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统计学研究背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62-02
一、前言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与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发展成熟、服务对象稳定、社会普遍认同的成熟大学相比,必须错位发展,找准自己成长的特殊领域;与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相比,必须凸显优势、差别竞争。本文结合河池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模式及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建立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统计专业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地方高校转型对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挑战
河池学院2008年开始招收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现已输送4届统计学毕业生。从2015年开始,河池学院把统计学专业分为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两个专业进行招生。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统计学专业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矛盾。地方高校统计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中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虑缺乏经念;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对统计理论很难理解;应用统计专业是在统计学专业的基础上招生,数理方面的理论性课程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实践课时还比较少,特别是专业性应用性强的实践课时还明显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很好理解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联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应付考试的思想,没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自主学习。缺乏实现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倾向依然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不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般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很好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说明。
3.师资队伍的发展瓶颈问题。作为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新办的应用统计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具有博士学历、教授职称的人数少,教师的学历职称还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人数少,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双导师”制还没有完全落实,聘请兼职教师少,安排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还没有真正实施。面对产学研融合的发展趋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仅存在思想观念问题,而且也有能力欠缺问题。
4.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模糊。人才培养过程以学校为主,主要以课堂授课的模式来实现,理论教学比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单一,缺乏行业、企业支持实践环节并提供生产岗位,产教融合度少。
三、转型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适应用人单位需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我校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首先素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党群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统计调查咨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应用统计专门人才。为实现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措施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科的完整性与知识的应用性的关系;二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教师个人发展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四是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应用实践的关系。
1.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要实现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必须构建合理而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的发展性,建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及办学资源配置,适时地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建立灵活而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主动地优化课程结构,使专业技能课程有其专业基础课的支撑体系,避免出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脱节、颠倒和缺失现象。无论是课程体系改革,还是课程结构优化,必须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应用过程对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
2.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在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培训、年度论文报告、课程实习见习、毕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实践教学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在实验室进行,并邀请校外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践要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到实习基地开展。同时,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指标的模式,要结合教学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评定学生综合成绩,努力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技能及创新精神。
3.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做引导者、传播者,在转型背景下,统计学专业老师更应该是复合型的高级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数理统计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和各种统计软件,并且还必须具备通识与统计学应用领域有关的其他各种知识背景。我校已采取“双师型政策”,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各领域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进修,参加技术培训、工程实践等活动,提升自身应用水平。我校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背景少,数量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所以急需加强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选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进修锻炼,提高统计工作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吸引有能力、经验丰富的统计学老师来校任教;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举办学术活动、技术交流,指导毕业设计等,实施“开放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措施,以优化统计学专业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目标。
4.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了提高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该在原有统计学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新的实习和培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践空间,寻求与学校周边政府、企业合作,建设稳固而利益一致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为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反补教学,巩固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使教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助于未来的就业中很快地出色地完成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地方高校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就地取材,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与政府、企业建设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坚定走应用型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培养经验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创业渠道狭窄等问题。本文从地方本科高校实际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出发,提出了“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培养措施,仅供学者们商榷。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需要高校与政府、企业建立利益相关的管理机制。坚持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健康发展,必将推动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谭希丽,杨月婷,战英杰,李晶.地方综合性大学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视野.
[2]陈树良.统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32-134.
[3]李壮壮,孙善辉.新设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06-207.
[4]黄杰华,吴啸天.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探索――统计学院为例[J].科技广场,2013,(4):144-147.
[5]吕孟仁.准确定位创新模式――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4):110-112.
关键词:大数据;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管理;创新机制
本文说明:本文系“2016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大数据背景下基于自助服务的高校学生协同管理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D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以及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1]有人把数据比喻为蕴藏能量的煤矿。煤炭按照性质有焦煤、无烟煤、肥煤、贫煤等分类,而露天煤矿、深山煤矿的挖掘成本又不一样。与此类似,大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有用”。价值含量、挖掘成本比数量更为重要。对于很多行业而言,如何利用这些大规模数据是赢得竞争的关键,教育行业也是如此。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大数据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迎来的机遇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教育者掌握的有用数据越多,便越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准确把握。以教育^程中使用数据的数量为依据,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会无数据时代,样本数据时代和大数据时代。在无数据时代和样本数据时代,难以对每个学生的思想情况了如指掌,从而容易导致“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在智慧校园逐步成熟的背景下,大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社交等活动产生的海量数据,借助专业的手段进行收集、挖掘、整理和分析,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测、预警、决策和行动提供信息支持,有助于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迎来的挑战
大数据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还存在诸多的挑战,从信息获取到价值挖掘、数据处理,哪一个环节出现进展受阻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的采集、挖掘和运用不断增加的各类数据成为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数据渠道的多元异构提高了信息采集的难度[2],探索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机制,构建学生数据中心,有助于实现高校学生协同管理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采集是大数据应用中的关键环节,如果无法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大数据处理过程变为停滞,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法顺利进行。大数据无处不在,高校各个部门、互联网、社会组织等都是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数据的来源。如何及时有效的获取和处理这些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用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和模式相对陈旧
传统的管理模式通常运用规章制度和道德灌输等管理方式,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想问题,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立场,较少强调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个性发展,很少真正在管理上听取学生的意见。作为学生管理主力军的辅导员,由于专业知识背景、个人阅历、工作经验、思维观念等差异性,导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辅导员运用自己求学期间的管理理念来教育当今学生,而没有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没有适应最新的学生管理需求,未能从根本上提高解决学生各种实际问题的效率和效果。
(二)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趋势明显
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的办学方式也朝着多样化发展,大学生生活、学习、实践的环境与以前相比具有显著的区别。新一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络成长起来的,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都受到了互联网极大的影响。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家庭的期望,个性化、精细化、大数据化将成为今后学生管理的基本特征。大学生在成长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很多问题没有经典案例可循,完全体现出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学生需求,预判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三、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学生管理的思考
(一)树立大数据意识,转变思维方式
学生管理工作仅凭个人经验无法客观体现,只有通过大量数据的汇集而“自动涌现”,其决策才会更客观、科学、有效和合理。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要改变思维,突破传统模式,重视定量分析,树立大数据意识,主动学习统计学和互联网知识,掌握数据收集、分析技能。
(二)创新模式,将大数据引入学生管理
管理主体要将大数据融入学生管理,高度重视收集大量的、多维的、数据化的信息并进行整合和分析,深度解读数据[3],将学生管理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量化,挖掘学生思想、情感、行为、兴趣和需求等方面信息,把握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表现及其规律,真正倾听学生的心声,找到真正的重要的教育影响因素,对工作进行预测,有的放矢地设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与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针对性教育,牢牢掌握主导权。
(三)改变现状,实施系统化和协同化管理
大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和多部门协作。同一个辅导员所带的学生可能存在年级、专业等划分,不同辅导员的学生则存在更大的差异性。不同辅导员之间不是孤立的,更不应“各自为政”,而应该实施协同管理,树立全院工作一盘棋,甚至全校工作一盘棋的整体意识。
协同管理,即协同作战。是把局部力量合理地排列、组合,来完成某项工作和项目。协同管理通过对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产生一种具有“竞争-合作-协调”的能力,其效应远远大于各个子系统之和产生的新的时间、空间、功能结构。协同管理理念主要体现为三大基本思想,即“信息网状思想”、“业务关联思想”和“随需而应思想”。其基本目的是解决“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三大问题[6],实现信息的协同、业务的协同和资源的协同,充分发挥整体团队的“战斗力”。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协同管理创新机制路径分析
将大数据的理念引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基于自助服务的学生协同管理创新机制。
(一)构建学生管理大数据体系。
数据结构的海量高噪声增大了价值挖掘的难度。因此,要构建学生数据中心,第一步就是进行数据的分类梳理。在对美国大学生教育内容和途径方法研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当中对大学生教育的相关规定出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从大学生良好思想和行为内涵结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人文实践、身心和谐”4个层面出发,结合学生的成长背景资料,从“家庭背景、学习背景、价值取向、思想状况、道德行为、违纪违法、学习情况、科创能力、理论素养、实践行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 14个维度进行学生管理大数据的梳理。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数据类型具有多样性,课题从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三种类型入手,恼14个维度切入设计一系列的采样表格,形成《学生管理数据采集指南》。
(二)整合资源,建立学生大数据中心。
对学生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从个人基本信息、生源情况、新生入学心理测试情况、家庭情况、奖惩情况、课堂出勤、活动参与、课程通过情况、学习成绩、新媒体负面情绪值、人际交往、、行动踪迹、精神状态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采集,构建学生大数据中心,实现各部门协同工作,提升学生管理效率。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对学生的各类数据零散分布在各个excel表格中,学生的各类数据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无法很好的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数据中心的构建将会有效的系统整合所有的学生相关数据,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
(三)统计分析,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聚类归纳,合成不同的数据模块。在数据中心采集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与可视化[4]、聚类(聚类、离群点分析)”两种教育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合成不同的数据模块,全面分析和评价学生个人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心智状况、行为规律、个性特征等方面情况,为教育者和家长更好的了解学生提供可视化工具。
(四)对获取的大数据进行关系挖掘和整合,预测未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学生的各类数据利用“预测(决策树、回归分析、时序分析)、关系挖掘(关联规则挖掘、序列模式挖掘、相关挖掘)、文本挖掘”[5] 三种教育数据挖掘方法,将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挖掘整理,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人文实践、身心和谐”这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预测评估,实现可视化的预警模块,当某些数据出现偏差时,提前对相关学生进行关心和干预,根据特定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M].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
[3]沈学裙.大数据对教育意味着什么[M].上海教育科研,2013(9).
[4]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6):647-657.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可译为普通教育、博雅教育)按照性质、目的和内容三方面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界定。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意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对近代高等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它,既为认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规律所要求,更对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目前的重心已经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顺应时代需求、符合人们意志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我国高校目前存在专业教育过窄,人文修养过弱,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不适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通识也远离了大学教育的本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选择,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通才,而是在于通“识”,在于让受教育者形成开阔的视野。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大师级人物,大多具有多个领域的身后修养和造诣。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复旦的老校长苏步青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也独树一帜,受到多方推崇。李政道先生、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讲授的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通识教育在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综合性,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加以融合,实现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上的统一和渗透,无疑是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2逻辑学现状
中国是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中世纪和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的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终于认识到这种差距,并经历了约20年从引进学习到全面追赶的发展,到20世纪末,我们在很多领域实现了与西方的同步发展,在一些领域还取得了具有领先性的研究成果。
在新世纪,逻辑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发展机遇,逻辑学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逻辑学与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的交叉生长,继续推动哲学逻辑、语言逻辑、人工智能逻辑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认知科学等现代科学新兴领域的研究中,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脑科学、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互相融合,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倾向,产生了很多崭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本文由收集整理看到,目前我国逻辑学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对很多新的领域我们并不了解,有些人基于陈旧的逻辑学观念,甚至将这些新的领域拒之门外。在我们的很多所大学中,还在开设陈旧的逻辑学课程。而旧的学科体制一旦固定下来,要改变它非常困难。所有这些又都是我国逻辑学面临的挑战。
3逻辑学的学科建设
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科学的和学科的。
在科学研究方面。逻辑学有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古希腊,但中国和印度的逻辑学从中世纪以后衰落了,唯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经过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的发展,特别是现、当代的发展,成为一棵挺立在现代科学园地里的枝叶繁茂的大树。因此,在逻辑学的研究中,我们仍然需要向西方学习,特别要在哲学逻辑、语言逻辑、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逻辑等前沿领域向西方学习。在这方面,我们与西方主要是英美等国的差距仍然很大。此文前面对西方现代逻辑发展的分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遗憾的是国内一些学者似乎不愿意承认哥德尔以后西方逻辑的发展。一种观点是“逻辑学等于数理逻辑”,这种观点认为,逻辑学就是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之外的都不是逻辑;另一种逻辑观似乎宽容一些,这种观点承认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等是逻辑,此外的都不是逻辑。这样就把哲学逻辑、语言逻辑、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逻辑、认知逻辑等当代逻辑最新的发展领域统统排斥在逻辑学之外。显而易见,这些逻辑观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利于我国逻辑学发展的。在逻辑学的研究方面,我们不仅应该学习西方,而且应该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中国学派,并争取在某些领域超越西方的学者,这是一个更高的目标。有着悠久传统和具有聪明才智的中国人,应该有决心做到这一点。与此相适应,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按照国际规范建立我国逻辑学的学科体制和教学体制。
逻辑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已经证明现代数学的基础是集合论,而集合论的基础是逻辑。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将逻辑学作为一级学科,列于各学科之首。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科分类,逻辑学是列在“知识总论”下的一级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命名法建议”中,更将逻辑列于众学科之首。美、英、德、日等国家的学科划分都遵照这一标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遵循国际标准,已将逻辑学列为一级学科。但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学科分类中,逻辑学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这样,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并引起“第三次数学危机”、“语言学革命”和“哲学的语言转向”的数理逻辑,以及其后发展起来的语言逻辑、哲学逻辑,在我国的学科目录中,通通是“不知所终”,用一句有中国特色的话来说,叫做“没有户口”。如果一门学科没有户口,那可是悲哀之极。例如研究生招生、重点学科评审、学科基地建设,通通把逻辑学排斥在外,因为这些重大的学科建设举措都是照二级学科来设置的。与此同时,在教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出版、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的申请中,没有户口的学科也是难上加难。面对这种情况,从事这方面科学研究的学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要么甘受冷遇和白眼。如果说学者遭受的冷遇是不足道的,那么,科学遭受的冷遇就不能不足道,因为科学遭受损失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一种真正的悲哀。
[关键词]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奥本大学;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78-02
应用统计学是一个宽口径、融合型专业,主要是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在金融、经济、信息等领域的应用,用统计方法解决相关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内容涉及数理统计、金融统计、信息技术三大知识板块。在此新形势下,在高等教育中探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课程设置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1-3]。
经过先后对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兄弟高校进行调研,以及与我校有合作教育关系的美国奥本大学的交流和网上查阅资料,获得了上述国内外知名大学对于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各高校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情况表
一 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此背景下,我校在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中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据获取能力: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能够将数学和统计学知识运用于经济、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并能解决社会经济、信息领域中的复杂问题;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目标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经济、金融、信息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设计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和预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
2 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工具并进行统计计算: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常用语言(如R语言)及一些数学软件特别是统计软件的使用(如SPSS或SAS),具有一定的软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课程设置之比较分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奥本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两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特点。
1 两校课程设置范围及内容基本相当,但我校本科统计学专业要求的总学分大大超过美国奥本大学要求的学分数,课程数量也相对较多。
2 在数学等基础课设置方面,我校及国内几所高校的统计学专业从大学一年级起开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等课程,奥本大学开设的是微积分课程,到大学二年级才开始应用线性代数课程,说明奥本大学在数学类基础课程的难度上较我校低。另外奥本大学没有开设物理课程,我校开设了4 学分的大学物理,说明我校比较注重理科基础素质的培养。
3 奥本大学更为非常重视人文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设了12学分的人文社会等课程。美国奥本大学开设了20学分,而且奥本大学人文社会艺术等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要远远超过北京信息科技大W。此外,奥本大学选修课的范围非常广泛,而这12学分的人文学科在我校属于必修课,受学校整体影响可选范围较小。
4 我校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要求远远超过奥本大学。我校的专业课无论从课程设置数量上还是总学分数上都要超过美国的这所知名高校,究其原因是美国大学最后一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可以选择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并提交研究报告,或者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两三个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为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专业课设置较多。近来我校也在独立实践环节增加了课时,如统计计算、实验设计、抽样调查、金融数学等课程,均配备了1~2学分的独立实践环节,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表2 两校课程设置之比较
上表中带有“#”的课程均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统计系专业选修课程,综上分析,与奥本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相比,我校总课时数量、必修课学分总数等都相对较多,其中多门课程,如回归分析、统计计算、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也具有独立实践环节,但是在选修课这一层面,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要大大低于美国奥本大学。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同时提高实践课学分的比重”。这一文件以及对奥本大学培养方案的调查,对于我校的课程设置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之努力方向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我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并不逊于国外这所知名高校,但在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高方面,我们还需更加努力。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乃至我国的大学生课程设置中,有16学分为大学英语,且需要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上花费大量时间,则大大缩短了学生可自主分配的学习时间,而奥本大学可将学时分配至其他人文社科课程,如历史、文学、艺术等,引导学生从社会科学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
2 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例,应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例如我校开设文本数据分析与推荐系统、R语言等课程,是符合当前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青年教师亦应与时俱进,不断接触科技与社会前沿,加强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从而促进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应更加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制订出实验教学大纲,进一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和规范毕业设计和各种实习工作,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潘S, 赵喜玲.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J]. 河南科技, 2013(6): 252-253.
一、审批原则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由国家级各有关离退休领导、最富实战经验的知名院长、中外各学科资深专家权威组成的审评、专家委员会,仍然坚持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把天下所有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全部兼容并蓄。为此,必将广角度、大视野、全方位地寻觅:具有光荣历史的学者、教授、专家、权威以及藏龙卧虎、德艺双馨、用无声行动续写中华科技和医学史篇的英雄儿女,包括身怀绝技、默默无闻的民间特殊人才。我们将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逐一进行严格把关,认真、公平、公正地审核评定,新的技术人才及课题项目,并协同深入开发和推广,运用多科强大的技术研发力量,攻克难点与尖端,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于一个月内,将审批结果通知申请人。
二、发展对象
能够在一切科学技术、医学健康相关的领域,有所继承发扬,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确有收获,取得成就的海内外同道,均欢迎踊跃报名参加!
三、申请须知
1、首先必须保障功底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深厚,技术本领过硬,立项或课题真实可靠。
2、请附证明个人情况的身份证、护照、学历证明、职称证等复印件,以及业绩综述、学术论文、专利商标、立项报告、图片、证书、报刊杂志、丛书专著、光盘软盘、音像磁带、临床病例、名优产品说明等相关资料或实物。底档自留,不予退还。
四、研究员的权利与义务
1、凡经审评、专家委员会考核答卷{三中1、2、3、项}评定通过者,均由总院颁发“研究员证书”、“工作证”。为把荣誉感和责任心化做激励自己与同道勇攀科学高峰的动力,还可根据您的要求订做:设计新颖,影像清晰,中英比照,国际认可的永久铜牌。并有权参考交流文件(可上网在专家评审委员会一栏查询),申请总院设立的各式荣誉奖项同奖品。
2、有权申请承包、挂靠总院直属的各部门开展工作。申请业务、行政、名誉方面的专、兼职头衔和荣誉职称。有权申请冠名加盟总院。在国内外成立总院直属实体及分支连锁服务机构。
3、有权优先获得《健康新生活》杂志,并优惠或免费刊登科研成果及论文。
有意加盟合作的单位和个人,请与我社联系:
网 址:省略
电子信箱:E―mail:
邮编:100029
垂询电话:
010―58278023/58278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