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1.1培训目的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辅导员不是专职的心理教师,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员,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首先应让辅导员明确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明细。其次是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并能将这些技能艺术化地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作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2培训原则为达成培训的目的

在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我们还应把握系统性、层次性、实效性和人本化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在其中又发挥着枢纽作用,因而培训一方面要树立辅导员全局性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涵盖必要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2)层次性原则。培训应根据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工作需求和个人潜能等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培训。如可根据专业化水平的高低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或者依据工作需求建立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专题研修等。(3)实效性原则。培训应结合实际注重实践,让辅导员真正学有所获。可运用专家示范、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和录音录视频等方法强化技能的学习,掌握要领,让心理学方法不再神秘。(4)"人本化"原则。"人本化"是指培训中应"以辅导员为中心"。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提出,在尊重、真诚、同理心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条件下个体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

1.3培训模式

目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多忽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和学校自身特色,培训通常是隔靴搔痒,校本培训却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和特点,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推动学校发展而开展的培训活动。相较于其他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针对性更强,方法更灵活,覆盖面更广泛,组织更精细化。

2培训人员的选择

2.1培训者选择

国外是通过心理学家来对半专业助人者进行培训的,而他们对于心理学家的认定是相当严格的。国内并没有针对心理学家的认定标准,但是国内的注册认证督导师和专家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有着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可以胜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的。

2.2学员选择助人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因而国外对半专业助人者的筛选也较为严格。国内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已规定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先对所有辅导员进行初级培训,然后根据他们培训后的表现及助人潜能决定他们是否能进入到高级别的培训。筛选方法可以对他们进行小组面试或者让他们写一份自我成长体验报告等来评估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助人潜能。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每一次的培训的学员要控制在12-16人。

3培训方案的设计

3.1培训形式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繁琐性

笔者认为在不影响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可参考以下的培训形式:(1)阶段性培训。这种培训形式往往是针对前后连贯性较强,内容较多的系统性技能培训,如危机干预技能。培训持续时间可根据内容多少持续一周或几周,而每周只培训1-2天;(2)工作坊。工作坊可每周举行一次,一次2-3个小时,培训者可提前收集辅导员感到困惑的共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据此开展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引导辅导员进行经验分享,最后培训者补充讲解相关知识点,示范相应技能;(3)以会代训。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例会较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可见缝插针的对辅导员进行相关专题的培训或者是指导,这种形式主要针对比较紧急而内容较为单一的培训,比如高危学生的监护或者哀伤辅导;(4)常规化的督导,辅导员可在固定的时间参加督导,以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为自己提供一种支持性的环境。

3.2培训方法当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凸显的问题是重知识讲解,轻实际操作,辅导员感觉培训就是听了一场讲座走了下过场,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不得法,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培训者所选取的培训方法过于单一和老套,因此笔者认为在选择培训方法时应考虑这种方法是否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参与积极性,是否能帮助辅导员获得实际的技能,是否能让辅导员学以致用。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笔者认为参与式的培训方法是较为适宜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以辅导员为中心,注重实际操作和现场演练。

4培训的评估

篇2

一、聊天对比中感恩,回忆反思中感受幸福

下午上完课后,急匆匆来到西安宾馆报到,在门口遇见了教联体兄弟学校的两位老师,交谈后得知他们没有报上名,没有参会资格。后来他们二人同行,对会务组负责老师说好话、表态度,最终获得了参加培训的机会,但是食宿需自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两位老师仍然坚持学习培训,他们的境遇与执着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上周五晚上七点多,我从学校出发回家,到小区门口才看到宋主任三四个语音电话,因为骑车没有听到,刚准备回复的时候,宋主任又来电话了,说“王老师,我给你发的文件赶快报名,把回执发给我。”我说到家里就填,这时候宋主任又补充说“如果你暂时不行,就赶快让家里人帮忙报一下”,当时,家里人也在外面,还在想没这么着急吧,回到家里,赶快拿出电脑填好信息发过去。宋主任那边又回复道:“邮件也发了吧,信息都填上……”。今天通过对比才知道,这次机会的难能可贵,更感受到能够遇到这样“雷厉风行”的领导并得到领导的强力支持是一件多么幸运幸福的事情,此刻,对明天的培训充满期待,充满能量!

二、团辅练习中增技,倾听叙述中赋能

上午,郝雁丽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实用性超强的团体心理辅导培训,从理论到应用技术再到实操练习,理论知识科学严密,团辅活动目标明确、效果显著,是一场干货满满的培训!同时,休息时,郝老师耐心地为同行的老师们解决教学疑惑的态度让我感动。如何有效地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通过本次团辅培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我们应当树立一个正确的理念: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分享是随意的自愿的,沟通中没有批判、没有对错,有得只是情绪情感的宣泄和能量的流动。其次,在在团体辅导中,难免会有预期之外的事情产生,有时会让我们尴尬不知所措,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不埋怨不评价。作为心理老师,学科赋予我们宽厚温和的性格,我们应该让这份“难能可贵”时刻保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让团辅流于形式,要发挥实质性作用,这要求我们在设计、组织、总结团辅时,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始终记得活动只是一种载体,分享与疗愈才是目的。

下午,杨泳老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穿插讲解,他的语言“诙谐幽默”课程在一种轻松聊天式的氛围中展开,是一堂非常“接地气”的好课。其中,杨老师对于青春期人际交往的案例分析与辅导,赢得了现场学员的热烈掌声。对于“类似”问题,他另辟奇径,摈弃了传统的“问题主体”咨询和理论咨询,从被影响主体方着手,通过对主体的引导和干预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杨老师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作为专职心理老师,我应该向校领导主动争取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而不是等待或者被动地接受现实。还应该,准确解读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纲。最后,把握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原则,把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到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上,双管齐下,实现心育一致性。

三、体验学习中巩固,案例督导中提升

上午,刘皎老师带领参训学员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对学生心理咨询技能进行了学习巩固。培训内容从建立咨询关系、制定咨询方案、实施咨询方案、常用的几种咨询小技术四个部分为主线展开,每一部分都穿插了体验活动和案例督导。现场老师互动的积极性很高,我也作为一名志愿者与体验者,突破自我,在200多人面前参与了“距离”互动游戏,切身体会到了“心理距离”和“人际界限”的抽象概念,再通过刘老师的指导,我发现一个行为背后可以挖掘出的东西很多,不单单是我们看到的表层含义。除此之外,刘老师“民主”的教学态度和平和宽厚的特质让我非常感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在培训前和结束前,都是先了解大家的需求再有针对性地讲解和总结,真正让大家感受到这是一节“落地”的培训。通过本次体验式学习,我对咨询有了新的的领悟,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方向有了新的思考和规划。首先,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除了是道法老师,我更是一名专职心理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特别”表现时,我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去应对?我认为还是以认课老师的身份去处理,严慈相济,恩威并施,同时多去思考探究一下明星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其次,尽快让自己去适应且熟悉不同的身份转换,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在开始与来访者建立咨询关系的那一刻,就要赋予自己咨询师的责任和原则,同时这种身份认同也要传递给学生。最后,因为咨询经验不丰富,技术不娴熟畏惧到不敢接待学生或拒绝学生,这种想法要尽快放下,要相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足够的真诚,能够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就像温尼克说过的,与来访者咨询的过程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助人的同时我们也在成长。

篇3

2013年8月23日“有幸”参加了3013年江苏省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班,“走运”聆听了江苏省委教育纪工委蒋书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一、重新认识了“健康”、“心理健康”

蒋书记在报告开始前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健康?”培训班的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我也思量着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一种积极且持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为身心无恙、品行端正,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和谐……但是听了蒋书记转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让我自惭形秽。这也让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关心学生的“身”“心”方面,还应该在大学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然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系统学问,不可能紧靠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它需要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各方的合力才有可能解决。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之一,在倍感荣幸之余也有些许压力,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误人子弟,虽然这份担心有点夸张,但是作为辅导员老师还是应该力求尽善尽美,严格要求自己,在辅导学生前扪心问一下,自己凭什么去辅导学生,这样才会更加有责任使命。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辅导同时,自己也快快的成长起来。当然短时间内成长的快,也就意味着成长伴随的“痛苦”来的也越加猛烈,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多学习,多锻炼,争取让自己有能力、有方法去为学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我在做兼职辅导员老师前,在学生工作岗位历经班长、协会主席、学工处助理,加起来已经4年多了,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积极肯干、身心健康的人,却一直没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遗憾之余多了一份庆幸,庆幸的是接下来我将担任学院心理自助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这份熟悉但并不擅长的工作,相信我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因此肩负重任,所以更需加倍努力,在这里也悄悄许下一个愿望,争取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能够更加专业的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难之余也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回到报告来,其实听了蒋书记的报告,我还是体会颇多,辅导员老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之一,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育人技能外,更需要的是辅导员老师本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辅导员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刚刚入学的新生同学们眼中,辅导员老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权威者--甚至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因此辅导员老师的言谈风度、待人接物……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老师更需要有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这也是不久的将来和新生同学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包括我在内,期许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好的去“辅导”学生。假如有一天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在一起有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紧张、如坐针毡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辅导员老师了。

二、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原因

正如报告中蒋书记所说,我们的学生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压”社会,来自竞争、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甚至是家庭、恋爱……各方面的压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面会遇到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啊,我也是亲身经历过的人,身边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同学让我意识到这一点,在大学校园里面正是这些不可测的变数是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报告现场淮海工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分享的两个案例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个人也是存在着些许不足,还是刚才说的那句话,让自己快快成长起来,吃点苦、受点累不要紧,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误人子弟”。所以辅导员老师们,我们应该更加努力了。

三、辅导员要有“品”:谦虚、随和、公平……

不管是处理好辅导员老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还是处理好学校事务、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都必须谦虚、随和、公平又不失严格……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其他问题时,要有平等、共同学习的意识,遇事多一些商量、多一些沟通,或者和学生经常性的多一些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辅导员老师更需要心胸宽广一些,要有一种容人、容事的胸怀,甚至要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学生的批评,宽以待人,多一些理解、关怀和友爱之心。这样在给学生做好示范的同时也会使做人做事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育人同时自己也要学会减压

篇4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讲座式辅导;团体辅导

然而,我们在总结一些学校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式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之后,会发现目前的培训模式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讲座式。讲座式的心理培训有一些特点,如:参与培训的人数多,多采用大班化教学(全市或者全县的班主任召集在一起,在教室或者报告厅中进行);培训教师大多坐在讲台上,班主任面向讲台而坐,听教师讲课;培训耗时短、信息量大;培训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采用理论讲授、举例说明等方式向班主任传授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等等。

这样的培训模式背后实际上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的确,班主任在培训中可以获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但这种培训模式缺乏体验的过程,缺乏内心体验的支撑,与自身的内心感受相脱节,这样教师所获得的知识就不是活化的,难以在实践中有效运用。这样的培训方式可能效果会比较差,而且容易造成班主任对培训的认同度低,进而挫伤班主任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导致培训低效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而就培训活动自身而言, 讲座这种单向信息传递式的培训模式无法满足班主任的多元需求是重要原因之一。总而言之,就是讲座式的培训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让班主任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其身上发挥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重体验,不重讲授。很多内容只有通过自身真正的体验才能感受到它的益处,而讲授的培训方式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团体辅导似乎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新方式。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即由辅导者根据个体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等,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延伸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做好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的团体辅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团体辅导的环境有关怀性

团体辅导最好采用小班化教学,以活动室作为培训场地,而且活动室的布置要有别于班主任平时的工作环境样式,培训教师可与班主任一起或坐在椅子上围成一圈,或席地而坐。培训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设置暖身活动,让大家在轻松的游戏中营造亲切、友好的人际关系。培训教师可以在课间给班主任准备点心,班主任也可以主动带点心与大家分享,让彼此之间充满温暖与关怀。为缓解学习疲劳,培训教师或班主任可以在培训中间穿插组织各种放松活动或游戏。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者与班主任可以一起营造富于人性关怀的培训环境,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安全的心灵成长团体。

二、团体辅导的目标有针对性

在对班主任进行团体辅导时,辅导目标的确立以及活动方案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班主任群体的特点。除了按照团体辅导的理论形成团体、建立团体信任、学会团体合作、结束团体外,还应重视情绪管理、爱心训练、班级管理、学生观培训等几个方面,比如可以利用循环沟通宣泄情绪并学会倾听,进而学习合理情绪理论;可以利用脑力激荡或热座的方式,发挥团体力量解决班主任在班级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扰;可以利用积极赋义,给所谓的“学困生”的缺点赋以积极的意义,使自己从感情上接纳他们,进而理性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班主任团体辅导,可以提供面对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发现内隐的自我,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三、团体辅导的理念以人为中心

在团体辅导中,人成为关注的中心,每一个班主任都不会被忽略,培训过程成为班主任思考、体验、行动的过程,成为班主任心灵成长的过程。

团体辅导以引导班主任自我觉察为主,引导班主任学习专注、聆听、同理、尊重、澄清和具体化等心理辅导技巧的同时,注意激发班主任思考,巧妙碰触班主任的内心世界,引导班主任反思自己,看清自己的盲点,避免自以为是的“帮助”。通过建议班主任每天做反思作业,引导班主任主动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导班主任借助心理投射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即当自己对别人的心理加以揣测、判断时,并不意味着一定能真正反映对方的真实想法,或许自己认为对方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却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心理的投射。

在团体辅导时,培训者应引导班主任投身其中,敞开心扉,充分地分享交流。每一主题的教学活动都少不了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个人感受的交流分享这些重要环节,而交流的形式又有小组间的交流与全班交流等不同形式。这些环节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每个人的分享交流,可以展示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同心态,以便真正做到将心比心,用心灵感受心灵,真正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真正去理解他人。

四、团体辅导的学习注重体验

篇5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