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

数字化技术手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化技术手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化技术手段

篇1

关键词:数字化手段;室内设计;虚拟美学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速,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具有新技术、新手段的互联网科技产品。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已成为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数字化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室内设计模式,还为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开阔了一条新的道路。

一、数字化手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室内设计的数字化表现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将传统的室内设计方案中所包含的内容,比如文本、图像、视频等。以虚拟现实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力求准确表达设计方案的空间感、色彩感、视觉感和材质感。除了视觉方面的感知,还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感知。因此,数字化作品的表现技术涵盖范围很广,可以是文字处理、图形绘制等数字处理技术,也可以是色彩搭配、视频制作等数字表现技术。可以说,它是一种集软件操作、美学意识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化艺术性表现手段。

二、数字化手段在室内设计中的展望

数字化手段目前已经是一门技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技术运用在室内设计中。其明显的优势和魅力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它带来的不仅是艺术视觉效果的革命,更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互动体验。首先,它是真实的感受。传统的设计方案是以平面图和局部空间的效果图展示为主。这对于没有空间想象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的人来说,很难产生直观的感受。但通过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客户带上数字头盔眼镜。仿佛就站在自己家中,能任意走动转身感受到每一个设计细节。其次,它是一个自然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不仅是以传统多媒体方式展示,更是在人类的自然行为下,将人的真实生活环境和构建的虚拟现实环境进行交互,这种互动拉近了客户与作品的距离,是一种零距离的交互。

数字化手段与室内设计相结合,使得设计对象的呈现更加动态化和多样化。同时,也为室内设计中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结合点。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有选择性地了解作品,观看作品,甚至亲自设计和操作作品。@赋予了它具有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真实感。人类与虚拟现实之间的互动更加自然、更加和谐。

总之,数字化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室内设计行业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成为家装行业的热点,这种数字化技术使得人与物之间也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互动。

三、数字化手段在室内设计中的虚拟美学的体现

数字化手段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新媒体表现的艺术形式。数字化手段的动态性和交互性,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展示方式的缺点。动态性可以让客户全方面的了解空间。交互性让客户和作品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能更直观真实的了解作品。在室内设计中,极大地帮助了设计师,能让客户更好地理解设计师的作品,从而给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法。数字化手段完成的作品是技术上的组成,从视觉表现形式来看,却是艺术的。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场景整体构图、模型之间的尺度关系、色彩和照明的协调、材质的真实感等,这些都涉及到视觉艺术的美学原理。

数字化手段所表现出的虚拟美学一方面存在于数字影像。这种影像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主要是通过虚拟现实环境的影像,从而超越现实构建出的新的虚拟物质环境。另一方面,虚拟技术可以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为一体,呈现出让人更为沉浸的逼真效果。客户可穿戴3D眼睛或者数字头盔显示器,感受声音、光影层次、色彩对比等。这比传统展示方式更加注重感官的真实性。更能加强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传递,也增加其艺术性。

可见,沉浸式、互动式与概念式的数字化手段在室内设计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重要性,这种互动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功能,使客户能够身临其境。

四、结论

当下,互联网科技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完善,数字化手段在各行各业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技术将对室内设计的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把握数字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探讨并在实践中运用新技术手段,使其成为室内设计活性元素。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 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具有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电路原理复杂等特点。尽管教师投入较多,学生还是感觉难学、难懂,一头雾水,称模拟电路为“魔电”。实践证明,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 多元的教学方法

2.1 问题情景教学法

问题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创设一个或多个具体的问题,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一个个生动的问题情景,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去分析,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例如,在介绍自激震荡之前先提出“在一个扩音系统中,为什么当话筒对准扬声器时会发出啸叫声?”,引发学生去思考这种现象实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积极思考,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2 渐进教学法

渐进教学法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基础和阶梯,灵活利用知识点之间的横向、纵向关联,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引入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说明它不失真且效率高之前,先介绍单管功率电路的特点教学手段,它效率高但严重失真,需要改进;然后介绍两个互补管组成的功率放大器,它的两个三极管可轮流工作,效率高并可减少失真,但还存在交越失真;之后引导学生寻通过在两管的两个B极端之间串上两个二极管这种方案可消除交越失真,这样改进的电路不仅效率高而且不失真。通过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导,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特性。

3 多元的教学手段

3.1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在传统板书的基础上,辅助集文、图、声、动画于一体多媒体技术,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形成“教”与“学”的互动。例如在介绍集成电路时,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插入元器件到集成电路的演变发展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在介绍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的微观机理时,用flash动画直观生动地演示内部的粒子的运动,将无形转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这一知识点。

3.2 实物演示

反馈是模拟电路课程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中只是空洞地讲授,学生很难接受。实践证明,我们借助演示实验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引导学生用示波器观察一个没接入反馈的两级放大电路的输出,发现输出波形明显失真;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加入反馈后,即在输出与输入端之间搭起一个桥梁,发现输出信号波形不再失真,一方面说明什么是反馈,另一方面说明反馈对电路的影响,把抽象的概念及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3.3 仿真演示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Multisim 10仿真技术,可弥补传统实验不宜实施的缺陷。例如,在介绍正弦波震荡电路的震荡过程时,用真实的电路和仪器,我们只能看到稳幅的过程,而对于先起振(︱AF︱>1),而后稳幅的过程却看不到;然而利用Multisim 10仿真实验平台,搭建起正弦波震荡电路,利用虚拟示波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起振和稳幅过程,见图1.

图1 正弦波的震荡过程

又如,对于分压偏置电路,它相比基本放大电路,温度稳定性好,温度变化时,静态工作点稳定教学手段,输出波形不易失真。当观察电路中的三极管由环境温度从27℃变化到450℃时,静态工作点的变化,输出波形的变化,对于真实电路这是不可能的,然而,在Multisim10仿真平台上,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这两个电路静态工作点变化及输出波形的不同,分压偏置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在温度由27℃变化到450℃时,静态工作点基本不变,输出波形不失真;而对于基本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有很大变化,输出波形明显失真。

利用Multisim 10仿真技术,可快速实现各种电路的设计,准确地对电路性能进行分析,可补充有些传统实验不能实施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掌握电路性能,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 结语

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多元的教学手段,教学中相互补充, 取长补短,可使教学充满活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闫慧兰.“模拟电子技术”多元化教学的探索[J]. 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86-88

[2]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短波广播;信道接收机;数字化;设计过程

中图分类号:TN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133-01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的信号处理技术日益成熟,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的处理频率已经达到了几百兆赫,为短波广播数字化处理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在抗干扰、扩展性与灵活性方面较之于传统的模拟接收机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还可以在实现多信道信号的同步解调和存储。大大提升了接收机的性能,满足了广播事业的发展需求。

一、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概况

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在技术方面采用全射频处理技术,对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抽取,分离成离散射频信号,然后使用FFT技术实现信号的数字化处理[1]。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在处理信号的时候不仅能够实现多信道的解调处理,而且还能在处理的过程中对信号实施存储,这样的功能相当于多台模拟接收机在同时工作。因此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在接收性能、设计成本与占用空间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出现对促进接收机的更新,促进广播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设计

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设计包括几个方面,分别是接收机的设计、ADC转换器的设计、数字处理设计系统的设计、信号解调系统的设计、硬件系统的设计以及软件系统的设计[2]。

(一) 接收机的设计

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短波信号的全波段数字化处理,经过数字化处理之后的信号可以实现数字处理,从而实现短波信号的多信道解调功能,解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对数字化的信号进行解调,另一种是先对数字化的信号进行存储,然后从存储器中读取信号,从而完成短波信号的多信道解调,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解调是离线解调。

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设计原理是:通过天线将短波射频模拟成信号,然后经过低通滤波器进行滤波,然后通过ADC转换器转换成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实现信号解调,同时还可以通过存储器进行储存,以便需要的时候能够再次实现解调。

(二) ADC转换器的设计

ADC转换器的功能是将模拟的射频信号转换为离散射频信号,以方便实现信号的数字化处理。ADC转换器的采样频率必须满足奈奎斯特的采样定理,这样才能保证离散信号在不失真的情况下进行转化。在对短波模拟信号进行采样的过程中,为了防止采样之后混叠现象的发生,必须在采样之前增加低通滤波,这样才能够保证在不失真的情况下还原模拟信号。

(三) 数字处理系统的设计

数字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射频信号的信道分离,然后抽取各个信道的数字信号,从而减小数字处理的运算量,完成后续的信号解调工作。数字化的接收机信道可以看作一个数字滤波器,在设计的时候要保证各个通道的频率分辨率保持一致,以保证各通道的均衡,在设计的过程中使用FFT技术,具体的抽取方式如下:

第一,整数倍的抽取。整数倍的抽取就是把原始的采样序列每隔一个数据抽取一个,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序列,达到降速处理的目的。

第二,多项滤波处理。多项滤波处理就是利用速率信号处理中的等效变化在抽取器的前面放置一个数字滤波器,如果是采用S倍的抽取器,那么就可以将数字滤波器的工作频率降到S分之一倍。数字滤波器的降速处理大大降低了对处理器运算速度的要求,提高了处理器的实时处理能力。

(四) 信号解调系统的设计

数字化信号解调采用的是数字化正交解调与数字化的包络解调。

第一,数字化信号的正交解调。通过数字化信号的正交解调可以得到两路正交信号,并且得到的信号具有三个特征,分别是:瞬时幅度、瞬时相位、瞬时频率,这些特征是信号识别解调的基础。信号正交解调的精度比较高,误差比较小。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在解调的过程中需要恢复本地载波,需要使用数控振荡器或者锁相环等设备,电路的设计很复杂。而且本地载波的恢复程度与最后的输出成果密切相关,所以对设备的要求很高,耗费资源很大。

第二,数字化信号的包络解调。在幅度调制中,有用的信号包络是通过各个幅值点来进行支撑的,通过采样获得幅值点而获取信号包络的计算方法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如果不是整数,那么载波周期内的样数点的选择应该接近实际数值中最小的整数值,避免包络失真。这样的解调方式原理很简单,容易实现,耗费的资源也少,但是唯一的缺陷就是对噪音的抑制比较弱。数字化包络解调的运行过程如图1所示:

(五) 硬件系统的设计

硬件系统的构成主要有:PX Ie-5622数字化仪、PX Ie-8133控制器、PX Ie-1075机箱、PX Ie-8262存储接口模块、HDD-8265 磁盘阵列。PX Ie-5622数字化仪的功能是完成短波信号的数字化,将射频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采样效率可以达到150MS/S,数字化的化量是16位,动态范围是70Db。PX Ie-8133控制器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CPU、内存和硬盘,功能是为数据的运算及软件的运行提供平台。PX Ie-1075机箱的功能是为各个板卡提供接口以实现数据传输总线的连接,进行数据传输。PX Ie-8262存储接口模块的功能是保证数据能够被高速存储。HDD-8265 R A ID磁盘阵列的主要功能是数据的存储。设计图如图2所示:

(六) 软件系统的设计

软件系统有三层,分别是用户层、接口层、硬件层,用户层控制的是主控模块,接口层控制的是接收模块,硬件层控制的是解调模块。主控模块是设备硬件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主要功能是控制接收模块与解调模块,保证它们的正常运行,同时还传递模块初始化参数设置的信息,实现数据的通信和人机的交互。接收模块的功能是实现模拟射频信号数字化,将连续的模拟射频信号分解成离散信号。

结语

短波数字化信道接收机采用全射频数字处理技术,较之于传统的接收机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可以实现多信道的信号解调,同时还可以实现信号的存储。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设计包括了接收机的设计、ADC转换器的设计、数字处理设计系统的设计、信号解调系统的设计、硬件系统的设计以及软件系统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按照各部分的设计要求来进行,保证多信道接收机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除了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浅议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及其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的加大,同时对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的需求,除了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此,我们电气自动化教研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措施等方面加以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素质教育为主线,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1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在教室上课比较适宜。而对于一些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精讲多练、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受到普遍推崇。在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合理地调动多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不同功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过分依赖于电子教案,教师的讲课方法单调,反而失去了原有的讲课风采,效果不佳。所以,对每一种教学手段都要扬长避短。不要简单地否定一种教学手段,即使是黑板加粉笔,也有它适用的场合。合理地搭配不同教学手段,可以各取所长,相得益彰。本教研室实施如下改革方案。 

1)在教学观念上,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即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转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加强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中,“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换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间接传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与班级教学相结合,由直接面授转向远距离的间接传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 

4)向自主性、合作性及研究性、创新性发展。现代高职教学方法改革是在逐步向以高层次教学方法为主、几个层次的教学方法有机组合的方向发展。 

5)重视教学方法整体改革。研究证明,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可能是促使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显然,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目标,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 教学改革中的做法 

2.1 研究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及素养方面参差不齐,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高职教学的需要。部分的工科学生对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厌学,而对实践环节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针对这样的特点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整合,使得我们的教学既迎合了学生的口味,也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2.2 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之初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厌学畏难的心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到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时候,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工地的升降机,生活中的电梯,企业生产流水线的控制电路等。让学生明白学之有用的道理,而不是单纯的讲抽象的原理。这样学生就会自发的学习,上课也能增强注意力,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总体效果的共同提高。 

2.3 注重演示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演示教学手段,既有利于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现象,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讲解《电路基础》叠加定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利用演示实验教学,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再和理论推导相比较,增强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应用也较灵活。 

2.4 总结归纳,列表比较分析,深入浅出,加强记忆 

教学过程中,碰到难点重点,如何让学生学得透记得牢?教师应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循环渐进的教学手段,来避免学生因难以理解而不能很好掌握一些重点知识。在每一章的结束时,将重要知识点以列表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会把整章的知识联系起来,既印象深刻又不会混淆,对重点难点也容易掌握。 

2.5 学习教学艺术,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充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将重难点突出,还要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以达到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参加广东省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送教上门的培训,再经过我们自己的探讨与分享,将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课堂。 

2.6 充分利用学院多媒体资源、实验室资源 

当前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尝试制作各种教学软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具体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充分利用我们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配套的实验室和实训室,结合着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尽可能的加大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持久的任务,需要结合着学院和学生的实情灵活运作。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林,叶继英.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改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篇5

【关键词】数字化 音乐教学 理论课程 运用研究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也不断革新,高校音乐教学课堂也逐渐出现各种现代化的电子教学设备和数字化的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早在本世纪初就得到了许多著名音乐家的认可和推崇,而中央音乐学院的首次尝试将视唱练耳软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一改以往对音乐理论课程课堂枯燥的印象,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在给学生带来多重感官体验的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的奥秘。本文将对数字化音乐化教学手段在高校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的具体运用展开探讨,具体分析了其在和声复调课程、配器课程以及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应用和优势。

2.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和声、复调课程中的应用

作为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至关重要的课程,和声和复调课程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多声部立体的音乐欣赏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以往课堂上,这一课程的开展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钢琴演练和课后习题,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该课程的根本目的,迟滞了学生对音乐效果的感受,阻碍了学生对和声和复调的功能性和感官性的体验,课程讲授过程往往枯燥乏力,课后习题也往往是纸上谈兵,不仅降低了学习效果,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近几年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引入,为这一课堂带来新的生命力,相关音乐软件的应用不仅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和声和复调的功能性,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1制谱软件的应用

制普软件通过在钢琴谱上输入相应的和声、复调作品进行练习,以连接的音响设备进行播放,及时展示音乐作品的音乐效果。当前比较通用的制普软件包括Sibelius和Finale,它们不仅操作起来方便简单,而且出谱标准、易于保存,还能够为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和声练习模版,既符合学生入门的要求,又能满足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要求,使得不同音乐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2和声教学软件的应用

Tonica教学软件与制谱软件相比更具有专业性和学术型,除了基本的和声输入和输出功能外,还能给进行和声标记和识别和声连接错误,不仅使得和声的练习变得更加简便智能,也使得和弦的检查修改更加方便,是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自学和练习的有效手段,极大的提高了和声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3.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配器课程中的应用

3.1传统的配器课程教学课堂

配器课程包括乐器法和配器法两个部分,其中前者主要以讲授各类乐器的材质、构造、发声原理、演奏技术等为目的,而后者旨在让学生学会合理组合各种乐器以适当表达相应的音乐形象。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一些有条件的高校的教师在进行乐器法的授课时,往往通过一些演奏者的实地示范,而其他那些非专业的音乐院校往往对此忽略不计,教学内容也是照本宣科,学生很难真正对各类乐器有一个深刻的把握。而在配器法的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一般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经典音乐作品的配乐技巧,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乐器和音响设备,理论和音响脱节的问题就产生了,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相应乐器相互搭配的音响效果 。

3.2数字化软件在配器课程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无论是传统的乐器法还是配器法的课堂上都存在着理论与音响脱节的问题,而数字化软件的引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前比较流行的配器课程辅助教学软件包括Nuend0和Cubase,可以通过这些软件提前加载相应乐器的音色,并将不同的演奏方法事先存储为工程文件进行输入,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方便快捷地进行调用。在乐器法的课堂上,教师在教授特定乐器的相关音响效果、发声原理和演奏技巧时,就可以利用这类软件及时调用该乐器的音色和该乐器演奏的作品。而在配器法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将经典作品进行任意乐器的组合让学生实时体会不同乐器组合的区别,在生动的感官体验中体验乐器组合的奇妙。

4.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应用

视唱练耳课程是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和作曲素养的基础。以往视唱练耳课程的开展都是教师单纯的讲授,辅以钢琴伴奏和相应练习,存在着理论和音响的严重脱节,也很难达到视唱练耳课程的设置目的。

随着数字化的音乐教学手段的引入,视听练耳课程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教师在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帮助下,实现运用电脑根据教学活动进度准备好相应的和弦、伴奏、旋律等音频资料,并在课堂上利用音响设备对相应的视唱和练耳的曲目进行播放。有了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开始前就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安排自由调整教学进度,通过运用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各种类型的音乐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延伸教学课堂,通过将相关课件和教学软件拷贝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也能轻松方便的进行视听练耳课程的学习。

总之,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视听练耳课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解决这一课程的理论与音响脱节的问题,还能极大的满足学生对各种音乐效果的感官体验的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5.总结

传统的音乐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往往存在理论与音响脱离的问题,不仅迟滞了学生的对音乐感官体验,课程的枯燥性也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代的数字化音乐辅助教学软件和音乐教学手段的引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现代化音乐教学手段不仅被应用到和声复调课程上,还被应用到配器课程以及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应用,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大大提高了高校音乐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也为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带来的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6

一、数字化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运用的作用

通过前文所述,可以看到数字化教育发展的迅速和其强大的辅助教学力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也是显而易见。一是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少年来,如何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并仍然在摸索、探讨之中的话题,即便是在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课堂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许多学生对某些本方向之外的其他音乐学科的知识的接受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从而存在偏科的现象;探究其中的原因,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是大家达成共识的———音乐教育的理念和音乐教学的手段,或者称之为音乐教学的模式,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知识本位,音乐课和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一样,重在知识的解读、灌输、记忆,割裂了音乐本质的东西,即“听觉感悟”和“审美”,学生面对抽象、生涩的概念相当反感;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的加工处理,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甚至是嗅觉、味觉的联觉反应,通过形象化加强理解、便于记忆。二是有利于教师实现知识的交叉、整合,现在的社会对人才、对知识的要求强调“多元”融合,传统教学模式,一架琴、一只粉笔、一台录音机,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数字化技术手段则可以大容量的容纳各个相关的知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就能足以说明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软、硬件知识的把握合理的将所传授的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给学生。三是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对教师有着相当的要求,首先,要能够熟练操作电脑、了解并掌握电脑的使用、维修等知识;其次,要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软件的安装、使用等;还要经常广泛的涉猎各门学科的知识,不断的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四是对于学生而言,借助现代化的数字音乐技术手段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渐渐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创造式学习。

二、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能使教师的教学更明朗化、便捷化、生动化,让学生的学习更自主化、全面化、开放化。艺术类、高校师范音乐专业已经开设了类似课程,这说明市场对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师资是有需求的,数字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有关课程设置的先关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和建议,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数字技术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视和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将会开发出非常多元化的数字音乐教学模式,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巨大能量也会得到释放。

作者:赵静单位:郑州财经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

篇7

1数字化时代的电视广告将出现设计、制作与创意的飞跃

数字化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昭示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已经改变了我们所在的世界。因此,电视广告作为一种以电视媒体为展示手段的广告,其核心追求是广告的视觉、听觉与感觉的结合,所以其必然要融入数字化的大潮中,并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具体来说,用数字化的手段对传统的广告设计、制作与创意进行革新,能够带动未来电视广告在形式、内容、渠道方面的多元化进步,从而满足受众、电视媒体与广告主三方的核心诉求。借助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未来的电视广告会更具创意,更具吸引力,不仅可以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而且必然带动广告行业的变革。

例如,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电视广告,其背景、故事与情节大都在现实的场景中发生,其制作手法多与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类似。也就是说,现在的广告虽然运用了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但是广告的形式仍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展望未来,将数字化技术手段更全面地引入到广告设计与制作中,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可以创设出难以尽述的场景、情境与氛围,从而搭建出最理想的广告环境,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也为广告主提供了最大的宣传效应。所以,数字化时代的电视广告虽然发展趋势已经显现,但是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的电视广告会更加精彩,更具技术与人文含量,这也是广大受众热切期盼的。

2数字化的电视广告将变革投送路径,增添广告的“情感”

电视广告不是冷冰冰的影像片,而是应该成为一种广告主、电视媒介与受众互动、交流的方式。只有充满温情和力量的广告,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也才能真正取得更好的宣传、营销效果。因此,对于数字化时代的电视广告来说,千方百计地增加广告的“人性光辉”与“情感热度”,是未来电视广告能够成功的关键。首先,基于数字化的电视广告未来的投送路径和驱导必然出现革命性的变革,即未来电视广告的播放不仅仅在电视机上面完成,而且可以对接计算机、智能手机甚至平板电脑,真正实现数字化广告一体化。其次,未来的数字化电视广告将透过科技的理论折射出人性、情感与美学的气质,从而为广告主更好地吸引受众、传递广告信息提供更宽阔的通道。由于我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任何电视广告都必须透过数字化手段与网络连接才能取得更好的宣传和营销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广告内容“求精,求人性化”的基本原因。好的广告不仅需要对数字化技术手段炉火纯青的运用,更需要对真情实感与完美人性理念的挥洒。所以,将技术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是数字化时代电视广告发展的本质诉求,也是不可偏废的重要精神。失去了情感与人性化的理念,再好的数字化技术都难以支撑起优秀的电视广告。所以,以投送路径和渠道变化为载体的数字化广告发展的未来发展,很值得我们的期待。

3数字化电视广告资源将重新被调节、配置,引发电视广告的革新

未来的数字化电视广告的重要载体就是数字电视的推广与普及,这也是数字化技术的产物。基于此,海量的数字化电视广告资源将呈现出杂乱、堆积的状态,而随着广告市场和产业的成熟,电视广告资源必将被盘活,也必然引发一次重大的资源调节和配置。数字技术将使我国电视媒介的技术形态、经营形态、经营理念和经营业务发生根本变化,从而将使我国电视广告资源得到重新盘活。

首先,电视广告类型将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电视广告外,将出现新的广告形式,诸如互动广告、多媒体广告信息等等,这是在传统电视上不存在的。其次,电视机广告的获利方式将发生变化。例如,传统的电视广告仍然可以在免费频道播出,获利方式仍然为广告主的广告费。而互动广告、多媒体广告信息等新的广告形式除了广告主的广告费外,还可以通过受众的收视费获利。当然,这里的广告必须真正符合受众的需求。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电视广告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主导这场变革的核心力量就是科学技术,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技术。由于数字化技术在电视广告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电视广告全方位的变革,从而引发了电视广告属性的某些变化,这也是我们的期待点之一。总之,基于数字化的未来电视广告,将更快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也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我们所在的世界。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智慧型校园;资源共享;顶层设计;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101-03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lligent Campus Construction: Take Hongh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He Chunlian, Li Qiong, Hu Yua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Campu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Honghe Univers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digital campus, to ensure Intelligent Campus in maintenance well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system with the concrete Measures is also explained.

Key words intelligent campus; resource sharing; top-design; digital campus

Author’s addr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Yunnan, China 661100

1 智慧型校园理念的提出

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开始如火如荼地推进“智慧化”进程。而学校作为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前沿,应当抓住机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系统化发展与应用,推动智慧型校园建设[1]。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成为继数字化校园之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全新理念[2]。对智慧校园的理解,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看法。红河学院对智慧校园的定位是,依托学校开放、泛在的网络信息化环境,以师生为本,充分利用先进的感知、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前沿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将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为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实现“环境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产学研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及一站式服务”。

2 智慧型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红河学院是一所完全学分制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开始于1998年。近年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校在原有网络信息化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了智慧型校园建设方面的大胆尝试和实践。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入智慧校园建设经费,新引进正方数字化校园的13套平台及应用系统;将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一部分,利用RFID-SIM卡与移动终端结合的技术,实现人卡合一的身份信息有效接入校园网络。以手机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为契机,多方努力逐步将学校原有系统与新进的13套系统进行整合,同时实现它们与一卡通平台、移动公司短信业务接口之间的数据对接,完成各个应用系统之间数据、服务的融合,以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使教学、学习、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形成一体化环境[3]。毕竟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全新的理念,目前国内尚无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因此,随着信息化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一些问题与困惑逐渐暴露出来。

2.1 缺乏整体规划,应用系统共享程度低,形成信息孤岛

智慧校园建设以原有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化环境为基础,由于前期开展数字化校园整体规划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对各个应用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将各种应用系统分包给不同的开发商,由此产生技术异构现象。这些应用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的对接,形成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4]。智慧校园建设新引进的应用系统与原有应用系统之间也同样难以保证信息的一致和及时的数据共享,从而在校园内部形成更多的“孤岛”。

2.2 师生信息素养程度不高,信息化专业队伍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校园网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凸显其重要性,由于技术限制,各个部门信息化热情不高,导致新进系统资源利用率低。其次,各高校对应用建设的需求不尽相同,实施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除了依赖于某一IT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力量以外[5],还要依靠学校信息化部门的力量,根据学校需求进行本土化、个性化的二次开发及自主开发,这样一来对师生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不足,严重阻碍了应用系统的推广使用。

2.3 师生缺乏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热情,严重制约了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的推广

篇9

关键词视频信号转换;光纤传输技术;数字化电视

视频信号转换即复合端口、S-Video端子、VGA以及Y/C端口的信号切换动作,在进行转换过程中,主要是针对于模拟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并且能够针对VGA计算机信号与视频信号之间进行有效模拟。可以说,视频信号转换是数字化电视实现信息传输的关键,如何对这一技术进行有效把握、并能够结合光纤传输技术、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成为当下视频信号转换和光纤传输技术应用必须要考虑的重点内容。本文在对该问题研究过程中,从现阶段视频信号转换的主要情况入手,分析了视频信号转换方案,并就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视频信号转换技术

1.1视频信号转换的基本方案和方案中的芯片选型

随着通信技术和信息科技的发展,视频信号种类逐渐多样,例如现阶段家用多媒体主要应用的有S_Video/CVBS模拟电视视频信号、桌面计算机显卡输出的VGA计算机视频信号、平板显示需要的DVI数字视频信号等,以上三种信号应用范围最为广泛,所以针对以上三种信号对视频信号转换技术展开研究[1]。在三种视频信号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如果信号格式为S_Video/CVBS其需要应用的制式指标为PAL制,而在信号格式为VGA或DVI的情况下,其需要的分辨率指标均为,可见三种信号在此方面并不统一,所以在转换的过程中应先将三种信号统一向24位RGB数据流进行转换,然后结合实际需要将其向具体的需要转换的信号进行再次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要达到转换的效果,要对计算机视频A/D、D/A芯片、电视视频编码芯片、电视视频解码和处理芯片、T.M.D.S视频编码芯片等主要芯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保证芯片的转换范围满足视频信号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其分别选择AD998、ADV712、VX193、VX1128、TFP410型号的芯片。

1.2视频信号转换功能模块的设计

VGA向DVI的转换、S_Video/CVBS向VGA的转换、VGA向S_Video/CVBS信号的转换是视频信号转换最主要的三个功能模块,在VGA向DVI的转换过程中应用AD9985和TFP410芯片,其由单片机进行控制,在控制的过程中以复位芯片MAX810发出的可靠复位信号为依据;S_Video/CVBS向VGA的转换的过程中,通过对应的芯片实现3D运动自适应解隔行算法,其控制模块不仅可以对芯片的状态进行调节,而且可以实现视频显示OSD功能,在此转换过程中分辨率甚至可以提升到1280×1024,完全满足数字电视的高清观看需要[2];在VGA向S_Video/CVBS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利用SDRAM对核心芯片VX1937进行辅助,保证其实现图像处理算法[3]。现阶段除以上转换模块外,人们尝试进行AV向VGA的转化,以此实现电脑输出信号被电视接收,这种信号转换模式便利性突出,并且在信号转换过程中,使图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情况下分辨率也可达到1280×1024Hz。在进行连接过程中,供电以USB接口的方式实现,在安装时便人们对设备进行携带。

1.3视频信号转换在数字电视中应用的效果

在视频信号有效的转换后,能够对图像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提升,从而保证电视画面更加清晰,视频声音更加真切,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信号转化过程中,部分转换过程需要利用VCD和DVD设备,对电视机顶盒的HDTV信号进行转化,然后接入数字电视当中,转换信号的分辨率,使其能够保持在1920×1080Hz左右[4]。另外,通过视频信号的切换可以提升视频质量,使信号能够在视频、SVIDEO以及电脑主机之间进行切换,特别是冻结功能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视频图像的稳定性和清晰度,并且具有较强的色彩还原能力,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过程中,能够给人们带来较好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在转换后可以直接对图表的分辨率进行检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图像分辨率进行调整,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电视节目的需要图片与文字结合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的提升了数字显示质量。

2光纤传输技术及应用分析

2.1光纤传输技术分析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同轴电缆传输在传输距离、传输图像质量、传输频带等方面的缺陷,并有意识的用在传输距离、频带、经济性等方面性能突出,且损耗小、抗干扰能力强的光纤传输对其进行替代。光纤传输主要指在以光导纤维作为介质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和信号传输,由于光导纤维在传输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和视频信号等方面效果均较理想,所以光纤传输的内容相比常规信息传输更加丰富,其通常在光缆条件中进行[5]。以视频光纤传输为例,其通常由光接收机、光发射机和光纤介质共同构成,其中光发射机的主要作用使电脉冲信号向光脉冲信号转化,并将其由光源期间尾纤位置对外发射。光接收机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光转换器将已经衰减或变形的光脉冲信号向电脉冲信号进行转化,并对其进行放大、还原等处理,使其成为数字脉冲信号,在光纤传输的过程中通常利用时分复用和波分复用两种方法对传输的容量进行扩大,这对提升传输的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6]。光纤传输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考虑到数字化的视频信号具有较大的数据量,要实现实时传输需要对数字视频进行压缩,使其达到电子器件可以接受的程度,或利用高速电子器件或多路复用方式对原有的部分结构进行替换,可见,前者虽然实际效果较好,但对专用视频压缩芯片、仿真开发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具有较高的要求,整个处理系统的结构较复杂,而后者在可操作性和经济性方面更理想,而且满足数字电视的需要,所以通常选用后者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结合视频光纤传输过程可以发现,将其应用于数字电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2光纤传输技术在数字电视领域的应用分析

首先,随着1550纳米技术相关设备价格的不断减低和相关技术的日益完善,此项光纤传输技术在数字电视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HFC网络中,1550纳米技术能够对数字化电视信号进行输出处理,使信号可以输入到数字化电视中,拓展了数字化电视信息来源渠道,将更多的节目带给人们。由于HFC网络传输模式具有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等优势,并且传输的信息容量较大,可以满足数字化电视发展的实际需要。HFC网络与1550纳米技术的结合,管理方便,在运营过程中,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费用,具有较强的经济性,所以此项光纤处理技术在数字电视中应用具有可行性。其次,随着SDH传输网络技术“标准化”“大容量”特征的不断强化,SDH传输网络技术相比PDH传输系统的优势逐渐突显。PDH传输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接口形式多样,复用方式混乱等问题,导致在对PDH传输系统维护的可操作性非常不理想,直接使数字化电视在应用和维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SDH传输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功能,充分发挥了核心网里的宽带、技术优势,使其能够在接入网中得到有效的应用。SDH传输网络技术具有较好的同步复用、标准行、高强度的网管能力,这些优势使SDH传输网络技术在数字化电视发展领域被积极应用。现阶段,SDH传输网络技术在近一半的的数字化电视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SDH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这一技术手段能够更好地促进数字化电视的发展和进步,预计到达2017年,SHD技术的电视客户将突破70%。同时,SDH技术在数字化电视中应用,其技术手段不断地成熟,并且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一技术手段的发展,SDH技术的功能得到不断的强化,例如SDH技术在网络业务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对远程监控系统的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SDH技术广泛地发展前景告诉我们,在对SDH技术应用时,要加强对这一技术手段进行创新。

3结论

篇10

关键词:数字技术;影响;技术决定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自100多年前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开始,影视技术注定要和影视艺术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人们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迎面呼啸而来的火车、忙碌上下班的工人的画面时,电影就已经开始用具有强烈直观性的画面,改变着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人类的每一次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①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影视数字化过程中,数字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到电影、电视的制作领域中,为观众创造了如痴如梦般的视听奇观,以其超凡的想象力丰富了观众的“眼球”。同时,对于数字影视中技术与艺术之间关系的争论也由此开始。

一、影视的数字化技术

影视的数字化技术,包括了影视创作的数字化和影视作品的数字化。影视创作的数字化,指的是在整个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全程使用数字设备来完成,如CGI技术、后期合成技术、计算机控制摄像机拍摄的技术等、数字化的后期剪辑技术等。在当今的电影制作领域中,数字技术不只是运用到电影制作的单一环节中,更重要的是它从影片创作的前期准备开始就广泛参与,直到完成节目制作的全过程,数字技术几乎贯穿于电影制作的每一个方面和过程中。例如迪斯尼与皮克斯公司联合摄制的《玩具总动员》及之后的影视作品,开创了数字影视创作的全新形式。而影视作品的数字化则是将以胶片、磁带等为载体记录的影像转换成二进制数字信号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并在影视作品的发行阶段使用诸如DVD等形式的存储体进行影视作品的发行。

二、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一)丰富了影视艺术创作的手段

从电影诞生以来的百年时间里,每一项新技术的使用,都给影视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式。电影自诞生那一天起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摄影机是电影获取画面的唯一手段。通常一部电影的声画元素是由摄影机和录音机面对真实的人和环境记录下来的,这种摄制工艺给电影赋予了纪实性的属性,这种纪实性是依托于电影画面的获取手段而产生的艺术表现特性。影视数字技术的出现,宣布了另外一种获得逼真画面手段的诞生。由计算机参与创造的画面不仅能够模拟真实,甚至能够超越真实,实现难以想象的画面效果,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例如我们在詹姆斯·卡梅隆的力作《阿凡达》中看到的大部分画面就完全不是由摄影机所拍摄,而是以由计算机产生的二进制数据为基本单元生成的影像。

数字技术不但影响着电影制作的模式,而且它的科技优势也已转化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影响着现代电影人讲故事的方式。因为从数字技术与电影结合的那一天起,无论是故事的走向、影片的风格、还是影片负载的内容、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转换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并充分地扩展了电影题材范围,增加了电影前所未有的表现力。②正如美国著名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新出现的工具和思路开放型的创作方式(也)赋予了讲故事的人以实现他们最疯狂想象的手段”。③

(二)变革了影视创作的生产工艺

数字化为电影制作创造了全新的前后期制作手段,并已经融入到影视制作的各个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电影制作的速度、效率和灵活性。数字高清晰度摄像机正在崭露头角,向主流的摄制手段迈进,从而使电影可以摆脱胶片的制作方式,直接采用以非线性编辑为代表的数字化电影制作系统,利用它强大的处理能力轻松完成任何一部电影的录制、编辑和传输。早期渗透着过多体力劳动的电影制作工作转化成为了在电脑显示器前面靠鼠标和键盘来完成的创作过程,电影制作的涵义发生了变化。计算机成像技术的使用,可以生成许多人眼无法看到的视角,生成人眼无法看到的东西,从而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视觉奇观。

数字技术拓展了影视制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实现了用传统制作方式难以实现或无法实现的创意和想象,极大地提高了影视声画模拟、再现与表现的能量。例如《黑客帝国》中,通过计算机成像技术,把魔幻现实和主观感觉与意象展现得愈发淋漓尽致。④

(三)造就了新的电影时空

任何一种视觉艺术必须要同时在时空域上展开才能给人以欣赏的。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所有艺术形态中,惟有电影给人们以直观的时空感受,这也是电影艺术的本质特点之一。当人们坐在电影院里沉浸在动人的情节中时,也体验到了在二维的银幕上通过透视原理和物像的运动来展现出的三维时空。作为与技术手段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了生机,为多维时空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手段。而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不仅能够更加立体化地展示原有的三维空间,同时强化了电影原本所具有的时空效果。在这种画面上所创造的作品给传统的镜头组接原则和剪辑观念提出了挑战。在数字技术的参与下,计算机能够设计拍摄的运行轨迹,并且可以无限制地重复,再由数字技术合成,这样就诞生了一种新的转场方式。在一个长镜头里,一个人可以穿越多重时空,电影的奇观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带来了对电影本质的重新探求

遵循着早期电影理论大师们的理论,电影的本质定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上。这些本质特征都是建立在电影基本特性“活动照相术”为基础的真实性上。早期的电影特效也只是在原有的画面上进行简单的、低水平的处理,并没有更深层次上的画面再创造。而数字技术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像《阿甘正传》中阿甘跨越时空与三位美国总统握手的历史虚构;《侏罗纪公园》中将亿万年前灭绝的恐龙重现在银幕;《阿凡达》中那令人神驰的外星景色。这些计算机创造出来的影像表明电影不仅可以不再是物质现实的简单复制,它所制造的“视觉谎言”也将对传统意义上电影“真实”概念提出挑战。

三、对于“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曾有所谓的“技术决定论”,其观点是对技术的过度追求而把本来为电影艺术创作服务的技术手段游离出来单纯来炫耀制作技术,认为技术决定了影视艺术的创作。不可否认,每一次新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都对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新的内涵。技术手段的完备使艺术手段更加丰富,技术手段越先进,艺术手段会越丰富,表现手法会越多样化。特别是现代电影更是经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运用,没有数字技术很难使现代电影艺术继续前进。艺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定需要相应的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支撑,在某些时候技术还起着决定,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把电影的艺术与技术混为一体。用数字技术实现美学目的既需要创造者具备数字电影制作技术,又需要高超的驾驭电影艺术的能力,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恐怕就是创作者们的艺术想象力。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依靠数字特效得了令人震惊的效果,《阿凡达》则为观众创造了视觉的盛宴,这些影视作品都代表了数字技术在影视创作中取得成功。

但是,过度的强调数字技术在影视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例如2001年的数字化影片《最终幻想》。作为一部纯粹主要由电脑动画制作的电影,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画面上人物的造型,到整个画面的色彩构成,在当时都达到了数字技术的顶峰。但是它枯燥无味的主题,使得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华丽的视觉感受彻底褪色,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对技术的过分追求意味着对电影本质的漠视,一味追求感官刺激让电影失去本身的意义。因为电影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是否有一个能打动观众的主题”。

四、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自然要给人以视听效果的真实感,但单纯依靠高科技和数字技术给人以视听感官的刺激是不够的。电影自诞生那天起就不断地创造着视觉的奇观。以前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许多题材使人们不敢想。而数字技术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数字技术使得在计算机上创造电的电影画面可以为所欲为。现实中存在的、不存在的、想象中的都可以逼真地呈现在银幕上,变成可见可闻的生动影像;数字高清晰度摄像机的使用展示了电影全数字化制作的美好前景;数字技术可以处理画面和创造画面的能力为电影艺术家的想象空间减少了许多缺憾。

但是数字技术不只是用来制作视觉奇观,或用来表现惊险、恐怖影片或激烈的动作片的特技效果,终归数字技术只是一种电影创作的手段,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一旦完美的结合,那么它就能贴切地表达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从早期的影片《人鬼情未了》所展现的一对燃情恋人穿越生死阴阳界的相会,到《阿凡达》中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展现出来发生在遥远的潘多拉星球的战争爱情故事,数字技术的应用表明它可以给电影艺术和电影美学提供一个新的舞台。电影创作者完全可以用数字技术叙述一个逼真的故事,更深入地表现导演的意图,创作出完美绝伦的艺术画面,以更深刻地表达制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寄托的关注和影片内在的含义。如影片《阿甘正传》中开头那个在空中不断飘浮着的羽毛的镜头,是由数字合成技术将实际拍摄的素材和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羽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象征着阿甘平凡而完美的一生,留给人许多感叹与思索。电影的每一步发展都是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电影发展至今,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密不可分,合适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分寸,是促进影视艺术发展的关键。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总之,数字技术是制造电影真实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电影制作的任何技术形式,包括数字技术,都不可能在电影中直接地独立存在,必须作为表现形式或表现内容的有机组成。恰当运用数字技术将大大增强影片的可视性与艺术性。否则,一味偏重于数字技术只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于占元 于静宜. 数字艺术与技术关系问题的哲学分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11).

[2]郝冰.理论回归——对电影成像技术的再认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3).

篇11

关键词:数字技术;传统;影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61—01

数字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亦是先进世界各地正直高速成长的影视技术手段。数字产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不断突破产生的引领和支持。数字技术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

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影视作品的制作工序大大简化,制作人员可以比较容易地集导演、摄影、美工等于一身,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使影视作品更充分地表现创作人员的个性,从而为影视制作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制作空间。

一、对于传统影视的革新

传统的获取图像的手段是通过摄影机的摄影,加上一些模型特技、洗印合成等技术手段来得到的。虽然传统影视作品中不乏大量美轮美奂的佳作,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影视表现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影视艺术的要求。当影视观众被其他传媒所吸引的时候,影视只有进行再次革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数字化运算创造出的多层合成的神气场景、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加上无幕框的特大银幕画面所形成的影院放映的临场感、真实感将是任何传媒无法比拟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娱乐节目、动感电影、虚拟现场以及各种新型节目都会为活动影像节目生产注入新鲜血液。

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影视合成的手段和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影视后期软件的操作界面越来越像电脑主机的配置,尽量做到板块化、集成化,这样看起来既美观而不显繁琐。传统的繁琐的影视制作流程,如剪辑、绘图、字幕、声音、特技等,被越来越多地继承到同一个后期制作软件中。软件的集成化成了各大后期软件供应商的共同追求目标,它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学的原理和方法,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专门的采集设备数字化,并用计算机将这些数字化素材合成为最终作品,然后输出到磁带或胶片上。其画面效果要比传统的光学合成方式要好得多。

因此,影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由于数字化方式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多元化、随机化、全球化和可追求化。

二、数字化对于影视表现的不断丰富

由数字技术参与的影视制作能够获得逼真的画面、模拟真实的环境,实现传统手段难以实现的技术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影视表现手段。数字技术让影视制作工艺更加完善,数字技术进入了影视制作的各个领域,为影视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广阔的空间,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提高了影视制作的效率和灵活性。特别是采用非线性处理模式的数字化技术,让影视的前后期处理工作变得轻松而灵活,将传统的体力劳动为主的影视制作变为鼠标、键盘的工作模式,完美地改变了影视制作的工艺水平。数字技术让影视行业走向了新的道路。

影视工作者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合成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数字合成技术的便利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合成的作品比传统的合成效果更加精美,更加不可思议。这成为了推动数字合成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

时至今日,以3D技术为核心的影视作品无不获得较好的利润。数字技术让影视行业改变了传统的制作手段,丰富了人们创作的方法,更新了影视制作的理念,将影视行业引向更新、更广阔的道路。 影视制作中常用到的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功能:数字遮罩绘制、三维虚拟场景设置、影像的气氛渲染、数字角色造型绘制、数字影像调色、画面的后期加工处理等。

不可否认,数字化为扩展影视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和艺术潜力。但我们在正视数字技术给影视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时,不应丢掉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丢掉对本土生活的热爱、体验、思考和真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扬长避短,不应将数字技术用滥。我们需要数字技术,却不能完全依靠数字技术。

技术从来就不是唯一,正如影视是人的影视一样,电脑也是人的电脑。我们应该在注重技术的同时不忘对文化、现实的体验关怀。使数字化和影视真正结合,影视艺术发展和科技进步并驾齐驱,使影视获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昱,周进.数字影视后期制作高级教程[M].北京:青年出版社1999.

[2]李涛,郝兵.COMBUSTION2.0[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3]乔治·卢卡斯.影视进入数字化时代.1999.

篇12

全流程数字出版最早是由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的赵冰等人提出。赵冰2009年在《构建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一文中认为,数字出版涉及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和资源加工、内容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数字产品生成和管理、产品和服务平台建设等多个环节,全流程数字出版是通过内容制作平台、资源加工平台、内容资源管理平台、多渠道平台等几个环节,构建出版社数字出版系统整体框架。此后,业界在不断探索实践全流程数字出版,对全流程数字出版的概念和外延并不清晰,有所片面。

一、全流程数字出版认识误区

有的人认为全流程数字出版重在产品的数字化,指的是内容产品数字多元化产品。一次内容,多种产品。对稿件进行三审三校后,在出片付印的同时,对稿件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为下一步多元化的数字出版产品线打下基础,推出包括互联网电子书、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手机出版、手持阅读终端等不同格式的电子书、数据库产品、在线图书阅读平台等。

也有人认为全流程数字出版重在产品编辑过程数字化,指的是从编辑、审读、校对、出片等流程的数字化。强调在编审校对环节的数字化、电子化,通过信息化的出版管理软件实现对图书出版编辑的综合管理,建立内容资源库,提高图书出版编辑效率。

上述两种片面观点被许多业界人士所认同,束缚了他们的思想,不利于传统出版单位加快向数字出版转型。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仅仅各自谈到全流程数字出版的一部分,无法全面概括。如下图所示:

全流程数字出版是图书出版环节数字化和图书产品的数字多元化的综合,系统性解决图书出版单位在图书出版从来稿登记到图书发行整个环节的整体方案。同时全流程数字出版又不仅仅是图书出版环节数字化与图书产品数字多元化的简单相加,而是打破两者的界限,利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两者的功能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二、全流程数字出版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全流程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内容产品从选题到成品,从编辑加工到出版发行整个数字出版流程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数字出版首先必须对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分为内容资源数字化(包括传统纸书文本数字化)到集成化(按照一定格式进行有序化)到个性化(提供出版社特有的个性化内容的主动服务)到结构化(将内容资源之间以知识元为单位进行关联,并以结构化体系的形式呈现)到多元化(在系统中实现不同格式、不同类型的内容产品)。全流程数字出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图书协同编辑系统、图书内容资源结构化系统、内容产品多元化生成系统、内容销售在线管理系统等。这些子系统通过以数字化技术手段为桥梁,以内容资源的数字化为基础,实现“1+1>2”的聚合效应,改变了传统出版流程的“线性”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图书出版编印发全流程及内容资源多次利用的效率。

三、全流程数字出版特点

与现有的数字出版流程相比,全流程数字出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分别是:开放性、结构性、系统性、多样性。

开放性。在传统的出版流程中,选题-组稿-审读编辑加工-发稿-图书排校-装帧设计-出片付印-发行与物流,全部流程呈现单一封闭结构,编辑、审读、校对等工作按先后顺序而交替进行,各个部门之间职责明确,但彼此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即使存在交流沟通,生产效率也不高。在全流程数字出版中,从选题策划环节到整个过程全部实现数字化,为各个流程环节之间的协同配合提供了便利。比如,封面设计人员可以提前调阅书稿内容,提前开展设计。校对和编审可以同时进行,节省时间,节约进度。

结构性 在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标签、索引、分类、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将内容资源进行重新加工、整合。传统的出版流程中,每个责编都是“孤”军奋战,内容资源都掌握在个人手中。全流程数字出版打破了壁垒,并将这些内容资源进行重新结构化编排。比如封面设计资源、图片资源、碎片化的文字资源。给一本图书配上合适的图片常常花费责编不少的心思和精力。在全流程数字出版系统中,整个出版单位的内容资源都集中整合在一起。责编可以自行到图片资源库,按照不同分类、不同主题自定义查找,大大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

系统性 全流程数字出版不仅实现了书稿编辑、审读、校对等环节的数字化,同时也对合同管理、印刷管理、发行管理、财务管理、产品管理等方面实现了数字化,实现了对整体的系统化管理。管理者通过全流程数字出版系统,能够对书稿进度、版权时限、财务数据等进行清晰、准确的掌握,提升管理效率。

多样性 全流程数字出版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多样性的产品输出。全流程数字出版把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由“串行”改为“并行”,实现出版的排版制作过程自动化,还可以在更早的阶段产生在线产品,实现一次生产、多次的目标。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分为电子图书、数字杂志、按需出版、移动出版、数据库出版等多种形式。在传统出版线性流程中,很难做到纸质图书与数字化出版产品同步化。在已出版纸质图书后,进行数字化加工生产,一方面浪费了时间,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成本。全流程数字化出版在系统中对数字化产品进行了标准化的模板设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大大简便了转化过程,丰富了数字出版产品线。以旅游类图书为例,在编辑过程中可出版数字杂志,完成编辑加工后可出版纸质图书、电子书,书稿内容按照景点划分、按照地域划分等可以组成数据库,电子书又可以进一步添加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

篇13

【摘要】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是现阶段主要档案工作,也是今后档案工作发展的潮流和需要,而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必经过程,是顺应时代科技发展,适应信息时展的新常态、新技术。本文分析了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并针对我国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建设中的问题,并指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数字化 档案信息

引言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化经济时代,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在档案所包含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种类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传统而单一的档案管理机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的各种需求。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当今社会,如何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应用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信息综合服务水平,已成为档案工作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作为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和发展手段,已被提上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的日程,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对档案工作有清醒地认识,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无疑是项宏大而艰巨的工程,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数字化档案信息长时间保存、随时更新带来不小影响的同事,网络技术也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档案工作人员要积极面对挑战,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重要性、深远性和长效机制。本文针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现状,提出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新的发展路径,以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一、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理解

(一)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内涵

所谓数字化,就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文字、数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准确存储与快速处理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数字化具有简单、直观、速度快等优势[1]。数字化档案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档案信息形式,“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字信息库” [2],它将各种纸质载体的馆藏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传输,并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档案信息方便快捷的利用和共享。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档案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和管理软件,使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更加多种多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档案资源的共享。

(二)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内容

从数字化的内容来看,数字化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馆藏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即将原有传统载体的档案通过扫描、加工录入和处理,进行数字化转换;二是对正在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及时的分类归档与归档,做到电子文档的完整、齐全和真实有效。

从数字化的程度来看,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内容分为以下两个层次: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即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科学选定档案目录的数据库结构;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即采用扫描录入的方式将档案全文按照原貌逐页存储为图像文件并为其编制目录索引,或是经 OCR(光学字符技术)识别后采用文本格式存储档案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数据库[3]。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还应该包含数字化档案的整理收集、保管存储和利用查等方面。通过纸质文档和电子档案一体化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完成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整理;采用硬盘、光盘等数字存储设备实现数字化档案的保管存储;通过互联网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化档案的查阅利用。

二、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和存在的问题

档案利用是档案作用和价值的最终体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化、数据化和档案利用的网络化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互联网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其具有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给数字化档案信息的使用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随着数字化档案信息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已经需要正面面对的问题。因此,数字档案开放利用过程中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中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安全保障贯穿整个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过程,在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处理、存储、传输、维护和利用各个阶段,很多学者针对各个阶段中涉及的管理、技术、法规、人才、资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讨工作,以期构建合理有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面临多个网络层次威胁,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内容的原始真实性;二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三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长期有效性。由于数字话档案信息的特点以及它对技术的依赖性,使其极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所以,自从数字化档案信息出现以后,其安全问题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焦点问题。

三、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主要手段

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主要包括:(1)通过各种网络安全技术预防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危害;(2)通过软件安全评估审计与网络监测预警机制应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威胁;(3)通过信息备份与恢复,补救已成事实的灾难。网络安全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主机数据库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安全管理技术、路由安全技术、密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系统漏洞检测技术、病毒查杀技术、黑客入侵检测技术等。通过多种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软件和网络关键设备,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网络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带来的危害。

总之,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之不断在推广中走向规范与完善。

参考文献:[1]刘艳林.档案数字化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J].档案管理,2009(12):46-48.

篇14

关键字 报业 数字化 版权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示码A

近期,美国百年老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将从今年4月起终止目前的每日印刷版,转而在网络上进行每天新闻的更新。虽然该案例的出现有其内部经济因素的制约,但是不可否认,报业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全球报纸发展的大趋势。

一、日益凸显的版权问题

1 报业的数字化进程

所谓报业数字化,即报纸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兴互联网媒体的结合,由过去的纸媒营销借助信息化工具逐步转向数字化营销。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在采编、印刷以及发行等层面的数字化改造,更是突破了传统的纸质媒介,使新闻内容在整个网络环境中得以共享,从而产生全新意义上的数字报刊。

目前,几乎所有的纸质报刊都拥有自己的新闻网站。有些仅仅是将母体报纸原封不动地照搬到网络上。方便在线用户浏览。而另一些则更为充分地利用了互联网这一平台,有效地实现了报网互动。除此之外,类似于手机报、网络电视等数字媒介也紧随其后,迅速成长。

2 版权保护势在必行

虽然各种形式的数字报刊繁荣发展,但是绝大多数的媒介公司却仅仅把“数字化”当作是对传统报刊的一种点缀或补充,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对于很多媒介公司来说,进行数字化转型只是一种被动的顺应潮流的变革,而数字报刊也只是作为传统报刊的附属品或是辅助宣传工具得以存在。由于缺少对整个竞争环境的洞察,新闻资源被贸然地搬上了数字平台,这一举措换来的并不是新闻网站本身的蓬勃发展,而是其他商业网站的高歌猛进。

应当说,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几乎同时起步,但是两者的境遇却大相径庭,这其中自然有其自身运营模式的限制。商业网站从一开始就是按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而新闻网站则大多靠回报或是政府支助,存在着先天的体制惰性。除了这点差别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商业网站之所以红火,归根到底依靠的还是海量的新闻内容,“内容为王”是各数字媒体制胜的关键法宝。而纵览目前的局面,绝大多数的商业网站都是通过大量转载传统媒体数字版的消息得以维生,他们几乎是零成本地占用传统媒介的新闻资源,并且依靠自身的市场化运作和商业化包装一举战胜名不见经传的纯新闻网站,统领天下。虽然有些知名的商业网站也会象征性地支付转载费用,但这仅仅是冰山的一个小角,更有成千上万的商业网站免费地蚕食着传统报业的新闻资源。而对于传统报业来讲,在他们还没有能力完全保护自己版权的情况下便纷纷将新闻内容公布于数字平台之上,实际上也是毁掉了自己立足的根基。

二、《数码版权千禧法案》与《版权指令》对中国版权保护的借鉴意义

1 西方在版权保护方面的经验:法律与技术互动

毫无疑问,新兴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版权侵害行为日益滋长。如何顺利地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是对全球各领域的数字化运作还是对报刊数字化的转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针对这样的局面,国际组织和政府都采取了立法行为进行约束。其中,最重要的立法项目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协定》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音响制品协定》,它们为《数码版权千禧法案》和欧共体的《版权指令》建立了一个框架。纵观这些法案,最为核心的一种观念即是法律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西方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只有技术手段才能最终解决由技术所引发的侵权行为。所谓技术手段通常是指允许信息提供者以数字形式控制对他们作品的存取。它们可以仅仅被用作收集合成数字作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用作限制或阻碍信息存取的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包括加密、乱序、作品内容转换的其他方式、或复制控制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某些特殊而具体的技术手段对数码作品形成保护,使其不会因为一些常规的技术操作而完全被占用。这种措施可以说是从源头上制止了侵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从这点上讲,技术保护手段比任何法律都能更有效地控制对具有版权作品的获取。但是技术同样也有相反的一面,存在一些借技术以规避这些保护的方法。新技术的产生以及被破解就如同一场永远没有尽头的博弈,在意图侵占作品和保护作品的双方形成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出现就能够防止这种现象大面积的发生。诸如《数码版权千禧法案》或是版权指令,都试图通过认定规避行为属于非法而重新强化技术保护措施的应用。而这正是法律能起到作用的地方。

2 “他山之石”对中国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借鉴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介绍西方的成功经验,主要还是想让中国在数字化进程中吸取国外在版权保护方面的经验。就目前的中国来看,虽然报业数字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其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却无人问津。在版权保护方面,无论是法律还是技术上都没有达到西方的水平,亦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1)尽快完备适合当下形势的法律条款

纵观中国现行的法律,虽然对于著作和版权的保护有一定的涉及,但是其内容往往不够完备、界定不够清晰、有些甚至已经跟不上目前的发展形势,因此,这些法律条款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或是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的发生。

《著作权法》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在版权问题上最权威的一部法律,但是该法案的颁布实施早于互联网在中国的盛行。互联网的崛起为大众传播开拓了新的空间,但也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环境。如果说原来各个媒体之间在现有《著作权法》环境下相互转载新闻并没有引发多少纠纷和问题,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都处在内容生产者的平等地位上,但现在网络媒体纯粹作为内容的消费者而不是内容的生产者却参与大众传播,实际上是“信息懒汉”的不劳而获行为。也可以说,《著作权法》的适用性随着网络的出现而受到了削减。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媒体之间都纷纷出台各种暂行条例和媒介公约,希望通过这些规定规范网络版权非法占用的行为。最主要的一些条例包括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1年4月国内23家网络媒体通过第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签订的《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以及在2002年的第二届论坛上112家网站所通过的《保护网络作品权利信息公约》。这些公约都是根据《暂行条例》这一部门规章而确立的,其宗旨基本是呼吁全社会尊重网上的信息产权和知识产权,坚决反对和抵制任何相关侵权行为。对于侵权行为,公约单位将共同行动,联合抵制。但从其性质上来看,它们仍然只是签字单位之间的一个内部协议。该内部协议不具有法律的普遍的约束力,其中的条款只能约束各方当事人,而不能约束协议以外的主体。因此,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十分有必要从立法的角度明确阐释或进一步修正版权法中的一些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条款,从而更好地保护劳动者们的知识产权和新闻作品的版权。

2 重视技术保护手段的运用

目前,虽然几乎每个新闻网站都有禁止转载的警告,但各种商业网站却依然我行我素地占用着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那么,为什么传统新闻媒体拥有自己的新闻网站却还要被其他网站无偿地占用新闻资源呢?关于这点,除了缺乏有力的法律武器之外,还因为没有可靠的在线版权保护技术。因此,即使你不同意将你的网上新闻提供给别人,也无法限制别人利用各种网络技术使用你的新闻。在这点上,西方的经验便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技术上的问题还要依靠更强大的技术手段得以解决,一方面进行反复制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通过法律制止更进一步的技术规避行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做法正是我国当前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