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和谐大学 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构建和谐大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大学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大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和谐大学的内涵及特征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大学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又是一个由各种内在矛盾组成的体系。和谐大学就是要求学校内部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构建和谐大学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大学校园为基地,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各种教育要素整体优化、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协调运转、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师生共同协调发展的大学。
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要求,和谐大学的总体特征应该是以校园为载体,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师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的大学。民主法治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要在依法治校和民主治校的基础上建设和谐大学。民主法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大学的各种矛盾得到合理处理,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一个公平正义的大学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的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在大学里,人人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诚信友爱在和谐大学里的体现,就是人人都自觉遵守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人与人之间文明友善、和谐相处。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充满活力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作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大学处于平安稳定状态,大学整体上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则有序运行。高校安定有序地运行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追求。高校有序运行,就是学校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安定团结、师生安居乐业;就是学校建立健全各种利益协调机制,使学校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师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在和谐大学里的体现,就是大学为师生提供一个生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提供一种安全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各种交往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进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现代教育的职责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大学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理论基础。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功能
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极为重要,它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表现为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科学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2.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应该教会青年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适应、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当代大学生是否会做人,主要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同时认识自己,从而实现从情感到意志对人的陶冶,丰富和提升人生的境界和内涵。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感情世界和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能够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除了要有丰富的学识、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试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自身心理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
4.生态文明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道德观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和课外绿色实践活动,教育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教育他们懂得保护自然、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大学生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身体力行,为了我们的未来,必须遵循科技伦理道德,肩负起保护生态、保护地球的责任。
三、建立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和谐大学
1.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从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学生以学习为己任,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第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因此,必须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和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二,要强化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学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各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学习之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第三,要加大力度开设人文选修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开设人文艺术选修课程,呼唤人文精神。学校应加大力度将人文艺术素质教育课正式列入教书育人的教学计划中,应逐步推广文理兼容。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思想认同,它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一个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亚文化,它是各种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也常常是各种文化交融、碰撞的中心。它不仅可以充当传承文化的中介者和接受者,同样也以其富有时代气息的高品位文化去影响、带动社会文化,对社会文化起导向和示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借助于校园文化这一实践性载体,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实践中去,使理论教育实践化,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宋富军,顾协国.走向和谐: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观.上海三联书店,2007,9.
关键词:网络文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也随着互联网利用的越来越广泛和便利,网络文学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而快速地兴起,它不仅对传统的文学写作、流通途径等方面造成了冲击性的影响,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还在网络文学快速涌进校园,融入校园生活之后,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开拓眼界、了解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目前,学术界人士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主要是把网络文学的价值特点、审美特征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际社会中,网络文学由于传播形式广泛、文学主题和题材自由不限、叙事风格新颖稀奇等,逐渐成为大学生日益喜爱的读物。当然,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网络文学所具有的强大的吸引力。可见,网络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联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高受到了网络文学的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文学的作用和影响
网络文学与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利用好其正能量,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但网络文学比较繁杂,也必然会有负面影响的东西掺杂其中,所以网络文学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双刃剑”效应。所以,准确具体地说,网络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既是相互促进的,又是相互制约的。所谓相互促进,是因为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扩充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学资源也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起来,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高校使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也促进了网络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所谓相互制约,指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某一方面限制了网络文学的主题,网络文学的主题对教育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一方面,网络文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它的出现扩充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文学的产生,将其引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早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传统文学在网络科技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兴的文学类型———网络文学的影响。传统的文学作品与网络文学作品相比,无论是题材,还是主题内容,毫无疑问,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更巨大。而大学生本来就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他们对网络的热情始终是有增无减的,他对网络上新兴的事物接受能力也极快,所以,这为网络文学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做下了铺垫。再者,网络文学内容数量之多也对大学生学习知识,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对网络文化的内容也起着导向作用。第一,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方向的思想保证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出了证明。由于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发展方向,否则,网络文学的职能———文以载道就成为了摆设。第二,网络文学拥有的新颖形式内容成功地吸引了大学生的关注,成为我国广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手段。通过网络文学作品的欣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网络文学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是对文学形式的发展,是现代文学形式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丰富和补充,是现代媒介和信息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学。若从网络文学传播的效果看,也对传统文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的正能量教化功能又被冲击和淡化甚至于扭曲的问题出现,同时亦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从好的方面说,网络文学作品的多样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不好的方面说,低俗的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身心健康、人际沟通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网络文学由于自身存在的优势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由于网络具有多元化、公开化、广泛性、迅捷性等特点,可以为参与文学创作的人们提供公平公正的创作和公开发表空间,在国人中,爱好文学者众多,而且爱好文学的表现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层面,有创作愿望的爱好者也不乏其人,网络文学为文学爱好者的阅读和创作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参与网络文学阅读和创作的人越来越多,在网络平台上,文学阅读和创作者可以任意进入某一个论坛,对于某部作品、某个主题、某个创作构思各抒己见。
第二,网络文学对作品的作者的要求不高,这为每个想成为网络作家的人提供了机会,在这些网络作家中,主要的创作人群就是大学生,因为大学生具有相应的文学素质,有更多文学创作的激情。多元化的网络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内涵,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后一点,网络文学作品是大学生抒发感情的载体,是大学生们情感的寄托形式。通过阅读、创作网络文学,大学生们的感情可以得到有效的宣泄,从作品中找到自我,找到快乐,从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再者,网络文学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在网络文学日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一些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内容偏激且不明是非的文学作品也在进入他们的视野,甚至被盲目热捧,以讹传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们本应正确认识和坚决恪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其消极作用呈现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下降,心志不坚定,对未来的迷茫,生活中的偏激等问题上。还有些网络文学中充斥了一些低俗的文化,在大学生阅读的时候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沉溺于书中美好虚幻的世界无法自拔。而且,由于网络文学是许多年轻人情感理想的表现形式,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个人主义、拜金享乐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危害,甚至最后误入人生的歧途。
三、网络文化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途径
虽然网络文学拥有很多的优势,例如强大的吸引力等,但是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弊端,比如滋生拜金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对于网络文学发展极为不利,尤其不利于高校把网络文学作品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教学方式。再加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长期的教育,需要老师尽心尽力,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才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站在高校角度来说,老师要对网络文学进行非常细致的筛选,换句话说,网络文学作品要经过层层筛选才可以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动权却掌握在老师的手里,所以,高校老师要利用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学去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和正确认识网络文学的意识。而高校老师要引导学生远离那些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的、低俗的网络文学作品。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想要在复杂的网络文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为了达到教育大学生的教学目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不仅要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进行积极引导,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要求教育工作者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文学的优势,促进教育工作的稳步前行。从文学网站的角度来说,文学网站的负责人一定要加强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监督,认真地完善并落实审查文学作品的制度。如今,网络已渐渐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和交流的主要平台,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已经把网络文学引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大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而网络文学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再加上混乱的网络环境,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十分艰难的。所以,为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地展开,净化网络文学环境,完善文学网站的监督制度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总之,网络文学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各大高校老师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才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会超.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影响研究述要[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刘琴芝,周正军.浅谈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1).
[3]马会超.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56-02
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和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授空洞乏味,缺少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呆板,缺少启发性;学生学习消极被动,缺少实效性。究其根源,原因固然很多,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实践是驳斥各种奇谈怪论的最有力武器,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老师,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融为一体,以实践为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丰富性和创造性才能生动地显示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到增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各高校都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但在实际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教师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就教师而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理论教学才是课,只要上好课就足够了。而对实践教学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的组织工作费时费力,效果也不甚理想,在这方面投入是额外负担。有些学生只重视课堂听课,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也存在错误。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步入学校关键是拿到文凭,至于实践教学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
(二)组织保障严重滞后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运作需要高效的保障机制。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党团系统、后勤部门、财务部门、学生社团等机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2]。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等方面的欠缺。实践教学普遍没有列入学校教学统一安排中,部分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大多只停留在文件上。组织保障严重滞后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困境之一,也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深层次原因。
(三)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支持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活动中,交通、通信以及给学生相关指导等,都需要有经费的支持。教育部曾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高校按照一定的生均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大部分高校未按要求设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即使有专项经费,数量也很少,只能适合组织小范围的实践教学,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各方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体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原因,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多数人一提到实践教学就单纯地理解为社会参观、访问,而忽视课内实践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因而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五)缺乏监控机制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缺乏稳定、持续、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还普遍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监控考核机制,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往往采用纸笔化考试,而对于学生的平时表现、是否参加社会实践或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都没有纳入考核,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漠视,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探讨
(一)实践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人的思想是以社会存在为反映对象、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而历史地发生发展着的具有内在结构的系统。由此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核心地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因素,教育主体运动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内在矛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实践教学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现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在社会与时代的要求下塑造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在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教学实施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这项工作能够切实有效的开展,首先就取决于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认识程度[3]。因此,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广大师生,必须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一、多元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一元与多元的社会文化矛盾,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利又有弊。多元文化在促进文化、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多元文化导致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无所适从,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统一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二是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增加了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明确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大学生在文化冲突中处于被动境地,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常常陷入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困境之中。特别是个体本位思想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促使他们摆脱依附性、从众性、趋同性的同时,也导致他们的整体和全局观念淡化,甚至导致了各行其是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也导致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分化性逐渐增强,进而表现为个体选择性的逐渐增强。如果再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相结合,又容易导致他们在利益选择上偏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政治、道德利益;在思想道德目标和内容选择上,注重个体目标忽视社会目标,注重多样性内容,忽视主导性内容。
2.多元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复杂的,工作内容和过程也是复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社会要求与大学生需求,提升和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是以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过程看,它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者把教育内容传输给大学生,大学生通过思考、鉴别形成认识,相信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完全在思想领域内进行,通过思维发生作用,由外化到内化,由他律到自律;同时,受到各种现象和思想理论的影响,大学生要经过长时间的比较、分析、选择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思想意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变性、动态性,思想变化的结果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反复性。这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和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大了难度,也为我们及时、准确地把握和引导这些变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增强的个体选择性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意识,导致他们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产生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必然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多元文化并存,使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空间非常广阔,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差不齐,相互差别不断扩大,认识问题的起点、角度和标准也多种多样,甚至大相径庭。另外,在单一文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主流文化来组织,成为传承单一主流文化的工具。而在多元文化社会,多种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都是合理性存在,若继续进行单一主流文化的传承,既不符合多元文化社会的要求,也没有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那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是坚持只传承单一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将其他文化和价值观剔除在外,还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倡多样化,取代“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感到无所适从。
二、多元智力理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智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因对文化的选择不同而造成智力特点不同、认知模式不同,都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事物和发展自我,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自觉选择和认可的特点不同,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能够做出多种选择、因材施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具有启发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1999年在《智力的重构》(Intelligence Reframed,1999)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强调智力具有文化性,即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和社会所珍视的能力。加德纳教授特别强调文化环境及文化价值标准与智力的关系,认为智力是与一定的文化环境有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的能力。在多元智力理论那里,文化被提升到了讨论智力问题的核心要素:文化不仅是人类多元智力发展的背景和源泉,而且不同文化珍视不同的智力模式并促进不同智力的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其智力组成和智力特色不尽相同,其智力模式和智力发展方向有着鲜明的区别。指出智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将“智力”从无形的东西发展成为有形的东西,并将“智力”从学校教育的领域拉回到了现实生活中,避免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智力具有实践性;指出个体身上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元智力,在个体的生活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智力结构具有差异性;指出智力的发展方式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起来的,智力是可塑的,具有发展性;指出智力的潜能有对后天文化环境进行选择的作用,智力具有选择性。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启示
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载体,创新是根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过程中,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把握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载体建设的思想性和选择性,使载体能够适应和承载得起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能够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2.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其载体创新也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载体建设决不能从概念、意义出发,而必须立足于现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失,又要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取得新成效。二是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是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主体性的突出表现。载体必须能为教育主题所把握和操作,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将教育主题的要求转化为教育客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自觉、有为的要素。
3.相容性原则。大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具有相容性,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心理需要、发展和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相一致。因此,载体建设必须立足于面向广大学生,尊重差异,促进载体的丰富多彩,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有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兴趣、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的大学生,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并发展自我,以能够启发和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注意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真理。
4.合作性原则。学校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创设体现不同文化特色的学校环境,使学生对人类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学校环境创设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智力的个体。因此,在学校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各自的爱好与特长,把学校作为教师与学生展现自己个人能力(智力强项)的场所,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活动中。教师、学生平等地参与学校建设与活动,在丰富的差异与多样性中进行合作,这样的环境创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行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而这样创设出来的学校环境也必然是一个体现多元文化的环境。
关键词:主体性思考 对话式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难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传统的方式已经很难体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在当今的高校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定距离的,在这里我仅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个角度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的高校已经不是曾经的象牙塔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代替了精英化,这本来是教育的一种进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随着大众化的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日趋明朗化。学生数量剧增,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或教师独白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仍在推行,一点对多点的思想传输,使思想得不到完全的交流,只能单方面灌输,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不能确保其很好地渗透到了学生的思想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以改变学生错误的认识为目的的,学生在其中必须得到有关的启发,并且从中参悟出相关的道理,进而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不少脱离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现象。教育者常常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而把学生思想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放在一边,这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缺乏了兴趣,更谈不上作为教育主体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去了。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脱节,未能及时意识到学生中出现的新的思想趋势,而进一步讲,这也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的选择自由而导致的。要发挥大学生这些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将其培养成为非异化的、有责任意识的、合规律的行为发出者的主体,还需要经过多方的努力。
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了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呼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目前的教师独白为主走向,以对话方式进行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对话式教育有着特殊的含义,是指教育主体之间内部精神世界的敞开和沟通,是对对方真诚的接纳,是在教育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的观点、思想和精神上的包容、相遇与相通,从而达到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也就是说,教育对话是教育主体之间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意义创造和建构个体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从而达到教育主体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主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是学习,才能获得发展,这就需要个体去思考即同主观世界对话,将与客观世界交流的成果融入到自己的认识体系中去给自己予以指导,这样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对话式教育所追究的成果。
综上所述,“对教育来说,对话是激发内部动力的策略”。下面我们再从两方面来谈谈对话式教育在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让学生在自己的独立探索中发展主体性。在对话式教育中,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对于师生而言都没有预设答案的主题。因此,学生在探索研究中的没一点进步,都体现着学生的思维向一个未知领域的深入;学生的每一点收获,都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在这样一种探索性活动中,学生真正摆脱了来自教师的禁锢,摆脱了“异化的能动性”。这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从而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渴望独立,要求独立,这也就复归到了学生最初应该具有的自主的能动性上面。学生在教育中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获取价值观、发展自我、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不断地确立自身主体性的过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然后就把这个主题的话语权更多地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遇到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对话式教育这样一种新方式,就需要教育者适时的用自己的发言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一种适当的引导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去。
第二,让学生在师生的真诚的对话中发展主体性。教育应该是一种师生“同在”、师生“同往”的沟通。因此,在反对任何形式的压制、奴役的同时,也要扬弃教师“独白”、“表演”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致力于在教育中建构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交往关系,并通过这样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当教师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出现在学生中间,教师就获得了一份信任、一份友谊,学生也流露出一种自信、一种欣喜,师生关系则表现为一种融洽、一种和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活生生的人投入教育过程,共同“卷入”真实的思维活动中。这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对话更加真实,也更加真诚。同时师生双方真诚的交换意见,实现知识、经验和意义的共享,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思想的交流与提升,更重要的是主体人的生成。
对话式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方式,是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这种教育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又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普及,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必定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