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 基本路径

一、美育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它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是一种通过升华人们的感性来引导人们的兴趣,进而促进人格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培养、提高学生感受人格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的教育。美育与德育、智育和劳技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德育是行为规范,在规范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智育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和训练,使人们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侧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知”的开发与教育。体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促使人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情绪,侧重的是人与身体的关系。劳技教育主要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侧重的是人与社会就业的关系。而美育则是通过对美的鉴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培养和锻炼人们鉴别、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侧重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同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劳技素质不能代替审美素质一样,德育、智育、体育和劳技教育也不能代替美育,美育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理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美育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美育能以美辅德,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一般来说,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德育来实现的,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必须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通过渐进的方式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动之以情,以美引善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美育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受到教育。通过美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五爱”为美,以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美。例如,健康的、激奋人心、催人积极向上的歌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融为一体,点燃了学生的生命火花,净化了青少年的心灵,激发了青少年对于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提高做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自觉性,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

三、美术教育能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我们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而美术能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其次,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陶养,那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事物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五、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 美术教育;素质教学;相互关系;德智体美劳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美育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所培育的美育思想,必须渗透到小学教学的其它领域中支。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美术教育,因此美术教育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美育能够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美育与德育同属于小学素质教学的范畴,两种教育有着重要的联系。美术教育与道德教学的主要关系在于,一方面,道德意义是美术教育题材的重要内容。美术教育与美术作品都是通过一定的美术形式去反映作品形式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内容的,美术作品的形式反映的内容通常是具有社会正面意义的题材内容,这些题材的正面价值与意义,往往是与它的具有典型的道德价值与意义是分不开的,比如说像各种爱国主义题材的雕塑作品,表现英雄事迹的作品等等。以雕塑作品刘胡兰为例,作品本身是一件人物雕塑,但是作品反映的是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学生们通过雕塑作品的外在形式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道德教育需要借助美术的形式予以展示。“学校教育在发展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同时,必须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念。”②美术作品都包含了道德的内容,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作品的形体美的体验与感昭来实现,实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术教育以美感熏陶入对学生手展开品德与情操教育,远远比一味地灌输思想道德内容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美术教学丰富了道德教育的方式,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拓宽了新的形式。另外,在美术教育中,自然景物之美也同样具有德育的功能,以自然景观为内容的美术课程能够增强学生们对自然和生的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们尊敬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与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育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主要学注重开发学生们的智力,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美术教育对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人的大脑的特点决定的。现代科学家对人的大脑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都具有同样的高级智力的功能,两侧大脑的功能各不相同,人的活动对大脑的开发也不相同,美术教学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功能。人的大脑的左半球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主要侧重于人的抽象、分析、计算和求同方面的控制,机时大脑的左半球是人脑处理语言、数字,进行逻辑思维、分析思维、辐合思维等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被称为“优势半球”。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着重于对人的想像性、虚构能力、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控制,是人脑处理表象、知觉,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可见,在人的智力活动中,理论思维主要靠左半球控制,而形象思维则主要靠右半球。美术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它是开发右脑这一智力世界的最有效途径。美术教学本身不只是具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但是在其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们对社会及事物的感性及理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通过具体形象可观的美术作品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创作的潜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与释放,从而开发学生智力能力。一个人的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等,这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不论是从美术的教学的内容还是从人脑的结构来看,小学美术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美术教育与体育与劳育的关系

在小学的教育中,体育与美育二者是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美育与体育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分别作为完善人的整体结构的过程中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为目的与手段。以美术教学为主要手段的美育和以运动锻炼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在小学的素质教学中联系得非常密切,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体育对美育的重要性上,美育是人体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结构是以生理结构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在审美活动或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前,必须要保证学生有个健康和身体条件。通过正确有效果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身体条件,确保人的审美心理的完善与发展。

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大脑发育,这样便为审美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小学美术教育在体育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美术教育与体育相结合,即培养学生的身体美、精神美、技巧美等,美术教育对体育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体育活动需要美的思想为指导,美育的思想必须渗透到体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技巧的高难度性,运动造型的艺术性,运动动作的协调性,运动成员配合的默契性以及动作的整体性等等,这要些体育活动取得的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这些都必须要有美育的思想作为指导,则否将无法完成。因此,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美育与体育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为目的和手段的。

美育与劳育的关系,首先表现在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要从小培育小学生的劳动习惯,要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其次是劳动创造美。这是马克思的著名论断,指出了人类劳动与美的关系,人类的劳动不但是以创造美的目的,而且劳动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劳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美的认识与感受暗送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劳动创造性也是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素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可以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而美术课又对劳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将美术课和劳动课有机结合,对儿童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以及综合能力培养,都是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这些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美术课的过程就是劳动课的过程,美术课的目的就是劳动课的目的,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动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让美术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动手操作的实际场所,通过动手,使学生的美术知识与美术实践能得到完美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同时,素质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然手段。美术教育的内容是,是其它各科的教学手段的补充与完善,而以美术教学为主要手段的美育,则是其它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美术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起作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362-368.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 教学 教师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YAN Kai

(Hanko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12)

Abstract Multimedia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modern education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universities' teaching quality.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how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courseware. In additio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ourseware also requires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Key words multimedia; teach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教育场所,各类高校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均有较大的投入,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代课堂教学之中并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跟进

课堂教学讲究抓要领、显中心。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因课件包容的信息量远比传统板书要大,而且所有的内容均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只有强化重点,突出要义,才能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为此,课件内容的选取要做到主次有别,层次分明。通过教师讲授时的反复强调、刻意突出,令学生对内容的主次做到心中有数。需要指出的是,强调重点,并不意味着对辅助内容的忽视。事实上,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案例、图表的运用,能够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或分解为具体细节,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内容的表现形式也要做到主次有别、层次分明,即让学生在视觉上能够轻松地辨识出重要的内容、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上,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推崇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理念亦可适用。事实上,少而精的设计更能够启发思考、促进记忆。教师不必把所有的信息都铺展在学生面前,而是要将提炼后的精华呈献给他们。往往一页上仅有的几句重点,要比满满当当的一整页文字更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记忆上的有效性。这需要教师在表现之“少”和蕴含之“多”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另外,教师要避免课堂上实际讲授内容和课件承载内容的“误差”过大。虽然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的讲授才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但由于课件具有直观性、概括性、记忆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影响较大。如教师的讲授内容与课件内容出入较大,则会导致学生思维的紊乱,造成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因此,既不能将课件奉为授课的唯一指针,也不能完全不顾及课件的存在而过度自由发挥。教师应紧扣课件内容,张弛有度,合理地“游离”于课件内容的周边,令讲授成为课件的深入诠释,令课件成为讲授的生动提点。如此,课件的优势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无疑给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学人员可针对不同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利用多媒体工具调控授课节奏,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历史课程,可在每节课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上半段时间讲授重点,精力不济的下半段时间则播放相关视频,一方面调节学生的学习强度,一方面促进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外语课程也是如此,语法内容的讲授和情景视频的播放相互穿插,可有效缓解学生的疲惫感和帮助他们代入视频角色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 课件设计及应用对教师责任心提出更高的要求

多媒体课件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不过其给教学带来的消极因素亦不可忽视。如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易患上“课件依赖症”。课件具有“一劳永逸”的特点,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学人员对其的过度依赖,甚至出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只要教材内容不变,课件的更新就只停留在极少量修改、增补的层面。如此不仅滋生出教学的惯性,助长了教师的惰性,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获取新知识、新观点的途径,将其误导入年复一年的陈旧轨道中,不利于具有开放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课件的设计及应用对教师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人员应克服对“老”课件的依赖,在每个学年,都要秉持职业道德,积极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前沿信息,结合教材的变化,合理增补、修订,制作出与时俱进的“新”课件。此外,还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反馈,对课件效果进行评估,具体落实到某一节内容甚至某一页内容。如评估结果低于预期,则分析原因并予以改进。

除内容以外,单就技术层面而言,针对在各式电子产品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教学人员只有在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及运用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制作出精良的课件,才能够更有效地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这需要教师保持好学的态度,参考借鉴同行的成果,取长补短,不断积累制作技巧和提高制作水平,充分发挥课件表现生动、内容灵活、重点突出的优势。

3 课件设计及应用与教师的专业素养相互促进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途径既方便又快捷,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信息的疏漏、缺失或以讹传讹。这需要教师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对这些信息加以甄别,拔除杂草,留下菁华。不清楚的问题要虚心求教、多方求证,确保将无误的信息带给学生。此外,高校教育与初级或中级教育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层次和等级上,更体现在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多媒体课件在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多地扩展领域,增补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才智。这需要教师具备开放的精神,除本专业融会贯通外,还要对相邻学科亦有涉猎。如此,课件的制作有助于教师汲取到更多的养分,令其学识更加精深和广博,反过来又促使课件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集成、管理和利用海量学习素材的能力,在给教学人员提供便利的同时,又对其提出了将庞杂的信息整合、筛选和精萃成目标教学内容的任务,这需要教学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克服惰性,持续改进,以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和达成期望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立.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育;审美能力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曾指出“人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1]”素质教育的明确提出虽然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却是古已有之。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注意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他提出“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时,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大多数学者都曾研究过美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对人格圆满、和谐的发展。但古人的这一思想在以后并未得到发扬,自工业革命以来,培养实用性人才就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精细的分工更是将人变成只会生产的机器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时,素质教育才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一、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使人的各项基本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因此,身心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一般认为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层面:①身体系统,即生理层面的教育。这是人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是人自由发展的基石,它是最基本的层面,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又可通过后天获得。②心理个性系统,即心理层面的教育。这是最具有发展性和复杂性的层面,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他贯穿整个素质教育系统,影响其他层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③社会文化系统,即社会层面的教育,这是最能体现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的层面,它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修养、审美艺术修养,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效果,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面和最终反映。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他们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且相互制约。脱离开任何一个层面,人的基本品质都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美育的两个层面

那么,美育又是什么呢?对于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又该如何理解呢?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①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来培养人们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的识辨能力;②美感教育,主要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欣赏来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知、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力在内的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创造力。

三、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王国维先生说“美育可以调和人的感性,是人的感性发达,以达完美之域[2]”可见,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以抽象的理论影响人;也不同于具体的艺术教育、技术教育,以具体的形象指导人,它是一种大的文化素质教育。它不仅要训练培养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要发展受教育者的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从而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从根本上说,即以美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趋向于完美、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人的意识形态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少了美育,不仅忽略了人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同时也会使各种意识之间缺少沟通。

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因为,美育同素质教育,即德、智、体等诸方面相互联系,不仅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系统的重要内容,而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等方面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见,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是多么的重要!那么美育对于素质教育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具体作用呢?我们从德育、智育两方面来分析:首先,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成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应该具备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德育主要是为了使青少年明辨是非,理解和掌握善、恶标准。它侧重于抽象说理,要求青少年用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带有明确的强制性。而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感染人、打动人。在对美的激动中,潜移默化的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人变的高尚。

由上述可知,美育或审美教育作为联系素质教育系统三个层面的重要纽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是美育,促进了人体生理的有机平衡发展,开拓了心理层次自由和谐的发展,丰富了人的社会层面的内容。没有美的促进作用,素质教育就难以和谐、全面的进行和扩展。美育对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结语

总之,美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手段,也是人类认识自己、完善人类文化心理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美育,我们不仅能够完善品格,塑造完美人格,而且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谐的发展。也只有通过美育,才能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54

[2]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中国青年报

篇5

一、教育的任务与目标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所谓“育人”,就是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其终极目标是人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以“育人”为目标,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与实践,而不只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学校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各种素质发展的要求,对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等进行全面规划。这里的素质,不是指某种学识、某种业务、某种技术,而是人的身心中内在的品质因素。各种内在品质因素的综合,构成了人的整体素质或称综合素质。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使人的各种内在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

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拓宽知识,发展智慧,提高智力水平,发扬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更要加强人文教育。只有加强人文教育,才能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理性的学习转为情感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人文教育是一种铸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教育、人化教育,它以人的精神完善为最高目标,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学生,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使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在人文教育中,美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大凡有影响的教育都很重视美育。如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将音乐立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居第二位。孔子认为音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标志。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又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西方后来在中世纪发展了“七艺”(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天文),音乐为第六,等等。

二、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或称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的途径。”

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手段。通过美育,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其落脚点还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类自身。人类自身的美化,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化,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美育的特殊功能,就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通过美育,使人的感性和理融升华:使人的精神世界在理性的高度得到和谐统一,也就是人性的和谐统一,人性的完美。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它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激发和净化人的感情,以美导真,以美导善,潜移默化地起到作用。

美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而是一种人文教育,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这里所说的美育显然不是狭义的美育,而是宽泛的美育,简称为大美育,这种大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鉴赏、创新等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净化、美化人本身,建立美的情操和理想的观念,发展美的品格,形成完美的人格。一个人只有具备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才有可能使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进入至高的人生境界。所以,美育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也就是精神世界层次上的素质教育。育人,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终极目标就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美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完美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这与教育。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全面发展的人”“理性的人”“审美的人”“高素质的人”等等,其实质都是一样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但也有密切的联系。从本质上说,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体现了真、善、美的关系。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德、智。体,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只有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协调一致地发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任务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本任务是以美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审美、创美实践活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想象和创造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真理观、伦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具体地说,审美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美感、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的原则体系,它直接指导和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和创美实践,规定着人们审美、创美的方向。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就是要树立的审美观。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修养,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只有以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尺度”,才能使审美活动上升到自由、自觉,才能培养人格的完美。

2、提高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能力是指人们感受、想象、鉴赏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中各种事物、现象、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具备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鉴赏力。

审美感受力是人们审美、创美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审美感受主要包括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两部分。审美感觉是人们通过器官对客观美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美感中最初级的感性印象。审美感觉在审美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客观外界的美发生直接的联系,并为审美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然而一般的美感却不是审美感觉所能完成的。因为多数美的事物,都不可能以某一种属性或与周围事物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况下存在着。因此,审美感受一般要进入高一级的审美知觉阶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以审美知觉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美,审美知觉则是对美的事物的多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审美想象力是指人们在以往表象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的表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重新再现客观事物的感性印象。审美想象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的,而一切记忆表象又都是我们在观察和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形成和保存下来的。人们头脑中是否储备了丰富和精确的记忆表象,直接关系到审美想象是否活跃。因此。首先要培养和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储备丰富而又生动的记忆表象,为活跃的想象力奠定基础。其次,审美想象又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理性思维就是“无本之木”,想象就会停滞。因此,要发展审美想象力,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再次。发展审美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对艺术美的欣赏,因为艺术美是审美想象力最集中的表现。艺术美中的想象力是极为丰富和生动的,所以说,欣赏艺术美是培养和发展审美想象力最好的途径。

审美鉴赏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欣赏的能力。在审美活动中,鉴别和欣赏两者密不可分。有鉴别才有欣赏。能欣赏才能鉴别。审美鉴别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和艺术美丑的辨析能力,二是对美的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特征、范畴(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和程度(比较美的、美的、最美的)的识别能力。美与丑总是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美是肯定性价值,丑是否定性价值。自然界中的丑一般表露于形式,社会生活中的丑主要在于它的内容,有时与伦理道德中的恶相联系。丑作为社会观念,受时代、阶级、民族的制约。艺术中的丑是生活丑的反映,它是生活丑典型化的结果。艺术家把现实中的丑能动地转化为艺术形式。使丑具有了审美价值。它可以使人对丑产生由衷的反感,笑着与丑告别,并从中获得美感享受。美丑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紧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从,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需要加强审美修养,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不断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以免美丑不分或以丑为美、以美为丑。

3、培养创美能力

篇6

随着社会诸多不文明现象的发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地位在当今社会日渐凸显。由于社会人文素质教育与审美生活的转换,高校美学教育课程仍然需要加以完善。处于此种背景下,美学的多重动态结构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促使美学教学改革脚步加快。与此同时,对于享乐主义的抑制,学生品质的提升,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

美学教育;人文素养;意义与对策

一、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美,美育也是教育立足的根本。美学教育重要性地位凸显的当下,美育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1)美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美育教育的核心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2)美育教育在全面教育中的必要性。美育教育因其独有魅力,在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中改革中占据一席之地。美育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标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学生能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3)美育教育于成长过程中持久性。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著名学者王国维则是对孔子的名言总结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由此可见,美育教育不仅贯穿于学生的某个阶段,而是陪伴终生,具有持久生命力。

4)美育教育在学生中的隐蔽性。教育过程中的每个学科涉及研究对象不同,不过不同的学科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美,给学生心灵上的启迪,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美育教育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提升审美标准的同时也对周围事物有了更新的评判标准。

5)美育教育的艺术性显著。美育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体现方式之一,是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素质教育始终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的魅力在于美的品鉴,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其美的评判标准也随之提升。

二、人文素质教育现代化意义

1)明辨是非、遏制不良消费。我国的经济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文化形态发生着转变。由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盛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盛,有利于世界不同文化意识的相互影响。物质生活得以保障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主义的文化观念重视交换价值.漠视使用价值:看重声誉与利润.轻文知识与真理,导致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的世俗观念在肉身欲望的驱动下沉渣泛起,并最终产生人的精神萎缩、情感淡薄、人性缺失的恶果。鉴于上述情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我国应试教育相结合,用人性基础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缺失就变得极为必要。人文素质教育讲求将人文精神作为学生培养的本质,将人文知识与实践训练作为教学手段,从观念上挖掘人性价值,激发学生实现梦想决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所以,从本质层面分析,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用培育“双向度的人”来遏制消费主义文化,防止人性的丧失,从内心深处对学生心灵进行呵护,激发学生情感交流。

2)铸造优秀品质、构建核心价值观。因为消费主义观念对青少年思想的“侵略”,加之我国传统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不完善,学生完整属性有所破坏,进而使得人性、感情、信念以及肉体方面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但是想要改善当前状况,就应该加强学生自我意识的调整,完善自我功能,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得以提升,通过此种方式促进人全面发展,推行素质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品质,完善自身,铸造优秀品质,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自身内涵,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每个人都要将自身价值最大化,在社会关系中发扬优秀品质,展现丰富的个人内涵,将人文素质贯彻于现实实践之中,促进经济文化、人文地理、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实现,使得社会在统一状态下,协调一致发展。

3)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我国从事科研项目研发的工作人员用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也能够从人文学科与人文素养中得到启发,尤其是人的第一感觉。想象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美育。这一点在信息资讯时代显得更为重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中,想象力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科技信息产业主要是针对软件的开发与网络平台迅速传播,但是想象力能够在软件的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以上因素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为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三、改进美学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对策

1、加强学生审美意识培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者,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勇于发现身边的美,从主观上对外界产生兴趣,进而萌发改造客观世界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素质培养。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发表言论“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审美意识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生活态度的培养应该借鉴实际,从实践中寻找美的所在,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

2、加强学生艺术鉴赏力

学生艺术鉴赏力的提升可以分别从以下几点着手:

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对外界事物进行判断的基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在于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从本质上若是缺乏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就会思维僵化。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客观事物美的展现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评价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理解,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继而对其展开评述,发现其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升心理素质,在充分展现自身特点的情况下,不只学会发现美,还要创造美,从创造美的过程中丰富内涵,以待厚积薄发。

四、结束语

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者、创造者。其中的美育要培育个体的和谐人格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主动地扭转传统美学教学偏重于上述审美统一体中的后者的局面。并遏制大众文化思潮中享乐主义的心理冲动对审美的实用性、功利性的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赵卫东.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2(09):120-120.

[2]韩文涛.高职人才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研究.中国人才,2013.3:216-2170.

篇7

关键词:美育 高校 素质教育

美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方针内容的组成部分。开展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过程,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过程。普通高校要加强美育,主旨在于“育人”。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逐步树立的审美观,这是我们时代最正确的、最进步的、最高尚的审美观。所以,高校的素质教育要以的审美观念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初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部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成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由试点逐步向全国普通高校推广。美育在52所高等学校进行了试点,提出了必须实现用“三提高”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实现“三提高”应是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高的境界。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而审美活动是使人从一定的功利性中解放出来,是人类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从而认识人的本质、价值、情感,培养人完美的、和谐的、完全的心灵、人格、品质。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自然和社会)以及文艺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人们热爱真、善、美,变得文明、高尚、积极。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把艺术教育的“乐”,列为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乐”,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格。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采用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形成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大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于情感的美育把真、善统一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情感达到更全面的教育目的。美育能引人向善,美成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净化和丰富人的思想感情。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有乐趣。

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有德育、智育、体育不可代替的优点,同时,它又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它可以启迪大学生的智慧,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他选取最美的”。因为他的许多科学创新、成果是从音乐优美的弦律启发而来的。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家授予他最高荣誉奖时,他说了感谢他爱人蒋英的一段感言。“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点上我也要感谢爱人蒋英同志。”钱老他讲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艺术对科学具有启迪作用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此来说明审美教育对智力的开发与完善是多么的重要。

高校开展美育教育渠道非常广泛,主要通过开设文学欣赏、书画欣赏、艺术概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欣赏、舞蹈欣赏和美学知识讲座,观看戏剧演出、参加音乐会、参观美术、书法展览,以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种文艺社团,如:书画协会、艺术沙龙、摄影协会、大学生歌舞团、学校健美操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电视台、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电影院、博物馆、游乐园以及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审美教育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教学内容与范本。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高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因为课外艺术活动不仅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与艺术特长的重要方式。根据他们浓厚的兴趣特长,引导他们参与校内外书法、绘画、摄影、舞蹈、表演等的培训,技能得到提高,参与一些各级各类艺术竞赛和表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考验,为将来的培养目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通过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同学们施展艺术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增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校园完善的硬件环境设施。如:音乐铃声、校园专栏、美术长廊。不但美化了校园环境,而且成现审美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艺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开发智力和个性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溶为一体的教育理念。是追求大学生人生完善人格的理想教育。

美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是正确的教育观。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教育等。而审美教育着眼于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其一致性。正确的审美教育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智力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的发展。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学生的智力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愉悦的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大学生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绪。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进行教学,体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振奋愉悦的心情,消除教学中的焦虑和疲倦感,增强情感教学,学生才能愉快完成智力教育的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充满着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因此,未来的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与坚强的毅力。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尽管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开展,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还有许多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我国艺术教育,尤其是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还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努力,我国的美育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的开设、开展一定能够取很大的成绩,并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出符合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篇8

[关键词] 价值;小学数学;要求;美育

一、深入认识美育的价值

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引导人们平衡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人性的完满,同时达到促进其他教育的良好效果,如有助于德育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和外部言行,有助于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和发展创新人才等。古今中外有关美学价值的理念大概如此。虽然美育的价值深入人心,但是美育的实施却并没有真正到位。

学校是人类文化摇篮,肩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更是美育的重要基地,然而美育在教育中的缺失现象非常普遍。学生普遍存在审美能力不足、审美趣味低下等问题,原因多为学校美育实践中存在领导体制缺失、课程建设落后、师资匮乏等。这首先反映出人们对于学校美育观的认识偏差,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能够认识到美育的价值,但是往往对美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很多不足和误区,要么将美育视作德育或情感教育,要么把美育等同于美学理论的教育或艺术教育。美育与道德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等范畴之间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1987年,教育理论家滕纯先生正式提出“大美育”这一术语,他认为在所有的课程中,在一切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都有美育的因素,可以说美育是无时、无处不在。所谓“大美育”,是指着眼于教育整体的美育化,这种大美育观将美育视为整个教育的一种境界,把美育当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终使教育达到一种自由创造的境界。

“大美育观”是在美育概念经历了“艺术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和“全面育人的教育”等发展演变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美育观念,具有新的特征。以前一提到美育,就以为是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事情,“大美育观”主张把美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美育普及的效果。树立“大美育观”,以新的理念指导美育实践,必将推动学校美育的创新和发展。

二、将美育与小学数学结合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还很基础,在打好基础的过程中将美育渗透到数学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都用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及发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地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

但是作为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展示它的简单过程和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为追求真理而勇于探索的精神。掌握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效结合点,明确每个数学知识应渗透那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时,应以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展开主动探索活动,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更好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数学修养,掌握数学方法论、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知识,不断更新观念,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教学,也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完成数学美育教育。

相信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小学数学美育教育的提出会使其教学有所改善,是教学质量从根本我所改变。

三、 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

20世纪最后的20、30年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要求国家的经济、政府人员不仅要有经济政治的眼光,还要具有美学的眼光和文化的头脑。

(1) 60年代以来,商品的文化、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其使用、交换价值。

(2) 21世纪最大的产业有两个:信息产业(高科技)和艺术产业。

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一个极好的契机。21世纪中国的复兴,要使人民发挥原创性和智慧;而哲学、史学、艺术的教育,正是可以激发人的原创性的教育。美育可以使我们民族在新的世纪为世界贡献一批大师。为在高科技、数字化社会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会安定,为使经济持续增长,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先生,提倡美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

四、学校教育应加强美育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育对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学校师范教育,对美育更有着特殊的要求,因为它是“教师的摇篮”。

(一)有利于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基础教育者的素质。目前在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等功利化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给广大未成年受教育者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其中有体制缺陷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基层教育者自身素质低下的原因。

学校教育的美育研究和实践能够提高师范生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他们将大多从事中、低等教育或其他教育工作,从而直接影响更多的收中、低等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利于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二)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很多学校教育者有着这样的感慨:如今的学生不好教了,因为他们在踏进大学校门之前,就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气,突出表现在审美趣味低下和审美功利化不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这与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到很好的美育有很大关系。基础教育阶段是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人的一生发展中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模仿能力强,极易习久成性,如果教育不当,则会荒废一生。

总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美育的任务就是塑造审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这与教育、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在学校教育中,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使德、智、体。美等教育并列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完美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校 艺术教育 误区现象

一、 正确认识艺术教育与娱乐活动的关系

艺术确实具有娱乐的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常常说:“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接受教育。但艺术绝不等于娱乐。一般的娱乐只是为了给身体、精神紧张一种释放或给身心疲劳的一种调整;而艺术除此之外,更有欣赏、感受、品味、升华的作用,即艺术还具有增进修养、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

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教育是对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历史发展前进的反映,更是经历了人类历史的筛选而沉淀、结晶下来的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应该并值得学习和传承的。这种学习和传承,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更需要花一定的力气。

大学生,作为国家具有最高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于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对于高校艺术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主流。因此,我们不能将学会一种娱乐的手段,就当作艺术教育的目的。

另一方面,人类历史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反映人类发展的文化艺术也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通俗的、流行的艺术,无论是音乐也好,舞蹈也好,戏剧也好,美术也好,它们都是人类历史发展到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社会的一种必然产物。大工业生产给人们带来了身体和精神的高度紧张和压抑;通俗、流行的东西正是这种高度紧张和压抑情绪的必然反映(如卓别林的表演);这种压抑来源于两种压力:一种是工作、生活的竞争性带来的紧张而产生的压力,另一种是由于阶级的压迫或种族的歧视带来的压力。

我想通俗、流行音乐,舞蹈元素,多数来源于黑人(黑人是处于阶级的和种族的双重压迫之中),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是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经过对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认真的学习与继承,才可能更好地发展。 我们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由于工作的竞争性和生活节奏的紧张,许多人,尤其是工作在现代企业的年轻人,也有一种压抑感。他们需要身体的、精神的调整和释放。另外,通俗、流行的东西相对传统艺术简单好学,易于掌握,适合于作为娱乐手段。所以通俗、流行的东西特别为许多年轻人所喜欢。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对通俗、流行的艺术,应该做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做符合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分析。同时更应加以正确的引导,要引导它向积极的、健康的、朝气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随着更多艺术家和艺术元素的加入,现代的、流行的东西也会不断增加艺术性。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美国有试验证明,轻音乐能刺激生物(白菜)相向地、温和地发展,重金属、摇滚乐则刺激生物背向地、粗壮地发展。最近还有信息说,不少摇滚乐手易于或已经走向吸毒。

二、从单纯的技术技巧教育中走出来,提高艺术教育的美育性能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必定是由深刻的文化内涵与高超的技术技巧两者紧密结合而成,也只有通过高超的技术技巧来表现纯洁的情感和高尚的精神内涵,才能称得上是最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年来,我们看到,艺术的发展有重技术技巧,轻精神内涵的倾向。对于歌唱,好像是要求演唱的音阶越来越高,才是最好;对于舞蹈,要求的表演技巧越来越难,才是最有水平。其实艺术作品的本意除了形式的美,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再高超的技术技巧也只有表现深刻的内涵,才是意义的。

艺术课程的教学除了介绍作者、时间、在社会上的地位(如获奖)等等,更应该清楚讲解它的文化内涵。现在对于欣赏型课程的讲解,有一种说法:“对于乐曲的理解,由各人自己去想象”。我认为只有这样简单一句话,是不全面的。音乐、舞蹈确实不可能像语言或文字的表述那样,具有明确、具体的思想意义,更不能说,某个乐段、某个舞蹈语汇就是明确表示某一个观点、某一种理念。但任何一段音乐、一个舞蹈所表现的情绪,表现的意境是清晰的,明确的。虽然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欣赏同一个作品,确实会有不同的感受,但那只是深浅的不同,“方向”还是一致的,不可能将“欢乐”感受为“悲哀”,将“拼搏”感受为“懈怠”。因此,对于如何把握欣赏的“方向”,应该提示给学生。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除了介绍作者的经历,更应该讲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代带给作者的创作精神和创作特点等等。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才能让学生自己去欣赏、理解。

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必须提高艺术教育的美育性能。要对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以及当代先进文化艺术的产生、发展、作用等方面做深入的剖析;对于某种艺术是如何通过它的某种技巧来表达它的情感,它的意境,它的内涵也要做深入的剖析。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教师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努力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艺术教育的美育水平。

三、全面理解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美育;素质;途径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一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的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音乐是一种非语言手段,它能起到伦理所不能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能唤醒人沉睡的潜能。从音乐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来看,中小学音乐教育只有与美育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从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来看,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双基训练只能作为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一种手段,只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才能真正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达到美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挖掘美育因素,启发审美情趣,以情动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音乐欣赏中的“情”,充分调动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获得健康的感官享受,获得高尚情操和美好思想的熏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体验音乐的情感。

二、创设美的意境,培养审美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意境。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从而共同鉴赏音乐形象之美。

三、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激励审美表现

课外艺术活动的生动开展,激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开智中学音乐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器兴趣组等,对学生进行规范、严格的训练。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国庆”联欢演出,每期都要开展合唱比赛、卡拉OK独唱比赛、器乐比赛等,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各种文艺比赛,成绩显著。

四、实行乐器进课堂,促进创新智力的发展,受到美的启迪

器乐进课堂打破了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传统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展手风琴、电子琴、吉他等,条件差些的可选用口琴、竖笛、口风琴等。也可以将南方少数民族的乡土乐器“竹叶”带进课堂,还可利用器乐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二度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和演奏水平。

我从学生的表现能力、鉴别能力、感受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美育进行考查,将实验班及普通班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识谱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要比普通班学生强。

正像一位哲人所说:“艺术教育是使人类走向文明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对人才的成长起到了积极催化的作用,音乐教育都能以其独有的功能而大显身手,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真正达到了以美感人、以美启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所以说,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11

关键词:美育 学校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83-01

长期以来,学校美育基本处于可有可无、似有似无的状态,不免让人生出些许忧虑。

一、美育的目的、任务和作用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育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指运用一切美的形式所进行的美化身心的教育。[1]我们在此所讨论的美育指的是广义的美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所以梁启超又将它称之为“情感教育”。[2]

美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逐步养成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和爱好,使他们能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二是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艺术才能,使他们初步具有用艺术手段表现美的能力,为他们将来“按照美的规律”(马克思语)创造美的生活、美的环境、美的世界打好基础。

美育不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艺术才能,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长为真正健康的人。

二、学校教育不能忽视美育

美育的途径有三: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而学校美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学校美育的对象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而青少年学生的审美观正处于初步形成的过程。他们的审美观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但学校美育较之二者,则尤其显得重要。其次,学校美育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曾这样说过:“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否统一的?是辩证的统一。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其中,寓于娱乐中。”[3]高尔基说:“文学凭什么而有力量呢?文学使思想充满肉和血,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巨大的说服力。文学比哲学是更多被人阅读的。而且因其生动性而更能说服人,因而文学是阶级倾向底最普及、方便、简单而常胜的宣传手段。”[4]而恩格斯则说:“请允许我提一下优秀的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一幅画;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5]他们的论述虽非直接针对学校美育,但所论述的内容与学校所开设的语文、美术等课程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既然如此,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

三、素质教育不能没有美育

如前所述,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在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性。

首先,美育与各门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说:“美育的范围,并不限于这几个科目(指语文、音乐、美术等----笔者注);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例如数学,仿佛是枯燥不过的了;但美术上的比例、节奏,全是档墓叵担唤亟鹗酰即黄金分割)是最明显的例证。数学的游戏,可以引起滑稽的美感。几何的形式,是图案美术所应用的。理化学科似乎机械性了;但是声学与音乐,光学与色彩,密切得很。雄强的美,全是力的表示。”[6]美育最直接、最重要的,虽然属于语文(文学部分)、音乐、美术等几门课程,但是应该而且可以将美育的内容贯穿于其它各门课程当中。

其次,美育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学校的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各项活动,大都具有浓烈的文化色彩,这就为美育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绘画活动能让学生从色彩、线条、结构、意境等方面获得美感;而书法、篆刻活动,不但能在创作和观摩中充分体验到其美感,而且还能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音乐、舞蹈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的美感,体验到舞蹈的形体与动作的美感。然而,能让学生得到审美愉悦,陶冶情操的活动远远不只这些,其它诸如阅读、朗诵、演讲等各种各样充满文化色彩的活动,也能像以上这些活动一样,不但参加活动本身就是在创造美和表现美,而且参加者会从中获得强烈的美感体验,深受美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总之,美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校美育是不可忽视的。况且,作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谁又愿意看到国家明天的主人,是美丑不分、素质低劣而又不思进取甚至唯利是图之辈呢?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398.

篇12

一、注重个体素质的整体性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等。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考虑个体素质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个体素质的每一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个体素质的每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必须是协调的,如果某一方面突出,个体素质的其它方面就会处于相对劣势,就会产生个体素质的不均衡,造成个体素质发展出现畸形。因此,落实素质教育,只有从整体着眼,才能切实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

二、注重个体素质提高的稳定性

个体的整体素质及其各个方面是在不断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中提高的。这种培养和训练必须是长期的,如果仅仅是短期的培养和训练,那么个体素质某一方面的提高就不稳定,也不能巩固。因此,素质教育是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必须是长期的,教育过程比教育结果更为重要。

三、注重系统性

每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在它所处的环境中受到其它相关事物的影响。素质教育是总结、纠正由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而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及评估标准等,虽然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但必须是统一的、协调的、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四个一”的口号,即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一节课都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学生家长的每一个教育计划,不让一个学生辍学,由此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途径。

四、要有创新意识

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并不是矛盾的。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育呢?根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定义,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作为基础教育来讲就是为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这样界定好创新素质教育,一是明确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为创新教育定了位,即创新素质的培养应在素质教育中有机进行。既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又把创新摆到了突出位置;二是强调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即要在全面发展素质基础上,突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素质,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上下工夫。这样界定从规定上注意科学性、规范性、整体性、操作性,既避免了片面性,又明确了有机结合的方向,使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获得到和谐有效的落实。

五、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性

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学生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从而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是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以前我们把美育看得可有可无,认为美育搞不搞对学生没有什么影响。我认为美育搞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①对学生加强美的知识技能教育。学校要坚持上好音乐课、美术课、手工劳动课,成立兴趣组,让学生掌握美育知识和技能。②对学生加强美的鉴赏能力的教育。学校通过音乐、舞蹈、美术比赛和欣赏课,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③对学生进行美的表现方面的教育。学校对学生要加强“五讲四美”的教育,把学生的行为美、仪表美、语言美列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检查。

篇13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首先,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远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从美育的内容来说,它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方面的教育。由于艺术教育有其独特的语言和功效,故而在美育过程中有其他美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在观念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要么重“艺”轻“美”;要么重“美”轻“艺”。这个观念一方面将美育的任务缩小到艺术教育范围,导致忽视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在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无形中割裂了美育各门类教育的联系,甚至在艺术教育中有重“艺”轻“美”的倾向,淡化甚至削弱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这一美育重要功能,使学校艺术教育无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重“美”轻“艺”,首先否定了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独特地位,其次,使美育流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歪曲了形式美的作用,以至走向了抽象的不可感知、“泛美”的泥潭,使其范畴的界定模糊,并使美育失去了独特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将把美育排除在教育方针之外,或名存实亡。

由于审美教育解决的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美育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角度),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以整体的把握。正如马克思所说“五种感官的形成是从古到今的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那样,可以感受美的音乐的耳朵,美术的眼睛以及其他综合艺术感知力,体现的并非是一种对声的知觉能力,而是“证实自己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官。这种“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指导社会实践,提出其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美的理想和最终目的美育实践。

就美育、艺术教育、技能教育在美育实践中的关系来说,它们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美育的前提下,三者是同一范畴的不同层次。从概念的界定讲,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技能教育,艺术教育包含了技能教育。但是,反过来讲,艺术教育并不就是美育。技能教育也不就是艺术教育。这是可以从实践中领会得到的。认为讲美育,就不讲艺术教育和技能教育了,这是一种误解。反过来以为技能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则是一种曲解。总之,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分和联系,可以从内容与实施的范围、素质教育与艺能教育的区别、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二、美育与技能教育

从概念的区分来讲,艺术教育包含了技能教育却又不同于技能教育。其一,在艺术实践上,富有艺术魄力的音乐表现和缺乏感染力的匠人式的技能炫耀显然是不同的。在艺术教育中,仅仅掌握了娴熟的艺术技巧并不是艺术教育的完成,只有当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赋予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生命,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这是就艺术表现与技能的区别而言。其二,艺术教育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其中包括与音乐的审美鉴赏密切相关的各种音乐的历史文化和美学知识,这些对音乐风格的理解以及表现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音乐和绘画之所以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艺术教育的几乎全部位置,不仅在于这两门视听艺术在各类艺术中的代表性,也在于其技能训练要比于其他艺术,具有更容易投入教学分析训练的实用操作特点。这也是学校艺术为什么很容易局限于“双基训练”的客观原因。

艺术教育要注意技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这是通向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这不是很危险吗?这不会陷入以汉斯立克为代表的西方“自律论”美学思想的泥潭吗?只要以美育为大前提、强化美育的社会功能及其审美价值取向,肯定美育在包括德育在内的各育中的存在,加强艺术教育在美育实践中与各育间的互渗关系,不但可以普及美育,而且可以使美育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黄河大合唱》这种艺术精品的形式不是源自西方吗?其中艺术的技术含量不高吗?如果只重“美”而轻“艺”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如果人类只有审美的能力而没有立美的创造力,美育的结果是人人都是“钟子期”,而“俞伯牙”不复存在。所以在美育实践的前提下,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必要的。音乐本身就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技术训练在艺术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是一种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美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技术训练本身也包含着发现艺术美构成的规律,以及对形式美的体验和表达。从技术训练的内容看,它必然是以中外优秀的作品为材料,再现这种作品的过程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亦是审美的过程,必然以技术作为支持。有人以为技术的训练必然导致艺术教育的机械重复,甚至减弱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确有这种现象出现。但不要忘记哪位艺术家的成功,不是从最基础技术训练开始,达芬奇从画蛋起步,莫扎特从弹奏音阶开始,都说明艺术的表达和构建,必须通过艺术特有的语汇的有序表述方可建立。总之,技术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音乐教育至美育的具体措施

1.普及合唱、乐器合奏教育,让立美主体在表演再创造的过程中,把握人类先进的审美意识与对象化的手段之结合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如:少儿合唱团、少儿乐队的组织和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少儿的音乐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及多种器官协调运动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少儿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群体协作水平。当然,有教育意义的典范模式的应用,也有利于道德的教化,以及对真理追求的信心和毅力的培养。

2.音乐与体态运动的结合。这既包括音乐与艺术体操的结合、民族歌舞的复兴,音乐诗朗诵的发展,也包括外国流行的律动的推广,交谊舞和现代舞的发展,它实现了人类的实践器官对审美进行把握的能力。这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身心状态的主动性、纪律性、协作性、规范性的协和均衡地自由发展。

3.音乐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相结合。音乐史中告诉我们,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要与诗密切结合。让学生自度曲难度较大,但可以让学生把熟悉的旋律同中外优秀的诗篇,以风格的不同分类,形成填词歌曲较容易。在创作排演舞剧、话剧、歌剧时,也可把本民族的戏剧、民歌吸收其中。让学生听音乐,根据其音乐对本体产生的意象以绘画或诗歌的方式予以表达。

4.以美的音响环境、正确的鉴赏方法,培养主体高尚的丰富的审美趣味,发展主体感悟音乐美的听觉敏感性,构建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篇14

关键词:音乐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提高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了匹配社会需求,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点。音乐教育能够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也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音乐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先机。谁也不能否认,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已经发挥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然而音乐教育仍然是高中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高中音乐教育至今难以匹配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音乐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美育落实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点,能够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的审美观念,因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美育是一个熏陶、感发的过程,是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的一种精神激励。在现代素质教育过程中,美育作为一项非智力因素重要性不言而喻。美育能够帮助人更新自身的情感,使人能够合理的沟通理性、感性,促使自身协调发展,进而拥有健全人格。现阶段,市场竞争激烈,现代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大,音乐作为美育落实的重要途径,能够在感染人的同时丰富人的想象力,提高人的文化水准,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二)音乐资源具备潜在素质功能

音乐具备强的感染力,当人通过听觉进行审美时,音乐会传递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会作用于人的身心,参与人各项素质的构建。因而,音乐可以全方位地影响人的素质:在生理素质方面,音乐可以促使人身心健康;在心理素质方面,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感,使人拥有高尚情操;在文化素质方面,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文化水准,开阔人的视野,使人拥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在民族意识素质方面,音乐可以帮助人了解热爱自己的民族;在思想素质方面,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品质朝着高道德情操方向发展,使人朝着真、善、美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音乐可以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三)音乐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迫切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生产力时代,社会已经发展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尊重人创造、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号召能够构建人与人友爱团结、沟通合作的良性氛围。音乐教育无疑为实现上述目标创造了条件,利用音乐教育的感知力,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关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得以强化,融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各方素质,对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四)音乐教育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要求

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党十五大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该计划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造能力被列为重点。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而音乐是美育、更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我国高中学校培养优质人才提供了指导和借鉴的材料。

二、现阶段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状况分析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高中音乐教育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来,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甚至已经制约了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师资力量缺乏。音乐教育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然而大部分高中学校的音乐教师引进力度不够,现有的音乐教师数量根本无法满足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第二,教育设备简陋落后。音乐设备的投入力度不够,师生对音乐设备的重视度也普遍不高,使用中的音乐设备经常被损毁,短缺的音乐设备难以及时补充。第三,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因为音乐教育于高中学生而言是“副课”,很多学校为了迎合高考,不断压缩副课课时,有限的教育时间难以为教育者设计完整的课程体系创造条件,教育者的教学内容也因此支离破碎,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教学工作难以提升教学效果。第四,学生未能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制约,我国人民普遍未能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在不良的社会氛围之下,学生的思想被误导,很多人因而不重视音乐教育,敷衍对待教育问题严重。第五,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较差。由于高中学生的主要精力被放在应付高考方面,音乐教育因此只沦为口头上的空洞套语,由于音乐教育被忽视,很多学生都缺乏音乐基础,还有一些甚至不懂得如何欣赏音乐。

三、提高音乐教育实效的策略分析

音乐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现阶段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状况不容人乐观。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配合,及时解决问题,提高音乐教育的实效。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可以从如下几点出发:第一,正确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认知,将音乐教育做榻逃的一项系统工程;第二,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为落实优质的高中音乐教育夯实基础;第三,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改革现有的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信心。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一门表达人类思想和反应现实生活的艺术,有着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将音乐作为一门学习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养成良好的素质,但是音乐教育不等于素质教育,因而无法涵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社会各界应予以重视,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音乐教育才能够有效提高教育实效、提高我国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郭欣.论音乐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中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