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供应链人才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影响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僵硬地把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的全盘教授。
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师都是经过留学基金委进行统一培训的有上岗资格的专业教师。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被传统的思维所影响而缺乏主见和创新意识,善于学习但缺乏创新,对所学的知识不愿意也不善于思考,被动的随着老师和小组长的节奏前行,仍然用传统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应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国际化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增加了有关学生国际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僵硬的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全盘照搬,教师的引导性地位并没有灵活充分的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而在实践性方面的培训也多以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难以培养出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二)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明辨性思维思考问题。
明辨性思维,就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以,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明辨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获得理解、评估观点和解决问题,它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在国际化课程教学中,明辨性思维应该随着授课的内容,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当中。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对明辨性思维的确切要求,对明辨性思维的教育问题是个空白,不会用明辨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更不会把问题一分为二用创新的精神去解决问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到学生创新活力的不仅仅是人们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如何把接收到的复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判断和批判性接收,对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曾说:在未来15~20年,要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就必须更新教育模式,重视和开始对大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
(三)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环节滞后。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国际项目,引进国际化人才,传授本科学生国际化技能。把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引到中国来,同时也把中国先进的文化管理、科学技术带到国外留学生中。理论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应用国际教材,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环节严重滞后。显然,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淡薄,没有足够的对国际化实践环节的重视。没有国际化实践环节,即使有些高校增加了国际化实践环节,其实践内容也非常陈旧,实践形式也较单一,而且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除此之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师与实践基地也是导致学生没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课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理论讲解或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很少把学生带到课外去,带到真正的生产实践当中去,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实践基地。目前在学校周边企业中没有相关的国际化供应链企业,也是导致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维系缺少稳定性、责任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因之一。
(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地与创新性教育相结合。
在高校最为广泛的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法,在理论教学部分,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在引入了ISEC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模拟法、小组讨论、角色表演、辩论赛等,但很多学生不适应也不配合这种更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的教学法。况且上课班型的人数太多,没有办法针对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而定制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和讲解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过程的讲解就致使学生们还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顺着教师的想法去思考问题,没有真正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重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培养创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
目前,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以提高学生适应国际供应链市场为向导,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综合素质和国际适应能力。以国际化为前提,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际供应链模块,把国际供应链法律法规、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等相关课程加到国际供应链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相关的模块课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适应国际化的素质要求,又使学生学习到了供应链国际化专业知识。
(二)运用明辨性思维,把ISEC国际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运用ISEC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运用明辨性思维,对课堂教学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明辨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中小班教学,30~60人为宜,可以采取演讲、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法、辩论赛、布置任务等ISEC的教学方法,使这些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把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落实到供应链管理课程当中。
(三)增加国际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国内很少有国际化供应链公司,这就给供应链国际化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高等院校在设置国际化实践教学环节时,应着手于具有国际贸易的大型物流企业或者是供应链设计公司,与他们签订产学实践基地。从实践环节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基本理论知识以更可视化、人性化、感观化的形式多方式的呈现给学生,利用网络模拟平台、仿真实验系统、人机交互模拟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黑板+PPT”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又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高等院校可以聘请供应链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体现专业教学的开放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
先进的ISEC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高等学校方面,学校应鼓励每个学生参加供应链及物流创新创业大赛,任课教师在创新上积极引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以学术科研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们的创造潜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注册国际采购经理证、注册生产和库存经理证书或国际注册高级供应链师等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达到持证上岗。高等院校应以相关科目免修或者是资金奖励等手段鼓励拿到国际资格证的同学,通过课外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课外课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以ISEC国际化考核理念,完善供应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在教学成绩考核方面,笔者建议采用ISEC综合考核体系,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分节考核法,把每一堂每一节的课堂分数落实在纸面上,同时把期末的试题库试卷再乘以相应的系数,改变以前一纸定乾坤的应试体系。同时把握过程教学管理,综合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调查报告、课堂讨论、小论文、自我展示等各个环节中把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化体现出来。同时,学校通过采用创新能力及获取创新学分的激励方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或科研活动,进行一定范围的专业阅读、一定程度地参与专业大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学分。对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的回报。
三、结语
一般而言,各类大学所培养的专业人士数量毕竟非常有限,就如同我国的飞行员培养体制,市场需求如此之强,但是光靠广汉飞行学院可谓杯水车薪。如出一辙,物流人才也是一样,学院培养往往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许多人都是在实践中自学成才。在美国物流领域,其非常通行的供应链学科认证和证书体系有利于全面证明劳动者个人技能,适应市场和受教育者需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认证和证书各有千秋
认证是一个专业组织认可的“凭据”。除了美国运输和物流协会(ASTL),美国在供应链相关领域认证还有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PICS)、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士协会(CSCMP)、供应管理协会(ISM)和供应链协会(SCC)等。若要获得认证,通常必须参加考试或一系列的考试。合格者可以将一组字母添加到他们的名字后。例如,CPSM代表供应管理(ISM)认证的专业人员;CPIM代表APICS生产和库存管理认证。若要保持其认证,每几年专业人员必须证明他们已参加了相关课程,出席了会议,了解本领域的最新事态发展。美国还有一种机制――证书,证明你已在学院或大学完成了非学分的课程,与认证不同,证书并不在你的名字前有一串字母字符,证书就像文凭一样,一旦你获得,不需要更新,就是一辈子。
人们可能会在其职业生涯许多不同点追求各类证书和认证。例如,ASTL和美国几家高中和社区学院合作为学生准备入门级的全球物流入门级证书(Global Logistics Associate (GLA) credential);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提供中级证书。
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学(MSU)的证书项目也吸引了很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该项目的特点是,针对已经在工作中获得大量的实际知识的人员在理论方面提供进一步的深造,使其获得更深的理解。在该项目中的学生来自完全不同的学科,如工程、市场营销或销售等非供应链领域。他们都试图通过获得供应链的专业知识为自己今后职业发展增加砝码,定位自己未来将承担更广泛、更具战略性的责任。
除了提高专业知识,证书或认证还可以大大增强你的职业发展前景。例如,从APICS获得认证的人一般收入会得以增加。通过认证,说明你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供应链管理和运营管理领域。比如美国邮政服务(USPS)采购与供应管理专家Donna Raihl在2012年从ISM获得CPSM。你的名字后有CPSM在某种程度意味着本领域的VIP通行证。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提供供应链管理证书培训,主要在线提供其供应链管理证书项目。该校也可以安排为企业量身定制内部提供课程服务,比如目前为波音公司提供了项目服务。学校也已派遣教师为洛杉矶统一校区(Los Angeles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洛杉矶大都会运输署、诺思罗普・格鲁门公司和雷神公司等教授供应链课程。想要申请证书资格,学生需要参加六个必修的课程和两个选修课程。教师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讲述课程,以及通过一些实时Web会话,允许学生进行交互交流。在一些课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作业。
证书或认证各有千秋各有优点,这实际上也有益于已经取得本科或研究生学位的人,可以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造。决定选择哪条路线,可能取决于需多少时间和金钱,取决于你今后的发展目标。但是整体而言,认证更侧重于实践教育,比如APICS认证侧重供应链管理,这是想要获得知识并且期望可以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的人所格外看重的。
目标决定选择
如果你想获得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证书,你可能会申请在学院或大学的继续教育项目。例如上文提到的MSU提供两周一期的住校学习项目。学校还提供为期一年的培训项目,这称为“西密歇根供应链管理证书系列”(The West Michiga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ertificate Series)。此外,MSU还提供几个在线供应链管理项目的硕士证书(不是学位),关注物流、业务、采购或集成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西密歇根系列是特别为执行公司策略和战略的人设计的,其目的为了帮助人们打开对供应链的潜力思维。这就是为什么MSU项目往往吸引来自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比如业务规划、信息技术和客户服务等未来想要承担更广泛、更具战略性角色的人士。
比如零售商Meijer的人力资源部经理Kevin Johnson,他管理公司的配送中心和生产设施的人力资源工作,拥有佛罗里达A&M大学商业经济学学士学位,并从诺瓦东南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参加供应链培训项目对于他而言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西密歇根项目帮助他获取了跨职能部门的知识,为未来发展获得了更好的定位。
实际上Meijer每年向西密歇根供应链管理证书系列安排四名雇员接受培训,公司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有潜在前途的员工,让他们拥有更好的供应链管理知识,为今后公司的发展储备人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大特点是其与ISM的当地分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鼓励学生参加ISM会议,并通过CPSM认证。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学校在设计的课程中包含CPSM考试的要素,涵盖所有考试主题。这样做的益处在于将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的结合,不光只是理论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会教授和解释如何处理一个可能会在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Raihl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在2008年开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习,并在2011年完成所有课程。在2012年获取CPSM认证后, Raihl发现从洛克希德马丁、埃森哲、希尔顿和耐克等公司那里获得了吸引力,最终她在当年加入USPS。
ASTL的做法和ISM也非常类似,通过和一些高中学校和社区学院合作教授GLA课程,为今后准备在物流领域工作的学生提供入门级的培训。ASTL在佛罗里达州的分支机构在15所高中承担相关培训课程,而且任何通过GLA考试的学生能够在佛罗里达州任何州立大学获得相应的学分。
ASTL的课程专家听取业内专业人士的意见后设计GLA课程,该课程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和在线模块,学生也可以自学GLA。想要准备中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PLS)或高级CTL考试,既可以自学,也可以参加提供有关课程的大学课堂教育,例如北佛罗里达大学(UNF)提供CTL项目。课堂培训的好处在于能够吸引工作领域范围广泛的参与者,其中可能有些人根本没有物流经验。求职期间,把这些通过认证的字母缩写加在名字后面,有些招聘人员会问,这是什么意思?通过解释,这样招聘人员会对你有更深的了解。
最近ASTL与美国公共大学系统(APUS)之间达成合作办学协议,从APUS完成本科或研究生学位,在运输和物流的学生也可以从ASTL获得PLS认证。APUS是一个在线机构,其中包括美国公开大学和美国军事大学等。它主要是从军事 (包括退伍军人)、公共安全组织和私营部门等招收学生。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各高校主要通过设置不同的专业,以及通过不同的课程体系来培养不同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专业的设置主要是根据人才市场已经反映出来的需求情况来进行制定及完善。这就会导致高校按需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设置好专业后学校需要2-4年的时间去培养人才,而且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是采用的是:2-3年的教师讲授,最后一年的半个学期校外实习的培养模式。所以学生就业前大部分的专业知识都是来源于授课老师,而专业老师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教材,而同时一本有质量的教材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编写和完善的,这样一来等学生把教材拿到手后教材中已有很多知识已经更新了但是教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有时高校把握不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错位,没能很好的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与人才市场的对接问题。
二、高校在人才培养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分析
把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看成是一个服务性企业:学生从不同生源地进来,经过教育加工后,再向不同的用人单位输送。和现实的服务企业不同的是,学校加工培养的对象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人,而其他企业的对象是产品而言,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两者是一样的。因此,在人才产业链中,高校和用人单位就是一条人才培养链上不同的连个节点,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引进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来改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使之更有效的运行,并进行有效对接,从而达到生源地、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共赢的局面。
三、利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改善高校人才培养输送模式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开始加快。相对而言,工科的知识更新速度要比文科的更新速度要快。同时,在人才市场中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四年前的热门职业或者专业,四年后就不再是香饽饽了。那在种情况下,高校如何把握知识更新的节奏,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换特点,则成为各高校热切想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供应链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经验,在我们的高校和用人单位中引用信息系统,建立一个高校、用人单位和教育部门共享的信息平台。利用这个平台高校可以方便进行人才需求调查,进而改善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目标;而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人才市场的供应情况,方便招聘对口人才,从而降低招聘成本。因此,高校可以和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协商,共同出资或者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这样一个可以让多方共赢的信息平台,从而既可以在微观上解决企业的招聘问题和学校的学生就业问题,又可以在宏观上解决整个社会或者地区的就业问题。
此外,还可以借鉴现在供应商和制造商联合经营的模式,来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的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有很多供应商和制造成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生产成本,供应商直接把工厂建在制造商的附近或者选择在同一个工业园区,甚至还有些供应商直接设在制造商的厂房里,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的减少材料的输送成本。作为学校我们当然不能直接照搬供应商与制造商这种友好的合作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作为高校可以在学校里引进企业的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可以在学校里设置一些以学生实训为目的的营利性组织,利用这些组织承接相关企业的一些业务。例如,物流专业可以在学校里设置一个快递公司,专门为学校的师生服务,负责校内及周边的居民快件的收发,统一外面各个快递公司在学校的服务点,当然在这个公司的运营过程中要有老师的参与。
关键词:校企联手;合作共赢;共识;任重道远
校企联手培养应用性人才,在国外早有成功经验,如德国的“双元”教育模式就是典型。借鉴德国的“双元”教育模式一个重要前提是:企业界的深度参与及其与教育界的紧密合作。高校与企业联手,可以解决困绕高校管理专业改革的两大难题,即有利于“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和拥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当然,高校在与企业联手中,不只是单方面享用企业的实践性资源,还应是以其智力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回报,也就是说,校企联手培养应用性人才,是建立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双赢的基础之上的。
一、培养应用性管理人才,需要稳定的实习基地。高校管理类专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
对于未来从事企业管理专业工作的学生来说,学校不仅要传授其经营企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得到应用实践的能力训练。由于缺乏稳定的校企合作,学校安排的一些实践性环节很难实现系统的、完整的能力训练的目标。因此,对现行的学生能力训练的方式必须加以改革,我们认为,必须象医学院那样,建立稳定的管理专业教学的“附属医院”式的实习基地。有以下几大好处:
1.作为培养学生实习能力的载体,让学生接触企业竞争的前沿阵地,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不仅可以实现有效的能力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有一种真实的主体体验和感悟,这种经历是学校校内的一般性的能力训练所不能提供的,也只有在这种真实的企业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之中。
2.企业不只是提供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能力训练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企业还能提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为现场指导,这不仅对学生的能力养成有益,同时,也可缓解高校教师的“压力”。
3.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高校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两大环节的合理安排提供了基础,尤其是对实践性环节的能力的训练,可以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安排。根据管理类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出必要的,互相联系的能力训练的项目,有计划地在企业或在校内实施,这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有效保证。
4.高校管理专业教师也可以凭借这种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多渠道合作,展开企业管理的课题研究及为企业咨询或为企业需要的培训提供服务,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双师型”队伍的成长和发展。
5.校企联手,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必将对已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只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发生变革,同时,高校的理论性教学也会因有稳定的实习基地,作出相应的改革,我们企望,高校管理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融合,互相促进,实现改革的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性管理人才
二、高校对企业的“补偿”。高校对企业的“补偿”行为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提供企业管理咨询服务。高校管理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学者和教师,他们对企业管理有较深的研究,让他们到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为企业提供有利发展的提议和方案,供企业决策参考。
2.与企业合作研究经营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直接和企业管理人员一起,共同解决管理中的一些难题,帮助企业建立良性运行的经营机制。
3.为企业全员培训和管理层继续教育提供师资力量,帮助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并为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迈进提供“智力”后盾。
企业在与高校的联手中,除了以上可以从高校的优势中得到“补偿”外,还有一种无形的补偿,那就是,由于与高校的联手,可以增加企业的美誉度,使企业在公众心目中增强“对社会负责”和“有实力”的印象,从而增加产品吸引力。
三、校企联手的问题与对策
校企联手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对高校、对企业、对学生成才都会带来利益,可谓是“一举三得”,而且,这种模式的建立和发展,还将为其它应用性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国内的榜样,随着这种新的人才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必将对整个高校教育的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也是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校企之间进行实质性联手,有不少具体困难有待解决:
1.论上承认,更需要在实际行动上敢于创新。不应担心会降到高职高专层次,关键是要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正确为本科应用性人才定位,精心设计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该认识到与企业联手是培养应用性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明确的是,与高校联手培养职业管理人才是一件与企业、与社会都有利的事。要打破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是“份外”负担的认识,积极主动地与高校联手。只有当校企双方形成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各自应尽责任的共识时,这种“联手”才能付诸实施。
2.校企联手中双方的利益均衡问题。学生到企业进行能力训练实习,需要占用企业相应的资源,在人员、时间上,企业都会相当的投入,这就会产生“成本”,如何收费就成了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而学校的教师对企业的合作性“智力”服务,同样会涉及“报酬”问题。由于企业方提供的实习资源与高校提供的服务的时间、内容不同。很难简单地“等价交换”,由此产生的利益大小需要双方平等协商与平衡,这里不仅涉及校企双方的利益,还涉及参与其中的双方人员的个人利益,如处理不当,则会危及“联手”的前程。因此,校企双方在联手时,必须精心核算,互相让步,以保证双方的实际利益和共同利益。只有“双赢”,校企合作关系才能巩固和发展。
3.高校与企业的“时空”协调难。高校校内的理论教学与企业为主的实践性能力训练,不只是在总体设计需要协调配合,在具体时间和空间上也需要协调配合,高校现有的教学中有两个假期,企业则是长年经营,而是不少企业的经营具有季节性,如何协调安排学生的实习,使之既有利于学校的理论学习,又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是一个需要创新的问题。另外,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在企业的能力训练,在“时空”上如何紧密协调,同样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4.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校企联手,不只是校企双方的事,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大需求,作为政府以及高教管理部门,虽然不必直接干预这种“联手”活动,但应出台相应政策和规定,如对学生到企业实习收费的政策;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参与“联手”企业的优惠政策;对职业经理资格的认定标准等,以支持校企联手。还可通过媒体宣传,鼓励企业积极与高校联手、宣传校企合作成功的典型案例、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政府对校企联手的支持力度的大小,直接会影响“校企联手”这个新事物的发展速度。政府塔桥,校企联手,培养人才,一举四得(社会、学校、企业、学生都有利!)。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一、当地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
湖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创建了“智慧光谷”――“武汉?中国光谷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武汉物联网联盟的宗旨,就是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合作,以获得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扩大物联网在湖北的推广应用,打造湖北省新的千亿元产业。结合武汉特大城市以及“两江多湖”的特点,启动智能交通、智能湖泊、智能城管、智能小区、智能电网、智能商贸、智能物流等物联网示范工程,为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献策。据相关部门的估算,未来仅专业性物联网系统设计师,在我国的需求量就将达到5万人。未来十年,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投资可达4万亿,产出8万亿,形成就业岗位2500万个,其产业将比互联网大30倍。
二、根据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较系统的掌握融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标识、获取、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基本能力。培养适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能在企业从事物联网相关工程设计和施工、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应用、物联网通信设备维护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产业+企业+专业”的产学研用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1.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单一的学校理论教学让学生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脱离,单一的职业培训让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善,约束了学生的发展前景。应用型本科物联网人才从6个方面阐述物联网专业+物联网企业+物联网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2.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校企共同确定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专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利于更好发挥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中的目标牵引作用。二是校企共同开发物联网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及科目课程,深化“产学研用”,突出“应用特色”,校企合作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办学理念的实践,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人员培训等,是一种校企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为企业培训人员,帮助其改进业务流程和运行与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见习和实习,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推行“订单式”教育提供了基础。三是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该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合作协议书,双方积极开展以后的工作,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建立顺畅的渠道。
3.校企合作的优势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有两大优势,一是校企一体化有利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减少,物联网工程专业要保证承载基于实际应用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展开和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培养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和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在开辟渠道和实现人员双向交流的基础上,为教师到企业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提供平台,也为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来学院兼课任课、当好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监控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创造条件。第二个优势校企共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实施订单培养,分析企业人才需求,按照职位要求的专业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来培养。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性任务,对表现好、专业掌握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推荐就业,实行订单式培养。结合产业需求,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为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稳定的专业人才输送渠道。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1.就业岗位需求分析
对应用型物联网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分析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行业,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有射频开发工程师、通信开发工程师、无线传感器/物联网/硬件开发工程师、网络层应用层开发工程师、无线传感器/物联网/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师、无线传感器/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工程师等等。
2.基于要求的核心课程设置
基于就业岗位的分析,射频开发工程师要求具备一定软件知识,能独立进行设备安装、配置、调试,熟悉NET或J2EE开发模式和Oracle或SQL Server等数据库开发技术,了解RFID标签及读写设备基本特性;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工程师要求你熟悉至少一种嵌入式平台(MSP430、ARM等)的编程开发,熟练掌握Linux或Android系统,掌握常用外设接口技术、Wi-Fi、蓝牙、TCP/IP等通讯协议,精通汇编或C、C++编程,掌握常用的软件开发和调试工具,了解传感器工作原理及选型;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熟悉Android或iOS架构,熟悉HTML,CSS,Javascript,XML等前端开发技术用,熟练掌握UDP/TCP/IP、HTTP等网络协议,掌握Oracle/Sql server/MySql等多种关系型数据库应用。各种职位具体要求的分析,在应用型本科的物联网工程教学体系中主要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接口、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物联网通信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ARM嵌入式技术等。
3. 课程教学模式
在主要课程的学习中,通过项目的形式带动理论教学,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如下图1,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讲解理论,通过验证性的实验理解理论,然后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综合理论和实验的内容,最后和企业的项目实训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不懂的理论部分开始新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4.4证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也是必要的的,应用型物联网工程师可以建议如下一个资格证的考试:一是AAE认证(ARM认证工程师计划),二是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级资格认证,三是全国物联网工程师证书(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简称CETTIC)批复,有北京企学研教育科技发展中心负责执行)。通过资格证书的考试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加了自己的就业砝码。
五、总结
物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系统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能应用于社会生活的物联网工作领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校企合作一起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已就业为导向开设课程,由校企合作提供学生实习的场地,让人才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宗平,黄维.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2]陈海明,崔莉,谢开斌.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J].2013年01期
[关键词]工程人才 工程实践 训练体系 开放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55-02
一、前言
应用型本科是本科教育中的一种类别。它培养的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进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具有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因此,应用型本科学校所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识。
沈阳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专业于2013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结合本专业近两年改革情况,介绍一下工程训练体系构建思路与做法。
二、构建科学实用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把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构建科学实用、切实可行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工程训练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比重。科学的实践训练需要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因此,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将实践环节分为五个模块。参见图1。
模块1――工程基础实践训练模块。这一模块目的是打造学生工程应用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实训、C语言上机、金工实训、钳工实训、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等基本工程应用能力训练。
模块2――学科基础实践训练模块。这一模块目的是训练学生电子技术应用以及嵌入式应用技术工程能力。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原理、单片机原理、DSP原理与应用、ARM原理与编程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实训。
■
图1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示意图
模块3――专业基础实践训练模块。这一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测控技术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电子测量技术、智能仪器原理、控制电机原理、通信原理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实训。
模块4――专业工程实践训练模块。这一模块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面向专业岗位的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太阳能应用检测及控制技术实验和实训、风电机组检测与控制技术实验、虚拟仪器课程设计、智能机器人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顶岗实习等环节。
模块5――能力扩展实践训练模块。该模块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实践课、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生竞赛等课外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
三、改革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一)改革实践训练体系,培养工程能力
目前,高校的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绝大部分采用整体实验台,所有实验内容都集成在实验台上。这样的实验设备无法进行电路的实际搭接与调试,学生得不到电路方面的训练。此外,针对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创新性训练也无法进行。这样的实验显得十分单调,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此,我们对现有训练体系进行改革,按照“分层递进”原理,将实践训练环节划分为循环渐进的多个层次,构建一个多层次、螺旋递进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该体系中每一个层次需要打造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硬件平台去支撑。
以传感器技术课程的实践过程为例,将所有实践训练分为4层次:电路层整机层系统层应用层。
电路层训练在实验板或实验箱上进行,主要进行原理性验证、基础电路调试及传感器补偿等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参数,搭接电路,调试电路及测试等。通过该层次的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测控专业最基本的电路基础实践能力。
整机层训练在传感器实验台上进行,要进行传感器外部特性、工程测试及参数分析等实验。由于实验台已经将各个实验内容及电路均集成在一起,学生不需要搭接电路,而只需要进行改变传感器测量对象的参数,测量其结果即可。可以通过此层面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测试方法;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误差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结果,让学生掌握传感器外部特性及其修正方法。
系统层训练需要在自行开发的传感器综合应用实验台上进行,进行传感器与被控对象结合起来构成闭环系统的传感器综合应用实验。为了实现该层面训练,我们正在开发传感器综合应用实验台。该实验台主要特点是:①可以程控被测对象;②自由选择测量传感器及测量电路;③开放式系统,可以随意选择单片机、DSP、PLC等作为系统控制单元。在该层面上训练,学生可以综合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可以进行嵌入式处理器、传感器、伺服系统等诸多方面的训练;可以自由组建测控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想象力与设计空间能力。
应用层则是在创新机器人开放平台上进行的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活动。机器人包含的技术体现了各学科的关联、交融,包括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传感器、自动控制等多门类学科,充分体现了系统设计的现念。该层面训练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也是工程意识培养和强化的过程。
(二)加强环节管理及考核
1.课内实验
通过管理改变学生轻视课内实验的现状。课内实验要强化学生独立操作过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每个实验项目都要对学生进行单独验收,保证不会走过场。
2.课程设计
通常课程设计都是学生自由组合来完成的。课程设计题目要有纵深变化,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出难度不同的成品。设计强化学生协作和完整的设计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检索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核成绩以设计过程、设计答辩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综合评定。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主要以校内实习为主。实习内容是设计与制作完整的作品,包括原理图设计、线路板设计、线路板焊接、硬件调试、软件编写及调试等全过程。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设计的全过程。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考核成绩以作品实物验收、实习过程和论文相结合综合评定。
4.毕业设计
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的,我们将毕业设计题目划分为作品实物设计和理论设计两大类。实物设计类题目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出成品,即不仅把作品设计出来,还需要把它制作出来。这个过程除了理论设计外,还包括硬件原理设计、PCB版设计、元器件选择和采购、软硬件调试及整机功能测试等全部过程。对实物设计的学生来讲,需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基础与实践动手能力。考核成绩以实物成品功能、指标、难度等方面验收,设计过程,工作量和论文相结合综合评定。
(三)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目前高校实验室都是由实验教师进行管理,教师下班后学生是无法使用实验室进行实践活动的。因此,实验室的使用率受到了限制,也影响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为保证实验室开放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开发了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并申报了国家专利。智能管理系统通过识别学生的指纹,实现实验室的门禁及实验室设备等自动管理。改变传统的人工管理的方式,实现实验室的智能化管理,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负担。
四、结束语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转变观念、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实用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校可以接受到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具有掌握应用性知识,具有复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克江.组建工程训练中心的多重视角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4):120-125.
[2] 李勇,黄炳辉,殷凯.完善工程训练体系 培养高素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43-145.
【关键词】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调研
一、调查基本信息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
调查时间:2013年8月8日―8月25日
调查地点:LZ人才市场
(二)调查方式、对象及范围
本次调查活动是利用2013年毕业生就业高峰,企业用人的高峰期,主要选取LZ人才市场管理者、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并在填写问卷的同时对调查者进行了现场实际访谈。共发放调研问卷 100份,回收率 70%。调查内容以问卷问题的形式进行。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
1.连锁企业岗位构成与需求
连锁企业岗位构成相对标准和统一,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岗位人员编制数量上。随着连锁企业的不断增长和发展壮大,对于人才的需求将会呈爆炸式增长,企业普遍反映在发展过程中人才招聘难,需求量大,储备量大,归纳起来呈现如下特点:
(1)按层级分,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最为缺乏,成为扩张的主要障碍,也是企业进行人才储备的主要方向。80%以上的企业表示有“招聘难”的现象,每月在人才市场出现的频率大于两次的占76%,门店醒目处贴有招聘广告的企业占70%以上。
(2)店长、总监等高层管理人员成为最稀缺、最抢手资源。由于高层管理人员培养时间长,培养成本高再加上不可或缺,随着零售连锁企业不断地开店扩张,企业之间相互“挖角”现象时有发生。调查显示,有80%的企业曾经有过“挖角”行为。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学历需求情况
调查发现,连锁企业各岗位目前的学历结构为:一线员工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不到15%,管理层如课长、主管等岗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0%以上。在回答“储备管理人员”所需要的学历要求中,大专及以上占80%,硕士占10%,其他占10%,对于一线服务类员工招聘时大部分没有学历要求。
3.企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素质要求。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被访者选择最看重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百分比高低,可以确定哪些素质是他们最看重的。其中,吃苦耐劳(100%)与专业技术(100%)名列榜首,成为第一梯度;主动性(83.2%)和热情(80.5%)成为第二梯度;实干精神(60.6%)、服务意识(59.8%)、职业道德(57%)这几种素质要求就形成第三梯度。从专家咨询意见来看,对大学生从事零售连锁业素质要求提得最多的也是“良好的心态”“吃苦耐劳”“主动性”等几项,与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二)市场营销专业
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目标岗位分布很广,大多集中于营销员、推销员、营业员,营销策划、物流管理、销售主管、部门经理、公关等岗位也有一定的分布。其中:推销员、业务员或营销员是最主要的岗位。
2.对应的职业岗位在相关行业中的分布情况
市场营销专业的服务行业众多,毕业生的去向复杂多样,不仅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饮食服务业需要众多的营销人才,金融业(含保险与证券业)、农业、养殖业、信息产业等都需要营销人才。其中,工业企业与商品流通企业的需求所占比重最大,分别占31%和33%(如表二所示)。
3.不同行业中职业岗位的工作性质及要求
根据多数企业所提录用营销人员的基本条件,除年龄条件在高职教育中不需考虑外,按照程度排序,可用下图显示。由此可见,企业所需的营销人才,综合能力成为首要条件,诚信力、进取精神、实践力是重要标志。
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下:
(1)政治思想素质方面。思想品德好,诚信守纪,爱岗敬业,学会做人,易与人相处,协调能力强,安心在企业一线工作,不断进取。
(2)专业素质方面。掌握现代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熟悉市场发展的态势,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强,较好的写作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
(3)身心素质方面。健康的体魄,能承受一定的劳动强度;心理素质良好,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强,意志坚定,充满自信心。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获悉,大多数企业都很注重营销人员的招聘,认为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不同的行业,市场营销类的职位也是招聘的热门,可以说现在的市场营销专业类的职位是最供不应求的,但由于其本身专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本专业的学生不一定适合做营销,而非本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不能做营销,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尤其是现在的企业最注重的是营销实践性,而非理论性,当然理论知识是万万不能缺少的,因为在以后的发展中,理论知识不扎实,有可能成为职场生涯的瓶颈。还有,许多企业在招聘销售人员和营销人员时,并不限制专业和学历,看重的是招聘对象的销售业绩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谈起底薪大多数的企业往往 1200 至 1500 之间,最终的报酬多少主要是取决于业绩提成。
问卷和现场访问过后,通过仔细地看招聘简章和现场咨询,还有以下几点发现:
1.就目前就业市场看,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业务人员、营销人员等需求较大,即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较好。
2.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广,适合的工作较多,除实物营销以外,还有网络营销,对大学生的网络方面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3.虽各公司对业务人员,销售人员等需求较多,但对学历的要求较低,一般在专科以上学历的学生即可。
4.相对于学历,公司更多的看重营销人员的能力和工作经验。
5.在应聘人员中,公司对业务人员,营销人员的入门要求低。更多的是,需要有责任心,肯吃苦耐劳的人员。
6.营销人员、业务人员等在工资方面中,一般为基本工资加提成。基本工资较低,一般提成较高,而提成则来源于个人业绩。
三、建议和措施
(一)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
本次调研发现,随着零售连锁业的不断发展,连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管理人员的储备性需求非常大。另外,零售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一线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没有优势。所以,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应多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把人才培养职业发展目标定位于企业中高层管理类岗位及岗位群。
(二)市场营销专业:
1.在掌握管理学、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一点需要重点强调,也就是说,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寒暑假期间尽量能够在一些企业实习。
[关键词]铁路应用;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072-01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的申报通知。在学校、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充分发挥我校信息、通信、电子、运输等多学科的传统优势和较强积累,我校成功申报并获批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成为当前甘肃省拥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唯一高校。本专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又是国家战略需求与甘肃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目前,物联网工程专业已招生3届,专业、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物联网不同于其它专业,是现有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化的产物,它的呈现形式是“一个实际落地的应用系统”,要切实地面向应用。而从我校的建设历程和历史传承来看,与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密切,每年铁路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是我校各专业学
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因此,本文从探讨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需求出发,着力开展了面向铁路应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10年8月21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指导委召开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的,要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上看该专业的建设问题。目前,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建设物联网系统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体现了相关技术发展的状况,是准确的。同时,该专业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但作为新专业,必然会在专业建设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各专业点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时刻想到社会、学生、专业及其发展的需求,要充分考虑“专业新、对应产业链长、相关技术门类差异大”的特点,深入研究,准确定位;跳出课程的框框,规划建设好课程;按照毕业生将面对的问题空间,推进能力导向的教育;落实“培养建设物联网系统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的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各个专业点要开展研究和实践,科学办学,办出特色,确保专业办学质量。为奠定该专业发展的基础,大家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积极开展相关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2 铁路应用背景下的物联网专业建设
2.1 研究内容
(1)基本能力培养与我校专业办学特色的关系。
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科建设、教育发展,都有它的历史和发展过程,都有强势学科、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以及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环境、师资条件,教学资源建设与积累的基础,都必然有自己有别于其他大学的教学特色。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各个大学的优势,扬长避短,在满足基本与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学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的特色。从我校的建设历程和历史传承来看,与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密切,每年铁路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是我校各专业学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将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与我校专业办学特色紧密结合。
(2)物联网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物联网技术属于“集成创新型”技术,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应该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未来的用人单位考核一个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时,一方面会重视毕业生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能够具有胜任物联网一个特定应用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定要从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始就重视培养适合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特色性的能力,处理好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增强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竞争优势。
(3)以铁路行业应用为抓手,进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物联网的兴起与发展将对我国铁路运输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我国铁路系统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高速铁路发展成就尤为突出,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实现铁路的智能化、信息化迫在眉睫。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铁路通信信息正朝着数据化、可移动性以及宽带化发展,如铁路客票系统、铁路车号采集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其中已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减少铁路故障、保障安全行驶等也是铁路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铁路系统的设计、施工、管理必须要与时俱进,建立更加高效的管理体系。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会使铁路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从而推动铁路的高速发展。根据这些需求,结合物联网专业基本培养需求,研究有针对性、有依托性的人才培养工作。
(4)厘清专业内涵与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紧密相联,当前急需理清的是物联网新专业建设面向铁路应用时,需要多少知识点,由这些知识点组成的知识体系构造出课程体系,再由新课程体系构造出教材体系,再根据新教材体系编制教材投入使用,并结合工程实践加以深化。
2.2 研究方案
(1)明确面向铁路应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培养需求的深入调研以及跟踪铁路、轨道交通通信领域发展趋势,邀请行业权威和用人部门共同对本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进行研究;建立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培养方案的合作机制,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定位。
(2)为所设置课程建立面向铁路应用的主线。
在基本能力培养基础上,课程内容强调物联网技术在铁路信息化领域的成熟应用,如安全视频监控、物联网技术在货运、施工安全中的应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拓展,对物联网技术在铁路的可能应用做出设计,使得学生真正具有胜任物联网一个特定应用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3)以铁路实际应用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铁路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应用为主线,讲述物联网应用技术,从物联网体系结构入手,对应感知、传输、应用三个层次,着重讲述铁路专用通信系统、调度通信、列车控制信息传输、旅客信息传输通道、面向物联网的铁路货运信息传输等。
(4)转变培养思路
铁路最需要的是从事维护、应用的人才,应从这个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工作,改变以往基于“万能”教育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要在认知实习、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习各个阶段反复强调并贯彻。
物联网技术属于“集成创新型”技术,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应该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关系、重视培养适合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便可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同时,论文所探索的基于学校优势特色、确立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对其他新专业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熊曙光,王涛.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科教文汇[J],2012,31:45-46.
[2] 钟章队,谢健骊,李翠然.铁路物联网[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年8月.
[3] 谢健骊,李翠然,杜丽霞.铁路专用通信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国科技博览[J],2011,19:223.
摘 要:当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现
>>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方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移动互联网方向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意见》研制思考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能力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互联网+”时代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竞赛型创新基地建设与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1-20.
[3] 王玲,雷环. 《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88-92.
[4]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A]//工程教育认证手册[C]. 2015.
[5] 吴明晖,颜晖等. 多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8):66-68.
一、供应链协同理论基本内涵
最早的供应链协同思想于1960年体现在Clark & Scarf的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之后,供应链协同理论在世界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笔者认为,供应链协同是为了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协同制订战略计划、协同实施战术,共同约定并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最终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协调同步,销各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的无缝对接过程。
(一)供应链协同层次结构 从管理层次角度看,可将供应链协同分为战略层、战术层及操作层等三个层次。(1)战略层协同。战略层协同处于供应链协同的最高层,主要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从战略的高度,明确并强化供应链协同的思想,进一步改进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增强整条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并最优化解决供应链协同中的各类问题。战略层协同主要包括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文化的融合、战略目标的协同、风险分担与收益共享等内容。(2)战术层协同。在供应链协同中,战术层协同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战术层协同主要是业务流程层面的协同。供应链协同管理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打破自身界限,围绕满足最终客户需求这一核心,进行业务流程的整合与重组。战术层协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具有供需关系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预测的协同、生产计划的协同、采购的协同、生产制造的协同、物流的协同、库存的协同和销售与服务的协同等活动。(3)操作层协同。操作层协同又称技术层协同。尽管从层次来看,操作层协同处于供应链协同的最底层,但战略层和战术层协同均依赖于操作层协同,它是战略层协同和战术层协同的基础和关键。技术层协同的内容主要包括: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信息的采集、存储与传输等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信息活动平台的构建,信息的智能处理等活动。
(二)供应链协同范围 从供应链协同的实现范围看,供应链协同由两个方面组成:核心企业内部协同和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同。(1)核心企业内部协同。核心企业内部协同是指为了使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内的各个职能部门、各个业务流程能够服从于总体目标,核心企业内部要实行各种资源、环节的协同。(2)企业间协同。企业间的协同是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共享需求、产能、库存和销售等信息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供应链的供需情况实时地调整计划、执行交付某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若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通高校看做一个服务型企业,那么学生从高中经过高考的筛选进入高校,后经过高校的教育培训,最后进入用人单位的过程完全是一个人才的销供应链全过程。将供应链协同思想运用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以使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更强,培养出的人才更贴合市场的需求,最终使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长实现四方共赢。
二、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供应链模型构建
(一)传统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供应链模式包括了众多环节,具体而言,是从高中招生开始的,学生经过高考环节,进入普通高校,经过高校4年的教育、培训,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后经过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筛选、录用等环节,最终进入用人单位的供应链全过程,见图1所示。
这种传统的ERP人才供应链造成了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高校和用人单位各自为政、自我封闭,无法实现ERP人才的供需均衡。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培养目标混乱。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培养目标均定位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经济、法律、现代企业管理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但此定位过于宽泛,高校不考虑自身的特色及生源的特点,全部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规律。(2)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需求预测,ERP课程设置混乱。我国大多数高校由于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需求的分析与预测,当了解到社会需要ERP人才时,便突击开设ERP类课程。再加上高校不了解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ERP类人才就盲目引进各种ERP软件。比如: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开设ERP相关课程时,专业理论性强的管理类课程偏多,而信息技术类、软件类课程过少。一些高校认为,开设一门ERP沙盘课程就可以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即可培养出ERP高级人才;另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公办高校则认为多开设一些ERP相关课程,尽量选取更多的ERP软件,诸如ERP沙盘模拟系列、分销与零售沙盘、供应链管理沙盘、VBSE软件等实验实训课程,就可弥补信息类及软件类课程开设的不足,就可培养出优秀的ERP人才,结果导致开设的课程杂乱而不系统。(3)ERP课程教学内容重财务、轻运营。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开设ERP课程时,片面追求学生财务技能的提升,将教学中心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财务技能上,如:在进行ERP沙盘模拟课程实训时,学生记账、做账、编制财务报表等活动占用上课时间过多,而企业如何运营,如何竞争、如何进行市场预测、如何实施人、财、物、信息流的统一等活动则占用的精力偏少,这导致ERP沙盘模拟的精髓被忽视了,企业的运营流程及运营规律的把握被忽视了,信息的集成与整合被忽视了,最终学生的其他管理技能没有得到提高。其实,ERP管理软件是本世纪以来众多高校新引进的教学软件,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问题需要高校及用人单位较长时间的摸索与探索。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一般是管理类专业毕业,理论性太强,而实践能力偏弱;他们懂得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但不懂复杂的企业运营,往往是在参加了软件公司有限的几次培训后,匆匆上岗进行ERP相关课程的讲授工作。一旦遇到软件问题及企业运营问题时,只能通过软件公司的技术顾问或管理顾问来解决。
(二)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供应链模式重构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人才输入、生产、输出的全供应链过程。笔者以供应链协同为视角,重构了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模式与传统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进入高校后,微观上高校与用人单位协同培养,宏观上由政府调控。首先,高校与用人单位(包括管理软件公司、营利性的企业和非营利性的组织)建立协同培养平台。高校需要先调研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及动态发展趋势;用人单位可出具关于工商管理专业ERP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动态、详尽描述以下内容:用人单位对ERP人才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要求及发展趋势;工商管理专业ERP岗位任职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岗位说明。当高校征集了用人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说明书之后,经过总结、归纳,再依据高校自身人才培养的特点,高校与用人单位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及人才培养层次;随后协同进行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教学计划的制定;在进行师资的协同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当教育、培训环节结束之后,学生要到合作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及毕业设计。其次,政府需要在宏观层面对协同平台进行ERP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控及管理。政府的主要工作包括:出台相关政策,如:鼓励高校进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定期出台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供需数据,对学生家长、学生、高校及用人单位进行引导及协调,最终使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培养实现供需均衡。最后,经过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协同培养平台的培养之后,高校输出的工商管理专业ERP毕业生应能适合社会的需求,最终可以选择入职协同培养平台的合作单位或自主创业或继续深造或进入人才市场,等待社会录用机制的检验。
图2 重构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机制
(一)基于战略层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层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等类型。基于工商管理专业ERP方向的专业特点及三本院校的特点,可将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课题组前期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及相关信息的处理,可知,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需求包括三个层次,如图3所示。
图3 工商管理专业ERP需求层次
如图3所示,处于需求最底层的是ERP普通型应用型人才,中间层次是ERP实施顾问或ERP实施工程师,最高层是ERP研发人员及首席信息官。当前,社会上对这三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不同,对他们的知识、技能要求也不同。总体来说,社会对ERP普通应用型人才需求最多,用人单位要求此类人才懂ERP的基本原理;能熟练操作ERP的相关软件;具备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维护及信息化处理的技能,能胜任计算机信息管理类岗位的要求。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与社会对信息化及企业资源计划的重视,营利性企业及非营利性的组织对ERP实施顾问也越来越多。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要求此类人才能将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成功地实施、运用到组织的运营流程中,并对ERP相关的硬件、软件及业务流程进行持续的支持与保障。基于此,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要求ERP实施顾问应掌握多项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地将ERP软硬件、管理、网络技术、企业或非营利型组织的业务流程、行业知识、沟通技能完整地呈现。处于金字塔最顶层的是社会对ERP研发人才及企业首席信息官的需求。此类人才一般是从ERP实施顾问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晋升上来的。社会要求此类人才能完美地将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能将营利性企业、非营利型组织的运营特点及常规的管理技术、ERP软硬件、网络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鉴于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将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经济、法律、现代企业管理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针对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为ERP普通型应用型人才及ERP实施顾问。
(二)基于战术层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在战术层协同主要指ERP人才培养在教学生产环节的协同,包括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协同师资进行人才培养。
(1)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人才,工商管理专业ERP方向的教学计划应符合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的特点,考虑当地产业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笔者设计了“3+1”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如表1所示,大一阶段是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考虑到工商管理类专业ERP方向的特点,高校应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大二及大三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两年,在这两年,学生要经历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培训。可建构“3+1”人才培养模式将经管类专业课、信息类课程及ERP相关课程进行区分。经管类专业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知识储备、提升管理技能;信息类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及具体的操作技能;而ERP相关课程则可提高学生的资源计划技能及资源整合技能,综合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与技术技能。在ERP相关课程中,除了学生必须学习的ERP原理与实务及ERP软件营销管理之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以下管理软件,诸如:制造业背景较强的高校版ERP沙盘模拟;突出企业营销的高校版分销与零售沙盘;突出供应链整合的高校版供应链管理沙盘;侧重商业社会环境的高校版VBSE平台。大四是学生将前期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具体企业环境的重要一年,这个时期,学生可进入协同平台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实践,此段时期的实习、实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进入企业某个特定的部门,比如人力资源部门或财务部门或生产部门或采购部门,作为用人单位的一员进行实战学习;二是需要培训企业版的ERP管理软件,可选择侧重制造业的或侧重供应链整合的或侧重商业社会环境的管理软件进行培训。
(三)协同师资进行ERP人才培养 鉴于目前高校ERP师资受专业壁垒限制,教学水平不高且不能学以致用的状况,协同平台应进行师资的共同培养。ERP师资上岗之前,应接受软件公司及其他协同单位至少为期六个月培训,熟悉ERP理论,熟知各种软件的操作流程及不同性质组织的运营规律;随后需要经过软件公司的技能认证及协同单位的管理技能认证,成为该软件公司的特聘培训师及协同单位的特聘管理人员之后才能在高校上岗。此时,合格的ERP教师不仅是高校的讲师,是软件公司的培训师,更是与不同性质用人单位有合作关系的管理人员。当然,到学生进入大四需要实习、实践时,如何熟练操作不同性质组织的ERP管理软件,如何支撑各种组织的业务流程,这不仅是作为“双师”及特聘管理人员的高校教师的职责,也是各用人单位的责任。
(四)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的建立涉及到高校经管实验中心的建立及高校ERP协会的建立。随着近几年社会对应用型复合人才需求的增长,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经管实验中心,购置了一套或多套ERP管理软件。高校在购置软件时一定要明确相关问题,考虑自身人才培养层次,有针对性地购置高校版管理软件,充分考虑地域行业特点及人才的去向,有选择地购置管理软件。高校ERP协会是近年来随着ERP沙盘大赛在全国的推出之后,一些高校新出现的学术性协会。利用该协会,可以进行高校版和企业版ERP沙盘模拟的实战,协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不同专业的ERP知识及技能的交流与提高;可以实现师生的协同,教师可以利用培训时间找出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该协会,还可以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利用ERP协会发现的问题,解决用人单位现实问题并进行管理软件升级。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企无缝对接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ERP人才为例”(编号:2012SJGLX300)、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项目“基于校企无缝对接的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2GGJS23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三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JKGHB-0094)、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重点课题“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编号:JAY2013025)、河南省社科联课题“基于校企联合视角的工商管理专业ERP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SKL-2013-307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志波:《“三位一体”ERP教学模式探析》,《财会通讯》(综合・上)2013年第8期。
[2]侯淑霞、钟敏:《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上) 2011年第6期。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软科学2015年指导项目:“苏州与产业升级相配套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RD20154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州市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保障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2日
一、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提升培养层次
(一)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实施思路。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更名为供应链管理协会(ISM),现代企业也已经确立了供应链为王的思想,供应链管理岗位成为战略性决策岗位。众多知名高校基本上已经用供应链管理专业取代了物流管理专业。而目前江苏的高校专业设置,仍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主,仅把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在培养层次上,仅有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至于苏州高校,目前仅有苏州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的二本专业。在培养方向、培养规模和培养层次上都落后于国际趋势和企业需求。因此,建议苏州高校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并制定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具体实施思路是由在苏高校的龙头――苏州大学增设供应链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由苏州科技学院增设供应链管理一本专业,其他在苏高校把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调整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并扩大相应的招生规模。
(二)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实施保障。物流管理专业调整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并不仅仅是专业名称的变化,而是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到培养对象的整体革新,需要改变社会传统观念、改革高校培养模式以及提高教学师资力量作为保障。
改变社会传统观念,扭转物流行业“差、累、低、少”的不良印象。长期以来物流从业人员给社会留下的印象是搬运工、货车司机等工作条件差、工作负荷大、企业地位低以及工资收入少等负面印象。很多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宁可去做月薪一两千元的文员,也不乐意从事一线的物流工作,导致物流行业的从业素质长期得不到改善。因此,企业需要正视供应链的发展趋势,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意义,设置更多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高层岗位,同时重视物流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应用,扭转物流行业给人的传统印象,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考生选择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专业。
改革高校培养模式,适应供应链管理形势的迅速发展。供应链管理是最新的管理学分支,它的理论体系还没有成熟,还在实践之中迅速发展。因此,高校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不适合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高校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升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效果的必要保障。
提高教学师资力量,是保证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前提。由于供应链管理是最新的管理学分支,同时还呈现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目前,物流专业的教师并不完全具备供应链管理教学必需的素质和能力,各大高校应该加大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对现有物流专业教师加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教学师资力量。
二、建立“三元制”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一)“三元制”培养模式实施思路。发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是高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高校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双元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德国传统文化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以及德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很难直接复制。但是“双元制”以企业为主、高校为辅的思路值得苏州借鉴,如能解决其中利益分配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三元制”培养模式的设想。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培养结构包括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和以往“政行企校”模式最大的差别在于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由指导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关系到苏州产业战略转型升级能否得到足够的人才支持,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和苏州市政府有切身的利益关系,同时校企利益的调节也需要政府的介入,因此政府必须深入参与到培养过程中来。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目的是改革以高校为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拓展高校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为企业提供知识、技能和素质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提高苏州供应链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由合作企业制定、培养内容由企业选择,企业需要为高校提供必要的实践、实训条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用;高校根据企业指定的内容进行供应链和物流专业教学,达到企业制定的目标,同时传授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综合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考核由企业负责,学生经企业鉴定合格后获得毕业资格并进入合作企业工作;政府的职能是创造有利于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大环境,沟通、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鼓励、组织中小企业开展和高校的合作。
(二)“三元制”培养模式实施保障。“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首先要解决校企利益冲突的问题。目前,江苏省高校的主要经费来自于财政的经常性拨款,计算公式是:经常性拨款=标准学生人数×生均拨款数×相关系数,因此高校的收益取决于招生人数而非就业人数。而对于企业来说参与“三元制”培养的主要收益在于获得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就业,因此必然和高校产生矛盾。这是以往的“双元制”实践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三元制”培养模式中,政府可以有效地调节这个矛盾,苏州市政府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就业的受益方,可以用一定的方式给予高校就业补贴,促使高校主动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进行教育机制改革。培养目标、培养内容由合作企业制定,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这意味着高校必须要实施个性化专业教学,班级编制要精简,上课方式要灵活。针对国际上供应链管理取代物流管理的趋势,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必须及时跟进,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针对企业高端供应链管理人才急缺的现状,高校应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增加物流管理或者供应链管理一本和研究生招生计划。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还需要扩大合作企业的规模。对于物流或者供应链管理来说,不同的岗位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共同点还是很多的。通过扩大合作企业的规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培养效率。
三、试点“模块化”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率
(一)“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思路。“三元制”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苏州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但受到高校的培养能力限制,在培养数量上很难得到突破,因此课题组提出了“模块化”培养模式以提升培养效率,大批量的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
“模块化”培养模式是参考美国的“CBE模式”和“MES模式”,强调以技能为核心设计培训课程,所传授的知识都是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
“模块化”培养模式首先研究物流和供应链不同岗位的要求,确定相应岗位所必需的技能,分析培养技能所必需的知识,从而形成不同岗位的培养模块。在苏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承担若干模块的培养任务。当企业发生用工需求时,根据具体岗位,选择相应的模块和高校进行培训即可。现场教学和短期培训是“模块化”培养模式的主要手段。表1是部分物流和供应链岗位培养模块的设想。(表1)
(二)“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保障。“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模块。培养模块所含课程的选择必须在满足岗位必需的技能和知识培养要求的前提下控制数量,否则必然影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
“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在苏各大高校的合作。各大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承担若干模块的培养任务。表2是物流和供应链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块的部分高校分工合作设想。(表2)
“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综合公共实训基地的保障。目前,苏州仅有一家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年培训能力在1万人次左右,面对苏州庞大的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显得力不从心。苏州市政府需要根据主要行政区内企业的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更多的综合公共实训基地。新建的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可以仿照行政服务中心多部门集中办公的成功案例,由在苏各大高校集中进驻,为广大企业提供“模块化”服务,从而提高社会培训效率,培养更多包括物流和供应链在内的高技能人才,为苏州产业战略转型升级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州市统计局.苏州市统计年鉴(2010-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市场;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供应链管理
一、研究背景
供应链管理是目前最先进的管理技术之一,它最早应用于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用最短时间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受益的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群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可看作是一种服务型企业,学生从生源地进入高职,经过教育加工后,再输送到用人单位。供应链管理思想完全可以引入到高职院校管理中来,改进学院原有供需关系,使之更有效地运行,实现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多赢的局面。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与就业市场衔接不通畅。具体表现为:与就业服务市场缺乏信息沟通,毕业生就业进程延迟,就业成本加大;在专业设置方面,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或不对口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学生即使就业也无法很快进入角色,需要企业再培训,增加企业人力成本。从供应链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和就业单位是一条人才培养供应链上两个不同的节点,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两个节点无法达到一种无缝化的连接,或者说是一种非常通畅的连接。“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市场需要大量的具备行业科学管理知识和一线服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专门人才的情况下,与产业及企业同步互动、通联的高职教育模式,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操作技能层次上达到用人单位一线工作人员的就业要求,并具备事业的延展能力。
本研究将先从高职供应链分析开始,探究人才培养供应链的无缝化问题,进而找到高职院校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的解决方案。
二、人才培养供应链分析和创新
(一)传统人才培养供应链分析
高职院校自开办之日起,供需问题就随之产生,其供需关系网络是固有的。学校的供需关系不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培养而发生的学校和生源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而且还是为了满足就业目标而发生的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网络虽然也属于供应链范畴,但仅仅只是供应链的初级阶段而已。图l就是一个按照这种通联方式,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供需网络图。
由图l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系列中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二级学院、高专、成人高职、民办高职等。虽然表面形式多样,但在实践中存有各自为政、相互分割、互不联系的种种弊病。中职与高职在纵向上缺乏信息沟通和良好的协作,高职院校横向之间也缺乏联系,更为不利的是专科教育成了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各自封闭、自成体系。在这里生源、高职院校与就业市场没有实现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供需关系是一种松散的、非合作的关系,在供应链中供需节点单位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或集成。这种供需形式的弊端具体表现在:
专业及课程设置仍缺乏对社会实际需求的科学预测与把握,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很多高职院校一味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重复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不成比例,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状况。
由于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以及专科成为职业教育最高学历等原因,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同时社会又出现了高级蓝领严重短缺现象。这种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专升本”学生毕业时发放与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不一样的毕业证书,这无疑会给希望通过高职院校转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的高职毕业生带来一定的打击,并且普通本科学校接受高职专科学生的动机多数在于扩大生源,在培养方式上一般也是按照传统方式,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更不是为了培养具有新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用人单位也对这些“专升本”高职生有明显的歧视。目前毕业生就业渠道包括学院推荐直接就业、参加人才服务中介机构交流就业、亲朋好友帮助推荐就业、网络人力资源招聘等。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成熟有效的毕业生就业通道,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路径尚未完全通畅,专业不对口和就业成本高的现象日益严重。
(二)创新人才培养供应链
通过对高职教育供应链的研究分析,结合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并借鉴发达国家(地区)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我国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供应链是:以应用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办学主体多元、学历层次齐全,与普高教育、就业渠道和生源渠道互通互连,开放式、高水平的供应链体系,见图2。
改造后的人才培养供应链具备以下特点:
1.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衔接
高职毕业生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按用人单位的要求“定制化”培养,实现毕业生能力与就业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由此,高职院校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要求,进行“需求”管理,参照就业单位岗位要求,共同设计教育培养方案,全方位实现“产学研”合作,并将管理延伸至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2.了解生源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
一方面可以了解详细的学生信息,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使其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制定招生计划。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应减少其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3.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建设,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外延范畴不是介于中专、高中与普高本科之间的一种学历层次,而是独立自成体系的系统,与普通高等教育形成相互沟通的关系。高职自身的体系应该由专科、本科及研究生3个层次组成,可以实行学分制,根据学分完成情况颁发毕业证书,并且部分所修课程学分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内得到承认,改变职业教育是培育低层次人才的印象。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承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
4.由原有的推动式供应链变成拉动式供应链
如图3所示,推动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以高职为策动源,学生通过教育“加工”后从就业服务机构推向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供应链方式在早期的就业市场是可行的,在目前就业供过于求的局面下,该供应链响应能力明显较差。拉动式供应链的驱动力来自用人单位,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而集成化拉动式供应链在原拉动式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供应链各节点的合作和协同,合作双方参与到对方的相关事务中去。
5.整条供应链必须是无缝的
只有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化,才能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无缝化。在这条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目标、想法和行动完全处于一种协调、同步的状态,而这一切有赖于信息流的传递。海尔、大红鹰等企业办校就是一种办学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有效集成。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降低了企业招聘成本和风险,同时,它还具备传统职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即最先进的实训设备、最仿真的工作现场和最柔性的就业规划。
6.把自主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
为改变以往人才培养供应链自主创业薄弱、就业渠道狭窄的局面,高职院校应设置自主创业的有关课程,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人、财、物的帮助,让一部分有创业实力的学生能顺利发展自己的事业,从而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无缝对接”的建议和方法
(一)政府应参与调整人才培养供应链结构
政府必须重新调整高职学历层次,从大专层次向本科、研究生层次拓展。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中挑选办学能力强的院校作为本科和研究生职业教育试点单位,然后向全国逐步推广。高职和普高之间要做到学历对等、学分互通。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
(二)实施拉动式人才供应链战略
拉动式供应链实施的主要手段是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1+1+l”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采用。
如图4所示,这种模式包括1年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1年校企共同的专业培养和1年企业为主的实习。每个阶段的实施主体并不独立,也不完全以时间来划分,它强调的是在学校的教育环节中,企业对人才培养由浅至深的参与和全程的渗透。这种模式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习以及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得教育与行业发展、市场经济相协调,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三)建立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人才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要实现学院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必须先实现人才培养供应链的无缝化,而无缝对接需要各节点间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其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步骤为: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制定标准,选择生源提供单位和用人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此主要研究校企间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多数高职学院和绝大多数企业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即使合作也仅仅是一种短期行为。为加强校企合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双方签定合同,严格履行契约;建立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校企之间形成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在校企之间搭建桥梁,负责将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反映给学校。
(四)建设就业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在依托全国或省市就业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要拥有自己的信息平台,包括就业指导信息平台、高校和就业服务机构之间沟通的信息平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就业合作信息平台等。在供应链节点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用人单位通过定单来描述自己需要的人才,学院根据订单来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因此,需要生源地、学院、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制定衡量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思想品德、业务文化、体能健美和其他方面(包括创新精神和社会交往)。这4个指标都设立一定的权限。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也应用供应链管理得到了很多益处。
1.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指从商品生产一直到商品销售这期间所有节点所组成的物流网络,其中包含供应商、制造商、仓库、渠道商等。这一物流网络可以由多个个体或企业构成,但有些企业在这个物流网络中扮演多个角色。比如有些企业既是制造商又还扮演渠道商的角色、供应链管理让各个网络节点分工明确、各司所职,提高了各个节点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成本,降低了企业风险。
2.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的作用
2.1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降低了其企业整个生产到销售的成本。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选择出合适的材料供应商,通过调查研究,评价各个材料供应商供应材料的性价比,从而优化材料成本。在仓库管理中,由于供应链上的信息实时共享,避免了以往需求信息逐层扩大的情况,降低了库存积压产生的成本问题。并且供应链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运输系统的成本和交易成本。
2.2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供应链管理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应用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同样也提高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直接把生产和消费关联起来,这时就需要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具有很高的客户服务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个方面:客户在购买电子元件后,企业会采用配送货的方式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点不仅加强了供应商品的效率,还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
3.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3.1.1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稀缺
现阶段,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稀缺是存在的现状之一。由于供应链管理需要掌握材料采购、商品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及销售等很多知识面,这种综合性人才培养起来十分困难。由于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缺乏优秀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导致供应链管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功效。导致管理人才稀缺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企业方面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不是很重视,大多数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跨部门工作的机制,导致在供应链管理中大多都是就不同部门进行分开管理。(2)企业员工方面也没有进行学习的热情,不愿意在不同岗位上进行轮换。
3.1.2供应链管理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虽然帮助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进行很多方面的优化,但也同时伴随着很多风险。具体如下:(1)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供应链环节上的信息传递错误,可能会造成产品供应不上或增加库存等情况。(2)物流出现问题也属于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物流中断影响客户服务质量,阻碍供应链的流通。
3.2解决对策
3.2.1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是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具体人才培养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培养,可通过培训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提高员工对企业生产流程的熟悉程度平。要求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学习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软件,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2)可和大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把管理人员送入大企业中进行考察进修,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从而加强自身素质。(3)可加大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提高企业内部尖端的管理力量。通过引进的人才带动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提高。总之,通过培养人才可有效落实和完善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3.2.2加快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完善供应链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提高企业竞争力,了解市场第一信息,提高企业收益等。供应链管理通过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有效促进企业间的互补,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具体完善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点方法:(1)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求企业管理层把信息化建设当做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企业管理层重视信息化建设,才能把这一策略落实下去。(2)制定信息化建设部门,通过部门的研究来制定合适企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向。信息化建设部门在考虑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和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信息系统的结合。(3)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自身素质,培养员工对信息化的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努力,才能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
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帮助了企业完成了成本控制,降低了企业运营存在的风险,提高了企业顾客服务质量。但在现阶段的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人才的稀缺和供应链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不断培养优秀的综合性供应链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把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安,刘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挑战[J].系统工程学报,2000,15(2):179-18.
[2]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
本刊记者 吴姣
物流企业除了要在加强自身建设改变粗放经营,力求多元化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之外,进行可行性规划咨询也至关重要。上海知行智融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融科技”)以提升中国物流及供应链领域智能、协同为己任,通过自主开发、与国内外领先的研究机构合作,以及在软件、咨询、教育培训方面与资本的嫁接,实现了包括生产贸易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内的多方共赢。近日,记者采访了智融科技首席顾问符振东先生,听他谈了的关于物流企业战略咨询、供应链优化和企业并购等方面的内容。
供应链优化与行业并购专家
“物流是个大产业,不同子产业有不同竞争特点和发展机遇,物流企业耍立足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匹配外部的发展趋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必要时候要借助外脑智库。智融科技已经帮助过多家中大型物流企业成功进行转型升级,包括合同物流公司、国际物流公司和铁路物流公司。我们支持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首先是在战略层面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商业模式创新,战术层面帮助物流企业有效管理变革,如并购和整合管理、运营体系优化、融资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优秀高管引荐等。”符振东说。
符振东表示,物流供应链优化是企业降低成本和提升服务的有效手段,但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被中国生产分销企业和物流企业忽略了,现在由于经济下滑企业开始逐渐重视。以前国内物流供应链重点主要在运营管理层面,对物流供应链优化重视不够,也缺乏专业的咨询机构和人才以及工具来优化物流供应链。物流供应链优化的价值是可以被衡量的,对于没有系统规划过的企业,物流供应链优化有巨大的价值发掘空间。由于物流供应链规划设计不等导致的失败案例很多,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并与专业的机构合作。智融科技创办了物流供应链管理研究院,并与多家国外知名协会和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如美国物流与运输协会、MIT、安特卫普大学等)。
“智融科技在物流供应链优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包括开发出物流供应链优化的工具方法,并成功为多家优秀企业提供物流供应链优化咨询服务。智融科技物流供应链优化服务主要包括物流网络设计、园区规划、仓库布局与设备集成、运输优化、物流外包优化、库存优化、精益物流、采购优化等。集成供应链资深咨询专家和国际公认的领先优化软件,以客户收益结果为导向、协助客户落地实施、众多成功优化案例积累、收费模式多样选择、可依据优化的节省与客户分享利润而无需先期投入,是智融科技供应链优化服务的优势所在。”符振东补充道。
符振东认为,不考虑并购付款方式和行为、从行业的角度,并购包括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有很多的动因,是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物流企业成功并购一定要在战略和财物层面实现1+1>2的效果。由于并购从战略决策到整合有不同阶段的风险,全球大约70%的中大型并购是失败的,国内外物流行业并购的失败案例也很多,所以物流企业在并购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公司协助。智融科技在物流并购方面研发出业内首个成功并购模型,结合物流行业的资深专家经验,能有效为企业规避并购和整合的风险。此外,智融科技能为出让方提供:制定推介报告、加强公司治理、寻找和选择收购方、设计交易方案、与并购方沟通并协助谈判、协助实施交易方案以保证出让方收益的服务。智融为并购方提供服务包括:协助制定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制定并购目的和标准、搜寻目标、协助尽职调查、设计并购方式和交易结构、协助与出让方沟通和谈判、制定整合方案并协助实施等服务。
一站式系统顾问服务受追捧
智融科技针对物流企业设计了360度的专业顾问服务。区别于其他顾问公司,智融的团队有丰富的物流行业标杆企业高管经验并对物流企业和行业有深入的研究,顾问服务涵盖了物流企业战略和运营的各个方面,能实现一站式系统顾问辅导服务。
“智融科技的客户涵盖了物流领域的代表企业,例如铁龙、众品、中外运、中远、远成集团、武汉铁路、有信达、顺丰等。铁龙物流是铁路第一个上市的物流公司,是中国铁路特种箱领域的领导者。为实现转型升级和有效切入冷链领域,智融科技与铁龙物流达成战略合作,为铁龙提供依托冷链特种箱和物流园区食品冷链的战略定位规划、商业模式规划、园区布局规划、冷链物流运营规划等系统顾问服务。众品集团是国内领先的肉类屠宰和加工企业,为实现公司的两业联动以及再打造一个中国领先的冷链供应链服务企业,智融帮助客户制定供应链服务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运营体系。此外,智融科技也为多家中大型物流企业提供过并购和整合服务、融资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符振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