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基础理论教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篇1

关键词:课程目标;科学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2(S)-0031-4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十年,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及其具体的教学,的确出现了许多新景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在认真总结反思、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即将实施。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核心内涵,进一步审视实践行为,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1教学目标立意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结果的期望。教学到底应产生怎样的结果,这对整个教学来说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有人认为,传统教学的缺陷是偏于“知识立意”,因而提出“能力立意”的命题。其实,物理课程标准关于目标的定位更为准确,这就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试从现代学习论的角度,谈谈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核心立意的见解。

1.1教学目标与广义知识

什么是知识?看起来很明确,其实一直是争论不休的。

就传统而言,知识通常被看作是“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反映”这的确是知识,但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看来,学习所获得的不仅包括“知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且包括“知如何”的程序性知识,即不仅包括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反映所得的结果,而且包括知道怎么去操作、行动,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等。显然,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包括很多领域,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都是知识范畴。都是学习的产品。为了区别,通常将前者称为“狭义知识”,后者称为“广义知识”。

课程标准对目标的总体描述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显然,这样的目标不仅具有鲜明的广义知识色彩(比狭义知识内涵宽),同时还包括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比广义知识内涵宽)。可以说,统摄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科学知识与技能(知什么与知如何);科学情(态度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生活、社会关系的理解。”这样的立意,实质上是从教育培养高度来考虑学科教学,即是将传统的以传授狭义(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提升到广义知识、科学素养的教育层面。

1.2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是对科学素养的概括性提法,这里主要谈三维目标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应该理解为学习目标,它所表达的是学习结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导致人的能力和倾向变化,不论中小学生学习何种学科,在广义知识视野中,学习结果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知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包括文字符号的学习,以及由文字符号所表征的概念、规律等事实性知识;二是智慧技能,是指用符号对外办事的能力。属于“知如何”的程序性知识,如运用定律公式解释或解答某个问题,又如运用概念、规则进行逻辑推理等;三是认知策略,即调控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如某种学习方法、技巧等;四是动作技能,如制作和实验操作等;五是情感态度(笔者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心理学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志趣、态度、意志品质与价值判断等方面。

从学习“导致能力变化”看,上述分类的前四项反映了“知识与技能”。技能不但包括学科的技能。例如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就是指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思维、方法及其操作技能;而且也包括学习的技能,例如认知策略就属于学习活动的技能。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学习“导致倾向变化”看,第五项反映的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一定是在学习过程中渐进建构的,即总是经历一定过程、通过某种方法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不同,定然会导致结果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中不能不考虑实现结果的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构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互为结果、互为支持条件的目标体系。为什么这样说呢?三维目标对于学习的意义好似“一身两翼”的飞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这永远是最基本的,这如同承担载物功能的机身;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如同两翼,飞机能否飞起来。能否飞得更高更远、甚至飞得更轻松,两翼是其强有力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本身是目标要素,而且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也是支持条件。所以。确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地位,不但因为它们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还意味着学习的支持条件被得到重视。

2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总目标,而目标的实现是有过程、分阶段的,因此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教学应遵循“适应与发展”的原则。发展是以适应为前提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个基本面:一是初中生正处在从好奇兴趣走向认识(探究)兴趣、从直觉感知走向理性感知、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显著变化阶段;二是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的入门课程。

2.1学习内容的安排

初中物理内容正是根据以上两个基本面来考虑的。八年级第一学期以“常见现象”为明显特征,如声现象、热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反射与折射)以及简单运动现象。对应的认知要求,主要是基本观察(生活观察、简单实验观察)和简单探究活动。知识性内容大多是定性的。少数的定量关系也都特别简单或不难接受。从第二学期起,逐步涉及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问题。定量关系的规律有所增加,但在理解与应用难度上给予了明确的限制。总体上说,初中物理是以感知、体验、尝试为基本特征的。

“认知发展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原认知因素,即学习的背景因素。学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物理学科这类理解性的学习。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甚至这样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那还需要学习吗?其实,奥苏伯尔所说的“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指认知背景。越是低年级,学生的“物理背景”越单薄、且越依赖于生活经验,所以初中物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最常见现象和最简单问题入门。同时,初中

物理学习是为高中物理学习创造背景的,因而初中物理内容还呈现出面面俱到的特征,几乎高中、大学的内容它都有,主要就是考虑为后续学习创造尽可能宽的背景。

2.2科学素养的体现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体现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同样要考虑到前面所说的两个基本面。应该说,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没有谁会怀疑基本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谁会否定记忆和做习题的必要性,因而这里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是兴趣。物理学可以说是整个科学大厦的基础。而初中物理又是物理学大厦的门槛,这时最需要的是好奇兴趣与探究热情。于是,初中物理课程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作为目标要素之一。尽管科学道路是崎岖的,但决不能在人口处就将学生们吓跑。在笔者看来,好的初中物理老师,应该是善于引导学生“理”的。可惜中国人笃信“学海无涯苦作舟”,哪怕是低年级,也很少有人会去冒“玩中学”的风险。其实“玩中学”说的寓学于乐,只要善于引导,是完全可以学得更生动活泼一些的。追求生动活泼,初中物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千万不能将本来有趣的教得没有趣。千万不能将“活的物理学教成没有血肉的骷髅”(杨振宁语)。

第二是活动。“玩中学”就是在活动中学,上面主要是说活动的兴趣价值,这里将要说明活动的认识价值。著名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是在与环境不断适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他提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让儿童获得充分活动的机会,是认知发展极为必要、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他看来,活动是认识产生的源泉,没有活动,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活动也是认识发展的条件,缺少这一条件,认识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物理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实验与探究。从学习角度看,实验与探究的价值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其一,为认知提供支持。比如图1和图2所示的现象观察或感觉体验,可以为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提供感知支持。类似的小活动,不但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而且能为获取认识提供有效的现实背景,因而应该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最经常常化活动。

其二,实现目的性结果。比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练习刻度尺的使用并获得被测量对象的长度结果。也比如,对影响金属丝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可以验证相关猜想是否成立,获取有实证的相关结论。

其三,为训练操作技能提供机会。比如仪器、仪表的使用,实验装置的安装,排除简单实验故障等技能。

其四,习得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实验与探究。常常表现为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一层面的学习价值十分丰富,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方面。比如伏安法测量电阻或测量电功率,在知识上分别是基于,在方法上是将测电阻或功率转化为测量电压与电流。对于探究性实验来说,当有若干因素同时对研究对象发生影响时,需要对哪些因素进行控制、如何控制,这方面的经验与思维积累,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或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再就是,问题解决的“转化方法”充满了智慧色彩,很值得重视。比如,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测量热量的仪表,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条件下,转化为观察温度变化或热膨胀程度,这就是智慧。在我看来,并不是聪明的人才能学好物理,而是学好了物理会变得更聪明。好的物理老师,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固然是必须的,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更聪明,这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特别有价值的。

3教学行为与目标落实

既然物理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立意,那么教学就应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现在常常讲教学反思,反思什么?从宏观上说,就是看目标把握是否准确、落实是否全面。在相关培训活动中,笔者曾以“声现象”教学为例与教师们聊过这样的话题,尽管不是很全面,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1问题要点

教师们不妨回顾一下,在声现象教学的前前后后,诸如“声音是由于()产生,的”这类形异实同的简单题,你一共让学生练了多少次?很多教师觉得,实际可做的题目很少,不拿简单题反复炒还能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笔者向教师们提出:同学们是否都做过“土电话”或“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这类制作或实验?其回应大多是会心一笑,或窃窃私语:占时间、很麻烦、这些又考不到……。很显然,制作“土电话”和“探究隔声性能”之类的活动,实际上是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明显存在“以考定教”倾向。

再一种普遍现象是;不少教师在刚上了一两节课后,就忙着编造一些所谓联系生活、联系科技、拓展提高、培养能力的问题来。但许多问题只是教师的见识或经验,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见识太远,弄得学生云里雾里。甚至,不少教师将自己也搞糊涂了,例如“听声音判断西瓜生熟程度,到底凭借的是音调还是音色,还是两者都有?”教材中没有,各种教辅资料中众说纷纭,自己又难于或者不敢干下结论。如此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三大表现:一是简单重复。二是随意拓展,三是活动缺失。这反映出,教学并不是以目标为导向,而是以应试为导向。应该承认,长期以来的考试命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对课程标准理解的深入,当前正在向着应然的方向改进。

3.2改进思考

仍以声现象的学习为例。如果从科学素养目标的角度来思考教学,就是要在简单重复和随意拓展上做减法,在活动上做加法。

声音涉及的振动和波动现象属于复杂运动,初中学生对振幅、频率以及声音基本特征的认识不可能深入,甚至难以接受。但是,为什么有初中教材将它放在第一章?咱们应当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本章的学习价值。

事实上,这一章的学习首先是要“好玩”,通过活动体验学物理的乐趣。见识与尝试初步的探究。比如尝试让各种物品发出声音,也比如做个“土电话”玩玩,由此获得满足感和兴奋感。当然,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好玩”层次上,要考虑为后续学习创造背景。而这种背景的主要方面就是学会探究。大家是否注意到,声现象之后是热现象或光现象等等,在知识上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而认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却是基本相通、可以迁移的。以感知振动为例,振动常常是难以直接观察的。可以通过转化来感知。例如用敲响的音叉接触面颊,这是触觉感知;或接触悬挂的轻小物,轻小物被弹开。或像图3所示那样,接触水面时溅起水花,这些都是视觉感知。再比如“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目的主要不在精确地确认谁好谁差。而在于尝试探究,其中不但涉及控制变量的方法,还涉及到寻求衡量隔声性能的指标――在没有直接测量隔声性能仪器的条件下,必需想出简单可行的“土办法”。

总之,物理教学是不是体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依笔者的简单看法,就是看学生是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增长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第1版),北京:北京范大学出版社,2008,2.

篇2

关键词:公路工程;软弱地基;搅拌桩工艺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软土地基,此时,工作人员必须在对其进行处理并达到相应的承压性能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较多,有时也会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联合使用,不同的方法各有优劣,效果也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搅拌桩属于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新工艺、新方法,在近年来的实践过程中,这一工艺已经得到了优化和完善并初步进入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各地公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笔者在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这一工艺的运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2 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原理

水泥在地基中的固化作用是该工艺的基本原理,这里既包括物理作用,也包括化学作用。其中,物理作用是指在机械搅拌的强行作用下,水泥、软土发生混合,并形成一定的强度;化学作用是指软土中的水分子与水泥微粒发生的水解、水化反应。该化学反应的速度极快,其结果就是以结晶水的方式将软土中的水分固定下来,并与其它材料一道,共同形成较高的强度,从而对承压强度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水泥材料的使用量大约为被加固土体总量的6~15%,但是,由此形成的具有较高强度的团粒,却能够起到大范围提高软土地质强度的作用。

3 搅拌桩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搅拌桩作业不需要取土,桩位不会出现拱起,因而施工的成本较低,成桩的效率相对较高。同时,该工艺还具有环境污染小、占地面积小、无振动等特点。通过搅拌桩工艺加固后的复合地基,其强度可以提高到120~200kPa,约为天然地基的1.3~2倍,是一种非常经济、安全、可靠的地基处理方法。

砂土、粉土、亚黏土、黏土、淤泥质土等低承载力地段的土质大多较厚,含水量较高,孔隙比一般>1,而且渗透性差、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对于此类地基土,基本上都要对整个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一般认为,搅拌桩工艺对于不同类型的软土地基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在应用该工艺前,需要进行土体试验,以确定添加剂的使用类型与用量,以确保收到预期的作业效果。不过,也有实践结果表明,对于pH值较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黏性土或黏土,搅拌桩工艺的加固效果不够理想。

4 搅拌桩的操作流程与要点

首先要做的是放线定位和平整场地,这两道工序结束后,即可进行钻机的定位。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人员在钻机定位结束后,必须对孔误差、主轴垂直度误差进行全面检查,将这两项参数分别控制在≤50mm,≤1%的范围内。

在正式钻进之前,应当预先进行由粉煤灰、32.5矿渣水泥混合而成的固化剂的制拌,二者掺入量的比例一般为1:3,需要注意的是,水泥掺入量的误差必须控制在5%以内,并且保证水泥搅拌的时间≥3min。

钻机启动后,应采用逐级连续加速的方法,在正转预搅下沉钻进的同时,应进行连续喷浆。所使用水泥浆应通过筒式搅拌罐制备,制备完成后,应将其置入容量≥单根桩用灰量的贮灰罐内,若贮灰罐的水泥浆余量不足时,应暂时停止下根桩的钻进操作,以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质量。

送浆操作应通过送浆泵进行,在将浆液输往钻杆内后,借助叶轮的强制作业完成土体的搅拌。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升钻头达到设计标高时,应对桩体进行复搅;若贮灰罐内的浆液此时尚未喷完,同样需要进行复搅再喷,直至完全用尽为止。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浆管堵塞断浆的问题,那么无论问题的诱发原因如何,都应当在提钻后于问题发生深度处再向下钻进0.5m并二次复喷,以免导致断桩的严重后果。同时,交接班记录应在交接班时全部完成,严禁出现事后记录的问题,若发现记录存在异常,应及时处理和解决,切忌拖延。

全部施工操作结束后,技术人员应对搅拌桩7d强度进行检测,在笔者参与的工程中,主要通过轻便触探仪检查施工质量。触探点应设置在桩径方向约1/4的位置,抽查频率选为2%。在成桩28d后,技术人员需截取桩体进行实测,位置选择分别为桩顶下0.5、1、1.5m处,各工点检查作业数量应≥2根。

5 施工的设备与材料选择

搅拌桩工艺的基本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500mm直径的双头短螺旋钻头,其余钻杆的连接采用丝扣进行,其外部还要设置方套,以便在反转时可以进行扭矩的传递,并避免发生钻头脱落的问题。

YP-1型粉体发送器,压力0.6MPa,容量1.3m3,2.6kW。

空压机,压力0.7MPa,1.6m3/min。

GPF-5型搅拌桩机。

在水泥材料的选择方面,应选用≥32.5的矿渣水泥。

6 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

在整个搅拌桩工艺的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安全制度,安全管理人员应结合工程实际,对施工人员、班组负责人进行安全生产责任教育,如有必要,还应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除定期开展安全巡查工作外,项目的负责人还应对施工人员的从业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杜绝无证上岗问题的发生。

在环境保护方面,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及时制定施工操作的环保制度,并通过各类宣教活动提示工作人员环保施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水泥制品的运输、制备、存储均应配有相应的防尘设施,施工现场也要由专人定期清理和打扫。由于搅拌桩作业的噪声污染相对较高,所以应注意做好连续施工与施工时间选择之间的有效协调,以便将噪声污染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

7 结语

在公路软弱地基的处理过程中,搅拌桩工艺能够有效完成加固土体的任务,避免发生工后沉降的问题,使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该工艺其所具备的成本低、施工快、污染小、效果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能够为北方黄土地区、南方水网地图的公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地质承载条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搅拌桩工艺的使用效果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相信在未来的道路基层加固工作中,这一工艺必将为公路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锦荣.浅谈水泥搅拌桩在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3,(11):171-171.

篇3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互动式讨论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医学院校学生,锻炼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多向发散思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整合已有零散的医学知识,不失为提高医学生临床素质的适宜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人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查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关于互动式教学思想的论述最早可见诸《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的教学相长实际上就是古代朴素的互动思想。“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应试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比较缺乏,仍然多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突然出现,学生需要了解、习惯和适应,否则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或者困惑茫然、甚至感觉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和麻烦。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部分知识点的改革和尝试,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后,摸索更好的融合方法。

篇4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改革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自1969年在医学教育中应用以来,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一经应用便展现出与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PBL模式理论强调把学习设置到真实的、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围绕着问题结合成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1]。PBL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PBL教学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教学模式[2,3]。我国近几年来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十分提倡“PBL”这一教学理念。

1.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教学对象选择与分组:选择中我校2010级中医七年制专业不同方向(传统中医方向、中医方向)的教学班级,对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30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采用PBL教学方法,每5人一组,共6个小组;中医方向110人采用传统授课方法。两个班级所用教材均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课程教学章节的选择:中医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在课堂讲授完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后选择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在讲授完藏象的概论及五脏中的“心”的前提下,进行其它四脏脏及其六腑;病因学说中讲授完风邪之后的其它邪气及其七情、痰饮、瘀血等内容,进行PBL教学法试用。于学期末进行理论考核和PBL教学法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价分析。

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于学生的PBL教学的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列出难点、重点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拟定部分思考题与教学案例,并在应用前期提供少量辅导材料。

编写教学案例:为了使PBL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教研室的有关教师多次研讨,制定PBL教学的具体案例,病例中的问题具有劣构性。每个病例都有学习重点,且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结果,涵盖相应的课程内容。每个病例后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我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

编写教师指南:因教师水平的差异可能会对案例的理解不同,为避免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及其对讨论内容引导的不同,针对引导性问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编写教师参考指南,对每个问题提供了参考解决方案。

制定具体实施步骤:PBL实施过程要求各个学习小组针对相关问题自学教材,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讨论课前将教学案例及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的知识点,自学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小组成员之间可相互讨论;小组讨论后,推荐1名代表参加大班讨论。大班讨论时,由每组推选的代表讲解,本组其他成员可及时补充,其他组成员在该组讲解之后,可以进行提问。最后,教师搜集一些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总结讲解、概括归纳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此外,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评定。上述PBL教学法实施的步骤概括为: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大班讨论—教师总结。

2.PBL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价

理论考核评价分析:PBL教学方法组平均成绩78.4士9.8,传统授课法组平均分73.8士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4,p=0.0289

PBL教学法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调查主要包括课堂气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理解接受、主动学习、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方面。结果显示,课堂气氛方面,PBL教学法组90.0%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较系统讲授法组(67.3%)明显改善;学习态度考评如听课状态、课堂纪律方面,PBL教学法组(83.3%)较传统教学方法(76.4%)有改善;学习兴趣方面,PBL教学法组(83.3%)较传统讲授法组(77.3%)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知识的理解接受方面,PBL教学法组76.7%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较传统讲授法组(71.8%)有所增强。另外,PBL教学法组在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分别为80.0%、87.0%和73.3%,较传统教学法组60.9%、72.7%和58.2%高。可见,PBL教学法较之传统授课法展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3.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由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理解,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容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则普遍感到该课程概念多而陌生,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针对以上特点,采用PBL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师生的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及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实施PBL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总计经验,如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鼓励学生提问,及时指导学生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注重教学形式的合理运用,实现在参与中发展。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已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于传统型中医方向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步建立了PBL教学方法中“教”与“学”的效果评价机制,这必将对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Chan LC.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hybrid medical curriculum[J].Kaohsiung J Med Sci,2009,25(5):254-257.

篇5

【关键词】质量反思翻译 基础英语 课程教学

一、翻译的界定

什么是翻译?英国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牛津英语词典》)给translate一词的定义是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美国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韦氏新编国际英语词典》)给translate的定义是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转换成本族语或另一种语言)。英国(《朗曼当代英语词典》)给translate的定义是to change(speech or writing)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将一种语言的言语或文字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或文字)。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翻译的定义一直争论不休: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技能……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符号去表达另一种语言符号的意义。语言学的各项原则在翻译中是普遍适用的,因此,翻译和语言学一样,是一门科学。而文艺学派则认为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创造相等的美学价值,是艺术的再创造,所以翻译是艺术而不是科学。实际上,这种争论是不具备共同基础的,语言学派讨论的是一般的翻译原理,文艺学派讨论的是特殊的翻译原理,语言学派的重点是客体要素,文艺学派P注的是主体和受体的要素。那么,翻译的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翻译是交流。因为无论是口译、笔译、机器翻译,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是科技文章的翻译,它们的目的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交流信息。

二、质量反思翻译课程实施与翻译教学的关系

“质量反思翻译课程”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在内涵上又颇多重叠。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涉及的范围比教学更广。质量反思翻译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教学变革过程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可以说,课程实施涉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变化以及对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的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而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它与课程实施相比在范围上更狭窄。其次,质量反思翻译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别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二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探讨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景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教学研究则主要探讨教师的“教授行为”(teaching)、学生的“学习行为”(learning)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三、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学习论

对质量反思翻译课程中的基础英语教学体系来说,应具有“教育”的理念,重视相关知识和人文素养等模块的设计与实施,不仅需要开设人文知识课程,也应开设自然科学类的入门课程,真正提高未来职业译员/译者的全面素质。同时指出:翻译教学要较稳步健康地发展,必须首先对教育体系构架有一个全盘设想,把各层次的翻译教学准确定位,使之尽量与国际翻译教学体制接轨,再根据这些定位分别制定和实施各自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国际要求。关于现代教学主体问题,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教师中心说与学生中心说均各执一端。学生主要不是以客观事物为认识的主要对象,而是以课程教材为中心去认识客观世界。教授活动与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不同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两个主体: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而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现实的人,只有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了主体性的教师和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师主体和学学生主体。离开了现实的教学活动,就无所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体现教师主体对学生主体的主导作用上,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主体对学生主体的主导。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主体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主体接受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体间性关系。

四、结语

总之,质量反思翻译课程论应以全面而扎实地提高翻译专业方向学生的素质为主导指向与终极追求,我们要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创新,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大步进行翻译方向的课程改革创新,确实是我们当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6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篇7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影响力最大、较为系统、完整的中医学巨著,《内经》建立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养生”等学说,从整体观上论述医学,创立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不仅是中医学发展的奠基之作,更是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必读之作。正因如此,《内经》的翻译工作也是开展最早、译本最多的,目前海内外各种译文已有11本之多,围绕这些译本展开的对比研究、理论分析之著作、学术论文可谓不计其数,《内经》俨然已成为专家学者挖掘无穷知识财富的宝藏。因而,对于中医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内经》不仅可以全面深刻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渊源,更能促进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及翻译实践的开展,对于学生切实提高译介能力意义重大。

二.引入《内经》的必要性

《内经》不仅是论生命科学为主体的、具有独特科学内涵的医学经典巨著和医学“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1]。它不仅是研究中医学理论渊源最重要的文献,而且由于它较详尽地记述和运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论及古代的天文、气象、物候,所以也是中国哲学、天文学等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书籍[2]。因而,在“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内经》的学习有了双重含义,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作为中医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翻译一直以来都是译者们不懈努力的重要领域,《内经》更是如此。目前,有关《内经》翻译研究也从翻译理论(如严复之“信、达、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法、彼特.纽马克翻译理论等)拓展至翻译原则、方法等策略研究,从英译史到英译版本对比研究,从整体研究到细致研究(如虚词、反义词、文化负载词、四字格等),从内容研究到译者主体性等等,《内经》翻译研究已经涉及到翻译相关的方方面面,因而,学习《内经》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医翻译理论及动态,熟悉并逐步掌握各种翻译技巧非常必要。

另外,在功利性学习风气的不良影响下,现在的学生普遍目光短浅,目的性强,一切不能短时间产生效益的学习活动都是不能打动学生的。因而,想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从而感悟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这显然不太现实,那么通过《内经》相关翻译理论及方法技巧等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来继发学生主动学习中医典籍,这不失为双赢。

三.引入《内经》的可行性

《内经》研究至今,各种白话、注释以及图解本层出不穷、目不暇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而,虽然《内经》内容晦涩玄妙,语言古奥难懂,但对于已经有了中医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讲,通过借鉴白话本辅助教师讲解,学习《内经》并非难事。

篇8

    所以,在

    临床带教中,除培养综合素质外,实习针刺技术、对医学生的心理安抚疏导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临床实习带教存在的问题:

    1)学生向医生角色转换的心理过程。首先,在意义上不明确临床实习的重要性,不明确自身从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

    在临床实习阶段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自主临床诊疗思维的锻炼、医德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学习。

    2)教师忽略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目前,因医疗法律、法规的制度及影响,以及医患关系的微妙相处,使学生动手操作时有压力和来自各方面的恐惧。如果老师忽略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及调整,学生会机械、被动、盲目地跟从,导致学生技术上的死板及恐惧心理加重。

    针对医学生在初次接触针灸治疗的恐惧心理,首先,老师要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与使命,有了继承和发扬针灸医学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感受到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神奇的疗效,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以医生的标准衡量自己。其次,人科时先让学生观察、适应,不要急于动手,老师多演示、讲解,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针灸的兴趣,消除学生对针灸的畏惧性,让学生体会针灸的疗效,增强学生对针灸治疗疾病的信心。笔者根据浅薄的针灸学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就心理疏导在针灸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1. 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开始上针灸课时,都已学完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中医基础理论,由于课时少,理论抽象,很多学生一知半解,又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而难以引起众多西医学生的兴趣,对此,在讲针灸第一课时,要向学生介绍近年来国际国内研究中医针灸热的情形,许多国家相继在医学院校开设中医针灸课,所以作为中国医学生,学好针灸是理所当然,形势所迫。通过讲解针灸临床实例,使学生真正了解针灸疗效可靠,方便实用,消除学生对中医的偏见,坚定学生学好针灸的信念。与此同时,在课堂讲授理论的同时,特别注重介绍一些经典的针灸着作、针灸歌赋,既启发学生的针灸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针灸自学能力。适当介绍一些现代针灸实验研究成果及新动向,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医针灸的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针灸的兴趣。

    2 注重理论课教学效果,确保示教课教学质量针灸学的教材更新很快,近几年几乎是一年一新。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相应教学大纲也不断得到修订、完善,根据最新版本教学大纲,针灸学基础理论仍占到全课时的近半。对于经络、腧穴的基础理论学习,我们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划经点穴示教相结合的方法。在腧穴内容中重点突出那些疗效好临床使用率高的穴位讲解,并突出腧穴定位准确性与操作规范化。带教老师在同学的身上比量出腧穴的定位,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避免了“纸上谈兵”,使得学生真正能掌握经脉循行以及腧穴的定位方法。定期举办划经点穴公开课,供全校师生观摩、学习,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详细讲解,确保划经点穴课的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3. 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被动参与自然要逊于主动参与治疗的效果。怎样令学生主动地纳入针灸医疗轨道,需要心理学技巧。针灸教学长期以来基本采用教师传授为主,以灌输、记忆、强制为特点,重知识传授,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教学被动地位,未能成为学习过程的决策者及主体,制约了学生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从“满堂灌”方式向问题、讨论、讲授过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以真实病例为例,在课堂上模拟演示诊疗该病例的全部过程,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学生积极参加诊疗,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的经络腧穴基本知识制定针灸治疗原则,形成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在重点讲解临床应用与腧穴作用机制的同时,注意结合临床实例及现代实验研究,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与理解。

    4.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用结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医学教育也有了重大改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形象、直观,既节约课时又不至于删减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一些“口下难言,心中明了”的针刺手法变得一目了然。为提高针灸教学质量,我们制作了相关针灸学教程课件。该教程采用动静结合方式,以文字、动画、图片、影像、色彩、语言结合进行综合教学信息传递,优化整合教材内容,信息量大,操作简单,解决了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变得简单。以人体经络穴位图作基本图形,配以动画经络走向,穴位点闪烁提示,增强学生记忆。无论腧穴、经络、手法还是临床治疗,在本教程中应有尽有。如经络循环部位的描记、腧穴的实置、毫针的规格、角度、深度、刺法、得气与行针等都鲜明有示,让学生迅速形成鲜明的直观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我们不仅积极开展教师针灸学课件比赛,还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针灸学课件。多次成功举办针灸学学生课件大奖赛。充分利用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一来合理利用学生业余时间,二来利用角色的互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针灸专业知识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踊跃参与。

    5. 讨论和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交相呼应在带教学生前要精心备课,掌握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临床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问题为中心提倡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带教,使医学生在以后的行医生涯中懂得如何主动获取新经验,新知识、新技术、如何科学地解释临床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训练,分析病人的病史、体征、多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并提出有关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就自学内容、重点内容(如辨证取穴、穴位的进针方向及深度、演示行针手法、背诵针灸歌诀等)提问学生以抢答的方式答题,竞争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竞答后,教师当面点评,对表现优秀者给予表扬,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因此,这种教学形式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且既培养了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篇9

关键词: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症状特点;中医证候特点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11-2409-05

Study on TCM Symptoms and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of 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LI Fengyi1,TIAN Delu2,SUN Jinhui2, ZHANG Daoming3, ZHAO Xianjun4,BATU Deligen5,LI Qunwei6

(1.No. 302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39, China; 2.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3.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Beijing 100029, China;

4.Medical College of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133000, Jilin,China;

5.The Affiliated Hospital Innermongoli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ongliao 028000,Innermongolia,China;

6.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Tai′an 271000,Shandong,China.)

Abstract: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was the investigative emphasis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TCM had some advantages in prevention and cure 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and the study on "syndrome" was TCM research focus nowadays.Though adopte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overally gathered the data of four methods of examination and correlat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the 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patients,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and TCM pathogenesis from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Key words: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TCM symptoms characteristics; TCM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酒精性肝纤维化是国内外酒精性肝病研究的重点,近10余年来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在临床及基础研究领域都获得了许多成果。酒精性肝纤维化“证”的研究也是当今中医研究的热点,但至今尚无一致可重复的相关文献报道,更缺乏数理统计支持的多中心证候特点分布临床资料。本研究试图在此方面进行探索。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在明确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收集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和相关临床检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信息,以期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临床中医证候的特点以及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特点进行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所有病例于2004年6月-2005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泰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共5家医院,按统一研究方案收集,包括门诊及住院病人。最后共收集合格病例199份。调查表均由消化科医院临床医生填写。

调查表中酒精性肝纤维化临床资料的内容:包括中医面色、舌脉、全身症状(口味、肌肤、二便)、脾胃症状群、肝胆症状群、肾及血证症状群等共136项(详见《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证候调查表》)。全部症状均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标准进行分级量化:按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性质程度与外界刺激关系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量化,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量化为0、1、2、3;难以分级的分为不出现与出现,记为0、1。

1.2 研究方法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特点的研究应用主成分分析(FACTOR ANALYSIS)的方法[1]。主成分分析就是寻找潜在支配因子的分析方法,即将相关性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症状)归于同一类中,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变量(症状)之间的联系。主成分分析的工作原理比较符合中医“辨证”的思路,“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所作出的病理性概括,即“证候”,是潜在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因子);症状是机体内在病理状况的外在表现,是外在的、受“证”支配的因素(变量)。本研究就是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理论,将酒精性肝纤维化四诊信息中的相关部分提取为支配这些信息的因子,进而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和“证”相关临床判断标准来分析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证候特点。

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南京的诊断标准和日本的诊断标准制定。①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40g/d,女性略低;或2周内有暴饮史;②过度饮酒出现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为酒精性肝纤维化者;③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酒精性肝纤维化组织学改变者;病变的主体:a、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b、肝细胞周围纤维化;c、从肝细胞囊开始的星芒状纤维化。出现其中一项或全部;④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者;⑤血清HBsAg阳性但HBV-DNA阴性者;⑥年龄范围为25~70岁;⑦合并脂肪肝的纤维化(即脂肪肝加肝纤维化)病例亦归入此类。

肝纤维化的定性诊断注意事项:①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很难诊断酒精性肝纤维化。在未做肝活检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影像学检查结果。测定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可间接了解肝纤维化的有无,门静脉主干内径>13mm,脾静脉内径>8mm时,排除测量时的影响因素,提示有门脉高压的形成,肯定已有肝纤维化的存在。②肝和/或脾大。

2.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25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②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③血清HBsAg阳性,HBV-DNA阳性者;④血清学检测证实有HCV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炎、淤胆性肝炎或隐源型肝炎者;⑤合并肝癌、肝性脑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消化道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者;⑥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⑦原发性和/或继发性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神经和血液系统疾病者;⑧精神异常不能表达自身感受者。

2.3 中医相关辨证标准

参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相关内容。

3 结 果

3.1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症状分布特点

对199例患者88个症状、舌脉进行频数统计,结果初步表明(见表1),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中医症状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于消化系统症状。舌脉病态改变也较突出,在以上88个症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3.2.2 主成分法提取因子 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有12个,其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70.241%。

3.2.3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证候分布特点 用主成分法,经最大方差旋转法旋转变换,提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见表3,仅列出大于0.3的因子系数)。

从表3得出的12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按因子系数大小排列如下:

F1:腹痛欲泄泄后痛减,手足麻木,胃脘疼痛,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头晕,心悸(心慌),潮热盗汗,怯寒,夜尿频多,骨蒸发热,皮下瘀斑,齿松发脱,腹痛绵绵,口渴喜饮,口渴少饮,头身困重,喜太息,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减退,(肝区、胃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健忘,牙龈肿痛,口淡不渴,气短,五心烦热,耳聋,口燥咽干,懒言,耳鸣,齿衄,情绪抑郁,自汗,浮肿,肠鸣,矢气,,身热不扬,烦躁易怒,呃逆,嗳气,便血,失眠,胃脘灼热,口腻,便溏不爽,大便稀,吞酸,遗精,神疲,胃脘嘈杂。F2:身目发黄,口干而苦,小便短黄,胃脘嘈杂,不欲食,吞酸,胃脘灼热,脘闷,便溏不爽,口腻,肝和/或脾肿大,口燥咽干,食少,面部赤丝,失眠,肠鸣。F3: 嗳气,呃逆,自汗,耳鸣,情绪抑郁,便血,吞酸,胃脘灼热,矢气,烦躁易怒,恶心呕吐,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心悸(心慌),口渴喜饮,失眠,骨蒸发热,健忘,口腻,肠鸣。F4:腹胀,食少,口淡不渴,肠鸣,不欲食,便溏不爽。F5:面部赤丝,减退,齿衄,肝和/或脾肿大,(肝区、胃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尿频多,烦躁易怒。

F6:大便秘结,排便无力,懒言。F7:肌肤甲错,身热不扬,失眠,牙龈肿痛。F8:乏力,神疲。F9:胁肋(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肝和/或脾肿大。F10:脘闷,口腻,不欲食。F11:矢气,肠鸣。F12:牙龈肿痛。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证”相关临床判断标准来分析上述12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可以得出每一个因子所代表的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特点:

F1的证候特点:属寒热虚实错杂;从所包含的变量分析,脏腑定位不明确,但主要症状表现为肝胆脾胃系统,兼见其他系统表现,与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错综复杂的症状较符合,故F1的症状群代表“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综合表现。F2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肝胆热盛,病位在肝胆。因较符合“肝胆湿热”的辨证标准,故拟为“类肝胆湿热”。F3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病位在肝。因较符合“肝气郁结”的辨证标准,故拟为“类肝气郁结”。F4的证候特点:属实证,主要表现为脾为湿困的临床表现。病位在脾,故拟为“类湿邪困脾”。F5的证候特点:属虚实夹杂,虚症主要表现为肾阴虚,实证表现为瘀血表现,拟为“类肾虚血瘀”。F6的证候特点:属虚证,主要表现为脾气虚,病位在脾,拟为“类脾气虚”。F7的证候特点:该因子所含变量无内在联系,脏腑定位不明确,无法判定证候归属,予以删除。F8的证候特点:属脾气虚证,与F6的证候特点相同,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二者可合并,拟为“类脾气虚”。F9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瘀血阻络,病位在肝脾,拟为“类瘀血阻络”。F10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脾为湿困,与F4的证候特点相同,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二者可合并,拟为“类湿邪困脾”。F11的证候特点:该因子所含变量较少,只是脾胃系统的一个症状,无法判定其证候归属,予以删除。F12的证候特点:该因子只有一个症状,缺乏脏腑定位变量。无法辨别证候归属,予以删除。

3.3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证候特点分布(见表4)

4 讨 论

证候的辨证可划分为古典(传统)辨证诊断和现代辨证诊断研究两个历史阶段。前者的方法包括“依据症状诊断”、“结合病因诊断”和“治疗性诊断”3种,都是定性的经验诊断[1]。后者是从80年代开始,目前正在进行探索期间,其特点是:一方面逐步引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力求进行半定量化、定量化、客观化和标准化诊断研究的各种探索;另一方面建立西医微观指标与中医“证候”的联系: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随着中医学科建设的发展及临床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医规范化已成为中医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传统的辨证过程,即医家以“四诊”为手段,获取了患病个体的直观信息,进而根据中医学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思辨,并借助一定的标准,将其归属于相应的证候类别。今天,人们称之为宏观辨证,其作为判别依据的标准则称之为“证候宏观标准”。而制定“证候宏观标准”的过程就是证候规范化的过程,是对中医学术系统整理、统一规范、全面提高的过程。它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基础。规范化、标准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中医对证的诊断为中医学所特有,故应立足于建立自己的科学标准,以提高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且利于对外交流。

本课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遵循中医临床观察的特点,设计症状、体征调查表,在明确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收集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和相关临床检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医临床证候特点,为该病中医证候的分类、病机的探讨以及临床治疗措施的制定等方面做些探索性研究。

4.1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中医症状出现频率大于50%的依次为:舌苔厚腻、神疲乏力、胁肋(肝区)疼痛、蜘蛛痣、肝掌、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肝和/或脾大、腹胀、食少、口干而苦、脘闷、舌胖大荣润有齿痕、身目发黄、舌苔白、气短、大便稀、烦躁易怒。该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舌脉病态改变与临床基本符合,提示在临床诊治该病时应重视舌脉在酒精性肝纤维化辨证中的重要地位,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患者早期临床上可无任何不适症状,也既是所谓的“无证可辨”,此时对舌脉的诊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4.2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病性以邪实为主 虚实夹杂

应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的6类中医证候特点中,具有类似“邪实”性质的有4类;在199例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中,这些证候特点的分布也以类似“邪实”的为主(63.30%)。邪实,主要包括(类似)湿/湿热、气滞、血瘀;类似“虚实夹杂”性质的也有相当高的发生率(14.57%),主要表现为类似“肾虚血瘀”的证候特点;虚证主要表现是脾气虚(22.11%)。

4.3 酒精性肝纤维化病位主要在肝脾 与胆胃肾关系密切

应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的4类类似“邪实”证候特点中,“类肝胆湿热”(16.08%)、“类肝气郁结”(10.05%)和“类湿邪困脾”(23.61%)的病位主要与肝脾(胆胃)有关;在“虚实夹杂”中,“类脾气虚”(22.11%)的病位与脾有关;“类肾虚血瘀(14.57%)”的病位与肾有关;“类瘀血阻络”(13.56%)无定位依据;从所涉及的证候特点分布频数及结构比来看,病位主要在肝脾,与胆胃肾关系密切。

4.4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病机主要为湿热内蕴 气滞血瘀兼有正虚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病名,但中医对酒及过量饮酒导致肝脏疾病的记载和认识远于西方各国。中医学认为,酒属湿热有毒之品,味甘、苦辛、性湿、有毒,入心、肝、肺、胃经。酒邪伤人,多现湿热实证,也可以直接损伤人体正气,导致脏腑亏虚。古代医家把过量饮酒导致肝脏病的病因概括为“热”、“毒”、“湿”、“痰”、“虚”、“瘀”等。对于病因的认识,历代医家不但认识到酒性(外因)在本病形成和病机演变中的作用,还揭示了体质内因是本病发生和病机演变的基础。如《世医得效方》曰:“大抵五疸以酒疸变症最多,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有濡唇而辄乱者”。说明酒邪伤人,因人禀赋不同而异。

导师田德禄教授在继承古代医家对酒精性肝纤维化认识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归属中医“酒癖”范畴,脾胃虚弱贯穿于酒癖病程的始终;肝郁脾虚,气血不和,气痰瘀互结是酒癖病机的关键。导师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病机演变规律分3期。初期:病机为酒毒湿热之邪蕴结中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搏结,或阻于脘腹,或停于胁下,为伤酒之证。此时病位在肝脾(胃),证多属实属热,以气滞、血瘀、湿阻为主。中期:病机为酒毒湿热之邪留滞中焦,聚而为痰,阻碍气机,致气血痰与酒毒湿热相互博结,凝结成块停滞于腹中则为积块,或留置胁下而为痞块。病位在肝、脾,以气滞、血瘀、痰阻为主,为酒癖之证。后期:病由肝脾及肾,邪势未衰,正气已伤,正虚邪恋,此时气滞、血瘀、水停、正虚交织错杂,而成酒臌之证。导师根据以上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拟出具有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清热祛湿、活血软坚作用的复方“调肝理脾方”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在临床实践和实验室基础研究都得到了验证 [3-7]。

本实验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归纳总结出的类似证候的特点是以为邪实为主,虚实夹杂,邪实表现为湿热、气滞、血瘀;正虚主要是脾、肾虚。脏腑病位主要在肝脾,涉及胆胃肾。从中可以部分归纳出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医主要病机为湿热内蕴、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这与导师田德禄教授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8],本研究结论验证了导师田德禄教授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机把握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190.

[2] 张道明,王远新,赵洪川,等.酒精性肝病-附136例临床与病理[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6,5(3):196-201.

[3] 丁霞,田德禄,焉小丽,等.调肝理脾方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58-61.

[4] 赵丽云,丁霞,蒙一纯,等. 调肝理脾方抗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25-27.

[5] 丁霞,田德禄,蒙一纯,等.调肝理脾方对肝脏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J].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2000,7(2):15-18.

[6] 丁霞,蒙一纯,田德禄,等.调肝理脾方对HSCDNA及RNA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2):23-25.

篇10

【关键词】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62-01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只要求学生按照已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要。中药药理学遵循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医药知识,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该学科内容丰富、外延广博,涉及到的学科较多,信息量较大,仅依靠理论课程讲解,内容单一、手段单一,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因此,中药药理学实验是中药药理学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的内容,而且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1 中药药理实验课现状

中医理论实验课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将中医理论的有关内容转化为形象、直观、可感的形式,并通过实践性环节教学途经,即实验课的途经实施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快速而正确地理解中医理论的含义,从而提高教学效率[1]。

1.1 实验内容雷同

在抗炎实验中,一般均选择的验证性的实验如:“秦艽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采用的实验方法为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或大鼠足趾肿胀实验,在大鼠足趾肿胀实验中,选择不同的致炎剂(如角叉菜胶、鲜鸡蛋清、甲醛等)进行实验模型的构建;在镇痛实验中,选择的验证性的实验如:“延胡索的镇痛作用实验研究”,采用的试验方法为扭体法和电热板法进行实验教学,以上均采用呆板的验证性试验。

1.2 实验内容缺乏设计性

目前,中医专业实验课程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对学生自身的锻炼,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部分院校对于中药药理学已施行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希望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中药药理学的理解,但是实验教程多为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单一,再加上实验设备有限,虽然强调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较少学时里,学习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学生理解起来仍旧比较困难。

可见,中药药理实验教学不容忽视,目前部分中医院校已经引入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强化中药药理实践技能的培养。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建立新的教学模式[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实验课教学改革理论指导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西方教育学家,提倡教学从以往被动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独立学习;河南农业大学中药专业采用PBL教学方法[3],该法强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去探索他们需要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新疆医科大学开展设计性实验[4],让学生自主选题和设计,设计的实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此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这些改革措施均体现了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2 改革思路及方法

我院已于2009年对中医类实验、实训课程进行了整合,前期开设的中医综合实验Ⅰ,主要为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中医综合实验Ⅰ,学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科研实验的能力。将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三门课程的实验课整合为一门实验课,即中医综合实验Ⅱ。中医综合实验Ⅱ中的中药药理实验教学增设“设计性实验”,通过给定科研题目,使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此次改革结合新的教学方法,采用PBL和Seminar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并结合考核新标准的施行,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评价实验课教学质量。

鼓励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开展“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团队精神,懂得聆听他人意见,进而提高个人素养。

首先由教师设置5个科研题目:如“秦艽醇提物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党参对小鼠记忆获得的影响”、“ 附子炮制前后致小鼠中毒表现的影响”、“麻黄杏仁配伍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延胡索和醋制延胡索镇痛作用的比较”,确定科研题目后,学生进行自主查阅文献资料,除教材,专业书籍外,登录学校网站,利用文献检索功能查阅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查阅。通过阅读、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应该独立写出本实验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仪器、试剂及药品、注意事项等。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每种实验方法的优缺点。老师和学生对实验环节进行讨论,最后选出1或2个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的科研题目和实验方法。确定具体科研目标后进行实验,此过程中让学生整理实验资料,分析实验结果,之后进行答辩及论文撰写。

3 小结

创新中药药理实验课的内容及方法对该学科的学习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教学思想、旧的医学模式束缚了中医教学,从而忽视了实验课对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作用,使实验课处于从属理论课的地位。今天,中医教学应加强实验课的作用并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司富春.用技术方法学的创新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J].中医学报,2010,25(6):1097-1099.

篇11

关键词: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精简;调整

为了适应中医护理专业的现代化人才培养需要,湖南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对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总课时从64课时调整到了48课时,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其操作水平,实验课时从时调整到了12学时,因此,课堂教学内容也就相应地进行精简和调整,教学方法也应同步改进。卢芳国等曾经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的生源特点与专业层次上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明确课程定位、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1]李珊等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出发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2]

但目前缺少针对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修改后的教学大纲的教学改革具体措施,本文就从这点出发,探索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案具体设计,以期对中医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浓缩理论课教学内容,精简知识点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经重新修订后,总课时调整到48课时,其中实验课增加到12课时,理论课36课时,在这相对有限的学时内,要学完本门课程的从免疫学到病原微生物学再到寄生虫学的三大部分内容,任务量很大,因此课时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更要适当精简,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选购、教学章节安排、每章节课时具体安排、知识点讲解详略上做好精细的规划。

1.理论教材选购

针对中医护理专业特点,选择内容精简但能基本覆盖主要知识点的教材版本。老师只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即大纲中明确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部分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知识点,剩下的大纲中只要求熟悉的和了解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并把部分自学内容纳入学生年终考核的一部分。在理论教材的选购上,比如王易、袁嘉丽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2012年8月第三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范虹、卢芳国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2003年8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等版本的理论教材内容既全面又较精简,可作为选择参考,合适的教材选购是搞好理论教学的第一步。

2.理论教学章节学时与内容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门课程的全部章节的教学学时进行整体合理的安排,哪些章节要重点讲解,哪些章节要简略,哪些章节留给学生自学,都要有完整详细的规划。我们考虑:免疫学部分安排12个课时,每次3学时,共4次课,老师分四次分别选讲免疫学基本概念与免疫细胞激活物、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四部分内容,免疫学应用留给学生自学并在实验课时结合操作讲解。病原生物学部分安排21学时,每次3学时,共7次课,第一次课主要讲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人体微生态系、正常微生物群与机会性感染、感染的影响因素、消毒与灭菌等基础知识。第二次课主要讲解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染色鉴别方法、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感染机制与临床表现、细菌的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识。第三次和第四次课主要讲解一些重要的致病细菌,包括化脓性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放线菌等比较常引起人体健康危害的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讲解内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等知识,病原菌致病机制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第五次课主要讲解病毒总论部分,知识点包括病毒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病毒的类型、病毒的培养、病毒感染的类型与传播方式等。第六次课具体讲解几种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同样主要介绍它们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这四部分内容,其他的致病病毒留给学生自学。第七次简要介绍真菌病害知识,包括真菌形态以及浅表感染真菌(几种常见藓类)和两种深部感染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寄生虫学部分安排3个课时,共1次课,老师讲解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流行与危害,并讲解医学蠕虫中的似蚓蛔线虫和日本血吸虫,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史与致病性,其他的寄生虫留给学生自学。

通过这样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基本讲解了本门课程的重要基础知识,通过老师讲授使学生掌握了主要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自学熟悉与了解了剩下的知识点并扩充知识面。这样既完成了本门课程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灵活主动性,为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1.实验教材选择

实验课改革后扩充为12课时,每次3学时,共4次实验课。实验教材可选择与理论教材配套的教材,如伍参荣、卢芳国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教材(2014年1月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罗晶、关洪全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材(2012年6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版本的教材比较合适。

2.实验内容教学改革

实验课时调整后,第一次实验安排免疫学实验与细菌学的革兰染色实验,学生主要操作免疫学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细菌学革兰染色实验,老师给学生示教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等免疫学实验内容。第二次实验课,安排细菌总论实验,学生主要操作细菌分布(人体皮肤、咽喉部、空气中等)、细菌基础培养基的制备、高压灭菌锅的操作使用和药敏实验,老师介绍细菌培养基组成、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和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等实验内容,这些实验相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院校也把它列为护理专业主要操作实验之一[3]。第三次安排细菌各论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化脓性球菌和肠道杆菌,学生操作化脓性球菌的划线培养、分离鉴定操作,肠道致病菌的血清学鉴定(肥达氏反应)实验,老师讲解示教化脓性球菌菌落特征及血清学鉴定方法、肠道杆菌菌落特征及生化鉴定方法等内容。第四次安排病毒学实验和真菌与寄生虫学实验,学生做流感病毒的血凝实验,老师展示讲解常见致病真菌的菌落特征标本、常见寄生虫卵标本,最后学生参观学校寄生虫标本馆观察人体常见寄生虫大型标本。通过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让学生在比较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病原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并加深了其对于理论课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培养了学生无菌操作意识、药敏反应常识和处理最常见的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三、知识点精简后的教学安排

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课时缩减、知识点精简后,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要完成本门课程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三大部分内容的学习,老师只能讲解课程中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内容,学生自学其余内容,这样安排、使护理专业学生既可以了解本门课程基本知识构架,又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学习自,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护理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和选择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思路。并且从大学阶段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角度讲,对这门课程中不常见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内容,只有精简和留给学生自学以后,才能在时间、精力和资源上保证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与护理学特点有关的心理、人文等知识的学习[4],最终使培养出来的中医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芳国,伍参荣,陈 燕,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8).

[2]李 珊,卢芳国.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尝试[J].中医药导报,2009(04).

[3]谢国武.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7(05).

[4]黄爱丽.高职护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设置现状与改革[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03).

篇12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个案研究;护生

吉林省人民医院是吉林省省属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集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是我省众多医学高等院校如吉林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的临床医疗与护理的教学实习基地,每年承担着大学的教学实习任务。每年接纳实习生约700多人次,进修生300多人次。由于与我院合作的各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差别较大,因此来我院实习学生的文化基础及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教学实习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本文仅以来我院中医科的实习护生为例,探讨护生带教问题。近年来,随着实习护生的逐年增多,我科的带教任务也日趋繁重。尤其是近两年来,我科接受的护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中专生、进修生等多个层,学历层次跨度较大,纪律性、学习能力以及对护理工作认识的差别都很大。为确保服务质量,同时圆满完成带教任务,我科在护理部的支持和领导下,对实习生带教不断改进,总结经验,根据本院及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探索使用探究式学习(enquiry based learning, EBL)带教法[1],取得了良好效果。现简介如下,以资相关人员参考。

1带教对象和教师

带教对象为201007201204期间在本院中医科临床实习的护生共89人,女性,年龄18~24岁;其中研究生3人、本科生12人、大专50人,中专生24人,每批实习8周。带教教师均为本科室临床经验丰富、学历层次较高的护理人员,共5人;年龄38~43岁,工作年限15~21年;其中本科学历4人、大专1人;按职称统计,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3人。

2入科培训及测评考察

主要包括介绍医院的整体结构、实习流程、科内带教程序、本科室当前的护理模式及形势、服务礼仪、医院相关制度、安全管理规定等等。每批护生进入科室开始实习时,进行笔试和现场测评,考察实习护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一对一交谈了解护生的心理压力来源。

3带教方法

在此基础上,应用EBL带教模式[1, 2],主要包括个案研究、分组学习、情景模拟、反馈信息收集及评价等环节。

31病案研究(case studies)EBL是一种共享性学习方法,主要通过病案研究(某个典型患者的完整病历)来完成,包括3~5次理论讲座(有关该患者的特定典型疾病)、专题讨论和临床技能训练等等[3, 4]。根据我们多年的摸索和体会,病案研究应在五个主要学习领域,即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心理和社交沟通技巧、临床决策和技能、个人和职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循证实践,对护生进行教育和培训。每个案例的学习,在一周内由不同带教老师以讲座的形式呈现给护生。

个案研究讨论的方式主要是借助电脑、多媒体、网络技术呈现给护生。与单用纸质形式相比较而言,这种方式具有更强的现实感,并且容易被链接到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电子病历,因此更易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在可能和适当的情况下,经征得患者同意并签署协议,在工作中我们对特殊典型的个案病倒采用脚本和临床拍摄场景、真实的影像叙事、原始照片等方式进行记录和收集。有时也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一些虚拟病历,提供给护生进行学习讨论。科室内的每个网络终端均提供与医疗护理相关的政府法律法规、各级医疗管理制度等官方文件的实时网络链接,便于带教老师和护生随时查阅。

32分组学习我们采用以六至八人为一组的协同学习方式进行带教,每组设主带教老师1名,辅教2名。护生们利用他们已有识和经验,反思性、批判性地讨论每个病案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病案研究中的问题不但能引导护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涉及到广泛范畴的主题,如一组症状、治疗方案、护理中的社会伦理问题以及临床医疗程序等。这种方式使护生们开阔了他们对各领域主题的理解(如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等),认识到自己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临床实践的差距,从而为后续的自主性阶段学习制定出小组学习目标及个人短期目标。通过学1~2周的临床跟教实践,然后各小组重新集会分享、讨论他们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体会及遇到的新问题,从而对每个护生来说都有一个新的起点。以此类推,当所学案例新的信息呈现时,这一过程可重复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病案研究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深化了他们对护理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的理解,发展了他们从各种来源信息中定位、同化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具备在陌生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同时,小组内的不同观点也可进一步丰富个人实践经历,提升她们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增强信心、增进相互了解。此外,通过小组内部的分工协作,也可锻炼护生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

33情景模拟EBL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即人们通过应用经验和分析来创造知识和意义[3, 4]。其基本原则是学习的过程必须基于以前的学习,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温故而知新”。Matt等认为,当把学习的过程置于解决问题的背景活动中时,其效果最好[4]。同理,我们采用情境式情景来模拟临床实践中护生需要学习的主题。而病案研究则作为开启护生背景经历的一个触发机关。这就会为下一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让护生能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将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的知识归纳、强化、迁移、拓展,并建构知识网络,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在带教过程,我们尽量鼓励护生在模拟场景中反复操作,强化熟练程度。

另外,我们也发现,EBL带教模式相比其他方式更适于护生学习和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众所周知,护生基本都是成年人,而对成人来讲,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做”,特别是以小组方式协同工作。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模拟情景中,护生们往往能自我激励,与带教老师良性互动,加深对不同病例护理原理、程序的理解,有利于更好掌握临床护理技能。

情境模拟还有助于形成和谐、温馨的情感氛围。通过不断设置问题或任务,引导护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愉悦地、主动地学习。带教老师则时刻保持热情、友善态度,有步骤、分重点的进行讲解,减轻护生们的陌生感;还应及时疏导、努力排解护生的焦虑和不安,将操作规范细化,分解为具体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4反馈评价

对EBL带教方式效果的评价,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发送电子调查问卷表,了解护生本人及其毕业院校以及其毕业后的从事护理的工作单位对其护理基础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与同事的协作能力等进行评价。二是带教结束前,对每位护生进行1~2项实际临床操作(如静脉滴注、测量血压、插导尿管、胃管、心电监护等)或咨询服务活动(如询问并记录病史、分发药品、回访调查等)考核。

从我们近两年收到的百余份调查问卷来看,护生本人对我科EBL带教效果的满意率超过89%,护生毕业院校对我们带教效果的满意率约为84%,其工作单位的满意率接近80%。总体上看,学历层次高的护生的各方面的满意率也较高,年龄在20岁以上的护生各方面的满意率也较高。显然,这与不同学历层次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成年后责任心的强弱有较高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 Rush B, Barker JH Involv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rs in nurse education through enquirybased learning Nurse Educ Pract, 2006, 6(5): 254260.

[2]Ashby J, Hubbert V, CotrelGibbons L, et al The enquirybased learning experience: An evaluation project Nurse Educ Pract, 2006, 6(1): 2230.

[3]Stacey G, McGarry J, Aubeeluck A, et al An integrated educational model for graduate entry nursing cirriculum design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2, pii: S02606917(12)002778 doi: 101016/jnedt,2012,08:014.

篇13

本报讯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已经是一种普遍运用的重要方法。广告营销策划是传播学中广告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也是这类专业学生必须把握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技能。目前,以广告营销策划方面的案例作为教学教材的还非常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广告营销策划经典案例分析》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本教材中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案例和理论注释进入模拟的现实环境中,体验工作环境的压力和复杂性。

该教材采用的结构是先对案例进行回放,在案例回放的同时对案例中的重点知识点和关键点进行分析、点评和提问,然后是案例讨论题,最后提供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往的案例教材基本上都侧重于成功案例,殊不知,失败的案例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更深,更容易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于是,本教材中的失败或非成功案例占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与以往教材相比是很少见的。同时,本教材案例的编排思路是按照营销策划的各个不同方面展现的,涵盖了营销整体战略策划、产品策划、价格策划、促销策划、渠道策划。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品牌营销策划、整合营销策划和创新策划等内容的案例。案例涉及的行业既有汽车、食品、酒业、餐饮、服装、零售业、电器、石油等传统行业,也有电子商务、搜索引擎、IT、通讯等这样的新型行业。

《地球化学(第2版)》

本报讯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道公、支霞臣,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研究员杨海涛编著的《地球化学(第2版)》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50周年校庆出版的教材,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当代地球化学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已成为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地球化学课程是科大地球化学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骨干课之一,该教材是作者们多年在科大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长期积累和结晶,一直作为地化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使用。该教材着重叙述当代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特别注意近15年来的新进展,在少而精的前提下,围绕学科中最有希望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分支学科展开,强调同位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热力学等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较多地省去地质作用地球化学中陈旧的地质实例,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在1994年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10余年来学科发展状况和21世纪学科动态对内容作了较大的更新和增删。

该教材强调科大地球化学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叙述可能是国内同类教科书最清晰、表达最准确的,这使得该书的出版不同于已有的一些地球化学类书籍和教材,具有明显的特色。

《生物数据整合与挖掘》

本报讯 目前,生物信息学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生物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期发现生物数据所反映的生物规律,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一方面,生命科学实验产生的巨量的生物数据保存在世界各地的相关研究机构中,或隐含在浩瀚的科学文献里。这些数据反映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整体进展和成果,有重叠更相互补充,这就需要将这些生物数据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生物信息学也希望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生物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发现生物规律。因此,根据生命科学的需要和领域知识,设计出有效的生物数据挖掘算法和软件工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数据整合与挖掘》一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生物数据整合与挖掘的技术框架,主要介绍了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生物数据抽取技术、生物数据整合技术、生物序列数据挖掘、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挖掘、转录因子及顺式调控元件挖掘、生物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内容,还介绍了一个生物数据整合系统、一个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库和数据挖掘系统、一个转录因子及顺式调控元件的挖掘分析平台等等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朱扬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发展基金等10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数据科学的研究,是该领域的主要倡导者。

另一作者熊,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发展基金等多项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上海市科委重点发展基金项目“面向医保基金风险防控的数据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的研究工作。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

本报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宗扬于1999~200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物理学和对称性”选修课,由于在这一段时间内资料的积累及认识的加深,感到有必要系统地来解释对称性及其在物理学中的作用等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前出版的孙宗扬的《物理学中的对称性》一书以普通物理为背景,详细阐述了对称性是如何引进到物理学中的,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和通常的形状对称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各自的特点。

本书为普通的直观上的对称性到现代的理论物理中的对称性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渠道,遵循着从通常具体的对称性出发逐渐过渡到物理学中的对称性的认识路线。具体的对称性中有形式上的对称性、性质上的对称性以及规律上的对称性,而规律上的对称性更易于过渡到物理上的对称性。本书对这些细致的分析和过渡过程作了较大篇幅的分析,帮助希望了解物理学和对称性的读者找到入门的途径,扫除某些思考上的障碍,以普通物理为基点,来审视对称性问题。

本教材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连续使用过4学期,学生反映,学习该教材后对物理学中的主线清楚多了,许多零星的片断通过“对称性”这一链条串接了起来,使得对物理学的理解更容易,也更深刻。

《机械制图》

本报讯 近日,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机械制图》一书,该书编写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机械制图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实际零件的测绘能力,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本书对《机械制图》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分6个主讲模块、一个选修模块及附录。

本书增加了立体图例和细化解题步骤图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作为创作基础,以利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全书内容围绕着企业常用的减速器和闸阀两个项目展开,从项目结构原理的阐述到在拆装过程中建立零件、机构及绘图的基本概念,以完成减速器、闸阀两个项目全套图纸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基础环境的设置到零件图、装配图的画法,直至闸阀全套零件测绘过程,将全书6个模块的内容行了串接,理论与实际衔接紧密。书中增加了选修模块“计算机绘图简介”,除介绍计算机绘图基本知识外,重点介绍常用绘图软件AutoCAD、开目CAD、Pro/ENGINEER、MASCAM等的使用特点和使用范围,并有一些绘图实例演示。

本书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凸显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色,内容与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相比略有增加,配有《机械制图习题集》,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本书被评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自动化技术类教指委推荐教材”和“国家级精品课配套教材”。

《新编英国商法》

本报讯 在全球一体化大势所趋的当代世界经济大环境下,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相互渗透与借鉴为我国民商法体制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对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国商法》一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英国商法的变化与发展作出了相应的修订,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和学习英美法系商法理论的基本知识。

本书内容具体分为合同法、法、合伙法、公司法、买卖法、竞争法、票据法、担保法、知识产权法、仲裁法等十余章,全面深入地介绍了英国商法的体系范围与理论制度,在行文过程中较为注重两大法系的横向比较与本土化的经验借鉴,灵活运用立法论、解释论与比较法等分析方法,深入浅出地对当代英国商法进行了详尽论述。同时,为进一步便于广大读者更加直观地学习英国商法内容,本书于附录部分对书内所有引用的英美法系经典案例汇编成表,并应读者要求对原版案例表进行了重新勘误,作出了更为精确地修订,同时在保留原有经典判例的同时,更新了近期诸多英美法商事判例,突出了本书内容与新时代法制俱进的基本理念。

作者董安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人民大学民商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财政与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并为中国证券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曾著有《民事法律行为》《中国商法总论》《票据法》《证券发行与交易》《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上市与交易》《国际货币金融法》等书。

《史学概论》

本报讯“史学概论”是介绍史学研究的入门性读物或课程,它是随着现代大学历史系的设立,与史学训练的专门化同时产生的。最近10年间,在东西方历史学家实践的基础上,将史学原理和史学技巧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历史学一方面具有非常专门化的技巧,一方面又日益开放,面向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进行理论反思。近日出版的《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学科本科生基础课教材,是一本“史学入门手册”,介绍了本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并结合大量普通历史学家的论著,介绍了查找资料的门径,选题的操作,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讲述了考订事实,分析了历史现象。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史学传统、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其试题沟通中西,以搭建中西史学家开展对话的共同平台,是了解历史学、从事历史研究的一本基本的入门书。

本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隆国为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DreamweaverCS4完全自学教程》

本报讯 DreamweaverCS4是Adobe公司最新推出的可视化网页设计制作与管理软件,它不但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新增了许多实用功能,而且还使界面操作更加简单,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新版本的Dreamweaver软件实现了实时视图、针对Ajax和JavaScript框架的代码提示、集成编码能力的增强、FLV支持的增强以及跨平台支持的增强等功能。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近日出版的《DreamweaverCS4完全自学教程》根据DreamweaverCS4网页设计制作的特点,采用“实例”的讲解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该版本的各项功能及使用方法,读者可以边学、边练,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DreamweaverCS4的操作方法与技巧。全书共分18章,主要内容包括:DreamweaverCS4的入门知识与新功能,站点的建立与管理操作,网页基本元素的输入与编辑,一个简单网页的设计制作过程,网页中超级链接的创建,如何利用CSS样式美化网页,表格与版面布局的应用,层与框架的应用,利用模板、库和资源列表创建网页的方法,行为和动作的应用,表单的应用,Spry框架的使用方法,DreamweaverCS4的高级应用技巧,与网站相关的数据库知识,留言板的制作,汽车公司网站的制作,广告公司网站的制作以及学校网站的制作。此外,随书赠送的光盘中附带有书中实例的素材、最终网页的设计效果以及视频演示教程。

(本报记者赵晶采写)13051

“信”立二十年 “诚”铸再辉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迎来20周年生日

王艳

在举国上下喜迎建国60周年华诞之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迎来了20岁生日。2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到成熟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中医药专业出版机构。20年来,中国中医药社几代人同心同德,走过风霜雪雨,尽展激情豪迈,从码洋几万、几十万的小社到如今的亿元大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气势恢弘的华美乐章。尤为可喜的是,近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对全国图书出版单位首次进行的等级评估活动中,中国中医药社被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出版社今日的成就,是几代人辛勤耕耘的结果,凝聚着无数专家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更离不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亲切关怀。

二十年间硕果累累

作为唯一一家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回顾2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始终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始终以传承发扬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为己任,主动跟踪市场的变化,对本社的图书出版结构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战略调整,最终形成了以各级各类教材教辅、考试用书、学术著作为主,以生活科普类图书为辅的良好出版格局。

每次调整都为出版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发行码洋从1993年的300万码洋,到1997年的3000万码洋,再到2001年的6000万码洋,到2007年已经突破1亿码洋大关。截至目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已出版图书3000多种。

目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大批有社会影响力的图书,奠定了其在中医药出版领域不可取代的社会地位。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王国辰介绍,20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出版社基本实现了“只要是中医药教材我社最全,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有影响力,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权威”的目标。所出图书基本涵盖了中医药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了中医古籍、学术著作、生活科普、中医文化以及各级各类教材和考试用书五大板块。

其中中医古籍《三三医书》、《明清中医名著丛刊》、“十五”国家重点图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的出版,确立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药图书出版的权威地位。《百病百问沙龙丛书》、《百病饮食、心理、运动调护丛书》、《健康教育丛书》等图书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科普图书的推广。“十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丛书》的出版,均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反响,为中医药的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评选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教材有166种入选,占中医类教材的70%。而近年来推出的《问中医几度秋凉》《生活处处有中医》《人体阳气与疾病》《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等一大批市场畅销的中医文化及科普类图书,更体现了中医药出版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这既是对出版社的充分信任,也是对出版社工作的鞭策,使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更加意识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

20年的时间里,最值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骄傲的一点是该社打造了一支精诚团结、战斗力强的优秀出版队伍。这支专业队伍从建社之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已拥有高级专业职称人才15人,中初级专业职称人才40余人。

在出版资源的积累方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中医药为纽带,凝聚了一批以著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作者队伍,可谓群贤毕集、名家荟萃。这些都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图书的高质、优秀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明天信心百倍

社庆20周年之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20年作为发展的全新起点,确立了新一轮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今年,出版社重点推出了“名家、名著、名社”的“三名战略”,并计划设立“三名战略专项基金”。在“三名战略”这个系统工程中,“名家”、“名著”建设是关键和前提,没有“名家”、“名著”,“名社”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下一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将以“名家”带“名著”,以“名著”带“名社”,坚持品牌兴社的发展道路:以“三名战略”为契机,集中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品牌建设,并逐步确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品牌的核心内涵。其目标是培养建立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家队伍,出版一批对中医药传承和发展有贡献力的名著,并不断推出精品图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来讲,20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光,此时入选“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既是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

他们坚信: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作者和数以亿计的读者及国内外合作伙伴的热心支持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以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契机,必能开创中国中医药出版事业的美好未来,为新时期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业,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13064

新书速递

《二十世纪世界史》

本报讯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世界史》为北京大学同名公选课的教材。在过去的20世纪里,人类在许多方面的发展超过以往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在过去一百年里有了飞跃,同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展与扩散使得人类的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脆弱。20世纪还是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从现代化向后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全球化和本土化、国家建设和社会整合等各种矛盾和思潮风起云涌,变化万千。

本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包括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东问题,美苏冷战与缓和,欧洲统一进程,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东亚的崛起,全球化浪潮等等。

《化工单元操作训练》

本报讯 天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化工单元操作训练》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编写的。该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选择内容时重点面向工程实际操作,同时兼顾学习者未来的发展和单元操作技术的进展。

全书共分为4章,主要介绍了化工常用的测量技术及仪表、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综合性仿真技能训练以及化工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该书被选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聚合物多层次结构中稀土络合物的光谱性质》

本报讯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本《聚合物多层次结构中稀土络合物的光谱性质》将具有不同结构的稀土掺杂聚合物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对这些聚合物进行了光谱分析、掺杂基质结构设计、发光性质与各层次结构的关系以及光量子调控等多方面的研究。

书中介绍的发光调控、三维光学存储和稀土掺杂聚合物光纤的光放大性质等均为光子学聚合物领域的最新进展。虽然本书是非常专业的学术专著,但是通过阅读,读者也能从中了解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况。书中还列出了相关原始文献以满足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的需要。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第二批)”中的一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在2009年还将陆续推出该系列丛书的其他图书,以满足各界读者需求。

《最新炫目JavaScript动态网页特效实战精讲》

本报讯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最新炫目JavaScript动态网页特效实战精讲》是目前最深入和实用的JavaScript图书,讲述JavaScript的所有知识以及详细的应用效果,展现这门技术给网站建设带来的丰富体验。

本书详细介绍JavaScript的基本概念、HTML基本知识、JavaScript的基本语法及其内置对象和浏览器对象。全书通过动态网页特效的200多个经典案例应用,展现JavaScript在网页应用中的独特魅力。书中每章都有关于本章的经典提示,每个经典提示都是作者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书中对每个知识点都配备相应的实例,每个案例中都有学习的难点提示、代码解释和最终的案例效果,使读者全面理解JavaScript和体验其应用效果。

本书从始至终都采用概念阐述和实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应用,鼓励读者动手实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培养应用JavaScript语言进行实际案例制作的能力。

《成形技术基础与实训》

本报讯 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成形技术基础与实训》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该书以实训项目为主线,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于一书,并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渗透了“以人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篇14

关键词:四诊;教学法

一、引言

四诊教学法创作来源于中医学中的“望闻问切”。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诊法。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如今,笔者受此影响,希望能创作出英语教学法中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四诊教学法。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把四诊用于英语教学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作出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反应。教师可以通过观测教学过程之中各种情况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应机,并且是建立在即顾全整体又兼顾个体的基础上。

二、四诊教学法构想

古人曰:“医乃仁术,仁者爱人”同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两句古语都说明不论医生或者教师都要遵循伦理道德观念和历史人文精神。教师和医生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一个是妙手回春解人于疾苦,一个是春蚕丝尽教导学做真人。四诊之中的“望闻问切”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曰: “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可理解为:一眼看出病情的医师,称为神医;听到病人的声音就知病情的,称为圣医;听完病人叙述之后,确定病情的,称为普通医师;切完脉之后,再确定病情的懂得真切。为什么这样说呢?望而知之的医师,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五色来了解其病情;闻而知之的医师,主要通过辩别病人的五音了解其病情;问而知之的医师,主要通过了解病人对五味的好恶来判断病情;而切脉的医师,则是通过切腕的寸口来判断病在哪个脏器。

然而,教师也可分为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新手型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兴趣和爱好,乐于与学生交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在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表现积极。但是,新手型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教育的情感还不稳定,对教学技巧的掌握还不熟练,在教学中还不能灵活的处理偶发事件。熟手型教师的教学处于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的高原期,虽然对教学的认识已经比较稳定,也具备了熟练的教学技巧,但由于来自生活工作的压力使职业倦怠感的增加。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性降低,对教育的态度也处于摇摆不定中,有分化的趋势。专家型教师的教学动机最高,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由衷热爱,使其把工作视为一种乐趣,真正热爱教学工作,把教育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专家型教师已经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能够在教学中解决各种问题,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得到了家长的支持,搏得了同事的尊敬。

三、望诊

中医学的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神”是精神状态;“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形”是形体丰实虚弱的征象;“态”是动态的灵活呆滞的表现。扁鹊很重视也很善于望诊,把它列为四诊之首。

教学法中的“望诊”,可以从三方面来诠释。依次是客观保障,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1.客观保障

中医学讲究五脏应四时四方的气候变化而变化。以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与东、南、中、西、北五方具有的风、暑、湿、燥、寒五气特征依次认识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生理特征和病理变化规律,是体现中医特色的重要方面。以上所讲皆想证明:四时变化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要想身体健康需遵守四时规律。因此,学习者要保证有健康的身体才可有高效的学习。另外,教学需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教学。不可强迫,不可填鸭,如今厌学者、拖延症者居多,这是教育的悲哀。教育不应该是压迫而是吸引。人的身心发展应该是协调的,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心理上舒适满足也很重要。如果逆而行之,身体会生病。同样教学也会生病。

2.外部因素

教师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动静特征等。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老师大部分时间直接面对学生,加之老师的职业特长更善于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上课时,有的同学挤眉弄眼,咧嘴耸鼻,有的驾云神游,目瞪口呆。在此情境下教师可以采用提高音调,停顿等方式进行相对的吸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无论是面部表情或身体姿态,来进行观察,看他在某种情境中去做什么或不去做什么,倾向什么或厌恶什么。再者,教师应注意讲课不能照本宣科,特别要注重知识的起源及发展。要随时注意学生的面部表情,看其是否听得懂,是否有兴趣听,是否思路随着内容走,还是心不在焉。

3.内部因素

教师可以依据表象特征推断出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例如: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态度,起始水平,认知结构等。学习者动机水平的强弱是决定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最后,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其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以前所掌握的和学习目标有关的技能,同时观测学习者现有知识的数量,确定清晰度和组织结构是怎样的。

四、闻诊

所谓“闻诊”,是指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喘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发出的气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习者声音,呼吸节奏来看出学习者的性格,因为性格也是影响成功学习的一个因素。在对学生做性格分析时,还要注意两种情况,一般是处于极端性格的情况,如极端忧郁质性格的学生,在学习上难于顺应,理解迟缓,极少发问和交际,有的甚至偏离世俗而厌世。又如极端胆汁质,这类学生易怒好斗。这些性格必须加以矫正,前者要给予温暖,引导交友,进入实际,后者则要严加管教。另一种情况是:无定型性格,因幼稚而呈现反应肤浅性,性格倾向还较难看出外倾(活动性)还是内倾(感动性),这类学生满足于现状,不思过去,不思将来,不关心外部世界,不关心他人,缺乏人格动力。他们的智力尚可,而学业成绩不良,往往是性格因素造成的学习差距。这类学生应给予性格矫正,且矫正的可能性很大,主要是启发上进心,对学习及其他各种活动要投入精力,同时略加班级集体的约束力,使之克服性格的“空虚”。

五、问诊

医学中的问诊是医生通过和病人的交谈,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治疗过程、以往病史等,经过分析、综合和全面思考而提出的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问诊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要实事求是。同样教师提问也是一门艺术,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引导学习自主学习。准确,适时,恰当的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现实的课堂学习中,有效的提问往往很少,有时提问得不到配合,甚至答非所问,又或者是无言以对的局面往往造成课堂教学局面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提问过于频繁,学生忙于应答而无暇思考,以多数学生的答案或者标准答案作为最终答案,让提问流于形式。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导致“启而难发”的情形。不重视创设问题的情景,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的升入思维活动,导致学生思维脱轨。

六、切诊

所谓“切诊”,就是脉诊和触诊。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触诊,就是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颁部分,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

在教学中,会对部分学习困难者,或者后进生进行单独辅导,深入了解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在学习上,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爱。例如,进行家访等。研究证明大多数后进学生的出现跟家庭环境因素是密不可分的。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父母外出、社会影响、自身性格都会束缚他们的健康成长。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爱心,有时甚至将大多数心思都花在一个后进学生的身上,更甚者会遇上历经几年都不能教育好的问题学生,但当成功转化一位问题学生时,却是很幸福的事。切诊正如诊断问题学生这一个案时,深入表象,专注于内部,真实的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循循然式的诱导,创造性的改变不良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

七、结语

四诊教学法的创造旨在为丰富教学法的应用,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更需要完善。希望能以此法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启发,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借用中医学的“望闻问切”来创造此法。原因有三。其一,中医学博大精深,是凝结了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而教学法更多程度上是西方教育家所提出的,其能够将中西融合更好的应用与教学。其二,教学如诊病般从各个方面包括生理、心理上对学习者进行仔细分析,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其三,不论医生或者教师都要遵循伦理道德观念和历史人文精神。教师和医生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一个是妙手回春解人于疾苦,一个是春蚕丝尽教导学做真人。

参考文献

[1]雷婕,丁亚平.面部表情:一些争论[J].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2012.

[2]段淑芳.情感教学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