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程体系建设情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职业资格;考核衔接;结合;训练;互动媒体;影视制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01-02
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国家职业标准》中多媒体设计方向认定为互动多媒体设计和影视制作两大方向,形成了影视制作人员及互动多媒体相关的设计人员。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选择考取本专业相关的证书。职业等级分为三个等级,互动多媒体方向依据《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国家职业标准》: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多媒体作品高级制作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多媒体作品制作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影视制作课程设置主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ACCD)、Adobe动漫职业技能认证等,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其中一项资格认证,充分体现职业资格考核的内容和要求,全方位为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服务,实施“双证”式教学,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考核对接,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方法上。
一、围绕“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国家职业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制作和互动媒体设计两个方向,培养具备一定互动媒体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能够胜任多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交互设计、影视包装、影视特效、二维动画、用户体验设计及相关制作与服务等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课程为例。
1.核心课程《媒体设计》教学目标。在学完本课后,应能达到下列职业能力目标:职业素质要求:①了解并认知互动媒体设计行业动态、分类特点、行业行为习惯、客户需求特点及工作流程,能够对用户习惯和信息结构进行分析。②对信息构成进行分析。③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客户要求,进行项目规划、总体框架设计、模块划分及选用优化的交互技术方案。④具有善于思考、敏锐捕捉时尚元素及设计思潮、探求新知识的能力。⑤能根据合作状况,调整工作进度,改进工作方式,不断促进和改善合作关系。⑥能根据项目(客户)需求灵活运用设计方法与技巧。⑦具备产品可用性分析的能力。⑧进行一般的英语交流,阅读简单的专业英文资料。
2.核心课程《影视后期制作》教学目标。①要求学生了解影视后期制作工作的任务和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②掌握后期制作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③掌握后期制作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制作的主要技术能力。④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对影片的认知度,为今后从事后期制作视频剪辑、包装、特效工作打下基础。⑤能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公司及事业企业单位的动态。⑥能够敏锐地掌握市场的诉求,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依据“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国家职业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国家职业标准课程设置主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实际工作任务及企业对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着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即“依据职业标准、依据岗位工作任务、依据可持续发展”,确定教学内容,依据职业标准、岗位工作任务、可持续发展进行确定。
1.核心课程《媒体设计》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技能操作岗位、设计员岗位对专业人才要求为依据,设计相应的工作项目,按制作过程将每个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分析项目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技巧、素质要求,按照认知规律,将所有知识点、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程序化,以完成项目任务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内容。例如:《媒体设计》教学内容。项目1:数字媒体设计基本原理与运用;项目2:数字媒体设计透视、色彩、运用;项目3:数字媒体软件的讲解运用;项目4:媒体设计与其他设计的结合运用等,课程设计理论(讲授、讨论)与实践相结合(演示实作)。
2.核心课程《影视后期制作》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任职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及《影视后期制作国家职业标准》,对课程内容重新整合、序化,培养学生的典型制作能力,以实施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一共创设4个学习情境:基础课、软件课、设计课及实践课,并且凝练不同的学习情境,力求满足学生职业生涯需求,实现岗位能力培养目标。
3.课程体系。①基础课: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和设计审美意识,对多媒体行业与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为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设计应用打下坚实基础。②软件课:专业软件课采取分层次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力争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获取软件操作技能。平面软件{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Paiter(插画绘制)},影视软件{Premiere/EDIUS 6(影视剪辑软件)、After Effects(后期合成特效软件)、coolediter(声音设计制作软件)、3Dmax /Maya(三维动画软件)},网络软件{dreamweaver(多媒体集成软件)。③设计课:专业设计以平面、影视、动画等具体实践内容,针对市场项目需求进行策划书的撰写,结合各种技术表现方式,运用所学软件对相关素材进行集成,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课堂模拟具体项目―策划―设计―制作―提案―市场化运作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④课程实践:在学习期间,穿插安排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和课程实习,紧跟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根据“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国家职业标准”,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与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衔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凸显理论教学环节。《媒体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主要核心课程均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凸显实践教学环节,为职业鉴定考核中的技能考核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表1所示,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44.7%。《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设计六个实训项目,将实践环节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其中之一:《影视后期制作》(后期剪辑),后期剪辑的基础运用,首先确定项目1:分析赏析后期剪辑制作影片,项目2:后期剪辑镜头的讲解与运用。其次,典型制作案例。任务1:掌握剪辑的原则并分析不同的镜头方法,任务2:分组拍摄视频掌握镜头的理念职业技能,任务3:将拍摄内容进行分析说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最后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安排专项训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考虑技能考核训练,增加《后期特效实训》、《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培训与考核》等专项技能训练课程。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衔接是在新事物不断发展、前端艺术形态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促进职业资格考核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是我们不断探讨的过程。多媒体专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找到了一些比较适合的衔接方式,通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方法上的探索,植入到课程设置中。经过不断地探索与改革,成效比较明显。希望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衔接能够越来越成熟,也能够给学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天贵.高级多媒体作品制作员[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教材编写委员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中级)[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校长;作用
对于校长在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教育改革呼唤校长最佳作用发挥”。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于校长在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的作用认识。
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校长有强烈的感召作用
小学在深化课程改革时过程中,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是学校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学习者、研究者、领导者和行动者,对于全体干部教师参与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就是用强烈的改革感召力去影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课改感召力的校长认为:在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校长需要将学校办成“具有精神感召力和教育原创性的高成就的学校”,校长拥有了课程改革的感召力,就会让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向往课改、投身课改。事实表明,一个有人格魅力感照作用的校长,就能凝聚教职员工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使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友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以,提高校长的课改感召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第一需要。校长要提高课程改革的感召力,一是要接受深化课程改革的诸多新理念,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以观念为先导,引领新课程。二是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落实好自己的改革责任,率先垂范走进课程体系建设,积极进取开创性的工作。如校长通过以“学”促“研”,以“研”促“学”,走进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新课改”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就很有必要。
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校长有决策指导的作用
校长是一校之魂,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和指挥者。校长的教育理念、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水平。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其中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需要形成有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会人士、课程专家等广泛的参与,更需要校长充分发挥其决策指导的作用。
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校长有重要的领导作用
校长在深化课程改革中是领导者和管理者,对本校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有规划、组织、管理、指导的职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
1.校长有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作用。校长是要职能要求校长对本校课改实验工作、课程开发和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确定长远的改革思路和具体的工作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只是学科教学改革,而是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不只是简单地调整课程、更新教材,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校长明确课改目标,把握课改方向,组织人员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提出的深化课程改革的“五个统筹”任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规划本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制定两年、三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内的建设目标,又要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相应的工作策略、保障措施,使课程体系建设有明确的目标与清晰的思路。
2.校长有课程体系建设的管理作用。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的一项中心工作,手校长要亲自抓、亲自管,更要重点抓、重点管。校长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管理,一是组织,也就是以自己的权力和威信,以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指挥和组织全体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校长要根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确定各处室、各位教师在建设中的工作职责,使每位行政人员和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都能承担一定的责任,都能在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二是协调,也就是及时做好课程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协调工作,对学科教学、课程开发、课程培训等进行时间、设施、师资的调配等,妥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态度、绩效要及时评价,激发和维持广大教师投身课程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
3.校长有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作用。校长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还应该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者。校长对教师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一是指导教师正确领悟课程育人精神,正确把握课程建设方向,帮助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统摄具体的课程建设思考和实践工作。二是要为教师建设新课程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施,不仅是观念问题,更有许多方法问题、技术问题,需要校长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培训 课程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训开展的基础性工作。课程体系能否实现预设目标,需要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评价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比较,方能得出结论,而课程体系及建设的改进、调整和不断完善也必须依据评价的结果来进行。因此,为更好的规范全国工商系统培训工作,统一培训标准,全面提升教育培训的工作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有关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成为当前培训工作中有必要研究的一个前沿性课题。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系统构成
(一)设计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用以系统地、客观地反映评估对象的全貌。评估的意义在于对工作的指导和质量检查,因此研究评估体系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方向性原则
评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评估的结果往往反作用于工作实践,并按照评估的标准指导实际工作,在确定评估要素和评估标准时,应本着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能力水平的提高的这一建设宗旨来构建。
2、全局性原则
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国家工商总局及以下各级培训机构主要担负着处以下等各级干部的培训工作,这其中既有综合素质培训,也有专项业务培训。按照公务员培训的分类,还包括初任、任职、更新知识、专门业务和后备干部培训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培训,因其具体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培训的课程体系也不同。在进行评价体系设计时,应考虑系统实际,从全局出发,在充分分析各级各类培训特点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具有共性特征的一般要素,选择能够广泛适用的表达形式,以适应系统主要培训类型对课程体系建设评估的要求。
3、完整性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全面地、系统地再现课程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指标设计时,应考虑到整个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主要因素,使评估者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考察分析课程体系建设的全貌。
4、实用性原则
根据操作的实际,指标体系在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1/对末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尽可能地使用量化标准或一些可操作化的语言来概括表达;2/在计算上要尽可能少的使用数学表达式,使计算通俗化;3/尽可能地避免指标的繁复设计;4/注意挑选主要因素作为评估指标。
5、科学性原则
(1)广泛征询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严格遵循科学研究的方法,仔细斟酌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确立的每一项指标和指标权重都言之有据。
(2)对评估工作的各个方面给出操作规范,避免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结果失真。
(二)系统构成
评估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评估的指标和指标的评价标准两项构成。前者是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及其工作成果的真实再现,后者是工作及其成果质量的衡量尺度。因此,该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是:在工商行政管理培训的总体目标指导下,以能力研究为基础,适应各级各类培训课程体系评估的要求,从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和课程体系两个方面分别建构指标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体系及其建设两个层面,其中,课程体系评估是对课程体系的状况进行考察,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是对课程体系形成过程状况进行考察。
(一)关于一级指标
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有两个主要环节,即课程体系建立与课程体系调整,分别设计为两个一级指标。课程体系本身评估是对课程体系本身的检测,表现为内容和使用说明两个方面,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构成问题,使用说明是课程体系的使用方法问题,本指标体系分别将课程体系组成和课程体系说明作为课程体系评估的两个一级指标。
(二)关于二级指标
1、课程体系建立的二级指标分解
课程体系建立在课程体系建设整个过程中具有前端性和基础性,是影响课程体系质量的首要因素,其不仅体现了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还引导着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和结构。为更好地做好课程体系建立的二级指标分解工作,研究了如下问题:a)培训有哪些类型,确定开发哪些类型培训的课程体系,它们之间有否相同;b)根据前述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需要了解学员的需求,需要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能力分析和研究;c)什么样的开发人员具有研发能力;d)课程体系建立应有怎样的科学保障。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建立的二级指标设计为:培训类型分析、培训需求调研、能力标准研究、开发人员组成、评估五项。
2、课程体系调整的二级指标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培训也必然随之调整。因此,为干部培训建立的课程体系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内容、监管方式方法手段以及监管对象等监管体系和模式的变化,课程体系必然适时做出调整,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实践,辅助因素是来自培训环节的反馈意见。为此,把课程体系调整的二级指标设计为:监管体系研究、教学意见收集、方案调整三项指标。
3、课程体系组成的二级指标分解
课程体系组成指课程体系包括什么具体内容和怎样构成,即课程体系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把二者设计为课程体系组成的二级指标。
4、课程体系说明的二级指标分解
对课程体系说明的考核,一是应当克服课程体系研发的随意性,避免课程体系研而无果的现象,或草率应付,简单列一张课程体系表敷衍了事的做法;二是应当考虑是否为培训中的具体使用提供了便利,对课程体系的内容是否作出了必要的解释,对课程体系的一些使用方法和建议是否作了明确的规定。说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说明,二是使用说明。本分课题研究把这两个方面作为课程体系说明分解后的两个二级指标。
(三)关于三级指标
课程体系建设的三级指标来自对二级指标的进一步分解。三级指标从内容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总体来说是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层面或不同角度确定的,在确定三级指标时,更多考虑的是可测量性和是否为主要检测项目等技术因素。
转贴于
1、课程体系组成项下的三级指标
课程体系组成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它是课程体系考核的核心内容,在研究中主要考虑了三个问题:
(1)课程体系的组成是否与能力标准相适应(注:①能力标准包括内容、等级与能力组合;②能力标准应按照不同岗位、不同职级来建构);
(2)课程体系的组成是否突出了行业特色;
(3)有助于能力培养的互动式教学,在课程体系中是否占有足够的比例。
2、课程体系说明项下的三级指标
课程体系说明是课程体系得以使用的文献依据,因此,它应对课程体系中每一单一课程的教学要素都应说明要求,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课程计划编制中的参考价值,这是其一;其二,任何课程体系的设计都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的,也都有其局限性,为了正确的使用,必须就其使用范围做出说明,以增强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和它的服务性功能,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可留有自由调整的余地,并在使用说明中加以叙述,使课程体系更为完善。综合这两点,课程体系说明的三级指标共设计了六项,详见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表。
三、指标解释和应用说明
(一)课程体系建设主要评估指标解释
1、“通用能力”:指由国家人事部门和组织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对公务员制定的一般能力标准。
2、“专业能力”:指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决定的依法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能力,它包括依法行政的学习理解能力、依法监管的运用执行能力、执法办案的技术技巧等。
3、“岗位能力”:指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具体业务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一般根据岗位职责和行政职务级别的要求来确定。
4、“开发人员”:指直接参加课程体系研究和建设的工作人员。
5、“一线任课教师”:指正在教学岗位上执教,所任课程与拟开发课程体系有关的教学人员。
6、“教务教研管理人员”:指正在从事教务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工作人员。
7、“专业课程”:指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业务课程。
8、“实践课程”:指以师生互动为特征,以培养学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课程,它通常包括现场考察、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与研讨、情景模拟、执法课堂等教学模式的课程。
(二)指标体系应用说明
本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培训类别建立,相对比较宏观,一般不针对一期或一次培训班来使用,否则评估结论会有偏颇。如果某一类型的培训只做过一次,可直接应用本体系;若其培训周期较长,分别几个阶段完成,应对整个周期开设的全部课程进行评估。
(三)指标评价标准与权重的设定
1、评价标准
在评价标准中凡是涉及到以数字比例确定标准的,均采用了访谈法或座谈会法或实证法或三者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下面以课程体系组成指标为例,叙述数字标准的研究。
课程体系组成评估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构成方面,都需要以一定比例数据作为评估标准。在实际确定其数据比例时,它主要有这样三个来源:(1)源自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教务、教研、教学人员座谈会取得的经验数据,具体做法是课题组成员先拟定初始数据,然后组织人员,召开座谈会,通过讨论加以确定;(2)源自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培训中心和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学校构建课程体系模式的调研文献资料。(3)源自2001-2005年五个单位(国家工商总局、新疆工商干校、河北工商干校、内蒙古工商干校、江西工商干校)各类培训班的课程计划。
根据三个来源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1)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比例在综合培训中最低为26%,最高为71%,多数在40-50%,而在专业培训中一般为100%;(2)实践课程。在综合培训中为10-17%之间,专业培训中基本为0;(3)创新类的特色课程4%左右;(4)综合素质培训中,与能力对应的课程类别的覆盖率最低为50%,最高为87.5%。
摘要:中高职衔接中课程衔接作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具体体现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及课程开发模式、职业资格等多个方面。在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73-02
一、中高职衔接的内涵教育部关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重大教育政策及名词解释中,对中高职衔接的解释为“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中高职衔接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建设思路,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方面做好衔接。二、中高职衔接的优势分析1.职教体系贯通,生源衔接通畅。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密切相关,通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贯通中职和高职,高职向上还可以对接本科,甚至是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从而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体系。生源衔接也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高职教育不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而是增加了中职生的比例及其升学机会,防止中职教育成为终结性质的断头教育。2.增强职教吸引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通过中高职衔接使得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在节约教育资源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人才的综合素养,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技能型还是高端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三、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1.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最有效载体。中高职衔接内涵涉及办学形式、招考方式、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等多个层面。但作为教育最根本的主题应该是学生,最有效的载体应该是课程体系。方式和模式很重要,但课程体系作为知识和能力的载体,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最有效载体。2.课程体系是反映社会人才需求的最具体呈现。职业岗位对社会人才提出一些抽象的和具体的要求,教育应该将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这些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课程体系正是在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归纳形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通过课程体系和师生的教与学,使学生技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3.课程体系是联系师生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中、高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同,在衔接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就要考虑到师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课程体系架设起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学习、当前与目标之间的有形桥梁。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遵循的原则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由于客观存在的管理体制衔接不畅、课程开发理念不同、设置缺乏统一标准等原因,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课程设置的重复、脱节、错位和不对称,不仅仅浪费了教育资源,更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因此,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必须遵循几个原则:1.职业能力为本的原则。中高职衔接除了层次的提升,最显著的特点是两者同时具有职业性,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职业能力为本,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育。2.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职业院校的专业直接面向市场,课程体系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遵循市场需求,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合理调配课程,以达到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和更好的培养效果。3.灵活可操作的原则。中高职衔接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课程体系建设也因为各地教育发展现状、各院校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存在很大区别。因此,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都应遵循灵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五、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策略1.构建灵活够用的理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承载着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职业素养的教育,考虑到中职生源基础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基本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客观情况,从事关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研讨确定必需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够用为原则,灵活调配,实现综合素质基础教育效果的有力提升。2.构建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课程体系。职业教育需面向职业岗位,通过调研论证岗位技能,根据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按层级分解岗位技能所对应的课程,确定学习内容。通过归类整理,组成对应的学习模块,再将具有学科关联的内容模块构成一门课程,各门课共同组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3.构建面向职业资格认证的能力提升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核心、基础是职业,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职业标准有明确的规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中、高职所针对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区别,选择相互独立、逐步提升、避免重复浪费的能力提升课程,实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有序衔接。4.转变课程开发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主,但当前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快,任何职业能力的获得不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动态发展的。因此,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中,要有开放的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具备更多的技能基础和更宽的知识面。通过课程学习、岗位锻炼,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参考文献:[1]邵世光,王月穆.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J].职教论坛,2012,(15).[2]曹毅,蒋丽华,罗群.试论中高职衔接专业结构模型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30).[3]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4]贾艳丽.对口单招模式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2,(35). [5]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护理专业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中职 课程体系建设 问题 措施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而理论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和实践双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能源。
1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1.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由于是中职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很窄,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当今,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是包含了英语、数学、语文、政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能接触更多的知识层面和领域,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片面,在面对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能止步不前,在工作选择的范围不得不缩小,面临想就业却不能就业的窘境。
1.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大量数据表明,在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大部分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文秘等工作,处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的最低位置,而在相对高端的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以及网站制作、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就业的人员相对较少,这主要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离造成的。
1.3 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投奔高端的教育,中职教育的学生面对生源压力开始招收素质较差的学生。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基础素质差的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没有实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需的能力,通过在校学习还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导致中职教育输送的人才不达标不合格,学生面临着不能就业的困境。
2解决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职院校也负有一部分的责任,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中等院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措施完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注意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发生该问题,本文制定解决措施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合理的建设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一种人才招收趋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基础认识,比如信息、法律、金融、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供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综合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拓学生的发展眼光,此外还应当加强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术、书法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的窘境。
2.2设置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的课程
既然不能缓解当前生源紧张的局面,那么中职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在中职学校收纳学生后,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弥补他们的不足。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当前阶段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的局面,还应开设道德强化的课程,比如开设职业道德和品德教育的课程,综合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2.3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欠缺的就是综合实训,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综合实训。首先,这种综合实训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社会上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安排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针对性原则;第二点,实用性原则;第三点,可实施性原则。
3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符合社会或者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先进适用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的方式,采取灵活积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筱敏,周海泉.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2014,(23):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