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绿化建设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校园绿化 环境育人 和谐校园
校园绿化要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化带,有选择地配置树木花草,在整体统一绿化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功能分区的特点,努力创造出适宜的校园环境。同时校园绿化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园林美学的观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造景,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而且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1.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重要性。每所高校至少都有数以千计的教职工和大学生,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的文化层次、素质修养、审美品味等都较高;他们思想解放,接收新生事物快,对精神文化生活欣赏和追求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校园绿化美化的高档次、高品位的要求是迫切的。实践证明:高校校园绿化美化状况的好坏,与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道德品质都有极大的关系,美好的校园环境,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形象生动,可视可感,人们从中可以领略花草树木的内涵,如松柏坚贞不屈傲霜雪,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是一种感化心灵的教育方式,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法纪观念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激励师生员工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乐于奉献,促进文明素质的全面提高,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园绿化是指以人工的方式在校园里栽种树木花草,使校园环境更好地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更有利于高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健康地发展。校园绿化不仅具有美化校园、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降低噪音,促进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清静幽雅、舒适安逸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之尽情享受大自然,从而激发起师生员工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校园绿化美化的精神因素的作用,也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即人们常说的“环境育人”。高校校园的绿化美化,都是为了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既是管理育人的实施,又是服务育人的体现。
2.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看法。缺乏科学长远规划,缺少科学认识,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绿化规划设计缺少专业性,一些高校的园林绿化缺少专业的绿化设计,对植物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缺乏科学认识,物种选择、配植缺少科学性,导致绿化植物种类单一,校园生态系统脆弱。例如一些高校绿化物种仅有一、两百种,有的甚至才几十种,绿化物种大多雷同,不能较好地体现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园林绿化中草坪热现象的出现,有的高校甚至把成片的树林砍伐后建成草坪,导致校园树草比例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校园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效益。缺少专业队伍及科学的养护管理,有的高校对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经济、技术投资,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养护和管理校园,把绿化管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修枝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除虫,缺少植物生理的基本常识,在绿化管理的具体操作中缺乏技术性、针对性。许多新建成的绿化景观养护管理不善,植物成活率不高,或生长发育不良,达不到预期的景观效果。一些高校在校园基建工程中没有对原地和工程边缘地带的植物进行移栽或保护,破坏了校园生态景观,甚至造成许多物种的流失。
3.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建议。高校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校园绿化作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整体性、系统性及宏观性,设计方案要经过实际论证及专家评议,对已建成且为永久性的教学区或科研办公区,可统一规划设计进行绿化;对临时用地,可通过兴建苗圃、种植花草等方式,既避免空闲地的浪费,又可为校园增色添彩,增创经济效益,减少投资浪费。
3.1 校园绿化要突出高校特色。每一个大学,都有其各自的重点建设学科和办学理念。校园绿化要将各自的办学理念及历史文化融入进来,要有特性,以区别于其他大学,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及校园文化品位,在绿化设计上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新意和创新,使得校园的植物造景和学校的发展及历史渊源紧密结合在一起。
3.2 校园绿化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校园的绿化建设要体现生态性,要具有绿化、美化、香化、亮化功能,绿化应根据不同地形、建筑群功能要求及文化背景。进行合理布局,使得校园的景观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瀑布流水、亭台楼阁、青翠的植被群落都应该充满着自然风景的勃勃生机,以园林造景创造大自然的原貌。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应该结合地形地势,顺其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的。
3.3 要注重校园绿化的文化内涵建设。新世纪校园绿化建设应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品种植物的配置,富有寓意的植物图案设计,雕有名人字画及词曲诗赋的文化墙、历史长廊、假山、牌匾的修建,悠悠小径、亭台楼阁、小品雕塑及立体藤架的布置,置身其中,能使人心旷神怡,能体味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能塑造人”。
3.4 要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及植物的合理配置。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要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不仅可以绿化美好校园环境,同时还可以作为学校相关专业教学及科研实习基地。如在校园绿化中要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的适地树种及秦岭山脉中丰富的植物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特别是对濒危、珍稀树种的栽植和引种,并可尝试性的适时引进外来新品种,校园绿化真正体现出“高等农林院校”的特色。同时在树种、植物的搭配上要考虑其协调性,包括植物的季相变化、生长速度、阴阳性及病虫害的交叉性等。
3.5 校园绿化要注重对名木古树的保护。校园绿化在规划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对名木古树的保护。当规划设计方案与名木古树的位置发生冲突或不协调时,应优先考虑更改规划设计方案。古树名木是校园植物资源中的瑰宝,校园内的每一颗古树,都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历史见证者,被称为“活化石”、“活文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人文资源,具有很深的纪念意义,我们不应该对其随意毁坏。当建筑物或设计方案无法更改时,应考虑将古树名木移植到适宜生长的地方。
3.6 校园绿化规划设计要具有世界前沿性。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除了考虑多样性外,在植物造景规划设计时,还要不断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园林设计方案及理念,更新设计思路,取百家之长,融高等农林校园建设之特色。设计要具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专业定位,要充分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如选用声控、光控、激光、水幕等,产生自然的、新颖大方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园林绿化景观,创建高水平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绿化环境。
3.7 校园绿化要注重投资的合理性及后期管护。校园绿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使用及设计的科学性。不能一味追求高额经济利润,不考虑树木及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植株栽植密度过大,使得后期苗木的生长前后拥挤,苗木成活率及美化效能大大降低。校园绿化应重视建立相对稳定的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实行乔、灌、藤木、草坪及地被植物的多层垂直混交,以改善植物空间布置,减少单一草坪种植,减少后期管护的难度及成本。
参考文献
1 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2 蒋英仙.浙江工业大学校园绿化总体规划的初步构思.浙江林学报,1999
关键词:城市绿化;街头绿地
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致带来了生态与坏境恶化,人地关系的空前紧张,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之情也更加迫切。特别是在老城区,不管我们的前人多么优秀,他们都不能为我们想出应对这些挑战的良策。我们只有“见缝插绿”,把加强街头小型绿地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绿化。重要手段之一。街头小型绿地主要分布在临街路南,建筑物旁地,市区小广场及交通绿岛等。这类绿地面积不大,但在绿化,美化城市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1 街头绿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加强街头绿地建设,能有效增加市区的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如今在城市建设中,寸土寸金,各种用地矛盾十分尖锐。许多应该用于绿化的规划用地被其它功能所占据,用于建筑或硬铺装,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绿化率。如果能重视市区街头小型绿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边角地带来增加绿化用地及绿量。可以提高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其次,街头绿地处于街头或道路旁,其配置的植物可以与行道树、分车带的植物构成多道屏障,能有效的吸收或阻隔机动车带来的噪音、废气和尘埃,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第三,街头小型绿地分布在每条接到,我们可在绿地上配置多姿多彩的植物景观、小巧精致的园林小品,使之与建筑物交相辉映,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万千的街道景观,把园林美景带上街头,从而较好的满足人们日常活动和休息的需要。
2 街头绿地建设构想
最近几年,东胜区建设虽然有着严格的规划性,但有些人绿化意识单薄,临街绿化未得到人们充分认识和重视,从而制约了市区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的提高。为此,绿化部门对主要街、路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共普查闲置和需要提高的地块有许多,虽然每块街头绿地面积不大,从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但其规划设计、植物配置等应切合环境实际,本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尽最大化发挥园林绿化的功能,设计可采用自然山水式、枯山水式、点级式、集中式、盆景式等多种方式。具体可设计成小型绿地:大盆景、花坛、花池或配以喷泉等形式进行布置。每条街道的设计要新颖多变,避免雷同单调,而植物配置尽量与周围环境协调,宜自然式则自然式、宜规则式则规则式。
配置的植物可用草坪、宿根花卉等地被类植物为底色,间或利用较小花灌木,如水蜡、地接金叶榆等,也可单植物剪成几何形体,或多株植物修剪成绿篱、模纹图案增加气氛。在此基础上还可适当点缀四季常绿的樟子松、云杉等植物作为主要景观,同事在草地上也可适当配置一些观花(如榆叶梅、连翘等),观果(如皂角、火炬等),观叶类(如紫叶李、紫叶矮樱等),观枝、观型的植物(如龙爪槐、垂榆等),力求做到植物配置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在重要的地方,还可设计一些小巧精致的园林小品如雕塑、喷泉、假山等,既表现了景点的生态功能,又满足了人们观赏景观和休闲的实际功能。使每条街道都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街道景观,为美化整个城市景观添色。经过这几年的设计与施工,街头绿地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为了使街头更加美丽,必须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总结、发现和创新,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街头绿地的功能,把城市融合在自然环境中,使漫步于街头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绿地带来的静谧、清新。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城市绿化一定能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军队基层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0-01
随着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军队基层文化建设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时,再一次明确了军队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战、作风优良”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军事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必须根植于社会文化土壤之中,才能根深叶茂。当前日益军旅题材影视剧如火如荼的发展,启发着我们去充分运用此类社会资源来加强军队基层文化建设。
一、丰富基层文化建设的内容
“电视剧作为民族文化,播出之后,随着电视情节所散发出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会无形地在社会上扩散,吸引观众并影响生活。”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非所有的军旅题材影视剧都适合于基层文化建设需要,我们在选择影视作品时需要着重考虑几个要素:
1、题材的广度。不局限于革命历史教育题材,也要着意选择“新军人”(这里指国防生、大学生士兵等)题材的影视剧。这主要是针对基层部队大学生士兵、大学生军官、国防生干部增多的实际,通过他们与相关影视剧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达到以文化工作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目的。
2、题材的深度。如前所述,军旅题材影视剧因其高昂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而受到观众追捧。但我们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还要侧重于选择那些能深刻刻画军人心理的作品。比如,《中国国防生》反映国防生在大学里成长的心里路程等。同时,要警惕一些“糟粕”,如社会上批判的那些“抗日神剧”。
3、与社会同步。军队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并非一劳永逸。应该时刻注意文化内容的更新和丰富。目前我国影视剧市场日渐繁荣,大量的军旅题材影视剧让人应接不暇。保持与社会同步,更有利于让官兵感知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冷落那些优秀的、值得回味的作品。
选择影视作品只是基层文化活动的一个方面。如果要将基层文化建设搞得更为丰富,则要发挥官兵自身的创造能力。正如新近颁布的《军队基层文化建设规定》做安排的开展“?DV动漫活动”,“组织官兵拍摄制作DV短片”。在下文中,我们将专门论述这一问题。
二、丰富基层文化建设的形式
军旅题材影视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另一积极意义,在于丰富文化建设的形式。号召官兵投入到影视作品制作之中,并非简单地“走走过场”,而是以此举引导官兵调动自身文化积淀,将自身的文化积累与军营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基层活动的形式。如何调动基层官兵自我创作的热情,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以影视欣赏和评论来提升官兵对影视作品的深度认识。在前文中我们强调了军旅题材影视剧题材的广度和深度,但这种评论可能会稍显枯燥,因此我们需要对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分析,尤其是分析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与生活的结合技巧、技术(特别是特技)运用等。使得影视欣赏的内容更为丰富,以方便下一步的自身创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采取邀请地方专业人员授课等形式。
2、用好身边的影视制作器材。当前社会微电影作品的发展告诉我们,影视制作再也不是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专属,它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随着军队建设的发展,基层普遍具备了照相机、电脑,部分单位还拥有小型DV,有的战士还拥有自身的摄影器材。这使得基层官兵从事影视创作的条件更为成熟。
3、用影视作品记录官兵自身生活。《军队基层文化建设规定》在布置“DV动漫活动”时,着重强调“开展动漫创作,反映火热军营生活,记录官兵成长历程”。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基层官兵的“才情”,尊重他们对自我成长的记录,而不是一味地只讲究其作品的集体价值。
三、拓展基层文化建设的深度
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文化建设只是军队建设的一部分,而且要服务于战斗力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文化建设只有推动基层单位向着“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前进,才能真正有价值。而军旅题材影视剧有利于拓展基层文化建设的深度。
1、以军旅题材的“正能量”激发官兵斗志。影视剧“并不只是具有审美本质,它也包含着非审美成分,如社会责任感、现实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军旅题材影视剧所宣扬的正直之气、阳刚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百折不挠的韧劲是其吸引广大官兵的“磁石”,也正是军队基层建设所需要的。
2、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层官兵,尤其是基层战士,受个人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的影响,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军队基层文化建设,以“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之一,以更好地“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而军旅题材影视剧不仅能对基层官兵进行价值引导,也可以丰富、鲜活的事例催发官兵奋发有为的斗志;号召官兵进行影视作品创作,也能为其搭建一个良好的放松身心、丰富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旅游英语;专业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作者简介:黄书生(1973-),男,江西鄱阳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英语教学论;程坚(1983-),男,江西浮梁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口译;练缤艳(1972-),女,江西兴国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化。
课题项目:2010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与环鄱阳湖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接模式研究” (编号:10JY78),主持人:黄书生;2010年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与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接模式研究”(编号:10JY05),主持人:黄书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67-03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和延伸,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是在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加上创意元素而形成的新的产业形态[1]。正因为旅游产业的文化性、参与性及体验性,在当前注重个体感受的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强调文化内涵和认同感的创意成为重要的经济要素的社会大背景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我国也逐渐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为我国高校旅游相关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旅游英语专业是为了培养服务于现代化涉外旅游第一线的旅游英语人才而开设的一门高职外语类专业,而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方式与途径。因此,研究适应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乃至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 以创造力为核心目标——培养目标调整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内涵
人的创意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其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根本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才,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创意思维服务为特征,以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他们一方面掌握很强的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又对历史文化、社会文化有深刻的理解[2]。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指的是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创意生产者、策划者、经营管理者。按照首都经贸大学蒋三庚教授在《创意经济概论》中给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分类,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属于创意策划者和创意成果经营管理者两类,前者包括项目策划者、展览策划者等,后者包括景点管理、旅行社经营等。作为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意人才,应该是具有商业运作精神的人,能够整合文化旅游的各种资源,放大产业效益。换句话说,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应该具有复合型素质,不但具有创意灵感,还具有项目运作能力,且具有管理协调能力。
(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素质结构
从整体上来看,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注重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不安于现状,不囿于传统,不盲目跟从,而是勇于进取,想象力丰富,善于把握新事物、新观念;目标明确,注重效率,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审美辨别力、沟通技能力、文化旅游行业经验、创意价值鉴别力等。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称其为文化旅游创意人才的创意特质。
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贯强调英语知识和旅游知识并重,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和旅游业务技能并重,也提及了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而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原创精神、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应该被纳入培养目标中,而且成为目标的核心,成为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一根主线,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人才的素质结构见表1。
二、强调创意思维与实践能力——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跨学科与综合取向
培养目标的调整,必然引起课程教学的改革。如前所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旅游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兼顾英语语言文学、旅游学、经济学、文化学、艺术学、营销学、管理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相关能力,在加强英语和旅游专业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打下宽厚的学科基础。课程结构上可以包括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尤其要注重选修课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的多学科、多专业的资源优势,不但可以跨专业选课,还可以考虑跨学校选课,建立校际学分互认制度,实现跨学科和校际的资源整合。同时,在课程形式上增大课程的综合性,设计出融合课程、问题课程等。例如,涉外旅游营销、国际旅游节庆活动设计等。另外,可以考虑专设创意学课程,强化科学技术类课程(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网络信息技术)。
不管是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形式的调整,目的都是要培养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优美情感和创意能力的复合型创意人才。实践证明,只有在多学科的教学、训练和熏陶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洞察、剖析、选择、整合以及迁移等技能,锻炼提升其归纳推理、思考批判、价值判断、语言沟通等能力,并在不断地学会运用不同的学科视角与方式去思考问题之时,在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之中,更好地得到创意灵感,形成创意能力[3]。
(二)教学:思想性与思维能力培养
我国当前的英语专业教学中有片面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语言的思想性与文化性的趋势,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英语语言技能却缺少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学了“器”而没能领悟“道”,因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意冲动,没有创意思维,无法产出创意。这样的人才无法适应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因为创意才是这些人才的生命。因此,在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应该在进行语言教学和旅游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意冲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提高其创意能力。
作为创意能力的核心的创意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有效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目标、具有显著价值的高级思维活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反对不顾学生兴趣和潜能的灌输模式,而是要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激发学生潜能的个性教育。教学中应该秉承的原则是,文化知识的熏陶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取兴趣导向的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导向的教学、项目研究模式教学等,例如以团队创作的形式将学生分配参与到整个项目全程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在设计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对专业的完整体系进行探究,使得学生在整合各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在教学方式上,重在启发式,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上展示生动的图片、音像,以及涉外旅游企业岗位活动的真实案例。
(三)地方特色文化的引入与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为了适应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引入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教学内容,开发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的校本课程。
以景德镇市为例。景德镇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包括陶瓷文化、古文化、茶文化和红色文化,尤以陶瓷文化闻名。景德镇陶瓷在器形和内容上反映了自然界的美好和谐与人们崇尚美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哲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陶冶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性格。体现独特陶瓷文化的陶瓷历史遗迹、瓷坊歌谣、民间故事、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制瓷技艺、陶瓷艺术和瓷味浓郁的弄巷街道及地方风情等都可以成为景德镇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校本课程内容。同时,囊括上述各方面内容、蕴含景德镇特色的陶瓷文化旅游英语应成为校本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只有在全面深入地理解地方特色文化,比较与研究其在西方文化中的理解范式,探讨其一定情境中最佳英文诠释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性地以地方文化为资源打造出创意旅游产品,才能有效地向境外游客传递出地方文化魅力,提升文化旅游的层次,促进产业的发展。
地方特色文化的引入和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性特质都要求课程教学紧密联系旅游实践,以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高校应选择涉外大酒店、景区、涉外业务较多的旅行社等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以建设,学生以见习、实习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尽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的综合技能和创意思维在真实情境中得到训练,而且通过检验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了在校系统学习知识技能的动机,另一方面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升了旅游英语人才的胜任力。
三、创意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创意产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与行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决定着学生将来的职业竞争力[4]。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必须参加旅游行业的一些活动,与地方旅游行业协会或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了解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教师可以不断获得实践知识,并将这些一手的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要适应创意旅游产业,教师对产业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以及在旅游行业活动中的创意实践经验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如何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产业实践中去?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掌握丰富的涉外旅游实践知识。由于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外语系的教师构成,因此不但要求他们接受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旅游课程知识,还得鼓励他们在上岗前取得行业相关的若干证书,例如外语导游资格证书、调酒师证书、酒店前厅、客房、餐厅职业资格证等。但上述条件只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达到了这个基本要求才有资格参与到产业实践中去。
建设一支具有创意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必须在“创意经验”上下工夫。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国内的行业实践大多处于摸索阶段。在高校与行业紧密合作的背景下,可以说创意型教师团队的形成和发展与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产业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检验提升理论知识和形成提炼实践经验的平台,而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不管是通过教师的直接参与还是通过人才培养的间接参与)。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在实践参与创意活动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以科研支撑的模式更好地参与到实践中,获取更多的创意经验。首先,高校教师应明确科学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立足于区域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实际,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当前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而不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泛泛而谈,要使研究成果真正能够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其次,高校可以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进行专题讲座等提高企业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到文化旅游企业挂职、担任顾问、共同开发旅游项目等,直接给予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支持。
另外,高校应以多种灵活的形式聘请文化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到学校做讲座,充分利用他们的实践能力强和经营管理、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等方面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也可以考虑与企业联合办学,加强和完善师资配备,也为高校教师获取更多创意经验搭建了良好平台,这对创意双师型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日益勃兴要求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作出积极应对,在专业建设的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在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的基础上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强调学科之间的融通,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性,实行个性教育,引入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以创意双师型为标准,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实践参与中积累创意经验,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只有在旅游英语专业建设中全方位地融汇渗透文化创意元素,才能成功地培养出符合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书生.景德镇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2011(10).
[2]范林.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创意人才现状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0(07).
关键词:地域文化;中原地区;美学思想;城市绿地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拥有广博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和特定的人文环境,中华民族善于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人居环境建设。我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与中原地区密切相关。中原地区的文化有别于一般地域文化,带有正统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越来越突出地域性特点,传统美学在当代城镇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我国目前城市的建设受到国外“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在城市建设思维上出现了情与理权衡的偏差,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本文分析了中原地区城市绿地建设的思考,并试图从中原地区美学思想的角度,探讨符合国人审美心理的现代中国城市绿地建设的意义。
1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我国从前秦时期就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美学思想。传统美学影响到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我们某些处理问题的方式还受这些思维方法影响。老子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这影响到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的差别:在老子的思想中,重点突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孔子则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整体和合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尤具借鉴意义。风景园林师们要善于吸取前人的智慧、他人的经验,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城市住区与城市景观、城市住区与周边环境、城市住区内部景观等关系问题。
2中原概念及其文化基本精神
2.1中原概念的形成及其区域优势
中原既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学的概念。汉代以后称河南一带为中土或中州、中原,在这个地域内产生和流布的文化,学界泛称为中原文化。
中原一词最初不是作为地域概念出现的,只是一个普通名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中州之地的专用术语。中原地区历史悠久,中原文化的源头博大精深,其影响力辐射四方。北宋以后虽然趋于衰落,但其影响依然绵延不绝。
2.2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原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的焦点和文明核心。因此,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区域,这一地区的文化有别于一般地域文化,带有很强的正统性特点。刚健勤劳,自强不息,中原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突出特点,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主张大一统,崇尚和为贵,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另一个突出的方面,是崇尚和为贵的大一统思想;注重发明创造,是中原文化的一贯精神。
3美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
3.1关学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结合运用
1992年,钱学森先生在《美术》杂志上提倡中国画要画关于现代城市的题材,“城市山水画”这一提法开始传开。画家祝林恩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城市风光的作品,开创了“城市山水画”这一新的领域,祝林恩也被称“中国城市山水画”的开创者,“城市山水画”表现的是城市风光和都市生活,寄托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美好向往和艺术性追求,对现代化“山水城市”的建设也提供了参考。
生活的艺术是一种技巧,而艺术的生活则是一种境界。优美生活的体验要求城镇居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素养。城市美学正是通过城市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美学相辅相成,通过城市美学的指导思想创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内在修养,铸造城市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奥地利建筑师卡米罗·希特的《按照艺术的原则建设城市》正是现代城市美学艺术说的代表,他的艺术原则着眼于关系,特别是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者可以直接控制和创造城市环境里的公共建筑物、广场与街道之间的视觉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并且互相辉映的,每个物体之间应该无论从视觉体量或比例尺寸感受上都应有相对应的关系,人们可以从这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中找到城市环境景观的直观感受。除此以外,城市绿地建设相连更多关系的现代城市美学思想,就是我们不可不提的19世纪英国社会活动家埃布倪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说城市现代美学。其代表作《明日的花园城市》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就是通过对城市地块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布满各种绿地并且每块绿地在空间上相互联系交织成网带有均衡的观点。
3.2山水园林关学与山水城市建设
中国古典园林其实是风景名胜之集大成的“集景文化”,它把山、水、建筑、花木作为造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都与山水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离开了山水就没有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的深远意境,山水在园林中,通过欣赏园林中山水可以联想到无限的自然景色,从而达到与自然亲近、驱除烦恼、陶冶性情的目的。现在,在建设山水城市的进程中,了解山水文化的特征,吸收古典园林中的美学思想,做到“古为今用”,对建设“山水城市”有重要的意义。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的美学特点是一致的,其所追求的都是诗画意趣和超越形似强调神韵,都是在“神似”上大做文章的。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去理解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吸收中国山水美学的精神,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使现代化的“山水城市”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富有东方文化的内涵。4中原地域美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
4.1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性的内涵
城市绿地建设本身具有文化属性,其可以凭借城市的合理利用来构建。城市这种形式在人类文明的长期进程中,与人类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城市绿地建设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植物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等。
4.2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性的体现
城市绿地文化性在大都借风物抒感,借物咏志,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体现了华夏文化的无穷魅力。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市树市花及花卉展,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展等代表着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植物文化性在宗教方面更是大放异彩,人们也常常表达对宗教神灵的敬仰,菩提树等成为沟通神灵世界的媒介。
4.3中原地域关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的体现
中原地区美学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哲学思想影响,要求无论是人的审美,对艺术作品的评析还是对自然景观的赏玩,都强调绿地空间按主次序列进行有效转换。如洛阳市在城市建设中突出城市“十字”景观骨架,以金谷园路一洛南行政中心轴线和隋唐洛阳城遗址轴线所构成的南北向城市景观风貌带,以洛河为轴,沿河两岸景观形成东西向城市景观风貌带。但也有一些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应用功能并没有把人的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往往既不清晰、不合理,市民缺乏适宜的心理过渡空间,并没有考虑到普通市民的功能和心理需求,各地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地域文化,一味引用名贵树种,而这些与儒家道德美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城市绿地建设应该回归到整体性的思考,应当从居民需求的角度出发建设舒适生态宜居的城市。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013年,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以争先进位、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狠抓薄弱环节的突破,狠抓城市绿量的大幅提升,狠抓精品工程的建设,狠抓管理效果的显著改善,积极打造城乡园林一体化体系和山清水秀、北雄南秀的宜居生态环境,努力构建“一主五副”生态园林城市新格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发展做出贡献。2013年力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其中市区北区绿化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各县(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市区建成区道路绿化普及率实现100%,林荫路推广率达到85%以上,公园绿地服务半径500米的覆盖率达到90%。
(二)主要发展思路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组团发展、节约用地”的城市建设原则,围绕“青山绿地”、“净水蓝天”工程,规划好城市生态环、生态圈、生态片区和生态廊道,科学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充分体现城市永续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要求。
1、生态片区。(1)片区。进一步提升周边景区环境,对泉山森林公园进行改造,继续实施二期工程,提升完善景区基础服务设施和功能,增加文化内涵。加快汉王景区开发建设,突出片区文化特色。(2)新城区片区。突出园林景观特色,丰富园林景观建设,增加园林文化小品,提高常绿树种、色叶树种、香味树种使用比率。(3)汉文化景区。实施改造,还绿于民,进一步突出和丰富“两汉文化”特色,完善游览功能,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丰富的参观游览路线和休闲娱乐场所。(4)吕梁片区。着眼生态、适度开发、科学建设的原则,突出文化底蕴,以吕国小镇、孔子文化为中心,打造特色人文生态景区。(5)潘安湖片区。加快潘安湖片区周边苗木生态园建设,打造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生态景观,打造全国最大、最美的采煤塌陷地湿地公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突出规模特色。(6)九里山、九里湖片区。建设九里山山景公园,完善休闲、休憩等配套功能设施,继续加大对九里湖采煤塌陷地的生态修复,带动北区生态环境的大幅提升,加强生态涵养,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7)高铁片区。突出园林小品建设,完善道路绿化,提升高铁片区整体功能配套设施建设。(8)大洞山片区。优化完善景区园林景观、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注重提升大洞山片区的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培育,扩大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9)娇山湖片区。作为重要的城市景观水体,突出山、水相溶的自然生态景观,体现区域企业文化交流、生活娱乐、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
2、生态环。加快三环路带状公园建设,提档升级二环北路现有道路绿化景观效果,快速提高道路绿化覆盖面积,努力打造林荫生态道路长廊。
3、生态圈。打造“一主五副”的良好城市发展格局,加大城市组团间绿化隔离带建设,结合现有河道、山体、道路条件,大规模植绿,进一步绿化主城区周边山体;加大对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建设湿地、森林公园,突出微山湖、骆马湖两环生态圈建设。
4、生态廊道。结合故黄河二次开发、、、运河、沿线整治等水利项目,加大沿线带状公园建设和生态防护林建设,实施道路景观绿化工程,改善和提升附近居民生活质量,满足附近居民幽雅宜居生态居住环境。
(三)主要工作
1、围绕创建指标,科学编制生态园林规划
(1)尽快完成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2005年编制,目前市区区划已进行了大幅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也正在修编。建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尽快对2005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全面修编,并进而完成《绿线规划》编制,对绿化相对薄弱的城市北区、城郊结合部、山体周边等重点区域重点布局,留足土地空间,高水平规划、大手笔建绿,构建新的绿色生态空间。
(2)加快完善县域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建设生态,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县域群众的绿化幸福指数必不可少。目前,各县(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规划、绿线规划多数尚未编制,建制镇绿地系统规划和绿线规划更是空白,绿化建设缺乏规划性、系统性、科学性。针对目前的现状,建议以县为单位,包括县城建成区和建制镇建成区,统一实施绿地系统规划和绿线规划,以体现县域特色及风格的绿化规划,高标准拉开框架,大规模建绿,快速提高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围绕关键环节,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建设水平
(1)建立较为完善的项目库。我局已会同各区正在编制建成区3年项目库,按照九大片区、六大类建档立案,提前做好现状调查、投资估算等工作,动态完善,滚动发展,逐年实施。
(2)以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实施主城区增绿工程。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对标找差,全面补绿,通过规划建绿、拆违拆旧补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开发企业配套公共绿地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幅增加老城区公共绿地、综合性公园,完善道路绿化,提高道路林荫化推广率,实现老城区绿量的大幅增长。一方面,重点实施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达标工程,对全市60余个已收储地块逐一勘查,结合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确定一批公园绿地,建设精品绿地,实现服务半径达标全覆盖。全面推进林荫路建设、道路绿化普及、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林荫停车场建设工程,力争2013年接近指标,2014年要达到该项指标要求。另一方面,结合2013年重点工程,实施沿河两岸绿化亮化和景观建设;新建两河口、玉谭湖、劳武巷三个节点公园;新建和平、民富公园,完善休憩设施;
实施泉山森林公园改造,改造基础设施,增加景点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结合三环东路沿线综合整治,完善提升三环东路道路绿化和节点绿化。
(3)充分利用城区待开发空闲地进行增绿。目前,我市有不少地块拆迁、收储或出让后闲置,也有部分地块因拆迁周期长,形成长期搁置的现象,不仅影响城市景观,还造成大量扬尘,影响市区生态环境及空气质量。建议对开发商闲置待开发地块和国土部门收储2年内不开发的10亩以下的零星地块,除功能性项目外,一律不再出让开发,由政府安排进行临时绿化,栽植小规格乔木,铺设简单园路,形成树阵式临时公共绿地,待地块正式开发时再予以移植,增加城市公共绿地,提高环境质量。同时,也可根据需要在绿地中央建不超过两层的社区服务中心,既满足市民休闲锻炼需求,又满足了功能性配套需要;对于拟出让的地块,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线规划布局,每个地块均要预留出8-10亩以上的绿化用地,绿化指标参与地块指标平衡,既解决绿化用地问题,又满足了开发用地的指标问题,不断完善城区绿化布局。
(4)大力推进立体绿化和节约型园林建设。建议每个办事处选择1条街道开展立体绿化试点推广;鼓励家庭绿化,开展“家庭增春、城市增绿”活动,提高绿视率;对于新建项目,建议强制性实施屋顶绿化。同时,积极推广新技术应用,推进节约型园林建设,提高科技对园林绿化的贡献率。建议2013年选择1-2处新建绿地,试点推广绿地滴灌、喷灌、新型耐用照明材料等节水、节能新技术、新产品。
(5)大幅提升企事业单位、学校、住宅小区绿化。对市区范围内企事业单位、小区、学校绿化提升进行专题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试点工作。一方面,建议通过创建园林式绿化单位(居住区)为抓手,提高绿化覆盖率为核心指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绿化量。科学规划单位(居住区)绿化区域,合理设计绿化布局,遵循植物配置多样性原则,着力打造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另一方面,建议在居住区绿化方案审查、验收实行绿色图章的基础上,加强企事业单位绿化监管,明确要求绿化方案由具备资质的单位按照园林绿化技术规范设计,纳入园林部门方案审查、建设监管及竣工综合验收范围,一并实行绿色图章制度,提升绿化效果。
(6)做大做强苗木产业。鼓励园林企业围绕城市周边汉王、吕梁、潘安湖等地进行苗木基地布点,打造城市生态屏障,明确定位,实现差异化、规模化发展。积极鼓励各县(市)、区及有实力的企业建设苗木生产或示范基地。
3、围绕巩固成果,全面提升绿化管理水平
(1)保持精品工程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继续保持如草坪的处理、苗木的搭配、景石的点缀、铺装的精细等好的经验做法,以及局长包挂制、工地代表制等好的制度,同时进一步扩宽眼界,提高标准,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市民群众最能充分享受绿化成果为最终目标,继续提高水平、做出特色、建成样板。
(2)强化服务指导。加强对县(市)、区绿化工作的指导和监管,提高城乡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强化行业监管职能,建立体制完善、责权清晰、机制灵活、措施到位、上下联动、覆盖全面的绿化管理体系,彻底解决重建轻管等突出问题,消除绿化管理盲区,切实保护和巩固绿化成果。
(3)规范绿化队伍管理。继续完善园林绿化养护资质就位和申报工作,严格园林绿化企业施工资质审查、申报,继续开展“优质园林绿化工程”评选,建立优秀园林企业和优秀项目经理业绩及信用档案,严格业绩考核,实行滚动管理,逐步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管理考核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全市绿化建设和养护水平。
(4)强化执法查处与督查,有效保证绿化成果。整合全市园林系统队伍力量,完善园林绿化地理信息系统操作平台建设及使用办法,加强与全市数字化城管系统的接入、共享,以及与各区园林部门的沟通衔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和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建立公众参与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制,坚决查处侵占绿地、乱砍滥伐树木和破坏绿化养护管理不及时、不达标等问题,巩固和保护绿化成果。
关键词: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存在问题;发展建议;江苏溧水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
造林这一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 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2] 周继芬.果树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97-99,101.
[3] 郭朝清.开发种植石榴拓宽致富门路[j].河南农业科学,1995(10):38.
关键词: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存在问题;发展建议;江苏溧水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造林这一
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 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2] 周继芬.果树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97-99,101.
[3] 郭朝清.开发种植石榴拓宽致富门路[j].河南农业科学,1995(10):38.
关键词: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存在问题;发展建议;江苏溧水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
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造林这一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 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2] 周继芬.果树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97-99,101.
[3] 郭朝清.开发种植石榴拓宽致富门路[j].河南农业科学,1995(10):38.
道路绿化是城市景观系统的“线”,联系着“点”与“面”的绿地景观,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莆田市在园林绿化方面发展迅速,在创建园林城市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在道路绿化建设方面,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在道路绿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本文通过对莆田市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发展变化和主要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造提升的一些建议。
2莆田市道路绿化的发展分析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中部地区,东临台湾海峡,西接泉州市的德化县和福州市的永泰县,南连泉州市,北邻福州福清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背山面海,西北部多为山地,中部丘陵,东南部平原与木兰溪、延寿溪、秋芦溪构成了水乡,自然气候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暖热湿润,春季潮湿,夏、秋常伴台风,冬季短暂。
2.1首选乡土树种,考虑适地适树
莆田市是“荔城”,现存的荔枝树不仅树龄大,而且枝繁叶茂。为此莆田市园林局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有意识的保留了大部分的荔枝林,并建设了相应的绿道、小游园等,形成莆田特有的荔枝林带。根据适地适树原则,荔枝作为乡土树种既能适应本地环境,又能体现“荔林水乡”特色,自然是行道树的首选,为了丰富植物景观,提高整体的绿化效果,同时选择地方适应性较强的盆架子、凤凰木、重阳木、鸡冠刺桐、水石榕、海南蒲桃、红千层等树种作为行道树。
2.2速生、慢生树种混搭,常绿和落叶配合
为了尽快达到绿荫效果,道路绿化时可采用速生树种,但考虑到近、远期的绿化发展,应混搭慢生树种,这样当速生树种经过10~20年的生长逐渐淘汰时候,慢生树种的绿荫效果正好显现出来了,可以避免道路绿化景观因树种凋零而造成绿化空白,避免脱节。要使道路四季有绿,四季成荫,自然不能单一种植落叶树种;要使四季有景,也不能单一种植常绿树种,须两者相互配合,形成不同树形、不同色彩、不同季相变化相互辉映,丰富城市道路的整体景观,如荔涵大道(城厢段)行道树种植,以常绿的小叶杜英和落叶的木棉互相配合,下层增加一些灌木球及地被,使植物配置更具层次感,营造大气的道路景观效果。
2.3丰富道路景观,加强观赏效果
近年来,莆田市城市道路绿化改变过去单层乔木的结构方式,采用以乔、灌、地被相结合的复层结构模式,植物群落式组团,形成大绿量的绿化气势,达到了四季有花、季相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种植形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规则式种植,而是采用自然式或者是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方式,选用多花、多彩、飘香的花灌木或孤植、丛植,如金叶假连翘、黄金榕、扶桑、彩叶扶桑、美蕊木、三角梅、非洲茉莉、海桐等;或群植,如月季、龙船花、红花继木、变叶木、鹅掌柴等,以此来增加道路景观的垂直层次感。同时为了避免露出裸土,在绿化种植时,结合地被如翠芦莉、大花芦莉、一串红、矮牵牛、萼距花、合果芋、银边沿阶草等,突出强调多层次、多韵律的植物特色。如莆田市城港大道绿化种植,采用自然组团式种植手法,选用铁刀木、尖叶杜英、黄槿等乔木,结合夹竹桃、桂花、日樱等花灌木,打造多彩多韵的缤纷绿廊。
3莆田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莆田市中心城区的道路为早期建设,人和车流量较大,道路两侧建筑物多,人行道较窄且经常被占用做如摩的揽客、停车、商铺扩展、临时摆摊等其他作用,绿化带窄,行道树多为单层乔木结构,生长环境较差,人为干扰因素严重,行道树生长状况良莠不齐。
3.1部分道路树种单一
在行道树的配置上,中心城区多以常绿树为主,如芒果、高山榕、荔枝、羊蹄甲等,一街一树,树种单一,间距也比较小(如文献路凤凰木间距5m等),缺少花、色、叶、香植物的互衬,道路景观比较单调,绿荫效果一般。同时单一的树种也不利于形成生态循环,病虫害的防治等[3]。如莆田市胜利北街,道路两侧仅有2~3m人行道,整条街以高山榕为行道树,树间距约为5m(部分路段不足5m),树池约1.0m×1.0m,由于树池面积狭窄,许多高山榕的根不得不延伸到了路面,对城市道路、交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2绿化改造提升难度大
由于涉及具体的经济、交通问题,莆田市近几年在道路改造时,虽然路面变宽了,但绿化反而减少了,如莆田市步行街附近道路的“白改黑”,为改善交通,原先绿化带所在的位置被拓宽成了路面。目前,莆田市城区部分道路如东园东路,拆除掉防护栏杆,将人行道上单独的行道树圈进去,建设宽约3m的绿化池,但由于中心城区人行道空间不足、车流量不断变大、交通日渐拥挤等原因,除了新建的道路,中心城区的旧路无法完全改造,如胜利北街,只有在东桥头部分正在改造,其它部分有的地方只刚好够行道树树池,有的地方有台阶,有的地方又被市民占用,并不适合改造;且部分市民对改造提升绿化可能影响交通出行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3.3管理不全面
虽然现在市民对环境的要求日渐提高,政府也加大了园林绿化管理力度,但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欠缺:①一些市民意识不强,破坏绿化成果(如文献路行人踩踏,学园路部分行道树因影响沿街商铺而被“剃头”,天妃路垃圾焚烧等);②防风防灾工作不足,莆田市夏秋台风多发,容易造成树木伏倒,有的甚至连根拔起。如2013年台风“谭美”、2014年台风“麦德姆”,都给行道树(文献路的凤凰木、荔园路的黄瑾)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伤;③其他还有人员不足、技术力量断层、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4莆田市道路绿化建设改造提升的建议
4.1科学规划道路绿化设计,优化现状道路绿化
4.1.1重视道路绿化规划
在以后的道路绿化建设中,重视道路绿化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加强对现状(如道路建设情况、绿化情况、交通情况、人流量、周边用地性质等)和已有规划(如城市未来发展规模、道路未来建设变化、绿地系统的要求、城市文化氛围建设、周边用地情况的变化、已完成的道路规划等)的分析,预留足够的人行道空间,以长期稳定的执行为目标,选择适合的树种,以一路一树一景为目标,打造特色道路。
4.1.2将道路景观与周边景观、地方特色紧密结合
在道路绿化规划建设时候,建议打破道路景观单独成景的单调,多与周边的景观进行互动,结合道路走向、建筑等形成对景、借景等。如政府建筑两侧道路绿化可互相对称,形成对景,重点衬托政府建筑;在工艺城等有明显建筑特色的四边道路绿化时,乔木可选择常绿的红木树种铁刀木,在工艺城前面可选择如双荚槐、黄瑾、小叶紫薇等乔木,不仅颜色上可相呼应,还可将特色建筑借到道路景观中来,形成借景。同时建议道路绿化规划建设时,注重地方文化特色传承,通过结合路灯、雕塑、广告牌、公共停靠站等园林小品、建筑的布设,彰显出地方特色。如泉州惠安县为“雕艺之乡”,它的主要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中每隔数米就有一座石雕,不仅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体现出惠安的特色文化。
4.1.3加强对现状道路绿化的优化和管理
莆田市中心城区旧路道路绿化方面,应尽量通过增添观花、观叶的乔木、灌木、地被的方式,进行整体的改造提升。鉴于现实因素,目前不能改造到位的路段,建议保留现状,但要加强人行道空间管理、树木保护和养护等方面的控制,保持人行道的畅通,保护住现状的绿地不再减少。同时建议根据现状适当加宽树池,并种植些地被,尽可能的优化现状绿化;也可考虑结合城市夜景添加植物夜景设计,增加道路景观的趣味性。
4.2合理控制交通岛的植物高度,及时修剪
4.2.1交通岛绿化宜疏朗开阔
交通岛的主要功能是诱导交通,控制车流行驶路线和保护行人安全,它的绿化除了美化市容外,还起到分隔道路空间界限的作用,因此交通岛的绿化要服从交通功能,优先保证足够司机的安全视距。但视距与车辆行驶速度有关,而视距三角形(由两车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了交叉口视距空间和限界)限界内高度超过1.2m的障碍物都不宜出现,因此一般交通岛绿化都会形成疏朗开阔的绿化效果。目前莆田多采用简洁图案式种植方法,虽然避免使用乔木,但建议也不宜孤植过高的灌木,尽量采用比较低矮的灌木,并注意搭配色彩变化,减缓司机眼睛疲劳,但也不能过于丰富,2~3个变化足以,以免司机分散精神注意力。
4.2.2道路绿化应避免形成通行盲区
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蓊蓊郁郁固然美丽,但如果一些植物因种植间距不足,过分密集,并伸垂到道路上如莆田市延寿路部分路段上的鸡冠刺桐,反而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如不自觉的碰刮树枝,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司机和行人低头躲避低矮树枝等;特别是两侧连接城市支路的市政道路,若因浓郁的道路绿化遮挡了视线,司机不能及时发现支路路口是否有车辆驶出,则容易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因此,建议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绿化带,应采取通透式配置或采用从中间到两端的弧形种植方式过渡成较低矮的植物,同时建议在道路绿化的后期养护中,注意及时修剪植物枝叶,保持安全视距,避免对交通设施产生影响,确保城市道路经过绿化后,能既美观又安全。
4.2.3加强政策宣传,落实奖惩制度
鉴于人为破坏道路绿化现象屡禁不止,建议政府在这方面加强宣传,把道路绿化的重要性、作用、举报奖励措施、破坏后的惩罚措施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广为宣传,并通过道路监控、举报电话和信箱、多部门联合执法、区镇街相互配合、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等手段,加强绿化管理,尽力将人为破坏道路绿化的现象降到最低。
5结语
6月16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上海市绿化条例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这是《上海市绿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7年5月1日施行以来的首次修改。本次修改,最大的亮点是完善立体绿化的制度规范,对立体绿化的实施提出刚性要求,为本市立体绿化的发展开拓空间。这一制度设计契合了上海特大型城市绿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如果能够通过实施,在全国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开创性。
2007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条例》以来,经过多年发展,上海的城市绿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绿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有力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人居环境公众满意度。但和全球同类型城市相比,上海的生态环境仍是软肋,与世界城市建设的目标相比,城市绿化仍有较大差距。当前,上海土地资源紧缺,中心城区建筑密度高,地面绿化建设面临人多地少、空间狭窄、成本高昂等问题。与此同时,城市“热岛”效应、扬尘污染、地表储水能力不足等难题也越来越凸显,仅靠传统方式发展地面绿化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依靠立体绿化向上要空间,成为本市绿化建设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立体绿化以建(构)筑物为载体,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营建出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檐口绿化、棚架绿化等各种绿化形式,并且成本相对低廉。作为一种新型绿化模式,不仅与地面绿化一样都具有净化城市空气、改善生态景观的功能,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密集空间,更具有节地节能的显著优势,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正因如此,2007年在《条例》制定之时,虽然立体绿化在本市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条例》仍然对立体绿化做出了倡导性的原则规定,要求新建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适宜屋顶绿化的,应当实施屋顶绿化。法规颁布实施后,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立体绿化的推进力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市在立体绿化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技术标准和制度规范。为了更好地拓展本市立体绿化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加社会效益,有必要对条例的相关内容做出修改,为立体绿化推进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提出实施立体绿化的强制性要求
《修正案(草案)》增强立体绿化实施的刚性约束力,对新建公共建筑,改建、扩建中心城内的既有公共建筑,新建城市化地区的快速路、轨道交通、立交桥等市政公用设施,提出了实施立体绿化的强制性要求。同时,考虑到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的情况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宜强制推广,修正案草案对此作了鼓励性的规定。
为扩大立体绿化的实施范围,《修正案(草案)》规定,本市新建公共建筑中高度不超过五十米的平屋顶,屋顶绿化面积不得低于建筑占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中心城内的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建、扩建的,按照上述规定执行。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以及独立工业区、经济开发区等城市化地区新建快速路、轨道交通、立交桥、过街天桥的桥柱和声屏障,以及道路护栏(隔离栏)、挡土墙、防汛墙、垃圾箱房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当实施立体绿化。
其中新建建筑平屋顶“五十米”高度和绿化面积“百分之三十”的比例规定,一直是讨论的焦点。“五十米”的高度要求,主要是综合考虑到本市建筑高度总体状况、立体绿化发展需求、建设养护成本以及立体绿化空间对公众开放的可行程度等因素,参考2011年《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中建筑高度的分区标准确定下来的。“百分之三十”的比例要求,主要是结合本市现有屋顶绿化面积都可达到建筑占地面积50%的实际、建筑放置太阳能等其他设施设备空间需求以及国外立体绿化的实践做法,经专家论证最终确定的。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在征求各方意见时,不少市人大代表和建筑专家提出,“平屋顶”的指代范围不够清晰,对虽不是完全水平、但仍可以实施立体绿化的小角度倾斜的屋顶没有涵盖;“百分之三十”的比例规定过于笼统、严苛,会约束建筑设计和建筑选材,不利于城市建筑的多样化发展。城建环保委在审议报告中也提出,发展立体绿化应当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使用功能组织实施,同时,立体绿化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应严格遵守相应的技术规范,建议对该条文中“平屋顶”等表述作进一步研究修改,并明确立体绿化应执行国家和本市相关技术标准,通过配套的技术标准对立体绿化的具体实施范围及类型等进行细化和完善,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在审议中,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修正案(草案)》提出的实施立体绿化的强制性要求,表达了“步子是否走得太快”的担心,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规定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论证。
新增三项立体绿化的管理要求
在立体绿化建设阶段,要求立体绿化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完成,并在竣工验收后报送立体绿化竣工图。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到立体绿化与建设项目主体同步建设完成有利于建设主体施工操作,降低建设成本,防止建设方事后拖延、抵制立体绿化建设。有委员提出,有些植物的种植受季节影响,这样规定过于“一刀切”,不利于操作,建议将完成时间延期到一年,实现立体绿化与建设项目主体“同步设计、同时施工、按时完成”。
规定立体绿化的养护由其所附建筑物、构筑物的产权单位负责。城建环保委认为,目前相当部分公共建筑特别是一些商业楼宇产权单位呈多元状态,且大多委托物业企业进行管理,建议法规明确立体绿化由其所依附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产权单位或者产权单位委托的物业企业负责养护,以切实落实立体绿化的养护责任。有的委员也认为,这样规定虽然明确了养护主体,但责任主体过于单一,操作性不强,建议由产权单位或使用单位负责养护,同时委托专业单位来实施。
对已建成的立体绿化予以严格保护,禁止占用或者拆除。只有因所附建筑物、构筑物改建、扩建、修缮或者拆除的除外,而且在扩建、修缮完成后,应当恢复原有的立体绿化。对于违反上述管理要求的行为,《修正案(草案)》同时增设了对应的罚则。城建环保委认为,鉴于本次修法的目的是促进本市立体绿化发展,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因此,应加强对已建成的立体绿化的保护,对改建的建筑物,在完成改建后也应以适当方式恢复或补足被占用、拆除的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推广问题受到关注
在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还就立体绿化推广涉及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主要有:
应关注立体绿化实施后产生的安全与环保问题。建设立体绿化有可能对城市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尤其在汛期容易产生高空坠物等次生灾害,需要加强防范;绿化种植中会产生白蚁等虫害,应加强防治,防止给居民、企业造成财产损失;加强立体绿化的规划和设计,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防止养护时污染周边环境。
关键词:生态;绿化;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148-01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21世纪是生态世纪,树立新的生态意识,寻求新的发展战略,走生态化之路已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世纪之交,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无不使全球视点聚焦于生态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实施的两大战略之一,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1绿化现状
县林业工作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和“把县城建成具有江南特色的生态旅游县”的指导思想,依托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项目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全县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持续增长。林业用地面积已达6.4万hm2,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9%。
(2)完备的生态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环境明显改观。通过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全县林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林业生态效益逐步发挥。
(3)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先后发展花卉苗木基地2 000 hm2,茶叶200 hm2,油茶3 333 hm2。
(4)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5)种苗建设保障有力,科技兴林富有成效。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芦溪县林木种苗工程建设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2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森林分布不均,林分质量不高。全县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在南部山区分布较多,人工林在北部低山分布较多,林分生态效能低,生态公益林功能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均,江河源头、水库集水区、城市饮用水源头、城镇居民生活环境、交通干线两侧等急需建公益林的地方,生态公益林建设尚不到位。
(2)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全县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
(3)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突出。
3未来5年绿化整体规划和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前提,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为持续发展道路。
(2)奋斗目标:在管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加大造林绿化步伐,继续稳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林业职工及林农的收入,力争到2013年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关键词:宜昌市;立体绿化;生态环境;对策分析
1引言
随着宜昌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城市绿化可用空间受到限制,但城区PM2.5偏高、雾霾天数增加、居民停车难和城市内涝加剧等问题亟待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与城市绿化密不可分。实施城市绿化必然需要绿化空间,但随着宜昌市绿化美化行动的全面推进,主城区地面基本无可用绿化的空间,地面绿化空间不足已经成为限制城市增绿的主要因素。相反城区被称为“城市绿化的沙漠”的屋顶、墙面等区域绿化率极低,但可用空间充足,具有极大的景观美化效果空间。因此,可以看出立体绿化对提高宜昌绿化美化质量,促进生态宜昌建设,缓解城区绿化用地不足,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彰显城市魅力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2宜昌市实施立体绿化的必要性
2.1治理雾霾
城市雾霾治理需要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提高绿化率来实现,随着城市平面绿化空间受到用地紧张等因素限制,立体绿化治理雾霾成为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2013年3月在杭州召开了治理雾霾立体绿化新技术研讨会,2014年4月在北京召开京津冀立体绿化治理雾霾论坛。PM2.5悬浮在空气中,城市居民常用的垂直空间内空气中PM2.5浓度总体递减,冬季受逆温层影响距离地面40~120m空间内PM2.5浓度相对较高,以草坪为代表的地面绿化对PM2.5的吸附能力有限,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空间也处于垂直环境中,立体绿化对治理雾霾和保护居民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2.2降低绿化成本
屋顶和墙面绿化技术成熟,屋顶绿化虽然施工难度和施工投入费用相比地面绿化高,但在主城区实施总体费用中因无土地成本,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开挖的表层肥沃土壤可留用屋顶绿化,土石方运输成本也相应降低,所以总费用远低于建设城市和小区绿地的成本。墙面绿化主要选择攀缘植物,虽然部分墙面需要安装网格结构,但绿化苗木价格和后期管护成本较低,所以建设总成本低于草坪绿地。
2.3缓解小区停车难
居民小区停车难问题主要与小区规划建设初期停车位规划不足和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有关,同时小区内停车占用和破坏绿地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绿地是每户小区居民都享受的公共资源,而停车位则不是,但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停车难将可能成为困扰小区绝大多数居民的问题。上海等大城市为了缓解停车难问题,在保证小区绿化率的前提下实施了立体绿化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降低能耗
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夏季阳光直射后热能的滞留,通过绿化将有80%左右的光能被植物吸收转化为太阳能,有效降低了楼房顶层住户和墙体受阳光直射住户空调耗能,起到降低能耗作用。
2.5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
城市内涝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城市安全的重大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影响。立体绿化可有效吸纳、滞留和净化雨水,屋顶绿化可以降低70%的降水强度。
2.6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立体绿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平面绿化不足的问题,也为动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场所。尤其是为以地面筑巢的鸟类提供远离人类活动干扰的优良栖息地,提高了城区鸟类生物多样性和降低树木病虫的发生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使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完善和健康。
3对策与建议
3.1将立体绿化纳入宜昌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
1997年4月18日市人民政府令第45号施行《宜昌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办法》中只规定了地面绿化率,未对立体绿化做出具体要求。2011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关于推进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建设工作的意见》,2013年杭州市政府颁布的《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实施细则》中明确立体绿化相关要求,其他大城市也相继在城市绿化条例中明确立体绿化要求。所以建议宜昌市尽快修改《宜昌城市绿化实施办法》,以《管理办法》的形式明确立体绿化的总要求,解决“城市绿化的沙漠”问题。
3.2制定立体绿化鼓励政策
在居民小区、工厂、企事业单位建设和改造中,鼓励实施立体绿化,制定立体绿化标准,依据生态功能和参照其他省市标准,将立体绿化折算成绿地面积,提高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率,节余土地可用于建设停车场和其他附属设施。
3.3降低草坪种植面积
草坪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生态效益低,与停车和居民健身活动场所用地冲突严重。建议居民小区、工厂和企事业单位在规划建设中降低草坪种植面积,只有边缘地带适当种植草坪,在开阔区域以种植乔木为主,地面采用见缝插针方式种草。乔木选择高大常绿和落叶间种方式,乔木间距要达到夏季树冠遮阴率90%以上,树下满足停车和居民锻炼的需要,冬季树下透光率不低于50%,实现绿地功能多样化,小区停车生态化,居民活动舒适化。
3.4分步推进实施
屋顶绿化对屋顶防水和承重要求较高,已建成房屋绝大部分难以实施屋顶绿化,所以要对已建成房屋进行评估,选择可以实施屋顶绿化的进行适当绿化,而对新建房屋和厂房屋顶绿化实行硬性要求和制定奖励办法。墙面绿化对房屋质量无特殊要求,易于实施,投入成本低,建议除对新建设房屋和厂房硬性要求外,对有条例实施墙面绿化的建成房屋采有种植攀爬植物的方式进行立体绿化。
参考文献:
[1] 覃盟琳,农红萍,牛建农.立体绿化――创建节约型城市的重要途径立体绿化[J].中国城市林业,2007,5(5):12~15.
[2] 张雨琴.宜昌市藤本植物垂直绿化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
[3] 周志翔,邵天一,唐万鹏,等.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环境效应――以宜昌市中心城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4(2):186~192.
[4] 刘驰.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 刘双月.现代城市立体绿化设计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6] 肖寒.城市空间立体绿化的模式与未来的发展[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7] 熊芳.城市空间中立体绿化设计的探讨[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2.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
1 城市绿化养护特点的分析
1.1 城市绿化和道路建设都属于市政的范畴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要的区别在于城市绿化是有生命的,而且其生长周期和地域特征都十分明显;由于植被的种类存在差异,所以生长特点也完全不同。但是道路建设却没有这么多的特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就是道路养护制度相对成熟,绿化养护可以参考道路养护制度。
1.2 城市绿化养护和施工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
城市绿化养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维持城市的绿化效果是工作目标和核心,因为植被每天都在生长,所以这是不能通过短期突击来做到的。但是相反绿化施工却可以经过短时间的努力来美化城市的市容和环境。当然,城市绿化养护和绿化建设有紧密且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先要完成绿化建设才能够实施绿化养护,而且很多绿化建设技术也都可以直接应用在绿化养护上。
1.3 市政道路绿化和园林景观绿化之间的比较
通常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市政道路绿化品种不如园林绿化品种多,而更加显著的一个区分点是:市政道路的绿化大多造型简单,绿化效果整齐而有层次;而园林景观绿化种类自然是多种多样,其景观效果更加强调个性、特色和与众不同的美感。综上所述,把握绿化养护自身的特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的养护制度。
2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制度建立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只是有一些地方性的养护管理标准,还没有整体统一的绿化养护制度,所以未来需要一套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绿化养护制度,这需要养护管理部门逐步实施和建立,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提升其可操作性,所以建议采用模块化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把制度系统分成多个模块然后进行编写,但需要强调的是模块本身一定要自成体系,而且相互之间能很好的衔接。
3 制定绿化养护管理办法应解决的问题
3.1 规范术语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就是各种植物都用俗名不利于沟通,所以要规范植物的俗名形成统一的养护术语,这样,就避免了承包双方对合同的理解有歧义,自然在之后的考核时也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不同地区的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
3.2 养护分级管理
当前存在的一个客观因素,是绿化往往因为区位不同而有不同的重点。所以,有必要把养护等级区分开来,这样不但能集中力量把主要矛盾抓住,同时还能够降低因人员和经费不足而造成的能耗。但是,务必要谨记不要划分过多的绿化等级,建议以三级为好。下面对一二三级养护的质量标准列举如下:一级养护适用于城市广场或者是街头绿地等一些重要的地段;三级养护一般适用于那些位置稍偏且人流量少的地方;二级养护则通常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3.3 绿化养护标准的确定
这在整个制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比较严肃的。因为标准如果过低了,显然不会真正达到绿化的效果;但如果定的标准过高的话,又难免会造成资源和资金的双重浪费。所以对其标准的可行度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去周详地考虑,使制定出的标准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而不要成为一纸空文。
3.4 分类制定办法
在这里建议把绿化分成行道树、灌木丛、草坪、树林、花坛等不同类别,加以区分,以便在制定相应标准时方便区分。为了真正落到实处还可以把各大类分出若干个小类,例如:草坪就可以分为观赏草坪和非观赏草坪。这样不仅利于编制,也方便日后的查询和更新。
3.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由于绿化养护整体是重视效果,所以对于一些考核指标就可以不必细化,但在制定的时候务必遵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将本模块命名为“办法”而不是“标准”的根本原因。
3.6 业内资料的要求
业内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针对积累经验、提高绿化养护水平等方面。建议把业内资料分为日、月、年3个层次,并要求养护单位认真的填写并遵守及时的原则。
4 结语
总之,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整个绿化工程是功不可没的,虽然目前我国的园林养护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相信通过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和人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快速提升,使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越来越成熟,创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