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地管理方式范文

土地管理方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土地管理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土地管理方式

篇1

[关键字]农村 土地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02.3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2-1

1 现阶段农村地区土地管理现存问题

近几年内土地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在当今中国做好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工作,对于自然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双重意义,中央政府也在这一方面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

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便可以发现,一方面,相比较告诉发展的城市化,我国的农村地区集中了绝大部分的贫困人口,无论是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还是适龄人口的入学率上,农村地区和城市相比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我国的土地资源也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对于农村地区社会、教育和经济大发展来说土地资源便是其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长远保护土地资源能够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助力,从而减少贫困人口,缩短城乡差距。

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对经济发展的盲目追求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土地开发在我国农村地区已经达到了极限,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日渐脆弱。所以为了既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满足后代人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对维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系统,土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便变得非常迫切。

2 关于农村土地管理方式的创新性

2.1 重视农地发展权

土地用途从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从而附有了更多的不同的用途使用的权利便是所谓的农地发展权。简单来说农地发展权从另外一种形式上改变发展了农业用地,让农业用地不再局限于农业发展,农地发展之后的土地性质是一种从属于地权的能够单独处分的财产权,并与土地所有权并立。

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农地保护角度看,土地因为农业发展和维持耕作的需要从而无法变更为建设用地的错失了土地最佳的利用方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地发展权的主体则应给予一定的补偿措施,具体方法可以在全国农村范围内推广设立可抵押的农地发展权或者普遍的农地发展权来鼓励那些保护土地作为农业用地的农民。

从土地用途角度看,农业用地用途转变方式的不同,农地发展权又包含两种,即许可转移农地发展权和限制转移农地发展权,或者是可转移的农地发展权和虚拟的农地发展权。

2.2 正视土地管理中农民与政府的关系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首要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农民自主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对耕地保护的愈加重视,为农民参与到土地管理决策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我国经济的开放和发展也带来了我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和转型的逐渐深入,改变了农民长期以来固有的思想观念,历史计划经济模式遗留下来的的对于政府的崇拜和认为政府万能的心理被逐渐地打破和消退,相反的是农民参与到政府管理中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于自身事务和自身合法权益的关注,对土地管理决策的参与,让农业用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第二,农民参与土地管理决策的权利得到保障。《土地管理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逐渐得到完善和补充,同时民主制度的改革也在大力地推广当中,这些都能够为保障农民参与土地管理决策的权利提供制度上和原则上的保障。除此此外,国内媒体对农业用地的关注和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也为农民参与土地管理决策权力提供了舆论上的支持。

第三,部分参与途径得到开放。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正逐渐地为农民参与到土地管理当中开放了部分途径,比如决策前政府向媒体和农民公开部分信息,决策时农民代表参与到整个决策过程中,决策后农民和媒体进行双重监督等。

2.3 强化土地利用中的分类

根据分类学的要求和管理的需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了整合和划分。

一是按照“区域”和“类型”进行区分,划分标准则只按照类型的唯一性,并不按照“区域”来划分“类型”。

二是根据四个主要指标来进行分类,分别为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土地用途、覆盖特征。按土地用途划分一级类,二级类的划分主要依据剩下的其他三个指标。

三是遵照城乡一体化原则。城乡划分土地时不应经济和地域的区别统一按照共同指标进行划分,全面覆盖所有土地分类。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避免因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交叉导致土地分类不同而引起的数据重复,统计矛盾,分析困难等问题,同时对于真正掌握可靠准确的土地相关数据,实现全国农村地区的土地改造、管理和保护及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科学的划分都具有特殊意义。

3 结语

虽然通过改变原有的土地管理模式可以鼓励和保护农民参与到土地管理决策中来,但是在当前和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由于受到农民自身素质、地区条件和行政体制的限制,土地管理决策对农民的全面开放仍然是需要努力的一个目标。这是一个逐渐成熟和改进的过程,政府需要不断地改正自己在土地管理决策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创新体制和规章制度,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欢迎农民参与进来,让土地管理决策的农民参与度更高。

参考文献

[1]叶剑平,吴正红.正确理解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J].中国发展观察,2006(11).

篇2

关键词:城市建设 土地资源 管理措施

1.引言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各地区的农村都在城镇化。但是一方面土地的数量有限,城市不能够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城市人工众多,人均土地面积更是少的可怜。在这两者的矛盾日益明显的今天,城市地区土地的有效合理分配和管理成为了必要措施。政府单位和城市各管理部门应当充分重视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所以在此,我们要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进行阐述和讨论,总结出有意义和有效果的资源管理办法。

2.城市土地资源管理

2.1城市土地有效利用的概念

有相关的政治经济理论提到,人类要实现文明用地,就应该有效的用地,提高使用率。如对于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 就是当土地的面积一定时,运用先进的科技,种植更多的农作物,提高产出和投入比例。但是和农业用地相比较,城市土地集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国内外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措施可以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一是提高的土地投入产出比;二是合理规划和布置城市土地结构;三是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四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常规定义:对未来进行预测和规划,合理分配城市土地资源,调制城市结构布局,改善土地资源的管理措施,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投入产出比,使城市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2.2建立土地管理学科,引进人才

要对土地有效管理需要较多专业知识,它也包含了众多学科,牵涉到了经济学、法学等各类学科,是综合性的学科。只有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综合管理能力,并借助网络和通信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1950年以后,很多高校开始设立管理学专业,学习土地资源的管理知识,有效的规划土地。到七八十年代,从专业到本科,都逐渐开设了资源管理专业,各高校这种办学政策的转变,体现出了土地管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开始土地资源管理额本科点和硕士点,有些好的高校甚至建立博士点。高校为社会培养综合性的管理人才,为国土资源提供专业人才,这对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认真学习,专心听讲,吸收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3土地资源有效管理

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基础,目的是追求高的使用率,所以其关键是科学地分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解决土地资源稀缺问题,确保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土地得到持续利用。所以要制定有关的土地政策,转变管理方式,研究新的土地管理计划,来有效地管理土地资源。有文献中提到水资源的管理方法,也适合于对土地资源的高效管理。具体来说,可以把土地资源的管理划分为土地的供给、资源效率、优化布局结构、土地的社会化等4个不同的管理阶段。

这写阶段并没有一定的顺序,在实际管理土地时应当综合运用这些手段。但是越高级的手段也反应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扩大市场范围时,使得稀缺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应用,这也体现出来土地的社会化管理。而在社会上,由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也进一步引起了国内外对其它社会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视。

3.国家对土地市场的有效调控

3.1提供市场信息,增强市场功能

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时,国家要发挥其强大的宏观调控作用。要发挥市场的功能,提供丰富的信息,使得管理土地时有据可依。如果缺乏及时或者有效的信息,就会误导土地市场的走向,使得土地市场出现很多问题。在土地市场的交易中,主要注重的是其价格信息,要及时了解价格的波动及走向。因为价格信息也反应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和大致的价值。对于中国的城市,其土地未全部市场化,部分进入了市场,部分未进入,所以市场的价格信息不能全面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此,政府要对土地宏观调控,合理制定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规章制度,有效反应市场信息,包括土地的总面积和分布情况。同时这也可以更好的引导投资者进行投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2依靠政府政策,降低调控成本

在调控土地市场时,两种有效的措施就是土地储备与投放政策,根据土地供给情况满足市场需要,保持供求平衡。若供不应求,则可适当提高土地价格;若供大于求,可以降低土地价格或者将土地储备起来减少供应。对这种调控手段,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对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给与恰当的评价。

第一,土地储备与投放稳定市场,抑制波动现象。但是也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找准时机,对土地资源进行储备和投放。政府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或者私人利益,投机倒把,不顾市场的运行而作出不合理的决策。如果土地的利用率很低,应适当储备土地,促进其它土地的高效使用;如果利用率较高,也可以投放更多土地,缓解土地紧缺的压力。

第二,政府储备与投放也需要一定成本,何时何地储备土地涉及到很大的利益关系。所以要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了解土地总体数量和分布情况,最优地选择最具市场潜力的土地,适当地进行投放和储备。由于城市土地都具有很大市场潜力,所以在实际规划时,可以减少储备量,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释放土地的需求压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提出土地集约利用这一手段,分析了土地市场的供需变化。在城市化建设中,应注重可持续发展,所以既要有效的管理土地资源,有应该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控制其价格,使城市的发展具有更大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陈银蓉,梅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N].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0-103.

[2]刘彦随,吴传钧.中国水上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个[N].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70-275.

[3]袁春,钱铭杰,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M].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篇3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征用土地适用本办法。

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本方法所称征用土地。将集体所有土地(含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依法征为国家所有的行为。

第三条市、县按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法进行弥补安顿。

第四条市土地主管部门负责乡村规划区内集体土地征用。

配合做好征用土地工作。市计划、建设、房管、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监察、审计、公安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

第五条征用土地必需贯彻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维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第六条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应当服从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要。

第七条征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依法料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八条土地主管部门应当拟定征用土地弥补、安排补助方案。被征地村委进行公告,与被征用土地的村委会签订征地协议书。

第九条征用土地的顺序:

㈠受理申请、进行预审。

项目用地单位持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市计划主管部门立项批复、市建设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附红线图)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用地申请。

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乡村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市土地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用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不得受理。

㈡通知被征地单位。

征地的范围、面积和建设用地单位名称由市土地主管部门书面通知被征地的街道办事处,预审通过后。由被征地街道办事处通知涉及的村委、村小组和该土地使用(租赁)人。

㈢组织测量、调查登记。

由市土地主管部门组织征地丈量,征地通知发出后。并通知被征地的街道办事处、村委、村小组及建设用地单位派人参加。确定土地权属、地类、征地面积,放置征地界桩,做好征地范围内的果树、坟墓等地面附着物的调查、登记工作。

涉及林地的由用地申请人到林业部门办理手续。建筑物、构筑物、水井的丈量、清点及弥补工作按有关规定执行。

㈣签订征地协议、逐级报批。

由建设用地单位一次性支付到市土地主管部门。资金到位后,市土地主管部门根据征地面积、地类和地面附着物的情况测算征地弥补费用并通知建设用地单位。市土地主管部门召集被征地的街道办事处、村委、村小组及建设用地单位代表,商议征地弥补、安排方案,并张榜公告,签订征地协议书,征地协议书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依法逐级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建设用地单位不得直接与土地所有者签订征用土地协议。

㈤支付征地费用。

被征地村委应全部支付到相关村民,土地主管部门于批准之日起五日内将征地弥补费用一次性支付到被征地村委。任何单位、部门不得分成。

㈥组织清尝交付使用。

否则建设用地单位有权处置。对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和即将进行收割的水稻,被征地单位和村民领到征地弥补费用后三日内必需自行处置被征地范围内的青苗、果树等附着物。可酌情延长处置时间。市土地主管部门监督清场工作的进行,清场完毕后,及时将被征用土地交付给建设用地单位。

第十条征用土地应当支付的征地弥补费用:

㈠征地弥补费。

征地弥补费包括土地弥补费、劳力安排费、青苗弥补费。征用耕地、宅基地的征地弥补费标准为3万元/亩、征用果园的征地弥补费标准为1.5万元/亩、征用林地及其它土地的征地弥补费标准为1万元/亩。交通、能源、公共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征用土地弥补规范按国家、盛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㈡地面建筑物、附着物弥补费。

未结果果树10元/株;零星果树每亩超越70株的以70株计算。零星果树:已结果果树70元/株。

3年前的旧坟墓100元/个;坟墓:3年以内的新坟墓300元/个。

建筑物、构筑物、水井等按市政府拆迁弥补规范执行。

㈢精养鱼塘的护坡等工程按渔塘面积3000元/亩标准补偿。

㈣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和征地通知之日起所种果树或所建设施一律不予弥补。

市人民政府可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酌情调整弥补规范。

第十一条任何部门、单位不得克扣、挪用、截留农民的征地经费。

第十二条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计税耕地被全部征用或人均耕地较少的可采取少量留地安置、鼓励兴办第三产业等措施。建设用地单位应优先安排被征地农民用工。

第十三条土地被依法征用后。

按现行财政体制负担;其他税费由有关部门核减。被征耕地的农业税由县(区)财政部门核减调整。

第十四条土地被征用后。经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向公安部门料理农转非手续。

第十五条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第十六条侵占、挪用、截留、私分征地弥补费用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退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4

关键词:房地产管理途径实施方式

房地产工程管理一方面是房地产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手段,另一方面也是房地产工程安全的可靠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房地产居住环境的实用性、安全性以及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提高房地产工程管理水平来保证房地产项目的质量与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房地产工程管理的具体内容

1.1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进行事先的估算、概算、预算、控制、分析与核查,具体来说,成本管理主要包括计划成本、预算成本、实际成本的管理。成本管理与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直接相关,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工作人员需依据项目的具体分工,将项目的成本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展开,必须健全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

1.2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房地产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建筑施工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高效的原则,科学管理,精心安排,在控制进度目标的前提下,保证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符合要求,最终满足项目竣工验收的各项要求。

1.3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工作是项目施工管理上缝会必提的话题,安全出了问题,一切成果将付诸东流,管理者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对管理与施工人员加强安全教育,严格进行安全检查,加强对设施不安全状态的及时排查和管控,强化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安全管理监督。建立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尽量避免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的重要制度保障。

1.4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通过分析进度过程可以了解项目的实施目标和施工周期,从而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保障。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好各分部、分项及检验批施工的衔接,在确保安全、质量、合理成本的前提下,保证工程进度按期完成。

2房地产工程管理现状问题

2.1前期工作的现状

目前的很多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设计变更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房地产项目在设计阶段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设计单位往往会忽视了已建项目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质量通病,施工图阶段存在一些设计上的缺陷,这些缺陷在施工过程中未被施工管理者及时捕捉而及时做出变更,造成项目在质量、观感及使用功能上一些问题的出现。

2.2招投标管理的现状

目前部分房地产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或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往往会在招标的过程中采取一些不合适的方式来确定总包单位。比如部分建设单位在实际招标过程中,往往对投标企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倾向性或排斥性,最终真正中标的施工单位其实许多都是挂靠具备房建资质企业的“游击队”,他们的技术装备、施工力量及技术水平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建设单位项目建设的要求,必然会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及工期。

2.3建筑材料选型现状

目前很多建设项目的建筑材料在采购环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选材时没有通过招标或是货比三家的方式进行材料选购,而是一次竞标、多次跟标持续使用一些问题建材及设施设备,甚至有的企业为图省事,直接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而对其建材及设施设备质量的好坏并不关心,致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不到基础的保障。

2.4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安全管理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活动的基础。目前,部分企业还是缺乏足够的安全管理意识,并未配备相应的安全设备及安全管理人员,现场施工人员缺少必要的安全培训工作,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5施工人员素质现状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对物质、精神层面的要求发生相应转变,人们对房屋建设不在只限于遮风避雨,对建筑房屋的舒适度、美观性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房建工程施工人员必须掌握更新、更多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但是,目前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数都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多数人员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后就匆匆上岗,对施工的一些工艺流程、技术要求并不了解,甚至有些无法根据施工图纸展开施工,这也成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原因。

3完善房地产工程管理的途径与具体方式

3.1物业前期介入施工管理

项目实施期间,建设单位如能够提前引进物业管理公司,参与施工进度的过程跟踪,及时发现一些以前管理项目中存在的一些设计缺陷上的共性问题,及时向建设方提出设计优化方案,避免造成投资浪费。(1)建设单位要提前通过招投标或直接委托的方式确定项目物业管理实施单位,并签订《前期物业服务合同》。(2)物业公司设立项目前期物业管理机构,组建一批物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安排相关人员配合监理介入施工过程管理,明确各类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根据施工的不同阶段及时发现以往管理项目中存在的一些设计缺陷的问题,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设计变更建议。

3.2选定施工实力较强的总包单位

建设单位要切实依照招投标法的相关要求,从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总体要求出发,依法依规确定具有较强施工实力、能够真正满足项目建设需求的总包施工单位,为项目在后期实施过程中的成本、质量、安全、进度等环节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3.3完善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体系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是开发商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只有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好,才能节约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房地产的开发项目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对费用的要求非常大,如果控制不好成本的话,很容易导致房地产开发商出现亏损的现象。由此可知,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环节,为了更好的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即在策划、设计、发包以及施工的所有环节进行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节约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4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强化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质量意识,做好重点工序和上下道工序交接的衔接工作,确保每道工序质量都能确保合格,不将质量问题带入到下面的工序中,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工序要及时返工。另外,还要加强材料管理,要选用质量符合要求的施工材料进行施工,发现有质量问题的材料要果断拒绝使用。采购环节必须选购符合质量要求的施工材料,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工程的质量。

3.5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让每个员工均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升自身责任感。同时,施工企业要制定针对性的奖惩制度,确保工程安全管理责任到人。做好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工作,一旦发生施工安全事故,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2)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力度,有效消除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隐患,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将事故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检查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检查,从根本上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3.6进度控制管理

加强工程进度跟踪管理,对照施工进度图的安排跟踪各个阶段的时间节点,落实好分工制度,所谓的分工制度也就是说把每一项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责任和任务明确到每一个施工人员身上,促使施工人员意识到自身的任务和责任,进而提升其施工的效率,还可以结合相应的激励制度来给予表现优秀的施工人员一定的奖励,进而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7强化装饰装修阶段的管理

房地产项目的发展趋势都是交付精装房,目前大多数的新建项目交付标的都是精装房,精装房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装饰装修,此阶段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现场的人、材、机、技术、管理等资源的全面应用,要求现场管理者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发挥超强的施工管理能力,严格履行质量监督职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主要做法有:(1)项目开工前必须实行严格的图纸会审制度,项目管理者要组织建设方、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项目技术负责人以及各施工班组的施工班组长参会,参会前需熟悉图纸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施工意见,尽量减少错、缺、矛盾等问题的出现,图纸会审结果出具会议纪要,到场人员签字确认;(2)各工序要有明确的质量责任负责人,签定质量责任状,从工人选用、材料选择、施工完成、维护保养等多方面明确其责任,加上项目管理者的质量监督和控制,综合运用经济及人性化管理方式保证施工质量。与此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工人的技术指导,确保装修施工目标的全面实现;(3)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现场实际情况,采用PDCA管理方法,及时改进关键工序工艺,调整并确定合理、有效的施工进度并跟踪落实;(4)实行样板制度,以利于大面积装修项目有统一质量标准参照,并按作业指导书和质量验收规范要求,预防质量通病在施工项目上发生。

3.8成品保护的管理

施工单位针对各道工序必须采取有效的成品保护措施,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之前,均要认真做好终端产品的成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保护、包裹、覆盖、封闭、贮存等几种方式,具体采用何种保护措施需要根据被保护对象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1)保护。提前采取保护措施,以防止成品可能发生的损伤或污染;(2)包裹。就是将被保护物包裹起来,以防损伤或污染;(3)覆盖。就是使用表面覆盖的办法防止堵塞或损伤;(4)封闭。就是采取局部封闭的办法进行保护;(5)贮存。对有环境(如温度、湿度、通风、清洁、采光、避光、防鼠、防虫等)要求的物资,采取仓库保存的方式进行保护。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房地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来说,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还是比较多的,这些问题和缺陷的存在必须要在后续的相关管理工作中予以高度的关注,才能够不断提升房地产管理项目的水平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车永红.浅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全过程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2).

篇5

第三方赛事困局

在WCG时代,第三方赛事曾红极一时。但随着厂商掌控力的增加,第三方赛事在营销上开始深陷困局。

首先明确一点:不同厂商对待第三方赛事策略不同,其项目的第三方赛事经营难度也略有不同。

头部价值把持在厂商手中,如何对待?这里明显呈现出两种逻辑。

一种是从成本和回报考虑。

支持第三方赛事,对厂商来说成本是很低的,尤其当这个第三方赛事在奖金、影响力方面远不足以形成威胁时。厂商只是付出了商标权,服务器负载增加了一丁点,收获的却是三方赛事给游戏项目带来的关注度。用别人的钱给自己拉活,不管生意怎样,至少不亏本。暴雪对第三方赛事相当支持,其逻辑正在于此。

另外一种则从供求价值关系来考虑。

比如LOL,游戏影响力摆在那里,无论谁来办第三方赛事,都可以生成优质赛事内容,进而获得大量关注度。这个关注度能转化成多少钱,是RIOT授权第三方办赛时要价的基准。你拿我的东西赚了100,给我80不过分吧?英特尔办IEM大师赛,纳入LOL项目的报价高达300万美元,正是这种逻辑下的商业决策。

不管是哪种政策,都改变不了“厂商赛事是厂商的亲儿子”的现状。

论奖金,它能直接从游戏变现,借玩家之力推高奖金,而第三方赛事几乎只能靠赞助商输血维持(有的游戏厂商甚至在授权第三方时限制其奖金额度);论参赛阵容,它能无条件征召全球最顶尖战队,而第三方赛事参赛阵容很难得到保证。

奖金比不上厂商赛事,也没有晋级TI、S或暴雪嘉年华的名额,第三方赛事就很难吸引明星参赛。何况像LPL这样的成熟联赛,赛期持续9个月,加上休赛期,顶级战队留给第三方赛事的档期非常有限。缺少明星,就难以吸引人气。没有人气,赞助商的利益无法保证,也吸引不动赞助商,一着不慎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即便靠营销能忽悠到一些赞助商,最终仍然会现出原形。

2016年第三方赛事风起云涌,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几乎没有盈利赛事,而且大多草草收场。例如某在贵州举行的全国性赛事,因拖欠供应商款项导致后者在网上“讨薪”。某在鸟巢打决赛的第三方赛事,准备利用鸟巢为爆点,高价出售现场门票。结果因为缺少顶尖战队参赛,决赛那天买票观众寥寥无几,黄牛票低到2折出售。

官方vs官方

当有些事情无法在商言商时,人们只好“曲线救国”。如果抱不上厂商这条大腿,为什么不去找另外一条大腿?尤其在2016年国家红利政策密集出台后,这条适合赞助商的第三方赛事大腿似乎出现了。它也是官方,但不是游戏“官方”,而是政府“官方”。

还是以LOL为例。

IEM这种全球赛事,授权由RIOT决定,开价三百万美元。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国内腾讯在考量授权时,不光是钱,还会考虑水平、口碑、影响力、背景资源等。因此一些大型赛事拿到授权的价格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比如NEST。除了授权,更难得的是几乎所有LPL顶尖队伍都参加了赛事。2016年NEST决赛,我曾亲临现场,发现90%的观众都是为了RNG、iG和LGD等LPL队伍而来。LPL队伍是赛事关注度的主要来源,也可以说是NEST向赞助商议价的一个非常大的筹码。

NEST主办方就是电子竞技的政府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腾讯在国内的很多电竞动作,绕不开体育信息中心。他们原本就是引导、合作、监管的关系,那么腾讯在判断是否支持NEST时,自然会采用“成本和回报”逻辑。

腾讯将LOL开放给NEST,只是它成功的第一个要素。

第二个要素是由于有政府背书,NEST在起跑线上就获得了赞助商的支持。国企建发集团和食品巨头盼盼赞助NEST,政府背书是重要因素之一。

有赞助就有充足的资金,让NEST能够把场面做的更好,奖金提到更高,打造出更优秀的赛事内容。优秀的内容吸引更多关注度,又提升了其赞助价值并吸引到更多赞助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NEST的承办方华奥在传统体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当其介入电竞时,过往的经验能帮他们操办出比别人更专业的赛事。从2013年到现在,NEST已经4年,没有出现过一次不和谐事件,可见其办赛能力。

而在政府层面上,国家体育总局能调动相当多的资源,对NEST进行宣传、营销,进一步增加了其影响力。2016年《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等重量级媒体都对NEST进行过报道,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它与赞助商的议价筹码。

纵观目前的第三方赛事,影响力较大的如NEST、WCA等均有深厚的政府背景。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将有越来越多政府加入举办电竞赛事的行列。这些赛事不可能全部成功,对赞助商而言,在投入资金之前恐怕首先要做好调研:谁有最专业的赛事操办团队?谁有足够的特色去吸引大量观众的关注度?

边角地带,第三方赛事仍有空间

除了国家背书,第三方赛事还有其他突围方向吗?

我认为还有两条,一条是比赛项目的边角地带,一条是观众群体的边角地带。

厂商赛事只能局限在自家项目,而第三方赛事完全可以做成综合性赛事。像体育模拟、格斗游戏等边角项目,虽然影响力不及LOL、DOTA2,却也有稳定的玩家群体。从这个角度切入,也可以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对于电竞观众,大标签是“18-35岁的年轻人”,该群体还可以加标签细分。2016年方兴未艾的高校赛事,就是针对高校学子的细分定位。其他的细分还包括:业余选手,特定职业的业余选手,某地域内部的玩家等。

边角地带可以避开与NEST、WCA等的竞争,但其影响力有天花板。在决定是否赞助时,赞助商们需要分析该赛事玩家群体与自身品牌的一致性,并衡量投入的性价比。

赞助逻辑:更贴近传统体育

总体来看,第三方赛事的赞助是一条与厂商赛事完全不同的逻辑链。它与传统体育更加类似,是纯粹的赛事内容产出与赞助。

在厂商们专门为第三方赛事打造皮肤或其他虚拟变现物品前,第三方赛事与游戏产品的消费链条完全隔绝。因此赞助商投入的钱,将直接反映在赛事的规格、举办效果、传播度等参数上。

而它们所获得的回报,基本只有品牌知名度这一项。

目前,许多第三方赛事的赞助商,尤其是硬件赞助商,喜欢在现场设置体验区。但效果并不明显,据我多次在比赛现场的观察,短短三五天的比赛期间,真正有兴趣去体验产品的观众最多只有一两百人,――这还要建立在现场涌入大量观众的前提下。

篇6

关键词:书库管理;书架;储备书库;无线射频RFID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14-02

书库是图书馆存放书籍、保护文献,为读者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的场所。书库管理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人性化的管理、个性化的服务,更好地服务读者。目前,地方高校书库管理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把对读者开放的书库当作仓库,馆藏书差不多都排放在书架上。目前,尽管大多数地方高校图书馆经过扩建,书库仍然显得拥挤,留给读者的读书空间仍然不大,书库环境仍然较差。第二,书架上的书排放参差不齐。例如,64开左右的书籍有的夹在大书中间很难发现,有的占用的位置空出太多又显得浪费,8开左右的书根本没地方放,只好随便堆放在书架上,这种传统的书架使得书容易错架、乱架、破损严重,而且影响书架的美观。第三,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书库管理工作繁多,管理难度加大。这主要表现在,借还工作量大,错架、乱架多,管理工作量不断增大。第四,书库服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敬业爱岗精神不够。另外,读者不够爱惜书籍,不够爱护书库卫生及书库设施。

为了提高书库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改善书库环境,更好地服务地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急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储备书库建设,为读者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储备书库是存储重要但使用率较低的实体文献的书库,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其存在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馆藏数量的不断增加,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保存要求的逐渐提高,旧书库的日益老化,图书馆需要重新设计、改造旧书库或修建新的储备书库,并且改造或修建的书库需要具有高容量、高密度等特性,以缓解图书馆日益增长的存储压力,更多、更好地保存实体馆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也有意将其在双流县万安镇的书库扩建成中科院的储备书库和数据备份中心[1],为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服务。许多世界著名的图书馆都正在设计或者已经建好新的储备书库。例如,耶鲁大学图书馆从1994年开始就进行了储备书库改造与修建,至今一共建成了4个储备书库。密苏里州大学图书馆、西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等,在最近两年正计划改造和修建新的储备书库[1]。有了储备书库,开放书库藏书压力减小,既减少了读者找书的难度,也减少了书库管理工作者整理书架难度、倒架次数,增加了开放书库阅读空间,有利于改善书库的环境。节约的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有利于高效利用图书资源。一个高水平的图书馆的书库设计应该多多考虑学生需求,学生经常而且喜欢在图书馆做非图书馆的活动,非图书馆活动表面上看似和图书馆没什么关系,或者说没有增加图书馆的用途,但是图书馆提供的这样的场所将会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水平,且对于提供公共学习空间很有成效。如果节约的空间能够用来提供一些特色的服务[2]。当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那么还要保证图书馆有一个优美健康的环境。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不仅希望在图书馆借阅到他们满意的资料,同样也希望图书馆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优雅的阅读环境,在图书馆享受阅读、享受生活的美好,因此,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和保持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图书馆书库要保证光线的充足,通风透气、安静舒适,图书要进行定期的杀菌、除湿、吸尘处理,预防螨虫和白蚁。其次,书库内的环境,一方面注重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还应朝着有生态效果的绿色环境发展,书库这种人流量大的地方,绿色植物和花卉的摆放,对读者的借阅心情和学习心情起到积极的作用。绿色环境建设应当越来越成为图书馆重点建设的一方面。这些都需要图书馆要有较大的面积,所以建设储备书库,储存借阅量小的书籍以及一些有储藏价值的书籍,为接待读者的书库创造越来越好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

二、加强特色书架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书架空间资源,提高书籍存放的条理性

书架是书库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所以书架的结构要合适、合理,设置排放要考虑到书架能得到最有效、最充分的利用。

1.书架格子大小要与书的大小相匹配。书的大小存在很大差异,一般小的64开左右,中的32开左右,大的16开左右,特大的8开左右,如艺术类的书(J类)就有一部分是八开大小。随着社会发展书籍款式多种多样,书架的格式不能总停留在老模式上,也要与时俱进,构建特色书架。

2.设置过渡书架,把借阅次数很少的书放置在过渡书架上。一般来说,把书架最高和最低两行作为过渡书架,过渡书架上一年以上没被借阅的书就可下架,转移到储备书库,储备书库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借阅频次极低或被剔除的书籍,该区放置书籍的原则是在过去十二个月内没有被借阅的书籍,所以该区的书籍不对用户开放。除非用户在目录系统中找到需要的书籍在该区,图书馆管理人员针对需要的书籍从储备书库寻找并传递给读者。对读者开放的书库,书库管理人员把流通量频繁的和流通量少的书分开存放,可减少书的错架、乱架,减少书的破损,便于读者查找。

3.设置新书书架。因为每天入库的新书数量少,混在旧书里面不容易发现,就算在网上发有新书通知,读者也不太好找。新书书架便于读者及时了解到新书资源,还可让读者了解科技发展现状和学科前沿动态。与传统做法比较,新书书架的设立能让读者第一时间借到新书,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可把书的使用率提高。

4.设置特色书架。目前,高校图书馆书架一般都是六到七层的双面架,最高层约1.8米,这种书架特点是整齐有序、阵势较大,但这样的书架呆板、没有色彩,用起来也不太方便。如果定制高低有致的书架,同样的书采用从上到下的放法,这样保证不同身高的借阅者都能方便借书;定制旋转书架,读者站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便可随心所欲的查阅资料;还可定制水平旋转书架,这种书架读者一目了然书架上的所有书籍,非常方便,虽然浪费了少量的空间,却为借阅者节约大量的时间。

书架摆放整齐有序、干干净净,书籍干净整洁、摆放有序,书库宽敞明亮、环境优雅,书架特色各异、错落有致,试想这样一个无可挑剔、借阅随心所欲的环境对每个读者是多么重要。

三、增强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责任心,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工作中提升书库管理水平

图书馆书库管理,关键在对人的管理,如果对人的管理水平上去了,那么书库基础设施或环境的管理及对借阅者的服务态度就能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来源比较复杂,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图书馆专业的学士、硕士或博士,大部分是对教师子弟、教师家属的安置,还有的是社会上招的下岗工人等。学校对于这种素质结构的人员的管理是不容易的。行政人员对这样一个复杂素质结构的人员管理,第一,要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及能力素质,同时鼓励互帮互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样可以缩小差距提高整体素质。第二,在工作分配上一视同仁、机会均等、公平公正,这样平等的情况下容易奖励先进、惩罚落后,使所有员工心服口服,服从管理,同时可提高工作积极性。第三,在生活上要提高和改善书库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要书库工作者是身体健康、心理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团体,那么服务质量自然会得到提高,书库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将会加强。否则,图书馆的管理将会很困难,稍有不慎容易造成人心泛滥,使一部分人在图书馆抱着养尊处优的思想,把图书馆当养老院,根本没有为借阅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所以,对于这样一种素质结构的人员管理一定要慎重。对读者,服务要本着充分服务、区别服务、科学服务的三项基本原则。

四、图书馆书库启用无线射频RFID技术,提高借还、管理效率,解放部分劳动人力,便于全面管理

无限射频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且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技术。无限射频RFID基本系统结构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读写器)和计数机系统三部分。电子标签是RFID系统的数据载体,它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RFID阅读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电子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和写入操作,然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RFID技术工作特点,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具有穿透性,对环境要求低,读取距离远,无需接触,支持写入数据,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射频标签,有追踪定位功能等。所以,无限射频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意义重大。

利用RFID技术有追踪定位功能,可提升图书馆书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书库工作人员和读者可通过便携式手持阅读器来捕捉图书电子标签的信息,可快速搜索所要的图书,还可进行图书整理,读者无需工作人员参与,从而实现自助借还,还可用无线射频RFID技术对图书馆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另外,利用RFID技术自动识别等技术,为图书馆节约出一部分人力,图书馆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全面整合,重新调整书库管理人员和读者的人员比例,利用节省出来的人力资源来满足其他部门的服务。

书库管理直接关系图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地方高校图书馆通过重视储备书库建设、特色书架建设,增强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责任心,启用无线射频RFID技术,优化书库空间和人文环境,提高书库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图书馆使用和服务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原告:洪友顺,男,1954年9月20日出生,菲律宾籍,现住菲律宾奎松市。

原告:姚嘉应,男,1933年3月6日出生,加拿大籍,医学博士,现住加拿大安大略省。

被告:厦门市房地产管理局。 法定代表人:王生柴,副局长。

被告:厦门市土地管理局。 法定代表人:林剑聪,局长。

座落在厦门市鼓浪屿区内厝沃路128号的房屋是洪活源、洪三捷和姚贻春等三人于1946年共同购买的,1952年厦门市人民政府经审查发给房屋所有权证。1985年9月25日原告陈定、洪友顺、姚嘉应共同继承了该房屋。1988年10月27日,陈定受洪友顺、姚嘉应 的委托,向厦门市房地产管理局(以下称房管局)、厦门市土地管理局(以下称土管局)申请办理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以下称“两证”)。两被告受理后,多次到现场勘察和调查,发现原告所提供的材料不足,口头通知其补齐上手契三份和土地所有权状翻建(维修)执照等契证 材料。但原告一直没有补交。

1992年12月2日陈定向鼓浪屿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称:1988年10月27日,原告依据政府的有关规定向厦门市房管局、土管局申请办理“两证”,并提交所需的材料,但是至今未见两被告给予公告和发放“两证”,而且没有对不予办理的行为作出书面答复,要求法院 判令被告立即给予办理产权公告并发放“两证”,对不给予发证的行为作出书面答复,并赔偿因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两被告答辩称:原告陈定向房管局、土管局申请办理“两证”,他们已受理进行初审,并共同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勘察丈量、计算,由于原告所提供的材料不足,他们曾口头要求原告补齐材料,但原告仍未补齐,并非不作为,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审判

鼓浪屿区人民法院审理查明:被告在受理原告申请办理“两证”后,曾到现场进行勘察认为:内厝沃路128号房屋东面与笔架山路挡土墙邻界,原告的土地使用权东面界线应确认在挡土墙脚内侧,原告不同意此认定。因此,此房屋东面界线墙的土地使用权属争议未解决之前,原告尚 未具备发证的条件,原告也不应改变土地的现状和土地上的附着物。同时,原告以被告不作为造成侵权为前提条件,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的请求理由不成立,不予支持。鼓浪屿区人民法院于1993年9月5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陈定对此判决不服,向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其理由是: 1.鼓浪屿区法院以内厝沃路128号土地使用权属争议为由,认定原告未具备发证的条件,没有事实和法律根据; 2.一审判决认定原告在确认解决权属之前不应改变现状和土地上的附着物是不顾客观事实和不符合社会主义法理道德标准的。 请求二审法院对一审判决改判并依法保护他的诉讼请求。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鼓浪屿内厝沃路128号产权,上诉人陈定只是共有人之一,无权对全部产权提起诉讼,原审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三)项之规定,于1993年9月8日作出行政裁定书:一、撤销鼓浪屿 区人民法院的行政判决;二、发回鼓浪屿区人民法院重审。

鼓浪屿区人民法院重新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审理。1993年9月14日陈定根据洪友顺、姚嘉应的委托申请,向法院提出追加他们作为原告共同参加诉讼,法院采纳了他们的申请。鼓浪屿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自接受原告申请“双登”后即对原告“双登”内容进行审查和 实地勘察,因原、被告对该屋界址和权属确认有争议,故造成被告至今未发放“双证”,原告所诉被告不作为,不予发放“双证”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告笼统提出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的诉讼请求不具备赔偿条件,本院亦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 参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暂行办法》第八条、《福建省土地登记发证办法》第四条规定,该院于1994年1月6日作出判决: 1.驳回原告陈定、洪友顺、姚嘉应的诉讼请求; 2.诉讼费六百一十元由原告负担。

宣判后,陈定、洪友顺、姚嘉应不服,向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其理由是:1.原审判认为被告至今未发“双证”系因“权属确认有争议”,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2.被告不作为事实清楚。3.原审法院收费不合理。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并保护其合法权益。被上诉人房管 局、土管局则辩称:造成“双证”无法按期发放的主要原因是上诉人接到通知后,至今未全部提供应交的契证材料,因此无法办证,并非不作为。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审法院查明的事实是清楚的,被上诉人厦门市房地产管理局、厦门市土地管理局在办理上诉人陈定、洪友顺、姚嘉应的“双登”发证上是作为的,原审判决驳回上诉人的诉讼请求是正确的。但原审将鼓浪屿内厝沃路128号房屋东面与笔架山路邻界 挡土墙权属问题作为未发证件的原因,认定显属不当。一审法院对发回重审案件重复收取诉讼费用有误,应予纠正。上诉人提出收费不合理应予采纳,其他上诉理由不足,应以驳回。据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二)项规定,于1994年4月2日判决: 1.维持原审判决,驳回上诉人陈定、洪友顺、姚嘉应的诉讼请求;2.撤销原审判令上诉人应负担的诉讼费六百一十元的判决。

篇8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施工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 A

The study of foundation treatment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collapsible loess areas

姓名(单位)

Abstract: The collapsible loes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west of our country, Because of its engineering properties are different with or without water,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thods are mainly discussed in collapsible loess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1引言

湿陷性黄土是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在未受水浸湿时,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1]。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山西、陕西、甘肃大部分地区。

2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

湿陷性黄土以粗颗粒粉土颗粒为主。粗颗粒中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粘粒中主要是中等亲水性的伊利石。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胶结和半胶结作用。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上述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湿陷性黄土的密度较小。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和洪积的黄土层,很难同时满足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导致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便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率的湿陷性黄土[2]。

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常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换填垫层法、挤密法、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预浸水法等。各类地基的处理方法都应因地制宜,通过技术比较后合理选用。文献[3]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见表1。

表1 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

名称 适用范围 可处理的湿陷性黄

土层厚度

垫层法 地下水位以上,局部或整片处理 1~3m

强夯法 地下水位以上,Sr≤60%的湿陷性黄土,局部或整片处理 3~12m

挤密法 地下水位以上,Sr≤65%的湿陷性黄土 5~15m

预浸水法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或Ⅳ级,可消除底面下6m以下湿陷性黄土层的全部湿陷性 6m以上,尚应采用垫层或其他方法处理

其他方法 经试验研究或工程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1)垫层法:垫层法包括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垫层法对基底以下厚度是1~3m的湿陷性黄土处理效果较好,一般可采用局部或整片处理。因无机胶体料的加入,垫层的力学湿度指标,如不透水性均大幅度提高,同时还获得了抗湿化性的优良性质,强度高、隔水性强、不湿化等特点。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当换填垫层厚度小于或等于3m时,压实系数不小于0.95,当换填垫层厚度大于3m时,压实系数不小于0.97。

(2)强夯法:强夯法亦称动力固结法,通过重锤的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性。该法设备简单,原理直观,适用广泛,特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显著。这种方法加固地基速度快,效果好,投资省,是当前较经济简便的地基加固方法之一。

影响强夯法加固地基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除湿陷性黄土的性状外,主要有:夯击能大小、夯点间距、单点夯击次数、夯击遍数和强夯搭接方式、间歇时间等,其它因素还有锤底形状、施工工艺等。在施工前都要进行试夯,以确定夯锤的参数、夯锤落距、夯点的布置方案、夯击遍数及施工顺序等。按西北地区的经验一般采用三遍成夯或两遍成夯施工工艺。分别采用高能级主夯、中能级强夯和低能级满夯进行夯实。夯点布置应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边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一般的夯点间距宜为1.5~2.0d(d为夯锤直径)。强夯的间歇时间等于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一般为2~4周。对于湿陷性黄土,地下水位距地面很深,在正常含水量下,一般可连续进行施工。强夯过程中尽量采用重锤低落距进行夯实。强夯土的承载力宜在地基强夯结束30d左右采用静载荷试验测定。

(3)挤密法:挤密法是利用打桩机或振动器将钢套管打入地基土层并随之拔出,在土中形成桩孔,然后在桩孔中分层填入石灰土夯实而成灰土桩。它与夯实、碾压等竖向加密方法不同,属横向加密土层。施工中当套管打入地层时,管周地基土受到了较大的水平向挤压作用,使管周一定范围内地基土的工程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其密实度增加、压缩性降低、湿陷性全部或部分消除。

成孔挤密应间隔分批进行,成孔后应及时回填。孔底在填料前必须夯实,填料时宜采用分层回填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7。挤密孔的孔位宜按正三角形布置。在现场进行静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测定地基承载力。

(4)预浸水法:预浸水法是在修建建筑物前预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大面积浸水,使土体在饱和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产生压密,以消除全部黄土层的自重湿陷性和深部土层的外荷湿陷性。预浸水法一般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厚度大、湿陷性强烈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预浸水法宜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不小于500mm的场地,浸水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量和失水量等。浸水坑边缘至已有建筑物的边缘不宜小于50m,浸水坑的边长不得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当浸水坑的面积较大时,可进行分段施工。

但预浸水后,地面下6m以上的土层还不能消除因外荷所引起的湿陷变形,还需按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配合采用土垫层、重夯或强夯法等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它耗水量大处理时间长,所以目前在推广上还受限制。此外,还应注意到浸水对附近建筑物(一般要求其间距离不宜小于50m)和场地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 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管理注意事项

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这种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性能。

施工前应做详细的勘察,除应查明黄土层的时代、成因、厚度、湿陷性、地下水位深度及变化等工程地质条件外,尚应结合建筑物功能、荷载与结构等特点,对场地与地基作出评价并就防止降低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提出可行的措施建议。

施工中应加强观测,及时发现勘察出现的漏洞及时进行处理,对重要的、难度大的工程更应该加强观测的频率和力度,确保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有影响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环境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坚决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做到问题不清楚不施工,问题不处理不放过,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5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成因,讨论了地基处理常用方法的选用原则、适用范围、可处理深度及效果,同时对各处理方法应注意事项和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等也进行了概述,这为工程场地地基处理方案的选型论证及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裴章勤,刘卫东.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地图;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与教师个人实践知识

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深入,知识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最为活跃与核心的要素。信息 革命带来的“第三次浪潮”,激发了知识呈几何式增长的无穷动力。网络更是延伸了人类的 视听知觉,使瞬息万变的知识快速呈现。知识扩张对人类有限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提出了巨 大的挑战。面对庞杂的 知识内容、多样的传达手段、加快的更新速度,个人对于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的掌握力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正是基于上述社会现实发展起来的。工商管理界首 先提出“组织知识管理”等概念,目的在于协助组织通过对知识要素的知觉与制度化管理, 不断自我改造、持续精进,进而提升组织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强化生产的质与量及组织竞 争力,达到创造企业本身价值的目的。然而,学校组织中的教师个人知识及其管理问题有自 己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探讨必须仰赖于对教育活动与教师专业成长本身的深入研究。

教师个人知识不仅仅来自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更多的还包括教师个人在教学实 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个人化体验。研究者指出教师个人知识具有实践性、缄默性、情境性 等特征[1] ,并且注意到,教师个人知识的双P特性,即教师个人知识既 具教师职业(profes sion)特色,又具教师个人(person)色彩。台湾学者陈美玉认为教师知识是经验系统化 后的形式,并于2002年首先使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 nt)这一术语[2]。 确实,随着教师生涯的不断延展,教师的个人知识也会不断地增加。这些知识如果不经过管 理,那只能是零散性、分子式且不稳定的 。一部分的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淡忘;一部分可能会积压在“知识仓库”中的某个角落,而遍寻无踪;另一部分可能被放置在错误的地方,当使用时才发现不是原本需要的。而知识 地图的构建及其管理,则不失为一种切实的方法与策略,能帮助教师有效吸取、组织、运用、更新与激活知识,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品质的提高。

二、 “知识地图”及教师个人知识地图的 构建

知识地图主要的功能并不在于罗列知识的内容,而是指出知识的所在位置或来源 ,展示人员、程序、内容以及其间的关系[3]。 知识地图的主要功能在于高效高质地检索知识,促使组织效率的提高。简单地说,知识地图 是个人知识的导航图,通过知识地图,我们可以在我们需要知识的时候,及时、有效、准确 地找到我们期望得到的知识。

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的概念最早由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s)于20世纪80 年代初提出,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布鲁克斯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可以绘制成以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学科认识图,通过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获取途径,帮助用户知道在什 么地方能够找到知识的管理工具[4]。 由于人际互动在企业环境中的 重要作用,知识地图 突破了情报学视野中仅仅是已经获取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可视化描述,它更可以使 不同背景的知识寻求者在不同的详细程度上学习知识[5],并同其他人进行交流。

知识地图的构建是一个连接信息或者知识的过程,是使知识“地址化”的过程。Gartner Gr oup曾提出四阶段的知识地图构建模式,按建构顺序分别为:知识审查(Knowledge Audit) 、知识制图(Knowledge Mapping)、知识索引(Indexing Knowledge Assets)、知识轮廓 与个人化(Knowledge Profiling and Personalization),接着再进入下一个知识审查阶 段,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结构[6]。根据Ga rtner Group的构建阶段,我们认为教师个人知识地图的构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见图1):

1.知识筛选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我们看到,无论研究者们如何对教师知识进行划分,大都包含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环境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等方面。教师个人的知识存在状态是不同的,同时,教师个人对于知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具有很大的个人差异性。对于知识地图的构建,每个教师都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对个人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进行选择,以实现原有知识的补充、调整和更新。教师以自己的行为目标和已有的个人知识作为筛选过程中的过滤器,进行目的性、 选择性的知识搜集。

2.知识备注

知识备注是教师个人对筛选后知识的解释性说明,包括知识的应用方向、使用注意、利用频 率等因素。这是教师对知识的外在形容,为教师个人知识的使用提供了参考。

3.知识定位

这是知识地图构建的重要阶段。知识定位是教师根据知识的概念、内容、应用方向等因素,对知识进行“地址化”,从而实现知识地图的导航功能。教师个人知识地图的不同,也使教师 在知识定位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策略。教师已构建的知识结构和习惯性学习思维对知识定位具 有很大的影响。即使是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的教师个人知识地图中也会处于不同“地址”,并具有不同的知识周遭关系。

4.知识嵌入

知识嵌入是教师对个人知识相互关系的协调性解释。如同社区中的新邻居一般,新知识作为 异质因素进入原有的知识环境,不免会出现相异的情况,乃至冲突,并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相异到相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处理好与周围知识“邻居”的关系,教师个人知识就会自相矛盾、前后不一,并导致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混乱和迷惘。教师对于知识相互关系的解释并非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是从知识的实践价值、概念性联系、操作性联系等多个纬度进行考虑,并促使知识地图其间的连结与关系发生变化。

5.知识引擎

知识引擎是个人知识地图的连接主线,它使知识地图更为脉络分明。知识引擎构建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知识获取的效率和质量。引擎可以以关键字等知识的不同特征为路径,从而 方便教师个人对知识的提取。其连接的因素不仅包括文件资料等物化因素,还包括富有经验和个人智慧的人的因素。

6.知识更新

教师个人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师经验的增加和个人知识的成长而不断更新的。因此教师个人知识地图也是动态的,经常会改变和调整。知识地图的构建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总结和反思的过程。波斯纳(G.J.Posner)曾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成长 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教师不断解释知识地图间新旧知识的关系时,往往会产生教师个人化的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的教师个人知识,更新教师个人知识地图。 三、教师个人知识地图的几种类型

Gartner Group将知识地图划分为三种类型,概念性知识地图(Conceptual K-map)、流程知 识地图 (Process K-map)、能力知识地图(Competency K-map)[7]。应该 看到,知识地图的分 类只是不同主体对于不同范围内的知识地图构建的不同策略,不同的知识地图具有不同的功 能。根据教师个人知识的不同指向,我们将教师个人知识地图分为概念型、目的型、溯源型 。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可以了解不同知识地图的不同功能以及优缺点,根据个人需要和知 识存在状态,采取多种方式,构建一种知识地图或多种知识地图,以实现个人知识的有效管 理。

1.概念型

这一类型的知识地图指向知识内容本身的概念,根据概念的主题、范围、涵义呈现知识。主 要体现出知识在逻辑框架上的相互之间的结构关系。这一类型教师个人知识地图使用最为普 遍。它主要强调了知识在逻辑关系上的相互关系,使知识地图在内容上区域分明。如一个小 学的语文教师的知识地图,其第一层级包括小学作文、阅读与语文基础知识的相关教学知识 。第一层级之下,作文(教学知识)又细分为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与应用文等相关教学 知识,阅读(教学知识)则细分为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等教学知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知 识)则细分为字词句等教学知识。第二层级之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出第三层级的知识,构成 一个以学科概念为中心的知识地图与知识网络。

2.目的型

教师按照知识的实践指向构建的个人知识地图称为目的型知识地图。这一类知 识地图对教师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并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多次重复,而逐渐稳定。但由于 实现一个目的往往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而使这种类型知识地图呈现为焦点式、扩散式 。且不同目的的知识之间往往会交叉、重叠,较为复杂,在实际运用中会容易遗漏某些知识 的提取。

3.溯源型

指向于知识来源的教师个人知识地图的类型为溯源型。教师通过这一类知识地图, 能找到合适的知识源[8],包括文件、资料等显性知识,和教 师团队中教师的缄默知识。这一知识地图类型使教师不断根据个人需要而有意识地不断更 新知识地图。

网络世界的蔓延和科技的发展,使教师拥有了更多个人知识地图的存在平台。传统笔记、文 档,网络时代的个人Blog,Bbs讨论区、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都是个人知识地图构建后主要的 外显途径。结合不同教师个人知识地图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个人认知习惯和操作习 惯的不同特点,同时构建一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地图,促进知识的有效利用。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类型的教师知识地图,可以同时为一位老师所拥有,为其在执行 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某一任务的不同阶段所使用。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拥有哪一类 型知识地图 的构建能力,这种能力是否可以习得,是否可以通过交流与培训来及早地获得、养成,还有 待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四、 管理的视角:个人的知识地图与组织知识地图的关系

从知识地图产生到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使用,以及部分学者关注其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研究者和使用者应都 是从组织这一主体出发,将知识地图视为组织的专利,为组织间的知识流通服务,以实现组 织目标的实现。但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地图也可以完全为个人所 用,并为个人提供一种知识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关于教师个人知识地图与作为组织机构的学校的知识地图关系,我们认为,教师个人知识地 图和学校知识地图,都是知识地图在学校中的具体构建应用形式。前者主要是指基于教师个 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而后者则基于学校整个组织的知识管理。具体如图2所示。

教师个人知识地图的构建基点为教师个人,其价值取向以教师个人需要和专业发展为出发点 。由于教师本身的知识构成不同,其知识地图的构建也各不相同。学校组织知识地图作为组 织的知识管理形式,其价值取向为最大地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在地图的构成上要尽可能满 足学校成员对于知识的需要。

学校组织知识地图来源于教师个人知识地图,但并不等同于所有教师个人知识地图的叠加和 拼接,而是根据学校的组织目标,进行系统整理、协调构建的。教师个人知识地图在构成学 校知识地图的同时,也依然保留了其个人化的部分,并通过学校组织的知识地图来充实和补 充其个人的知识地图,促进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

教师个人知识地图的主要功能在于教师个人知识的导航、搜集、分类、联系、更新以及系统 化,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个人知识的扩展和深入。而学校知识地图则明晰组织内部知 识的来源与流通途径,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促使沉积在文件中和学校成员中的缄默和显性 知识,在学校知识场域中可有效获得,并不断更新和调整。

教师个人知识地图与作为组织机构的学校的知识地图之关系,其现实意义在于揭示教师实 践知识生成的边界及其专业发展的环境,了解作为个体的教师与作为组织成员的教师之间 可能存在的知识冲突,最终目的在于把组织效率与个人发展有机地融合,这也是教育管理的 要义所在。但我们从知识管理层面所进行的讨论还是粗浅的,更为扎实的经验研究急需在已 有的讨论框架基础上展开。

[参考文献]

[1][加]F迈克尔康纳利,[加]D琼柯兰迪宁,等. 专业知识场景 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5-16.

[2]陈美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M]. 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3.

[3]吴岩,谭玉红.学校管理中的“知识地图”[J].教学与管理,2004,(12):3.

[4]Edmond F. Vail III.Knowledge Mapping:getting started with Know1edge M anagement[J].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1999,16,(4):1-8.

[5]乐飞红,陈锐.企业知识管理实现流程中知识地图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 ,2000,(3):15-17.

[6]R. Casonato, J. Furlonger, K. Harris. What Are the Steps Needed to Crea te a Knowledge Map? Gartner Group Research Note,1999,(7):26.

篇10

关键词:第三方监测;土建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第三方监测是我国近年来在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参照国际惯例推行的一项科学管理制度,目前主要在重大工程建设的土建施工阶段实施,履行“客观、独立、公正”的评断和指导施工[1]。第三方监测工作在我国起步不久,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有关各方对第三方监测与施工监测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因此本文就第三方监测的有关管理问题发表一点浅见。

2管理架构及各方关系

项目业主根据合同对第三方监测工作进行管理,其管理架构如图1-A所示;在监测实施过程中,第三方监测单位、土建监理、土建承包商、设计单位等各方的关系如图1-B所示。

AB

图1第三方监测工作的管理架构与各方关系图

3第三方监测的工作内容

第三方监测单位在监测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2]:

⑴ 监测方案:审阅承包商提出的监测方案并提出审阅意见;编制第三方监测方案并报审。

⑵ 现场工作:监督、指导并验收承包商的监测点埋设;埋设第三方监测点并实施独立监测;随机抽查工程承包商的现场监测工作,审核由项目监理工程师提供的工程承包商监测成果,并提出书面审核意见;按业主要求参加工地例会;帮助业主分析承包商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

⑶ 成果反馈:利用信息化反馈系统进行及时反馈;按要求编制书面监测报告。

4第三方监测的工作流程

4.1 总工作流程

⑴ 向业主指定的合同管理人员提交审批第三方监测的工作规划,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监测方法、信息化成果反馈系统的建立等,用以全过程指导监测工作。

⑵ 按规定要求建立信息化成果反馈系统。

⑶ 进入监测工作实施阶段。当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此步可提前。

4.2 监测实施阶段工作流程

监测方案阶段:

⑴ 第三方监测单位结合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第三方监测招标图纸、有关规范要求、现场实际情况、承包人的实际监测方案等提出第三方监测方案,第三方监测布点数量原则上不得低于第三方监测招标图纸的要求。

⑵ 监测方案送业主项目土建部,由业主代表分送监理、设计审阅。审阅时须根据实际情况核定所要监测的建(构)筑物的数量。

⑶ 业主或监理受业主委托组织第三方监测单位监测方案的审查会,提出审查意见。参加会议的有:业主、监理、第三方监测单位、设计、承包商,如监测建筑物数量与招标图纸对比有变化,应邀请业主合同管理人员、预算相关人员参加。

⑷ 第三方监测单位按照审查意见修改,报监理、业主审批。

⑸ 按审批后的方案实施独立监测,并作为计价的依据。

现场作业阶段:

⑴ 监测点的埋设及监督、指导、验收

第一步:第三方监测单位审阅承包商的监测方案,并对监测点的埋设及保护提出要求;第二步:监理根据现场的进度情况,及时通知第三方监测单位参加同类型的第一个监测点埋设的全过程监督指导及承包商负责埋设的第三方监测点的验收,如不合格,由监理负责督促承包商整改,直至验收通过;第三步:监督指导承包商对监测点进行日常保护,并将相关意见及时反馈监理和业主。

监测点埋设的分工原则:承包商负责与施工体本身有关的或施工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埋设,第三方监测单位负责施工体周边建(构)筑物上的监测点的埋设。

⑵ 独立开展监测作业

第一步:根据审批后的第三方监测方案埋设施工范围以外的监测点,并接收承包商基坑监测点的移交;第二步:测量监测点的初始值,并协助分析与承包商初始值不一致的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三步:将初始值报业主、监理审批备案;第四步:实施独立监测,每次监测作业开始和结束应知会现场监理组,由监理实施考勤,每月将考勤记录书面上报业主代表;与承包商在同一时间内实施监测的次数不少于总数的1/3,以核验承包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此项工作由监理负责协调。

原则上,承包商监测工作(施工监测)的重点是保证施工体本身的安全,第三方监督单位的重点是保证施工体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

成果反馈阶段:

成果反馈流程如图3所示,书面报告直接报送二号线土建部文员,日常书面报告份数一般为5份,按土建工点分开,由文员存档一份,其余由业主代表分送项目部经理、监理、承包商。月报内容包括全标段的内容,份数一般为10份,由文员存档一份,其余分送总部分管领导、土建部正、副经理、项目部经理。

图2成果反馈流程图

5 第三方监测的考核办法

5.1 考核评分表

依据第三方监测服务合同,根据监测机构驻地办的检查情况、监测工作的出勤率、对承包商监测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成果反馈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季度付款的依据之一。考核评分表如下

5.2 考核实施方式

⑴ 工点月度考核

每月末,由每个工点的业主代表根据平时考核记录和监理上报的考勤记录对工点的第三方监测工作进行考核,月初向项目部经理提交上月的考核报告。项目部经理审核业主代表提交的考核报告后,向部门经理提交。

⑵ 标段月度考核

每月初,由业主合同管理人员汇总上月各工点的考核报告,分几种情况进行全标段的月度考核:

如上月有10%以上工点的第三方监测工作考核不合格,则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除上述情况外,当超过半数的工点考核分低于75分或有任何一个以上工点考核不合格时,则考核结果为可;

当超过半数的工点考核分超过75分且没有任何工点的考核不合格时,则考核结果为良。

5.3 考核结果的处理

⑴ 如月度考核为可,则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对第三方监测工作进行整改;

⑵ 如月度考核为不合格,则扣除1/3的季度绩效考核金,并由业主合同管理人员向第三方监测单位发文,进行整改。

6 结束语

第三方监测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大家都还在摸索中前行,本文针对第三方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第三方监测的有关管理问题作了简单的总结和介绍,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地利用;管护方式;探索

退耕还林属于一项重要的生态建筑工程,只有在建筑的进程中获得一定的成绩,才能够进一步推广和落实。但是在执行退耕还林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怎样实现土体的高效利用以及做好土地管护工作。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土地利用和管护的政策,以此来达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一、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现状

(一)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

在执行退耕还林工作时,由于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使得在执行退耕还林工作中,一边设计一边般施工,缺少完整的规划,导致退耕还林工作落实起不到引导作用,最终无法达到理想的造林效果,例如种植树木种类不妥当,树种选择不合理等。除此之外,在进行退耕还林时,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土地高效利用,没有重视生态效益,使得经济林的面积以及规模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进而达不到预想的生态效果。因为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在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总是会存在结构趋同的状况,如果产业结构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就会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进而无法实现国家制定的目标。

(二)阻碍因素众多

在进行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和管护时,受到阻碍的因素有很多,其重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进行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因为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全面认识和了解国家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真正目的,使得存在“两头踩”的现象。农民在获得政府发放的经济补贴后,还会在经济林中种植一些植物,进而给造林的生态效益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二,缺乏高效的地产林的改造方式或者封山绿化力度不高等,导致人工造林的效率不高涨。并且造林的速率不快,再加上相关部门对造林要求比价高,为此,人们只有利用低产林改造的方式来节省一部分经济开支和生态资源,同时还能起到改善土地环境的目的。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达到退耕还林的目的,与此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第三,由于存在干旱、瘠薄地等情况。因此要想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就要加大造林技术的专研力度,进而实现土地情况的改善。

(三)林区管护不到位

在落实退耕还林以后,农民首要关心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自身的经济利益;第二个是钱粮的兑换,并不太过注重还林问题。有些还林属于经济林,由于受到耕地的影响,导致土地表面出现的情况,如果管理工作做得不单位,就会引发水土流失的现象。

二、退耕还林中土地利用与管护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项原则

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则有三点,第一点是生态优先原则;第二点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三点是综合性原则。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着三点原则进行阐述。(1)生态优先原则落实退耕还林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现在的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因此,要想实现退耕还林土地的高效利用,首先就要高度关注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梳理,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同时,来实现农、林、草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2)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首要遵守的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想实现该原则的高效落实,首先就要对土地应用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完善,并对农业、林牧业的生产结构进行科学布局,将林、草、农等优越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研发优越产品的同时,构架一个具备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3)综合性原则通常情况下,综合性主要指产品的多样性,换句话说,将传统单一产品生产模式进行转变,形成一个农、林、牧多方面发展体系,建立一个多元化产业体系,进而实现农、田、林等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二)优化土地利用的配置

结合当地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实现农、林、草等相互融合。在进行草种种植时,可采用套种、轮作的种植方式,并全面发挥该地域光、水、土等资源具备的生产作用,进而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以陕西地区为例,该地域由于失水严重,要想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只能采用农、林、草科学规划,塬、坡、山全面治理的方式,来对水如流失情况进行充分的抑制,同时还能实现土地的利用和管护。

(三)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

在执行土地利用工作时,制定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专门的土地管理机构,并安排专业的人士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加大各个部门的监管力度,对管理职责进行明确,从而实现土地的治理和利用。此外,为了对土地管理机构进行监管和约束,还要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土地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前期林地管护

做好土地管护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针对与刚刚结束退耕的土地来说,由于其具备的抵抗能力比较低,因此,做好管护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例如,避免牲畜的践踏和啃食、避免出现森林火灾等。在进行林业管护工作时,首先要将生态林放置在主位置,将经济林放置在次位置上,由于经济林的树种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就要做好地表防漏工作,这样既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同时还起到了生态保护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和管护工作时,仍然会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为了落实好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和管护工作,就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各个区域自身特征,采用有效的处理措施,通过坚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项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的配置、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提升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舒国昌.试论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J].现代园艺,2015,23:69-70.

[2]霍霈.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J].现代园艺,2015,10:171.

[3]朱金兆,周心澄,胡建忠.试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36-39.

篇12

论文摘要:土地增值税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主要税种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由于对企业的利润影响较大,故加强对土地增值税清算的筹划就更显重要。该文主要分析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特点、清算条件、销售收入确认,开发产品计税扣除成本的审核,并针对减免税优惠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清算办法。

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并取得增值性收入的单位和个人所征收的一种税。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负构成中,土地增值税占有较大比重,对企业的利润影响较大,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主要税种之~,因而对其进行筹划是十分必要的。土地增值税是以转让房地产取得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采用扣除法和评估法计算增值额,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计算征收。

计算公式为: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一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其中:①增值额是纳税人转让房地产的收入减除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②四级超率累进税率是以增值额占扣除项目金额的比例确定的。最低税率为30%,最高税率为60%,其税收负担高于企业所得税。例如增值额不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的部分,税率为3O%等等。

由于超率累进税率的特点是,增值率越高的部分适用税率就越高。为了避免高税负,企业必须千方百计地降低增值额,从而降低增值率,避免适用高税率。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清算的具体方法。

l理解土地增值税自行清算和要求清算的界定

(1)纳税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自行进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①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竣工、完成销售的;②整体转让未竣工决算房地产开发项目的;③直接转让土地使用权的。

(2)对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可要求纳税人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①已竣工验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已转让的房地产建筑面积占整个项目可售建筑面积的比例在85%以上,或该比例虽未超过85%,但剩余的可售建筑面积已经出租或自用的;②取得销售(预售)许可证满三年仍未销售完毕的;③纳税人申请注销税务登记但未办理土地增值税清算手续的;④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情况。

对前款所列第③项情形,应在办理注销登记前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

2正确确定清算计税单位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应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备案的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应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对不同类型房地产应分别计算增值额、增值率,缴纳土地增值税。对分期开发项目或者同时开发多个项目的,应按不同期间和不同项目合理归集有关收入、成本、费用。

3认真审核销售收入的真实性

企业应根据销售发票、销售合同(含房管部门网上备案登记资料)、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房产销售分户明细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制定销售明细表:对销售面积与项目可售面积的数据差异进行核实:对销售合同所载商品房面积与有关部门实际测量面积不一致,而发生补、退房款的收入调整情况进行核对;对销售价格进行评估时,审核其真实性。

4认真审核计税的扣除项目

(1)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第四条第一款规定:“扣除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及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税金,须提供合法有效凭证;不能提供合法有效凭证的,不予扣除”。①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指为取得土地开发使用权(或开发权)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土地征用费、耕地占用税、契税、劳动力安置费及有关地上、地下附着物拆迁补偿的净支出、安置动迁用房支出等。合法有效凭证为:土地规费专用收据、行政事业单位票据、转让无形资产发票、税票、服务业发票、协议、建筑安装发票、非经营性收入专用发票等。②前期工程费。指项目开发前期发生的水文地质勘察、测绘、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筹建、场地通平等前期费用。合法有效凭证为:服务业发票、行政事业单位票据、建筑安装发票等。③建筑安装工程费。指开发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建筑安装费用。

主要包括开发项目建筑工程费和开发项目安装工程费等。合法有效凭证为:除购门窗和电梯可以提供工商业发票外,监理费应提供服务业发票、其他必须提供建筑安装发票。

④基础设施建设费。指开发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基础设施支出,主要包括开发项目内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排洪、通讯、照明等社区管网工程费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园林环境工程费。合法有效凭证为:非应税行为的提供行政事业单位票据、其他必须提供建筑安装发票。⑤公共配套设施费:指开发项目内发生的、独立的、非营利性的,且产权属于全体业主的,或无偿赠与地方政府、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的公共配套设施支出。合法有效凭证为:电动门、智能化系统、信报箱、路灯设施、健身运动设施等可以提供工商业发票,非应税行为的提供行政事业单位票据、其他必须提供建筑安装发票。⑥开发间接费。指企业为直接组织和管理开发项目所发生的,且不能将其归属于特定成本对象的成本费用性支出。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工程管理费、周转房摊销以及项目营销设施建造费等。合法有效凭证为:提供工商业发票、建筑安装发票、工资表、非应税行为的提供行政事业单位票据。⑦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指在转让房地产时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必须以各种完税(费)凭证为依据。

(2)在审核扣除项目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①计算扣除项目金额时,其实际发生的支出应当取得但未取得合法凭据的不得扣除。②扣除项目金额中所归集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必须是实际发生的。如拆迁补偿费不一定需要取得税务发票,但强调是否实际发生,尤其是支付给个人的拆迁补偿款、拆迁(回迁)合同和签收花名册或签收凭证是否一一对应。③扣除项目金额应当准确地在各扣除项目中分别归集,不得混淆。这就要求正确区分开发成本与开发费用,税务机关决不允许将开发费用计入开发成本中的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和开发问接费用等。④扣除项目金额中所归集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必须是在清算项目开发中直接发生的或应当分摊的。⑤纳税人分期开发项目或者同时开发多个项目的,或者同一项目中建造不同类型房地产的,应按照受益对象,采用合理的分配方法,分摊共同的成本费用。特别是建筑安装发票应该在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⑥将利息支出从房地产开发成本中调整至开发费用。土地增值税法规定,利息费用要单独计算,不计入开发成本,更不得计入加计扣除基数。⑦对同一类事项,应当采取相同的会计政策或处理方法。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规定不一致的,以税务处理规定为准。

(3)扣除项目金额分摊方法:①成本受让、分期分批开发的成本费用分摊。企业成片受让土地使用权后,分期分批开发、转让房地产的,其扣除项目金额的确定,可按转让土地使用权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计算分摊,或按建筑面积计算分摊,也可按税务机关确认的其他方式计算分摊。②多个房地产项目共同的成本费用分摊。属于多个房地产项目共同的成本费用,应按清算项目可售建筑面积占多个项目可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计算确定清算项目的扣除金额。③同一个项目多种产品共同的成本费用分摊。对企业既建造住宅又从事其他房地产开发的,统一按其各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别计算扣除项目金额。

5灵活运用减免税优惠政策

篇13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的具体情况,土地管理学的内容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土地管理的原理,包括土地概念和特点、土地管理的经济学原理、土地管理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管理原理。第二部分为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就四大内容在土地管理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内容体系。第三部分为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3]。

二、“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

基于土地管理学课程所具有的先导作用和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应综合考虑,由浅入深、理论结合实际,多种教学手段有机融合的模式展开课程的教学活动。

(一)“图表”教学方式

“图表”教学是一种以图形、表格为材料呈现方式,展示地理事物或揭示其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增强学生地理素质,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4]。该方法虽然在地理教学中应用较广泛,但在土地管理学的教学中巧妙使用后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土地功能这部分内容时,针对土地不同的功能,首先给学生展现土地功能的不同图片,之后让学生指出每一种图片所表示的土地功能,从而总结出土地5大功能,并用一句话概括土地的功能即土地的有用性。这种图表教学虽然看起来简单,但通过图片的直观教学可起到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土地,了解土地的属性及土地的功能,感受到土地与人们生产活动的密切相关性,进而使学生自发地产生重视土地、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二)“主题引导”教学方式

土地利用及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但在具体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实践中原有的土地利用政策、土地利用规程等都在发生变更,这样就导致教科书上的部分内容与实际土地管理活动产生不一致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给予直接补充完善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让学生广泛的收集和整理资料。具体做法是先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2-4人为宜),其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要求各学习小组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搜集、整理资料并自己动手制作课件[5],之后每一组派一位代表就所准备的内容向全班同学讲解,同时要求各小组的其他同学做记录,主要记录其他组的讲授内容与本组内容的不同之处,之后要求各小组将听课记录整理后统一提交给老师。因为面对的是刚踏入大学的一年级的学生且初次尝试讲台讲课,所以教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讲解情况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最后就设置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归纳与总结。其教学效果可达到以下几个目的: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客观的肯定与鼓励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达到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案例”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最早于1870年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兴起。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学目标,由在实践中所收集或撰写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等组成的教学案例[4]。在土地管理学的教学中可根据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将土地领域中发生的案例或从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案例中心案例库中选取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具体做法是,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选取的案例事先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理论,熟悉案例。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已经了解的案例故事情节,通过简明扼要的方式重现给学生,从而尽快引导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其次以将要讲授的理论为基础,围绕提前布置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和辩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握不偏离设置的主题。讨论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提炼,对达成的共识给予肯定;对讨论中遗漏和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讲解、梳理,使学生通过案例掌握理论,对理论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案例教学重在原理,重在举一反三,案例本身不是学习内容。

(四)“框图”教学方式

框图是用框型符号如流程图、结构图等图式,将抽象事物具体化,描述系统中部分之间联系的一种手段。“框图”教学方式可以将相对分散的知识单元进行有机融合与衔接,使学生既可以看到一个整体、全局的知识体系,又能明确各知识单元的位置与联系[6]。在内容的讲授中可使一个章节的内容,在整体框架下,沿着层次结构逐层深入细化。例如,土地管理学中土地利用管理这一章内容,共包括了5个小节,而且第一小节中包括了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土地利用管理理论依据,使得教学内容的涵盖面过大和层次不突出,基于此在讲授这一章内容时通过拆分和归并,首先把全部内容整合成3大模块构成框图的第一层,其次根据知识结构的从属性和关联性构筑框图的第二层,第三层,逐层细化知识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强化重点内容,第四层,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化个别知识点。这样既从整体框架结构上做了全部内容的概括,又把分散为各小节的知识块,通过框图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教学效果,教学框图见图1。

三、结束语

篇14

一、关于土地交易机构的性质及运作方式问题

土地交易机构是交易场所和组织主体的统一,既不能成为其他中介机构的交易平台,在土地交易组织方面也具有行政指定的相对垄断权,并不纳入竞争领域而与其他中介机构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我市设立的土地交易机构,应充分考虑场所和组织主体的统一性,配置好相应从事评估、拍卖、招标等方面的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

二、关于必须进场交易的土地使用权内涵问题

(一)关于必须进场交易土地使用权范围。对必须进场交易的土地使用权范围,应严格按省《规定》执行,包括:(1)商业、旅游、娱乐、写字楼、宾馆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不含工业厂房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2)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公有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的公司、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含以土地使用权为条件进行的合营合作建房);(3)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但必须依法经过批准,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4)为实现抵押权而进行的土地使用权转让;(5)工业厂房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以外的土地供地计划公布后,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土地使用权出让,也必须在土地交易机构公开进行。

(二)关于土地使用权的内涵界定。根据省《规定》的精神,土地使用权与经开发建设形成房地产所占有的土地使用权是有区别的。对此,可以投入建设资金占工程总投资比例25%为界限,未达到25%的界定为纯土地使用权转让,达到25%及以上的界定为房产(即因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和附着物而导致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下同)转让。

三、关于国有(集体)性质房地产转让涉及有关问题

(一)关于国有(集体)企业整体产权转让涉及的房地产交易。根据国家国资委、财政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国资委令第3号,以下简称《办法》)及《关于国有集体资产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规范交易行为的通知》(粤府〔*〕75号)规定精神,考虑企业整体改制产权的不可分割性和改革的特殊性,该类转让可在国土(房产)部门参与改制方案审查的前提下,以整体处置方式直接进入产权交易市场交易。

(二)关于单位转让单一国有性质房地产(集体性质房产参照国有性质房产执行,下同)的交易。采取以下方式处理:一是属纯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依照省《规定》在土地交易机构交易;二是属房产转让的,可在产权交易市场和房地产交易市场选择其一进入交易,具体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指定。

(三)关于国有(集体)性质房地产转让的程序。可按转让类型适用不同的程序规定,属单一纯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依照省《规定》的程序进行,国土部门负主要监督责任;属整体转让和单一房产转让的,按国家的《办法》和市的《意见》规定的程序执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主要监督责任。有关房地产依法转让完成后,凭交易机构出具的交易凭证,国土(房产)部门方可给予当事人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四)关于特殊类型的国有性质房地产的转让。一是金融类企业国有性质的房地产转让,属纯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进入土地交易机构进行;属房产转让的,凭其出资人或授权经营人的批准文件办理房地产变更登记手续。二是外地(包括中央、省驻汕)单位的国有性质房地产转让,应按规定要求其进入交易机构(属房产转让的可不在本市产权交易机构交易),国土(房产)部门凭交易机构出具的交易凭证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四、关于有关遗留事项的处理办法

对在我市《意见》实施前已转让但未办理过户手续的房地产和照顾内部职工转让的房产等情况,考虑到其大都有历史原因,根据依法办事和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原则,对此类遗留事项按以下办法处理:

(一)对在我市《意见》实施前已转让但未办理过户手续的国有(集体)性质房地产,按以下处理原则处理:1、属省《规定》生效前已转让的纯土地使用权,根据法律不溯及以往的原则,按有关部门核准(备案)文件和合同约定执行,不须再进场交易;2、属《意见》实施前已转让但未办理过户手续的房产,按有关部门核准(备案)文件和合同约定执行,免予进场交易;3、属省《规定》生效后已转让的纯土地使用权,以及《意见》实施前未经有关部门核准(备案)转让的房产,应一律进入交易机构重新依法交易。

(二)对在我市《意见》实施前国有(集体)单位照顾内部职工已转让但未办理过户手续的房产,凭单位及单位主管部门的证明及转让合同办理有关变更登记手续,免予进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