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形象思维;途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28-02

受到高考功利主义的影响,教师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所注重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把握,却不太在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将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变相的转变为朝代时期,任务事件,历史意义的直接背诵。在常年的重复操作下,学生的思维不在活跃,评价自己的直接标准就是卷面分数是否达标,这样的学生,这样讲话的思想体系是不适应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百害而无一例。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培养不出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合格的接班人,更难以在激烈的浪潮冲击下获得长足发展。而这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教学方法中忽略了对学生形象思维意识的培养。

1.形象思维独有的学科特征

形象思维指的就是通过更加生动具体的想象来反映和把握客观事实。相比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对事物的规律性把握有着更加精准的判断,所以形象思维实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有着更加理性的认识。根据学科特点的不同,形象思维与文学艺术之间也有着较为分明的区别。比如说,文学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文与艺术可以以生活为原型进行直接的艺术创作。但是形象思维就没有这样明显的优势特征,形象思维在对客观主体进行把握时更多地是来源于文献资料,考古遗迹,口耳相传的民间轶事以及历史文物。所以两者之间在时间空间的把握上就有较大的区别。除此之外,文学艺术的创作人员最终所追求的是对艺术真实的把握,对于创作原型可以根据创作题材或者创作效果进行必要的在创作,不必拘泥于原始形象,所以在创作上有着更大范围的选择性。但是形象思维就与此大不相同,形象思维在意的是历史的真实,力求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虽然可以进行必要的在创作,但是对客观事实不允许有不正当的擅自篡改。

2.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历史不可假设在它的不可逆性,任何人面对客观事实的存在都无法祈求重来,因为历史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可逆性导致我们从文字典籍中看到的只是历史的一角,无法对其一观全貌。通过对历史残片的大量研究企图得出规律性的见解是一叶障目,所以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只是在经过前人加工之后的思想构建,而这与真实的历史事实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形象思维的意识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中历史科目的教授上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老师在讲解时也更加偏向于考试重点的讲解,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流于表面,在这种枯燥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很容易丧失学生兴趣。所以老师在进行历史事件的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背景资料来进行历史科目的学习。形象思维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感性基础,所以在老师采用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可以观看历史古迹,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具象化的教学途径来丰富教学方式,维持学生对科目的长久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一部煽情的电影所打动,一首优美的乐曲而流泪,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惋惜,在实际意义上说,一部好的电影,好的故事,好的歌曲就是一个好的教学途径,因为它的美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以至于在长时间中都对之念念不忘。所以他们的教育意义都远远大于专业的期刊杂志,因为他被广泛的民众承认和接受。其中形象思维的存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形象化,具体化的影视形象能够被人记忆的更为深刻,相比于抽象化的客观实体则不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比如说,学生对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迹,,性格特征,历史意义在短时间内能够记得很深刻,但是间隔一点时间后就会发现自己早已忘掉了大半部分。所以形象思维的建立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客观事件。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能够对历史形象进行别出新意的再创造。然而一切的创造都来源于丰富的历史积累,能够对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是否足够扎实。在培养学生形象化思维时教师需要有着理论知识,完备的知识结构,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结合多渠道的讲授方式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意识。满腹经纶远远不如脚踏实地带给人的安心。一民优秀的人名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涵养,以负责任的教学心态来参与日常的教学工作,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双向互动中及时解决学生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对学生的成绩期待更多的转化为是对学生思维意识的重视,一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真正以自己的切实行动来指导学生的行为特征。

3.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课程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能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保证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深入到教学之中为自己而学,而不是浮于表面,缺乏分析与判断。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就是构建形象思维意识,以更加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再富有趣味的教学环境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独立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总的来说,形象思维教学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完备的教学体系,专业的教学人才,先进的教学思想与宽容的教学环境,所以,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意识的培养需要教职员工的全力投入也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

参考文献:

[1]王春霞.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法研究

[2]高丽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1年3期

[3]张耀.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功・教育.2013年3期

篇2

关键词: 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 形象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多种物理思维能力。

一、物理思维的基本形式

1.物理抽象思维。凡是以物理概念为思维材料,以物理判断和物理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观物理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叫做物理抽象思维。物理抽象思维是物理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许多物理问题的提出、物理概念的产生、物理规律的建立、物理理论的形成等都是物理抽象思维的结果。

2.物理形象思维。物理形象思维就是以物理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物理表象是物理形象在人脑中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这些形象包括事物的物理宏观形象、微观形象、时空形象、局部形象、整体形象、静态形象、动态形象等。

3.物理直觉思维。所谓物理直觉思维就是以物理概念和物理表象结合而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知识组块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是指人脑不借助于逻辑推理而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表象和经验知觉,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事物的物理实质,并迅速作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不伤好奇心,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好奇心是创新型人才的一种重要品格。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遇到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总要问个明白,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群体活动中,打破“师道尊严”的桎梏,让学生在平等、自然、祥和的氛围中思考、活动,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保护他们对身边事物寻根问底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当学生某方面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对这一领域就会产生新的好奇心,自然会产生继续研究的欲望。

2.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主线展开教学内容,做到提出问题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析问题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正确推理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得出简练结论以锻炼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并便于牢固记忆。如:在“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置:提出问题: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

实验探究:

①磁铁静止于螺线管内部时没有电流

②磁铁插入和拔出螺线管时有电流

③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有电流

现象分析:

(1)上述能产生电流的②和③实验均发生了磁通量的变化,而不能产生电流的①实验并没有引起磁通量的变化;

(2)根据电路的知识,若上述实验中的螺线管和导体没有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那么它们也不可能产生电流。

得出结论:(1)磁场也能产生电流;(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磁通量变化,②闭合电路。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深入揭示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中的因果关系,达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因果关系的分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在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分清因果关系,注意对应关系。如,在楞次定律中,有两对因果关系:①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②回路中的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这两对关系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既是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果,又是产生感应电流磁场的因。学生只要分清这一因果关系,就比较容易抽象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2)在解题中,培养学生应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等抽象思维的方法来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有两条逻辑思路:一是从未知量开始,逐步过渡到已知量。具体地说,就是在认真审题、分析题意的基础上,首先找出直接回答题目里的问话的物理规律及原始公式。然后找出原始公式中各个量的物理规律,直到待求量全部用已知量表示为止。二是从已知量开始,逐步过渡到未知量。具体地说,就是把习题逐个分成几个简单的物理过程或情景考虑,把各个过程中的函数关系全部找到,然后再综合起来考虑。如:研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简单的,我们可把它分为几何与匀速圆周运动两个情景;复杂的,我们还可以针对带电粒子的速度再加上加速电场或复合场的情景。

3.构建正确的物理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是进行物理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才能使视觉参与思维,才能画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示意图,才能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抓住问题的本质。

构建正确的物理形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1)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在物理教学中要恰当采用实验、挂图、模型等手段,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利用录像、投影、计算机,让学生生活在形象的物理世界里,通过动态的画面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物理图景、物理形象、抽象概念形象化,将课堂教学中不便演示的现象和内容以立体的信息输入学生大脑。

篇3

【关键词】高中生;高中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学科,许多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灵活度.对于数学教学而言,仅仅依靠知识记忆以及题海战术是不够的.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对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实践探索.

一、注重方法讲解,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的讲解以及习题的训练.数学知识往往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中的数学公式以及数学定律、定理是不能够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大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往往采取理论知识讲解与具体例题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以及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则过于注重对习题本身的讲解,而忽视了对解题方法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以及习题的讲解时在注重对例题以及习题本身的讲解外,还应当注重对数学方法的讲解,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椭圆方程这一章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入习题:“设椭圆中心在(2,-1),它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端连线互相垂直,且此焦点与长轴较近的端点距离是10-5,求椭圆的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列出椭圆方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求椭圆方程,根据所给条件,确定几何数据a,b,c之值,问题就全部解决了.设a,b,c后,由已知垂直关系而联想到勾股定理建立一个方程,再将焦点与长轴较近端点的距离转化为a-c的值后列出第二个方程.”

二、灌输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谈及高中数学,许多高中生都会表示高中数学是一门不容易学好的学科,是一门不容易学透的学科.大部分学生的高中数学成绩往往处于一个中间水平,很难进一步提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数学思想,缺乏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面对一些新问题或者是一些变形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解题思路并不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一些数学思想的灌输,如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多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对一元二次函数、对数函数以及正弦函数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采取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函数的性质与函数图像相结合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问题:“未来20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可望达到 7.3%,那么在2001年至2020年,各年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多少倍?”从而向学生灌输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三、深入挖掘知识,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仔细研读教材可以发现,相较于其他学科高中数学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并不太多,然而各个知识点的变形内容则较多,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也往往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这就表明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简单地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应当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延伸与拓展,深入地去挖掘知识点的变形.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也一定要学透,多引入一些变式问题,加强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进行二次方程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相关知识,如二次函数与零点的个数的确定、二次方程两根取值范围的确定等,引入变式问题:“变式1:已知关于x的二次方程x2+2mx+2m+1=0,若方程有两根,其中有一根在区间(-1,0)内,另一根在区间(1,2)内,求m的范围.变式2:关于x的方程x2+2(m+3)x+2m+14=0有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通过变式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四、加强分类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高中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学生在进行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为缺乏,在进行解题过程时往往存在漏解的情况.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引入一些分类讨论的问题,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在教学时可以以分类讨论为专题进行教学,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绝对值问题|a|的定义分a>0、a=0、a2时分a>0、a=0和a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学科意识,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智勇.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考试周刊,2011-01-21.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人才,而是要通过历史

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的工作重心需要从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向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涌现出的新鲜事物让人眼花缭乱。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高中历史教学。

1.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要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作为内在依据和基础。然而,当前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很陈旧,对新历史课程的教学宗旨领会不深,依然采取保守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历史思维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将观念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中,体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2.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高中历史教学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这两种课程都采用了专题的方式来组织设计教学,例如,必修课程历史Ⅰ就为九个专题:内容涉及政治制度、近现代对外战争、近现代民主革命、当代经济建设等,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编排,从而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不仅可以避免和初中学习的重复,更重要的是视角也不同,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史实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但这种教材的设计往往脱离历史发展的现实情况,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挑战。

3.高中历史教学传统与现代关系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曾经非常有效,但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提及的许多教学方法,例如鼓励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时交流合作,值得推广和借鉴,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在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交锋中,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盲目求新求异,几乎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例如,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后,一堂历史课看似热热闹闹,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合作,但是一堂课结束后,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有限,教学目标也没有达到。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改变高中历史教师旧的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体现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这一教育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力求构建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师需要多角度设计历史问题,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通过多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

2.创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形式

如前文所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创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教师在进行历史专题教学时不仅要立足于“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而且是“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历史专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做“传声筒”“复印机”,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在专题教学时,为学生设计各种喜闻乐见的历史探究形式,如研讨会、辩论会、座谈会、演讲赛,也可以是历史剧、小品、影视、实地参观,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创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形式。

3.协调教学方法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几乎全盘否定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盲目照搬照抄现代的教学方法,这是十分不可取的。要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就需要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

机结合起来。事实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传统历史教学中也是有精华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新的历史教育理念,我们要接受和实践。我们需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待过去的历史教学方法不能全盘抛弃,而应该吸收符合新课改

的部分,继续使用。比如,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采用专题式教学,跳跃性比较强,其中有一些知识线索被弱化,给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造成一定的障碍。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传统教学中梳理知识结构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怀和支持。为了加快新课程实施的步伐,为了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更为了学生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需要全体高中历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虚心向同行与专家请教,提高课堂设计的能力,力求尽快在实践中探索出高效率的适合新课程的历史教学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陆丽丹.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9.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我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广泛推广,逐渐改变了传统应试考试下的教学模式,而高中历史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思维是智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思维能力也是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并让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面对海量信息能够有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就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历史教学理念,依托高中历史独特的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高中历史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提高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并且根据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通过合理的思维培养方式,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历史学科可以看作人们生活中长期智慧的积累,可以反映人们以往的实践经历,并且在人类理性思维不足引发的社会问题中也能给人以警示。历史学科教学本身属于人文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借助历史资料,让学生对其中的事件、人物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思考,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鉴于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历史教师应努力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符合新课标理念以及时代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大量的历史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分析与评价能力。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改变应试教育下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端,避免刻板、系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的内容选择方面应该尽量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并有一定的时代感,以满足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同时,教学内容尽量避免难懂的概念或理论,而是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此外,教给学生正确分析与评判历史事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主动学习中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学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正确评判,并分清楚是非与真伪,进而掌握正确分析与评价历史资料的能力。同时,应该让学生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而从历史资料中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教师在具体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思维情境,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与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

我们可以将高中历史看作一门人文学科,而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从历史事实中得出一定的启示,并且培养欣赏、质疑以及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思考意识,教师也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并指导他们以事实为基础去认知,并学会总结经验与教训。例如,在设计关于“我国不同时期列强入侵”方面的教学内容时,不仅需要对不同时期列强入侵我国的历程以及危害进行分析,也可以设计“不同时期面对列强入侵时,我国国民做出了怎样的反应”这一全新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我国在列强入侵后陷入危机的具体过程,也会通过思考明确其内在原因就是国人的迟钝被动反应,而这也是加剧国民灾难的主要原因。

3.充分利用历史研究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实有多种研究方法,如推理、考据以及对比等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多个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对比,并从全球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利用考据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时,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可信度较高的原始资料,并且调取大量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打破陈规的束缚,在自主探索中体现思维的批判性与深刻性。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并且积极开展思维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骆应琴.试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1).

2.赵显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3(15).

3.姚春敏.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地”结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发散式教学;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52-02

发散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是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出发,以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为基本,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而出发的一种教学方法。发散式教学实施的基础是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肯定与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当中,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着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不明与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多种问题,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高都有负面影响。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高中历史学科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加强发散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社会与学生的共同需求。

一、重视历史教学中求异精神的培养

发散式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个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发散式教学方法,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问题。这就要求当代历史教师要将求异精神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培养目标。首先,教师要提高学生求异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具有求异的勇气,逐渐具有求异的意识。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值得讨论与研究的话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扩展与发散,使学生投入到思考当中,不断进行问题的剖析。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适当给予肯定,使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成就感。其次,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当中要为学生创造建立与培养求异精神的条件。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处于主体地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比如在进行《》的讲解之时,教师可以就爆发的原因这一问题对学生的求异精神进行培养。可以利用概况的讲解,让学生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爆发的原因,给学生三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教师要分别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引导学生换一个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会得到培养与促进。

二、重视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发散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之下激活自己的思维。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较高的形象性,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境之中大胆进行问题思考与探究。在情境的刺激之下,学生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历史氛围,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变换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比如在进行《》讲解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发生的时间与事件等初步内容。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利用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怎样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既然取得了伟大的功绩为什么又说它失败了呢?等等。在学生进行问题思考的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循环进行视频的播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且真实的形象情境,使学生更投入地进行思维发散。在问题情境的影响之下,学生可以更加单纯地投入到当中,进行多维度思考,培养自己的发散式思维。

三、重视历史教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发散式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当代高中历史教学的编写更加注意知识的科学性与逻辑性,没对考虑到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对高中历史知识进行二次整理,使具有相同特点的历史知识成为一个个模块,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加大对备课环节的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安排。比如,在进行近代史的教学内容安排之时,教师可以有意将中国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帝国主义进行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必然性。教师可以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事件进行整理,如从到、等。再从世界的角度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其侵略性和扩张性最终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科学,这对于发散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重视历史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积极利用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的一种活动。教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之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利用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新的历史知识的联想,利用旧知识激化新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开发事件的发展思路,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比如在进行《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之时,教师可以利用百家争鸣这个主题进行想象,引导学生对思想的派别与思想核心进行想象。当学生表达过自己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之后,教师可以将百家争鸣的百家告诉学生,比如说道家、墨家等等,让学生再次进行想象。就道家的思想来讲,一些学生会提出与世无争、一些学生会提出无为而至,一些学生会提出顺其自然等等。教师要将学生的思想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与转换。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其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培养,发散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中的应用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历史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尽有利。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拓、创新的学习环境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基础。笔者通过对发散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方法的分析来展示一种创新型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希望以此来提高发散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使之被更广泛、更恰当地利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思维的发散来推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课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G633.51

历史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其在整个高中教学中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作用,并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各种人文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促进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适应新课改的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导致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而要让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引起重视。因此,加强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中通常以很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为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以单方面的知识讲解为主,然后让学生在课后对教材中的文字进行强化记忆,以此来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一些记忆力较好的学生成绩得到有效提升,但一些记忆力较差的学生则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导致很多学生逐渐丧失对历史的d趣。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其它教学方法下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并且教学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丰富,能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得到提升,感受到历史知识的趣味性,从而逐渐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

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传承历史文化。在不断创新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逐渐掌握历史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更加全面,并且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入了解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从而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

(三)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还会让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这主要是因为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教学主题,其需要长时间为学生讲述相关知识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这样的方式会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长时间处于讲授状态,导致其授课的负担较重。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师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导致其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还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养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而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长时间的授课将会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陷入恶性循环,对教师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而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将各种教学方法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这样能够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得到改变,逐渐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让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逐渐得到弱化。这样不仅能让教师的授课时间变短,还能让教师的备课时间较少,从而有效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理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成绩提升为主,导致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改变。其中首先是教师要逐渐养成创新的理念,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梳理和分析,理清教材中知识点的脉络,并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灵活运用。同时,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逐渐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其次,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其中不仅要广泛阅读历史书籍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教材中的知识点,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细致的了解,并让学生逐渐养成多角度分析历史知识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常进行,避免其养成错误的历史思维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中历史属于文科性质的学科,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记忆力。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强化记忆,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但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方式只能让其了解历史事件,并不能让其对历史文化有较好的了解。因此,在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因为历史知识之间也有深入的联系,并且也具有一定的脉络结构,相比于传统的记忆式教学,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于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十分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并且其中很多教学方法均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其中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历史,让其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其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其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并且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完成历史知识的探索;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还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改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严凤成.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胥巧平.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5.

篇8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8-01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如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任务以及历史时间等。”很显然,这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但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为阵,那么教学的脱节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1.2.2 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因为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初中知识储备要求甚高。但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在广州地区,初中历史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的,但是只作为“非中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历史就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历史思维能力更无法得到发展。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无形中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的难度。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改善对策

2.1 初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注入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初中教师也应采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么学科的兴趣也应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作。学生有了学习这么功课的兴趣,进入高中后才能继续的探究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应深层次的挖掘问题,看待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搜集历史信息和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做一些适度的补缺,为初中学生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使初中学生能获得历史较为完整的全貌,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才能保证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倘若学生没能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高中的历史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新课改实施后,一些历史知识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应补充进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降低历史学习的梯度。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尽快帮助学生入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的渗透初中和高中衔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逻辑能力,历史知识作为载体,通过案例讨论等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高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增强高中教师的衔接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可能对初中的历史课程了解的并不足够,在迎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准确的掌握学生初中所学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提高历史教学的连续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多与初中历史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听课,了解两者的差异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适应高中生思维特点,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跟初中历史课历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更加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应以高中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解决应用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以及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利用好历史材料,提高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谈论和分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多督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1] 惠民.谈新编初中历史教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篇9

关键词: 初高中 历史学习 衔接

一、调查背景与方案

高中历史难学一直是困扰高中生的难题,有的学生甚至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事实上,高中历史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台阶”上。为帮助新入学的高一学生顺利地迈过这一“台阶”,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我们在本校范围内向高二年学生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有100名高二学生参与,其中男女生各50名,这些学生均是从高二年段各班随机抽取,保证了本次调查的科学性。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高中历史学习适应能力等方面。

二、调查内容分析

1.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总体上看,学生对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满意度都较高,对初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85%,对高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73%,对初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83%,对高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71%。两组数据显示,与初中相比,学生对高中教科书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在初高中教科书的联系性上,认为有联系的占68%,认为无联系的也多达3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学生习惯于初中以时间为线索的通史学习和按地域国别为划分依据的中国史、世界史学习,对于高中以人类活动领域为划分标准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发展历程的模块学习产生了不适应,因为在模块教学底下,原有的时间顺序、地域界限被打乱,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感性生动的特点,而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较侧重于抽象的理性思维,高中教科书可读性下降事实上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产生不适应的体现。

2.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增多的占65%,这反映出高中历史教师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学生认为师生互动时,只有少数优生配合达70%,这可能是由于许多学生习惯于初中历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升入高中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图、挂图、录音、视频、多媒体技术次数减少的有6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高中历史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培养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高中历史教学过多地减少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形象化的教具、多媒体手段的话,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经验告诉我们: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要有个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里,我们要尽可能地将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形象化,这样才能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

3.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方面。初中历史学习时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只有27%,从其它学科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一数据远低于其它学科,这既反映出初中历史“冷门”、“副科”的尴尬地位,又说明学生历史学习的不良习惯。在进入高中后,能保持预习习惯的为25%,也就是说初中有预习习惯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能保持下来。以前不预习进入高中后形成预习习惯的为26%,与前者相加,进入高中后历史学习有预习习惯的为51%。这一方面说明高中历史学科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一些有志于文科学习的学生开始重视这门学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特点。在对教材内容、教师讲解的质疑方面,能大胆质疑并提出的只有19%,有疑问但未深究的有23%,从来没有过疑问的达58%之多,这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习过分地强调知识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索,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历史,这种过于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摧残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在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上,初中阶段以背诵记忆为主的占73%,以理解应用为主的只有27%,进入高中后,以背诵记忆为主的为62%,理解应用为主的为38%,这告诉我们,进入高中后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4.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适应能力方面。升入高中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同学有48%,这说明有近半数的同学对高中历史学习怀着一种新奇与紧张同在、希望与畏惧共存的复杂心理。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回答压力很大的占35%,回答有一定压力的占51%,认为没有压力的只有14%。在压力的主要来源方面,认为来自内容太难的有34%,认为苦于没有正确方法的有38%,其它占28%,前二者相加达72%。这一组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对于进入高中后什么时候有选择文科或理科的打算,回答一开始的有32%,回答一学期后的占45%,回答一学年后的占23%,后二者相加达6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并未马上放弃包括历史在内的文科科目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在一学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他们适应文科学习的话,或许能发现更多文科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选择理科的同学中仍有60%的同学表示将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历史学习,这既反映出历史的魅力,又说明包括理科生在内的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是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

三、调查结论

1.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双方能了解各自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避免了盲目提高,高中教师也避免了无效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又能相互了解各自教学内容的特点,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初中历史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时期,所以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更加多样化。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4.利用皮翁效应,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新生对高中学习生活充满期望与憧憬,但他们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高深和艰难,因此又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心理。新奇与紧张、希望与畏惧同在,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高一新生。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扬长避短,消除畏惧心理,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尽快度过忐忑不安的适应期,步入正常的高中历史学习生活。例如,我们放慢高一历史教学的进度,降低难度和要求,及时用较简单的题目检测,及时给予高度评价。教师要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充满期待的眼神、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暗示学生学好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的解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同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由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出发,从历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提升、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而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精益求精,其教学方法需具备灵活机动的特点,可通过合理开发并规划历史课程内容,进而满足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保障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工作得以高效的实施。

一、树立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绝大数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历史教学仅仅是为学生讲授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一直得不到及时的优化,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效果不佳。进入新世纪,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念。首先,历史教师本身应当具备创新意识,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主要脉络,进而更加轻松地驾驭高中历史教材。关于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完成身份转换,进而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宽容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开放的历史课堂环境。其次,历史教师应当具有历史学科教研能力。历史教材经过数次优化,部分观点也有所完善。在历史学科分析研究中有着史无定论的说法,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当勇于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通过全方位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研究历史,进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科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的提问应当科学合理,以便对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指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的探索,进而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授课中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创设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进而让学生大胆地发表其自身的意见。如在评价康熙这一章节中,对于学生积极评价康熙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民主的历史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当科学地提出历史问题,大多数历史教材中的事件的概括性极强,因为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这些概括性极强的事件的理解仅仅依靠重复的记忆,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如在俄国1861年改革的讲授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明确改革背景、意义和目的,教师可以提出相关具有建设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限制,让学生站在发展的、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历史问题和事件。

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建议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时,可以由引入野史逸事、注重方法以及强调研究这三方面入手:

1.引入野史逸事,创新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事方面知识较多,历史教师在授课中如果照本宣科,会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际历史授课中可以将历史知识与演义、小说、野史等结合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举措这一章节时,可结合电视剧《汉武大帝》展开历史教学,以便历史课堂授课故事化。

2.梳理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授课所用的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构架清晰的知识体系,所以历史教师应当注重讲授方法,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架构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影响这一章节时,历史教师应当向学生提问“新航路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指引学生将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汇总为新航路的意义和表现,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就会深刻。

3.善于总结归纳,创新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展开探究式授课,针对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历史课题研究小组,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针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一章节的授课,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继而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展开学习。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在历史授课时应当有着宽大的胸怀,吸取其他学科的经验。随着时代的进步,全新的教学理论、原则、模式不断出现,历史教师也应当将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善和应用的,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断的经验总结,进而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婵.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都市家教,2013(05).

[2]黄增强.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2009(Z1).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与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历史老师们必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获得的知识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所以,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再次,在教育层次方面,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新课改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 总结。总的来说,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

[3]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篇1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高中;教学改革

一、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1.顺应时代要求。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典型特征便是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未来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决定教育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核心也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高中教学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学生就没有综合能力可言,这就要求高中课程作必要的调整,应当充分重视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且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高中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高中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高中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

3.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敢于质疑,学生在学校想与同学、老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这点有利于形成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交流学习气氛。敢于质疑、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所提倡的。因此,高中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符合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二、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内在动机来自于学习者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的浓厚兴趣。外在动机则是来自于外界影响,如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内在动机是语言学习取得长远成就的重要前提。一个人的动机,总是同他满足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2.引发学生多角度探讨问题。知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所提问题应当是开放性的,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只有在学生通过思考后,教师再启迪诱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所表现。

3.引导学生大胆的去思考。引导学生大胆去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进行讨论和争辩,在教学中安排适量的讨论学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历中教学中误区较多,有的同学容易走进误区,老师要抓住契机,指导同学们及时纠正。同学们求知欲望都比较强烈,让大家课下积极探求、查阅资料,进行论证和批驳。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充分利用史料激励学生思考。新编高中历史教材比以往更重视史料的编辑,创设高中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通过补充史料,加强高中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高中历史事件、高中历史人物,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高中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性。

三、结语

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受陈规陋习束缚,对旧有结论的否定并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判断一切问题。而在高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表现在思维的深刻性和概括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润华.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2008(1).

[2]赵登明.高中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1).

篇1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与实践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所以,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教育层次方面,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 总结

总的来说,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篇14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转变的教学思想和更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高中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充分调动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中历史教学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仍然是课堂教学,新理念的落实、课标的贯彻和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通过课堂教学展现出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死板无趣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一、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例如:补充课外知识,扩展高中生的知识面;插入有趣的典故引起高中生的思考;可以讲解历史变迁的缘由;也可以组织历史故事会让高中生自己学会讲述历史;组织高中生编写历史剧,等等。这样能够使高中生始终保持兴奋点,他们的思维一直围着课堂教学转,进而迸发思想的火花。在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一是联系时事,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时,可通过国内、国际时事,激发高中生对当今热点时事的兴趣,如中日问题、两会时政、叙利亚问题等,让高中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作积极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一些人物和事件相对比,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影像等媒介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和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深了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培养了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让高中生在课上真正“动”起来,课上有突出表现

1.教师首先要激起高中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针对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高中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2.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围绕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展开思维,依据他们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培养与小组合作的能力。如在讲唐太宗李世民功过时,通过高中生的叙述、讨论、补充最后总结得出,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社会经济?;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传播盛唐文化。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过:唐太宗后期征伐高丽,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大兴土木,奢侈现象增多。探讨唐太宗前后的变化,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高中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学生提出质疑。高中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疑问,进行有效探究,能够促使高中生掌握积极质疑的思想方法。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我积极引导高中生进行辩论探究。最后达成共识: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闭关锁国,其他国家就不向前发展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绝不能闭关锁国,以求共同发展。通过讨论,高中生不仅习得了历史知识,还锻炼了探究思维能力。

4.教师总结。课堂小结能够使高中生明确本节课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可以强化高中生的记忆,并对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给予表扬或指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高中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历史学习能动性的起点,是学习新知的源泉。高中生对高中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进而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高中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兴趣和魅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把静态、枯燥、乏味历史知识融入三维空间中,使其产生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使教学更充实、形象、生动,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高中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开始高效学习。

四、课后延伸,使高中生全面发展

1.上完每一节课后,要求高中生及时总结写心得体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是哪些,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比较模糊,课堂学习中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不足之处又有哪些,等等。让高中生找出自己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进而形成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高中生得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