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范文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如何培养科研意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

篇1

【关键词】表演意识 问题因素 课堂氛围 心理素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本质特点,表演就显得尤为重要。表现欲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体现,拥有表演自信的学生往往都有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被人认定、赞许、赏识的基本要求,然而音乐又是一种表演艺术,因此音乐课就该是学生们尽情表演,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令人遗憾的是,在当前,表演欲强烈的学生并不多,声乐课上,如果老师挑学生表演,大多数学生会显得拘束,不好意思,或把头埋的很低,害怕老师叫到自己,而被叫到的学生上台后又缩手缩脚,异常紧张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其实好多学生并不是没有表演天分或表演才华,而是他们缺乏一种表演的胆量和自信,有些学生很想上台表演展示,但是又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或者害怕被别人取笑的矛盾心理。那么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们充分在艺术的殿堂里尽情尽兴完美的展现自我。因此在音乐课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

一、几种问题及现象:

每个人都存在着个性差异,不善表现也有所不同。针对学生的特点,大致可分为:

(1) 胆小、拘谨、怕出丑、怕被嘲笑。

(2) 自身表演素质差,自认没有表演天赋和能力。

(3) 有一定的表演天赋和能力并有着强烈的被人认定和赞许的渴望,但缺乏舞台表演的机会和经验。

(4) 有过失败的舞台表演经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心理。

二、造成问题的因素;

(1) 家庭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学生热爱和善于表现的基础和土壤。当学生具有一种与文化课学习无关的技能在人前表现时,很多家长认为于学习无关就不屑一顾,或者说“把学习搞好就行,不要浪费时间,唱的都是什么呀,五音不全。不要不务正业了”。一些过激的家长甚至因为这些打骂孩子。这一部分学生渐渐的就会产生我什么都不如别人胆小自卑的心理。就把他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表演意识,表演欲望都消灭在萌芽状态里了。

(2) 学校因素: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学生因表演出错的情况,这时有些教师就会让好的学生来代替而不再给他们再次表演的机会,有的甚至给予批评和嘲弄。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表现了。

(3) 自身因素:很多不善自我表现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就是绿叶,只是静静地欣赏着别人的表演。总觉得自己没有表演的天赋和能力,恐怕站起来让别人笑话,凡是跟表演有关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其实他们自己也害怕自己的表现得不到认可。这些学生不善表现自我,不被别人重视自尊心受挫所有的表演天赋与表演能力也就被忽视了。

三、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增强自信的措施和方法:

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表演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

1、创设课堂氛围

为了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必须有一个适宜的环境,通过创设合乎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等发生影响。鼓励他们说,唱,演,跳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优化学生心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出色的表现,课堂氛围的创设十分重要。着重从心理氛围、情感氛围、环境氛围三个角度来考虑。首先是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老师真诚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表露的想法,理解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尽量减少使用“我问你答”的教学方式,以减少学生的紧张心理。老师主动放下架子,与学生之间架设起平等的桥梁,创造出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以减少学生的心理紧张,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主动自我表现的欲望。

(2)设法使课堂动起来:沉闷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老师只顾有气无力的讲话,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学生永远是被动的参与者,丧失了自我的控制感,主动性和能动性大大降低造成心理疲劳和倦怠。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竞争让课堂“动”起来,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活跃的同学,不论带头发言,还是即兴表演,或者适当插科打诨,都会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活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都会尽量的参与,尽力的自我表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利用每节课后十五分钟安排学生上台自由表演节目,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有舞蹈和指挥才能的学生可以跳舞和指挥。通过表现,同学们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临场适应和应变能力。

(3)教学策略:尽可能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一些“望梅止渴”,促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中可以穿插适当的课内活动,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题中,学生的四肢,嘴巴、眼睛、思维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定会尽力去参与,尽力去表现。

2、心理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养是每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石。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这个时期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跟不上生理的发展,尽管逻辑思维发展很快,但思维的判断性还未成熟,极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容易出现逆反和对抗心理。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于依赖错综复杂的时期。

日常学习生活中无论老师家长在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培养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强化参与意识。

(1)培养自信心:

“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尤其是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与肯定。真诚的赞扬,对于因缺乏自信不善表现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仔细发展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且及时的给与赞扬。但赞扬必须真诚的由衷的发自内心,对此我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让他们放下面子,放大胆子,增强自信,抓住机会,大胆尝试吧!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大胆的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但是不经意的一句批评,对他们的自信心,参与意识的打击也是非常巨大的。反(下转130页)(上接166页)复几次的打击,学生们就会象鸵鸟一样将自己的脑袋深深的埋藏起来,再也不敢扬起自己的脑袋。经常的几句赞扬,就像屡屡和煦的春风一样,温暖着他们的心灵。通过对学生不断的鼓励和赞扬,同学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消除了恐惧心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强化承受能力:

如今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大多为独生子女。平日里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受到一点小小失败就感到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厌恶情绪甚至于放弃某种事情。老师家长都要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打击,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换取学生的信任,让他们放下包袱敞开心扉与老师沟通。老师要真诚的提出学生容易接受的建议和方法,使他们不再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的承受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3)增强参与意识:

表演是一种公众场合的活动,会给参与者以很大的无形的压力。没参加过表演或很少参加表演的学生会对自己的技术水平,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感到巨大的压力。有了这种压力无形中就限制了正常水平的发挥,如果出现意外便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厌恶抵触情绪。这时老师同学家长都要给予关心帮助,耐心的开导,充分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恢复信心,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的提高。

篇2

实验意识是实验思维逻辑性的总和,包括实验者对问题的感知与判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谋划与手段、对实验结果的预见与确认、对实验结论的构想与表达等。实验意识在实验建立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科学发现必备的智慧技能。

2明确培养实验意识的意义

2.1从课堂角色转换上看培养实验意识

过去化学课堂教学的诸多方面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习方式,切入点在课堂教学,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实现角色转变,实验教学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载体,因此,培养实验意识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

2.2从建构主义理论上看培养实验意识

建构主义思想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课本中的化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研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有所发现,建构知识。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还有许多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这些实验内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大都让学生来完成,因此,培养实验意识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正确途径。

3培养实验意识策略

3.1重视化学启蒙阶段实验教学的“导”逐步培养实验意识

化学学科在初中课程设置中仅有一年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既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化学知识,又要掌握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实属不易。教师要想尽早放手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关键是做好化学启蒙阶段实验教学的引导,因为现阶段的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还是一片空白,“导”是为了尽早实现“放”的目的。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自然就“动”起来,为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3.1.1从因果分析入手把握基本实验操作要领培养实验意识

化学实验操作规程很多,短时间内很难记准,虽然学生一看就会,但一动手就易出错,操作不当屡见不鲜。如果教师在示范每一个基本动作之前从因果分析入手,多问个为什么,不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等方面给予引导,就会减少或避免操作中的失误,只有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才能正确掌握操作要领。

3.1.2采取“兵教兵”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教师做好动手前的“导”,在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的前提下,鼓励个别优秀生上讲台来演示基本操作要领,表现自己的才能,至于下面的观众允许他们有挑毛病的机会,对于表现好的都给予加分表扬,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依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步,在开展小组实验中,由各小组的组长落实动手操作中的“导”,其职责是纠错和督促不动手的动起来,让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3.2在建构新知识体系过程中培养实验意识

新课标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且是一个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知识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的知识水平,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使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尽量适合学生的学习,尤其要抓住化学实验这一主线,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和创造力的源动力。

例如,对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一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的设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历,通过假设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推理等方法来自主获取知识,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3.2.1问题情景的设计

师生一起回顾消防官兵来我校展示消防演练的场景,一口大铁锅里面的油污突起大火,浓烟直冲云宵,还有那煤气坛火苗窜出一米多远,让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如果没有消防官兵到来,如果没有灭火器,该怎么把火灭掉以确保生命财产安全?要想灭火还得从根源上知道可燃物为什么会燃烧起来?燃烧具备什么条件?这就是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3.2.2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对于教材中燃烧条件的内容,讲课之前教师要提出两个指导性的意见,一是白磷燃烧起来烟雾大,且用量要少,如何改进污染的问题;二是实验器材缺失,没有薄铜片该以什么代替?基于这两点要求,经过一番讨论比较,师生共同筛选出一个设计方案:将白磷和红磷分别装入两支口径为20cm的试管且密封,再将其同时放入大烧杯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3.2.3实验探究与发现问题

①各实验小组派一个代表向教师索要实验器材和药品(白磷由教师之前切好);②开展实验探究;③教师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试管里的白磷能燃烧而另一试管里红磷不燃烧?燃起的白磷为什么没烧完?大烧杯热水里的白磷为什么不燃烧?

3.2.4讨论分析与解决问题

经过讨论,就两颗白磷在相同与不同环境条件的比较,从燃与不燃的现象分析得出,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氧气(空气);又根据红磷与白磷在同等环境条件下的燃与不燃现象的分析,得出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二:温度达到着火点。

3.2.5延伸思考

密闭试管中燃起来的白磷为什么没燃尽呢?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延伸到下一个探究课题“灭火的原理”。

本案例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让他们主动探究,学生与问题情境的相互作用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并把它所提供的信息不断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结构中,在此过程中不断建构新知识体系,强化了实验意识。

3.3在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中培养实验意识

现行使用的教材中,有些实验效果不理想,成功率低,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理解原有实验原理基础上进行仪器上的替换,实验方法上的改进与创新,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实验意识。因此,教师要适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一起改进实验,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而实验材料经济实用又易获取的设计方案,更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改进、去创造,教师不再是谋划者,而是学生的助手。

例如,九年级化学教材在讲到“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时,讲解了粉尘爆炸的演示实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如果按照课本上的设计方案进行演示,效果很不理想,成功率低,然而学生对这一爆炸实验非常感兴趣,个个都跃跃欲试,可将此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课上,准备的材料非常充分,有的组不仅有精制的面粉,还有高级生粉,各类纸筒和塑料瓶瓶罐罐琳琅满目,鼓气球有洗耳球做的,还有玩具橡皮球做的,等等。各组在讨论设计方案时气氛十分热烈,经过对课本原来设计方案和实验原理的仔细分析,对影响爆炸实验成功的因素进行假设、推理,各组从不同侧面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组,选用50目、100目、200目筛的小麦面粉和高级生粉作为粉尘,采用课本设计的方案进行多次对比实验,结果是选用200目筛的面粉和高级生粉均能成功,但爆破效果不明显。

第二组,从改变点火火焰大小入手,将蜡烛换成电子打火机,利用打火机气门调节火焰大小,用约2.5L的塑料瓶代替纸筒作燃烧间,实验结果是火焰越大,与粉尘接触面就越大,粉尘燃烧越充分,爆破效果越明显。

第三组,还是用2.5L塑料瓶作燃烧间,把装面粉的小塑料瓶作了改进。第一次是将小塑料瓶焊接在大瓶的上侧,使面粉至上而下喷洒;第二次是将小塑料瓶焊接于大瓶底端,使面粉从下向上喷洒,结果第一次成功率优于第二次。

篇3

一、用“字的延伸”训练幼儿语言能力

教学中,以一个字为延伸点,做组词造句的训练。实践证明,教师经常用一些幼儿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字来组词造句既可增加幼儿的知识,又起到了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如:花:请小朋友给“花”字“找朋友,并比赛”看谁找的朋友最多。这下课堂可活跃了,孩子们积极动脑思考,迅速举起小手:“红花”、“白花”、“”“小花”……然后,再请幼儿说出一些与此有关系的句子,幼儿积极发言:“我得了一朵小红花”,“我家有一盆月季花,很好看”、“公园里有很多的花:有红的花,黄的花,还有粉的花”……这种口头连句是口语培养的最简单的形式,由口头造句开始,逐步引导幼儿用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

训练幼儿多字口头造句时还要把握以下的三个方面:

1.指导幼儿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造句。尽管我们给出的几个字词可能是毫无关联的,要让幼儿围绕着一个中心来造句,决不能每个字造一个单独的句子。只有幼儿真正达到了把所给出的几个字词造出了围绕一个中心的彼此有关联的多个句子,才能认为这个阶段的训练培养有了成效。

2.指导幼儿造出内容完整的句子。教学中发现,不少幼儿造句时常常只注意把所给的几个字词都用到,却忽视了整个句子内容的完整性,常有头无尾或无头无尾,这样的造句也是失败的。

3.指导幼儿造句的内容要丰富、广泛,不要限于一、两个熟悉的情节。例如,有些幼儿对于所给的不同的字词,都用同一个内容,这样造句是容易些,但对幼儿语言的发展不利,会使幼儿变得懒惰、呆板、缺乏灵活性,更不利于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和发展。

二、创设语言表述情境

情境表演有场景,角色,情节,表演过程中有动作,有对话,有强烈的直观性,能诱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讲述的愿望。让孩子们观察老师或同伴的表情、动作(即采取哑剧形式)开展语言训练,以“观”促“思”,以“思”促“讲”,训练幼儿把话讲完整,讲得体。在丰富和巩固词汇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说话完整、连贯,使他们能沿着一定的线索进行讲述,把事情说清楚,把看到的事物进行恰当的描述。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主题按人物出场和情节发展顺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幼儿连贯语言的能力,促进了幼儿口语的发展。

三、运用直观的图片

选择图片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如《分苹果》、《猫医生过河》、《明亮的玻璃窗》、《捉迷藏》等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问一些比较直观性的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有谁?”“在做什么?”“是什么表情?”“是什么样的?”等。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如“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是什么关系?”“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为什么?”“是什么原因?”“怎么知道的?”等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达到孩子的讲述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

四、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词汇

一般说来,掌握的词汇越多,语言就越丰富多彩,于是我们设计了部分游戏来帮助幼儿增加词汇量,扩大词汇范围。如:游戏《苹果熟了》,小象来到果园里,发现了一个苹果,于是说了一句话,看小朋友谁能猜出小象的话。这时,幼儿开始积极动脑,回答也多种多样:“一个大苹果”“一个又圆又大的苹果”“这苹果真大”“我把它摘下来吃”“用鼻子卷下来”……就在幼儿的踊跃发言中,可看出这里面涉及到了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量词等,幼儿可以从中学会不少词,从而丰富了词汇。

五、做一名善于倾听的幼儿老师

篇4

关键词:数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郑文晶(1964―),女,蒙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呼伦贝尔学院数学系几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理念

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的创新理念中指出,创造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将成为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运用系统的主力军。知识经济的内在核心因素就是创新,知识创新是基础,创新人才是关键。高校要组织开展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的知识创新,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使命。高校既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高校营造一个全新的创新氛围。

2.高科技社会对五类数学人才的需求

高科技时代充满着激烈地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核心往往是数学,交叉学科的核心也往往是数学。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课题组把社会需求的数学人才分为专职数学研究人员、交叉学科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数学教师、应用型数学人才、基础教育数学教师五类。这五类人才他们是理论数学的研究人员,应用数学的研究人员,交叉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对于研究人员必须具有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他们必须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高科技社会对五类数学人才的要求必须具有较宽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目前高等院校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赵继源等经过调查高师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缺乏自我表现的欲望。一般认为,具有创造力的青少年往往敢于标新立异,敢想,敢说,敢做,不畏惧权威,而我们大学课堂里的学生却极少发表自己个人看法,不敢表现自己;(2)大多数数学教师采用讲解法授课,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几乎剥夺了,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创造力;(3)当前数学课堂学习普遍缺少广泛深入的互动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过程,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创”与“新”的有机联系,即“创”是对尚没有出现的事物,在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的前提下去奋力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发现并向世界推广这个新事物;“新"就是相对于已出现的事物而言,这个即将要发现的事物从本质、形状、特征都是不曾有过的,或是对已出现事物加深认识,发现其尚未被人们发现的特质,使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与深化,也可以对现有的事物发展做出科学而有说服力的预期判断。或者找出一条发现发展这种新年事物的更加可行而有效的新捷径。同时,“创新"也包含对前人的知识和已发现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用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意识是创造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它至少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推崇创新、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以创新为荣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所应具备的渊博知识、广阔的视野和综合、交叉、开拓领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必要的再学习的方法,并能自由地从一个知识领域跳向另一知识领域;第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备献身科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复杂工程。但只要我们找准立足点和突破口,它又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正是这样的立足点、突破口和有效载体。因为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上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正是一个素质优良的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起码要求。科研工作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拟定新对策的创造性活动。而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奉献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现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对科学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敏锐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更谈不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更无可论及;反过来,即使具备了献身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能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只能是空有满腔热情,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强化几个观念

1.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造性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一个人成功只有20%取决于智商,而80%取决于智力之外的非智力因素。为了培养适应未来多元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使学生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从而提高未来创业的成功率。

2.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基础

必须明确,在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过程中,要避免那种片面强调科研能力而忽视学生基本知识学习的倾向。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才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数学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的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课的教学还要加强数学基础课中习题课的教学。一堂精心设计的习题课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又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3.数学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

数学研究和创新当然需要讨论和交流,需要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力量。但是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有所不同的一个特点是,数学创新更多的是个人劳动的成果。牛顿从对力学的研究中创立了微积分,莱布尼茨从对几何的研究中创立了微积分,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作。罗巴契夫斯基、高斯、波约尔各自创立了非欧几何,他们之间也没有合作。

各校数学学科专业的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一两个特殊学生,他们不仅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好的基础,而且对数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一定的数学天赋。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发现这样的学生,特别指导这样的学生,发展这些学生的个性和数学优势,促使他们迅速成才。

4.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方法

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与技能提高的需求,要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这些课程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题目,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广大学生经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炼,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寅平.确立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4).

〔2〕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篇5

[关键词]科研实践;科技创新;大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39-0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以创新人才为特征的时代。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对学生传播科技知识、科技方法,培育科技精神,并提高学生科技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层面。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搭建科研实践平台,拓宽学生视野,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国外大学生培养模式大多是密切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并将其严格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国外大学的普遍做法,并成为大学制度化理念的一部分,代表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美国培养模式主要特点是“产―学”模式,大学与企业合作紧密,创新活动内容广泛,并且高校与政府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学生不仅能接触到生产领域的各类问题,而且其创新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日本培养模式与美国类似,它强调政府行为,高校、产业界双方承担教育责任,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德国培养模式是培养理论型、应用型人才双管齐下,在服务社会的同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德国创新平台面向产业集群,围绕产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1]

国内高校大多采用双轨制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所谓“双轨制”,是在本科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之内的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基础上,不断扩展第二课堂(本科导师制、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国内绝大部分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均采用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然而,国内产学研平台的发展水平与国外优秀大学产学研平台差距甚大,比如国内企业忽视合作平台,不承担任何教育责任,易敷衍了事;高校亦对产学研认识不足,单纯将其看作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途径。

近年来,很多高校或学生自发组织形成了一些科技创新团队,这些团队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习和科研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创新团队能够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进行系统培养,这种模式也成为近年来培养模式研究的热点。

二、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的培养模式,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201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FOCUS团队(以下简称“FOCUS团队”)提出“通过科研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最后走进企业实践检验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系统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三年来,FOCUS团队在这种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

“通过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是FOCUS团队学生培养的特色之一。一提到科研,多数人想到的是教授、研究生,很少人会想到本科生。然而FOCUS团队却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的人才培养平台――以本科生为主体,本科生自主选题,自主立项,自主实施,由研究生给予指导,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团队的核心。

与竞赛不同,科研项目有它的特点,那就是必须要有严谨的科研素质和思维。项目周期长,对细节要求高,任何部分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项目实施的每个过程都有严格的规范,大到项目立项、计划实施,小到零件命名、制图等。以团队中桥梁检测项目为例,队员们会为一个零件是设计成L型还是H型而持续讨论、论证。如此严格是因为团队要求任何一处设计都要求有根据,任何一个部件的选型都要有理由。队员们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一种严谨的工程习惯和思维,思考问题更加全面。

(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于高等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

FOCUS团队提出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将此作为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团队通过鼓励和指导队员参与竞赛,通过竞赛锻炼队员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队员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队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并在竞赛实践中练就队员们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和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竞赛是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街一。

以团队队员曾参加过的挑战杯为例。在参加挑战杯前,队员们调研发现现有的桥梁裂缝检测多采用车载式桥梁裂缝检测车载人进行检查,这种检测方式设备笨重、成本大、时间长、安全性差。队员们提出利用小型机器人替代大型桥梁检测车,利用机器视觉替代肉眼检测实现桥梁裂缝精确定位。然而,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如机器人如何吸附在桥面上、机器人吸附之后如何移动、如何跨越桥面上的障碍物、如何实现视觉检测、如何传输数据、如何减轻机器人的重量、如何避免误判等。队员们发散思维,去发现、分析和解决作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最终成功地研发出一台吸附攀爬式桥梁裂缝检测机器人,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软件系统,并凭借该作品夺得了湖北省挑战杯一等奖、美新杯华中赛区一等奖、东莞工研杯特等奖等奖项。

(三)企业实践: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服务社会的重点之一就是服务企业。中小企业目前大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但是目前大多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科研技术支持,与经济转型的要求形成强烈矛盾和差距。对于中小企业科研技术不足的问题,高校科研院所拥有最为丰富的科研资源。对于高校方面,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科研技术能力,有实力的高校的科研团队众多,但高校学生和科研团队缺少一个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普遍存在大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鉴于上述背景,FOCUS团队在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赴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团队赴中小型企业暑期实践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3次,服务企业10家,累计共有56人次参与,帮助企业完成近30项课题。

该实践活动具体形式是由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本科生组成的小分队赴中小企业生产一线做研发,吃住在企业,在车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企业实际项目、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活动,有别于传统的“大集体参观大企业”的实习模式。

通过该实践活动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通过实践活动能明确自己目标和肩负的责任,对企业运作、产品需求、沟通交流等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培养企业追求的高可靠性、低成本性的收敛思维,检验大学所学理论知识,检验通过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获得高效的能力提升。真正实现将大学生成长与小企业发展相结合、大学生创新与小企业需求相结合、大学生资源与小企业转型相结合。

(四) 规范化、常态化、多样化管理体制,营造创新环境

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FOCUS团队中得到发展,并不断完善和延续,其生命力背后是一整套规范化、常态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作为支撑。团队项目严格按照项目立项、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加工制造、项目验收的规范进行,相比较以比赛为导向,队员更能够了解一个项目的具体流程,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团队坚持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度,项目组每周进行组内例会,例会中检查工作、交流问题、提出方案、总结经验,例会后进行总结,制成日报,记录项目进行的过程;每周所有项目组集中汇报,并由团队指导委员会现场指导;月末会将团队本月所有项目组工作汇总,制作团队月刊。此外,团队还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招新制度、预备队员、正式队员和骨干队员的三级队员梯度制度、队员培训制度等,这些制度保证了团队人事安排、队员梯队、老队员带新队员等,保证了团队发展的均衡性和持续性。

四、总结与展望

在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中,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培B和形成了严谨的工程习惯和思维,提升了科研能力。通过竞赛,大学生促进了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并在大赛的实践中练就了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和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最后通过企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实现自身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明确自己目标和肩负的责任,对企业运作、产品需求、沟通交流等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培养企业追求的高可靠性、低成本性的收敛思维,从而进一步检验通过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出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综上所述,这一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晓华,王德润.德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特点与启示[J]. 安徽科技,2014(4):54-56.

[2] 金翠云,汪晓男,李大字.多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106-107.

篇6

关键词:教学科研能力;大学教师;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35-02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青年教师无瑕顾及教学,导致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学与科研并重导向型办学体制代表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1]。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为教学研究中间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创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全方位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保障国家整个科技事业创新以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学科研帮带制度。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科研,如何申报项目,如何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等,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老带新是一种见效快、易操作的师资和科研培训方式。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会带给老教师一定启发,这种交互影响,必将带动团队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队伍即是科研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出高层次精品。为了缓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难以并重这一矛盾,要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团队攻关意识,尽快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反思教学和探讨问题的平台、营造相互取长补短科研氛围,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团队也是科研团队,使教学和科研并进,教师能够把科研思路转换为现实,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增加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新颖性、应用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自我做起、相互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既能保证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从课堂教学中寻求教学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和提高教学团队的素质,为将来申请高层次教学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在结合教学寻求科研课题的主导思想下,团队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认真考证并申请立项,研究课题都来源于教学,所以完成起来目的性强,教师将教学中经验性的东西进一步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改进,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回馈给学生。

4.抓住学科建设,引导教师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教学和科学研究又是整个学科建设的两大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以建设学科为中心,在教师中明确“教为基础,研为发展”的思想。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认清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只有教师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两大支柱的真正提高,学科才算得到真正发展。因此,发展学科建设在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要抓住学科建设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

5.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有创新视野,还要能够及时捕捉最新的知识信息,并善于把他们融进自身的教学科研中,能够获得具有创新理念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良好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中谋求自身发展,提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号召青年教师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做研究型教师,成为善于学习、善于研究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质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真正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就是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

6.完善奖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激发青年教师研究热情。工作的环境与事业的成功是留住人心的关键。青年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展示风采、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希望他们的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希望学校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热情与兴趣的重要前提。通过举办青年教师理论教学大奖赛、实验教学大奖赛、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大奖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奖赛等,建立一个公平科学的奖励机制,直接与薪酬、晋职、晋级、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上密切相关,达到肯定先进、否定后进、促进中间,最终实现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积极性的目的。

7.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增强工作责任。大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积极向上,价值观多元化,只有很少部分青年教师对本质工作责任感淡薄,思想消极、没有信念,个人利益至上,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理解、认识教师职业的真正内涵,教师的行为规范,懂得教师的人生真正价值所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明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价值,把完美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弘扬正气、不图回报、大功无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8.青年教师应自觉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青年教师应该树立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和觉悟,强化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一切挑战,通过认真、细心、坚持不懈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通过自身挖潜,明确主攻方向,找到一条既适合自身发展又有益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道路。此外,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增强捕捉信息完善学科结构的能力、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攻关解决学术难题的能力、开拓创新探寻全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能力,即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9.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教学研究和科研研究对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毋庸置疑在明晰教学思路、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明确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专业知识、深化知识内涵、实现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引领学科发展、充实学科内容、完善学科结构、健全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培育应用人才、增强创新竞争能力、完善自身知识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加自觉地去思考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法,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自然得以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只有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强化对有潜质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不断创出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及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习惯性反思自己的教学科研,不再简单的为教书而教书,为科研而科研,而是应该将二者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保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效率地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韦朝毅.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师教育论坛,2013,(26).

篇7

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型实验室是医学院校及其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基地之一,探讨实验室如何通过搭建有利于医学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因材施教,进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研究型医院;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实验室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界对于单一型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而对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却求贤若渴。医学实验室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临床、科研一体化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对于有条件的科室来说,以科室或学科为依托而设置的具有独立研究方向的专业实验室,更是着重培养专业方向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是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肝胆病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承担着培养博士研究生、临床型、科学型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任务。针对这种情况,脾胃肝胆科于2013年成立重点学科肝病实验室,搭建起适用于研究生科研培养工作的平台。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现代医学所涉及实验技术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对于三年制研究生来说,除去必要的临床轮转和课堂教学,剩余时间有限,针对该特点,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实习带教提出新的要求并设计实施,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研究生培养成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因材施教做好岗前考察

目前医学类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研究生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要求研究生三年期间,一年学习理论知识,一年进行临床实践,一年进行基础研究;专业型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半年学习理论知识,剩余时间在临床进行实践。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时间较为合理,科研能力和临床操作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均在临床实践,比较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而科研工作与临床经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有利于发现一些潜在的临床问题,从而进行有目的的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反馈给临床,指导临床诊疗。专业型研究生在不影响临床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若能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将科研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拓宽知识面,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所在医院的发展乃至我国医疗界的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解不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能力,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后先进行理论考试,找出每一名研究生在科研实验中的薄弱环节,将其分为两组。对于理论知识较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一组,重点讲授实践操作流程及新理论的扩展;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的一组,重点讲授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重视理论强化岗前培训

充分且全面的岗前培训是研究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较好地融入实验室的重要保证,因此,对进入实验室的所有研究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讲授,并针对每个人的具体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2.1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

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培训工作主要用于规范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保障实验人员自身的安全及确保仪器的规范使用,使研究生初步了解和熟悉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内容,明确实验室工作的目的和方向,为后续的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实验室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目前用于科研及临床中的大部分检测设备已实现了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实验过程中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研究生在进入实验操作之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先对其进行相关基本仪器操作流程的讲解,包括离心机、移液器、洗板机、酶标仪等常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仪器参数的设定及自我安全保护等。带教期间应反复示教基本操作,尽量让每一名研究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时,应仔细观察其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经过反复强化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后,可向他们传授一些带教老师所总结的经验向其传授一些操作技巧,提高效率和实验质量。另外,告知研究生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与仪器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操作人员的素质、工作态度息息相关。对一些较难掌握的仪器操作及实验流程采用录制教学的方式,把规范的仪器操作方式及实验流程录制后发放给研究生,让其闲暇时间反复观看,提高研究生的仪器操作水准及实验技能。对于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简单问题,采用启发式的回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较难回答的难题,带教老师应与研究生一起讨论,或向更高级别、经验更丰富的实验师请教,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找出缘由。

3增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

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所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开阔视域,增强科研意识,拓展科研思路,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查阅文献、评价文献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论文的撰写能力等[1]。实验室围绕这些方面,对一些相关能力的培养做定期的培训,内容囊括了如何进行中外文献的检索、如何筛选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撰写水平高的科研论文等。同时鼓励研究生在真正进行课题实验之前进行相关实验咨询,包括如何设置正常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如何随机,采集样本后如何处理并完好保存,据目前现有的仪器设备选购怎样的试剂和耗材以及试剂的保存使用等,指导研究生做出科学的实验设计,制定科学的实验流程,备齐合适的实验器具。

4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团队意识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善于发现研究生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独创性地去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积累科研知识。为增强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实验室定期安排科研知识培训,除此还聘请外院科研专家给研究生做新技术指导,使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知识结构及新技术的延伸。在科研知识培训或新技术指导之后,研究生应做一次学习汇报,其做学习汇报也是总结知识、思考创新的一个过程。科研实践经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根源,任何没有实践作为基础的“创新”最后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医院设立有研究生科研课题基金项目,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多鼓励研究生参报,在课题设计、实验技术方面给予指导意见。参报过程也是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汲取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科研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激发。科研是团队性很强的一项工作,目前临床所遇到的医学难题,不是单一一个学科就能处理的,而一个人的知识面更是有限,从课题设计到课题结束的整个过程不可能纯粹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其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研究生突破科研瓶颈,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医生和研究生均可以在这里从事课题研究,研究生可利用这个平台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讨问题,分享彼此的资源和研究成果,从而加强团队意识。在医学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学层次的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是研究型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教学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研究型医院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2],借助于实验室平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培养是国内大多数研究型医院所采取的方法,我科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均在肝病实验室进行,我们有责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出最大努力,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3],我们的设施仍需不断完善,带教老师仍需继续学习、自我提高,将把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

作者:刘鸣昊 张丽慧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

参考文献

[1]王海东.加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4-395.

篇8

Abstract: Based on expoun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have, this paper fu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ways to train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young teachers;educat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train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78-02

0引言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年轻、最有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职院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生力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所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1]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使青年教师不仅要能教书育人,还要―边教书一边搞科研,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两个拳头都要硬。

1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科研能力

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代表着教师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目前,对教师应具备的教科研能力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从各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出发,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其教科研能力构成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1 申报课题的能力课题申报是教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教科研的基础。课题申报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年教师个人教科研能力积累的佐证。该能力集中体现在选题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上,其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课题项目申请书填报的好坏。一个好的课题项目申请应该有新颖的选题、全面的知识背景、实在的研究内容、合理的技术方案、新颖的创新点、强大的研究队伍、可靠的研究基础、恰当的经费预算及恰当的成果形式等。

1.2 组织实施课题的能力课题的组织实施是指课题立项后由主持人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分工协作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其中,主持人作用发挥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教科研课题完成的质量。在此过程中,课题主持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重要。青年教师在担此重任时往往更具挑战性,除思索如何做好科研外,如何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充分调动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如何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也是对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提升和锻炼。

1.3 撰写论文的能力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是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论文写作是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其撰写论文质量的优劣是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而通过论文的撰写也可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科研人员数量普遍不足,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数量相对较低,由青年教师担任完成的课题更是聊聊无几,这种现象表明青年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科研意识薄弱、功利思想严重高职院校大多数青年教师教科研意识薄弱,认为自己只要把书教好即可,教科研工作搞不搞不重要。据统计有65%以上的青年教师对教科研的概念比较模糊,对教科研工作感到十分陌生和遥远[2]。有7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无暇搞教研及科研,认为教科研工作费时、耗力,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不大。[2]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年教师只是到了评职称、定骨干教师、申报教学成果奖及精品课程等方面需要教科研成果作为学术支撑时,才意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对教科研工作抱有严重的急功近利想法。

2.2 申报经验不足、畏难情绪严重当前有些年教师虽然萌发了一定的教科研意识,也已经认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想要在教科研方面有所建树。但是,由于有些青年教师从参加工作以来,从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因此,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时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缺乏相应的课题申报经验,致使申报教科研课题时无从下手,对课题申报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从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2.3 合作意识不强、组织实施能力差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现象十分普遍,合作也只是为了申报课题而进行的名义上组合。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评价制度更多倾向于对教师个人的定量考核,弱化了团队考核,从而加大了教师个体的竞争,忽略了团队攻关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得项目的研究因缺乏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扩展、缺乏个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青年教师在承担科研项目后,在负责项目时由于教科研经验的缺乏,使其在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分工安排等方面能力缺失,容易导致立项的教科研项目难以如期完成。

2.4 缺乏教科研能力、研究层次较低高职院校一些青年教师由于平时上课忙,缺乏对文献检索和信息处理的学习,不会利用数字期刊。如陕西工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专门给教师们购进了中国知网数据资源库,但是平时在线检索的教师数量不是很多。另外,青年教师的科研论文的撰写大都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上,研究层次和水平较低,很少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而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涉及的则更少。据统计有近80%的青年教师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有90%上的青年教师没有主持过市级以上的教科研课题。

3高职院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方面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学校的教科研状况,并预示着学院以后的教科研发展趋势,面对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下大力气尽快提高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的教科研水平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

3.1 组织学术沙龙,培养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为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学院应每学期组织一些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沙龙,传授青年教师如何围绕高职院校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对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探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要把教科研工作当作终生的事业来对待,避免急功近利,做好长期规划。通过学术沙龙,最终使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高青年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认识、培养其教科研兴趣和意识。

3.2 举办教科研培训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学院的相关部门如科研处应定期举办教科研培训讲座,向青年教师详细介绍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检查、鉴定、结题的具体要求,各级各类的教科研成果的评奖、出版资助的具体程序、学院教科研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中国知网数字化期刊群的使用方法以及科研处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帮助青年教师揭开科研工作的“神秘”面纱,消除其对教科研课题项目申报的畏难情绪,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3.3 建立教科研导师制度,激发教师青年的教科研热情在高职院校中建立教科研导师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们的特长,形成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带年轻教师;教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欠缺教师的局面,从而保证青年教师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做法如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成立研究小组,共同申请课题,通过这种方法来带动各二级学院的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学科带头人要负责申请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推动研究的进行。从细节上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科研,包括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搜集、处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等,并推荐。而研究小组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则帮助缺乏教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期望通过一两项课题研究能提高青年教师们的教科研能力,以期能培养出一批教科研能力较强的骨干。

3.4 加强团队建设,发挥青年教师的组织协作能力依靠团队的共同奋斗求得教科研持久、突破性发展,是教科研人员取得成功最为重要的条件保障。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心灵沟通、智慧火花的碰撞,会进一步增强信息化的交流。在达到资源共享的同时,可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在互动中及时掌握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抢占学术制高点。在团队中相互支持、真诚合作、共同研究,还有利于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新创造自我,实现以往未能做到的事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因此,要鼓励青年教师确立协同攻关的观念积极加入到团队中去。另外,青年教师在承担教科研项目后,不仅要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分工安排,还负责项目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因此,在教科研工作中不仅能加强他们的团队精神,还能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从而保证项目的实施完成。

3.5 实施教科研激励机制,建立青年教科研人才队伍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关键。教科研管理工作要根据教师对利益追求的层次和内容的不同,制定出适合的激励机制,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能有效的提高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对参加不同层次课题研究的青年教师和取得研究成果的课题组成员,按照教科研工作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成果开发程度和成果大小,在评聘职称、晋升、进修培训、奖金等方面给予奖励,以激励青年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建立一只优秀的青年教科研人才队伍。

4结语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培养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当作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激励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高职院校的教科研活动成为带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不断前进的火车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19-01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No:2012360】。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①。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成为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医学本科生除了必须具有过硬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技能外,更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使命,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②。在此情况下,加强和完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迫切。文中以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为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必要性

(一)科研有利于本科生专业学习的促进和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所修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包括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儿少与妇幼卫生,这些都属于公共卫生,公共卫生俗称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因而预防医学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应用非常重要,但是单纯的理论课知识性授予很难达到牢固掌握和应用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发现自己所学知识根本没有掌握也不会用。而科研实践的内容恰恰与已学过的书本知识相结合,在科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理论指导实践。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就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本知识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积极性。

(二)科研有利于本科生拓展知识面,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科研时,经常发现自己缺乏太多的相关知识,经常需要带着问题了解和学习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前沿知识。为了解决一个研究课题,通常需要很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交叉。因此,本科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可以学习和了解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前沿知识,先进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此外,这些知识通常是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或者咨询老师获得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解决了很多科研问题,因此本科生参与科研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研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到目前为止,本科生科研训练不足,科研素质不高仍是一个普遍现象③。虽然预防医学本科生学习过做科研的具体知识,从选题到最后的数据整理分析都有相关的课程支持,应该说预防医学本科生接受的科研方法相关知识是所有本科生中最系统最全面的,但是当他们进行毕业设计时,仍然一塌糊涂,学过的知识应用效果并不好,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让本科生参与科研,边教边学边做,是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质提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定位为科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让本科生参与科研,通过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日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生深造做好了铺垫。

二、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

(一)参与科研符合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他们本身有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只是他们的这种潜能和欲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激发,所以他们非常愿意参与某项科研活动,从而体现自我价值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他们迫切想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进而检验所学,巩固所学。尤其是预防医学本科生,他们所学的课程基本包含了科研方法的全部内容。从如何选题,如何设计,如何确定样本量,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做试验,试验过程中该如何取样,如何减少混杂因素,如何避免偏倚,直到最后的数据分析整理该用什么样的软件和程序,如何结合学科知识及数据结果得出合理结论全部都可以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得到应用,因而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完全符合学生希望学以致用的心里诉求,取得教学研相长的效果。

(二)从入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一切都很新鲜,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具有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想法,并将创新意识的思维模式贯穿于各种活动和整个教学中。在这种主导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日后进入科研活动中才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同时,入门时就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科研是一种艰苦的科学探究行为,绝非依赖浓厚的兴趣就能完成的。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积极开动脑筋,打破常规,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永不言弃。培养学生始终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人,做事,做科研,严禁弄虚作假。

(三)建立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招募平台。学校可制作网页作为科研招募平台向师生公布开放。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得到科研相关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而作为老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除了科研之外老师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投入精力,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提高。有了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科研课题挂上网页招聘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同时提供一定的劳务费,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可以去应聘。这样学生既可以得到科研训练,又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助,还没有在社会上打工的风险,又有打工的约束力,学生,老师,家长都放心。而老师也可以在其他事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科研上,学生操作部分只要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就可以了。两全其美,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

总之,将本科生参与科研纳入到本科生培养计划之中,是高校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绝对的必要性和极大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罗志伟.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120-121

[2]昂海松.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感悟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7):34-36

篇10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模式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直接体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高等教育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创业技能培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实现学生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转化的关键所在。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以下重要作用和意义:

(1)通过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课程应用性、创新性、科研性的结合,引领大学实验教学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改革,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2)通过产学研创新实践教学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促使教师加大科研促教学的力度,并在促进教学工作的同时,反过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提高。

(3)优化大学教育培养模式,使课内专业教育和课外综合教育合理组成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另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并实现由知识学习向知识发现的转化,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既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又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各国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我国当前严峻就业环境压力下,各高校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将如何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上了重点议事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还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针对上述课题,各高校纷纷进行积极探索,推出一系列措施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增加实践环节并优化培养方案;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加强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各类学科竞赛;加大创新实践活动的奖励力度;有的高校还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和创新学分,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为学生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等。然而,各高校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平台建设上仍面临以下问题:

(1)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多见于课程实践、毕业实习,课外学科竞赛及其他项目中,实践平台数量有限且出现多头管理现象,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顶层设计。

(2)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企业及项目设计经验,导致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侧重理论分析而忽视实践运用。

(3)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功利性强,团队协作能力不够。因此,构建一个全面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语言表达、探索精神等综合素质,并使老师和学生都参与的创新实践平台,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前期高校工作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立足高校实情,探究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对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对现有教学体系强有力的补充,不仅是对素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化,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切中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弊,对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高质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如何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制订大学生培养方案,设置四年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考察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合理性、时效性、多样性,保证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达到预期效果。

(2)探索解决让学生“走进平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培养对今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3)思考对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方法进行改革,如何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

(4)对实验室管理和资源共享问题进行摸索,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利条件。探讨如何建立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的试验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的沟通机制。

(5)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及高端赛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研究如何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勇于奉献、深受学生爱戴的高技能教师指导团队,指导大学生在各类科技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多模式培养,针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能力的实际需求,组建一支专业实践能力较高、人文知识丰富、有创业指导经验的教师团队,制订并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方案,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要针对下列问题进行关键强化:

(1)如何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怎样设定综合性课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2)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积极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实验室学习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认真对待实践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4)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怎样协调学校和校外实习企业或机构的学生实践活动培养。

四、具体实施方法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该探索一种包括专项指导、模拟创业、参与计划竞赛等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具体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探索:

(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实行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制度,鼓励和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推行学生科研导师制,选拔一批责任心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2)实行实验室开放式管理,联系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的实验开放,有利于发挥资源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

(3)加强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进行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

(4)通过选定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各种大小不一的创新创业团队,以学院老师的科研设备和各实验室科研设备为平台,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与探索。

(5)组织学生定期走进企业,了解当前就业市场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方向学习的自觉性,开展相应的就业创业教育。

(6)通过定期举办专业讲座等形式,由专家和学生自己进行报告,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组织各创新创业团队参加国际、全国及省内外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王海晖等.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高教论坛,2006.10.

[2]李勇,洪倩,赵雅甜.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2).

[3]柏连阳.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0(8).

[4]李志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14).

[5]李清泉.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篇11

关键词:科研能力;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表现为患病人数的增加,而且呈现出疾病年轻化的态势,因此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为了满足这一强烈需求,教育部实施专科重点培养,通过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改革和教育类型的重构,该策略实施的主旨是促进科研型研究生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向临床型研究生为主导的培养模式进行转化,进而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协调、稳步、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1]。因而,为了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服务能力,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类型进一步分为科学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类型,二者分别亦称为科研型研究生和临床型研究生,这一分类不仅充分发挥针对性培养的优势,同时有利于社会各部门对专科人才的选择和引用[2]。

众所周知,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而这一主题的先决条件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此外,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是研究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生培养模式包含培养目标、指导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和质量评价等几个要素。由于是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培养模式自然不同,即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及临床工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培养具备正规的、高水平临床技能的临床医师[3],同时也由于心血管内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近2年,教育部再次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即对专业学位型研究生进行为期33个月的临床轮转实习,并在临床轮转结束后进行临床能力考核;而后者注重于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及科研能力的训练[4]。因此,就有问题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不要培养科研能力?”。其实二者的培养基质是存在着内部的联系,多数的科学问题来自于临床实践,通过科研的方式和手段剖析和研究该类科学问题,最后将研究出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简单讲,就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无论属于专业学位还是科学学位,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就是科学研究。笔者在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如何提升科研能力等两方面作一简述。

1 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科研能力的提升有益于改善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心血管疾病具有繁琐、复杂、多变、多发等特性,发病人群广泛且偏重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的整体健康,虽然,目前的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伴随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但多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属于初步探讨和研究阶段,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处于试用阶段,由于不能够充分的认识疾病的源头,目前的治疗目标只限于缓解症状,不能够治愈疾病,这在无形中不但增加了患者的家庭和经济负担,同时亦加重了社会负担。

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医院的稳步发展。宏观角度讲,科研是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工作实力的一项衡量指标,同时是体现创新力的具体表现[5]。医院的发展要素包括临床能力和科研实力两方面。通常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是医院发展的先导,提示科研能力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要求和目标,是医学先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临床科研工作对推动医院持续、稳步、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与科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临床实践中发现的科学问题为科研提供研究方向,同时检验科研成果;而科研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新的理论、新的观念,从而提升对疾病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实施积极的治疗方案,改善疾病的预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我国心血管疾病针对性治疗策略的制定。纵观目前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方法及干预措施的研发与提出,多吸取于国外的研究成果,但国外的研究对象是基于本国的人群,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与国外存在明显差异,简单讲,饮食因素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西方国家多以高热量食物为主,而我国饮食多元化,这就表明如果将国外的有效治疗方法完全应用于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无疑存在不妥,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治疗效果,同时可能出现负面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探索同一疾病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策略。

无论是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还是治疗药物等的研发,均需要科学研究的参与方能实施。因此,努力提升我国的科研实力,着力培养具备科研素质、科研兴趣与专长的研究生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充足这一优势,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从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性治疗策略,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改善民众的健康现状,提升生活质量,同时减轻了社会的经济负担[6]。医生需要科研能力,医学研究生更需要培养科研能力,才能促进学科发展。

2 如何培养科研能力

依据目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形式及医学本身的特点,大多数医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而且多数选择专业学位,可能与多数学生想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有关,如前所述,医学生的培养宗旨应该有针对性,但不应完全分开,也就是说,如果单纯训练及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诊治患者能力,而忽略其科研能力培养是有悖于培养的初衷[7],反过来讲,针对科研学位研究生,只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及科学素养的磨砺与锤炼,而忽视了其临床能力的培训,同样是不合理的。相对来讲,科学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时间相对充分,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学研究学习时间较少,加之目前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实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这仍是一个现实的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但无论怎样,硕士研究生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是一定的。具体的培养要点如下:

2.1坚固的科研意识 意识主导行为,很多临床研究学生不能够充分的把平时的临床工作与科学研究恰当的联系起来,比如说,临床中遇到的常见病并发症的发生,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这时就可以收集类似的病例,进行病因学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类并发症的共性,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另外,研究生应该具备科研意识,他们才肯拿出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这就充分体现了培养科研意识的重要性,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在此,重点强调的是,应该重视科研诚实意识的培养,这将影响着日后的科研工作,同时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和基石[8]。具备了科研意识,在实践中自然而然会产生科研的兴趣,兴趣非常重要。

2.2活跃和创新的科学思维 科研思维主导着科学研究的设计,活跃科研思维的培训,主要来源于文献学习和经验交流,学者的科学思维及科研能力的体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简单讲就是指的文献,研究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生物信息学工具[9],利用现代多学科交叉优势,通过文献的学习了解该领域目前的前沿成果及研究动态,不仅开拓研究生科研眼界,而且也是进行研究生扩展知识层面、强化创新思维、加强科研基础的必备条件,甚至可以称“文献”为老师。在此,关于如何有效的学习文献:①阅读相关的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明白需要解决的问题;②针对性地选择文献,更有效的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③善于总结,对重点的文献做好记录和标记,包括文献中可借鉴的句型等,提升自己书写的能力。

此外,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与关键,而科研创新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和灵魂,是科研人才科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的源泉,因此,研究生应该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及思维的再创新,加强对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充分了解,开拓视野,更新知识,促进整体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10]。

最后,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当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愈发明显地依赖于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一个课题的方法与内容可能涉及到多个分支学科,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病理生理学等,表明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可能不能顺利的开展与进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课题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积极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旨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和稳步发展提供丰厚的人力储存,将为国民改善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国家和社会负担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2]胡甲刚.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有机结合-美国专业科学硕士(PS M)教育的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68-71.

[3]蔡晶,杨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1,32(11):59-60.

[4]张皑频,吴忠均,罗天友.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0:993-995.

[5]那立欣,孙长颢,牛玉存.浅谈关于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34-136.

[6]张永宏.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探讨[J].北京医学,2011,33(9):771-773.

[7]廉阳秧,梁宏,魏洁,等.关于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141-142.

[8]鲁娟,周东,许放.医科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失范的态度调查[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160-1163.

篇12

1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实验室开放包括对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如基因测序仪、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电泳系统、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切割显微镜,等;对科研资源的开放,如开放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查询文献;对科研时间的开放,如科研实验室在晚上、周末或者节假日均面对研究生予以开放。

篇13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是科研成果的有效保证。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就成为了高等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1、高校教学中制约创新意识培养的因素

1.1 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够高

现在的教师多数已经习惯了依赖教案、教学笔记和现成的教学指导书,缺乏独立思考自我创新意识,已经习惯了在旧的轨道上运行,重知识、轻能力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也过于传统,知识更新速度慢,学习进修的机会少,科研能力偏弱等。

1.2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个性表现,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创造力的潜能也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压抑或打击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就会受到抑制或封闭。因而,我们应该采取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有偏执好的学生,要注意保护和引导,使其天赋和爱好在良好的环境得到发展。

1.3 未能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

现在的实验教学多数是教师讲,学生看,学生自己去动手的机会不多。学生数量每年在增加,而教学设备数量却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在校只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不知道过程和方法,这就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抑制了独立自主的个性发展,未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以科研为导向,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2.1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紧紧抓住创新教育这个关键,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能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教学过程从“灌输式传授”转向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将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引导到“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方面来。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较早地将科研工作引入到基础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教研室可以安排有科研方向、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由学生组成的科研小组,要求每个科研组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写出综述文章,并在全系范围内宣读,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强烈的科研意识。科研小组直接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及全部科研过程,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科研总结或论文。对科研过程的参与,开阔学生视野,认识科研工作规律,为其在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及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2. 2 拓展学生的视野、知识面、信息量

教学中教师要摈弃狭隘的“单科”观念,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与融合的思想,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学的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应向学生及时介绍专业领域的国内外动态和进展,以及新的实验仪器和新的技术,让他们始终接触新的东西,了解科学的前沿,培养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远大抱负。

2. 3 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个性表现,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开发学生对事物未来的大胆幻想是创新的开端,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创造力的潜能也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压抑或打击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就会受到抑制或封闭,因而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对学生有偏执好的,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天赋和爱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才能发展。

2. 4开发多样性的思维空间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有求同思维、顺向思维,而更为重要的是提倡学生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标新立异在教学中让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提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想象,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自由思维空间,课堂上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避免“满堂灌”。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难住教师,让他们为此而去跑图书馆、查资料、督促他们再学习、再研究,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也自然就提高了。

2. 5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提出不成熟的见解,在学术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争鸣。在科学技术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科学技术才能有序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大力提倡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在学习上敢于探索和勇于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及学术上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有创新的思维和勇气。

在国外常听到的一句口头禅:“没有做不出的东西,只有想不出来的东西”。 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害羞”二字,高校教育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世界一流的大学特别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引导式教育总是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同时又可相互启发,因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都可能不一样,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习惯,这样可以激励创新意识,活跃思维。

他们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实验条件,而且在授课思想上也从各方面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美国的课堂教育最爱说的一句话是:“you can do it,have a try (你能行,去试试)”,所以美国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弱,因为给予学生大胆尝试的机会太少了。

3、 完善激励培养制度,建立创新培养长效机制

3.1 大学生并不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培养,如何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和科研运行机制。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就应着手培养和锻炼,现代的大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都比较规范,但让学生了解科研和参与科研的却不多。所以我们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早期接触科研。

3. 2 建立学生科研学术团体

在大学中应鼓励学生建立学术科研团体。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和开展一些科研活动,不要怕他们幼稚,不要怕出笑话,我们应大胆地鼓励他们去幻想、去动手、去创新。指导教师可帮助他们制定规划、论证、开题和实施科研计划。

3. 3 建立学生学术科研基金

科研基金可以促进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申报科研立项,申请基金。还应设立一定的科研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在学术科研活动中做出成就的学生。

3. 4 创办学生学术刊物

学生应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术科研园地,鼓励他们创办自己的刊物。学校可派专家和教授重点指导,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待条件成熟,可以开展校际交流或争取公开发行以扩大影响力。学校的期刊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生,以激励和鞭策学生。

3. 5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尤为特殊的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增加各种信息的获得。可适当建立一些外语角、信息站、专业协会、学术讲座以及科研会等。学校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创新知识。

4、小结

大学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时代对大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日可以完成的,完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决于诸多方面因素的有效耦合,如何使各方面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需要我们在创新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篇14

1从事本科教学教师的处境和面临的挑战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重视科研多过教学。在晋升职称时,科研经费和发表科研文章所占的分量远远比教学要重得多;在考核教师时,科研的考核是看教师申请经费的多少和发表文章的数量及质量,这些都直接与教师的年终收入挂钩;而对教学的考核是看教师完成了多少教学课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并没有严格的考核方法,虽然部分高校已有专门的网站供学生给教师的教学评分,但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学生的评分结果与教师的自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

绝大多数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也同时承担科研工作,需要申请科研项目、管理实验室、培养研究生。教师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就可以多发文章,多发文章就有更多机会成功申请到科研项目,申请到科研项目又可以做更多科研发更多文章,这样就有利于教师升职称并提高年终收入;可是教师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就可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可这些在教师晋升职称中不是决定性因素,年终收入也只与教学课时数有关,教得好坏都一样;而且,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教师投入科研工作的精力就少了,这样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发表文章都可能会受到影响,而这又会影响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年终收入。可见,仅从教师自身利益来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是一个良性循环,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则得不偿失。因此,在现行的高校办学模式和教师评价体系下,特别是在教师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高校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工作而忽视教学工作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无疑影响了本科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可见,用什么样的信念和态度对待教学,用什么样的理念和方法从事教学,如何在本科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命科学类人才的素质,是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2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从事本科教学工作教师的素质

本科教学质量关键取决于从事本科教学工作教师的素质。中小学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高校究竟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高校究竟应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这样的问题,或许作为独立个体的每位教师没有能力决定。但不容置疑的是,任何时候,在教学这一方领地,只要真心付出,只要真心为学生着想,每位教师都有大量功课可以做,这是作为独立个体的每位教师可以决定的。每位教师心里应该明白: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是教学最终成败的关键,如果教学质量不高,主要原因只能是在教师身上,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教师推卸责任的借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时甚至可以影响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虽然每位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但是,本科教学在本科大学四年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接触时间最多的就是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因此,每一位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的人格、对专业热爱的程度、教学风格、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都对本科生的素质有重要的影响。每一位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都应该理解自己肩上的责任,在现行的大学模式下,正确选择如何分配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的精力,自觉地淡化利益驱动,强化责任心,勇于奉献,在各方面做学生的好榜样。只有在树立正确的信念后,教师才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教学,才愿意花精力提高自身水平和本科教学质量,才可能在教学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命科学类人才的素质。

虽然同时承担本科教学和科研任务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只要教师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学,“弊”也可以转变为“利”。事实上,承担科研任务使教师有机会直接了解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初到实验室时的所有弱点,从而使教师更了解在本科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从哪些方面来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同时,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更容易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研思维;而且,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直接接触学科发展前沿,更易于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更新。可见,从事科研工作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在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每一名高校教师都肩负着一份教书和育人的责任。教师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命感和责任心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无疑会对培养高素质生命科学类人才起推动作用。笔者在每年的第一节课会用几分钟对学生说,“有着高等教育背景的你们,将来有一天要走入社会,有一部分还会出国。你们的为人和你们的水平,与我们国家的未来密切相关,也与世界如何评价中国密切相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我如何对待教学,如何对待你们,给你们做个表率,也希望你们明白,你们如何走脚下的每一步,决定了你们将来能走多远,祝同学们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这样,促使学生把自己与国家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同时,说出这样的话,既是要求学生,更是要求自己,教师身体力行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每一名高校教师都应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成熟的人格。本科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学校和家长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有所忽视。每位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把与学生接触的每一个机会都利用起来,对学生好或不好的表现及时表明态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例子:在一次学生报告后的讨论环节中,报告人张博同学这样回答同学的提问:“对不起,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现在还不知道,不过,我想……”,他的态度与其他同学在回答不出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尴尬态度完全不同。笔者在做总结时有意识地提到这件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懂得所有的知识,包括老师在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

不知并不羞耻。刚才张博同学面对他不知答案的问题,没有慌张,而是在自然地告知大家他不知道答案后,他还能够平静地分析该问题,这样的态度很好,这是科学家应有的态度”。这件事使学生们认识到承认自己不知并不难堪,讨论学术问题时不存在面子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事实上,这之后班上问问题的同学更多了,同学之间讨论问题的氛围也更融洽。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每位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生命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新的研究结果层出不穷,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科研发展,无法与科研发展保持同步。因此,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与教学内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不应图省事而一味地按教材照本宣科,应把与已教材内容不一致的最新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这样做教师要付出更多地精力,但这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并对科研产生兴趣,更重要的,这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改革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有良好科研潜能和优秀人格的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并锐意改革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把同学们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用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对专业的兴趣,给学生展示其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和挖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