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范文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如何培养科研意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

篇1

【关键词】表演意识 问题因素 课堂氛围 心理素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本质特点,表演就显得尤为重要。表现欲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体现,拥有表演自信的学生往往都有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被人认定、赞许、赏识的基本要求,然而音乐又是一种表演艺术,因此音乐课就该是学生们尽情表演,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令人遗憾的是,在当前,表演欲强烈的学生并不多,声乐课上,如果老师挑学生表演,大多数学生会显得拘束,不好意思,或把头埋的很低,害怕老师叫到自己,而被叫到的学生上台后又缩手缩脚,异常紧张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其实好多学生并不是没有表演天分或表演才华,而是他们缺乏一种表演的胆量和自信,有些学生很想上台表演展示,但是又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或者害怕被别人取笑的矛盾心理。那么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们充分在艺术的殿堂里尽情尽兴完美的展现自我。因此在音乐课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

一、几种问题及现象:

每个人都存在着个性差异,不善表现也有所不同。针对学生的特点,大致可分为:

(1) 胆小、拘谨、怕出丑、怕被嘲笑。

(2) 自身表演素质差,自认没有表演天赋和能力。

(3) 有一定的表演天赋和能力并有着强烈的被人认定和赞许的渴望,但缺乏舞台表演的机会和经验。

(4) 有过失败的舞台表演经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心理。

二、造成问题的因素;

(1) 家庭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学生热爱和善于表现的基础和土壤。当学生具有一种与文化课学习无关的技能在人前表现时,很多家长认为于学习无关就不屑一顾,或者说“把学习搞好就行,不要浪费时间,唱的都是什么呀,五音不全。不要不务正业了”。一些过激的家长甚至因为这些打骂孩子。这一部分学生渐渐的就会产生我什么都不如别人胆小自卑的心理。就把他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表演意识,表演欲望都消灭在萌芽状态里了。

(2) 学校因素: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学生因表演出错的情况,这时有些教师就会让好的学生来代替而不再给他们再次表演的机会,有的甚至给予批评和嘲弄。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表现了。

(3) 自身因素:很多不善自我表现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就是绿叶,只是静静地欣赏着别人的表演。总觉得自己没有表演的天赋和能力,恐怕站起来让别人笑话,凡是跟表演有关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其实他们自己也害怕自己的表现得不到认可。这些学生不善表现自我,不被别人重视自尊心受挫所有的表演天赋与表演能力也就被忽视了。

三、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增强自信的措施和方法:

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表演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

1、创设课堂氛围

为了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必须有一个适宜的环境,通过创设合乎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等发生影响。鼓励他们说,唱,演,跳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优化学生心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出色的表现,课堂氛围的创设十分重要。着重从心理氛围、情感氛围、环境氛围三个角度来考虑。首先是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老师真诚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表露的想法,理解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尽量减少使用“我问你答”的教学方式,以减少学生的紧张心理。老师主动放下架子,与学生之间架设起平等的桥梁,创造出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以减少学生的心理紧张,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主动自我表现的欲望。

(2)设法使课堂动起来:沉闷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老师只顾有气无力的讲话,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学生永远是被动的参与者,丧失了自我的控制感,主动性和能动性大大降低造成心理疲劳和倦怠。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竞争让课堂“动”起来,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活跃的同学,不论带头发言,还是即兴表演,或者适当插科打诨,都会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活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都会尽量的参与,尽力的自我表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利用每节课后十五分钟安排学生上台自由表演节目,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有舞蹈和指挥才能的学生可以跳舞和指挥。通过表现,同学们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临场适应和应变能力。

(3)教学策略:尽可能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一些“望梅止渴”,促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中可以穿插适当的课内活动,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题中,学生的四肢,嘴巴、眼睛、思维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定会尽力去参与,尽力去表现。

2、心理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养是每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石。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这个时期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跟不上生理的发展,尽管逻辑思维发展很快,但思维的判断性还未成熟,极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容易出现逆反和对抗心理。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于依赖错综复杂的时期。

日常学习生活中无论老师家长在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培养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强化参与意识。

(1)培养自信心:

“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尤其是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与肯定。真诚的赞扬,对于因缺乏自信不善表现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仔细发展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且及时的给与赞扬。但赞扬必须真诚的由衷的发自内心,对此我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让他们放下面子,放大胆子,增强自信,抓住机会,大胆尝试吧!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大胆的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但是不经意的一句批评,对他们的自信心,参与意识的打击也是非常巨大的。反(下转130页)(上接166页)复几次的打击,学生们就会象鸵鸟一样将自己的脑袋深深的埋藏起来,再也不敢扬起自己的脑袋。经常的几句赞扬,就像屡屡和煦的春风一样,温暖着他们的心灵。通过对学生不断的鼓励和赞扬,同学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消除了恐惧心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强化承受能力:

如今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大多为独生子女。平日里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受到一点小小失败就感到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厌恶情绪甚至于放弃某种事情。老师家长都要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打击,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换取学生的信任,让他们放下包袱敞开心扉与老师沟通。老师要真诚的提出学生容易接受的建议和方法,使他们不再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的承受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3)增强参与意识:

表演是一种公众场合的活动,会给参与者以很大的无形的压力。没参加过表演或很少参加表演的学生会对自己的技术水平,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感到巨大的压力。有了这种压力无形中就限制了正常水平的发挥,如果出现意外便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厌恶抵触情绪。这时老师同学家长都要给予关心帮助,耐心的开导,充分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恢复信心,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的提高。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意识;研究性学习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9-002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化学实验的数量大量增多,实验教学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素养和造就创新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实验意识

实验意识是实验思维的逻辑性内容的总和,包括实验者对问题的感知与判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谋划与手段、对实验结果的预见与确认、对实验结论的构想与表达等。实验意识在实验建立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科学发现必备的智慧技能。

2 实验意识的培养

2.1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实验意识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强调科学实验在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因而,在化学知识传授中,必须注意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讲清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讲清知识是怎么来的,知识有什么作用。如苏教版选修课本《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中,就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一重点概念,首先安排探究活动“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及发生的能量转化”让学生实验探究,然后再分析和讲述电极反应、电子移动方向、离子移动方向以及半电池的组成;有的章节是按照“提出问题、讲述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讲述新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得出新结论”这一思路编写的,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金属的电化学防护”等。新教材这样的编排为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创造了条件。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中心的原则,就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我在化学史教学中,运用经典实验原理来加强学生实验意识的培养,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以教材关于“空气组成”介绍为例,可以通过展现拉瓦锡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其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历史发现过程为题材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内容,能使学生体验到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条件、观察记录实验、分析解释实验数据等的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体验到像科学家一样地进行探究,体现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2.2在实验课教学中培养实验意识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实验数量远比传统教材的实验数量多,不仅有验证性实验,还有探索性实验和实验设计。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原来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策略,在提高学生观察和操作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实验意识的培养。课本中的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一般是根据教材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的,但由于季节性、地域性、各地实际条件的限制以及部分实验设计方案本身的不严密等,课本上的实验经常需在材料、方法或使用器材等方面进行替换或修改后才能进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起改进实验,改进实验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苏教版化学1(必修)(2004年8月第1版)专题4 讲到了铜和浓、稀硝酸的反应,教学时是要做演示实验的。许多教师习惯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第二册第12页铜与稀、浓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硝酸后再用无色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该实验设计方案的缺点是时间间隔短,气体易外泄污染教室空气,且实验完成后处理袋内的气体时仍可能造成污染。针对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图中A、B分别为大小相同的具支试管和普通试管,C为20 mL塑料注射器,内装10 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D为20 mL玻璃注射器,内装10 mL空气,E为铜丝。实验时可以向具支试管中加入1 mL~2 mL浓硝酸,当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升至将近支管口2 cm处时将铜丝向上刚好提离浓硝酸液面,此时,铜丝上沾的少许浓硝酸继续与之反应,当产生的二氧化氮刚好充满具支试管时, 立即关闭止水夹;再向上拉动注射器C的手柄,部分二氧化氮被氢氧化钠溶液所吸收,使具支试管产生负压,打开止水夹,试管B中的水被倒吸人具支试管中形成稀硝酸(应注意浓硝酸的浓度约为16 mol・L-1,普通试管中的玻璃管插入水面下约是具支试管中加入的浓硝酸的体积的4倍左右,因为要考虑玻璃管部分倒吸后充满的水的体积,使吸入的水的体积约为浓硝酸体积的2倍~3倍左右,此时稀硝酸的浓度约为4 mol・L-1~8 mol・L-1)。具支试管中的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红棕色褪去,同时可观察到具支试管中的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生无色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缓缓向上通过针头进入装有空气的玻璃注射器,注射器内的气体呈红棕色;先后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玻璃针筒中的气体推入具支试管中,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硝酸钠,废气被吸收,反应被终止,硝酸铜也被转化成氢氧化铜。整个装置改进后将铜与稀、浓硝酸反应的两个实验于一个密闭容器中完成,既易于教师或学生演示操作,又避免了教师或学生在演示时手忙脚乱导致气体外泄,污染空气,同时还便于观察到一氧化氮被氧气氧化的过程。

2.3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实验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现行条件下,教师利用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实验意识具有更现实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我认为选择运用实验法研究的课题对培养学生实验意识更加适合。例如,我曾指导学生进行了“本地区向阳河河水污染状况调查及其治理”的研究性学习。向阳河是一条位于本地区城市中心的人工河,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由于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各种垃圾的乱丢乱抛,曾经清澈见底的小河,如今已面目全非,河水浑浊变质,气味难闻,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损坏了市容市貌。能否有比较好的办法进行治理?我和学生一起尝试着用化学生物技术治理河水污染。我们用2000 mL的烧杯取向阳河水两杯,并向水中各放入两条小鱼及一根水草以模拟河水中的环境。向其中一杯水中加入从环境监测站购买的生物菌剂“WT-12”,利用高效微生物菌群(每克中含有10亿-60亿个微生物)治理污水,另一杯水做对比。第一次,生物菌剂用量控制得不好,同学们加了1 mL左右,生物菌剂加入过多,水中出现了许多絮状物并逐渐沉淀下来,上层水清澈透明,但小鱼在20 min左右死去。同学们上网查资料并请教专家,得知投菌浓度应控制在50 mg・L-1左右,污染严重的也不应该超过100 mg・L-1,就烧杯中的水而言,只能加入2滴左右的生物菌剂,第一次加入量超标10倍左右了。第二次实验时,同学们怕控制不好,先将生物菌剂稀释了40倍然后再投放,并搅拌均匀。投菌一天后的水质明显好转,透明度上升,色度明显降低,以后的几天水质也在持续好转中。为了确保安全,同学们又平行测试了两次,结果都较为理想,且水中的小鱼也很健康。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实验意识进一步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知识传授、实验课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是现行高中化学教学的三种形态,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三种层次,如果我们教师能将实验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其中,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浩.中学化学创新教法.45分钟优化设计[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45~50.

篇3

一、用“字的延伸”训练幼儿语言能力

教学中,以一个字为延伸点,做组词造句的训练。实践证明,教师经常用一些幼儿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字来组词造句既可增加幼儿的知识,又起到了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如:花:请小朋友给“花”字“找朋友,并比赛”看谁找的朋友最多。这下课堂可活跃了,孩子们积极动脑思考,迅速举起小手:“红花”、“白花”、“”“小花”……然后,再请幼儿说出一些与此有关系的句子,幼儿积极发言:“我得了一朵小红花”,“我家有一盆月季花,很好看”、“公园里有很多的花:有红的花,黄的花,还有粉的花”……这种口头连句是口语培养的最简单的形式,由口头造句开始,逐步引导幼儿用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

训练幼儿多字口头造句时还要把握以下的三个方面:

1.指导幼儿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造句。尽管我们给出的几个字词可能是毫无关联的,要让幼儿围绕着一个中心来造句,决不能每个字造一个单独的句子。只有幼儿真正达到了把所给出的几个字词造出了围绕一个中心的彼此有关联的多个句子,才能认为这个阶段的训练培养有了成效。

2.指导幼儿造出内容完整的句子。教学中发现,不少幼儿造句时常常只注意把所给的几个字词都用到,却忽视了整个句子内容的完整性,常有头无尾或无头无尾,这样的造句也是失败的。

3.指导幼儿造句的内容要丰富、广泛,不要限于一、两个熟悉的情节。例如,有些幼儿对于所给的不同的字词,都用同一个内容,这样造句是容易些,但对幼儿语言的发展不利,会使幼儿变得懒惰、呆板、缺乏灵活性,更不利于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和发展。

二、创设语言表述情境

情境表演有场景,角色,情节,表演过程中有动作,有对话,有强烈的直观性,能诱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讲述的愿望。让孩子们观察老师或同伴的表情、动作(即采取哑剧形式)开展语言训练,以“观”促“思”,以“思”促“讲”,训练幼儿把话讲完整,讲得体。在丰富和巩固词汇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说话完整、连贯,使他们能沿着一定的线索进行讲述,把事情说清楚,把看到的事物进行恰当的描述。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主题按人物出场和情节发展顺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幼儿连贯语言的能力,促进了幼儿口语的发展。

三、运用直观的图片

选择图片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如《分苹果》、《猫医生过河》、《明亮的玻璃窗》、《捉迷藏》等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问一些比较直观性的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有谁?”“在做什么?”“是什么表情?”“是什么样的?”等。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如“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是什么关系?”“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为什么?”“是什么原因?”“怎么知道的?”等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达到孩子的讲述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

四、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词汇

一般说来,掌握的词汇越多,语言就越丰富多彩,于是我们设计了部分游戏来帮助幼儿增加词汇量,扩大词汇范围。如:游戏《苹果熟了》,小象来到果园里,发现了一个苹果,于是说了一句话,看小朋友谁能猜出小象的话。这时,幼儿开始积极动脑,回答也多种多样:“一个大苹果”“一个又圆又大的苹果”“这苹果真大”“我把它摘下来吃”“用鼻子卷下来”……就在幼儿的踊跃发言中,可看出这里面涉及到了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量词等,幼儿可以从中学会不少词,从而丰富了词汇。

五、做一名善于倾听的幼儿老师

篇4

关键词:数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郑文晶(1964―),女,蒙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呼伦贝尔学院数学系几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理念

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的创新理念中指出,创造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将成为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运用系统的主力军。知识经济的内在核心因素就是创新,知识创新是基础,创新人才是关键。高校要组织开展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的知识创新,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使命。高校既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高校营造一个全新的创新氛围。

2.高科技社会对五类数学人才的需求

高科技时代充满着激烈地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核心往往是数学,交叉学科的核心也往往是数学。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课题组把社会需求的数学人才分为专职数学研究人员、交叉学科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数学教师、应用型数学人才、基础教育数学教师五类。这五类人才他们是理论数学的研究人员,应用数学的研究人员,交叉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对于研究人员必须具有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他们必须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高科技社会对五类数学人才的要求必须具有较宽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目前高等院校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赵继源等经过调查高师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缺乏自我表现的欲望。一般认为,具有创造力的青少年往往敢于标新立异,敢想,敢说,敢做,不畏惧权威,而我们大学课堂里的学生却极少发表自己个人看法,不敢表现自己;(2)大多数数学教师采用讲解法授课,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几乎剥夺了,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创造力;(3)当前数学课堂学习普遍缺少广泛深入的互动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过程,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创”与“新”的有机联系,即“创”是对尚没有出现的事物,在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的前提下去奋力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发现并向世界推广这个新事物;“新"就是相对于已出现的事物而言,这个即将要发现的事物从本质、形状、特征都是不曾有过的,或是对已出现事物加深认识,发现其尚未被人们发现的特质,使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与深化,也可以对现有的事物发展做出科学而有说服力的预期判断。或者找出一条发现发展这种新年事物的更加可行而有效的新捷径。同时,“创新"也包含对前人的知识和已发现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用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意识是创造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它至少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推崇创新、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以创新为荣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所应具备的渊博知识、广阔的视野和综合、交叉、开拓领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必要的再学习的方法,并能自由地从一个知识领域跳向另一知识领域;第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备献身科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复杂工程。但只要我们找准立足点和突破口,它又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正是这样的立足点、突破口和有效载体。因为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上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正是一个素质优良的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起码要求。科研工作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拟定新对策的创造性活动。而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奉献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现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对科学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敏锐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更谈不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更无可论及;反过来,即使具备了献身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能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只能是空有满腔热情,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强化几个观念

1.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造性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一个人成功只有20%取决于智商,而80%取决于智力之外的非智力因素。为了培养适应未来多元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使学生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从而提高未来创业的成功率。

2.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基础

必须明确,在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过程中,要避免那种片面强调科研能力而忽视学生基本知识学习的倾向。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才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数学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的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课的教学还要加强数学基础课中习题课的教学。一堂精心设计的习题课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又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3.数学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

数学研究和创新当然需要讨论和交流,需要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力量。但是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有所不同的一个特点是,数学创新更多的是个人劳动的成果。牛顿从对力学的研究中创立了微积分,莱布尼茨从对几何的研究中创立了微积分,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作。罗巴契夫斯基、高斯、波约尔各自创立了非欧几何,他们之间也没有合作。

各校数学学科专业的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一两个特殊学生,他们不仅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好的基础,而且对数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一定的数学天赋。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发现这样的学生,特别指导这样的学生,发展这些学生的个性和数学优势,促使他们迅速成才。

4.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方法

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与技能提高的需求,要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这些课程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题目,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广大学生经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炼,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寅平.确立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4).

〔2〕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篇5

[关键词]科研实践;科技创新;大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39-0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以创新人才为特征的时代。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对学生传播科技知识、科技方法,培育科技精神,并提高学生科技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层面。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搭建科研实践平台,拓宽学生视野,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国外大学生培养模式大多是密切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并将其严格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国外大学的普遍做法,并成为大学制度化理念的一部分,代表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美国培养模式主要特点是“产―学”模式,大学与企业合作紧密,创新活动内容广泛,并且高校与政府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学生不仅能接触到生产领域的各类问题,而且其创新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日本培养模式与美国类似,它强调政府行为,高校、产业界双方承担教育责任,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德国培养模式是培养理论型、应用型人才双管齐下,在服务社会的同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德国创新平台面向产业集群,围绕产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1]

国内高校大多采用双轨制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所谓“双轨制”,是在本科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之内的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基础上,不断扩展第二课堂(本科导师制、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国内绝大部分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均采用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然而,国内产学研平台的发展水平与国外优秀大学产学研平台差距甚大,比如国内企业忽视合作平台,不承担任何教育责任,易敷衍了事;高校亦对产学研认识不足,单纯将其看作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途径。

近年来,很多高校或学生自发组织形成了一些科技创新团队,这些团队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习和科研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创新团队能够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进行系统培养,这种模式也成为近年来培养模式研究的热点。

二、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的培养模式,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201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FOCUS团队(以下简称“FOCUS团队”)提出“通过科研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最后走进企业实践检验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系统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三年来,FOCUS团队在这种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

“通过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是FOCUS团队学生培养的特色之一。一提到科研,多数人想到的是教授、研究生,很少人会想到本科生。然而FOCUS团队却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的人才培养平台――以本科生为主体,本科生自主选题,自主立项,自主实施,由研究生给予指导,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团队的核心。

与竞赛不同,科研项目有它的特点,那就是必须要有严谨的科研素质和思维。项目周期长,对细节要求高,任何部分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项目实施的每个过程都有严格的规范,大到项目立项、计划实施,小到零件命名、制图等。以团队中桥梁检测项目为例,队员们会为一个零件是设计成L型还是H型而持续讨论、论证。如此严格是因为团队要求任何一处设计都要求有根据,任何一个部件的选型都要有理由。队员们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一种严谨的工程习惯和思维,思考问题更加全面。

(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于高等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

FOCUS团队提出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将此作为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团队通过鼓励和指导队员参与竞赛,通过竞赛锻炼队员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队员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队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并在竞赛实践中练就队员们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和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竞赛是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街一。

以团队队员曾参加过的挑战杯为例。在参加挑战杯前,队员们调研发现现有的桥梁裂缝检测多采用车载式桥梁裂缝检测车载人进行检查,这种检测方式设备笨重、成本大、时间长、安全性差。队员们提出利用小型机器人替代大型桥梁检测车,利用机器视觉替代肉眼检测实现桥梁裂缝精确定位。然而,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如机器人如何吸附在桥面上、机器人吸附之后如何移动、如何跨越桥面上的障碍物、如何实现视觉检测、如何传输数据、如何减轻机器人的重量、如何避免误判等。队员们发散思维,去发现、分析和解决作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最终成功地研发出一台吸附攀爬式桥梁裂缝检测机器人,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软件系统,并凭借该作品夺得了湖北省挑战杯一等奖、美新杯华中赛区一等奖、东莞工研杯特等奖等奖项。

(三)企业实践: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服务社会的重点之一就是服务企业。中小企业目前大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但是目前大多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科研技术支持,与经济转型的要求形成强烈矛盾和差距。对于中小企业科研技术不足的问题,高校科研院所拥有最为丰富的科研资源。对于高校方面,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科研技术能力,有实力的高校的科研团队众多,但高校学生和科研团队缺少一个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普遍存在大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鉴于上述背景,FOCUS团队在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赴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团队赴中小型企业暑期实践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3次,服务企业10家,累计共有56人次参与,帮助企业完成近30项课题。

该实践活动具体形式是由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本科生组成的小分队赴中小企业生产一线做研发,吃住在企业,在车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企业实际项目、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活动,有别于传统的“大集体参观大企业”的实习模式。

通过该实践活动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通过实践活动能明确自己目标和肩负的责任,对企业运作、产品需求、沟通交流等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培养企业追求的高可靠性、低成本性的收敛思维,检验大学所学理论知识,检验通过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获得高效的能力提升。真正实现将大学生成长与小企业发展相结合、大学生创新与小企业需求相结合、大学生资源与小企业转型相结合。

(四) 规范化、常态化、多样化管理体制,营造创新环境

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FOCUS团队中得到发展,并不断完善和延续,其生命力背后是一整套规范化、常态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作为支撑。团队项目严格按照项目立项、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加工制造、项目验收的规范进行,相比较以比赛为导向,队员更能够了解一个项目的具体流程,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团队坚持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度,项目组每周进行组内例会,例会中检查工作、交流问题、提出方案、总结经验,例会后进行总结,制成日报,记录项目进行的过程;每周所有项目组集中汇报,并由团队指导委员会现场指导;月末会将团队本月所有项目组工作汇总,制作团队月刊。此外,团队还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招新制度、预备队员、正式队员和骨干队员的三级队员梯度制度、队员培训制度等,这些制度保证了团队人事安排、队员梯队、老队员带新队员等,保证了团队发展的均衡性和持续性。

四、总结与展望

在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中,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培B和形成了严谨的工程习惯和思维,提升了科研能力。通过竞赛,大学生促进了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并在大赛的实践中练就了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和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最后通过企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实现自身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明确自己目标和肩负的责任,对企业运作、产品需求、沟通交流等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培养企业追求的高可靠性、低成本性的收敛思维,从而进一步检验通过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出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综上所述,这一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晓华,王德润.德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特点与启示[J]. 安徽科技,2014(4):54-56.

[2] 金翠云,汪晓男,李大字.多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