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绿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对绿化建设的建议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绿化建设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绿化建设的建议

篇1

【关键词】校园绿化 环境育人 和谐校园

校园绿化要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化带,有选择地配置树木花草,在整体统一绿化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功能分区的特点,努力创造出适宜的校园环境。同时校园绿化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园林美学的观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造景,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而且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1.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重要性。每所高校至少都有数以千计的教职工和大学生,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的文化层次、素质修养、审美品味等都较高;他们思想解放,接收新生事物快,对精神文化生活欣赏和追求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校园绿化美化的高档次、高品位的要求是迫切的。实践证明:高校校园绿化美化状况的好坏,与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道德品质都有极大的关系,美好的校园环境,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形象生动,可视可感,人们从中可以领略花草树木的内涵,如松柏坚贞不屈傲霜雪,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是一种感化心灵的教育方式,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法纪观念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激励师生员工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乐于奉献,促进文明素质的全面提高,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园绿化是指以人工的方式在校园里栽种树木花草,使校园环境更好地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更有利于高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健康地发展。校园绿化不仅具有美化校园、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降低噪音,促进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清静幽雅、舒适安逸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之尽情享受大自然,从而激发起师生员工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校园绿化美化的精神因素的作用,也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即人们常说的“环境育人”。高校校园的绿化美化,都是为了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既是管理育人的实施,又是服务育人的体现。

2.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看法。缺乏科学长远规划,缺少科学认识,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绿化规划设计缺少专业性,一些高校的园林绿化缺少专业的绿化设计,对植物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缺乏科学认识,物种选择、配植缺少科学性,导致绿化植物种类单一,校园生态系统脆弱。例如一些高校绿化物种仅有一、两百种,有的甚至才几十种,绿化物种大多雷同,不能较好地体现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园林绿化中草坪热现象的出现,有的高校甚至把成片的树林砍伐后建成草坪,导致校园树草比例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校园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效益。缺少专业队伍及科学的养护管理,有的高校对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经济、技术投资,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养护和管理校园,把绿化管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修枝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除虫,缺少植物生理的基本常识,在绿化管理的具体操作中缺乏技术性、针对性。许多新建成的绿化景观养护管理不善,植物成活率不高,或生长发育不良,达不到预期的景观效果。一些高校在校园基建工程中没有对原地和工程边缘地带的植物进行移栽或保护,破坏了校园生态景观,甚至造成许多物种的流失。

3.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建议。高校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校园绿化作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整体性、系统性及宏观性,设计方案要经过实际论证及专家评议,对已建成且为永久性的教学区或科研办公区,可统一规划设计进行绿化;对临时用地,可通过兴建苗圃、种植花草等方式,既避免空闲地的浪费,又可为校园增色添彩,增创经济效益,减少投资浪费。

3.1 校园绿化要突出高校特色。每一个大学,都有其各自的重点建设学科和办学理念。校园绿化要将各自的办学理念及历史文化融入进来,要有特性,以区别于其他大学,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及校园文化品位,在绿化设计上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新意和创新,使得校园的植物造景和学校的发展及历史渊源紧密结合在一起。

3.2 校园绿化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校园的绿化建设要体现生态性,要具有绿化、美化、香化、亮化功能,绿化应根据不同地形、建筑群功能要求及文化背景。进行合理布局,使得校园的景观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瀑布流水、亭台楼阁、青翠的植被群落都应该充满着自然风景的勃勃生机,以园林造景创造大自然的原貌。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应该结合地形地势,顺其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的。

3.3 要注重校园绿化的文化内涵建设。新世纪校园绿化建设应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品种植物的配置,富有寓意的植物图案设计,雕有名人字画及词曲诗赋的文化墙、历史长廊、假山、牌匾的修建,悠悠小径、亭台楼阁、小品雕塑及立体藤架的布置,置身其中,能使人心旷神怡,能体味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能塑造人”。

3.4 要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及植物的合理配置。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要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不仅可以绿化美好校园环境,同时还可以作为学校相关专业教学及科研实习基地。如在校园绿化中要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的适地树种及秦岭山脉中丰富的植物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特别是对濒危、珍稀树种的栽植和引种,并可尝试性的适时引进外来新品种,校园绿化真正体现出“高等农林院校”的特色。同时在树种、植物的搭配上要考虑其协调性,包括植物的季相变化、生长速度、阴阳性及病虫害的交叉性等。

3.5 校园绿化要注重对名木古树的保护。校园绿化在规划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对名木古树的保护。当规划设计方案与名木古树的位置发生冲突或不协调时,应优先考虑更改规划设计方案。古树名木是校园植物资源中的瑰宝,校园内的每一颗古树,都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历史见证者,被称为“活化石”、“活文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人文资源,具有很深的纪念意义,我们不应该对其随意毁坏。当建筑物或设计方案无法更改时,应考虑将古树名木移植到适宜生长的地方。

3.6 校园绿化规划设计要具有世界前沿性。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除了考虑多样性外,在植物造景规划设计时,还要不断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园林设计方案及理念,更新设计思路,取百家之长,融高等农林校园建设之特色。设计要具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专业定位,要充分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如选用声控、光控、激光、水幕等,产生自然的、新颖大方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园林绿化景观,创建高水平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绿化环境。

3.7 校园绿化要注重投资的合理性及后期管护。校园绿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使用及设计的科学性。不能一味追求高额经济利润,不考虑树木及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植株栽植密度过大,使得后期苗木的生长前后拥挤,苗木成活率及美化效能大大降低。校园绿化应重视建立相对稳定的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实行乔、灌、藤木、草坪及地被植物的多层垂直混交,以改善植物空间布置,减少单一草坪种植,减少后期管护的难度及成本。

参考文献

1 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2 蒋英仙.浙江工业大学校园绿化总体规划的初步构思.浙江林学报,1999

篇2

关键词:城市绿化;街头绿地

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致带来了生态与坏境恶化,人地关系的空前紧张,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之情也更加迫切。特别是在老城区,不管我们的前人多么优秀,他们都不能为我们想出应对这些挑战的良策。我们只有“见缝插绿”,把加强街头小型绿地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绿化。重要手段之一。街头小型绿地主要分布在临街路南,建筑物旁地,市区小广场及交通绿岛等。这类绿地面积不大,但在绿化,美化城市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1 街头绿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加强街头绿地建设,能有效增加市区的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如今在城市建设中,寸土寸金,各种用地矛盾十分尖锐。许多应该用于绿化的规划用地被其它功能所占据,用于建筑或硬铺装,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绿化率。如果能重视市区街头小型绿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边角地带来增加绿化用地及绿量。可以提高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其次,街头绿地处于街头或道路旁,其配置的植物可以与行道树、分车带的植物构成多道屏障,能有效的吸收或阻隔机动车带来的噪音、废气和尘埃,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第三,街头小型绿地分布在每条接到,我们可在绿地上配置多姿多彩的植物景观、小巧精致的园林小品,使之与建筑物交相辉映,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万千的街道景观,把园林美景带上街头,从而较好的满足人们日常活动和休息的需要。

2 街头绿地建设构想

最近几年,东胜区建设虽然有着严格的规划性,但有些人绿化意识单薄,临街绿化未得到人们充分认识和重视,从而制约了市区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的提高。为此,绿化部门对主要街、路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共普查闲置和需要提高的地块有许多,虽然每块街头绿地面积不大,从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但其规划设计、植物配置等应切合环境实际,本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尽最大化发挥园林绿化的功能,设计可采用自然山水式、枯山水式、点级式、集中式、盆景式等多种方式。具体可设计成小型绿地:大盆景、花坛、花池或配以喷泉等形式进行布置。每条街道的设计要新颖多变,避免雷同单调,而植物配置尽量与周围环境协调,宜自然式则自然式、宜规则式则规则式。

配置的植物可用草坪、宿根花卉等地被类植物为底色,间或利用较小花灌木,如水蜡、地接金叶榆等,也可单植物剪成几何形体,或多株植物修剪成绿篱、模纹图案增加气氛。在此基础上还可适当点缀四季常绿的樟子松、云杉等植物作为主要景观,同事在草地上也可适当配置一些观花(如榆叶梅、连翘等),观果(如皂角、火炬等),观叶类(如紫叶李、紫叶矮樱等),观枝、观型的植物(如龙爪槐、垂榆等),力求做到植物配置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在重要的地方,还可设计一些小巧精致的园林小品如雕塑、喷泉、假山等,既表现了景点的生态功能,又满足了人们观赏景观和休闲的实际功能。使每条街道都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街道景观,为美化整个城市景观添色。经过这几年的设计与施工,街头绿地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为了使街头更加美丽,必须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总结、发现和创新,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街头绿地的功能,把城市融合在自然环境中,使漫步于街头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绿地带来的静谧、清新。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城市绿化一定能再上新台阶。

篇3

关键词: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军队基层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0-01

随着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军队基层文化建设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时,再一次明确了军队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战、作风优良”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军事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必须根植于社会文化土壤之中,才能根深叶茂。当前日益军旅题材影视剧如火如荼的发展,启发着我们去充分运用此类社会资源来加强军队基层文化建设。

一、丰富基层文化建设的内容

“电视剧作为民族文化,播出之后,随着电视情节所散发出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会无形地在社会上扩散,吸引观众并影响生活。”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非所有的军旅题材影视剧都适合于基层文化建设需要,我们在选择影视作品时需要着重考虑几个要素:

1、题材的广度。不局限于革命历史教育题材,也要着意选择“新军人”(这里指国防生、大学生士兵等)题材的影视剧。这主要是针对基层部队大学生士兵、大学生军官、国防生干部增多的实际,通过他们与相关影视剧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达到以文化工作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目的。

2、题材的深度。如前所述,军旅题材影视剧因其高昂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而受到观众追捧。但我们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还要侧重于选择那些能深刻刻画军人心理的作品。比如,《中国国防生》反映国防生在大学里成长的心里路程等。同时,要警惕一些“糟粕”,如社会上批判的那些“抗日神剧”。

3、与社会同步。军队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并非一劳永逸。应该时刻注意文化内容的更新和丰富。目前我国影视剧市场日渐繁荣,大量的军旅题材影视剧让人应接不暇。保持与社会同步,更有利于让官兵感知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冷落那些优秀的、值得回味的作品。

选择影视作品只是基层文化活动的一个方面。如果要将基层文化建设搞得更为丰富,则要发挥官兵自身的创造能力。正如新近颁布的《军队基层文化建设规定》做安排的开展“?DV动漫活动”,“组织官兵拍摄制作DV短片”。在下文中,我们将专门论述这一问题。

二、丰富基层文化建设的形式

军旅题材影视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另一积极意义,在于丰富文化建设的形式。号召官兵投入到影视作品制作之中,并非简单地“走走过场”,而是以此举引导官兵调动自身文化积淀,将自身的文化积累与军营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基层活动的形式。如何调动基层官兵自我创作的热情,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以影视欣赏和评论来提升官兵对影视作品的深度认识。在前文中我们强调了军旅题材影视剧题材的广度和深度,但这种评论可能会稍显枯燥,因此我们需要对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分析,尤其是分析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与生活的结合技巧、技术(特别是特技)运用等。使得影视欣赏的内容更为丰富,以方便下一步的自身创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采取邀请地方专业人员授课等形式。

2、用好身边的影视制作器材。当前社会微电影作品的发展告诉我们,影视制作再也不是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专属,它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随着军队建设的发展,基层普遍具备了照相机、电脑,部分单位还拥有小型DV,有的战士还拥有自身的摄影器材。这使得基层官兵从事影视创作的条件更为成熟。

3、用影视作品记录官兵自身生活。《军队基层文化建设规定》在布置“DV动漫活动”时,着重强调“开展动漫创作,反映火热军营生活,记录官兵成长历程”。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基层官兵的“才情”,尊重他们对自我成长的记录,而不是一味地只讲究其作品的集体价值。

三、拓展基层文化建设的深度

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文化建设只是军队建设的一部分,而且要服务于战斗力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文化建设只有推动基层单位向着“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前进,才能真正有价值。而军旅题材影视剧有利于拓展基层文化建设的深度。

1、以军旅题材的“正能量”激发官兵斗志。影视剧“并不只是具有审美本质,它也包含着非审美成分,如社会责任感、现实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军旅题材影视剧所宣扬的正直之气、阳刚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百折不挠的韧劲是其吸引广大官兵的“磁石”,也正是军队基层建设所需要的。

2、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层官兵,尤其是基层战士,受个人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的影响,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军队基层文化建设,以“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之一,以更好地“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而军旅题材影视剧不仅能对基层官兵进行价值引导,也可以丰富、鲜活的事例催发官兵奋发有为的斗志;号召官兵进行影视作品创作,也能为其搭建一个良好的放松身心、丰富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4

关键词:旅游英语;专业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作者简介:黄书生(1973-),男,江西鄱阳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英语教学论;程坚(1983-),男,江西浮梁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口译;练缤艳(1972-),女,江西兴国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化。

课题项目:2010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与环鄱阳湖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接模式研究” (编号:10JY78),主持人:黄书生;2010年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与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接模式研究”(编号:10JY05),主持人:黄书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67-03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和延伸,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是在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加上创意元素而形成的新的产业形态[1]。正因为旅游产业的文化性、参与性及体验性,在当前注重个体感受的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强调文化内涵和认同感的创意成为重要的经济要素的社会大背景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我国也逐渐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为我国高校旅游相关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旅游英语专业是为了培养服务于现代化涉外旅游第一线的旅游英语人才而开设的一门高职外语类专业,而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方式与途径。因此,研究适应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乃至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 以创造力为核心目标——培养目标调整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内涵

人的创意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其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根本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才,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创意思维服务为特征,以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他们一方面掌握很强的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又对历史文化、社会文化有深刻的理解[2]。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指的是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创意生产者、策划者、经营管理者。按照首都经贸大学蒋三庚教授在《创意经济概论》中给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分类,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属于创意策划者和创意成果经营管理者两类,前者包括项目策划者、展览策划者等,后者包括景点管理、旅行社经营等。作为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意人才,应该是具有商业运作精神的人,能够整合文化旅游的各种资源,放大产业效益。换句话说,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应该具有复合型素质,不但具有创意灵感,还具有项目运作能力,且具有管理协调能力。

(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素质结构

从整体上来看,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注重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不安于现状,不囿于传统,不盲目跟从,而是勇于进取,想象力丰富,善于把握新事物、新观念;目标明确,注重效率,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审美辨别力、沟通技能力、文化旅游行业经验、创意价值鉴别力等。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称其为文化旅游创意人才的创意特质。

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贯强调英语知识和旅游知识并重,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和旅游业务技能并重,也提及了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而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原创精神、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应该被纳入培养目标中,而且成为目标的核心,成为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一根主线,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人才的素质结构见表1。

二、强调创意思维与实践能力——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跨学科与综合取向

培养目标的调整,必然引起课程教学的改革。如前所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旅游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兼顾英语语言文学、旅游学、经济学、文化学、艺术学、营销学、管理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相关能力,在加强英语和旅游专业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打下宽厚的学科基础。课程结构上可以包括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尤其要注重选修课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的多学科、多专业的资源优势,不但可以跨专业选课,还可以考虑跨学校选课,建立校际学分互认制度,实现跨学科和校际的资源整合。同时,在课程形式上增大课程的综合性,设计出融合课程、问题课程等。例如,涉外旅游营销、国际旅游节庆活动设计等。另外,可以考虑专设创意学课程,强化科学技术类课程(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网络信息技术)。

不管是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形式的调整,目的都是要培养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优美情感和创意能力的复合型创意人才。实践证明,只有在多学科的教学、训练和熏陶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洞察、剖析、选择、整合以及迁移等技能,锻炼提升其归纳推理、思考批判、价值判断、语言沟通等能力,并在不断地学会运用不同的学科视角与方式去思考问题之时,在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之中,更好地得到创意灵感,形成创意能力[3]。

(二)教学:思想性与思维能力培养

我国当前的英语专业教学中有片面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语言的思想性与文化性的趋势,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英语语言技能却缺少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学了“器”而没能领悟“道”,因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意冲动,没有创意思维,无法产出创意。这样的人才无法适应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因为创意才是这些人才的生命。因此,在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应该在进行语言教学和旅游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意冲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提高其创意能力。

作为创意能力的核心的创意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有效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目标、具有显著价值的高级思维活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反对不顾学生兴趣和潜能的灌输模式,而是要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激发学生潜能的个性教育。教学中应该秉承的原则是,文化知识的熏陶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取兴趣导向的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导向的教学、项目研究模式教学等,例如以团队创作的形式将学生分配参与到整个项目全程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在设计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对专业的完整体系进行探究,使得学生在整合各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在教学方式上,重在启发式,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上展示生动的图片、音像,以及涉外旅游企业岗位活动的真实案例。

(三)地方特色文化的引入与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为了适应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引入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教学内容,开发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的校本课程。

以景德镇市为例。景德镇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包括陶瓷文化、古文化、茶文化和红色文化,尤以陶瓷文化闻名。景德镇陶瓷在器形和内容上反映了自然界的美好和谐与人们崇尚美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哲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陶冶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性格。体现独特陶瓷文化的陶瓷历史遗迹、瓷坊歌谣、民间故事、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制瓷技艺、陶瓷艺术和瓷味浓郁的弄巷街道及地方风情等都可以成为景德镇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校本课程内容。同时,囊括上述各方面内容、蕴含景德镇特色的陶瓷文化旅游英语应成为校本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只有在全面深入地理解地方特色文化,比较与研究其在西方文化中的理解范式,探讨其一定情境中最佳英文诠释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性地以地方文化为资源打造出创意旅游产品,才能有效地向境外游客传递出地方文化魅力,提升文化旅游的层次,促进产业的发展。

地方特色文化的引入和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性特质都要求课程教学紧密联系旅游实践,以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高校应选择涉外大酒店、景区、涉外业务较多的旅行社等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以建设,学生以见习、实习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尽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的综合技能和创意思维在真实情境中得到训练,而且通过检验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了在校系统学习知识技能的动机,另一方面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升了旅游英语人才的胜任力。

三、创意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创意产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与行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决定着学生将来的职业竞争力[4]。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必须参加旅游行业的一些活动,与地方旅游行业协会或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了解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教师可以不断获得实践知识,并将这些一手的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要适应创意旅游产业,教师对产业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以及在旅游行业活动中的创意实践经验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如何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产业实践中去?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掌握丰富的涉外旅游实践知识。由于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外语系的教师构成,因此不但要求他们接受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旅游课程知识,还得鼓励他们在上岗前取得行业相关的若干证书,例如外语导游资格证书、调酒师证书、酒店前厅、客房、餐厅职业资格证等。但上述条件只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达到了这个基本要求才有资格参与到产业实践中去。

建设一支具有创意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必须在“创意经验”上下工夫。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国内的行业实践大多处于摸索阶段。在高校与行业紧密合作的背景下,可以说创意型教师团队的形成和发展与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产业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检验提升理论知识和形成提炼实践经验的平台,而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不管是通过教师的直接参与还是通过人才培养的间接参与)。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在实践参与创意活动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以科研支撑的模式更好地参与到实践中,获取更多的创意经验。首先,高校教师应明确科学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立足于区域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实际,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当前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而不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泛泛而谈,要使研究成果真正能够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其次,高校可以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进行专题讲座等提高企业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到文化旅游企业挂职、担任顾问、共同开发旅游项目等,直接给予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支持。

另外,高校应以多种灵活的形式聘请文化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到学校做讲座,充分利用他们的实践能力强和经营管理、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等方面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也可以考虑与企业联合办学,加强和完善师资配备,也为高校教师获取更多创意经验搭建了良好平台,这对创意双师型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日益勃兴要求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作出积极应对,在专业建设的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在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的基础上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强调学科之间的融通,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性,实行个性教育,引入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以创意双师型为标准,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实践参与中积累创意经验,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只有在旅游英语专业建设中全方位地融汇渗透文化创意元素,才能成功地培养出符合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书生.景德镇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2011(10).

[2]范林.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创意人才现状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0(07).

篇5

关键词:地域文化;中原地区;美学思想;城市绿地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拥有广博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和特定的人文环境,中华民族善于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人居环境建设。我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与中原地区密切相关。中原地区的文化有别于一般地域文化,带有正统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越来越突出地域性特点,传统美学在当代城镇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我国目前城市的建设受到国外“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在城市建设思维上出现了情与理权衡的偏差,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本文分析了中原地区城市绿地建设的思考,并试图从中原地区美学思想的角度,探讨符合国人审美心理的现代中国城市绿地建设的意义。 

1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我国从前秦时期就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美学思想。传统美学影响到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我们某些处理问题的方式还受这些思维方法影响。老子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这影响到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的差别:在老子的思想中,重点突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孔子则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整体和合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尤具借鉴意义。风景园林师们要善于吸取前人的智慧、他人的经验,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城市住区与城市景观、城市住区与周边环境、城市住区内部景观等关系问题。 

2中原概念及其文化基本精神 

2.1中原概念的形成及其区域优势 

中原既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学的概念。汉代以后称河南一带为中土或中州、中原,在这个地域内产生和流布的文化,学界泛称为中原文化。 

中原一词最初不是作为地域概念出现的,只是一个普通名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中州之地的专用术语。中原地区历史悠久,中原文化的源头博大精深,其影响力辐射四方。北宋以后虽然趋于衰落,但其影响依然绵延不绝。 

2.2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原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的焦点和文明核心。因此,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区域,这一地区的文化有别于一般地域文化,带有很强的正统性特点。刚健勤劳,自强不息,中原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突出特点,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主张大一统,崇尚和为贵,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另一个突出的方面,是崇尚和为贵的大一统思想;注重发明创造,是中原文化的一贯精神。 

3美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 

3.1关学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结合运用 

1992年,钱学森先生在《美术》杂志上提倡中国画要画关于现代城市的题材,“城市山水画”这一提法开始传开。画家祝林恩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城市风光的作品,开创了“城市山水画”这一新的领域,祝林恩也被称“中国城市山水画”的开创者,“城市山水画”表现的是城市风光和都市生活,寄托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美好向往和艺术性追求,对现代化“山水城市”的建设也提供了参考。 

生活的艺术是一种技巧,而艺术的生活则是一种境界。优美生活的体验要求城镇居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素养。城市美学正是通过城市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美学相辅相成,通过城市美学的指导思想创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内在修养,铸造城市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奥地利建筑师卡米罗·希特的《按照艺术的原则建设城市》正是现代城市美学艺术说的代表,他的艺术原则着眼于关系,特别是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者可以直接控制和创造城市环境里的公共建筑物、广场与街道之间的视觉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并且互相辉映的,每个物体之间应该无论从视觉体量或比例尺寸感受上都应有相对应的关系,人们可以从这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中找到城市环境景观的直观感受。除此以外,城市绿地建设相连更多关系的现代城市美学思想,就是我们不可不提的19世纪英国社会活动家埃布倪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说城市现代美学。其代表作《明日的花园城市》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就是通过对城市地块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布满各种绿地并且每块绿地在空间上相互联系交织成网带有均衡的观点。 

3.2山水园林关学与山水城市建设 

中国古典园林其实是风景名胜之集大成的“集景文化”,它把山、水、建筑、花木作为造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都与山水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离开了山水就没有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的深远意境,山水在园林中,通过欣赏园林中山水可以联想到无限的自然景色,从而达到与自然亲近、驱除烦恼、陶冶性情的目的。现在,在建设山水城市的进程中,了解山水文化的特征,吸收古典园林中的美学思想,做到“古为今用”,对建设“山水城市”有重要的意义。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的美学特点是一致的,其所追求的都是诗画意趣和超越形似强调神韵,都是在“神似”上大做文章的。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去理解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吸收中国山水美学的精神,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使现代化的“山水城市”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富有东方文化的内涵。4中原地域美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 

4.1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性的内涵 

城市绿地建设本身具有文化属性,其可以凭借城市的合理利用来构建。城市这种形式在人类文明的长期进程中,与人类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城市绿地建设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植物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等。 

4.2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性的体现 

城市绿地文化性在大都借风物抒感,借物咏志,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体现了华夏文化的无穷魅力。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市树市花及花卉展,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展等代表着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植物文化性在宗教方面更是大放异彩,人们也常常表达对宗教神灵的敬仰,菩提树等成为沟通神灵世界的媒介。 

4.3中原地域关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的体现 

中原地区美学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哲学思想影响,要求无论是人的审美,对艺术作品的评析还是对自然景观的赏玩,都强调绿地空间按主次序列进行有效转换。如洛阳市在城市建设中突出城市“十字”景观骨架,以金谷园路一洛南行政中心轴线和隋唐洛阳城遗址轴线所构成的南北向城市景观风貌带,以洛河为轴,沿河两岸景观形成东西向城市景观风貌带。但也有一些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应用功能并没有把人的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往往既不清晰、不合理,市民缺乏适宜的心理过渡空间,并没有考虑到普通市民的功能和心理需求,各地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地域文化,一味引用名贵树种,而这些与儒家道德美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城市绿地建设应该回归到整体性的思考,应当从居民需求的角度出发建设舒适生态宜居的城市。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