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养老商业模式范文

农村养老商业模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养老商业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养老商业模式

篇1

一、新农保面临的问题

当前农村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社会化养老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但新农保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1.因为参保自愿的原则,出现低收入农民不参保、晚参保现象严重。2.资金缺口大,农民需要补助的金额大,地方政府财政出现危机。3.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差,保障水平较低农民的福利水平难提高。4.农保机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保部门的管理水平不高,政策实施力度不够。同时,现阶段新农保政策变动较大,宣传工作不尽到位,农民对新农保的信任不够,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同时社保资金的管理不科学透明,出现新农保的落实程度低等问题。

新农保涉及范围面广、涉及人数多,这也给基层部门造成了工作压力,行政成本也有上升的压力。在新农保进行的同时,商业寿险公司也在展开拳脚,建立起完善的业务服务网络。

二、商业保险融入新农保的优势

(一)商业保险在技术、资金、服务等有较大优势

商业保险融入新农保后能有效筹资统筹。商业保险在筹资方面无论在渠道、形式上都具有优势,在商业化的统一经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新农保很容易通过统一保单和附加条款达到省级统筹层次。商业保险绕开在跨省和省内结转和对接以及处理流动人口的问题上的各种壁垒,高效办事。同时有商保的融入,可以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实现资金增值,使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商业保险在专业技术、风险控制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大大减少政府运行新农保的成本,缓解资金短缺问题。商保的融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资金的监管,从而避免资金出现挪用、贪污等问题。

(二)商业保险有效地补充保险需求

全国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仍处于低水平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于保险需求不同。这样,以社会保险为基础,加上商业保险补充,从而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保险体系,满足不同需求。

(三)商业保险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保险事业前进

商业保险公司投入社会保险市场,开发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保险产品,通过将一部分居民可支配收入引入风险控制体系和投资产业,有效地调节了国家货币流动,增加了国家税收和就业,也使国家社保水平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

三、案例模式分析

以德阳模式为例,探讨商业保险和新农保共同发展情况。

德阳模式突出的地方在于政府将新农保项目通过招标大部分“外包”给保险公司,仅负责宏观的战略、政策制定和监督,具体的运营都交给保险公司打理,而保险公司充分利用自己在商业保险中的运作经验将项目高效率的完成,发挥了自己在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搭建及管理、渠道建设、人员培训等专业和技术的优势。

(一)意义

“德阳模式”使政府服务成功引入了市场经济要素,引入了竞争机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解决了我国基层社保经办机构人力不足、财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服务,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提供专业化服务,保险公司利用自己在管理和运作方面的优势,高效率地落实了这个项目,实现

转贴于

了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

“德阳模式”较好地落实了监督机制。政府部门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规划、调控、监督和考核上,引入第三方服务承担事务性工作。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接受政府监管考核,政府为采购服务支付相应的费用。此外,整个新农保服务采用零现金运作,从制度体系上建立起防火墙,杜绝了资金风险。

“德阳模式”使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大大得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人口在本地就业的压力,为基层培养了大批后备管理人才,该模式良好的社会效应也促进了村民保险意识的提高,为商业保险发挥其补充性养老保障功能打下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德阳模式从整体上看虽然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却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即由谁来对第三方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什么?这关乎到政府部门持续甚至在更宽的领域引入第三方服务的依据;二是合作中各方的职责边界需要更清晰的定位。三是从商保与社保融合的角度,保险公司高效完成项目所需的成本花费地方财政能否及时足额给付?向其他地区直接推广的可行性有多大?

篇2

【关键词】商业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 政策支持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我国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攻坚阶段,在切实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落实农村群众的养老保险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于2009年9月1日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在为群众提供基础保障的同时,逐渐扩大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设和落实。然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试点推广当中遇到诸多问题,如地方政府筹措资金困难、集体补助存在缺口、个人缴费落实不到位以及基础养老金发放的制度缺陷等等。同时,我国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这也对我国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形成很大阻碍。

二、商业保险引入新农保的优势分析

(一)商业保险是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力补充

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与弊端,如果可以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引入商业保险,利用商业保险比较成熟的分配机制则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充分借鉴商业保险的运营模式,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可以在政策与制度方面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借鉴,使其进行调整与完善。

(二)商业保险模式能更好的解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凸显的问题

商业保险拥有相对完善的管理经验与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商业保险机构的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解决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当中的诸多问题,同时商业保险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无论在产品研发或是风险控制方面都可以根据新农保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业务。

(三)商业模式监管更为细致严谨

商业保险在进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作为社保基金的操控者,遵从政府这个“管理者”进行管理,实行“管办分离”,利用保险公司细致严谨的风险管理制度与管控机制实现客户与的多元化,既可以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性,还能够保证社保资金的流动性,可以实现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相互监督与管控,从而使社保资金更为安全。

三、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引入商业保险缺乏政府支持与保障

新农保始终都在保险范畴当中,由于商业保险进入新农保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果缺乏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但长此以往则无法对商业保险形成保障,这就造成商业保险公司短期内对新农保的投资热情较高,然而从长远来分析,商业保险公司后劲可能会收到影响,此类业务的持续性不甚理想。

(二)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推广力度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目前仍然是以缴费型为主,具体则有地方“补入口”,政府“补出口”,这种情况会造成地方参保率与地方财政压力直接挂钩,参保率越高,财政压力越大。这种情况会使地方政府产生消极的宣传,商业保险进入新农保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三)商业保险进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需创新思维与模式

首先,保险机构需要根据新农保的需求进行理念上的创新,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的参与到新农保当中来;其次,商业保险要发挥其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与保障机制,真正体现保险行业的专业性;再则,商业保险公司要根据具体情况改善经营方式,通过创新服务的方式,突出保险公司的管控能力;最后,保险公司要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制定应对措施,化解政策风险。

四、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

(一)商业保险需要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寻求支持机制

商业保险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新农保当中寻求支持机制,根据新农保制度的特点制定相对应的介入方式,发现并弥补新型新农保当中的制度当中的缺点与不足,促进相关部门对新农保政策进行修订与调整,使得商业保险公司能够与政府合力促进新农保制度的完善。

(二)商业保险介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提高流程运行效率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基本管理服务当中,商业保险要通过管控技术,对保险流程进行风险管控,减少甚至杜绝资金挪用、虚假操作、人情因素等保险风险。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使参保人员的信息能够更准确的呈现出来,更好的为新农保服务。

(三)加强与深化商业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合作与保障机制

一方面,商业保险凭借自身完善的保险管理与控制能力,解决政府在新农保实际操作中的难题,如流动人口资金、账户转移等,可以使资金进行整体统筹;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可以根据农村参保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寻求市场的差异化开拓,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业务,满足农村人口层次的差异化需求。

(四)加强介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相对脆弱,不成熟的农村保障市场非常容易引起商业保险公司的恶性竞争,这就使得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必须加强。通过加强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管控,杜绝挪用资金等违规行为,已经发现必须严厉惩处。

总而言之,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施行有针对性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在政策上要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扶持,并且制定更为完善的与农村保险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更为稳定的保险环境,调动群众参保的积极性。同时,要明确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形成更为完善的保险方式与保险机制,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朱龙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商业保险参与性不足的困境[J].农村经济,2012(08).

[2]左欣立.浅析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发展[J].时代金融,2012(12).

篇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背后,竟是经济模式的力量在主导――孝道及宗族观念的影响依然可见,耶鲁终身教授的陈志武回到湖南农村开家族会议时,总感觉发言权不如没多少文化的大哥。

今天,都市里的人们放弃了“养儿防老”的投资模式,更多地通过购买养老保险或者进行其他金融投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不和子女住一起,而是购买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既解放了老人,也解放了后辈。但是,从长期投资的角度分析,投资莫过生小孩。

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有个参赛的女士提出的创业方案是创办连锁养老中心,评委马云、史玉柱等看好连锁殡仪服务公司的商业模式,认为养老中心是慈善事业。这些商业上的成功者看走眼了。离开养老中心,就进殡仪馆,谁能说殡仪馆就比养老中心更商业?时代在变化,我们注定要老得更商业,死得更商业。陈教授说,古训“父母在,不远游”,没有养老模式的变化,今天的人们哪能成批成批的自漂在都市甚至异国他乡?

越来越多的丁克族产生,他们自信可以通过各种“商业”给自己养老。但是且慢,丁克族的选择真的没问题吗?在选择之前,有没有仔细审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后果和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

说到计划生育,会有人想到早年间偷渡者的伎俩:到美国后,以逃避计划生育“迫害”的理由申请政治避难,这些人随身带有受“迫害”的照片,那是蛇头为他们准备的――照片中,蛇头雇佣人作乡镇干部的打扮,在指挥人牵牛扒屋――偷渡者为了到美国生活,不得不迎合美国人对计划生育的妖魔化,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或可检讨,美国的移民管制政策也待商榷。

不过确实因为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增长放慢了,但另一个问题来了:人口老龄化。近年来,新生婴儿性别比平均在12:7左右,总和女婴生育率约0.7,而总和女婴生育率正是人口长期趋势的决因素。这一代的每1000个育龄妇女将生下700个女儿,其中还5个会在育龄前死去,算上不育者,只有600多个会在下一代成母亲;还有数据说死亡率在2003年达到最低点后开始回升,主要原因是老龄人口比例增加了。20年后,人口急剧减少已成定局,这样,经济学就将面临一个问题:明天,谁来养中国老人?

放弃计划生育?政府可以强力控制多生,但当存竞争压力大,人口下降时,对选择少生甚至不生的人政府将无策以对。

未来,我们也许要采取移民开放的政策来解决人口难题。过去很多中国女人到南洋做“过埠新娘”,以后中国男人需要大量“过埠新娘”。

篇4

一、总体要求

以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繁荣、农民致富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基A,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为依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工作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地域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与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原则。推动互联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突出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品牌战略原则。注重乡村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标准化经营与品牌化提升的要求,抓品牌创特色,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向纵深发展。

――致富带动原则。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就业增收。

――尊重民意原则。尊重农民主体意愿,提高农民对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目标任务

以创建的省级美丽乡村为基础,今年全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典型50个。建设方向主要是依托企业集团、农民合作社等,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科技、农民健康、乡村旅游、社会养老、创意发展、休闲采摘、文化推介、会展营销、培训人才、产品检测、加工包装、电商服务、物流贸易、金融支持等领域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融合。

一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的典型。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朝鲜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伯都那文化、高句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民族特色村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吸引境内和域外游客观光旅游。

二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关东特有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剪纸产业、农民画产业、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影视基地弘扬的关东文化产业等融合的村,达到宜居宜业,致富增收。同时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共发展。

三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融合的典型。建设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现代农庄、规模化生产基地、高科技示范园,集采摘、休闲、品尝、体验、住宿、游玩于一体,发展农家乐。

四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水库垂钓、花海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

三、实施步骤

(一)确定对象阶段:3~4月份,根据省制定的方案,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搞好调查摸底,确定建设方向和重点。

(二)深入实施阶段:5~10月份,整合资金,统筹资源,集中投入,重点突破,促进美丽乡村与相关产业项目建设。

(三)检查总结阶段:10~12月份,各地要深入检查,总结工作,提出完善意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领域拓展的有效探索和尝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

(二)整合资源,强化投入。各地要立足实际,突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和提高乡村自身造血能力,有效整合资源,多方筹措资金,集中力量,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科学实施,确保实效。突出本地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特色,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按照规划步骤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精心组织,抓好落实,确保产生实效。

篇5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社会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71-01

1 引言

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我国即将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总人口在2035年左右达峰值,但老年人口仍将继续增长。2005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到7.6%,预测2040年达22%。

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处于起步阶段

长期护理保险(Long Term Care Insurance,简称LTCI),是指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老年人是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使用者。

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是在2006年由中国人保健康首先推出,虽然之后其它保险公司也相继推出了一些护理新险种,并且在长护险的拉动下,2008年中国健康险的规模有了飞速地增长,保费收入剧增,但是以商业模式来推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之路仍然很艰辛。

(1)由于国内经济水平、人们的消费水平的制约,目前长期护理险的投保率并不高。同时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还不成熟,完整的保险产业链还未形成,导致国内长期护理险的费率相对较高。。

(2)文化观念的束缚。“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沉淀中早已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是靠子女的供养。即使是在城市中,虽然大部分老年人都有退休金的保障,但他们并不愿去住疗养院接受外来人员的护理,而是更喜欢跟子女住在一起。对子女来说,他们担心将老人送到养老院会让人看做不孝,即使照顾老人会影响工作,造成身心上的压力,他们还是更愿意将老人留在家中自己照顾。

商业模式的长期护理保险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能满足全民投保的高福利要求,而且由于个人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位置,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政府提供的保险,因为他们认为政府会比营利性的保险提供商赚取较少的利润。

3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不足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保障范围窄,不足以弥补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的根本不同在于其覆盖范围,医疗保险主要覆盖。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看病,化验,手术,体检及住院等项目;而长期护理保险则覆盖包括护理、照看、康复以及一些病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帮助。而这些项目都是一般医疗保险所不覆盖的。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主要是针对疾病治疗的费用,而对疾病发生之前积极预防和疾病发生之后的老年护理、康复等却鲜有涉及,在基本医疗保险的框架下, 非基本医疗照护、 生活照护等甚至被列为“ 不予支付项目”;另外,我国医疗保险采用的统账结合方式,不管有病无病,年轻年老都要分配一部分资金到个人账户上,部分人的个人账户长期积累,资金沉淀下来,既不能用于非医疗保险方面的支付,又不能用于投资增值,造成资金的闲置,从而导致社会性住院和过度住院问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3.2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不足

从目前中国实际看,虽然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老龄化问题的加重,给养老金带来了巨大的支付压力,增加了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据测算,按现行退休年龄和8%个人账户做实方案,到2020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缺口将达1.2万亿,这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在这种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收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长护险的发展,不但可以满足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4 在中国逐步推行社保模式的长期护理保险,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的构想

但从长远来看,我国采用商业保险模式并不能满足全民投保的高福利要求。我们可以考虑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采用先在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试点,再向全社会推广的方式,逐步转向社会保险的模式来构建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在资金来源上,可以借鉴德国的方式,从而减轻投保人的负担。在护理模式上除了提供必要的机构护理之外,也要大力倡导居家护理模式,并给予适当的实务给付或者现金给付。这是符合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与机构护理相比还可以节省护理费用。现阶段我国的社区正迅猛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信息优势,帮助需要护理的人选择合适的护理模式,帮助护理提供者掌握更多的护理知识和信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花样年旗下子公司“彩生活”自2014年6月上市后,股价呼啸而上,静态市盈率达70多倍;万达商业地产只是将原计划上市的旅游地产资产替换成部分O2O资产,估值立马翻了一倍;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斥资1亿元投资一家名为“you+国际青年”社区的创业公司,只是因为这家公司的公寓项目是以打造“年轻人线下社交平台”为特色;百度牵手万科,要用大数据讲商业地产新故事;腾讯斥资15亿港元入股了物流地产商华南城;阿里巴巴斥资53.7亿港元入股了百货零售商银泰商业;恒大集团与海尔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年的合作规模达人民币300亿元;世联行与搜房网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目标直指世联行背后的线下新房销售业务……扇动“蝴蝶效应”的翅膀,就是“社区O2O”。

“社区O2O”开启房地产行业的新时代

在房地产领域,历史演化的逻辑是四步。第一步是有了“商品房”的概念,单纯为了满足人们“住有所居”的需求,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台风来了猪都会飞”的时代。第二步是有了“社区商业”的概念,以5分钟步行为范围,将人们的购物形态从大商场转换为邻里型购物,满足了人们“一站式”购物的需求,房地产行业进入了一个拼“配套”的时代。第三步是“O2O”概念的提出,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除了解决人们“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之外,丰富的服务项目和休闲娱乐项目成为标配,房地产行业进入了一个拼“以人为本”的时代。第四步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区O2O”以“互联网思维”的形式全新出现,房地产行业将进入一个拼“服务体验”的时代。影响将如何?至少目前“彩生活”明确提出了“零物业费”的理想,房地产不得不重视“大数据”、“众筹”这些新玩意儿了,大商场这一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商业神庙也正在持续衰亡……

人类每一次的时代转换,都是以科技的重大发明为标志。一方面,科技的重大发明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物质财富进一步丰富,人的需要层次进一步提升,“社区商业”时代满足的是人们的生理需求,“O2O”时代满足的是人们的心理需求,“社区O2O”满足的将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科技延伸媒介,媒介更新人文,人文重塑商业规则”,移动互联网将使终端网络、内容网络、关系网络、服务网络互连互通并基于这种连接社会协同,包括人在内,所有的一切都既是终端,又是内容、关系和服务,时代变换加速进行,产品对产品的颠覆、行业对行业的颠覆,最终必将演进为时代对时代的颠覆。互联网巨头、商业巨头、房地产巨头为何纷纷都加入对“社区O2O”的角逐中,只因为这将是一个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再谈论商业地产、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等实体商业,似乎就有点“土鳖”了。

“社区O2O”对商业模式的冲击,我们只需要看美国著名的百货零售集团梅西百货的“攻略”就会明白传统商业的“无奈”:支持Apple Pay、当日送达、线上购买线下取货、专职建议师、现场互动屏幕直接下单、购物APP、图像搜索、手机钱包、RFID应用和扩展、Shopkick 逛街应用、智能试衣间、梅西数字出版、梅西桌面搭配等。在本质上,梅西百货的这些并不是创新,而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融入“社区O2O”的对策。移动互联网时代,“社区”早就超过了社会学的概念,但“社交”的本质没变,“社区O2O”的“线下的商务机会”也将不再局限于物理的“社区”。有多少种契合人性的“社区”创意,就会有多少种“社区O2O”的商业模式,但毫无疑问,未来一定是属于“社区O2O”的。

“社区O2O”之于房地产转型的机遇

据媒体报道,上海某房地产企业由于物业管理用房建设面积过多,就用空闲的房子作为桶装水的临时仓库,代售上海多个品牌的桶装水,每桶水赚一元钱差价,结果一年下来光桶装水就挣了几十万元的利润。这只是“社区商业”的例子,“社区O2O”的诱惑显然大得多。至于电商来说,“社区”可买的东西显然不止“油盐酱醋茶”,凡是居家需要的、个人生活需要的,都会是畅销的。一个城市的三口之家,每月的“社区”消费多在2000多元至10000多元,一年至少就有3万元,如果按照20%的利润计算,一年就可赚6000元,即使只拿1%的佣金,也有300元,那么,圈住10万户,就能赚3到60亿元,这还没算平台衍生出来的众多收益,那么,如果圈住100万户、1000万户呢?可见,“社区O2O” 是一个多么大的“金矿”,也难怪专家说这是房地产转型的最佳机会。

2014年12月末,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显示,90后大学毕业生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很多人吐槽:“不是不买房,是买不起房”,但这确实可能是“老眼光”,“买不起房”是因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不是不买房”,而是“为什么要买房”、“买什么样的房”,所以《人民日报》这次说对了,“是观念进步”。90后是谁?他们是数字世界的“土著居民”,是生存需求已经不再强烈的一代,“互联网思维”已经内化到他们的骨髓,没有理由不“享受生活”。租房为什么不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我国也必然逐渐像美国一样,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持续,除了买房时的成本与税费,买房后的房产税、保险、社区费等都可能随之而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租售比也必然下降,租房比买房更便捷,面对高房价,喜欢“隔段时间就换换空气”的年轻人,买房为什么还要成为首选呢?

理论上,房地产业是介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具有复合特征的产业。但在长期“买地-盖房-卖房-赚钱”的模式下,房地产业主要是以第二产业的面貌出现的。但是,当社会进化到“不买房一代”成为社会主流的时候,第二产业的模式还能奏效吗?即使是物业出租,如果不考虑生活的便捷性,不真正将房屋设计为“数字土著”的家,能吸引到租客吗?作为第二产业的房地产的“黄金时代”的终结,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卖房赚钱的门越来越窄,但植入“互联网思维”之后,依靠“运营+服务”的第三产业的“黄金时代”必将开启。房地产业从重到轻,彻底变为服务业,这就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

房地产“社区O2O”的转型实验

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开放,“社区O2O”的想象无限,也对一切创业者开放着,易居中国与新浪、微博、分众、申通联合推出了社区增值服务品牌“实惠”;顺丰大面积铺设名为“嘿客”的线下连锁店;还有以社区001、小区无忧为代表的社区O2O平台在资本的助力下迅速崛起。然而,房地产与“社区”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房地产开发商凭借其强大实力,以互联网思维孵化的每一个项目都可能独当一面,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自带的物业公司,更是“社区O2O”的天然入口,网上缴纳物业费、网上报修、物业投诉、房屋出租等,一项服务就可将居民拉上“社区O2O”的“贼船”。更重要的是,物业公司是互联网时代居民最便捷、最值得信赖的“落地点”,所以不惧互联网龙头掌握了大量客户资源,不惧互联网龙头控制了多数用户的流量入口。“社区O2O”时代,物业公司将不再是鸡肋。

房地产商当然难以戒掉“卖房”的瘾。要想将房子卖给“不买房一代”,谈何容易。幸运的是,房地产遇上了众筹。目前,房地产众筹大约有三种模式,一是投资理财型,大家有钱赚,本质是推广;二是营销推广型,朋友圈营销传播品牌;三是金融产品研发,分解购房者的首付压力。然而,置于“社区O2O”的概念之下,这三种模式都因为风险太高,现在的火爆避免不了终将沦为噱头的必然。众筹指的是在互联网上面向大众筹集资金,以帮助筹款人完成某个有特定意义的项目。如果从卖房的角度,房地产众筹应该回归“互联网思维”,是基于共享、参与、掌控基础上的“自建住房”,应该是买房者先选地、先设计、先出钱,房屋还没开建就已经卖出去了。居住地产如此,养老地产、旅游地产也都应该如此。对开发商来说,房地产众筹不仅是一个“自建住房”的过程,更是构建“社区O2O”的天然过程。

从运营、服务的角度,“彩生活”毫无疑问具有代表性,花样年的总裁潘军甚至说“只做两件事”:一是提供专业服务,二是搭建社区平台。“未来,我们希望能免除业主的所有物业费,并在海量业主用户群基础上,通过增值服务创造一种全新的物业公司盈利模式。”潘军说,因为“在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有太多的服务可以深度挖掘,像购物需求、理财需求、租售需求、支付需求、咨询需求、社交需求、管家需求等,这些需求仅其中一个或许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目前,“彩生活”不但推出了涉及物业缴费、维修、社交、餐饮等服务于一身的彩生活网站,更在国内465个住宅小区内推行其“彩之云”APP应用,全面贯通社区的O2O业务。

“社区O2O”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模式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商业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因为商业能够创造利润,所以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往往选择以商业模式为起点。购物空间立体化、购物时间碎片化、购物方式移动化、信息传播社交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购物的这四个新特点,催生商家集群效应的社区化商业将向“社区O2O”的商业模式发展。目前,完成“社区O2O”交易闭环的路径,虽然都以社区为单位,以家庭为入口,但有两种探索模式,一种是以小区无忧、社区001、叮咚小区为代表的“线上社区+线下整合”顺向实现O2O的模式,另一种是以刚刚获得6000万元天使投资的“新潮小区”为代表,走的是“软件+硬件”、“广告+服务”模式,通过线下的LED屏进强势推广,向线上软件导流,通过线下到线上逆向实现O2O。

篇7

一、传统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当前,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多为子女养老(多属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养老难点多为特困户养老、空巢老人养老、失独家庭养老。我国老龄化群体最突出的特点是:独生子女家庭、空巢及失独家庭增多,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家庭及子女的压力,尤其是处于中下等收入家庭的老人,数目特别大,约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90%,老年人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又不平衡,各民族生活、养老风俗又不一样,这就给传统的社会养老带来了无法克服的新问题。

具体来说,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倒金字塔型的子女式养老,容易造成中、青年一代压力过大,不堪重负。第二种是养老院模式,它与中国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并且容易造成老人丧失家庭感和亲情失落感。

二、“互联网+”时代呼唤新的养老模式

(一)推广“互联网+”养老的客观条件

1.国家政策及资金的强力支持

国家民政部已宣布将投入数千亿元来支持养老服务市场,且将养老服务信息化作为养老业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 此外,民政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进一步合作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两部门合作重点支持领域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养老产业相关项目等五大类。[1]

2.社会老龄化市场的客观需要

(1)人口老龄化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此外,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3的时间处于生病状态,呈现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有3300万人。[2]这些都推动着养老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2)空巢家庭比例上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大批的独生子女(尤其城市比较突出),由于就业需求及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出国留学就业或外出务工就业,“空巢家庭”也随之出现。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到49.7%,接近一半;另一方面,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我国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也达到38.3%,且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3]因此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为其在养老居住模式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3.高科技发展为“互联网+”养老提供了技术保证

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我国开辟“互联网+”养老新模式提供了技术及网络支持,也为解决我国“天大的养老”问题,找到了智能化的养老新途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巨大的养老压力相互作用,必将促进我国传统养老产业的创新、改造和升级,也将不断改变养老市场的服务模式与管理结构。

(二)新型“互联网+”养老的优势

新型的“互联网+”养老,将通过全国联网的云数据库,对中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习惯、不同个人要求进行数据化处理,打造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个性化养老互动平台,基本实现一对一服务;“互联网+”可解决很多传统养老无法解决的老年人员多、辐射面积广、养老服务迟缓、健康问题发现不及时、投入资金和人力过大等问题;“互联网+”可利用全社会的经济、技术及社保、人力、医院、物流、义工等互联互通互助的网络优势,迅速解决局部养老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互联网+”还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能防止偷工减料及劣质服务;“互联网+”可以让老人、儿女及社会更放心、更透明、更智能,使得有关养老服务机构的一切行动,都在阳光下运作。

(三)推广“互联网+”养老将面临的挑战

1.商业模式养老的逐利性。

我国养老服务是面向所有老年人且具有福利性质的一项事业。很多养老资源本身具有公共服务性,而商业模式受制于资本的逐利性,会丧失养老事业本身的服务性目的,不但不能彻底解决养老问题,而且还会使多数家庭产生养老上的经济压力,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4]

2.养老产业投入不足

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经济回报少且周期时间长的特点,这使得当前我国对养老服务等的投入严重不足,亟待改善。针对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巨大的投资缺口,已有业界专家提出了“众筹养老”的模式,即依靠互联网筹资,解决养老产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凭借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以互联网金融理念来解决养老产业的资金困境,也将会是“互联网+”养老产业的一种模式。

3.“互联网+”养老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当前,我国大多数养老社区的医疗器械设备存在落后、普及率低以及专业化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信息数据的获得,从而阻碍“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推行。

4.缺乏相关的标准与规范

目前,我国养老行业还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互联互通互助的高质量管理、风险预防、评估评价、信息共享等共同认可的可遵守的标准与规范体制。

以上这些,都将是“互联网+”养老模式建设初期面临的挑战。

三、“互联网+”养老模式的设想和建议

(一)“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初步设想

为顺应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养老将立足于发展智慧健康型养老,其必然会催生社会研发一系列简单快捷的养老产品,建立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运用“互联网+”的快捷、综合、高效、便利等优势与养老产业相融合,创新升级养老模式,充分利用养老资源,降低人民群众的养老消费成本,减轻老人、子女及社会的经济压力。[5]建议全国上下民政养老部门建立老人养老信息库并联网;建议卫计委、社保、人力资源部门、金融服务业都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并与民政部养老互联网平台并网;建议国务院牵头召集民政部、卫计委、社保部、中国人民银行、物流等相关部位,成立国家养老协调中心。这样,老人养老需要什么,就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得到解决。另外,老人养老过程中所需要的场地建设、人力调配、护理服务、医疗报销、丧葬安置、子女协调等传统养老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互联网+”都将迎刃而解;建立“互联网+”运行管理的奖罚制度与法规,防止人员缺岗待岗、偷工减料,影响“互联网+”运行的时效性;建立“互联网+”管理队伍的人员定期培训及网络维护与养老人员个人信息管理,防止黑客病毒攻击互联网或盗取网络信息;切实配合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快推进“互联网+”在养老领域的应用。要将智能养老的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促进传统养老产业的改革与升级,打造全方位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议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养老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对“互联网+”养老模式初期的几点建议

1.国家要号召科研部门研发一些老年健康协助及服务性产品,例如老年人可穿戴的设备、家用智能检测仪等仪器。用于随时检测老年人身体的各方面情况,并通过微信与互联网平台,及时将检测到的信息上传至终端设备。护理人员及老人的子女可利用配套的手机软件,随时查询和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实时掌握老人的动态健康状况。[6]

2.政府要建立整套的养老方案

政府要对国内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虚拟养老做出科学分析,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当今养老定位。政府要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带动科研部门、养老部门、医疗保健部门等一系列队伍参与到智能化养老服务中来,发挥社会群体的力量,加快对落后的养老产业的改革,建立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模式。

3.政府要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

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智能养老新模式的开发,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导的力度,降低养老企业贷款利率,减轻民间养老企业的资金筹集压力。此外,政府也要鼓励科研部门研发新型可穿戴养老产品、疾病检测仪器等设备,提升养老配套措施的高效性。

4.开发专门的养老就医客户端APP

通过APP进行挂号预约,选择与所患疾病相应的专科医院,进一步选择专科医生,将会有专人陪护老人到医院就诊或上门医治,并且因为和大夫提前预约了就诊时段,病人能够更从容地就诊,也可通过“互联网+”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专业医生联系,实现远程视频诊治与医疗。就诊结束后,陪护人员还会将老人的就诊情况录入APP,建立并完善老人的就医档案,甚至到复查或者二次住院,APP都能够无处不在地陪伴在老人身边。并且APP会自动生成日程提醒,包括下次就医时间、服药情况等等。

篇8

江苏省早在1986年就进入老龄社会,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年型的省份。目前老龄人口(60岁以上)超过117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7%。

江苏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三大特点:

首先是来得早、基数大。江苏人口老龄化出现于1986年,比全国(1999年)早了13年。全省老年人口数从1986年的629万人到2006年的1151万人,20年净增522万人。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从1986年的10%增长到2006年的15%。

其次是增速快。1986年至2006年,江苏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3.1%,快于全国3%的增长速度。从2001年到2010年,江苏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口27万。到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260万。2020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1648万,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1%。

最后是寿龄高,江苏人口预期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39岁提高到目前的74岁。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169.7万,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14%,且以年均3.8%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

二、江苏老年人商品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

1、从需求角度看,江苏老年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江苏省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五保供养、农村养老保险、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医疗救助为支柱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形成;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服务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老年人收入相对稳定,养老金、离退休金标准在逐步提高,“十一五”末人均月基本养老金将达到1500元。比如2006年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是每月1109元,2007增加到每月1248元,今后3年将继续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由过去的舍不得消费到现在的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快乐。

2、从供给角度看,江苏老年消费市场供不应求。与旺盛的市场需求和老年人的消费愿望相比,商家的行动显得相当滞后,在他们眼中,老年人都有抑制消费的心理,赚老年人的钱很难,老年产品和服务获利微薄,因此出现市场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局面。比如老年服装消费市场。江苏老年人对市场上现有的老年服装都感到不满意,他们认为,现在的服装商场既没有老年服装专柜,也没有老年人专有的服装品牌。还有在老年养老服务方面市场供应也不足,据我们座谈会了解,目前提供“一对一”老年护理的高档老年养老公寓在江苏还没有。

3、从经营角度看,老年消费市场有点象“鸡肋”。据南京中央商场常务副总阎永平介绍:原来商场曾经每一楼都设有老年专柜,后来全撤了。商品的品种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需求,老年人消费能力和商品的价位不符等,都是那次撤柜的原因。阎永平表示,就目前南京市场来说,一些综合型大型商场还是能找到老年人吃穿用的商品。只是因为如今老、中、青服饰界限已逐步淡化,所以在商场中找不到专为老年人设立的消费区。但是考虑到部分老年人希望企业在经营结构调整时兼顾老年人的消费问题,为他们购物提供方便,不少商场还是会有部分老年商品销售。一些服装商家表示,由于受老年人特殊体形、陈旧的消费观念和老年服装的超长周期等原因限制,老年人消费在主流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老年人消费档次低,一般都是儿女为了孝敬老人才购买老年人的日常用品。因此,生产厂家并不乐于这块市场。老年服装、鞋等的利润不如女装、男装、童装利润空间大,因此生产、销售的厂商也寥寥无几。

4、从商业模式看,存在创新的巨大空间。如何抓住老年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要求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有的企业家敏锐到察觉到这一商机,通过老年家庭护理服务入手,以服务带动老年商品消费。如南京“家家有老”健康用品公司,以“以良心品质,护老人健康”为企业核心理念,把品牌专卖型保健品店发展同社区商业建设和城镇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向社区居民提供轮椅、保健品、助行辅助器具、座便辅助器具、护理辅助器具、失禁辅助器具、低视力辅助器具、生活辅助器具、支具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无障碍设施、检测系列、供氧系列、家用保健系列、治疗仪系列、防护系列、无糖系列、运动损伤系列等丰富的产品。目前,企业运作良好,正在发展加盟店。

5、从政府规划看,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根据《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我省老龄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围绕老年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构建包括养老设施、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康复护理、文化教育、体育健身、老年用品、老年食品、老年旅游、各种商业养老补充保险等在内的老龄产业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老龄产业,基本实现老年消费供求关系的平衡。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社会养老设施建设、老年保健康复服务和老年特殊用品的开发,帮助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老年产品和服务品牌。到2010年,全省养老服务业增加值要明显增长,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

三、江苏老年人消费特点和加快发展政策建议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满足老年人需要的产业涵盖了很多领域,如老年教育、老年医疗保健、老年旅游、老年家政服务、社会化养老、老年玩具、老年服装服饰等。

在消费方面,老年人的“要求”很多,比如服装要宽松一些,裤腿要肥一些,这些老年时期特有的特征都是厂家要解决的,但从目前市场来看,绝大多数生产厂家并没有涉及,只是部分厂家在做年轻人服装的同时顺带着做一些。随着听力、视力、活动能力的下降,老人对老花镜、助听器等用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我国少有专门的企业开展研发和生产。总体上,老年消费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度统一性:老年人消费的特点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来说,更具有统一性。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不大受潮流时尚的影响,相反更容易产生品牌依赖,加之老年人口流动性小,购物时间无限制,因此这一消费群体有较大的稳定性。

2、强调便利性:老人们有时间,也有耐心。老年消费场所最好别选在闹市区,最好选在环境好,相对空旷的地区,但交通一定要便利。要能享受在一家商场完全购物的便捷,不仅有老年人的服装、鞋帽等大众商品,更可以有保健品、食品、拐杖、轮椅等,力求做到全面。

3、服务要求高:老年人之间的人际沟通比其他群体更广泛。如果商场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务,那么他们的购买成功率就会更高。贴心的互动必不可少,可以多举办一些小型活动,让老人们常有聚会的机会。这样也容易得到他们最新的需求信息,补给商品。

四、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主要问题:

1、老年消费市场投入回报周期长,企业投资意愿低。

2、老年消费市场诚信度低,特别是老年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3、企业对老年消费市场研究不够深入,开发的产品不到位。

建议:

1、培育壮大专业的老年用品商场。对真正有实力、诚信好的专业用品商场建议国家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全国连锁发展。

篇9

搭建融资平台

很多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建议可搭建以创新成长大赛为平台的融资渠道。全年在郑州举办多场创新成长大赛,通过多种筛选方式筛选出创新高成长型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力、市场前景等路演,通过初赛和决赛,发现创新的好企业,选出的最具成长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得到快速发展。每年对最具成长性的创新企业给予税收、贷款扶持及专项奖励,搭建通道,扶持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上市,并且与国内投资机构对接,成立融资平台。

――于莉委员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创新

政府支持本地企业、小型企业发展,鼓励、扶持小型企业创新,让企业享受到支持政策的手续更简化,来源更广泛,扶持政策基础更往下沉;把开放、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双驱动,真正打造一个具有全民创新精神的城市。

――李新岭、张秀丽、尚途晟委员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加快防治雾霾、优化空气质量已刻不容缓,建议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大建筑垃圾综合管理,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有效遏制机动车污染,全面防治扬尘污染,深化工业及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努力建设美丽郑州。

――王远、李春德、金焕芝、赵新民、丁力委员

合理布局医疗资源

政府要加大医疗投入,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强化医疗行业的社会责任;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及社区保健工作的力度,将社区保健、卫生、养老结合起来,确保实现病有所医。

――郭华锋、齐林、李磊、申培红委员

推进土地流转

篇10

只有狗会忠心耿耿?

198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

199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

200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

2012年: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

以上是网络流传的一个段子,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还有一份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2012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当问到“养老靠谁”的时候,63%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养老靠政府”,只有9%的老人认为“养老靠自己”(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和韩国,有几乎一半的人认为“养老靠自己”)。但令人惊奇的是,仅有4%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养老靠孩子或其他家人”。

于德鹏住在北京东五环外的某个小区里,养了一条狗和一只猫。每天在小区里遛狗的时候,他看到很多老人也带着狗在晃荡,身边不见子女。老人的亲密伙伴,只有狗。

是时候讲一个“老人与狗”的故事了,于德鹏想。

他正在筹拍的电影叫《带着我的狗去流浪》。故事框架很简单:一个老头带着他的狗踏上旅途,狗丢了,老头一路找狗,遇到各色人等。如同很多年轻人梦想“在路上”,老头也想通过流浪来缓解自己的精神危机。

耐人寻味的是结局:老头的儿女也上路寻父,终于把老头接回到家,好吃好喝孝敬着。没过多久,老头就死了。

于德鹏来自沈阳,在他成长的35年里,这座古老的重工业城市经历过剧烈的转型。工人和工人子女构成城市居民的主体,如果没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大规模“下岗再就业”,在国企工作的父母退休后,通常会设法安排子女接班―这也是于德鹏的父母给他设计的人生轨道。于德鹏选择来北京闯荡,成为一个导演。“两代人有不可弥合的代沟,我自己肯定不想回去,父母也不愿意来跟我住着。他们就像一棵树,在沈阳还算生长在森林里,要是到了北京,一棵树就是一棵树。”

于德鹏经常想自己老了该怎么办,想来想去他觉得,没有人可以指望,只有狗会忠心耿耿。

在2012年4月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带着我的狗去流浪》剧本获得了优秀项目奖,这让于德鹏获得了一些信心。眼下他正在四处筹资,想争取在2013年秋天开机拍摄,2014年上院线公映。不过在资金到位之前,一切都还只是设想。

于德鹏说,电影节评委黄建新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只是觉得结局太过悲观,但他坚持不改,他觉得这是儒家社会的悲剧,故事里的老头死在家里是必然的,表面看来家庭团圆,实际上大部分为人子女者都不明白老人真正需要什么,物质充盈无法排解内心苦闷。

“不仅精神层面渴望关爱,老年人也会有性的需求。”于德鹏想拍的电影里这个老头,在流浪路上遇到一个老太太,两人互有好感,最后还是放弃了。“现实就是老年人遇到爱情会胆怯,会考虑彼此的孩子能否接受,左邻右舍闲言碎语什么的。他们想找个伴儿是非常困难的。”

“但实际上,我们的父母不会真的去流浪。”于德鹏深知这一点,他承认那个片中的老人,其实是他自己的化身。作为导演,他的目标是,向社会提出问题。

近七成老人处于独居状态

2011年,李曼华推出了纪录片《我们正在老去》和同名摄影展,她用积累的大量影像素材讲了三个故事,分别对应当下中国养老的三种基本形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老人最大的问题是空巢。”李曼华说,“二、三线城镇还好一点,老人和孩子基本上能生活在一起。空巢率最高的是一线大城市和农村,官方统计数据是63%,也就是说近七成老人处于独居状态。”

北京的李奶奶走进了李曼华的镜头,在《我们正在老去》里,李奶奶每天独自坐在小屋里等待―她有三个孩子,都生活在北京,每周来看她一次。等待每周一次和孩子们的聚餐,就是李奶奶生活的全部。

“其实很多人的父母和李奶奶很像,平时生活很简单,心思都在孩子身上。”李曼华说,“盼着能给孩子做一桌丰盛的饭菜,孩子们吃完就走,老人默默吃一个礼拜的剩饭。”李曼华给李奶奶买了十几个苹果,老人一直舍不得吃,直到苹果烂掉,老人用刀削掉腐烂的部分,把剩下的苹果都吃了。李曼华看得直掉泪,硬要拉李奶奶去下馆子“吃顿好的”,老人死活不去。

李奶奶是另一位老人辛爷爷介绍给李曼华认识的。2011年拍片的几个月时间,李曼华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为此她成天泡在北京的几个大公园里跟老人攀谈。辛爷爷是个爱说话的老头,和李曼华这样的“耐心听众”相处愉快,就允许摄制组进了家,还带他们去拍楼上的邻居李奶奶。拍了不到一个月,辛爷爷的儿子回家,发现一群陌生人支着摄像机在拍父亲,大怒,把摄制组轰了出去。“他不相信我们在拍公益纪录片,说我们是骗子。”李曼华很无奈。

又过了一个月,李曼华接到辛爷爷的电话。“你们回来吧。”辛爷爷说,“我很想你,就算是骗子我也认了。”他有五个孩子,却只有李曼华这样的“疑似骗子”愿意坐下来,陪他喝杯茶,说说话。

老人们在家往往面对“空巢”,住进养老院也未必幸福。北京通州有家民营养老院,专门接收失能失智老人,条件很简陋,入住费用是每月一千多元,平均每个护工要照顾十几个老人。夏天,李曼华带着摄制组过去,看到两三个老人住一间小屋,室内异味扑鼻,酷热难耐,老人们却还盖着厚被子。有个老头大喊“好热”,护工闻声赶到,当着李曼华等人的面把被子一掀,只见老头全身,大小便都失禁在床上。

“我没有责备这些护工的意思,其实他们也非常不容易。”李曼华说,有个护工在这家养老院工作了五年,很辛苦,月薪也就一千多块,如果她去城里做保姆能多挣几倍的钱。养老院的院长也向李曼华诉苦,有时候护工忙不过来,院长还得亲自干活。“针对富裕阶层的高端养老院条件好些,但收费昂贵。老百姓能住得起的养老院,又频频爆出虐待老人的新闻,吓得大家不敢来住。”李曼华拍摄的这家民办养老院已经坚持了十一年,院长说“日子太难过了”。

看过太多人间辛酸事,李曼华有个“85后”的助理崩溃了。拍完《我们正在老去》,助理哭着对李曼华说导演我想好了,活到六十岁就自杀,“我可不要受这些老人一样的罪。”李曼华无言以对。“有段时间我特别恐惧,怕自己变老,怕变得不漂亮。后来三观都颠覆了,知道比变丑更可怕的事情还有好多。”

让我们快乐老去

“一味展示悲惨是没有用的,我开始思考,怎么才能改变这一切?”

李曼华最近正在忙着拍摄的是系列纪录片《我们快乐老去》,4月19日,她在北京举办会,宣布这个系列的第一部《希望不是梦》开机。两个片名体现了她的基本看法:衰老并不可怕,老年人也可以快乐、有尊严地生活,甚至可能比年轻时活得更精彩。

她想到的办法就是提倡“享老”而非“养老”,帮助老人们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李曼华有个同学的父亲是退休工人,整天宅在家里无所事事,时间长了愈发自闭,谁都不爱搭理。李曼华去他家吃饭,老人说的话一共只有“你好”、“吃菜”这么两句。吃完饭,老人就默默坐在电视机前一动不动。同学觉得李曼华是“老年之友”,让她帮忙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父亲变得活泼点。

“那天很热,吃过饭我们就切西瓜吃,我发现老人听我们说到西瓜,就会略有反应。”李曼华心念一动,问老人:“叔叔你爱吃西瓜吗?”老人答“爱吃”。“北京的西瓜越来越不好吃了,叔叔你知道哪里的西瓜好吃吗?”李曼华和老人聊起了西瓜,惊讶地发现老人是西瓜专家。“原来他以前下乡插队的时候,跟农民学种瓜,特别有经验。”李曼华的同学都不知道父亲当年这段经历,对她的眼力深感佩服。现在这位退休老人有了新工作:在大兴郊区指导当地农民种瓜,每天乐此不疲地忙碌着。

“所以做子女的一定要用心观察父母,找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李曼华说,“人老了就像小孩子一样,你得学会和他们交朋友,告诉他们不妨尝试玩点什么,这才叫享受老年生活。”

为了筹拍《我们快乐老去》,李曼华经常参加各种公益和商界的活动,向四五十岁的社会中坚们宣扬她的“享老主义”。她发现很多中年人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种种问题就扑面而至。一次饭局上,有个事业成功的朋友喝醉了,当着李曼华的面掉泪,说自己很失败。“四十多岁的男人,很有钱,也很孝顺,曾经认为钱可以解决世上所有的问题。”李曼华说,“可他八十岁的老父亲某天突然离家出走了,到一个老阿姨家里去同居。我这个朋友想不通,八十岁的老人还玩私奔,让孩子的脸面往哪搁?”

“我就跟他说,你的孝顺只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给老人,却不知道老人想要的是什么。”在李曼华的建议下,朋友试着去理解父亲的想法,请父亲和阿姨回家吃饭,表示支持他们在一起,“结婚也可以啊”―父子之间的坚冰就此融开。

“不知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想过,人生的最后十年,你想怎么度过?”

2013年5月18日,李曼华在“一席论坛”发表演讲:“我曾经在深夜里醒来,再也无法睡着,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我希望,我最后的十年:我爱的人还在我身边,还有几个能说话的朋友,我身体还算健康不需要坐轮椅,我头脑还算清醒可以做点和电影有关的事,我能过着有尊严的老年生活。我想说,养老是政府应该做的事,享老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有的梦想。”

“我已经影响了一些认识的人。”李曼华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前几天李奶奶打电话,说要请我下馆子呢。”

把“养老”变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2013年“五一”期间,李曼华受邀参加了“2013芯世界・社会创新周”活动,她在这里认识了主办方代表周茜。

周茜来自英特尔公司,她有两张名片:作为公益活动的组织者,她是“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执行理事”,而在公司内部,她又是英特尔(中国)的“社会创新经理”―这个听起来让人不明所以的头衔,其实代表了英特尔这样的大型跨国企业在常规商业行为之外,试图担负更多社会责任的愿景。

2013年的“社会创新周”,探讨了社区、教育、养老三大主题。在“养老”这个主题板块中,不同人在探索不同的道路:来自上海的吴含章创办了“老小孩”网站,这是一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吴含章相信老年人不仅有能力掌握电脑,更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吴含章说:“老人们能在网络上购物、学习、求医问药,组织各种线下的兴趣活动。我想他们不仅需要现实居住的社区,也需要虚拟的养老社区、精神家园。”

北京的“乐龄合作社”创办人王艳蕊,倡导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社区生活服务。“乐龄这个词是从新加坡来的,把退休以后的老人叫乐龄人士,希望他们退休以后能够更积极、快乐地面对生活。”乐龄以社区动员的形式,帮助老人主动组织和参与活动,实现自我价值,“老年人的快乐是一个家庭的快乐,也是一个社会的快乐”。

而周茜的工作,就是努力发现更多的李曼华、吴含章和王艳蕊们,支持这些中小型公益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发展,同时从中挖掘潜在的社会需求,“当我们发现某个社会问题背后存在着广泛而迫切的需求,就会提交给产品部门来研发对应的解决方案。”周茜说,“比如,如果吴含章的老年人社交网络想给老人们提供订餐服务,我们有可能研发相应的智能设备,让老人们动动手指就能上网订餐。”

篇11

总体看来,建设美丽乡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要以农业产业为支撑。注重发挥农业产业的基础性作用,结合“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培育主导产业,依托农业发展休闲、教育、健康、医疗、养老产业,充分释放农业自身活力,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持久支撑,形成可持续机制。涉县当前发展的农村观光旅游业的路子是对的,但是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规模经营、产业融合在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中的引领作用。

要以农村文化为根基。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对于城镇居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要注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体现农村风貌、彰显农村特色,使农村更“像农村”,让城里人来了之后有得看、有得吃、有得玩、有得带、有得住、有得体验,与城镇文明良性互补、协调发展。涉县作为女娲故里和129师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将我们的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

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更注重自下而上、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由农民群众立足当地资源条件,与有关部门、外部专家共同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实现一村一专门规划。通过制定实施体现农民意愿的规划,挖掘地独特优势和价值,实现农民认同、农民参与,让农民真正受益、需求得到满足、发自内心爱护建设成果,不能单纯由外部力量包办代替。

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关键。树立大基础设施观念,不仅要加强传统的水电路气房建设,也要注重改造厕所、升级生产生活废弃物收集处理设施,还要推进农机停放点、停车场、宽带、无线网络、移动网络、导航信息、金融医疗文化服务网点建设。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让本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更便捷更舒适,让外来游客找得到、来得了、留得下,不仅自己体验,还能与家人朋友随时分享互动。

篇12

[关键词]发挥新消费 ;培育新供给新动力

中图分类号:F047.3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85-02

当前,我国重要城市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期,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逐步向消费驱动转型,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与生产、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新消费成为引领经济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力量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十三五”时期,社会发展应抓住新消费变革的历史机遇,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着力培育壮大新消费需求,加快形成发展的新动力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十分重视新消费增长点,笔者通过对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大型商场、部分企业单位等的走访调查,并与有关专家的研讨,经综合分析,对加快培育形成城市新供给新动力有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杭州市消费升级的现状与特点

2015 年,杭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697.23 亿元,比2010年增长99.0%,五年年均增长14.8%,而同期GDP 年均增长9.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增强。总体来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新的消费格局正在形成。

(一)从消费阶段来看,由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发展型、

享受型消费转变。2015 年底,杭州人均GDP 超过1.8 万美元,进入富裕国家水平和“富日子富过”的消费阶段,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中用于即期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十二五”期间,杭州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14.8%)、个人消费贷款年均增长率(14.6%),远远高于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7.66%、9.16%),显示出消费者正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生存型消费,向主动超前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

(二)从消费热点来看,由商品消费逐步向服务消费转

变。根据国际经验,当收入水平达到6000 美元以上,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生活品质与精神追求,对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信息通信等需求明显提升。2015 年,杭州市居民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服务消费日趋旺盛,支出占总消费支出三分之一。居民消费的热点不断扩大到绿色环保、信息电子、旅游休闲、文化体育、教育培训、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电影票房、艺术品交易、语言培训等收入规模都居全国城市第三。新的消费形式与消费业态层出不穷,如健身、跑步、自行车等新兴体育消费日益受到青睐。

(三)从消费内容来看,由大众消费向品质消费、个性

消费转变。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时尚、绿色消费,个性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进口食品、婴童产品等高品质产品持续旺销,跨境购物井喷式增长,跨境电商综试区成立1 年进口商品超过40 亿元,跨境备案企业2381 家,网易考拉、速卖通等跨境平台快速发展。根据淘宝的《海淘十年报告》,杭州消费者海淘成交额位居全国第三。H&M、ZARA、优衣库等国际快时尚品牌纷纷入驻杭州,瑞典IKEA、韩国modernhouse、日本NITORI、法国Habitat 等全球四大知名家居店进入杭州。生态有机、非转基因、低糖等绿色饮食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等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商品消费呈增长态势。自由行、自驾游、城市休闲、民宿、主题酒店等渐成旅游主流,出境游、定制游、邮轮游等高端化、个性化旅游发展迅速。携程网数据显示,2015 年杭州市私家团出游同比增长超过35%。

(四)从消费方式来看,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

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不断分流传统实体销售市场。2015 年杭州市百货业销售增长6.8%,超市业增长3.1%,世纪联华、麦德龙、家乐福等三大超市销售额同比增幅均为负数。而同期网络零售总额达到2679.83 亿元,增长42.57%,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7.05%。线上线下相融合的O2O 消费模式,催生了团购式、体验式、上门式、配送式等线上到线下融合新业态。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应用的普及,以及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APP 的推广,使得O2O 线下消费、在线支付成为常态。蚂蚁金服的“2015 年支付宝年度账单”显示,杭州消费者线上点餐外卖、手机打车均排名全国第一。

(五)从消费领域来看,由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转变。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催生更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信息消费等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兴领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消费量大幅增加,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新型信息产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信息服务快速增长,手机游戏和手机阅读增长迅猛,2015 年动漫节现场交易消费金额就达54.92亿元。据《中国互联网消费趋势报告》,杭州互联网视频、漫画、同人文、游戏等衍生产品消费额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五。同时,互联网汽车、互联网家政、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领域全线突破,网络服务消费加速发展,智慧生活引领消费时尚。

(六)从消费场所来看,由单一消费向综合体验转变。

居民对消费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购物,更追求综合的体验与休闲娱乐。传统市场由于功能、环境升级不足,销售逐步萎缩,如杭州大厦营业收入、利润、单店效益从多年排全国同类商场第一变成近三年连续大幅下滑;全市293 家专业市场销售收入仅微弱增长。而大型的综合体提供吃喝玩乐游购娱等“一站式”购物消费体验,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杭州已建成商业综合体29 个,在建30 个。西溪印象城、城西银泰城经营业绩大幅攀升。同时,便利店、快餐店、美容美发、农贸市场、家政、维修等连锁社区型业态,也随着居住区增加而快速增长。

二、杭州市促进消费升级存在的问题

杭州市释放新消费培育新动力,面临着消费主体、消费供给、政策体系、消费环境、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一)优质消费供给不足。无论在商品消费还是服务消

费均存在优质消费短缺,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供给不足、供需失衡。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够。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公共投入与市场化水平存在“双低”,导致海外留学、海外代购、海外就医大量产生。医疗服务方面,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高端医疗机构少,难以适应高端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二)政策体系支撑不够。一是财政扶持政策与消费升

级不匹配,缺少如“十城万盏”等引导绿色消费的消费补贴制度,补贴往往给生产企业而不是消费者;存在着重商品消费、轻服务消费的现象,缺少支持服务消费的财政政策。二是消费金融不发达。目前,各家银行除住房、汽车消费贷款这两种消费信贷业务以外,其他信贷品种较少,贷款数量不大。个人信贷业务手续繁琐,信贷利息偏高。同时,适应新消费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不足,无法满足企业与消费者需求。三是服务消费缺少质量标准,导致消费服务参差不次。

(三)消费环境有待改善。一是商贸设施建设缺乏统筹。

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制定缺乏统筹机制,全市商业网点发展不均衡:部分区域商业综合体过剩;部分新建社区商业网点少、业态不丰富,部分开发区、园区等商业配套不完善,农村商

业配套落后。二是消费投诉增多。2015 年,杭州市共收到举报投诉咨询总计198150 件,同比增长64.09%。商品质量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网络消费、跨境消费、服务消费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农村消费产品质量问题严重。一些生产者与经营者缺乏法治意识、诚信意识,消费维权寻求补偿难。

(四)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一是缺少与新消费相匹配的管理体制。消费涉及领域广、部门多,消费相关主管部门又存在着职能交叉、重复等情况,不能有效统一管理消费促进工作。二是服务消费没有纳入发展目标。2016 年,北京市提出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总和力争突破两万亿元的目标,同时将服务消费的增长作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杭州市消费增长目标还仅限于社零总额。三是统计监测体系不够完善。北京市建立了以最终消费支出为统计方向的统计监测体系,对服务消费专门制定一套新的指标体系,真实反映了社会消费水平。杭州市消费统计没有囊括服务消费,无法全面反映社会消费真实情况。

三、加快释放新消费培育新动能的相关建议

新常态下促进消费升级,激发新消费的新动能,必须立足实际,综合施策,建立全面促进消费升级的新机制。

(一)逐步提高消费能力。一是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加大力度推进居民增收,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及养老金,保护居民财富性收入。二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加快事业单位市场化转制步伐,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及决策咨询等服务领域,进一步提高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比重。三是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外来人口在四县(市)入户,带动提升购买力。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农村宅基地流转力度,推进农村土地整理,逐步把固着在集体土地上的财产转化为货币化收入。

(二)加大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一是丰富服务供给层次,满足多样化服务消费需求。注重服务市场细分,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供给。通过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通过市场化手段,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层次高、个性化强的旅游、保险、美容、健身等服务需求。二是实施产品品牌提升工程。强化农产品、食品、药品、家政、养老、健康、体育、文化、旅游、物流等领域关键标准的修订,严格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服务企业建立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加强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鼓励“老字号”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建设,积极向国家争取优惠政策,加快进境免税店落地,合理扩大免税品种,增加免税购物额,方便国内消费者在境内购买国外产品。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健全促消费政策w系,促进服务消费稳定增长。将家政、养老、教育、保健等服务消费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健全促消费政策体系,引导服务消费稳定增长。二是推动民资外资进入服务业领域。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下放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审批权限;另一方面,加大审批项目的服务与跟踪,加快民资和外资进入教育、医疗、文化和养老领域。同时,在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支持,调动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的积极性,满足多样化的服务消费需求。此外,建议加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的通知》(〔2013〕号)贯彻力度,稳步推进全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和职工疗休养制度。

(四)拓宽居民消费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消费信贷业务,完善配套措施,加强消费信贷宣传,转变消费观念,促进居民消费。一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政府贴息、低息等特殊信贷鼓励政策,切实降低过高的信贷消费成本,提高消费信贷吸引力。进一步放开消费金融公司,支持杭银消费金融公司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条件,扩大贷款对象,让更多的普通居民有资格贷款消费。二是完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为在杭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法律政策支撑,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提高个人失信成本,完善消费信贷信用环境。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消费者传统消费观念,营造良好的信贷消费环境。

(五)统筹规划建设商贸设施。重点抓好商业中心及商业综合体合理布局,补齐开发区、新城、城市新建区域、社区、农村商业网点及基础设施短板。一是编制全市城乡商贸设施发展规划,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建立重点商贸项目规划建设的听证制度,引导投资方向,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商贸综合体、市场数量,积极鼓励特色街区、社区商业等项目建设。二是规划建设大型综合主题类项目。大型主题类消费项目投入大、综合带动性强,杭州缺少如迪士尼、长隆旅游综合体等投资数百亿元的大型主题类消费项目,应积极规划、引进、建设相关项目,形成新的消费区域和新的消费热点。三是合理布局商业中心。按照《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标准》,促进开发区、新城、城市新建区域、社区等商业配套升级。完善农村商业配套,推进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建设,打造城乡一体现代化流通体系。

篇13

在这里,一些人选择离开,去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一些人选择回来,希望用互联网思维改变家乡,同时也试图找回久违的恬静与质朴。

后者是一个被称为“返乡创客”的群体。他们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做“农业电商”,让农产品进城;一个是做“农村电商”,让工业品下乡。

这一次,我们的镜头对准的是从事“农业电商”的创客们,因为他们正在改变农产品和消费者,甚至是农户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而这无疑是农村最根本的商业关系。

此外,我们也试图了解,创客们将如何处理自身发展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返乡创业”浪潮中找到自己?

微商账本

关于“返乡创客”,外界最好奇的问题无疑是他们为什么要回到农村?

太多的答案与情怀有关,比如乡愁难忘;比如想要逃离喧嚣、拥挤、雾霾;比如想要提供更健康、更安全的农产品……但在这些情感因素背后,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因素,那就是新兴的移动互联网降低了创业的成本。

张大发在三年前辞去京城某知名IT公司销售总监的职务,回到妻子的家乡山东烟台,做起了生鲜电商,售卖山东大樱桃。关于“返乡”的原因,张大发直言就是觉得生鲜电商是片蓝海,妻子娘家又正好是种樱桃的。把家乡特产卖出去,无疑是创客们顺理成章的选择。

当时是2012年,第一波崛起于2010年的生鲜电商已经哀鸿遍野,而褚橙的成功让创业者又看到了希望。张大发在淘宝开了一家店,但很快他发现电商不是一门容易的生意,特别是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有两座大山牢牢地压在他们的头顶上。

一座大山是高昂的运营成本,包括流量费、排名费、参加平台活动的费用,这让平台上80%的电商赚不到钱。

经营品类少的创客更不适合在电商平台开店,因为农特产品季节性强,过了季就会出现无货可卖的尴尬。在淘宝做大闸蟹生意的“扁担姐”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每年的9月15号左右开始卖大闸蟹。在此之前,我们的天猫铺子是没有任何销量的。”这样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关店,要么刷单。据说刷一单的成本是5块钱,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另一座大山是品控(产品质量控制)的成本。这包括分拣、包装的人工成本和物流配送成本。就拿物流来说,如果是可以常温运输的水果,一箱的物流成本是23块钱。如果是需要冷藏的水果,用顺丰发货,基本物流费加上“生鲜费”,一箱的成本少说也是40块。

可以说,生鲜电商基本就是大佬的游乐场,没有丰厚资金支持的返乡创客,只有被碾压的份儿。好在新的工具出现了。随着微信支付功能的开通,微商成为创客们的新大陆。

张大发说,他最先注意到的是2015年年初一个叫“你好芒”的生鲜微商品牌,48天卖出去两万箱芒果。于是,他紧随其后组建了一支600人的微商分销团队。他依靠这支队伍15天销售出去1000万元的樱桃。

微商的出现,正好让创客们有能力移走和抵挡头上的两座大山。微商零成本的开店费用和几乎可以忽略的朋友圈营销费用,已不必多说。最重要是,创客们做微商没有沿用传统电商的低价思维。他们会选择稀有的、单价高的有机农产品,以冲抵品控环节的成本。

今年张大发因为物流公司“掉链子”,导致损坏率升高,而不得不向顾客支付了50万元的售后赔偿费用。但因为主推的有机樱桃单价高,他最后还是“略微有一点盈余”。

生鲜微商的高价策略得以成立有一个关键因素――信任。微商是先有关系再有交易,关系产生的信任帮助创客们完成了销售,但同时他们也需要通过产品去维护这种信任。而这才是微商应有的逻辑。

不过,对于创客们来说,微商还处于初生阶段,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并不能断言通过微商就能做大做强。但创客们确实通过微商改变了农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案例。近两年大牌的生鲜电商都在做进口水果,但今年创客们利用微信把本土的樱桃、蓝莓、杨梅等卖到了全国各地。进口水果都在搞价格战,国产水果却卖出了高价。这就得益于微商的小且灵活,它们剑走偏锋,抓住农产品的长尾,让区域性农产品打破地域限制后获得了高利润。

再造故乡

今年6、7月间,农产品滞销的消息不断传来,比如陕西的油桃和杏,广西荔枝和火龙果。在广东佛山,每天有上千斤火龙果被倒入鱼塘。这背后除了供需失衡外,更本质的原因或许是农户落后的生产意识无法与新的市场需求对接。

一些“返乡创客”希望能充当两者之间的传感器,改变农户和市场的关系,让农户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安排农业生产。

现行的普遍做法是契约式种植。简单说,就是企业和农户签合同,要求农户按照自己的要求种植,并承诺农产品的收购价高于市场价。但中国农民根深蒂固的种植习惯和因为现实环境形成的狡黠,使得契约很难约束他们的行为。比如,农民很爱面子,同村的农户会相互比较谁的产量高,如果采用有机的方式种植,产量会有一定比例的下降,他们接受不了,就会偷偷使用契约禁止的、会造成高农残的农药。

被称为“苹果王子”李庆军来到“苹果之都”山东栖霞创业之前,在深圳一家上市公司从事证券与投融资工作。他一心想要建立一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公司,并在契约式种植之外,找到了另外一条路径――托管。

所谓的托管,就是农民雇佣李庆军来帮自己种植,并按照一亩地2500元的费用支付给李庆军酬劳,然后李庆军负责施肥、维护、采摘、销售等一系列的生产工作。由此产生的农资、人工费用,会从销售所得中扣除,然后李庆军再按一定比例抽成,最后剩下的收入归农民所有。

李庆军帮农民算了一笔账:“如果农民把地租给别人,一亩地两千元,就没有别的收入了。如果卖出去,收入是一亩地两万六元到三万元,但是是一次性的。如果是自己种的,怎么也不低于八千块钱。而托管的话,收入比这高。”

如此一来,农户就成了“地主”、雇佣者,而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决定权交到了李庆军手里,由他代替农户与市场对接。

托管模式的推行并不顺利,最大的障碍是农户的不信任。农户担心地托管了,产量会下降,而且关键的一点是农民还要先掏裤兜付钱。

托管无法一蹴而就,李庆军就借道契约式合作的模式,给托管一个缓冲期。在这段时间“农民按我们的标准种,种出来好赖全要,好的部分我们在互联网上卖,不符合这个标准的走传统渠道。我给的价格每斤比别人高两毛钱,两年下来信任就基本没问题了。然后再发展成托管。”

尽管目前进入托管阶段的农地只有二十来亩,李庆军还是积极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他组织了一支剪枝团队,成员全是当地的剪枝能手,他们在完成自家的农活后就去帮其他农户剪枝,并从中获得报酬。同时李庆军让他们带徒弟,学徒学习期间不给劳务费,一旦成为师傅就能获得一天两百块的收入。目前,李庆军没有从这项业务中抽成,他的目的是为将来的托管培养服务团队。

创客们心怀改变乡村的愿望,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改变农产品滞销的表面,而是已经在尝试深入到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改变农户和市场关系的层面,由此带来的改变无疑更加深刻。

跟李庆军合作的马二岱村一对65岁的老夫妇,儿女都在烟台,家里只有一条老黄狗作伴。他们打算再种两年就把地托管给李庆军,然后去儿女家养老。“有很多年轻人在网上看到我主动找我,说他们的父母老了,种不动地了。” 李庆军说。

“油哥”的困惑

不论是改造销售渠道,还是改造生产方式,返乡创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接下来,他们还需要解决自身发展跟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对关系里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要求效率的商业思维与农业发展特殊规律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正在困扰着青岛莱西的“返乡创客”崔荣华。

崔荣华人称“油哥”,在青岛莱西有一个300平方米的小油坊,出产纯物理压榨,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的花生油。在返乡创业之前,“油哥”是做外贸的,有一家自己的外贸公司,做花生等农产品出口。“油哥”说,他做油的初衷是为了让家人吃上放心的油,因为他的妻子孩子都曾经历过食物中毒。

“油哥”是个认真的人,为了达到自己对油品的要求,他投入135万元自建厂房,还请来鲁花以前的车间主任、高工王玉林当顾问,两人一同复原了已经被现代生产工艺抛弃的传统物理压榨工艺。

好产品是“油哥”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是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但如何让农产品商品化,甚至形成商业模式?

为了提高销量,“油哥”没少想办法。他会带团队参加北京等地的农夫市集。农夫市集不同于传统的市集,他们是由第三方搭建的连接农户和消费者的推荐和交易平台,农夫由主办方挑选。市集吸引的是相对小众的,对食品安全和生活品质有要求的消费人群。现在比较有名气的市集有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和舌尖上的市集等。

农夫市集的定位正好跟“油哥”寻找的目标客户群相吻合,“成交率虽然不是特别高,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很好的营销平台,这些线下的消费者会转化成微商的消费者。”

但相较于拓展渠道,“油哥”更需要的是一套系统的商业模式。

“油哥”身边有一票吃着“油哥”的油,还替“油哥”着急的好朋友。他们给油哥出了不少主意:

比如,搭建一个针对私人厨房的一站式购物平台,在平台上销售包括食用油在内的一系列放心食材――这是场景销售的思维。

比如,把小油坊复制到其他地区,根据当地的原材料生产不同的油,比如菜籽油、葵花籽油等,并在当地销售――这是打造一个可复制的模式,还能吸引投资人的目光。

比如,用众筹模式吸引其他跟“油哥”有同样想法的人,共同做大品牌――这是刚刚兴起的共享经济。

这些建议中,“油哥”只采纳了最后一个,现在他已经在微信发起众筹。而对前两个建议,“油哥”一直很犹豫,犹豫的原因是他担心这样做会背离他做好产品的初衷。

也有朋友曾经拉“油哥”入伙,重新打造一个食用油品牌,走更为高端的细分市场,但“油哥”拒绝了。“我知道我的成本价在哪里,我只要保证一吨油能有6000元到8000元的利润就可以了。”于是,“油哥”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给这些品牌做代工。现在已经有至少三个品牌商跟“油哥”建立了代工合作。

“油哥”面对商业模式的谨慎态度,源于他对农业基本规律的了解,农业是个“慢”产业,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不恰当的商业模式或许会背离农业的特性。

就拿他的油坊来说,为了保证原材料的品质,他和花生种植户签契约,甚至在着手进行土地流转。这些都需要时间成本,虽然他希望销量提升,但如果速度太快,后端的种植就跟不上。如果过于偏重商业化,就势必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出于对农业本质规律的尊重,“油哥”相信,真正适合农业的商业模式,一定能在“快”和“慢”之间找到平衡,只是自己还在探索中。

走向未来

现在,“返乡创客”已经成为一个被打上标签的群体。那么每一个独立的创客个体该如何明确自己的定位?或许他们需要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就是其他的“返乡创客”在做什么。

就拿从事农业的返乡创客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圈子。目前,这个圈子里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组织――

新农商学院,创始人辛巴常常在媒体上发表文章,阐述关于农业创新的观点,在业内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他正在开展一个叫做“新农微讲堂”的在线培训,近期的嘉宾之一就是张大发。

新农联,创始人毕慧芳,起初以“行走”的方式,到各地与从事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创业者建立联系,传播关于“新农业”的想法和实践,在业界有“传教士”的名号。

新农堂,创始人钟文彬依托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品牌农业”,搭建起农业企业家分享平台。钟文彬背后还有一个叫F4(Farmer4)的组合,是他和另外三个“返乡创客”组成的,他们通过做演唱会、搞真人秀,营销农产品,风靡一时。

这些圈子一开始都是以培训为主。因为创始人在微博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所以也会帮创客们做一些宣传。但近期,它们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2014年12月12日,李庆军就联合新农堂以及圈子里做苹果的“返乡创客”做了一个名叫“12个苹果”的营销活动。他们把甘肃天水、河南灵宝、陕西洛川、江苏丰县大沙河等12个国内优质苹果产区的苹果装进一个箱子里,以1分钱的价格售卖。顾客需要支付邮费,如果觉得满意还可以登录指定的微信界面打赏,数额49元、69元、109元、199元……上不封顶。当时,活动引起不小的轰动,24小时就卖出去5200箱苹果。

毕慧芳的新农联也正在尝试一些落地的实践,近期推出了“新农联之家”微商平台,把全国各地从事农业的“返乡创客”以及他们的产品聚集起来,既可以带动销售,又可以一起抵御微商发展的不确定性。

篇14

[关键词]“十三五”时期 消费 投资 出口

[中图分类号] F1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046-04

[作者简介] 邓娜(1980 ― ),女,湖南安化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和投资;陈丹(1991 ― ),女,山东潍坊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曾思孟,女,湖南沅江人,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研究方向:金融数学。

一、我国需求结构变化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和设备投资高速增长、耐用消费品和住房逐步普及、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带动了总需求规模扩张,需求结构总体呈现“两高一低”特征,消费、投资、出口比例不协调状况有所缓解。

一是需求结构“两高一低”特征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触底回升。从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看,2011年以来,我国“调结构”措施效果逐步显现,消费贡献率多次超过投资贡献率,2014年最终消费贡献率达到51.2%,比资本形成贡献率高2.6个百分点。从三大需求占GDP比重看,最终消费率从2001年的61.4%逐年下降至2013年的49.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与此同时,资本形成率呈现阶梯式上升态势,从36.5%提高到47.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

二是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快。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十二五”前四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7%,2013年我国最终消费规模达到29.2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新型消费不断涌现,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从消费结构看,实物消费经历结构升级换代,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等消费比重逐步下降,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为主升级;同时,交通旅游、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网络购物、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从消费主体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人口抚养比逐步提高,年轻群体改变了低消费、高储蓄的传统,二代农民工等新型城市消费群兴起,都对消费稳定增长形成一定支撑,消费潜力得到一定释放。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消费升级缓慢、新兴消费供给滞后、特别是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制约消费的体制性因素仍然很多。

三是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服务业和民间投资比重持续提高。2001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22.2%。从投资占GDP比重看,2013年投资率高达47.8%,比2001年提高11.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有所优化。从三大主要投资领域看,制造业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总体上行,但近年来增幅持续回落。2004~2013年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为25.2%,制造业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04年的27.8%提升到2013年的33.1%,2014年降至13.5%。此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服务业投资明显快于工业,信息服务、电商服务等领域投资增长较快。2014年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6.2%,高于制造业14.7个百分点。

四是对外贸易换挡减速,结构进一步优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增速大幅下降,年均增速从危机前7年的24.3%下降到危机后7年的10.3%,特别是2015年,可能出现年度性进出口负增长。随着货物贸易增速的由正转负,再加上不断扩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缩减。贸易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民营企业已成为最具活力和出口潜力的经营主体,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71.8%。一般贸易占出口比重达51.4%,20年来占比首次过半,对出口增长的贡献达87.8%,开始形成以我国自主产品为主体的结构。贸易伙伴不断拓展,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占比达45.4%,我国已成为42个WTO成员国的前三大出口国和107个WTO成员国的前三大进口来源地。2014年中西部对进出口增量的贡献率为60.3%,首次超过东部。服务贸易发展加快,2014年进出口总额达6043亿美元,增长12.6%,占外贸总额比重升至12.3%。

二、“十三五”时期需求结构变化趋势预测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需求结构将出现阶段性调整优化,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更加凸显,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传统投资需求空间受限,新的投资机会不断涌现,进出口步入中速发展阶段,国际竞争新优势正在积极培育。

一是三大需求“一升一降一稳”态势更加明显,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十三五”时期及今后10年,我国将经历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进程,潜在增长率明显放缓,需求增速有所放缓、但结构将更趋合理,三大需求逐步呈现“一升一降一稳”态势,即消费率逐步提高,投资率达到峰值后转而下降,净出口率保持总体稳定。按照最终消费年均增长率16%(比“十二五”前三年提高1.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年均增长率保持13%,净出口年均增长率6%计算,到2020年,投资率将降至43%左右,比“十二五”下降5个百分点,消费率上升至55%左右,净出口率在2%左右。

二是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服务等新型消费发展迅猛。“十三五”时期我国消费市场具备平稳增长条件,但增速将比“十二五”时期有所放缓,到“十三五”末期,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网络消费、服务消费、大众消费和绿色消费成为新亮点。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消费比重下降,高档商品和医疗、信息等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注重用户体验、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一二线城市掀起消费升级浪潮,三四线城市生活品位迅速提高,中西部城市、二代农民工等催生出新的城市消费群,消费潜力巨大。

三是三大主要投资增速稳步放缓,新型投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和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化解产能过剩需要较长时间,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100万亿元左右,“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3%,比“十二五”前四年下降6.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投资行业结构不断升级,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研发投资和服务领域投资比重不断提升;投资主体结构逐步优化,政府投资比重下降,私人投资比重提高。

四是外贸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竞争新优势逐步形成。“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减弱,国内产业全球布局和价值链进一步优化,我国经济中工业比重将明显下降,加上全球总需求不振,外贸增长将相应地由高速向中速过渡。“十三五”时期,预计货物贸易增速略高于世界贸易平均水平。同时,国内产业技术不断升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并行发展,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比较优势由传统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综合优势转换,出口主导产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升级。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发展。

三、促进三大需求稳步增长

和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充分释放消费需求潜力,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结构、需求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要顺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大趋势,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坚持稳需求和调结构同步推进,以最终消费为依归,以投资为先导,扩消费、优投资、稳出口。

(一)建立健全扩大消费需求和推动结构升级的长效机制

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节初次分配、提高二次分配公平性,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增加就业,拓展居民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缩小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提升广大民众的消费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鼓励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消费预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社保、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改革,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国家对居民基本需求的托底作用,增加公共消费支出,以社会消费带动居民消费,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释放农村消费,鼓励流通企业下乡,加大农村基本交通、电信网络建设,逐步将消费与生产、交易相结合,促进农村市场消费。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服务业发展,缓解服务消费增长的供给瓶颈,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消费、家政、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绿色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服务消费发展和转型升级,激发服务消费潜力。鼓励多层级、多样化的消费方式,对基本完成工业化的东部地区,消费供给要向服务消费升级,物质消费向绿色、低碳、环保的可持续消费转变,大力发展以体验经济、精神消费为核心的服务经济;对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流通、交易成本,更好满足基本消费,挖掘消费潜力。

四是以电子商务引领流通方式变革,引导和创造消费需求。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正在对流通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传统流通业态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新型业态蓬勃发展,线上线下交易加速融合,物流体系重新整合,流通格局面临深刻调整。要规范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探索发展全渠道经营模式,促进商业模式、消费模式创新,积极引领流通方式变革,推动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以更加有效的供给发现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

五是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便利性和安全性。要健全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加快流通方式变革,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配置,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和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向社区、农村延伸,构建方便、快捷、安全的流通网络,挖掘消费新增长点。加快商品流通和消费品安全领域的立法进度,加强市场秩序规范及整顿治理,加大侵权假冒打击力度,加强农产品等重要商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对消费环境的监管机制,完善商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安全消费保障水平,促进安全消费,提振消费信心。

(二)稳步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是保持主要投资稳定,有序化解产能过剩。适度采用“托底”政策,稳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投资增速,释放尚存的需求空间。建立市场化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预警与调控化解机制,抑制垄断企业和公共机构的过度投资倾向,杜绝投资领域铺张浪费,形成与后续消费、出口相匹配的投资规模,防止再次出现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破局性重组,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缓解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困境。

二是加快研发创新和民生领域投资,培育投资新增长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发展信息产业新业态、新服务和新模式,开发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加大公益性体育健身场所设施、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和护理人员培训投资,增强信息、养老、健康、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加大教育、医疗、水利等民生领域薄弱环节的投资,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工程,弥补城乡民生领域投资欠账,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保持合理增长。以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为切入点,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的设备更新改造投资,大力发展机器人替代人工,适应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推动环保设备更新改造投资。

三是创新投资模式,提高投资效率。加快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垄断行业的投资准入,进一步放开服务业,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公私合作制(PPP模式)。为广大社会资本提供优质投融资服务,培育推动创新和生产率提升的私人部门,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高级生产要素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推动需求结构升级。

四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使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更好落实企业投资自。改革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完善“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安全审查、投资争端解决。改进政府投资方式,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制度,硬化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预算约束,强化投资责任追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投资行为,更好发挥政府性投资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三)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一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在巩固传统市场和传统优势产业,稳住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动高铁、通信、电力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商用飞机等资本品和中间品出口,提高中高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比重。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扩大先进技术、短缺资源进口,增强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开展研发创新,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是创新贸易方式,促进贸易投资互动发展。鼓励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加快发展,培育外贸发展新平台,打造对外贸易新增长点。充分发挥对外投资对外贸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对外开放由简单买卖型向相互投资复合型转变,形成一批具国际强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要素资源配置和市场网络布局的跨国公司。

三是推动服务贸易大发展,提升服务贸易水平。巩固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领域的规模优势,重点培育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领域发展;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加强承载中华文化特色服务领域的贸易、投资和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开拓服务贸易新领域,鼓励技术进出口,加大吸引外国游客来华旅游、购物的力度,缩小运输服务逆差。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建立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提高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保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持续快速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服务外包业务比重。

Analysis of Demand Structure in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

Deng na , Chendan , Zeng Simeng

( 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