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建筑市场前景范文

智慧建筑市场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建筑市场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建筑市场前景

篇1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职业道德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要求为如下几方面: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会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是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避免出现“懒”,“惰”,“拖”的不良行为,牢固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观,要有“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敬业精神和方便群众,勤奋工作的工作态度。

二、诚实守信

自古以来,人们将“诚实”和“守信”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将其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人无诚信则鄙陋,家无诚信则危殆,国无诚信则绝于天下。诚实守信应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执业谨慎,信誉至上,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认为,“诚实”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他终身倡导:“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诚信应当成为会计行业最起码,最基本的执业理念,诚信是会计人员基本的道德素养。整个市场经济都要有信用,如果会计人员不讲信用,编制虚假的会计报表,则整个市场经济就失去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扰乱了市场秩序。会计人员必须做到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保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廉洁自律

“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收受贿赂、不贪污钱财,就是廉洁。“自律”是指自律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的过程,使具体的行为或言论达到至善至美。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对于整天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人员来说,经常会受到财、权的诱惑,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坚,自律意识薄弱,很容易成为权、财的奴隶,走向犯罪的深渊。没有“理万金分文不沾”、“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是不行的。公生明,廉生威。可以说会计人员的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会计人员必须要有的一种自觉行为。

四、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是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它要求会计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沾、遵纪守法、尽职尽责。社会经济是复杂的,生活中的人的品性和欲望是多样的。会计人员不是“超人”,对经济业务事项的职业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差,极有可能导致披露会计信息失真。因此,客观公正是新时期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正确理解把握并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制度,不断消除非客观、非公正因素的影响,做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

五、坚持准则

坚持准则,它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和掌握准则的具体内容,并在会计核算中认真执行,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在其会计业务工作中,始终做到有法依法,执法必严,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依法办理有关财务业务,无论是对上级领导,还是亲朋好友,都必须一致同仁,不讲亲疏。

六、提高技能

会计工作是一门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会计工作,如果会计人员没有娴熟的会计技能,再好的个人道德品行,也无法干好会计工作。会计人员要有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要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断进取和更新会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七、参与管理

会计人员在参与管理过程中并不直接从事管理活动,只是尽职尽责地履行会计职责,为单位正确进行最优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所需数据。可见,管理工作中会计人员的参与很重要,所以,会计人员要树立参与与管理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做好单位领导的参谋。经常主动的向领导反映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消极被动的记账、算账和报表,要从账房先生、薄记人员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

八、强化服务

强化服务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是服务者的行为表现,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质量高,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增强会计职业的生命力;反之就会影响会计职业的声誉,甚至影响到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阻碍经济发展。会计人员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使会计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一种职业。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倡导会计职业道德,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结合会计职业活动,引导会计职业者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有利于促进会计职业者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其作用是其他会计法律制度所不能替代的。

【1】李冬云《会计职业道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付立新《?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之我见》维普资讯网,2010

【3】韩传模《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万方数据,2010

篇2

论文摘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价值形成的源泉问题,我们面临许多需要理论回答的实际问题: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外延与内涵的发展变化,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与收入问题,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这些,都提出了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的任务。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里,马克思在集中分析商品的两个因素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基础上,着重指出,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耗费作为相同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凝结为商品的价值。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外延与内涵的发展变化

在当前信息化知识经济新形势下,作为商品价值源泉的劳动,同《资本论》写作年代相比,在内涵与外延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发展变化。

1.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部门范围扩大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资本论》主要是指直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以及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的那一部分劳动,即运输、包装、保管等劳动而言的。而把从事商品形态变化(买卖商品)方面的劳动以及直接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的许多服务部门的劳动,都视为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直接物质生产领域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第三产业迅速扩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部门不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但生产无形产品和劳务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就意味着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部门范围扩大了。不仅把流通部门,而且把第三产业中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的众多经济部门包括进来。这些部门的劳动是生产劳动,是非物质生产的生产劳动,其抽象劳动同样凝结为价值,其价值量同样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2.科技劳动与经营管理劳动的作用强化马克思重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在商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资本论》第一章谈到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时,就指出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以后,在第十一章谈到协作时又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对于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必须进行的劳动。马克思认为生产过程中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这在《资本论》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表述得很清楚。“随着劳动过程本身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总体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行了。”在作为《资本论》第一卷手稿部分的《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一文中,马克思更明确指出,在“直接商品形成过程”中,“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的体力劳动者或者做十分简单的粗工”,清楚地说明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工作者,也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者。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其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已经成为劳动的重要形式。知识和智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经济资源。当代市场竞争,突出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劳动分工的细化,生产过程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经营管理劳动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这些是一百多年前《资本论》写作年代不可能预料到的。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极大的强化了。

3.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一是就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来说。当代社会生产由过去的体力劳动为主逐步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整个劳动者队伍日益趋向知识化、技能化、白领化。“总体工人”中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的比例增加了,“总体工人”的劳动复杂程度提高了。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因而“总体工人”创造价值的能力提高了。二是就创造价值的劳动者个体来说。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的所有劳动者,形成其劳动能力基本要素的科学文化与技术素质都提高了,劳动能力中脑力劳动的成分增多了,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是说,参与价值创造的劳动者,其创造价值的能力都提高了。

4.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国际市场作用加大劳动价值论指明,决定价值量的不是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指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给每一种特殊商品生产的必要比例量。如果某种商品生产的数量超过社会总劳动时间中它所应占的必要比例量,就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达不到其所应占的必要比例量,就出现供不应求,从而使价格高于价值。如此调节供求平衡和资源配置。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国际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和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要从世界市场来看,如果一国生产不能达到世界市场水平,其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超过世界市场正常生产条件的劳动,就不能形成价值;另一方面,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给某种商品生产的必要比例量,也要从世界市场的资源配置和供求关系来看。马克思十分了解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的作用。但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叙述方法,《资本论》第一卷对劳动价值论的论述,基本上舍弃了国际市场这一重要因素。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应从全球化角度把国际市场因素的作用考虑进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与认识。

二、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与收入问题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是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由私人雇工经营的一种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过程中,私营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怎样认识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不是劳动,创不创造价值?怎样看待私营企业主的收人,是劳动收人还是剥削收人?这些问题,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给予全面的认识。 关于资本家的经营管理活动,如前所述,马克思在关于资本主义管理的必要性和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指出了其属于生产劳动范畴,同体力劳动者一样创造价值。同时,关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必要性,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管理二重性学说: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管理是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一种职能;一方面,这种职能又是剥削雇佣工人所需要的职能。据此,有的论者认为,资本家的管理活动服从于管理的第二重性质,从属于剥削雇佣劳动的职能,不属于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资本家的一切收人都是剥削收人。我们认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二重性是同时存在的,不能由某一重性质就否定另一重性质的存在与作用,不能由于资本家为了获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进行的管理,就否定由社会劳动过程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的生产性。马克思在另外的地方说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人产品价值的劳动。”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明确肯定了资本家作为生产的指挥者和管理者的劳动,是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属于形成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私营企业,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下,在公有制经济主导下发展起来的,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就业,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推进市场化改革,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私营企业主和其他新生社会阶层一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私营企业主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并且,如果他有高水平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或者同时从事企业高科技产品研制开发工作,兼有企业管理和科技工作职能,则他就不是一般的私营企业主,而是民营企业家。他的管理劳动与科技劳动,是高级的倍加的生产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也应看到,私营企业主的收人,尤其是较大规模私营企业的企业主收人,除了相当于管理劳动报酬和科技劳动报酬的高工薪收人外,还有一大部分来自于资本收人。这种资本收人,虽然按其本源来说,都是劳动者提供的无酬劳动,属于剥削收人,但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剥削收人,是私营企业主,按其所提供的“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所得,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下的非劳动收人。它为国家增加税收,为社会提供积累,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不能无视其现实的积极作用,简单化地把劳动和资本对立起来,以劳动和剥削作为是非取舍的绝对标准,而不切实际地予以歧视和否定。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

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有一些论者认为,我国现在既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这就表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与现实不符了,劳动价值论不能说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根据。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得承认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价值创造,都是价值的源泉。有些论者还引证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说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怎样认识这一问题?

首先,这种观点把价值的创造同财富(使用价值)的创造混淆起来了。他们谈论价值创造时,实际上指的是财富(使用价值)的创造。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中“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论断时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他还引用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在这里说的“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就使用价值说的,并不是说劳动不是一切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源泉是一般人类抽象劳动,价值是一定的体力和脑力耗费的结晶,不包含任何物质元素。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至于构成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的源泉,则包括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源两个方面。使用价值(财富)的创造,是由所有生产要素共同进行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说“劳动并非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其次,这种观点把价值的创造同价值的分配混淆起来了。有的论者鉴于确立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现实,提出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以之论证现行收人分配制度的合理性。事实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各有不同的规定性。价值创造与劳动有关,价值分配则与要素所有权有关。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但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则是由所有制关系或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只要存在所有权差别、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要参与价值的分配,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人,是其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如果他不能通过所有权来获得收人,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实现,就是否定了所有权,就是违背了客观规律。

篇3

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前景

物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整个世界纳入其中。没有人会清楚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事物具有物联网的特质。不过,从研究机构的各类报告,我们能预估物联网产业的庞大市场前景。

Gartner预测,2015年全球使用中的物联网设备或达到64亿,比2014年增加30%。到2020年实现物联网的事物数量将增长逾3倍,达到近210亿。另据CB Insights统计,过去六年中,迅速发展的物联网领域吸引了近75亿美元投资,发生近900起交易。2010至2014年期间,物联网初创公司吸引的投资金额翻番,交易数量由91起增至221起。研究机构 IDC则预计,物联网设备及相应服务的市场容量将从 2014 年的 6560 亿上升至 2020 年的 1.7 万亿美元,增长速度将随着接入设备的增加、带宽的增长及配套服务的成熟而加速。

麦肯锡的研究认为,基于未来10年中物联网采用率的范围、经济和人口趋势,以及技术的可能发展进程,预计在2025年物联网的经济影响价值可能在3.9万亿美元至11.1万亿美元之间。不过,实际影响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降低技术的成本,以及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接受程度。通过使用物联网,工厂产生的潜在经济影响最高可达3.7万亿/年。潜在影响第二大的将会是城市,在该环境下,物联网应用在2025年产生的潜在影响价值可能高达1.7万亿美元/年。

值得关注的是,物联网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Forrester的调查显示,事实上,在物联网应用方面,中国和印度的公司甚至比欧美同行还要领先。根据Forrester的数据,全球19%的公司已经在使用物联网产品和服务,31%则希望这样做。而中印两国已经有75%的公司已经开发或计划部署物联网应用,另有20%对此非常感兴趣。调查还表明,已经部署和计划部署物联网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是公共事业和电信公司、化学和石油天然气公司、以及交通公司。而对物联网技术的关注一般是在安全和监控、供应链管理、库存和仓库管理、客户订单监控等几个方面。

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

行业应用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领域。物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如传感、定位、标识、跟踪、导航等,可以实现动态、实时、无缝、全天候的监控,为行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仅大大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改进行业运行模式,从技术的角度引发行业管理领域的革命,促使行业领域向着公平、开放、廉洁、高效、节约的方向发展。目前,物联网产业已渗透到城市治理、家居、交通、医疗、汽车、农业等众多领域。

1.智慧城市

物联网一个巨大的应用前景来自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简单来讲,智慧城市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等我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1)城市基础设施

物联网主要应用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中。如云计算平台与银行管理结合可以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以及数据可靠性。利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城市设施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流量、水压和水质,对漏水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以韩国为例,其供水系统管道漏水率平均为14.1%。漏水率每降低1%,D个城市一年可以节约40万美元。仅靠此一项,韩国一个城市一年平均可以节约564万美元。城市智能电网能够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随着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全球智能电网应用开始进入发展高峰期。2013年与智能电网配套使用的智能电表安装数量已超过7.6亿只,预计到2020年智能电网预计将覆盖全世界80%的人口。此外,智能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发掘。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2)城市治理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高效的政府管理,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等,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使政府服务不断向智慧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精准的公共管理,为社会机构和民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篇4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需要战略性规划和顶层设计的系统思维,在实施落地上则需要循序渐进,我认为智慧城市急需跨界、跨学科和跨平台的多方资源与人才对智慧城市建设出具战略性顶层规划,特别是各部门、各行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不同的定位与应用的需求,常常会片面性和局限性地去考虑智慧城市建设,忽略了智慧与智能之间的纲目并举。

因此,经常会在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

通常情况,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内容包括:在规划的指导下,设计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并规划实现目标架构的路径。在智慧城市阶段,由于信息系统涉及了政府、企业、市民等多类主体,投资巨大、运营难度大,因此,顶层设计更需要考虑:谁投资、谁建设、谁运营、谁付费等实际问题。

许多传统行业,正在认识到信息化服务领域潜在的商业价值,比以往更愿意开展战略性的投入。因此,需要用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顶层设计。除了综合设计系统的整体功能、信息资源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指导系统建设总的框架的技术可行之外,更关注商业的可行,设计市场化投资、建设、运营的模式,使系统成为用户满意,政府、商业上可行的多赢工程。产业整合:分析产业链结构,分析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成熟度,识别有能力的企业,采用产业链整合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经营管理的较高境界,需要的不仅仅是局部智能化的产业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者,需要回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如:非物化文创内容与科技融合的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居民生活智能化需求的变化,这些所能做的就是一个不断地改进城市经营智慧和管理智慧的工作。

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将促进产业链升级和提高获利能力,催生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旅游、智慧学校、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建筑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市民要享有智慧生活、智能家居、智慧旅游、智能导航、智慧医疗、智能安防、智慧教育、智能停车管理等智慧社区的一系列服务,这需要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协调与规划的决策作用。

只有面向公众规划与运行,只有动员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管理,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规划的重要任务是创造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发展方向的共识,促进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同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

篇5

【关键词】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跨入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智慧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城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可以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它使城市的功能不断多元化,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智慧城市的概述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是承载了多项功能的一个综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所以,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于1975年提出的城市化过程S型曲线也充分说明了城市化阶段性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最终成为一个高效安全、学习创新、和谐友好、智慧开放的类生命体。因此,发展成熟的智慧城市具有像生命体一样的特征,如具有较为完善的行为意识和调控能力、智能感知、情境感知与认知能力,成熟的信息知识智能转换机制及决策能力,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显然,智慧城市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过程一样,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建设发展、学习创新、自我完善的过程,仍将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经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不同阶段。 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及特征,智慧城市建设将涵盖信息基础设施、应用体系、产业发展和支撑体系等,这几部分涉及面宽、结构复杂,且需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所以,智慧城市在起步、发展、成熟等三个阶段的特征将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市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快速聚集的人口压力

城镇作为人口的集聚地,其发展规模应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当前,全国183个地级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其中很大一批城市都将面临人口极大扩容和过度集中的问题,将给城市交通、土地、空间资源、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户籍制度管理、人口老龄化等也正在成为城市管理和发展的新难题。

2、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难以适应城市运行的需要

由于人口过快集聚、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运行效率低、技术落后等原因,城镇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镇发展的步伐。突出表现在交通设施软硬件严重不足,交通拥堵状况严重。

3、城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由于城镇人口极度膨胀,造成土地资源消耗过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市能源消耗急剧上升,城市发展日益受到土地、空间、清洁水和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据统计,2012年全国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缺水总量达105亿立方米。

4、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城市基本服务与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期待存在较大差距,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同时,随着社会管理要素日趋增多,管理难度不断增大,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宣传理念显得明显滞后,单靠传统手段已经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

四、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1、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信息化”、电子政务、三网融合、物联网、低碳生活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下一个目标

信息化与互联网正在改变城市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运行模式、物质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正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近期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正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需要跨越式地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如果说目前的互联网、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只是部分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那么智慧城市建设将在更大程度上、更宽范围内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是智慧城市的固有属性决定的。未来若干年,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规格、档次将在互联网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有这些都呼唤“智慧城市”的出现,这使得它同时成为“信息化”、电子政务、“三网融合”、“物联网”、“低碳生活”建设的下一个目标。

2、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突破口,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温总理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把这一主题列为培育和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范畴,将会使国家和民众都受益,堪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将促进产业链升级和提高获利能力,催生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学校、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建筑和跨行业智慧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扩大内需、拉动出口增长堪称是一匹黑马。据有关专家预测,相关产业可带动至少1万亿的消费,为我国GDP带来新的增长点。

3、由智慧城市所推动的智能产业及其网络虚拟空间的兴起

为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之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更为后续新兴产业创造了条件,必将引发智能产业的升级。IBM智慧地球战略已被多数美国人接受,被认为与当时克林顿政府利用互联网革命把美国带出经济低谷具有许多共同之处。IBM的“智慧地球”宣言和各发达国家的布局,或许已经拉开了这场跨越式发展的序幕。如果我们不缜密考虑、认真对待,不在智能产业兴起之际夺得先机,很可能由互联网产品的消费者再次沦为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消费者,再次处于被动局面。

4、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

我国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重要方向的研发水平已步入国际前列,这为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条件。我国信息领域科技人员总量大,研发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城市用户中具备互联网知识和能力的居民人数大幅提高,这都为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提供了非常好的人员和人才储备。

五、结束语

伴随着进入城市发展的快速阶段,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为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芒福德著,宋峻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王爱华.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着力点[N]人民邮电,2011

篇6

不久前,Redwood Systems正式推出最新的照明和建筑性能管理第三代智能平台,它能够通过一个高效益的照明解决方案提供实时的动态建筑智能管理。高密度的传感器网络可实现极为流畅的单灯具调光或一键式日光采集,并针对用户使用的照明测量实现高精确度传感。上述场景正是基于这样的技术背景而实现的。除此之外,这些传感器还可自动交付数据和警报,报告工作区域的利用情况,包括亮度级、温度、占用数据和实际功率消耗。有了这一数据,基建管理人员以及业主就可以在充分了解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在建筑照明、暖通制冷,以及战略性不动产建筑规划方面做出具有成本效益的决策。

在康普看来,未来的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所以提供传递这些数字化信息的物理通道,将不同的数字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已成为未来的核心。“我们要提供一个成本效益比较高的平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康普企业解决方案高级副总裁Kevin St. Cyr说。

小心脏 大智慧

康普的智能化之路是“蓄谋已久”的。其核心业务是建设网络基础构架,然而在整个地球智能化的喧闹下,康普也产生“智慧布线、智慧网络”的思路,慢慢地衍生出智能化的基础建设。今年7月,康普成功收购了为数据中心和建筑楼宇提供LED照明解决方案和集成传感器网络的企业Redwood Systems,使康普能够提供全面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建筑基础设施管理平台。

据了解,Redwood Systems所开发的建筑平台节能功耗比办公楼所使用的传统荧光灯照明系统高出75%,比数据中心的传统荧光灯照明系统高出90%,并能分级监控空间利用率、温度和功耗。

“这不是一个虚假的数字,而是Redwood Systems的革命性所在。”康普大中国区技术经理吴健介绍说,“市场上大多数灯的供电线路和控制线路是分开的,供电是高压交流,控制变成了低压直流。康普的照明系统是将供电和控制二合一,采用了专利网络技术和低压直流电架构,只需要一个系统一套线路和一套硬件设备为灯供电。”

原来的服务对象只是网络服务,现在一箭双雕,实现了灯光网络二合一,这样的做法确实很有独特性,因为LED本身已具有节能效果,外加统一的控制无疑是更加节能环保和降低资源成本的好方法。与此同时,康普在每个LED灯的传感器设计上也下了番功夫。

目前,很多厂商的LED灯是通过增加特定的传感器、后台系统和低压直流系统才能控制,导致照明、温度等都是不同的控制系统,线路有些复杂。而在康普的这一套系统里,每一个LED灯背后都有一个集成五种传感器于一身的适配器,最终对传感器的数字化信号进行了集中化的处理。这五种传感器包含了灯光、移动物体的感知、温度、湿度和粉尘度。

拿一个例子来说。在炎热的夏天去参加某公司的大型会议,男士们都是西装革履,而女士们一般是短裙装,空调开太大女士们会觉得有些冷,空调开太小男士们会觉得热,这种情况下这些传感器就会根据会场的空间利用率、温度、人数来智能控制空调的温度,营造出一个适宜的和谐环境。吴健补充说:“尽管我们的集成化第一目标是灯光,但还可以扩大到其它智能控制领域,因为灯光还有指标、报警、引导的作用。”

不要着急,一套完整的智能建筑系统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一个楼宇有四大基础设施,水,电,风和通信网路,这里面包含安防、铜轴电缆、无线基站等等的多套系统网络,而康普现在要做的将这多套系统网络统一到一套传输线路里,这样就会大大节省资源,而且易于管理。只有将中枢神经修理好以后,后续的传感功能就是锦上添花了。“我们的未来是要统一,这也是整个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要趋势。”吴健表示,“传感器的部署加上网络系统的数据收集,未来我们的产品会向综合统一的平台去进发,将来会管理综合布线、数据中心、照明系统以及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化系统。”

康普现在是以智能照明为引导正在逐步向智能建筑的各个方面延伸,而一旦这个统一的平台搭建完成以后,将会产生很多有价值的数据。“真正数字化以后的核心是软件定义网络,未来所有的行业都会进入基于软件的方式来管理所有的硬件。”吴健说。

小市场 大作为

目前的情况是,很多智能化的概念始终超前于市场化的进度,因此导致很多行业的智能化项目变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

康普Redwood Systems 不仅以智能照明为主打,还能成为智能建筑管理平台。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说,家居和商业楼宇目前的照明技术趋同化严重。而随着智能化概念的追捧程度不断升温,智能照明的企业市场也趋于饱和。可从表象上来看,智能照明和智能建筑的理念并未得到大范围的使用。

因为康普本身的行业特点,它可以从以往综合布线的用户群入手,其中包含了金融、制造业、学校、酒店和商业楼宇等。“我们更多是从智能管理的角度去进行推广。”吴健介绍道,“从第三方数据来看,照明的电能消耗占楼宇总电能消耗的40%左右,所以我们首先考虑从商业楼宇开始去推广Redwood系统,帮助楼宇实现节电节能、降低成本。相应后台的数据中心会通过前端多个传感器的信息收集来对机房进行深度的管理。”

然而从其目前Redwood系统的用户来看,全是微软、Google、Facebook、SAP这样全球性的大企业。由于他们本身是软件企业,所以对新技术的认可度自然会非常高。相比之下关键的区别还是在于国内外对于节能的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国外比较流行按投资回报率计算,然后看到自己所得的利益,或者节能的效果。而国内的用户,基本上都着眼于初期投资,一旦初期投资提高,就会拦住一大部分用户的热情。”吴健说道。

这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据了解,智能化照明系统初期投资一般会比传统的照明高出一倍左右,这也直接影响到用户使用的积极性。在吴健看来,康普Redwood系统现在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智能楼宇和数据中心的设计理念要改变。“我认为从前期设计开始就要给用户一个渐进的接受和认知过程”;第二点要完成真正的节能,需要有突破性的技术和理念,因此也提高用户对于技术节能的接纳度。

篇7

【关键词】SWOT分析;低碳经济;低碳房地产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1-0031-02

一、前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用,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安全[1]。因此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现阶段世界各国的主旋律[2; 3],目前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引导型经济发展的模式[4],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同样也是行业耗能大户,尤其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以后,“低碳房地产”被日益高度关注。因此,积极推动低碳房地产开发,是推行低碳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房地产低碳化,不但提供了新技术、新理念施展的机会,而且也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房地产业的低碳化之路绝对不会是一马平川的,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本文将基于SWOT模型分析研究现阶段我国低碳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趋势、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二、 SWOT分析法及其应用

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K. Andren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5],由于具有清晰、简明、具体的特性,该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其中文意思为:S强项(优势);W弱项(弱势);O机会(机遇);T威胁(对手)[6]。因此,SWOT分析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中房地产业的基础分析模型,对中国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及策略制定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

三、我国低碳房地产业的SWOT模型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业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之也浮现了大量的问题:如一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中长期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模式传统粗放,资源、能源消耗大,城市生态体系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房地产业也不例外。低碳房地产是一个涉及面广、构成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住宅产品的设计、建设、而且贯穿于消费和管理服务的整个过程。然而,低碳房地产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它不仅意味着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要重视环境因素,而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尽可能减少污染,做到低碳减排,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或象征[7]。

(一)低碳房地产业发展的优势

(1)有利于调整房地产行业内部的结构。当前的形势下,房价居高不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门坎过低,行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市场热炒的性质让消费者只怕买不到合适位置、合适价钱的房子而对房子的舒适性和内在质量并不看好,所以发展低碳房地产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而且随着政策的调节和技术的成熟,这类房子的成本就回到正常的水平,从长期来看,这是一定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内部调整的[8]。

(2)能够促进房地产行业长期的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游产业链,它的低碳发展关系到许多传统高排放、高耗能的行业,在房地产业走低碳发展路线,将有助于拉动房地产业上游产业绿色生产,并带动房地产业下游绿色消费。低碳房地产使资本与绿色低碳地产相结合,是房地产长远发展的“平衡基金”和控制资产泡沫、平抑房价的“对冲基金”。

(3)有利于实现房地产业的节能减排和建筑的智慧化。建筑智慧化和节能减排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被资本所左右,所以,开发商都在追求短期内收益最大的投资方式,忽视了建筑智慧化和节能减排,在低碳经济的情况,有利于加快将市场的庞大资本和先进的低碳技术相结合,实现未来建筑的智慧化和低能耗。

(二)低碳房地产业发展的劣势

(1)国家的相关规范与量化标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低碳房地产”在当今市场上早已不是新鲜的概念,然而,当前市场上大多数号称低碳的项目,仅仅把低碳作为促销的噱头或抬高身价的镀金。目前国内还尚未制定操作性强、科学、统一的低碳标准,针对低碳房地产发展制定的法律、政策体系也不完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目前低碳房地产业主要的法律依据,但美中不足的是,以上两个法规均未明确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指标进行界定。同时,由于缺乏有效而完善的政府监督机制,市场上充斥着形形打着“绿色、低碳”旗号的地产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可见,在房地产企业制定整个低碳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来自于体系和制度,而不是仅仅是技术研发。

(2)消费者对低碳成本的认可度不够。从市场分析,当前我国消费者住房刚性需求强烈,低价房成为首选,其次是地段、环境、功能,而低碳、节能、环保往往排在最末位,甚至被忽略。而低碳房建筑成本高于普通建筑,故其成本的增加必定会通过提高房屋初始价格转嫁给消费者,结果将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继而使得低碳建筑未成为当今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建筑的推广进度

(3)现有节能设计及技术水准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房地产企业(万科集团等)虽然在发展低碳地产上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整个产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较少,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掌握了全球最先进的技术,但发达国家却不会完全把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自身在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也面临着如研究经费不足、技术落后、市场前景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客观上阻碍了技术创新。

(4)低碳房地产产品稀缺。市场和运行环境应该是低碳房地产发展的基础,但目前由于市场和运行环境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房地产企业在低碳房地产的发展中还是承受着较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成本风险、技术风险等)和责任,因此许多房地产企业即使支持“低碳”发展,但仍没有付诸于实践行动。此外,我国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的注意力仍然主要集中在产品的质量、外观形象及相关配套等方面,业内建筑节能意识薄弱,进入低碳地产领域的企业仍然为数不多。目前我国在低碳减排的技术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尚无法转变成现实产品,造成了投资者缺乏投资低碳住宅的积极性,难以普及低碳房地产。

(三)低碳房地产业发展的机遇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并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促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以生态文明理念走集约、智慧、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低碳房地产业发展的挑战

低碳房地产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受到众多因素影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2014年以来国内一些主要城市连续多次被列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表面上看是空气质量问题,深层次却反映出城市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优、能源使用方式落后、绿地空间不够、公共交通不足等问题,城市总体环境质量较差。

四、低碳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速度世界领先,每年约有20亿O的新建建筑数量,通过建筑产品实现低碳,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上态度积极,某些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需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随着低碳经济理念逐步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传统的房地产业思维模式已难以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房地产业的绿色低碳化必然会带动低碳相关的产业发展,加快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房地产企业,作为房地产项目的主体,必将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开发低碳技术产品,依靠技术进步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带动整个产业升级。同时,政府应整合低碳房地产价值体系,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充分调动房地产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营造形成发展低碳房地产的政策、制度、社会和舆论环境。因此,在未来房地产业发展中,低碳将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房地产的低碳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走低碳经济的进程,同时加快了我国经济转型速度,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IUCC . Climate Change. UNEP andWMO.(1995)

[2]李克让 .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地理学报.(1996) 5(1): -12.

[3]廉丽姝. “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3(27): 84-87.

[4]Government UK and Paper Energy White .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2003).21-28.

[5]李建波 ,钟美. “SWOT分析法及其在某企业的应用.”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27(6): 143-146.

[6]张智光. “江苏林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优势与机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4: 62-65.

篇8

关键词:立体绿化; “十三五”;发展趋势;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TU986,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5704

1 引言

上海市土地制约和绿地建设的矛盾难以调和,亟需大力发展可替代的绿化资源,它应具有生态效益高、不受用地限制等特征,因此,立体绿化近年来广受关注。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上海市立体绿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必要且极具现实意义的。

1 上海市立体绿化的发展动态

2.1 生态效益与城市愿景

立体绿化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固碳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②调节微气候。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作用,通常可降低墙体表面温度15 ℃,室内温度2~4 ℃,增加湿度8%~12%;③净化空气,杀灭细菌。滞尘作用十分明显,某些植物具有杀菌功能;④美化城市环境。尤其是常规绿地无法涉足的场地。

立体绿化是助力上海市实现城市愿景的有力保障。根据已公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上海市的发展愿景表述为“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已明确作为上海市的战略目标,包含“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建筑”,实现“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能耗与碳排放下降”等子目标。立体绿化是一种绿色产业,同时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效益能够推动这些目标的实现,势必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2.2 市场前景与政策支持

上海市立体绿化资源总量巨大,开发前景广阔。2013年上海市中心城(外环线以内)未建公共绿地约3887 hm2,全市可绿化屋顶面积超过3000 hm2,主要集中在中心城,若考虑垂直绿化等其他形式,立体绿化资源将达到未建公共绿地的数倍。在中心城开发公共绿地,存在天价动迁费问题,而立体绿化不存在这一问题,相反会随着建筑建设量的增多而同步增长。立体绿化在缓解绿地用地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直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市“十二五”期间的立体绿化已累计建成163.5 hm2,“十三五”期间,计划新建200 hm2以上[1]。

从城市规划层面来看,立体绿化具有战略意义。《上海市生态空间规划2016-2040》已明确将立体绿化面积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规划“通过中心城产业用地转型及多层次立体绿化建设,提升中心城环境品质,构建中心城城市森林”。《上海市立体绿化专项实施规划》已编制完成,将明确立体绿化的规划目标和空间布局,落实相关区县实施任务计划,提出相关配套措施,保障生态空间规划的逐步落实到位[2]。

3 上海市立体绿化的现状问题梳理

3.1 低附加值阻碍行业发展

当前,立体绿化存在附加值较低的问题。其成本与常规绿化并无多少差异,功能上也不存在优势,因此人们对立体绿化并不重视。本市立体绿化企业反映,在超过一半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感受到业主单位对立体绿化漠不关心,常因管理问题造成施工进度落后和苗木损耗[3]。

究其原因,首先应从认识层面进行检视。人们对立体绿化的认识还处在深化过程中,目前有两种较常见的错误倾向,可概括为“表象化”与“局限性”,对深入发掘立体绿化的附加值有阻碍作用。“表象化”是指将事物的外在形式等同于事物的本质,提到“立体绿化”即把它等同于“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设计人员会因此陷于先入为主的泥潭,其结果是设计出更多的“绿化过的屋顶”和“绿化过的立面”,难以发掘新的需求。“局限性”是指自我局限于事物本身来认识事物,割裂了立体绿化与建筑、城市、人和环境的普遍联系。从行业自身来看,常将立体绿化限定于建筑的节能表皮或装饰物,较少从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领域探索立体绿化的可能性。从相关行业来看,很多建筑在设计之初即缺乏对立体绿化的考虑,造成施工和养护的困难。立体绿化本应是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有机整体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将绿化、建筑、城市、环境和人的需求广泛联系起来,才能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这才是提高附加值的根本途径。

3.2 企业技术与服务能力较为薄弱

在技术与管理方面,上海市立体绿化企业普遍存在如下问题[3]:一方面,企业中专门从事立体绿化的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相关从业人员立体绿化技能不强,表现为对标准规范、技术规程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水平不高。虽然上海市于2010年和2014年分别了《屋顶绿化技术规范》和《立体绿化技术规程》,但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仍存在未全面掌握这些标准和技术规程的现象,在立体绿化的实施过程中,施工人员也表现出对关键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不够的问题,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上,也难以和国外企业一较高低。另一方面,目前立体绿化企业较重视设计和施工,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后期养护业务方面投入不足,行业整体的维护人员数量和能力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3 市政项目养护松懈,配套政策应加强引导

在立体绿化的实施方面,商业项目与市政项目存在较大差异。商业项目主要依靠业主投资,立体绿化能够提升环境品质,进而提高店铺租金和地产价值,因此商业项目的业主积极性较高,在建设立体绿化后,一些商业广场考虑到自身商业形象,立体绿化养护较好。但在市政项目中,资金主要靠市区两级财政补贴,但却因为管理松懈,后续养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绿化大面积枯黄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配套政策,立体绿化企业多数希望得到力度更大、范围更广的政策扶持:如将现有政策规定的立体绿化面积部分折算公共绿地面积改为一比一折算,从而推动更多的业主、企业积极建设立体绿化;此外,立体绿化企业希望扩大补贴对象的范围,如将项目补贴资金部分转移,对立体绿化企业建设量进行折算,直接补贴到建设企业手中[4]。

政府在研究配套政策时,应明确公建项目中立体绿化的养护职责,细化罚则。对作出创新研发的企业应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和支持,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业务量,引导企业朝着技术进步的方向努力。

4 未来五年立体绿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4.1 规划设计层面

4.1.1 从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出发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立体绿化还处于政府主导的推广阶段,“十三五”期间,这一局势将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根据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一方面,人们对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关注,PM2.5浓度已成为每日监测的指标,国内绕空气过滤净化的产品销量巨大。另一方面,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通过立体绿化来改善环境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个性化要求也逐年提高。

未来五年,立体绿化市场将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它将不再是一片匀质、乏味的绿色,而将具有多样化的形式、色彩及功能。近两年来,上海、杭州等城市相继在高架上采用月季作为悬挂绿化,周边城市相继效仿,就是这一趋势的端倪。高架上的月季维护工作和程序较为复杂,人工成本高,除日常浇水追肥外,还需在盛花期后修剪花蕾,维护工作在夜间进行,并需事先通过交管部门批准。如果说在高架这种非休闲场所里都需要、且能够设置月季,那么在其他场所设置花卉、色叶植物就更不成问题了。商场、写字楼、学校、医院等立体绿化的既有客户群,将对立体绿化提出更多的个性化要求,具备多彩、花香、保健等高附加值的立体绿化,将成为企业必须开发的核心产品。

4.1.2 业务向宏观规划领域延伸

立体绿化业务将拓展至整个城市的尺度。近期编制完成的《上海市立体绿化专项实施规划》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一方面,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的需求十分迫切。随着极端天气的频发,城市热岛效应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人们不得不寻求避免在“水深火热”中讨生活的途径。另一方面,从规划层面落实立体绿化,力度大、范围广,将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微气候,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未来政府招标的规划设计项目中,必然会出现包含改善城市微气候的内容和要求。随着国内外企业同台竞争的加剧,凭借实时监测和遥感数据来说话,综合热力学分析、微气候模拟、特种植物研发等技术,通过建设量和资金的最优组合,将一个区域的微气候改善到理想的区间,是企业未来技术研发的主攻方向。因此,如何进一步开发立体绿化的生态功能,如何从规划层面将这些功能以百倍、千倍的乘数效应扩大发挥,是未来5年的各相关行业研究的重点。

4.1.3 面向多系统的融入式发展

未来五年,立体绿化将与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系统进一步融合,立体绿化将不再作为一种附属物,而是与这些系统紧密结合,发挥立体绿化生态效益的同时,融合各类系统的主导功能,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入式发展模式。独立存在的立体绿化将成为历史,一套城市生态智慧系统将初具雏形。

在绿色建筑方面,建筑的设计理念将首先从绿色生态环境出发,而非传统的空间功能和表皮设计,出发点的不同将彻底改变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从2013年建成的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双子塔,可以窥见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超高层的建筑与大型乔木、灌木相结合,建筑与“立体绿化”融为一体,去掉所谓的“立体绿化”后,建筑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未来五年,立体绿化将不再是一层屋顶草皮或框架上的盆栽,它将摆脱传统观念、建造结构、场所空间的束缚,如流水一般化于无形,但又无处不在、无处不绿。

在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领域,立体绿化也将呈现出融入式的发展趋势。立体绿化将成为拦蓄、利用城市雨水的重要环节。目前,具有独立的雨水储存利用系统的立体绿化,已有样品实验成功,它由太阳能驱动,十分绿色环保。在立体绿化的后期维护和管理方面,引入智慧城市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未来五年,立体绿化将从规划层面深入推广落实,在总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日常管理维护势必通过物联网技术以降低人工成本,接入智慧网络的立体绿化还将成为微气候监测、大数据共享的综合数据信息平台,在可持续创新的大背景下,将发挥出以百倍、千倍计的系统效益。

4.2 经济技术层面

4.2.1 自我维持的生命系统

当前,立体绿化的最大问题在于后期维护方面,在室外环境维持植株的生命最难解决。上海夏季酷热,冬季结冰,对植物和设备元件都是不小的考验。世博展览中心和宝钢大舞台的立体绿化,在世博会期间曾惊艳一时,但会后由于人为的疏于养护,也曾大面积枯黄,作为新闻见诸报端。立体绿化本身是生命体,是否能够自我维持,是立体绿化成功的关键。自我维持不是说丝毫不用人工养护,而是应该在能量、物质方面有一定的自给能力,不同气象环境下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在能量方面,立体绿化应该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并具有储存和转化这些能量的功能;在物质方面,主要是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有非常多的植物都能适应上海的气候和垂直绿化环境,只要做到在市政停水断电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自身的能源、物质系统保障植物的供水,就能够避免许多因人为疏忽带来的后期维护问题。

4.2.2 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立体绿化的经济效益至今都是人们较少谈论的议题。人们最常讨论的是,立体绿化能够降低室温,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但这只是一个实验数据,上海城市生活的实际情况是,室外空气温度整体很高,只要开着窗,室内温度就不可能降低。只有从规划层面铺开建设立体绿化,才能对城市的整体气候环境起到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立体绿化需要财政补贴才能推广的原因,即点状的立体绿化建设,生态效益十分有限,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这是立体绿化较难在居住社区推广的主要原因。

未来5年,立体绿化在经济效益方面应有所突破,宜结合城市农业、休闲园艺等多种热点,与多种业态进行融合。例如,2014年,上海市闵行区某知名购物广场建设了占地3000m2的“屋顶农庄”,为市民提供亲手栽植果蔬并收获果实的体验,针对不同时令和季节,提供不同的栽植品种,由客户购买小苗并租赁养殖器皿,农场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日常管护,植物成熟时通知客户来收菜,目前蔬果已多达百种。运营两年来拥有年均20万人次的客流量,无疑是十分成功的[5]。客户大都是周边的居民,通过种菜的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友谊,也为商家凝聚了人气,立体绿化与商场形成了共赢的业态组合模式,开拓了居住社区的立体绿化新市场。

4.2.3 强调生态防治功能

未来5年,在立体绿化建设量逐年扩大的同时,应注意蚊虫的生态防治。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领域出现了新的问题与挑战,以登革热为代表的蚊虫携带病原体传播的疾病有增长的趋势。上海市小区环境中的蚊虫数量不在少数,病原体的主要携带者为白纹伊蚊,在全市范围分布广泛。白纹伊蚊繁殖力极强,小型积水也能滋生,防治的最好方法是“生态防治法”,主要手段为避免积存雨水、污水。立体绿化首先应避免积水的问题。室内垂直绿化常配套废水收集装置,位于垂直绿化基座底部,会存在积水问题,除及时排除外,还可考虑设计其他方式,如结合观赏鱼缸,养殖一些灭蚊观赏鱼类,如孔雀鱼,可有效灭除蚊子虫卵及幼虫,还可利用养鱼水浇灌植物,达到增强观赏效果、蚊虫生态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的三重效果。其次,在植物的选择上,可选择搭配具有驱蚊效果且适应上海气候的植物品种。

4.3 创造新的需求

4.3.1 模块化带来的无穷可能

传统的绿地景观植物一旦落地生根就难以改变,其种类、季相只能由景观设计师和业主提前预设,不存在受众、客户自行调整的可能,而且一经实施,景观的特色在数年内基本会保持一致。立体绿化的模块化结构单元,决定其能够具有传统绿地景观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即更换和组合。例如,立体绿化可以随季节进行更替,一年四季都能体验到植物最美的一面。而且经过一季的展示,价值较高的植物可以回收养护,等到来年再次投入市场,即便过去的客户不再订购此类产品,还会有其他客户希望进行尝试,如此循环利用可以有效降低购买成本,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和市场价值。深入细分既有的需求,将其进行合理的搭配,可提供的立体绿化产品将多到不可计数,这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

模块化的结构单元还便于搭建成不同的构筑物形式。目前建筑设计领域较为前卫的有机形态建筑,多使用金属、玻璃或混凝土模块作为建筑表皮,虽然建筑形态是有机的,但建造的逻辑却是模块化的,模块化的立体绿化正好能适应这一建造逻辑,随着人们对无生命建材的视觉疲劳,立体绿化必然将作为新的选择。立体绿化应适应未来的市场需求,开发出更为灵活多样的模块结构。

4.3.2 “立体绿化+”,未来绿色科技新景观

立体绿化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它可以搬来挪去,可以随人们的意愿,走进传统绿地景观不能涉足的人类活动场所,基于与人类更亲密的接触机会和自身的技术含量,将萌生出全新的绿色科技新景观。例如,在夏日炎炎的室外公共场所,如配备了立体绿化的公共候车亭,立体绿化通过自身的探测系统,监测到室外温度过高,空气湿度过低,候车亭中还有人在等车,随即打开净水喷雾加湿系统,为场所降温,并启动雨水循环利用系统,给自己浇水,完成一次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这些技术本身已十分成熟,但如果将之与立体绿化相结合,会带来全新的绿色科技体验。“立体绿化+”的开发模式,将引发新一轮绿色科技的应用创新,成为未来五年的新热点和新景观。

5 结语

“十三五”期间是上海市立体绿化发展的黄金五年,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各种市场机遇多于技术瓶颈,只要顺应市民需求,追求核心技术,抓住市场机遇,提高立体绿化的附加值,优化后期养护管理,就完全有机会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营造出生态改善、技术创新、行业发展的多赢局面,未来的“城市森林”已隐约出现。

参考文献:

[1]陆月星.加快立体绿化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上海市立体绿化发展概况和前景展望[J].国土绿化,2014(10).

[2]方 岩.上海市立体绿化推进情况及发展构想[R].上海:2014上海建筑绿化技术高峰论坛,2014.

[3]盛露鸣.上海市立体绿化企业现状与发展[J].上海绿化市容,2015(2).

篇9

现年58岁的他身兼数职:教授、研究所所长、学术带头人、董事长、发明家,无论哪个角色,他都会淋漓尽致地演绎着他的经验和智慧……

心若在,梦就在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在现代制造业中,需要使用各类模具生产形状各异的板类曲面零件,模具制造与调试往往需要数个月甚至十几个月的加工周期与巨额资金,它的周期之长,势必严重影响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实现板类件的无模成形或柔性加工,一直是李明哲梦寐以求的夙愿。

多点成形技术将整体模具离散化,在一台设备上布置很多基本体单元,通过计算机控制这些单元的高度来形成随时可变的柔性模具。实践表明,这种全新的思路节约了成本、时间,同时也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

1990年,李明哲在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开始了用离散化的很多基本体单元代替模具的研究,在基础研究、设备开发与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993年,李明哲放弃国外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后,开始了对多点成形进行更深层次研究与产业化工作;他在吉林大学组建了无模成形技术中心,后来又自主创办了产学研于一体的长春瑞光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承担与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高技术成果,共申请16项发明专利。多年来,他时刻地诠释着心若在,梦就在的真谛。

化压力,为动力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贝弗里奇。

项目刚启动之时,研究工作曾承受过极大的阻力和压力。面对资金困难,亲友的担心,外加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的难度系数之大,李明哲没有退缩,他顶住压力,与团队并肩作战,数年后终于获得了该项目的成功。实际上,真正要做好该项目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而且之前国外已经有过很多失败的教训。他们之所以获得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并且经过长期的奋斗才实现的。

多样化,多性能

多年来,吉林大学与长春瑞光科技有限公司在多点成形方面形成特色,相关的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工作已走在国际同类研究的前列。系列多点成形装备已经应用于高速列车、飞机、船舶、建筑、医学以及其它领域,还实现了中国制造的高技术装备的出口。多点成形技术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建筑工程的钢结构件成形中,解决了建筑行业钢板结构件弯扭成形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李明哲说:“现在我们能够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有多点成形压力机、多点式柔性模具、激光测量机、新型柔性拉形机、多点滚压成形机等等,而且产品的质量越做越好,性能越来越完善。”

新型柔性拉形机是基于柔性成形原理开发的新型装备,具有控制简单、造价低、使用方便、变形均匀等特点,适用于薄板类曲面零件成形,尤其适用机机身与机翼、动车组车头、建筑用曲面件等制造业。该产品经过改进与完善后,可以打破多年来国外拉形机占领国内航空制造业市场的现状。

篇10

“这是碧桂园转型的重要转折点。”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说。

2016年8月,碧桂园了“产城融合战略”,推出科技创新智慧生态小镇计划,聚焦创新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掀起了建设“特色小镇”的大潮。特色小镇就是一种区域性空间与要素集聚的发展模式,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作为碧桂园科技小镇的“首秀”,碧桂园创新小镇将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主导产业及智能控制、智能制造和科技服务配套产业,助力惠州市快速形成创新型的经济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

科技小镇“第一枪”

杨国强曾经提及:“深圳的成功是因为科技,但房子的成本太贵。我们想在深圳周边建一个科技之城。”

在5月17日举办的“广东硅谷”创新发展论坛暨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发展研讨会上,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刘宁表示:推出科技小镇源自杨国强这个朴素的观点,同时也是碧桂园产城融合战略的具体体现。

潼湖的条件得天独厚:交通便利,离深圳也很近,“希望大家能来潼湖工作、生活,或者喝咖啡、看电影、散步和看书。”杨国强说,希望潼湖能够建成全国科技小镇的模范基地。

所谓“特色小镇”,并非传统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结合当地特质和禀赋形成的“产、城、人、文”结合的功能平台。

近年以来,随着浙江特色小镇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一场轰轰烈烈的“小镇运动”正在展开,包括万科、华侨城、绿城和碧桂园等地产巨头都希望进军这个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竞技场。

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产城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向俊波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碧桂园在产城融合方面已有经验,创新小镇的建设将采用“森林城市”的立体城市建设理念,将分层立体城市、垂直绿化理念融入其中,构筑一个多维度的生态景观系统。

根据规划,碧桂园创新小镇还将建设包括学校、医院、公共服务中心、大型购物广场、会展会议中心、酒店、教育与研发机构、公共实验室等在内的配套设施,并且分为“东中西”三大特色科技产业组团。

其中,东部是以“智慧城市+科技服务”为核心的多功能智慧产业基地;中部是以“智能制造+智能控制”为核心,打造智能制造平台;西部则以“物联网+大数据”为核心,形成高新技术研发制造产业基地。

在碧桂园创新小镇的整体规划中,首期用地优先布局产业,住宅用地将不超过30%,第一批企业在2018年上半年入驻。

碧桂园的“土地价值相对论”

刘宁指出,产业发展一定需要做重资产长期持有的商业模式。他借用爱因斯坦的相对公式E=mc2来说明如何衡量土地价值。在此公式中,E代表是价值,m代表地块,c则代表地上建筑物的属性。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地块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做法、探索出适合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

目前,中国市场上出现了明目繁多的特色小镇,如高端产业类的“云技术”、“PE”、智慧等科技金融小镇,传统产业类如温泉、禅休、养生等文化旅游类小镇等,还有很多以企业命名的小镇,但是很多因为定位偏差、盲目模仿、规划失误等原因陷入资金流断裂的危机。

对于如何建设一个科技小镇,刘宁提出了“平台开放性”构想。在他看来,科技园区要学习苹果公司的APP STORE,要让小镇具备二次开发的弹性。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创新创业的企业赚钱,也要让平台本身赚钱,这才是开放平台得以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

工信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国斌表示,碧桂园作为传统的房地产商,给科技小镇提供物理载体,通过小镇来探索如何集聚科技创新的资源,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和生态环境,“这才是核心”。

碧桂园集团表示,创新小镇的定位就是“为凤筑巢、陪伴成长”,采用的模式是“重资产平台+N个轻资产平台”。

“我们秉承的是长期持有的商业模式,不是建好就卖,卖完就走。”刘宁在“广东硅谷”创新发展论坛上直言。

他强调,建设科技小镇首要就是找准园区的定位,必须从区域发展大势、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因此,规划先行、顶层设计是园区发展的前提,园区规划必须遵循“科技是灵魂、产业是核心、载体是支撑”的整体原则。

助力“广东硅谷”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地产价格高企、资源稀缺,创新创业成本高、空间小,而特色小镇分布在大都市周边,拥有更低的生产生活成本,是吸引科技含量高、资金相对不足的年轻创业者的理想栖息之地,也是打造“硅谷”经济的合适之选。

广东省委书记曾指出:“论生态,很难有园区比得上潼湖生态智慧区,要把智慧区定位为创新发展的基地”。

2017年2月,经广东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正式印发《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明确提出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广东硅谷”。

“中国的创新创业之都是深圳,深圳经验告诉我们如何把创新、创业,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如何使人、项目、产业联结在一起。”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广东硅谷”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

“潼湖这个地方缺的是人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主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提示说,要做科技小镇必须要重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建设。

刘宁表示,碧桂园也强调“软环境”的建设,将会引入新型产学研机构,在适当时间组建碧桂园科技创新创业研究院、人才培育中心等产学研机构。

篇11

当镇江将唯一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金字招牌揽入怀中时,近在咫尺的长三角旅游重镇不禁一片讶异之声。

镇江虽为苏南风景文化胜地,发展旅游一向不遗余力,但无论从知名度还是年均游客量上来说,都无法与苏杭相媲美,甚至也逊色于扬州、南京。镇江最为外人知晓的也许就是像金山、焦山在内的一些景区了。

然而这些不足,在镇江市副市长冯士超眼里却不成问题。“镇江智慧旅游建设最忌讳‘妄自菲薄’,更不能‘闲庭信步’。”

甚至脱胎于智慧旅游的“云神工程”其目的显然不只局限于旅游,其边界扩张囊括了电子政务、教育、卫生、交通等,忙得不亦乐乎。

那么,镇江智慧旅游独特基因的搭建密码是什么?它如何为竞争对手树立门槛?

市委书记主动请缨

12个月前,规划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的镇江科技新城47、49号楼还是一片尘土飞扬的施工工地;如今,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云神工程”中心已然坐落于此。

这一工程迎接的是镇江云计算中心,组建国家级云计算研究院,发展包括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及云计算咨询规划等在内的云计算产业。

即将在此云计算中心发端的“中国智慧旅游云”,将为镇江智慧旅游建设提供超级计算和海量存储能力,支撑和服务于唯一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

那么,镇江为什么这样做,又是如何做到的?它如何为竞争对手树立门槛?而云神工程下一步又将驶向何方?

两年前,时任镇江市市委书记的许津荣到国家旅游局主动请缨,请求在镇江市率先开展智慧旅游的研究和试点。

那是3月,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和许津荣、镇江市副市长冯士超交流沟通,该怎么做来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推动旅游业升级转型,并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于是,镇江揽下了这个活儿。

镇江攥着什么样的筹码而有勇气主动请缨呢?冯士超坦言,当时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想着要想发展镇江旅游就必须拿下此研究课题。

在拿下国家旅游局课题之后,许津荣、冯士超迅速赶回镇江。15号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当时大家觉得这个提法很好。

然而大家对智慧旅游的理解却是五花八门,对于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议更是不能统一。

这个时候,镇江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智慧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推进智慧旅游建设。该小组每周都召开例会来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还把智慧旅游工作纳入市政府经常性工作议程,要定期、不定期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等汇报进展情况。

2010年8月,镇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镇江市旅游局(下称市旅游局)(下称市经信委)共同牵头成立了智慧旅游项目课题组,并聘请了业内专家、联合著名企业和高校,展开智慧旅游的研究,着手智慧旅游的开发。就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内容、市场定位和运行维护机制,多次讨论之后,才最终形成了初步的建设框架。

与此同时,首个“中国互联网应用创新基地”的落户镇江市五洲软件园。时隔一月之后,国内物联网领域最大云计算平台在镇江新区启动。相关产业配套的相继落成为智慧旅游服务建设再添一把火,让镇江智慧旅游的建设也有了技术支撑。

两个月之后,中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总体建设方案初步完成。对于国家旅游局委托的试点项目—旅客实时统计分析系统,“十一”期间已在部分景区试用,实现了对抵达游客的基础分析。

又过了两个月,12月7日这一天,冯士超亲自带队向邵琪伟汇报镇江智慧旅游的思路和设想,得到了邵琪伟的充分肯定,原则上同意在镇江设立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但需要江苏省政府向国家旅游局提出申请。

冯士超回镇江之后,即刻与省政府积极交流沟通此事,并得到省长李学勇支持。2011年1月,李学勇亲自签发了江苏省政府向国家旅游局的申请函,支持在镇江设立中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

此后,围绕智慧旅游工作,市旅游局、市经信委多次随同市领导或单独赴国家和省旅游局进行专题汇报,与市外旅游信息化先进城市、先进单位、IT企业对接,洽谈合作,超前与各级财政、科技、发改委等部门取得联系。

2011年5月12日,国家旅游局下文批复江苏省政府,同意在镇江设立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三天后,在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等省领导的陪同下,邵琪伟在镇江市体验了正在打造中的智慧旅游。

凭着对智慧旅游的深刻研究和提前规划,以及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与沉淀,镇江最终打动国家旅游局,拿下了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金字招牌。

一举也能多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冯士超深知长三角地区旅游重镇遍布,镇江旅游资源如何异军突起;获得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牌子之后,如何搭建镇江智慧旅游独特基因就成了他心中时刻思考的问题。

其实他也清楚,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作为全国旅游业公共服务平台,是面向全国旅游业提供服务,需要的是最大程度兼容全国现有旅游信息化系统,并引导促进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而与所在地城市的旅游资源多寡并无必然联系。

兵临城下,不如将临城下。冯士超决定自己亲自抓起智慧旅游服务的建设。镇江市经信委副主任于建武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以来,每逢周一上午,冯士超都要把各部门聚集在会议室,讨论研究智慧旅游和云神工程的相关项目,往往一个上午就在大家认真汇报或是激烈讨论中过去了。

那时,在“智慧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市经信委和市旅游局互有分工,共同推进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市经信委主要负责公共支撑体系等规划和建设,市旅游局则是推进实施智慧旅游示范城市建设。

随后,镇江选取了65个智慧旅游项目在全市范围推广。

而金山风景区及特色旅游品商店、国际饭店的智能化应用以及智能公交被选中作为第一批试点项目,冯士超希望第一批在9月份完成,到12月份时完成3个4A级景区,3家四星级以上酒店,50家餐饮、娱乐、购物企业,3个旅行社以及1个租车公司的智慧应用。

既然领了任务,就要加快推进。市经信委、市旅游局一步步完成了各试点的智慧化应用。而对于去年各试点取得的不错反响,冯士超是满意的。

尝到甜头之后,冯士超盘算着继续扩大试点的应用。“今年12月,要完成10个景区,30家酒店,100家餐饮、娱乐、购物企业,10个旅行社,3个租车公司的智慧化应用,智能公交市区全覆盖,而在2013年将在镇江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智慧旅游。”冯士超如是说。

尽管试点效果是不错,推进工作也在进行着,镇江智慧旅游建设面临的压力也一样不容小觑。

当下,全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试点,旨在通过智慧旅游的手段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而镇江手握着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牌子,更应该思考的则是如何以一种新型的旅游概念来彰显自身的旅游特色的同时,努力建设一个公共的支撑体系为各地的智慧旅游提供服务。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在江苏省政府和省旅游局对智慧旅游试点建设的重视下,镇江市还在积极张罗着和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等六个已经开展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工作的城市,携手创建“智慧旅游”城市联盟,并联合其他各兄弟城市全力打造服务全国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而今,镇江所构建的智慧旅游公共支撑体系有了“五个一”,即构建一个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一个中国智慧旅游云计算平台、一个中国智慧旅游感知传输网络体系、一个中国智慧旅游产业联盟、一个智慧旅游产业谷,旨在最终实现旅游管理数字化、服务智能化和体验个性化。

“五个一”项目仍然在摸索中不断前行。两年已过,镇江领的任务是令人欣慰的。江苏省日前正在把南京、无锡、镇江、扬州等的智慧旅游建设,和镇江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平台进行着对接。按照“1+N”(一个中心、N个试点城市)的模式同步推进,希望把江苏打造成全国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支撑区和应用示范区。

而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目标不止于此。他期待的是,江苏试点成功后,依托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按照“1+N”的模式逐步向长三角乃至全国推广。

“镇江建设的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全国基础性、公益平台,更加注重平台的开放包容,在实践中总结并力争形成智慧旅游建设标准规范,打造并借助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共同促进旅游信息化发展。”于建武如是告诉记者。

在这个阶段,做好顶层设计显得尤其重要。镇江市在技术层面上采取“自顶向下”的方式进行设计,逐步完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技术架构和运作模式。

为了进一步做好智慧旅游建设,镇江还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编写智慧旅游概论,这也是目前市经信委、市旅游局等部门同步正在进行着的工作。

撬动云投资

如果说一开始,云计算平台是本着为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提供数据支撑的目的,那么智慧旅游建设却催生了镇江云神工程云计算中心的发展。

自去年5月获批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之后,同月底,镇江围绕智慧旅游产业谷举行了相关活动。此举一出,智慧旅游诱人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不少企业纷纷表达了投资愿望,为建设云神工程也埋下了伏笔。

“中国电信前期已经就智慧旅游和镇江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镇江云神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孙勇说,“浪潮、曙光、神州数码、同程网、乐途网、江苏有客、江苏物泰等公司当时也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这一为中国智慧旅游服务的云计算平台。”

五个月之后,由镇江市政府和镇江新区共同出资的云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也标志着镇江云神工程进入深度实施阶段。

这时候,云计算中心已经不仅仅作为中国智慧旅游网站、呼叫中心、旅游GIS系统、二维码、身份识别系统的服务平台,为智慧旅游提供服务,更希望把政府部门数据也都合并到云计算中去。无论是市国土局的数字基础地理空间系统,还是市交通局的智能公交系统的软硬件,抑或是市经信委牵头的市民卡系统……

在镇江新区智慧旅游产业谷的50栋楼的产业空间上,两栋楼已经矗立于此。一座是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一座是云计算中心。

镇江云神工程的野心远不仅于此。除“政务云”以外,镇江还计划部署更多的“服务云”,最终形成镇江云计算产业链。

作为云神公司的董事长,于建武告诉本刊记者,云神工程的“智慧健康云”计划,依托已建的用友智慧健康研究院,重点打造基于云计算的个人健康管护感知网络体系、远程医疗等,这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智慧健康云应用的核心平台之一;“中小企业服务云”计划运行后,云神公司将面向全国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还有与赞奇科技公司、江苏科技大学共建的国内第一个“渲染云”……

冯士超知道镇江云计算中心建成后,初期的业务可能只是空间或资源租用业务、互联网业务、灾备服务、日常运维服务等,然而这一领域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到201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有望达到千亿规模。

篇12

1.1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本质

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是关于企业集团公司发展的谋略。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是成长、壮大的过程,其中既包括量的增加,也包括质的变化。企业集团公司发展也需要谋略,对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谋略就是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有四个特征:一是整体性,二是长期性,三是基本性,四是谋略性。整体性是相对于局部性而言的,长期性是相对于短期性而言的,基本性是相对于具体性而言的,谋略性是相对于常规性而言的。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必须同时具有这四个特征,缺少一个特征就不是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

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不是企业集团公司发展中长期计划。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是企业集团公司发展中长期计划的灵魂与纲领。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指导企业集团公司发展中长期计划,企业集团公司发展中长期计划落实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前者是纲,纲举目张。

1.2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意义

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意义是由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本质特征决定的。因为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有四个本质特征,所以它的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

1.2.1谋划企业集团公司整体发展很重要

企业集团公司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局部构成的整体。局部有局部性的问题,整体有整体性的问题,整体性问题不是局部性问题之和,与局部性问题具有本质的区别。企业集团公司发展面临很多整体性问题,如对环境重大变化的反应问题,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问题,对生产要素和经营活动的平衡问题,对各种基本关系的理顺问题。谋划好整体性问题是企业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时刻把握企业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

1.2.2谋划企业集团公司长期发展很重要

企业集团公司存在寿命,寿命有长有短。投资、经营者应该树立“长寿企业集团公司”意识。为了使企业集团公司“长寿”,不但要重视短期发展问题,也要重视长期发展问题。企业集团公司长期发展问题不是短期发展问题之和,与短期发展问题具有本质的区别。希望“长寿”的企业集团公司面临的长期性问题很多,如发展目标问题、发展步骤问题、产品与技术创新问题、品牌与信誉问题、人才开发问题、文化建设问题。希望长寿的企业集团公司就要关心未来。对未来问题不但要提前想到,而且要提前动手解决,因为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一个过程。

1.2.3长期性谋划时把握基本性问题很重要

树叶长在树枝上,树枝长在树叉上,树叉长在树干上,树干长在树根上。在一个企业集团公司,树叶性的问题有成千上万,树叉性的问题有成百上千,树根性的问题可就不多了。这类问题虽然不多,但非常重要。要是树根烂了,任凭你怎么摆弄,树叶也不会再绿。假如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解决不好,即使再怎么努力奋斗也不会收到成效,甚至越努力奋斗赔钱越多。

1.2.4在研究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时谋略很重要

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不是常规思路,而是新奇办法。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应该使企业集团公司少投入、多产出,少挫折、快发展。谋略是智慧结晶,而不是经验搬家和理论堆砌。智慧之中包含知识,但知识本身并不是智慧。智慧与知识具有本质的区别。智慧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是对信息的机敏反应。谋划企业集团公司发展固然要借鉴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但如何借鉴还要靠智慧。

1.3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内容

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没有固定的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而言,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涉及企业集团公司中长期干什么、靠什么和怎么干等三大方面的问题。

谋划企业集团公司中长期干什么,就是要定好位。企业集团公司要发展,定位很重要。定位是为了解决发展的方向、目标问题。企业集团公司发展要有正确方向,要灵活地运用规模化和差别化原则,要坚持专、精、特、新;定位是为了解决核心业务问题。企业集团公司也可以开展多项业务,但核心业务不能多。可以搞多元化经营,但不可以搞多核心经营。用核心业务带动其它业务,用其它业务促进核心业务,这是先进企业集团公司的成功之道。不仅对经营范围要定位,而且对经营地区等也要定位。定位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定位的方法很多,定位无定势。定位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复杂。许多企业集团公司认为自己的定位很正确,实际上存在很大问题,而这些问题足以使他们发展缓慢或失败。

谋划企业集团公司中长期靠什么,就是要广开资源。集四面潜在资源、成八方受益事业是企业集团公司的使命。广开资源是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不广开资源,再好的定位也没用。

要树立大资源观,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源,也要重视人力资源;不仅要重视体力资源,也要重视智力资源;不仅要重视国内资源,也要重视国外资源;不仅要重视空间资源,也要重视时间资源;不仅要重视现实资源,也要重视潜在资源;不仅要重视直接资源,也要重视间接资源;不仅要重视经济资源,也要重视政治资源;不仅要重视有形资源,也要重视无形资源。广开资源要运用智慧,运用智慧就能够善用资源。

谋划企业集团公司中长期怎么干,就是要制定好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实现定位的保证,是善用资源的体现,是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中关键、生动的部分。从哪里入手、向哪里开刀、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保哪些重点、丢哪些包袱、施什么政策、用什么策略、怎么策划、如何运作等等,这些都是战略措施的重要内容。战略措施是省钱、省力、省时的措施,省钱、省力、省时不等于不花钱、不用力、不用时。战略措施要贴近实际、顺应趋势、新颖独特、灵活机动。战略措施要以定性为主。战略措施要有可操作性,但这种可操作性不同于战术的可操作。

1.4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制定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没有固定顺序。一般而言,它要经过战略调查、战略提出、战略咨询、战略决策等四个阶段。

战略调查与战略思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战略调查要有宽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目光,要善用直觉并灵活思考,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抓住企业集团公司发展的深层问题和主要问题。战略调查主要搞清以下问题:现实市场需求及潜在市场需求,现实竞争对手及潜在竞争对手,现实生产资源及潜在生产资源,现实自身优势及潜在自身优势,现实核心问题及潜在核心问题。论文格式战略调查要搞清有关事物的联系,既包括空间联系,也包括时间联系;既包括有形联系,也包括无形联系。

在战略调查基础上要提出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草案。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草案不需要很具体、很系统、很严谨,但要把核心内容阐述得淋漓致尽。提出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草案对有关人员是一次重大考验,要求提出者富有责任心和事业感,富有新思想和大勇气;要求听者虚怀若谷、深思熟虑,不要墨守成规、排新妒异。

为防止战略失误、提高战略水平,企业集团公司在提出发展战略草案之后、确定发展战略之前,需要就整个战略或其中部分问题征求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特别是业内人士和战略专家的意见。鉴于内部能力有限,有些企业集团公司委托咨询机构研究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采取这种方式,一定要选好咨询机构。选择咨询机构要不唯名、不唯大、只唯能。即使采取这种方式,在他们提交研究报告之后,除了内部充分讨论,也要再适当征求外部有关方面的意见。

发展战略决策对企业集团公司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企业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决策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部门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企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应该由企业集团公司领导集体决策。

第二章  现阶段建筑集团公司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2.1现阶段建筑集团公司主要特点

2.1.1市场容量大、增长速度快

我国建筑集团公司总产值近10年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建筑集团公司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格局,未来5年内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

2.1.2建筑集团公司细分市场众多,市场化进程不同总体而言,我国建筑市场可以分为与区域经济、城市化水平紧密相关的房建、市政工程建设市场以及与国家基础产业相关的大型道路工程、大型工业工程建设市场等领域,受国家历史条块分割管理机制的影响,其总体规模、增长速度、主管机构、进入壁垒、获利能力等环节差异极大。

2.1.3市场供需层次复杂,竞争激烈

目前国内建筑市场需求结构、需求层次复杂多样;以劳动力密集型为特点的低端服务模式、以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甚至以咨询能力为核心的工程总承包为表现的知识密集、管理密集、资金密集型服务模式共生共存。总体表现为结构性供过于求(主要是以低端、劳动力为基础的产能供应巨大)导致行业利润率下滑严重。建筑集团公司高端服务能力严重不足,随市场发展及国际领先建筑集团公司进入,高端供需紧张将会迅速得到环节及发展。

2.1.4领先建筑集团公司追求业务模式创新

建筑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集团公司领先企业将进一步摆脱劳动力密集型特点,向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由简单的施工总承包模式向工程总承包模式转型,并追求实现规模化扩张。

2.2  存在的问题

我国加入WTO后,建筑集团公司的发展不仅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而且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国内化,国际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建筑集团公司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国外建筑集团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

2.2.1 经济实力弱

资金不足问题已成为我国建筑集团公司对外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建筑集团公司大多数是白手起家,国家并没有投入多少资金,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与国外大型建筑集团公司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很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全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拿到更多的项目,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很多能拿到的项目也只能放弃。除自有资金短缺外,困扰我国建筑集团公司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融资困难,其一是保函不好开,国内银行对出具保函的现行做法对我国建筑集团公司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利,因为银行有时需要全额担保,这样高额的担保企业往往拿不出来,因而企业很难得到保函,而没有投标保函和履约保函,在国际市场上根本不可能拿到项目,连资格预审都通不过,更不用说承建项目了。其二是流动资金贷款困难,目前国际工程项目带资承包的比重越来越大,没有强大的金融服务作为后盾,靠企业单枪匹马,是很难在国际工程市场上立足的。其三是在国际市场上融资受到很多限制。其四是企业内部资金使用不合理,资金闲置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2.2.2 总承包能力差

我国建筑集团公司在总承包模式方面与国外有着明显的差距。目前,国际上常采用8种总承包管理模式:平行承发包模式、施工总承包模式、施工联合体模式、施工合作体模式、CM模式、NC模式、BOT/PFI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其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特点。CM模式适用于工期要求紧的“边设计、边投标、边施工”的特大型项目。

NC模式是业主完成初步设计之后转化式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BOT模式的特点是建设、经营、移交一体化,是投资带总承包的管理模式。近几年,我国总承包管理主要是从事施工总承包管理,而对其他几种总承包模式不熟悉,难以适应国际工程总承包市场的需要。

2.2.3项目经济效益不理想

我国建筑集团公司在与国外建筑企业的竞争中,存在不少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专利技术少,在技术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对国际标准不熟悉,运用不熟练,影响到自身技术水平的发挥;三是在管理上不能把在国内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成功地运用到境外项目上。此外,在管理手段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建筑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不能满足国际承包工程的工作准则、工程程序等方面的要求,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完善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包括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迅速反映的报价系统、国际采购的网络系统,这些问题往往使得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与国外建筑集团公司相比,我们在设计、施工等方面经营品种单一、功能不全,一直未摆脱自成体系、各自封闭、追求“小而全”的模式,造成相互间的技术基础工作、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重复建设。竞争不规范,不仅把已有的优势化整为零,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外的发展。

项目的经济效益不理想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国际建筑市场是买方市场,各国企业之间投标是相互压价;另一方面,管理水平不高,因而项目创汇水平不理想,少数项目亏损严重。

随着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建筑集团公司的迅速增长,原来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无序竞争,自相残杀等问题日趋严重。多家中国建筑集团公司投标同一工程项目,恶性竞争,尤其是一些“窗口型”公司跻身于非专业及特长的项目竞争,由于对工程合理的报价、技术专利、结算及合理工期等方面不很熟悉,相互压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公司的中标率,减少了中标公司的应得利润。在很多国家,时有出现一个项目有十几家中国企业竞标的现象,个别企业为争到项目不惜低毁其他兄弟企业,在国外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严重破坏了中国企业的整体信誉。

第三章  我国建筑集团公司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面对新形势,集团公司建筑集团公司必须未雨绸缪,及时把握行业前景,准确掌握市场需求,摸清竞争对手的发展状态,坚持科学战略定位,并据此做出超前的市场预测,明确自己的发展领域、方向和优势,制定出适应市场和社会的战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3.1 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建筑施工企业要按照建立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实行精细管理,强化项目和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3.1.1管理体制方面

要建立有效的集团管理模式,母公司与子(分)公司间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精简管理层次,缩短管理链条,适度集权和合理分权。建安公司侧重于规划、决策、信息交流和资本运营,子(分)公司则全力以赴搞好生产经营和成本控制。

3.1.2项目管理方面。要以精细管理为指导思想,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强化管理责任,建立职业化的项目经理组织、专业化的项目管理队伍、法制化的管理制度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搞好施工项目的安全、进度、质量、效益、信誉管理,进而实现最佳效益。

3.1.3管理手段方面。要积极推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行办公自动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高各项工作效率。

从国内外先进建筑集团公司的发展道路看,考虑到集团公司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培育我们的建筑总承包企业应立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工程施工能力,不断拓展施工领域与地域,提高专业化施工水平,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份额,降低经营成本,做强做精工程施工这个传统的主导产业。二是要着意挖掘建筑集团公司价值链,并通过价值链纵向一体化管理,拓展上下游业务,提高产业附加值,获得高额回报,最终发展成为以建筑业上游(工程咨询、勘察设计、项目投融资)、中游(工程施工)、下游(设施运营服务业)为主体的大型综合性建筑集团公司。

3.2 强化技术创新提高整体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最具活力和动能的要素。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掌握高难新技术,拥有专长,保持“领头羊”地位,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进而形成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建筑企业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各级公司要建立管理者挂帅和总工程师组织实施的科技领导体制,充分发挥技术部和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3级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规划和计划,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活动,保证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3.2.2超前研发,抢占科技制高点。建筑集团公司也是一个产品不断更新、新技术应用广、引领消费性特点比较强的行业,所以每个企业要有长远眼光,立足国内,放眼国际,选准目标,超前研发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工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不断创新,形成具有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体系。

3.2.3对接市场,培育核心技术。企业生产经营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和服务对象,必须紧密结合生产中遇到的高难尖新技术问题,加强科技攻关,并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解决现实难题。要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该申报专利的,要及时申报,并尽快促使其形成市场竞争力。

3.2.4培养科技创新队伍。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几年来,集团公司建筑集团公司科技人才紧缺,流失严重,别说因此造成了技术创新战略难以持续有效地实施,就连现场技术、管理人员也出现了“断档”现象。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要高度重视综合培养、引进、选拔各方面人才这项工作。重点是具有国际眼光,勇于创新和创业的学术带头人;具有宏观战略思维的科技管理专家;熟悉国内外经济规则的高级管理人才;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工程项目经理(建造师)、工程师。要创造有利于人才实现价值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和用感情留人,让人才安心工作,献身企业。

3.3 打造品牌提高整体素质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刻不容缓。品牌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要打造强势企业品牌,树立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以品牌立足于市场,创誉于社会。

3.3.1建造精品工程

即通过一流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来把工程建好;同时要搞好精品工程的评比、申报工作,使精品有所体现。

3.3.2不断提高企业资质

目前从整体上讲,建安公司的资质可以满足当前几个单位的需要,但已经没有多少潜力,不适应总承包企业的需要。所以要进一步提高专业施工资质等级,拓展资质范围,特别是应增加设计、咨询、监理等业务资质,增强总包能力。

3.3.3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品牌的背后是企业文化,它是企业的灵魂,是综合实力的体现。集团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结合建筑集团公司特点,归纳、总结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规范全体员工的意识和行为,引导企业建造更多的精品工程,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并最终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结论

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一个良好的上升期,为建筑产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机会。建筑集团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篇13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劳模代表、同志们:

你们好!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我们在这里不仅共同欢聚一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我们也同庆**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在这可喜可贺的时刻,我还要对在今天大会上受到表彰的劳模集体和个人以及命名的优秀职工之家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2月26日,当我代表**有限公司在上海市进行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陈述演讲时,面对众多评委,面对上海市各行各业众多明星企业的佼佼者,我已在现场切实感到了“五一劳动奖状”的份量。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庆贺**“五一劳动奖状”的获得,我们更感到了一种责任和力量。

正是这种责任和力量,使**把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始终作为奋斗的目标,作为崇高的荣誉来追求。尽管从申报这个荣誉、到获得这个荣誉,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但**创奖的却是多年不断努力的历史过程。在创奖的过程中,**全体员工付出了勤劳和智慧,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创奖之路可以说是**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之路,创奖之路可以说是**这些年发展壮大、走向辉煌之路。宝冶始终坚持了“三个代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企业保持了全面的发展、可协调的发展、健康的发展、跨越式的发展,重点实现了十大突破。

一是抓体制与机制的建立,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新突破。宝冶已成功地完成了公司制的改造,构建了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成立了员工集体股权管理委员会,完成了员工集体合同的签订,企业的法人治理、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深化。

二是抓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新的突破。宝冶根据外部市场的变化和内部加强管理的需要,抓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架构起确保企业决策科学周密、营销快速反应、施工高速优质的信息管理平台,并应用于企业各个部门,不断推进了企业现代化管理。2003年企业信息化建设获全国现代化管理成果一等奖。

三是抓营销,取得企业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宝冶充分利用企业资金、装备、技术、人才等优势,利用已形成的高炉、炼钢、热轧、钢构、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品牌优势,企业营销和经营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其中钢结构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钢结构产量这三年由5万吨、10万吨到15万吨,跻身全国最大的钢结构制作、安装大企业前列。

四、抓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企业人才高地建设取得突破。企业通过每年近8000人次的各类教育培训,调整员工的知识结构,使员工适应企业面向市场,适应企业未来发展,适应企业现有岗位。在调整员工知识结构基础上,调整员工构成结构,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人员比例增大。在此基础上,企业已初步形成企业管理、项目管理、技术专家、作业能手四大人才高地。

五、抓综合实力的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取得突破。通过不断购置先进的装备,企业已有各类先进的施工机械和门类齐全的先进设备数千台,其装备不仅满足企业需要,还向社会租赁创效,装备实力大为加强。通过几年来资源的整合,人才的引进培养,政策的调整、机制的建立,设计能力的强化,总承包实力大为加强。通过与设计单位联合,与建筑单位联合,与业主联合、与高校联合,优势互补、大小互补、实现共赢,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大为提高。

六、抓以人为本、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工作取得突破。企业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发展之源。党建工作、企业文化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围绕企业发展、围绕人的素质提高、围绕经济中心来开展。并创新思想观念、创新运行模式、创新方式手段,取得了初步效果。宝冶党委荣获了中国冶金集团先进党委称号,纪委获上海先进纪委称号,二级公司先后有一半以上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篇14

张爱玲说:“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的确,大多时候,人们总是先听说“美”的概念、拜读“美”的文章、诠释模仿演绎着“美”的内涵和外延,而后体验着别人的体验,经验着别人的经验,美好的精神感悟也罢,漂亮的环境布局也好,多数情况下都是二手的。一手资料匮乏,创造这些资料的人更是稀缺,纪汉伟便是这样一个慧心而为、巧手缔佳作的能人。

执念:离职不离“艺” 工作中的纪汉伟

纪汉伟原来工作的地方是一家军工厂,1956年单位建厂挖地基的时候,曾挖出了2 500多年前,即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铸铜遗址,当中还有不少没有浇铸的泥模坯,由于当时技术有限,对于模坯是经过怎样一个过程而操作成型的问题,国内专家们大都不得其解。无奈之下,只得将泥模打包带到全球范围内公认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去一探究竟,对方专家经过一番研究之后于1996年联合出版了《侯马陶范艺术》一书,并在书中提到:“对于泥模坯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也知之甚微。”由此可见,模坯成型技术在当时看来依旧还是难解之谜。

机缘巧合,纪汉伟于1976年去了军工厂工作,10年之后,经车间领导安排调去了模具班,1994年因种种原因辞职离开工厂,然而,离开并不代表结束,带着满脑子模具制造技术和很多还没来得及开花结果的经验技巧,辞职后的他,续又开办了一家个体模具制造厂,也就是今天的伟业城市景观雕塑艺术品有限公司,从此独自走上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执着之路。

突破:专利代言 为环境美妆

植树造林、花卉培育,这大概是人们意识观念中环境美化的不二途径,殊不知,除去城市主体建筑物、街道、所栽种的各种树木、花卉草坪美化之外,另一种由专业团队围绕城市环境美化发展需要而设计的产品也是打造优美环境的核心因素,譬如城市景观雕塑。“全国有3 229座城市,全球有772 605座城市,城市之多,环境之大,究竟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技术以及怎样的生产速度才能满足其环境美化发展的要求?”谈及环境美化的市场缺口,纪汉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而这点也正是他筹备钢筋水泥类城市景观雕塑的创新模具生产项目的主要动因,填补市场缺口的同时,也在以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为城市环境改造出力,为生活在其中的百姓谋福祉。

要说智识才学,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纪汉伟一点不亚于满腹技艺理论的知识分子;要说创新,纯手工打造,精确度与机械加工并无二致、精美度和浇铸速度远胜过传统手工雕刻的新城市景观模具,的确开辟了这一科技领域的技术先河。在本项目中光纪汉伟本人申请并顺利通过的发明专利便有11项,其中包括3项模具制造技术发明、3项雕塑制造技术发明、4项模具外观设计发明、1项沙发外观设计发明,而能够决定该项目必然成功且独占国内外市场鳌头先机的原因,正是他本人率先将这一新式模具制造工艺提到了城市环境美化发展的问题上来,而这一规模化新式模具生产的新思路,目前看来,也是领先于世界雕塑和模具制造技术水平的创举。

据纪汉伟本人介绍,自钢筋水泥城市景观雕塑的创新模具化生产项目起步至今,整个样品和半成品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技术和市场价值:独一性。能够大批量生产大型钢筋水泥类雕塑艺术品和风格建筑物产品的厂商,在世界范围内独此一家。速度与规模。所有产品一经设计,便可以进入模具复制和规模化生产阶段,如有10 000套模具每两天就可以生产10 000件雕塑艺术品。精致度。每件产品的精致程度均是传统手工雕塑所无法复制和仿造生产的。低投入。依模具生产的雕塑产品成本远低于传统手工雕塑。工艺续接。复原并创新断代2500年的工艺技术精华。 展列中的模具样品

超越:千年绝艺续延

问及对新型模具化生产城市景观雕塑这一新兴领域的信心,纪汉伟一脸坚定地告诉记者:“目前,模具技术能够真正用于生产制造钢筋水泥的产品有:模板建筑高楼大厦的骨架浇筑、模板浇筑各种立交桥、高速公路桥梁、高铁桥墩路基,城市里用的上下污水水泥井盖,人行道用的水泥地板砖等,无论是大型建筑钢模板的钢筋水泥浇筑,还是小型井盖、地板砖等水泥浇筑所采用的钢模板或是模具的生产方式,都足以说明现在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模具技术的制造能力,并拓展到了生产钢筋水泥产品的制造上来,从这点来看,我筹备运用模具技术,围绕城市环境美化发展,专门设计与制造各种大中小型钢筋水泥雕塑品的创新思路是完全正确的。”

工艺断代断掉的是一种模具结构的设计思路和这种模具结构的制造方法,纪汉伟几项模具制造技术工艺的诞生,准确无误地再现了2 500多年前断掉的工艺技术操作方法,而这一项承载其30年模具制造经验的领先技术如今已达到了模具制造技术水平的顶峰,并被全面带入到城市环境美化的发展工程当中,行话概括,即发明技术成果转化。

对于这样一种断代数千年的古法技艺的破译与创新,前后经过了怎样一个演变过程,“观察-发现-琢磨”,纪汉伟用短短6个字3个词汇作了精炼的概括。所有工艺技术都属于自然科学的产物,人们只有通过观察找寻到其中规律,发现自然界中值得深究的现象,并就兴趣点加以琢磨、探索,如此发明出来的工艺技术、制造出来工艺产品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实用价值,比如,人们发现地球引力,进而发明了指南针;发现电和电输送原理,进而发明了电灯,再将磁铁高速旋转与金属丝缠绕的环形形成磁力切割,进一步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发现了电波,进而有了后面的一系附属产品,如电报、电话、无线电遥控、雷达等。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便是发现至发明的升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