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这场目前还不曾见底的全球经济衰退,给各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场金融灾难,虽然说肇始于华尔街,又延伸至欧洲日本,并波及到新兴世界,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别人的危机”、“外部的危机”,而是一场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因此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显的很重要。
关键词:全球 经济危机 可持续发展
一、全球能源危机的表现
(一)全球能源储量与开采时间有限
全球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一种经济。然而,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l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以支配的化石资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亿吨~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气储量估计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1995年煤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铀的年开采量目前为每年6万吨,据1993年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核聚变到2050年还没有实现的希望。
(二)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2007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能源短缺更为明显,特别是石油、煤炭、天然气、粮食等价格大幅度飙升,推动全球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造成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不仅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和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如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南亚,特别是越南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金融危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如美国、欧盟等)。与此同时,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比较严峻,2008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特别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价格是能源稀缺程度的反映,当前全球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价格不断创新高,充分说明能源危机迫在眉睫。
(三)全球股市暴跌与失业增加
股票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在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影响下,美国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并波及到各国的股票市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和股票市场的暴跌根源于美国经济的不景气,而美国经济不景气又来源于全球能源短缺危机和能源价格的飙升。例如,1973年的美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突如其来的石油危机使美国当年9月份的物价指数比1月份上涨了6百分点,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跌幅达11.4%。如果说第一次石油危机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结束了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那么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则加重了西方经济的“滞胀”。石油价格由2007年上半年60~70美元一桶上升到目前接近150美元一桶,是否会引发全球新的经济危机还不能十分肯定,但造成了全球股市暴跌(很多新型市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跌幅达50%以上)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连美国都出现了很多著名金融机构破产,大量的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在全球大量裁员削减成本以求生存。很多资本市场甚至丧失了融资功能,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全球能源危机,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地方冲突的加剧,最终可能葬送现代市场经济。事实上,当前中东及海湾地区、非洲和南美洲局部地区的紧张局势都是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而引发的。
二、全球能源危机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根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前,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方面:全面发展和公平发展。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的目的是:经济的长期、稳定、良性的增长,重视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行为的生态合理性,保证经济行为的持续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而生态系统的质量不断提高;人口逐步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人类得到永恒的延续。公平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公平和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机会的公平。前者要求人类的发展要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为限;后者要求,由于人口膨胀、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威胁的发展道路。
然而,全球以石化能源为主的能源短缺和价格飙升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既有负面的又有正面的。
(一)能源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是粗放型经济,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全球性能源短缺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国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过度开发。以煤炭为例,我国是世界第一煤炭储藏国,但是2007年成为世界上煤炭净进口国,主要原因是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混乱现象严重,全国各地有许多小煤窑,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存在严重的开采浪费现象。因此,我国前几年陆续关停了许多小煤窑,造成供应不足。同时,我国在消费石化能源时,也存在严重不节约和浪费的现象。这些表现与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相悖。
(二)价格管制和补贴世界
在世界石油价格大幅飙升的情况下,我国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护居民生活稳定,高价进口原油,然后低价供应市场,造成中石化和中石油的炼油业务严重亏损。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大额补贴,实际上是在补贴世界。价格是能源稀缺程度的反映,价格管制既不能反映能源的稀缺程度和合理配置,又会加重财政负担,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克服能源危机的出路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即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取代石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与之相联系的是我国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基础的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价格的飙升,迫使我国政府加大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这客观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和长远发展。
三、全球能源危机条件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选择
(一)建立有效的能源协调机制和管理机构
一个高效合理的能源协调机制和管理机构,是能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保证,是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自1993年中国能源部撤销以来,几个主要能源行业相继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各能源公司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能源协调机制,导致整个能源行业分散、混乱、无序竞争和低效率的局面。在2003年两会后成立了一个正局
级机构一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下设石油天然气处、煤炭处、电力处以及新能源处,外加一个发改委直属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统一协调各能源行业。但这并没有改变能源开采过度和浪费严重现象,甚至还出现了能源严重短缺。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能源协调机制和能源管理机构设计不合理,如节能不在能源局的管辖范围内。而是归人口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司负责。2008年部委改革撤并对上述问题有一定的调整,其效果还有待观察。
(二)加大法律的强制约束力度和制定严格统一的技术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总体上说,这些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能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在节约能源方面还缺乏一个统一、严格的技术执行标准。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必须开拓新的发展道路,探索合理的、适合我们现在生产力水平的能源消费模式。这对影响能源需求的作用十分重大。
(三)加强能源战略规划和执行力度
我国能源开采和利用缺乏统一、长远的规划,规划力度较弱,造成一段时间内能源严重短缺,随后就是大规模、无序化的开发,导致能源的过度利用和严重的开采浪费,同时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因此,一个良好的能源战略远景规划和适当的执行力度,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关键词:国际贸易生态化;全球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5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环境不断地恶化,资源也在不断地减少,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中,逐渐将其与环保进行结合,通过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方式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国际贸易的生态化也就是将生态保护的原则灌输到贸易活动中,以此来实现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并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行有效的贯彻落实。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环境问题的逐渐严重,在国际贸易中与环境问题相关的问题不断出现,并成为国际贸易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早现阶段的国际贸易体制当中,环保已经成为贸易体系的重要宗旨。世界贸易组织法与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对贸易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国际贸易进行制约,使其向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通过协议的方式来对环境与资源的开发进行明确的要求,以此来保障国际贸易发展中环境保护的效果,从根本上促进生态化的发展。为了减少贸易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应的贸易措施也在逐渐地形成,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法的生态化。由于环境与贸易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加剧,就应该通过相应的规范来对其进行约束,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现实发展的矛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加快,资源、资金以及金融在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贸易发展也在逐渐地加快,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人们的需求,由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地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发展。但国际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贸易增长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带来环境与资源的问题与大量消耗,这也就降低了地球的供养能力,对地球的承载极限不断地进行挑战,所以导致国际贸易与全球经济的发展难以保障生态化的效果。
(一)经济发展加速了资源的不平等性
虽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效果,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以牺牲资源作为代价的,没有对地方的差异进行正确的认识与考虑,这也就难以保障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更是难以有效地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平等性,例如发展中国家对能源消耗相对较大,拥有70%人口的发展国家只有30%的资源,而具有30%人口的发达国家却拥有70%的资源,这种不平等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生态化的进展。也正是由于这一状况,发展中国家难以对WTO所提出的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表示怀疑的态度,如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能为发展国家带来益处,只能带来负担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了纸上谈兵,其存在也就不存在意义了。如果按照现在的资源消耗状况来看,地球上的资源只可以供给少数人使用,这也就难以落实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本不公平分配
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以及经济的规模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人力、物力资源等诸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分配机制,例如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集约化生产,使其在贸易的发展中占据成本的优势。一般情况下来讲,生产力直接决定资本的走向,所以生产力相对较高,其自身的资本也就相对较为雄厚。所以,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资本分配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性,资本的流向也是发达国家,这也就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三)经济增长降低地球供养的能力
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主要是要求经济活动开展应该在保护环境与能源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要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例如各国在对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应该重视自身有害气体的排放,以此来降低温室效应等不良的环境影响。现阶段,很多国家在对经济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资源进行保护与缓解的效果,通过国际贸易进出口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国的内部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进出口的环境,对资源的服务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每个国家都想对自身的经济进行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但又不想要承担环境与资源进行保护的义务。据相关调查表明,只有少数的国家内部环境承载力没有达到上限,所以现阶段的各国想要发展经济,就应该对进口的承受能力进行不断地提高,以此来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的处理与重视。
三、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原因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冲突
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经济上的生态化发展,也就是物质财富的提高,对供需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其次就是社会的生态发展与进步,其主要是对中国的人口问题进行解决,对社会的贫富分化进行缓解;最后就是环境与资源的生态发展方面,其主要是实现生态资源与经济的共同发展,以此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主张达到人们的生活要求,还应该保证环境的使用,为后代的使用与发展提供基础。在国际贸易的生态发展环境下,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人类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重视。所以想要对短期内的经济增长效果进行提高,就应该明确其与贸易生态化之间的差异。
(二)WTO对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政策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WTO对国际贸易的生态化与全球经济的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也就导致其重视程度严重的不足,没有相应的政策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在WTO的环境下,经济的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被弱化,没有重视生态化的引导效果与作用,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发展中所具有的经济与社会方面内容,推动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在这一观点下制定的WTO政策也就缺乏科学性与公正性,容易引发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化之间的问题。例如WTO的非歧视原则,其不仅实现全球经济发展,还对发展中的国家进行扶持与鼓励,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际贸易。但由于这一政策是在国际贸易生态环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既要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进行考虑,还应该对相应的环境税进行缴纳,这也就出现新的冲突。与此类似的策略还有很多,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冲突,不利于其向着协调的方向发展。
(三)发达国家在生态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方面有着双重的标准
在出口贸易的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并有效地对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等问题进行规避,就通过出口的方式或者在其他国家设立厂房进行生产,将污染与危机转嫁到其他的国家,这种方式在发达国家相对较为常见,例如日本为了避免支付环保的资金,就将其国内的高污染行业进行转移,放到周边的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以此来获得高额的利润。据相关的调查表明,人口相对较少的发达国家所造成的有害废弃物量相对较大,占世界总量的77%,他们通常在发展中国家作为有害废气物的堆积场,通过向境外输出的方式来对毒废料进行输出,中国有很多沿海的城市也在为一些发达国家进行有害垃圾的处理。在国际贸易的方面,发达国家为了对自身利益与经济发展状况的有效保护,就通过贸易壁垒的方式来进行。虽然有很多的绿色壁垒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的贸易壁垒只是通过生态化的借口,来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行限制。
四、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
(一)优化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际贸易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益,所以具有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色彩,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想要保障利益的长久性,就应该保障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在未来的发展时间过程中,环保与节能将成为时代的主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导。这就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对经济进行发展,积极对各国之间的交流状况进行推动。还应该加强对贸易政策的掌握与应用,不断地为构建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进行研究,重视对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遵循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则
在对国际的贸易生态化进行塑造的过程中,应该保障在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并需要完善的法律来对其进行约束与规范。做好规范的工作,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对不同国家的生态化发展状况与经济水平,以此来达到公平与公正的效果;其次就是通过统一的国际标准来对,保障各个流程的利益要求。各国在国内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应该对本国的国情与经济贸易的状况进研究与分析治理资源保护的重要法则,并对其进行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五、结语
在对经济进行追求的同时也应该明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生态化的方式进行研究与分析,并不断对其进行优化。不可以通过牺牲环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刘冲.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
[2]王飒.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观察,2013,(7).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的削弱,发展公平以及强化合作与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影响体现在可持续健康发展上。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长远目标。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所以国际经济法要为这种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国家经济受到了削弱。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各国的合作与发展都会多方平衡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发展的现实情况在某些时候往往所受到的限制比发达国家要多,发达国家在经济资源,技术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势必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侵害。而且,现在不断增加的国际经济组织也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经济的公平互利原则。法律与规则是促进公平的制度保障。在市场中,公平交易一直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所以为实现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发展,对贸易的公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历史的进程看国际合作的进程一般为多边合作,这样也提高了国际合作的效益,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双边合作和区域地区的合作也逐渐成为了新形势下的合作方式。
二、结语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技术总监,负责监督GRI报告框架的发展,与外部利益相关方沟通,协调他们与GRI及GRI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关系。美国纽约人,会说法语和汉语。
如果全球经济危机继续恶化,企业的管理者就必然会面临企业进行重组的处境,消除劣势,强化其优势。从便利或短期利益考虑,部分企业以及政府会先牺牲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投入。在经济状况日渐低下的时刻,环境的好坏似乎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在危机来临时,牺牲透明度,暂停社会福利项目从而节省一部分支出是理所应当的。
这种逻辑是危险的。
可持续发展程度高低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在未来预测经济危机的能力。在危机来临时,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加大力度推行可持续发展,而非望而却步。企业家必须认识到,毕竟在“危机”二字中,除了“危”,还有一个“机”字。
经济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
有远见的企业家会注意到,全球经济的下滑为那些推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减少污染、加强人权和企业透明度的重视,更能进一步推进各方面发展,从而提升企业形象。这一点也能帮助中国企业跃升国际市场,让自身的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就效率而言,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为企业提供了大规模降低成本的极佳机会。这样一来,利润增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相应提高。以日本为例,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该国经济被迫进行大规模重组,之后很多日本企业的污染减少,企业效率提高。很多经济学家称,今天的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起重要作用,一个决定原因就是该国企业效率都相当惊人,使该国经济无论在全球经济顺逆与否的情况下都位列前茅。
目前,中国的能源效率只是日本的几分之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单位的平均用水和韩国一样多。中国企业应该利用此机会降低污染,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减少支出。方法之一是减少能源的使用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废物再利用的水平。
当然,机会不仅仅在降低成本上可以体现,通过对创新的投入,企业可以在一个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国际范围内企业普遍下滑的情况下。
对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全面分析的难度较大,但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George Soros, 目前全球最富有的投资者在评论全球经济危机时说道:世界前任经济推动力量美国,它的消费能力已经被迫暂停。
George Soros说,和能源相关的项目将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领域,也就是说,未来市场对企业的预期将会是:绿色,低碳排放,高效率。
这种转型趋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目前,中国已经跃居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大的消费国和出口国:特别是其太阳能接触板和风能技术,而且加入这个领域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McKinsey & Company, 一家管理咨询公司,预测在未来从事提高中国能源效率的企业价值总值将高达每年280亿美元。在中国推行能源效率创新的企业有机会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当然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其中就包括如何提高企业能源使用效率,在公司领导层中推广清洁能源的创新和使用,同时还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简单易行、低成本的解决方式,比如使用更环保的节能灯泡,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量。
G3指南为中国中小企业转型提供指引
很多管理者其实已经认识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在黄鲸保护上下功夫。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长期的投资方以及固定的消费者群,特别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刻。所以,企业如要长期稳定发展,清晰度和对人权的尊重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那么,如何能帮助企业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的建立呢?全球报告组织的 G3方针在全球范围内为企业监督管理自身经营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是很多企业处理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时使用的重要工具。根据G3方针提出的要点,全球各大企业纷纷开始公布其经营对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比如,计算企业生产所需用水、职工工作的环境状况等。这些全方位的报告能让企业的经营者意识到哪个方面的工作还有欠缺,哪些方面得到了改善,取得了成效。
汇集以上信息书写成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企业在成为更绿、更人性化,同时更具有利润潜力的将来时企业的道路上跨出的关键性一步。
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1500家企业正在使用全球报告组织制定的G3《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制定其报告,有一部分中国的企业也已经加入其行列中。 G3指南正逐渐成为全球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公认标准。在不久的将来,也将预期成为中国企业参考的标准。
目前全球报告组织正向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推广该指南,作为全球推广计划中中国部分的主要方向。在中国,中小型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推广创新以及全球加工链条的良性循环运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沃尔玛今年10月提出了一项新举措,暗示其发展的新方向,那就是价格再也不是沃尔玛产品的唯一进货标准。产品的环境及社会影响,产品厂家的劳动力生产环境以及产品质量成为公司进货的重要参数。
Lee Scott,沃尔玛的经营主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正向公司的供应商制定一系列标准。其中,为中国的分公司设定的标准包括:水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是否存在不必要包装,以及开发更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的投入等方面。
作为回应,本地的生产厂家会发现自己正面临相应的挑战,促使其注意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总量。
全球合作组织目前正在和中国以及欧洲的中小型企业合作,从其自身特点,即在国际加工生产链条上的作用,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标准。通过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让中小型企业可以对指南的标准反复验证,从而达到日益提升的标准。
通过使用 G3指导方针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有机会对自身的经营价值进行重新审视、调整和巩固,为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作好充分的准备。
很多国际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没有应对危机时期特定的金融借贷机制来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给企业经营者上的沉重的一堂课。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在正是转型的绝佳时期。通过G3的指导,企业重审自身的经营状况,考虑自身经营理念和报告指导中那些指标的关系,给企业重新定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更紧密和合理,达到经济整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建筑行业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而且,也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建筑行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现象,这就要求加强对建筑经济的控制,通过分析当前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与建筑行业概况
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及环境完好基础上,对各种资源进行有节制的利用,同时坚持新能源开发策略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所谓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的基本工作包括勘察建筑地址、研究设计建筑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维修、竣工建筑物的装修与安装,其本身及生产经营行为既与其它行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存在紧密关联。建筑主体施工、安装及建筑材料安装等是其经营活动的主体内容,建造娱乐场所、公共场所、基础设施、高楼大厦、桥梁、铁路、公路、住房,其它相似工程的勘探与设计等均涵盖其中。建筑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提高国内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同时,能有效提升各类建筑投资的水平与力度,加大资源利用量。因此,必须要保障建筑经济具有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以便其可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相对有利地位。
二、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逐步涌起,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加剧,各国各地区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及发展规模空前,建筑业发展同样日臻成熟。不过,从实践来看,三大产业发展均程度不同的忽略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资源利用总量、不可再生能源开采量不断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已濒临枯竭。而由资源利用导致的环境、空气、土壤、水体等方面的污染日益加剧。全面发展绿色经济、可持续经济不但是时代课题,也是现实所需,势在必行。建筑行业有必要也有义务坚持创新型建筑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环保、绿色、低碳的建筑产品,推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友好发展,以便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第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各行各业有必要从自身做起,主动发展可持续经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尽早形成,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由于建筑业在社会百业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与社会各方面几乎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建筑经济必须要首当其冲,坚持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以此奠定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推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第一,既有建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现有的建筑施工及建筑工程安装方式。建筑领域必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与资源、环境发展概况,完成施工、安装方法的制定与实施,形成资源与成本节约,从本质上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呈集约化发展态势,逐步转变进入和谐经济、可持续经济、绿色经济发展轨道。从根本上实现建筑经济的健康、环保、节能及低碳目标,让建筑标准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相吻合,推动建筑经济发展更具可持续性。第二,坚持持续不断的发展创新。着力进行建筑模式、技术创新,研发环保、节能、高效建筑材料。建筑行业有必要全面普及新型环保、节能建材应用,致力于新型建筑技术研发,建筑实践中主动采用沼气、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资源,将环境污染程度减轻,提升公众生活质量,形成资源节约、资源利用率提升这一良好发展业态,推动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真正落到实处。第三,建立健全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的合理的制度体系及监督制约机制,由此确保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筑过程不可以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采用不合理、不科学的偷工减料手段,必须坚决杜绝对公众生活质量及环境有害的设备与建材利用,这就要求,建筑行业必须全面遵守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同时,政府有必要强化行业监管,使建筑的每个环节、每项措施均与建筑标准相吻合,从本质上促进建筑行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四、结论伴随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各行各业的环保要求也逐渐提高,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保证建筑行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加强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建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芬.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企业导报,2011,(21):112-113.
[2]尹书.浅谈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04):244.
[3]王璇.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04):250.
[4]侯建平.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8):19-20.
关键词:企业;营销创新;创新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增强,世界经济正朝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就注定了企业务必要靠创新才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在此,我们就企业市场营销的创新问题进行浅略探讨。
一、目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所面临的现状
(一)营销观念陈旧,缺乏全面的营销策略
目前,尽管企业大都对市场营销给予了重视,但企业的营销方法和理念都有待改进。大部分的企业还都处于推销观念的阶段,仍以生产产品作为中心,未从用户的和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而是期望通过扩大推销活动,在大量中取得利润。缺乏全面理性的营销策略,是很多企业在经营和运行中所存在的缺点。
(二)重视产品创新,忽略营销创新
大部分企业管理者都能够意识到创新是确保其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其大都有着较强的创新动力,对创新有着很高的热情,因此,企业的产品在质和量上都有着很高的创新水平。但由于传统习惯的束缚和营销战略的匮乏,导致企业营销创新的能力不够,在对顾客的服务体系的创新上更是存在着严重不足。而市场创新则是有个企业能够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很多企业对此都不够重视,不能够获得自己可争取到的的新市场,进行合理的开发,也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三)营销资金和人才普遍缺乏
由于营销资金和人才的普遍缺乏,企业营销活动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它们无法进行促销活动或是产品宣传,导致产品信息不能有效及时的传递给消费者,致使企业的新产品在市场上也无人知晓,从而影响其销售。同时,一些企业内的营销管理者不是由专职的人员担任,他们缺乏专业的营销知识,也不具备营销管理的能力与素质。
二、就目前我国企业进行营销创新的必要性
(一)由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给企业营销所带来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由买方市场进入到卖方市场。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企业仅仅靠模仿大企业的营销和生产做法就能赢利。但在买方市场中,由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企业仅靠仿效他人的营销和生产则很难成功。只有坚持走创新的道路,打造自己特有的营销特色,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所带来的挑战
众所周知,全球经济正向着企业生存数字化、全球市场一体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以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为重点的新经济体系得到迅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我国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分工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让企业经营环境的风险加大。因此,国内企业应该要注重营销创新,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国外企业的各种营销做法,而应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方式,以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给企业市场营销所带来的挑战
随着世界绿色经济发展浪潮的兴起,我国承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各个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则应该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应实现“净化”营销和生产,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放弃旧有的营销方式,探索新营销模式,进行营销创新。
三、我国企业营销创新的主要方法
(一)努力追求与当代经济相适应的营销模式
在企业的创新活动中,观念创新起着先导作用。创新活动首先贵在观念的创新,或是在观念创新指导下才能够进行。没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就缺乏创新行动,如果没有先进的理论、思想、观点做指引,实现创新就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应该努力追求与当代经济相适应的营销模式。
【关键词】低碳环境;天然气行业;经济发展
一、天然气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任何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以及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则就是能源的存在,能源在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天然气这个新时代背景产生的一种新能源,对于我国现如今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然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低碳的排放,进一步的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在如今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天然气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国家,同时天然气又作为一种“绿色燃料”以及“绿色能源”,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如今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传统的燃煤基础上有了一个极大的突破。
2.天然气的含碳量相对较低,符合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天然气凭借着其自身优越的经济性、方便性、清洁性以及安全性,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然气和现如今其它的替代能源相比,更加的具有经济性和实惠性,同时天然气在实际的使用中其输送过程往往通过一定的管道进行输送,这个过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定原则上的安全保障。天然气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既环保无污染,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3.天然气的热效率相对较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单位热能消费的碳排放量。全球经济下的全球变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空气中的碳含量过多,然而为了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全球的不断变暖,则就在进行合理的减少碳排放量,但是就其根本上而言,减少碳排放量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尽可能的提高能源的效率。同时,天然气一种新兴的气体能源,其能源的使用效率相对来说比较优于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煤炭。
4.天然气涉及的行业相对来说比较的多,对于建设低碳城市和形成低碳产业集群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天然气一方面不仅仅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对来说较低以及碳排放量低,同时在节能减排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发展中,天然气作为一种新兴的气体能源,在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同样也进一步的促进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发展道路和低碳产业的形成。
5.天然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一种依赖,进一步的加快了发展清洁能源。
总之,天然气这种新兴的气体清洁能源一方面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的排放量,同时对于我国现如今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低碳环境下天然气行业经济发展的探索过程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则是在一定程度上转换经济发展的方式,尽可能的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一种依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但是低碳环境下的天然气行业的经济发展在其探索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天然气现有的营销现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探索分析。目前低碳环境下的天然气行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然气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安全的能源,被广泛代替传统的燃煤进而应用到现代化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其城市化的目标市场逐渐扩展,同时现代居民对天然气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2.现有的天然气虽然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实际上的人均占有量特别的低,天然气的开发工作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大部分的气田分布的地区,其地形相对来说比较的复杂,同时开发勘探的工作也是相当的困难,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成本也是相对的高。
3.随着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天然气也就越来被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实际生活中。但是其天然气行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天然气的价格也有着其一定的价格结构。主要包括出厂价、管输费、城市配气费以及储气库费这四种价格模式,这种价格结构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天然气这种优质能源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
4.低碳环境下的天然气行业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不仅仅有着一定合理的天然气价格,同时还要有着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天然气的法规。天然气在其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更应该加强其天然气行业自身的内部管理系统的结构,使得天然气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迈进。
总的来说,在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天然气行业的经济发展更应该贴近当今时展的主题,对其自身的市场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争取最大程度上使得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迈向更广阔的应用平台上。
三、结语
在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低碳经济的发展统领当今时展的主题,同时天然气行业作为一种充满生机并且快速发展的新型能源的朝阳产业,对现代化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于我国由资源依赖性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我相信,在未来相关研究人士对低碳环境下天然气行业经济发展的更深一层次的探索,我国的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将会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经济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外贸可持续发展 SWOT分析法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全球价值链正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推进,这为我国外贸企业逐步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运用SWOT模型分析当前我国外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探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为我国当前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一)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分析
1.经济持续增长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强劲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外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和一定的贸易顺差不仅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时机,而且为提升贸易结构和改变当前贸易模式提供了经济后盾。
2.劳动力优势是我国外贸比较优势的重要基础。我国拥有的劳动力资源非常密集,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的数据,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有3.59亿人,而农村劳动人口则将近4.05亿,如此庞大的劳动力存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创造的重要动力源泉,当然也应该成为我国外贸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动力(马常娥,2010)。
3.经济体制优势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已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部门对经济的指导由过去的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了现在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宏观调控为主。一直以来,政府不断制订关于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对外贸企业进行了扶持,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压力得到缓解,经营负担有所降低,进口需求得以提升。
(二)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分析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且自主品牌缺乏。我国外贸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经费投入不足,品牌缺失。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通用指标。2012年我国的这一指标只有1.84%,远低于美国(3%)、以色列(5%)。虽然一直倡导通过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实际成效并不明显,反而使得部分企业由于太依赖国外技术而丧失了研发的动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中自主品牌比重不足10%,虽有部分企业开始出口自主品牌,但由于品牌知名度低,附加值不高,出口效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李佳杨、左怡芳,2011)。
2.高层次外贸人才供需缺口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外贸行业迎来了又一发展契机。新的发展时期更需要高端的人才队伍。当前对外贸人才的渴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更多的体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我国缺少通晓国际惯例、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以及准确把握时机的国际化外贸人才。目前高校对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这一新需求仍存在现实差距,严重阻碍了我国外贸企业“走出去”的脚步。
3.外贸发展与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矛盾日益突出。一直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以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和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为主。然而,这样的出口产品结构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一方面,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高,使我国原本稀缺的资源变得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巨大的外部不经济性,部分地区为了追求好的经济效益盲目进行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此外,一些跨国公司利用我国宽松的外资环境,将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加据了我国环境污染。
(三)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分析
1.全球经济出现缓慢复苏态势。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3.3%,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3%。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为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球贸易大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全球价值链向深度和广度推进,而且为我国的外贸企业逐步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及外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黄伟麟,2011)。
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发展空间大。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快,为我国外贸出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出口企业抓住有利时机,深入推进市场多元化,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2年我国对东盟、俄罗斯、南非的出口分别同比增长9.3%、11.9%、30.4%和1.3%。虽然从总体上看,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比重仍然不高,但发展潜力巨大。
3.自贸区建设和贸易交易会开展。我国正与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贸区。其中9个自贸协定已经开始实施。目前,我国已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结束了与韩国的自贸区联合研究,并且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此外,我国还多次成功举办了广交会、京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各类会展活动,为我国拓宽贸易合作伙伴提供重要的平台。
(四)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分析
1.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对外贸产生阻碍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采取了扩张型财政政策,使得财政赤字不断攀升。为了克服负债增加的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又普遍采取提高税率、削减社会福利、裁减公共部门就业岗位等方式增收节支,严重制约了消费能力和信心,延缓了全球经济的复苏。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紧密,而且自身也存在着结构矛盾,因此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时,新兴经济体增长亦存在经济波动风险。
2.我国成本优势减弱,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威胁加剧。近年来,我国劳动力、资源、人民币汇率等要素资本和资产价格上升较快,外贸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加大,成本优势逐渐削弱。2008-2012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5%,制造业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15%。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部分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和产品订单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的迹象。
3.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碳关税”或成新武器。在全球经济复苏疲弱的影响下,发达国家纷纷实行包装和标签、产品检验检疫等制度大肆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便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技术壁垒,由于我国一直以工业制品出口为主,碳排放量一直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所以一旦碳关税普遍得到采纳,我国的外贸将遭受严重打击。近年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出口结构相近发展中国家频频爆发贸易摩擦,贸易纠纷更是日趋激烈,外贸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黄伟麟,2011)。
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一)SO战略:开拓进取性战略
1.加快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在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过程中,既要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整合传统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视产品的产量、档次和多样性;又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微电子、信息处理、新材料等领域作为发展重点,积极培育新的出口竞争优势产业。在进口商品结构方面,不但要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技术设备的进口,还要加大低碳环保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充分获取技术外溢效应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实行外贸多元化战略,减少国际市场风险。我国在继续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一是充分利用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互补性优势,加大海外投资,通过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合作等方式带动我国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出口;二是加大能源、资源性产品,特别是石油的进口、天然气的进口,来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需求供应;三是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选择有关国家发展自由贸易区,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开放市场,与不同国家建立经贸关系,更好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企业“走出去”,扩大产品出口。
(二)WO战略:支持引导型战略
1.加强技术创新,实现“科技兴贸”。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如通过贷款担保、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资金以及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三是加工贸易型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良好环境,逐步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一方面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实现OEM向ODM和OBM的转变,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国际营销、物流等业务,提高附加值。
2.重视外贸人才素质培养,缩短供需差距。一是利用高校和研究所培养外贸专业人才。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两种工具,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二是通过专业机构加强外贸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外贸从业人员技术和知识水平;三是加强外贸企业的交流合作,逐步引进国外高素质人才,吸收他们带来的新创意、新观念、新方法,完善我国的人才队伍体系。
(三)ST战略:克服加强型战略
1.加快西部外贸发展,改善东西部地区失衡现状。对中西部地区而言,一是加快西部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力度,努力把这一地区发展成我国的能源、冶金、石油等工业的基地之一,在缓解我国资源供给短缺局面的同时,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尖端武器提供原材料。二是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支持力度,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内外资企业。三是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土地、劳动力、能源方面的比较优势,促进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2.加强汇率风险管理,降低汇率风险。一是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外汇管理人员在全面掌握企业外币收支的情况下,不仅要准确及时地预测汇率变化趋势,还要准确预测意外汇率波动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二是不断提高外贸企业管理能力。企业可通过引进外贸信息系统软件将企业内部各种分散的人力与技术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应对汇率风险,形成整体优势。
(四)WT战略:防御完善型战略
1.积极发展绿色贸易,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一是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进出口商品环境标志认证和管理办法,以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法规、制度促使企业改变过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决策,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三是应积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向有利于环保的方向调整产品结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开发出符合国际市场环境标准要求的绿色产品。
2.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效益。一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遵循有序渐进开放的原则,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二是政府应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延伸我国服务贸易的价值链;三是国内同行业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效应、人员培训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常娥.动态比较优势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0
2.李佳杨,左怡芳.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J].时代金融,2011
关键词:跨国经营;绿色贸易;绿色营销
如何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绿色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巨大市场,使我国和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是我国追赶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巨大契机。据统计,2005年全球绿色商品贸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 574亿元。美国克里兰夫市场预测公司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国际绿色消费正以每年平均12% -15%的速度递增。目前,全球已出现一个由环保技术和服务业构成的庞大的绿色市场,并是世界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后的四大市场之一。做好跨国绿色营销不仅可以帮助我国企业赢得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避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之类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一、绿色营销在跨国经营中的重要性
(一)绿色营销符合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社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酸雨、土地沙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臭氧层遭到破坏、对重要生态资源的过快掠夺等。在生态间题日益紧迫的今天,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何在不牺牲环境的条件下持续、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已经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绿色营销要求企业不仅承担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而且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责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此,绿色营销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手段,无疑已成为现代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绿色营销符合绿色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追求健康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世人关注,绿色消费群体正在兴起。1998年世界环保组织的一项统计显示:67%的荷兰人和80%的德国人表示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环境因素;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倾向。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2000年的一项专项调查也显示:53. 8%的人愿意消费绿色产品;37. 9%的人表示购买过绿色食品、绿色建材或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我国应该认清这一巨大的发展契机,顺利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绿色营销有利于绕过绿色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环境标志产品标准正在替代关税与配额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绿色壁垒。其内容有国际环保公约、国际环保法规标准、自愿性措施、加工生产方法标准和环保成本内在化等。在全球4 917种产品中,受绿色壁垒影响的3 746种产品的贸易额达47 320亿美元,其中直接受影响的达6 790亿美元。全球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壁垒措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
(四)绿色营销有利于提高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企业公民形象
绿色营销使企业将自身的利益目标融人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中,企业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仅获取了利润,而且可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在社会各界中获得良好声誉,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因而,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既符合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也符合东道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同时兼顾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当地环境。其结果理所当然是跨国企业赢得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支持。
二、跨国经营中的绿色营销战略
(一)建立并完善绿色企业文化
绿色企业文化以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它是以发展企业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开展生态营销为保证、以满足需求为动力,实现企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文化。利用绿色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激励力、导向力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体而言,跨国经营企业在建立绿色企业文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建立并完善企业绿色管理制度。在培育企业职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二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绿色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企业从招聘员工开始就应招聘对企业的绿色文化内核认同的人,并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奖金、晋升条件挂钩等措施,加强员工对绿色企业文化的认同,提高员工实施绿色文化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强化,持之以恒。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信条、口号、作风、习俗、礼仪等文化要素,是不断进行积极强化的产物。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也应遵循趋乐避苦,趋利避害这些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
(二)制定高效的绿色营销组合战略
1.选择合适的绿色产品。跨国企业经营者通过情报信息网络广泛捕捉绿色资源信息、生产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消费信息、价格信息等,分析出国际绿色市场的变化动向,再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情况选择合适的绿色产品,为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2.绿色价格的制定。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时,应将生产开发绿色产品过程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价格上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价值,绿色产品价格应略高于一般同类产品的价格。如芬兰政府允许绿色产品的价格上扬30%;日本绿色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高20%以上。
3.绿色促销。企业应利用促销宣传,建立起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渠道,可以通过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洽淡会的形式,来扩大绿色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面,通过有影响力的宣传媒介和公共活动,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实际行动,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
4.绿色营销渠道的选择。企业应根据绿色产品的特殊性,选择不同的分销渠道,精心挑选有信誉、有良好公众形象、对绿色产品达成共识的商、批发商、零售商,提高销售渠道覆盖面。
5.绿色营销服务。企业应将绿色营销服务贯穿于整个销售过程,尤其是售后服务。既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也要节约能源和资源,鼓励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和循环再生,减少污染和二次污染。
地理学科公认的特性有二: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质系统,这个物质系统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地理学就是研究这个物质系统的全部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功能也是综合的,例如,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对人们生产、生活来说,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这一流域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进行综合研究,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的地理环境虽是一个整体,但因各个地区位置的不同,受内、外力作用不均一等影响,又存在着地域分异。最后,还应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任一区域内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在区域演变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区域的开发、利用应当是综合的,相关区域的发展也是彼此影响的。
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之后,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对立、对抗”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加速改变着各地区的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与此同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愈益强烈,导致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国土、经济、社会关系的严重失调。当今社会人地关系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所以人地关系成为联系高中地理教材各章的主线索,也就理所当然了。可是,解决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呢?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和毁林等等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所有这些危机的产生都跟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资源有关。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而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人地关系的内容和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三大灵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均不可偏废,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途径
2.1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
由于高中地理上册教材编排体系是按照地球的圈层构造体系编排的,每个圈层又都顺理成章地由内部结构、特点、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转换、现象与规律、形成与发展,成为一个个“小而全”的完整系统。每一圈层又包容了相关学科的大量基础知识,反客为主地排斥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内容。这些特点,使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但是,可以根据“各层圈”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物质与能量在系统内的持续运动与转换的过程,首先树立学生的“持续”意识,为后期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1教师在讲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之后可适当小结:
以张家港市为例,从12月22日次年1月6月22日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球公转速度的渐变情况。
然后再明确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运动过程。可进一步指明这种持续变化具有同时性。例2在讲授第二章第二节中“气温的日变化”的内容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曲线图结合下表进行讲授:
通过分析讲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地面获热地面储热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大气获热大气储热大气温度的变化。学生很容易明了这也是一个持续变化过程。例3在讲授“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时有关大陆上等温线弯曲特点,通过图文分析,可以得出:一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弯曲;七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
可用“南南北北”四个字来概括这一特征。进一步分析后可小结为:
上述三例的综合,不仅可使内在联系的知识活化,还强化了“持续”意识的培养。事实上,整个高中地理上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气环流的时空变化、海平面气压形势的消长、降水的形成过程、水循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内外力作用过程、地壳运动、地热的积累与释放、地壳的演化过程、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单向流动、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自然带内一个要素的变化对其它各要素的影响等等。这些例子,只要教师精心组织,深入浅出地讲解,都能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持续”意识。
整个高中地理下册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阵地。下面依教材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分章论述。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选择合理的方式,顾及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的、社会和经济的效益。不能“竭泽而渔”,损害自然资源的发展基础。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要研究利用新的替代品;要研究这些资源利用的闭合循环系统;要有利于使其向持续利用方式的方向转变。对于可再生资源,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确保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各种可再生资源能够循环再生,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能源。同时,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材中提到的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退耕还牧、南方丘陵山地的林业发展,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森林法的制订实施;牧区的划区管理、定期轮牧、轮流打草制度、规定载畜量、建人工草场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都是有利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润物无声。
通过第六章的教学,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能力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第七章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与能源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大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一些问题可供学生讨论:
1.哪些能源的利用会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哪些能源的利用会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
2.世界能源的产、供、销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能源的产、供、销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世界上相当一些国家,可再生能源尚未成为常规能源,而非可再生能源又面临贫化甚至枯竭的危险,为了维持本国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是什么?
5.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6.能源消费构成与可持续发展。
7.“能源危机”与区域经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美、日等国是耗能大国,美国年能耗达7亿多吨;而世界上的一些贫困国家对环境的需求、消耗也很多,对资源的开采是掠夺式的。为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日等国对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应持何种态度?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会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会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教学中要突出讲授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途径,例如要遵循生物再生产的自然规律;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对农业的持续要重视气候条件中的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此外农业生产能否持续发展,还与科技投入和社会制度有关,与农业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有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影响更大,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坚持两个原则:“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应结合本乡本土,看到家乡农业持续发展的成就,师生共同探讨家乡农业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工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宜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合理布局的意义、科学技术的水平、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工业的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轻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等方面层层展开。例如结合教材可提出:如何根据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的空间转移,邻近地区怎样才能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从我国国情着手,着重探讨农业生产、交通建设、能源建设、工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科教兴国战略、体制转变等方面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的内容,宜分三步讲授:第一步,讲清工业“三废”的排放,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二步,消除工业“三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步,举例讲解“消除工业三废”,区域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人口构成、数量、素质、增长、分布、迁移、流动,同“可持续发展”都有关联。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教学过程中,除了说理之外,还可举例讲解,例如:移民是世界性难题。为了兴建三峡工程而进行的移民方式,不仅对移民进行了经济补偿,而且保证了移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如在三峡大坝附近兴办水泥厂,既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也考虑了三峡工程的需要,并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工程投资。三峡工程的开发性移民(1985年—2008年,移民总数为113.2万人),无疑是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可以引用张家港市“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过程的成功经验。
全书的最后一章,对前面各章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带有总结和提高的双重意义。教学过程中,宜从“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着手,通过前面各章学过的知识,和已渗透的有关可持续发展思想,对资源利用方式、“三废”排放、人口增长、规划不当和自然原因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加以总结,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只有在经济增长中保护好环境,发展才能健康,才有后劲,才可持续。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最后可联系教学过程中讲过的实例。驾轻就熟地归纳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2.2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育
第一,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如《中国21世纪议程》、《地球的一天》、《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等。
第二,开展乡土调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三,提供实例,撰写小论文,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区域产业市场 营销理念体系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形势中跳脱,地域也不再对这种竞争产生制约,因而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激烈。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理解不断深入,不断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问题进行探索,积极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本篇论文就针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建立进行论述,本篇论文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建立的前提,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问题及如何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临安体系的问题加以论述。
1 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前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意识到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引进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帮助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但是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的本质上来说,现代市场营销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在营销范围与进行营销的主体之间的差别,单纯的就其本质而言,这两者是相一致的。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中,为企业选择、制定及实施有利于发展的、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营销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灵魂所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从本质上来说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说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主体进行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营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来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树立新的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制定营销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上,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配置,以保证区域产业所需的资源成本最小化以达到最大化效益,这样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这是一种将依赖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成依赖生态型循环发展经济模式的模式。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它的含义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说当代人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时要注重对大气、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后代人保留适合生存的环境。因此在进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时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战略制定的重要前提。
2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重要性。
2.1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这个前提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进行营销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核心理念。就企业方面来说,核心理念的概念是由两个部分来构成,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对于区域产业来说核心价值指的就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而核心目的指的是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追求的目标。曾有经济学者对世界上知名的区域产业作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区域产业仅仅是将盈利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这些区域产业都拥有并认同的核心理念,区域产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就将这个核心理念作为一种指引。这也就表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应当与区域产业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这个核心理念更应该体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时应当以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为标准,也是未来区域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营销和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则是包含了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题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因此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是区域产业构建出适合的市场营销理念的关键。
2.2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评估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主要依据。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前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
在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评估时,区域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成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需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公认的人类社会的最佳发展方式,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人类、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是其主要的原则,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对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完全相悖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区域产业中,企业是营销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资源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很多区域产业并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区域产业要想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2.3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都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也不受地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前的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取决于营销主体对于客户需求情况的把握。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范围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市场。如何把握这个市场的动向,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成为决定区域产业竞争情况的关键。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能够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以利于区域产业的竞争。
2.4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对于区域市场营销理念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构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区域竞争时要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中,真正地发挥区域核心价值与核心目标的作用。在对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构建时发觉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可以为其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出现短视的现象。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就认为核心营销理念能够为企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认识可以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3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对策。
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区域产业内的各个企业是进行营销的主体,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职能实现的关键,企业整体的营销绩效对于其余产业营销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要对区域产业的价值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理由进行解析,这是关系到区域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节,也是区域产业能否长久经营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对于区域产业市场的发展而言,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指引,它的存在是要说明区域产业存在的意义,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了区域产业具有的特点和功能,这些都是区域产业在发展时必须明确的内容。对区域产业市场而言,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作为区域市场发展的主要指导,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与方法,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时首先要明确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的构成,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区域产业市场的愿景、作用及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其主要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可以说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灵魂和关键。其中区域产业市场的愿景指的是要明确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清楚自己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既可以实现又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当前区域市场发展的重点,还要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期盼。一般而言,实现区域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基本的愿景,这个愿景既是从区域产业的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又是对区域产业社会价值的一种彰显。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作用是要明确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个意义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对社会的意义。这是回答区域产业为什么而存在的一个部分。区域产业对于社会的意义应当体现在其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产业对这方面的认识有不同的程度,而制定区域产业市场营销发展理念体系的时候,将区域产业市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融合进来,将会使以往区域产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这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对区域产业存在方式的诠释,它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体做认可并遵守的一个价值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也会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一种深刻的体现形式。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与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时核心价值观念是实现区域市场营销理念愿景与作用的主要因素,在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是指导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区域产业管理者制定发展战略的主要参考资料。在区域产业市场的管理者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意义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深入的思考。美国的着名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曾经在他的着作中,研究国家竞争优势时要以产业为其基本的单位。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体现不是一两家公司,而是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这个观念也说明了区域产业市场对于国家竞争力的营销。而区域产业市场的营销水平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时要坚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对区域产业竞争的优势加以培养,这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最恰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曼莹。论现代市场营销的本质[J].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关键词:范式 金融 实体循环经济 超循环 耦合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从中国目前转型攻坚之难,可以发现实体循环经济通过在领域、规模方面的扩展,对于可持续发展范式的重要战略意义。湖北省“十二五”谋划“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的源动力来自于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在国家整体战略取向降速(GDP增长率预期下调)、转方式(资源利用方式)、调结构(产业结构、利益分配结构)的大背景下,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能是传统范式的发展:既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被动承接式发展、也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过去发展模式的复制式发展,而必须是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约束条件下,基于发展范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就“五个统筹”布局的国家战略而言,湖北的发展应是以突出“两型社会”特征为基础的“跨越”,而是否能够可持续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发展实践,应是湖北“跨越式发展”范式的核心要义。
二、全球价值的“金融内生”循环经济新范式
(一)金融“脱耦”限制了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空间 传统循环经济理论,视角集中于实体经济物质循环,虽然可以在物质循环载体上讨论价值循环与信息循环(罗丽艳,2005),但属于虚拟经济范畴的金融运行却在理论和实际运行机制上,外生于循环经济系统。而在金融运行核心化的现代经济中,这意味着将不存在由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的、以新增长范式姿态出现、以循环经济革命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核心绿色生态经济革命。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看,一方面,由于与金融 “脱耦”局限了应用领域,使得循环经济难以成为整体经济系统的生态增长范式,无法满足以“两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带动综合配套改革成功的国家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传统循环经济本身在“两型建设”中的发展势头,也因主要依赖财政渠道的计划资金支持,而来自更加市场化渠道的“金融支持”,虽然在政策的一再支持鼓励下,却因缺乏融入循环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使得抑制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难以消除。因此,如果没有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就难以为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提供理论支持,而“纲要”关于十二·五时期“引导投资…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的规划,其效能未免存疑。
(二)范式变革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重构的核心 所谓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金融规则重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最大诱因。而如能从“过度金融化”角度剖析危机的策源,也就可以从金融危机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低碳金融”之兴起,察觉国际金融着眼于“绿色产业革命”的竞争,正始于金融资本在实体循环经济领域的布局。一个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深入融合(耦合)的时代正不可阻挡的到来。为了讨论作为“跨越式发展”核心的“两型建设”范式,本文提出了一个“范式形成模型”,如图(1)。由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可持续竞争力重构的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势金融资本,借传统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借“生态责任”之名,力求主导“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思想的话语权,主要从提前布局“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革命”的角度,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结构与范式转变,从而实现以话语权、资本、技术优势主控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的战略转移。由于这是出于长期利益的战略安排,因此足以逐渐克服制约金融资本内生融入循环经济的障碍,虽然金融资本从来不会真正从“生态责任”出发、推动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但受长期竞争优势的利益驱动,属于“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协同优化耦合”的新增长范式的时代将不可避免的到来。对我国而言,如果在思想、行为、范式形成方面,不能摆脱被动反应路径,势必在以范式变革为核心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变迁中丧失先机,面临长期的不利竞争格局。因此,有必要调整生态利益分配的政策组合、主动树立包括金融系统在内的整体经济系统“生态责任”意识,谋取“绿色经济”话语权,充分利用循环经济起步低,应用空间大的“后发优势”,明确“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协同优化耦合”为“两型社会”的建设范式,切实推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耦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而承载这一国家战略的最合适地区,莫过于已开展“两型建设”综合改革试验有年、正谋划“十二五”跨越发展的湖北。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系统的协同优化耦合,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想范式,在2012年初露端倪的“中三角合作平台”,包含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是该范式最佳的功能辐射平台。系统学超循环理论,对于研究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这两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相互耦合行为,是最恰当的理论研究平台。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会计 低碳发展 低碳人才
近年来,“低碳”一直是社会的热点。后经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鉴史观今,我国只能走科学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实现节能环保、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在碳会计的促进下落实到实践中。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会计相关内容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不仅指经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发展也要坚持可持续化,应做到三者的协调统一。
目前,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完善低碳经济政策,引导企业从事低碳经济活动,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经济的发展是会计发展的土壤,低碳经济的发展内生性地要求相应的会计准则或者体系来维护与促进其发展,加之会计学界开始日益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会计问题。由此,碳会计的产生以及受到追捧也将是必然的趋势。
(二)碳会计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选择低碳生产方式,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减少产成品中碳的成分,降低碳排放量。而会计是以经济交易或事项为核算和监督对象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对会计核算内容、核算方式产生影响。同时,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必要把低碳经济活动纳入会计核算的范畴,构建碳会计体系,设置单位利润碳排放、单位产品碳含量等财务指标控制低碳经济行为。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碳会计的单独反映和监督。有学者指出,基于碳排放或交易的会计事项应突破传统会计框架的局限,应设置一个类似于社会会计中的碳账户对其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处理。
碳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深层融合与协调发展的会计体系。从最新研究进程看, 碳会计被定义为一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主要是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会计学科。碳会计主要是对碳排放、碳交易及报告披露等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与监督,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碳会计主要涉及:碳排放配额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或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碳会计信息披露和管理以及碳成本管理和战略发展等。
二、低碳经济模式与碳会计的内在关系
低碳经济与碳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精神实质和发展宗旨都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了碳会计的出现,而碳会计又推动着低碳经济,加速健康环保的投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形成。两者有着共同的交点,即环境、资源和人,最终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 本文从哲学角度对二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碳会计与低碳经济的对立统一性。二者对立性主要表现:低碳经济是描述的一种发展理念,是意识的;碳会计是对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的管理活动,是物质的。二者的统一性是主要的,主要表现在目标的一致性:低碳经济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碳会计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会计反映环境和资源问题,并使环境和资源信息最大限度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碳会计与低碳经济的目标一致,即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同资源、环境及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低碳经济与碳会计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
其次,低碳经济为碳会计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低碳经济是将能源、环境、经济三者联系起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理论上,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理念,而会计作为反映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活动,需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来完善并丰富其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以便把企业生产活动需要消耗的能源及其所引起的外部环境损害代价进行如实反映并进行控制,使企业会计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内容,并考核其成效。实践中,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企业的经济活动要考虑到环境与资源因素。这就要求会计核算体系对其进行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确立,为把环境资源以及碳排放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和实践依据。
第三,碳会计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手段。低碳经济模式要求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要做到能源的可持续、有效利用,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企业构建并实施完善可行的碳会计体系,将量化的碳会计信息运用于对企业履行环境义务、承担环境责任的评价中,评价企业是否能做到降低能耗、污染、排放和提高效能、效率、效益,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手段。
三、我国低碳经济与碳会计的发展思考
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中国的能源利用情况不仅对全球经济有重大影响,也对全球气候起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致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较高,但我国的人均资源量很低,所以低碳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经之路,碳会计则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低碳经济与碳会计发展现状及分析
理论方面:近年来,中国在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方面进展较快,低碳经济内涵,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机制和政策,碳排放权交易、碳税等方面理论发展较为丰富。相比较下,碳排放会计研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主要集中于碳会计国际发展的经验评价和初步的碳会计重要性介绍,而对于碳会计基本理念澄清以及碳信息披露状况描述,碳排放会计核算与报告理论基础、核心内容的解释,则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对脱节。简而言之,我国低碳经济与碳会计的核算与披露方面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我国当前与环境有关的法律制度在会计领域有《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在环境领域有《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但这些法律法规制度缺乏具有我国特色的碳会计法律理论体系。而且我国碳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才刚刚起步,缺少可执行的国家级相关制度的约束力。在相关制度的执行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准则及指南,使碳会计在企业实务中缺乏操作性,导致大部分企业在核算和披露中与监管方的要求及信息相关者的关注点不一致,导致信息失真,损害信息的公信力及可信性。
实践方面:1988年5月29日,我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没有减排责任。此外,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致使政府及社会方面对此“作为”不够。目前我国现阶段很多企业仅对环境诉讼等特定事项进行披露,对不利于自身影响的环境污染事件闭口不谈。同时加上政府缺乏对于企业污染的监管和社会对企业污染的过于容忍,以及社会中介机构很少提供碳会计相关的服务和咨询,使得企业对于披露相关事项有很大的随意性,严重损害了环境信息真实性。同时,我国的法律目前也并未对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做相应的限定,所以碳减排在中国并不构成一种义务。
(二)低碳经济与碳会计发展建议
1.增强低碳观念与低碳信息需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增强大众及企业的低碳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实施低碳经济与低碳会计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对于低碳信息的需求,对个人与企业形成舆论压力。
2.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及理论体系。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规范指南,规范个人、企业、政府等部门及组织的行为。此外,还应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修订我国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为我国低碳会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3.执行、监督、创新并行。首先,健全的法律制度及理论体系使得低碳经济及低碳会计的发展有据可依,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政府相关执行部门应据此合理规范个人与企业的行为,并采取一定激励措施;其次,社会及各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准则体系,对经济行为及相关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确保执行效果;此外,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应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创新,改变在世界产业链的不利位置。政府应当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和利用国际资源,鼓励个人及企业开发新的低碳技术。
4.培养低碳人才。低碳人才即低碳经济基本内涵下所需的综合型人才,是具备集经济、管理、生态、环境、资源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包含低碳会计人才和低碳技术人才。低碳人才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如何使企业的经济活动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三高”(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目标,这就要求低碳技术人才将低碳经济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企业经济实践中,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问题,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二是如何将低碳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纳入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范畴内而形成较为完善、实用的碳会计理论体系、规则体系和实务体系,以此服务于低碳经济,从而走好低碳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10,(1).
2.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J].会计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