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银行业发展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新常态;银行业;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90 -02
一、当前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二、中国银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
从经济总量来看,当前经济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滑,呈现微通缩形态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貌似与政府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实际却大相径庭。政府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但这需要在投资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能够接过投资拉动增长的接力棒,在这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发生深刻变化
2014年股市上证指数由2122.13点上涨至3239.36点,涨幅高达52.87%,雄冠全球,民间借贷、影子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以余额宝为首的网络“宝宝”军团一度占据媒体焦点的头条,在金融市场中大肆抽离商业银行的资本,存款向其大量流入,对传统银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商业银行第一次面临着新兴行业的挑战,不进则退,很显然,在创新的社会中,银行业将面临着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转型挑战。
(二)客户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客户群体从60后延伸到00后,银行客户的金融行为正在不断变迁。尤其是年轻客户希望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在意用户体验,对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很高要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户获得银行服务的方式也大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客户借助移动终端来享受金融服务,网点不再是最重要选择。同时,客户也逐步从注重价格转变为更加注重价值体验,产品竞争将升级为品牌和服务的竞争。
(三)盈利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在“新常态”经济形势的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在逐步实施。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媒体表态,将大力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并要在两年之内看到结果。央行随之分别在2014年第二季度两次实施定向降准,第四季度降息, 2015年第一季度又接连降准降息,以刺激大市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行进的大背景下,将面临利差缩小、利润降低的挑战。
(四)经营管理发生深刻变化
国内外经济下行大大加重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同时,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为转移成本压力,可能主动选择将贷款投向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企业,而偏好稳健的客户将可能被放弃。这种逆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诱使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下降,信用风险增加。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型国有银行的利润增速下降到了1%左右。三是资产质量下降但可控。受实体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上半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76万亿元,新增不良贷款3222亿元。
(二)运行新亮点
我国银行业总体保持平稳的经营态势,也呈现出不少亮点:一是资产结构调整。银行业调整生息资产结构,发展投资类和交易类资产,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二是收入结构优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显着提高,银行业盈利来源不断丰富,资产托管和收付委托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各类理财等业务,正成为重要的收入增长点。三是发力“互联网+”。银行系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支付、结算等基础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更是涉及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等各项业务。四是综合化经营提速。五大行基本形成以银行业务为主,基金、信托、保险等非银行业务为辅的综合化经营架构,各类银行也纷纷紧随,综合化经营盈利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
(三)转型新变化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格局的持续深刻变化,中国银行业积极推动战略转型,并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差异化经营特征日渐显着,同时也迎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增强。、二是加快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作为助推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要金融力量,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全面打造服务互联网生活、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贸易的数字化银行。三是“走出去”效益进一步提升。
(四)管理新重点
新常态下,银行的管理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一是探索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6月交通银行成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家试点银行,推出了将探索引入民资、探索高管层和员工持股的混改方案,标志着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已经拉开序幕。二是积极推动提高银行专营化水平。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推进专营部门改革,实现业务合理集成,缩短经营链条,缩小管理半径;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五)服务新机遇
我国银行业始终以服务国家建设作为基本职责和天然使命,按照“十三五”规划重点,主动将业务发展与国家战略实施相结合,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同时,抓住蕴含的新机遇,
四、“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的建议
(一)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创新
滴滴打车在两年内用户数猛增至2亿人,大众点评仅上半年业务增速达300%,从马云到马化腾,从支付宝到财付通,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未来,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的创新主要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其一,加快研发时效,致力产品创新。余额宝的出现为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存款威胁,迫使商业银行也研发创新产品与之对抗。银行业在把握互联网思维方向的同时,要致力于加快延伸产品的研发推广时效,在产品组合创新、功能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利用传统银行业深厚根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拓展新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通过平台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客户优势,拓宽客户基数。其二,持续扩大移动终端消费群体。手机银行是网银产品的延伸与创新,就目前而言,虽然在内容上没有网银丰富多样,但其可携带的便捷性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有助于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因此扩大使用银行移动终端产品的消费群体,不仅有助于业务拓展,还有便于银行业更及时得到用户信息回馈,是银行业的一条发展之道。其三,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创新以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是银行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经之路。未来银行业为客户提供的是更丰富的价值以提升客户的生活品质,从产品、服务、客户端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二)智能化银行
银行业要改革不仅要在思维上转型,还需要技术和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即银行服务的智能化。目前,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商业银行要想抓住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就要顺应潮流,取长补短,开拓创新。高智能化的自助终端机可以解决很多柜面上非现业务,机器的效率要大大的高于普通人类,智能化系统解决了终端的业务,银行业柜面人员的数量会减少,银行人员将更多转化为承担客户沟通环节,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创造更多的服务收益。通过技术革新带来的经营模式创新全面提升银行业的核心金融服务能力。
(三)拓宽获利渠道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存贷差将会越来越小,回首2015年的数次降息,存贷款利率同时下降,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开,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使得利差收窄,银行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利润来源。首要提高中间收入的环节,提高中收对冲利差缩小带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场会变得更加开放,投资市场的产品也必然会增多,这些产品尤其是新产品普遍知名度较低,而中国人的理财方式过于保守,并不会去关注,即便它的功能全面风险可控,却缺少一个让大家知晓的平台。而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占有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这些新产品做代销渠道,向客户发售,银行则赚取佣金。未来银行在硬件上要拼技术和产品,软件上要拼思维和人才储备,因此未来的银行将会更加充满竞争性,不仅是在发展战略上还会是在人力资源上。
五、结语
新常态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将更多以价值为导向,从单一提供金融服务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价值服务,这种变化用两句较为通俗的话来总结,便是: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管家,也要做客户的生活管家;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帮手,更要做客户的生活帮手。一个新战略的成功,一定是基于市场、客户本身的需求的,它本身就存在于市场之中,银行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切入并执行这一套战略。不管是自建平台,搭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也好,还是与异业合作,在特定的市场领域中展开合作,只要出发点都是基于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力量给客户更好的服务、更有价值的产品,并随之慢慢赶紧固有的公司价格和产品体系,最终都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连平.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4,(09):32―35.
[2]李仁杰.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J].中国金融,2014,(20):16-18.
[3]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Z].中国银行业,2015,(06).
[4]李志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D].复旦大学,2008.
[5]董希淼.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走向何方[J],中国银行业,2014,(09):36-39.
关键词:合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
银监局在《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发展中确立了以合规建行的经营理念,探索出一条立足新农村、服务新三农的道路。在“两轮驱动”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基层农发行的业务迅速增长,合规经营的管理理念在新的发展战略中面临着更多的考验。
一、合规经营管理任重道远
1、思想认识上存在缺失。合规的观念、意识、文化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基层行农发行员工的思想中去,一些基层行对合规、合规风险和合规经营的认识比较模糊,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存在偏差。基层行一般把目光局限于完成上级行下达的计划任务及各项指标,注重业务营销进度和经营成果,而经营的过程中,迫于指标、任务的压力,合规经营松懈,有些机构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加大了合规风险。
2、考核考量上存在缺失。一是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对合规经营的量化考核,导致基层行片面追求以规模和数量扩张为特征的业务发展。二是非对称奖惩。一旦被外部监管机构或上级单位查出违规行为,则可能遭受经济处罚、行政处分,而合规工作做得较好,也会被认为理所当然,从没有表彰或者奖励。
3、制度建设上存在缺失。一是合规经营工作缺乏系统性。应该说目前各项制度还是比较健全的,但合理管理规定散布在各阶段制定的各项业务规章中,没有形成较为系统、适用的合规经营手册,使员工难以进行全面系统的合规学习。二是主动合规意识不强。如果员工对制度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到位,就会在执行制度上有偏差。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分析,一个明显的事实说明,尽管案件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特征,但其内在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违章操作,可以说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有一个违章操作的典型事例。
二、合规经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银行应建立与其经营范围、组织机构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基层农发行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实现合规经营要从多个层面齐抓共进。
1、强化意识抓教育,让思想合规。
通过组织员工深入学习合规文件体系,开展分层面、分条线的政策制度、业务流程、操作规范解读为主要内容的合规性知识培训班。开展形式多样的法规、法纪、警示教育活动,强化合规意识,加强道德教育。一是强化合法意识。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法律意识;二是强化合理意识。引导员工学会合理对待矛盾问题,正确看待经营压力与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引到员工合理分析个体利益得失的问题不盲目攀比,提高思想境界;三是强化自觉意识。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运用各种社会规范指导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循规蹈矩;四是强化集体意识。引导每个员工珍爱集体荣誉,关心集体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荣誉,增强集体观念。
2、夯实基础抓细节,让管理合规。
一是秉承“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主线,以强化机构管理和专业管理为基础,以健全内控机制、细化管理措施为保证,持续夯实管理基础;二是紧贴“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的总体目标,丰富经营管理内涵,优化和严密业务流程,力求做到客户营销精耕细作、财务管理精打细算、风险控制精益求精、优质服务精心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建立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的制度体系,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引导员工增强利用制度自我保护意识,由“要我执行制度”转变为“我要执行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形成制度制约。四是要狠抓制度梳理整合,增强制度执行力;要狠抓两个主管的岗位履职,全面落实管理责任;要狠抓营业网点管理,落实规范化管理要求;狠抓经营管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狠抓综合治理,深化风险管理工作。
3、强化约束抓规范,让操作合规。
结合“合规管理年”活动的开展,梳理整合业务操作规范,促进员工加强自我约束,提高监督与被监督的意识。一是提倡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员工自我培养防腐拒变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基础,员工要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立场,切实提高自身防微杜渐的能力。二是提倡内部约束。鼓励员工及时提出对异常业务处理的疑问,提高复核和授权人员的警惕性。三是坚持制度约束。总行制定了各种操作规范,按规范操作是合规操作、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人为简化操作往往隐藏着较大的道德风险隐患,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能够为业务操作保驾护航。四是尝试感情约束。常年的工作相处,员工间有着唇齿相依的合作情感,通过共同谈心、单独谈心等方式了解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家庭情况,倾听员工的心声,建立员工与行领导之间的直接对话通道,用感情留人,用感情教人,用感情约束人,这也是农发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有力体现。
4、树立典型扬正气,让合规“飞”。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新的资本协议中提出银行合规经营这一重要思想,不仅仅是对银行监管的新要求,更是为银行的发展开辟了划时代的进程。合规经营也是基层农发行树立形象、创造价值、自我创新、防范风险的有力武器。利用这一有力武器,既要善于发现合规经营的典型,为农发行事业引路导航,又要勇于挖掘违规经营的典型,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在农发行破浪前进的道路上,让合规“飞”。
参考文献:
银行保险是金融服务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走向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产物。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保险在国际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是由银行保险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决定的。受国际银保合作浪潮的影响,我国的银行保险业也有所起步,银行保险业务收入占保险业务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程度依然不够,存在业务形式单一、技术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阻碍因素。在世界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各种金融资源急需整合。作为资源整合的产物,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无疑可以使银行和保险公司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
1银行保险的含义及现状分析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是由银行(Bank)和保险(Assurance)组成的一个合成词。狭义上讲,银行保险就是通过银行或邮局网络为保险公司销售其特定的保险产品。即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银行来销售其保险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利益收入的一种金融合作服务方式。广义上讲,银行保险还包括银行向自己的客户和非客户销售其保险分公司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向自己的客户和非客户销售银行产品。银行保险与一般的商业保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营销方式不同:银行保险利用的是银行或邮政的庞大网络以及它们的良好客户资源和企业形象,而非人工推销。(2)产品功能不同:银行保险主要针对银行特定的客户或便于银行以其优势推销保单的客户,而非所有保险客户。(3)在经营主体上,银行保险的经营主体除保险公司之外,还有兼营保险业务的银行、邮政或银行保险公司等。在我国,自平安保险公司在2000年8月首推出“千禧红”银行保险产品后,一些寿险公司也相继推出了银行保险产品,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鸿泰两全保险(分红型)”、泰康人寿的“千里马”、太平洋保险的“红利来”、新华人寿的“红双喜”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银行保险业务已日渐成为保险公司继个人销售和团体保险后的又一业务支柱,并得到了保险市场的宠爱,同时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亮点。到现在,已有10家商业银行与5大保险公司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合作范围包括:联合发卡、代销保险产品、代收保费、代支保险金、保单质押贷款、保险融资业务、资金汇兑划转,网络结算以及客户信息共享等。银行通过提供寿险和养老保险产品,不仅可以较低成本获得寿险产品积聚资金的优势、分享寿险业长期增长的好处,还可以进入利润丰厚、具有成长潜力的养老保险市场。
2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1)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观念落后,银行的营业厅内只有很小的位置为银行保险产品进行宣传,使消费者认识不足。(2)银行内部保险人才匮乏,银行普通员工的文化素质还难以胜任需要相当程度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银行保险业务。(3)银行代售保险的技术含量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营销方式,但创新动力不足。(4)保险公司的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水平低下,利润空间有限,只注重短期竞争而放弃长期持续经营。(5)我国现阶段实施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保险无法实现真正的业务融合和利益分配。
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改善经济发展上必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注重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促进银行更好地发展,其中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可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起一定的支持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信贷的概况
1.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
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其主要盈利的途径。他主要是通过信贷的利息进行收益。银行信贷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商业的发展。我国的各大银行的信贷体系也在不断地改革深化,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推行全面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从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在2007年在我国正式被正式提出,近20年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全面实行了该项业务,并且在农业,商业等众多领域有了很显著地成效。但是,由于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等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开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银行贷款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信贷是一种新型的信贷方式,为信贷者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信贷对象范围,为一些小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与传统的信贷方式相比,互联网信贷以其快速,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被广泛使用。传统的银行信贷应及时作出调整,使银行信贷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信贷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信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而就导致在信贷业务的具体流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具体操作不规范,材料信息不合格等现象。有一些银行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评估登记上记载的不详细,就会影响调查核实的细节,最终出现赖账等问题的出现。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有一部分是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对于银行绿色信贷有一些相关的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导致具体操作时没有相应的标准。
2.商业银行信贷存在一定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中长期贷款的数额一般较大,而且期限较长。在这较长的期限里容易发生一些信贷政策上的改变,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利率的变化,而这就容易导致一些风险的出现。商业银行供于信贷的费用主要就是百姓的储存资金,而银行一些政策的改变容易影响这些储存资金,而中长期的贷款期限较长,所以就会影响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转。而不良贷款增加是最直接的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房地产行业也给银行信贷带来一定的风险。一方面,开发商在项目开发时有时会采用贷款的方式,而贷款买房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采用的购房形式,也是银行信贷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银行信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也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促进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举措
1.建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风险防范和与预警体系是银行信贷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建立科学合理的防范与预警机制是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所谓的防范与预警机制就是指一个能及时发现信贷机制中的潜在风险,而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从根本上消除此风险,使信贷体系正常运行。而当其检测到该预警机制无法自行解决的潜在风险时,就会有一定的提示,我们银行的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提示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2.严格控制信贷投放比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在房地产行业投放的比例过大,而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很景气。所以,此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考虑调整信贷投放的比例,适当的将信贷向其他行业转移投放,例如汽车行业、教育行业、以及旅游业等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他们的发展都离不开信贷业务的支持,所以积极调整信贷投放比例也可以对信贷的发展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前景
1.明确发展方向
要想使银行信贷快速高效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很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就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应该确保银行流动资金的稳定,这主要通过控制资金存储来实现。加大调研力度,把握客户需求。另外,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与信贷相同特点的融资产品,而在银行信贷的发展中应该采用一定的方案去应对同类产品的竞争。
2.加强信贷方案创新
我们应该根据客户的信贷需求及时调整信贷的体系,健全科学合理的信贷体系,而且要注重加强信贷方案的创新。首先,这种创新是要以客户和经济市场为导向,其次是要注重信贷的方式的创新,可以吸取互联网信贷中一些可取的特点,融入到银行信贷之中,扩宽服务范围,当然这种丰富是要建立在细致的市场调研之上的,进而完善信贷的方案。在方案的创新中要融入专一性的思想,可以对每一类客户打造独特的符合其实际要求的信贷方案。另外应该积极的灵活而高效的融资产品。
关键词:SWOT分析;宿迁;中小商业银行;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73—02
引言
随着宿迁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这里指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其发展所形成的“鲶鱼效应”为整个银行业带来了竞争,也注入了活力。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求得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包括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在内的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同样,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推动宿迁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如何立足国情,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实际的发展思路,健康、稳定地发展,越来越对宿迁市地方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通过对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苏州银行等宿迁市地区代表性中小商业银行的调研,本文将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逐一阐述。
(一)优势:Strengths
1.资金质量高
在资金的来源方面,宿迁市以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金融市场份额占宿迁市市场的整体份额较小,但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盈利性指标大多优于国有商业银行,比大银行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而可为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业务创新提供更有利的资金保障,日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宿迁中小企业的认可,当下也有不少的宿迁市地方企业愿意选择中小银行作为其经营发展的有利资金平台。
2.体制较新
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宿迁市银行业的主体,受产权制度的限制,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必然要考虑地方政府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经营与决策受到限制,而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都是股份制组织,具备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作为经营目标,努力开拓包括宿迁市中小企业在内的资本借贷市场,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的资本增值。其次,与宿迁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需要负担的公共责任较低,因而在对宿迁市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发放上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与大银行相比,由于组织机构体系简单,决策效率高且决策的自由空间大,能够更好地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宿迁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3.金融创新意识较强
当前,宿迁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基本上还是由省行或国家认命,笼罩着较为浓烈的行政色彩,银行内和银行间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会受到来自于制度层面上的很大制约。而近年来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实行股份制体制,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公平的管理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地方和省内知名高等院校乃至省外院校的优秀高等人才,员工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员工结构也比国有大型银行具有一定优势,这使得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在对宿迁市中小企业贷款的技术研发能力方面明显超过大银行。
本文认为,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较强的金融创新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以及金融创新保障机制,使其在同业资金业务领域的优势明显,通过对银行资金的灵活和合理调配,大大优化了其行内资金的资产负债结构,银银平台、柜面通等特色业务已经被宿迁市民和企业广泛认可,规模效应和经营效益已经大大显现。
(二)劣势:Weakness
1.资金规模劣势
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是评价银行安全性的主要指标,该指标主要考核银行资产的抵御风险能力,按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这个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权数资产的比率不应低于4%,该比例越大,说明银行资产安全性越好。不可否认的是银行的发展需要有雄厚的资本规模作为支撑,强大的资本实力是银行取得客户信任、吸纳客户资本,开展信贷业务的基础,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前提。在这一点上,由于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受到起步晚、规模小等众多历史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其拥有的资本规模与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营业网点少
中小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宿迁市地区还没有形成覆盖广阔的营业网点(包括ATM自助设备)。本文调查发现,在宿迁市地区(含三县在内)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仅拥有营业网点约60多个,其中像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和苏州银行等在全宿迁都仅有一个营业网店,这相对于宿迁市现有的约471.56万常住人口(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而言,人均可享受到的服务微乎其微。而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拥有网点约154个,其中单单是中国工商银行就拥有网点86个,此外,虽然交通银行刚刚进驻宿迁市不久,但已经在主城区发展了多个ATM自助设备,极大地方便了持卡客户的交易需求。宿迁市大银行如此庞大的网络覆盖面是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无法匹及的,也构成了其自身在未来实现较快发展的巨大屏障和重要制约。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很少动用自身资产,以中介人或人身份为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活动中,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而是扮演中介或的角色,业务的发生一般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总额也不受中间业务的。
金融网络化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其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网络技术,网络银行的出现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证实了金融网络化的促进作用,从80年代开始,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到90年代初,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由30%上升到38.4%,英国从28.5%上升到41%,日本银行业也从20.4%上升到35.9%,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发达国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推广的时候。近年来这一趋势有加速的态势,美国花旗银行以承兑、资信调查、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20%.中间业务已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繁多,分类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结算类、类、担保类、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及其他中间业务。结算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收付有关的业务,如各类汇兑业务、出口托收及进口代收、信用卡业务等: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经营管理上职能和优势,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引起的有关业务,如发行承销和兑付政府债券、代收代付业务(包括工资、社会保障基金发放、各项公用事业收费)、委托贷款业务、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等贷款业务、资金清算、其他银行银行卡的收单业务(包括外卡业务、各类销售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向客户出售信用,或为客户承担风险引起的有关业务,如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包括备用信用证业务的担保类业务、贷款承诺等: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从事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各类交易引起的业务,如金融期货期权、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各类基金的注册登记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其他中间业务是指除上述业务以外的各种中间业务,如各类见证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金融信息咨询、企业个人财务顾问业务)、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包括融资顾问、国际银团贷款安排)、保管箱业务等。结算类和类中间业务属于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担保类和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属于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
由于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收入稳定、服务性强、风险较小等特点,使得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开拓和发展中间业务,将对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发挥的功能和充当的角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可以提高银行的社会形象和效益,调整银行的利润结构,提高银行的综合实力,提高国内银行在对外开放中提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迎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
随着金融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国外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益的经营收入大大降低,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达到30%-70%,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受到极大挤压。而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在业务品种、服务范围、收益比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平均仅为8.5%左右,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则低于4%.很明显,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仍然处在一个起步的初级阶段中,虽然近几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相应的中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竞争能力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举步维艰,似乎中间业务难以深入开展,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套完整的开办中间业务的管理办法及具体操作程序,即使是2001年7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也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对于如何开展审批制的中间业务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缺乏对中间业务的有效监管和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容易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考核缺乏系统性和性,致使各商业银行难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中间业务经营制度和风险评估与监控制度,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其次,国内商业银行思想观念陈旧,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自我激励不足。我国银行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的派生业务,而资产负债业务才是商业银行的本源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为客户应尽的义务,甚至有些商业银行用经营传统业务的思想去经营中间业务,把开办中间业务当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和稳定存款的一种附带的服务项目,忽视了中间业务本身具有增效创收的功能,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进行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对中间业务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展的约260余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中,绝大部分产品品种属于结算类和收费类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金融信息咨询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金融创新类品种有的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上还没有开展。
再次,中间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少、起点低、手段单一,如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工资转账、兑付、收付、买卖等方面,并且报批手续繁杂,业务空间限制较多。中间业务发展不快,涉及的客户数量较少、金额较小,普遍存在质量差、效益低、手续繁琐的状况,缺乏高质量、高效益的中间业务品种,没有把化、机化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造成了银行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中间业务收入实现的难度较大,收费标准不统一,业务竞争不规范,由于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中间业务作为一个竞争的手段,致使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局面,养成了广大客户不能接受银行收取中间业务手续费的观念,致使中间业务的收入成效难以体现,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中间业务一时不能为银行带来明显而直接的效益,挫伤了各级行进行业务开发的积极性。
最后,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需要更多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它技术,需要掌握先进手段的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需要较全面地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现阶段各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中间业务的人力投入上明显不足,造成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欠缺,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科学历以上的职员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为9.6%,其中生以上学历的职员仅占0.4%;高中以下学历的职员占35.6%;大部分职员为专科生,占全部职员的55.8%,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的重要因素,制约中间业务产品的设计和有效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结构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功能的定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将逐渐向中间业务转移,完成从传统业务向现代业务的功能转变。在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发达,银行业务单一,业务品种以信贷为主,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与西方美英等发达国家同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大批外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将会利用拥有的经营中间业务的强大优势,给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带来强烈的冲击,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有利条件开展中间业务,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改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现象,改变对中间业务是“副产品”的看法和做法,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思路,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将中间业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等同起来,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以便付诸实施。
二是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三是在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经营管理模式下有效地进行市场拓展。首先要健全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改变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协调配合不力等现象;其次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完善现有的营销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和收益以及带来的存款收入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进行考核;第三,把握好市场拓展与业务管理的关系,树立拓展与管理并重观念,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继续修改与完善管理制度。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竞争;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3]戴东红.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4(2):32.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互联网金融具有支付快捷、交易成本低、透明度高等特点,互联网金融的余额宝、网络融资和第三方支付等的出现都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造成冲击。
余额宝业务发张迅猛,在2015年净利润高达231.31亿元;阿里小贷类电商融资模式正是采用商户交易数据,整合物流、信息流等信用风险点,提供便捷的网络信用融资贷款。网络融资模式被认为是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外的第三种融资模式,其目标客户群正逐步向供应链、小微企业等融资领域扩张,挑战银行的间接融资功能;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造成冲击。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汇付天下等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转账汇款、机票与火车票代购、电费与保险代缴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并已经占有相当份额,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的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仅仅依托网点的金融服务平台,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应该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业务,将线下业务转为线上业务,创新业务,简化流程,以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需求。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增强现有业务能力,改善业务结构,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在稳定现有客户群体基础上,拓展更多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要积极开展自身的创新能力,从战略规划、管理理念、经营策略到客户的个性化设计、服务定位等全方位进行改革,以全新的姿态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应对互联网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多家商业银行都推出了战略转型方向: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构筑起了以“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即时通讯平台、融e行网上银行直销平台”以及“网络融资中心”为主体,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三平台、一中心”互联网金融整体架构。
农业银行“掌上银行3.0”融入了消费电商和社交即时分享功能,包括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商务、移动社交等应用。此外,在BoEing核心系统上线的基础上,农行信用卡引入了条码支付、手机POS、电子签名、POS贷、变码支付等创新产品。
北京银行依托与荷兰ING集团战略合作推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建立“惠存类、慧赚类、会贷类、会付类”四大产品体系,与腾讯公司合作搭建“互联网+京医通”的创新金融产品。北京银行推出国内首家“竞彩E家”智能网点,全方位整合在线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手机银行、自助设备等,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无缝衔接。
三、对策和建议
(一)发挥传统优势,以网点为依托打造高效温馨的综合服务平台
为了打造规范化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统一着装、使用普通话、使用标准问候语,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为了进一步优化配置网点资源,分流客户,金融网点开始“减高增低”,就是说减少以办理现金业务为主的高柜柜员、增加办理非现金业务的低柜柜员;同时增加网点自助设备,如自助终端、自助发卡机、ATM、CRS等设备进一步分流客户,引导客户自助办理业务,既方便了客户,又减少了前台柜员的压力,以便前台人员节约更多时间处理客户复杂业务,为客户提供一对一更优质服务。经过对多家金融机构的网点实际调研发现:目前金融网点客户分流依然不到位,大厅内等候人员较多,而且很多客户反映等待时间较长,有时客户要等待几小时,给客户造成极大不便。造成客户等待时间较长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堂经理分流不到位;第二,自助设备较少,无法满足要求;第三,自动取款机现金不足,经常出现缺钞现象;第四,前台业务流程复杂,办理业务流程较长,很大程度上造成客户等待。所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显得越发重要。
网点应加快从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在巩固存款发展基础上,加大保本理财、非保本理财、基金、贵金属、保险等产品销售力度,积极为客户量身定做服务方案,满足不同档次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将传统网点转换成客户交流、产品展示、客户体验的综合平台。
(二)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打造体化综合服务平台
关键词:区域经济 农业银行 关系 原则
农业银行在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规律下不断发展与壮大的同时,在区域招商引资、地方优势产业的建立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入分析区域经济与农业银行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与农业银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发展是农业银行发展的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决定农行业务市场的拓展、客户群体的壮大和信贷支持的力度,金融资源的汲取扎根于本土,金融资源的投放也落地于本土,区域经济发展为农业银行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提供了“沃土”,二者是一个互动、协调的过程。
二、处理好区域经济与农业银行发展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宏观调控与业务发展的关系。2016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农业银行贷款规模相对紧张,业务发展和信贷投放速度放缓。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农业银行要淖陨砟诓客谇保将有限的资源向区域内的优质客户和重点产品倾斜,向价值创造能力强的项目倾斜。
二是处理好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农业银行全行自上而下要形成共识,在协调区域发展的同时要有条不紊、缜密细致地推进各项风险控制工作,不断完善和创新风险控制的方式方法,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
三是处理好长远持久发展与短期效益的关系。区域经济与农业银行协调发展过程中,农业银行要不断强化资本约束、价值约束和风险约束理念,关注发展的质量,关注价值的创造,关注客户的需求,将长远持久发展和短期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规模、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
四是处理好内部风险控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银行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强化内部风险控制,强基固本,夯实发展根基,建立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和系统性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区域经济与农业银行协调发展须把握的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农业银行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时,应首先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为核心,牢固树立资本约束、价值约束和风险约束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战略规划能力、市场开拓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等,努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业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区域经济发展与农业银行共同发展的原则。区域经济发展与农业银行发展是一个互动、相辅相成的过程。农业银行在为区域经济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其本身也受到地方政府的扶持,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并借助区域经济增速过程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不断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与农业银行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利益体。
三是坚持提高价值创造力的原则。围绕各项业务发展,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指标,坚持费用配置、资源配置与业绩增长和价值创造密切挂钩,将有限的各类资源向优质客户和重点产品倾斜,向价值创造能力强的项目倾斜。
四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时,要紧紧跟随区域经济的有效需求,完善工作程序,对风险大、区域发展前景不明确的企业项目要坚持审慎介入,合理规避结构性风险。
四、找准区域经济与农业银行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呼和浩特市是的首府,在“十二五”时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引进大项目,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以乳业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电力及能源综合利用、石油化工、生物制药、新能源和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等生产业,努力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流通中心、蒙元文化创意中心和全国优势特色产业研发服务中心。
到“十二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50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左右和2200亿元以上。区域经济发展为首府农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那么,现代商业银行应从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中如何寻找切入点?
一是密切把握区域经济的政策导向,积极介入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大的电力及能源综合利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引进信息,密切关注1000万元以上的200个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积极介入电力、能源产业、清洁能源等新建项目,推动区域产业化进程。
二是牢牢把握呼和浩特“一核双圈一体化”战略机遇,全面跟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深度开发,拓宽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领域项目的介入,扩大农业银行重点客户群体。
三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介入。重点支持蒙牛、伊利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做好对其产业链上下游的金融服务。要创新理念和流程,推行“公司+农户”、信用担保机构、资产抵押等多元化担保方式支持应用现代种养技术、实行集约型种养模式、纳入专业化园区、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组织的龙头企业。
四是借助呼和浩特全面推进总部基地建设的区域发展优势,介入现代服务行业,文化产业园等物流、金融、会展、旅游、文化建设项目,拓宽金融服务的领域,提升农业银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服务品牌。
五、解决好自身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上级行要加强风险警示力度。总分行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风险管理力度,按照项目规模、企业性质、地区差异等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要求,强化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贷款管理,定期监测抵押物价值和企业资金链情况,加强资金支付管理,跟踪企业资金流向,及时预警并有效化解风险信号。
二是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农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及速度。交通、乳业、烟草、电力等优质大客户总部集中在首府城市,对银行金融服务的能力和要求日益提高,在业务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人员招聘、贷款规模匹配、对外营销费用、网点转型等关键领域等的配置倾斜力度却不够。建议上级行将费用配置、资源配置与业绩增长和价值创造挂钩,把有限的各类资源向一线、向市场、向优质客户和重点产品、向价值创造能力强的区域倾斜,着力解决推进协调发展的实质性问题。
三是适当加大重点地区业务转授权力度。伴随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重点地区在业务转授权领域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也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要适当加大重点地区业务转授权力度。一方面要结合各地区经营管理水平和地域经济金融市场条件,比照被转授权对象的职务资格、审批资质等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转授权范围、权限与额度,实行转授权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加强转授权监督检查,建立转授权监督检查责任制度,纠正执行中的不规范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智勇.城市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J ].求索, 2016,(12).
关键词:光通信;PON;3G;FTTX;三网融合;多网融合
一、光通信的概念
光通信又称光纤通信,是一种利用光波作为载波来传送信息,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实现信息传输,达到通信目的通信技术,具有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特点。通信网络分为传输网与接入网,传输段技术主要有:密集型光波复用技术(DWDM)、多业务平台技术(MSTP)、分组传送网技术(PTN)、智能光网络技术(ASON)。接入段以无源光纤网络技术(PON)为主,PON技术又可分为TDMPON、WDMPON、CPON,TDMPON技术主要有三种:APON、EPON和GPON。具体到产品方面,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光通信设备(光传输、光接入)、光纤光缆、光器件。
二、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1)3G建设对行业的影响。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2009年,重组完成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中国移动持有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电信获得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联通取得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运营商重组以及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3G网络建设的全面启动。各运营商全面布网,加大了基站集中采购的力度。3G业务流量大,非传统铜缆所能承受,光纤接入的3G基站成为必然选择。2011年5月底,3G基站总数达到71.4万个,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3G基站分别达到21.4万、22.6万和27.4万个。中国移动建设的TD网络已经覆盖全国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370个县级市及1607个县的热点区域,以及部分发达乡镇;中国电信建设的3G网络覆盖全国全部城市和县城以及2.9万个乡镇;中国联通建设的3G网络覆盖341个城市和1917个县城。截至2012年底,全国3G基站总数累计超过100万个。基站建设高峰过后,后续的网络升级和移动增值业务大幅增长将对光通信设备带来源源不断的需求。随着3G业务的开展,传输网对基站的容量需求将倍增。未来数据业务需要的带宽将是2G时代的数十倍,带宽需求的快速增长必将需要更大容量高速率的光网络支撑,城域网与骨干网将不断扩容,将带来MSTP、基于OTN智能光网络、DWDM、ASON等设备及解决方案需求的增加。
(2)“光进铜退”,FTTX投资需求明确。用户对互联网的应用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上网或收发邮件,各种P2P、视频通话等流媒体业务被开发并进一步推广,IPTV等高带宽业务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这都直接加大了对网络带宽的需求。铜缆作为传统的传输媒介在传输速率、信号损耗、重量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成为制约高宽带业务发展的瓶颈。通过采用FTTX,运营商可以满足IPTV、WIFI接入、互联网视频、高清电视节目、手机视频等高带宽应用带来的迅速攀升的带宽需求。目前,拉动FTTX投资的需求非常明确。光通信产业在FTTX的牵引下,进入持续的成长期。
(3)“三网融合”与“多网融合”带来新的契机。早在1998年“三网融合”的理念就已经被提出了,但是在当时科技环境和硬件设施下“三网融合”还为时过早,所以被叫停,而在2001年之后国家开始促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融合,着力构建下一代互联网。但是真正开始采取措施是在2008年,“三网融合”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2008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与科技部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广电总局基于“3T”技术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投资已经启动,互动互联电视将成为未来工作推进的重点。此举刺激了光通信行业的需求,当年,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器件的需求都有明显提升。2009年7月,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深圳、绵阳以及湖南长株潭地区等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地区名单出炉。继“三网融合”的政策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2010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尽快在电网智能化上实现突破,提出深入研究“多网融合”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紧开展相关工作,力争取得先发优势。“多网融合”实际是要求电网具备通信功能,从而利用电网实现智能调度、变电站无人值守、远程监控、智能小区、智能家庭等功能,“配电网光纤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在2010年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大城市配电网和农村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特别要加大中低压配电网投资比例,因此,未来几年,城市农村电网通信改造、配电网通信改造将持续推进。
三、行业前景展望
中国光通信行业经历了复苏增长期、3G驱动期和FTTX驱动期,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行业自2006年至2008年出现复苏的迹象,中国光通信行业的复苏在时点上与全球态势高度吻合。2008年后,光纤与光系统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主要驱动因素在于中国的3G建设。从2009年3G牌照发放到2012年,3G基站数量每年以约20%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国3G基站总数累计超过100万个。3G建设未止,4G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作为全网运营商将展开激烈的竞争。对光通信的增量需求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各运营商仍将加大基站建设投入,特别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由于目前基站数远少于中国移动,二者将加强完善其网络覆盖能力的力度,改善用户体验以增强竞争力。且4G需要比3G更多的基站才能保证达到同样的覆盖效果,同时后续维护也将带来更多的需求。其次,后3G时代的竞争将使宽带成为运营商争夺的一大焦点。对运营商而言,宽带不仅是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支持4G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各自在南北方的固网市场呈割据垄断,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向全国布网延伸将变得很重要。而中国移动作为新进入者,必将在此前很少涉足的宽带市场谋求发展。这都意味着运营商将需要积极扩建其光传输网络。
无论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还是电网,其需求一直在快速增长,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通信网络的传输和接入。而目前可以投入市场化、规模化操作的技术当中,只有光通信技术能满足这种要求。基于这种逻辑,中国光通信行业未来仍将持续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程成,王念春. 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4G网络规划简述[N].国信证券,2013911.
[2] 陈志坚,胡路. TDLTE建设稳步推进,中国厂商成最大受益者[N].长江证券,201371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利率市场化历程
1983 年,国务院曾授予人民银行20%的基准贷款利率上下浮动权,但由于触及实体经济部门利益,该项浮动授权一度被搁浅。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被进一步放开,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随后,人民银行基本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截至2004年底,基本实现了外币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和人民币“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同时,政府加大了市场利率体系的培育和建设力度,完善市场利率形成的外部配套机制。1996年6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先行放开;1999年,放开债券市场利率,加大国债发行规模;2007年1月,Shibor正式上线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短期市场化利率体系正式建立。
2011 年,温州金融试验区的建立象征着我国资金价格改革正式进入“双轨”运行时期。2012年6月7日,央行公告,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并同时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将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此次利率不对称降息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一步。2013年7月19日,央行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彻底取消银行贷款利率下浮0.7倍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随后,多家银行纷纷上浮存款利率到顶,金融机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的特征进一步显现,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领域的一项根本性变革,是对中国银行业既有的盈利模式、经营结构、管理水平、创新发展能力的全方位考验,是对银行在平衡市场、风险、收益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面临三方面挑战。
一是存贷款利差收窄。由于利率在长期管制下处于低水平状态,管制解除后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引导下,利率会逐渐上升到均衡水平。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取消利率管制后,银行可以采用更具竞争力的利率来吸收存款,资金成本会相应上升,同时银行也会提高贷款利率的敏感性,加之银行间的竞争加剧,银行存贷利差会伴随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渐缩小;
二是存款稳定性降低。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将会出现差距,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资金将更频繁地在银行间、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间、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流动。存款稳定性的降低,会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需要更多地依靠批发性融资,并加强流动性管理;
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经营困难。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银行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面临经营困难的情况较为普遍,即使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金融监管较为完备的国家和地区也不例外。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挑战,但是利率市场化进程是一个更加高效的金融市场建立与完善的过程,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强大创造了难得机遇。
首先,商业银行被赋予更大的自主定价权,能够根据市场基准利率水平、业务性质、客户资质等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使定价水平更加真实地反映业务实质,提高成本收益管理的精准度。
其次,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的转化会更有效率,资源配置会更加优化,企业的经营活力将进一步提升,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也为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做出贡献。
第三,商业银行将获得更多的创新空间。银行在进行创新时摆脱了价格束缚,在收回成本的前提下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与服务。同时,高度竞争的环境客观上增强了银行创新的动力。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1.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差异化经营
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方式渐趋同质化,各家银行还比较依赖传统经营方式,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既容易造成竞争过度、风险积聚,又不利于差异化发展。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应摒弃“跟随”和“模仿”思维,体现差异、做出特色,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
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将“优化结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方向,全面协调发展各类客户和各项业务,持续不断优化结构,努力打造经营特色。
中型商业银行则应“服务中小、专业拓展”,走与自身经营特色、业务优势相匹配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求“做大、做全”,注重“做精、做细”,应打造以中小客户为主的“橄榄形”客户结构,提高对单一客户的“钱包份额”。
小型商业银行则应“聚焦小微、立足社区”,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夯实客户基础,稳定核心负债,提供快捷灵活、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2.转变业务经营模式,降低对存贷利差的依赖度
利率市场化会加速银行转型,而业务转型能够对冲市场化影响。加之“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更严格的要求,都将推动银行加速向轻资本的中间业务转型。
第一,调整客户结构,吸引更多的民营、外资企业客户,追求客户结构多元化,这些客户具有比国有企业更高的忠诚度,资金需求弹性较低。
第二,调整业务结构。资产业务应摒弃以公司业务为主的发展理念,向拥有较强的风险定价权的方向倾斜,将零售信贷、信用卡、消费信贷、贸易融资和中小企业贷款作为资产业务的重点方向,不断提升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收入,以此大幅度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收入结构上,向资本节约型业务模式转型,中间业务收入和各类投资、交易业务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存贷利差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
第三,转变服务功能,银行要从传统融资信用中介向全能型服务中介转型,改变存贷利差比重过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实现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单一产品提供者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提高整体竞争力。
3.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又好又快发展能力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真正考验是其风险管理能力。一般来说,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只有控制好风险,做好风险的对冲、分散和转移,才能赚取高利润,确保稳健高效发展。
第一,做好主动负债,强化利率风险管理
传统存款是银行规定利率,存款人自行决定存放期限和金额,对银行而言是被动负债。而主动负债则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一是银行可自主协定负债金额、期限和利率水平,二是银行可自主决定负债引进与否,三是银行需直接、逐笔地进行营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存贷款利差的逐步缩小,过去对存款实行的粗放的数量管理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负债结构调整和精细化管理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唯一选择。商业银行通过主动负债管理可直接控制负债规模、期限结构和利率定价方式,提高资产负债的匹配程度,锁定资金业务净利差,防范利率波动风险和提前偿还风险。
第二,加强贷款产品定价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走向充分的价格竞争,贷款等利率产品的定价复杂性将大幅提升。贷款利率需要覆盖业务的成本与费用、风险损失和赢利目标,更要兼顾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形成风险定价能力突出的竞争优势领域。如果银行定价技术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则容易引发价格竞争,产生定价偏差。银行要加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具体而言,产品定价必须尽力保持在盈亏平衡点之上,必须综合考虑客户、产品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和分摊成本,必须加强金融新产品的研发协调、搞好金融新产品的定价。
参考文献:
[1]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1[J].经济问题探索,2013(03):131-135.
[2]杨墨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措施[N].金融时报,2012-04-09.
[3]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10(01):19-28.
[4]郑明.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一、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分析
(一)分业经营模式
分业经营指的是证券业与银行业的分业,也可以称之为证券业与银行业的专业化,主要是银行的职能被限制在传统业务领域,不能涉足其他的业务范围。分业经营模式的优点主要体
现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行业的风险,有效保证证券市场的合理和公正,实现金融行业的专业分工。于此同时,分业经营也有自身的缺陷:首先,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不利于规模资源和经济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发展运行的整体效率;其次,实行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活动,不利于银行总体实力的提升;再次,实行分业经营增加了证券投资者和发行人的成本。
(二)混业经营模式
混业经营模式指的是银行可以涉足法律允许之下的所有金融业务,除了一些传统的业务领域,还可以经营保险、信托、证券等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混业经营模式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业务范围比较广泛,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其次,混业经营能够给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能够实现企业和银行的有机结合,提高综合竞争力;再次,混业经营模式能够实现存款利率市场与证券市场的有机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行混业经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业和银行业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从根本来讲是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产物。
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进一步适应金融国际化的要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实施调整业务范围,转变经营模式。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因为,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参与过必须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允许参与国之间自由参与到对方的金融领域中,这样就给我国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会影响到制度内外的统一性。可以肯定,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会完全失去抵御能力,但是大客户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极有可能会流失 而那些企业正是国际化形势下的金融业盈利点所在。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采取运业经营的模式势在必行。
(二)实行混业经营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相对狭窄,这种业务范围的局限性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从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竞争力
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无力与西方国家的全能银行进行竞争,也很难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给它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国际金融发展形式,认真研究和探讨银行发
展趋势,向全能银行转变。面临国际发展形式以及外国金融企业竞争的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速自身的改革,采取积极措施,主动应对这些竞争。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立法,形成健全的法律框架体系
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证,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法律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一方面能够弥补某些领
域的法律空缺,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例如,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证券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以及《公司法》,进一步鼓励和保护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其次,要尽快出台《外资银行法》、《信托法》以及《期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法律体系;再次,在立法原则上一方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兼顾银行经营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进而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推进银行体系改革,加快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积极推进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是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重中之重。首先,合理界定产权。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过程
中,要合理确定银行经营者和所有者的责任和权力,从而为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提供重要的动力,保证银行混业经营的顺利开展;其次,要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扶持,要从银行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用政策性银行全部置换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职能,进而对商业银行按照经济功能、信贷质量、业务区域等相关职能进行重组;再次,要进一步加快商业银行的上市情况,实现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并且要积极防范风险,做好应对金融市场危机的各种准备;第四,要摒弃行政权力对商业银行的干预,保证商业银行能够真正实现依法自主经营,提高混业经营的能力。最后,积极建立健全金融业必要的退出制度,除严厉惩处违法违规的商业银行外,对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银行要勒令停业,从而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
(三)借鉴国外经验,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
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现存的问题,一定要采取积极措施优化资本市场。首先,根据资本市场供求关系适时扩大其规模和容量特别是股票和国债市场的扩容。其次,打击发展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保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再次,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的交易体系,从而形成地区、国家、场外交易的最新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路径依赖;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9-0020-03
一、我国银行体系的制度变迁与外汇业务发展
1949年至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身兼二职:既是国家金融管理和货币发行机构,又是统一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组织,即“大统一”的银行体系。这种单一的体制虽然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一致,但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种银行体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羁绊。因此,金融体制改革首先从银行体制的改革入手。从1979年开始,银行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79年2月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同年,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1979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划出;1983年,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各行成立之日起,它们的分工非常明确。中国农业银行专门从事农产品生产和农村工商业的贷款;中国银行专营外汇业务;工商银行专司国有公有及商业企业的贷款;建设银行则主要负责新建投资项目的贷款。改革后,四大商业银行实行专业化经营,只有中国银行才能办理外汇业务,其他三家商业银行只能在各自的专业经营范围内经营人民币业务,直至1988年工、农、中、建实行了业务交叉经营,可经营外汇业务,才打破这种业务格局。[1]
由于我国的银行体系和货币制度安排,外汇业务成为了中国银行的核心业务,有效融合到本币经营中,形成了竞争优势和业务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工、农、建三家银行,外汇业务起步晚,虽然各家银行都很重视,但仍难以摆脱制度安排的影响,外汇业务目前还只是功能型或辅助型业务,影响着其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二、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经营状况
四大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外汇经营能力较强、状况较好,工、农、建三家银行经营十几年的外汇业务,业务没有很大突破。中国银行的各项外汇业务在市场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几乎占据了外汇市场的半壁江山。从表1-4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无论是在外汇资产、外汇存贷款、国际结算、结售汇等方面都占据统治地位,而工、农、建三家银行所占市场比例比较小,且外汇业务在这些银行的各项业务中所占比例也极小(见表5)。外汇业务的盈利能力较强,多年来工、农、建都把外汇业务作为重要业务来抓,采取了资源配置倾斜等多种手段促进外汇业务的发展,但由于路径依赖引致的种种原因,工、农、建三家银行难以走出对人民币的路径依赖状态。
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路径依赖现象剖析
(一)路径依赖的定义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它指的是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System)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变,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美国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教授把技术变迁中的正反馈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巨大影响力。诺斯认为,制度变迁过程和技术变迁过程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变迁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称之为诺斯路径依赖Ⅰ;也可能顺着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称之为诺斯路径依赖Ⅱ。一旦进入锁定状态,要摆脱出来就变得十分困难。[2]
(二)中国银行在外汇业务方面路径依赖的主要表现
中国银行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是,其有多年在外汇业务的垄断经营的制度安排,外汇业务的既定方向已得到自我强化,并把外汇业务优势逐步培育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外汇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应用到包括融资、存款、结算、清算、资金、银行卡等多种核心产品,还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出最终产品。不仅如此,在四大商业银行打破专业化垄断经营后,中国银行继续提升在外汇业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并将这种能力扎根于整个组织中,存在于人力资源之中。中国银行的外汇业务沿着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发挥其海内外分支机构的网络联动优势,依托国内跨国公司集团、大型外贸进出口公司等客户群体,凭借多样化的产品,始终保持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在外汇业务这一业务领域形成了包括产品、服务水平、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强大比较优势,并已发展成为中国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服务方面,中国银行曾在多项业务上享有专营权。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尽管中国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特权逐步取消,但仍保持在产品开发和产品创新方面的绝对领先优势。可见,中国银行的外汇业务已经形成了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和报酬递增及自我强化机制。
(三)工、农、建与中国银行在路径依赖方面的差异
与中国银行相比,工、农、建多年来形成了以人民币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对人民币业务的路径依赖,出现“闭锁”状态,阻碍外汇业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在人力资源方面。中国银行作为历史上的外贸外汇专业银行,拥有一支数量充足、专业素质较高的外汇从业人员队伍,外汇业务的员工数量占到业务人员总量的95%以上,并且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建立了培训基地,员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到国际上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加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提高人员工整体素质。而工、农、建三家银行在人员配置上以人民币业务为主,外汇专业化人才匮乏。而且这三家银行外汇业务对全行业务的贡献度占比非常低,人力资源配置显然有限,陷入了不良循环,外汇人员流失的问题十分突出。
2.在外汇产品的开发创新方面。中国银行非常重视外汇产品创新,凭着多年的经验和基础,对产品创新具有敏感嗅觉和前瞻性。除中国银行具备无可比拟的产品优势外,其他三家银行仍以提供传统外汇业务产品为主。尽管近年来各行都陆续推出了一些新产品,但受限于外汇业务发展的客观原因,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品牌效应和领先优势。
3.在服务定价方面。中国银行依托良好的市场信誉、优质的客户群体、庞大的境外机构和行网络以及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不仅能够维持合理的收费水平,还能够通过形成外汇业务规模效应提高收益率,保持其在外汇业务领域的领先水平。而对于其他三家银行来说,在市场不成熟、产品同质化较强的情况下,往往利用服务价格作为拓展市场的最直接手段,最终可能导致赔本,严重的还会导致经营风险积聚。
4.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中国银行是沿着原来以外汇业务的传统特色业务为主来进行内部机构设置的,所有支行和网点都能办理外汇业务,在总行和各级分支机构都已完全实现了外汇与人民币业务的有效融合,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全行资源的整体优势。而工、农、建三家银行设置了国际业务部,专司外汇业务经营和管理,而且很多分支行和网点没有外汇业务功能或只具备部分外汇业务功能,外汇业务经营显得势单力薄。
5.在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方面。中国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经验丰富,业务流程设计合理,经办人员和信贷审批人员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各类外汇业务的风险点,服务效率高。比较而言,其他三家银行基于相似的发展背景和经营管理水平,一方面为求得外汇业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防范风险,再加上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人员对外汇业务的不熟悉,影响业务流程的合理设计,降低了服务效率。
6.在激励约束政策方面。中国银行作为外汇业务的龙头,在考核中充分体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考核指标以增加业务收入,尤其是非利息收入为重点。为了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国银行对外汇中间业务实行单独考核,单独激励。工、农、建三家银行在费用的分配上仍以发展人民币业务为主,有些行评价各级行长经营管理绩效的考核指标是围绕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指标设置的,对客户经理未设定外汇业务考核指标,外汇业务经营的好坏不影响各分支行的考核和领导的业绩,这些软的激励约束客观上无法调动分支行开拓外汇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银行的外汇业务正沿着固定的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并产生不断自我强化的趋势。而工、农、建三家银行的外汇业务发展相对缓慢是长期以来由于对人民币的路径依赖而对既定路径锁定的结果。
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金融全球化等宏观形势决定了商业银行要持续发展就离不开对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依赖,而外汇业务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要成为国际化的大银行,虽然外汇业务与国际化发展方向最为密切,但不能只关注外汇业务,而应关注整体的发展。[3]由于客观市场原因,而且多年的人民币经营已形成了路径依赖,工、农、建三家商业银行要提高外汇业务的经营能力,就要以人民币业务为基本平台,加强本外币业务联动,充分发挥“报酬递增的正反馈机制”,谋求制度效应的最大化。
一是充分利用人民币业务的优势,加强本外币联动。客观经营环境和制度安排决定了工、农、建三家银行对人民币业务存在由沉淀成本、学习效应、网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造成的收益递增效应。工、农、建三家银行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把外汇业务融入到现行的人民币经营管理体制中,延伸到各个支行和网点,做到本外币联动,部门、分支行上下互动。
二是大力推进外汇业务的普及。普及的基础是人才,因此要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训的对象要涵盖全行员工,让每位员工都了解外汇业务,自觉地营销外汇业务。
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对工、农、建三家银行而言,外汇业务现处于发展阶段,要改变现状,就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激励和考核是最有效地推动外汇业务发展的手段。现行的考核制度是考核综合性指标,把外汇和人民币全部纳入一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标的约束力和激励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分行外汇业务经营不好,也可以以人民币业绩来替代,有些分行干脆就不发展外汇业务,全力发展人民币业务,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考核成效。这种考核机制给分行传递一个错误信号,认为外汇业务在全行的业务发展定位中可有可无,这一导向明显不利于外汇业务的发展。因此,应把外汇业务摆到战略性的高度,在考核时实行硬约束,从而调动全行办理外汇业务的积极性。
四是优化和调整授信政策。目前各行均对信贷业务制定了授信制度,但这是针对人民币信贷业务的性质和特点设置的,具体表现为以客户本身的财务指标、所处行业情况、市场占有率等为评定标准,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但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客户正常的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客户自身的盈利能力是第二还款来源。因此,应该制定有别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的信用评级制度,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光华.中国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 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一、光热发电技术简介
光热发电技术的研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基本原理是利用大规模镜面汇聚太阳光能产生高温、对导热工质进行加热进而驱动汽轮机发电,其区别于光伏发电的突出特征是通过物理过程而非光伏效应实现光能向电能的转化。目前光热发电的主流技术包括塔式、槽式和碟式三种,其中塔式、槽式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已有商业化运营案例。
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主要技术特点对比如表1所示。
与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的理论效率更高、规模效应更显著,其最大优势一是通过热介质储能将具备调峰能力,有望实现全天24小时连续运行,克服光伏发电出力不稳定、周期波动大的缺陷;二是能够实现热电综合利用,通过将热能分别用于电、水、暖等多种用途,系统整体效率可能达到50%以上。目前光热技术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单位造价显著高于光伏技术,未来具有较大的降本增效空间。
二、国内光热发电行业发展情况
(一)相关政策情况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均对光热发电行业发展做出了部署,要求加大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力度,并在具备较好资源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2015年装机目标为100万千瓦;《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也已将光热发电系统制造列入鼓励类范畴。但与光伏发电相比,当前国内缺乏针对光热发电行业的专项政策,其中最为关键的电价政策尚未出台。
(二)项目建设情况
当前国内光热发电行业正处于由实验性向商业性过渡的阶段。自2004年起,由中科院等单位研发的千瓦级光热发电系统(塔式、槽式)陆续在北京、南京等地投运,积累了我国首批光热发电运行数据;2011年,我国首个兆瓦级光热发电项目(塔式)在北京延庆投入运营;2013年,中控太阳能在青海德令哈建成我国首个10兆瓦级光热发电项目(塔式),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示范项目,已获5000万元财政专项补助,核准电价为1.2元/千瓦时。其他已启动前期工作的部分项目情况如表2所示。
三、光热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目前塔式技术是最为成熟的光热发电技术,以该技术为例,若项目位于青海等光照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单位千瓦造价控制在20000―30000元,上网电价确定为1.2元/千瓦时,则项目能够依托自身现金流实现商业化运营,取得正常水平的投资回报,投资回收期为10年左右。典型的10兆瓦塔式项目模拟测算指标如表3所示。
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变量包括发电利用小时数、上网电价等。发电利用小时数每下降100小时,内部收益率降低约0.8%;为保证7%的公允收益率,利用小时数至少需达到2300小时。偿债覆盖率用于衡量项目贷款偿还期内自由现金流对贷款本息的保障能力,按全周期平均偿债覆盖率不低于110%进行控制,则利用小时数至少需达到2000小时。见图2。
上网电价对项目收益和偿债能力的影响也较为显著。电价每降低0.05元/千瓦时,项目内部收益率降低约1%。为保证7%的公允收益率,电价至少需达到1.1元/千瓦时。为保证平均偿债覆盖率高于110%,上网电价至少需达到1元/千瓦时。见图3。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光热发电项目的初始投资高于常规光伏项目,因此其对运营期发电量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弱、对于电价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与之相比,目前国内光伏发电的标杆电价已调低至0.9―1元/千瓦时,且仍具有一定的下调空间。因此在系统成本未出现显著下降之前,光热发电尚不具备与光伏发电平价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光热发电对于光照资源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设备的年利用小时数需要达到2200―2500小时才能保证基本的收益水平,因此该技术更适合在青海、宁夏等我国西部的光照资源富集区运用,与光伏发电相比其适用范围相对较小。
四、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上游产业链尚未建立,投资成本仍然较高
光热发电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项目装机规模较小、数量有限,对设备和组件的有效需求不足。受限于市场容量,上游设备制造企业未形成规模化产能,聚光镜、集热管、追踪器等关键组件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槽式、塔式光热的单位造价达到晶硅光伏的3―5倍,就成本效益而言其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商业化项目数量较少,运行效率需要进一步检验
当前国内投入运营的兆瓦级以上光热发电项目屈指可数,运行时间普遍短于3年,尚未形成具备参考价值的长期运行记录,在不同地区差异性气候和光照条件下的运行数据则更为欠缺。在运行效率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之前,行业投资规模难以扩大。
(三)专项扶持政策未出台,投资回报存在不确定性
光热发电的各条技术路线差异程度较大,增加了统一划定标杆电价的难度。目前“一项目一议”的定价方式效率较低,也使投资者难以对项目的收益和回报做出准确的先期判断。此外,涉及补贴、并网等关键问题的专项扶持政策还未出台,投资者对于政府未来支持力度的顾虑难以消除。
(四)技术还需继续完善,储能有待突破瓶颈
光热发电技术目前还存在运行效率不稳定、部分组件故障率高等问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予以改进,亦有赖于持续投入的研发资金支持。其中油质、熔盐等储能技术是提升光热发电系统效率、实现与光伏技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所在,但当前受限于成本等因素,实际发展未达到预期水平。
五、银行融资支持建议
光热发电当前处于商业化的起步阶段,未来有望与光伏发电形成优势互补的差异化竞争,并成长为推动我国太阳能行业新一轮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在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双反”持续打压遏制我国光伏产业的外部环境下,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引导作用、支持光热产业健康成长,对于开辟多元化发展路径、巩固我国新能源行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银行对光热发电项目的融资支持相对有限,既是出于对新技术的审慎态度,也是由于对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存有顾虑。从培育融资市场、推动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从图4所示开展工作。
(一)把握政策导向,引导融资支持
电价补贴标准是决定光热发电项目盈利和偿债能力的关键参数,有待国家政策予以明确。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标杆电价、专项资金、并网保障等行业相关政策出台情况,在政策导向明晰、外部条件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光热发电项目开发评审工作。
(二)加强客户筛选,择优开展合作
光热发电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现阶段应选择实力相对雄厚且自身具有一定技术积累的企业作为优先合作对象,一是五大电力、中广核等电力行业央企,二是中控集团等掌握设备核心技术的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对于主营业务不突出、缺乏太阳能相关行业投资运营经验的企业,应严格限制授信。
(三)扶持重点项目,树立示范效应
业务起步阶段的项目“贵精不贵多”,应着力于提高成功率、树立示范效应。应结合国家有关部委确定的示范项目清单,选取光照资源条件较好(如青海、宁夏、甘肃等)、技术相对成熟(塔式、槽式)、建设规模适中(10―50兆瓦)、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较高(如提供额外电价补贴)的项目予以支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完善融资模式。
(四)做实信用结构,严格防控风险
考虑到行业起步期的高风险性,信用结构应在传统光伏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一是提高资本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对于央企可适当放宽);二是除项目自身收费权质押、资产抵押外,要求股东等关联方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或补充土地使用权、存单等其他抵质押物;三是引入偿债准备金等风险缓释措施。
(五)建立评价机制,落实贷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