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

制造业发展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制造业发展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制造业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中国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传统制造业相对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来说,发展的动力和后劲都有所欠缺,特别是近年来,欧债危机的不断恶化造成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景气,也使得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只有对现状不断的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早的走出困境,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近年来制造业的发展,虽然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在2008年PMI创下了该指数设立以来的最低点,但是在全球一揽子救市计划的带动下,我国制造业市场也不断回暖,对应的经济指数也稳步回升。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行业大发展形势还是相对良好,不管是生产能力、产业规模、还是出口增长等都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同时,在我国人力资源价格相对便宜,各地招商引资政策不断开放的背景下,很多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也不断涌入我国的市场,整个制造业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一面。但是,我们也该清醒的意识到,不能光鲜的外表所迷惑,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呈现出如下一些不足:自主研发的能力比较低,品牌意识不强,总体上还是采用粗放式的劳动密集型模式,虽然这些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不足也会制约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及速度来看,我国的工业增加值一直保持着较为稳步的上升,特别是2009年以前,一直保持着10% 的增长速度,虽然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2009的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也达到了3.4%,其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动摇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除了上述影响以外,我国工业增加值在整个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2009的比重份额一度达到了15.6%,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19%。

从进出口的情况来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开放时的世界排名32位,直到2009年的一跃成为世界排名第一位,出口额也在2009年达到了1.2万亿美元,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占国内出口总额的比重上,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制成品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如表2所示:

从制造能力上来看,我国很多商品的产量都居于世界首位,很多产品如造纸、皮革、照明和电池等,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洗涤行业的技术也达到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出口的商品,不管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外,从引进外资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采纳积极的开放政策,劳动力的成本价格较低,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制造企业,如三星、摩托罗拉和索尼等世界品牌入驻中国市场建立企业,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

二、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尽管从上述数据指标上来看,我国的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繁荣的背后有着令人无法轻视的问题,虽然我们制造业的产值目前已经位居世界首位,但是产品的附加值非常低,绝大部分企业生产的商品,没有自己的品牌,主要从事的是贴牌生产活动,以纺织为例来看,我们占据了世界纺织业24%的市场份额,自主品牌却不足1%,整个制造业行业的生产活动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并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以这种状况为主。主要靠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来促进整个出口贸易的增长,很多技术密集型的产生活动还需要进口外国的技术来满足生产需求,在技术上的受控于世界先进国家,导致我国的很多制造企业沦为国外跨国公司的加工和组装基地,虽然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却不能制造具备世界最先进技术的产品。

三、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从上文的数据分不难看出,我国制造业为了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必须做出积极的调整,抓住自身“世界工厂”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展开开展工作,打造现代化的建造基地。对此,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相关工作。首先,进行准确的定位,目前的经济是由信息推动的全球化,制造业的技术已经向集成化、虚拟化、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而产业形态也向网络和全球化方向发展,对此,我们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做出明确选择,要注重发展和服务好好国内市场,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向国际市场渗透和发展,切忌一哄而起都去搞高、精、尖,都去抢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其次,进行技术的创新,发展技术密集型性的制造业,就需要不断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研究。当前中国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差,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实施创新战略,一方面要制定国家级大型高技术计划,另一方面也要坚持采取技术引进,自我创新的策略,发挥产学相结合的模式。再次,人才和资金是关键,推进企业进步,关键是人才,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才也越发成为更加宝贵的资源,而具备了上述了因素,如若没有资金的也是巧妇无米之炊,因此需要努力吸引和融合各方面的资金的力量。

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发展的建议措施,希望能借此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健康的发展,并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军,李保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现代管理科学[J],2009/11.

篇2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互动;发展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一般采用两种方法考察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一是运用产业关联指标如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来考察。二是采用协整分析技术考察研究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分析所用数据来自贵州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本文中所分析的制造业按照《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标准》进行分类。

二、实证分析

1.制造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情况。根据分析的需要,把第二产业可分成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四个行业,第三产业可分成生产型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两个部门,计算它们对生产业和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得到表1和表2,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制造业对生产业直接消耗系数仅为0.008867,在六个行业对生产业的消耗系数中数值是最小的,说明制造业对生产业依赖很弱或者说生产业对制造业发展支撑作用很弱。而生产业对自身的直接消耗为0.019799,仅次于采矿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说明生产业存在的很强的内部关联。

表1 8个行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2.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情况。从表2中的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为0.008275,稍高于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表明生产业对制造业依赖较弱。制造业对行业本身的直接消耗系数达到0.024720,表明制造业部门内部的关联依赖性较强有利于内部集聚经济的形成。

表2 8个行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3.生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通过计算得出贵州省生产业平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为0.833747和1.02001,制造业平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为1.164902和1.024994。说明生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较弱,而受到的拉动作用较强,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受到的拉动作用都较为明显。计算的贵州省生产业各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见表3,可见只有邮政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它对其他经济部门的辐射作用较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大,说明这两个部门受到其他经济部门的引力带动作用非常显著。

表3 生产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三、结语

通过分析可得出结论:贵州省生产业和制造业间的相互依赖和发展支撑作用较弱,说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程度低,还没有建立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在贵州大力发展产业园区,不失为一条提升制造业和生产业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园区制造业的集聚吸引生产业的集聚,而生产业的集聚和快速发展也将给制造业的扩张提供更强的支撑。

篇3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06 —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生产业逐渐成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太仓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如今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而生产业则是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制造业的“飞轮”。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配套的、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制造业越发达,生产业就越发达;制造业越落后,生产业也越落后;而反过来生产业又支撑着制造业的发展,它贯穿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为此,明确太仓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状况,通过促进制造业和生产业联动发展,从而构建良好的生态经济群落,才能有效实现太仓制造业的转型和太仓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太仓经济的竞争力。

近年来,苏州和太仓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不同产业间的联动发展。2007年,苏州市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的实施意见》,2010年苏州市印发《关于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产业结构升级列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作为结构调整、增强城市功能的战略重点。太仓市出台了《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并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合理调整内部结构,加快构建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经济国际化相接轨、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一、太仓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许多行业融合互动发展,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成为二、三产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太仓市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展,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业的影响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强化。但受政策性因素、现行管理体制的限制、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不充分等影响,太仓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仍然不尽协调: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产值比重相对稳定

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60%以上,农业占5%左右,工业占34%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太仓工业化进程和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太仓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迅速扩大。2010年太仓服务增加值284.38亿元,占GDP总量的38.9%。随着服务业增加值的不断上升,其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推动太仓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尽管服务业增加值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有了很大提高,但从表中可以清楚看出,服务业产值比重徘徊不前,2006—2010年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36%左右,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甚至与国际上中低收入组的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当前太仓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由“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变,而服务业产值比重的徘徊不前显然不利于实现太仓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标。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但生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

从太仓市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一直是太仓服务业的主要构成部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左右,与美国、日本的不足30%相比明显偏高。金融保险与房地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30%以上相比明显偏低。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更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原有的一些传统服务业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运输、仓储、邮政企业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货运、商业配送、社会化储运等现代物流方向转变。2010年太仓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62.3亿元,比上年增长78.3%;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太仓港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1万标箱、货物吞吐量8058万吨,分别增长46.1%和56.1%。太仓服务业内部结构虽然在进一步优化,但结构升级还不够快,现代流通和新兴业态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现代物流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生产业发展不够,软件与信息服务、证券、咨询、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这些都说明太仓由于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而导致生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篇4

本文经过剖析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特征,并与海内外装备制造业进行了类比分析,拟定了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和详细措施。同时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表露出来的一系列的问题,经过各方面的讨论与协商,多位专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对策与建议

一、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全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及占全国比重相对较低

尽管这些年来山西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但是它的总量却不高,相比起中部其他省份工业产值全国占比来讲,山西全国占比始终低于0.5%。比如2011年,山西工业总产值1106.02亿元,全国工业占比为0.5%,而在其他中部五省中,江西省全国占比最低为1.2%,而全国占比最高的是湖北省,高达3.1%。在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这中部六省中,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处于弱势地位,其工业总产值比其他省份都要低很多,全国占比一直没有超过1%。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高度认识。

2.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及占规上工业比重较小

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较小。以2012年为例,山西工业增加值为321.3亿元,较2011年来说,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相对其他中部五省,全省占规上工业比重仅为5.4%,比其他省份要低很多。

(二)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1.煤炭产业占全省工业产业比重较大

煤炭资源在山西省十分丰富,过年来,煤炭产业一直起到支柱性产业的作用,而山西省的很多经济部门都和煤炭产业相关,煤炭产业对山西省的经济影响十分的重要。

近年来,虽然山西省委省政府响应国务院的号召,积极执行批复的各种文件进行资源、产业转型发展,但是由于煤炭产业无论从盈利能力还是销售收入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这种境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改变,这就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致使其在全省工业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居下不上。

2.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山西省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来讲总体落后,这不仅使得山西本地高校毕业生不愿留在当地发展,而且还造成难以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的窘境。各方面的影响使得山西省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难以形成较大的行业技术主导劝,在很多关键领域技术发展达不到发达省份的标准,不能掌握关键性技术,无法形成自主的产业能力。

二、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式分析-SWOT分析

(一)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优势

1.产业基础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中,山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各类资源整合已经步入正轨。如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晋西集团、经纬纺机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装备制造业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行业。

2.资源类产品的供给

山西省是一个资源和能源大省,大家都知道,资源产品一直是山西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的性质。如原煤产量排名在全国靠前,发电量、粗钢产量也都位列全国前八名。而目前从全国来看,资源类产品的供给紧张,工业品的价格也一直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资源优势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二)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劣势

1.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

尽管山西装备制造业起步比较早,然而在整个中国这个大环境中,其他省份的现在产业也飞速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山西在全国的领军地位开始动摇,其在全省的工业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开始下滑。虽然近年来山西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业务收入已达到数百亿元人民币,但比例在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与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的整体尺寸较小的。

同时,山西的装备制造业还有产业集中度较低的缺陷,山西省的企业很多,但是其中的大企业并不多,而且实力不够强。而小企业多而不活,不善于利用几十年来发展的经验教训,没有形成真正具有优势与特色的产业集群。

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方面,装备制造业是较弱的,先进的设备多依赖于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少数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技术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山西缺乏人才,很多山西高校毕业的同学并不愿意留在山西工作,造成了人才外流,其次山西对于人才的引进政策不是很有优势,导致对于人才的吸引力缺乏,而高校生对于自主创新又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故而这些因素导致了山西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三)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

1.产业转型

一直以来山西省主要是依靠煤炭产业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目前由次带来的环境恶化,资源藏量减少等问题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山西未来的经济发展。这样,产业转型就成为了山西省的必然选择,在2010年,省委书记袁纯清曾讲:山西要将主线定为转型发展,要以此实现其他产业的发展,不能一直依靠煤炭产业,要实现山西的转型跨越。

不得不说,山西省的产业转型说明山西正在一步步努力打破煤老大“一枝独秀”的现状。而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讲,煤炭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必然会给其他部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为此,山西的产业转型又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2.政府对创新的支持

针对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而很多本地高校毕业生受到南方发达城市高薪的吸引不愿留在本地的情况,山西省委省政府也正在逐步完善人才保障政策,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新,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参加“创新”项目,以促进自主创新能力,这是非常有帮助的山西自主创新能力弱。

(四)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挑战

1. 需求不足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近年来,随着山西不断的转型发展,煤炭、冶金等传统产业投资减少,发展速度减慢,这就直接造成了装备制造业的订货量减少,山西面临着需求不足的挑战。如:太原重工集团、大同机车等企业,今年来的订货量基本没有发展变化甚至有所下降。榆次纺机、定襄法兰、侯马装备制造业作为3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品质量都基本在下降,其中只有在侯马的产业集群中只有11户企业正常生产。

2. 专用设备制造业:生产困难 效益下滑

2013年以来,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出现订货减少、效益下滑、盈利困难等问题,这进一步对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挑战。

2013年上半年,装备设备制造业增加5%,同期下降7%,致使全行业增长回落了1%;2013年1-7月,该行业内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99.8亿元,同比上涨25.3%;获得利润1.75亿元,减少了9.3%;亏损企业数为51户,亏损面达到了36.8%,亏损企业亏损总数为1.8亿元。

从重点企业的情况来看,太重集团的订货不均匀,产品价格下降,企业持续亏损经营。2013年上半年,太重集团工业总产值达到87.9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06.8亿元,利润净亏损总额为5287亿元。从订货情况来看,订货不平衡分布,订单主要集中在矿山设备、风电设备、成套设备,而直到2013年7月有些设备都没有取得订单。

三、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措施分析

(一)政府方面

1.扩大我省装备制造业政府采购规模及适用范围

对于我省装备制造业政府采购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要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在资金,政策上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二要严格政府采购程序,杜绝利用采购中饱私囊,要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时采购;三,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支持我省目前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四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2.加强就业服务,落实扶持政策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为现代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企业在新员工,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省全面实施税收减免,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成长。

(二)企业方面

1.创新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体制机制

鼓励产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投资现代制造业企业。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我的管理理念,完善产权与资本结构,同时对于现在装备制造业企业资产重组,民营企业应该积极行动,参与到这一次企业的资产重组中。

2. 企业应该更广泛的层面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应该开展对省委省政府颁布的税收优惠政策的集体学习培训,认真分析研究并利用好这些政策,为企业之后加大研发投入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现代企业应该积极向高新技术企业靠拢,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从而不断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 金融方面

1.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装备制造企业的发行的直接性或通过“买壳”“借壳”进行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积极引导创业投资机构的小型和中型现代制造企业开展创业投资。。鼓励支持保险、担保机构开发并开展面向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保险产品和担保业务。总之,要利用金融创新促进中小微贷款和其他现代化设备行业的金融服务。

2. 完善专利权,股票质押贷款的试点工作,商标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运用发展

北京中关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股份质押贷款和其他国家的先行先试政策,制定了我省,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股份质押贷款试点办法,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在金融方面的转变,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妍.太原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大学MBA教育中心,2010

[2] [美]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张建辉,弋辉娜.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及振兴对策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30(1)

篇5

关键词: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辽宁省装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 S776 文献标识码: A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事业后的工业中所有30个行业。制造业作为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主导部分。鉴于此,以制造业为研究主体的发展评价和分析一直是产业竟争力研究中的重点组成部分。辽宁省的制造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辽宁省的制造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相对于辽宁省工业发展速度来看,辽宁省制造业发展速度要慢于辽宁省工业发展速度。针对这种情况,对辽宁省制造业的研究已经其竟争力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相对较短

传统的工业企业布局,由于受到当时的经济思路的影啊,缺少统筹规划与长远打算,而且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等影响因素也存在,例如大型企业大连精密铸造厂坐落在大连南部城区,东部主要以大连油脂化学厂为主,西部解放广场附近由大连重型机械厂,最严重的北部甘井子区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大,例如机床集团铸造厂、盛道红旗机械厂,通过以上对辽宁省传统工业企业的厂址布局研究,可以发现辽宁省的制造行业分布十分零乱,分别散落在13个市县和先导区,并没有形成一整套企业聚集性强、产品关联度大、生产衔接程度高、设备管理机制完善、成套配备能力强的先进装备。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虽然拥有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例如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和沈阳机床集团等,但企业布局没有规划,生产各自为政,企业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同时,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个别环节基础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务不发达,竞争意识差,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致使这些产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很难提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连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使辽宁省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心。

2.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

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中,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的重大技术装备产品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重大技术装备、重要领域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成套装备。辽宁省尚不具备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不得不依靠进口解决,而且依存度还不断提高,例如集成电路95%要进口,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70%依赖进口。我们出口的是中低端产品,即使少数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或者是来料加工型的。

3.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低

在实际中,如果企业要在短时间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水平,一般遵循的路径规律:技术引进、技术吸收、技术再创新的方针为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路线,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跨越战略。我国在特定时期许多产业通过引进、吸收和技术上再创新使产业水平上了一个比较大的平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吸收能力是一个关键点,技术吸收能力是指识别新的、外部的技术信息的价值,吸收,并使其商业化的能力。因此,一旦技术吸收能力低下,那么极有可能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技术追赶陷阱’。以大连市为例就存在技术引进的多,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从而形成的技术追赶陷阱。我省其他装备制造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对于国外技术精华与本国现状结合而形成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环节也比较弱,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低。

二.改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问题的对策

1.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相对较短的现状,我们提出如下思路。

振兴和发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以产品和沿海优势为导向的双轨制产业集群,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为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辽宁省政府要充分利用渤海、黄海岸线资源,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打造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优先安排出口贸易额度比较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到大窑湾港口和保税区等。例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开拓“两区一带的新格局,不断深化“五点一线“临海临港产业集群。其次,政府应加强调控能力,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的界限,加强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产品为导问,把内贸比重大,且具备同一或相似产业链上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以换建、重建等方式聚集在一起,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一批具有整体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群体。也就是说,为了解决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相对较短的现象,建立以产品和沿海优势为导向的双轨制产业集群是其较佳的解决方案。

2.面对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这一现状,我们提出如下方案。

首先,对过剩行业进行并购整合,并购整合是指当一方获得另一方的资产所有权、股权或经营控制权之后进行的资产、人员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性安排,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按照一定的并购目标、方针和战略组织营运。并购整合的出发点不是两个企业简单地合在一起,也不是简单地将一个企业的经营要素注入另一个企业就算完事。而是,统一生产经营目标,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压缩多余产能,从基础上减少多余产品的供给。其次,对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的行业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由于结构性产能过剩是用制造业解决就业问题的结果。因此,如果行业并购整合,必然会释放出不少的劳动力,所以对于行业的并购整合虽然会有效地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这现状,

3.对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企业的竞争力的高低决定月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于人才的储备。因此要提高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作母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从工业化规律来看,在工业化中后期,装备制造业对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将大大增强。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己经不再局限于资金、技术和产品上的竞争,还涵盖了以控制财务风险、降低财务成本、提升理财能力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竞争力的竞争。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要想真正的做大做强,成为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在人才储备充足的情况下,还要大力提高企业的财务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财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企业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 王蕊.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综合成本上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影响研究.中国知网

[2]李姝,姜春海.基于技术创新的辽宁装备制造业振兴途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3]张青山,徐伟.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对策.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