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创新观范文

科学技术创新观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技术创新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技术创新观

篇1

关键词:科学技术 管理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时代性

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极大地促进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工艺方法与技能;管理包括国家管理、地域管理、单位、行业、业务管理等,履行管辖、控制、监督、处置的重要职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神经中枢”,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

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就迅速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社会各个层面空前的影响程度,俨然在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社会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对财富本质的认识,改变着企业的策略,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国家的战略。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不仅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价值,而且还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软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件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一硬实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战略保障,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十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又始终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的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强大的发展优势,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新的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科技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过去,我们主要用发展的高速度拓宽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必须依靠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科学技术管理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推动企业成为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释放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让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新性是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过程来看:即从创新设想的提出、确认、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于市场,都是创造性的活动;知识产权贯穿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始终。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容易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他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才能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和发展上来,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大趋势

人类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说,未来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上的推动力的影响之大,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

(一)进一步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正如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挑战;提供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管理支撑;我们必须面对相对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应瞄准重点战略目标部署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队伍,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自由。应按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支持和引导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快发展天空和海洋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的贡献。

(三)落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转入建立市场经济框架下构造新的有序结构的阶段,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要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务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设计拓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要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篇2

第一条为有效使用科技创新基金(下称基金),提高基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我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基金是人民政府设立的科技专项基金,主要扶持全范围内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扶持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扶持农牧业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新技术推广,奖励企事业单位(个人)科技创新创业。

第三条基金管理和使用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评审、择优扶强、专款专用和无偿使用与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基金来源

第四条基金来源

(一)财政预算专项拨款,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并建立与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增长机制;

(二)科技三项费中划出的专款;

(三)企业筹集;

(四)基金的回收和增值;

(五)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

第三章基金管理

第五条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政府长担任,副主任由分管副长担任,成员由政府办、科技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审计局、农牧业局、经贸局、环境保护局、林业局、农机局、水利局、科协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基金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

(一)负责基金的筹集;

(二)制定创新基金投放政策;

(三)决定基金投向;

(四)其他基金管理工作。

第六条基金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学技术局,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

办公室主要职责:

(一)按照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建立、完善创新基金使用的有关制度;

(二)负责受理申请、组织评审、签订合同、项目实施验收以及基金的回收工作;

(三)其他基金管理日常工作。

第七条建立基金专用帐户,实行专户管理。建立基金预决算管理制度,在项目的立项和验收过程中,加强基金的预算、决算,规范化管理。

第八条基金增值部分全部纳入基金。财政根据基金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工作需要,安排专项业务经费。

第四章基金使用范围及方式

第九条基金使用方式:

(一)无偿投入;

(二)贷款贴息;

(三)有偿使用;

(四)科技创新创业奖励。

第十条基金的无偿投入,主要扶持以下八个方面:

(一)承担产、学、研相结合创新项目的技术研发中心在技术创新产品、工艺的研究开发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

(二)级科技研发中心的组建费用补助;

(三)承担国家、自治区、市级科技项目的配套资助;

(四)获得国家级或自治区级资格的技术研发中心的资助;

(五)未获国家、自治区、市各有关部门资助,但科技含量较高,经济、社会效益较好,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成果及其转化项目的资助;

(六)引进、实施、利用专利的补助;

(七)农牧业科技研究、推广、服务平台(体系)和新技术推广补助;

(八)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无偿投入项目。

第十一条贷款贴息,主要用于具有一定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且银行贷款已经到位的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的资助。

贷款贴息按申请项目贷款年利息的30%—100%给予补助。

第十二条基金有偿使用,通过借款形式完成。借款对象为技术含量较高(在全区范围内进入前列),已产业化的项目和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或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企业。

借用单位要提供必要的财产抵押或经济担保。

使用年限不超过3年,偿还可分年度偿还。

基金借用原则上无利息投入,但可本着低率、优惠的原则,收取资金占用费。占用费率应低于银行同类贷款的利息率。逾期不还的,可加收一定数额或比例的占用费。

收取的占用费,分季度或年终一次转作基金资本金。

借用基金时,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项目单位签订借用基金合同书,明确使用年限、占用费及偿还计划。使用年限到期后由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回收借用基金以及占用费。

第十三条科技创新创业奖励,奖励对象为全企事业单位的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鉴定、专利申请和科技型企业认定(专利项目可以个人申报)。

第十四条获国家、自治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分别按等次再给予奖励:

(一)当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再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

(二)当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再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

(三)当年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再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

第十五条申报国家、自治区、市科技成果鉴定并获科技成果鉴定奖的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

第十六条向专利主管机构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并获认定发证的每项分别奖励10000元、5000元、3000元。

第十七条获科技型企业认定奖,按不同等次给予奖励:

(一)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15万元;

(二)认定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

(三)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分别奖励3万元、1万元。

第五章基金项目审批

第十八条申报条件

(一)申报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和主体税源在境内,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独立法人;

(二)必须有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引进、服务和推广业务,国家和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优先;

(三)申报企事业单位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有专业的研发队伍;

(四)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合理,每年用于科研投入不低于销售额的2%(事业单位业务经费的10%)。

第十九条申请创新基金项目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二)技术含量较高,技术创新性较强;

(三)项目产品有较大的市场容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无知识产权纠纷。

第二十条申报程序

(一)凡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向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提交相关资料。包括:项目申请书或创新创业奖申请表,可行性研究报告,能够证明项目先进性、成熟性、可行性或获奖的相关材料(如鉴定证书、检测报告、资产报告、获奖证书)等。如申请贷款贴息项目应提供项目贷款合同,申请借款的提供抵押标的物证明。

(二)项目申报必须经企事业单位所在开发区管委会、苏木镇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申报工作一般在每年的月底前完成。

第二十一条项目审核

对申请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审查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初审。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申报基金项目进行初审,对申请条件进行全面审查,并实地调查核实,对达不到申请条件或不在扶持范围内的应退回项目单位。

复审。对已经初审通过的项目,由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技术、金融、科技专家对项目进行复审,包括: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前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终审。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复审通过的备选基金项目材料和评审意见提交基金管理委员会,由基金管理委员会确定扶持项目、投资金额和投资方式(奖励)。

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审批意见,与基金使用单位签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合同书》,并办理拨款手续。

第六章项目服务及验收

第二十二条对决定扶持的项目由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行跟踪服务与全方位监督,及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反合同情况,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将评估结果上报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根据评估情况,可取消项目扶持计划,回收扶持资金。

第二十三条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应当向管理中心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由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验收,并向管理委员会提交项目验收报告、基金使用效益评估及今后管理建议书。

第七章基金监督

第二十四条财政部门是创新基金的监管部门,参与审议创新基金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并根据创新基金年度工作计划,将创新基金拨入专用帐户,同时对基金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加强基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对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对基金申请、运用和管理中弄虚作假、、者,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负责人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篇3

关键词:创新应用;木材科学;技术

一、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在现阶段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木材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

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了三个层次,即产品结构创新、产品功能创新和产品环境协调性创新。利用木材本身的特性,制造特定功能的产品,使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得以实践。

1.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结构创新

在全世界的木材科学家们研究了近80年以后,有一种全新的技术,改变了木材的分子结构,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木材。这种有诸多优点的木材称之为固雅木。它以自然美观、融合环境、供应稳定、耐久性强、无毒害、加工性能强等一系列优点越身于最理想的木质材料。而且对节约能源也起到了重要的意义。这便是木材科学与技术产品结构的创新。

2.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功能创新

随着木材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改造后的木材已经成为防腐、隔音、隔热、对环境污染小的一种理想材料,尤其是作为家居地板的应用,科学家克服了木材变异性大、易生物败坏等不稳定因素,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对木材进行改善,各种材质的地板早已引领了木材装饰的前沿。尤其是复合材料的推出,使木材与其他材料发生复合效应,使之制造出的地板稳定性高,不变形,不会出现受气候的影响干缩湿胀、产生变形的情况;而且地板颜色均匀,复合板面层贴高档树种木皮,使之色泽均匀:复合材料更具环保功能,一片实木地板可做25片复合板,大大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体现出木材科学与技术产品功能的创新。

3.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环境协调性创新

随着绿色生态的不断壮大,木材环境的发展也积极的配合其中,绿化环境的木质材料也是成品前的重要前提。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便是稳定环境协调性的根本措施。由此分为三个层次:l.在满足产品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搞清材料加工过程中基本特性变化规律,提炼主要影响工艺因子,建立完整的性能与工艺因子之间互动体系,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工艺要求和新的制造工艺,这是末端治理技术创新:2.专家优化操作系统。木材汽化揉搓加工技术s木材化学改性与液化加工技术;木材新的胶合技术;木材新的成型和分离技术;木树后成型技术等将会带动木材工业的发展,这是绿色工艺创新;3.人造板由于设计自由度大,可制造高性能的结构材和功能材,开发智能材料的潜力最大,它将木材及其它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能和应用等诸多因素进行优化,按需设计,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可制造品种众多的优异产品。

二、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使环境问题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已经成为现在林产工业持续发展的模式

无论从包装、制造还是运输,在保证生态资源效益的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都要处理到最小。因此,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应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进行清洁生产达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衍生新材料及废弃物的资源转化

木材衍生包括一系列可利用的基因。木材衍生树脂便是其中一种,包括各种由松树衍生而来的树脂,包括松香、掂烯、掂烯一酚、妥尔油衍生物、松焦油和木松香树脂。这些树脂是廉价的,并且具有较好的初始戳着性,但因为松树的来源不同,撤着性有时会有波动。然而,经过多次提炼的松香基增熟剂最近已有供应,它的黏着性比较稳定而且价格使宜。由树脂制作出的工艺品,不仅物美,而且逼真。

2.木材加工的防污绿化

木材科学研究正在向与植物材料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随着木材这科天然资源的日益减少,木材科学研究的对象逐渐扩展到种类繁多的各种植物,如竹材、藤材及其他禾本、草本植物和藻类植物,这些农业剩余物的发展和利用会成为家具和建筑施工中的常用基材。

此外,培育抗污染植物品种也成为大势所趋。各种植物的抗污染能力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为培育抗污染植物品种提供了可能性。虽然此项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有一部分实验取得了成果,例如美国田纳西州美洲五针松因二氧化硫、臭氧以及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危害,使大批植株死亡,但在同样条件下的部分植株生长健壮,仅受轻微危害。经过杂交试验证明,这些植株在遗传上确具抗性,目前已建立了这些植物的母本林,来培养抗污染植物新品种。这些事例充分推动了木材绿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创新应用。

未来几年,木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将更为深入,更为细致,主要体现在:对生物质材料性能与培育和利用、生物质材料的保护与理化改良生物质材料的生物技术以及生物质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三方面的工作上。其中无损检测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此项研究以现代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进行生物质产品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纵向基频振动、超声波和应力波等数种检测方法,将成为评估木材抗弯与抗压强度性质的重要技术。

我国木材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客观资源产生变化,木材的培育重心 也发生了巨变,从传统的以天然林木材转变为以人工林、速生林木材为主。同时,木材工业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木材的切削、干燥和胶合是木材加工的三项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随着产品结构的改变,胶合板工业中的单板已成为单一商品。装饰材的品种质量,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产品设计技术必须得到强化,木材工业布局要进行合理调整。产品质量高、品种多的要求日渐迫切,生产技术将不断创新,不单在我国,全世界范围内都逐渐觉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正随着科技产业的发展日益加深,而且一些高端技术的创新应用如纳米技术已经深入各个领域。随着技术投入的增加,假以时日,木材产业将在建筑领域发挥重要功用的同时,必将在其他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科学化管理;技术创新;研究

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各个行业的崛起,产业的扩张,需要使用大量高功率的机械设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量不断提高。在该社会形势下,电力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电力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供电设备的负荷越来越大,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各种故障或者异常情况,严重影响了供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使得供电质量不佳。因此对供电设备的管理及检修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在检修供电设备时需要停电,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也给居民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而现代检修技术的提升,状态检修已经成为了十分有效的检修手段,其不仅可以分为离线检修及在线检修两个类型,且检修的效率及准确性均较高。但是由于许多管理人员水平有限,也限制了该项技术的优势的发挥,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达到理想的检修效果,保障供电质量。

1.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措施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设备的监测设备逐步转变为自动化、智能化,该变化趋势为供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了技术基础及设备保障,而现代供电形势的变化,还需要管理人员进一步进行研究出科学合理,效益良好且适应广泛的状态检修模式,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1科学选择检修时间

科学选择检修的时间,将需要检修的各类项目明确的列出来,明确工作目标,使检修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率更高,效果更明显。再根据供电设备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以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为原则,全面分析各项影响因素,综合把握,在该过程中既不能完全按照原定计划及状态检修的概念开展工作,也不能过分随意,没有计划步骤,而需要在根据计划的大致原则及方向,在实践中结合出现的问题及难点,及时调整计划,开展各项检修工作。认真分析总结其他单位的经验,吸取不良事故的教训,广泛吸收有效的技术、管理模式等,投入于实践,实时进行状态检修,并将供电设备的规划、设计、型号选择等工作,均作为未来状态检修安全运行的构成部分,使主设备监造及运输等整体上实现智能化管理,保障设备处于良好的初始状态,且运行效率达到理想值[1]。

我公司负责中国海油在广东湛江南油基地的二十多个单位的办公、生产场所和六个生活区家属楼的供电任务,年供电负荷4400KW。主要供电设备设施有110KV-16000KVA主变1台,10KV输电干线14条,315KVA、500KVA、630KVA、800KVA、1000KVA、1250KVA、1600KVA等变压器共84台,配电间60间,高低压配电柜360面。

我公司通过实施状态检修摸索出一整套科学检修的时间安排,因我公司处于雷雨多发的雷州半岛,避免变压器等供电设备遭受雷击,结合房屋、厂房等避雷设施检测,每年春季雷雨季节前安排变压器、配电间检测,确保供电设备安全。同时,安排变压器等状态检修,确保供电设备完好、性能稳定,确保供电质量,使用户满意。对于主变压器及站内设施,由于只配备了一套高压系统,又不能影响生产、生活用电,我公司安排在供电负荷相对较小的冬季12月进行,并启用公司备用发电机用10KV输电线路供电,确保了公司生产、生活的用电。

1.2合理选择监测设备及监测点

供电设备是否能够安全运行对于电力系统是否能够安全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保障其运行正常,首先需要杜绝各类材质出现故障的安全隐患,出现故障后,一般会对设备造成稳定性的破坏。对其实施状态检修时,就需要对设备的状态全面的分析,并准确的诊断,包括故障的位置、性质、类型、原因等,且每个类型设备的性质均有所区别,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依靠大量的设备运行、维修及长时间监测的数据,因此需要结合供电设备的性质、特点、运行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监测设备,并经过多方论证后找到合适的监测点,对供电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测[2]。

我公司110KV变电站从2003年通过技术改造后,采用较为先进的DF3000后台监测设备,该监测设备既可以实现对110KV变压器监测及变压器负荷变化进行有载调节电压,确保供电质量,同时也实现实时监测110KV配套设备,如110KV坡南线路、110KV调南线路、110KV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中控系统、直流系统等的运行状态。当110KV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实时反映其故障所在,通过保护装置设定的参数与设备故障的严重程度数据对比,能及时启动保护装置,切断故障源,有效达到设备本质安全的目的。如2013年7月23日110KV1#主变压器的压力释放阀故障动作,致使该变压器主体保护装置动作,及时切断变压器电源,避免故障扩大,达到通过监控设备的有效监控保护主要设备的目的。监测设备可靠与否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

1.3供电设备的严密监测

进行状态检修时,需要参考供电设备的各项信息及数据,才能准确的判断设备的故障点、表现,并根据现象推断出故障的性质及原因,或者评价设备的运行水平及安全性。该类信息需要利用电设备状态监测工作获得,如果没有该项前提条件,状态检修工作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大量浪费检修资源。科技不断进步,现代应用较为广泛的红外线测温,其原理是电气设备的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出现故障的部位其温度会出现变化,利用该技术能够获得设备运行的各项信息,检测的信息具有准确性高、实时性强、较为全面且属于动态监测,能够及时发现供电设备中的安全隐患及潜在的故障,并对后期的设备状态进行科学诊断及评估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参考[3]。

为了确保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有效控制供电设备故障发生在萌芽状态,公司制定严格的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参照行业规范,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供电设备电检班专职负责定期对运行中的供电设备进行在线动态监测和日常巡回检查,监测和检查的项目有:变压器油位检查、变压器外观检查、负荷开关检查、接地及接点检查、断路器检查、防雷装置与接线接线检查等,根据运行负荷情况测量变压器本体温度,按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规定:用红外热像仪测量变压器等供电设备的接头、套管进行热成像检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检修,多年来,坚持对供电设备的严密检测,供电设备始终处于安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

1.4科学化管理

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性质较为特殊,其管理模式、方法、所需条件等均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有着较大的差异。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的效率及效果与检修人员的水平、责任心、工作状态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强化状态检修的科学化管理,积极培养检修人才,进行技术学习,组织培训等,提高其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保障检修效果及管理水平。

2012年初,公司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司的设备管理水平,在公司范围内推广设备点检可视化工作,制定供电设备点检巡视线路图、变压器电检牌、高、低压设备点检牌等和与之相对应的设备点检记录本、将需要进行操作的设备部位和监控部位进行明显标识,使操作检修人员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操作方法,清楚知道监控仪器仪表的正常运行位置和危险位置,通过人的五感(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能够感知现场的正常与异常状态的方法,可视化管理是用眼睛观察的管理,更体现了人主动性和有意识性,可视化管理这些作业标准,不仅是用来提醒作业员工所作的正确做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管理人员得以判定工作是否依据标准在进行,保障供电运行设备和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

2.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的用电形势十分严峻,各个供电设备均有加大的负荷,而停电检修会造成较大的损失,状态检修则是新型的检修技术,其能够有效减少供电系统的事故,因此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也促进了其在不断的与时俱进,进行各项创新,如引进高新技术、新型材料,使用自动化、智能化、可靠性良好的监测设备对于供电设备进行监测,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效率及供电质量;积极开展状态检修,不断减少设备维护的投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市场需求探索出创新的服务,值得用户能够得到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社会效益[4]。

3.总结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电设备的检修技术的不断更新,但是现代供电形势较为严峻,供电设备的负荷较大,状态检修技术也还需要先进行一定的实践检验,再根据实际的效果不断的更新其理论及技术。可以先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试点运行,将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并对比分析,在该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的提高技术,达到检修自动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与时俱进的对新型变压器、断路器等供电设备实现状态检修,并将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状态检修的各项措施,实践中还是需要管理人员对实际情况尽心分析,选择合理的措施保障供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提升供电质量,保障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及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乔利华.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实施对策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2(05):98-99.

[2]卜美琛.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科学化管理与技术创新[J].科技创业家,2013(14):168-169.

篇5

关键词:施工管理; 科学化管理;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施工技术的管理

施工技术管理是施工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 即采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法和管理制度,解决施工生产中出现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以保证工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施工,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

施工技术的管理,首先要知道施工技术管理是施工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对施工技术是比较熟的,但对管理就不太在行。其次施工技术管理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单一而论。

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学习和贯彻国家技术政策和法令,认真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规定。 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施工生产秩序,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发挥各级技术人员和职工的积极作用,采用新技术,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安全生产,节约材料和能源,降低工程成本。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企业施工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推进技术进步。

为了加强公司的施工管理水平,贯彻ISO9001: 2000质量体系标准,以达到用户满意,提高公司信誉,特制定《施工技术管理办法》。公司各级施工技术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按照《施工技术管理办法》结合本部门、 本岗位及所施工工程的任务、目标、计划的要求, 制定实施性管理办法和岗位职责, 使公司施工技术管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证《施工技术管理办法》的实施。

近年来,施工竞争日异激烈,技术管理水平所反映出的竞争势力也较为突出。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由于技术管理的薄弱,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例如:某企业为环保要求,需在面积达230余亩的山北厂区建污水网,方案中排污管道借隧道排向山南联网,然后自流输往一公里外的污水泵站处理。工程按期顺利完成。不料开闸后反映各集污口有污水倒灌,一查原来是标高弄错,取了泵站入口的标高。权衡后在单设管道和设置接力泵站中取了后者,纠错工程实耗资27.3万元。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重视工程技术管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足以说明技术管理在企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施工技术管理关键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最短的时间以最优的质量完成施工任务。

2 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 工程质量好与坏,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工程项目建设,投资大,建成及使用时期长,只有合乎质量标准,才能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发挥投资效益,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满足社会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都有一套严密的监督检查办法。在中国,自1984年开始,改变了长期以来由生产 者自我评定工程质量的做法,实行企业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大力加强社会监督。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

广义的工程质量管理,泛指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其管理的范围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指的是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烽火猎头专家认为它从系统理论出发,把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作为整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以正确的设计文件为依据,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建立一整套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才能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用最经济的手段,只有合乎质量标准,科学的方法,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投资大,建成符合标准、用户满意的工程项目。

工程质量管理,要求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工程质量好与坏,以预防为主,手续完整。并以全过程多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这就是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以事后检查把关为主变为预防、改正为主,组织施工要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找出来,发动全员、全过程、多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理论、程序、方法,参加施工人员均不应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使工程建设全过程都处于受控制状态。

在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3 生产要素管理

生产要素管理重点是劳动管理问题。劳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管理的任务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有关劳动力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度,从而达到有效地管理。换言之,劳动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协调职工的工作,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和严格的安全管理固然可以大大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但也会使被管理者产生依赖思想,自我防护意识淡化。因此在加强劳动安全管理的同时,应强调劳动者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的义务非常重要。《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在享有安全生产保障的同时也有各项义务,如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接受安全教育与培训;发现事故隐患或不安全因素及时报告等。施工现场仅靠几个安全员管理安全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动广大职工参与现场管理。提高全体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专业的职能管理与职工的自我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控制自身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实现各岗位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协调配合;广大职工自觉遵守纪律,共同保障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方针,从劳动保护角度管理好安全,向安全要效益,实现施工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开展建设成本分析,是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它的主要作用有:①可以促进企业领导和职工提高成本意识,保证产品质量,因为不合格产品的增加也会增加成本;②它有利于质量与经济的统一,把质量的提高落实到每一个岗位;③能够促进以质量责任制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的落实;④可以促进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降低成本。为了使这一措施得以实施,还应拟定成本管理的工作程序。其目的是使各个有关的部门以及各个有关的岗位,不但责任明确,而且能够有序地协作、步调一致。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建立工作程序是从总体要求出发,把局部的工作联系成协调的整体,以发挥整体效应。

劳动管理是对劳动力及其劳动活动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的目标的实现。所以,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也是最重要因素。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建筑生产又具有流动性、单一性、露天作业,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对劳动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管理,就更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4 总结

总之,施工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与生产要素管理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工程中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伟. 以科学的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4)

[2]胡正华. 知识经济时代的施工管理浅析[J].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05,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