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存在的问题范文

地理学科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学科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学科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 中学生 地理书面表达能力 问题 成因 对策

地理书面表达是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是考查和反映学生地理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地理教学的全过程。本文从中学生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解决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学生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

下面通过一则课堂实践案例分析说明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存在的不足。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4《城乡规划》(湘教版)相配套的作业本中有这么一则读图类填空形式的非选择题:下图所示城市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请从城市合理建设的角度考虑,在①、②、③、④四地中:

附图:

某学生书面表达:自来水厂应建在 ① ,理由是在河流上端,净化城市用水。化工厂应建在 ③ ,理由是排放废水不影响城市用水。疗养院应建在 ④ ,理由是效区环境好,噪声小,地域空旷。商业中心应建在 ② ,理由是城市中心,便于交易。

参考书面表达:答:自来水厂应建在 ① ,理由是位于河流的上游,水质比较洁净。化工厂应建在 ③ ,理由是化工厂会导致水体污染,应建在河流下游,同时应建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疗养院应建在 ④ ,理由是位于山区,空气比较清新。商业中心应建在 ② ,理由是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消费人群。

通过这则书面表达案例的对照分析以及平时的作业活动的分析总结等不难发现,学生在地理的各项书面表达中存在以下不足:

1.书面表达不够全面。如在这则案例中,关于化工厂之所以布局在③的原因分析不够到位和全面。从化工厂的生产过程来看,其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和废气,因此分析其工业布局必须从水体和大气两个角度考虑,注意其布局尽量对城市用水和大气不造成影响或尽量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很明显该生的书面表达只考虑了水体方面的因素,对影响化工厂布局的因素分析不全面。

2.书面表达条理不清和逻辑性不强。如前因后果,形成早晚,影响程度大与小与空间方位的排序等,不按顺序来答题,出现思维混乱。在回答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沟通的五大水系名称,有学生表达的结果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按照自北向南进行了回答,不按顺序回答;在回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分析时,有学生这么表达: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从踩分点的角度而言,这位学生回答得并不差,但如果他能把自然原因放在一起表达,清晰地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条并列的线索进行分块表达,那么他的表达的条理、层次和逻辑性会更好。

3.书面表达不能正确使用专业术语。地理学科有其特殊性,有些词是不能随便更换的,在这则案例中,关于河流的“上游”这个专用词组,学生用“上端”来表达,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平常的作业和检测中,还有学生把河流的“下游”表达成河流的“下流”等,说明学生对于地理的专业术语还掌握得不够到位。

4.书面表达不能使用规范格式,经常出现错别字。如在这则案例中,参考书面表达按高考的要求进行表达,在开始具体表达时先书写“答:”,这是一个格式和规范的问题;郊区的“郊”写为“效”则是一个错别字的问题。错别字的教学虽然在地理课上的强调程度不如语文课,但从准确书面表达而言,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中学生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思想上不重视。在日常地理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书面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但是重视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引导,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也没有采取持续性和强化式的日常训练,致使问题不断重复出现,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书面表达习惯。

2.中学生自身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素质亟待提高。中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长时间的多方面的训练,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文中所提到的书面表达普遍性的问题,这与现在学生缺乏思维训练、缺乏阅读、大量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有很大关系。

3.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理解造成组合运用不灵活、呈现能力不强。比如在回答我国的地形特点时,很多学生仅表达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并未将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加以表达,细分析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这两个概念没有很好地掌握和理解。有时学生在书面表达中还会存在这样的状况:基本知识掌握了,但稍加变化,就不能很好地加以表达,灵活运用、组合和呈现能力不够。

三、提高中学生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的对策

1.加强教育和引导,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对书面表达的主观重视。学生真正发现了问题、重视了问题,并有克服书面表达中存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那么就可以避免因粗心等原因而造成的主观错误。

2.重视对学生书面表达的过程分析和方法指导。(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和审题习惯。要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审题读图和分析材料的习惯。如前一则案例:所示城市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请学生从城市合理建设的角度考虑自来水厂和化工厂等的布局问题。而在城乡规划的书本中也有一道图文基本类似的活动题,其题干是:该市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东南风,请学生从城市合理建设的角度考虑自来水厂和化工厂等的布局问题。照理回答应该不成问题,但实际的回答却不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读题不仔细:由于学生凭经验做题,一看似乎做过,连题目都没怎么看就开始答题。其实只要读一读题目,就会发现这两组题中的夏季风的风向是不一样的,一个夏季吹西南风,而一个是夏季吹东南风,因此让学生养成读题等良好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再如审题,审题是做题的前提,快速而准确地了解做题的前提,快速而准确地了解出题者的意图(考我什么知识点)是答题正确的关键。有的人写了一大篇,由于未能了解出题者的意图,结果得了零分,有的人很快了解了出题者的意图,写了几句话就得了满分。

(2)教学过程重视知识点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如在学到中国地理时,在回答“我国降水的特点”时,有同学是这么表达的:我国的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学生回答中不难发现学生只回答了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未表达出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亦即在书面表达中存在着知识点不够完整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表达的准确性。究其原因是对于降水特点应包括空间和时间特点这点并未掌握到位。还有在回答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时,没有很好地宏观把握好原因分析应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角度进行,造成只回答其中一个方面而导致书面表达不准确。在书面表达中经常有学生把表示地理空间方位的“北、南、西、东”表达为“上、下、左、右”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书面表达过程中知识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地理专业术语。

(3)重视思维过程中逻辑连贯性的培养,提高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如在考查中国地理河流和湖泊相关知识时,有这么一则活动题:读图回答问题:试分析图中各河流的径流变化特点及原因。

附图:

某学生是这么表达的:靠近绿洲河流的径流量大。而且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于这题无从下手而表达得文不对题。原因是除了学生审题不到位之外,还与他们思维过程的逻辑性不连贯和严密有关。因此,在明确了学生存在的问题之后,采取了这样的线索剖析方法:什么是河流的径流和径流变化(即河流水量及多少的变化)?影响河流水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降水、高山的冰雪融水等)此图中的河流分布在什么地方?(塔里木盆地及四周)这些河流水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冰雪融水)为什么?(地处西北内陆;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冰雪融水的多少受什么因素影响?(季节气温)。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学生就非常顺畅地作出了合理而准确的书面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培养学生按事物内在关系进行思维的习惯,提高其抽象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也就是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4)书面表达要注意“回归教材”。有些需要学生回答的地理问题设问巧妙,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如地理课上关于“朝鲜缺粮严重,分析其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的问题,学生乍一看是政治问题,不知从何答起。这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做的是地理科目的题,要回归地理教材,联系地理主干知识;从自然因素(朝鲜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及人文因素(国家的经济状况、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表达阐述。

3.教师应重视学生书面表达作业的有效批改。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的问题,会在学生的书面作业的表达中有所体现,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可以通过细致地批改用文字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明确并加以改正;对于问题特别大的学生,可以采取面批的方式。在批改完后,应做个有心人,把学生在这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加以概括,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分析和讲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明白错在何处,还能明白这种错误的出现与思维活动的关系,懂得如何修正自己的思维和书面表达。如在批改“我国耕地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书面作业时发现很多同学是这么回答的:因为我国的人口众多。而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与我国的地形特点有关,因为我国山地多,平地少。细细分析为何学生会大面积地出现这样的问题,发现是由于学生审题不仔细,把耕地比重等同于人均耕地。事后,我在地理课堂上对于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的探讨,印证了自己的估计和分析,同时设计了系列问题:对于该种地理事项(我国耕地比重小)产生的主要原因我是如何表达的?合理的解释是怎样的?产生两种表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今后的表达中应该如何避免?又如学生在回答“一般来说,表示城市规模的指标是什么?”的书面作业中,有个别同学是这样表达的:看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而合理的解释则是看人口的数量,因为地理学中城市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城市的人口数量。由于是个别同学,所以我就把那位同学单独找来进行了探讨分析,事后共同分析得出之所以表达错误的理由:一是审题不仔细,按感觉和经验作题,态度不够认真;二是没有很好地理解和区分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内在涵义的差别和联系。通过多种有效批改方式的综合运用,对于从深层次的角度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较好的作用。

结语

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它有赖于教师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所以我们必须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我们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从基础抓起,逐步提高。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相信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荣启.人性与美[M].世界知识,2003,(2):23-36.

篇2

【关键词】地理;课堂;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313-02

情境教学法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好途径。但是我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没有领会情境教学的精神实质,只顾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导致情境教学方法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结合地理教学将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

1 情境多集中在“开场白”部分

当前,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多被用作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情境的创设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引入部分,即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之前,通过运用预先设计好的语言、实体、影像、音乐或图表等媒体或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问题是达到了通过预设情境,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便往往依旧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继续按照原来的教材知识序列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不再注重创设新的情境了。教师应当看到,这种单纯以创设单一情境作为教材内容的引入,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起到了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达不到对学生大脑中枢的兴奋点进行持续的刺激转换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多种情境,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

2 情境的创设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的使用,那么怎样体现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呢?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其所用教学方法的实质目的,更多的是看重形式上的“到位”。因此在教学(特别是公开展示课)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往往是貌合神离,结果使情境的引入是只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韵,表面看是热热闹闹,其实是华而不实,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同时,这样过于重视形式,也很容易造成忽视地理学科特点,使地理课变成了手工课、电脑课或拼盘课等现象。

3 情境只用在公开课中,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在平时“家常课”的教学中,可能很少或根本就不使用情境教学法或某种情境,可是在开公开课时会努力的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师生特点创设多种情境。在公开课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注意恰当使用,因为情境的创设只用在公开课中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一种就是整堂课设计精妙,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恰当,整节课可谓是无懈可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会出现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原因并不是老师表现不好,而是学生表现的不好,因为学生对于一些像多媒体画面、音乐、语言等简单的情境学生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对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比较复杂的教学形式一下子根本不能适应,不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摸不到具体实施的方法、目的和注意内容,不能按要求完成老师的任务,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4 多媒体情境的使用易走入误区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变化,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地理学科中运用更为有用,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比较广阔,不是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能够进行实地观察,而且很多知识仅靠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想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较难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图文并用、问题显示、超级联接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停顿、重复、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可以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地理教学还可以提高课堂的信息容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精美画面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情操。

在教学实践中也感到,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说是今后教学手段发展的总趋势。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有人用“人机共灌”、“画蛇添足”等词语来表示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境况。可以将目前地理课堂中多媒体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七点。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多的注重画面的精美,而忽视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

(2)整个教学过程过多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师成了“操作员”和“讲解员”,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3)多媒体课件成了公开课、观摩课的不可缺少的“点缀”,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4)多媒体课件过多的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5)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忽视了对地理学习内容的关注。

(6)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往往画面的移动速度过快,忽视了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7)现成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较少,而广大地理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35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要进行多门学科的学习,其中一门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学科就是地理。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地理学科学习,因此学生在地理这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可塑性,正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科学习能力的大好时机。而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古人常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有才之士,可见地理学习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正式进行地理学科学习,因此,教师要能够把握好这一大好机会,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很好的入门。而目前虽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本人首先对目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目前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依然以传统的讲述法为主,而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方面存在不足,结果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活力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一些知识点的呈现,这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互动不足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学生作为知识的获取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识点,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就是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点的有效途径。而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的互动不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存在从个人教学的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学生能否有效的接受知识点顾及的过少,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有效把握,也难以很好地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中来。

(三)难以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地图结合起来

地理作为一门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学科,地图自然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否能够识图、认图,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有效的进行地理学科学习。而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识图与用图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其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与地图有效结合起来。而目前初中地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y以有效的将知识点与地图结合起来,进而影响了学生有效进行地图学习。

(四)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点方面存在问题

只有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才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地理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而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没有引起重视。一方面,教师对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解决地理题目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方面没有引起重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目前虽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依然存在多种多样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针对上文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以解决,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

针对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法可供地理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将一些地理知识点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较之于教师采用单一的讲述法,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针对目前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动不足的情况,教师要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针对知识点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后鼓励学生积极作答,这就很好的调动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积极作答,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方式。

(三)有效实现知识点讲解与地图的结合

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地图引起重视。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点,也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把握地图,教师应该结合地图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与地图结合起来 ,一边让学生学习知识点,以便让学生观察地图,通过地图的有效应用,大大提升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效率,同时学生的识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实现了学生知识点与识图能力的同步提升。

(四)注重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篇4

一、当前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设施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各种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相应教学设施的匹配。否则,课堂教学的方式单调、教学内容难以有效传递,就难以说是创新性教学。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地理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农村学校只有一些挂图、简单的图书,其他的设备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教师手头只有课本和教参,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施展手脚,一些创新方式难运用,一些课程要点难以讲到位,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课程内容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通过挂图、插图等,难以使学生在感知上形成完整的认知,理解起来的难度也比较大。如果能够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清晰地展示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一地理现象。

2、教学水平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通过听课走访,相当一部分地理课距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教学方法呆板。很多课程还是采用老办法进行传授,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多,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的少,忽视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大多以知识训练为主,提出一些具备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很少,课堂上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压抑,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教材钻研不够。有的教师对钻研教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钻研教材意义不大,只有吃透教材,按课本内容教学,就能够达到授课目标。有的教师虽然有钻研教材,但钻的不够深、不够透,停留在表面,教学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钻研的功能没有发挥。有些教育主管对教材钻研工作不够重视,未进行系统的组织实施和监督,钻研教材的氛围没有造起来。

3、师生素质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教师素质有差距。新课程新标准,要求高中地理开展开放式教学。有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仍然采用以往的课程模式,无法与新课程对接,总感觉有力使不出;有的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新课程的地理课是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还在摸索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课程的创新性教学在实践中就是要与时俱进,改变旧有教学模式和方法,寻找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基础较薄弱。虽然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受现行招生政策影响,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在初二就已经完成学业的修学。这导致学生上高中后还要重新再补上一年的地理知识空白期。有的学校认为地理是副科,在地理课时,以实用主义为前提,根据大纲要求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机械的背什么、不求甚解,并未真正掌握地理知识。这些都导致地理知识较好的学生很少,高中地理课还得补上初中的课,严重制约创新性教学的展开。

二、实现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的对策措施

1、转变教学方式方法。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特别是高中地理课程中较多的地图,通过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这样学生理解和吃透起地理知识点就显得更为容易和直观。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要与创新性教学相吻合。要根据不同章节、不同内容采取相宜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体验式、讨论式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素质至关创新性教学的实施成效,要切实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使他们能够与创新性教学接轨。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对高中地理教师进行培训,围绕创新性教学主题展开,采取专题报告、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学校要为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创造条件,安排外出学习进修,借鉴他山之石,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高中地理教师自身也必须加强学习,学习高中地理新课程及相关地理学科理论知识,储蓄丰富知识,改变教学理念,以适应创新性教学的需要。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塑造,而这些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获得真知、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通过一些地理情境的设计,场所的提供,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二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地理学科的魅力。三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很多学生存在不会学的问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科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用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去学,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作者单位:南安国光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石永.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06.9.

[2]李霓.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J].榆林科技.2011.4.

篇5

1.用教材教实际照本宣科

现行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对教师旧有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由于第一次使用新课标教材,存在:一是忠于教材,坚持“以本为本”,照本宣科;二是依赖教材,而不能进行精“加工”;三是囿于教材,而不能突破教材束缚。

教学建议:一是突出抓好备课,精心研究教材。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文本,教师要通过备课,吃透编写者的意图,吃透新教材的新变化,对教材进行精心“加工”,才能把自己的内在素质“外化”。对教材内容的加工要做到“五化”: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创设切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激发联想与创意);教材内容的问题化(把要学习的内容变成问题“链接”,启迪学生思维);教材内容的操作化(把教材呈现的“死”的知识变为种种“可操作”的“活”知识);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建构教材结构体系,“瞻前顾后”);教材内容的最优化(提炼精髓,优选策略,高效学习)。二是突出抓好教研,促进共同提高。通过组织“三课”―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扩大“三”课的影响,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实现脑力资源共享。三是加强知识储备,开发教材资源。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来源渠道广,要求教师及时“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悉心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完善。

2.满堂问答看似主动参与

由于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一是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二是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三是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是形式参与、被动参与、部分局部的参与。

教学建议:首先把握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主动性,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参与。“满堂问”使学生站起来发言,这仅是一种行为的参与。教师满堂灌不好,满堂问也不好。其次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再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教师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真正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就有保证。

3.小组讨论替代合作学习

走进新课程实验的课堂,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但是存在:一是讨论的内容选择不够恰当,导致讨论频率过高;二是讨论的任务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各行其是。三是讨论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讨论的价值意义不大,多数问题讨论的不深不透、不了了之。

教学建议:一要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小组或团体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并完成个人所属的责任;小组成员之间能进行沟通并相互信任;以及能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二要熟练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①分组需合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确定好小组长,分配好小组内成员的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②频率需适宜: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讨论,也不是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如可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不统一时进行。③讨论有价值:教师应围绕容易出现分歧、答案不唯一、方法不确定、个体难以完成等的内容确定讨论的问题,让学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实现讨论的价值意义。④学生要三会:学会倾听,不随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的解释;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发言,做总结性发言。⑤教师勤指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确定有价值的问题或需要教师讲析的问题等。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把握学生的学情。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有什么优缺,有什么兴趣爱好,处于什么精神状态,教师都要详细了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的新理念。爱学生,一切从尊重学生开始,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步发展,以培养全面合格的建设人才。

2、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做到这点,教师关键要做好对学生的激发、引导、组织和监督工作,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却可以完全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篇6

【关键词】河流 教学问题 影响因素 逻辑推理

一.目前文科地理“河流”教学存在的问题。

㈠、学生方面:①学生“河流”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知识体系构建不全。“河流”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不能全面深刻理解概念、原理、规律,在新情景中,不能灵活迅速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并加以运用。知识掌握零散,机械记忆,知识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关系理解不到位,知识网络的构建不完整,区域地理空间概念建立不牢。②“河流”学习方法与技能欠科学。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地理知识,不善于通过理解“河流”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掌握知识。不善于运用地图掌握概念、原理、规律。不懂通过“河流”图像、图表、资料、地理位置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机械运用学科基础思维方法,自主学习欠缺。

㈡、教学方面:① “河流”教学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河流”教学要切实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组织复习教学内容,有的方矢。目前一些教师在“河流”复习教学中,没有制定“河流”专题教学计划,而是把这块知识分散在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必修1、必修3来教学。这种教学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主干知识不突出,能力培养不到位,无法给学生构建较高效的“河流”解题思维线索,培养能力、拓展提升思维不足。②教学中,“河流”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足。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练习讲评。忽视如何分析把握“河流”要素特征及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忽视深刻理解“河流”特征和成因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在“河流”教学中一定要强化逻辑思维。如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推理、等的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解题的能力。

二、构建“河流”的主干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河流”的逻辑推理能力

河流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深受气候、地形、植被、表土结构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它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突出表现。因此在分析说明河流特征及成因时要紧扣地形、陆域面积、气候、植被、表土结构的变化,进行逻辑推理,找出影响的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有关河流特征的变化,也是随影响制约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自然要素内在联系的必然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㈠河流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向、流程、水系形状、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支流数量)、河道状况(弯曲、“地上河”、落差或峡谷分布)。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具体如下:1.流向,取决于:地势的倾斜方向。2.流程,取决于:陆地面积大小、大陆轮廓形态(完整或破碎)以及分水岭的影响。3.流域面积,取决于:地形(分水岭影响)、气候(降水量和干湿状况)以及陆域面积的大小。4.河网密度,取决于:气候(降水量和干湿状况)、地形地势以及植被。5.河道状况的平直或弯曲, 取决于:①地形 ②流速 ③人工裁弯取直; “地上河” : 取决于: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 ①地势低平,落差小,水流缓,泥沙大量沉积抬高河床;②人工筑堤束水;落差或峡谷分布,取决于:①地形的起伏状况 ②流经的地形区(类型)。

㈡、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主要有流量(水量)、水位变化、汛期、流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水能等。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具体如下:

篇7

1.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不敢放手学生,教学方法更新难

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的工作程序和教学策略,对教师来说,各自均有一套自己适用的自如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目前农村中小学很多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设计思维将学生格式化,学生完全听教师指挥,既不可在自己感觉有意思的地方细细品味,也无法在没意思的地方走马观花。教师根本不敢把学生放手,硬是拉牛上树,这样大大钳制了学生活力与个性的张扬,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求新知的信心,学生成了老师牵着走的学习“木偶”。

2.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考试制度改革滞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仍然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要标准,不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没有建立起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的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评价的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二,考试改革进展缓慢,传统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教师培训缺氧,缺乏有关的指导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新课程的出现促使教师不得不改变已有的教学方式。原有的知识和业务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为了尽快实现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学习,探阅一些有关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书籍或资料。但是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压力大,不能较好地完成这一重要的转变。再加农村学校经济条件不好,无法让教师走出去亲眼看到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更谈不上有名家的指导和引领,所以我们的老师对实施新课程信心百倍,但底气不足,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只能望尘莫及。

二、农村中小学地理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应该采取的对策探讨

1.从观念上真正认可新课程,不断充实自我

观念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态度,如果教师从观念上认可了就会主动积极想尽办法执行新课程。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局限,往往不能适应新课程,甚至排斥新课程,认为新课程偏向理想化,不符合农村教学实际,所以会因对课程计划的实际可操作性持怀疑态度而处于观望状态,不愿意“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新课程并没有得到开展,这可能导致农村课程改革最终失败。所以就要求农村地理教师首先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形势的发展,争取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不去做拦路者。

2.尽快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

首先,在学生评价方面,要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其次,在教师评价方面,要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践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要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资金与学校硬件建设

据调查,一些农村学校,地理组只有一台计算机,这还是条件稍好的学校的情况。教师的条件尚且如此,学生更谈不上使用了。由于接触网络的机会很少,无法及时获取课程网络信息,很难让农村学生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力量。因此,政府必须下定决心向农村大力投入教育经费,并监督执行专款专用,合理配置所需设施。不仅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收集地理教育教学信息,订一些教学杂志,多给教师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还要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步伐,最好能建立免费网站。通过上传优秀的教学视频案例与课堂录像,为农村教师提供真实可信的课堂情境,推进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进展,解除因硬件不足而造成的地理课程的实施障碍,促进农村地理新课程顺利推进。

篇8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高职院校 课堂教学信息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24-02

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信息管理是体现院校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点内容,加强课堂教学信息管理水平则成为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且高职院校的教学师资水平与思想观念等均较为落后,这样一来也为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信息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致力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信息化管理,是近年来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本文试分析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加强课堂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并针对课堂教学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加强课堂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阶段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技术化发展,全面实现教学信息化是适应当前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中,推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信息管理,在教学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技术,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之一,同时也是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然而因为欠发达地区在经济上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一差距也间接影响了该地区中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在经济方面,欠发达地区仍需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持;在教学方面,因为经济、思想观念等因素作为限制,这无疑也限制了欠发达地区中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了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根源上实现教学信息化,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技术,是当前阶段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高职院校中的教学主要以实践型为主,对于学生的管理也需要更为有效率的方式,为此,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若无法突破传统方式的局限性,便无法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效率,所以,在欠发达地区中,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是影响教学管理信息化实现的一项重要因素。管理人员应突破自身思想观念的局限性,在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以此提升管理工作效率,进而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信息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一)教师方面。教师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目标,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管理目标不明确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缺乏对于科目教学的具体目标,缺乏课时教学目标的深入认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随意性;(2)教师在制定管理目标方面缺乏明确的方向,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3)在课堂教学管理进程规划上缺乏明确性,教师并没有将课堂管理目标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无法有效配合教师管理工作,在学习上缺乏质量。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与教材内容脱离,使课堂教学过于架空。出现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味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不善于运用实例。学生在此教学方式下也无法有效掌握教学知识,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失去基本的意义。

(二)学生方面。在高职院校中,学生之间对于专业技术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现阶段,高职学生的生源更为多样化,不仅有来自参加高考的学生,同时也包含来自中职、技术学校以及职业高中等院校的三校生,学生在学习基础上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专业技术与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也不尽相同。当前阶段,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支撑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务必要运用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中,欠发达地区本身受经济水平以及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信息化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加之学生自身的因素,便会进一步降低高职院校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学生缺乏对于自己的约束能力,在制定学习规划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较为容易形成从众心理。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端正的态度以及明确的学习目标,总是抱有“及格万岁”的心理,缺乏责任感以及对于社会的了解。在信息管理方面因为缺乏专业且深入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等方面均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进而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带来了极大的限制。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信息管理对策

(一)加强学生对课堂行为规范的深入认识。学生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主体,全面强化学生自身在课堂中的行为规范,以此强化高职课堂教学信息管理。是学生在集体中体会学习的真谛,务必要运用信息化管理方式,使学生能够做到自律,进而做到他律。实现他律的主要前提便是自律,学生无法真正做到自律,课堂的学习的纪律无法保证,更加无法实现他律。使学生真正做到自律,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十分重要,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理解课堂教学中自律的重要性,进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课堂的有效管理。除此之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将行为规范信息化,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规范,在无形中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这样一来不仅全面提升了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也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提高了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使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信息管理的了解。在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课堂教学管理一般是班主任或是干部的份内工作,并不是所有教师的责任与任务。然而在当前阶段,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中的课堂教学管理,如何结合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是当前阶段欠发达地区中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一项主要问题。在教师方面,一般任课教师均认为课堂教学管理与自己无关,为此则不会投放精力在其中。相反,教师有权利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管理。具体说来,要加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信息管理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信息化技术,加深对于班级管理的认识。在适应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可进一步结合和深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可以通过教学网页与电子邮件的形式,加深教师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进而迅速传播教学的相关动态与教改信息。可以创办实用且动态形式的教学网页,进行教学网页的制作时,相关人员可以结合学校具体的教学管理内容,在网页中增设特色项目,如教师的教研成果、教学通知与动态、精品课程以及教师之间的教案交流等内容,将信息以网络的形式直接公布,更加体现教学信息传播的快捷与效率。除此之外,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电子邮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信息管理。以邮件的形式,将图片、文字、声音等因素进行结合,发送至计算机中的邮件箱站点,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在教学网页和电子邮件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加强专业课程设计水平。现阶段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是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然而这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并不足以支撑其发展。任课教师还要进行除专业课程之外的培训,增加教师专业素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水平,进而实现将教育对象、专业技术与课程内容进行结合的教学设计强化,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最佳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针对本节课程内容的重点内容,结合信息化管理方式,例如网页教学等,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与内容相关的文字与影像,以此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除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之外,还可以通过相关内容的讲座等形式,加深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信息管理的认知,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信息管理对于高职院校教学以及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的重点,使学生能够确定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原因,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四、结束语

当前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以普及,人们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也加快了工作效率。然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却一直无法得以普及,这也无疑限制了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中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的管理手段过于落后,无法体现管理的效果,进而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结合信息技术,则成为当前阶段相关教学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通过文章中的分析,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信息管理水平,进而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森焕,李卫东.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党课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2]王磊.浅谈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 科学中国人,2016(18)

[3]宋宝瑞.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2

[4]刘珍芳.对高职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5]初梅.关于加强高职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的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6(15)

[6]雷巍娥.论当前生源背景下高职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4(34)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B005)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一、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研究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学科中的主要的核心理论就是对其有关的区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分析,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对其有关区位知识进行掌握的基础之上对其现实生活之中所遇见的实际性的问题去进行分析评价以及解决。区域以及综合两个特性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的主要特点。高中地理学科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位方面的知识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科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想让学生对其高中地理学科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的区位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并且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那么就要对其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然后在其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完善。

二、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在设计方面还不合理

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教学目标的设计的有关方面还待完善现阶段还不是很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三维教学目标体系还不够系统。通过对其教师所编制的课堂地理学科的教案来看,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其学生全方面的发展的培养理念放在首要的位置之上。较多的教师在对其教学的目标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仍然是将其所学的区位知识与日常的考试紧密的联系在一块,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价值、情感以及态度三个方面的重要体现,因此三维教学目标体系还不够完善;第二,教学目标不够实用。良好的可操作性以及可检测性两个特性是其高中地理学科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重要体现。通过调查教学目标所涉及到的可操作方面的特性来看,教学的对象在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过程之中考虑的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少的,同时在导向性以及教学方式两个方面的计划制定也是相对比较少的,不注重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这样就使得教学目标在可操作性方面表现的非常的差。接下来从可检测性这个教学目标的主要表现来看,高中地理学科教师对其区位知识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不够细致存在着比较模糊的感觉,这样最终会影响学生对其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掌握的牢固与否。

2.教学模式还比较传统没有得到及时的改进与完善

现阶段,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主要讲课方式还是传统的依赖国家所规定的教材进行讲课,。教师仍然是在课堂之中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对其所讲授的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只是在讲台下面被大量的灌输,而没有真正的得到掌握与理解。因此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中的教学模式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完善,这样才能使其学生真正掌握所讲授的区位知识。

三、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上述两个小节分别对其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现阶段教学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之上对其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现阶段教学现状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性的建议。

1.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树立正确

高中学生对其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掌握了解的好与坏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正确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师在进行教课的过程当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的跟随社会的进步制定出适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对其地理学科区位知识进行掌握运用。

2.教师在地理学科区位方面的知识需要进行继续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一些高中地理学科的地理老师在区位专业知识了解以及掌握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还需要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课当中要注重对自身地理学科区位知识的不断培养与掌握,使其自己的区位知识真正掌握牢固,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其学生进行讲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的角度出发,针对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研究的必要性、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现阶段教学现状之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以及如何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广大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的老师们起到借鉴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少华.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区位理念[J].地理教育,2005(1).

[2]王铭,李凤梅.简论运用当地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区位因素概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篇10

【关键词】高中教育;地理学科;学习兴趣

前言:

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错误影响,使得很多学生忽视了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在他们眼中地理是“副科”,为了考上好大学,他们更愿意将精力放在高考分数比例更大的“主科”学习上,而对于地理这种“副科”,他们要么是“带学不学”、要么是“彻底不学”,总之是一种毫无兴趣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现状的出现,使学生根本无法揭开地理学科神秘的面纱,也无法真正的进入到地理学科当中去进行“探秘”,最终使学生与地理学科越走越远。

1 创设问题情境

想要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对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引导,而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引导就是问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创设出问题情境非常有必要。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问题的难度有一定把握。切不可让提出的问题过难,而让学生出现畏难心理,当然也不可以提的过于简单,而失去对问题探究的兴趣。最好的提问效果是,当问题提出后学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却又无法依靠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答出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内容教学时,笔者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那么请问为什么交通灯使用绿色代表安全,红色代表禁止,黄色代表警示呢?”

提出这一问题后,同学们各个若有所思,但真让他们回答问题,他们却又说不出其中的道理。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就已经被笔者充分的调动起来,自然就会集中精力与笔者一同进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内容学习。通过学习之后,同学们自然就得出了“红色的光波最长,穿透大气介质的能力也最大,所以红色的光波显示的最远,在大屋天气里,红色也是最显眼的一个。同理,黄色和绿色的光波也较长,为了让驾驶员能够更加清晰的观察的信号灯的状态,所以信号灯的颜色由光波最长的‘红、黄、绿’三个颜色来显示”的结论。

2 增加教具使用

地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尽管高中生具有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但地理学科当中广泛的知识含量与时空界限,使学生很难依靠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来将其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借助地球仪、各种教学挂图、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来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通过地理教具的有效使用,学生只要依靠视觉的直观印象,就可以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变得直观,陌生的知识变得熟悉,这在满足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时,还简化了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与掌握。当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既简单有有趣的事情时,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有所提高。

3 利用幽默语言

有句俗话说得好:“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同样无论地理知识多么的有趣,如果没有教师生动的语言表述,那么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索然无味的。所以,想要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地理知识广泛,所以学生在进行新课程的学习时,往往都是第一次接触相关知识,在这时教师必然会利用自己的语言对知识进行讲解与分析,才能够让学生逐步的了解知识意义,明白知识内容,掌握知识要点。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在这时就必须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感与生动感。笔者与同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教学实验: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案、同样的教具,笔者与同事分别对两个班级进行教学(注:地理学习水平基本相等)。笔者同事是一个较为严谨的人,所以他的语言比较严谨也比较沉闷,教学完成后班级当中仅有10%的学生表示学懂了,有60%的学生似懂非懂,另外30%的学生睡着了。反观,笔者的教学班级当中有75%的人表示学懂了,有25%表示似懂非懂,全班无一人睡着。

尽管两个实验班级的地理学习水平肯定存在差异,差异的存在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所影响,但其影响水平绝不会如此之大。由此可见,对于地理学科的教学而言,语言的魅力是多么的重要。

4 展现学科魅力

高中生在学习知识时,常常会对知识有一种判断,哪种知识只是单纯的学习,哪种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通过比较学生对于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的知识往往具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地理是一门知识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对地理学科魅力的有效展示,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出自己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和太阳辐射的内容时,笔举出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案例,让学生探究、摸索,揭示其中的原理。通过这种实际生活案例的使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见展现出地理学科的魅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5 总结:

综上所述,地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其在高中教学阶段有所开设,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尽管因为学习兴趣的缺乏,使得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的认识、理解与学习存在问题,但只要地理教师能够更好的将地理学科的魅力展现给学生,那么学生是很容易重新激发起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兴趣培养是多个方面的,只要教师能够始终坚持对学生的兴趣培养,那么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肯定会有所转变,并更加主动的去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喜欢地理、爱地理的全方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皋,周平德.如何激发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中),2011,07:42.

[2] 李国辉.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的科学构建[J].教师,2013,10:44-45.

[3] 景怀勇.如何激发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2013,27:78.

篇11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人地关系;地理环境;研究方法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对全球变化的关注,历史地理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和丰富,研究专题和范围迅速扩展。不仅如此,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理论方法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也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其他学科借鉴运用,成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一、对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争论

历史地理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着争论。虽然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在历史时期主要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变化,这就是今日所理解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课题。至于在人类历史以前的一切变化——或更进一步说,在人类活动还没有能够在大地表面上引起显著的改变,或留下显明的痕迹以前的一切变化,则应当属于‘古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但仍有不同的补充意见。史念海先生在强调“

1932年初,(英国)历史学会与(英国)地

理学会(历史学与地理学教学科研人员的专业

学会)的一个联合会议在伦敦召开。会议讨论

的问题是:“什么是历史地理学?”而会议对该

问题并没有给出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答复。此

后为寻求解答这一问题,又尝试了许多努力。

在那次会议上就该问题提交的各种各样的

论文中,e.w.吉尔伯特(e.w.gilbert,1932)寻

求“区分目前包含在历史地理学科范畴内的两

门不同学科,试图为这门已经存在的学科下定

义”。他认为,“历史地理学”至少有五个不同

的含义,但只是其中之一“恰当地”阐述了这门

学科。吉尔伯特认为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不

再适合的历史地理学的四个较早期概念是:作为

政治疆域沿革史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发现与

探索史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思想与方法史

的历史地理学;以及作为研究地理环境影响历史

过程的历史地理学。吉尔伯特认为,历史地理学

的“实际功能”是“复原往日的区域地理”。“历

史地理学应该限定于历史时期区域地理的研究,

而不应该致力于将历史事件的研究作为学科的

主要目标”,吉尔伯特的这一观点,将地理学与历

史学、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同时作了区别。如同

许多这类定义那样,这种观点是有意识地造成分

裂而不是综合。……

虽然这种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往日时期(或

往日各个时期)地理研究的观点,被20世纪30

年代的历史学者与地理学者广泛地接受,但不

久(甚至当时)就受到新一代学者的质疑,在英

国尤其引人注目地受到达比的质疑,他们不仅

寻求扩大“历史地理学”的涵义,而且寻求将历

史地理学公认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达比开始

审慎地反思当时视为历史地理学为复原往日地

理的保守观点,逐渐地建立起一个新传统。这个

新传统如同关注景观变化与区域变化那样。关

注重要历史时期内不同地点的断代研究。迭比

促使历史地理学成为一门分支学科:他以传教

般的热情工作,目的就是将历史地理学建立为

一门具有自我意识的显学,既与人文地理学相

区别,又不同于其他历史学科。

最后贝克教授强调:

在此我要谈一谈不同的观点。历史地理学

没有必要监管自己的“领域”,研究历史地理也

没有必要逻辑证明。不存在历史地理学独有的

研究专题与研究领域;相反,历史地理学与历史

(及史前)研究共享其探讨的方法,而同时与地

理学研究共享其探讨的问题。因此,对历史地

理学科的任何整理(或甚至讨论)通常应以地

理学的话语作为其后盾。地理学与历史学都是

观察问题的观点;它们是观察世界的不同

方法。

存在这种争论并不奇怪,它实际上反映了历史地理学研究(或历史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历史地理学自身不断发展和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必然体 现。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特征极为明显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虽然是地理的,但在时间上却是过去的,资料来源是历史的,历史学的文献处理和解读方法是历史地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历史地理学因而同时具有地理学和历史学的特征,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主题出发,自然会得出不同的观点。

二、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与其他学科不完全相同,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方面,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

现在有不少研究者都认为要提高历史地理研究的水平,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研究结果的精度。葛剑雄先生认为:“由于绝大多数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已经无法通过实地考察来复原,只能依靠文献记载,而现存史料往往只有不完整的描述,普遍缺乏必要的数量,要进行量化分析相当困难,更难得出精确的结论,所以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时间、地点、程度的定量精度很低。由于成果的精度不高,很难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也无法为归纳或预测提供可靠的数量根据, 也难以得到其他学科的引用,受到运用部门的重视。”葛全胜、何凡能等认为:“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其他相邻学科相比,我国历史地理学在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研究成果依然还停滞在定性描述之中,从而造成许多很有见地的研究成果因缺乏量化指标,很难与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衔接,不能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凸现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因此,积极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历史地理学中的应用,提高研究结果的定量化程度与精确性,已成为学科发展当务之急。”这是就历史地理学的地理学属性而言,无疑是有道理的。但如前所述,“复原”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只是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一个方面,历史地理学研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运用本学科独特的视角和理论,从哲学或文化层面回答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问题。由于人类思想意识和人类社会活动行为的复杂性,计量化未必是最好、最准确、最科学的表达方式,而历史地理学因为其研究时段和研究资料的限制,也几乎没有可能提供一套系统、精确、符合历史实际的量化资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自为之可能会弄巧成拙。因此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前途还在于后者,应着重从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去思考人地关系问题。

近年来,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给人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一方面,许多历史地理研究者开始涉足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等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对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一些研究主题给予历史地理学的解释;另一方面,一些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也纷纷涉足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试图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角度来阐释相关的研究主题。历史地理学已经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已成为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诸问题的方法论。

历史地理学成为分析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论,受当代科学研究发展潮流的影响,是历史地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科划分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科学研究越来越综合化、系统化。无论是回答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问题,还是回答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都不能无视相互作用的另一面。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问题,认识问题的角度是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表述问题的方法是人地关系在时空二维上的发展过程。这三点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人地关系问题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长期命题,是探讨环境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主题,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对全球变化的关注,目前也是诸多学科争相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与地的关系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产生,通过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制度的演化而不断发展。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地理环境和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人类社会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人地关系应从动态角度考察才能深刻认识。历史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探讨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因此在人地关系问题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邹逸麟先生指出:“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同时自然环境的变迁,又反过来给人类活动带来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如何科学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也可以说历史地理学就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题中应有之意。因为历史地理学较早的重视人地关系的研究,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也早已走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只不过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舞台这样的认识误区,自觉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将之运用于具体的问题分析中;同时,历史地理学也因其研究时段的关系,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述问题的方法,即通过“复原”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理环境变化来表达人地关系的过程。这些都是历史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优势的认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正如阿兰·r.h.贝克教授所说,“历史地理学的长处在于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对往日的人类、地点与时期给予了大量的独特研究”。

如同当代许多其他学科一样,各学科都有独特的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又在不断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研究中重视人地关系,把人地关系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注意人地关系在时空二维上的发展变化,这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研究理论,现在也越来越成为相关学科研究问题的认识和方法,成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和地理环境变化相互关系的一个方法论。

篇12

一、从地理学科性质看文理分科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和地域性。

1.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学科甚多,高中阶段所设置的课程与地理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尤其是理科课程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内容涉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数学学科中空间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以及物理学科中的开普勒定律等,而且绝大部分“地球运动”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托数学计算;再如太阳辐射的波段组成、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等都与物理学科中的光学、热学、力学等部分的原理、规律有关;再如,地表形态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

2.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解释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由此可见,地理学科所要解决的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因此,“无图不题,无题不图”也就成为地理问题的显著特点,无论地理问题中是否给出明确的区域地图、示意图,所有的地理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落实到地理空间中,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空间概念、具有空间立体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与数学学科不可分割,如对经纬网图的判读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就是对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的延伸,甚至是对空间坐标系认识的延伸。

由上述可知,地理学科的教与学离不开理科基础,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教与学更是离不开理科学习基础。而大部分的文科生理科基础偏弱,导致地理学科的教与学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二、地理学科难易度分析

从图1和图2可以明确的看出只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地理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学科,有将近44%的学生认为地理学习非常困难。其中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习中的难点。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自然地理已成为学生学习难度最大的知识内容。究其原因,地理学科与理科学科关系密切,理科基础较强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这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学科的学习较为容易,而理科基础偏弱的学生一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理科基础较弱的文科生学生认为地理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与理科课程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自然地理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相关调查中,共有75%左右的学生认为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弱点并不是记忆,而是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与理科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十分相似。

三、高一年级文理分科对地理学习的影响分析

现在为了迎合高考,许多学校在高一的上学期一入校,或者是在高一的下学期开学初,就对学生进行了文理的分班教学。在高一进行文理分班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接受程度如何?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文理不分科会对自己的地理学习起到正面作用(即肯定会或可能会使地理成绩提高),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外,在问卷调查中,还有一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文理分科不会对地理学习起到正面作用,甚至会对地理学习起到负面作用(即肯定不会使地理成绩提高)。学生的理由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业负担,从而造成各科学习成绩的下降。而学生的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文理不分科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游刃有余。

现就某学校的某次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由上图可知,地理成绩与数学成绩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即数学成绩越高地理成绩越高,数学成绩越低地理成绩越低。由Excel数据统计得出地理成绩与数学成绩的皮尔生相关系数γ=0.815,说明二者呈正相关。以上的统计图表和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地理的教学与理科学科密切相关。

篇13

当前的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一直不高,这些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一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出解决策略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篇14

一、2015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1.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栏目22个,全文转载地理教育论文共计89篇。转载论文数量较多的栏目有“教学研究”(14篇)、“教学策略” (8篇)、“学科视点”(7篇)、“教材分析”(7篇)、“教学设计”(6篇)、“学法指导”(6篇)、“备考指导”(4篇)等。可以看出,《中学历史、 地理教与学》转载的论文更加关注教师如何教学和学生如何学习。值得关注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了7个与地理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 包括“地理实验教学”“问题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高三复习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探究教学”和“学科素养培养”。其中,专为地理学科设置 的栏目只有“地理实验教学”,其他栏目为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所共有。这些专题栏目反映了近期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  

2.源杂志转载量分析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来源于23种期刊(见表1)。排前三名的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共被转载论文50篇,占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56.2%。  

 

3.第一作者情况分析  

(1)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69家单位。其中,东北师范大学的论文转载量高达8篇,论文涉及地理核心素养、区 域思想、尺度思想、地理空间视角、地理教学逻辑、地理概念体系等主题词。可见,这些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了《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的高度认 可。有3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这些单位有华中师范大学、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和浙江省春晖中学。还有7家单位论文转载量为2篇,分别是福建省厦门市第 六中学、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中、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 版社地理室。从这些单位所属的系统可看出,普通中学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所占比例较大,教研机构和出版社的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统计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表2可知,江苏、北京、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区的地理教育研究氛围较浓、活动较活跃。对照2013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发现,江苏省一直稳居第一。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回顾  

1.地理课程研究  

2015年是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深入探索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高中课程地理标准修订工作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中,如何界定和 呈现地理课程性质和地理课程目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受地理学性质多样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内地 中学地理课程性质是多元的,尚不存在清晰的统一内涵(林培英,第10期)。文中指出的地理课程性质的现状和困惑,为我们深入认识地理课程提供了参考。立德 树人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原点(朱雪梅,第6期)。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科都在研讨“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等问题。有 论者综合分析地理学的传统、地理学者提出的几大问题和地理学的视角等地理学理论与重要教育文件,得出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观念、空间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 释、尺度关联、家国情怀和地理表达等构成(张家辉,第9期)。也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地理学学 科特性的视角,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基于地理空间视角的地图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李家清、常珊珊,第9 期)。由此看来,学界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有着不同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 科书和地理图册等,地理教科书是地理教材的主体。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编制研究、呈现研究和使用研究等类型。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时非常关 注探究学习,教科书中的探究性主要体现在体例结构、案例编写、内容选取等方面(刘健,第1期)。可见,该套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方面都注意遵循了“构 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除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外,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图像系统作为地理教科书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地理教科书呈现研究的热点。中国地图出版社李红梅不仅总结了中图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系统的特点,还分析了与该套教科书配套的地理图册中图像系统 的特点(第3期)。此类文章为地理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3.地理教学研究  

(1)基于地理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究 ①地理教学逻辑研究。地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内容和地理教学程序中内隐的规律、规则,包括学科逻辑、教的逻辑和学的逻辑等。有研究者指出,初中地理学科逻 辑有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地理学科,探讨地理知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联;二是立足地理课堂,追问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是否存在内在关联或教学关联(张彦顺,第 8期)。在大气环流教学时,应参考科学家所采用的“考虑新要素—提出新理论”的“要素增加”逻辑(朱承熙,第5期)。还有研究者非常重视地理教学逻辑中的 学科逻辑,认为地理教师应整体把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层级结构和逻辑结构(黄静,第2期)。王红梅在分析知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复习课 的教学策略(第11期)。仲小敏经过对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探究教学适宜性的调查分析,发现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特点是制约探究性强弱的根本因素(第9期)。地 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地理教育领域亟待加强地理教学逻辑研究,从而科学地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②地理知识教学研究。 地理知识既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等地理事实知识,也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周慧认为,在地理事实知识学习的设计中,可采用 ATMSTT的教学组件设计法,即辨识目标、编码图文、匹配策略、选择媒体、主题活动和检测效果(第9期)。蒋亚琴针对学生学习地理概念时存在的前概念干 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思维定式等心理障碍,提出了注重体验、强化对比、系统学习和变式学习等教学策略(第3期)。也有研究者在梳理中学地理概念体系的 基础上,从“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地理学科本质、思想与方法”“地理概念体系构建”等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地理概念教学(王向东、高燕,第9期),关注了 “教哪些地理概念”和“教地理概念的哪些方面”等问题。除了地理概念教学外,还有研究者关注地理成因教学,提出了基于支架理论的地理成因教学的一般模式 (龚琳、赵媛,第6期)。  

③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培养研究。阅读、分析和绘制地图的能力是一项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地图能力的养成途径包 括熟悉地图常识、规范读图顺序、掌握析图方法、形成地图意识(丁生军,第11期)。地理思想包括区域思想、尺度思想、整体性思想等。徐雪和袁孝亭在解读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思想对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即引导学生形成“区域思维”方式(第6期)。张家辉梳理了基础教育阶段尺度 思想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走向(第2期)。耿文强认为,地理高考复习时应强化学生的地理时空尺度观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间的关联 体系(第4期)。这实际上强调了尺度思想中的尺度关联内容要点。地理空间联系视角是地理视角之一,有研究者从“准确认识空间特征”“逐层深入的分析空间内 部联系”“空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地理空间联系的分析方法(黄妍、袁孝亭,第2期)。  

④区域地理教学研究。有作者探讨 了国家地理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何平,第1期)。张彦顺认为,“图解、体验和建构”是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教学策略(第5 期)。王邦柱针对高中地理必修3中“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教学偏差,提出了教学对策(第12期)。  

(2)基于教育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 究 随着地理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地理教学环境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赵才欣认为,在信息革命、生态文明等外部因素、地理科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影响下,地理课堂有 必要转向新型“地理大课堂”(第1期)。在“地理大课堂”中应重视地理实验教学。有研究者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地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脉络,并指出 了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张海、马建宁、牛科强,第7期)。也有作者探讨了地理实验类型中地理组合实验的设计及教学价值。关于地理案例教学,需要选 择典型的案例,而能充分演绎一般法则的案例则是典型案例的体现。陈庆军基于一般法则与特殊描述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编策略(第7 期)。  

4.地理教育测评研究  

地理教育测评包括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育测量等。地理教学评价研究应当突出学科特色和基 于大量证据,朱雪梅所构建的“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符合这一研究趋势。该体系以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教学行为为评价标准,以数字化教学观察平台和教学观 察手册为工具,以多元主体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学业成绩评价和循环跟进式课堂教学评价为路径(朱雪梅,第3期)。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表现的任务,对 此,有作者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表现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即在学科育人价值的统摄下,基于课程标准设计评价目标,基于目标设计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佟 柠,第12期)。关于高考地理试题研究,相炜地理工作室分析了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整体特点、突出亮点及各卷特点(刘振峰等,第10期)。除了着眼总 体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对某一类型的试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和总结。张文军分析了近十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观点方案类地理综合题的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第2期)。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走向  

1.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  

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选题,可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地理内容专题等来确定。[1]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 质等要素。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这些构成要素乃至要素细化后的成分进行选题。例如,尺度思想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应当重视 地理教育中尺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教学价值,以及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尺度思想的策略等研究。围绕地理内容专题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地理要素或地理教学内容中 的某一点进行选题。例如,区域地理教学中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科独特价值的人文地理教学、体现学科本质的地理学史教学模式等。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培养具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是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诉求。[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笔者曾提出,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如何筛选、确定地理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3]对于“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 用”,就需要思考如何运用地理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需要继续厘清的问题有: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 养的构成有何区别?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编制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科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 略、方法都有哪些?在培养学生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时如何做到衔接?怎样测评不同学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高考地理试题研究  

高考地理试题研究一直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既可以偏重理论研究,如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考地理试题命制研究、高考地理试题与地理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工具的研制等;又可以侧重实践研究,如开展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