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医基础理论教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篇1

关键词:课程目标;科学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2(S)-0031-4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十年,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及其具体的教学,的确出现了许多新景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在认真总结反思、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即将实施。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核心内涵,进一步审视实践行为,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1教学目标立意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结果的期望。教学到底应产生怎样的结果,这对整个教学来说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有人认为,传统教学的缺陷是偏于“知识立意”,因而提出“能力立意”的命题。其实,物理课程标准关于目标的定位更为准确,这就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试从现代学习论的角度,谈谈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核心立意的见解。

1.1教学目标与广义知识

什么是知识?看起来很明确,其实一直是争论不休的。

就传统而言,知识通常被看作是“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反映”这的确是知识,但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看来,学习所获得的不仅包括“知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且包括“知如何”的程序性知识,即不仅包括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反映所得的结果,而且包括知道怎么去操作、行动,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等。显然,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包括很多领域,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都是知识范畴。都是学习的产品。为了区别,通常将前者称为“狭义知识”,后者称为“广义知识”。

课程标准对目标的总体描述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显然,这样的目标不仅具有鲜明的广义知识色彩(比狭义知识内涵宽),同时还包括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比广义知识内涵宽)。可以说,统摄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科学知识与技能(知什么与知如何);科学情(态度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生活、社会关系的理解。”这样的立意,实质上是从教育培养高度来考虑学科教学,即是将传统的以传授狭义(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提升到广义知识、科学素养的教育层面。

1.2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是对科学素养的概括性提法,这里主要谈三维目标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应该理解为学习目标,它所表达的是学习结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导致人的能力和倾向变化,不论中小学生学习何种学科,在广义知识视野中,学习结果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知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包括文字符号的学习,以及由文字符号所表征的概念、规律等事实性知识;二是智慧技能,是指用符号对外办事的能力。属于“知如何”的程序性知识,如运用定律公式解释或解答某个问题,又如运用概念、规则进行逻辑推理等;三是认知策略,即调控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如某种学习方法、技巧等;四是动作技能,如制作和实验操作等;五是情感态度(笔者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心理学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志趣、态度、意志品质与价值判断等方面。

从学习“导致能力变化”看,上述分类的前四项反映了“知识与技能”。技能不但包括学科的技能。例如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就是指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思维、方法及其操作技能;而且也包括学习的技能,例如认知策略就属于学习活动的技能。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学习“导致倾向变化”看,第五项反映的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一定是在学习过程中渐进建构的,即总是经历一定过程、通过某种方法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不同,定然会导致结果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中不能不考虑实现结果的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构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互为结果、互为支持条件的目标体系。为什么这样说呢?三维目标对于学习的意义好似“一身两翼”的飞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这永远是最基本的,这如同承担载物功能的机身;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如同两翼,飞机能否飞起来。能否飞得更高更远、甚至飞得更轻松,两翼是其强有力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本身是目标要素,而且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也是支持条件。所以。确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地位,不但因为它们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还意味着学习的支持条件被得到重视。

2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总目标,而目标的实现是有过程、分阶段的,因此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教学应遵循“适应与发展”的原则。发展是以适应为前提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个基本面:一是初中生正处在从好奇兴趣走向认识(探究)兴趣、从直觉感知走向理性感知、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显著变化阶段;二是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的入门课程。

2.1学习内容的安排

初中物理内容正是根据以上两个基本面来考虑的。八年级第一学期以“常见现象”为明显特征,如声现象、热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反射与折射)以及简单运动现象。对应的认知要求,主要是基本观察(生活观察、简单实验观察)和简单探究活动。知识性内容大多是定性的。少数的定量关系也都特别简单或不难接受。从第二学期起,逐步涉及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问题。定量关系的规律有所增加,但在理解与应用难度上给予了明确的限制。总体上说,初中物理是以感知、体验、尝试为基本特征的。

“认知发展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原认知因素,即学习的背景因素。学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物理学科这类理解性的学习。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甚至这样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那还需要学习吗?其实,奥苏伯尔所说的“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指认知背景。越是低年级,学生的“物理背景”越单薄、且越依赖于生活经验,所以初中物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最常见现象和最简单问题入门。同时,初中

物理学习是为高中物理学习创造背景的,因而初中物理内容还呈现出面面俱到的特征,几乎高中、大学的内容它都有,主要就是考虑为后续学习创造尽可能宽的背景。

2.2科学素养的体现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体现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同样要考虑到前面所说的两个基本面。应该说,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没有谁会怀疑基本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谁会否定记忆和做习题的必要性,因而这里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是兴趣。物理学可以说是整个科学大厦的基础。而初中物理又是物理学大厦的门槛,这时最需要的是好奇兴趣与探究热情。于是,初中物理课程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作为目标要素之一。尽管科学道路是崎岖的,但决不能在人口处就将学生们吓跑。在笔者看来,好的初中物理老师,应该是善于引导学生“理”的。可惜中国人笃信“学海无涯苦作舟”,哪怕是低年级,也很少有人会去冒“玩中学”的风险。其实“玩中学”说的寓学于乐,只要善于引导,是完全可以学得更生动活泼一些的。追求生动活泼,初中物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千万不能将本来有趣的教得没有趣。千万不能将“活的物理学教成没有血肉的骷髅”(杨振宁语)。

第二是活动。“玩中学”就是在活动中学,上面主要是说活动的兴趣价值,这里将要说明活动的认识价值。著名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是在与环境不断适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他提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让儿童获得充分活动的机会,是认知发展极为必要、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他看来,活动是认识产生的源泉,没有活动,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活动也是认识发展的条件,缺少这一条件,认识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物理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实验与探究。从学习角度看,实验与探究的价值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其一,为认知提供支持。比如图1和图2所示的现象观察或感觉体验,可以为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提供感知支持。类似的小活动,不但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而且能为获取认识提供有效的现实背景,因而应该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最经常常化活动。

其二,实现目的性结果。比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练习刻度尺的使用并获得被测量对象的长度结果。也比如,对影响金属丝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可以验证相关猜想是否成立,获取有实证的相关结论。

其三,为训练操作技能提供机会。比如仪器、仪表的使用,实验装置的安装,排除简单实验故障等技能。

其四,习得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实验与探究。常常表现为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一层面的学习价值十分丰富,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方面。比如伏安法测量电阻或测量电功率,在知识上分别是基于,在方法上是将测电阻或功率转化为测量电压与电流。对于探究性实验来说,当有若干因素同时对研究对象发生影响时,需要对哪些因素进行控制、如何控制,这方面的经验与思维积累,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或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再就是,问题解决的“转化方法”充满了智慧色彩,很值得重视。比如,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测量热量的仪表,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条件下,转化为观察温度变化或热膨胀程度,这就是智慧。在我看来,并不是聪明的人才能学好物理,而是学好了物理会变得更聪明。好的物理老师,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固然是必须的,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更聪明,这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特别有价值的。

3教学行为与目标落实

既然物理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立意,那么教学就应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现在常常讲教学反思,反思什么?从宏观上说,就是看目标把握是否准确、落实是否全面。在相关培训活动中,笔者曾以“声现象”教学为例与教师们聊过这样的话题,尽管不是很全面,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1问题要点

教师们不妨回顾一下,在声现象教学的前前后后,诸如“声音是由于()产生,的”这类形异实同的简单题,你一共让学生练了多少次?很多教师觉得,实际可做的题目很少,不拿简单题反复炒还能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笔者向教师们提出:同学们是否都做过“土电话”或“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这类制作或实验?其回应大多是会心一笑,或窃窃私语:占时间、很麻烦、这些又考不到……。很显然,制作“土电话”和“探究隔声性能”之类的活动,实际上是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明显存在“以考定教”倾向。

再一种普遍现象是;不少教师在刚上了一两节课后,就忙着编造一些所谓联系生活、联系科技、拓展提高、培养能力的问题来。但许多问题只是教师的见识或经验,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见识太远,弄得学生云里雾里。甚至,不少教师将自己也搞糊涂了,例如“听声音判断西瓜生熟程度,到底凭借的是音调还是音色,还是两者都有?”教材中没有,各种教辅资料中众说纷纭,自己又难于或者不敢干下结论。如此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三大表现:一是简单重复。二是随意拓展,三是活动缺失。这反映出,教学并不是以目标为导向,而是以应试为导向。应该承认,长期以来的考试命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对课程标准理解的深入,当前正在向着应然的方向改进。

3.2改进思考

仍以声现象的学习为例。如果从科学素养目标的角度来思考教学,就是要在简单重复和随意拓展上做减法,在活动上做加法。

声音涉及的振动和波动现象属于复杂运动,初中学生对振幅、频率以及声音基本特征的认识不可能深入,甚至难以接受。但是,为什么有初中教材将它放在第一章?咱们应当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本章的学习价值。

事实上,这一章的学习首先是要“好玩”,通过活动体验学物理的乐趣。见识与尝试初步的探究。比如尝试让各种物品发出声音,也比如做个“土电话”玩玩,由此获得满足感和兴奋感。当然,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好玩”层次上,要考虑为后续学习创造背景。而这种背景的主要方面就是学会探究。大家是否注意到,声现象之后是热现象或光现象等等,在知识上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而认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却是基本相通、可以迁移的。以感知振动为例,振动常常是难以直接观察的。可以通过转化来感知。例如用敲响的音叉接触面颊,这是触觉感知;或接触悬挂的轻小物,轻小物被弹开。或像图3所示那样,接触水面时溅起水花,这些都是视觉感知。再比如“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目的主要不在精确地确认谁好谁差。而在于尝试探究,其中不但涉及控制变量的方法,还涉及到寻求衡量隔声性能的指标――在没有直接测量隔声性能仪器的条件下,必需想出简单可行的“土办法”。

总之,物理教学是不是体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依笔者的简单看法,就是看学生是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增长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第1版),北京:北京范大学出版社,2008,2.

篇2

关键词:公路工程;软弱地基;搅拌桩工艺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软土地基,此时,工作人员必须在对其进行处理并达到相应的承压性能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较多,有时也会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联合使用,不同的方法各有优劣,效果也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搅拌桩属于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新工艺、新方法,在近年来的实践过程中,这一工艺已经得到了优化和完善并初步进入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各地公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笔者在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这一工艺的运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2 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原理

水泥在地基中的固化作用是该工艺的基本原理,这里既包括物理作用,也包括化学作用。其中,物理作用是指在机械搅拌的强行作用下,水泥、软土发生混合,并形成一定的强度;化学作用是指软土中的水分子与水泥微粒发生的水解、水化反应。该化学反应的速度极快,其结果就是以结晶水的方式将软土中的水分固定下来,并与其它材料一道,共同形成较高的强度,从而对承压强度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水泥材料的使用量大约为被加固土体总量的6~15%,但是,由此形成的具有较高强度的团粒,却能够起到大范围提高软土地质强度的作用。

3 搅拌桩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搅拌桩作业不需要取土,桩位不会出现拱起,因而施工的成本较低,成桩的效率相对较高。同时,该工艺还具有环境污染小、占地面积小、无振动等特点。通过搅拌桩工艺加固后的复合地基,其强度可以提高到120~200kPa,约为天然地基的1.3~2倍,是一种非常经济、安全、可靠的地基处理方法。

砂土、粉土、亚黏土、黏土、淤泥质土等低承载力地段的土质大多较厚,含水量较高,孔隙比一般>1,而且渗透性差、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对于此类地基土,基本上都要对整个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一般认为,搅拌桩工艺对于不同类型的软土地基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在应用该工艺前,需要进行土体试验,以确定添加剂的使用类型与用量,以确保收到预期的作业效果。不过,也有实践结果表明,对于pH值较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黏性土或黏土,搅拌桩工艺的加固效果不够理想。

4 搅拌桩的操作流程与要点

首先要做的是放线定位和平整场地,这两道工序结束后,即可进行钻机的定位。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人员在钻机定位结束后,必须对孔误差、主轴垂直度误差进行全面检查,将这两项参数分别控制在≤50mm,≤1%的范围内。

在正式钻进之前,应当预先进行由粉煤灰、32.5矿渣水泥混合而成的固化剂的制拌,二者掺入量的比例一般为1:3,需要注意的是,水泥掺入量的误差必须控制在5%以内,并且保证水泥搅拌的时间≥3min。

钻机启动后,应采用逐级连续加速的方法,在正转预搅下沉钻进的同时,应进行连续喷浆。所使用水泥浆应通过筒式搅拌罐制备,制备完成后,应将其置入容量≥单根桩用灰量的贮灰罐内,若贮灰罐的水泥浆余量不足时,应暂时停止下根桩的钻进操作,以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质量。

送浆操作应通过送浆泵进行,在将浆液输往钻杆内后,借助叶轮的强制作业完成土体的搅拌。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升钻头达到设计标高时,应对桩体进行复搅;若贮灰罐内的浆液此时尚未喷完,同样需要进行复搅再喷,直至完全用尽为止。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浆管堵塞断浆的问题,那么无论问题的诱发原因如何,都应当在提钻后于问题发生深度处再向下钻进0.5m并二次复喷,以免导致断桩的严重后果。同时,交接班记录应在交接班时全部完成,严禁出现事后记录的问题,若发现记录存在异常,应及时处理和解决,切忌拖延。

全部施工操作结束后,技术人员应对搅拌桩7d强度进行检测,在笔者参与的工程中,主要通过轻便触探仪检查施工质量。触探点应设置在桩径方向约1/4的位置,抽查频率选为2%。在成桩28d后,技术人员需截取桩体进行实测,位置选择分别为桩顶下0.5、1、1.5m处,各工点检查作业数量应≥2根。

5 施工的设备与材料选择

搅拌桩工艺的基本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500mm直径的双头短螺旋钻头,其余钻杆的连接采用丝扣进行,其外部还要设置方套,以便在反转时可以进行扭矩的传递,并避免发生钻头脱落的问题。

YP-1型粉体发送器,压力0.6MPa,容量1.3m3,2.6kW。

空压机,压力0.7MPa,1.6m3/min。

GPF-5型搅拌桩机。

在水泥材料的选择方面,应选用≥32.5的矿渣水泥。

6 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

在整个搅拌桩工艺的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安全制度,安全管理人员应结合工程实际,对施工人员、班组负责人进行安全生产责任教育,如有必要,还应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除定期开展安全巡查工作外,项目的负责人还应对施工人员的从业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杜绝无证上岗问题的发生。

在环境保护方面,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及时制定施工操作的环保制度,并通过各类宣教活动提示工作人员环保施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水泥制品的运输、制备、存储均应配有相应的防尘设施,施工现场也要由专人定期清理和打扫。由于搅拌桩作业的噪声污染相对较高,所以应注意做好连续施工与施工时间选择之间的有效协调,以便将噪声污染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

7 结语

在公路软弱地基的处理过程中,搅拌桩工艺能够有效完成加固土体的任务,避免发生工后沉降的问题,使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该工艺其所具备的成本低、施工快、污染小、效果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能够为北方黄土地区、南方水网地图的公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地质承载条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搅拌桩工艺的使用效果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相信在未来的道路基层加固工作中,这一工艺必将为公路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锦荣.浅谈水泥搅拌桩在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3,(11):171-171.

篇3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互动式讨论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医学院校学生,锻炼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多向发散思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整合已有零散的医学知识,不失为提高医学生临床素质的适宜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人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查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关于互动式教学思想的论述最早可见诸《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的教学相长实际上就是古代朴素的互动思想。“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应试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比较缺乏,仍然多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突然出现,学生需要了解、习惯和适应,否则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或者困惑茫然、甚至感觉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和麻烦。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部分知识点的改革和尝试,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后,摸索更好的融合方法。

篇4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改革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自1969年在医学教育中应用以来,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一经应用便展现出与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PBL模式理论强调把学习设置到真实的、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围绕着问题结合成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1]。PBL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PBL教学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教学模式[2,3]。我国近几年来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十分提倡“PBL”这一教学理念。

1.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教学对象选择与分组:选择中我校2010级中医七年制专业不同方向(传统中医方向、中医方向)的教学班级,对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30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采用PBL教学方法,每5人一组,共6个小组;中医方向110人采用传统授课方法。两个班级所用教材均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课程教学章节的选择:中医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在课堂讲授完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后选择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在讲授完藏象的概论及五脏中的“心”的前提下,进行其它四脏脏及其六腑;病因学说中讲授完风邪之后的其它邪气及其七情、痰饮、瘀血等内容,进行PBL教学法试用。于学期末进行理论考核和PBL教学法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价分析。

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于学生的PBL教学的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列出难点、重点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拟定部分思考题与教学案例,并在应用前期提供少量辅导材料。

编写教学案例:为了使PBL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教研室的有关教师多次研讨,制定PBL教学的具体案例,病例中的问题具有劣构性。每个病例都有学习重点,且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结果,涵盖相应的课程内容。每个病例后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我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

编写教师指南:因教师水平的差异可能会对案例的理解不同,为避免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及其对讨论内容引导的不同,针对引导性问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编写教师参考指南,对每个问题提供了参考解决方案。

制定具体实施步骤:PBL实施过程要求各个学习小组针对相关问题自学教材,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讨论课前将教学案例及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的知识点,自学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小组成员之间可相互讨论;小组讨论后,推荐1名代表参加大班讨论。大班讨论时,由每组推选的代表讲解,本组其他成员可及时补充,其他组成员在该组讲解之后,可以进行提问。最后,教师搜集一些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总结讲解、概括归纳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此外,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评定。上述PBL教学法实施的步骤概括为: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大班讨论—教师总结。

2.PBL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价

理论考核评价分析:PBL教学方法组平均成绩78.4士9.8,传统授课法组平均分73.8士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4,p=0.0289

PBL教学法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调查主要包括课堂气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理解接受、主动学习、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方面。结果显示,课堂气氛方面,PBL教学法组90.0%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较系统讲授法组(67.3%)明显改善;学习态度考评如听课状态、课堂纪律方面,PBL教学法组(83.3%)较传统教学方法(76.4%)有改善;学习兴趣方面,PBL教学法组(83.3%)较传统讲授法组(77.3%)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知识的理解接受方面,PBL教学法组76.7%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较传统讲授法组(71.8%)有所增强。另外,PBL教学法组在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分别为80.0%、87.0%和73.3%,较传统教学法组60.9%、72.7%和58.2%高。可见,PBL教学法较之传统授课法展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3.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由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理解,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容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则普遍感到该课程概念多而陌生,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针对以上特点,采用PBL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师生的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及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实施PBL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总计经验,如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鼓励学生提问,及时指导学生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注重教学形式的合理运用,实现在参与中发展。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已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于传统型中医方向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步建立了PBL教学方法中“教”与“学”的效果评价机制,这必将对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Chan LC.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hybrid medical curriculum[J].Kaohsiung J Med Sci,2009,25(5):254-257.

篇5

【关键词】质量反思翻译 基础英语 课程教学

一、翻译的界定

什么是翻译?英国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牛津英语词典》)给translate一词的定义是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美国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韦氏新编国际英语词典》)给translate的定义是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转换成本族语或另一种语言)。英国(《朗曼当代英语词典》)给translate的定义是to change(speech or writing)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将一种语言的言语或文字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或文字)。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翻译的定义一直争论不休: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技能……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符号去表达另一种语言符号的意义。语言学的各项原则在翻译中是普遍适用的,因此,翻译和语言学一样,是一门科学。而文艺学派则认为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创造相等的美学价值,是艺术的再创造,所以翻译是艺术而不是科学。实际上,这种争论是不具备共同基础的,语言学派讨论的是一般的翻译原理,文艺学派讨论的是特殊的翻译原理,语言学派的重点是客体要素,文艺学派P注的是主体和受体的要素。那么,翻译的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翻译是交流。因为无论是口译、笔译、机器翻译,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是科技文章的翻译,它们的目的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交流信息。

二、质量反思翻译课程实施与翻译教学的关系

“质量反思翻译课程”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在内涵上又颇多重叠。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涉及的范围比教学更广。质量反思翻译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教学变革过程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可以说,课程实施涉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变化以及对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的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而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它与课程实施相比在范围上更狭窄。其次,质量反思翻译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别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二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探讨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景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教学研究则主要探讨教师的“教授行为”(teaching)、学生的“学习行为”(learning)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三、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学习论

对质量反思翻译课程中的基础英语教学体系来说,应具有“教育”的理念,重视相关知识和人文素养等模块的设计与实施,不仅需要开设人文知识课程,也应开设自然科学类的入门课程,真正提高未来职业译员/译者的全面素质。同时指出:翻译教学要较稳步健康地发展,必须首先对教育体系构架有一个全盘设想,把各层次的翻译教学准确定位,使之尽量与国际翻译教学体制接轨,再根据这些定位分别制定和实施各自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国际要求。关于现代教学主体问题,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教师中心说与学生中心说均各执一端。学生主要不是以客观事物为认识的主要对象,而是以课程教材为中心去认识客观世界。教授活动与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不同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两个主体: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而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现实的人,只有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了主体性的教师和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师主体和学学生主体。离开了现实的教学活动,就无所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体现教师主体对学生主体的主导作用上,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主体对学生主体的主导。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主体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主体接受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体间性关系。

四、结语

总之,质量反思翻译课程论应以全面而扎实地提高翻译专业方向学生的素质为主导指向与终极追求,我们要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创新,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大步进行翻译方向的课程改革创新,确实是我们当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