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管理条例范文

大学生管理条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管理条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摘要:随着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不断扩大,志愿者组织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高校对这支队伍进行有效管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作。要实现高校志愿者组织的持续发展,推进和谐高校建设,研究管理现状,探究有效管理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 志愿者组织 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0263-01

引言

1993年底,团中央发出了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号召。志愿者行动是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使人生价值升华的较好的形式。它把服务社会与教育青年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自团中央发起实施以来,志愿者组织日趋健全,队伍日益壮大。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积极响应号召。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弘扬精神文明风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但目前,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现状等尚没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组织的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以探究有效管理方式,推进和谐高校建设。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综合资金、时间、精力等各方面因素,本次调查以浙江师范大学全体在校本科生为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研究属于定量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实际发放问卷500份,经过审核,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6%。

1、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

组织结构对发挥组织的效能有着重要作用。著名管理学大师哈罗德・孔茨认为:“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明确谁去做什么,谁要对什么结果负责,并且要消除由于分工的模糊不清而造成的执行的障碍。”我国高校志愿者组织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逐层领导,各层组织又保持相对独立的模式。这种组织体系有利于其覆盖,克服人员的流动性,克服成员与组织之间松散性带来的不便,充分、有效地利用大学生志愿者资源。

2、管理现状

组织管理制度完备,但对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组织具有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包括《志愿者组织管理条例总纲》、《志愿者管理办法》等。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如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是志愿者管理较好的选择,对志愿者的服务是一种肯定和认同。被调查者对志愿者组织的制度普遍表示认可和对管理前景持乐观的态度,但同时表明他们对这些制度不够了解,其中不清楚的占54.17%。从侧面反映出,志愿者组织对其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管理能力得到认可,且有提升空间,志愿者组织的干部总体上得到学生的认可。他们对其活力和创造力评价普遍较高。相对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较弱,但凭管理人员所具有的特质,他们有很大提升空间。

3、激励机制单一,调动积极性上缺乏灵活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志愿者管理组织缺乏管理上的人性化和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高达83.33%的同学表示,他们参加志愿者组织后,很少有机会参与志愿工作和服务的具体安排、操作和决策,很多服务根本没有表达要求的机会,只有听任调遣,缺乏人性化和起码的反应机制。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对于个人以后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态度和意愿必将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激励机制建设中还有很多的不尽人意之处。激励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进行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的评比。

4、缺乏有效沟通,固以凝聚力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3.33%的同学认为组织内部交流、沟通很多,有66.67%的同学对此表示否定:有94.75%的同学表示对组织不了解或一般了解。可见,在管理中,缺乏有效沟通。团队凝聚力不强。

5、志愿者活动多样化,质量得到肯定

志愿者总队举办的活动主要有服务社区、校园牛皮癣、爱心家教、博闻助残、周末服务广场、服务敬老院、废旧物品换绿色植物、诚信雨伞等;其中很多均为师大的品牌活动。在调查中,有56.25%的同学认为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60.4%的同学对活动的质量给予了肯定和认可。当然,也有不成功的活动,他们把原因较多地归结于策划不切实际,使活动在实施时出现不少纰漏。

二、志愿者组织管理思路探讨

针对上述对目前志愿者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并结合现代管理学原理和我校实际提出以下建议,使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更加人性化、时代化、合理化,真正发挥其在现实中的作用。

1、建立健全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制度

相对于传统的班集体,志愿者组织的自发性、疏散性和流动性,决定了其内部管理极易滋生不规范性,因而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维持组织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志愿者活动得以蓬勃开展的保证。而完善的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包括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培训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

2、重视各类宣传渠道,扩大宣传效果

利用多渠道,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制度的宣传及活动的倡导,加强宣传策划,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宣传实效,形成宣传声势。

3、加强志愿者组织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工作

学生干部是管理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组织管理干部建设,一是要规范干部队伍的选拔机制,在校团委的监督下。结合指导老师、现任负责入的意见,做好志愿者组织骨干的选拔工作:二是加强对志愿者组织干部的培养,定期举办负责人培训,保持队伍的梯队,促进志愿者组织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对干部的考核和激励,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4、引入参与管理模式

参与式管理是一种民主领导及激励法则的管理制度,其主旨是在养成组织成员的自尊心、责任心及主人翁的事业观,使之发奋努力,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它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得到应用。志愿者组织管理者不妨尊重成员的参与决策的意愿,共同努力,创造佳绩。志愿者组织营造民主参与管理的氛围,实现权利分享,全员参与,搭建参与管理的各种平台,达到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成员的自尊心、责任心及主人翁意识,把管理要求作为成员自我的目标,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志愿者组织独特管理文化的一种管理方式。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调控;自我管理;关系

一. 前言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较为特殊的阶段。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进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高中生或者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其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很难管理好自己相关的各种问题。这两者可以相铺相成,共同提高。因此 ,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 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在当前这个社会节点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 情绪调控与自我管理

情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每个人每一天都一定会经历和体验各种情绪变化带给我们的冲击,而情绪是冲动的,也是可控的。因此,了解情绪、合理调节情绪成为每一个体应该具备的能力,而理解情绪调节的内涵和特点,对我们学会调节自身情绪而言更具有重要意义。俗话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一个人若没有七情六欲,那样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调控情绪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非常深远。情绪调控的内涵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情绪和识别、接纳他人的情绪。把握了情绪调控的内涵,我们就能够更好的调控自己的情绪。

自我管理是自身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自我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时间自我管理技能、团队自我管理技能、潜能开发自我管理技能、健康自我管理技能、学习力自我管理技能、情商管理自我管理技能等。这些方面都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能力的重要体现,很难想象一个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人如何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做出较大的成就。

三.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与管理能力的缺少

前文已经提到,大学生有其独特的情绪特点,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九零后”,这群大部分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在成为大学生之后,其群体的情绪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而言,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具有强烈的自我尊重感,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何定位影响着他们的发展。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亟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且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自己的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从不同的时间看同一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结论。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与之相当的是其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很多九零后入学后往往容易放纵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爱情世界等,荒废学业,浪费时间,学习力减弱,团队管理能力基本消失,基本不会注意自己潜能的开发,身体素质也由于各种“夜生活”大大削弱,更重要的是很多大学生情绪波动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其敏感的神经容易受到各种事情的影响,从而让自己的工作学习陷入管理缺失的状态。

四. 调控情绪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与分析

篇3

村官网权威历年湖南省益阳大学生村官面试真题,更多历年湖南省益阳大学生村官面试真题相关信息请访问村官考试网。 三道大题分五小问,而且限定八分钟.

1、口号不如行动,你怎么看待?请结合你自身的特点,谈谈怎么跟村民培养感情之类?

2、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然后你到农村工作,你推荐村民看什么书?

3、村支书要你组织一场募捐活动,你怎么开展?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与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可见,健康既包括长期以来为人们更多关注的生理健康,也包括被我们忽视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要求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具体到当代大学生可以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一是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三是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四是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五是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六是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七是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大学常常被形容为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作为学生从中学到社会的一个过渡,大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容易表现为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具体如下:(1)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在未上大学前,大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备受学校和同学的关注,因而往往表现为比较自负要强,自尊心强,而大学把这些“佼佼者”聚集到了一起,每个人都发光闪亮,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光芒不再独一无二,于是注目消失了,优越感也随之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等于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偏面的观念,但当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却忽然发现原来并不是那么回事,考试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就业的压力更是令人担心。(3)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一堂课讲十几、二十页,完全靠自己课外自习的学习方式很不习惯,导致课业的落后,从而使原本强烈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对自己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就凸现出来,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更为敏感,心理问题也相对要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问题。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性器官的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

4.自我定位的迷惑。大学生在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的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通过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的统计显示,心理健康客观方面的原因有58%,主观方面的原因有42%,客观方面主要表现有:(1)在大学时期的学习任务内容发生了改变。与中学相比,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了上大学有工作,几年都是学习高考课程,有老师的辅导,自己努力就会有较好的成绩,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自己塑造成顶级人才,并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更是难以适应这种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2)生活环境的变化。部分的学生有住校经历,但少部分学生没有校经历,都是和家人住在一起,但进入大学,宿舍成了主要生活区,日常生活都要自理,平时习惯依靠于父母的人对这些事会很难,这种变化也会给精神上带来压力。(3)大学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的地区、语言、习俗各不相同,感觉很陌生,难以沟通,会产生孤独感。(4)工作压力。大学生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少,社团活动多,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负担一定的社会工作,而且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缺乏工作主动性,社会经验不足,压力很大。

主观方面主要体现在:(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2)恋爱受挫,大学生恋爱情况普遍;③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上了大学就有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完成,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但现实并非这样,承受不了这种与理想的差距,容易焦虑甚至于精神崩溃。

篇5

关键词 时间管理 时间价值感 时间效能感 时间监控感

1前言

1.1背景和意义

所谓时间管理, 是指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的合理计划与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1]。关于时间管理和时间管理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Britton和Macan,他们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时间管理和时间管理行为进行探讨。国内学者黄希庭等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时间管理倾向,他们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使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是一种人格倾向[2]。时间管理可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及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来分析。时间价值感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是指个体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稳定的态度和观念,对个体驾驭时间具有动力或导向作用。时间监控感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主要涉及目标设置、计划安排、时间分配、优先级和结果反馈等五个维度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主观评估。时间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的利用程度对管理者的成功与失败起着重要的作用[3]。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汲取知识和经验的黄金时期, 如果大学生想要追求成功,就要学会时间管理,否则就会被时间管理,跟不上时间的步伐[4]。当代大学生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的?又是怎样利用大学期间的时间的呢?他们是否认识到时间的价值,能否对时间进行良好的管理监控,其时间效能感又呈现出怎样一种状况?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成了当务之急,同时也是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入手点和着手处,并且可以为大学教育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1.2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让学生能够合理利用大学的几年时间以及合理规划未来生涯,以提高大学生自我时间管理的认识及能力。本调查旨在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来调查评估温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现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大学生时间管理上存在的有待改善的地方,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1.3 研究方法

1.3.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温州医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多层整群抽样后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其时间管理现状相关数据。针对温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根据年级专业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其中有效168问卷份,男生78份,女生90份。

1.3.2研究工具

调查主要采用自编式书面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参考黄希庭、张志杰等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5]和《公安大学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问卷调查》以及《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等,对其进行相当程度的简化综合,问卷内容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其中时间价值感又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时间监控感则包括目标设置、计划安排、时间分配、优先级和结果反馈等五个维度,时间效能感分为时间管理行为效能与时间管理效能[6]。调查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总共26个问题。

2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

2.1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时间价值感

以温州医学院的大学生被试被试选择“大部分事情,首先考虑的是时间因素”的比例是36.30%,而选择“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例高达80.40%。其时间价值感的社会取向部分还是较高的,而个人取向部分则低,被试的时间价值感不够深刻,也不够稳定。该样本的时间价值感更多是停留在表层上,因而对其时间管理行为的影响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7]。

2.2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时间监控感

对于维度一“目标设置”,问及调查对象是否有确定目标并有为之制定时间计划时,32.1%表示根本没想过,“有目标而无计划”占35.1%,31.5%则选择“目标不定但有日程安排”,三选项几乎平分秋色,整个样本中仅有2个人选择“有目标且有时间计划”,这说明被试对时间利用缺乏有计划有目标的安排。

而维度之二“计划安排”关于“今后三至五年自己希望做的事情”的调查结果显示51.2%“知道一点但不明确”,26.2%“明确但不知如何做”,16%明确目标且知道该如何去做,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试对目标不明确。

时间监控感维度二之“计划分配”部分,显示被试大学生活中花费时间最多的比例,学习46.43%、休闲娱乐43.45%、社团活动1.19%、兼职8.93%。调查对象花在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几乎等同于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而学习还有可能并不是自主学习,而是服从学校的课表安排,因此学生自由安排时间时,近半的时间是耗费在娱乐活动中,并没有有效综合利用时间。

当然,如果学生把所有的自由时间全用来学习也是不理智的,古语有云,“劳逸结合”。对被试的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分配调查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被试是“偶尔挤时间进行体育锻炼”(68.45%),而计划好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只有23.81%。另有一项结果表明同学们而每天自由学习时间大致分布于“少于2小时”和“2-4小时”两个阶段,分别占样本的42.86%和45.24%。被试每天的运动时间比例相对集中于“少于30分钟”,达57.74%,可见大家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在运动上,那么大家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偏向于比较不需要太多运动的。研究显示,被试并没有有效分配好时间,让学习,休息,娱乐得到合理搭配。

时间监控感维度之四优先级别,调查大学生的时间分配轻重缓急的秩序,首先是重要紧急的,之后是紧急而不重要而后是重要而不紧急再次是不紧急也不重要,而研究结果得出,同学们花过多时间在“不紧急也不重要”(38.69%)的事情上。紧急重要的事情只占13.10%,经常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会给人们的学生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麻烦问题从而引起“蝴蝶效应”。

时间监控感最后一个评价维度―结果反馈,显示调查样本实施计划或目标的实际效果。数据显示,被试的时间利用反馈性并不是很理想,仅有25.60%的被试达到目标并有所收获,还有一些“坚持实施计划但效果不好”(27.38%)或是“未达预期目标而放弃”(26.19%)或是“没有实施计划”(20.83%)。即使能够坚持实施计划但是不能根据环境各因素的变化适当调整计划步骤还是得不到良好的目标效果。

2.3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时间效能感

对温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时间效能感进行考查,结果显示,44.05% 被试“认为在学习和课外时间上的分配是合理的”是不一定的,而67.86% 的学生认为不一定能在自习时间把握学习效率。但是,过半学生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见学生的时间管理行为效能尚可;然而,对于“时间管理效能”这一维度,被试对自己的评价却不是很高,只有39.88% 的被试认为要弄清哪些任务最重要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在学习工作中,40.48% 的被试认为实际花费的时间比应当花费的时间更多,可见学生对自我时间管理并不是很满意,即使懂得时间是可以被有效利用的,但自己本身却还未能具备高效管理时间的能力。其对于时间效能感并没有确切的认知。

2.4从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中总结存在的问题

综上现状与分析,可得出高校大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时间价值感社会取向良好,个人取向偏低,时间价值感不够深刻。

时间目标制定混乱,没有目标安排或目标不明确;计划分配缺乏理性思考,学习休息娱乐时间安排不合理。

时间管理行为效能一般,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低,对计划实施的预计信心有待提高;而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效率普遍较低,时间管理效能有待加强。

3改善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和加强其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3.1对在校大学生的建议

3.1.1重视时间价值,树立时间价值理念

现代大学生,虽然大多数还是认同时间的价值,但是并没有在行事做事时将时间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的个人取向偏低,时间价值感有待提升,这就要求学生能自觉地重塑时间观念。不仅要认识到时间的客观价值,也应当采取一些相应的时间管理方法来使时间价值理念深刻融入到学习生活中,为学习生活带来便利。我们大学生应该需要认识到,时间就是一种成本,需要事先进行规划,因此需要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8]。

3.1.2明确目标制定切实计划,实施计划注重时间管理方法

要想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第一,明确目标,只有当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后,才能有动力有方向努力完成任务。第二,细致规划,制定条目和预定期限。第三,实施计划,分清轻重缓急。此外,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地进行自我监督和实施后的自我检查,使计划实施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比如说可以每完成一项计划就打一个勾,没有完成的就划叉,并注明未完成的原因。最后,实施计划时要选择一个好的环境,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同学们更加专心学习,集中注意力。

3.2对培养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建议

此外,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开设相关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时间管理指导[9]。另外,强化大学生的时间价值观。并且教育系统也应采取措施来提升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再者,社会媒体应更多宣扬正确时间价值观,传播时间管理方法。

4结语

最后,要提升深化大学生对时间价值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并且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个体对时间的认识会更加深入。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学生家庭及学校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社会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 伍瑞妹.本科生时间管理评估体系(TMESU)的创建与利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6).

[2] 潘光花,亓秀梅.10年来我国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取向与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

[3] 潘劲松,刘德瑜.管理者必须具备时间管理的素质[J].管理现代化,1984(4).

[4] 王悦.基于时间管理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6).

[5] 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

[6] 王浪.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4).

[7] 刘少燕,雷丹.成人学习者时间管理倾向现状分析及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