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尤其是强调社会教化和自身修养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其方法是为古代统治者服务,但对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源远流长,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方法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诸多方法中,一直较为受统治者推崇的主要是社会教化方法和自身修养方法:
1、社会教化方法
原始社会的口耳相传,观察模仿,奴隶社会周公倡导的“化民成俗”、“以礼正俗”,孔子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特别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后天培养,希望通过后天的教育,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都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贤人君子。
1.1理论灌输
古代统治者为了系统地传播、灌输有利于统治者自身的伦理道德,除了在课堂上对这些伦理道德进行系统地讲述之外,还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让统治者的伦理道德思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1.2教化百姓
各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制定乡约民俗,推进化民成俗。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清朝在全国乡村广设乡约,集中宣讲《上谕》,最后进行评比鉴定。通过这样的方法,在乡民中普及统治者的思想,在百姓中形成风俗,以顺利达到教化的目的。
1.3重视统治者和教育者的言传身教
儒家特别重视统治者的师范作用,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统治者必须做好道德和伦理的表率,做万民心中的贤者,这样在百姓心中起到模范作用,才能教化百姓,开启民智。
1.4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
古代道德教育特别重视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近君子,远小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他们都看到了客观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的德行方面的差异是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影响的。
2、自身修养方法
2.1学与思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强调,个人在修身的时候,既要重视学习,又不能忽视思考,将学与思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前人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修为。
2.2积善成德
个人要通过学习和践行圣贤的优秀品德,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得以提升。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人非圣贤,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才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要求。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但是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近段时间以来,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被弱化;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等等。
三、如何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重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当代中国,课堂依旧是进行国民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抓住课堂。要针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升国旗、唱国歌、播放爱国主题教育视频、参观红色革命胜地等等。
3.2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一个好的教育者能对受教育者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随着大学不断的扩招,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主阵地,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要想提高教师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要制定严格的教师选拔标准。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各项待遇,真正把教师培养成社会的高端人才。
3.3重视榜样的力量
对于民众中德先进事迹,模范典型如要加大宣传力度,达到家喻户晓。在民众中形成人人争做模范,个个争创典型的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利用榜样的力量对民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3.4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不仅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介,还要充分利用微博、论坛、网页等新的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
言而总之,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东西,我们要真正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顺应时代潮流,让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2010.12
[2] 刘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继承、借鉴与创新研究.2010.6
关键词:中国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现代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贯穿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统治阶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播社会规范,教育引导人等功能。现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介绍如下:
(一)说理教化法
在中国古代只有学校教育,才能采用说理教化的方法进行,其目的是要告诉受教育者社会的要求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现形式,以及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三纲五常,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是就古代社会思想政治家教育说理的典型。例如对于“天人感应”说的传播统治者们历来就利用朝代的兴衰、更迭的社会现实,极力解释说明天人关系,以使天下百姓认同统治阶级提出的观点。
(二)环境感染法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古代社会有诸多论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都是环境对人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经常性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环境的感染。因而创设一个理想的环境,就为人的塑造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在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合力的作用。家风良好且家庭和睦有序对未成年人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教化对儿童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社会环境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孔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向社会学习而形成的,所以很注意环境的选择,“居必泽邻,游必择士”。
(三)自我反思法
自我反思是一种为求自身完善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煅练。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自我反思占有重要位置,它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自我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自我反思,但自我反思是自我教育的必然环节。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人;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他又说:“有人于此,期待我横逆(蛮横无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比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何难(责难)焉!’”(《孟子・离娄下》就是说,即使原因、责任最终并不在我,但在弄清楚之前,自我反思仍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复自反,方能弄清楚原因之所在。
(四)实践强化法
所谓实践强化法,就是通过实践社会要求内容的方法,来强化人们接受社会要求的规范或者强化已经接受的规范要求。所以重视实践锻炼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实践,是为了在实践中能够奉行教育的内容要求,而实践锻炼法则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践行教育的内容要求。孔子十分重视用实践锻炼的方法教育弟子,使其不仅知道,更要行道。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主张“重行”。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某些共同的生活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即批判地继承。
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比较多地采用灌输式教育,往往缺少必要的省察和研究,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应把学生单纯的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应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家庭环境可以决定人的一生,家庭是人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作用。学校是使儿童系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将对以后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社会环境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起着促进和阻碍的作用,所以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巩固学校教育功不可没。
总之,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形式,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继承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理方面,又要开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方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在新形势下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悦悦,张正霞.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3]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4]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5]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古人在道德教化领域的思考与实践。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环境、多元的思想交流、多样的价值观碰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汲取古代思想智慧,探究传统的经验方法,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探讨。
1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概念界定
很多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内涵进行了概述。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德育是以儒家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融合道法墨各家伦理道德传统、道德规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而形成的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道德教化体系和价值行为标准的总和。”也有学者指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等既在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等问题上相互颉颃相互论争, 又在德育的目的、功能和本质等问题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虽然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指出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产物,同时也指出了儒家德育思想在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体系的主导地位。结合前人的表述,我们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做出如下界定: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儒家道德规范为主体,吸收融合了道墨法释等各家道德思想、伦理规范、道德实践的,涵盖广泛、多元一体的德育思想结构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是在古代历史条件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德育与政治的关系上,德育政治化超出了合理限度,遮蔽了生活世界,导致了德育本质和功能的异化;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上,对群体价值的过分注重,压制了个体道德的充分发展,弱化了德育对个体生活世界的精神关怀能力等。”因此,在继承与发扬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时,需将其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特别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实际状况相结合,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做出符合时代的解释,使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在高校焕发新的生机。
2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内涵与方法
(一)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内涵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其中“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的含义有两个,其一从个人修身的角度来讲,仁即为“修己”。孟子曾说:“仁者也,人也。”(《孟子・尽心下》)《礼记・中庸》中也讲:“仁者,人也。”这里的“人”,是指社会人,是经过后天学习修养而形成的。因而要“修己”以为仁,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人格。其二从对待他人的角度来说,仁即为“爱人”。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亲相爱,孟子也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爱人”要求人们有仁爱之心,爱他人、尊重他人,首要的就是对亲人的爱,“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孝是对父母的爱,悌是对兄长的爱。《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指出了孝是做人的根本。试想如果连有生育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尊重关爱的话,如何尊重关爱他人?如果人人都不孝敬父母,不尊重他人,这样的社会又怎能和谐稳定?因此孔子说:只有对亲人保持孝悌之心,才能推己及人,对他人关心友爱;才能由小家到大家,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有“以孝治天下”的传统,“使得‘孝'由家庭伦理范畴的概念上升为国家伦理和政治伦理。”但后来扭曲的“愚孝”观念也使得现在很多国人对孝悌思想存在诸多误解。今天我们讲求孝道,更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孝的本质含义,爱父母、敬父母,父母是对的,应该遵从,父母错了,应该指出其错误,这样才是真正的孝,才能保持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仁”从个人的角度提出了修身处事的准则,“礼”则从社会角度进行了制度规范。礼所反映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已经不适用于现今社会,因此我们不谈礼的具体制度指向,而是吸收借鉴其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指出了礼的本质和功用在于“和”。通过规范人们的言行,使其守礼,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借鉴仁、礼的思想,教导学生内以修己,外以爱人,遵守校园规范,从而在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同时,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中国古代德育目标
在德育目标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看重人的精神气节,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等都表现了高洁的精神气质,令今天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神信念的力量,深受鼓舞。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传统德育的教育目标,从个人修养到太平天下,从小我到大我,一层层推进,培养受教育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天下的责任意识。传统德育的熏陶将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意识,自觉地完善人格品性,提升精神气质,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三)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在德育方法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蕴含着多种有效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得名来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启’指的是教育者引导学生思考,‘发’指的是教育者指导学生如何去表达,教育者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直接告知其结果。”通过这样的启发诱导,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注意到了周围环境对人的后天成长的重要影响。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傅玄的《太子少傅箴》中也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比较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影响作用。环境作为无形的、不易感受到的存在,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着影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除了教育者可采用的德育方法,中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人的自我教育。《周易・蹇卦・象辞》中有言:“君子以反身修德”,即通过反省自身来修养德行。曾子进一步指出了自省的具体内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述而》)当然自省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反省的范围。“慎独”也是一种重要的自我修养的方法,即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要自我监督,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这些都表明“慎独”要求人的高度自觉性,强调自律意识的培养,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不断自我观察、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
3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在高校中的应用
(一)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融入课程体系中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中蕴含着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的时代价值,在对其作出现代诠释的基础上,可以适时地融入到教学中。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特征,但当前的思政课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上过于强调政治性,从而导致课堂内容空泛、枯燥乏味,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任何课程都不只是单纯地知识传授,思政课作为思想性政治性的教育课程,更应注重对受教育者品性的塑造与思想的引领。因而将古代德育内容适时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提升课程的趣味性,改善政治意味过浓的弊端,还可以通过对古代德育经典、人物故事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体会传统的精神气节,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下提高对德育的认同度。
(二)结合古代德育方法,改善教学方式
启发诱导法告诫教师避免单纯的灌输说教,采用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与探索;自我教育法启示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反省,将教师的引导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效结合。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善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开展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同时应不断充实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个人修养。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行为上的影响,他们对理论的讲述与践行,对工作的理解与态度,对现实的看法与思考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发展和行为判断。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以身作则,发挥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
(三)营造德育环境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古代重视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其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随着传媒的发展,高校里也出现了很多方便又高效的校园媒体。每天的校园报纸、广播可以开辟德育模块,进行德育宣传;利用校园微博、微信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推送德育美文、德育故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古代德育的熏陶。还可以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近距离接受德育的熏陶教育:组织相关的学生社团,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并通过相关实践活动的举办,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伦理道德的认识,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邀请有关的教授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利用话剧、小品、舞蹈等形式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搬上舞台等。通过这些有形无形的方式,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提高道德修养与实践。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反省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修养方法。德育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受教育者经常自我反省,反思自己的不足,从细微处培养自身的自律意识,提升德行修养。现代社会喧嚣浮躁,人们通常为浮华名利所累,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修养身心。大学生处于风华正茂、拼搏奋斗的时期,也应该时常静心自省,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在奋斗中时刻保持动力,又能养成良好的品性修养应对社会的浮华喧嚣,以更加坚强的姿态接受社会的洗礼。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希望可以通过这些借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改善当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对更复杂的情况,这些都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的长期并持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公弼.传统德育思想的汲取与发扬[J].龙岩学院学报,2009,27(6).
[2]王泽应.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开发与现代转化[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3]樊泓池等.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对当前青少年德育的启示[J].管子学刊,2013(2).
[4]陈晓静.两汉孝治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5]于梦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本源 社会需要 个人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尽管当代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问题进行专门探讨的不多,但从诸多论述中还是能够发现,当前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比如,廖德胜、余忠钦认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我们党的根本目的决定的。不难看出,这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阶级性出发来确定并阐述其目的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需要的工具。首都师范大学杨生平教授则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政治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就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治意识性和政治意志性。而然,以上学者均是从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角度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这也应该算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的一种诠释吧。实际上,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中西方古代学者身上。
关于道德教育的本源,我国古代统治者及先哲们从社会和个体层面进行了理论探讨。从孔子开始,古代先哲们便从社会层面强调道德教化,并把德育看成是立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则有“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尽心上》)一说。从治国安邦的角度来看,道德教化具有必要性,但可行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诸子从个体层面出发,通过提出各种“人性论”,为道德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佐证。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到孟子的“性善说”,再到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假设不同,但都认为,通过教化可以使人的善性得以增长。人人向善是形成稳定的统治局面的前提。于是,道德教育自然就成为安邦治国的一种方略。
西方古代先哲对道德教育的本源的探索,和我国古代先哲相同,基本上也都是从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的论述的。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善邦”,培育理性和养育善德的目的都是为了治国。可见,任何社会、国家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想的生产和分配”,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统治地位。从这个角度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无可非议了。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个人发展的需要――人的一种生存和活动方式
再次分析先哲们从个体层面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论述,不难发现,先哲们从人性角度所提倡的道德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人自身对善和教化的需要,否则,教化对人的改变起不了多大作用。于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又有一种观点:个人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譬如,余玉花教授认为,“以人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在具体活动过程中,要增强人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培育人文精神。余文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由于人”和“为了人”。再如,张耀灿教授提出: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是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些观点已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人在社会中的一种生存和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政治保障工具关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为何是人在社会中的一种生存和活动方式。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来分析。大家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由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演变而来,而原始社会的道德和道德教育起源于人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或者说更好地生活及发展的要求。比如,人类产生的第一个道德规范就是约束和调控和性关系的道德。为什么要约束?就是为了加强内部团结、巩固外部联系,从而实现氏族整体利益的要求。这种规范通过风俗习惯的形式在共同生活中对氏族成员施加影响,黄济教授把这种原始形态的德性生成过程称之为“生活式德育”。原始道德及德育的产生是出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处境的体悟和生存意义的领悟,直接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从实践观的角度来分析,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或者说人的所有思想、全部社会生活都根源于人的实践。这里的实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物质交往,而且同样包含精神生产、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就是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成为人生存发展尤其是把握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因此,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存在绝对不是一种纯自然的客观存在,而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社会存在。因此,人必然具有对思想和精神的需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与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人的这一需要,它才有存在的必要。换句话说,人对思想和精神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将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我们就可以总结出:由于人们有更好地生存、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需要尤其是有德行修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人的这种需要,因而成为人们认识和发展自己,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获得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人们追求自己的价值理想的目的性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是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个人发展的需要”两个观点并不矛盾,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在本源上应该是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
首先,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来看。社会由人构成,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又能推动社会发展;而且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供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互为目的、互为条件。个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基础之上,而且,只有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从来都是根源于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
在人类早期,其主要活动是维持生存,产生于人们共同生活需要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以风俗习惯的形式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断增强,这时,便产生了制度化的教育,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维
护统治秩序,传承道德,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随着阶级的形成,道德发生了分化,统治阶级为了强化符合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使思想道德教育日益突出了阶级意识和政治观念的教育,使其逐渐演化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只要有不同性质的国家、政党、制度存在,反映并维护国家、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就一定要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发挥意识形态作用的重要方式,必然要为维护统治阶级的自身利益服务,其地位是独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然而,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没有或不能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这一形式始终没有也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需要。历史上凡是施政纲领脱离人们生活实际的统治阶级,其政权总是不长久的。历史也同样证明,凡是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适应时展要求,不断满足社会群体现实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能被社会群体所接受,取得预期成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融入人们的社会共同生活,服务并服从于社会发展,同时,密切结合并不断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指导。只有基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两者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既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物质基础、社会功能和社会普遍价值,也必须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的关系,着眼于“现实的个人”的需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也不能过于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生活而脱离社会主导意识的指导,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世俗化。(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科技大学)
注释
①廖德胜,余忠钦:“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第1~8页。
②杨生平:“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第115~118页。
③余玉花:“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目的――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舍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72~77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德教
1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所谓传统文化,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经过千百年封建社会积淀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等古籍文书。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文化发展、积累和传递的方式和工具。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收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2]”。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同时,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而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其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并且,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该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他们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把该社会的文化含量推向新的水平。那么从长远的历史阶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目标、内容和环境。任何文化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这里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经过中华民族长期实践和思想家们概括提炼的,指导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行为,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它们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这些积极因素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这些积极因素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中都有很多传统文化的成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其中,文化环境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宏观环境之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同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离开了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一定的载体即特定的支撑。
2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逻辑到方法论,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富有道德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中,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局限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局限的关于如何推进道德理论教化的理论思维成果。如果说对前者的继承,有益于我们增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感与感染力的话,那么,对后者的继承,则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历史经验的自觉借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1从教育对象的特性中求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是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注意从教育对象的特性中来探求德教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教化的施行应遵循相应的规则、运用相应方法,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德教方法确立的基本的方法论,如效仿法、神启论、比附论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这些方法论的掩盖下,更为实质的则是基于对教化对象的深刻分析和全面认识从而确立德教方法的方法论。如荀子强调教化“必由其道”,做到“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3];董仲舒强调教化对象“知其气”、“知其声”、“知其行”、“知其物”,才能“言虽约,说必布”、“事虽小,功必大”[4];张载强调“知其人”,才能“教人使人德[5]”等等,都明确地表露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掌握教化对象的特性与德教方法的确立之间基本关系的深刻认识。2.2从递替相关的多个层次分设德教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之一是教育要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中国古代德教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这一规律。在中国传统德教理论中,作为最高的德教目标出现的理想人格是“圣人”,但中国思想家们在强调“圣人”这一最高理想人士对于德教过程的目标意义的同时,始终没有将其设置为整个德教过程中的唯一的目标,而是在“涂之人百姓”与“圣人”之间设置了种种相互关联而又前后继替的目标人格。如孟子将这一相互关联前后继替的目标人格设置为“善——信——美——大——圣——神”:“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泽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6]此外,中国传统德教理论中大量的“士”、“君子”、“贤人”、“成人”、“大人”、“大丈夫”之论,其实也是对个体德化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应实现的目标人格的不同表述。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理想人格的不同表述,实质上是从多个层次为教化对象确立了一个前后继替、紧密关联的德化的目的链,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和推进。因此,中国传统德教的目的理论,表现出理想性与现实性、终极性与阶段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使得德教目的给个体接受教化的行为、个体进德的行为以巨大的牵引力和感召力。
2.3从整体系统的视角观照德教的运作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指的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受这种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较少从局部的、静态的、孤立的层面看待德教的动态运作,而总是从整体的高度,从德教活动的实际推进方法、从德教内部各部分的相关互动、从德教与相关系统的互动之中来观照整个德教活动。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历时的过程性和共时的展开性两个视角出发,对德教活动进行观照,得到了很多成果。如从历时的过程性出发,朱熹得出了对教化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及各阶段的不同特性的认识:“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7]等等;从共时的展开性出发,在教化与环境方面,古代思想家强调环境习染对个体德性发展的影响,并由此主张“择友”,“以友辅仁”,“择处”,“择不处仁,焉得知”。在观照德教运作的过程中运用整体的、系统的方法,使得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许多方面都深刻地揭示了德教的社会性及其运行的社会条件,揭示了德教运作的内在机理。这种观照德教运作的方法,使得中国传统德教理论具有了浓厚的辩证色彩、系统色彩。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它除了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以外,更有赖于对自身发展经验和传统的扬弃。因此,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便拓展和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其中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内涵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党的十报告中,同志提出了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与原则、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梳理。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是培养一个人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中国古代思想资源来解释和论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概念的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对其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使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 最近一个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 出现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
目前学者基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关于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大多数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温美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李菁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根据文献分析,大多数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同时对传统文化理解的侧重点也有差别。
二、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源出现代, 虽然古代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 但也有对人们思想形成规律和思想教育规律的探讨, 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内容、原则、方法、措施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问题。因此,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均有借鉴意义。
(一)宏观上系统整理
沈壮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践作了深刻的文化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建设具有理论意义。
顾友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书则以“透视传统文化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变迁为目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
这一系列著作都给我们宏观理解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微观上重点分析
有学者尝试着从传统文化中选取一个主要流派或某一主要流派的某些代表人物,重点阐述其思想道德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价值。
早期研究最具代表的是邓球柏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总结了《大学》《中庸》《论语》等八部经典论著以及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书中既探讨各思想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又探讨各家思想可用于当代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教育的资源。
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或观点。
三、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与原则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
讨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是很多学者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东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土壤中,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和开发利用,进行重新开掘、认识和评价,不断丰富、发展和充实,创造性地转化中国文化传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原则
某些研究者在吸取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尝试从不同视野总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传统文化的原则。
初文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难免会带有历史的烙印,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有合理和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不合理和消极的内容。
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所思考,但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学者认为,特别是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谐文化、“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等的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直接成果,时代精神是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延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钱穆先生在《文化与教育》中说:“人才之培养,系唯大学教育之责”。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
曲江滨、张薇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中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弘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需要;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要求加强传统文化的作用。
可见,研究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就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作出了比较深入的概括,这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借鉴。
(作者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俄)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99
[2] .著作选读(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781.
[3] 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温美琳.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J].法制与社会, 2010(3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网络环境;媒介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和研究域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陆庆壬在其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专题研究,并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则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这基本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范畴。其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逐步从一个孤立的概念被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中以“环体”的形式把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要素”之一。以此为基础,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例如:邱柏生提出“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即“对全部社会因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协调整合关系的动态研究”。这些不同的研究视角发挥了“殊途同归”的奠基作用,逐渐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域界上形成共识: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它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其二,这种客观条件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人的那部分环境因素。这既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直观”相区别,又避免了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泛化为一般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理论层面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规律研究,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规律性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
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要素、特征和功能,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各自形成了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在要素研究方面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开放环境与封闭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有的学者还从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出发,提出“外部德育环境、内部德育环境和中介环境(大众传媒环境)”的要素分析法。二是从与一般环境之比较及其自身育人特点两个层面出发,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育人特征,从而与一般环境、其他教学环境相区别。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张耀灿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表现为复杂性、开放性和易变性,陈秉公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直观性、动态性、渗透性、特定性和部分可创性特征。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点的总结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比如,张耀灿所概括的复杂性实质上也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广泛性,而陈秉公所提出的动态性与张耀灿所提的易变性则是一致的。综合了他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点的总结,有学者提出了广泛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是多对有独立特征的统一体:复杂性和可控性的统一、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统一、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目前理论界的研究循着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分别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如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过程、内容、方法、效果等,形成了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分析,具体包括传导机制、滤选机制、内化践行机制和反馈机制。二是沿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考察某一类型环境系统的影响。三是从主体出发,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导向功能、动力功能、感染功能、约束功能等。
4.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研究
关于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研究者认为,我国古代不仅重视人际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影响,而且重视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关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研究者认为,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主要发展阶段可划分为自然经济条件下朴素的环境论、商品经济条件下理性主义环境决定论、一体化时期进步主义的环境论三个时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研究者认为,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基础,环境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形成了性质不同的历史阶段。
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原则,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自然适应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求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拓展性原则。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标准,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总体标准,就是环境的美化、净化和优化。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多维的过程,它是一个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者、作用对象和环境因素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规律,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诸多环境要素之间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规律主要有协调控制规律、能动受动规律和适应超越规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方法,主要有社会导向法、整体协调法、筛选转释法、利用优势法、环境隔离法、比较鉴别法、典型示范法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实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关于现实问题的研究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浪潮的宏大背景,旨在回应现代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系统探讨各个具体环境的特征、影响及其建设对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普及过程而形成的,它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即时性等特征。李辉在其博士论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中对网络环境进行了具体分析,谢海光把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形成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部曲”。
2.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环境
郑永廷认为,媒介环境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直接参与塑造、改造教育对象”。国内外关于媒介环境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如卜卫的《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尼可·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等。学者们把这些研究成果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环境研究的发展。李辉提出,媒介环境不仅影响人的思想行为,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对此进行了具体探讨。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张耀灿强调,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这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此为基础,周从标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郑永廷认为:“媒介环境、竞争环境、开放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现代社会环境的特征。”学者们以此为基础,并向社区环境、竞争环境等推进。同时,宏大的时代背景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组织环境等注入现代要素,学者们也将其纳入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周琪.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研究述评[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关键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德治; 儒家学院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36-03
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作为历代统治阶级思想文化统治手段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方法,确实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只是内容和表现的形式与今天有所不同。我国较为完整成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的思想一统天下后,其方法就成为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工具。如“德政”方法就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甚至为当今“德治”所借鉴。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其方法主要体现在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中。由于当时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而且没有文字和书本,所以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与其他教育的手段一样,主要是语言的口耳相传和对实际行动的模仿。到黄帝时代,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政治思想痕迹似乎已经隐约可见。其中“垂衣裳而治天下”,“以衣裳别尊卑”[1],尤其值得注意。它一方面表明当时已经懂得蚕桑之利,懂得利用蚕丝编织衣料;另一方面,用服饰来区别等级,表明社会组织已经有了尊卑之别。[2]这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也成了儒家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为以后的国家与社会发展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模型,同时孕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于奴隶社会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大同社会”变成了“小康社会”,“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中国从此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除了使用严刑峻法之外,还利用宗教迷信,欺骗、麻痹奴隶和平民,用讲“德政”、建“礼治”等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名分。其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贡献最大的便是周公“制礼作乐”。汉朝的伏胜在《尚书大传》里记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在这些政绩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制礼作乐”。孔子讲到“礼”,指出夏商周三代的承袭与变化,特别强调周公的创造性贡献。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反映了他对周公制礼作乐的崇拜。同时他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极为不满,他的名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4],就是对“礼崩乐坏”的怒吼。
周公的“礼乐”之所以受到孔子的推崇,是因为它本身内含着对社会的教化,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周公 “制礼作乐”带来了社会的稳定,“礼崩乐坏”必然带来社会的动荡。“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形成又稳定了贫富分化、等级分化的社会秩序。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或者说相反相成。“礼”讲究差异,“乐”讲究和同。“礼乐文明”是奴隶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一次变革,也对以后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了铺垫。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以后,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统治日益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建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也日益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创立的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
儒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以后社会的发展,建构了一个体大思精的思想政治伦理体系。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是他的思想核心。“克己复礼为仁”,是他的政治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对执政者的要求。孔子主张学社会、学历史,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既是他学习历史的凭借,又是孔门讲学的教材,成为后世的儒家经典――“六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辜鸿铭先生也认为“六经”是孔子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并且成为了中国文明的蓝图。“孔子告诉中国人不要抛弃他们的文明――在一个有着真实基础的社会与文明中,人们同样能够过上真正的生活、过着心灵的生活。实际上孔子毕生都致力于为社会和文明规定一个正确的方向,给它一个真实的基础,并阻止文明的毁灭。但在他的晚年,当他意识到无法阻止文明毁灭的时候――他还能够干些什么呢?作为一个建筑师,看到他的房子起火了,屋子在燃烧、坍塌,他已明白无法保住房子了。那么他能够做的一件事就是抢救出房子的设计图。这样就有可能日后重建房屋。因此,当孔子看到中国文明这一建筑已不可避免地趋于毁灭时,他自认只能抢救出一些图纸。这些被抢救出来的东西现在被保存在中国古老的经书中――即著名的五经之中。因此,我认为孔子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在于他抢救出了中国文明的蓝图。”[5]
相比西方人,古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流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那种意义上的情感。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对统治阶级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而通过儒家经典的熏陶和教育,既可以让统治者对人民施以“仁政”,又可以汲取社会精英进入统治阶级内部。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为自己自私自利,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安人”、“安百姓”,也就是后来儒家之书《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有这个使命,受教育的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格外有一种尊严,愿意“杀身以成仁”。与西方相比,孔子创建的儒教在思想上对民众进行教化,最深刻的便是赋予了人们真正的国家观念。孔子在《春秋》里描述了腐败的国家、衰落的文明所带来的苦难与不幸,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没有一个正确的国家观念,对自己的责任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不懂得个人应该服从国家、忠于君主。孔子宣扬的是一种君权神授的观点,用历史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民与君都不是一件坏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安定,也给人民带来希望――学习儒家经典治国平天下。
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与完善
进入封建社会后,国家完成了大一统,秦始皇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并实施了一套保障性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使得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文化上的统一。为了统一舆论,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秦始皇进行了遭致后世无穷非议的“焚书坑儒”。后来的事实表明,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来统一舆论,控制意识形态,是不可能成功的。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但是国家的统一却为思想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自汉代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便“一统天下”。从汉武帝开始,儒学成为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经学特殊地位的确立,显示儒学的官学化得以确立,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工具。事实上,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手段。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世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典才可以进入仕途,把世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于儒家经典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顾,客观上达到了其稳固统治的目的。这种帝王之术为后来的治国者所继承,儒家理论思想与方法也自然成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代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一般谈到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然以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为主体。也正是因为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的贡献,才使得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于古代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更加系统和完善。
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意义
1.重视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陷入一种误区,重视他律教育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自我教育和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自我教育法及其实践可以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自我教育法居于核心地位,对如何实施自我教育,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自我教育方法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合,重视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调动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自我教育中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
2.强调道德实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使主体获得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力,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内化为主体自身的内在素质,这样的德育才有意义。目前,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言行不一、躬行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往往说得多、做得少,这与当前思想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无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注重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上开展工作[6]。学校进行道德教育必须从知、行两方面入手,强调知行统一,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教育者自身要做好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对教育对象进行规约,而且对教育者一方也提出了要求。教育者崇高的品德和端正的行为有着巨大示范效应和感召力。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特别重视统治者和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作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启迪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问题。在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发挥教师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身教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身教示范,把思想道德教育寓于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之中,以自身作楷模,启发教育对象的自觉,使学生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并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4.建构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在古代中国,一旦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而产生就朝向制度化方向发展。[6]它十分注重运用官方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相结合的方法,实践证明,多种方式同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产生之初就已经显示出威力。[7]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教师和家长的事,也是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学校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地,在校期间,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对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尤其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家长的言传身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国家和社会教育氛围则是巩固家庭、学校教育成果的保证,四者缺一不可。因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综合教育机制,只有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者紧密协作,建构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社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易・系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樊树志.国史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
[3][4]论语・八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关键词:和谐思想 思想政治 教育 素质 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在和谐社会下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的途径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它是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是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我们应当积极应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找出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从而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一,和谐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和谐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十分注重对人进行道德教化,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要求统治者发挥道德表率的作用,实现人与人道义基础之上的相互同情与理解,提倡仁爱、宽容等精神,以志存高远为自身的道德志向,并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相当重要了。而在现在的和谐社会中,作为高校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如今的大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实践的经验还不足够,缺乏社会经验,政治敏锐性不足,看待问题、事情太片面性,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能力还不老练。因此,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学习,与他们经常性地沟通,通过情感的交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平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克服内心深处的恐惧,主动积极地充实自己,适应和谐社会下的竞争和挑战。
第二,和谐社会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应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等社会功能,是引领人们精神世界的主要工作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了能够培养学生,高校应该做到对学生生命、价值以及他们的尊严的关心,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来。以学生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希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偏心,不对学生进行个体差异分类,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点缺点,因材施教。
二、科学发展观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其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高校要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培养。教育者要结合课内与课外的内容,注重在工作上的相互配合,形成良性的互动。通过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进行当前的教育,还能够进行长远教育,长远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和谐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也包括教育活动与整个育人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协同互动、和谐统一,把融洽、和谐的精神贯注于教育的每一个有机的要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整体,产生和谐共振,达到和谐教育大学生的目的。
四、开放性理念。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网络化,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格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性的新型教育。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打破原来的旧方式,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信息网络化教育延伸,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拓展,让大学生不断提升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拓展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激活大学生的思想。
综上所述,在和谐社会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和谐的思想和高校的思想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保证。高校只有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教育,才能够使他们思想融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于玉花,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5,(7).
【关键词】儒家;君子;圣贤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任何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核心,教育目标的确立、培养与实现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始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希望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圣贤”和“君子”,这种教育目标不仅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大的价值与影响。
一、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君子”、“圣贤”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就确立的希望达到并争取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实施教育活动后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认为“君子”“圣贤”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状态。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君子要有道德。道德标准是成为君子的最主要的条件,孔子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是用土地钱财来衡量,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君子应该舍利取义。
(二)君子要注重修养。要成为君子,必须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养成一种道德自觉。儒家的社会政治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身,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孔子曾对子路说,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做到“修己以敬”,就是要修养自己,以认真对待一切。孔子还认为一个人有了这种修养,并且把这种修养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可以利国安民,就算是君子。
(三)君子要做到不说空话,而干实事。孔子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要不轻易说话而行动上却要敏捷。“君子”的品质,不仅是思想层面的,更是行为层面的。君子要做到知行统一,不仅要有道德、重修养,还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思想必须转化为行为才能真正起作用。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要说的话做到了,然后才跟着行动把话说出来。
(四)君子要知识渊博。“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就是指君子广泛地学习知识,用礼节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呀!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博览群书,成为样样都懂的通才。孔子提倡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内容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当代价值
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统治,它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儒家“君子”“圣贤”的教育目标,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利于我国国家建设。首先,儒家的“德育”思想有利于我国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我国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公民的价值取向也从一元走向多元。近几年,我国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的进程中,“道德滑坡”现象也不断出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道德观教育。其次,儒家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知行统一的思想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梦的实现既包括国家层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包括实现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对国家而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广大政工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目标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对每个人而言,要想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也必须做到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促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儒家“君子”观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和任务的确立与实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德治、博学等对我国目前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的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的培养要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多方面的素质。
(三)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利于我国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儒家注重修养的培养方式有利于我国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格培养上特别重视“内省”“修身”,强调内省在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并且儒家倡导的“诚意”、“正心”正是强调把主体的道德认知转化成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儒家强调的内省、慎独正是当代社会我国公民所缺少的,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有道德认知、知道善恶美丑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这种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没有外在的法律以及规章制度的制约下,仍然能够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君子”“圣贤”的理想道德人格,这种教育目标的培养也对我国当今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建设都需要从中汲取养分,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君子、圣贤的目标,需要我们批判的继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向东,孙征.孔子“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生活化 自我教育 渗透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实现教育的目的所常采用的手段与方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于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价值观日益多元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破”过去的“单一、刻板、丧失生气”,“立”灵活多样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有所创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向灵活多样化发展、向科学民主化发展、向应用性时效性发展等趋势,能否找到一条顺应这些趋势的教育方法创新途径呢?笔者认为,首先,人的现实生活是思想道德教育赖以滋长、生存的土壤,生活化应该是教育方法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人类社会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概括而沉淀遗留给后人不少可资借鉴吸收的文明成果,承传古代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方法,也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思考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起源、目的和发挥作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实践。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生活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把实际生活过程作为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①
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以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本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引导下不断丰富、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过程。生活经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景,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努力把这幅图景展示在受教育者面前,使他们在较为完整和全面的生活经验中学习、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而不是把诸多的生活经验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蜕变为单调无味的僵化的知识、教条的传递。
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生活中展开,而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横向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人的不同生活——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等——中进行,具体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要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在具体操作层面,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教育,与能对人的思想道德发生影响的一系列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无论是机关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应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另一方面,要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在学校,各门课程和各项活动都要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社会,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都可以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就部队而言,除了在院校教育中十分重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努力创造和谐警营,创造适合部队发展与官兵身心特点的环境,使官兵在其中受到陶冶,思想受到潜移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古为今用”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头,其中有不少优秀方法可以为现在的教育方法创新所借鉴,如启发式、对话式、说服式等,其中尤其以自我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更具有借鉴价值。
自我教育法,是相对他教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谈及的“教育”二字在形式上一般指“他教”;但在广义上讲,教育既包括他教又应包括自教,是他教与自教的共同影响、合理作用的结果。顾名思义,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主动依据一定社会和阶级所培养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目标要求,自觉地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去制定学习计划、去实施学习方案、去完成学习任务、去达到学习目的、去评判学习结果、去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借此,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将“别人让我学习”转化成“我自己要去学习”,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经过内心思想矛盾的冲突、斗争过程后,澄清对错是非观念,纠正谬误,坚持科学真理。
自我教育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提倡修身养性,要求通过自我修养、自教自律来合乎“礼”,进而达到“仁”,即注重自我教育。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了自我教育的方法:虚心学习,向具有善的品德的人学习,以不善的人为借鉴改正缺陷。孟子进一步将孔子的“自省”思想发挥开去,“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起身正而天下归之。”也就是说,如果我去爱人,但别人并不亲近我,那么应该反思自己的“仁”是否做到了;如果我去管理别人,但别人并不接受管理,那么应该反思自己的才智是否已经具备;如果我以礼遇接待别人,但别人并不理睬,那么应该反思自己对别人的尊敬是不是已经足够。行动后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能去责怪他人的过错吗?不能!唯有从自身去寻求原因。这也是自我教育的原理。
自我教育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自我教育法的最大特征是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即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标。第二,充分体现民主性,培养民主精神。民主性,是从自我中体现出来的;民主精神,是在自我中培养起来的。自我教育法中,教育对象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不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平等现象,能够排除教育对象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抵触情绪,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加倍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中,达到“学而实习之,不亦悦乎”的境地。第三,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使武警部队未来的建设者担负起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的无穷魅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②
三、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洋为中用”
尽管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经济基础、政治条件和人文背景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全不同,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借鉴和吸收其先进的东西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致使少数人认为西方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并非如此,西方也有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命名不同而己,而且不管他们运用何种名称,譬如公民教育、德育教育等,其本质上与我国所拟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均保持一致,即通过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③
最能体现西方思想政治教育隐蔽性特点的首推渗透式教育法。渗透式教育法,是指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相结合,通过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思想的碰撞与激荡、观念的渗透与感染,塑造符合一定阶级意识的公民。追溯西方采用渗透式教育法的历史,我们知道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明显特点,而渐渐形成教育与管理的交叉渗透。古希腊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主张德行、至善应在实践中养成,特别是通过音乐、体操来训练。“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④虽然体育用之于照顾身体,但“主要是为了心灵”⑤。后继的学者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理论而且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譬如现代美国实用主义者约翰?杜威提出的让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结合业务教学活动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式,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今天,我们不难觉察到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强调渗透在德育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渗透式教育法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及其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采用途径和手段的多样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多彩,人们的兴趣也正向更大的空间拓展。单一性与刻板性的教育方式很难适应教育的需要,用新的途径和手段来贯彻德育目标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而,西方国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特别注意采用多样化的途径和手段。例如,通过大众传播,如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来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和推行其价值观念。还有,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在各地投入巨额资金来建设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国家公园等场所,凭借现代化手段,形象具体地宣扬资产阶级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如像美国,我们熟知的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馆、杰佛逊纪念馆、国会图书馆、航天航空博物馆等等,这些挂着历史伟人的头衔的纪念馆,耗费国库巨资,修建得豪华雄壮、富丽堂皇,不仅为了让人们缅怀历史,激发其爱国情感、凝聚民族精神,更是让国民感受文明成果并接纳这种政治理念、价值观念。
第二,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西方国家运用渗透式教育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涉猎的范围和领域极其普遍和宽阔,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宗教等方方面面。例如在政治上,基于人人是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力主民主政治。在他们的推崇和提倡下,“民主己成为整个世界上头等重要的政治目标”。⑥然而,这种民主从形式到内容一概体现出来的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为了不断推行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他们历来都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帜,向世界各国人民兜售、贩卖,甚至不惜牺牲他国人民的利益而插手内部政务。
第三,作用和影响的深远性。由于渗透式教育法蕴含着一种隐蔽特性,它与显示性的灌输法相对立一方面难于被人们所关注而有所忽视另一方面能够缓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些矛盾冲突,而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欣然接纳。因而,其发生的作用和影响相应深刻得多、持久得多。
[注释]
①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②:《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
③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0页.
⑤【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1页.
⑥【美】科恩著:《民主论》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
[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 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5]【美】科恩.民主论【M】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他需要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作为支点,只有在优良的大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能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在当前的教育界内,“养成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教育思想,每一个教育领域都在寻找自身与“养成教育”的必然联系,这种大众的认可度提升了“养成教育”在社会中的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氛围的涤化,为受教育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养成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不仅仅对于其内部环境有深远的影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基础。同时,还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促进外部环境的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获得突破,使受教育者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习J质的养成。
2.养成教育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完善,教育效果不好,究其根源就在于缺乏良好的制度规范。“养成教育”恰恰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完善这一现状,通过对“养成教育”的理解和归纳,将其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有利于建立符合受教育者需求的,满足受教育者发展方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中,落实“养成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在行为和习惯上有所养成,形成一定的自律意识,使受教育者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理性地对待社会中的各种现象,积极地面对人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建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不断规范。
3.养成教育有利于聚集思想政治教育由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力量
实践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在荀子提出“养成教育”的古代,还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否认的。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获得认可,任何文化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养成教育”理念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经得住检验的一种活动。任何一种观点、任何一种理念、任何一种思维在外在表现上都是行为,行为是理念和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行为也是与实践接触最为频繁的一种客观实在。“养成教育”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外化的一种内部支撑,恰当地应用“养成教育”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贯彻和落实“养成教育”理念,亦能够促进观念和思想在真实行为中得到体现。在荀子的表述中有这样一句话,即“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句话阐明了“闻’川见”“行”三者之间的关系,“行”在这三者之中的地位是最高的,作用也是最大的,贯彻好“行”是各种活动的最终目的。那么,“养成教育”就是将“闻”和“见”等各个方面转化为“行”这样一种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变为培养人良好行为,接受得住实践检验的这一外化形式。
4.结语
[关键词]体育院校;青年教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项涉及面较广、比较复杂的工作,关系到高校的育人质量和育人环境。不同专业大学生有不同的特性,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亦千差f别。尤其是体育院校大学生,与综合性院校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具有其针对性,因材施教,而非照搬综合性院校的模式和方法。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辅导员等政工干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所有教师,尤其是青年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院育人的格局,扎实取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一、体育院校及其大学生的独特性
(一)从学生自身来看,体育院校大学生文化成绩较弱、人文素养不高,但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过硬。体育院校大学生由于很多没有经过普通高中的学习,通过体校或运动队,由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而来,这部分学生要么自小进入专业体校或运动队训练,身体素质、专业技能等非常高,但文学素养与综合性院校大学生比较而言,相对较低甚至有较大差距。这就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理论说服和思想灌输有时不起作用,学生由于受到文化素养的制约接受程度较低而难以接受。
(二)从学生行为来看,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荣誉意识、集体意识、服从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强,但个体行为散漫,甚至有组织无纪律,行为容易有过激情况。由于常年的体育训练、赛场比赛,使得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荣誉意识、团队意识等较强,能够在比赛的关键环节中发挥其个人的作用和特长。但也由于常年的训练,使学生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遇事不冷静,容易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个人在日常学习中,由于没有领队的督促,行为散漫,不遵守学校纪律,经常逃课、缺课等。这就使得通常依靠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困难重重,而且收效甚微。
(三)从学生心理特性看来,体育专业大学生普遍有崇高的理想,拼搏精神,对新事物新知识具有探知欲且心理健康;但也具有以自我为主,名利思想较重,不关心政治,专项技术最重要其他都无所谓,尤其是文化课更是无关紧要等心理行为,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课考试容易弄虚作假等,这也使得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以时事政治来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
(四)从学校特性来看,体育院校师资、经费、管理、图书等都偏重于体育等术科,更多的训练、比赛等氛围;而人文氛围、思想教育显得较为薄弱,而且处于边缘化状态。这就使得被边缘化的人文学科教师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己无关,专业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训练和比赛,管理者更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等政工干部的事情,自己主抓竟训成绩即可。从而使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三不管的尴尬境地,成效不明显。
二、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体育院校大部分师资、经费资源都倾斜到学生训练、竞赛等术科中,校园人文氛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素质学科教育等相对薄弱,被边缘化。学科及术科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与学生的接触都处于绝对优势。他们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便利的工作条件。这样,在高校中容易形成全院教师都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高校优良校风。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青年教师,在人文氛围及文化底子相对较弱的体育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更为渴望和积极,他们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教学、指导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青年教师自身的特性如年龄、经历、心理及生理等与大学生具有相似性,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能够从自身实践出发,便于与学生沟通、交流,也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青年教师都是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太长的大学生,他们曾经经历过与学生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或疑惑,对这些问题或疑惑有亲身的体会和感受,容易与学生找到共同的话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再加上高学历和渊博的知识,他们往往会成为大学生崇拜的对象甚至偶像,他们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而非排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中已经成为重要的载体,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训练之余,甚至在理论课上都在运用某些新媒体进行交流、学习等,这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依赖。青年教师作为高校中新鲜、活跃的教师队伍,渊博的学识、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和追求,使得他们比年龄大的老教师对新媒体等网络技术的接受和运用更为积极和成熟。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青年教师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网络载体开展工作,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因势利导,便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接受,积极发挥新媒体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避免或降低新媒体等网络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青年教师由于其在学校的地位、身份与辅导员等政工干部不同,他们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也有别于辅导员的灌输说教,更多是隐性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任课过程中、课后的指导中以及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式的影响,由于年龄、话语、经历等与学生的相似,其效果比直接灌输更显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会更突出。
(一)青年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通过良好的教师素养感悟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专业深造和学习,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不断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只有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及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和吸引学生,成为学生所崇拜的对象,只有如此教师的言行才能够对学生产生实质影响。同时,青年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而非仅仅专注于专业课教学。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青年教师要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主力军。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灌输方式,而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青年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要具有渗透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融专业学习和政治素养提升为一体。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教师,更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教学,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既新鲜活泼又受学生欢迎,同时还获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如音乐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练红歌、唱红歌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品德素养;专项技术课教师,在学生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要有国家荣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专项技术训练中提升品德修养;中文课教师如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论语》、《大学》、《道德经》等中国古代典籍中涉及到个人道德修养和修为的经典名篇详细讲解,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也是仁人志士修身养性的准则和座右铭。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例证。其他的如岳飞的词、杜甫的诗歌、的诗词等都是教育学生要胸怀爱国主义精神的有力佐证,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又如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外国文学经典名著如《老人与海》中的硬汉桑提亚哥、《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浮士德》中的浮士德等人物形象的讲解,将这些人物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探索创新和拼搏等精神气概揭示出来,激励大学生在人生的征途中要勇于面对挫折和现实,勇于奋斗。
其次,青年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和参加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具体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体育院校本身受制于学校的专科特性,训练、竞赛成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旋律,而校园文化氛围较弱,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青年教师要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在校园内积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赛、艺术节、戏剧表演、礼仪表演、辩论赛、高雅艺术等,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余,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引导和培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帮扶实践、支教实践、爱国教育等活动,亲身体会和观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
再次,青年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余之外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疑难。通过日常小事解决和亲身示范,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
(三)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于便捷的新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等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师、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日常训练之余,体能的耗费使更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放松方式之中。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的年龄、学识等优势,对新媒体技术的接受更快更容易。故而,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等平台,搭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同时也可以建立具有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网站,供学生学习、浏览。这样,通过新媒体所提供的技术支撑和平台,青年教师可以在课后、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心理疏通、知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可以发挥网络在大学生学习中的优势,引导学生避免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15-03
在军队的发展和建设中,军队音乐文化作为先进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更有互补性,它们作为部队文化建设和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彼此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彼此促进,缺一不可。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于军队遵循教育规律、完成教育目标、促进部队的全面发展、培养官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军队音乐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一致,相辅相成
1.文化的“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化在汉语中的释义实际是“人文教化”、“文以化人”的简称,即通过文化教育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从根本上说,人们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文化的教育。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及“诗教”、“乐教”、“文以载道”等教化传统。而在西方国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也也提出了很多关于诗歌和音乐的社会功能的丰富论述。从广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本身也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基本功能是“以德育人”,影响和培育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科学的思维方式等等。不论是“以文化人”,还是“以德育人”,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以“人”为本的,“化人”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育人”的最终目的也正是“化人”的最终结果,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的本质在于“精神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格塑造”,其本质也是相同的。如果说“文化”是一种“软实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隐功效”,两者是相通的、是相辅相成的。
2.军队音乐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具体到音乐文化和军队这个大环境来说,军队音乐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在于它们本质上都属于军队政治文化的范畴,都是为军队政治工作服务的,二者担负着共同的使命,那就是教育官兵、影响官兵和引导官兵,这种功能性的统一必然会使军队音乐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紧密的联系。军队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娱乐官兵的身心,陶冶官兵的情操、丰富官兵的生活、培养官兵的审美情趣,而且还可以塑造完美健康的人格。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官兵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军队来说,二者都是为提高部队官兵的思想道德素质服务的,都是为了配合部队中心任务的完成,都是以部队官兵为中心,重视部队官兵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实现军队内部的健康良性发展和部队官兵的和谐发展。
二、军队音乐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各有特色,相互渗透
1.从教育的手段上看,军队音乐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各有特色。军队音乐文化主要通过音乐的感染、艺术的渗透、文化的熏陶等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调整官兵的思想行为和营造军营文化氛围;而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来说,主要是通过谈心、交流、引导、授课、宣讲等教育方式,解决官兵的现实思想问题,形成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意识和精神。
2.从发生作用的方式上看,军队音乐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提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凄”,同时也提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生导之以乐而民和睦”。荀子的这些观点和思想充分说明了音乐文化与生俱来的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比如具体到我们军人来说,当我们听、唱《当兵的人》这首歌时,不需要官兵坐在小板凳上听思想政治教育课,一样可以欣然明白:“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自从离开家乡就难见到爹娘……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一样的青春在共和国旗帜上飞扬”,从《说句心里话》中又很容易产生歌中的共鸣:“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心里话,我也有爱,常思念那个梦中的她,梦中的她。”在心灵的碰撞和共鸣中,打开了战士的心扉,接着笔锋一转,歌曲点出了主题,升华了思想:“既然来当兵,就知责任大。你不扛枪,我不站岗,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她?”经过这样的音乐诱导,会油然而生一种军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可以说,一首好歌胜过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特有方式涓涓细流一般流进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则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显性的灌输,是系统的教育和明确的引导。
三、军队音乐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取长补短,彼此促进
1.思想政治教育能指导和引领军队音乐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这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军队音乐文化确定正确、积极的思想基调。具体到军队来说就是要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矢志不渝、无私奉献、保家卫国、敢打必胜等。同时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好,就会为军队音乐文化向着先进的军事文化方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比如抵制和远离一些不良文化、恶俗文化的侵蚀,树立健康向上、高尚纯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提高审美鉴别力。
2.军队音乐文化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军队音乐文化是官兵思想情感和政治教育之间的纽带,可以在无形中艺术地、巧妙地搭起部队官兵内心情感和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和政治宣讲,从而有效拓宽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领域,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比如解放军报上报道的,某基层指导员用“八首歌串讲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就是利用军队音乐文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一个有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