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古浪县经济金融发展概况
1.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段,为古丝绸之路要冲,总面积5103平方公里,辖10乡9镇251个行政村,总人口39.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58万人,属国扶贫困县。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四五四”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多方招商引资搭建发展平台,宏观经济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生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导的农业支柱产业,以水泥、电石、卫生纸、石灰氮、双氢胺、面粉加工为主导的工业支柱产业。至2014年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76亿元,增长8.2%;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5.3%;实现工业增加值9.37亿元,增长14.2%;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4.18亿元,增长8.2%;实现大口径财政性收入3.16亿元,增长18.2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58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589元,分别增长14.4%和9.3%。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
2.银行业服务县域经济作用明显。古浪县现有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邮储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5类银行机构,其中农业发展银行网点1个,工商银行网点1个,建设银行网点1个,农业银行网点4个,邮储银行网点8个,甘肃银行网点1个,农村信用社网点22个,银行网点遍布全县各乡镇。可见,从银行机构种类和网点数量上看,该县属于银行组织体系较为健全的县域,业务基本覆盖全县各乡镇和行政村。近年来,按照“政府主导、金融参与、企业配合、多方联动、合力共建”的工作思路,古浪县各银行机构积极配合政府安排,在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探索。截止2014年12月末,全县银行机构存款总额达71.32亿元,同比增长24.91%,贷款总额达到47.34亿元,增长30.70%。全县金融机构中,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占主导地位,各项存、贷款分别占全县金融机构的80.05%和83.62%。
二、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经济环境滞后,银行支持的动力不足。一是农业方面:古浪县农业是一个脆弱产业,境内水资源严重缺乏,多沙漠和山地,山区人口占全县1/3,川区人口通过推进“下山入川”工程逐年增加。农业灌溉主要依靠黄河提灌工程,农业成本高于其他同类地区。加之农田开发期短,土地贫瘠产出较低,辖区80%的农户还停留在传统的种养业等弱势产业上,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占比较低。全县农户贫困面大,有近20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二是工业方面:县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属地优势企业很少,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经营模式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模式。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18家,工业产值27.45亿元,主要经营水泥、电石、石灰氮、双氢胺等生产项目。规模以下企业1117家,年产值12.79亿元,平均114万元,主要生产麦芽、卫生纸、面粉加工、酿造等轻工项目。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10.72%,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规模偏小、结构雷同、投入不足,经济基础薄弱,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总体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的深度贫困县。因此,对于以商业化经营,利润为目标的现行银行体制,县域经济实体对银行信贷的吸引力不强。
2.银行业受体制机制制约,有效信贷投入不足。2012-2014年,古浪县金融机构存贷比例分别为37.61%、55.94%和66.37%,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农业银行贷款份额虽大,但绝大部分投向了县域外的公路建设等项目,信贷业务对小企业覆盖率过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随着实力的壮大,信贷投放能力增强,县域经济支持力度加大。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受其结算手段、信用工具及其市场定位的制约,信贷投向仍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结构单一,经营管理水平很难适应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资金需求,“一社支三农”不堪重负。作为支持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的主力军,古浪县农村信用联社几乎包揽了全部农户的建档评级工作,以占全县银行机构42.64%的存款额,提供了全县47.50%的贷款,但存贷比例仅为66.37%,存差仍达23亿元。银行业系统内资金的“效率”配置,致使县域机构的资金“外流”现象十分突出。
3.融资中介服务及相关配套体系发展滞后。县域经济主要以中小企业和“三农”为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经济基础薄弱,贷款风险很大,由于缺乏利益风险补偿机制,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容易将之排除在门外。如同大部分欠发达县域,该县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估、中介体系,相对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需求,融资中介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规模偏小,担保能力不足,银行与担保公司开展合作不积极。二是缺乏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三是抵押贷款评估存在登记环节多,收费高等问题,增加贷款成本,而且手续烦琐,效率不高。调查中发现,抵押担保不足成为制约信贷投入的主要因素,大部分银行认为贷款未获审批的原因是抵押不足,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将抵押担保作为未获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挖掘存量潜力,统筹发挥各类银行机构的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仍是县域金融体系的主力,要厘清银行机构职责,按照业务侧重,挖掘潜力,做强基础,划定区域,发挥银行业合力作用。继续巩固农信社的支农主力地位;鼓励大型银行充分发挥资金实力和管控能力强的优势,重点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县域重点项目等的发展;引导邮储银行积极促进资金回流县域,并在与农信社的竞争上有所作为;充分发挥农发行政策性业务具有的量大、成本低等优势,抓住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带来的机遇,加大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
2.不断创新,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产品。各银行机构要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积极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结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村个体工商户为重点,在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方面加强创新。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推出一批适合小微企业特点和适应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创新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结算、汇兑、代收代付、融资辅导等金融服务,以及市场动态、行业发展、政策法规、利率、汇率等多种信息咨询服务。
3.大力推进城镇化、村镇化建设,夯实普惠金融服务的基础。偏远农村地区,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机构设立网点、布放自助机具投入多、产出少,发挥作用也不明显。一些偏远地区除极少数居民形成规模很小的村落外,大多居住分散,户与户相隔数里、甚至上十里的非常普遍。无论是设立物理网点还是布防自助机具都不现实,促进偏远地区农户城镇化、村镇化才是解决普惠金融发展的根本思路。基于此,建议当地政府要紧紧抓住“下山入川”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契机,加大偏远山区农民移民搬迁,建立移民新村和移民搬迁点,改善居住条件,促进城镇化、村镇化建设。只有这样,银行机构才能适时配置金融服务设施,有效解决普惠金融不足的矛盾。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五大问题
(一)整体发展思路和路径有待厘清,发展模式有待转型
国内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苏南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浙江模式是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苏南模式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珠三角则是主要依靠承接国外和香港产业转移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三种模式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本质上看,前两种模式走的是自主发展之路,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后一种模式则是依附性发展,容易遭受外部经济冲击,需要加快转型。
淮安等欠发达地区目前以承接东部或周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主要发展思路,走的是珠三角早期的依附性发展路径,虽然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很多县主要承接的是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化工、机械等用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是一些产能过剩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而且所承接产业的规模和体量很有限,无法形成自身清晰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导向,工业化缺乏推手,需要加快转型。
(二)支撑性平台建设滞后,重园区建设轻专业市场体系建设
平台载体建设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各地都比较注重平台建设。但淮安等一些欠发达地区各区县在各种平台载体中并未明确哪些是要着力打造的支撑性平台,哪些属保障性平台。事实上,从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看,园区和专业市场体系是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撑性平台,其他平台都属保障性平台,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两大平台建设。
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它不仅是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供给基地,还是产业集群、经济聚集的重要载体。专业市场及营销网络是原材料和产品供给与产品需求之间的桥梁。但从目前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情况看,各区县重园区建设轻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园区只是工业园区,功能单一,没有原材料、半成品、专业设备和成品专业市场做支撑,无法形成高度产业集群和发达的块状经济。
(三)区县园区产业定位不明确,区域间相互恶性竞争
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非常明显,有的以纺织业为特色,有的以珍珠业、袜业为特色,有的以小商品产业著称。这种特色化发展避免了各地恶性竞争,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各区县园区只能依据资源和招商引资情况确定化工、机械及零部件为主导产业,产业布局、发展定位同质化,产业链短而不全,“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还没有形成,导致招商变抢商,手段大多是提供竞相降低的廉价土地资源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园区带动成效不明显。
(四)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识和政策措施,但缺少相应平台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间的张力得以释放是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的一大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也很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各种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缺少平台。更具体地说,园区是中大型企业创业平台,专业市场才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平台。只有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体系解决了中小民营企业创业的平台问题,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民营经济才能大发展。
(五)地市和区县的职能、体制机制亟需厘清和明确
从实际情况看,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地市与区县之间人事、财政等体制机制矛盾已成为县域开发区建设瓶颈,项目审批、土地、规划等管辖权限的制约,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可用财力紧张,融资渠道和手段缺乏使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加之土地指标较少,项目等地、等配套现象突出。地市级政府继续简政放权,保障区县园区用地需求是县域园区建设的保障。
二、应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承接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模式转移,确定民营化发展思路和方向,实现以商带工
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推进工业化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苏南发展模式的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不仅要承接其产业转移,还要承接其发展模式的转移,要实施专业市场建设工程,建立起从原料到产品生产、销售的较为配套的、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体系,走“建一方市场、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之路,实现以商带工,带动园区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着力培养区县特色产业集群,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实现以工促工
学习浙江经验,发展块状经济。每个县重点围绕一个或几个优势产业形成从研发、 生产到物流、营销一个配套的产业体系, 形成“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布局, 避免各区县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共同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同时, 鼓励支持与发达地区“结对子”, 共建园区,借力发展。引导区县招商引资不仅要注重引资规模,更要注重引资背后的品牌、管理理念、技术平台、市场空间、环境保护、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培养和形成等。
(三)培育人才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提供保障
浙江发展迅速就得益于庞大的营销人员及其营销网络,苏南地区则得益于庞大的技工人才队伍。要摆脱依附性发展,只有着力培养四支队伍,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一支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一支掌握营销技巧和营销网络的营销人员队伍、一支具有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政府管理人员队伍、一支庞大的掌握各种技能并具有技术革新能力的高级技工队伍。围绕专业市场建设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三大工程,形成相对庞大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队伍。
(四)着力功能配套的平台载体建设,强力服务县域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
物流发展是专业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有形的和无形的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专业市场发展不起来,或者发达不起来。因此,要着力打造物流运输平台;大胆创新,打造金融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功能配套平台载体建设,强力服务县域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
(五)加强各级财政支持,继续简政放权,促进区县园区建设大发展
一是加大国家、省、 地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 每年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县域基础设施、 园区开发和专业市场等建设。
二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很多发达地区都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比如凡是省授予市里的经济管理权限,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授予县(市、区)。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继续削减30%以上。
三是进一步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建议淮安等地原由市级备案的国内企业投资项目,全部委托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备案。市属企业需核准或备案的项目可自行选择由市级或所在县(市、区)核准或备案。除国家、 省另有规定外,省以上审批、核准的项目,由县(市、区)直接上报,同时抄报市级备案。同时,建议总投资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和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国家另有规定除外)、国省道施工许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下放到项目所在县(市、区)审批。原属市政府审批权限的具体建设项目供地(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方案), 由县(市)政府审批。
四是进一步简化证照办理手续。建议淮安等地,凡县(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符合市场主体登记条件的,在取得法定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文件前,可凭政府有关文件到工商部门办理筹建登记。
五是保障用地需求。 建议淮安等地,已列入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重点建设项目,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同意,可以使用增划的基本农田面积指标,按占用一般耕地报批。市政府根据省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农转用指标和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分解下达各县(市、区)政府,各地在安排年度计划指标时,应优先考虑试点镇、中心镇用地需要。
参考资料:
[1]徐小佶,韦信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关键词】职业教育 县域经济 职教中心 劳动力
“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人才不仅是指那些手持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也包括大量的农村高素质劳动者,或者是有一计之长的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虽然他们从业的方式不同,经济效益也不同,但是所取得的社会效益是相同的,他们已然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路子,必须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市场意识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因此,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理应成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
1.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要发展职业教育。
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关键就是劳动者素质的差距,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回顾康平的发展历程,劳动力素质低下是我们贫穷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2.调整产业结构要发展职业教育。
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在我县农业生产中传统的耕种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一些农民对新科技、新项目的推广持观望态度。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项目、新技术,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已成为产业结构发展的必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理当毫无质疑的冲在前面。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发展职业教育。
农村劳动力滞留当地,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脱离传统农业,都需要劳动者掌握相关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因此,真正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效果的在于劳动力是否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有没有掌握行业所需的技术。
二、我县职业教育现状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教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从1992年成立职业中专到1999年成立职教中心再到今天,职教中心经历了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规模逐渐状大,尤其是近几年软硬件建设均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县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农村成人培训已形成网络。目前全县有农村成人学校15所、成人教育分校180所,每年可培训农民2万人。三是民间力量办培训补充了职教资源。我县个人开办的计算机、艺术等培训班教学设备齐全,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固定资产已达400万元,现已培训各类学员600余名,深受社会欢迎。
在职教中心骨干示范作用的带动下,现在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农村职业教育和民间职业教育全面铺开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一个新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虽然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通过调研,发现仍存在以下的不适应性:
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部分乡村干部忽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工作流于形式;农民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差,认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孩子没有发展前途。二是成人学校的软、硬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硬件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突出。三是义务教育阶段过于重视“应试教育”。除此之外,办学形式单一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既要有政府部门的专门机构,又要有民间的自发组织,互补其短,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发展对职业教育,将大量的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劳动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针对我县职业教育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加快职教中心的发展。把职教中心放到同普通高中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好“加强硬件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等基础性工作,切实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按“需求”设定专业。坚持“面向市场设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二是拓宽办学途径。要敢于放开、搞活办学形式。三是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四是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设备、土地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并多渠道筹集经费,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管理的局面。
2.要高度重视成人学校的发展。要达到“有教师、有教室、有教材、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设备、有学员”的6有标准,在乡村户之间构建起培训辐射网络。一是尽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搞好教学。要按照教学对象分层次、教学内容按需求的原则,把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培训作为重点,坚持成、职、普三教沟通,农、科、教三点结合。三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推行教师资格制度,使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充实到农村职业教育队伍中来。通过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和兼职想结合的办法,聘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员到农村职业学校任教,造就一支包括农艺师、畜牧师等在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要推进初级职教步伐,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做好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培训。在开好劳技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情况,明确分类指导目标,做好分段培训安排,掌握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必要时让学生走出校门,进果园、下车间,边干边学,提高操作能力。
4.要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加大社会关注力度。全社会要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政府各相关部门、行业组织者要认真履行责任,努力为职业教育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真正形成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最后,要重视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使其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优惠政策,扩大现有社会职教的办学规模与水平,发挥其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特点,争取与县职教中心等公办职教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
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邮编: 110500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
我县是国家贫困县,长期以来,由于受全县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地域条件的限制,我县农产品市场一直是沿街为市,没有一个象样的专业批发市场,这对于一个传统农业县来讲,无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短缺,无从筹措,这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根本问题。二是地理条件限制,我县县城集中在一个狭小的清水河流域内,发展空间太小、没有足够的土地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全县只有一个农贸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还有一个松散型的果品批发市场,也形不成规模。
二、各级政府对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的扶持政策,扶持项目的实施效果:
几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的政策,但对于我们县来讲,光给政策是不够的,因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资金筹措十分困难,有限的财政资金保吃饭都相当困难,搞建设就无从谈起。**年,通过我们申请省发改委对我县桥南苹果批发市场给予50万元的资助,但杯水车薪,根本不解决问题,所以谈不到实际效果。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县支行;履职;金融服务;对策建议
一、人民银行县支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继保监会、证监会分立后,2003年,银行监管职能再度与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行)分离,成立银监会,专门行使银行业监管职能,这也标志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的确立。人行从大而全的监管和服务职能中脱离出来,进而专司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职能。在这种大背景下,人行总行比较顺利、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中央银行的转身。总行集中了技术优势,而且有良好的履职理念,上收了更多的宏观调控权力,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中央、国务院赋予的新职能和新任务。但八年来,分行、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及县支行职能的转变应该说还没有完成,一直到现在还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特别是县支行,其地位不断被边缘化,传统的职能在不断调减,新增加的职能授权赋责不清,地方党政机关对人行的工作也不予重视。加上最近十年县支行实施“不进人”政策,使得基层人才缺乏,人力不足,增加了履职的困难,特别是有些县支行发行库的撤销,保卫人员充斥到营业厅等业务股室之中,还降低了这些股室的综合履职能力。近年来,总行提出建设务虚型调研型央行,这使得县支行除了完成基础业务之外,还要完成更重的调研任务,这也对县支行的综合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县支行要完成中央、国务院、总行以及地方政府所赋予的职责还存在许多难以绕开的现实问题。
(一)话语权弱化
2003年,人行把仅剩的银行监管权分离出去后,使得人行本来所具有的证券、保险、银行等监管职能全部丧失。金融监管权的丧失,使得人行在当地经济发展的话语权逐步弱化,在金融系统的核心地位也逐步弱化。尤其是县支行,传统业务逐步萎缩,新业务又赋权不清,货币政策的制定又与县支行基本无关,只是从事一些业务性的国库、征信、反洗钱等服务型工作。县域商业银行认为人行的工作可有可无,地方党委、政府对人行工作的支持也少之又少,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费用的拨解上,更是体现在对人行具体工作的支持上。
(二)传统业务逐步萎缩,基本功能逐步边缘化
县支行的传统业务,如支付结算、事后监督、会计等业务,以至于金融调控的政策工具,有的已经上收了,特别是有的县支行把发行库也撤销了,这使得县支行的传统业务逐步淡出,人行县支行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窄。另外,人行缺乏金融监管权,使得县级人行有效敦促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的手段和措施乏力,致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和金融调控的作用十分有限。这种窘境也使得有些党政机关和金融机构对县支行的关注度不断下降,甚至认为可有可无。
(三)干部的年龄、学识、知识结构难以满足现行人行县支行的履职要求
人行县支行“十年不进人”政策实施到现在,县支行的人员数量在不断减少,人员年龄、学识、知识结构等基本素质也在不断下降,另外,大量发行库的撤销,保卫人员填充到营业部等其他职能股室,这种状况使得县支行难以满足经济金融迅速发展和上级行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在职人员的平均年龄达到42岁-46岁;二是干部只出不进,缺乏活力,加之上级行又把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向上级行选调,使得县支行干部的综合履职能力不断下降;三是业务能力相对降低,知识结构陈旧,难以满足履职要求;四是县支行人员的第一学历主要以高中和中专为主,还有一部分退伍军人和其他学历组成,对于职称,绝大多数干部没有职称,拥有中师职称的不到20%,高师几乎就没有。这种年龄、学识和知识结构等综合素质显然是与现行的经济发展速度、总行对县支行的期待以及社会对人行的期待是不对等的。
(四)县支行福利待遇相对较低,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人行在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财政部、地方党委、政府对人行系统的关注度也在下降,再加上人行独立的养老统筹等问题,使得人行系统的经费相对比较紧张,甚至还出现了部分县支行连起码的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的窘境,福利待遇下降得很厉害。相对于目前高涨的物价,干部的日常生活经济压力增大,而近一段时间内,公务员、教师、军人频频加薪的冲击下,使得人行县支行干部对人行的工资待遇很不满意、情绪比较低落,极大地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发展瓶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需要县支行在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和窗口指导上发挥有力的作用。“三农”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样,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只有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金融的充分支持,为其发展输送足够的、健康的血液,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处理,才能做到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解决农村问题,最终适应扩大内需、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要求。然而,人行县支行的发展瓶颈制约了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有碍于“窗口指导”作用的发挥。政府有关部门往往只关心货币信贷的投放力度,只以信贷的增速来论英雄,而近几年来商业银行信贷权限上收,政策性银行因业务量太小,逐步退出了县域金融市场。截至2010年底,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突破123亿元,但贷款仅40亿元,大部分资金外流,政府不重视金融,金融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金融机构在县域设立的分支机构日益增多,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单薄,为了创造业绩不择手段拉存款,争客户,投放贷款,加大了风险隐患。米东区农村信用联社,为了争夺贷款客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把一年的贷款额度用完,这种过快贷款,必然会加大贷款风险,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加大金融风险。而县支行的不利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县支行金融卫士的作用,不利于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不利于支行队伍的稳定。
县支行作为央行最基层的组织,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巨大优势,其提供的窗口指导、货币政策传导以及经济金融调研能为当地政府、企业以及总行决策提供支持。在国家大力发展“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提升县域经济之时,作为县及农村经济金融核心的县级支行渐呈边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县支行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管理,切实搞好金融服务
目前,县支行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县支行的管理机制改革,努力提升支行的运行效率,敢于打破以往吃“大锅饭”的恶习,建立一套有效的履职、考核、评价,给予相应的奖惩机制,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氛围。要进一步推进业务机构和岗位的整合,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按照盘活人员存量、提高效率、激发活力和精简高效原则,优化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实行派驻制和内审上收制,狠抓风险点防控,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另外,对于一些传统业务和新增业务也要对其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处理业务中要积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领导者的姿态,积极投身到金融服务中去。如果依然抱着对过去的无限怀念,把服务当成一种权力,那么金融服务肯定搞不好、做不大,被忽视的命运就不可避免,必将失去未来。今天的县支行要不断发展,就必须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搞好金融服务工作,使自己所提供的服务成为金融市场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县支行的设立要做到依法设立
县支行的设立要兼顾效率和成本,不是每个县都应该设立,而是要按照经济发展和业务发展的需求,真正体现“因事设置”的原则,根据辖内金融的现状及工作实际情况,整合人力和物力资源,上收部分职能;辖区内支行众多的中支,可把业务量少、经济发展缓慢的支行的业务撤并到就近的大支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速度快、业务量大的支行,则要发展、壮大、强化县支行的建设。人行县支行的改革基本沿着因地制宜的主导思想进行,不要搞“一刀切”。改革要让县支行的从业人员感到有事业感,有奔头。
(三)加强培训,提高县支行的履职能力
针对目前县支行干部年龄、学识、知识结构难以满足履职要求的现实,要开展多样的培训项目,如县支行自主开展多样的培训科目、外派干部到省会中支、外省进行交流学习等。通过开展多样的培训学习计划,切实加强货币信贷政策的宣传、传导和信息反馈,做好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推进辖内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支付结算与账户管理、做好国库业务和国库监督管理工作、加强人民币管理、发行库管理和反假币工作、监测辖区内的货币信贷和金融运行情况,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四)有为才有位
正所谓“有为才有位”,就是县支行要在丧失金融监管权的大背景下,只有狠抓落实现有业务,积极作为才能重树以往在金融界的核心地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积极投身改革,不要妄自菲薄,创造性地、主动地、积极地开展各项工作,扩大其影响力,提升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充分发挥其金融核心地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党政机关的重视,获得更多的支持,有了更多的支持,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五)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为县支行引进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县支行要打破“不进人”政策,招兵买马,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县支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其综合履职能力,为县域经济及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祝世京.以一体化的思路加强央行县支行履职能力建设[J].南方金融,2009(11).
2、张华.关于人民银行县支行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职能定位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9.
3、霍建华.对基层央行人员岗位整合必要性的探究[J].河北金融,2007(5).
4、石建平.对人民银行县支行职能定位的管理学思考[J].甘肃金融,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