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

篇1

关键词:工程管理;国际评估;专业建设;影响

中图分类号:TU;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2905工程管理是特定产业环境中对特定建设工程实施的技术性集成化管理活动过程,自人类开始进行工程建设起,就产生了对工程管理的需求和实际应用。现代体系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始于工业革命时期,而独立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则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1]。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最早起源于土木工程学科专业,1978年以后,随着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迅速增加,大量高校开始独立设置工程管理相关专业。据统计,2007年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国内高校有311所,2011年366所,2014年达到440所,招生人数年均增长12%。招生规模为高校土建类本科专业中的第二位[2]。

随着建筑业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工程管理专业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如何和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接轨,使毕业生在国际化的职业竞争与发展中具备优势与潜力,逐渐成为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保障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质量,英美等国家均实行了专业评估制度,通过行业协会评估的学校,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和行业承认,在求职、就业和今后的职业发展、继续教育培训中,都具有较大优势[3]。国外经验表明,专业评估和认证能推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其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为保障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质量,使毕业生符合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教育标准要求,并与国际教育标准相协调,中国于1999年设立了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NBCMA),对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进行五年一次的评估。截止到2015年6月,全国共37所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顺利通过评估。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专业学会之一,其会员资格在国际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认可,美国工程管理教育委员会(ACCE)是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认可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评估与认证机构。为更好地与国际工程管理教育接轨和学历互认,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NBCMA)分别于2002年和2006年起与CIOB和ACCE签订五年一期的工程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评估互认协议,对于双方直接评估通过的工程管理专业学位互相认可,确认对其毕业生申请中英美相应专业执业资格或会员时,享有对等的专业教育地位。

重庆大学是全国第三所设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具有30余年的历史,在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自1999年以来,4次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评估。 2007年通过了代表工料测量、评估等领域最高资质的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的教育评估,至此先后获得三家国际知名行业协会的评估认可。多年来,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在通过国际评估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国际行业协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不断调整、修订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力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前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变化,探讨国际评估对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各国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于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所制定的。表1列出了中英美三国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对比发现,英美两国的工程管理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其受到全面均衡教育,培养其专业意识及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强调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更重视学校教育与今后获取职业资格的衔接,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专业协会对行业准入的基本资质要求,为今后成为工程项目管理者奠定基础。

1999年学校首次接受评估时,CIOB曾经选派两位英国教授担任观察员全程参与。随着与CIOB和RICS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学校根据其人才培养标准和教育评估准则,多次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对比发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年细化,从最初的单纯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从事的工作领域的描述,逐渐开始强调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进一步细化了知识背景及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开放性。同时结合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新趋势对培养目标进行补充调整。例如:2014级的培养方案中,在详细的培养目标后,还单独成文列出对毕业生应具备的各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共计26条,作为培养规格对培养目标进行清楚的解释和说明。

培养目标的变化过程清晰地反映出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逐渐重视与引用参照国际行业协会对行业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准则及培养要求。例如2004年开始,将学生全面获得工程师训练列入培养目标,这一点与CIOB的培养项目经理和ACCE的服务行业及社会等目标相呼应,也开始强调与校外继续教育有机结合、保障学生职业生涯的顺利接轨。2014年的培养目标别强调了对专业道德、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一条是针对当前建筑业中出现的一些从业人员道德责任感缺失对行业社会造成损害和不良影响的问题,参照CIOB、RICS的会员《行为规则》和《职业道德》等拟订的。同时,也清楚反映出建筑工程行业国际化和多元化趋势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在最新的培养方案中就独立提出了“具备国际视野和宽广的工程视野”这一要求。

在国际行业协会评估的影响下,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渐细化,更加鲜明,更具有行业特色,更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变化

中国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都是根据中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方案进行设计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通常由基础课程、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3个模块组成,其中平台课程由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4个门类组成,帮助学生获取广泛丰富的知识面。技术是工程管理人员了解管理对象、 生产工艺、 技术流程的途径,因此在传统的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主干专业课程设置中,工程技术类课程比例较高,一般在50%以上[4]。

CIOB认为建筑管理是一个高要求的职业,行业与教育应充分互动,行业定位是建筑教育的标准,建筑教育的核心标准是为了确保其相关性和适用性以满足不断发展的行业需求。受到CIOB等协会对行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影响,学校多次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平台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如表3所示。在首次通过评估时,技术类课程占据绝对优势(53.1%),管理类课程虽然位居第二(35.5%),但是两者相差247学时。随着第二、第三轮复评,特别是2007年通过RICS评估之后,技术类课程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管理类课程开设数量和学时逐渐增加,到2014级达到46%,在平台课程中占比最高。

为了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一直重视工程管理实践性教学,集中实践环节一直以来在整个课程设置中都占据着较大的比重(22%左右)。根据国际行业协会对教育的定位与标准,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并且聘请长期从事工程管理的专家担任课程客座讲师,通过案例使其加深对工程实践的了解。为帮助学生掌握和熟悉现代工程技术,学校还建设了城市发展与建筑技术集成实验中心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研究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长期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士开设工程实践讲座。

三、国际评估对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影响

在建设行业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知名行业协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员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一直在影响着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前后的各级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际评估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行业导向和关注职业发展等方面影响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与建设。引导国内高校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对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逐渐重视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据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在建设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随着“一带一路”的全面落实铺开,建设行业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中国的工程管理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推行与国际工程管理教育接轨的培养方案,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因此通过国际评估,了解国际行业协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考核标准和要求,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未来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雪青,杨秋波,高若云.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3):140-143.

[2]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Z].2014年9月.

[3]刘贵文,彭瑶,吴博. 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2006(12):49-51.

[4]王雪青,杨秋波. 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10(6):36-39.

篇2

伴随中国石化企业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发展,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现象时有显现,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中国石化加大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储备人才选拔力度,不断完善选拔过程。首先是基层单位推荐。总部预测未来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才数量缺口,据此确定储备人才数额,将其分配给各基层单位,明确推荐条件。基层单位根据分配到的名额和推荐条件,从近2-5年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中推荐大学英语四级或之上、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其次是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卡尔特十六项个性问卷表(16PF)、爱德华个人偏好表(EPPS)、焦虑自评量化表(SAS)和拟郁量化表(SDS)等四组量化表格共计452个题目的问答,综合评估推荐人选“人格特质与素质”、“压力应对方式”、“动机特点”、“心理健康程度”、“创造能力”和“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等指标。第三是专业素质面试。组织国际石油工程企业在职专家,发挥其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岗位熟悉、了解所需人才类型、能够识别人才特长等优势,分项目管理、财税、法律合同等若干专业对推荐人选进行面试,选拔有志从事海外工作、业务基础好、有提升空间、适宜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经营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最后是人选确定。推荐人选会参加专项外语水平测试。将外语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评和专业素质面试等三方面结果进行汇总排序,形成A、B、C和D四类,A类为测评结果排名居前,其他依次类推。在汇总排序时,外语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均按满分100计算,综合素质测评中应对压力方式为“回避”、动机特点为“回避”、专家面试中的个人意愿为“不意愿”之一者均不进入汇总排序之列。排序结果上报总部,由其最终确定储备人才入选人选。

2人才培训

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才选拔、培训和使用中,培训是保证,尤其是在国内与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操作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培训最大幅度地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

2.1培训定位

一是立足企业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实践。企业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发展是一个过程。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从无到有、由单点突破到全面布局,形成了包括中东、中亚及俄罗斯、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区域的市场网络,完成了许多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市场有影响力、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项目。将这些内容体现在培训中,可以使员工素质水平快速提升,企业国际化进程少走弯路。二是学习国际通行规则与差异要求。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要遵循行业标准、国际惯例与通行规则。如项目合同通常采用菲迪克(FIDIC)条款,设备性能采用美国石油协会(API)标准,作业活动采用国际油气生产者协会(OGP)标准,HSE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要符合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机构(OSHA)或英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考试委员会(NEBOSH)的要求,等等。因此学习并掌握国际惯例、通行规则与差异要求,是做好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首要条件。三是追求最佳实践。在国际石油工程实践中,一些企业在组建联合项目管理团队、联合设计与采购、模块化施工、带动国产设备出口等方面不断探索、成效很好,不断学习这些优秀实践成果,取得更佳成效,能提升企业水平和企业美誉度,进而带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

2.2培训模式

一是高度聚焦。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资金、技术高度密集,项目本身千差万别,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不同的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的社会环境,对项目的影响各有不同。培训要区分时期、地域、项目、专业差别,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达到这种高度聚焦的培训目的,需要聘请专业培训人士,依据专业、行业、时期、地区顺序择优选择培训师资;同时学员结合自己工作需要,完成学用转化,将培训成果运用于工作实践中。二是追求培训深度。培训深度可以分为知道、会做、熟练掌握等层级。培训至少要达到会做层级,追求熟练掌握层级,这不仅是培训的本质要求,而且符合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工作特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没有太多时间和资源来消化培训所获,只有在培训时就达到会做或熟练掌握的程度,才会将培训所得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在培训中应采取研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授他人和行动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帮助学员提高主体意识、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培训深度得以保证,故应多用。三是嵌入工作生活模式中。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员工作生活模式是连续工作、定期休假。其中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岗位与人员配比高度契合使工作时间刚性十足;休假时间相对较短,还要兼顾一些工作事务。如果工学矛盾、工作生活平衡处理不好,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会降低。因此要把培训镶嵌于其工作生活模式中,协调好连续工作、定期休假和培训三者之间的关系。

3人才使用与管理

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才选拔、培训和使用中,使用是目的,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和释放个人潜能,促进企业国际化业务发展。

3.1树立科学观念

首先,注重人才使用效率。人才竞争结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拥有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种类,这是人才竞争的前提;二是人才的使用状况或人才发挥作用的效率,这是人才竞争的保证。拥有人才只是具备了人才竞争的基础、潜能,但如果不善于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特长,即使拥有再多的人才也没有实际意义,是一种最大的浪费。可以说,人才竞争本质是人才使用的竞争、人才使用效率的竞争。其次,营造人才使用环境。人的能力发挥要要有适应的土壤、环境作为保证,环境不同,能力发挥程度不同,人才使用就是要重视人才环境建设,包括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团队环境建设,为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地发挥和释放个人能力搭建最佳平台。再次,加强人才管理。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离不开管理,关键是要讲求管理的方式方法,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挥或管理过严均不尽科学、可取。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人才管理中要尤其关注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对中国企业和员工来说,心理健康管理只是这些年才逐步被认识、接受的,企业在资金投入、管理手段、事前预防、干预效果等多方面还有许多差距;员工心理健康知识等软素质缺失,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只是忍受、羞于外露、不主动寻得解决问题等传统做法和现象仍占主流。

3.2强化岗位资质

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有资质要求,包括企业资质,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经验、资质,特殊专业人员和作业人员资质。各种资质不仅是进入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市场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保证项目顺利开展、防范各种风险、实现预期盈利的必要保证。按照“源头治理、关口前移”的理念,为项目岗位选配具有合格资质人员;加强项目人员资质核查,杜绝无资质、过期资质等不合格资质人员上岗;根据企业要求或项目岗位需要,超前做好员工资质培训、取证工作。如2007年发生的埃塞“4.24”遇袭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后,中国石化由此做出制度安排,分期、分批对所有海外项目人员进行境外公共安全培训取证工作,无培训不发证、无资质不使用。实践表明,这种制度安排非常必要、效果明显,极大程度上减少了重大、恶性境外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3.3实行目标管理

国际工程项目不成功事件时有发生。最近几年,中国铁建承建沙特轻轨项目、中海外负责的波兰高速公路项目都留给人们惨痛记忆。美国Standish集团的CHAOS报告表明,IT项目成功率仅30%左右。鉴于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不确定因素更多、各方面情况差异更大、可重复性程度更低,需要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项目团队潜力,由项目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主性、创新型的工作,提高项目成功率。企业提供项目所需人力、物力、财力;设定项目考核指标,如完成合同额、成本费用、实现利润和应收账款回收率;对项目团队充分相信、授权和依托;跟踪项目生产经营情况,协调解决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并兑现奖惩结果。由于项目投标报价、商务谈判等前期工作与项目中后期工作直接关联,在考核项目团队成员中应纳入前期团队成员;与国内项目相比,国际项目工作难度大,国际项目考核指标与奖惩兑现要明显有别于国内项目。项目团队内部要明确各自职责和工作范围,将考核指标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个个体,建立起项目、团队、个人之间的有机联系,真正实现个体特长得以发挥、潜力得到充分调动,团队目标高度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同担。

4结语

篇3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客源国概况》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庞杂,逻辑关系不强,学生掌握有难度

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世界五大洲的旅游客源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旅游、对外关系等,内容庞杂。而且在一个国家的前后内容之间和各个章节的不同国家之间缺乏逻辑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映抓不住重点,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呆板、手段单一,收效不好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照章节把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一一给学生讲授,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知识而不是培养能力。教学的手段也单一,大多是传统的讲授法,追求课堂的知识容量,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资源散乱,教师教学能力有限

目前该门课程存在教材版本多、名称不统一,内容滞后并有错误等问题。内容庞杂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知识积淀。杨载田等(2008)、王亚莉等(2009)都谈到该门课程教学难度的相关问题。鉴于此,对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出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此外网络教学资源众多,学生难辨真伪,对学生分析资料提出较高要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国客源国概况》课程改革的对策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而提出。21世纪初,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被介绍到我国,一些核心思想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接受,并对我国的课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推进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非常必要。

(一)课程改革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客源国概况》课程改革应该以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遵循“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学习型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

根据我国入境客源市场的现状选取了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12个国家以及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作为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教学中从专业理论知识教授转向工作过程知识的教授,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相连接,要把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的主要岗位需要的主要能力分散在课堂的教学之中,据此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项目和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职业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三)主要教学方式的选取

“行动导向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而任务驱动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此目标本门课程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任务,搜集某客源国资料制作成课件进行交流;模拟接待某国游客;模拟召开针对某国的出境说明会;设计针对某个国家的中国游旅游线路;设计某国客源市场开发方案。

(四)评价方法的创新

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激励学生有效学习的指挥棒。该门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既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成绩由出勤情况、理论测试和实训测试三部分构成。理论测试由期末试卷、平时作业、课堂的表现构成,这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测试包括实训作业的完成质量、实训表现、协作能力等构成,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两者结合就是既注重结果也注重学生平时参与性的过程性考核。在各个阶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告知学生其学习的表现并随时提醒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考核变成师生共同的事情,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五)教学成果的展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客源国概况》课程教学,需要师生双向互动,及时反馈工作任务的学习和教授情况,因此建议进行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展示。如某一个工作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可以分小组展示任务分配、资料收集、任务完成的情况;针对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评比,看看谁做得好,如针对中国游客的日本旅游市场的开发方案的评比。

(六)学习资源包的创建

《中国客源国概况》内容庞杂,很多的参考资料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内容很多,因此可以分小组建立《客源国档案》,把客源国的信息通过表格、图片的方式归类存档,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为教学工作积累大量的资源。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管理;教学法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人才能够胜任银行和政府建设主管等金融机构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建筑企业以及工程咨询机构与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的管理与项目可行性策划与研究以及市场调研与行政管理和头荣资决策与分析,还包括其他一些与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一些工作。

1.运用案例教学法增加学生的管理体验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提高与培养学习者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把将要发生或者将来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学写着去研究以及分析同时要求提出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是学习者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方向开设了各种想工程监理导论与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工程造价管理与建设工程法规等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等,主要讲述一些工程管理过程当中所应用的实际操作方法与管理的原理。工程管理者要提高管理的智慧以及工程建设经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虽说原理内容偏多,可是多数的原理都是工程管理实践,并在实践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工程管理方向有很多专业课,像建设工程法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导论以及管理学原理等,实际工程实践和课程教学内容联系很密切,并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与工程规范的变动通常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改变,形势的变化会远远快于教材的变更的速度,要求授课教师能及时把专业动态与教程同步起来及时广泛的进行专业资料的搜集。要让学生正确领会这些改变,仅仅在理论上的讲述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建议专业课教师在课程的某些章节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来布置任务,创造场景,事先向学生布置题目,要求学生阅读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学习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是引导讨论与组织课堂。在教师指导与辩论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提高,才干得到了锻炼。教师能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来发现问题并回答问题,对必要的基本的原理以及理论知识进行指导。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是思维方式得到锻炼,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又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与胆量等。这些能力对管理实践的工作非常重要,有助于为学生在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虚拟工程软件拓宽学生的视野

虚拟工程是一个在空域以及时域中可变的虚拟世界,以此来延伸与增强以及扩大自己来认识世界的一门学科。立交道路桥边坡地基处理会随着桥梁造型的复杂程度增加困难度。社会的发展对工程管理方向学生的管理与工程施工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故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加强教育。要达到这个目标,不能只依靠有限的实习于书本上面的知识的讲授,还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借助虚拟工程的软件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到更多复杂的施工原理与结构的分析以及看到更多较为复杂的结构存在于虚拟的世界当中。

虚拟工程软件引入施工课程教学意义重大,过去的施工课程教学包括课堂讲授施工原理和工地实习两个部分,这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方向的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环节,问题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施工实习中,学生不可能接触到各个施工环节,更不可能学到甚至看到目前的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等在施工中的应用。学生要学到给多更为先进的施工知识在有限实践内需要借助虚拟工程软件。虚拟工程软件不仅可以仿真各种建筑结构的施工过程,例如前文所提到的那些已经建成的高层建筑和桥梁的施工过程;还可以仿真建筑的信息化施工,包括利用传感设备从施工现场收集质量信息、设备运行状况等技术数据进行监测,运用网络技术使施工的各协作部门之间实现高效信息传递与共享,遥控进行项目施工管理,并对施工作业面实行视频监控等。已有国内的先进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施工信息化、工作流程标准化与技术管理规范化。但并不是每一个在校学生都有到大型先进企业去实习的机会,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运用虚拟工程软件制作的这方面内容,可以丰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技术。同时,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学生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的施工技术,例如轧制钢筋、浇注混凝土等,而一个工程项目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学生不可能有时间参与一个工程项目从基础开挖到内外装修的全过程。借助于虚拟工程软件,可以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在施工课程中加入虚拟工程实习的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结语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较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因为土木工程专业管理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面,借助案例教学法、虚拟工程软件以及工程技术与管理软件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方向的教学改革可以使得传统的教学融入高新技术手段,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从而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给学生更多信息,拓宽视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和行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苏永强,黄玲. 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8.

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体系设计;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81-01

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物流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

一、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

物流是典型的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具有很强的执行性和操作性。结合现代物流的功能特点可分为几个工作领域即: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根据几个工作领域所涉及到的任务确定学习领域。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

(一)设计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思路是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现实岗位(群)的操作技能要求和新岗位适应性,同时还要兼顾人才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在不断地创新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为适应流通领域对物流活动的更高要求,物流企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恰恰是那些既懂得现实岗位操作,又能适应管理创新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适当超前于企业现实需求和人才储备性培养的职业教育,应在关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适当考虑企业未来的需求。

1.基于“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应参照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活动的特定任务为起点,以典型作业流程为主线,根据设计的学习领域(理论要求)的知识点,把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和实训教学满足实践操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物流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会随着物流行业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变化,因此,要求这一完善的过程应不断地继续下去,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架构,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能型人才,人才的服务层次为岗位操作型的一线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在人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岗位技能和岗位素质养成、岗位应用和技能创新的综合素质三个层面上全面适应企业的需要。

3.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的合理衔接与排序。重新解构后各项目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十分重要,要体现课程间在知识衔接上的逻辑顺序,同时还要兼顾不同学期学时分配上的适当平衡,以利于教学组织。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为核心,组合教学内容,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使教学内容对目标能力的培养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和价值, 体现实用性。同时,还要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其中,理论知识内容应围绕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来构筑,以适度、够用为目标进行优化;实践教学目标与专业能力目标相对应,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的获得及胜任工作为目标进行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定学习领域,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原来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解构, 重构知识和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本出发点,打破学科界线,重组课程结构,形成模块化课程、项目课程,开发综合化的新课程,并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见习、实验、实训、实习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运用分散在课内的见习课、实验课与集中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形式,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最后以职业资格鉴定验收课程质量。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体系

1.专业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以基础扎实,适应面宽,注重能力培养为特色。侧重塑造既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力,又适应企业物流管理,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管理、经营、决策的高层次复合人才。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熟悉信息基础技术;具有较强专业实物运作能力;受到物流技术基本训练;了解物流法律法规,能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策划和管理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篇6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TU-4

一、 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良好、职业道德高尚、酒店管理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以前厅、餐饮、客房的优质服务能力和一线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成为酒店与餐饮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型酒店管理职业人才。

二、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校企共育”为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重点,搭建基础教育、职业发展、道德养成三个平台。基础教育平台目的是打牢在校生理论知识基础。职业发展平台以校企合作为运行原则,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夯实学生的职业发展根基。道德养成平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总体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牢思想道德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以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能力来定,课程内容由行业专家来定,授课团队由教师与技师共同组成。培养形式注重工学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能够从事酒店接待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适应酒店国际化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四、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餐饮企业,星级饭店及涉外酒店等。主要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面临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服务员、领班、收银员、点菜师、企业营销人员、业务主管、职业经理人。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语言表达、应用文写作和人际交往的沟通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知识;具备外语应用知识;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和调酒及茶艺、食品营养卫生等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酒店管理基础知识、酒店礼仪知识,具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有能力控制和解决酒店服务质量问题。

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并对核心课程进行了描述,具体课程情况见下表:

参考文献:

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1]陈健.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05)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3]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08(12)

篇7

[摘要]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应用到高职药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中,具体研究本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教学评价。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使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 高职药学专业;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51-04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in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QI Xiuling LI Peng YU Na WANG Lei CHEN Junrong LIN Zhongtao ZHANG Yuanyuan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061000,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working process-oriented theory will be applied to the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in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Careful study will be carried out on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course-orientation, course-oberjective, curriculum design concepts and ideas,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situation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curriculum resourc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reforms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to stud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make the teaching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meet the needs of personal train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0030004)。

[作者简介] 祁秀玲(1966.12-),女,汉族,河北东光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已成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方向[2]。所谓基于工作过程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以培养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模式[3]。因此,在高职药学专业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中,针对药学专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完成任务所需知识和技能渗透和融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避免了逐条解释法律条文的枯燥与乏味,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 课程定位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药学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药学专门人才,能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经营、调剂等工作[4]。

药事管理与法规是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是:通过学习药事组织体制、药品法制管理、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价格、广告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以及药学技术人员的管理等内容,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工作所必需的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药学实践中常用的药事法规,了解药事活动的基本规律,具备自觉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药事管理的知识和药事法规的规定,指导药学实践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326。

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本课程属于药学人员从事实际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技能,支撑了从事药物研发、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处方调配工作的规范从业能力培养,同时也是药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以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前导课程,同步课程有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鉴定技术、临床疾病概要等,共同为后续课程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综合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2 课程目标[5]326~327

2.1技能目标

①运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从事药品注册申报等工作。②能运用药品生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规范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管理等工作。③能运用药品经营管理相关规定规范处理药品进、存、销、运中的质量管理。④能运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相关规定,规范从事药品调剂及管理等工作。⑤具备自觉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药学实践中的问题。

2.2 知识目标

①掌握药事管理的基础知识。②掌握药品监管的原则和主要内容。③掌握药学实践中各环节的管理办法及规定。④熟悉我国药品监管组织体系及内容。⑤熟悉药品标识物、广告、价格的管理规定。⑥熟悉中药材(饮片)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管理规定。⑦了解药品知识产权保护、药品专利(商标)保护知识。

2.3 素质目标

①明确依法从业的观念。②树立保障用药安全为首要任务的理念,养成踏实勤奋、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③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④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3.1 设计理念

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校企合作。

3.2 设计思路

为了使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近年来我们对药学专业主要岗位进行了调研分析,归纳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了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了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按照药品的形成和流通过程将学习情境进行序化(表1)。根据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过程管理规范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6],包括药品注册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处方调配等内容,力求与医药行业药事管理各方面实现一致性。本课程依据药学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以药学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兼顾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升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了34个学习任务(54学时):认识药事管理;药事管理体制;药品、药学、药师;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特殊药品管理;分类管理、基本药物、医疗保险用药管理;中药管理;药品标识物与价格、广告管理;新药注册;仿药、进口药、补充申请与再注册;药品生产企业开办申请;GMP认证;原辅料、包材采购、验收与检验;药品生产管理;药品入库、储存、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品批发企业申办过程;GSP认证;药品购进;药品验收、储存、养护与出库、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品零售企业申办过程;GSP认证;药品购进;药品验收检验;药品储存、养护、出库与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房处方调配;仓库验收、养护与药品发放;临床药学工作;医疗机构制剂配置申请;原辅料采购、验收与检验;制剂生产;制剂入库、保管、使用。

3.3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

以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对药事法规的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序化教学内容,即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内容,例如药品经营过程监督管理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见表2。

4 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

4.1 课程特点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特点表现为专业性、政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法律法规更新速度很快。

4.2 学情分析

正确的学情分析是增加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7],本专业面对的是高中起点的专科学生,智能类型多属于形象思维为主,不善于学习陈述性知识,学习情绪化强,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积极性高,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很低。但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乐于实践。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学生习惯了启发式教学;通过先导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药学基础,但知识仍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后续课程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服务于实践。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培养。

5 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基于上述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性地采用了以下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5.1 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药品调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单元项目,以学生为主体驱动课程教学过程,将理论实践融为一体,教学做一体化。利用校内的企业资源和校外实习企业的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如在药品注册时引入企业真实的报批资料。在教学习药品调剂过程的监督管理时,在学生完成必备理论和处方调配技能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沧州市人民医院药房为平台,在药房人员的指导下开展顶岗实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就业环境,感悟企业的职业道德,该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2 教学方法

5.2.1 案例教学[8] 案例教学法的一般程序是:布置案例、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学生提出观点、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全面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并总结。如在讲述药品管理法时,首先介绍一个相关案例,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板蓝根颗粒经某省级药检所抽检后,鉴别项目不合格,启发学生回答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该批药品如果检验结论无误应该属于假药还是劣药的范畴?从而引出假、劣药的概念;接着提问学生如果你是该公司的质量部门负责人,在接到该不合格报告单后应如何处理该质量事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示学生应该首先对留样产品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结果符合规定,可以申请复验。然后提问学生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公司应该在自收到药品检验报告单后多长时间内提出复验申请?向何部门提出复验申请?复验时尚需提供哪些资料?对复验样品的来源是如何规定的?一系列问题均涵盖在一个案例内,紧扣学生思路,逐步导入本次新课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学习。

5.2.2 PBL教学[9]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该方法特别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解特殊药品时,首先给出几个问题:①品与麻醉剂的区别是什么?②品、与的区别是什么?③品和流失有哪些危害?④如何加强对品和的监管?使学习一直以问题为中心,为解决药学实践问题而学习,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思维得到启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5.2.3 情景模拟[10] 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进入职业情景,能更快地掌握学习要点。如在药品注册管理中学生模拟药品注册人员,教师模拟注册管理人员;在药品生产管理中学生模拟药品生产操作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物料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教师模拟GMP跟踪检查人员;在药品经营管理中,学生模拟销售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教师模拟GSP跟踪检查人员。通过模拟实践、情景再线,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5.2.4 学法指导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内容更新很快,我们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卫生部网址告诉学生,介绍在网站上下载法律法规文件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生时时关注两个网站新的法律法规文件。

5.3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见习、知识竞赛。我们制作了全程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教师带领学生到药品的使用单位见习,边参观边讲解,非常直观,不仅易懂,而且记忆也深刻。通过知识竞赛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运用药事法规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该活动举办两届,学生均踊跃参与。

6 课程资源

6.1 师资队伍状况

本专业从事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工作的专兼职老师12名,接受由行业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在7名专职教师中,有6名教师有行业工作经历,具备丰富的药学实践经验,其中2名教师参加了药剂专业国家资源库建设项目《药事管理与法规》建设任务。

6.2 教材资源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药事管理与法规》,该教材优点是与行业紧密接轨,但是与资格考试联系不够。因此,我们将题量丰富的执业药师考试用书推荐给学生参考使用。

6.3 案例资源

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资源建设中注重搜集和整理各种药事管理与法规的案例,包括文本案例库、视频案例库。案例内容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在以往的药学实践中实际遇到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是最好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兼职教师每年也提供了大量新的案例,案例库得以逐年更新。

7 教学评价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学生考核成绩由理论成绩(90%)和实训成绩(10%)构成,均包括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两部分。过程性评价成绩包括阶段性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实践表现、实践报告完成情况等。期末理论考试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接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评价包括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其中,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是通过听课反馈的方式,给任课教师给与评价,而行业专家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各岗位学生见习、实习以及就业学生的表现给予课程的评价。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建设建设,即以药事管理工作过程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与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托,按照岗位行动领域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本课程建设实施几年来,效果良好,2012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高文敏.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中药手段[J].黑龙江教育:高教教育与评估,2009,(1-2):112-114.

[2] 宫晓梅.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开发[J].大学教育,2012,12(1):83-86.

[3] 周巧英.“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 (2):136-137.

[4] 邓红华,黄秋霞.《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142-143.

[5] 杨世民.药事管理与法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2.

[6] 张丽娟,黄志艳,李建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 2011,(23):152-153.

[7] 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2):60-63.

[8] 祁秀玲,陈俊荣,,等.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50-151.

[9] 祁秀玲,陈俊荣,于永军,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66-167.

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显著特征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相连,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适应高职学生思维特征。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课程的开发设计全面展开,但课程开发往往停留在研究层面,真正走进课堂的很少。本研究吸收和借鉴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岗位需求、能力培养、学生未来五年之内的可持续发展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酒店行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调酒和制作咖啡为特色、以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面向酒店及相关行业,具有较强酒店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工学交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实习相结合。课程设置依托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整合与序化。全面促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合理化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快速发展。

3.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专业酒吧和咖啡厅、星级酒店、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自主创业等方面就业。主要从事调酒、制作咖啡等饮品和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

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人际交往的沟通、外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一般通用知识;具备调酒与咖啡制作和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及食品营养卫生等专业知识。

4.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完善,取决于设置哪些课程,通过什么方式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前提。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如何突出特色,把握核心专业课程,明确它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各课程衔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2](德)劳耐尔.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餐厅楼面管理》;课程设计;课证融合;赛教融合;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59-03

自我院2001年设立旅游管理专业以来,酒店管理类课程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改革整合过程,尤其以《餐厅楼面管理》课程改变最大。

该课程是从传统的《饭店经营管理》和《餐厅服务与管理》中演变、剥离出来,成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对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核心课程。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其课程设计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课程名称设计

餐饮管理是酒店管理的重头戏,翻开酒店类课程目录,琳琅满目的教材名目繁多,其内容全面,包括后厨的采购、库管、加工等,我们根据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其工作岗位主要为酒店及餐饮企业餐厅服务员、领班、主管、餐厅经理等,工作内容的重点在于餐厅楼面服务、接待、管理,而大多数酒店的餐厅后厨则采用了外包的方式,针对现实状况,将餐饮管理课程名称拟定为《餐厅楼面管理》。

二、课程模块设计

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旅游行业一线管理服务人员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

1.设计思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酒店管理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1)开展市场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为酒店及餐饮企业基层服务员、领班、主管和一线经理,明确专业定位。(2)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岗位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组织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行业管理一线专家,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方法,确定了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3)根据教师能力、学校条件、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完成专业学习领域的构建,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根据行动领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应的知识点、能力点;二是按行动导向的原则,进行内容的整合与序化,实现职业行动领域与专业学科内容的融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构建专业学习领域。

2.设计学习情景,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的开发。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餐厅楼面管理》的课程定位,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在课程内容排列上,以工作过程为参照,整合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工作任务;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在课程职业技能培养上,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标准)的考核项目与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之中,同时为顺应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将技能比赛训练的项目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为了突出高职学生“先求其会,后求其懂”的特点,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餐厅楼面管理》课程内容设计为四个模块:餐厅摆台、餐厅管理、餐厅设计、创业策划(如下页图1所示),对应培养学生会操作、懂管理、能设计、学创业的几大能力。

三、课程教学设计

《餐厅楼面管理》课程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常规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而是采用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一)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打破常规,在确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酒店就业岗位需求在餐厅摆台、餐厅管理、餐厅设计、创业策划四个模块的框架下,每一教学情景均由教师设计相应的工作任务(如图2所示),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中的操作技能,熟悉餐厅楼面服务的日常管理工作,会设计宴会菜单、餐台、主题餐厅,制作农家乐、小型餐厅(馆)策划方案,具备从事餐饮企业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拓展能力。既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又能经得起职业技能大赛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毕业后开启就业和创业的两扇大门。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中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为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方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一方法是笔者前一阶段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本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应用。以餐厅设计模块为例,具体过程分四步实施:

1.确定项目:在每年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都有中餐或西餐宴会台面设计的项目,我们就以比赛项目作为任务进行教学,确定项目任务,首先由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并准备大量的资料、素材,写出指导方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围绕本项目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制订计划:将学生分组,经过精心准备和讨论后,按照计划书的格式要求,制定“项目计划书”,学生在计划书中阐述自己的设计主题、设计理念、材料选择、色彩运用、菜单制作、摆台标准、礼仪要求、资金预算、人员分工等,进行方案论证,明确预期目标和执行时间,策划实施项目的步骤。这一环节是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现实工作中每一比赛项目都有相应的资金预算,必须要权衡预算与作品效果的关系。教师应注意在这方面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在淘宝上去选择材料和进行价格比较,亦可协商将设计作品在当地酒店企业应用以获得资金支持。

3.实施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实施进程安排,提供相应的资讯材料,对必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制定跟踪管理的方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鼓励他们相互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比较于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多。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要指导做好项目活动的日常记录(包括项目内容、完成效果、遇到问题、解决办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新体会等),使之成为检查评估的重要资料。

4.检查评估:学生以PPT汇报的形式展示项目成果,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形象塑造、礼仪礼节等综合能力表现的检验。通过小组讨论和比较,推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提高,作为参赛作品。

餐厅设计模块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实训室中完成,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法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参与创造实践的过程,我们希望每一个项目的结果都是完美的,但我们更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学科知识的应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策划的创意性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准备是前提条件:制作教学课件和音像资料,突出学习包(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建设,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资讯材料,建立课程网站,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性的知识信息平台;建立校内实训室模拟场景,将多媒体设备安放在实训室中,为教学提供良好的一体化空间环境;校企结合,与当地星级酒店密切配合,建立校外教学酒店真实工作环境。

四、课程教学效果

由于课程设计突出了课证融合、赛教融合、就业与创业融合的三大特点,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积极主动,且团队之间有竞争意识,都力争将任务完成得更好,由此促进了知识点掌握和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均取得了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培养,拓宽了学生就业的渠道,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在近年的国家级、省级、地区级院校及行业的各种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多次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中餐宴会台面设计和西餐宴会台面设计作品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元素,设计感较强,选手操作规范,成为比赛中的亮点,受到企业的关注。毕业学生就业率为100%,有部分毕业生很快成为所在企业的管理者,有较好的发展空间。由于教学中设计了创业策划模块,拓展了创业潜能,有少数具备条件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开设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餐饮企业或是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农家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芬.职业技能大赛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1).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并不断深入,逐渐由大量借鉴外来职业教育方法与理论走向职业教育研究的自主开发。高职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物流综合职业能力,物流综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专业通用能力和除专业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物流职业素质能力是从事专业职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客观条件;物流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的关键技能,必须通过学习物流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法和态度,以及系统的专业训练后才能获得;专业能力包括物流管理工作方式与方法、对物流作业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绩效的管理与控制等。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实质就是为高职学生毕业后打开了“零距离”就业的大门。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性是工学结合,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就要求职业教学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内容上实施重大变革。课程的开发应把握三个方面:物流专业的教育目标,学习者和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内容。首先,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物流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这与普通教育课程的不同,它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其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者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也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当前这方面讨论最多的就是职教学生中的大多数具有形象思维倾向。学习者的形象思维认知倾向决定了学习者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情景中去认知和学习,这一特点应在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如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的设置。第三,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属性也是影响专业教育课程概念的关键因素,学习内容属性和性质的不同在课程构建上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任务、内容和所需的能力等。正是基于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应该着眼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的开发与研究。

在教学方面,让学生了解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企业背景,了解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时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些职业需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将整个培养过程从理论学习、校内实习、实验室实训转向企业现场实习,就会实现由学生向物流行业的从业者的转变。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基于物流专业教学实践的反馈和经验总结,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重点。课前提问,每次课都设计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注重知识的一贯性,课后总结。

(2)案例和实务操作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引用大量物流作业的实例,将现场作业引人课堂,实现一对一的技能训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

(3)互动和激励机制教学法。课程教学按照学生的感知性、运动性、思维性、记忆性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主动发问,主动参与课堂内容的学生给予奖励,允许答案的发散性和非确定性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

(4)现场认知+视频及图片教学法。在教学过程走进工作现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书本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加感性认识。

另外,还有课题项目任务驱动与角色模拟法。在职业教学中,项目常是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机构或公司,分角色模拟岗位人员,完成实际任务,任务执行步骤体现企业工作流程,同时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

三、基于工作过程物流专业课程构建

在职业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从经验到知识,然后再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过程是最理想的。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人物、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识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

1.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特点

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特点是: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能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能够借以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

2.工作过程的组成要素

工作过程的组成要素包括工作任务、工作环境(情境)和工作成果。如下图1所示。

3.工作过程的结构

工作过程的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它首先要明确任务或获取信息;其次,根据任务要求制定计划;第三,依据任务和行动计划产生行动指令,并组织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第四,按照计划要求实施作业;第五,对实施的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最后,对作业成果进行评价,并反馈评价结果,用以指导下一次作业过程的实施。

4.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系统构建

(1)构建原则

如何基于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呢?针对专业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主要构建原则:

①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是保证学生进行预期学习的最基本手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需要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来进行。这些问题是工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认知和技能获取的过程。

②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工作情景是工作任务和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任务实施和问题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设置工作情景的条件下构建工作任务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可以安排和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而不需要完全再现所有工作情景。

③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内容。整合性认知是行为认知并不是按照由事物的一个局部然后顺之进入下一个相关局部的认知顺序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而是进行整体性认知,然后进行认知细化。现实中这种认知是呈现层次(面)化的展开,即在总体认知把握的基础上由外侧递进到内部。在总体把握整体的功能后,认知流方向才能继续深入,逐个击破。

(2)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的构建

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实际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因此,基于上述构建原则,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的具体构建如下。

①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系统内容框架

德国最先针对本国的职教问题明确提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实践为特征的职教课程概念,在双元制课程开发中将学习域(或称学习领域)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个课程单位来构建开发课程。学习领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行动过程来构建,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值得我们在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学习领域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内容。与学习领域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行动域。行动域是工作实践和社会情景中的行动和能力,学习领域就是在行动域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教学所确定的内容,总是围绕一个主题目标来构建,在这个主题之下会包含着多个工作任务。如图2所示的物流专业课程构建框架。

当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确定并不是将工作任务内容进行简单的划分。从行动域构建学习领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以行动域来确定学习领域的主题和内容,另一方面是分析行动域中的能力来确定学习域的具体目标。学习领域确定的是课程的框架性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在实践性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化构建和实施,也就是构建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这些框架性内容。

②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情景的课程内容构建。第一,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等。基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构建都有着一个相应的工作分析,通常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场所、所用工具、工作职责、操作过程等。第二,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来设置和构建具体课程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具体化,每一个具体的任务都需有一定的标准,否则,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实施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我们所探索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思路紧紧围绕企业实际运作,努力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模拟工作过程上,帮助学生顺畅的实现从“学校环境的学”到“企业环境的用”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陈福军.经营模拟对生产计划教学的促进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2004,(1):73-75

篇11

关键字:评级体系 酒店管理 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F719-4

科研项目:本文系2014年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ZY1217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作为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酒店管理专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以酒店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但目前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一、评价体系现状和不足

1、目标和过程脱节

很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名称和教学方法上,使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字样,但是教师在上课或者实践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这就导致课程本身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能力之间相脱节,同时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需要,缺乏社会适应性。

2、偏重终极考核,忽视过程考核

目前很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都提出了过程考核这一概念,但在执行过程中,总是把期末考核作为主要测评学生掌握知识的依据,虽然也提出了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看上去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 但实际上是为了“过程而过程”,并没有突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评价考核模式化,无法全面体现职业技能要求

很多院校在期末技能考核的时候,通常拟定了好了考核内容,以餐饮服务员为例,往往考核内容就是:摆台、斟酒、上菜、点菜等模式化的考核内容,实际上餐厅服务员的服务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过程,每个服务环节都是对职业能力有相关要求的,如果简单的分解过程,简单的进行操作,就通过考试,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就明显的与社会对其所需的职业能力有较大偏差,所以学生毕业以后不能尽快适应社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4、教师主导评价,学生被动接受。

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教学评价体系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这个系统不仅指的是时间上的系统,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也因该是空间维度上的系统,评价维度上的系统,传统考核,老师主导了所有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现实,学生个人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没有发言权利,事实上,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考核评价有一个个人认识,同学对他也有一个客观评价,加上教师的评价,这才是一个系统评价。而且在评价上,我们不仅仅是把知识的掌握程度,动作的标准程度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应该把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团队合作也加入到这个评价体系当中,较为客观公正的体现一个学生真正能力,但是很可惜,目前很多院校在这方面都是缺失的。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1、突出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评价

以餐饮服务人员为例:从工作准备开始,到客人进入酒店用餐,直至客人离开,后续工作完成,这才是一个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时候,这个过程中,我们考核的不仅仅是学生某个服务技能的水平高低,而重点衡量的是客人对整个服务工作的评价。因此,我们建立一个有效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分解评价,但是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必不可少。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建立维度上的评价体系,根据工作过程的不同,有学生自评,有小组互评,有班级竞争性评价,有期末考核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独立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点,缺点,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过程,主动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3、将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得、参加竞赛获奖的成绩纳入评价体系中来。

职业技能证书、竞赛获奖成绩是对某种职业能力的肯定和评价,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证书和成绩的取得,是代表着学生努力学习的见证,用这些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在未来选用人才的一个判定标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4、鼓励学生社会实践,引入企业评价机制

学以致用,这是教育的根本和宗旨,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通过阶段实习,真正到企业中工作一段时间,通过企业实践活动,由企业给出学生的能力评价也是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企业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接触,学生与工作零距离接触,一方面,解决了课堂教学的模拟操作永远代替不了真实工作岗位的尴尬,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实的知道自己在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第三方面,企业评价的也相对比较客观,企业看到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现,而不是对某个特质的判断,也就将前面提到的团队合作,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综合素质都展现出来了,这样在今后学生就业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无缝”对接。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评价方法不止于上述几种,以上都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验证的方法,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真正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秦增梅,宋书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3

篇12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57-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理念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高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典型的职业技术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实践性教学便成为酒店管理专业极为重要的环节。因此,需要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界定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课中的实践性教学 理论课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例如,在《饭店营销实务》课程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撰写酒店营销策划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理论问题在联系实际中解决。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达到或接近酒店职业活动氛围的模拟实验场所内设置的实践环节。如《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前厅服务技能训练、《客房服务技能》课程中的客房铺床训练等等。

实训、实习 实训和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实践能力训练。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和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训及毕业实习等三大类。

专业技能竞赛 专业技能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水准的有效途径,在比赛中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变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可通过客房秀、餐花争艳、中西餐摆台、礼仪之星等竞赛项目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在趣味竞技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课余实践活动 为了打造全方位的实践环境,推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大型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企业勤工助学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等。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增长学生的知识,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基于酒店业重实践的行业特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应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60%以上。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依据行业最新发展态势,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对多家酒店实际工作过程的调查和分析设计三大课程模块:职业基础素质课程模块着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模块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使学生掌握酒店各主要岗位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酒店管理能力;职业拓展技能课程模块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拓展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架构图,如图1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采用项目式教学 要抛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基于酒店真实的工作过程设计新的课程内容,采用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实际操作。如典型的前厅服务员的主要工作流程可归纳为6大环节,即客房预订客人住宿登记接受客人问询服务客人迎接与行李服务客人结账离店服务与酒店其他部门就销售工作进行沟通与协调等。因此,在《前厅服务技能》课程教学中,可将教学内容分为6个项目,把课堂搬到实训室,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项目采用情境模拟实训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过程中体会知识要点,掌握前厅服务技能。如条件允许,可与酒店合作办学,联合开设课程,将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体验、训练职业能力。

将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应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有:餐厅服务员证书、客房服务员证书、调酒师证书、茶艺师证书、酒店管理师证书等等。

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条件先进的实训基地 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类。校内实训基地是指根据酒店实践的要求在校内建立的专业实训室,如中餐厅实训室、西餐厅实训室、酒吧实训室、茶艺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前厅实训室等,以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校内实训基地既可以提高实习效率,也可以省去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校外实训基地是指学校通过与酒店签订合同,由酒店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与一些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知名星级酒店合作,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以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建设和长期发展,走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发展道路。为了更便捷地接触真实的酒店工作过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建立校内企业性实训基地,即在校内实训室的基础上,由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在确保教学需要的前提下,由教师团队集体承包、经营实训基地。如此可有效地激活师资队伍的潜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在满足学生实训需要的基础上,参与市场竞争,分享经营成果。校内实训基地逐步走向市场,将成为未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趋势。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学团队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比如主讲《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师要在酒店客房部工作过、主讲《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师要有从事餐饮业的经历等等。为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应长期合作,派专业教师到酒店挂职学习,让教师深入酒店一线,参与酒店经营管理等工作项目,并且协助酒店进行培训或行业调查,使这些教师成为本专业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为保证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聘请高星级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担任学生实训课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能够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出发,精心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快速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蔡平,罗清德.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2]陈丹红.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陈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篇13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需要对连锁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在明确连锁企业岗位群以及其中的典型工作岗位和每个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将相同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后形成工作领域,再实现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最终形成学习领域课程。

(一)连锁企业调研与典型工作岗位确定

典型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专业的核心学习领域。连锁企业由连锁总部、连锁门店、配送中心三部分构成,连锁企业总部负责经营管理与决策,为连锁门店提供智力支持;连锁门店负责商品销售;配送中心负责商品配送。连锁门店的典型工作岗位包括收银员、理货员、防损员、营业员,配送中心的典型工作岗位是物流员。连锁门店和配送中心的管理岗位,以及连锁总部的工作岗位,均要求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首次就业的学生很难有机会承担其职责,因而不纳入典型工作岗位分析之中。

(二)典型工作岗位分析与行动领域划分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行动领域划分。

(三)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料开发

学习领域课程是指通过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课程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构成。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之间的转换可以是一对一转换,也可以是多对一转换。通过转换,获得6个学习领域课程:连锁企业商品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管理;连锁企业商品陈列与推销;连锁企业物流配送;连锁企业商品防损;连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此外,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每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根据学习领域所对应的工作情境,创设学习情境,编写教学引导文。

(四)拓展学习领域的开发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培养的是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虽然学生首次就业的典型工作岗位是收银员、理货员、防损员、营业员、物流员等基层岗位,但随着其工作经验的增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承担主管、部门经理、店长、督导等管理职责,或进入连锁总部工作,参与连锁体系的组建和完善,因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在开发了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之后,还需设计拓展学习领域,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拓展学习领域包括连锁企业成本控制、连锁企业门店开发、连锁企业网络营销和连锁企业体系构建。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教学进程安排。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

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因此,连第五、六学期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需要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予以保障。

(一)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超市和与连锁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超市应按连锁企业样板门店的要求建设,所有营运岗位均应由学生承担,进行真实商品经营。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顶岗实习,其建设原则是相对稳定、产学结合、依托产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教学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方案,其基本特征体现在“行动过程完整”(获取信息、计划、实施与评价)和“手脑并用”(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两方面。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也应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进行。针对每个学习情境,教师均应设计出相应的引导文,通过准备资讯、制订计划、选择决策、实施方案、检查、评估6个阶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性工作。

(三)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

能力本位要求所有教学活动均以学习者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因此必须建立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三者整合形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四)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14

关键词:高职;信息管理;双证融合;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6-0000-03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velopment onWork process of Dual-card integration

Xiao Fei1,2

(1.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Computer and Software Institute,Wuhan430205,China;2.Wuh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Institute of Computer and Software,Wuhan430205,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wo-card integr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work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job requirements will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 develop an ability to meet the business requirements of jobs for the typical tasks of the support fo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Two-course system permits the integration,the country'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ethods combined talent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computer for the major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rovide refere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building.

Keywords:Vocational;Information management;Dual card integration;Work process;Course system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是教育部评定的“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湖北省教改试点专业、武汉市重点建设专业。本文按照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对现有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了解构,力求创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全新课程系统。

一、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到课程改革的范畴是必须而且是必要的。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这种思想源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它是通过对现实的职业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在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由于课程的开发是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遵循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即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发展过程而开发的,这种课程开发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完成工作岗位的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一点看,它的目标与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双证融合培养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证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二、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是在内容上紧紧围绕职业活动所涉及的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重组,其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开发的出发点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基本规格和主要要求,是评价和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依据,也是深入思考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个把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的过程。因此,构建这种课程需要通过广泛细致的调研为基础,从专业面向的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职业描述。调研的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指通过行业、企业专家访谈会确定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描述。

学习领域转换是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习评价方法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实施体现,是课程方案的具体化。学习情境设计的合理性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馈进行验证,实施一段时间要对所设计的学习情境重新整理,检查所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否达到了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

三、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信息系统开发、实施、部署、维护、使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都市圈区域信息化服务和信息系统开发行业,并辐射全国相关行业密集地区。

(二)职业描述

基于上述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等相关职业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华中地区特别是“武汉•中国光谷”及武汉“1+8”城市圈内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学生反馈意见及毕业生调研回访、行业专家访谈会等方式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及职业岗位主要有四类:信息系统研发、信息系统实施部署、软件公司技术支持、信息系统管理维护。职业岗位(群)描述如图2所示。

(三)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得到社会、企业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与相关企业专家合作,参照国家对企业信息管理师职业岗位的要求,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如表1所示。

(四)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领域构建要求将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过程的要求。下面以信息系统研发工作岗位为例,针对该工作岗位进行学习领域设计。如表2所示。

下面以《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学习领域为例,说明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如表3所示。

(五)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一个项目化、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以《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学习领域为例,按照软件开发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1.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学习情境描述

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学习情境描述如表4所示。课程的进行是使用具体的.net项目贯穿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使学生具备分析、设计、实现信息系统的能力、文档设计和管理的能力、使用具体开发工具实现信息系统的能力,最后完成企业信息管理师实训平台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训。

2.课程实施

(1)为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学生分成项目小组来完成指定的任务。

(2)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需要“双师结构”教师,教师要具备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及相关行业的经验,能够按照课程目标设计项目任务,并控制项目的进程。

(3)课程实施强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引导教学过程的展开,学生需在企业信息管理师实训平台上,构造虚拟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情景,完成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训,达到企业信息管理师(三级)的要求。

3.课程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手段来分析学生能力发展的状况。《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按照各学习情境的考核标准衡量和检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总结性评价以完成企业信息管理师实训平台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训,达到企业信息管理师(三级)为评价标准。

四、结束语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一贯非常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各种保障。数年来,学院在课程安排、师资培养、实训环境、课程考核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与国内外先进教育机构的合作,构建了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构建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落实就业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1-43

[4]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教育技术,2008,(28):50-52

[5]贾勤,刘雪飞,孙岩岩,张毅,张英奇.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4-77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2009B238)

武汉市属高校2009年度科研课题(2009K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