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和谐大学 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构建和谐大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大学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大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和谐大学的内涵及特征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大学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又是一个由各种内在矛盾组成的体系。和谐大学就是要求学校内部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构建和谐大学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大学校园为基地,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各种教育要素整体优化、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协调运转、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师生共同协调发展的大学。
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要求,和谐大学的总体特征应该是以校园为载体,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师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的大学。民主法治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要在依法治校和民主治校的基础上建设和谐大学。民主法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大学的各种矛盾得到合理处理,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一个公平正义的大学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的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在大学里,人人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诚信友爱在和谐大学里的体现,就是人人都自觉遵守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人与人之间文明友善、和谐相处。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充满活力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作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大学处于平安稳定状态,大学整体上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则有序运行。高校安定有序地运行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追求。高校有序运行,就是学校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安定团结、师生安居乐业;就是学校建立健全各种利益协调机制,使学校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师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在和谐大学里的体现,就是大学为师生提供一个生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提供一种安全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各种交往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进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现代教育的职责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大学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理论基础。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功能
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极为重要,它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表现为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科学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2.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应该教会青年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适应、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当代大学生是否会做人,主要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同时认识自己,从而实现从情感到意志对人的陶冶,丰富和提升人生的境界和内涵。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感情世界和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能够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除了要有丰富的学识、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试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自身心理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
4.生态文明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道德观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和课外绿色实践活动,教育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教育他们懂得保护自然、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大学生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身体力行,为了我们的未来,必须遵循科技伦理道德,肩负起保护生态、保护地球的责任。
三、建立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和谐大学
1.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从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学生以学习为己任,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第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因此,必须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和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二,要强化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学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各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学习之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第三,要加大力度开设人文选修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开设人文艺术选修课程,呼唤人文精神。学校应加大力度将人文艺术素质教育课正式列入教书育人的教学计划中,应逐步推广文理兼容。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思想认同,它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一个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亚文化,它是各种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也常常是各种文化交融、碰撞的中心。它不仅可以充当传承文化的中介者和接受者,同样也以其富有时代气息的高品位文化去影响、带动社会文化,对社会文化起导向和示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借助于校园文化这一实践性载体,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实践中去,使理论教育实践化,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宋富军,顾协国.走向和谐: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观.上海三联书店,2007,9.
关键词:网络文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也随着互联网利用的越来越广泛和便利,网络文学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而快速地兴起,它不仅对传统的文学写作、流通途径等方面造成了冲击性的影响,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还在网络文学快速涌进校园,融入校园生活之后,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开拓眼界、了解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目前,学术界人士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主要是把网络文学的价值特点、审美特征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际社会中,网络文学由于传播形式广泛、文学主题和题材自由不限、叙事风格新颖稀奇等,逐渐成为大学生日益喜爱的读物。当然,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网络文学所具有的强大的吸引力。可见,网络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联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高受到了网络文学的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文学的作用和影响
网络文学与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利用好其正能量,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但网络文学比较繁杂,也必然会有负面影响的东西掺杂其中,所以网络文学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双刃剑”效应。所以,准确具体地说,网络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既是相互促进的,又是相互制约的。所谓相互促进,是因为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扩充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学资源也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起来,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高校使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也促进了网络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所谓相互制约,指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某一方面限制了网络文学的主题,网络文学的主题对教育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一方面,网络文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它的出现扩充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文学的产生,将其引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早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传统文学在网络科技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兴的文学类型———网络文学的影响。传统的文学作品与网络文学作品相比,无论是题材,还是主题内容,毫无疑问,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更巨大。而大学生本来就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他们对网络的热情始终是有增无减的,他对网络上新兴的事物接受能力也极快,所以,这为网络文学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做下了铺垫。再者,网络文学内容数量之多也对大学生学习知识,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对网络文化的内容也起着导向作用。第一,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方向的思想保证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出了证明。由于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发展方向,否则,网络文学的职能———文以载道就成为了摆设。第二,网络文学拥有的新颖形式内容成功地吸引了大学生的关注,成为我国广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手段。通过网络文学作品的欣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网络文学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是对文学形式的发展,是现代文学形式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丰富和补充,是现代媒介和信息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学。若从网络文学传播的效果看,也对传统文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的正能量教化功能又被冲击和淡化甚至于扭曲的问题出现,同时亦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从好的方面说,网络文学作品的多样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不好的方面说,低俗的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身心健康、人际沟通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网络文学由于自身存在的优势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由于网络具有多元化、公开化、广泛性、迅捷性等特点,可以为参与文学创作的人们提供公平公正的创作和公开发表空间,在国人中,爱好文学者众多,而且爱好文学的表现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层面,有创作愿望的爱好者也不乏其人,网络文学为文学爱好者的阅读和创作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参与网络文学阅读和创作的人越来越多,在网络平台上,文学阅读和创作者可以任意进入某一个论坛,对于某部作品、某个主题、某个创作构思各抒己见。
第二,网络文学对作品的作者的要求不高,这为每个想成为网络作家的人提供了机会,在这些网络作家中,主要的创作人群就是大学生,因为大学生具有相应的文学素质,有更多文学创作的激情。多元化的网络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内涵,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后一点,网络文学作品是大学生抒发感情的载体,是大学生们情感的寄托形式。通过阅读、创作网络文学,大学生们的感情可以得到有效的宣泄,从作品中找到自我,找到快乐,从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再者,网络文学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在网络文学日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一些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内容偏激且不明是非的文学作品也在进入他们的视野,甚至被盲目热捧,以讹传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们本应正确认识和坚决恪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其消极作用呈现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下降,心志不坚定,对未来的迷茫,生活中的偏激等问题上。还有些网络文学中充斥了一些低俗的文化,在大学生阅读的时候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沉溺于书中美好虚幻的世界无法自拔。而且,由于网络文学是许多年轻人情感理想的表现形式,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个人主义、拜金享乐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危害,甚至最后误入人生的歧途。
三、网络文化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途径
虽然网络文学拥有很多的优势,例如强大的吸引力等,但是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弊端,比如滋生拜金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对于网络文学发展极为不利,尤其不利于高校把网络文学作品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教学方式。再加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长期的教育,需要老师尽心尽力,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才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站在高校角度来说,老师要对网络文学进行非常细致的筛选,换句话说,网络文学作品要经过层层筛选才可以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动权却掌握在老师的手里,所以,高校老师要利用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学去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和正确认识网络文学的意识。而高校老师要引导学生远离那些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的、低俗的网络文学作品。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想要在复杂的网络文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为了达到教育大学生的教学目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不仅要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进行积极引导,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要求教育工作者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文学的优势,促进教育工作的稳步前行。从文学网站的角度来说,文学网站的负责人一定要加强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监督,认真地完善并落实审查文学作品的制度。如今,网络已渐渐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和交流的主要平台,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已经把网络文学引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大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而网络文学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再加上混乱的网络环境,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十分艰难的。所以,为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地展开,净化网络文学环境,完善文学网站的监督制度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总之,网络文学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各大高校老师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才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会超.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影响研究述要[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刘琴芝,周正军.浅谈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1).
[3]马会超.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56-02
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和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授空洞乏味,缺少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呆板,缺少启发性;学生学习消极被动,缺少实效性。究其根源,原因固然很多,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实践是驳斥各种奇谈怪论的最有力武器,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老师,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融为一体,以实践为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丰富性和创造性才能生动地显示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到增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各高校都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但在实际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教师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就教师而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理论教学才是课,只要上好课就足够了。而对实践教学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的组织工作费时费力,效果也不甚理想,在这方面投入是额外负担。有些学生只重视课堂听课,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也存在错误。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步入学校关键是拿到文凭,至于实践教学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
(二)组织保障严重滞后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运作需要高效的保障机制。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党团系统、后勤部门、财务部门、学生社团等机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2]。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等方面的欠缺。实践教学普遍没有列入学校教学统一安排中,部分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大多只停留在文件上。组织保障严重滞后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困境之一,也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深层次原因。
(三)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支持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活动中,交通、通信以及给学生相关指导等,都需要有经费的支持。教育部曾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高校按照一定的生均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大部分高校未按要求设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即使有专项经费,数量也很少,只能适合组织小范围的实践教学,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各方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体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原因,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多数人一提到实践教学就单纯地理解为社会参观、访问,而忽视课内实践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因而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五)缺乏监控机制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缺乏稳定、持续、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还普遍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监控考核机制,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往往采用纸笔化考试,而对于学生的平时表现、是否参加社会实践或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都没有纳入考核,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漠视,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探讨
(一)实践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人的思想是以社会存在为反映对象、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而历史地发生发展着的具有内在结构的系统。由此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核心地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因素,教育主体运动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内在矛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实践教学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现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在社会与时代的要求下塑造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在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教学实施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这项工作能够切实有效的开展,首先就取决于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认识程度[3]。因此,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广大师生,必须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一、多元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一元与多元的社会文化矛盾,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利又有弊。多元文化在促进文化、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多元文化导致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无所适从,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统一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二是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增加了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明确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大学生在文化冲突中处于被动境地,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常常陷入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困境之中。特别是个体本位思想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促使他们摆脱依附性、从众性、趋同性的同时,也导致他们的整体和全局观念淡化,甚至导致了各行其是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也导致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分化性逐渐增强,进而表现为个体选择性的逐渐增强。如果再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相结合,又容易导致他们在利益选择上偏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政治、道德利益;在思想道德目标和内容选择上,注重个体目标忽视社会目标,注重多样性内容,忽视主导性内容。
2.多元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复杂的,工作内容和过程也是复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社会要求与大学生需求,提升和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是以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过程看,它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者把教育内容传输给大学生,大学生通过思考、鉴别形成认识,相信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完全在思想领域内进行,通过思维发生作用,由外化到内化,由他律到自律;同时,受到各种现象和思想理论的影响,大学生要经过长时间的比较、分析、选择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思想意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变性、动态性,思想变化的结果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反复性。这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和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大了难度,也为我们及时、准确地把握和引导这些变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增强的个体选择性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意识,导致他们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产生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必然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多元文化并存,使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空间非常广阔,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差不齐,相互差别不断扩大,认识问题的起点、角度和标准也多种多样,甚至大相径庭。另外,在单一文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主流文化来组织,成为传承单一主流文化的工具。而在多元文化社会,多种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都是合理性存在,若继续进行单一主流文化的传承,既不符合多元文化社会的要求,也没有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那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是坚持只传承单一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将其他文化和价值观剔除在外,还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倡多样化,取代“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感到无所适从。
二、多元智力理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智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因对文化的选择不同而造成智力特点不同、认知模式不同,都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事物和发展自我,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自觉选择和认可的特点不同,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能够做出多种选择、因材施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具有启发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1999年在《智力的重构》(Intelligence Reframed,1999)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强调智力具有文化性,即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和社会所珍视的能力。加德纳教授特别强调文化环境及文化价值标准与智力的关系,认为智力是与一定的文化环境有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的能力。在多元智力理论那里,文化被提升到了讨论智力问题的核心要素:文化不仅是人类多元智力发展的背景和源泉,而且不同文化珍视不同的智力模式并促进不同智力的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其智力组成和智力特色不尽相同,其智力模式和智力发展方向有着鲜明的区别。指出智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将“智力”从无形的东西发展成为有形的东西,并将“智力”从学校教育的领域拉回到了现实生活中,避免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智力具有实践性;指出个体身上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元智力,在个体的生活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智力结构具有差异性;指出智力的发展方式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起来的,智力是可塑的,具有发展性;指出智力的潜能有对后天文化环境进行选择的作用,智力具有选择性。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启示
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载体,创新是根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过程中,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把握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载体建设的思想性和选择性,使载体能够适应和承载得起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能够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2.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其载体创新也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载体建设决不能从概念、意义出发,而必须立足于现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失,又要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取得新成效。二是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是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主体性的突出表现。载体必须能为教育主题所把握和操作,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将教育主题的要求转化为教育客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自觉、有为的要素。
3.相容性原则。大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具有相容性,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心理需要、发展和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相一致。因此,载体建设必须立足于面向广大学生,尊重差异,促进载体的丰富多彩,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有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兴趣、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的大学生,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并发展自我,以能够启发和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注意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真理。
4.合作性原则。学校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创设体现不同文化特色的学校环境,使学生对人类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学校环境创设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智力的个体。因此,在学校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各自的爱好与特长,把学校作为教师与学生展现自己个人能力(智力强项)的场所,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活动中。教师、学生平等地参与学校建设与活动,在丰富的差异与多样性中进行合作,这样的环境创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行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而这样创设出来的学校环境也必然是一个体现多元文化的环境。
关键词:主体性思考 对话式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难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传统的方式已经很难体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在当今的高校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定距离的,在这里我仅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个角度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的高校已经不是曾经的象牙塔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代替了精英化,这本来是教育的一种进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随着大众化的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日趋明朗化。学生数量剧增,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或教师独白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仍在推行,一点对多点的思想传输,使思想得不到完全的交流,只能单方面灌输,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不能确保其很好地渗透到了学生的思想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以改变学生错误的认识为目的的,学生在其中必须得到有关的启发,并且从中参悟出相关的道理,进而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不少脱离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现象。教育者常常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而把学生思想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放在一边,这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缺乏了兴趣,更谈不上作为教育主体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去了。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脱节,未能及时意识到学生中出现的新的思想趋势,而进一步讲,这也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的选择自由而导致的。要发挥大学生这些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将其培养成为非异化的、有责任意识的、合规律的行为发出者的主体,还需要经过多方的努力。
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了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呼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目前的教师独白为主走向,以对话方式进行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对话式教育有着特殊的含义,是指教育主体之间内部精神世界的敞开和沟通,是对对方真诚的接纳,是在教育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的观点、思想和精神上的包容、相遇与相通,从而达到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也就是说,教育对话是教育主体之间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意义创造和建构个体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从而达到教育主体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主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是学习,才能获得发展,这就需要个体去思考即同主观世界对话,将与客观世界交流的成果融入到自己的认识体系中去给自己予以指导,这样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对话式教育所追究的成果。
综上所述,“对教育来说,对话是激发内部动力的策略”。下面我们再从两方面来谈谈对话式教育在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让学生在自己的独立探索中发展主体性。在对话式教育中,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对于师生而言都没有预设答案的主题。因此,学生在探索研究中的没一点进步,都体现着学生的思维向一个未知领域的深入;学生的每一点收获,都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在这样一种探索性活动中,学生真正摆脱了来自教师的禁锢,摆脱了“异化的能动性”。这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从而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渴望独立,要求独立,这也就复归到了学生最初应该具有的自主的能动性上面。学生在教育中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获取价值观、发展自我、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不断地确立自身主体性的过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然后就把这个主题的话语权更多地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遇到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对话式教育这样一种新方式,就需要教育者适时的用自己的发言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一种适当的引导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去。
第二,让学生在师生的真诚的对话中发展主体性。教育应该是一种师生“同在”、师生“同往”的沟通。因此,在反对任何形式的压制、奴役的同时,也要扬弃教师“独白”、“表演”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致力于在教育中建构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交往关系,并通过这样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当教师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出现在学生中间,教师就获得了一份信任、一份友谊,学生也流露出一种自信、一种欣喜,师生关系则表现为一种融洽、一种和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活生生的人投入教育过程,共同“卷入”真实的思维活动中。这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对话更加真实,也更加真诚。同时师生双方真诚的交换意见,实现知识、经验和意义的共享,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思想的交流与提升,更重要的是主体人的生成。
对话式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方式,是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这种教育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又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普及,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必定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肩负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他们的素质如何,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国家包括我国都片面的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淡化甚至是忽视了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以及大学生个体的需要。这就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因此对大学生个体价值的研究,既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在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和时展的前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观,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南。科学发展观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重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由显到潜,再由潜到显的实现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过程,它要受到各个方面,包括价值主体,价值客体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得到有效、良好和可持续的实现,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和整合。”科学发展观对如何进行优化整合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一、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科学发展观一再强调“以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把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即更多的关心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开发学生。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把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大学生自身上,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和出发点。同时要关注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认真研究每个大学的思想道德形成的各种原因,通过改变影响大学生外在因素,达到影响大学生思想的目的。同时要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准则,道德准则,行为准则的研究。建立出更加符合大学生思政治教育的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思想政治素质的大学生的需要。根据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立足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的,不仅体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更是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为群众服务。
“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实现的。”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身需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践不仅是学说的立足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要做好社会实践工作,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勤工俭学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与时俱进,全面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就是要确立和发扬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时俱进也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主客体互动的过程,既需要主体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同时也需要客体的不断发展,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要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不断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新的生命,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拥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合的运行过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适应现代化发展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的改革与转变。“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真正的发展,首先应当是内源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只能从内在的矛盾去寻求动力,从调整内部的结构入手,如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来推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高校的“以生为本”就是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大学生,走进学生,相信大学生,不断满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要。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我们就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目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大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我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是整体素质的灵魂。我要强调“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的自身素质和不同的背景,培养出具有个性化的人才,使每个大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自己的特长,从而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树立“发展”的理念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发展的观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纳入到课堂中,使大学生继承优秀传统德育观念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道德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满足当前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功能要求的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功能协调运作、持续长久地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和发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树立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系统,使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时期大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树立“创新”的理念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的需要,为我国培养更多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代视野。知识经济端倪初现,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实践形式。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创造性的开展教育获得。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而且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思想和行为的协调一致。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尽做大的努力开发大学生的潜能。
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实现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密切协作、勇于实践,从而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3,1.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研究利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实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有利于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
20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中最早提出了“隐性课程”。杰克逊认为:“在校学生不仅接受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这后一方面是经由非学术途径,暗默地潜在地和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最初的“隐性课程”也在逐步发展,不仅它的叫法在变,而且它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内涵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定义,可谓是百家争鸣。但综合起来研究这些不同的定义,可以发现大家的定义都没有脱离基本的内容,只是观察注重的角度不同,犹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是不一样的。这里简单介绍几种定义:首先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来作比较定义,如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是一种“‘非正规’形式,是相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而言的,相对符合一般公认标准的‘正规’形式而言的,它不是大学里已经司空见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大学生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①。其次是从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性来定义,如认为“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是隐藏的,其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②,是“采用非强制方式,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③。最后是从综合全面的角度来定义,如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而言的,它是指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对象客体的思想、行为、情感、心理等发生影响的教育,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等方式都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形式”④。本文采用的刘晓芳的定义,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⑤。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从属关系,而是平行关系。它之所以不被重视,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所具有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所难以起到的教育人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建立与培养其精神境界、道德境界及世界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的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独自适应大学生活,身上骄、娇二气严重,心理上是一种断乳状态,很容易茫然无措,精神压力巨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时刻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学习氛围、活动场所等渗透教育的目的,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调整并处理自己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建立起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境界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道德境界。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维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了解他们,在教育中更是把他们置于一种主动的角色,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及自主性。如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加上他们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生活的集体化程度高,具有激感的良好条件。在此基础上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教育,不觉得有一种外界的力量强迫他们接受教育,从而能够保持信息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对教育内容保持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比较自然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逐渐地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为校园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健康心理及人格特征
科技的瞬息万变,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等是这一阶段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情况,这都给今天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面对这变化不定的社会,所学的东西有时与社会现实不合,不免产生疑问、沮丧的心理,思想上感到迷茫、困惑、痛苦,稍微碰点壁就越加感觉到失落和为这社会所抛弃,因而易产生极端恐惧的心理,深感自己处在危机中,受到身边人的小小攻击就会失去理智,做出让常人很难想象的可怕行为。比如大学生杀人的马加爵、郭力维、张超等等。他们做出这些可怕行为的原因就与这些压力有关。尽管他们的事件看起来是个偶然的事件,但偶然与必然往往是在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联系着,所以这些事件仍引发了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与思考。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可以应用心理咨询来帮助有困惑的学生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三、结语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颇多,实效性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的重视和运用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会从思想上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的认识,并且在实际中加以利用,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为祖国培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彭向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周俊,肖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初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5]罗剑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M].北京: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6]向敏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C].CNKI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西南师范大学,2003,(10)
注释:
①向敏青:《论思想政治工作的隐性教育法》,CNKI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第10期
②周俊,肖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初探》,《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③彭向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探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价值是通过大学生、社会及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种以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其发展作为衡量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方面的关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对学生的行为及思想品德予以正确的引导、规范及调节,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深入的进行依据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形成的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广泛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养成明礼诚信、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勤俭自强、团结友善的基本的道德规范,这就体现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德行为的调控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情操格调、思想境界、品质、品格等,这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教育目标就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崇高的思想境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人的意识与行动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通过认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为了某一个确定的目标而奋斗,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通过组织一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巩固。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向大学生传输相应的行为规范及价值准则,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得大学生的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在大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人所表现出的一种认真负责、自觉、勇敢顽强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即可以称之为积极性,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很好的启发,对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创造性思维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了有关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教育,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信心,将民族精神教育与创新改革联系起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发展进步与建设中国夜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情怀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培养了学生的改革精神、爱国情怀及创新能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会运用教育、启发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渐的扩大,大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向健康、积极的方向上引导,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及社会责任,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现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传统的单纯的理论教育模式,改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等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良好的体现,下面将就具体的措施予以探讨。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的场所,课堂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人文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等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的课堂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观,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对学生进行有关形势政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时化,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及责任感,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及吸引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专业课的教学中,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的途径,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的组织各类社会实践,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的各方面的品格得到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
良好的文化环境会对学生的思想及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文化环境包括的有两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环境及校园的文化环境,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既坚持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积淀传承,又注重校园文化的创新,坚持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良好统一,使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能在美的校园文化中陶冶;社会环境通常指的是学校周边的环境及网络环境、舆论环境,学校的网络建设要注重各类信息的过滤,既要保证学生的眼界开阔,又要保证学生所接触的信息的健康性,学校的周边环境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环境,学校要做好协调工作,做好学校周边的环境建设,使学生生活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到良好的发挥。
结束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孔子教育理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269-02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根本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而对人们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本阶级、本集团思想政治等意识形态方面影响的社会活动 [1]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继而引导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亟须破解的一个难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经历三千年的历史积淀,越发显现出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它所闪耀着的人性光芒。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理想人格的培育、自我修养的加强和道德教育产生弥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极具借鉴价值。
一、“君子谋道”――关注理想与直面现实的自然融合
孔子教学有着明确的理念。子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小人的判断标准不是身份的高低,而是道德修养的高低。孔子的教学理念,就是通过教育,使各种人才都成为有修养、有境界的“君子”,从而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道”的不懈追求。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谋道”就是“志于道”。孔子认为,君子“不谋食”,不是否认君子作为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是认为君子不应当过分追求物质生活或者物质欲望。在“谋食”之上,是君子更应该追求的 “道”。按照一般的解释,“道”就是真理。君子追求真理是其职责所在,孔子更强调的是君子所追求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他认为,君子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君子最高的理想追求是“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仁”包罗了从“德”的最高观念到一般道德规范的范畴,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孔子不仅明确君子的理想追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理想的路径。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要承担社会责任,追求“仁”,就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实际上,勤于讲学,闻义而行,不善不改,都是为了 “修德”。孔子还认为理想信念对于支撑人追求“仁”,完善自身人格的巨大作用,要求“志于道”并“死守善道”。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甚大。尽管国家多年来一直要求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利”的泛滥使得大学弥漫着一种物欲和浮躁的空气。单就中国大学博士生的培养而言。据新闻媒体报道,“1999年以来,中国博士生规模迅速膨胀3倍,仅2008一年就颁发了43 759个博士学位,数量与美国相当,而质量却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2] 类似于“”的办学,其普及高等教育、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职能在逐渐丧失,大学的“传道授业解惑”之独立精神逐渐让位于“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日趋功利性。庞大的“考碗”队伍、浮躁的学习态度和理想信念的沦丧都在印证着大学的沉疴。当然这由于中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引起,与当前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有关。但这也从某种层面上说明,让大学的终极关怀体现在对“人”尊重上,让大学的职能真正体现其负有的教学、研究、服务的职责,让大学出现更多“仰望星空的人”,是大学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二、“子以四教”――知行合一和德才兼备的完美统一
贯穿孔子教学理念的教育内容,体现在他的“子以四教”上。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是“六艺”,但是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文”就是古人积累的一切文化知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文献是《诗》、《书》、《礼》、《乐》,即“以诗、书、礼、乐教” [3]。孔子十分重视文化典籍的研究,但是他的教学不是强行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述”的过程中,赋予新的意义,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述”的最终目的是在学习古代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这就是“以述为作”(冯友兰语)。“行”指的是实践。“行”是对“文”的目的的进一步阐发。孔子固然很重视“文”,但是他更重视“行”。他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行有余力,则以为文”说明比之于“文”,“行”更重要。但是,孔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开来,孔子主张在实践的指导下学习,所谓“见贤者思齐焉,见不贤者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都说明在实践中处处都是老师,只要勇于实践,自然可以得到学问的提高。孔子强调“文”和“行”体现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统一,是“知行合一”的重要表现。
“文”、“行”之余,孔子强调的是“忠”、“信”,是品德教育。“忠”是指“忠恕”之“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为仁之方”,即实现仁德的方法。“忠”是对人的一种基本态度,由衷地、发自内心地对待别人,方可赢取别人的尊重。“信”就是“言而有信”,其含义是讲信用、讲诚信,诚恳待人。孔子教育学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个人即使有很好的学识,如果缺乏诚信,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由此看来,“忠”和“信”是孔子教学的基本点,也是孔子所要塑造君子基本要求。
纵观孔子的“四教”说,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知行合一以及“修德”的重视,而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匮乏的。例如,许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沦为老师的“一言堂”。一门介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课堂,授课方式是老师介绍、学生记录、考试考笔记,而很少让学生自主研究存在于在他们中间最普遍的问题,再相互交流心得和成果,进行思维的碰撞,锻炼科研能力。从孔子的教育内容上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点:一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研究一些和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发研究和思考的兴趣。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落脚于对学生人文关怀上。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学习实际,引导其不断完善人格。
三、教学方法――学高为师与身正为范有机结合
孔子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颇有启迪作用。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倡导以身作则的师德思想,强调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感召力。教师应以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凡提倡学生做的,自己必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做和所说的一致,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认为,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他常对学生说:“予欲无言”,就是说“我”不要再用言语来教人。学生就问他“子如不言,则小于何述焉?”(《论语・颜渊》)他回答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也是很明显地说明了他不重在言教的意思[4]。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前提是,自身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成熟的理论素养,方可使学生信服。
2.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孔子很重视个体的差异性,他对个体性格、能力、才智、兴趣等都十分重视。他的教育充分考虑了这些特点,他从这些特点出发,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得以全面发展。孔子因材施教决定了他的诲人不倦。“爱之,能不劳乎、忠焉,能不诲乎?”(《论语・宪问》)孔子认为,“诲人不倦”是师德最宝贵的品格,是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同时,这也成为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榜样和典范。
3.关爱学生、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不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更重要的是“有教无类”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体现了他的博爱思想。同时,他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爱学生,不论出生贵贱,亦不论资质高低,只要诚心向学,就热心教诲。育人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对学生的发自肺腑的关爱是育人最高境界。当前大学校园存在相当部分贫困生,贫寒的家境、自卑的心理等因素都构成了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真心地关爱他们,从而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会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学产生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
[2]方可成,苏岭.博士“工厂”读博=赌博?[N]南方周末,2010-09-09(4).
[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庞桥.孔子教师道德思想浅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不同的角度,所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也不同。从社会学的角度,促进社会和个体社会化的整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政治学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政治观点的认同;从教育学的角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主席在2005年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段讲话中强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到实处,要培养各方面素质优秀的新一代大学生人才,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大学生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并且要与祖国共命运,这不仅可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在全国毕业生就业去向中,民营企业所吸纳的毕业生要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而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但难好转,还会更加严峻。2014年的大学毕业生有727万,比2013年多了28万,再加上去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可以知道2014就业形势比去年要更加的严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一)在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面进行重视,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但是却安排不合理,存在着内容重复、课时不足等现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上,只是单纯的进行理论考试,却忽略了大学生在实际中的表现,另外,在学校评定优等生的过程中,只注重文化课的评优,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入到评优过程中去,这就在无形中使大学生的心中更加注重文化知识,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更高的重视;高校并没有配备更多的高素质教育师资,且有些教师的并没有很高的个人素质;校园文化和学校教学条件还需要很大的改善。
(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的现象,且只是单纯的说教,还有很多的高效只是单纯的开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思想与实际的社会思想脱节,而大学生的特点是“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多了对民主、自由、平等、独立思考、张扬个性、参政议政、影响社会的要求,而更少了对思想灌输、理论脱离实际的纯粹书斋式的学习方式的妥协与容忍。”这就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实际要求。
三、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高校发展和创新的一个新的亮点。在对两会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将大学生思想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展有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根据实际的大学生的特点,将思想教育创新点深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实际的大学生特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明确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混乱的政治信念、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淡化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概念差,精神不佳和其他问题。”这些思想问题,在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思想问题,制定创新的教育方法,来适应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特点,从而保证大学生的思想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进行充分的尊重。在教育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也确保大学生的主导地位。首先,要时刻的明确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的时候,要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科的重点,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受课对象,保持完全平等的身份地位;其次,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实时的对学生素质进行充分的了解。授课的主体就是广大的大学生,因此在每个工作环节都要对大学生素质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本着学校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实际的文化和物质利益,并保证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地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然地理 人文环境 经济条件
大学是一个群英荟萃之地,生源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因此每个学生身上必然烙下各自地域的烙印,有北方人的豪放、粗犷,有南方人的细腻、婉约,有城市家庭的自信、自傲,有农村家庭的自强、自卑,等等。作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如何让他们在大学这方净土顺利成长成才,地域因素应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河流、海洋、山地、交通、地理位置、森林植被及其所形成的自然风景。
首先,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要生存,必须适应其生存的环境,所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自身的深刻影响不言而喻。《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关地域的划分就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外在特征的影响来划分的。其曰:“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其民丰而庳。”①纵观整个大学校园,我们很容易通过学生的外貌特征看出他们的地域差异。如北方男生的高大勇武,女生的骨宽颧高,南方男生的瘦小白皙,女生的娇小玲珑,等等。透过这些外貌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进而使思想政政治教育更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深刻、准确地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文化结构,从而从心理到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除了能深刻影响人的外部特征外,还能影响人的性情。如《礼记·王制》云:“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谷,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②《汉书·地理志》亦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故谓之俗。”③无论是《礼记·王制》,还是《汉书·地理志》,都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对生在此区域的人的性情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是不可推移的,甚至是区域内风俗形成的重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的外貌和性情,而外貌和性情又影响人的气质和语言交往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所以,在大学校园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基本都有着各自地域特有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如“山东大汉”、“重庆辣妹”等词语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必须深层次发掘这些内在因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势利导”,采取分门别类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师培先生曾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重水源,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④尽管刘先生仅仅以南北这种大的地域观进行观照,但这同样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明显的。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性格的可塑性很大,地域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地域人文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相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地域人文特色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水土不同、民俗差异,以致人们的性情也不同。不同地域的人,在长期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必然会养成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据《管子·水地》载:“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⑤地域的差异已是客观事实,人只有主动地适应它,才能获得生存。鲁迅先生在论述南人与北人不同时也说:“北人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⑥为什么会有“厚重”与“机灵”之别,这与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人文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北方大多为平原之地,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战乱频繁之处。长期的战乱,迫使生在此地的人们长期过着生离死别、漂泊无依的生活,正是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北方人豪爽、刚毅及果敢的性格。所以,来自北方的大学生大多生活比较独立,自我意识比较强烈,追求公平、公正的心理较南方学生要强烈。其在处理事情上常常是大大咧咧,按章办事,果断,不为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烦恼或者往心里去,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较南方学生少得多,但是易冲动、急躁,很容易因一时的血气方刚犯下过错。
江南地区具有经典的水乡泽国和山水秀美的特点。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灵动”、“柔弱”联系在一起。如《老子》中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⑦还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⑧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⑨江南典型的水乡泽国特色,塑造了江南居民细腻精巧、灵动柔弱及秀气的性格特征。在灵山秀水的浸润之下,江南地域的人们性情多精明灵动,情感多柔婉细腻而又多情善感。如靳怀堾在《水与中华区域文化——以吴越文化为例》中说:“在香山软水、闲适生活以及先进的中原文化共同滋养下,吴越人尤其是男子便在悄然间发生了蜕变——他们不再孔武有力,不再喜欢打打杀杀。他们追求富裕安逸的生活,他们热衷于读书入仕……女人则被塑造得娇小秀美,温柔多情。”⑩所以,来自南方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喜欢追求一种舒适的环境,讲究较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为人处世上想得比较多、比较细,感情也比较细腻,往往容易出现“一个点的事放大到一个圆”的极端心理模式,很容易将自己带入死胡同,出现心理问题。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我必须深刻认识到因为地域文化传统因素带来的种种差异,深刻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分门别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地域经济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与行为方式。在此,笔者以农村和城市大学生为例进行简要阐释。首先,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在教育资源相对比较缺乏、高中教育普及率很较低的情况下,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一般都是聪明、好学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一般都有着吃苦耐劳、刻苦努力的良好品质。他们有理想、有抱负,热爱集体,勤劳朴实,具有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进入大学之后能很快适应学习生活环境,获得更好的发展。但同时,也正是因为经济因素,让他们在大学的竞争中有着诸多劣势。如贫困生问题,根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贫困人数近300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11}由于农村大学生承受着比城市大学生更重的经济压力,较城市大学生而言,他们从骨子里就存在着自卑、妒忌、焦虑、心理封闭等不稳定因素。因为经济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先天教育和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上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自身发展不够全面,视野不够开阔,在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上也较为缓慢。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较少担心经济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大学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他们活泼开朗,勇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视野开阔。但是,因为经济的优裕,让他们养成了懒散、自傲、自私、抗挫折能力差等诸多缺点,在处理人际关系及心理承受能力上产生诸多问题,等等。总之,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如今的大学生中频频出现“贫困生”与“富二代”的流行语。两类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必然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不能采取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手段。
大到整个学校,小到一个学生寝室,不同地域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处事原则、行为习惯、说话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影响着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人生发展,作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和引路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的地域差异性,从实际出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如肖川教授所说:“道德教育之所以应该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因为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够真正开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关注学生的生活意味着对学生需要的尊重——对学生需要的尊重,对学生独特性的尊重,对学生当下生活的尊重;意味着对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的关注和强调。”{12}
注释:
①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9:64.
②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9:110.
③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1640.
④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61.
⑤石一参.管子今诠.中国书店影印,1988:315.
⑥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35-436.
⑦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31.
⑧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301.
⑨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62.
⑩靳怀堾.水与中华区域文化——以吴越文化为例.河海大学学报,2008,VOL10(4):10.
{11}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VOL27(1).
{12}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参考文献:
[1]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9.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石一参.管子今诠.中国书店影印,1988.
[5]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靳怀堾.水与中华区域文化——以吴越文化为例.河海大学学报,2008(4).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离开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努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对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的激发,是对最关键的社会发展主体的塑造,构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成为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提出来,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等等,生动地体现了我们是在以人为本的新的基点上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的。这一新的理念的形成是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落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创新,要融入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即坚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素质构成中的重要性,强调学校教育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实践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中具有根本性作用,强调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内在构成的多样性、层次性与整体性,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要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
当今各国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里说的人才,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培养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能够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站稳脚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努力实现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机、最富有活力、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和希望的社会群体之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明显提高,在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明显提高中具有示范作用、辐射作用、推动作用,是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的重要方面,是全民族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并对“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着力对国内外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进创新,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境遇、新课题,作出科学的探讨和回答,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新的理论指南。
这些新的课题如:在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的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用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敌对势力更是进一步将“西化”、“分化”的目标锁定在中国。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很大的发展;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用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为指导,引导他们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引导他们自觉地用发展着的武装自己,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再者,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引起当代大学生思想信息接受方式和内涵的深刻变化。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思想文化,包括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思想文化纷至沓来、相互激荡。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思想文化的与时俱进,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在大学生群体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新变化,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构成日益呈现规模扩大、来源多样、组织多型。在心理发展方面,他们明显地表现出心理矛盾增多、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等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根据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实际,及时拓展教育内容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建构富有针对性的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模式。在思想方式方面,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因素日趋多样,思想的关注点日趋宽泛和分散,思想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在大学生思想活动影响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并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坚持并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思想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价值取向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增强他们对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他们对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接收与接受的主动性、自觉性;必须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高扬远大的理想风帆、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为现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要求。
四、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中,有些地方、部门和高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没有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不能始终坚持把引导大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或者盲目挤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我们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际和特点,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理论定位,从教书与育人、教育与自我教育、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与管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等基本原则的高度,明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则和基本方法。
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系统论述,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任务更具体。在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发展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建设还比较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适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还不明确,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成效还不显著。《意见》和“讲话”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课题,精辟、集中地概括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项任务的明确阐述,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全面推进。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高校教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他们坚定的信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太过注重理论传播,忽略学生真实的感受,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学可能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为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培养更多优秀的大学生,高校必须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注,找到有效教学的途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人文关怀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新趋势的有效做法。人文关怀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诉求的做法,是塑造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关键,有助于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引导他们树立思想政治情操,用富有人文关怀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二、缺乏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但是缺乏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学,仅仅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长期不变的教学方法和导入式的教学,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影响了他们想象力地发挥。2.约束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进步的源泉。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和思维的扩散性。然而,缺乏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学恰恰相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创新和发散性想法的呈现。另外,在实际处理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影响,难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就业形势紧张的问题,我国大学生肩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在树立他们新思维的同时,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坚定他们的信心,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保持平常心。但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大学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导致他们的很多情绪集中在一起得不到发泄,教师无法在情感上给他们以慰藉。
三、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目前缺乏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师必须坚持创新,将情感、关怀融入教学,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教会他们为人处事,让他们获得快乐的体验。因此,思想政治教学要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诉求,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心理动向,体贴学生、呵护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2.构建学校党政共管的领导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以学校党干部、共青团干部为核心,授课教师、辅导员为辅的教育体系,通过思想理论课、社会哲学课为依托,共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针对于此,高校只有根据文件指示规定,从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出发,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党政共管的领导机制,将学生的德政教育工作明确分工,落实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协调做好双线管理,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保证。3.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学。爱国主义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完善相关内容的教学,是人文关怀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师要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向学生灌输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国家使命等内容,注重对他们的素质和修养进行完善,潜移默化的养成爱国理念。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一定要坚持创新,用人文关怀代替一成不变,转变原来的教学思路,在实际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在沟通和交流中了解学生的诉求和心理状况,从爱国情感、集体荣誉感、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教学,立足长远、坚持不懈,真正地呵护和关爱学生,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雷珍,关翠玲.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2]杨林.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3]张敏.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关键词:网络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和挑战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21-01
当下,大学生已经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素质、政治素养直接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我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看成教育的重中之重。网络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树立等具有重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将网络运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1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1 网络为思想教育提供新的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网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
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网络实现了以资源共享为原则的信息收集和传播,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使得高校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资料选择时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局限随心所欲地选择可用的资料。学生可通过网络,自行学习哲学和先进的政治思想,还能随时了解时事政治,培养政治素养。
时效性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持续性时间较长,教学效果只有在较长的时间后才能展现实出来。而互联网的运用,使大学生不仅可以平等、自主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还能通过网络及时高效地了解全球的各种信息并能公开发表言论。
教育模式转变,高校通过网络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将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通过网络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学生接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通过网络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学习,使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网络开阔学生的政治视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有效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使教育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匿名、隐藏是网络的两大特征,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教学,避免了师生因心理负担而产生的顾虑和尴尬,使教学在轻松平等的环境中进行,使学生敢于展现自我、提出观点、表达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者可根据学生的真实想法,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2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网络是新事物,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它积极的一面,但因网络管理还不完善,所以在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仍存在隐患,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网络信息包罗万象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但同时庞杂的信息量也会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产生逆反心理;媚俗的电影、电视、杂志在市场经济下大肆泛滥,对学生业已形成的价值观进行冲击;加上网络匿名性、公开性的特点,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使消极思想通过网络大肆宣传,错误地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破坏大学生道德观。
2 利用网络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榜样示范、理论灌输和自我教育等方法,学生在对思想政治文化吸纳的时候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在网络深入教育行业的今天,要不断拓新思维,开辟新途径,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境教育法,将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
2.1 破除对传统思想教育观念的迷信
不能墨守成规,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味地迷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保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华,又充分利用网络的高新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激励和调控。
2.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通过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觉悟,使网络信息优质化,使网络处于有序状态;另外可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防止网络道德的滑坡,可开发软件对网络上的消极信息进行抵制,使大学生在健康的网络中进行学习和政治素养的自我提升。
2.3 建立思想政治网站
学校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论坛、博客中,使大学生在上面能平等的、自主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公开讨论、匿名发言,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另外,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制定严谨体系化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促进校园网络规范化,对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管,防止低俗信息对大学生思想进行侵蚀。
3 结语
网络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抓住时机、与时俱进、拓展思路、探索新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创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朱伟.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