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经济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概念体系;三位一体
1 研究背景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也便应运而生。而随着资源环境的日益枯竭与人们低碳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化也必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低碳旅游必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名词,尽管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目前业内对其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从概念,到结构,再到构建模式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决。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8月12日主持召开了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的确立。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无烟”特性决定了其既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助推器,又是当前最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高度。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解读还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众多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减少碳足迹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而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共同提高。”(吴莹,2010)“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黄文胜,2009)“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郑琳琳,林喜庆,2010)“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不难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倾向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重视了旅游产品需求链中的“低碳化”,但忽视了对于旅游产品供给链的说明。相对而言,华东师范大学的蔡萌、汪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将旅游供给系统纳入到了考虑范围。他们认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人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
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堃堡认为,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10]。该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这在蔡萌、汪宇明的两篇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8、9]。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主体行为,低碳经济还应该包括一种宏观主体行为,即国家(各级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
以此“三分法”为核心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政府决策过程、旅游企业生产过程、游客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其中,政府低碳决策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低碳生产方式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各种节能管理措施加以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
2.2 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所谓可持续旅游,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为当代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旅游发展环境的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两种现代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它们都以可持续旅游思想为导向,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着眼于维护旅游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持续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强调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则立足于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其中必然包涵了对维系旅游持续性所应付出的责任;低碳旅游主张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降低旅游产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谋求整个行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低碳旅游还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满足所有国家、所有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碳排放权利,也就包含了对旅游发展机会公平性的关注。[10]简而言之,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两种途径,两者均包含了可持续旅游“持续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核心思想。从理论层次上讲,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或者继承关系——低碳旅游正是继承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纳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后才发展起来的。但低碳旅游从内涵、范围、实现手段三个方面又与生态旅游有着明显的不同[12]。
①从内涵来看,生态旅游建立在“资源有限”、“环境易损”的观点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保持资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方式。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由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该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区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因此,生态旅游着眼于旅游的“生态”特性,即“自然旅游”,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着眼于低碳环境创设、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相反,它鼓励那些通过制度创新,依托新型能源,运用低碳技术的开发建设。
②从范围来看,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者”通过“生态交通”到“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种旅游方式必须要突破“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和“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三层限制才能称得上是生态旅游。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三者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因而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十分模糊的。并且这三种条件缺一不可,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缩小了生态旅游的范围。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所有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作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鉴定指标清晰,并且其范围要明显广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③从实现手段来看,生态旅游侧重的是“维持”、“保护”,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限开发”,制造“有限废弃物”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创设、旅游企业的低碳管理创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来实现,这些方法与手段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积极改造”的意味,当然这种“出击”与“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损害自然承载力的既定条件之上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而两者同样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现代旅游发展方式模型(见图1)。其中,可持续旅游既是生态旅游所追求的,又是低碳旅游欲求达到的目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方向层;生态旅游多数情况下则作为一种追求可持续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导层;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理念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发展行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响应层。
3 结论
在当代,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引领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未来10-15年内将达到顶峰,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本世纪中叶将下降到2000年一半的水平[10]。因此,可以预见,低碳经济至少在未来10-15年中都将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将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
: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17-19.
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国际经济评论,2007,(5):50-52.
苟春,马元祝.推进低碳旅游科学发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7):21.
吴莹.倡导推行低碳旅游——旅行社发展的新契机[J].管理与财富,2010(3):100-101.
黄文胜.巴马旅游实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2009,(10):104-105.
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蔡萌,汪宇明.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J].中国城市研究,2009,(12):40-46.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实现机制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理解
(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研究报告显示,以2005年为例,整个旅游发展中的CO2排放量达到了13亿吨,而整个旅游部门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上就占到了5%-14%,由此可见,仅仅控制人为因素产生的碳排放量就能对实现低碳旅游产生不容小觑的贡献。作为全球战略性支柱产业,低碳旅游同样是旅游业响应《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提倡的运用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的华丽转型。
(二)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要求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创新”、“节能”、“环保”、“全面”的元素并依赖于旅游生产和旅游消费的低碳化来得以体现并实现。
1.旅游生产低碳化
从旅游生产者的角度考虑,低碳旅游是指强调运用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旅游吸引物”、建构“低碳旅游社区”、营造“低碳旅游体验环境”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2.旅游消费低碳化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低碳旅游是通过倡导个人通过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费,住有环保标志的酒店,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方式等“低碳消费方式”使旅游者参加新颖的低碳旅游活动来表达对其赖以生存环境的友好与保护。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
低碳旅游是响应低碳经济而产生的新理念,也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同时大力推行低碳旅游也是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保护旅游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必经途径。
(一)低碳旅游是响应低碳经济的一次产业升级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低碳”便开始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全球226个国家和地区开始正式选择低碳经济模式。向来被称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也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产生了“超标碳排放”的旅游经济行为,使得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模式陷入不能止步不前的环节。
(二)低碳旅游是减少传统旅游享受模式给旅游环境带来的危害的长远措施
传统的观念把除日常开支后还有盈余进行旅游活动当成一种奢侈消费,那些有能力进行旅游活动的“达官贵人”、暴发户等有钱人士往往为了中国人特有的面子以下榻豪华酒店、乘坐豪华轿车、品尝“山珍海味”等当作消遣来彰显其经济富有和社会地位甚至是权力。
然而如此高碳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加速了名胜古迹自然风化和磨损的速度,也使旅游地生态环境遭受着巨大的威胁。敦煌石窟内雕塑、壁画的加速变质;旅游区内随处可见的一次性餐具、矿泉水瓶等;因追求品尝“野味”、“野炊”使当地的野生动物和植物遭受劫难都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具体表现。显而易见:低碳旅游对实现旅游环境共享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为了让下一代人也能看到旅游环境的本真模样,每一代人都应具有强烈低碳旅游意识来参与低碳旅游活动。
(三)低碳旅游是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的最佳选择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变化是每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的,在权衡短暂的利益与长远的生存时,大家都会倾向于选择在体验旅游环境的同时又能以微薄之举做力所能力能及的事情来保护旅游环境的这种一举两得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产品在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又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有意识的保护环境会使旅游者产生自豪感,未来旅游者偏好也将会由低碳旅游主导。
(四)发展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必经途径
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旅游思想因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兴起而被引入旅游业。可持续旅游的实现需要通过各种旅游食宿,旅游交通、旅游观光、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各要素的低碳化发展来实现旅游体验质量的提升和旅游发展模式的改变,即以低碳为核心的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必经路径。
三、低碳旅游的实施路径
低碳旅游的实施路径主要靠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三方的通力合作来开发。政府在整个低碳旅游机制的构建工作中始终处于宏观调控的地位;旅游企业则是低碳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宣传者;旅游者是低碳旅游中的核心角色,政府的低碳旅游措施和旅游企业的低碳旅游产品是否有效都依赖于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一)政府加大低碳旅游的扶持制度
2009年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低碳旅游就是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政府应完善积对极采取低碳发展模式的旅游企业而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的激励政策:加大对不采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旅游企业征收环境保护和设施设备维护费的惩罚力度;推进对于高碳排放的旅游企业征收碳税、污染税的“碳税制度”的实施;开发并组织义工旅行来鼓励旅游者自愿加入植树造林的“碳补偿”活动。
(二)加大低碳旅游的教育宣传力度
1.对旅游者的教育宣传
对于旅游者的教育宣传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寓教于学,导游人员在旅游活动开始前就应进行低碳旅游的宣传和低碳旅游方式介绍及注意事项,在景区内,随处都可见而且摆放人性化的垃圾桶不仅使游客们感到了方便,同时可以唤起游客的低碳意识;景区内提醒游客们保护环境的各类具有新意的标语也使游客对低碳旅游的实施起到了提示作用。
2.对低碳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的教育宣传
低碳旅游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有一定的学位要求以保证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素养。从事低碳旅游的外联、计调、导游、司机等接待班子都必须具有丰富的低碳旅游相关知识、经验,而且能对游客进行宣传讲解。定期的教育宣传可以防止低人员素质抵消旅游资源的优势,最终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3.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宣传
对领导干部的低碳教育,首先要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要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低碳旅游意识、决策力和执行力的培训。
(三)提高旅游者的低碳意识
旅游者是最重要的旅游参与者之一,其旅游意愿、消费偏好、旅游行为等对低碳旅游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作为旅游企业而言,更应该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利用广告、营销推广、公共关系等多种手段与途径宣传低碳旅游产品,对广大消费者进行低碳旅游的宣传教育,提高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并注重低碳旅游者的培养。
(四)树立低碳旅游的“品牌效应”
就像人们提到运动品牌就会想到阿迪耐克一样,在人们提及低碳旅游时就能立刻联想到这些打造出来的具有标志性的低碳旅游企业并产生进行低碳旅游活动的需求。
1.建立具有标志性的低碳旅游景区
具有标志性的旅游景区建设不仅可以发挥低碳品牌的乘数效应,还能扩大旅游需求,改善旅游市场。旅游景区可在门票上设计提示语句,对宣传栏、游览景区缩略图以及路线、标语等进行趣味设计,吸引游客注意的同时又具备警示作用。如此低碳旅游景区的开发不仅扩大了低碳旅游的需求,而且对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拉动作用。
2.建立具有标志性的低碳酒店
低碳酒店的建立需要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使用低碳化和高效率的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挖掘低碳环保特色并塑造低碳酒店品牌。例如通过利用高效率水泵和节能灯具、对于连续居住的游客建议不要每天更换传单被套等方式以节约酒店水电的使用而间接的减少大量的碳排放量。
(五)向旅游者推行低碳旅游方式
旅游企业应加大各类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并组织低碳旅游的公益广告和宣传片在广场、地铁站、公交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地方播放,用具体简单的低碳旅游方式来引导民众了解低碳旅游,例如积极倡导徒步旅游、自行车旅游;努力推行在景区内提供电动车、公共交通等以减少大量私家车带来的超标碳排放,青岛崂山风景区是实施此低碳旅游方式的典型代表。推行低碳旅游方式的同时还应注意强调招徕游客的同时承担的低碳环保责任,从而实现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周荣华,郭凌.低碳旅游: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有效路径[J].改革与战略,2012,28(6).
[2]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关键词:低碳旅游;经济效益;九寨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低碳经济概念的影响。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走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表明了政府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对旅游业进行调整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虽然旅游业作为三大产业中的“无烟工业”,其对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的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旅游者与旅行社的不规范行为使得碳排放超标,严重破坏了原始森林、旅游景区等环境。本文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九寨沟为例,分析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对九寨沟的经济效益影响,探讨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的现状
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的现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九寨沟在旅游景区与旅游业中强大的影响力来说:九寨沟处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沟内分布着108个湖泊,有着“童话世界”的誉称;而且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九寨沟在国外友人心目中也有着美好的形象。例如:澳大利亚青年大使发展项目的志愿者艾米与蒂姆每年都要到九寨沟为游客讲述环境保护课程,这足以可见九寨沟的世界地位。且从九寨沟每年的游客量数据来看,九寨沟1984年的游客量只有仅仅的27529人,到了2010已达1700297人,年均增幅达17.19%,这足以看出九寨沟对全球各地游客的吸引力。
第二,九寨沟景区管理局高瞻远瞩的措施使得旅游景区与景点都保持完好。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九寨沟的汽油与柴油年使用量在2007年达到高点后,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两者的降幅分别为6.47%与37.48%;同时,九寨沟每年在交通道路与工具分别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改造,从2001到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6000亩;2001年,九寨沟管理局关闭了景区内所有宾馆,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减少了游客食宿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措施使得九寨沟的各景区与景点都保留着最原始的面貌,环境依然优美,生态依然平衡与和谐。
三、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对九寨沟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影响
(一)低碳旅游概念符合当前九寨沟的管理理念
低碳旅游就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自身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碳排放量,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如前所述,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早在1999年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景区与景点的环境与秩序;例如: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培养植物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与制造氧气的功能,创造二氧化碳的自然吸收器与净化器、对游客住宿采取“沟内游、沟外住”的措施,且控制景区游客数量,降低人呼吸与其他行为的碳排放量、对垃圾采取打包运往外面处理等措施。九寨沟的这些措施与低碳旅游的本质意义不谋而合,因此,在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完全符合当地的经营理念,降低了沟通与磨合成本,有利于低碳概念更快、更深、更好地渗透于理念中。
(二)低碳旅游有利于促进九寨沟的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用的资源远远少于其他行业,并且旅游业的许多资源都是可以循环与永续利用的,因此,发展九寨沟的低碳旅游业将使得九寨地区的经济更健康、更好地发展。第二,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低碳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低碳旅游概念有利于促进景区与景点环境的改善,而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将有利于九寨沟旅游业的循环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且也大大降低了景区与景点的环境维护与修复成本,形成更深层次的利益机制。第三,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的附属概念,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将大大推动九寨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三)低碳旅游有利于催生与带动九寨沟景区其他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行业链条,旅游业的发展将深深影响与带动着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景区的住宿与餐饮业、拍摄业、游乐场等等。而低碳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提出将会催生一部分与低碳旅游概念相关的行业,而这部分行业的发展与九寨沟的低碳旅游业形成良性与循环的产业链条,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景区一些行业也会因为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原先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形成新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更快地带动景区经济的发展。
(四)低碳旅游有利于促进九寨地区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创新,形成新的经济热点与发展点
低碳旅游在九寨沟的全面推广与普及会大大改变景区及周边地区的衣食住行模式,例如:交通方式的改变,由原来碳排放量较大的汽车、摩托车等方式转变为电动车、三轮车及其他交通方式;住宿上由原来的水泥建筑变换为竹房、草房等;餐饮方面由大鱼大肉变为清淡的习惯;而这些方面的创新将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点,促进九寨沟旅游业往更高层次进步。
(五)低碳旅游有利于带动景区的就业,提高生活水平
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与概念,其发展不仅仅带动其他行业与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促进另一部分人的就业,特别是当地大学生。因为低碳旅游相对于平常的旅游模式,其含有更高的科技含量与技术含量,所以,其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将带动景区的新一轮就业潮,继而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
四、目前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然,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并不是一帆风顺,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游客与当地居民素质不足以推动低碳旅游概念的全面普及。虽然管理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与低碳控制措施,然而由于四川九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全面,环保意识也比较薄弱。例如: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游客的选择出发点不是因为环保,更多的是因为舒适、方便与价格;在居住环境的选择上,游客几乎都是出于居住条件的舒适、空调及电视等设备是否健全,完全忽略了低碳与环保的概念。同时,在短途旅游中,大部分旅客为了方便,选择了会带来更多碳排放的自驾出游模式。游客与居民素质和环保概念的低下使得九寨沟推动低碳旅游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第二,九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与水平。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确切的说,是先有低碳经济,再有低碳旅游。因此,在低碳旅游大力推广于九寨沟景区前,首先要发展九寨地区的经济与低碳经济水平,这将极大关系九寨沟低碳旅游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九寨沟地处四川地区,经济基础与实力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而技术创新也不如东部地区;为此,其阻碍了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
第三,低碳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加强。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需要配套设施的加强与完善,而从目前九寨沟的设施现状看,对低碳旅游的准备有待加强,例如:交通、住宿、污染处理等方面。这其中有当地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完善低碳旅游配套设施是当务之急。
五、解决对策
(一)加大低碳保护宣传力度,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环保观念与意识的薄弱是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的障碍之一;而如何解决该问题,提高剧名与游客的环保与低碳意识,就需要政府、媒体以及企业加大对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让践行低碳旅游不仅成为公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一种责任,更让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在低碳旅游概念提出之前,九寨沟便在低碳交通设施方面下足了功夫,例如:在景区内强制推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绿色环保观光巴士、修建徒步栈道、推广自行车骑游项目;这些行为既丰富了景区内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且又增加了低碳旅游的乐趣与低碳旅游的环保性。与此同时,九寨沟旅游管理局在编制《智慧九寨专项计划》过程中,又在九寨沟景区内先后举办智慧景区研讨会、发展低碳旅游和如何进行低碳管理的专题讲座以及发展低碳旅游国际论坛,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研究探讨了低碳旅游模式,另一方面对低碳旅游知识进行了宣传普及。
(二)创新与发展低碳旅游的衣食住行方式
衣食住行方式的选择是旅游的重要支撑,也是低碳旅游能否成果推行的关键。据相关数据显示:衣食住行在旅游业总能量需求中占50%的比重;因此,做好衣食住行方面的低碳节能,对九寨沟低碳旅游业的节能空间很大。不同的旅游消费方式,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差别很大;不同环境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景区、不同类型的食物以及不同环境标准的酒店等各种旅游消费方式,其所产生碳的排放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建议旅游者尽量以短距离目的地来代替长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尽可能选择以火车等地面交通方式代替航空交通工具;在旅游目的地,可多采取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同时,游客在住宿的时候,尽量选择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多考虑小规模酒店或青年旅馆等,并且节制欲望,学会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不制造太多的垃圾,为旅游生活做减法。
(三)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制约因素很大部分就是经济因素;可以说,九寨地区经济的落后极大地阻碍了低碳旅游的发展与推广。因此,发挥特色产业,吸引外资,促进当地的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低碳旅游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焦瑞,陈秋宇.九寨沟对我国全面推行低碳旅游发展的启示[J].中国商贸,2011.
[关键词]旅游产业;增加值;国民经济;贡献率;拉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23—09
1
引言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和部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能力效应明显等特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08BJY03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55810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6302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oe Fund(to PENG Qing)(No.08 BJY037);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to ZENG Guo-jun)(No.200805581046);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ojec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to ZENG Guo-jun)(No.09YJC630233);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China(to ZENG Guo-jun)(No.09YJC630233);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to ZENG Guo-jun).]
[收稿日期]2010—08—22;[修订日期]2011—05—18
[作者简介]曾国军(1977—),男,湖南华容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战略管理,E-mail:;蔡建东(1988—),男,福建泉州人,本科,E-mail:。
一直存在争议,旅游的产业地位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重要問题。
以往的研究和现有的各类年鉴往往将“旅游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虽然可以促使人们关注旅游产业的发展,却不甚科学。因为旅游总收入包含了对中间投入的重复计算,只有一部分是产业增加值,所以它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属不同的统计口径。为此,想要科学地评价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必要梳理评价方法和研究路径,重新测算旅游产业增加值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鉴于此,本文借鉴并改善前人的旅游增加值剥离测算法,首次对我国大陆31个省级单位旅游产业2000~2008年的产业增加值进行测算,并在所测算的结果上对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贡献問题进行了探讨。
2
文献综述
2.1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增加值
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常住地,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连续但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一般认为,旅游产业是提供服务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并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系列行业。由于旅游产业不是生产相对同质的产品,且在财务数量上难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进行衡量,故其产出并不轻易地被认识,这也导致了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不完全适用于旅游产业。
一般而言,总产值和增加值是衡量一个产业产值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总产值包含了中间投入、工资和利税等其他要素,不能真实地反映各产业的贡献,旅游统计中常见的旅游收入应该属于总产值的概念范畴,总产值扣除中间消耗后的价值就是增加值。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虽然有“旅游业”这一分类,但这一“旅游业”仅仅代表了旅行社等少数行业,而旅游所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并没有完全在该项目中反映。本文认为,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指涉及所有相关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即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现存文献对于旅游产业增加值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史密斯(Smith)认为,旅游业的综合概念是需要将住宿、交通运输以及其他部门结合起来。为了行文简洁、避免误解,综合过去学者对这一問题的讨论,本文认为,旅游产业可以分为狭义旅游产业和广义旅游产业。其中,狭义旅游产业包括旅行社、旅游娱乐业等行业;广义旅游产业则包括交通运输、游览、住宿、餐饮、商业和娱乐等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相关行业,若本文无特别说明,下文中的旅游产业均指广义旅游产业。基于这些判断,本文对相关的概念界定如下:旅游业增加值代表狭义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旅游增加值则代表广义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即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部门中属于旅游产出部分的总和;若考虑由于旅游间接引起其他部门的产出,即旅游对国民经济的完全影响的增加值称为旅游经济增加值。
[关键词]国内外;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1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概念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虽然都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发展,但是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第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第二,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不同。经济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总和。在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中,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两大类。其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又有不同的现实模式,第三,不同国家或地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对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也会产生影响。
2 国内外研究者对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
从我们能够掌握的资料来看,旅游发展模式的一般性研究并不是国际旅游研究的重点,国际旅游研究者主要是从具体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角度,来总结当地旅游发展的经验与问题。由于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差异较大,所以,这种研究相对来说比较个案化,虽然,一般发展规律包含在其中,但缺乏对总体的概括和类比。也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相应的分类,如城市旅游模式、乡村旅游模式、海滨度假旅游模式、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模式等等。”
国内研究者更习惯从总体提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这是由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研究者更加重视对其他经验的借鉴。(据田里《旅游经济学》322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张辉《旅游经济学原理》154页,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研究者往往从国家政策和整体发展计划的角度来分析,有时,甚至将旅游发展模式等同于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来进行讨论。这种研究有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特征,不足是忽略了旅游非常规发展中的差异和问题.尤其忽略了旅游消费模式、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关系的研究。
3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
3.1 旅游发展的经济增长驱动型模式――发展中国家模式
其一,这种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长期受控于政府,或者政府对经济干预较多。
其二,同时,这些国家或地区往往因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因而,存在着希望实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追赶情结”。
其三,由于本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国内旅游没有起步,旅游收益的主导消费群体为国际旅游者.
其四,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并不主要回馈于旅游业发展自身,而是更多地用于国家急需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其五,这种旅游发展模式由于给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外来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比较融洽,甚至使当地人产生一种“旅游盲目祟拜”心理情结。
这种旅游发展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的资金收入,同时,在借助国外资金和服务来提升本国的旅游业管理水平时,能够引进国外旅游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并加速本国向世界的开放过程,因而,从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更容易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尽快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和发展的突破口。
其缺点是,这种发展模式往往忽视旅游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在快速增长目标和利益的驱动下,容易造成对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的破坏,甚至出现不可逆的损害结果,进而损害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3.2 旅游发展的市场调节驱动型模式――发达国家模式
其一,这种模式主要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这些国家的发展是市场机制调节的结果,它们的市场运行和调节机制都比较健全,它们对市场机制的配置效率有深刻的理解。
其二,这种旅游发展模式的发展目标并不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它主要的目标在于满足本国居民(及国外旅游者)的休闲与享受的消费需求。
其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由社会发展内在需求的演变而发生进化的。
其四,这种旅游发展模式虽然也给当地居民带来利益上的好处,但是,当地居民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平静生活和原有生存环境被大量外来游客所打扰,因而,当地居民会与外来游客产生抵触,并引发对发展旅游认识的矛盾心理。
4 两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比较
4.1 发展旅游业的目的不同
这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实际上是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对待旅游发展的宏观目标不同的具体体现。
(1)从经济发展中国家来看,它体现了一种追求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波及效应。
(2)从经济发达国家来看,它体现了民众对后现代化享受生活方式的追求。
4.2 经济发展观不同
这两类旅游发展模式由于对待旅游发展的目标不同,因而,它们之间的发展观念也许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理论上讲,实际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旅游发展观。
(1)经济增长驱动型发展观。经济增长驱动型发展观是指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国家、地区和企业将旅游发展的经济功能置于首位的发展观念。
(2)双重动力型发展现。双重动力地发展观是指从社会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既考虑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功能,又考虑其经济功能。
(3)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旅游业发展要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利益相协调的角度出发,确保旅游业发展利用的资源能用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满足今后各代人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观念.
一、休闲经济下的资源新观念
过去人们所追求的“垄断的”、“唯―的”、“第―的”资源,虽然是资源开发的热点,但那些普遍存在的资源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开发的热点。比如说生态类资源、产业类资源、非物质文化类资源、城市类资源、民风民情类资源、政治类资源等,都可以开发成为旅游热点产品。有时候用传统的资源评价方法,很难描述这些资源,而这些资源大凡是得到初步开发和成熟开发后被列入我们的资源系列的。现在人们把环境差异、文化差异、时尚差异、生存差异、发展差异通通列入了可开发的资源对象,这就形成了新的休闲经济下的资源观念。只要能对应休闲,就可以成为资源,只要能对应人们新的生活理念、新的生活态
度、新的生活消费,就通通可以形成新的开发理念。这其中创意策划就变成了对传统规划理论的重大挑战,有了创意策划许许多多的新资源就会走上成功的开发之路。
二、休闲经济下的市场新观念
市场的形成是由于需求的存在,休闲经济下市场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这种需求受到消费观念转变的鼓励,受到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鼓励,受到假日制定改革的鼓励,受时尚潮流的鼓励,使得更多的人能够选择自助旅游的方式完成富有个性特点的旅游过程,再加上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通达简便,人们简化了旅游选择复杂。这样就快速在市场上形成了新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旅游形式和旅游群体,这一切都源于休闲经济的深入发展。从市场的角度看问题,现在已经进入了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并行的时代,已进入了团队市场和自助市场并行的时代,已进入了行业传播和网络传播并行的时代,已进入了观光产品和休闲产品并行的时代,已进入了品牌产品和普通产品并行的时代,已进入了计划线路和自选线路并行的时代。这些都说明市场更加丰富多样,更加充满竞争,也更加鼓励合作。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营销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和休闲业的头等大事。营销的方式也充满了文化创意,简单的、传统的营销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但复杂的创新的营销更具魅力。
三、休闲经济下的服务新观念
旅游业是以服务为本质性特征的产业,传统的旅游业的服务已经受到新的挑战。休闲经济要求更多的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自我体验、自我实现。所以,什么需要坚持传统的服务,什么可以转化为自我服务,在转化为自我服务的过程中,设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咨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导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新问题。休闲经济下的服务不是服务的倒退,而是服务的一种升华,是为旅游者创造更好的体验环境的服务,创造更好的参与环境的服务。尤其是情感服务,在体验中传递接待服务的人际新关系、新情感。这大概也是对过去我们一直坚持的标准化服务的一种挑战,标准化服务是针对类同游客的一种必要的服务形式,但针对个性化的游客,标准化服务的尺度掌握就应该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四、休闲经济下的制度新观念
关键词:低碳旅游景区 概念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旅游业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从文化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旅游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景区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传统的旅游在到达景点之后。不注重景区环境的保护,造成了景区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相应的提出了发展低碳旅游业的要求。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了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旅游业作为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更占优势。这是因为旅游业能耗低、资源利用率高,不仅在节能减排方面占据着优势地位,在其他方面也是非常占优势的。
低碳经济
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都采用的是一种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越来越大,气候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全球变暖的局势并未得到缓解,全球气温普遍升高。气候反应的背后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早在本世纪之初,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就已出现在英国政府《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发展的白皮书中。低碳经济是一种倡导三低三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涉及到生产模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化革命,也是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业,即在旅游活动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种旅游虽然不似传统的旅游那样给人一种奢华、享受的感觉。却在艰苦中向游客们渗透着环保知识,促进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保护着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这种旅游及满足了旅游者放松身心的需要,也保持了环境的承载力,未来将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低碳旅游”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2009年5月丹麦哥本哈根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游及旅游业”报告上。调查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光运输业就占了2%,纯旅游业所占的碳排放量占到3%。可见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由于目前低碳旅游还在研究之中,还没有权威性的定义,本文介绍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以便对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刘啸认为所谓的低碳旅游,就是借助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贯彻低能耗、低污染的理念,形成一种绿色的旅游发展道路。这种形式的旅游业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者和旅游项目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意愿和质量的同时,对于旅游的各个环节都针对减少污染的原则提出相应的要求。而对于低碳旅游景区模型的建立,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著名学者侯文亮将低碳旅游景区分为相对型和绝对型两种,所谓的绝对型景区建设模型是指不论是景区的前期建设、还是后期运营都严格按照低碳经营的标准进行景区建设。而相对型的景区建设模型是指通过为游客提供体验式的低碳旅游项目,以降低景区的环境污染,最终达到保护景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目的。以蔡萌为主的一些学者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应该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形式,从而提高旅游的质量,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
由于低碳旅游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展低碳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在发展低碳旅游业的时候更多的侧重于交通工具的低碳化。而国外的研究则更侧重于旅游业与全球化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并作出了相应的量化衡量指标。如何利用国外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在建设“生态GDP”中的旅游业发展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旅游区概念模型
(一)低碳旅游景区的研究意义
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中都开始倡导节能环保行为,促进企业转型,实现绿色的发展道路。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很多景区早于学术界研究,已经开始在实际的运行中慢慢探索低碳旅游景区的发展道路。比如在四川贡嘎山燕子沟、南京夫子庙等就正在建设“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规范区”。因此,学术界应该尽快的为这种初级的低碳旅游模型提高科学合理的指导,促进低碳旅游经济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壮大。
(二)低碳旅游景区的概念模型
对于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的建设应该参照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性文件和资料,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景区模型理论。在这种模型的构建中,既要符合当前我国景区发展的特点,又要为发展低碳旅游寻找出新的出路。
伴随着景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会受到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即景区发展会进入一个瓶颈阶段。在瓶颈阶段要想寻找出突破的方法,则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转型。这一模型就是适用于景区向低碳、绿色旅游转型的一种模型。而这一模型的实施则需要政府、景区管理人员和游客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的。
这一模型中有几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景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原来的旅游运营模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要实现景区的长远发展,必须突破瓶颈。改革景区发展的主要方式,从而向低碳化旅游转变。二是景区的低碳发展状态。对于景区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评。综合考虑景区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和破坏程度等,为作出科学合理的对策提供依据。三是国家政策的外部支持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低碳旅游需要国家在多个层面的配合才能够有效地进行下去,比如说在排污税、能源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只有这三点能够协调、平衡的发展,才能够推动低碳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由内在驱动、技术支持和政府响应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型(见图1)。
低碳旅游概念模型的评价体系构建
这一模型的建立是在一种理想状态下运行的,但是在现实旅游业的发展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态,因此,必须对于模型的各个方面进行指标化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这一模型在现实中有实现和存在的意义。
(一)评价要素选取的原则
首先,评价体系中选取的要素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切实反映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评价要素的选取,必须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通过这些指标的对比来反应各景区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上的优势和不足,使其能及时的调整景区发展战略。再者,这些指标的评价标准必须与国家所使用的质量标准相联系,促进景区建设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评价的主要指标
这里我们将主要的指标规划进入两个系统之中,通过对于指标的介绍来了解这些指标如何控制低碳旅游的发展。
首先是资源与环境子系统。这一系统涉及到景区对于游客的承载能力和景区自然植被的更新能力等,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这里我们介绍三个指标:一是景观的资源价值。良好的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这一指标包括了经典的历史文化价值、资源地域等各方面的观赏价值,是决定游客是否对景点感兴趣的重要指标。二是景区的植被覆盖状况。植被覆盖率作为一个新的指标已经越来越受到游客们的推崇,低碳旅游的目的在于减少碳排放量,植被覆盖情况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促进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这一指标贯彻到低碳旅游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对于景区经济转型还是对于游客的身心健康都占据着重要作用。三是景区碳排放量指标。碳排放量越高,对景区环境的改善越不利。所以要定期对景区的碳排放进行调查,并在实际的操作中控制碳排放量。此外,还应该对景区的大气指数等级和大气污染指数作出衡量,良好的环境是游客选择景区的关键,保持景区环境对于低碳型旅游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景区的开发利用系统。这一系统的建设对于景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执行低碳理念的行为进行考评,既保证景区的发展建设,又保证景区的发展步入低碳旅游的轨道。这一指标通过对景区的投资建设、景区清洁生产的投入、交通方式的改变等指标来衡量景区,促进旅游行业在开发利用景区的同时不脱离正轨,确保低碳旅游的实现。
再次,景区的人文指标考核系统。这个系统是以景区的员工、游客以及当地居民的人文素质为考核对象进行。不管在低碳旅游的建设中,我们建立了多么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必须通过人来起作用。所以人文指标也是衡量低碳旅游运行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这项指标中我们通过考核家庭恩格尔指数、员工低碳节能理念、员工参与低碳活动指数、当地人均碳排放量等指数,来衡量在低碳旅游对于企业和居民的影响程度。因为只有在每个人内心真正的树立了低碳旅游的理念,才能推动这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评价方法
首先,应该对指标进行统一化的处理。我们知道在很多指标中它们的单位、数据方向都不是统一的,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考评,必须进行相对化处理,将绝对值改变为可以衡量的相对值,从而对其进行定型化的分析。定型化指标考核中P代表的参与考核的专家的所选定的考核等级系数,n代表的是参与考核的专家人数。
其次,对于没有办法进行量化的指标,要参考国际标准进行必要的细化分类和定性,给出一定的分类标准。在很多调查中数据的给出并不都是可以量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尽量选择相对容易定性的标准进行衡量,从而达到考核的标准。例如在对旅客的调查中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您喜欢自驾游吗?答案只有两个,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对于游客到底有没有这样做,做的频率我们并不能够了解。如果单纯就这一方面进行量化是不可能的,除非有其他问题的配合。这时候我们就要根据这一答案作出定性的分析,了解旅客对这一旅行方式的喜好程度。
关键词:翻译产业;旅游经济;关系;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在当前旅游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更是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当前,针对产业和经济之间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大部分是从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如章迪平(2013)则以浙江省文化产业为例,就其对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李小倩(2017)则以通过研究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而探讨产业的变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有部分学者从产业与经济之间的共生关系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翻译产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中,丁兆国(2011)则论述了翻译产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就当前翻译产业化问题进行探讨。综合上述的研究看出,当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且鲜有就翻译产业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翻译产业和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翻译产业的概念及范畴
第一,翻译产业的概念。要理清楚翻译产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界定清楚翻译产业的概念。对翻译来讲,翻译作为当前文化产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终存在于对外交流与贸易之中。针对翻译产业的概念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翻译产业在历史贸易和经济交往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语言转换和信息沟通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文中将翻译产业定义为专门为人们提供语言转换和文字转换的技能活动,并且在转换的过程中拥有上游、下游等各种相关支撑的一个产业群体。而针对翻译产业的分类中,配第•克拉克则将其划分在了三产业中的文化产业部分。
第二,翻译产业的范畴。根据上述对翻译产业的定义看出,翻译产业主要是在商务活动中为企业、个人等提供语言转换服务的翻译公司、设备企业、培训机构或者是中介机构等。而根据翻译产业的定义,又可以将翻译产业的范畴界定为三个层面:以人为主的层面、人机结合的边缘层面、其他层面。其中,以人为主的层面主要是指对语言的口语翻译、手语翻译和文笔翻译等。这三种翻译方式对人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在技能方面;人机结合的边缘层面主要包括翻译与计算机等的结合,如百度翻译、有道翻译等。该层面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完成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其他层面为与翻译有关系的,如图书翻译、影视翻译等等。
二、翻译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创造就业岗位与财富。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加深,翻译开始在社会经济中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翻译也并非只是在旅游中发挥简单的语言信息转换的角色,而是通过人类智力资源的开发,进而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和财富的活动。因此,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交往的加深,翻译产业必将在旅游经济中发挥重要的角色,进而提升我国旅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二,发挥文化传播功能,提升旅游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发展。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翻译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还可以提升城市旅游的形象,以扩大城市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进入到中国旅游,不但发扬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国际影响力,进而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国际旅游热的同时,部分城市在翻译服务方面却跟不上,如部分景点翻译存在语法错误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城市旅游建设的形象,而不利于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综上表明,翻译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提升城市的形象。但是从目前整个翻译产业发展来看,其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并且成熟的文化产业,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
三、翻译产业化:问题和对策
(一)翻译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旅游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我国翻译产业也逐步发展壮大。但是在翻译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其面临的问题也不容乐观。而总结当前翻译产业的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高层次旅游翻译人才严重缺乏。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截至目前,我国国内从事翻译的从业者大概在7万人左右,从事业余翻译的则超过50万人,但是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经过专门的翻译训练。而将其中的人数放到旅游经济中,其从业者更是寥寥无几,最终造成旅游形象严重受损。如在某旅游景点中,经常会出现“汉语式”的翻译。如对“华山以峰称奇”的翻译中,部分翻译人员采用汉语式的翻译方式,将其翻译为:“MountainHuaissurprisedforitspeaks”。这一翻译问题在于将汉语的字面意义直接进行英语词语替换翻译,进而误传源语言的本义,结果造成词不达意,不仅会产生误解,还严重影响城市和景区的形象。造成该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即是在旅游翻译方面缺乏专业性的人才。
第二,国内翻译公司规模大部分较小,缺乏国际竞争力。根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翻译市场中,超过70%的旅游翻译是由国外的大公司提供。而在全国工商网查询中,注册的3000多家翻译公司和机构汇总,营业额能够超过1000万元的公司则屈指可数。而在旅游翻译中,部分翻译公司一味的降低价格,没有提升自身的服务和水平,进而造成旅游翻译竞争恶性循环。
第三,政府决策者尚未充分认识到翻译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翻译是一个高成本和低附加值的活动,并且部分地方认为翻译是附属于经济活动的,进而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对翻译产业不重视。但是随着现代旅游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部分政府决策者也开始认识到翻译产业对提升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力度还不够,缺乏对旅游翻译产业标准的有效制定,进而造成旅游翻译产业发展混乱。
(二)翻译产业化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翻译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结合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结合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出台旅游翻译的相关标准和规定。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翻译行业,国家人事部在2003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翻译资格考试制度。而该资格考试制度的构建,也为当前我国专业性翻译人才的标准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准入制度。但是截至目前,还没有针对旅游翻译的考核和准入标准,而只是笼统地提出了《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标准。对此,标准的不完善不利于旅游翻译的健康发展,制定更加符合旅游翻译实际的标准,是目前解决旅游翻译困境的一个重要路径。
第二,进一步加大我国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长期以来,我国翻译人才大部分都是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丰富,并且具有较强的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旅游专业知识方向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当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课程等有密切的关系。如专业设置过大,不够细化,造成部分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还欠缺。同时,在教学中忽视对旅游专业翻译的培养,进而造成毕业生在旅游翻译方面的知识不够专业,影响旅游翻译的水平和翻译质量。因此,从高校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要加强对外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尤其重视旅游英语方向的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加强对旅游翻译性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并从教学体系、实践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只有加强对旅游翻译专业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翻译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最终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对现代信息资源的利用,同时加强旅游翻译人员和翻译服务公司的交流合作。如在部分景区整体缺乏专业旅游翻译的情况下,为避免出现“汉语式翻译”“词不达意”等翻译问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旅游翻译的分工协作,通过专业的旅游翻译软件来解决那些多样的、复杂的文本,提升翻译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旅游翻译文本的质量;同时,翻译人员不断从中获得翻译经验,提升翻译的水平。要提高我国旅游翻译产业的发展水平,只有借助高度信息化的方式,发挥专业翻译人才的丰富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转化能力,关注翻译产业的文化,才能完满完成各类高难度的翻译任务,进而提高旅游经济的服务水平。
第四,加大对中小型翻译公司的扶持力度。要快速促进旅游翻译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扶持和壮大翻译公司。对此,在制定准入标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这些中小企业的考核。通过严格的市场考核,进而敦促朝着更高、更专业化的方向去提升旅游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在资金、人才对接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监督和保障作用。同时政府应加强中小型翻译公司与高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定向人才输送培养等方式,不断提升我国旅游翻译人才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对当前翻译产业来讲,在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要更好地服务好我国的旅游经济,就必须要解决当前翻译产业中存在的缺乏准入标准,同时制定产业化的发展政策,扶持更多的中小型翻译企业,并通过严格的考核,促使这些翻译企业提升在旅游翻译方面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章迪平.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4):241-246.
[2]李小倩,任大帅.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5年省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6):141-144.
关键词:低碳旅游 概念质疑 概念内涵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4-02
地表与大气温度的上升,70%~80%是由于大气中CO2增加所造成[1]。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同年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低碳旅游进行研究,也对低碳旅游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基于这些概念,本文指出尚待商榷的地方,并对低碳旅游内涵进行初浅探讨。
1 低碳旅游概念质疑
笔者认为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1)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
学者们多是从旅游业或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等角度阐述低碳旅游。例如,石培华、吴普、冯凌(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理念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以完整的旅游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将旅游产品服务的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其目的是要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2];蔡萌、汪宇明(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3]。第一个定义是从旅游业角度进行解释;后一定义,是站在政府、企业乃至社会的角度来分析。
事实上,低碳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别。旅游的主体是游客,旅游是一个人到一个其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逗留不超过一定限度的时间所进行的某种不获得报酬的活动(1993,WTO国际会议)[4];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谢彦君,2011)[5]。作为旅游的一大类别,低碳旅游主体理应是游客。
(2)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
目前,大多数学者给低碳旅游贴上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的标签,例如,刘啸(2009)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6];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2011)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旅游活动参与者(包括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发展形态[7];董观志、龙茜(2011)指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发展理念,是由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一种旅游集成创新发展模式[8]。
笔者认为,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是科学和符合实践常识的,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都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本质和目标相同,都是环保旅游,都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是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欠严谨。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表现在:生态旅游倡导资源的原真性,强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追求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绿色旅游崇尚环保与健康,倡导“以人为本”的绿色服务;低碳旅游强调碳的低排放量,可量化,且需要技术支持。此外,虽然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在主张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方面具一致性,但是绿色旅游除了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较为具体的一面外,还具有抽象的属性,如“以人为本”、重视游客的满意度。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具可操作性。
2 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与内涵探讨
针对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和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两大问题,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将低碳旅游定义如下:低碳旅游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人们进行低碳消费并践行低碳行为的旅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概念。
(1)低碳旅游具备旅游的基本属性。低碳旅游是一种旅游,旅游的异地性、短暂性、休闲性、愉悦性等基本属性以及相关旅游功能,低碳旅游理应具备,基于此,概念中并未展开赘述。同时低碳旅游,是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消费低碳旅游产品,践行节能、环保行为或在碳交易机制形成后,进行碳补偿、碳抵消活动的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和消费生活理念。
(2)低碳旅游产生具有特殊的背景。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背景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9]。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将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全球水资源、农业和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体系产生严重影响。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应对气候变化,人们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并在积极付诸行动。目前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低碳旅游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成为旅游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
(3)低碳旅游具有良好的衍生价值。基于低碳经济“以更低的碳排放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核心发展理念,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低碳旅游所衍生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效益。首先,碳排放量降低以后,能源等方面的支出费用将显著降低,旅游业单位成本的产出效益更优。其次,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更大程度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最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尽早采取节能减排行动的收益要大于成本。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采取行动节能减排的成本仅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但却可以避免将来每年相当于GDP的5%~20%的经济损失[10]。②社会文化效应。低碳旅游的发展倡导人们逐步形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低碳旅游能提升人们生活、消费的环保意识。通过推行低碳旅游,既可以提升国内游客整体素质、增加国内游客的文化凝聚力,又可以增强国外对我国在应对气候方面所付出努力的理解,从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③环境效益。目前,整个旅游部门人为因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已经占到了5%~14%。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报告显示,如果旅游业仍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到2035年全球旅游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11]。低碳旅游,会从根本上缓解相关问题,从而使环境得到优化,产生更好的环境效益。
(4)低碳旅游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低碳旅游受诸于以下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①人们的低碳消费认知和心理因素。目前人们对低碳消费的认知不容乐观,同时,不少学者发现公众在实施低碳化消费行为中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心理障碍是居民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另一心理障碍为从众心理。②低碳技术因素。低碳旅游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做支撑。例如,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改造离不开低碳技术,旅游景区和饭店的高排放、高能耗领域设备需要研发节能减排技术;要实现低碳旅游,得尽可能地使用生物能、太阳能、有机能等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供电、供暖和作燃料,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建筑材料等等。目前,低碳技术虽有一定基础和较成功的案例,但整体上存在短板。③实践中,存在低碳旅游发展制约因素。国际上,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2010年12月联合国坎昆会议和2011年4月联合国曼谷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把气候谈判作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武器,反对延长《京都议定书》期限[12]。国内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制约低碳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行业执行标准。
综上所述,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所提出,其发展因一定因素制约,尚需一个过程。但是低碳旅游拥有的良好衍生价值以及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低碳消费观念的日益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外界约束力(如监管者、政策等)的增强,低碳旅游将在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中持续发展下去。无容置疑,这一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只有各利益主体付诸行动,低碳旅游才会逐步推广与深化,从而进一步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荣楼,王玮,尹斌.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影响[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1-24,129-210.
[2] 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举措[N].中国旅游报,2010-01-19.
[3]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4]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J].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3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52-98.
[6]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5):514-155.
[7] 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国外低碳旅游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7(1):17-21.
[8] 董观志,龙茜.低碳旅游的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1(3):152-155.
[9]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0] 刑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7.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异常迅速,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开始普遍提升,同时也具有了更多休闲和娱乐的时间,因此人们外出娱乐旅游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促使如今的交通运输方面开始越来越便捷,如今旅游直接成为一种非常大众化和普遍化的休闲娱乐的方式。近年来,随着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开始对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使旅游业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甚至有的国家直接将旅游业作为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其本国主导性产业来进行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越来越迅速,产业的结构获得不断的完善,产业方面的规模也开始不断扩大,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旅游经济增长的概念
对于旅游经济增长概念的理解,首先需要从旅游的概念上来分析,旅游通常可以将其分成两种定义,一种是以理论抽象为基础的定义,这种定义主要就是概念性和理论性,而另外一种就是人们通常出于某种工作的需求来对旅游进行了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的定义,这种定义也可以将其称为技术型定义或者是操作性定义。这些概念性的定义主要是为了能够提供相应的观念性的理论性框架,因此就必须要对旅游的本质特征加以认识,然而技术型的定义就主要是能够有效的解决实践过程当中的那些统计类的问她,这样才能真正的满足法律以及在行业管理方面的真实需求,不过必须要明确这类层次方面的划分,并以此来对旅游方面的本质属性加以统一,保证其不能出现相应的矛盾情况。从而国际的范围来看,对于旅游最具代表性的概念性定义还是瑞士学者汉译克尔以及克拉普夫,这两人认为旅游是一种非定居者的旅行,同时也是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现象及关系之间的有效综合,这类人通常都不会出现长期居住的情况,甚至不会涉及到任何的赚钱方面的行为。但是从我国的旅游学界的讨论情况来看,多数学者都只是承认旅游活动必须要以追求审美和愉悦作为其主要的目的。他们认为旅游只是一些个人前往异地寻找愉悦为目的的一种短暂经历,这个定义就主要强调旅游过程当中所寻求的愉悦体验。
所以,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概念的理解就可以通过上述的各种定义来进行分析,社会的发展进入到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当中,因此就促使旅游活动开始真正的普遍采用一种商品交换的方式来进行,特别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之下,很多游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当中都是为满足其自身的衣食住行游购娱乐等多个方面的需求,通常是将定量的货币来作为其主要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游客们就会和旅游经营者之间产生一种交换的关系,这种交换的关系同时也是旅游产品和一些服务需求者以及供给者互相之间的买卖关系,这样就真正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如今,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一些旅游的产品及服务在市场当中所存在的交换关系也越来越多,很多需要货币衡量的价值都在持续的增加,这整个过程都被直接认为是旅游经济的增长。
三、旅游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一)宏观决定因素
宏观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
1、旅游出口因素,旅游出口也被称为入境旅游收入,或者是旅游的外汇收入等。一般入境旅游收入除了会受到入境旅游的人次方面的影响之外,还会相应的受到其他类型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了客源国的汇率、收入以及相对价格水平,还有来自国际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的制约。一般研究的学者都只是根据其自身的主观性判断来决定需要将那些变量直接纳入到模型当中。然而事实上对于那些影响入境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在很多研究学者看来并没有很大的差异性,大多数研究学者都认为客源国的旅游者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入境旅游需求的关键性指标,不过这其中主要问题还是由于我国的主要客源国的名录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即便是固定了一些国家来作为我国的主要客源国,但是对这些国家当中旅游者的平均收入水平的工作却异常的繁琐。还有旅游产品方面的价格水平的高低问题,因为一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组合的实际比例总量所具有的变化差异非常大,所以就很难真正对旅游产品的价格进行界定。很多人在理论上都承认,在多数条件不变的情况旅游方面的产品价格一旦升高,其需求量必然会降低这一观点。正是因为旅游产品的价格无法进行计算,所以就很难针对旅游产品的价格变化来进行定量分析以此来达到需求方面的影响程度。
2、旅游消费因素,旅游消费主要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所以的旅游者都应当为旅游活动进行支付的货币价值之间的总和,而这其中就包括了旅游消费以及出境旅游消费。通常一些传统的旅游理论都是将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来作为旅游需求所产生的基本性条件,在如今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当中,人们真正从事旅游活动都是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来进行,而且这些旅游收入增加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取决于消费者们所具有的实际支付能力,所以旅游支付的能力就直接形成了现实旅游的需求,并以此来增加旅游收入的一项基本条件。在真正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主要也是利用自由支配收入的方式来加以衡量,而这些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主要也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全部收入当中扣除那些必须要缴纳的税金以及所必须要进行的生活和社会方面的消费支出余额等一些可用于旅游消费的货币量。
3、旅游投资因素,旅游投资的影响因素一般比较少,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角度来分析,投资主要也是取决于成本、预期和收益来进行,这其中所说的收益其实就是指投资的汇报,如果能够对旅游业的投资真正带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有效收益的话,那么在社会当中的资本就将继续流入到旅游的行业当中,所以可以说旅游业的利润越高的话,其所获得的投资汇报就越丰富,这样旅游所进行的的投资增长就越快。而其中的成本则是指旅游投资通常都是通过借款的方式来为资本筹集相应的资金,这种投资的成本主要就是在借款的利率等。另外,旅游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旅游投资是社会资本形成总额当中的一部分,这就促使旅游投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形成率的影响。
(二)制度变迁影响因素
这一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产权制度变迁因素,产权制度的理论通常也是新制度经济学当中的重要内容,一般私有产权制度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主要内在特征,其对财产权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被视为市场存在的首要条件。如今私有产权制度能够奏效的原因也是因为其本身能够有效的消除或者是直接减弱那些真正有损人类进行交易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直接降低和妨碍了真正合作的外部性因素,有效的刺激了人们,成功唤起人们所具有的敬业和创新的精神面貌。而且自改革开放开始,我国产权制度变迁开始真正分成两个互为关联、互为促进的主要方面,第一是针对过于企业进行改革,通常表现在针对那些没有真正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以及国家安全方面的企业,很多国有控股也开始真正推出了控股的地位和舞台,开始真正实施多元化的持股产权制度。第二是需要大力发展相应的非公有制的发展经济。这和国民经济当中的其他产业一样,国有旅游企业在其产权方面也都必须要严格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来开展制度上变革,如今从总体上来看,国有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一些个体、私营等多种旅游企业所占的比例也开始逐年上升,整体呈现出一种国退民进的发展趋势,
2、市场化制度变迁因素,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也是以国际旅游作为其主要发展的起点,同时开始真正向着世界范围的旅游市场发展,这就直接摆脱了计划经济发展的束缚,促使旅游业所具有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要远远的高于通常的传统性产业。如今旅游产业在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之下,其所进行市场化的程度和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相比就显得非常明显的落后,目前我国政府针对旅游的投资所产生的主导性作业非常明显,因此各项旅游方面的资源在法律的范围当中都属于国家所有,因此政府在对旅游资源能否真正进行投资和开始祈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除了中央政府方面的投入,各个地方政府方面的财政投入也都是进行旅游投资方面的主要来源,一些地方性的政府其所获得收入越多那么对于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就越强,这就直接促使旅游经济增长的能力越来越强。
3、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因素,近年来收入分配制度所产生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旅游消费的领域当中,而其中所带来的主要后果还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所导致的需求差异性。因为社会方面的收入过于集中在一些高收入的阶层当中,所以在整个社会旅游方面的消费倾向开始下降,这就直接引起了全社会旅游消费存在着需求方面的不足,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的客源严重不足,出现大量低价竞争、利润率下降的情况。而且城乡旅游消费之间所存在差距也明显过大,这其中就占据了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这种旅游消费的能力就远远的落后于城市的发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收入人群在旅游活动方面的高消费也直接促使一些高端旅游的消费市场出现。
4、休假制度变迁因素,人们群众的休假闲暇时间也是直接决定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影响人们闲暇时间的主要还是社会方面的生产力。经济学家于光远就曾经说过,生产力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闲是生产发展的直接结果,通常生产力的发展就意味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长,所以闲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如今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当中,每个国家都会制定相应的休假制度,以此来保障及支持劳动人民的合法合理休假的权利。休假制度的运行就说明人们拥有的相应的闲暇时间,因此休假制度的变迁就对旅游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结语
关键词:目标;经济;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05;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相关概念
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又是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 ,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区域文化主要研究的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下,包括地势、环境、产品需求、风俗、科研等等各个方面一定存在着不同的区别,它在不同的地方变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功能,有些地方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有些地方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举例说明,A地区人口众多,没有山,没有水,土地多,人们思想观念薄弱,以种地创收入,根据地方的需求,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依旧传统思想,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B地区人口少,有旅游产业,交通发达,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很高,人们在追求价值观的时候思想意识达不到觉悟高,地方经济水平逐渐增高。通过两个地区的对比,不难发现,这种结果是由区域差异、环境因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等众多方面造成的,分析两个地区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A地区首先,根据当地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人口和土地多可以招商引资,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地方政府,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招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让企业来这里投资,餐饮、交通、物流等方面,最重要是要求政府开一些辅导班,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人们的价值观。B地区,人们思想意识超前,在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改进方法,更好的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联。由于各个因素,如人的素质、居住的环境、需求不同,造就了非常大的文化差异,制约着经济发展。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区域文化是由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过程决定的,区域文化的特点、构架、因素等各个方面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状况的高低。地方产业文化的发挥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环境不同,地域差异,表现出文化的特征显然不同,因此地域差异的原因发挥出不同的功效。从而区域文化差异制约着区域经济状况的高低。各地区文化的差异不同,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价值观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强,反而,文化价值观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文化与经济是有关联的,不是孤立的,他们互相影响着对方。结合地方文化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如开封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带动交通、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2006年度全市累计旅游接待量为1891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3469万人次,年均增幅16.3%,年旅游综合收入持续攀升,由2006年的60.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8.4亿元,年均增幅20.6%。从数据表明,开封市旅游文化产业呈逐渐上升状态,这就说明特色文化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开封市每年会举办很多节日,如大宋年文化旅游节、清明文化节、第32届文化节等精彩活动,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到开封观光旅游,开封特色地方文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氛围,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二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人们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对价值观会产生分歧,这就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逐渐提高人们对文化思想的改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Key words:experience economy ; traditional village ; tourism mode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7-88(4)
中国经济的崛起使相当一部分村落终摆脱了贫穷,村民也将视线转移到提高生活品质上来,但是这种品质不仅需要经济的支持,更需要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传统村落软文化与特色民居形式正是这种自信心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旅游型传统村落的调研,结合体验经济理念对其进行相关模式的探索。
1 体验经济概述
1999年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两位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合著《体验经济》一书,体验经济的提法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派恩认为:体验经济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最新的经济发展浪潮,它超越了传统简单的买卖形式,使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享受[1]。体验经济以服务经济为基础,近些年来已经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中发展到一定规模,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体验经济是通过创意设计生产出满足人们体验感受的个性化经济提供物,并依体验价值获取利润[2]。换言之,就是将人的体验当作一种“消费品”,同时营造能将这种“消费品”营销出去的途径。
如今,以往的旅游模式逐渐失去其活力,对于一些依靠旅游业盈利的传统村落而言,经营模式的停滞不前已成为致命问题。至此,“体验经济”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将赋予传统村落旅游模式新的意义。首先,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体验逐渐取代商品和服务成为社会消费的主要经济提供品,它同传统村落的旅游业相结合会使这种旅游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和产值不断增加;其次,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更加人性化和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形式,将促使社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为“体验经济”下传统村落旅游产业配置更多的资源,从而又会推动体验经济的发展;第三,体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参与意识和体验追求不断增强,这必将对相关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3]。由此可见,体验经济同传统村落旅游模式的结合有其必然性。
2 黑龙江省旅游型传统村落现存问题
黑龙江地区地处中国最东北,在北方地域特色的影响下形成的民族文化与国内的其他地域有着极大差异。首先,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这些村落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点。其次,黑龙江省内汉民族传统村落现存量较大、分布较广,在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少数民族村落还是汉民族村落,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民居都是丰厚优越的旅游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并未得到良好的利用,甚至遭到破坏。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旅游型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三点问题。
2.1 旅游开发的破坏性
旅游的开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体现传统村落体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另一方面,它却是在初步认识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情况下,将这些十分脆弱的文化遗产作为普通的旅游资源来开发,本末倒置。现在,黑龙江省多数旅游型传统村落采了取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旅游容量过度,使得旅游发展较快的传统村镇承受了巨大不利影响。例如,位于黑龙江省方正县城东15公里处得莫利旅游名镇,该镇依山就水,吸此了不少客人前往游览。据统计,得莫利高速公路服务区日客流量达3万余人,日接待量1.5万余人,这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造成了一定压力。与之相反的,如果旅游容量不足也会导致传统村落维护资源的短缺,同样制约着古村镇有利保护的实施。
2.2 过度商业化倾向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的过度商业化成为影响村镇整体风貌的主要原因(图1)。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在村镇内部的商业化,现在有的村庄可谓户户开店、家家经商,进入村庄,仿佛进入一个购物步行街。而且在当地经营的商品中,地方特色产品较少,稍有名气的地方特产则因满街都是所谓的“正宗”,使部分游人对其失去了兴趣。此外,旅游保护区与相距不到百米的现代商业仿古建筑同时并存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整体面貌,而且降低了它的文化价值。
2.3 同质化现象严重
村镇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同质化特征,折射出了其开发的目的在于争“文化”牌子,在村镇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其思想和经营策略也可谓是雷同的。例如黑龙江省的名山镇与北极村部分村镇规划过于城市化,缺乏个性(图2-3)。就目前来看,省内所有的村镇旅游开发采取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模式,对其历史文化的内涵开发不够,加上观光旅游的一部分客户群对历史的、文化的感觉往往不够,更加强了功利的同质化动机和动力。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人为的原因,这几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后导致村镇旅游同质化愈演愈烈。
3 体验经济概念的引入
在黑龙江省内的传统村落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村民常在政府的支持下自主改善自身村落,在改造的过程中涉及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主观意愿和环境因素。其中,主观意愿又包括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两个主要方面;环境因素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建设旅游型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就需要引入体验经济的概念,将传统村落进行主观改造,一方面要保证传统元素的流传,保护传统村落面貌;另一方面利用体验经济的概念吸引外来游客观光体验,为村落带来收益。良好的效益可以再次激活其他村落的从众心理,形成自主借鉴开发村落的良性循环模式(图4)。这里体验经济作用了三个建设过程,从影响因素的把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再到最终为传统村落带来实际效益。因而,体验经济的引入对于黑龙江省传统村落的旅游型构建十分重要。
4 体验经济下旅游型传统村落模式构建
对于上述黑龙江省旅游型传统村落现存的问题,以及对体验经济概念引入传统旅游型村落的可行性分析,本文提出三种旅游型模式构建。
4.1 山水景观旅游型村落
依据自然环境因素,即各地区不同景观特色对传统村落进行规划,不仅可以避免村落建设过于城市化的问题,还能使村落凭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增加旅游竞争资本。山水景观作为体验经济的消费因素具有唯一性和环保性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提高受众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对山水景观旅游型传统村落进行开发的同时应该注重方式方法,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而过度开采。例如,地处牡丹江上游的宁安市小朱家村,三面环水,东临5A级风景名胜区镜泊湖8公里,距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20公里。经整体规划建设后,联系小朱家村南北两岸的主要特色交通方式为渡船,民居建筑传统元素基本保留,村南岸路面铺装以当地火山岩为主,尽量保持自然野趣,因此吸引了大量游客(图5)。
4.2 民俗文化旅游型村落
同传统旅游形式相比较,民俗观摩对于寻求新异知识与感观刺激的旅游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因而利用文化环境因素,并借助体验经济模式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构建传统文化同教育相结合的旅游形式,才能使旅游村落得到更好的发展,使观光旅游的过程成为发人深思的过程。当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型村落的开发同样需要注意对村落原始风貌的保护,不能舍本逐末。例如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镇的瀑布村(图6-7),其主要居民为朝鲜族。事实上,瀑布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型传统村落,但因其朝鲜族特色民居形式和传统生活习俗保持完好,所以这些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随后村内才出现了一些与旅游相关项目,但瀑布村大体保持了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所以说不刻意开发的民俗文化才能达到更好的体验效果。
4.3 农业经济旅游型村落
如今,“农家乐”已成为不少黑龙江省传统村落谋求自身发展的母题。其产业模式经融合了体验经济的特性,并在众多旅游模式中脱颖而出且发展良好。抓住了这种体验形式,更有村落开发出产销一体的经营体系,即将农田采摘同饭店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这让观光者不仅能极大程度上体验到亲自采摘的乐趣,更能直接享受自身的劳动成果。例如,位于宾县二龙山脚下,距哈尔滨市60公里的友联村就属于上述经营模式。近年来,友联村加快了对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旅游,全村现有蔬菜大棚150多栋,每座大棚年产蔬菜3万斤,该村将农业种植与旅游业相完美结合,开发了采摘园项目,在吸引外来游客体验“农家乐”的同时,还能为当地农民带来额外收入,很好的延伸了旅游项目的产业链(图8)。
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的自然灾害例如干旱、洪灾等等,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全球气候环境的异常。因而,低碳经济迅速在全球兴起,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保护全球气候环境。中国在2009年11月做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经济的任务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旅游业本身就具有低碳环保的特点,加大发展旅游业的力度不但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又能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情况下,旅游业也有着重要的任务。
一、低碳旅游概念的概念
(一)低碳旅游的定义
一种是以旅游消费的视角对此进行定义,低碳旅游就是指在人们旅游过程中要将所有涉及到的旅游消费活动的碳排放量控制到一定范围内,尽量减少因旅游消费活动而产生的碳排放量,培养人们低碳旅游意识,使得旅游消费成为一种新型的低碳消费形式;另一种是从可持续旅游的视角对此进行定义,低碳旅游就是指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低碳旅游消费的目标,这样做的关键原因是为了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并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低碳旅游的特征
与一般旅游相比,低碳旅游有着以下几点较为显著的特征。1、节能性。节能性是低碳旅游最为突出的特征,低碳旅游的节能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消费活动的节能性、旅游产品的节能性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节能性三个方面;2、导向性。低碳旅游的导向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备受人们关注的旅游形式,兴起的时间较短,对人们的吸引力较大。从微观方面分析,这种旅游方式能吸引游客们的注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方式,从而促进低碳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从宏观角度分析,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能带动整个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旅游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3、创新性。低碳旅游完全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旅游行业,这种创新型的旅游方式能改变传统旅游行业粗犷的发展模式,提高旅游业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第四,操作性。低碳旅游的重点是降低旅游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旅游业需要承担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参与部分。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一)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
旅游地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参与成分都能够通过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手段实现低碳化生产的目标,从而减少碳排放量,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
(二)带动相关产业低碳化运行
目前,各种名目的旅游项目众多,旅游消费活动的环保性和质量都参差不齐,如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森林旅游项目等,由于缺少科学指导,使得旅游过程中碳排放量过高,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发展低碳旅游,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网络经营、电子商务等,不断完善现有旅游项目,确保旅游项目的环保性,减少碳排放量,提高旅游项目的服务质量,在当地形成完整的旅游经济产业链。又由于旅游经济产业链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低碳旅游不仅能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减排的目标,同时也会带动相关产业进行低碳化运行。
(三)改变旅游者消费意识,实现低碳生活目标
低碳旅游方式的普及,可以改变旅游者的消费意识,减少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从而实现提高旅游者环保素质的目标,促进低碳消费市场的发展,实现低碳生活目标。
(四)降低投资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在旅游业中,交通及酒店是能源消耗的十分严重的两个相关产业。随着能源储备量的下降,能源消费价格不断升高,交通及酒店将大量资金用作能源消费的成本,而使得投入旅游设施方面的资金不断减少,这种投资方式不利于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通过使用新型清洁能源并加大改造电子技术的力度,能够降低旅游企业的能源消耗,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国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
(一)旅游业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及影响
目前,全球的气候正呈现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已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气候变暖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十分必要。而旅游业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有些学者利用CGE模型研究气候变化与旅游经济需求之间的关系,认为气候的变化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使得全球各个地区、各个国家旅游业发展趋势大为不同;第二,有些学者研究发现旅游者的旅游习惯和消费行为会对旅游业的能源消耗产生影响,旅游者在旅游中的任何一次选择都能够影响到能源消耗和气候变化;第三,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旅游者和全球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认为旅游者“贡献”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4%,并且在未来三十年内还会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现有的解决方案并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需要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旅游业碳排放的定量测算
国外对于碳排放量的计算主要是根据碳税来计算的。如在英国,通过研究航空税得出,如果在同等收入水平下使用碳税来代替登记税,这对于减少碳排放量而言没有意义,反而会增加碳排放量。以新西兰为例进行说明,以国家的视角计算旅游航空运输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游客的所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碳排放量都要远远大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用量。
四、国内低碳旅游研究进展
(一)概念界定
国内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正在不断普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关的专家学者赋予了低碳旅游新的内涵。如刘啸是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定义低碳旅游,认为低碳旅游应是一种低能耗的绿色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一环节,使得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节能减排的理念,以此来实现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如黄文胜将低碳旅游定义为以节能减排的方式来实现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目标,尊重当地的文化及生活方式,给当地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又如蔡萌等人认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以低碳技术实现提高当地旅游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就是低碳旅游。
(二)实现途径
陈世贤通过研究旅游者的碳足迹和低碳旅游行为意识之间的关系,推算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旅游行为,并在行为发生前进行及时的预防和宣传。他指出,低碳旅游涉及到的旅游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如吃、住、行等,因此需要在确保这些方面的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蔡萌等人认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必须要从旅游各个相关利益者的角度出发,围绕着旅游发展中的各要素,根据低碳旅游的相关要求进行旅游设施建设,营造低碳旅游环境体验。石培华等人则认为要将低碳旅游概念落实到实处,切实做好低碳景区、低碳酒店、低碳旅游城市及绿色环保旅游企业这四个方面的工作。
五、研究启示与展望
(一)培育低碳旅游者
想要实践低碳旅游,就需要培育一批低碳旅游者。通过大量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合格的低碳旅游者应能做到下述几个方面:第一,要改变传统的旅游习惯,以体育、运动等低碳旅游活动为主;在旅游过程中尽量选择环保、节能的交通方式;选择达到节能减排要求的酒店;第二,关注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有悖低碳旅游理念的问题,并向有关部门反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第三,大力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推广低碳旅游概念。
(二)重视研究旅游碳排放测度
目前,国内外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可以通过改变旅游者的旅游理念和使用新技术来实现在旅游过程中节能减排的目标。例如,可以在旅游区内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电能等。可以使用低碳材料进行旅游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些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停留在表层,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述,没有相关的实践成果,对于具体如何在旅游区内进行碳排放量测定仍是空白。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碳排放量的测度方面,这样更有利于建立完成的旅游业碳排放量管理体系,有利于相关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措施。此外,进行碳排放量测度还可以为当地旅游部门对旅游区的评价、分析提供数据,更加有利于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低碳旅游的相关文献,不仅可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国内在低碳旅游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还能够给我们发展低碳旅游提供借鉴。当前,国外进行低碳旅游研究时大多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由于旅游业并非一个单独存在的行业,它与其它各个行业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因此想要单独将旅游业从这一产业链中拿出来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国外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中,由于本国的国情不同、选用的参数不同、研究的视角不同以及资料统计的方法不同使得最终选用的指标模型大为不同。国内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概念定义方面,都是属于定性研究。因此,要想提高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水平,就应当加强同国外学者的交流合作,注重对研究数据的采集及分析,并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方法,注重指标模型体系的构建,从更具实践性的角度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旅游研究方法。
(四)注重研究深度,拓展研究思路
目前,我国在低碳旅游领域的研究缺少实质性的研究内容,缺少研究深度,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而国外的研究设计范围则较为广阔,涉及到低碳旅游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要多参考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吸取经验,将低碳旅游的研究方向拓展的旅游相关产业的各个环节,努力寻找新的切入点。
(五)加强低碳旅游实践研究
关键词:ppt st-ep 旅游扶贫
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中,有超过50个的旅游业产值在本国国民经济的排序中位列前三名。旅游业也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流中,唯一显示顺差的一项服务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2000年的统计,第三世界旅游业当年的顺差额达到6600万美元。然而直到21世纪初,一些援助组织和国际基金机构才意识到旅游业可以作为一种消除贫困的武器。
ppt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ppt(pro poor tourism strategy)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它最早由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的贫困人口旅游发展合作组织(pro-poor tourism partnership)提出,意为“引导贫困人口净利益增长的旅游”。在过去的五年中,这一概念在利用旅游消减贫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pt战略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提高经济利益为目标、以扩大非经济的生存利益为目标和以加强参与与合作为目标。它关注的焦点不是哪一种旅游产品或是哪一类旅游企业能带来上述目标的实现,而是到底有多少净利益的增长是为贫困人口所分享的。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与ppt意义最相近的词汇是“旅游扶贫”。
ppt强调的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增长”。“发展”便不仅代表着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意味着质的方面的变化,包括最基层贫困人口的脱贫、观念贫困的根除、贫困人口发展机会的增加等核心问题。只有人口的质提高了,才能增强贫困地区的能力建设,使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返贫的机会。
st-ep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的提升
2002年8月,世界旅游组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峰会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支持下,会上首次提出了把“可持续旅游作为消除贫困的有力工具”这一概念,即“st-ep ”(sustainable tourism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eliminating poverty),并马上展开这一概念的启动计划。事实上,这一计划的启动,将联合国消除贫困的指导思想和世界旅游组织长期追求的可持续旅游的目标联系起来,成为这次南非峰会的中心议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计划,到2015年将世界的极端贫困减半,而se-ep对这一目标积极响应。
st-ep这一词汇一经产生,在国际上便迅速取代并淘汰了ppt这一几近同义的用法。因为ppt有太强的负面含义:在西方人的理解中,没有人会被愿意称为“穷人”或“贫困人口”(the poor),这个缩写带有极具歧视性的色彩。因此,st-ep是一个更能为所有人接受,不带贬意的中性缩写词。它更能体现不论贫富、人人平等的公平价值观。
st-ep对于旅游业的方向性意义
ppt和st-ep都不是一种旅游业的新形式,也不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它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路径。有了这个思维观,旅游这块蛋糕就可以留给更多的贫困人口来分享。这一概念的确立,为发展赞助机构和国际基金组织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应该以怎样的政策来发展旅游并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所以,世界旅游组织开展这一项目的主要工作就是支持探寻st-ep的最好实践模式的相关研究,并确认其最佳模式。
因为旅游产业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旅游业往往被作为狭义的服务业部门,如住宿业、餐饮业等,而任何将旅游大产业纳入到其他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活动中去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总是容易被忽略。但只有旅游业被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来运作时,旅游产业才有可能作为消除贫困的有力工具。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政府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因为没有政府积极的支持和介入,贫困和弱势人口的进步是很难实现的。最贫困人口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授权,而且这种授权必须有立法的支持。因为如果没有法律框架的支撑,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会阻挠有利于弱势群体发展的积极行动,这样有利于贫困人口的计划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旅游作为推动第三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驱动力。旅游发展是一条康庄大道:它可以让第三世界国家分享更多全球贸易机会,也是防止他们在全球经济中日益边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经济的边缘化是大多数最欠发达国家的通病。旅游业通过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是引导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走向较高层次繁荣的少数经济部门之一。对有些国家来说,旅游业甚至可以让他们摆脱贫困国家的地位。位于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就是按照st-ep思路发展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许多发展赞助机构和捐助政府在过去十年当中,更多地关注消除贫困,并把这一问题作为他们资助活动的核心。他们中许多人密切关注旅游业,并把旅游业作为实现消除贫困的潜在途径。他们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许多情况下,贫困人口掌握着资源的所有权(比如文化节庆),而这些都可以用来发展旅游。由此才有可能实现ppt和st-ep。
虽然到今天为止st-ep的发展也并不成熟,但是旅游业所具有的事实说服力却使得越来越多的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并到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去尝试利用旅游消减贫困的行动。这些机构中最知名的包括有世界旅游组织、亚洲发展银行、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局、荷兰snv发展组织、联合国的一些技术性机构如联合国贸发会,及其他一些国际旅游组织如亚太旅游协会等非官方机构。在需要消除贫困的背景下,把旅游业的发展完全留给发展中国家的私人部门去处理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私人部门资金短缺,制度和能力都不健全。在这种情形下,就特别需要加强私人部门和国家旅游权威部门之间的合作。这个国家旅游部门必须代表国际组织或机构的利益,并负责该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运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st-ep战略的有效设计和具体实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有来自国外的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到这些国际组织的合作项目中来。
我国目前就有许多地区旅游开发的资金来自于国际组织的类似项目资助,了解并深刻理解st-ep这一理念的背景,将有助于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去吸引和利用有关国际组织或基金的捐助。相应地,只有得到机构的充足资金、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贫困地区才能实施st-ep项目。
参考文献: