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笔记整理内容范文

高中语文笔记整理内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笔记整理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笔记整理内容

篇1

一.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积极思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搜集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通过开展语文课外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随时抽取播出;可以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互联网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表现出来,语文教学与计算机的应用整合是相得益彰,两美两赢之举。教师在运用媒体时,要做好以下事情:①帮助学生掌握常用技巧;②推荐、介绍合适的语文学习网站,如中小学语文教研网、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室,名篇欣赏、单元笔记、新闻、听力p学法指导等等会给学生以兴趣和收获;③鼓励使用网络图书馆,适时完成研究性任务;④用好网络交互性,增强口语交际水平和笔头写作能力。

二.教会学生“读”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这正是新课标语文教学的要求,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尽可能地获取大量信息,开拓视野,提高新区,扩大词汇量.

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阅读,在单词已过关的基础上,吸引学生快速阅读,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生活节奏快,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迅速查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防止“偏食”;防止“猎奇”;防止“求速”,在考试中指导学生“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三.教会学生记笔记

要求学生做到读记结合,教会学生用符合批注,自觉摘录字、词、句;要求学生自问自答,让学生把每堂学的内容进行小结;要求学生整理整章、整节的知识,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优劣度.

课前预习记,学习新课以前学生要预习,把预习中学会的内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别记在语文笔记的中间部分和右边部分。通过查工具书能够解决的字、词等内容都在这时完成,这是语文笔记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课堂听课记,这是语文笔记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语文课上,学生要边听课边记笔记,把新学的内容记在中间栏,把预习中理解不准确的现在得以更正的内容记在右边备注栏。

课后巩固记,语文课上过以后,学生要整理笔记,课文中已经解决了的疑问要追记,落下部分要补上,心得体会最好是概括地记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凭兴趣摘抄。通过课后的整理和修改,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认识得到升华了。课后要记的内容还包括该课书后面的部分练习题,如要抄写的词语,要解释的字、词,要理解的重点句子的含义,填括号,造句等。这样做,每课的内容都集中在语文笔记上,便于知识归类,便于复习查找;学生省得另外再拿本写作业,可把语文笔记当做作业交;老师在批改语文笔记时,不但验收了该课的基础知识,还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听课情况。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做法,在形式内容上都不强求一致,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能力。

四.教学生自检自查作业,建立学习分析制度

篇2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教学 衔接与过渡 举措和目标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是指初中与高中两个学段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在新课标背景下能否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将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效果:一方面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影响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笔者曾有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近十年一直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高中语文难学,以致不少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死记硬背,机械做题,不求效率;另一种是灰心丧气,漠视语文,敷衍应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教师没能做好初高中这两个学段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基于此,笔者有意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一点探索,以期方家指正。

实践证明,要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在深谙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能充分认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能在起始课上及时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规律。

1.教学内容增多了,语言学习投入的时间相对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听课的质量,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课方法,在课外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改进复习方法来消化、巩固知识,提高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2.语文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初中语文教育就是熟练掌握通用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育则侧重于文学鉴赏和更高级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之一,教学内容加深了。从教材看,初中学的是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高中学的是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教学要求看,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了。如议论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三要“能把握文章阐述的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而到高中则要求“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

变化之二,语言应用的要求提高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要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到高中则要求:“能够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这样对把握词语的要求更精细了,而且对词语的理解从“知其然”发展到“知其所以然”。

变化之三,学习的载体更加模糊。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难度加深、要求提高,但涉及这些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教材中不再出现。那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就显得模糊不清。因此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就很难适应了。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强了、能力的发展要求更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

在高中语文起始课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如下几点规律:

1.知识层次的衔接规律。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高中教材的课文不仅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多了,它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体现了语文知识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2.思维能力的衔接规律。根据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培养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却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从知识的识记理解到分析综合和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又一关键。

3.学习方法的衔接规律。对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还是扎扎实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有关练习就可以了。而高中语文则强调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做好上面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需要教师在常规课中“对症下药”,不断地落实以下各项举措和目标,扎扎实实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工作: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教师就要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习惯,打好基础。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良好的习惯包括:课要集中精力地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们高一的语文教学要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进入高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多。仅必修课本第一册,与初中相比,篇幅就明显加长。另外,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做到能举一反三。

第四,巧用初中课本,铺路搭桥。高中语文课本的有些知识,看似难点,但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初中语文课本,铺路搭桥,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时就有不少学生问“何厌之有?”如何翻译,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例子“学而不厌”、“何陋之有?”让学生理解,结果学生一看就轻松解决。

第五,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模仿课文片段即兴写作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篇3

【关键词】残缺心理问题补充兴趣指导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其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其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能否搞好高一年级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成败。那么,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学科,其教学又该如何搞好这一衔接与过渡呢?俗话说“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赏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法。《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墨者黑也”。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如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学习要求的提高。《大纲》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些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高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挑战。

四是不良心理的影响。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矫正,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

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事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途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着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讨论释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摸拟课文片段即兴与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一般记叙文,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根据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课后介绍课外书籍,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粒栗。《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搜索枯肠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式多样性;音乐;艺术;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52-1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做到用教材教,但绝不是只教教材,而是要将语文的外延扩展到各个学科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所以,语文教学课堂若要精彩纷呈,就不能教条式单一化,而是融音乐、艺术、生活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融音乐于语文教学之中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由此可见,言、声、舞同出一源,文学与音乐宛如一对孪生姐妹。在课堂上,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让音乐语文走进课堂教学中,可以令我们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令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以发展。

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入相应的音乐元素。讲诗歌鉴赏单元时,给学生放唱这些诗词的歌曲,如《苏幕遮》、《雨霖铃》、《赤壁怀古》等。没有谱曲的诗词也找一些有背景音乐的朗诵带放给学生听。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节奏,加深记忆;讲小说时,课文里与音乐有关联的内容我都会放给学生欣赏,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给学生放《红楼十二曲》和《葬花吟》,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讲戏曲单元时直接让学生看相关的戏曲或话剧,如《窦娥冤》、《哈姆莱特》、《雷雨》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课文内容。

2.根据不同的教学时间相应地融入音乐元素。如,每节课开始上课前,给学生放五分钟选定的音乐,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自习课的时候,在检查同学古诗文背诵时也是要求学生唱出来,甚至可以自己编曲唱。这样就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在黑板默写名句的时候会让写错字最多的同学唱歌。这样,学生们就不会以背默为负担,而是视之为一种兴趣。在课下,要求学生搜集唱古诗词的流行歌曲,然后举行唱诗比赛,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课外积累。

二、融艺术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学不是政治课,文以载道但还要注意宣讲策略,过多的说教不仅会让学生索然无味,兴趣丧失,还会对应懂得的道理产生怀疑。所以一定要注意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在我看来,融艺术于语文教学中有三大好处:①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③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学语言方面力求旁征博引,生动活泼。名言典故、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时事政治、幽默笑话,这些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讲课时要不时穿插,要做到整节课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板书方面增强艺术性。一是多样化的板书字体,魏书生上课时曾用五种字体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我在上课时也经常变换字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千变万化。二是独特新颖的板书设计。我经常会把图表、图画融入板书之中。如在讲《游褒禅山记》、《林黛玉进贾府》时在黑板上画出王安石和林黛玉的路线图。这样就更容易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

课堂教学形式方面力求丰富多彩。在我的课堂上,分组讨论属常规教学。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如:学生们的即兴演讲、角色扮演、相互找茬儿等。在讲演讲词这一单元时,学生就变成了马丁·路德·金、恩格斯等演讲人。在讲《哈姆莱特》时,学生们自导自演了《哈姆莱特》。讲成语和交际语的运用时,学生们分组自己搜集内容,相互找茬儿。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使学生们就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索体验,效果自然就好。

三、融语文教学于生活之中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何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当中?

1.要走出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走进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上作文课时,我很少关起门教同学们该如何如何写,而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身临其境自主体验。如秋天里我带领全班同学去了学校旁边的杨树林里,让他们静坐,然后用心看认真听。两节课过后我布置了作文《落叶》。结果学生写得特别好,文笔细腻感触深刻。

2.时刻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我的班级,每周都有一节故事课。这节故事课要求学生分组讲一周来有趣的生活见闻(不许是书中的故事)。然后由课代表统一整理记录在《班级记事》里。现在,这个笔记本上已经包含了我们班每位同学的发现成果。学生们都时不时地翻开来看看,发现了很多的生活乐趣,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3.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生活实践体验。在讲《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时,我要求每位同学找出五个以上的句容方言,结果那次课我们班积累了大量很有意思的句容方言词汇。在讲《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时,我们先设计好对话(同样的内容,分别设计恰当的表达和不恰当的表达),然后让同学们在实际中寻找对象,并观察交流中对方的反应,以此来加深学生们对交际语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