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管理条例范文

大学生管理条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管理条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管理条例

篇1

摘要:随着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不断扩大,志愿者组织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高校对这支队伍进行有效管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作。要实现高校志愿者组织的持续发展,推进和谐高校建设,研究管理现状,探究有效管理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 志愿者组织 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0263-01

引言

1993年底,团中央发出了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号召。志愿者行动是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使人生价值升华的较好的形式。它把服务社会与教育青年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自团中央发起实施以来,志愿者组织日趋健全,队伍日益壮大。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积极响应号召。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弘扬精神文明风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但目前,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现状等尚没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组织的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以探究有效管理方式,推进和谐高校建设。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综合资金、时间、精力等各方面因素,本次调查以浙江师范大学全体在校本科生为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研究属于定量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实际发放问卷500份,经过审核,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6%。

1、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

组织结构对发挥组织的效能有着重要作用。著名管理学大师哈罗德・孔茨认为:“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明确谁去做什么,谁要对什么结果负责,并且要消除由于分工的模糊不清而造成的执行的障碍。”我国高校志愿者组织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逐层领导,各层组织又保持相对独立的模式。这种组织体系有利于其覆盖,克服人员的流动性,克服成员与组织之间松散性带来的不便,充分、有效地利用大学生志愿者资源。

2、管理现状

组织管理制度完备,但对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组织具有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包括《志愿者组织管理条例总纲》、《志愿者管理办法》等。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如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是志愿者管理较好的选择,对志愿者的服务是一种肯定和认同。被调查者对志愿者组织的制度普遍表示认可和对管理前景持乐观的态度,但同时表明他们对这些制度不够了解,其中不清楚的占54.17%。从侧面反映出,志愿者组织对其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管理能力得到认可,且有提升空间,志愿者组织的干部总体上得到学生的认可。他们对其活力和创造力评价普遍较高。相对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较弱,但凭管理人员所具有的特质,他们有很大提升空间。

3、激励机制单一,调动积极性上缺乏灵活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志愿者管理组织缺乏管理上的人性化和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高达83.33%的同学表示,他们参加志愿者组织后,很少有机会参与志愿工作和服务的具体安排、操作和决策,很多服务根本没有表达要求的机会,只有听任调遣,缺乏人性化和起码的反应机制。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对于个人以后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态度和意愿必将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激励机制建设中还有很多的不尽人意之处。激励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进行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的评比。

4、缺乏有效沟通,固以凝聚力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3.33%的同学认为组织内部交流、沟通很多,有66.67%的同学对此表示否定:有94.75%的同学表示对组织不了解或一般了解。可见,在管理中,缺乏有效沟通。团队凝聚力不强。

5、志愿者活动多样化,质量得到肯定

志愿者总队举办的活动主要有服务社区、校园牛皮癣、爱心家教、博闻助残、周末服务广场、服务敬老院、废旧物品换绿色植物、诚信雨伞等;其中很多均为师大的品牌活动。在调查中,有56.25%的同学认为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60.4%的同学对活动的质量给予了肯定和认可。当然,也有不成功的活动,他们把原因较多地归结于策划不切实际,使活动在实施时出现不少纰漏。

二、志愿者组织管理思路探讨

针对上述对目前志愿者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并结合现代管理学原理和我校实际提出以下建议,使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更加人性化、时代化、合理化,真正发挥其在现实中的作用。

1、建立健全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制度

相对于传统的班集体,志愿者组织的自发性、疏散性和流动性,决定了其内部管理极易滋生不规范性,因而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维持组织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志愿者活动得以蓬勃开展的保证。而完善的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包括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培训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

2、重视各类宣传渠道,扩大宣传效果

利用多渠道,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制度的宣传及活动的倡导,加强宣传策划,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宣传实效,形成宣传声势。

3、加强志愿者组织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工作

学生干部是管理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组织管理干部建设,一是要规范干部队伍的选拔机制,在校团委的监督下。结合指导老师、现任负责入的意见,做好志愿者组织骨干的选拔工作:二是加强对志愿者组织干部的培养,定期举办负责人培训,保持队伍的梯队,促进志愿者组织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对干部的考核和激励,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4、引入参与管理模式

参与式管理是一种民主领导及激励法则的管理制度,其主旨是在养成组织成员的自尊心、责任心及主人翁的事业观,使之发奋努力,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它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得到应用。志愿者组织管理者不妨尊重成员的参与决策的意愿,共同努力,创造佳绩。志愿者组织营造民主参与管理的氛围,实现权利分享,全员参与,搭建参与管理的各种平台,达到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成员的自尊心、责任心及主人翁意识,把管理要求作为成员自我的目标,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志愿者组织独特管理文化的一种管理方式。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调控;自我管理;关系

一. 前言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较为特殊的阶段。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进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高中生或者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其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很难管理好自己相关的各种问题。这两者可以相铺相成,共同提高。因此 ,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 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在当前这个社会节点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 情绪调控与自我管理

情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每个人每一天都一定会经历和体验各种情绪变化带给我们的冲击,而情绪是冲动的,也是可控的。因此,了解情绪、合理调节情绪成为每一个体应该具备的能力,而理解情绪调节的内涵和特点,对我们学会调节自身情绪而言更具有重要意义。俗话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一个人若没有七情六欲,那样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调控情绪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非常深远。情绪调控的内涵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情绪和识别、接纳他人的情绪。把握了情绪调控的内涵,我们就能够更好的调控自己的情绪。

自我管理是自身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自我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时间自我管理技能、团队自我管理技能、潜能开发自我管理技能、健康自我管理技能、学习力自我管理技能、情商管理自我管理技能等。这些方面都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能力的重要体现,很难想象一个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人如何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做出较大的成就。

三.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与管理能力的缺少

前文已经提到,大学生有其独特的情绪特点,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九零后”,这群大部分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在成为大学生之后,其群体的情绪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而言,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具有强烈的自我尊重感,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何定位影响着他们的发展。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亟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且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自己的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从不同的时间看同一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结论。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与之相当的是其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很多九零后入学后往往容易放纵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爱情世界等,荒废学业,浪费时间,学习力减弱,团队管理能力基本消失,基本不会注意自己潜能的开发,身体素质也由于各种“夜生活”大大削弱,更重要的是很多大学生情绪波动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其敏感的神经容易受到各种事情的影响,从而让自己的工作学习陷入管理缺失的状态。

四. 调控情绪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与分析

篇3

村官网权威历年湖南省益阳大学生村官面试真题,更多历年湖南省益阳大学生村官面试真题相关信息请访问村官考试网。 三道大题分五小问,而且限定八分钟.

1、口号不如行动,你怎么看待?请结合你自身的特点,谈谈怎么跟村民培养感情之类?

2、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然后你到农村工作,你推荐村民看什么书?

3、村支书要你组织一场募捐活动,你怎么开展?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时间管理 自我满意度 个人发展

时间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源,大学生对其进行管理的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发展。为了解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我们对南宁市四所高校,即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问卷调查,以期为大学生改进时间管理现状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南宁市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调查对象分布情况见表1。在抽样框的设计上采用定额抽样的方法,调查共发放问卷344份,回收34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32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97.36%。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在校大学生课内外时间分配状况,个人态度和基本资料三部分。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频数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相关分析、交叉分析。

2、调查结果

2.1 时间分配状况

通过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得到以下结果。表2为上课时间和课余时间分配均值及检验概率p值。表2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上课时间会逐渐减少;并且理工农医类学生每周的上课时间要比文史经管类学生多。另外,在课余时间分配中,自习时间总体上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并且自主学习时间与成绩排名是成正比关系;参加活动时间在性别、年级、学校、专业、成绩排名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要比女生多,并且成绩排名越靠前,分配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越少;成绩排名越靠前的学生用于休闲娱乐交往方面的时间越少;睡眠时间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多,并且女生较男生多。

表1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表2 各方面时间分配均值及检验概率p值

注: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图1为周末时间安排饼图。由图1可知,有54.52%的学生周末用于休闲娱乐活动,仅有15.96%的学生周末用于学习,还有均为14.76%的学生用于参加活动和其他方面。由此可以说明,大学生的周末时间安排为娱乐主导型。另外,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与学生的周末时间安排显著相关。

2.2 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状况

大学生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状况见表3。表3的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在校大学生对自身的时间分配状况并不是很满意,有46.4%的学生认为上课时间偏多,有50%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时间偏少,有51.5%的学生认为参加活动时间偏少,有69.3%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时间偏少。在问及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有必要对现在的时间分配状况进行调整”时,“很同意”和“比较同意”分别占了42.5%、46.1%。

表4三个说法分别代表时间的计划性、效率以及惜时程度。从统计结果看,80%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有时间观念。

综上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是有时间观念的,但他们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满意度比较低,并且有88.6%的学生有调整当前不满意的时间分配状况的意愿,可见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并不乐观。

表3 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

表4 对各种说法的认同度(%)

2.3 相关认识的分析

本次调查还尝试分析大学生时间分配与他们对大学阶段主要任务的认识、进入大学后的主要收获、毕业后的计划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其次为提高实践能力;对大学主要任务的认识与休闲娱乐交往时间、周末时间安排相关;主要收获与参加活动时间相关;毕业计划中,“就业”比重最大,其次为“升学”;毕业计划与学校、成绩排名、周末时间安排相关。

2.4 总结

综合以上结果,当前在校大学生时间分配受性别、年级、专业因素影响,与成绩排名相关;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较低,且有调整当前不满意的时间分配状况的意愿,由此说明在校大学生时间管理状况并不乐观;此外,在校大学生对大学主要任务的认识、进入大学后的主要收获、毕业计划与时间分配相关,进而说明时间管理与大学生个人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3、讨论

3.1 上课时间的年级、专业差异性

一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上课时间会逐渐减少。这顺应了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律。大一、大二是大学生从中学时代到大学时代的过渡期,并且大三、大四面临的是毕业后就业、升学还是往其他方面发展的抉择。因而把大部分的课程放到大学前半段,而大学后半段则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升学备考等。

另一方面,理工农医类学生每周上课时间要比文史经管类学生多。由于理工农医类学生需要更多时间用于实验研究,并且在本科阶段实验研究多在老师的课堂指导下来完成;而文史经管类学生则更多的需要在课堂之外拓展视野,更强调课外的自主学习。因而在课时安排上也就出现专业差异。

3.2 自主学习时间的年级、学习成绩差异性

在课余时间安排上,自主学习时间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多。由于大一、大二学生的课程较大三、大四学生多,因而所能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大三、大四学生少;同时由于大一、大二学生的课程较多,可能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而能把课余时间用于自主学习上的也就更少了。

学习成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自主学习是其影响因素之一,自主学习时间的多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习成绩。本调查验证了“自主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是成正比的”这一命题,但需要指出的是,时间是有限的,因而不仅要注重时间量,更要强调时间的效率。

3.3 体育锻炼时间的性别、学习成绩差异性

在课余时间安排上,男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显著比女生多。这主要受性别生理因素的影响。

成绩排名越靠前的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越少。大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将过多的时间用于其他方面而缺乏时间用于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跟不上势必会影响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呼吁大学生注重身体素质,在课余时间安排上,分配适量的时间用于体育锻炼。

3.4 休闲娱乐交往时间的学习成绩差异性

课余时间安排中,成绩排名越靠前的学生用于休闲娱乐交往方面的时间越少。休闲娱乐交往包括多方面,例如上网(玩游戏、聊天、浏览与学习无关的网页等)、出游、聚会、发展兴趣爱好等。将过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交往将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时间分配,但过少的休闲娱乐交往活动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3.5 睡眠时间的性别、年级差异性

女生的睡眠时间较男生多,这可能与自制力有关。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作息时间均由学校代为安排,且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到了大学,除了上课时间,课余时间均由学生自主管理,作息时间更没有作硬性要求。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就需要个人自主做好安排,并且付诸行动。在自我管理方面,可能女生要比男生好一些。另外,女生更注重保养,而睡眠是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式,这也可能是女生睡眠时间较多的原因之一。

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多。大一、大二是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而大三、大四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生活,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同时也较低年级学生知道如何管理各方面的时间。

特别指出的是,通过了解,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开始睡眠时间是在晚上十二点左右,男生普遍在一两点左右,而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8小时左右,由此可以推测,大部分学生是晚睡晚起的,作息并不正常。

3.6 周末时间安排的娱乐主导型

较中学生而言,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非常多的。周末时间是自由支配时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周末时间用于休闲娱乐方面,而只有少部分用于学习或参加活动。由此可以说明,大学生的周末时间安排为娱乐主导型。

另外,此次调查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与学生周末时间安排。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权威性家庭环境中,学生易习得规则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他们对时间进行规划和控制;而在放任型家庭中,学生的规律性和计划性会相对较差,这不利于他们对时间进行很好的管理。

3.7 大学生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低

在课余时间安排中,有50%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时间偏少,51.5%的学生认为自身参加活动时间偏少,其他方面,如体育锻炼、休闲娱乐交往方面认为时间分配“适中”的学生所占比例也比较小,只有睡眠时间分配上认为“适中”的学生比重较大,达到63.9%。以上大学生在各方面时间分配的自我感知状况,反映了他们的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低,进而也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时间管理一方面计划性比较弱,另一方面则是执行力偏低。另外,有88.6%的学生是有意愿对当前的时间分配状况的。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并不乐观。

3.8 个人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时间管理

通过对大学生对大学阶段主要任务的认识、毕业计划情况的了解,发现当前在校大学生对大学阶段主要任务的认识(其中提高实践能力,学习文化知识,以及拓展人际关系均占了较大比例)与毕业计划影响着他们在大学阶段的行为,如课余时间在各方面的分配,表现在他们的主要收获上,而这些收获又和他们在各方面的时间分配紧密相关。因此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个人发展。

4、结语

有效的时间管理对大学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树立时间观念,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助于提高效率,促使个人发展,实现高效的自我管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调查结果说明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因而有必要进行科学引导,系统培养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时间管理 时间价值感 时间效能感 时间监控感

1前言

1.1背景和意义

所谓时间管理, 是指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的合理计划与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1]。关于时间管理和时间管理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Britton和Macan,他们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时间管理和时间管理行为进行探讨。国内学者黄希庭等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时间管理倾向,他们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使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是一种人格倾向[2]。时间管理可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及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来分析。时间价值感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是指个体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稳定的态度和观念,对个体驾驭时间具有动力或导向作用。时间监控感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主要涉及目标设置、计划安排、时间分配、优先级和结果反馈等五个维度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主观评估。时间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的利用程度对管理者的成功与失败起着重要的作用[3]。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汲取知识和经验的黄金时期, 如果大学生想要追求成功,就要学会时间管理,否则就会被时间管理,跟不上时间的步伐[4]。当代大学生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的?又是怎样利用大学期间的时间的呢?他们是否认识到时间的价值,能否对时间进行良好的管理监控,其时间效能感又呈现出怎样一种状况?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成了当务之急,同时也是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入手点和着手处,并且可以为大学教育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1.2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让学生能够合理利用大学的几年时间以及合理规划未来生涯,以提高大学生自我时间管理的认识及能力。本调查旨在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来调查评估温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现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大学生时间管理上存在的有待改善的地方,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1.3 研究方法

1.3.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温州医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多层整群抽样后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其时间管理现状相关数据。针对温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根据年级专业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其中有效168问卷份,男生78份,女生90份。

1.3.2研究工具

调查主要采用自编式书面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参考黄希庭、张志杰等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5]和《公安大学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问卷调查》以及《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等,对其进行相当程度的简化综合,问卷内容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其中时间价值感又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时间监控感则包括目标设置、计划安排、时间分配、优先级和结果反馈等五个维度,时间效能感分为时间管理行为效能与时间管理效能[6]。调查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总共26个问题。

2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

2.1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时间价值感

以温州医学院的大学生被试被试选择“大部分事情,首先考虑的是时间因素”的比例是36.30%,而选择“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例高达80.40%。其时间价值感的社会取向部分还是较高的,而个人取向部分则低,被试的时间价值感不够深刻,也不够稳定。该样本的时间价值感更多是停留在表层上,因而对其时间管理行为的影响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7]。

2.2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时间监控感

对于维度一“目标设置”,问及调查对象是否有确定目标并有为之制定时间计划时,32.1%表示根本没想过,“有目标而无计划”占35.1%,31.5%则选择“目标不定但有日程安排”,三选项几乎平分秋色,整个样本中仅有2个人选择“有目标且有时间计划”,这说明被试对时间利用缺乏有计划有目标的安排。

而维度之二“计划安排”关于“今后三至五年自己希望做的事情”的调查结果显示51.2%“知道一点但不明确”,26.2%“明确但不知如何做”,16%明确目标且知道该如何去做,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试对目标不明确。

时间监控感维度二之“计划分配”部分,显示被试大学生活中花费时间最多的比例,学习46.43%、休闲娱乐43.45%、社团活动1.19%、兼职8.93%。调查对象花在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几乎等同于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而学习还有可能并不是自主学习,而是服从学校的课表安排,因此学生自由安排时间时,近半的时间是耗费在娱乐活动中,并没有有效综合利用时间。

当然,如果学生把所有的自由时间全用来学习也是不理智的,古语有云,“劳逸结合”。对被试的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分配调查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被试是“偶尔挤时间进行体育锻炼”(68.45%),而计划好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只有23.81%。另有一项结果表明同学们而每天自由学习时间大致分布于“少于2小时”和“2-4小时”两个阶段,分别占样本的42.86%和45.24%。被试每天的运动时间比例相对集中于“少于30分钟”,达57.74%,可见大家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在运动上,那么大家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偏向于比较不需要太多运动的。研究显示,被试并没有有效分配好时间,让学习,休息,娱乐得到合理搭配。

时间监控感维度之四优先级别,调查大学生的时间分配轻重缓急的秩序,首先是重要紧急的,之后是紧急而不重要而后是重要而不紧急再次是不紧急也不重要,而研究结果得出,同学们花过多时间在“不紧急也不重要”(38.69%)的事情上。紧急重要的事情只占13.10%,经常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会给人们的学生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麻烦问题从而引起“蝴蝶效应”。

时间监控感最后一个评价维度―结果反馈,显示调查样本实施计划或目标的实际效果。数据显示,被试的时间利用反馈性并不是很理想,仅有25.60%的被试达到目标并有所收获,还有一些“坚持实施计划但效果不好”(27.38%)或是“未达预期目标而放弃”(26.19%)或是“没有实施计划”(20.83%)。即使能够坚持实施计划但是不能根据环境各因素的变化适当调整计划步骤还是得不到良好的目标效果。

2.3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时间效能感

对温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时间效能感进行考查,结果显示,44.05% 被试“认为在学习和课外时间上的分配是合理的”是不一定的,而67.86% 的学生认为不一定能在自习时间把握学习效率。但是,过半学生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见学生的时间管理行为效能尚可;然而,对于“时间管理效能”这一维度,被试对自己的评价却不是很高,只有39.88% 的被试认为要弄清哪些任务最重要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在学习工作中,40.48% 的被试认为实际花费的时间比应当花费的时间更多,可见学生对自我时间管理并不是很满意,即使懂得时间是可以被有效利用的,但自己本身却还未能具备高效管理时间的能力。其对于时间效能感并没有确切的认知。

2.4从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中总结存在的问题

综上现状与分析,可得出高校大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时间价值感社会取向良好,个人取向偏低,时间价值感不够深刻。

时间目标制定混乱,没有目标安排或目标不明确;计划分配缺乏理性思考,学习休息娱乐时间安排不合理。

时间管理行为效能一般,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低,对计划实施的预计信心有待提高;而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效率普遍较低,时间管理效能有待加强。

3改善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和加强其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3.1对在校大学生的建议

3.1.1重视时间价值,树立时间价值理念

现代大学生,虽然大多数还是认同时间的价值,但是并没有在行事做事时将时间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的个人取向偏低,时间价值感有待提升,这就要求学生能自觉地重塑时间观念。不仅要认识到时间的客观价值,也应当采取一些相应的时间管理方法来使时间价值理念深刻融入到学习生活中,为学习生活带来便利。我们大学生应该需要认识到,时间就是一种成本,需要事先进行规划,因此需要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8]。

3.1.2明确目标制定切实计划,实施计划注重时间管理方法

要想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第一,明确目标,只有当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后,才能有动力有方向努力完成任务。第二,细致规划,制定条目和预定期限。第三,实施计划,分清轻重缓急。此外,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地进行自我监督和实施后的自我检查,使计划实施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比如说可以每完成一项计划就打一个勾,没有完成的就划叉,并注明未完成的原因。最后,实施计划时要选择一个好的环境,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同学们更加专心学习,集中注意力。

3.2对培养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建议

此外,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开设相关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时间管理指导[9]。另外,强化大学生的时间价值观。并且教育系统也应采取措施来提升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再者,社会媒体应更多宣扬正确时间价值观,传播时间管理方法。

4结语

最后,要提升深化大学生对时间价值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并且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个体对时间的认识会更加深入。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学生家庭及学校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社会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 伍瑞妹.本科生时间管理评估体系(TMESU)的创建与利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6).

[2] 潘光花,亓秀梅.10年来我国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取向与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

[3] 潘劲松,刘德瑜.管理者必须具备时间管理的素质[J].管理现代化,1984(4).

[4] 王悦.基于时间管理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6).

[5] 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

[6] 王浪.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4).

[7] 刘少燕,雷丹.成人学习者时间管理倾向现状分析及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8(5).

篇6

笔者对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进行了人际关系现状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要求被测试者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当场填写完成并交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96份,其中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为95.08%,男生728人,占76.9%,女生219人,占23.1%;城市生源308人,占32.5%,农村生源614人,占67.5%;独生子女618人,占65.3%,非独生子女329人,占34.7%。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947名学生中,得分在0~8分的有589名,占学生总数的62.2%,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困扰较少,人际关系融洽,能与周围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得分在9~14分的有238名,占学生总数的25.1%,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困扰,人际关系一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得分在15~28分的有120名,占学生总数的12.7%,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困扰非常严重,人际关系不良,存在严重的交往障碍。可以看出,理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困难和严重困难的学生有37.8%,现状不容乐观。

在待人接物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790人,占83.4%,这部分学生待人接物能力较强,能够与他人和睦融洽相处,待人真诚,不伤害他人,也没有被他人伤害的感觉;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148人,占15.6%,这部分学生待人接物能力一般,应该说是比较圆滑的,知道应该与他人融洽相处,并全力去做,但缺乏交往技巧;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9人,占1.0%,这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也容易有被别人伤害的感觉。由此可见,在待人接物方面,理工科大学生还是比较良好的。城市学生的圆滑程度要比农村学生突出,非师范类学生的圆滑程度要较师范类的高,这与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能力等相关。

在交谈能力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581人,占61.3%,这部分学生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并掌握了较熟练的交谈技巧,善于用语言来交流感情和思想;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339人,占35.8%,这部分学生交谈能力一般,能够向别人倾诉,也能够倾听别人的诉说,但是不能掌握交谈的技巧,表述时条理不清晰;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27人,占2.97%,这部分学生交谈能力存在严重的问题,既不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诉说,只有在急需的情况下才会与人交谈。通过研究发现,在交谈能力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相对较好,从而易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男生的交谈能力要高于女生,城市学生要高于农村学生。研究还发现,在交谈能力方面表现较弱的学生,在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不大。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原因较多,如男女生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地区差异所导致的受教育的条件不同;等等。

在与异往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656人,占69.3%,这部分学生善于与异往,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239人,占25.2%,这部分学生在异往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喜欢与异往,但是不知如何交往,在交往技巧上有欠缺;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52人,占5.5%,这部分学生在与异往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与异性不善交往,甚至有对异性存在偏见或过分思慕异性的偏激想法。研究发现,在异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在与异往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中,男生的程度要重于女生,城市多于农村;在受困扰程度一般的学生中,农村学生表现的比城市学生明显。鉴于此,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性别等具体因素将会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考。

在交际与交友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413 人,占43.6%,这部分学生社交能力较强,真诚待人,富有热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建立起真正的友情;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434人,占45.8%,这部分学生在交际和交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渴望真正的友谊,但是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知心朋友,在社交中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100人,占10.6%,这部分学生在交际和交友方面问题较严重,缺乏自信,在陌生人面前会感到很紧张,因而害怕交往。研究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在社交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鉴于此,在学校教育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并积极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些锻炼提升的机会。

建议与对策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奏效;高校在人际关系的教育中要做到高目标、低起点,从学生的基本行为抓起,注重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做到诚实守信、热情有礼、言行一致。鉴于以上的结果与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积累内在条件。

注重衣着与举止得体,塑造个人形象。礼貌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衣着举止是最能体现礼貌修养的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初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才能有继续交往的可能。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服饰衣着与环境场合相适应。对人讲话时,理应做到态度诚恳,避免油腔滑调,更不能手舞足蹈。在交谈过程中,学会倾听,懂得适时适量发言。

消除自卑与自傲情绪,主动融入集体。自卑和自傲是两种相反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自我评价。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在交往沟通过程中产生了内在压抑,而自傲是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了对个体交往对象的外在排斥。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人际交往中的障碍。要想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首先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不能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外貌形象、成绩优良情况等给自己定位。其次需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既不能因为优点而洋洋自得,也不能因为缺点而自暴自弃。

学习赞美与批评艺术,真诚对待他人。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他人的优点要不吝赞美,对他人的不足,要委婉指出。如何把握好“度”,需要我们广泛阅读,加强人文社科知识、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从阅读之中积累语言素材,不断地储备语言信息。

把握师生与同学关系,提升交往能力。青年学生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老师,主动创造机会,使老师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达到相互之间的坦诚相待。这也需要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在大学校园里要充分把握好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宿舍内的室友之情、班级上的同窗好友、异性间的健康相处,一步步地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善用课堂与讲座咨询,关注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成年人,要善于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地想办法解决。在校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对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讲座,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从中获益,对于学校开设的相关类课程,应该认真学习,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经常进行心理咨询,端正自己的态度。

高校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加强校风建设,营造和谐氛围。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与管理的成果之一,也在教育与管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传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学生受其熏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育才能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

利用课堂教学普及人际沟通技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当今大学生的重要性,将人际交往以及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内容学科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之列为学生的必修科目,没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教师在授课过程,要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以己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课后探讨。

利用社团组织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大学校园中的社团组织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加入社团组织,融入集体活动之中。学校可以以社团组织为平台,举办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对于活动的宣传和参与度要求做到广而宽,以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打开心扉,悦纳自己,悦纳他人。

利用专门机构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直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挂钩,当受到高度重视。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入学到毕业定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和治疗。

利用交际达人联络个体交际圈。交际达人是指善于与人沟通,群众基础好,并且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吸引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学生。学校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能力,使活动的涉及面尽量宽广,达到活动组织的效果。这样既可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又可以带动一大群学生走进人际交往的大圈子。

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人际关系教育。高校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让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和体验,真切地感受到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青年学生不管选择哪个方面进行实践,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高校应利用好这个结合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地学习到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积极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篇7

关键词心理调适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1 心理调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1 心理调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心理调适是指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困扰。大学生如果能在自己遇到心理困惑时,充分运用心理调适进行自我调节,就能正确认识自己,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心理调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依据其对个人自身主客观因素分析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大学生能否成长成才与大学生能否制定出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一份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发掘大学生的自我潜能,增强其个人实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进而提升其成功的机会,更可以提高他们应对竞争的能力。

1.3心理调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

心理调适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心理调适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保障。大学生要制定出一份符合其个性发展特点的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首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问题和正确认识自己。其次,良好的具有个性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心理调适的目的和归宿。心理调适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调适的能力,引导他们及时调整心理状态,进而指导他们制定出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2 心理调适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求职就业。因此,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心理调适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作用。

2.1 心理调适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树立正确的定位

许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往往对自己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如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或对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估计不足而在就业中受挫。这时,大学生就需要及时调适各种心理问题,认真分析自己,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此外,大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还应该多面对现实,充分运用心理调适的作用给自己作一个全面的自我分析,并做好“四定”,即:“定向”,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定点”,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地点;“定位”,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定心”,做到心平气和。因此只有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利用好心理调适给自己树立正确的定位,才可以既防止“低价出售”自己,又防止期望值过高而一无所获。

2.2心理调适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正是他们自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要引导大学生确立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心理调适对帮助大学生确立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理调适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充分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进而促使其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心理调适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符合其自身实际的目标,如完善其自身的个性品质和(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29页)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而这种目标的实现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大学生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心理调适制定出符合自己个性的具有竞争力的职业生涯规划,那么他们的就业率和创业能力就能得到很好地提高。 转贴于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调适的运用

心理调适既然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怎样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使用心理调适就成为亟须要解决的问题。

3.1 心理调适的开展要有针对性

首先,依据男女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调适。调查表明,男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总体上较女大学生成熟。对女大学生,要特别关注她们的职业生涯心理调适,鼓励并帮助她们找到职业生涯发展平衡的支点,帮助她们正确看待自己的角色。其次,有针对性地给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心理调适。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成熟呈现出随年级增高而愈成熟的趋势,因此针对大一新生要让他们从心理上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个初步的认识;针对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从心理上慢慢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而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年级学生,要让他们充分利用心理调适制定出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3.2 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心理咨询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心理问题凸显:如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从众心理,依赖心理以及焦躁不安心理等等。面对这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开展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帮助他们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积极乐观地迎接社会的考验。职业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开展:

第一,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辅导。比如,针对大学生的自负和从众心理,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和测评系统对他们进行个体心理测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大学生缺乏自信的自卑和焦躁不安心理,可以引导他们掌握缓解焦躁情绪的技巧,树立自信心,积极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第二,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辅导。例如,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要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面进行入校适应辅导,使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和对本专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引导他们尽快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小组训练活动,如:模拟人才市场、模拟面试考场等活动,让他们提前了解在求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增强他们的面试技巧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率。

第三,通过现代化通讯方式如电话、短信或网络等开展咨询和辅导。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如电话、腾讯QQ、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和网站论坛等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不仅能方便、快捷地解答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而且还能保障大学生的隐私权,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周炳全,谢彩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本贤.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3(11).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对策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意向;调查思考

一、调查测试对象与研究方式

调查测试对象为四川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学生,共对130人进行测试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27份。

调查方式是通过学生采用职业决策平衡单的方式对自身三个以上职业发展方案进行选择,对其进行价值量化打分,根据各项职业的最终量化分数作出职业决策确定工作岗位。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所呈现出的特征,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提出建议。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选择体现以下特征: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首选

经调查显示,教师岗位占21%,公务员13%,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大学生的首选.由此反映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学生找工作求稳的心态,对于21%的学生想要当教师,这个比例有些偏高,据了解主要原因为:教师的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教师公招考试竞争激烈程度比公务员考试小。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女生占多数也是选择教师比例高的原因之一,一份稳定的职业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预期。有13%的同学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无疑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他们向往“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工作舒适、稳定、待遇不错,有政治发展前途。从学生的意向选择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反映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职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开拓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注重专业岗位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有20%的学生选择从一名普通的酒店职员做起,还有12%的学生希望从事旅行社的相关工作,其中导游占多数。酒店、旅行社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这说明较大部分同学希望毕业后能在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找到就业机会,愿意在本专业上有所发展,将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

3、自主创业增多

有15%的学生要自主创业,说明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愿意自立、自强,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在商海搏击中锻炼提高自己,期望将来可以大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表明一些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4、工作岗位多样化

经调查,在其他类中有考虑从事记者、会计、婚庆、销售、室内设计等等职业,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从实际出发,不再着重强调专业对口,头脑较为灵活。

5、考研人数较少

只有8%的学生考虑考研,比例较低。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为了兴趣或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研目标明确,态度正确。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三、调查研究的对策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选择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工作岗位,正确的进行职业决策,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好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选择有着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受到目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如求稳心态、崇拜权力、功利心理,哪个职业热门,哪个职业环境优,就选择哪个,以至于在择业中出现了“教师热”、“公务员热”、“外企公司热”等非理性选择,作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加强自身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盲目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主动认真分析形势,结合自身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就业选择。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劳动报酬等等。各人情况不同,考虑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大学生必须明白求职是职业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而要努力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单位需要结合起来,主动地服从单位需要,把个人理想自觉地统一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去。应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同时,谋求自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时间;时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44-01

一、前言

大学阶段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方面与中学阶段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个人支配的时间增多。然而,并非每位大学生都能处理好学习、生活中的矛盾,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为了帮助大学生合理有序的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使得学习与实践的时间分配达到最佳化,通过对本校学生对于课余时间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得出了研究结论,希望为本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的管理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长江大学在校学生142人,其中男生80人,女生62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长江大学各个院校的学生,在每个院系中抽取一个班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分类分析。发放问卷142份,回收142份,回收率100%。

2、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管理分配文献15余篇,有关教育部文件2篇。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于课余时间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结果显示每个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对待时间的方式与态度都不一样,对于时间的利用率也有所不同,具体内容见表1。

说明:百分数=人次/总人次

由上表可以看出男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对待时间的态度比较差,对于时间的利用率也比较低,而女生对于时间的利用率虽然高于男生,但是女生总体相对来说平均利用率为21.8%,还是一种比较低的趋势。这说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对待时间的方式与态度都不一样,对于课余时间的利用都不充分,对于课余时间的管理都不够完善。

(二)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

了解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趋向,就可以获知学生对于课余时间利用率低的主导因素,因而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措施。具体见表2。

说明:百分比=男(女)人次/男(女)总人次;总百分比=男女人次/男女总人次

统计发现:大学男生在课余时间里上网率高达47.5%,而学习率只有6.2%;女生逛街时间占了37.1%,而学习时间只有11.3%,现对于男生来说女生的学习时间比男生要高。而纵观全体来看,在调查的学生中,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的人只有12人,占总人数的8.5%,而利用课余时间来上网的却高达37.3%,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对于课余时间的管理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四、结论与对策

(一)学习方法的引导

1、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始业教育,使学生在初进校门时就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1)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生,一方面需要熟悉数字化社会;另一方面应该注重自己的学业,合理调整上网与学习时间比例,建议广大大学生多了解、多掌握关于网络的知识,为迎接新型数字化社会做准备;(2)课余时间多留意就业信息,由于现在人才竞争激烈,市场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压力增大,导致许多大学生产生危机感。一些在校大学生为日后适应社会激烈竞争,提前做好“充电”工作,在课余时间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和第二语言、计算机的学习,这些现象,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的现实;(3)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学生通过打工接触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形成以自立为荣的朴实健康的社会风气,让更多的同学有积极的事可做。

2、灵活组织学生自修,利用好图书馆这个资源。图书馆是书的海洋,是存贮人类知识的宝库,大学生在图书馆轻松、舒适的环境里可以自主地支配课余时间,探索知识奥秘,利用图书馆资源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修补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欠缺,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

3、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安排课余时间,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规划的引导

职业规划是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为目标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学校应该知道大学生逐步完成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

参考文献:

\[1\]邓凌,陈本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时间压力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0).

\[2\]丁珊,赵建春.中国教育报,2006-09-26.

\[3\]古玉,谭小宏.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的相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4\]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04).

篇11

[摘 要]根据“广西工学院图书馆信息服务情况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学校图书馆对残疾大学生的影响与帮助很大,但是他们利用图书馆主要以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服务为主,对现代图书馆服务知之甚少,包括了解与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等。因此图书馆应从观念、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等方面着手,为残疾大学生提供优良的现代图书馆服务。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信息服务;图书馆;问卷调查

1 研究与目的

通过调查,预期实现以下目标:1)了解残疾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概况,揭示残疾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方式以及图书馆对他们的影响与帮助等情况;2)了解残疾大学生与身体健全的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的差异,为高校图书馆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残疾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提供借鉴;3)了解网络时代图书馆在残疾大学生中的地位和影响;4)通过残疾大学生们对图书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指明广西工学院图书馆应该首要解决和重点改进的工作内容。

2 调查对象

2.1 调查表的设计

在广西工学院就读的残疾大学生与身体健全的大学生一同上课,共同学习与生活。这些残疾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生活能自理的肢体残疾者。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分为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图书馆对自身的影响与帮助以及对图书馆的感知与评价等内容。

2.2 调查对象

笔者于2008年4—12月陆续对广西工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机械先进与制造10个专业的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了实地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共获得样本208份,回收率为100%。

2.3 调查方法

因为受客观条件限制,笔者主要采用了判断抽样和偶遇抽样相结合的非随机抽样方法来选择被调查者。首先在教室、食堂或在校园某一路途中偶遇某一残疾大学生,然后跟随其到宿舍,最后将这个残疾大学生和同一宿舍里的身体健全的大学生确定为调查对象。问卷当面发放、当面填写、当面回收,以保证较高的回收率。在做问卷的同时,对所有被调查的残疾大学生进行访谈,具体了解他们对图书馆利用的认识与建议。问卷内容包括六个部分:被调查者的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利用图书馆的目的;被调查者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图书馆服务对被调查者的影响;被调查者对图书馆的物理环境满意度;其他情况。回收问卷后,运用专业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进行制表、统计、检验与制图。

3 残疾大学生与身体健全的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

这一部分调查共设计了17个问题。主要从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图书馆对自身的影响与帮助、对图书馆的感知与评价、其他等方面来了解残疾大学生与身体健全的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状况。

3.1 利用图书馆的目的

问卷的1~3题主要是了解残疾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当问卷第1题问读者是否需要图书馆提供关于就业的咨询与信息时,身体健全的学生中有16.7%表示不需要,而残疾学生100%表示需要。此问题说明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更渴望得到所有方面包括图书馆的就业信息帮助。问卷第2题调查大学生们到图书馆借阅最多的图书类型。调查显示,这个方面两类大学生一致,到图书馆借阅的大部分是专业图书与人文素质类图书(见表1)。

问卷第3题调查读者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主要目的。调查显示,两类大学生在这个方面差异性不大。

3.2 利用图书馆的方式

问卷的第4、5题主要是了解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方式。问卷第4题调查读者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主要来源。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利用的还是图书、期刊以及网络(见表2)。

问卷第5题调查读者利用图书馆各种服务的频率。调查显示,利用图书馆服务最多的还是传统图书的借阅与新到期刊的阅览,并且两类大学生在这点上差别不大。[LL]图1 身体健全的大学生与残疾大学生利用图书馆

各种服务的比较

3.3 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与帮助

问卷第6—9题,主要是了解图书馆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帮助。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感觉图书馆对自己学习的帮助是比较大的,残疾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率更高。大学生感觉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对自己学习的帮助作用一般(见表3)。

两类大学生都认为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很有必要(见表4)。

问卷第9题调查图书馆开设免费电子资源培训讲座的必要性。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或有一些帮助(见表5)。

3.4 大学生对图书馆的感知与评价

问卷的第10—12题,主要是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广西工学院图书馆的感知与评价。第10题调查读者对图书馆纸质资源的总体评价。调查显示,两类大学生的差别很大,残疾学生利用图书馆纸质资源更多,而身体健全的大学生要求更高,他们对图书馆纸质资源不满意率远高于非常满意率(见表6)。

问卷第11题调查大学生对图书馆查找文献服务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身体健全的大学生有些从未在图书馆内找过书,不满意率比残疾大学生高得多。这说明残疾大学生的求知愿望更强,根本原因是认识到学业是决定他们今后生活出路的关键因素(见表7)。

问卷第12题调查读者对广西工学院图书馆的馆舍环境与阅览环境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满意度都较高(见表8)。

问卷第13题主要是了解当图书馆的现有资源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将会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办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网络搜索(见表9)。

问卷的第14题主要是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方面,认为自己最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什么。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自己需要学习多方面的内容(见表10)。

4.1 拓宽残疾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思路

调查结果显示,残疾大学生在利用信息资源上有明显的心理和知识障碍,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解决问题时信息源非常单一,除了图书馆的纸刊就是搜索引擎。他们不了解科技论文与学位论文数据库、标准与专利数据库等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更不了解BBS、IM(即时通讯)、Tagging(标签)、RSS、博客等网络信息源,而自尊心又特别强,拒绝身边人的帮助,但碰到问题时却非常有毅力,一定要解决问题,决不放弃。因此图书馆应该针对残疾大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内容包括数据库的培训、搜索引擎的利用、信息检索比赛、音像资料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使用、图书馆知识利用讲座等,引导残疾大学生解决问题,加深拓宽对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理解。

调查结果还显示,图书馆对残疾大学生的帮助特别大。特别是目前残疾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图书馆可以向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资源,如为残疾大学生建立档案,从大一进校起对这些残疾大学生进行跟踪,为他们提供专业学习、职业定位、就业选择等信息上的支持。

4.2 为残疾大学生构建适宜的阅读空间

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的馆舍环境能给残疾大学生带来强烈的满足感。图书馆可以在环境布置上,充分利用太阳光、自然风、室外绿地、室内盆景等让残疾大学生在图书馆内享受与外界环境亲密接触的愉悦;可以根据颜色对残疾人心理的暗示,通过室内装潢来营造舒适的内部环境。图书馆还可以进行无障碍建筑建设或对其原有的建筑进行无障碍化的改建,馆内一定要配备电梯,新报刊阅览室设在低楼层;图书馆还可以提供拐杖、轮椅、残疾人翻页设备、残疾人专用书车等辅助设备;设置残疾大学生专用书架;提供电话、开水等设施。使残疾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放松。

4.3 针对残疾大学生进行图书馆资源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残疾大学生借阅最多的是专业与人文素质类书刊。图书馆可以针对残疾大学生的需求进行重点门类文献资源的建设。主要内容为:1)政治历史。包括时事、社会焦点、军事、人物传记、历史知识等;2)心理保健。包括心理常见疾病的预防和自我调控、自我健身、瑜伽等;3)经济法律。包括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条例等;4)文学艺术。包括文学作品、书法、绘画、音乐、摄影、棋艺、戏剧等,着重为励志类;5)励志类人物传记。此类人物传记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在信息源的载体上,首选纸质书刊,其次是一些音像资料、电子书、光盘等。另外,要提供无障碍的网络信息资源,使残疾大学生能够畅通无阻地体验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乐趣。

4.4 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信息资源利用的培训与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残疾大学生非常渴望学习有关信息检索的知识。图书馆应针对这一特点开展工作,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1)制定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计划。图书馆可以针对残疾大学生不同的来源背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身体残疾程度等情况制定不同的利用图书馆资源计划。2)编制推荐书目。可以针对残疾大学生的阅读倾向和兴趣,对阅读文献进行选择性的推荐,对文献题名、作者生平、内容梗概、中心思想、阅读价值编制目录进行简要介绍,以指导残疾大学生自学。3)开展个性化咨询。普通高校的残疾大学生一般数量是很少的,图书馆员可以与残疾大学生读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不断地针对临时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给予长期指导。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利用方法的培训。图书馆要对馆藏分布、排架方法、目录设置、服务项目、规章制度等进行介绍,让残疾大学生读者能尽快熟悉图书馆。2)利用设备的培训。对图书馆设备(如磁带转换数字格式设备、检索机、复印机、扫描仪等)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以便残疾大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得到各种形式的图书馆资源。3)网络技术的培训。主要包括网络数据库的利用、虚拟参考咨询方式、博客的使用方法、RSS的利用、IM与Tagging的使用等各种利用网络获取资源的技术。[1]

篇12

[关键词]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构想;创业动机;创业策划实训;创业咨询中心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83?04

地级职院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提升创业教育质量,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我们对云浮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试图探索激励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相关对策,从而提升创业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一、调查的实施与资料收集过程

(一)样本的选择

考虑到大一的学生有很多专业课程没有学习,所以本次调查主要选取了管理类专业大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7份,问卷回收率达98%。问卷分布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40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19份、行政管理专业20份、旅游管理19份、物流管理19份,其中男生60人,女生80人。女生比男生人数多,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女生总数比男生多。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创业意识、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打算、企业运营和市场的知识及技能、对创业策划实训课程等方面的调查。涉及的子问题达43个,调查内容非常全面,为了便于分析,整个问卷主要以为封闭式问题为主。

(三)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于2014年5月初到6月15日展开,之所以选择此段时间进行调查,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大二学生学习了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相关课程,二是学生已开展过市场调查的实训。调查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具体操作是每个课题组成员负责一个或者两个专业的调查,调查前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确定具体的调查对象,然后分发问卷,并对问卷中不易理解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对问卷的填写规范进行了辅导。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创业原因分析

1. 创业构想的产生

学生创业的想法来源丰富,有65%的创业想法来自家庭影响和朋友影响,7%的想法来自于传媒影响,28%的创业想法来源于其它因素,包括教师的影响、亲戚的影响以及早年发家致富思想的影响等等。可见,家庭和朋友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其他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以上情况与河北大学生创业情况不同,河北大学生的创业想法主要来自于公众媒体,有60%来自于报刊、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体,有19%来自于父母或亲戚,有13%来自于同学和朋友,有8%来自于教师[1]。

2. 大学生创业的外在动因

在大学生创业的外在动因中,有82%的渴望有自己的实业,有81%表示如果有机会就创业,有52%愿意放弃眼前利益而换取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有61%的希望把学到的创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有

[收稿日期] 2014-06-24;[修回日期] 2014-06-25

[基金项目] 云浮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3云社研[29号])

[作者简介] 张权(1971-),男,广东罗定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管理;刘禄琼(1984-),女,贵州兴仁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和图书管理.

35%的同学创业是为了赚钱,30%的人创业是为了积累经验;有3%的同学不想拥有自己的事业,所以不想创业,有2%的同学表示即使有机会也不想创业。可见,多数大学生是想创业的,而且创业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但是总的来看,多数学生创业的原因主要是想实现自己的梦想。

3. 创业内在动因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学生创业的内在动因比较复杂,这不同于外在动因,经过调查,81%的学生有在创业中接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强烈愿望;有64%的学生认为他们愿意从创业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有57%的学生希望在创业过程中进行创新活动;有7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创业中能够争取别人的支持并妥善解决创业中的各种管理问题;有4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取得成功。可见,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创业的内在动机相当强烈,渴望在创业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创业过程中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创业意向

在创业打算方面有86%的学生考虑过创业,已经创业的学生有3%,有15%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创业。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有创业意向。关于创业领域的选择,有9.6%的学生准备在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有52.4%计划在零售业创业,有22%打算在旅游行业创业,18.5%打算在金融服务业创业。可见,大多数学生均愿意选择在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少数学生打算在高科技行业创业。关于创业的形式,有41%的学生打算选择合伙创业,43%准备自主创业,有10%准备加盟连锁店,6%的打算选择家庭创业。在创业地域选择中,60%的学生选择在中等城市,15%选择在大城市,15%选择在农村,10%选择在小城镇创业。通过回访部分被调查的学生,多数学生认为在中等城市创业有很多优越性,比大城市成本低,比小城市条件好,并有较多的商业机会,购房压力不会太大。大部分学生不愿去小城镇和农村创业,因为农村创业机会少、资源条件差、市场潜力小、创业领域狭窄,只有来自农村的学生愿意在农村创业,他们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命运。

(三)对创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关于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差别比较大,在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方面,有27%的学生理解比较深刻,48%有一定理解,25%不太理解。对公司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方面,有38%的学生有深刻理解,41%有一定了解,21%不太了解。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法知识的理解方面,有17%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9%比较了解,38%有一定理解,5%基本不了解。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只有11%的学生理解深刻,41%比较理解,41%有一定理解,其他学生基本不理解公共关系。在公司战略选择与制定技能的理解方面,有9%的学生理解深刻,35%比较了解,47%有一定理解,9%基本不理解。对公司生产运作方面,有6%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4%比较理解,48%有一定理解,12%基本不理解。对质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有13%的学生理解深刻,31%比较理解,43%有一定理解,13%基本不了解。在市场调查与营销知识与技能方面,16%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9%比较理解,39%有一定了解,6%基本不理解。在风险防范与控制知识方面,3%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3%比较理解,50%比较了解,14%基本不了解。

(四)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数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创业管理类课程,包括创业管理和创业策划实训课程,课题组就创业策划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做了调查。通过调查,在创业策划实训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统筹能力、洞察力、市场调查能力、战略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公司运营管理、财务预算和投资及融资的能力、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2]。

1. 市场调查能力的培养

对创业策划实训课程的调查发现,2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有利于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38%认为该课程有利于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36%认为该课程对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只有6%认为该课程对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不是很大(见表1)。因此,共有58%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市场调查能力相当有帮助。

2. 战略分析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有14.5%的学生认为完全掌握了战略制定的方法和技能并认为能提高战略规划能力,39.7%认为该课程能够较好地提高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有38.2%认为该课程对提高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有一定帮助,只有7.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帮助不大(见表1)。因此,共有54.2%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战略分析能力相当有帮助。

3.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有14.7%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非常有利于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有36.4%认为该课程较有利于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有41%认为对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只有6.2%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不大。在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有29.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利于自己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42.5%认为比较有利,24.2%认为有一定的帮助,认为没有多大帮助和纯粹没有帮助的学生分别占3.3%和0.8%(见表1)。因此,共有51.1%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相当有帮助,共有71.6%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相当有帮助。

4. 融资和投资能力培养

调查显示,有10%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非常有帮助,有35.4%认为有较大帮助,43.8%认为有一定帮助,10%认为帮助不大,只有0.8%的认为没有任何帮助(见表1)。因此,共有45.4%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相当有帮助。

表1 对创业策划实训课的评价

程度

项目 很赞

(%) 比较

赞成

(%) 一般

(%) 不太

赞成

(%) 很不

赞成

(%)

1. 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14.7 36.4 41 6.2 1.7

2. 能提高市场调查能力 20 38 36 6 0

3. 能提高战略规划能力 14.5 39.7 38.2 7.6 0

4. 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9.1 42.5 24.2 3.3 0.8

5. 能丰富融资和投资知识 10 35 44 10 1

三、加强地级职院创业教育的思考

通过调查,课题组得出如下结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想法来源多,但绝大多数想法来自家庭影响和朋友的影响。在创业的外在动因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想拥有自己的产业,一旦有机会就创业,说明同学们创业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这与广东这个“经济巨人”有紧密的联系。在创业内在动因中,大多数同学是创业的内在动机相当强烈,渴望在创业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创业过程中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创业意向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考虑过创业,并且选择进入壁垒低的零售与服务业,相当大比例的同学考虑合伙创业和自主创业,多数学生选择在中等城市创业。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对各种创业知识有深刻掌握的比例相当低,总体上不到30%,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总体上占40%左右,对创业知识仅仅有一些基本认识的比例近30%,只有少数学生对创业知识没有任何认识。专业课程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课题组以创业策划实训课程为例展开了调查,调查显示,创业策划实训对学生的能力有多方面的影响,有58%的同学认为该课程对提高市场调查能力相当有帮助;有54.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提高战略分析能力相当有帮助。有51.1%认为该课程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相当有帮助,有71.6%认为该课程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相当有帮助,45.4%认为该课程对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相当有帮助[3]。

为加强地级职院创业教育,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1. 强化创业意识,增强创业动机

建议系部要求老师在专业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特别是与创业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另外各专业负责人在进行专业介绍的时候也要适当介绍本专业多年来创业成功的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增强创业动机;教研室在组织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应建议各专业开设创业的相关课程,使学生学习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

2. 选派精干老师专门承担创业管理课程

创业管理课程,涉及到很多知识和学科,比如涉及到经济法、会计、财务、生产运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很多课程,因此在安排授课教师的时候最好安排经验丰富,具有多专业多学科背景和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授课。首先,专业负责人必须带领本专业团队制订创业管理的教学大纲,相近专业可以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设置应该遵循理论够用,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加大教学过程中“练与训”方面的课时,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其次,教研室必须督促专业负责人拟订好本门课程的检查制度,及时了解教学进度和授课质量,对于不合格情况严重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鼓励授课老师及时提出,教研室统一给予解决或者向系部汇报。

3. 各专业必须认真组织好本专业的创业策划实训

创业策划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的重要课程,是创业管理课程的具体应用,精心设计创业策划实训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专业负责人必须精心设计实训方案,包括整体实训要求、实训小组的划分、实训指导老师的安排、评分细则的制定、实训应完成的任务等等。其次,建立实训的奖惩措施。一是要从所在系部经费中划出一笔经费作为实训的专项运作资金,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学生展开调查的一些基本费用、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小组的奖品或者奖金;二是专业负责人必须严格指导教师的考勤制度,对违规严重的教师,今后不安排参与实训,并对其进行批评,以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三是督促实训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凡是不参加实训或者严重旷课的学生一律取消实训成绩,实训指导老师应该制定考勤表,交由所指导的实训小组长考勤,定期汇报,专业负责人可以随机抽查各实训小组的考勤情况。再次,加强专业团队老师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指导素养和能力,通过他们的思想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他们的实际指导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专业负责人在实训方案设计时,应该召开实训筹备大会,由所有实习指导老师组成,会议主要讨论实训方案的设计问题、小组分工、通报相关的实训奖惩制度、考勤制度、激励制度、评分细则等问题。此外,对于个别知识水平或者素质欠佳的老师,专业负责人必须加强培训,让老师们掌握实训的相关技能[4]。

4.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创业相关的竞赛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历来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管理系管理教研室的统一部署下,管理类专业学生可以参加市场调研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各种赛事。其后学院职业生涯发展协会借鉴了经济管理系的比赛规则,开设了学院级的创业大赛和模拟招聘大赛;学院职业技能考试中心还开设了创业培训班。这些形式多样的赛事和培训班大大提高了管理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经济管理系常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并建议学校开设校级的比赛,并设法邀请相关企业对这些比赛进行赞助,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引起相关企业的关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条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学院举行的各种创业大赛之外,我们还积极组队参加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各种创业创意大赛,对于在创业策划中获奖的优秀作品,我们将推荐参加广东省的甚至国家级的比赛。近四年来,经济管理系管理教研室推荐的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创意大赛的获奖作品已达八项,积极参与各种创业大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增强他们的创业动机[5]。

5. 建议成立创业咨询中心

要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学院应该建立创业咨询中心,该中心应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服务。首先,创业咨询中心应该提供企业注册方面的各种咨询,如注册资金咨询、企业法律组织形式咨询、企业注册所需材料咨询、注册流程和费用咨询等等。其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包括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政策,考虑到不同的省份和城市相应的政策会有差别,因此创业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有针对性地收集广东省内各个城市以及我院学生常去的外省城市的相关创业政策。通过创业中心的建立,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必将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动机,且能有助于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赵冬梅.河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报告[J].教育与职业,2010(10):96-98.

[2] 张志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及其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97-99.

[3] 张权,胡志权.基于创业策划实训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专业实训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75-78.

篇13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教育管理

互联网使得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从传统的校园网络建设转向了深层次应用发展方面,也给当前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给其带来的重要影响,积极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合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浅析了当前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几点策略。

一、网路环境对于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因其信息含量大、传播迅速、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对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内容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内容,因而更好地促进了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网络在信息存储和延伸方面有着独特的平台,整个网络数据库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教育、卫生、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通过这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来进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给工作提供了新知识和新信息,还提供了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方式,因而促进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2.传播方式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传播迅速,传播方式多元化的优势,促进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媒体传播相比,网络信息的传播效率显现出了较大的优势,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快捷可靠,以使得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们能够在网络平台中实现信息的共享,并实现信息的交流。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网络环境提供了一种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关注社会热点和思潮,也可以享受信息方面的服务,符合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接受力强的特点,因而促进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传播范围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全覆盖面,参与面广的优势,促进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全体学生中快速地实施和开展。网络的出现,让大学校园和社会连为一体,社会中和校园里的信息在网路平台中得以呈现。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全体学生共享到,这可以将广大学生纳入到教育管理的活动中来,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当然,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相关信息也可以与社会中的其他信息融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全面认识到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4.传播效果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反馈及时,反应速度快的优势,因而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及时迅速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消极情绪倾向和思想倾向,因而采取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此外,网络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方式,当某一个话题在网络中得到过激的反映时,这就引起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关注,让他们密切注意广大学生中是否也会有此种问题的发生。当然,网络世界中的自由言论的发表,可以让大学生具有一个情绪发泄的窗口,也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积极作用。

二、网路环境对于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网络环境在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文化性、恶意污染性等特点造成的。

1.教师权威受质疑

网络环境中的言论开放和自由性质,给当前的大学生教师权威性带来了激励的冲击影响,教师提供的信息真实性受到了大学生的质疑,这是不利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占据着权威的位置,在学生眼中具有较高的知识和素质修养,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然而,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宽,获取的知识也是多元化的,知识增长的速度极为迅速,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观点和信息,不再以一种权威的角度去看待,再加上一些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知识素质出现欠缺的话,就加剧了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的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

2.多元文化造成价值观扭曲

网络环境的多文化渗透,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极易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扭曲,这就影响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网络作为一种为网民提供信息观念的平台,给网民造成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随着大学生在丰富杂多的信息世界里浸泡时间越来越长,接触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也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价值观念,而其中的一些不正确、不科学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价值观念也正在毒害着大学生,这就给当前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3.网络污染比较严重

篇14

关键词:课程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可雇佣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65-02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雷万鹏,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教授,博士生导师。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教育阶段转变,市场因素逐渐渗入高等教育领域,并对高等教育提出更多的需求。在社会和市场磨合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民生难题。而与此同时,企业也反映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招人难,这是一种两难共存的、典型的、错位的市场现象。对于出现这种错位的市场现象的原因,社会和高校都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汪霞教授等撰写的《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一书从“课程结构”这一新颖的角度出发,以拓荒者的姿态探索高校课程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矛盾所在,从微观层面阐述大学生的可雇佣性问题,其研究视角之独特,研究方法之合理,研究结构之严谨,给读者很大的启发。

以高校课程开设为核心,研究视角独特。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借助于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总是寄希望于社会政策、用人机制、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固然重要,自下而上的诉求也不可忽视。该书围绕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这个核心,以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提出“应该将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融入课程”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并详尽阐释了“如何将可雇佣性融入课程”,指出要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人耳目一新。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课程的结构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分析和研究高等院校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挖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为我们思考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合理。基于研究内容,本书综合运用了比较研究、文本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基于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且可行。相关理论回顾和国际经验介绍为研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范围之广,所耗精力之巨让人感叹。该书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收集用人单位选人标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态、课程结构现状等方面的资料。通过质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用大量的真实数据阐明目前我国高校专业知识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出毕业生就业与高校课程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方法运用合理,研究思路清晰明了,是一项遵循学术规范和具有学理性的研究成果。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内容结构严谨。该书主要内容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改革经验。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在校本科生、雇主、毕业生的角度对高校课程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契合度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借助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一些基础理论对高校课程结构与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第六章是对整个研究的总结,同时,对我国高校课程结构调整提出对策建议。整本书内容丰富,层次结构安排科学,每个章节目标明确,主要观点突出,章节之间结构清晰,逻辑关系明了。系统地、层层递进地阐述了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与课程结构的关系,基于收集的大量数据,论证了大学课程结构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影响,开拓新的就业空间与调整课程结构的关系,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结构调整的要求。基于研究,提出毕业生就业与高校课程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该研究成果观点新颖,论证有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之,《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一书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以实际数据为依托,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为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索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该书是一项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具有原创性和指导性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值得品味和参考的优秀著作。

Curriculum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Competence Promotion

LEI Wan-peng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9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