病人出院前的卫生保健指导,根据病情建议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定期复查。对一些因手术致身体暴露部位的疤痕,应指导病人用衣着及服饰来掩盖,使病人恢复自信心。

篇7

关键词:肝硬化;心理分析;护理

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的、不可逆的慢性肝病,常伴有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1]。症状很难控制,无法治愈,患者容易出现悲观情绪,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失望、恐惧、焦虑、抑郁,甚至产生绝望,影响治疗。近几年来我科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2年3月本科收治肝硬化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0.5岁。6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腹水、肝肾功能异常、面色晦暗、乏力等症。

1.2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60例,1例患者为1个观察单位。通过对患者编号、调查日期、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及住院天数、疾病的转归等项目制定调查表。采取问卷式调查并详细记录。

1.3肝硬化患者心理表现 由于不同原因,肝硬化患者健康状态较差,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患者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负担,造成不良影响[2]。

1.3.1恐惧不安 由于其病程呈进行性发展,无法治愈。大多数的患者有较多的思想顾虑和恐惧,性情急躁,情绪易激动;面对现实,感到好像被判了死缓刑;从而产生疑惑、紧张、惊恐等不安心理,感到压抑,甚至更会导致失眠等神经功能紊乱表现,都可能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

1.3.2多疑自卑 由于久治不愈,失去治疗的信心,对医护工作者失去信任,变得多疑、敏感。表现为对治疗过分关心,如:对医护人员交谈的内容反复揣测;急于了解自己病情,质问医护人员的检查、治疗,甚至偷看自己的病历;对别人的关心表示怀疑,甚至冷嘲热讽。于是产生自卑、怕人嫌弃的心理。

1.3.3悲观失望 心理压力很大,当经过多方诊治,疗效不佳,甚至病情恶化;钱又花了,病又不见好转;尤其是中年人,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任,心理反映更为严重,久而久之,就会情绪低落、情感脆弱,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对治疗不积极,对人处事待物不热心,对人生道路感到悲观。

1.3.4排斥绝望 肝硬化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不愿在众人面前暴露及诉说,害怕别人讥笑、议论、刻意隐瞒。经过了痛苦、失望感后;会对治疗采取消极态度,对事物漠不关心,或不合群,孤独处事,有一种等死的感觉。故而情绪低落压抑,以致有的患者出现强烈的身心症状及神经官能症,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

2 护理措施

2.1积极沟通交流,消除不良情绪 首先护理人员要用热情、友好的态度接待好患者,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和科室环境的介绍,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主动与患者进行亲切的交谈,鼓励患者及时说出心中的感觉和异常症状[3]。护士要认真地听取患者的意见,进行适当的劝慰。针对性的对不同患者出现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交流与沟通,预防和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管多小的好转也应及时告知,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产生积极的期待效应。

2.2针对患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恐惧不安心理者,应态度热情,亲切交谈,用友好的语气进行适当的劝慰,帮助患者克服恐惧不安的心理;对悲观失望者,要循序渐进,耐心引导,为患者举例以前成功的案例,从而增强患者的信心。对于多疑自卑者,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帮助其面对现实,振奋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其配合治疗的信心。

2.3指导家属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家属在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保护性医疗措施,我们必须对家属作更详细、真实、准确的病情介绍,作为家人往往期待医护人员具有好的服务态度、高超的医技和满意的疗效,所以,他们常带有干预,如对病情的曲解和扩大;对疗效的不满意和挑剔等[4]。对此我们给予充分理解,并耐心、热情地做好解释工作,使其放下包袱,共同担负起关心、照顾患者的责任。另外要让患者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和好友等常来探望,使患者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和关怀。利用探视时间,护士向前来探视的亲友进行教育指导,消除他们对肝病的恐惧,使患者感到有希望、有信心,促进肝硬化早日康复。

2.4加强健康教育 通过治疗过程中的医患交流、开设教育知识的讲座、设立健康教育资料取阅栏、查阅网络信息、鼓励与友好的病友交流等方式,宣传肝硬化防治知识,使患者了解肝硬化的病因、检查、治疗方法,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措施提供参考。患者了解相关医学知识,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掌握自我保健和防护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心理护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领域引起广泛的共识,越来越被广大护理人员所重视。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修养和言谈技巧。根据病情和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心理护理计划,与患者进行真切的沟通,排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疾病防治和康复知识教育,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延缓肝硬化的进程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晓琴.肝硬化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3):614-615.

[2]张云峰,等.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护理干预[J].实用医学杂志,2005,(23):2705-2706.

篇8

【摘要】目的分析不孕不育人群心理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对10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评测,并将相关数据与国内常模比较,分析该人群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不孕不育患者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症状等因子明显高于常模标准。结论不孕不育患者普遍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常规治疗的同时需要辅以特殊的心理护理措施。【关键词】不孕不育:心理;护理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32近年来,不孕不育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全世界不孕不育发病率日益升高,累计约10%~15%的育龄夫妇。不孕症的定义是: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的性生活,同居一年而未怀孕者,称为不孕症[1]。对正常夫妇来说,不孕不育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带来后续诸多社会问题。为探讨不孕不育人群心理状况,对2010年1~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门诊就诊的10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其心理特点,探讨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现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1~12月病例100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2915岁;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31例,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学历45例;职业:农民17例,职员49例,个体13例,无工作21例;原发不孕56例,继发不孕44例;结婚年限1~20年,以3~5年居多,占36%;曾接受过试管婴儿(IVF)7例,接受人工受精(AID)20例。不孕因素应做相应分析。

12方法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100例患者自愿接受本调查并且愿意接受相关的心理咨询,收回完整资料100份。调查前测评者向患者解释调查目的,让被调查者仔细阅读评定量表前的统一指导语,然后按照各量表中所列项目进行自我评估。

13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此表已在中国广泛应用,并形成了中国的常模标准。根据Derogatis等研究结果,各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090,表明此量表的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2]。SCL-90的90个项目可以概括为9个因子分,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量表采用5级评分,1~5分分别表示无症状、很轻、中等、偏重、严重。按中国常模标准评分,总分≥160分或因子分≥2分为阳性,提示有轻度或轻度以上心理问题,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重。

14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数据使用SPSS 11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1SCL-90阳性出现率较高的症状,以单项2分以上作为阳性项目计标,阳性出现率较高的前10项症状见表1。

表1SCL-90阳性出现率较高的10项症状(n,%)项目例数百分比容易烦恼和激动6868过分担忧5959感到紧张或易紧张5151感到快要把事情做完5050感到苦闷4747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

时感到不自在4646感到比不上他人4545头痛424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4141不能集中注意393922SCL-90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将100例不孕不育患者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发现不孕不育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明显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孕不育患者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且往往表现出多项因子异常。见表2。

3讨论

31不孕不育患者社会心理压力来源

311压力来源于自身的生育要求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同时证明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具有常人的生育能力。

312压力来源于周围的环境,来自身边的亲人,周围社会的同情或鄙视在中国,因为封建思想在许多地区,尤其是某些农村地区,传宗接代的任务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无疑使不孕不育患者背负了很大的压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礼教也迫使他们承受身边许多人尤其是亲戚朋友的歧视,主要是配偶及其父母对自己的指责或谴责。

3压力源自自身有限的承受能力患者对疾病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这种压力的来源之一,不孕症病因的差异,就诊时限的长短,患者家庭社会背景的差异,以及治疗过程的难易程度都会影响患者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32不孕不育患者的社会心理分析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为明显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同时有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也存在一定的敌对和精神病倾向,与常模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护理措施

3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给患者留下值得信赖的印象,这无疑给继续配合治疗打下基础。护理人员在接受咨询时,应当态度友好,善于倾听,耐心真诚,急人所急,建立知心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在这种态度指导下,可以很大程度上化解患者就诊时的各种不良情绪,并且避免绝大多数的医疗纠纷,细致周到地介绍医嘱及各注意事项,合理安排就诊及检查治疗,并且创造一个良好的咨询环境,使患者在一个轻松柔和的节奏中接受治疗。

332尊重个人隐私,提升患者自信诊断治疗不孕不育患者往往需要涉及到患者的一些隐私:如性生活史、婚姻史等,应当采取单独就诊形式进行问询,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了解患者病情,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治疗。因此,不孕不育患者诊疗场所秩序的维持非常重要,应当努力建立一个有序、轻松、适当隐蔽的诊疗秩序。

333夫妇双方共同治疗不孕不育是夫妇双方的问题,一开始要鼓励双方共同诊治,当夫妇一同就诊时,患者的焦虑能得到缓解,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

334提供优质的不孕不育咨询优质的咨询将提高患者对于该中心的认知度,并且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这对护士的知识结构要求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临床护理中,需要努力学习各种不孕症的有关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利弊,力图为患者提供客观公正的咨询宣传平台,为不同层次的患者提供合适的咨询。只有提供专业的咨询,才能帮助患者更客观地选择治疗决策,为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335针对心理压力大的患者要加强引导针对部分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生活的患者,应当采取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对因多个、婚前而致内疚及负罪感强烈者,引导患者尽力忽略过去,消除内疚与自责。心理症状明显者实施心理治疗或给予抗抑郁焦虑药物对症治疗,使其摆脱心理障碍,再接受不孕症治疗。由此可见,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在对其进行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4]。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在不孕不育中的作用是复杂的,一方面,不孕不育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消极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诸多的心理失衡及社会适应不良状态,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将导致不孕的恶性循环。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不孕不育的治疗效果。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4.

[2] 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0-415.

[3] 陈淑颖,沈玉宝.不孕不育患者社会心理特点及其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3,23(6):351-354.

篇9

【中图分类号】R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96-02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治疗时间长,费用昂贵,透析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以及疾病的不可逆等,均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总结2008年03月至2010年03月37例我院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特点并进行心理方面的护理和疏导,使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取得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提高了透析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2例,女15例,年龄46~68岁,平均55.4岁。急性肾功能衰竭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28例,其中初次血液透析10例,2次以上血液透析27例。

1.2 临床表现 3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及不同临床表现的心理问题,主要为恐惧、担忧、悲观、绝望、焦虑、抑郁、易激惹、渴望、期待等。

2 心理特征

2.1 恐惧、担忧心理 血液透析治疗需要通过体外循环来实现,患者对此治疗及可能出现的治疗反应缺乏了解,担心出现意外、出现生命危险,担心病弱的体质经不起有风险的治疗,事与愿违。病情重,担心治疗强度难以承受。

2.2 悲观、绝望心理 认为将来要依靠机器生存,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加之有些家属对患者态度冷漠而使患者产生无能感,对将来不抱希望,消极、悲观、失望,甚至绝望,常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拒绝治疗。

2.3 焦虑、抑郁 是透析病人较常见的心理症状 [1] ,患者因身患重病,对自身生存状况感到没希望、没未来。对血液透析目的、意义、透析成败缺乏了解,对所患的疾病缺乏足够认识以及透析费用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心情抑郁、自我评价降低、自责、烦躁、失眠、食欲下降、性格孤僻、社交活动减少、情绪不稳。

2.4 易激惹 患者因需长期透析维持生命,求生欲望与病情的迁延不愈,治疗一段时间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死亡的恐惧等,往往对人态度强硬,语言尖刻,脾气暴躁,易激惹等。

2.5 渴望、期待心理 患者渴望能同正常人一样健康的生活,希望透析治疗病情好转后,能摆脱透析治疗,但由于透析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使患者信心减退,从而从渴望、期待心理转为悲观、失望。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自我及介绍治疗环境,主动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陌生感。进行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的宣教,做好心理疏导工作[2]。适当向患者解释病情,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治疗、护理步骤能了解、掌握,并对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有思想准备,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对待血液透析治疗。

3.2 实施整体护理 根据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患者的不良情绪并满足其心理需要,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治疗。 有意识培养其坚强的特质。护理人员给患者讲解透析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并发症、紧急预案,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稳定病人情绪,消除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顺利接受治疗。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3.3 加强沟通和交流 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及血液透析的正确认识,产生不同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恐惧、担忧心理 、悲观、绝望心理、焦虑、抑郁、易激惹、渴望、期待心理等,对这些患者给予加强沟通与交流。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多与其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加强和争取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与患者家属交谈,使其理解患者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情的转归,使亲属和亲友给予主动的情感支持,以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积极性。如易激惹者对其适度发泄给予理解和关注,悲观者劝其回顾过去生活中有价值片断,使其对治疗效果产生向往,恐惧者通过交流消除其恐惧心理。为患者争取得到家属、单位、社会的支持,尽可能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减轻患者因经济上的问题产生的心理负担。鼓励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重新回归社会,提高患者的生活兴趣和存在价值感[3],体现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保持健康心态,保证透析质量。

4 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障碍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总结我院37例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健康指导,将心理护理贯穿治疗过程的始终,解除或减轻了患者的心理障碍,使患者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和生活质量。心理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所以,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乃至家属,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努力保护患者的心理健康,才能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合理治疗和愉快生活。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有效地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高了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丽叶.128例血液透析病人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52-153.

[2] 周郁秋主编. 护理心理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56-157.

篇10

1.1纳入标准:①产妇产前孕周达28周,②确定在本院分娩,愿意接受护理干预措施;排除标准:①既往精神病史、人格障碍、智力障碍及存在严重疾患的产妇②拒绝配合调查研究的产妇③3个月内经历过重大应激事件者。

1.2调查方法:所有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制定心理调查问卷量表,由专人负责调查问卷表的发放、回收和分析。

1.3护理措施:观察组加强产妇产前的心理护理,并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指导如何避免产后抑郁症,提前解答产妇在产前产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与观察组产妇家属进行产前沟通,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家属照顾产妇和婴儿。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

1.4评价指标[2]: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给予产妇评分,两个量表均包含20个问题,按1~4级进行评定。产妇SDS累计评分≥52分即表明产妇存在抑郁症状;SAS累计评分≥50即表明产妇存在焦虑症状。

1.5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孕妇产前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产妇产后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产前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产妇(观察组),其产后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明显降低(SDS、S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完美主义性格是产后抑郁症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母子连心,产妇对母亲的职责期望值很高,产妇往往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呵护孩子,希望孩子得到真正的母爱,因此,育儿过程中遇到困难不愿求助,而自己的能力往往有限。

加强产妇产前的心理护理,能降低产妇的职责期望值,从而有效缓解产妇的心理压力、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对产妇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也十分有必要,产妇家属通过健康教育获得更多的育儿知识,并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角色转变的心理,甚至重男轻女的思想问题),这样,家属不但可以在育儿方面减轻产妇的责任负担,还可以在心理方面与产妇保持一致,大大减少产妇产生抑郁的可能。

篇11

【关键词】晚期 ;癌症患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60-02癌症是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肿瘤患者被确诊为晚期癌症时,心理将受到极大冲击,感到极度恐惧。由于各脏器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生活不能自理,精神、经济压力较大,这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生活质量降低,因此护士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

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年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差异所表现出心理状态也不一样。

1.1消极绝望型心理 :这类患者多数病程长,经济状况比较窘迫,年龄较大,放、化疗治疗的费用较大,副反应的耐受力差,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而拒绝治疗,患者和家属只要求给予营养支持使其能够减少痛苦的离开人间就行。

1.2焦虑恐惧型心理 :焦虑是晚期癌症患者突出的症状之一,特别是年轻患者,他们较年龄大的患者更为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压力较大。当他们知道自己患了癌症时,起初是否认,随后出现恐惧焦虑情绪,担心拖累家庭成员,对事业工作及未来失去希望,对放、化疗的副反应比如脱发等难以接受,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日渐加重。

1.3孤独抑郁型心理 :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病程长,反复入院治疗打乱了生活节奏,青年人失去了工作能力,体质消耗严重,加上大多数患者多处转移,病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疼痛加剧。因此患者灰心丧气,孤独抑郁的情绪加重,整天闷闷不乐。

2护理体会

2.1对癌症病人的真实病情要适度保守秘密,以免病人过于紧张与恐惧,对已知道自己患癌症的病人,应给予科学的解释,安慰与鼓励,使病人能正确对待疾病。

2.2当患者得知病情进展情况时,要及时做好心理上的安慰,帮助其认识到癌症治疗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鼓励患者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治疗上,应调动自身的力量,去遏制癌症的发展,保持良好的心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2.3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使他们抱有希望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意义的治疗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通过护患关系的改善,增强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感,对治疗产生希望,这也是减缓痛苦的重要条件。笔者的体会是:必须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与患者接触时要特别注意礼貌和态度,用亲切的口吻、尊敬的称谓与患者交谈,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取得患者的信任,用自己娴熟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依赖,争取病人的配合。

2.4交流、沟通、疏导: 交流可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认识、态度等,从而掌握其心理变化,进一步有步骤地暗示、引导、调动其内在的心理抗衡能力,从而缓解紧张,恢复心理平衡。在交流时,护士应掌握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的技巧,并注意以下几点:(1)态度诚恳,语言亲切;(2)与患者谈话时要坐下,姿态自然放松,保持与患者的目光接触;(3)耐心地倾听并移情,使患者感到舒适和温暖;(4)不可随意更改话题或发表个人意见而阻断患者谈话;(5)防止不适的乐观或作出保证;(6)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表情;(7)遇到患者不愿交谈时,不勉强,可握着患者的手或抚摸其额部,使其感到对他同情和理解;(8)若患者已知癌症扩散,则不应回避患者提出的问题。指导患者宣泄不良情绪,并进行疏导安慰,给予心理支持。明确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切不可说出消极语言而加重病人的心理负但。告诉患者,与医务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分工:疾病的治疗交给医务人员,家里的一切事情包括治疗费用的问题交给家属去处理,而患者自己的任务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向患者讲述治疗癌症的新进展、新成果,坚定患者对治疗癌症的信心。

3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生率几乎高达百分之百。癌症患者的疼痛比较复杂,WHO大致将引起疼痛的原因分成四类:直接由肿瘤发展侵犯引起的疼痛;与肿瘤相关但非直接引起的疼痛;由肿瘤治疗和检查引起的疼痛;与肿瘤无关的疼痛[1]。

文献资料指出,癌症患者的护理以疼痛护理为主[2]。控制疼痛是对晚期癌症患者关怀护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护士在癌症疼痛的控制中起重要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实施有效的措施和完善的护理,可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3]。及时发现,解决患者的痛苦甚为重要,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疼痛程度,采用三阶梯给药法缓解疼痛症状,指导患者适时按量用药,轻者口服药物,重度疼痛及晚期癌痛患者可酌情应用品,定时给药,以患者不感疼痛为度,在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辅以镇静剂以增强止痛效果。

作为一名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技术,而且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细致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反应,针对癌性疼痛患者的各种心态,不失时机地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使患者痛阈提高,从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的疼痛 、焦虑、抑郁,并可改善患者的睡眠和食欲状态,使患者重建生活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4治疗过程的心理护理

晚期癌症患者多已失去手术机会,在放、化疗前,不仅要向患者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重要性,也向患者讲述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有不良反应,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

癌症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顽疾知一,癌症患者身心两方面受到双重打击,通过采取心理护理对策,患者的不良心理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虽然这些患者的生存期有限,大部分的患者出院后能保持平和的心态生活和治疗。

总之,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护理人员应在加强疼痛护理、努力减轻或消除躯体痛苦的基础上重视心理护理,让病人克服一切心理障碍,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癌症带来的各种痛苦的体验。这样既能有效抑制躯体的主观不适感,又能激发机体抵抗疾病的潜能,激活免疫系统发挥应有的功能。患者在给予心理护理的同时,再积极配合各种医护治疗措施,就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最终方可促使病情逐渐走向康复。

参考文献

[1] 高玲,张红梅,戴彤.浅谈癌症晚期患者的疼痛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8):1354-1355.

篇12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以手术切除作为治疗乳腺癌的手段,从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诸多因素对术后恢复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现结合近年来的临床工作实践,就如何搞好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及心理指导谈点浅见。

1  临床资料及护理诊断

某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共行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共7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58岁,平均42.5岁。住院时间15~20天,均在术前行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66例术后恢复较好,未发生并发症,定期化疗和(或)放疗。2例死亡,5例未随诊。

患者手术前由于不了解病情而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术后又怕切口疼痛,术侧肢体不适。担心皮肤完整性损害,特别是年轻女性往往会因此而心情郁闷。

2  护理措施

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术后的康复效果。因此,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及心理指导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要始终保持镇静、自信,给患者一种安全感。

2.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主要是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意义,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做咳嗽、排痰及床上的排便练习,提供多方面的生活护理等。如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1.1  术前准备  完善有关检查。术后患侧肢体不宜行静脉穿刺。做好手术区皮肤的准备,特别是腋窝处,需植皮者还应做好供皮区的准备。

2.1.2  心理支持  患者入院后,包括其家属因担心手术效果,都会表现出焦虑、沮丧的情绪,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给予帮助,对了解病情者要向其介绍有关乳腺癌的治疗进展及成活率方面的信息及有关疾病与手术知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疼痛者,要多给予安慰,提供精神上的支持,配合医生适当使用镇静止痛药物,改善患者不良的情绪,保证其休息与睡眠,使机体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回病房后应给予平卧位,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血压平稳后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抬高患侧上肢,以利于呼吸和引流,避免或减轻术侧肢体水肿。注意伤口有无渗出,保持敷料干燥、整洁,注意患肢皮肤的颜色深度。做好负压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防止滑脱。注意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及术侧肢端血运。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量,引流量每小时超过100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2  防止术后水肿和功能障碍  要向患者讲明术侧肢体水肿的可能,即由于手术时腋窝淋巴结清扫使淋巴液及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和术后胸部伤口加压包扎所致,使其配合。指导患者及时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以防发生功能障碍。活动上肢先由肘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肩部。术后1~3天应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功能,可做伸指、握拳及屈腕、屈肘等锻炼。术后4~5天,可练习侧肩部及同侧耳部的功能,然后逐步练习将患肢的肘关节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颈后,进而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为止,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2.2.3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并做深呼吸运动,有利于肺扩张,防止肺部并发症  遵医嘱口服三苯氧胺(TAM)或来曲唑等药物。

2.2.4  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由于食欲不振致进食量减少,要及时向患者讲解因手术可能导致其营养失调,原因主要是癌性消耗、因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抑制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致食欲不振[1]。因此建议其增加热量,以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为主,促进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2]。

2.2.5  其他  同时,术后患者卧床期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主管护士应给予完全帮助、部分协助、支持教育等不同方式护理,满足其自理需要。

3  放化疗的护理

3.1  术后放化疗的前期思想工作  辅助化疗的目的是采用全身用药以消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或微小残余瘤灶,护士除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勤巡视、多交谈,宣教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乳腺癌的远期疗效。

3.2  控制放化疗不良反应  放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常在用药后1~3天内出现如恶心、呕吐、脱发、骨髓功能抑制等,这主要是由于心理上的因素引起的。对于化疗药物所导致的毒副作用,一定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之配合医生给予预防或及时对症处理以缓解症状,并嘱患者坚持化疗。因化疗会引起恶心、呕吐,可采取化疗前15min予恩丹西酮8mg静脉注射,止吐效果明显。

3.3  对于化疗过程中药物不慎渗出或出现静脉炎要迅速对症处理,防止皮肤坏死  要指导患者进低脂肪、高纤维、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类食物,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食生、冷、硬、不洁食物,并指导患者服用一些提升白细胞的药物,如利血生、强力升白片、鲨肝醇、维生素B4等。告知患者用药当日禁忌局部热敷,减少药物渗出刺激组织。

3.4  放射治疗期间出现的皮肤损伤及肺部放射性损伤,也常使患者出现畏惧心理  此时应细心讲解放疗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穿宽松纯棉内衣。出现皮损,可在破损区涂抹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使其干燥,促进创面愈合。大面积皮损时,要停止放疗并对症处理,合并感染时需抗感染,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以利愈合。保持居室通风,经常户外活动,提高抵抗力,防止并发放射性肺炎。

4  心理指导

4.1  心理类型及护理措施  由于疾病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加以手术、化疗对机体的打击,甚至毁损性破坏,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悲观、绝望的心理状态。作为护理人员,要了解并掌握不同心理的产生时期,对症下药采取对策措施,见表1。

表1  不同心理的产生时期所采用的对策(略)

4.2  失眠的护理  失眠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症状,手术影响患者的形体美,多数患者情绪极其低落烦躁、自卑,甚至缺乏治疗信心,引起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切口愈合,增加感染机会,延长住院时间[3]。

4.2.1  失眠类型  在上述临床资料中,73例病患者中有42例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失眠,占57.5%,见表2。

表2  42例存在不同程度失眠及所占比例(略)

4.2.2  影响睡眠的因素  见表3。

表3  影响睡眠的因素(略)

篇13

[关键词] 不孕不育;心理特点;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1.6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c)-143-02

不孕不育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是一种生殖无能的状态,虽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它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负面的心理状态又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及治疗效果[1]。有研究表明,过大的心理压力会严重影响内分泌系统,可反射性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度分泌,导致雄激素分泌过多而影响排卵,脑部对心理压力的反应,可释放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抑制性腺激素释放因子分泌,继而发生不排卵及闭经,男性则影响产生,成为典型的少精、弱精症[2]。所以目前在不孕不育的诊疗过程中,心理干预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1 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

内在和外在的压力对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其结果的表现呈现多元化的特点[3],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种:

1.1 焦虑、抑郁

不孕不育患者往往受到来自家庭、配偶及父母等方面的压力,而许多患者认为此病涉及自己身体的缺陷,怕受到歧视,不愿让周围的人知道,更难以与亲朋好友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把自己封闭起来,故不良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和释放,更加重其焦虑、抑郁。

1.2 心理负罪感

在我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根深蒂固,甚至有不少夫妇把不孕不育与前世作孽、因果报应联系起来,产生负罪感,甚至认为自己不算真正的女人或男人。

1.3 疑虑心理

一些原因不明的不孕症,因患者总找不到不孕的答案,故产生疑虑心理,总认为自己这有病那有病,对医生告诉的“没有器质性病变”不相信,非要找到毛病为止,更有人怀疑是配偶有病,互不信任,相互埋怨,影响夫妻感情。

1.4 痛苦、失望

有专家调查发现,其中45%的女性患者和15%的男性患者认为确诊不孕是自己生命中最痛苦的经历,有的患者多次往返各大、小医院,反复监测及检查,试用各种偏方、秘方,作出了很多努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依然不孕不育,以致痛苦、失望。

2 护理措施

2.1 增加交流,缓解患者的压力

很多患者认为不孕不育属于自己的隐私,不愿意与别人公开谈论自己的情况,但关闭情感的患者常常比较痛苦,因为远离社会支持,就像大坝止住了情感的巨大洪水,当不良情感积聚至最终冲破大坝时,就无法自我控制此种情绪,故应鼓励患者多交流,让其心理压力得到宣泄和释放[4-5]。

2.1.1 医护人员应主动与不孕不育患者交流,并应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让他们谈论自己不孕不育的感受,满足他们倾诉的欲望,使他们有机会发泄,并能理顺自己的情绪。

2.1.2医护人员应主动提供机会和鼓励不孕不育患者互相交流,可以每周安排一次与其他不孕不育患者的小聚会,鼓励患者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和治疗过程,利用人们同病相怜的心理,缓解其心理压力。

2.1.3 发挥家庭支持作用,许多不孕不育患者的压力来源于家庭,其负罪感较重,医护人员应做好家属的工作,鼓励患者与亲人开诚布公地交谈,通过患者家属良好的心理支持作用,使患者得到安慰和支持,摆脱顾虑。

2.2 进行相关的知识宣教,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

患者到医院诊疗时,在治疗前应先给患者说明治疗的各项步骤及注意事项,诊疗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反应、药物副作用及处理方法,以免患者没有思想准备而引起恐慌和害怕,同时护理人员应向不孕不育夫妇提供足够的信息,使患者了解人类生殖医学的发展、现今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让他们了解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解除了不少不育夫妇的不育之苦。患者对检查目的、治疗方法、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会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2.3 纠正认识误区,正确认识不孕症

不少患者认为这是自己身体的缺陷,怨天尤人,更有人认为这是自己干了坏事才遭此报应,自暴自弃,医护人员应纠正其认识的偏差,讲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其认识不孕的原因,减轻其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重获自尊和自信。

2.4 创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就诊环境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干预取得成效的关键,医护人员应同情患者的感受,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取得他们的信任,并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保护好患者的隐私,让患者在一个安全、信任的氛围下谈论自己的问题,说出心理话。

2.5 转移心理压力

不孕不育的压力是难以立刻排解的,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其他的事情,把注意力从痛苦和压抑的思想中转移,通过社交、阅读、做家务、听音乐等活动转移注意力,不做无谓的消极等待,在平时的生活中为自己开拓一片天空和情趣,将不孕症放在人生中的适当位置上,使心理压力得以有效的缓解。

总之,心理因素在不孕不育中的作用是复杂的,一方面,不孕不育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消极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诸多的心理失衡及社会适应不良状态,若得不有效的帮助,将导致不孕的恶性循环。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不孕不育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Hart VA. Infertility and the role of psychotherapy issues [J]. Ment Health Nurs,2002,23(1):31-41.

[2]龚世,张洲,王辉,等.重视不育夫妇的关怀[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4,1(4):201-202.

[3]陈淑颖,汪玉宝.不孕不育患者社会心理特点及其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3,23(6):351-353.

[4]李明.不孕(育)患者心理特点及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4,12(7):444-446.

篇14

[关键词] 脑卒中;心理问题;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55.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133-02

脑卒中患者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由于病程长,恢复慢,有的患者丧失了工作能力,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上长期的疾病折磨,患者易产生痛苦、情绪不稳定、抑郁、悲观甚至绝望等心理现象。我们在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脑卒中患者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脑卒中患者256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住院1周以上,意识清楚。256例中,男188例,女68例,年龄42~85岁,脑出血42例,脑梗死214例。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估,生活自理者72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56例,需协助者128例。

1.2方法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25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家属对患者的态度、文化层次、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性别等不同也有差异。

1.3访谈结果

1.3.1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表1)

1.3.2脑卒中患者个人状况文化程度:本科29例、大专52例、中专22例、高中20例、初中28例、文盲105例;家庭关系:和睦185例、紧张52例、丧偶16例、离异3例;医疗费用支付情况:公费83例、部分自理162例、全部自理11例;职业状况:干部42例、工人86例、商人18例、农民110例。

由访谈结果可见,大部分患者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是情绪不稳定、痛苦、抑郁。部分患者恐惧,担心疾病的转归,对治疗失去信心,思念家庭,怕拖累家人。小部分人悲观绝望,失去生存的勇气。干部、商人、知识分子担心疾病的反复,心理负担重;工人、农民主要担心疾病康复情况,怕经济负担过重。另外家属对脑卒中的认识水平和对患者态度非常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属对患者的态度好,关心照顾多,心理问题少,反之,就多。家庭经济状况好者,能安心治疗,心理压力小,反之,经济状况差者,心理压力大,心理障碍严重。家庭关系和睦,应激事件少,心理问题相对也少。

2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脑卒中是伴随一系列神经症状的疾病,时刻会影响患者生理功能和日常生活。而漫长的康复过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患者担心随着康复病程的延长怕获得家属关心的程度逐渐减少,从这次访谈中了解到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程度,而劣性的态度的存在则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直接损害身体健康,治疗初绝大部分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忧心忡忡,就诊时,情绪不稳定,焦躁不安,但这阶段的患者常对治疗抱有希望,治疗开始后,患者较注意自己的病情变化,当躯体残疾的症状未得到很好改善或有关项目检查不理想时,如脑出血入院24 h后脑水肿明显反而出现症状加重。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面容呆板,少言寡语,心灰意冷,动作减少,食欲差,失眠等抑郁症状[1],甚至拒绝治疗护理。那些出现吞咽困难、言语障碍等症状患者,其心理常常处于绝望状态。

3心理护理措施

3.1身为护士应理解体贴患者

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生理和社会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要同情和理解患者,理解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题和基础。疾病本身是一强应激原,患者肢体活动受限,大脑缺氧,另外再加无经济来源,还要承受大量的医药费用,常常表现情绪不稳定。相关研究提示,情绪不稳的人对各种刺激反应过于强烈,易产生焦虑、紧张、易怒,情绪抑郁,这种状况一旦被激发,很难平静下来[2]。以患者为中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关心体贴患者,主动和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3.2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取得患者信任

如帮助洗脸、洗手、擦背、洗头,协助排便,整理床单及房间卫生,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协助进水进食、尽量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病痛,缩短护患间的心理距离,鼓励主动训练,预防并发症。

3.3用适当的方法使患者了解病情发展情况及治疗方法,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要求,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患者入院后,应该首先评估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及求知。劝导其在住院进程中最担心的问题,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向患者解释。在解释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关系、性格特征、性别、心理需求因人而异施教,让他们能全面了解到自己的病情和治疗及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较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树立乐观积极的态度。

3.4调动社会支持系统

慢性疾病社会支持的研究者发现,患者从家人那里得到的表达感情的支持影响其生理功能,社会调节并维持身心的良好状态[3]。走近家属,嘱其家属利用电话、短信、书信等方式传递信息,慰藉患者,必要时亲自陪伴,使患者没有被家人遗弃和孤独的感觉,以良好的态度接受治疗。

4体会

心理活动会影响生理功能,强烈的心理问题可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对患者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可缓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417-423.

[2]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